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高中生活的散文

2024-10-09

回忆高中生活的散文(共12篇)

回忆高中生活的散文 篇1

乡下的童年生活-回忆散文

时间是丝毫不给任何人留情面的魔鬼,让那幼年的记忆变的模糊不堪。只记得那时我们全家住的是几间大瓦房,外婆曾说过以前咱们家是没这么好的房子住,这几间老瓦房还是地主家的,后来解放了分到手的。那几间老房子留给我唯一的清晰影像就是那两扇笨重的大门,还有门上那对超大的铁拉环。在我五岁的的那一年家里人拆了那座老瓦房,在原址上建起了四间两层的小楼房,在当时那可是全村的第一座楼房,后来还让我那些小学的同学们羡慕死。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雨过后,如今那座楼房已变的破旧,墙壁上大片白石灰脱落处已露出了里面的红细沙,楼上走廊外因长期积水也长了厚厚一层褐色的青苔,走道里落的是一堆堆长居于屋檐下燕子的粪便,久无人打扫。每次回去常看见外婆笑眯眯的从后门出来迎我们,还有驼着背的外公那高兴的模样,在那一刻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也略带着一丝感伤,我曾经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重要一员,现在仿佛成了这里的客人。那座依然被板栗树和柿子树包围的小楼里究竟藏着我多少牵挂和回忆只有我自己知晓,毕竟我曾在那儿生活了二十多年,对它的感情已经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了。真怀念在那楼上和我的三个妹妹们一起居住的时光,隔着红色木制窗间的玻璃看院里的桃花开后接着梨花又开的春景,看冬日落着小雪的清晨,看父亲天微微亮就开着 托拉机离开这个还在静睡中的小村子,开始了他忙碌的一天。

记得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用在学校捡来的粉笔在自家的水泥墙上涂鸦,或者用那黑乎乎的`木炭在墙上作画,若是想弄出比较满意的彩色作品就要辛苦点了,叫上妹妹们在院里的沙堆里又是刨又是挖很细心的挑拣,总能找到许多不同颜色的石子。那座楼房的墙面上只要是我们够得着的地方都被我和妹妹们画过又擦,擦了再画,总是不厌烦,有时被大人逮个正着就只有挨骂的份了。那时的日子也挺难熬的,在家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老是被漠视。其实我是个挺懂事的小孩,父母在田里干农活的时候我只要有空就会去帮忙。记得在四年级的寒假期间,因为当时的松毛挺值钱,我随着母亲每天都在山上忙碌,我的任务就是把捆好的松毛用扁担挑到山下,看着父亲每天都能卖个好价钱回来,我和母亲忙的更起劲了,最后我的左肩膀上被磨的起泡了自己都不知道,还是母亲发现的,她当时别提有多心疼了。我一点儿都无所谓,因为在年底我们可赚了两千多块呢!想想吧,十几年前的两千块可在乡下买到几间瓦房呢。

再说说我的三位妹妹吧,我家的的老二可是最不讲理的,脾气火爆的让我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作为大姐自然是处处忍让,经常在夜里为了抢我身边的那只花猫用她的脚猛踢我,她明知那猫有多恨她,可怜的猫白天受尽了她的虐待晚上连个安稳觉也没的睡,有时恨不得想在她睡着时把她结果掉。因为躲计划生育办事处的罚款,三妹一直住在离家十几里外的奶奶家,每次逢年过节去看她因为对我们有陌生感,从不与我们说话,好几年都不愿回家叫一声爸妈,其实当时的父母为此心里很不是滋味很难受。直到她十岁才被父母强行接回家,与我们同住几年后她的性格依旧还是那么孤僻,总有许多心事不肯说出来的样子,而且从不吃猪肉,这是一直困扰我们至今的一个谜题。因为我们那里过年时有这样的风俗,小孩在除夕那天吃年夜饭时要向长辈们敬酒,所以三妹只在一年中的那一天叫一声爸妈,我能看得出当时的父母对此已经很满足了。至于最小的妹妹可有点滑头了,只要有事让她干总是找借口溜之大吉,每天上学之前总是在父亲面前耍无赖要零花钱,她知道老妈才不理她那一套。小妹有时会撒娇,就在她上了高中之后还是那样,因为我常年在无锡打工很少回家,她总会在睡觉时将我的一只手臂抱在怀里。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有一种要落泪的疼痛感,姐妹情虽不会变淡,但我们团聚的日子竟然变得少的可怜。

我们姐妹特贪玩,父亲就像一个孩子王带领我们到处找乐子,或讲一些完全由他胡编乱造的故事给我们听,现在想起觉得令人发笑,他绝对可以和“大鱼老爸”相媲美,其实父亲真的很不容易,家里有我们几个比男孩还调皮的小家伙,管教太严格他会很清楚的知道我们会起叛逆的心。父亲知道我们有多难对付,他却用他独有的方式最终将我们教育成个个都听话懂事的姑娘。很怀念父亲带领我们到地里去干农活的景象,他会高举着锄头走在前面大声唱着:“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预备、唱”,我们便在他身后兴奋的又跳又唱,舅舅家的小强因为太小总会落在最后,跑的快又会摔跤,像只鸭子左右摇摆着身躯甚是有趣。老妈则从来不与我们为伍,常说爸是神经病,有时爸一个人犯了错就会连累我们都得挨骂。老妈在那时被我们孤立了,还被我们称作最小气的守财奴,这个称呼是大有来头的,有一年除夕夜我爸按惯例给了我们每人十块钱作为压岁钱,小妹想弄点额外收入就使出了她的杀手锏,跪在老妈面前磕了三个头,最后老妈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二毛钱给她,立刻把我们全家笑的前翻后仰。

随着我们的长大,需求的东西越来越多,父母肩上的担子已重的难以想象,父亲有高中文化可为人太忠厚老实不懂得赚钱的技巧,光靠种地和卖些柴草的收入已无法满足这个大家庭的生活需求。母亲从未读过书,但是却比父亲要聪明些,这个家要是没有母亲掌握财政大权就会彻底玩完。在我刚上初中时,父亲与外公在离家最近的一块良田边挖了两座烧木炭的窑,从此父亲日夜劳累以至于他的低血糖病更加的严重,有一次半夜他去窑上看窑火,那夜还下着雨,父亲低血糖病发作晕倒在地连喉咙也发不出声音,他用尽所有力气爬到外公居住的房屋后门口,外婆听见后门发出奇怪的叫声却因为胆小没敢出去,当外公出去打开后门的时候发现父亲已经滚成了泥人。那时候我还在无锡,这事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还是二妹告诉我的,她说家里人当时没敢对我提起,以为父亲熬不过这一关怕我知道后会受不了。

真的,父母对我们四姐妹的付出我们无以为报,爱是那么的伟大,它决对是无边无际的。家乡的碧云湖变的更美了,青翠的小山连接出那么温柔而曼妙的曲线,在朦胧的湖岸两边不断的延伸,春天的野桃花在山脚下开出点点粉色,南归的白鹭悠闲自在的在湖边迈着纤细的双脚,美景无限。

回忆高中生活的散文 篇2

一、借助视频,创设画面美

众所周知,散文往往给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画面,我们学习散文的过程就是在画中徜徉的过程,这样的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享受,让我们陶醉其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营造的美好画面,我们还要借助视频资料等手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感官得到最大程度的刺激,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体验。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佳作,朱自清用清新的笔调让我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色,每一个读者都被这篇散文营造出来的美景深深震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篇散文的独特之美,就在教学中使用了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前就搜集了很多关于荷塘月色的视频资料,然后精心挑选其中最美的画面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课件,学生们直接感受到了幽静的小路、婀娜多姿的荷花、朦朦胧胧的月色以及荷塘边的杨柳等意象,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配以轻柔的音乐,这样的情境设置让学生进入了轻柔的意境中去,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很好地享受着如诗如画的美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描绘进行对照,这样帮助学生体会到了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美,获得最真实的深刻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视频辅助教学,总是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是教师的单纯讲解不能达到的效果。借助视频资料,让学生走进教师创设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充分体会散文中营造出的画面之美,这是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咀嚼词语,品味语言美

散文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取胜,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陶醉于文本语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散文,让学生从咀嚼词语入手,品味语文之美是体会散文美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将语言品味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散文语言的独特韵味。

例如在教学《囚绿记》这篇课文时,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教师就抓住文本的题目引导学生体会,从而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篇课文的题目,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大家的自主学习中,大家对文本题目中的“囚”字产生了很深的疑惑:“‘囚’这个字在文学作品中很少使用,用在题目中更是少见,作者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一个字作为题目呢?”这个问题正是教学中需要重点体会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字带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答案。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中,对于这个字有了深刻的体会:“所谓‘囚’,自然是因为强烈的热爱,爱之不舍才会‘囚’,这就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极端喜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对文本的情感有了自己初步的体会,在这样的体验基础上再进行文本学习,学生的收获就会更加深刻和真实。

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教师从课堂导入环节就抓住文本题目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让学生在自主质疑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会,对文本内容有初步的感知,这样的品味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对散文语言之美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更好地体会到散文之美。

三、放飞想象,体验情感美

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散文更要依靠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散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所以,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体验中体会情景交融的美好,掌握文本的主旨,从而实现学生对散文的深度阅读。

在《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让学生在欣赏美好意境的同时,体会文本中的深厚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文本中描绘的五幅画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中描绘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抓住了文本中描绘的几种事物来体会,例如文本中的颜色——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等,还有文本中的声音描绘——驯鸽的飞声、衰弱的蝉声等,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如果自己身处这样的画面中,自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中,结合教师补充的背景资料,学生体会到秋天的清以及静,但是悲凉的感情可能更多的是郁达夫个人的主观感受,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遭遇是相关的。

散文教学中,充分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每一篇散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美体验是我们学习散文的难点,在放飞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走进文本中的情境,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散文教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语言优美,形散而神聚,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最好媒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味散文之美,让“美”盈满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理念,在高中阶段的散文教学中同样适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鉴赏散文,让学生体会散文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自主探究,美育课堂

参考文献

[1]安之凯.让散文阅读充满活力[J].文学教育(下),2011(7).

浅谈回忆性散文教学的情感探索法 篇3

《背影》问世数十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但是它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阅读效果?难道仅仅是因为文中的父子情深吗?很显然,推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朱自清和他父亲常年失和,即使是父亲送他坐火车时,他对父亲依然是淡漠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一个“暗笑”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朱自清对他父亲的不屑与调侃,在他心里,父亲的思想是落伍的,和他是格格不入的。难道仅仅因为父亲后来给他买了橘子,作者的感情就立马发生变化,长期失和的父子关系就一下缓和了吗?很显然不是的。这篇文章是作者时隔八年之后才写的,这八年里,他日渐感受到背井离乡的苦楚,思乡念亲之情日浓。更重要的是,他也已经为人父,充分地体会到了做父亲的艰辛和父亲对儿女的深情。所以,他再写那段往事时,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带着对父亲的理解和同情。八年后的“我”再去审视过去那个不成熟的“我”,多了一份追悔,多了一份对父亲的愧疚,“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一反语的运用,充分表达出了作者的自责和懊悔。试想,我们小的时候谁没有顶撞过父母?谁不认为父母的叮咛嘱咐都是无谓的啰嗦?但是等到我们慢慢长大,在外漂泊无依时再回想父母,心里满满的都是暖意,同时也夹杂着无尽的愧疚,现在再来分析文章,文中那一次次的流泪,究竟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还是“现在我”在泪眼朦胧中写作《背影》时勾引出来的?恐怕这才是这篇文章引起大家共鸣的真正原因。

《老王》中,杨绛对善良却不幸的老王的感情也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文革时期的杨绛认为老王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生活艰辛的孤独者。“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老王只有一只眼”、“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一连串“只”字的运用充分地表现了老王的孤苦无依、生活艰辛,这个时候的杨绛对老王是同情的。随着和老王接触增多,杨绛又被老王的忠厚善良所感动,“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一个“压根儿”就可以看出她对老王人品的充分肯定,没有任何的犹豫和顾虑,老王就是那样一个善良纯朴的人。这种同情、尊敬一直持续到老王临死前,垂死的老王因为心系杨绛一家,挣扎着去给他们送了他仅有的鸡蛋和香油,这是一个穷苦人所能拿出的最大善意。但是杨绛一开始没能彻底领悟,面对垂死的老王她感到害怕和吃惊,“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直到听说老王去世,杨绛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但她还是没能明白那到底是为什么。为此她一直在思索,很多年过去了,她终于明白,原来那是愧怍。杨绛通过“愧怍”一词,表达了她对老王的内疚之情,内疚她之前没有理解一个善良人对她及她家人的关心、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善,她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误,于是在文章末尾写到“愧怍”二字。至此,作者的整个情感线索便梳理清楚了,学生也能清晰地明白,现在的“我”写这篇文章是对过去的“我”的一种反思和批判。这样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和体会作者的情感都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鲁迅的《风筝》一文也表现了写作时的“我”对过去的“我”进行批判。他批判自己扼杀了弟弟童年游戏的天性,这种对过去自己的批判隐含在作者所叙故事的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随着这种批判的深入而逐渐清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儿。”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对风筝的态度是嫌恶的,尤其是对于小弟弟热爱风筝的行为,在他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这种厌恶的感情由于发现小弟弟偷偷制作风筝而发展到极致,“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折”、“掷”、“踏”,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表现出了作者的愤怒之情,“傲然”、“绝望”这两个词的对比又把我和小弟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场较量中,作者以为他得到了完全的胜利,因而“傲然走出”。然而,没想到,二十年后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一本书,“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他为年幼时毁坏弟弟的风筝,虐杀他游戏的天性感到愧疚,想要“补过”,然而他清晰地认识到,这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于是,他又想到另一个方法,去讨弟弟的宽恕,不幸的是,弟弟已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事已至此,“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从嫌恶,到愧疚,到沉重,再到最后的悲哀,作者整个的情感线索就清晰地浮现出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和铺垫,学生能深刻地明白两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从这三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是在写“我”,回忆性散文更是如此,不仅写现在的“我”,还写过去的“我”,更重要的是写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的看法。因此,要想教好此类散文,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去理清两个“我”之间的情感关系,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回归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实现言意互转,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因言求意,缘意释言,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细腻处,体会他的感情,分享他独特的内心体验。

户县师范学校生活的回忆散文 篇4

当每个人因考上学校离开自己的家乡初来咋到的新鲜与兴奋过去之后,都按耐住激动的心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后,我们语文班开始了班干部的选举。

我记得很清楚。班主任是户县五竹的周智奇老师。周老师是个中等个子,脸型较长,五官很有男人气质,只是皮肤黧黑,虽然眼睛不大,但是他的小眼睛很尖,时常放射出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光芒。他的课讲得很精彩,学识渊博,粉笔字写得很流畅,口才也不错,只是讲课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极为严肃,大家在他的课堂不敢胡乱讲话,弄不好,周老师会用深刻而略带揶揄的口气讽刺你,他在批评你的时候,那小眼睛直刺着你,带刺的言语会叫你感到无地自容。

周老师虽然是户县人,可是他对本县的学生并不是很关注的,相反的,他很关注我们周至籍学生。李广生因为古文学的好,擅长写议论文,并且很有见地,被任命为正班长;我想可能是因为班主任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之故吧!我因为嗓子好,喜欢写散文和小说,他感到我很浪漫,就认命我当了文艺委员。

当时,张歌平还显得腼腆,不敢在公众场合露脸,但是他的散文很好,就担任了二组组长。李广生不善言语,但是他有一双深邃的大眼睛,五官有棱有角,牙齿整齐,说话是低声细语,但是他跟你说话,那双幽深的大眼睛看着你,似乎能看穿你心里所想,而且办事很稳重,大家都敬重他佩服他。

副班长是户县刘军正。他个头很低,在班级是坐排头位置的。可是别看他人不大,声音洪亮,嗓门很大,而且很有心计,大家都能看得出,他对李广生当正班长不是心服口服。但是既然是班主任的意思,他也不敢公开反对。

关于团干部,我不能不佩服我的`乡党杜尔强。他是马村人,比我年纪大两岁,显得成熟稳重。他被任命为班上团支部书记,兼任学校团委组织委员。

李广生、刘军正、杜尔强这三个人,都很老练。尔强对人很和善,跟人说话先张口笑,就像弥勒佛似地,大家很喜欢他,有事情常跟他沟通,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因之他在班上的威信极高。

刘军正人小心大,很机灵,很会来事。工作责任心极强,凡是班主任安排的大小事情,他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李广生只是默默学习,做好本职工作,不喜欢抛头露面。

我负责上课前起歌曲,然后大家一起唱,活跃上课气氛。每到上课预备铃一响,我就开始起歌,大家开始齐声唱起来,老师就站在教室门外面,等歌曲唱完了,快步走上讲台,班长喊起立,大家齐刷刷站起来,大声喊道:老师好!同学们好!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候学生,班长又大声喊道:坐下!大家集体走坐下,老师就站在讲台上,用眼睛环视一周,开始了讲课。

其实,虽然我们是考上了国家正式学校,可是上课的一切顺序跟高中没有啥区别。不同的是教科书不一样。我们虽然是中师,可是学的教材全部是大学专科的教材,所以我们这一代毕业生,后来参加工作,几乎都成了各自学校的语文教学骨干。

我到现在都弄不明白,当初为啥班主任老师一开始任命班干部的时候,没有让本县的学生担任正班长,而一定要让周至籍学生李广生当正班长呢?

不过正像我当初所想的那样,后来班长就成了户县的刘军正,到底为什么?因为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让李广生对班主任有了看法。李广生虽然不善言语,但是心里面明白得很,他是一个不爱张扬的人,做事情很低调,而且他感到当不当班长无所谓,只要努力把功课学好就行了;所以他不要愿意叫班主任感到为难,自己主动向班主任提出辞职,让贤给刘君正。

当年之后,我多次遇到过李广生,很想问问他当年到底为啥要辞去正班长职务,可是那时候并没有想到今天还会有雅兴,用文字来记录当年的学校生活。所以到我现在写到这儿时,还是一个谜,也许现在担任周至县人事局副局长的李广生,没有机会看到我写的回忆文字,但是,我从空间留言竟然看见了,我的同班同学李慧荣意见看到我的这些回忆当年户县师范生活的文字,而且还说:期待我的精彩文字,更期待看到当年那个生龙活虎我的生动形象,由此看见,我当年在同学们心目中,留给大家的影响是如此深刻,直到多年之后,大家彼此见了面,很多人彼此都在打听我的状况,因为当年的我,虽然没有甚么大的成就,但是至少我在学校是一个公众人物,活跃分子。

我到现在还清晰记得,我开始坐在教室第五排。我的前头是张歌平跟李广生,我是第二组,张歌平是组长,处在第二组最前面的是户县余下的女生郑亚丽。我的后面是解选民跟南雅致。左面是周至籍同学张军社,他是第三组,处在第三组第一排的是刘军正。而唐华竟然坐在最后面,由于杨双燕和袁友谊是进修班转来的学生,自然坐到了后面。

我喜欢唱歌、喜欢写作,自然就很关注爱唱歌的同学跟爱写作的同学。

当年喜欢音乐的同学里面,最内行的要数户县玉蝉的韩畅良,学名叫韩愈,跟大唐诗人兼宰相同名同姓。他人长得很精干,说话温柔得像个女孩子,遗憾的是小时候,被火烧上了,左脸留下了疤痕,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风流和潇洒。

每到下了晚自习,他用竹笛给我伴奏,我站在宿舍里,面对着窗口,高声唱歌,其他人小声说话,聆听我的优美的歌声。我们两的关系很铁,只手来由于地域关系,来往少些,他如今在西安森林公安局任职,具体啥职务我不大清楚,听同学说,可能是副局长吧?

还有一个女生名叫高珊原,声音很好,音质清脆,是我的搭档。我们两个经常一起唱歌。我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男高音领唱歌手,她是女高音歌手,学校举行文艺汇演,我们俩个站在队伍最前面,所以大家都认的我们。

除了她们两个外,还有户县的王晓牡,周至乡党冯唯义,兴平同学杨维锋。这些爱好歌唱并且嗓音很好的同学们,每到上课前,都很卖力的唱着歌,使得我们班级在上课前的歌声最嘹亮,并且成为我们班级一大亮点, 常被大家津津乐道。

大家在我们的带动下,都很卖力,歌声回荡在校园,给校园无形中增添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除了学好各门功课外,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且开始了涂鸦。教我们写作课的老师姓韩,很年轻。人长的风流,面皮白净,长脸盘,高鼻梁,眼睛明亮,眉毛细长,有点像女孩子,说话口音是渭河北岸的兴平人的味道,也难怪,他是我们上一届的学友,因为成绩优秀,留在学校,成了我们的写作老师。

我的作文自认为写得比较出色,所以韩老师对我很器重,于是就推荐我,担任了学校文学刊物《求索》的主编,我也因此认识了进修班的耿朝辉,据说他如今在户县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可惜这么多年,我们竟然无有相会的机遇,我知道,他当年孤军奋战之时,我还在江湖上浪荡呢,那时候的我很热衷于打麻将,当然没有心思去弄文学,也就无从谈起有机会跟他见面再聚了。

除了这些爱好外,我还非常喜欢打篮球,而且也是学校篮球队的一名队员。学校篮球队里面,当时我们语文班的同学不少,记得有户县的万有民、毛兴和、周至的王宽虎、毛志远等人。

如今这些人都因地域相隔,空间所限制,见一次面的机会都很难。听说毛兴和去了甘肃酒泉,事情干大了,解选民到宝鸡市委也干的不错,王宽虎如今所周知教育局核算中心领导,毛志远是户县草堂寺党委书记,万有民去了哪儿?我自从毕业后到如今,一直没有他的消息,不知他还好吗?

回忆高中生活的散文 篇5

这次旅行,恰逢端午,可我在青岛满大街的找粽子,就是不见它的影子。记得第一次来青岛是1987年,时隔28年心情果真不一样 ......

每逢端午吃粽子是我多年不变的习惯,可今年的端午我没有吃上它,莫非青岛人不吃?看来还是入乡随俗吧!

记得第一次是和同学一起来的,1987年可以说,那时我并没有发现青岛有多么美,也许当时我的视线里只有自己的缘故吧,而今我将视线投向除了自己以外的世界时,却发现我的眼里满满的......

28年前的那段情止于此。那时的我们在一起除了谈学习,什么也不会说,想想看,都不曾牵过手。 直到有一天,有位女生公然在我面前直接了当的追求他时,我竟不知所措,心虽在痛,却假装不在乎,心里想:是自己的抢不走,不是自己的留不住。或许是我的“无动于衷”刺激了他的自尊,他反而“假戏真唱”起来......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28年后我和爱人一起重游青岛,我们在山水间 、在现代文明与欧美建筑间徘徊,感叹现代建筑与古老建筑的巧妙结合,留在我心中的“道法自然”,我在“花石楼”前的“席地而坐”,在教堂前的翩翩起舞,在国奥帆船中心的“扬帆启航”,在“栈桥”前的多角度拍摄,在“五四广场”的驻足......青岛的美,让我流连忘返!

我喜欢青岛,在于它背靠大山,面朝大海,它的海水清澈见底,那里的`沙滩是我见过的最细的沙滩,细到什么程度——脚踩上去,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来到崂山,一定要喝着崂山的矿泉水爬崂山,那味道绝不一样;中午歇歇脚再喝一杯崂山啤酒,伴着海鲜,是何等的惬意。下午不妨继续前行,走走停停,你会觉得来崂山不虚此行。在崂山一定要喝够了,因为到了市区就只有青岛啤酒了,虽说相隔不远,却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我看好青岛,我愿为它代言,我愿为它给我的享受买单,因为青岛山清清、水秀秀、人淳厚!

怀念高中生活的散文 篇6

或许是初中时的不努力,更或许是对某些老师所谓的抗争。就读了一所普通的高中,进入到了一个普通的班级,成为了这普通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正因为是普通人,所以没有那些所谓的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也没有所谓的内部斗争,更多的是大家的一种真诚,一种纯真。

或许还是因为太年幼,或许还是因为很青涩,或许还是因为还是懵懵懂懂的小高中生,感觉到了一切都是新鲜的。当然了,这区别于大学中所谓的新鲜感。或许人都是如此吧,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的。

在这里,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友情。看见了许许多多的人,认识了自己人生中许许多多的朋友,听到了自己曾经从未听到的事情,见识了许多让自己不敢相信的事实。一切的一切,总是让我有所感悟。刚刚认识的朋友小婷,会和我在物理化学课时倒头就睡,然而碰到帅帅的数学课时,两人拧着对方也要把这堂课听完,即使有时候真的一点也听不懂。这样欢乐的日子在我们高中第一次期末考试中戛然而止。

毫不关心成绩的自己竟然从帅哥老师那里知道自己进了所谓的实验班,心中不禁小小的窃喜了一下,感觉还不错,嘿嘿。可是自己的内心又很是矛盾的,又要离开了自己原来认识的朋友中,重新认识新的朋友。当然了,最后肯定是选择了实验班,但是当时内心的心情现在怎么也是没有了。

对高中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 诗歌、古文、小说和戏剧在教学时能够得心应手, 而教学散文时则有些力不从心。这是因为前者文体特征明显, 教学重点易突出, 而后者文体特征虽明显, 教学重点却不易突出。因此, 很多学生感觉教师在教授前者时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解答诗歌、古文的题目时很轻松, 但解答现代文阅读时, 则失误较多,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大多数没有做到授之以渔, 没有给学生一个“扶手”或一把“钥匙”, 因此, 学生在学习散文时会很盲目, 考试得分率不高。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 我对高中散文教学作了几点思考:

一、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教师在教学散文时, 要以课文为例文, 举一反三, 找同类的散文或同一作者的多篇散文进行对比阅读, 不要仅局限于必修书上的散文篇目, 选修课本上的近现代散文一定要让学生阅读三四十篇。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一定量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要让阅读美文形成习惯, 渗透到心底。像朱自清、郁达夫、冰心、余秋雨、梁实秋、丰子恺、梁衡等大家的一些作品, 选修课本上都有,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

例如, 必修五有一篇钱钟书的《谈中国诗》, 我在教学时以课文为契机, 谈了钱钟书的生平、经历、成就和人格, 并且联系了他的夫人杨绛, 让学生了解了他们的品格。

再比如, 现代文选修有丰子恺回忆师父李叔同即弘一法师的文章, 教师可以跟学生讨论李叔同从一介公子到留学生再到出家做和尚这一过程, 不仅可以跟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李叔同、丰子恺, 了解了那一代人的思想。

即便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让学生多了解别样的人生, 浸润他们的思想, 不也是对他们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吗?

二、教学时要注意散文的文体特征, 要让学生有抓住“扶手”的感觉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出散文的“形”和“神”。

“形”是什么, 即构成文章的材料, 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些材料, 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 是想象的还是看到的, 是引用哪位名人的典故和名句。这些材料先让学生找, 让他们总结, 这一步其实锻炼了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最后再由学生说这篇文章的“神”是什么。

所有这些课堂活动都由学生作为主体来完成, 教师一定不能代替, 只可以在他们完成的基础上稍作总结。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刚刚学走路, 教师扶着他, 但不能一直扶, 否则学生就会有依赖心理, 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会有教师讲解, 自己不愿意动脑筋, 长此以往, 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的课堂会变成一言堂或“昏昏欲睡堂”。

例如, 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时, 我先让学生用数字标上段落, 文章是由9个段落的材料组成, 这些材料主要是哪些时间段的, 材料内容是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学生概括完之后再交流, 分组说出材料的组成, 内容相近的可以归为一个大的段落, 这样学生很快将课文分为三个“形”———三组材料。接下来, 再让学生思考课文的“神”体现在哪一组材料中。学生认为是第三部分, 想象江南美景, 江南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再让学生联系作者写此文的时代, 知人论世, 就不难理解文章了。

三、多积累, 多练笔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从名篇中学习精华。高中必修上所选散文均是名家名篇, 堪称经典。例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

在教学《故都的秋》时, 我是这样做的, 以积累美句为例:

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的本文中的美句, 并思考这些句子美在哪儿, 找一两个句子进行仿写。学生找出的句子有:

1.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2.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3. 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 淡红色最下。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评说或仿写, 并让学生说说美在哪里, 仿写要点是什么等。 这对学生来说, 即是一种训练。

四、针对不同的散文, 教学时要因篇制宜

在学生熟悉文章之后, 能够学习其中一两点亮点即可, 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 在巴金的《小狗包弟》中, 我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开头一段, 它是散文曲径通幽的典范, 可以由此总结这类开头的作用等。

再如, 在教学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 在学生了解完梁启超和梁实秋之后, 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文章, “记某位老师的一堂课”, 学习梁实秋语言的言简意赅, 清晰的段落层次。

时空坐标架构回忆性散文解读框架 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忆白石老人》;回忆性散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时空,时间与空间的简略集合名词,而“坐标”则将同为抽象概念的“时间”“空间”的交叉点确定,为人们寻找自我存在意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因此,用时空坐标来架构回忆性散文的解读框架是散文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尝试。现以《忆白石老人》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如下。

1984年1月21日《光明日报》副刊发表了艾青的《忆白石老人》,此文是艾青在齐白石诞辰120周年时所写的饱含挚情的纪念文章。众所周知,九十多岁时的白石老人,曾求艾青为之作传,艾青以白石老人已有胡适等人为之撰写的年谱为由,婉拒了老人。白石老人1957年与世长辞,艾青也正是在这一年因仗义执言,替丁玲“陈企霞辩诬而被打成”右派,进而发配北大荒,以致连齐白石老人的隆重葬礼都无缘参加。如魏建宽老师所言,遗憾经时间这位奇妙的魔法师兼酿酒师的酿制与窖藏,却往往能为后世捧出一坛美酒。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围绕白石老人的画与白石老人的情谊;2.熟读精思,感知作者情愫——如话家常的回忆饱含作者淡淡的愁绪;3.有疑正心,体认编者意图——在时空坐标与人际关系中来确立自我。

二、教学重点

感知作者娓娓道来中的情绪;体认自我存在形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难点

1.深入解读看似平常朴素的“回忆”实则内蕴深厚的情谊与审美取向;2.细致剖析以“画作”为媒介连接起来的“我”和“你”的典型性。

四、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陈子昂有一首传唱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很好地呈现了身处古往今来、上下四方的“宇宙”之中的人的深沉“孤独感”。其实,今天的我们需要一个个具体实在的时间节点来确证我们的村子。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最好的说明。这节课我们就探讨艾青《忆白石老人》带给我们那些关于存在的启示吧。

(二)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情感基调

1.速读全文,查找不了解的字词句段。明确:“雅正”,敬辞,指将自己的诗文字画请他人指教;“润格”,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册页”,分页装裱的书画。2.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此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如话家常的闲适背后略显的淡淡的哀伤,淡淡的哀伤背后也有冷静而深邃的哲思。

(三)熟读精思,把握时空界限在文中的体现

找出文中所有标示“时间”的词,疏通其脉络(顺叙)。

明确:

“1983年12月”,作者写作时间的意义:白石老人仙逝已26年,上了年纪的作者愈发思念白石老人,也愈发领受白石老人的画意诗情和情怀境界。

“1949年进城不久,看望老画家”开篇:对于白石老人的敬仰与向往,也预示二人忘年情谊的重要性。

“1937年,七十五岁的白石老人‘瞒天过海”:俏皮天真中的莫大诚意。

“居京师八年”“居京华第十一年”:时间留下的印记就是我们来过的证据。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没有标注时间,恰恰作者情感上不愿意记得但理智又必须记得的纠结心绪;“永诀”的时代背景又有着莫大的难以言表的哀痛与惋惜。

(四)找出文中所有标示“空间”的词,疏通其脉络(表里)

明确:

“北京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白石老人的地理坐标,也是二人情谊的关节点,更是回忆的归属地。

“上海朵云轩”与“北京伦池斋”:白石老人画作频繁出现地,艺术作品流转的中介点,更是情谊的催化剂。

“八尺大画”“茅檐矮矮”“空白处”:尺幅千里蕴藉诗情。色彩可谓多姿、形状惟妙惟肖,神韵点人佳口。

(五)有疑正心,体认《忆白石老人》的典型性

1.白石老人创作了大量满含诗情的画作,我们从作者的回忆中还能感知白石老人的哪些特点。明确:勤奋,年事已高仍笔耕不辍;务实谦逊,“我年轻时护花多么用心啊”;生活朴素;崇文尚雅,有情有义,“亲自送画”“转送印字”“先生雅正”到“青也吾弟”直至“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提携关爱后生。

2.岁月流逝,空间轮换,32年之后的“我们”能从文中领受哪些呢?明确:时光匆匆去,我只在乎你。

鲁迅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海德格尔录荷尔德林诗:寻找在那明媚湛蓝之中的“诗意栖居”

(六)结语设计

艾青有句传唱不衰也被拿来命题的“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想必这块土地上也留下了白石老人的一个个厚重的脚印吧,同学们,每当我们仰观宇宙之大时白石老人般璀璨耀眼的星会为我们指引方向,每当我们俯察品类之盛时那些诗文书画足以让我们感念,当然,我们身边还有朝气蓬勃的同学,和蔼可亲的师长。闭上眼,你我不会孤独,也不曾孤独。我们把“孤独”留给饱满人生之后再想吧。有所追忆势必也会缓释“孤独”,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境,白石老人的虾在跳呢。

五、板书设计

忆白石老人

艾青

观其画作:尺幅千里蕴诗情

想其为人:务实勤奋爱创新

忆其情怀:白石山翁灯未昏

作者简介:张衍标,男,山东郯城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高中散文:善待生活 篇9

常常有人说到永远,但在有生之年又有谁对永远的距离有一个了解?天天有人在空间盘旋,讲诉着自己情爱的沦陷。但事实,也许在多年以后他自己也会后悔如今那年少时的痴傻!

从市区回来,回想着那里的一切。一天之内自己出现在中闽百汇、超市、公园、手机配件店、网吧、西餐厅、电器城、中国移动客服中心。经过了那么多的地方,看着忙碌的人们为生活而奔波是多么的津津有味!想象中,为生活劳动的人们纠结自顾自的走动!

善待生活,我们有几个人做到了?都是在追逐着难可战胜的.成功。在那一分的一刻我站在城市的最中央,耳机戴在头上、播放起钟爱的音乐。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只是在目光中闪动、而感觉却像是全世界已经和和无关。因为那时我听不到这个地方的任何声,安静的像线针掉落在地板上都听可以听见一样!没有的注意到我的存在,毕竟我只是一个群众一样的小角色。

整座城市中即使是打工的我们也一样正处在一个不够的时代!一部手机不够、一份薪水不够、一个情人不够、一辆车子不够、一栋房子不够...这做房奴、车奴、钱奴的时代的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过度需求,对每天的自己过度使用。

但面对那些通货一样的战争,生活却是一门艺术,大家都希望过的精彩。但面对这举止也惹旁人观铪的社会,谁能做的像钞票一样受每个人的喜欢?

在医院里、菜市场、网吧,即有人有的地方真话如同咳嗽,多在压抑不住时喷涌而出;假话如同台词,常常要背熟了再说。这个面对这样的世界要想现在的人敞开心胸,我个人想想那大概只有在手术台上吧?

回忆的心情散文 篇10

终于安静了,在这样的夜晚。如果一个人呆在屋子里,我想我不是孤独的。我会听孤独的音乐,让自己沉寂在这样的气氛里。有你的影子当让不会孤独,可是我生病了,别离我太远,因为我会忧伤。

黑夜里,我独自走在路上,安静的听自己的脚步声,有我陪着我呢,你别担心。并没有多长时间,也就是五年,一千八百二十五个日夜。这些时间又会有多少记忆呢。

别担心我,我是那么坚强。除了你谁又能让我受伤。是的,没有,也不会。我身着荆棘,靠近我会受很重的伤。谁又知道,我是一个不甘寂寞而又生活在寂寞中的人。终于还是没有度过七年的岁月,你也感觉到什么了么?你说的是对的,可是请不要拿我对你的感情开玩笑,因为我是那么认真。请给我指出错误,请给我信心,请给我继续爱下去的勇气。我不知道怎么对你说感谢。原谅我吧,我是一个稻草人,你不在的时候,我就安静的呆在角落,就像没有风时的稻草人。脸庞凝固在那一刻,你走的那一刻。心也在那一刻停止跳。

我不会死的,曾经说过的.生生死死,到头来早已随风飘散,我凝聚不起来了,没有勇气再面对过去。没有勇气面对你。是我的错吧,是我太坚决,说好了再不见。

年少时的豪言壮语面对如今的颓废迷茫,就像曾经的我幻想的一辈子却抵不过简简单单的一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那一年沧海变桑田;那一年海枯石烂;那一年二十岁。那一年是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一年,我们又有什么不同。

我们像两个小孩子,你哭了没有原因,只是想吃糖。我还不如小孩子呢,竟不知道你想要吃糖。我们也像一对老夫妇,相依相偎,再冷的天,也是手挽手。说到这,我还有一个秘密没告诉你呢。我的手冷,天气一凉手就非常冰冷。可是这样的手怎么给你温暖呢,还好我有办法。都说手冰冷的孩子是上辈子断翅的天,我倒觉得你上辈子一定是天使,我追着你的脚步,这辈子还没追到。天冷天热,我们还是分开了,可是心还在一起。一年365的日夜,还是一年么?没有思考怎么会突然作出决定。你为什么要自责呢?需要自责的是我,我不想再说什么誓言,只想让你明白也许我们一辈子是在下辈子。这一世的你又何必自责呢。

也许你做的对吧,我们的性格有冲突,你喜欢动,我喜静。可是你不觉得这正是最需要的家庭性格。是啊,每次都是我想多了,为什么每件和你有关系的事都要多想呢,我只是换了一种你也许不明白的爱你的方式。我害怕你受伤,却还是伤了你。你说这不怪谁,毕竟我还是爱你的。

最怕你没有任何消息,更怕突然听到你的消息。也许几年的时间你已经过着安静的生活,我不该去打扰你;也许你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不该走入;也许你已经被某个人拥入怀中,我不该出现。你过得好吗?我不知道该怎么问你。毕竟我们已是路人,没有谁属于谁,从来没有过谁属于谁。茫然间,你出现在街头,会不会突然回头,或是装作什么都没看到。我不会怪你,你是孩子的妈妈了?发觉好快,我突然感觉到一阵的失落。

是我想多了,你的孩子真可爱啊。我是那么喜欢孩子,何况是你的孩子。你想说什么,却又什么没说,你笑的那么自然,我怎么能表现出其他表情呢?一个表情就难倒我了,才发现这些年来我过的太简单了。吃完上班,下班睡觉。这些时间我的生活还是被你影响。你的习惯,爱好我竟在模仿,原来你的影子一直还在。

原来一个人是可以改变你的一生的。我猜到了忘不了你,猜到了你会学着很快忘记,却没猜到你封闭了我的心。我曾说过,别离我太远,我会死的。而现在你没有责备我,只是认为一个轻许的诺言。我没有死,但你走之后我的心一直关着。原来你真的改变了我,以前那个冰冷孤独的身影只剩下孤独。那么的脆弱,就像你的心还是我的心。一碰就碎,别靠近她。你是谁呢?奥,原来我只是个陌生人。我是个陌生人,是个见到你只会模仿表情的机器,我的动作是那么生硬。别人只会嘲笑我,因为我一直没有改变,一直学不会改变。

你记得那个笨拙的孩子吗?学自行车那么费力,但我从她的眼里看到了坚定。那时候我们看到她就像看到了我们想象中的以后,再难也是两个人呢。原来那是两个人承受的眼泪,我流的泪太少吗?为什么你还是那么脆弱。我欠你的不是承诺,是一个将你拥入怀中的拥抱,是一只擦干眼角泪水的手。

当生活变成回忆 篇11

黑夜里的水岸边,有的是轻拂的风,有的是暧昧的灯光掩映在稀疏的树枝丛,有的是可以挥霍的大把的时间让我来思考。这时候我是被掩护着的:我不用在阳光下露出笑容来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我不用担心自己拙劣的外表;我更不用害怕自己表现错误……这时候我亦是裸露的,可以把自己的所有感觉都提到了心口表面,然后一件件地细数,剥析,看是什么人什么事,让我如此伤神。

有时候,人总是脆弱的,尤其是在暧昧的情感中。疯狂犹如春日水田里悄无声息生长的草,毫不惹人注意,却是那么迅速地蔓延,仿佛是一夜之间,什么都被覆盖了,被充满了。仿佛是一瞬间的流逝,感情已经失去控制。

在这么多年的人生中,我感受不到爱情的美好。身边经过的无数的好男孩,心里却只是漂浮着他们的影子,无法把一个人镌刻深处。我缺少爱人的勇气,我不相信绝对的爱情,正如这个年代没有人会坚持只爱一个人。所以我把对一个人的在乎表现在亲情上,表现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

人,就是会找借口的动物。做错了事情的我们,要么自责地发疯,要么就强迫自己往好的方向看,往伤害最少最轻的地方看,让自己的心可以从罪恶感中解放出来。识趣的人才能生存得长久而幸运。忘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追求对未来有帮助的东西,放弃已经无法获得的过去。而爱情永远是人生无法缺少的调剂品。因为人生的时间是可以被分割成无数的片段,也可以被无限延长。我们经历的东西往往是什么味道都有,而如果没有爱恋的感觉,我们都无法感受到甜蜜。因此无论是受了多少次的伤,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进行着一次次的恋爱,为的只是贪图那一段被爱被守护的感觉。但真的可以追求长久的幸福么?

相识,拥抱,亲吻,然后呢?

诺言不是一次的拥抱亲吻就可以盖上印记的。很多诺言,已经不再需要保证。我也已经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誓言存在。爱人和被爱,都可能是瞬间发生,也可能瞬间结束的事情。但这或者就是所谓的潮流。身边的嘈杂,我们没有必要多在意。过日子的是我们自己——我可以适应这个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但仍然无法接受快节奏变化的感情观。

我们还年轻。有人这么认为。春天微风轻拂,秋天落叶缤纷,九月的天气有点热,腊月的雪花依然很纯粹……但我们还有多久的时光可以这么诗情画意地过四季?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的幸福。我却常常向往童年的自己,像初生的蓓蕾总是对未来存在希望。而如今的我生活也已不再单纯而快乐,我每天必须穿上我讨厌的高跟鞋,规矩的格子裙装,面目整洁,仪容大方,接受检阅……这是社会的要求。

我想念过去单纯的我,以及在那段时光里出现过的他们与她们……

回忆高中生活的散文 篇12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 但与其他散文相比, 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 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 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 在文章中可以出现, 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 抒情散文分为托物言志式散文和借景抒情式散文。托物言志式散文, 即象征性散文, 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 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借景抒情的散文, 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 赋景物以生命, 明写景, 暗写情, 做到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技法指导】

阅读抒情散文, 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 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 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1.警句剖析。2.品味在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如《春》的末尾三段的三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 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 《月迹》中月亮的形象, 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月迹》中的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 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 告诉人们, 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 只有不断地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象征是抒情散文运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于运用了象征手法的散文, 阅读时要能分析文章内容中所表达的象征意义。象征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 如红色象征热情, 火炬象征光明, 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 “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 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 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 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体与象征本体一般存在一些相通点。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 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 力求上进”, “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 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 象征借助想象和联想得以实现。象征的表现方法, 常把象征人格化, 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 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 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象征是“托义于物”, 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 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阅读抒情散文还要把握散文的基调。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 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 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阅读抒情散文还要注意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 因为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 都离不开语言, 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 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

【实践演练】

银杏 (节选)

郭沫若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 我是喜欢你, 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 我才特别的喜欢, 是因为你美, 你真, 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 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 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 多么的莹洁, 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 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 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 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 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 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 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 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解脱了一切, 你那槎丫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 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 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 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 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 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 你超在乎一切之上, 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 你的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 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 而且忘记得很久远, 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 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 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 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 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 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 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 都喜欢吃你的白果, 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 这样久远的例子, 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 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 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 我怕你一不高兴, 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 我真希望呀, 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 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

【背景链接】

《银杏》是一篇咏物寄志的散文。“皖南事变”后, 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压制进步舆论, 人民的正义要求无法直接表达。郭沫若愤而拾笔,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连续写成《屈原》等六部历史剧, 借古喻今, 表达人民的愤怒和要求。《银杏》也作于此时。文章通过对银杏高尚品格的描写和咏赞, 抒发了对银杏遭遗忘、冷落的愤慨, 从而抨击了蒋介石统治集团排斥民族精华、媚外降敌的反动政策, 勉励同处逆境的同志和战友保持银杏那样“美”“真”“善”的高风亮节, 继续为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坚持斗争。

【阅读训练】

1.文章以第二人称来写,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呢?请作简要分析。

2.文中加粗的两个“蝴蝶”所表示的含义相同吗?请说说你的观点。

3.结合背景链接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4.“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 “这事情”在文中是有两层含义的, 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5.银杏在文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银杏象征什么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30页)

Answer参考答案

《银杏 (节选) 》参考答案:

1.以第二人称来写, 如作者与银杏面对面诉说, 便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

2.两个“蝴蝶”所表示的含义不相同。第一个“蝴蝶”指自然界的昆虫蝴蝶, 第二个“蝴蝶”是比喻义, 指的是如蝴蝶一样翻飞的银杏叶。

3.画线句喻指蒋介石统治集团排斥民族精华、媚外降敌的反动政策。

4.字面意思指银杏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深层含义是指身处逆境的同志面对困难而变得消沉下去。 (大意相同即可)

上一篇:五项措施建立和睦的高效团队下一篇:中南大学材料力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