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比热容习题

2024-06-17

内能比热容习题(共10篇)

内能比热容习题 篇1

内能和比热容练习题

1.刚做好了鱼,满屋子都是鱼的香味,这是 现象.刚做好的鱼的香味比凉的更容易被我们闻到,这是因为分子无规则运动与 有关.

2.将一束鲜花插入花瓶,整个屋内都能闻到花香,这说明分子 ;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选填“引”或“斥”)力.

3.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当温度降低,内能随着 .冰冷的冰块具有内能,当温度升高,内能随着 .将该冰块从一楼移动到四楼,它的内能将 .

4.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 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 增加.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E、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F、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G、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H、0℃的冰溶化成的0℃水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6.用如图所示的三种方式使火柴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被点燃,其中 图用的做功方式改变火柴内能,图用热传递方式增加火柴内能的.

7.夏季,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内,一些重型汽车停在有水的坑里,这是因为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通过 方式增加轮胎的内能,使轮胎的温度 ;轮胎停在水中,通过 方式减少内能,降低温度,以保行车安全.

8.如图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物体t2时的内能 t3时的内能(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理由是。

9.在吹气球时,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你及时捡起气球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选填“变高”、“变低”或“无变化”).当球内气体喷出来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10.人们常用水给汽车发动机降温,这是因为水的 较大,在相同条件下水能带走较多的热量,这个过程是通过 的方式使水的温度升高.

11.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比热容c的大小关系是cA

cB.(填“<”、“>”或“=”).如果要你从甲、乙两液体中选择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 液体.

12.用图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内能 .已知0~t1与t5~t6的时间相等,由此可以做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 液态时的比热容。

13.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质量,密度,比热容(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B. C. D.

15.如图是某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该物质一定是晶体 B.T2一定是物质的沸点 C.0~t1时间内物质的分子热运动加剧 D.t1~t2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16.如图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酒精.塞进塞子后,用气筒往瓶内打气,当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 B.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变小 C.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D.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 17.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到处移动 C.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了,物体的内能就等于零 D.“摩擦生热”和“钻木取火”这两种方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本质是不同的 18.下列现象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是()

A.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筒臂会发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B.用锤子敲打钢板,锤子和钢板会变热--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C.汽车飞驰而过,尘土飞扬--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把螺丝钉拧入木板后不会松动--分子间存在引力

19.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的物体所含的热量一定越多 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C.0℃的冰变成0℃的水,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可增大冰块的内能

20.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2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22.关于比热容、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C.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吸收了相同的热量,铝和铜上升的温度相同 D.冰在熔化过程中,比热容、温度、内能都不变

23.夏天,海边的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水的这一特性的是()

A.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用水做工作物质

B.春天的夜晚,农民往稻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冻坏 C.炎热的夏天常常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 D.城区建造人工湖以降低“热岛效应”造成的夏季高温

24.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

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25.小光同学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他猜想①油的沸点比水高;②油的比热容比水小.(1)能够支持他的猜想①的事实是

。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D.油比水难蒸发

(2)为了验证猜想②,小光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

相同的水和油,并测量它们的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的示数相同,如图所示,它们的初始温度为

℃.

(3)在同样条件下加热相同时间后,水的温度达到25℃,油的温度达到30℃,由此可得油的比热容为

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比热容教学反思 篇2

(一)优点

1、导入设计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觉不同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设计有创新。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不仅学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同。

3、学生情感激励效果好。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缺点

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引入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5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没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如我提的“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感受?”就不明,应改为“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不同感觉? ”,这样学生易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比武课让我收获颇多。过去的教研活动,以专家开讲座、名师听课、评课居多,采用了各种高难度的信息技术,虽然效果较好,但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参与,问题很难暴露出来。讲者总是想方设法“给观众讲点什么”,“让观众学会点什么”,教师们“听得感动,想想激动、回去想动动不了”,教学实践依然故我。而本次“课内比教学”工作以“裸课”为主,从最初的组内集体研讨---组内说课---执教比武课----打分评课-----提出建议、谈谈听课感想与收获-----选拔参加校级说课比赛----集体评议打分,这一个完整的系列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到实际效果都与以往的教研活动大为不同,在暴露了教学中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们的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比热容教学反思2

课讲完了,却留下更多思索。对照着课前备课及课堂效果再回味,总感觉着课堂中总是缺少些什么,重难点的突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或多或少都体现种种不足,于是再思考:

我在教学中注意到的问题:

1.本节课根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烧水的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通过讨论,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将认识到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产生学习愿望,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若能明白这一点,将会为建立比热容这一概念打下基础。但是在教学中,考虑到这个探究实验的复杂性、要注意的方面较多,于是把这个学生探究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出现的问题是现象不够明显,只有部分被安排到讲台来观察的学生能观察清楚现象,多数学生由于未经历实验过程,不清楚实验发生的现象,因此对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谁强谁弱并不了解,很难过度到比热容这一概念。学生不理解比热容的意义,这使本节课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比热容教学反思 篇3

比热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从正面强攻——让学生在一个或数个课时做到真正理解比热容的意义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尤其在课改的环境下,新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做到这一点。因此采用迂回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那就是以实际需要为引导: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多,为什么有的物体就少?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差异,对比这些差异,就可以较快地发现导致温度变化程度不同的原因(或因素)。这些因素不外就是质量、物质。因此需要有个物理量来表示后者的差异。这样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比热容。然后再将比热容放在其他实例中,运用它去分析这些实例,证明其合理有效。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潜移默化式的作用,学生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就能达到“理解”的程度。

这时,他可能不能用语言完整来表达对比热容的理解,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比热容说课稿 篇4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容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在引导学生在解释一些生活和自然中的相关实例的过程中,获得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1、制定实验探究方案;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三、说学情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四、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说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去大海边玩。同学们想去吗?听去过海边的人讲,海水很凉,砂石很热,你想知道原因吗?(创设物理情景,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二、新知探究

(一)提出问题:生活经验检查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请你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明。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更多的热?(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得出结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

学生得出:对于同一种物质,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砂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实验器材:两支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个铁架台(带铁夹)、两块石棉网、质量相同的____和____、两支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既然物质吸收热量可能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有关,那么该实验用什么探究方法。)

3、怎样确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反映物质吸热多少。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体现转换思想)

4、动画播放实验过程

5、分析论证

结论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结论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小结: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6、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观察表格 类比分析

表一:

表二:

引导学生分析:

表一采用“相同体积比较质量”,即用相同体积比质量,从而引入密度这一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表二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从热学角度比较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质量为m千克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Q的热量?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_____热量;

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了热量________ 。

三、钻研新知

1、意义: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符号:C

3、公式:

4、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5、物理意义: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反映的是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2103

它表示的物理含义: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比热容的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此课时,我从学过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体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问题的思想。

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0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我对本部分估计不够,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

初三物理教科版《比热容》课件 篇6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16.3-1和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2.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板书课题:

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说明: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板书:比热容概念)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说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生(甲):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生(乙):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生(丙):夏天到海滨去避暑。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说明: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出示反馈练习)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2.判断:一桶水的比热比一杯水的大。()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出示反馈练习二: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说明: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 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板书

第3节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4.应用: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说课设计 篇8

《课标》在科学内容这一部分明确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了解热量概念。

要求不多,但本实验属于科学探究实验,《课标》中科学探究是被列入内容标准的,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故本节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热容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比热容有关,但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按照新课标要求,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故本节课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实验.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实验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从实验到理论的科学方法。故本节的学习目标为:(出示课件)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难点:

1、制定实验探究方案;

2、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四、【说学情】

1、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依据《课标》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了解比热容的含义。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属性,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了解。结合《课标》本节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出示课件)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实例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学习本节内容:《物质的比热容>>,引入课题。(情景引入,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2、生活感知:(出示课件)(1)、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2)、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温度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结得到: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那么(出示课件)(3)、将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强调质量、升高的温度相等)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提出探究问题: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由于本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综合考虑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出示课件)

(一)、根据问题讨论设计实验(1).选取什么物质进行对比?用什么工具测质量?(2).用什么工具对它们加热?(3).用什么工具显示它们温度的变化?(4).怎样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在完成本实验提示的基础上来)

(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应有两种方案(出示课件)。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

(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强调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明确按实验方案二进行实验,与提出的问题一致,简化了实验,可使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更明确一些)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本环节事先应安排好小组分工,明确小组要求)(出示课件)(将学生划组,明确分工,其目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通过评比星级小组,星级组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分析和论证

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实验数据误差大)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6、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热源不可能绝对一致、加热时间的控制等),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在学生得到质量相等的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的基础上自然引入下面问题?

7、交流与合作:

(1)、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强?

(2)、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 在学生提出该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看课本P34页的的文字,解决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比热容的定义是什么?(3).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符号呢?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8、练习巩固: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出示课件)

9、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七、说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出示课件)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2、单位;J/(kg • ℃)

内能比热容习题 篇9

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1【教学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本节的习题大多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热量的计算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实验器材】

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

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1)水的质量。

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

(2)加热后的温度

(3)升高的温度

组织讨论(2)、(3)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

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断要进行实验探究。

〖新课教学〗

1.探究。

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并演示实验:P28图12-16实验。

(一)实验探究:

福州家教(版权所有)1

(1)、提出问题:

水和煤油,问:如果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由此提出怎样的研究课题,由学生总结。

(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讨论:选择哪两种物质加热进行对比,加热液体好还是固体好;如何控制变量;测量那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

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

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查比热表:

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

学会读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

(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5.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水的比热是4.2×103 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是4.2×103 焦。

(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并与水的比热作比较。得出水的比热最大。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小结〗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作业〗

【板书设计】

福州家教(版权所有)2

内能练习题 篇10

一、1、对于热运动的认识,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A)0℃时的分子的热运动停止,所以物体在0℃时没有内能;(B)物体吸收热量,分子的热运动一定加剧;

(C)气体分子热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没有热运动;(D)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E)物体的动能越大,内能也越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不同的物理过程;B.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对物体做功就是对物体传热;C.热量是在热传递中,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或物体一部分向另一部分转移的内能的多少;D.高温的物体具有热量多,低温的物体具有热量少;E.冷和热的物体混合时,热的物体把温度传给冷的物体,最后温度相同.二、判断题1、0oc冰的内能为零 ;

()

2、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一定为零 ;()

3、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

()

4、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

()

5、温度高的物体, 含有的热量一定越多;

()

6、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 ;

()

7、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多;

()

8、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多;()

9、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

10、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

11、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

三、1、下列过程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A 用砂轮磨刀;

B 煤气灶烧水,水温升高 ; C 火箭腾空而起 ;

D 陨石坠入大气层,成为流星。

2、下面事例中,属于做功来增加物体内能的是

()A、铁棒放在炉子里被烧红; B、锯条锯木头时会发热; C、古时候的猿人钻木取火。

3、下列现象属于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放在火炉边的物体温度升高了; B、把一杯热水放在冷水中冷却; C、用铁锤锻打工件,工件会变热; D、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

四、下列物理现象中,哪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哪些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

A、锯条在石块上摩擦,锯条发热; B、热铁块投入冷水中,铁块温度降低; C、一壶水放在地上,开水变为温水;

D、用锤子反复击打一个铁片,铁片温度升高; E、用打气筒往车胎内打气,打气筒变热;

F、水从高山上落下,水温稍有升高。

五、下面哪个事例说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A、用热水袋给予取暖; B、用又手磨擦给手取暖; C、用嘴对手呵气给手取暖; D、把手放在炉火旁边取暖。结论:

(1)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少;(3)物体克服摩擦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上一篇:春游作文初一700字下一篇:深调研工作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