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的青春 影评范文(精选10篇)
致的青春 影评范文 篇1
看到网络上的谩骂,想到的一些话(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这个短片,是一个70后的男人推荐给我的,他说,这部短片很不错,他看得差点哭了。他觉得在短片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已经30多岁,和电影里的男人们一样,年轻的时候有过理想,有过梦,但是年过而立以后,当初的梦想能实现的寥寥无几。每天在繁华的都市里,疲于奔命。要应付房贷,要应付车贷,要应付领导,还要应付老婆,甚至是不懂事的小情人。他说,看过这部片子,想起了自己当初来北京前怀揣的梦。不胜唏嘘。很多人喜欢这部片子,可能倒不是因为片子中的那些低级趣味,低级趣味有时候确实会满足人内心阴暗的窥视欲,但是能真的觉得感动的绝对不是低级趣味。就像喜欢郭德纲的人,未必都是冲着三俗而去的,而是冲着老郭敢于拿一些社会上的现象开涮,说过了大家内心一直想说的话,大家乐了,心里上一些不满和愤恨,也随着这笑声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看这部片子的人或许很多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青春年华,因为大部分人中学生活都是很平淡无奇度过来的,但是并不能代表没有人拥有过这样的生活。况且短片里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出要用几个男人的生活来代表所有从哪个年代过来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曾经描述了一帮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打架,谈恋爱,生理期的躁动,我们轻易的原谅了,接受了,甚至捧为经典,为什么,因为《阳》中的少男少女都是长相漂亮帅气的吗?而《老男孩》中的那些主角却是长相猥琐的男人。确实,那俩男主角确实猥琐,我不止一次的抱怨过,但是,请到大街上去看一看,大部分的人难道不就是那样的吗,平凡的脸上流露着一些猥琐。能拥有夏雨和耿乐那样的长相的人并不多,确实是太少。电影可以远离现实生活讲述一些永远也不会发生的纯美的故事,也可以根植于生活,只摄录日常的琐碎杂事,更可以去生活进行一些夸张和搞怪。电影是一门艺术,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绘画上才有了抽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等。我们可以接受这些异彩纷呈,为什么不能接受电影的百花齐放呢!看短片,我对那段青春时期的恶作剧到没什么特别的关注,也不曾因为他们俩去参加什么欢乐男声只为圆梦而觉得多么值得尊敬。我最动容的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徘徊城市中下层人的哀乐。那种人到中年,却依旧要点头哈腰的窘迫。做司仪的那个男人,开着破旧的奥拓穿梭在北京的霓虹灯下,对着手机那头的人所做的妥协,也是对生活本身的妥协。北京的繁华,长安街的喧嚣,和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他只是一个微小的沙砾,有一天他走了,消失了,这座城市也不会有任何改变。这是大部分人面对的困境,找不到根基的困境。电影的结尾,一切都回到从前的样子,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就像《偷自行车的人》里面那对父子,落寞的穿过意大利街头,电影结束了,而生活的苦难还在继续着。从来没有停止,也绝不会停止。PS,我想说,因为考研,我看了一些电影和书,是我从前绝不会看的,这些电影里面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因素,但是却成为了经典,电影史中的经典。我曾经不明白经典在什么地方,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国内的电影人稍微的宽容一点,不要把所有的慈悲都给了国外的电影人,或许国内的电影就不会在烂俗粗糙的深渊里滑得更深了。
青春,没什么好致的 篇2
青春,从什么时候开始?懵懂地暗恋隔壁班的某位男生?晚上不睡觉躲在被子里看网络小说,然后泪流满面?还是大学时代的“不疯魔,不成活”,为爱歇斯底里?
青春,在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反正等我发现自己已经过了这个人生阶段,我只体会到了“傻”和“二”两个字。我都给青春来了这样的总结,又怎能让我以一个怀念的姿势对所谓的青春进行跪拜呢?
太多人把青春描述得美好和灿烂了——哦,美好的青春!哦,忧伤的青春!哦,吃煎饼的青春!哦,扫厕所的青春!……反正在“青春”两个字前面,加上什么都能和谐搭配。
但你有没有想过,青春最关键的作用并不是用来加定语的。严肃点来说,青春最大的作用是其给予我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一个人从懵懂变得睿智,从冲动变得理性,从浮躁变得沉着。
青春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即使你犯了错,只要不严重到进监狱,你都可以用一句 “我还年轻”来埋单,继而大胆地尝试各种人生,结识各种精英流氓,甚至允许自己精神分裂,或扮演神经病患者。
心灵鸡汤里经常这样写道,某某曾是个人渣、堕落小青年,一天遇到了大师,经大师点拨,他立刻精神抖擞,犹如被雷劈了天灵盖,开了天眼,变成了N年后的美国总统、银河系管家、宇宙小超人……只是,这些鸡汤没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无限风光的背后,这些神人都是在一个个错误中爬起来的。他们拍拍屁股上的土,吞掉嘴巴里的血,痛并快乐地前进着……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逐渐脱离肤浅,对人生的把控逐渐变得自信,从青春的疯魔中逐渐脱颖而出。
所以我认为,青春根本就不是用来致的,而是用来反思的。
谁没在青春里跌过“狗吃屎”?谁没在青春里扮演过“玛丽苏”?若不反思,若不进步,到80岁还是“狗吃屎”“玛丽苏”……虽说青春期很长,但这个青春期和老年痴呆期有什么区别?要明白,一个成功的青春期,会把人导向淡定和优雅;一个失败的青春期,会把人引向一个永无止境的青春期。
如果你还有几年就30岁了,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15岁到25岁的10年间,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以后往什么方向努力?你是否知道了幸福感、安全感都是自己给的?你是否还愤世嫉俗,还把说句脏话当个性?你是否知道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愤怒和抱怨除了自我安慰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是否知道了乌托邦只是个梦境?你是否明白了再强的人也有弱点,再弱的人也有优势?我们犯不着去崇拜谁,也犯不着去鄙视谁,做好自己才最重要……
致青春 影评 篇3
130分钟的片长可能略显冗长。但是作为一个原著党,我觉得即便130分钟,也不能完全展现原著所表达的。青春的长河里,那样厚重的积淀,又岂是130分钟的容量可以承载的。
影片的开头颇有些意外,以至于笔者以为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放映厅。但是,当庚哥高喊,那不是一颗豌豆,是一个打火机,惹得全场爆笑的时候。我才定下心来。豌豆公主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我不由得心生好奇,不知女主这位豌豆公主,又会有何奇遇?
略过开胃菜般的开头,斑驳的月台,远去的列车,等候的女孩,避而不见的男孩。也许,当郑微失落地拿起行李,一瘸一拐地离开,林静却只能偷偷地望着她的时候,结局就已经注定。两个人的躲猫猫生涯就此开始。虽然原著的结尾时两人在一起,但是我总觉得电影一定会在这个地方作出改动。
随着镜头,终于来到了熟悉的校园。相信无论80后,90后 都不会陌生的场面都被一一重现。熙熙攘攘的人流,喧闹如菜市场般的校园,各怀鬼胎的学长,挑选着新上架的学妹......影片在这里运用了比较厚重的色彩,略显泛黄的画质,也让人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一股怀旧的气息。跟随者郑微的脚步,又一次回到那些充满了回忆的地方。如果不是见到郑维娟叽叽喳喳的不停,也许你早已忘记第一次与室友见面的情景;如果不是朱小北的突然闯入,也许你早已忘记每个寝室都会存在那么一个“异类”;如果不是阮莞的惊艳,也许你早已忘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神。
当黎维娟穿行于“战火纷飞”的寝室走廊,左右躲闪那些飞枪流弹的时候,你也会机器自己当时是如何的放纵;当郑微为了断电事件和寝室供电科纠缠不休的时候,你也会记起自己当时是如何提心吊胆地偷偷用着违禁电器,甚至会暗暗嘲笑郑微太傻,远没有自己的高明。是的,青春的印记总是相似的,因为我们同经历,所以我们能共鸣。
该来的终究会俩。追寻着林静脚步而来的郑微,还是去求证了。当她听见林静远赴美利坚的消息时,她崩溃了,支持者她走到这一不的支柱池底崩塌了,那一刻,他放肆地大哭,已经顾不得身边的是谁。青春是美的,也是痛的,我们不可能只享受它给予的青春活力,而不去承受那些必要的痛楚。
患难见真情的道理在这一刻显得格外的灵验。在郑微孤立无援的时候,一个她并不喜欢的人——阮莞,给了她支持。阮莞给她的并非是一罐啤酒,而是一剂强心针。两个人的距离由此拉近。那一晚,被拉近的,不仅仅是郑微和阮莞,而是四颗年少轻狂,放荡不羁的心。
社团招新的操场,郑微和老张还有郑开阳的接触。将人么你带入了男人的世界。郑微迈入老张他么你寝室那一刻,我都暗自窃喜我们寝室足以秒杀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寝室了。在散落着各种垃圾,充斥着各种异味的寝室里,郑微遇见了青春里最不可抹去的记忆——陈孝正。初次见面,她被他粗野地推到在地,还据理力争,态度强硬地不肯认错。也许是受气,也许是不满,她开始一次次对上这个男生。半路拦截,揪住他不依不饶。在食堂当着他和女友的面给他难堪。也许郑微自己也不清楚,她究竟是想要一个道歉,亦或是其他。
爱与恨其实没有区别,本质相同,都是你在乎。当那样一阵处处找茬后,爱恋与喜欢与顺理成章。影片在这里不分的处理上比较到位,能让人信服。死缠烂打的郑微不顾形象。二木讷,自闭的陈孝正却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当郑微对他说,“我喜欢你‘的时候,她的回答居然是”你神经病啊“,然后踉踉跄跄地离开。这样略带无厘头的情节,当场戳中观众的笑点,让相对冗长的影片不那么沉闷。同时也更加能凸显人物的形象与性格。
蛋糕时间一度拉近了两个人的关系,但石桥之游的失约,又让两个人的关系降到冰点。终于,在这样的纠缠中,沉默的陈孝正爆发了,宿舍楼外,连个人终于敞开了心扉。有人批评影片在这一段用光过亮,未免太不符合实际,但个人觉得,这样的灯光氛围,适合这样一个亢奋的场景。
获得承认的那一刻,郑微就像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当她靠着身边的王子时,却未发现,曾经的王子正在默默注视着她。
即使在一起,但也免不了磕磕绊绊。郑微与陈孝正的冲突与矛盾从多个方面被展现。理想与选择的不同,外界感情因素的介入,这些激化这两个人的矛盾。也许就像陈孝正所说,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他的小心翼翼,郑微的轻狂和不计小节,这样的两个人,注定走不到一起。另外,不得不说,郑微生日在草坪上那场戏居然没剪,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不知是赵导面子太大,还是XX局与时俱进了。
在这期间,同时穿插了阮莞,黎维娟的干亲个生活,以及小北的离开。这些在后文再详叙。
毕业临近,在人山人海的人才市场里,郑微和陈小郑一起追寻着前途与未来。甜蜜的海洋馆之旅,没想到却是最后的分手礼物。陈孝正为了前途,还是是决定远赴美国。郑微又一次被抛弃。当青春遭遇现实,结局却是这样的无力。
毕业之后,各自奔走。影片也进入后半段.进入工作时期,影片在色调上转向了深色,灰色,黑色成为主色调。让人略感沉闷。也许这就是现实与社会该有的压得人无法喘息的残酷。
七年后,院莞放弃了负心的男友,另觅佳偶。黎维娟加入豪门,当了后妈。郑微变得更加地干练,坚强,又多了几份圆滑。社会与现实所带给她们的,并非言语可以表达。青春不再,她们都变了。
当郑微和林静重遇,两人早已换了一种心境。但是,那些年少时光已经回不去了。如果说,林静的出现让郑微乱了阵脚,那么陈孝正的归来,则是彻底搅乱了她的心。纠缠在两个她曾经都纠缠过男人中间,她手足无措。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阮莞的离去。这个曾经无数男生眼中的女神,这个为爱痴狂了大半辈子的女孩,这个为了爱傻得直到丢掉性命的女孩。就这样,随风而去了。最后的她,还是死在了赴前男友约的路上。郑微训斥她,你这辈子也就爱牺牲这点出息。听上去是训斥,更多的是无奈。她去了,但是她的青春永远是活的。她爱过,也就不后悔。
当郑微知道林静离开她的原因,她似乎无法接受。但是,阮莞的离去,或许让她懂得了一些。她选了林静。但是,林静和施洁的故事,又让她彻悟,原来,他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林静说,爱情就像一条河,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郑微用自己的青春年少,去趟过了爱情这条河,她摸过林静和陈孝正这两块石头,这就足够了。那一刻,她或许已经彻底地向青春告别,青春已逝,是该祭奠了。
结局是最让人非议的。很多人觉得结局太过突兀,还有好多事情没有交代完。还不如采用原著的结局,让林静和郑微在一起。个人觉得,留白也不是不可以。在影片的已有构架中,郑微似乎不适合跟任何一人在一起。但是,这个白留似乎太多了一点,应该交代的更多一些才好。
影片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作为女主角,郑微下如同一条主线,贯穿于全剧始终。她是女性里的实践者,敢爱敢恨,我要的我就去追,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她的青春,充斥了太多的任性妄为,年少轻狂。她的青春,是自主的,因为她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她的青春,也是不由自主的,尽管她追求,她最终还是什么都没得到,这并不是她能够掌控的。她的青春,有些许遗憾,却没有悔恨。
而与她相反的阮莞,这个布依族的少女,却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她用自己最好的时光,去经营 了一份失败的爱情。她的付出,被无情地辜负。最后,她用生命,在这条追爱之路上,划下了最后的终点。很多人觉得,一个女人是有着多大的忍耐力,居然能容忍男友同别的女人发生关系,甚至还借钱给女人去打胎。其实,并不是因为她能忍,只是因为她爱的太深。她并不是毫无反应,她也会躲在离去的火车上一个人痛哭。在郑微并不支持的态度下,她依然决定去赴前男友的约,圆那个山羊之梦。她的青春年华,是最繁华灿烂,最绚烂的烟花,即便短暂,也能让人永不忘记。我记得郑微略带妒忌的呢喃,阮阮,只有你的青春是永不腐朽的。这一句,就足够了。
黎维娟则是现实主义的践行者。她出身贫寒,为了逃出那个小县城。她努力考大学。上了大学,她又得为以后的生计打算。当那个所谓的同学出现时,她惊慌失措。她不愿提再带着任何小县城的烙印。最后,她嫁入豪门,做了后妈。虽然看上去风光,但是,其实过的并不好。但是,她得到了她想要的,青春年少的时光也算不后悔吧。
最后一位女性,朱小北。她似乎看上去不再乎自己的出身,家境。但是,当她的底线被挑战,人格被践踏,她还是会爆发。被怀疑小偷,她打烂了整个商店,在自己的青春里疯狂了一次。再见之时,她已经华丽转身,成为记忆培训大师。改名换姓,面对老同学的问候,依然否认。各中缘由,或许只有她自己懂了。
男性在这部剧里处于一个尴尬地位置。无论是林静,陈孝正,还是负心男人赵世永。无疑不是被唾弃的对象。林静的逃避,陈孝正的自私,赵世永的负心。反而是老张和郑开阳两个痞子比较讨喜。尤其是老张,最后他在阮莞墓前的那一番话,真的刺中了人心理最柔软的地方。满天星的花语,是甘愿做配角。为你守候过那青春时光,无怨无悔。林静或陈孝正都事出有因,我们可以批判他们,但是,他们的青春,同样也有他们自己的印迹,我们无权干涉。
致青春影评 篇4
我自将心托流水,再遇何人共相随。
这世间男女,青春年少之时,大都会预想一个命里的人,因此会等,等他/她出现,然后芳心暗许,喜结连理。有时候,以为是等到了,于是痛下决心,誓死相随。那时候年轻单纯,以为能与子偕老,百年好合,谁知道沧海桑田太匆忙。不是劳燕分飞,有缘无分,就是中途倒戈,投奔他人怀抱。郑薇遇见陈孝正,老张遇见阮莞,阮莞遇见赵世勇,不胜枚举。
如果你抓不住这弹指间的年华,就不好轻易爱上一个人。人心难测,但若实在没忍住,也千万不做先爱的那一方,“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没有激烈爱过的人,不能解这其中味。“当我再见你的时候,我还爱得起吗“,多年后,郑微在应对陈孝正卷土重来的时候,她慌张而惶恐,但是爱像覆水,难收。
电影里,年轻就是资本。年轻的时候,郑微能够为爱痴狂,为爱越过千山万水,排除千难万险,在所不辞。但是年华匆匆,青春太短暂,没人允许她们一向年轻。人心总会在年华消失中,变得坚硬起来。就像原小说里写的那样,我们就应感谢那些以前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陈孝正伤害过郑微,尽管这样,郑微恨他吗?也许以前恨过,而此刻呢,估计不恨了。那么,阮莞呢,她恨赵世勇吗?可能观众恨的最多。对于阮莞来说,感情无可奈何。就这么一个小男生,不值得爱,可就是爱上了。一旦爱上了,就期望海誓山盟、天荒地老,哪怕被欺骗百次,依然坚信自己没爱错过,是不是太傻?这样的傻人很多。感情,没有对错,哪怕是痛彻心扉,也总期盼奇迹发生,期盼对方回心转意。女生在这点上,比男生更能海纳百川。这话说给阮莞听的。她在这场感情里,失魂落魄,丢了尊严,令人扼腕。女神总是没有好归宿,不是被猪拱了,就是香消玉殒,孤老一生。
“阮莞,我愿意成为你生命中的配角,无悔这一生”,这是老张的感情观,多么伤感和可惜。爱要表达出来才好,可老张没说出口,他没有郑微的勇气,但不见得不好。不说就是不改变,永远不说就是永远不改变。暗恋的人才最伟大。那林静又该何去何从,回过头去爱施洁吗?
但是爱,到底是说还是不说。说了像郑微那样吗?不说,那就像老张那样吗,一辈子站在你背后,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无能为力、默默叹息?还是干脆就像黎维娟一样,有了金钱,感情它算个屁!人太容易输给感情了。
在青春的光影里,感情、友情、亲情,三情并立。多年后再回忆,必须是“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们感叹一遇杨过终身误,也感叹擦肩而过即一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感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
致青春 3000字影评 篇5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评析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赵导北影研究生毕业的作品,更是得到了历史上最高分——99。票房之高也令人惊叹。整体来说,也算是内地同题材的电影中的佳作了。
首先从题目来看,这一个“致”字我们多把它翻译成“致敬”,于是这部电影自然就成了致敬青春的一部电影。青春这个话题很大众,总想让人把它拿出来反复咀嚼,但同时也很难让一个导演完完全全地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大概是导演们离开青春太久了的缘故。在过去的电影中,不乏有涉及青春题材的作品。像近些年比较叫座的来说,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了。《那些年》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小清新风格而又广受好评的文艺片,在当时掀起了一阵青春怀旧风。很多人看完《致青春》后难免有一种“这部片子很像《那些年》啊!”这样的感觉。因为两部片子风格题材都相同。在我感觉,《致青春》不同于《那些年》的地方就是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除了叙述了校园中的故事外,也把很大一部分片长给了工作后的他们,把人情世故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残忍地打破了青春美好而单纯的宁静。而《那些年》即使是出了校园以后的故事也给人一种好像他们还是那么简单的没有被污染错觉。
第二,我们看看赵导在选角上花的功夫。一个导演对剧中角色多多少少都会倾注自己的个人情感,更何况是处女作。虽然赵薇在各种采访中都极力解释说片中人物角色不带有自己的感情,但是从郑微这么一个女主角身上就可以看到赵薇自己的影子。特别是郑微与陈孝正第一场正面冲突的对手戏里面就更让人觉得郑微就是年轻时的赵薇,神似“小燕子”。郑微的扮演者杨子珊,是新人,但是在这一部片里面表现得算是很出彩了,演技很到位,经过包装,应该可以胜过不少现有的女星。而另一个主角陈孝正,由赵又廷饰演,一反往常帅气偶像的形象,在剧中演了一个实在不讨好的角色。陈孝正有85%的时间都是面无表情,还有笑、哭、怒分别占了5%。赵又廷演内地片不开口说话还好,一开口就是一口的台湾腔。他第一次出场的台词就是台湾腔特别严重,虽然听得出他已经尽量避免了,但是还是让观众觉得很别扭。其实赵薇完全可以把这个角色让给内地的一个新人,就当是一部片带出了两个新人一样。《致青春》的票房并不低,提携一两个新人是完全可以的。再看看另外两个主演——韩庚与江疏影。韩庚之前给人的印象是人气偶像著名歌手之类的,绝对不是实力派演员。韩庚饰演的林静在原著中戏份很多,由于电影的改动,韩庚的戏份删了很多去。但是他在自己为数不多的戏份里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个好演员。韩庚这一次的演技可谓可圈可点——特别是眼神的表达。这里特别有趣的一点是,韩庚所饰演的林静这个角色,并没有用韩庚的原音,而是才用了配音。其实赵薇在这里处理得很到位。韩庚本身的声音很软很糯,不适合放到林静这么深沉的一个人物身上。这个配音不仅更适合人物形象而且没有任何违和感。江疏影,也是新人之一。在剧中演了一个男生心目中的女神。长得漂亮,人也温柔,而且特别能忍。这个角色不做多说,还是挺完美的。红花要有绿叶配。有了郑微阮筦,就要有黎维娟朱小北;有了陈孝正林静,就得有许开阳和老张。由张瑶饰演的黎维绢是一个物质八卦女。朱小北是一个假小子,大大咧咧好像什么都不在意其实自尊心特别强,所以才有了后面被退学旳那一幕。包贝尔饰演的张开,妇女之友,现在来说就是好Gay蜜。有一腔热血,豪情万丈。许开阳,富二代,嚣张霸道却也纯情不已。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会耍手段,很符合他的身份。这几个助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说,这几个人物的存在,让这部影片更接地气。
这里就是要分析的第三点。台词。剧中几个主演的台词多为原著中的对白,改动不大,这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提——矫揉造作。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在小说中这些对话读起来觉得很浪漫,但是这样生搬硬套未免让人觉得有点风花雪月,无病呻吟。放到现实中想想,没有人在聊天时会说出“我的人生是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这样文艺的话。或许台词稍作修改应该会更出色。这部剧的台词还有很巧妙的地方——很多对于感情提出来的正面问题,回答者都是没有给出正面回答,而是临摹两可的话。有些不错的句子能引起观众深刻的思考。在台词融入方面,我自认为消化得比较好的应该是韩庚和包贝尔。没错,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各有特色。唯一共同点就是将人物感情与台词演说完美融合。这两个人说话的时候你好像觉得他就是应该说出这样的话的。特别是包贝尔,他的每一句说辞都特别贴近生活,亲近观众。
第四,剧情。电影一开头不是风景也不是人物,而是童话,比较新颖。这个童话串联了包括灰姑娘,豌豆公主,白雪公主等等大家熟悉的故事,在开篇就为后面奠定了童话色彩。的确,影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叙述故事。比如,新生报到那一段,几个男生的“坏”反而表现出了校园青春活力的气息,有一种强烈的带入感。这一段拿捏得很到位。而后面郑微对陈孝正告白那里却又浪漫得过了头,大概没有人会明白郑微到底因为什么喜欢上了陈孝正,而陈孝正又为什么会答应郑微。大概是因为影片长度有限,这里的处理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赵薇很勇敢地把青春“不美好”的一面搬上了银幕——男生宿舍的脏乱、懵懂的性尝试、男生在宿舍里看片、逃课„„这些都是青春比较禁忌的话题,但是赵导就会觉得校园里面的生活真真正正的就是这样。或许这里会有人拿《青春期》说事。但是这两个完全是基点不同的影片。《青春期》为的就是表现叛逆,但《致青春》不是,赵导将那些“不美好的东西”融入片中,没有任何突兀,反而更好的表现青春的主题。反而是后半段的现代故事那一段多显不足——每一个人物故事用的时间基本相等,无法突出主角。即使人物故事纠缠不清,但是整体还是有较为清晰的两条叙事主线——郑微与陈孝正,林静与郑微。前者是明显的明线,后者是暗线。明暗两线交替发展,共同推动整个情节,使得其跌宕起伏,富有趣味。这样一来,就显出了林静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弥补了戏份少这个缺点。
第五,取景。原著中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两千零二年左右,赵薇将它提前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为了找到比较“古老”的校园景设,剧组在南京辗转往回几大所高校,累得不浅。所以说,电影中校园的场景多为拼凑。拼凑就会凌乱,赵薇也知道这一点。于是远景甚至是全景拍外景,近景拍内景。整个取景的主体放在南京理工大,加上其它校景的叠加,算不上好,但是也没有出现混乱。内外景有明显的光度差,平衡了校园的紧张气氛与青春的活力飞扬。相似的对比赵导也用到了另外一处,那就是校园与现代都市所用色调的强烈反差。在校园中多以暖色为主,色光柔软绵长,让人不禁想重走一次校园;工作之后的他们,处在鱼龙混杂的社会里,故这里选用冷色调来体现都市化的现代气息,而且颜色饱和度强,使观众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冷峻凛冽。也正式因为这样,故事结局才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就不得不提这部片子的细节安排。总共有几点是比较值得我们深思的。首先是许开阳给陈孝正“找活”的那里,这里暗含的意思大家应该都明白,所谓贫富悬殊造成的欺压在那样干净的校园中就有出现,何况当下?其次,许开阳送礼物给郑微那里,那个小物件是之前在开篇童话里出现过的豌豆公主,这是寓意到底谁是谁的那颗豌豆,让自己彻夜不眠。再次,对林静出国原因埋下的伏笔,到底为什么抛下等了他那么久的郑微就这样离开?最后就是阮筦出车祸那一幕。那个车祸可谓是让观众惊心动魄,赵薇没有采取原有的长镜头拍摄,反而用了组合镜头。阮筦回头的那一刹,车猛地撞了过来,这里成功的一点就是,很多观众在看到这里时都被吓得叫了出来。先是惊恐,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同情。没错,是同情,因为阮筦的幸福就在眼前了。这样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种种问题随着影片的继续得到解答,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欺压,情敌,出轨,软弱„这也本部应该出现在青春里的东西似乎都出现了。难道这样的青春是残缺的吗?我想回答是是“不!”
我们一生总有这样那样不完美的事情发生,没有谁的一生可以顺顺利利,但是青春却是最美好的,即使被烦恼纠缠,也可以忘到脑后,问题不再是问题,笑容永远美丽。《致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影评 篇6
“青春”是无厘头的悲欣交集
新人杨子姗饰演的女主角郑微因为宿舍断电,敲开宿管科的窗户,此时镜头转向宿管大叔身旁的电视机,里面正在放映的是一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风靡全国的电视剧,除此之外,电影中有关年代背景的元素几乎无处寻觅,还好,不少观众对这部影片怀有期待并非只是因为想要在导演赵薇的“致青春”里面浏览二十年前大学校园的别样风光,而是为了“见自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内容紧凑、热闹,以至于在影片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因风格转变过于突兀,会给人一种断裂感,不过,这种突兀,毋宁可以说是电影本身的风格;或者甚至可以说,如此安排,符合此类作品的一般套路,正是这种强烈反差,让煽情效果喷薄而出,对于一部试图通过文艺气息来服务票房、添置卖相的电影而言,煽情效果的强弱无疑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
电影有野心让所有紧张、热闹且和“青春”有关的故事都发生在那几个年轻人身上,以致郑微、陈孝正、林静、阮莞、朱小北、老张这些人身上都背负太多的内容,这样的用力过猛甚至让他们的经历略显“狗血”,事实上,这么多的故事,本应被分拆给所有过来人的旧日时光。只要你完整度过大学时代,就必定能在“致青春”里面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电影中的热闹其实是一种高度的概括,还好,这种浓缩或是概括并未成为简单的堆砌,赵薇知道,人类的所谓“青春”,并非只是如很多假装有情怀却极失败的电影里所展现的,只是砸砸玻璃、谈谈恋爱、打打群架、听听老歌、打打手枪那样简单。寻求观众共鸣,需要让他们看到郑微向陈孝正表白时实实在在的纠结揪心忐忑,因为彼时的“纠结忐忑”,很多人都亲历过。影片结束时说,“青春是用来怀念的”,这让人联想到陈孝正与郑微热恋时的某个段落:陈孝正问在和他接吻的郑微为什么要睁着眼睛,郑微说是要看清楚、牢牢记住、以后好回忆。“致青春”之中不乏如此的叙事精巧之处,暗合观众经历或心意的小高潮又常能互相呼应,创作者把装满小聪明又不失可爱的悬念埋伏在内,悬念解开之时,观众各取所需,有人收获真相大白时的通透、有人被治愈、有人则会心内五味杂陈。
电影前半段不少无厘头的情节能够经常让人会心一笑,时光流逝、“青春”消逝,往后的故事则跌入伤感,生离死别在所难免,索然无味、不知所措、否定前世或者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亦是人生常态,还好我们有曾经热闹到无厘头的“悲欣交集”的青春可用来怀念,虽然它的“终将逝去”给人感觉就仿佛是猝然中止、戛然断裂一般,是这般如此的“突如其来”,让人无从防备、措手不及。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影评
看一场电影,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我这个年龄,赵薇就是青春的记忆。开场,那种透过密密的树叶看蓝天的场景,我很喜欢。新生开学的热闹场面,仿佛又回到曾经的校园岁月,那正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故事,于是,我们看到这一幕幕被搬上荧幕,感同身受。
每一个女生的青春都可以写一部小说,因为每一个人的青春岁月都不简单。
一个宿舍四个女生。影片的女主角郑微,因为喜欢的人而选择来到他(林静)的城市,可林静却因为其父亲与郑微母亲的“婚外情”而躲避了她。这种失去的感觉,让她更想紧紧地去抓住身边的爱人,可大学男友陈孝正也因为“人首先要爱自己”,让这段爱情的无疾而终。这种失落感深深地影响着我,在青春时,女生在选择爱情时,往往不计较贫富贵贱,但男友无法忍受, 成功目标稳步迈进的男人,往往就放弃爱情。
阮菀,就是一个因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在经历了男友林世永的背叛却仍未离开,处事沉稳,遇到爱情却不冷静。毕业后,发现自己怀孕,却因为男友懦弱而堕胎。冷静地选择了结婚对象,可最终因婚前赴林世永Suede乐队之约而遭遇车祸。
黎维娟与陈孝正一样,有着最直接、最势利的想法,那就是“人往高处走”,最后与一个50多岁的有钱老男人结婚。
朱小北,是一个矛盾结合体,她敏感,一直说不会因自己的姐姐是卖包子的就看不起自己,却因为被误会是超市的小偷,觉得自己被侮辱了人格而将超市砸毁,最后被迫辍学。后来,朱小北改名叫刘云成为一位知名儿童学习辅导专家,大家同学许开阳询问是否大学校友时,她极力地否认,砸超市突如其来的暴力行为与后来的镇静转变以及与“过去”一刀两断的表现,让我感觉她生活压抑、神精困扰。
每一个女生青春都不完美,颓废、迷茫、感伤,然而这都是青春的固有印迹。每个女人碰到爱情都会没有智商,义无反顾去傻、去疯、去痛、去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爱过,可最终也会明白“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我空间名称“浅处爱,深处活”也多少有这个意思。回过头来看青春,总觉得爱情是女人的全部,却只是男人的一部分。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首先要声明的是: 赵薇,是我们看着一路走来的,从当初的小燕子到现在的赵导,我们不能用太高的标准去要求她,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还没有什么经验,更何况从一个女性的视角拍出来的东西是和男性的不一样的(影视界女导演并不多的,所以大家已经习惯了男导演的作品)。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赵导的毕业作品真的不错!她要拍的不是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那种小清新(比如那些年),而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青春过往。
不得不说,场面拍的真的很唯美,赵导真的是很用心,不知道在哪里找到的那么多的美丽画面!而且以一种淡淡的橘黄色调贯穿始终,给整个电影蒙上了一层心痛的温馨感,更增加了一种年代感!
说一下电影中的人物吧!阮莞实在是很让人心疼的角色:她的美好,她的善良,她的大度,她的与世无争,她守候着她小小的幸福!但也正是这些害了她,让她在爱情的面前没有了底线没有了尊严,她的死不得不让我们感慨一句“红颜薄命”。而我想对老张说的是,既然你一直爱着阮莞,为什么不说出来,不努力去追,为什么要自卑,只要你爱她能够呵护她就应该勇敢去追啊!为了她,你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你要让自己配得上她啊!为什么要放任自己不争气与堕落,只是在她死后才默默守候她!林静,是你的狭隘害了你自己,我相信你是爱郑微的,不然你不会默默在车站,在宿舍楼下从远处看着她,更不会看到她和陈孝正后伤心的离开,掉落的玻璃划伤也不在乎!陈孝正,在你离开郑微时,我就知道你会后悔你当初的决定的,当时的你是为了一个目标可以抛弃一切,甚至爱情,婚姻。而当你真正成熟后,当你拥有了一切时,回头才发现原来你所得到的远远没有当初你所拥有的珍贵,而当你想回头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那个人不会一直在等你,就像青春只能用来怀念,却永远回不去!林静和陈孝正,一个因为狭隘,一个因为贫贱,阮莞和老张,一个因为爱的无原则,一个因为自卑与懦弱,看看他们都是为了什么,错过了青春里最美好的风景!郑微,你是勇敢的,敢爱敢恨,爱了就勇敢去追,不爱了就算再痛也会勇敢抬头向前走,绝不回头!你说过,在青春的日子里,你情我愿,谁也没有亏欠谁,可是青春是用来怀念的,永远不可能回去,所以当这两个人又回到你身边的时候,你还是选择了离开他们。朱小北,我很喜欢的一个比较男性化的角色,有着阳光帅气的外形,有暗恋对象却从没说出口,姐姐卖包子供她上学,她很坦然,没有自卑没有自欺欺人,她也不需要别人的可怜,自力更生。她有自己的人格,绝对不允许别人对她人格的玷污,形同虚设的大学保卫处冠冕堂皇的指责(真的好讽刺),冲动是魔鬼,没错,但是小北的冲动何尝不是对于这些不合理存在的不满与宣泄。每个人都会走不同的路,大学毕业未必是唯一出路,小北的人生不会因为这个而失色的,我相信她会走的很好!黎维娟,一个很现实的例子,追求物质生活,我们不能去批判这种人多么不好,人都是要生存的,只是每个人追求不同。她是爱慕虚弱,嫌贫爱富,但所有人的现状都是有原因的,就像陈孝正,他们是一类人,只是获取财富方式不同罢了,所以或许黎维娟也有像陈孝正一样后悔的一天,或许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本能)影评(范文) 篇7
英文名是“Basic Instinct”,一个是“第六感追缉令”,还有一个就是直译“本能”了。我的英文比较烂一点,就直译吧。
也不知道是从几时开始的,看电影的时候变得非常旁观。以前看电影的时候会陷入到剧情里面去,情绪也很容易跟着电影的进展而起伏,看完了以后还会胡思乱想,所以我从不看恐怖片什么的,自己吓自己好几天都不安神这事我可不做。看之前据说,很悬疑,有点恐怖,有点色情,还有点血腥。看完了感觉还好。
故事进行到1个多小时尼尔森死后就不好看了,前面的稍微悬疑一些。不恐怖。有性爱场景4处。血腥谋杀2处。影片的第一个场戏就把这两处各占了一处。一共死了5个人,分别是:强尼(M)。尼尔森(M)。洛西(F)。莫伦(M)。贝丝(F)。值得一提的是配乐很好,非常能烘托气氛。
两个主演,尼克(M)和凯瑟琳(F)。他们和死者的关系是,强尼是凯瑟琳的sex pater,尼尔森是尼克的对头上司,莫伦和尼克是work pater。洛西也是凯瑟琳的SP,贝丝是尼克的GF兼心理咨询师,凯瑟琳是尼克的嫌疑犯,尼克是凯瑟琳的利用对象。强尼是个生活糜烂的摇滚歌手。尼克是手枪走火打死同伴被内部从凶杀组调到风纪组,正在等待心理评估合格的探长。凯瑟琳是畅销书作家擅长写黑色情杀小说,她修得心理学和文学的双学位,父母和前夫均亡,过亿资产双性恋。贝丝是心理医生,效力于警局人事的心理评估同时有自己的工作室。凯瑟琳,洛西,贝丝是同校,同界,同修心理学的校友。
电影从强尼被杀开始,尼克和莫伦所在的组接收调查。第一个调查对象是凯瑟琳,强尼的死法,跟凯瑟琳几年前出版的小说中主角的死法一模一样:双手被白色丝巾绑住,身上被冰锥捅了无数个窟窿,午夜两点,死在床上。影片到结尾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强尼到底是谁所杀。
做几个假设吧。
假设。
假设一。洛西杀的。
尼克找凯瑟琳的时候先在她的房子里碰到洛西,他问了洛西两个关键问题:
1、你最后一次见到强尼是什么时候?她答,他死了。
2、昨晚你和强尼在一起吗?她答,你们要找的是凯瑟琳不是我。她没有回避问题,但也没有回答问题,没有肯定,但也没否认。
她的动机是嫉妒,她想独自占有凯瑟琳。但凯瑟琳告诉尼克,她不会嫉妒,她只会兴奋。但她确实嫉妒过。当她看到尼克和凯瑟琳ML后,她试图谋杀尼克,他们在公路上追逐着开快车,直到她的车飞出道路摔下路坡,当场毙命。
这之后,她成了杀害强尼的凶手的怀疑对象,因为她也看过凯瑟琳和强尼ML。她嫉妒得想把和凯瑟琳有染的人统统杀光。但她已经死了。
也是在她死后,尼克才找到她16岁时的做案记录:16岁的小洛西,拿着老爸的剃须刀,杀光了家里所有的人,只因为觉得家人对她不如对她弟弟好。当时她说,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到底怎么了,看到旁边有东西,就把他们都杀了。
她有前科,有动机。
假设二。贝丝(莉莎·何伯曼)杀的。
贝丝在一开始是个最单纯的人物:警局的心理辅导专家。前夫已亡,正和尼克交往。两人有性关系。她管制他,不许抽烟,不许喝酒。彼此认真。尼尔森死后情况变得复杂。
尼尔森死在自己的车上,被一个三八左轮手枪从太阳穴一枪毙命。他死前与尼克发生激烈争执,在警局。他一直为难尼克,处处针对他,企图逼他承认他不是因为手枪走火而误伤人,而是蓄意谋杀。贝丝处处维护他。在尼克知道自己在贝丝那的档案被尼尔森卖到凯瑟琳手里,与他发生争执,并责难贝丝把档案给尼尔森,贝丝称她是被迫。贝丝为了再次维护尼克,和自己,杀了尼尔森。
凯瑟琳在不经意间告诉尼克她在大学时曾于一个叫莉莎·何伯曼的女生有染,莉莎开始迷恋她,学着她的穿衣打扮。尼克查到当年的莉莎,正是贝丝。贝丝跟凯瑟琳说同样的话,并猜测这些话凯瑟琳都告诉过他,而且是在床上。全中。
贝丝的前夫同样死于被三八左轮手枪从太阳穴一枪毙命。大家怀疑,原因是她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凯瑟琳。假设尼尔森是贝丝所杀,有可能是尼尔森发现了她谋杀前夫的秘密,以为这个发现保密为条件索要尼克的心理咨询档案。
强尼有个私人的心理医生,巧的是,这个心理医生与贝丝在一间工作室。当她发现强尼和凯瑟琳的关系后,杀了强尼,为能夺回凯瑟琳。
贝丝死在尼克的枪下,她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尼克我爱你。正在尼克不知该听贝丝还是凯瑟琳犹豫时,莫伦接到一个自称是她们大学校友的人的电话,她说她知道她们当年事情的底细,约在某栋大厦的405见面。他们赶到那里,尼克在车里等,莫伦独自上楼,尼克突然感觉事情不对劲,匆忙赶到楼上时发现,莫伦已经被冰锥刺死在电梯里。尼克万分恐惧,听到人声,转头一看是贝丝,她的手放在大衣口袋里,尼克惊恐的要贝丝把手给拿出来,他坚信她手里拿着的是那只三八左轮,贝丝大声叫他冷静走进他说是莫伦给她留言要她来这里却没有将手拿出来,尼克一枪毙了她。但她的口袋里根本没有手枪。而且这栋大厦没有405号房,那位自称同学的人也在两年前血癌死掉。
警局的人赶到现场,在楼梯上发现了冰锥,假发,自己人的工作服,都是贝丝的尺寸。一切证据都对贝丝不利。
警察到贝丝的住处搜查,在架子上找到了那枚三八左伦,枪口和杀死尼尔森的那只相吻合。并在她的抽屉里找到了她收集的凯瑟琳出版的书,和所有的报纸报道。
她杀了强尼。情杀。
假设三。凯瑟琳杀的。
凯瑟琳说,我不会笨到用自己小说中的情节去杀人。一句话推脱了全部。在后来尼克也说,我不会笨到那天刚跟他(尼尔森)发生争执晚上就把他给杀了。
她没有动机,她最大的嫌疑就是,杀了强尼,布置了这一切,让她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光,看警察能不能逮住她。因为她说了一个故事,一个母亲,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杀掉,并制造成不幸死亡的样子,看警察能不能逮到她。
影片的结尾处,在她和尼克M(ing)L的床下,放了一枚冰锥。这是最后一个镜头。
疑点。
洛西。
相信凯瑟琳,洛西不会嫉妒。那么她没有杀强尼的可能性。
贝丝。
相信贝丝。她爱的是尼克,根本就不爱凯瑟琳。她收集凯瑟琳的东西只是为了帮尼克做调查。
凯瑟琳。
她不会笨到等所有的嫌疑人都死光了,还在床下放枚冰锥杀尼克。
问题关键。
莫伦的死。
杀死莫伦的手法和杀强尼的如出一辙。这个时候洛西已经死了,鬼魂是不会做案的。
贝丝为什么会到那里,莫伦真的给她留了消息,因为莫伦出来时很匆忙是在路上碰到尼克的。真是如此。她便只有1/2的嫌疑。但贝丝没有杀莫伦的动机,难道她以为一出电梯的会是尼克,她要杀尼克?她同样没有杀尼克的动机。影片在这个地方有个遗漏。莫伦死在电梯里,电梯不能正常运做,贝丝当然只有走楼梯,而这栋大厦有几个安全通道?如果只有一条,那么杀莫伦的人在逃走时就应该碰到尼克或贝丝,贝丝只在尼克到现场几分钟后赶到。如果是贝丝杀的,那么她在逃走时应该会碰到尼克。片子没有交代,找到杀莫伦证据的那个楼梯是不是贝丝上来的方向。
也许是凯瑟琳,她同样了解尼克急切想知道她和贝丝大学的事情,打了冒名电话。杀掉了莫伦。但她也没有杀莫伦的动机。同样没有杀尼克的动机。唯一的动机就是她想看到自己是不是会被逮到。同时她也猜准了莫伦会告诉贝丝,想借某人的手除掉这个人。
可最后为什么是那样一个镜头?凯瑟琳如果真杀掉了尼克,那不是太笨了吗?难道是噱头?谁知道呢?
本能。
心灵捕手影评[范文模版] 篇8
——关于《Good Will Hunting》的影评
原本标题想写“骄傲地活着”,可是突然就感觉那么多骄傲的背后恐怕都有不为人知的伤痛吧,那些只有在静静的夜里自己舔舐伤口的孩子们,那些在阳光下笑得很灿烂、在人群中很放肆的孩子们,或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伤痛吧,而那些无法言及的伤痛,那些他们自以为的不完美,那些他们心中深藏的卑微,恐怕是外在的一切光鲜亮丽所掩饰的吧,即便是will那样那样的天才,也在所难免,但不同的是will遇到了sean,而大部分人的sean却不知在何处。
这部电影的120分钟里,有一段台词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那是sean对will说的一段话: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确实,像电影里sean所说的“孩子,生活不是靠书本和想当然来的,是靠心去体会的。”只是在我们还把自己当孩子的时候,有哪个sean可以站出来告诉我们生活的一切真相呢?那些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伤痛如果没有机会很好的化解,那些人性的本真,那些上帝赋予的天赋,怎样才可以完完全全地,毫无遮掩地流露?其实,有多少人会明白,最骄傲,最嚣张,最肆无忌惮伤害他人的那个家伙,也许只是最自卑,最可怜,最期望得到他人尊重与关心的人而已呢。
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故事,痛苦,有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伤口。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在与人交往中都在努力的做一个心灵捕手,为的是隐藏自我,我们往往以为自我封闭其实是一种保护,殊不知其实有时候打开心灵的窗户,接受阳光的温暖,雨水的滋润,我们才真的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的伤口,即使有时候还会痛,我们却可以笑笑说,“没什么大不了,一切都过去了”。
will他可以对十几年前欺负过自己的孩子王挥拳相向,打的对方重伤,他可以假扮警察攻击他人,他甚至连警察都打,他可以用那种淡漠的表情烧掉对于一辈子追求数学之路的蓝勃视之为珍宝的数学答案,看着他跑过来弄灭那燃烧着的纸张,他可以让自己的好朋友代替自己去应聘,而那工作是无数人所梦想的超级好待遇,他甚至在国家安全局的人事主观面前,不仅仅是谢绝对方的好意,而且带着嘲讽的拒绝对方……可是同时他又是一个彻底的感情上的弱者。他渴望朋友,渴望倾诉,渴望关爱,却又对他人失去了信任,他害怕再次受到伤害。使他时时小心,处处设防,深恐被人看穿缺陷,再次沦为被遗弃的对象,所以他在人面前骄傲自大,他与女主角的关系就是他这种性格最好的写照,他开始极度害怕再次被抛弃,他都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对待,他害怕失去,害怕别人读懂他之后便残忍的抛弃。
所以他为自己找的唯一的出路便是伤害别人,隐藏自己,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这自卑来源于破碎的家庭,来自童年的阴影。我永远无法忘记,他对着女友歇斯底里的大喊,只因为他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他感觉又被伤害到,才在被别人抛弃
之前选择先遗弃别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是心灵受过创伤的人的一种过度防卫,是
心灵的迷障,思想的误区。我永远无法忘记,sean拥抱will拍着他的背说:孩子,那不是你的错。但will愤怒的推开他:你说什么呢!欲发飙,sean继续轻柔的说着:孩子,那都不是
你的错。终于,will的泪水奔涌而出,抱着sean失声痛哭,因为他终于卸下一直自我保护的面具,他终于可以倾诉内心的痛楚,那些只有sean可以读懂的伤痛,那些童年的阴影,以
及那个骄傲不羁似乎看淡一切的外表下孤寂自毁的灵魂,突然有了一个哭泣的出口。
这就是因为,突然有个人懂你,不嘲笑你,有耐心对付你的坏脾气,你终于卸下了用
以对抗世界的冷酷面具,面具下面,不过是个从最初的求而不得变成一切都不想要的小孩。
但你还是惶恐,你看到自己阴暗、缺陷、纠结、邪恶、贫穷、平庸、懒惰、丑陋、软弱、胆
怯……你被隔离在光明伟大正确,积极向上乐观的另一面,你努力摆出各种欢畅造型向它们
靠拢,却始终看到自己身后的阴影,你认为没有什么是可以得到,也没有什么值得拥有,所
以也无从失去。
孩子,这都不是你的错,全世界的小孩其实都跟你一样,你不是最无助的那一个,他
们只是都带着不一样的面具,那面具下,都是千疮百孔经不起审视的狗血人生剧主角,谁也
不必同情谁,更不必禅于他的权威,听从你心底对这世界那些渴望,只管去要吧。
《楚门的世界》影评(范文) 篇9
人们都说,生活是最真实的。然而,当你发现每天醒来身边的一切都是按照别人写好的剧本精心安排的,你的亲情、感情甚至一切都被别人操控着,这样的生活还有意义吗?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虚构了一个关于人生与自我救赎的寓言,这部电影发人深思,看似荒诞无稽的手法,却表达了极为深刻的含义。楚门是一个孤儿,从一出生就被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作为被选中的一个受控受观测的对象。他生活的美丽的“桃源镇”是剧中导演克里斯托弗一手打造的巨大摄影棚。这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道具,为了剧情的需要,导演派出上万个群众演员;为了维持收视率,安装了5 000部摄像机塞满了楚门的生存空间,对于楚门生活的记录采用隐蔽拍摄获得,他生命中的一举一动分分秒秒都曝露在隐藏在各处的摄影镜头面前,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全球上亿观众的面前。楚门的世界,就如同一个大秀场一样:从他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他站起来迈出人生第一个步子;从他第一天走入学校做紧张笨拙的自我介绍,到他将初吻献给心爱的女孩儿。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在了大屏幕上,被千万观众所观赏、议论,他人生每一个宝贵的足迹,都只是导演事先安排好的剧情。楚门自小梦想探险,基斯督在楚门小时候用老师打击和恶狗狂吠的方式使楚门慢慢打消探险的念头,但这显然不够,因此只能安排楚门的“父亲”却克浸水而死,这种残酷的方法很奏效,使得楚门从小怕水,天真的基斯督认为这样就可以使楚门安心地在桃源岛上度过一生,可天性岂能如此容易因为这个而退步?基斯督控制了楚门的世界,桃源岛上除楚门之外的所有人都是他的演员,包括楚门的同事、妻子、母亲和从小到大的朋友,甚至连日出降雨都由他来操控。五千多部摄像机使基斯督能够监视一切,但就差一部摄像机没装,导致了他最终困不住楚门,但不怪基斯督,因为他没法在楚门的脑中装摄像机。
这部有史以来最长的连续剧,30多年来在世界多个国家卫星转播,而在全球上亿观众关注中的“明星”楚门自己却浑然不知。成年后的他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一个温柔美丽的老婆,一个和谐完美的生活圈子。从哲学角度解析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的话,人本主义认为“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人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无”。同理,黑格尔说:“人必须在周围世界里自由自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的个性必须能与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才显得是自由的。” 只有当人与自然达到统一时,才能显示出自由的境界。由此可见,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外在自然界才能体现自身。影片中的导演创造的楚门的成长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都是借助于科技制造的人为的无所不在。在这个巨大的摄影棚里,阳光、空气、大海、城市、降雨、海浪的翻腾、天空的色彩、雷电霹雳都是通过高科技手段模拟和操控的。导演从巨大的监控室掌控楚门生命中的所有环境,他按照剧情需要选择场景,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从经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完全虚拟的社会自然环境,是用现代电子媒介的高科技手段制造出的一个延续30年的谎言。究其根源是在现代商业社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急功近利动机之下导致的技术生存异化现象。也就是说,伴随着科技进步,在消费社会大背景之下,“桃源镇”是一个以科技为发动机而构建出来的高度商业化的虚拟生态空间,传达出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楚门全天24小时的私人生活都向全球直播,身边的一切全是广告布景。楚门这个人没有被当做独立的实体,而是被当做维持收视率、谋取商业利益的工具。精心打造出的这个平和安宁的“桃源镇” 如制作人所言,一切都是美好的,有如伊甸园般安静祥和,到处是友善的笑脸和问候的话语。但是导演的“创造性生存”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关系的破裂,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的和谐在这里最终无法实现。它触犯了人道主义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这里尤其凸显的是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唯利是图、践踏人性的丑恶。所幸的是,5 000多个摄像机操控了楚门的生活,却无法锁住他的大脑。在这个某种意义上与世隔绝的地方,“个人”楚门与自然社会环境关系急剧恶化。被剥夺了人性自由的楚门内在的个人价值和真实的自我的存在精神开始复苏,这种不协调愈加放大、扭曲、几近畸形,终于使得楚门义无反顾地决定走出错位的人与环境的关系,踏上了追寻自由、寻找真实自我的征程。这大概就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人的心都是自由和向往自由的。维克多·法兰柯曾经说过:“外在环境或许会剥夺人的一切,但夺不走他最后的自由。”
意识到自己的周围可能都是谎言后,楚门义无反顾的选择出逃,这体现了人生来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对制度操控的反抗。楚门克服了自己怕水的弱点,驾船出海,扬帆起航,想着自己梦想中的新世界进发。中途他遭遇了导演基督斯恼羞成怒为他安排的大风暴,但他没有屈服,在风浪中坚强的支撑了下来,相信当他说出:“你还有什么法宝,就尽管拿出来吧!
”的时候,他已经赢了,因为一颗自由的心是无法被困住的。勇敢的楚门最终走到了摄影棚的大门口,告别这个他生活了30年却活在别人的操控下的地方。“假如再碰不见你,祝你早、午、晚都安。”这是楚门对着摄影机说的最后一句话。人生而自由,楚门终于挣脱了枷锁,去活出他自己的人生。
致的青春 影评范文 篇10
影片的人物设置是典型的双雄配,这在以往的拳击电影中很少见,一般都是讲述一个人的拳王之旅,而在《激战》中,程辉和林思齐都站在了拳击台 上,呈现出一种“前仆后继”式的发展。这一方面带来了故事内容的丰富,另一方面也让人物形成交相辉映的效果。两人都是在走励志之路,但是目的不同,最后也 通过不同的成果实现了理想。或许在年轻观众的眼里,彭于晏是影片宣传的焦点,但是张家辉才是故事中当仁不让的第一主角。他与阿君母女的情感是影片主要的文 戏线索,而在武戏方面,他训练林思齐夺得擂主的行为已经在暗中昭示了他的经验老道。此外,影片还在两个细节上为他最后的惊艳亮相做铺垫:一是两次交代他能 够自己治疗脱臼,后来成为取胜的绝招;二是当林思齐在片中不断地卖弄肌肉的时候,程辉始终穿着上衣,我们看不出他身体上有拳王的气质,但是当最后他脱掉衣 服走上擂台时,我们才惊奇地发现他也有一身健美的肌肉。这样一来,彭于晏看似是当了一次炮灰,但是像他这种能文能武、戏路宽广、集美男子与野兽于一体的演 员在华语电影圈内并不多,其后必有更好的发展之路。
由于是内地和香港合拍片的缘故,根据规定影片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内地演员和内地场景出现,所以我们在开头和结尾看到了云南、北京等地的情节以 及王宝强打酱油的显身,这也使得影片的旁枝末节有些过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体内容的集中表达。影片对程辉和阿君母女之间的情感戏渲染很饱满,特别是他与 小丹之间亦父亦友的关系很是让人感动(两人同获上海电影节影帝影后也成为一段佳话)。但是在林思齐身上,既有和美女之间简单又模糊的恋情关系,又有和父亲 之间的亲情渲染,两条线索都显得简单和薄弱。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删掉女孩这条线索,集中塑造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强调他作为富二代想要证明自己的理想上,将会使影片的剧情更清晰,也让程辉和林思齐在戏份上有一个平衡。
对我来说,影片中最具感染力的是大量快速剪辑镜头展现的拳击手训练的场面,当看到镜头上人物推着轮胎上坡、在海边跑步、移步跳跃、单臂俯卧撑 等画面和他们赤裸的铜色皮肤上滑落的汗水,作为普通观众也能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并有着跃跃欲试的兴奋。这些镜头与《少林三十六房》中的练武画 面有些相似,其单调的行为虽然不对故事的发展产生直接作用,但是叠加起
来却成为影片本身一道奇特的风景。再加上回荡在影厅的富有节奏感的背景音乐,营造出 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这与好莱坞大片中的场面是有区别的,是我们能够接触也能够自我成就的人类本身的肌体美。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当影片在展现 林思齐训练场面的时候,是非常动感的音乐,主要突显他作为年轻人的热血行为;而在展现程辉的训练场面时,却是舒缓动人的轻音乐,一方面与他为阿君买耳机的 情节相呼应,另一方面也渲染了他作为老男孩重拾青春激情的怀旧情怀。
【致的青春 影评范文】推荐阅读:
影评致青春08-28
青春雷锋影评07-24
歌舞青春英文影评10-06
为青春护航_《十七岁的青春》影评09-12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影评08-03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影评07-21
咸鱼人生(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07-19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影评07-24
对比影评范文08-28
影评范文精选1500字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