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失重专题说课课件

2024-11-22

超重失重专题说课课件(共4篇)

超重失重专题说课课件 篇1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高二学习电磁学与力学结合的知识有很大帮助,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 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③ 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2)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 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

(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4、教学难点

(1)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重力不变。(2)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二、教法和学法(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上,首先由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在新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脑演示电梯的升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展开,由浅入深,环节紧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2、学法: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领会抓住主要因素,建构物理模型。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三、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

1、由一组图片引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2、根据前面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思想复习和引入超重失重的概念

3、讲解例题。以现实生活中的电梯例子来说明超重失重的原理和解题过程,更能吸引学

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板书

超重和失重

1、超重概念

2、失重概念

3、产生条件:

A、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F>G)B、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F

C、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

(F=0)

4、实质:A、重力不变。

B、只是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课本习题1、2题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 篇2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视重和实重的区别.

示例:

(一)什么是物体视重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

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

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二)产生的条件

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

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

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当 时, =0,出现完全失重现象.

当物体运动加速度 =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

探究活动

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

(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

组织:自愿结组.

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 篇3

威海市第二中学 慕红梅 2009年7月16日 19:31

收藏

张华于09-7-16 20:23推荐结合实际值得大家借鉴,一起探讨完善这节课

第七节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二)——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2. 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的条件。3. 会分析解决超重、失重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 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明确生活中超重和失重是常见的现象。2. 亲自体会超重和失重,并能用牛顿定律加以解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超重、失重的解释,明确超重和失重的本质。2. 物理规律重在应用,切不可死记硬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超重、失重的理解及其产生条件;难点是对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

神州五号上天好像就是昨天的事,前不久神州六号也已经安全返回了地面。通过新闻报道,同学都已经知道了很多宇航员的感受和在太空当中的一些生活状态,下面我就看一段我们的航天英雄杨立伟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创建物理情景】

(多媒体展示杨立伟在太空的照片及返回地面后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 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记 者:压力很大吗?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点,就是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身上。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 者:你什么时候感受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杨利伟:在船箭分离的时候,感到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尘埃也飘起来了。

提问:上面对话中的“有载荷”、“有压力”、“失重”等是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此处学生的回答可能跳过第一个问题,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没有关系,这些问题可以在后面再解释,这个地方主要是调动同学们的兴趣。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有:坐电梯;坐海盗船;坐过山车;汽车在下坡的时候等等。)

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类似”的情况,但这些情况我们在课堂上都无法重现,这样吧,我们来做个简单点的。【试验体会】

用手掌托起一叠比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根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由静止突然下降(或快速上升时突然停止),再体会手掌受到的压力根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这个实验可以师生一起进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的动作。)刚才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体会压力的变化,有的同学说体会不是很明显,下面我们就利用你面前的试验器材进行试验探究,用测力计上的示数说话。【试验探究】

试验器材:一个测力计几个钩码(以同桌为一个小组)

试验过程:在测力计下挂钩码,仔细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突然上升的瞬间和突然下降的瞬间,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观察结果:(1)静止时,示数不变

(2)突然上升的瞬间,示数突然增大

(3)突然下降的瞬间,示数突然减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然后请同学们起来说结果。【分析论证】 首先我们要对钩码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1)静止时,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如图

受力平衡:T=mg

(2)突然上升时,有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mg=ma

T=mg+ma>mg

(3)突然下降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T=ma

T=mg―ma

【总结】

. 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 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 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思考与讨论1】

1.是否只有上升时,才会超重?分析一下,当飞船返回地面,减速下降时,杨立伟会有什么感受?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N―mg=ma

N=mg+ma>mg

杨利伟会感觉有压力,属于超重现象。

2、如果飞船减速上升会有什么感觉?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N=ma

N=mg―ma

杨利伟会感觉轻飘飘的,属于失重现象。

比较我们分析的两次超重和失重的情况,看看有什么特点,总结超重、失重的条件。【总结】

3. 超重: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注意: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及速度大小无关。

【思考与讨论2】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达到g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N=ma

N=mg―ma=0

压力或者拉力为0,即如果用测力计测量物理的重量,测力计上的示数为 0,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演示试验】

下方钻孔的饮料瓶装满水,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来 请同学们解释为什么? 太空就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环境,请问同学们,在太空当中那些物理仪器是不能使用的?(天平、水银气压计、磅秤等)【思考与讨论3】

1. 在超重或者失重时,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否发生变化了?(学生回答:没有)2. 那么变化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压力或者支持力)

【总结】

3. 注意: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或者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并不变,变化的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

【练习】观察在体重计上做下蹲运动时,体重计指针的变化。请同学们解释原因。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1.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

3.超重、失重的条件:

超重: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4. 注意: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及速度大小无关。(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或者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并不变,变化的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课后练习】

据报载,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质量为63kg(装备质量不计),假设飞船以加速度8.6m/s2竖直上升,这时他对座椅的压力多大?

杨利伟所说的训练时承受的压力可达到8个G,这表示什么意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2 篇4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本节要求通过实验学习知识,而本节与生活相结合有几个常见且重要的实验:电梯中的超失重现象、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视重、用体重秤测体重、太空中的超失重。但要通过这几个实验让学生达到体验超失重仍有困难,十分考验教师的能力。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什么是视重,超失重时视重与失重大小不同;但什么时候是超重、什么时候是失重呢?怎么体验上超下失呢?我认为可以用坐电梯和蹦极这两个活动来进行体验,但电梯质量越来越好的今天,用电梯实验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也不容易,而蹦极又不够普遍。如果要让学生更印象深刻,就要考老师从语言上引导学生体会,并通过冥想回忆(最好让学生下来坐电梯时、游乐园蹦极时注意体会)。在引导时利用身体里的内脏会在身体超失重时向上一点、向下一点这种独特的生理现象来把上超下失刻入学生脑海。

要理解超失重产生的条件和性质,就要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力学分析思路。

我将在课堂的引入后立即提出本节两个重要的物理模型——支撑式、悬挂式。从两个模型的受力分析,让学生从力的角度定义,归纳什么 是失重,紧接着分析失重的加速度和运动状态。教材分析:

教科版教材中是这样呈现的:

首先是一个生活现象引入——坐电梯时没超载,报警器却响了。

紧接着以弹簧测力计的实验分析超失重的牛顿力学意义。

在下面的讨论交流里,通过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视重、什么是实重作铺垫。推导重物加速度为a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表达式。

接下来在“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对讨论交流中的问题给出了回答,并给出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定义。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所给出的定义也是从支撑式和悬挂式两种模型提出的,但教材中并未提到视重与实重的概念。在正文右侧配了一幅“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在此处将超失重与当今流行问题——宇宙开发,联系起来。

第二个讨论交流具体研究小车实验,通过失重现象测加速度。

在练习与评价中,第一题是考超失重产生的条件和实重的本质;剩下的题都是通过牛二律计算加速度或力,是考察超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

一个模块“发展空间”,1中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完全失重会有哪些物理现象产生,这一点可以用太空中的现象类比;第二个问题是浮力的产生原因与本节的联系,浮力是由重力产生的,完全失重一切与重力产生的现象都会消失,浮力也不例外。第三个问题,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压力,完全失重压力也会为0,不能测压强。如果按笔者的教学过程,有压强计测超失重实验作为铺垫,这个问题要学生分析回答就会容易得多。

2中,是将牛顿运动学与牛顿力学相结合,并且还把弹簧弹力的可突变性考虑其中。知识点介绍:

1.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要注意的是:超失重是物理现象而并非一种特殊的运动类型。

2.超失重的牛顿力学本质,运动情况分析,加速度与力的计算

3.超失重现象时产生的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教学过程 1.趣味实验引入:

以前在学习摩擦力时有一个抽书实验,在这里我将旧瓶装新酒,从失重的角度改进这个实验,直接将两本书抽开很困难,但使两本书在空中落下,在凌空的时候将两本书抽开就很容易。这是为什么呢? 2.视重、实重概念的介绍,支撑式、悬挂式模型的提出 3.失重概念的提出,引出受力分析.4.从蹦极来分析失重的牛顿力学意义,引导学生体会失重时加速度向下的感受,高空蹦极时由于身体失重加速度向下,内脏向下的正压力减小,因此会感受到心脏像要跳到嗓子眼了。紧接着分析抽书实验同样也是由于失重时正压力减小,摩擦力也就减小

5.引出超重的概念,与上超下失

6.从弹簧测力计实验和体重秤实验综合分析超重和失重

7.介绍生活中的超失重现象,如电梯、太空教学、体重秤上下蹲、太空蔬菜、离心机实验;并介绍两个趣味实验——用冰淇淋纸杯做失重实验用手电筒做超失重实验(小电珠的亮与灭)

8.给大家放一段利用压强计测超失重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自主分析运动情况、牛顿力学、超失重之间的联系。9.带领学生处理“练习与评价”、“发展空间” 实验创新: 1.压强计测超失重 2.用冰淇淋纸杯做失重实验

3.用手电筒做超失重实验(小电珠的亮与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趣味实验的激发中,问题的引领下,“我要学、我想学”的情绪洋溢在整个课堂。通过自主体验、小组互动、组间互评、自我评价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2.在自主学习超重与失重时物体运动方向、加速度方向关系难点,采用“图式配文字”的形式。实践表明,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3.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要求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应该提示学生自主探究的三个环节,分别从“观察压力大小变化——分析运动情况——分析受力情况”去探究。如果疏于引导,将会拖延时间,导致教学被动。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课堂驾御能力。如教师要调动现场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实验、小组学习和组间互评中,发现与交流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要做适当的评价与激励,将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完成引导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感受——感知——感悟”的过程。板书设计

一、视重、失重

1.视重:拉力、支持力的大小 2.实重:实际的重力大小,不会改变二.失重

1.概念:视重<实重 2.力学本质:F=G-ma 3.生活联系: 三.超重

上一篇:《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观后感500字素材下一篇:小学校长考核述职报告借鉴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