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精选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5.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恐龙拥有庞大的身躯,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而今天却化为乌有,只有它们的化石在向人们诉说它们辉煌的历史;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尽管形态、结构简单,却历经沧桑,繁衍生息到了今天,你想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吗?(导入设疑让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草履虫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相互讨论,回答问题: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
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一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够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草履虫一天大约可以吃掉4.3万个细菌。
(1).草履虫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2)。草履虫对污水处理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回答:
(1)。草履虫的主要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2)。净化作用。
教师出示草履虫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草履虫的形态是怎样的?
学生观察模型,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1)。草履虫像倒转的草鞋底。
教师:你能分辨出草履虫的前端和后端吗?
学生:能,钝圆的一端是它的前端,较尖的一端是它的后端。
教师:草履虫的表膜有何功能?
学生:具有呼吸和排泄功能。
教师:你能结合模型,模拟草履虫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吗?
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拿着草履虫模型,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其他学生观看,指出不当之出。
教师多媒体演示草履虫运动及内部结构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草履虫由外到内包括哪几部分?体内还有哪些结构?
(2)仔细观察草履虫结构图,体内食物泡是否只有一个?食物泡有何功能?
(3)伸缩泡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怎样?你能找出它们的收缩与舒张有什么关系吗?有何功能?
学生观察草履虫的运动,结合课本阅读,小组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1)观察得出包括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体内有食物泡和伸缩泡等结构。
(2)观察图示,阅读课本,得出:食物泡在体内有多个;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3)认真思考后回答:伸缩泡在体内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它们交替收缩、舒张;具有排泄废物的功能。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针对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你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2)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1)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何反应?
(2)假设草履虫对外界刺激能趋向有利刺激,而避开不利刺激。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学生实验小组设置不同的实验方案。各小组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避开不利刺激,以适应环境。
教师小结:(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篇2
一、生物都有细胞、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吗?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单元小结”中 ,有这样一条“小结” (见第70页):
此外,本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最后一段, 也概括说:“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见第65页)
这里所说“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等,是不很准确的。在本单元第二章节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你将知道”中,就明确地提问“多细胞生物体多种多样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在课文中,也说“多细胞生物体都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见第59、60页)。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人体即哺乳动物为例来说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说明植物体构成的。而人体和绿色开花植物都是高等的多细胞生物体。结合本书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有关内容可知,四类绿色植物中同时有“组织、器官”的植物体,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绿色开花植物三类,但有六大器官的就只有绿色开花植物。所以,“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更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在修订前的课本第二单元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其开头这样说道:“多细胞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有许多细胞”(见第62页);在本章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中说,单细胞生物没有上述结构, 有上述结构的是多细胞生物(见第68页)。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最新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也有三处明确提到“多细胞生物体”:“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命现象”,“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还有一张表的题目就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见第10-1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6月第5次印刷)。此外,病毒等连细胞结构也没有,就更谈不上有上述结构了。
因此,“单元小结”中的“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这句话就不准确了,最好在前面加上“多细胞”,说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 这样课本前后一致又不致造成误解。当然,说“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且都有组织、器官等”,也不十分准确,但比“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要准确得多。所以,不能因为是“小结”,为了过分追求文字的简洁而牺牲准确性,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此外,第三节中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一句,最好也在前面加上“多细胞”。
二、苔藓植物的“假根”是根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标目“苔藓植物”中,课文这样叙述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见第81页)这里说苔藓植物的“根非常简单 ,称为假根”,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只是根比较简单,称为“假根”而已。那么,“假根”是根吗? 苔藓植物到底有没有根呢?
我们首先要区分“根”和“假根”。根是高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有时又称“真根”, 一般是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根的主要功能为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将水和无机盐输导到茎、叶,以及储藏养分等。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主根),或由中柱鞘细胞发育而来(侧根),也有的是从茎或叶上生出来的(不定根)。胚根是种子萌芽后首先出现的器官,它向下生长深入土壤而固持幼苗。根的结构,大都比较复杂,内部都有维管组织,并具有根冠。
假根则与根(真根)明显不同。假根,是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结构,外观与根呈类似, 在菌类和一些低级植物都有。在藻类、苔藓和一些蕨类植物(包括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中,生于植物体的下面或基部,具有固着植物体和微弱的吸收功能。从结构上,假根都很简单,不少为单细胞结构,如地钱、蕨的原叶体和伞藻等的假根; 有的为多细胞结构,如葫芦藓等。也有假根形成固着器,如藻类中的海带等。无论何种假根,其内部均无维管组织,尖端也无根冠。所以,假根的进化水平都比较低。假根也有固着植物体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但效率要比根低得多。在来源上,植物体的假根是表面细胞或基部细胞延伸而成,而与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不同。
苔藓植物有像“根”的部位,但它非常简单,只起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因此还不能称为“根”,只能称作“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所以,苔藓植物的吸水保水能力不强,植株矮小。也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没有根的,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假根并不是“根”。对于这一点,在最新修订的义务本《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得到印证。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标目“植物的分类”中,有一个要填写的分类表,其中的“无种子”中“有茎叶”类里,又分“有根”、“无根(假根)”两类,而“无根(假根)”对应的植物是葫芦藓,正是“苔藓植物”,与“无茎叶”“无根”的藻类植物类似(见第97页)。
由此来看,课本中的“根非常简单”一句是错误的,对师生有极大的误导作用,使人认为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原文可改为:“……没有根,只有结构非常简单的假根(假根不是根)。”
三、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通过导管运送的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单元小结”中,有这样一条“小结”:“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见138页)
上面的第二句话也是值得商榷的。
本单元第一章的开头说绿色植物可以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在“小结”中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但根据本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的叙述以及课外资料,可以得知下列信息: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苔藓植物也没有“根”,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虽然有茎,但茎中没有导管,谈不上有输导作用。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
种子植物同蕨类植物类似,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也很高大。
任志鸿主编的《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在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典型演练”之“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这样“典析”道: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由于这类植物没有根,没有吸收水分的专门器官,所以适于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但是根不发达,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输导组织不太完善,也同样更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这类植物的生殖过程必须在水中,借助水的帮助完成受精过程,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见第48-49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6月第9版)
由此可见,四类绿色植物中,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并没有根,它们吸收水和无机盐靠的是全身或叶片,也没有“导管”这一输导组织;有根的只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类,只有它们才是由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并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篇3
一、各“单元”设置更加紧密合理,改革后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更系统、更全面、更人文化。改变后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第一单元从‘情’入手,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了五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坚定目标,给同学们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榜样。
第三单元是写‘景’,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对记叙文绘景的感觉。
第四单元旨在启发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同学理解起说明文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小说。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此时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是再合适不过了。接着进入教材最后安排的名著导读。”
二、此次语文课本新课改的写作部分。
原课本每单元后面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改后的课本每一单元后都有写作部分,第一单元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二单元是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是“文从字顺”;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第五单元是“条理清楚”;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只安排三个综合性学习,在第二单元写作后有“漫游语文世界”第四单元写作后有“成长的烦恼”第六单元写作后有“少年正是读书时” 我认为原课本讲解写作都很笼统,但现在的课本不仅有作文训练目标还有作文指导,目标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写作部分的设置紧密呼应了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典范。 “真是越改越好!”
三、分散学习难度,学生更易掌握
原课本,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要真正完全理解还是很不容易。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还有较大难度。”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篇4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P4,5,6,7)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
2)
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含羞草、狼追羊跑等);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子代和亲代相似的叫遗传;子代和亲代不同的叫变异);
7)
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2、调查的注意事项——你所看到的生物,都要如实记录。
3、生物的分类
u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u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u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4、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共20千米)。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u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u
生物因素: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争夺相同食物和空间等)
合作关系(生物互相帮助)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组成种类
类别
功能
生物部分
植物
生产者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
消费者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空气和水等
8、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食物链的第一个成分必须是植物,食物链只能由植物动物组成,不能出现细菌、真菌和非生物因素。
食物链:植物→虫→青蛙→蛇→鹰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此食物链中植物的能量最多,数量也最多,鹰的能量最少,数量也最少;但有毒物质或重金属,植物中含量最少,鹰体内最多)
9、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10、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显微镜的结构(P37)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P38-39)☆☆☆
1、低倍镜对光,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找到物象之前,调节粗准焦螺旋,此时眼睛从侧面看物镜,防止压坏玻片;找到物象之后,想要看的更清晰,要调节细准焦螺旋,此时眼睛看目镜。视野太暗,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换用大光圈和凹透镜;视野太亮,则换用小光圈和平面镜。且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应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换用大光圈和凹透镜;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如果是实物标本d,那么视野里是P,即上下,左右分别颠倒一次。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视野里看到的物象偏向左上方,想要移到中央,还将玻片标本向左上方移动——偏哪儿,往哪儿移。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
三、观察动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P43),碘液的作用使细胞核染色,便于观察。如果是有颜色的细胞(如黄瓜表皮细胞、黑藻细胞)无需染色。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内有糖分,甜味,香味,色素类等物质)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避免细胞吸水过多而胀破。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u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u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烧):水、二氧化碳、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u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光能→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u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释放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
3、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相同;
十、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注:细胞不会无限制的生长)
3、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一、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保护作用
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消化道上皮
肌肉组织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结缔组织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
血液、骨组织等
神经组织
受刺激能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脑和脊髓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的组织(P6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等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
十二、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P68)【其表膜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三、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3、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P72)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植物
类群
代表
植物
生活
环境
形态结
构特点
用 途
藻类
植物
衣藻、水绵、海带
大都生活在水中,少部分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无根、茎和叶的分化
释放氧气、鱼类的饵料、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
苔藓
植物
葫芦
藓
潮湿的陆地
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具有假根
形成泥炭、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
植物
肾蕨、铁线
蕨
阴湿的陆地
有根、茎和叶,体内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食用、药用、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古代的蕨类变成了煤等
3、藻类,苔藓、蕨类都是孢子生殖。
4、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6、种子的结构(P81)
蚕豆种子:种皮、胚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无胚乳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中有淀粉,遇碘变蓝色)
7、种子植物比藻类、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8、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2-83,84)
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油松、侧柏、苏铁、银杏、红豆杉、水杉、圆柏。
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水稻、小麦、菊、豌豆、木瓜、苹果等绿色开花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1、种子的萌发(P88)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检测对象太大,随机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并在测定过程中给种子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P97)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6、茎的加粗生长:茎的形成层细胞(分生组织)不断分裂分化的结果。
7、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P99);植物缺少会患病(99100),过量施肥也不好。
8、花的结构(P104)
9、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果肉也是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0、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1、黄瓜南瓜等多半都不会结果,是因为雌雄异花,雄花不会结果。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注:导管有许多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死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细胞壁溶解消失。
筛管是活的细胞组成的,只没有细胞核。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下表皮气孔数量多)
5、气孔的结构:有两个保护细胞组成。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1]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P117)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6、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8、呼吸作用反应式:
9、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呼吸作用的强弱常常是生命活动强弱的标志。
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间作套种、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之肺,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错字纠正:
水份(×)
水分(√)
液胞(×)液泡(√)
注意区分:
叶绿素(一种绿色物质,存在于叶绿体内)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生理盐水
(不要写成盐水)
温度--湿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篇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苏州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的地区,那么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下列结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①细胞核; ②基因; ③染色体; ④DNA; ⑤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③②④ C.⑤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⑤
3.阳光下,一株绿色植物所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A.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C.吸收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4.下列植物中,也既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又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
A.仙人掌 B.海带 C.葫芦藓 D.天竺葵 5.我国北方农村常把红薯贮存在地窖中,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先把一盏油灯吊入地窖中,()。
A.测量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测量地窖中氧气的含量
C.为了能够看见地窖中的东西 D.测量地窖中一氧化碳的含量 6.用显微镜跟踪观察运动着的草履虫,会发现其体内的食物泡是()
A.多个,均大小相等,缓缓移动 B.两个,大小相等,但交替收缩 C.多个,均缓缓移动,逐渐变小 D.多个,均大小相等,相对静止 7.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A.能量的收支随季节波动B.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复进行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8.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每种生物的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每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C.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有遗传物质D.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均易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
9.下列属于裸子植物的特征的是()
①有花、果实和种子 ②种子裸露 ③种子不裸露 ④有果皮 ⑤无果皮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 D.②④ 10.【06青岛】一般家庭是利用冰箱来保鲜水果、蔬菜。利用你学过的生物知识,试着分析冰箱能延长果蔬储藏时间的主要原因是()
A.减少了果蔬的水分含量,加快呼吸作用B.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减缓呼吸作用C.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加快呼吸作用D.减少环境中氧气的温度,加快呼吸作用
11、从“狼吃羊,羊吃草”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
A.阳光; B.羊;
C.草; D.水。*12.植物细胞分裂的顺序是()。
①细胞质分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含有一个细胞核 ②细胞核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细胞核 ③新细胞核之间的细胞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 ④产生新的细胞壁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④②①③
*13.玉米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0条,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后,新形成的玉米细胞的染色体数是()。
A.20条
B.40条
C.80条
D.5条
1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能永远分裂的细胞是()A 肌细胞
B 神经细胞
C 口腔上皮细胞
D 癌细胞 *
15、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了
()
A.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产物是淀粉
B.光合作用需要光才能进行,并释放氧气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原料是二氧化碳
D.光合作用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16.下列关于基因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DNA上
B.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C.含有特定的遗传信息
D.所有生物的基因都一样
17.右图表示在25℃条件下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取甲、乙两个暖水瓶,甲瓶内装有萌发的豌豆种子,乙瓶内装有煮熟并冷却至25℃的豌豆
种子,两瓶均用包有温度计的棉团塞严。能正确表示几小时后温度计读数的是()
18.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后,产生的物质是()。
A.无机盐和水
B.水和淀粉
C.氧气和淀粉
D.二氧化碳和水 19.木材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热量,可以将水烧开,把饭煮熟。木材中贮存的能量是:()
A.太阳光能;
B.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C.电灯光能;
D.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能量。20.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瓜果特别甜,这是因为()
A.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B.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C.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D.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21.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22.以下叙述不属于光合作用对自然界意义的是()。
A.制造有机物
B.提高空气的温度
C.维持碳——氧平衡
D.为生物提供可以利用的能量
23.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B.散失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C.增加大气温度,调节气候
D.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4.蒸腾作用的过程是()。
①来自根部的水分②少部分化为水蒸气③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④大部分化为水蒸气⑤通过导管输送到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⑤②③
D.①⑤④③
25、蚯蚓能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同时它又可以疏松土壤,分解有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环境适应生物和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26、植物细胞中可以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的结构是()A.细胞质
B.线粒体
C.叶绿体
D.细胞核
27、移栽植物时,人们常常去掉几片叶,这样做是为了()A.操作方便
B.减少蒸腾作用
C.降低光合作用
D.降低呼吸作用
28、如果白天光照充足,下列条件中对作物增产最有利的是()
A.白天晚上均为30℃
B.白天15℃,晚上30℃
C.白天晚上均为15℃
D.白天30℃,晚上15℃
29、下列那项是由于食物链受到破坏而造成水稻减产()
A.连续干旱
B.农药使用不当
C.大量捕杀青蛙使害虫大量繁殖
D.酸雨的危害
30、柑橘不宜在北方种植,梨树不能生活在热带地区,这说明生物的生活受什么影响()
A.温度
B.空气
C.土壤
D.阳光
二、非选择题:
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调查,他们从中辨认出四条食物链:①绿色植物→鼠→蛇;②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③绿色植物→蚱蜢→小鸟→蛇;④绿色植物→蚱蜢→蜘蛛→青蛙→蛇。回答下列问题:(9分)
(1)请根据上述食物链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简图。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生物之间的 关系建立起来的。(3)调查发现,蚱蜢的体色随季节变化而改变,与周围环境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动物能够 环境。
(4)有一时期,人们大量捕杀青蛙和蛇,导致害虫、老鼠大量繁殖,作物减产。请你提出既能消灭害虫和老鼠,又不污染环境,并能维持生态平衡的解决方案?
2.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同学在2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下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画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含好氧的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填“表”或“底”)层吸取。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画一下,目的是()
A.刺激草履虫 B.给草履虫供氧 C.连通两个液滴 D.杀死草履虫
(3)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以下三空填“有害”、“有利”、“既不有利也不有害”)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 刺激。
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 刺激。
③若左右两侧液滴中草履虫运动趋势不明显,则该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
3.下图是木本植物幼茎的横切面示意图,请填空:(6分)
(1)导管的作用是运输。(2)有机物从叶运输到根部依靠。
(3)植物的幼茎能不断长大长粗,与 具有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的能力有关。
4.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这个大“工厂”究竟是怎样运转的呢?请回答有关问题:(12分)(1)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制造有机物依靠的结构是_______。请用式子表示出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完整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蒸腾作用对绿色植物进行物质生产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物质生产必需的原料吗?请进行探究(只答探究方案)。5.如右图所示,(1)晴天的上午,在一株盆栽植物上将一分枝的叶片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这是由植物体进行 散发出来的 凝结而成的。(2)下午打开塑料袋口,迅速将一支刚熄灭的火柴棍伸进袋内,熄灭的火柴棍复燃了,说明袋内的气体含 较丰富,这是植物进行 的结果。(3)傍晚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袋口,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燃着的火柴棍,燃烧的火柴熄灭了,说明袋内有较多的,这是植物进行 的结果。6.玉米是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一个玉米穗上结了234粒玉米,则至少需要有234个花粉粒萌发出 并完成 作用。
(2)该玉米卵细胞中有10条染色体,那么其叶肉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3)大田种植的玉米中偶尔出现了一株白化苗,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的改变引起的。
7.乘宇宙飞船在太空长期航行中的宇航员,需要大量氧气的供应和粪便的分解,科学家设想在船舱中建立一个“小球藻—腐生菌循环净化器”来解决这一问题(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设想的依据是① ;(2分)②。(2分)(2)该循环净化器中必须为小球藻提供的原料是 和。
(3)该循环净化器还必须提供的外部条件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篇6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广泛分布于
亚、非、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2、四种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其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3、从猿到人进化的原因:地形和气候的变化。4、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是古人类化石。
二、人的生殖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睾丸,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前列腺和精囊腺:分泌黏液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3、生殖过程:
(1)受精部位: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2)胎儿在8周左右出现人形,40周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三、青春期
1、一般来说,男孩进入青春期比女孩晚两年。
2、青春期的身体变化:(1)身高突增;(2)神经系统以及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3)性器官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2)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3)性意识开始萌动。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蛋白质、脂肪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其中,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3、无机盐和维生素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维生素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A
夜盲症
含磷的无机盐
厌食、贫血、肌无力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C
坏血病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含锌的无机盐
生长发育不良,味觉障碍
4、“第七类营养素”是膳食纤维
二、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可分为外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和内消化腺(胃腺、肠腺)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
营养物质
开始消化部位
完全消化部位
参与的消化液
最终产物
淀
粉
口
腔
小
肠
唾液、肠液、胰液
葡萄糖
蛋白质
胃
小
肠
胃液、肠液、胰液
氨基酸
脂
肪
小
肠
小
肠
胆汁、肠液、胰液
甘油和脂肪酸
肝脏分泌的消化液叫做胆汁,胆汁中没有消化酶,其作用是乳化脂肪。
3、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其特点是:(1)小肠长5-6米(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3)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4、(课本第31页的曲线图)
三、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
2、合理营养应做到:(1)每天均衡的吃“平衡膳食宝塔”中的五类食物;(2)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3)早、中、晚餐的能量比为30%、40%
和30%
左右。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2、呼吸道的功能: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3、咽
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结构。喉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声器官。
4、痰产生的部位是气管和支气管粘膜
5、吞咽与呼吸的关系:呼吸时,会厌软骨抬起,让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放下,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中,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左二右三)。
肺有节奏地吸气和呼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肋间肌、膈肌
肋骨
膈顶
胸廓
肺
肺内气压
结果
收缩
向上向外运动
下降
扩大
扩张
减小
吸气
舒张
向下向内运动
上升
缩小
收缩
增大
呼气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肺泡的特点:(1)肺泡数目多(2)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
2、在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并将其静置一段时间,会发现血液出现分层现象,共分三层,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中间薄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3、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它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铁,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红细胞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
白细胞:有细胞核,呈圆球状。功能:防御和保护,包围吞噬病菌
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
1、人体内的血管有
动脉、静脉
和
毛细血管
三种。
2、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
3、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4、三种血管间血流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5、四肢静脉内表面有静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血管名称
管壁特点
血流
速度
功能
动脉
较厚、弹性大
快
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静脉
较薄、弹性小
慢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
非常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最慢
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两种瓣膜:心房与心室之间: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动脉瓣
(3)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
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
(4)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其中,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壁右心室壁厚。
(5)心脏内部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动脉
(6)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为
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2、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3、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心脏处汇合。
5、心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通过冠脉循环供应。
四、输血和血型
1、ABO血型的类型:A型、B型、O型、AB型
2、安全输血的原则:输同型血。在紧急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还可以输入少量A型或B型血。
3、成年人体内的血量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4、我国自1998年起,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
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泄的途径有:呼吸、排汗和排尿。
3、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4、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5、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肾小管起重新吸收作用。
6、肾小囊中的液体叫做原尿。人体每天形成180升原尿。
7、原尿与尿液相比,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
8、尿液的主要成分:水、无机盐、尿素。
9、进入肾小球和出肾小球的血管都是小动脉。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视觉中枢
2、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明亮环境中,瞳孔缩小;黑暗环境中,瞳孔放大。
4、眼球的结构
外膜:角膜和巩膜
眼球壁
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眼球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折射光线)
(1)眼球中的成像部位:视网膜
(2)视觉形成部位:大脑皮层
(3)近视的原因:晶状体曲度过大,眼球前后径
过长,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可佩戴
凹透镜
矫正。
(4)
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该做到:
“三要”
“四不要”。(P82)
5、耳的结构
6、听觉的形成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
大脑中的一定区域
7、听觉形成的部位:大脑皮层
8、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皮肤等
感觉器官。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的。
(2)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做脊神经,由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
(3)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4)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5)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
(6)小脑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平衡。
(7)脑干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
(8)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2、神经元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又叫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2)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差别是神经细胞有突起。
(3)神经细胞的突起有两种,短突起叫树突,功能是接受信息,长突起叫轴突,功能是传出信息。
(4)神经元的功能:接受信息,传出信息。
(5)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和支持。
3、神经纤维、神经和神经末梢
(1)神经元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
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2)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3)神经纤维末端细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1)简单反射:生来就有,不受大脑控制的。例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
(2)复杂反射:人出生后通过长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
例如:行人听到身后喇叭响就会躲避。
5、人类所特有的反射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例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四、激素调节
1、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及其分泌的激素(如图)
2、人体的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3、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4、内分泌腺没有导管,他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
到全身各处。
5、三种主要激素的作用以及缺乏症
激素名称
分泌
腺体
主要作用
过少症状
过多症状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糖尿病
低血糖
6、肾上腺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7、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分析人类活动队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有害影响:(1)乱砍滥伐(2)滥捕乱杀(3)大气污染(4)水污染
有利影响:(1)植树造林(2)保护野生动植物(3)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PH<5.6的雨水。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水蒸气。
2、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造成的。
3、酸雨的危害:(1)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2)使植物枯萎;(3)伤害人的皮肤和粘膜。
(4)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4、控制酸雨的根: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5、全球性环境问题除了酸雨之外,还有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气体指的是二氧化碳。
实验题
一、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唾液
清水
唾液
1号充分搅拌
2号充分搅拌
3号不搅拌
原理:淀粉遇碘变蓝,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
过程:37℃温水中5-10分钟
→
滴碘液
→
观察颜色变化
现象:1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淀粉完全被消化;
2号试管变蓝,原因是淀粉未被消化,遇碘变蓝;
3号试管部分变蓝,原因是唾液淀粉酶未将淀粉完全消化,未被消化的淀粉遇碘变蓝。
分析:1号试管模拟口腔环境,1、2对照,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这就证明了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1、3对照,一个有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另一个则没有,这就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消化食物有促进作用。
结论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实验题
二、模拟膈肌的运动
1、①代表气管,②代表支气管,③代表肺,④代表胸廓,⑤代表膈肌
2、图1表示在呼气,图2表示在吸气。
图1
图23、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下降,气体被吸入。
4、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使胸腔容积缩小,肺随着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气体被呼出。
实验题
三、血液分层实验
过程:取5毫升新鲜血液,立即注入盛有5%柠檬酸钠溶液的量筒中,轻轻振荡量筒,静置数小时后出现如图所示现象,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图中所示现象回答:
(1)量筒中出现了____分层___现象。
(2)量筒中1、2、3三层的物质依次是__血浆__、__白细胞和血小板_、__红细胞_,2、3层的细胞总称为_血细胞__。
(3)本实验证实了血液的成分包括___血浆____和____血细胞______两部分。
(4)量筒里放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__防止血液凝固__。
实验题
四、下图为人的消化系统关系图,椐图填空([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
]______是消化系统的开始。人体的消化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2)人体的外消化腺中最大的消化腺是[
]
_______。它分泌的_______,可以有利于帮助吸收_______。
(3)[
]
_____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5)
因为食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六大类人体
需要的营养物质.(5)
请说出患者缺乏的:夜盲症、坏血病、脚气病、骨质疏松症。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种子中的胚→新一代植株。)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3.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长成一个新个体。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成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5.植物的扦插(如薄荷的扦插
P.7)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保留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6.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7.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的意义
(1)无性生殖新个体内所含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后代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一致。优点:后代能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备两个亲代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进化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举例:家蚕、蜜蜂、菜粉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称为若虫,蝗虫的若虫能够跳跃,又称为跳蝻
3.昆虫生殖发育特点: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P.12练习]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生殖发育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发育,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P.16资料分析]
1.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繁衍的影响: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
2.出现畸形蛙的原因:受到了寄生虫的感染。而向河流和湖泊排放生活污水则可能增加寄生虫的数量。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如图:课本P.18
②卵壳和①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④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
⑧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起保护作用。
⑥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⑤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内有细胞核。
⑦系带悬挂卵黄,固定和减震,利于孵化。
③气室储存气体,由内外两层卵壳膜构成。
(卵黄、卵黄膜、胚盘构成一个卵细胞。)
鸟卵的结构复杂,胚胎的发育受到良好的保护。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3.只有受精的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孵出雏鸡。受精后鸡卵的胚盘较大、色深(呈白色)。
受精卵的胚盘将发育成雏鸡。(胚盘是鸡卵受精后开始发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适宜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成雏鸡。)
4.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经过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其中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5.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生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方式
昆
虫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有性生殖
体外受精,卵生
水中发育,多为变态发育
鸟
类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卵生
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为成鸟,发育过程无变态
[P.21练习]
5.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鸟巢内,让这些鸟为其孵卵、育雏。
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具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统称为性状。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比小鼠大许多,是由于转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5.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P.27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1.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3.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精子和卵细胞
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水稻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
4.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染色体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5.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分子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46条)染色体,也就包含了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6.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课本P.32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子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P.32练习]
4.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无关。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人,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2)实验过程:把矮茎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茎豌豆(或反之),获得了杂交子一代的种子,杂交子一代的种子发育成的植株都是高茎的。孟德尔又把子一代杂种高茎豌豆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子二代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3)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为: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杂交子一代表现的出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豌豆的高和矮,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
②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习惯上,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③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④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隐性基因d控制的形状不表现,但它还会遗传下去。
DD
×
dd
D
d
Dd
×
Dd
D、d
D、d
DD
Dd
Dd
dd
:
:
基因型比例:
DD:Dd:dd=1:2:1
表现型比例:
:1
2.禁止近间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机会就增大。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2.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1对(2条)。
3.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共23对染色体)
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4.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共23条染色体)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
5.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女性排出一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精子从含有的性染色体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男女比例为1∶1。(图解P.42)
一个母亲如果生一个孩子,生男生女的机会各占50%。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变异。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人工选择、基因重组(又叫杂交育种,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重新组合到一起)、基因突变(又叫太空育种,宇宙射线辐射,引起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生物的变异是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科学的推测:需要一定的证据;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海洋化学起源说:
(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4)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泵入一个密封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①原料: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
②产物:氨基酸。
③结论: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
(5)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6)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7)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原始大气(无氧气)。
(8)蛋白质、核酸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有机物。
[P.55练习]
2.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例如,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在开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3.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和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说明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2)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可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细胞色素C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P.59。
5.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1)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单细胞的动物→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鸟类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哺乳类。
6.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先裸子植物后被子植物)
7、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身体结构上),由低等到高等(进化水平上),由水生到陆生(生活环境上)。
[P.61练习]
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因为任何生物都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进化的历程是漫长的,而且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在由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异,并经自然选择将这种变异保存和遗传下来。从进化的角度看,鸡这一物种形成时,鸡和鸡蛋同时形成。从基因水平看,鸡和鸡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也是无所谓先后的。
4.这些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由于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100年的时间,桦尺蛾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蛾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②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适者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不适者被淘汰)。
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环境变化是进化的外在动力。
[P.62想一想,议一议]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
[P.67练习]
3这是因为人工选择的结果。与自然选择相比,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的选择可以加快生物演变的历程,缩短生物演变的时间。
4.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如照紫外线,在教室喷洒消毒液,消灭媒介生物。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P.80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第三道: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组成的。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
其特点是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体的作用: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好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5.(1)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2)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弱时,容易感染疾病。
(3)进行器官移植,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长期存活。
6.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属于特异动免疫。)
7.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的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传播途径:①性传播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⑴.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他们和谐相处。
⑵.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P.85练习]
2.可能的原因有:(1)这个人过去得过手足口病;(2)这个人过去接种过手足口病疫苗。
3.不能确定这种传染病在我国已经被消灭,因为有的病毒或细菌能够在人体内或其他环境中潜伏很多年。不能在计划免疫项目中取消相应的疫苗,因为这种传染病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例如从国外传到我国等。
4.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扩大计划免疫项目的方法来预防。因为有的传染病的疫苗人类并没有生产出来,如艾滋病等。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2)非处方药:简称为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可以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2.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名称,、主要成分、适应症、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制剂与规格、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3.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4.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会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药效。
5.有效期为2014年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12年7月31日。失效期为2012年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14年6月30日。
6.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和溺水等情况时,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但必须符合病情或伤情。
当有人因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外事故造成呼吸、心跳骤停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按压与吹气的比例是30:2。
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7.出血和止血:
(1)出血一般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在送往医院之前,应该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
(2)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
a.毛细血管出血最常见,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
止血: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b.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用手措、止血带或绷带压迫伤口远心端止血
c.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压迫伤口近心端止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2.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做到合理营养,加强身体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况。
4.调节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习惯,等等。
2.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P.10
4.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提出问题: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
(3)制定计划:
供选择的材料:活水蚤、蒸馏水、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烟草浸出液、吸管、载玻片、显微镜、计时器。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A.水蚤的正常心率为:100—350次。
B.低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起促进作用,因为烟草里含有烟碱(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经兴奋的作用。
5.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酗酒会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起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增加患癌症的危险,还会导致骨骼异常,增加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率。酒后还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5.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还可能诱发肺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篇7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工作总结10-0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09-14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计划08-03
济南的冬天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5-28
《散步》《羚羊木雕》单元整合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1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9-1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山市》教案07-0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05-1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11-1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