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人群(精选4篇)
超重人群 篇1
本文通过对2010年在嵩明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139名教师的资料进行分析, 以了解全县教师人群的超重肥胖等健康情况。参加健康体检的教师来自县城和各乡镇学校, 均为在职教师, 年龄22~59岁, 男559人, 女580人。其中, 35岁以下452人, 男151人, 女301人;35~59岁687人, 男408人, 女279人。能代表嵩明县在职教师人群分布情况。嵩明县系昆明市的一个卫星农业郊县, 向工业化发展, 在县市中具有代表性。
超重、肥胖诊断标准:根据2003年3月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标准, 即体重指数[BMI, 计算方法为体重 (kg) 除以身高 (m) 的平方], ≥24kg/m2为超重, ≥28kg/m2为肥胖, <18.5kg/m2为低体重。血脂异常标准:TC>6.4mmol/L (胆固醇氧化酶法) , TG>1.72mmol/L (酶法) , 单有或并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9mmol/L (直接一步法) 。血糖升高为空腹血糖>6.1mmol/L (葡萄糖氧化酶) 或此前已诊断糖尿病。生化仪器为日立7080。血压升高为收缩压≥140mm Hg或 (和) 舒张压≥90mm Hg, 以及已确诊高血压病。
资料处理:百分比、相对比和卡方检验。
1 资料
见表1, 表2。
男性超重51例, 占33.77%;肥胖11例, 占7.3%;合计62例, 占41.06%。女性超重47例, 占15.61%;肥胖3例, 占1%;合计50例, 占16.61%。总计超重肥胖112例, 占24.78%, 男女超重肥胖人数比较, χ2=17.48, P值远小于0.005, 差异有显著性, 男性超重肥胖远高于女性。该年龄组超重肥胖率高于2002年全国资料23.2%[1]。男女血脂异常中, 男性血脂异常121例 (80.13%) , 女性血脂异常167例 (55.48%) , 差异比较, χ2=5.24, P<0.025, 差异有显著性, 男性血脂异常高于女性。男性超重肥胖与体重正常者中血脂差异比较, χ2=0.22, P>0.5, 差异无显著性, 说明本组资料中男性血脂异常呈普遍现象。女性超重肥胖与体重正常者中血脂异常差异比较, χ2=7.15, P<0.01, 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本年龄组中女性血脂异常以超重肥胖者为主。在血脂异常中, TG异常107例 (23.67%) , TC、 (TG+TC) 异常40例 (8.85%) , TG异常是TC、 (TG+TC) 异常的2.67倍, 说明本组资料血脂异常以TG异常为主 (不计单纯LDC、HDC异常) 。本年龄组中, 血压、血糖升高和超重肥胖无明显相关, χ2=3.08和2.70, P>0.05, 但呈上升趋势, 由3.82%、2.94%升到8.93%、5.36%。
男性超重174例 (42.65%) , 肥胖39例 (9.56%) , 合计213例 (52.21%) , 女性超重63例 (22.58%) , 肥胖8例 (2.87%) , 合计71例 (25.45%) , 总计超重肥胖284例, 达41.43%, 远高于全国水平[1], 男女差异性比较, χ2=20.57, P值远小于0.005, 相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说明男性超重肥胖远较女性明显。血脂异常中, 男性340例, 占男性的83.33%, 女性176例, 占女性的63.08%, 合计516例, 占本组人群的75.11%。男女血脂异常差异比较, χ2=5.03, P<0.025, 差异有显著性, 男性血脂异常较女性明显。女性中肥胖超重与体重正常者血脂异常差异比较, χ2=5.65, P<0.025, 有显著差异, 异常以超重肥胖者为主。男性超重肥胖者与体重正常者血脂异常差异性比较, χ2=1.96, P>0.1, 无差异, 说明本组男性血脂异常呈普遍现象。在血脂异常中, TG异常245例, 占本年龄组人群的35.66%, TC异常和 (TG+TC) 异常合计共116例, 占16.89%, TG异常是TC、 (TG+TC) 异常的2.11倍, 说明本年龄组血脂异常以TG异常为主 (不计单纯LDC、HDC异常) 。本年龄组中, 血压、血糖异常和超重肥胖相关, 与体重正常者比较, χ2=6.17、6.72, P<0.025, 差异有显著性;体重正常者血压升高58例, 占体重正常者的14.39%, 超重肥胖者血压升高90例, 占超重肥胖者的31.69%, 是前者的2.20倍;体重正常者中血糖升高32例, 占7.9%, 超重肥胖者中血糖升高63例, 占22.18%, 后者是前者的2.81倍。
1139人中, 超重肥胖396人 (34.77%) , 其中血脂异常352人, 其他743人 (65.23%) 中血脂异常452人, 两者差异性比较, χ2=15.79, P值远小于0.005, 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超重肥胖者血脂异常高于其他人群。超重肥胖率34.77%, 全国大城市成人超重肥胖率30.0%[2], 比大城市高4.77%。血脂异常率70.59%, 高于全国水平。
2 分析讨论
超重肥胖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 (或) 异常分布, 体重增加的表现, 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遗传因素、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少是肥胖的主要原因。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已将其列入疾病名单, 目前WHO已经承认肥胖和超重已成为一个全球的流行病, 取代了传统的常见问题, 如营养不良和传染病[3,4]。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的现代化, 膳食结构发生改变以及体力活动日渐减少, 使我国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 给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5]。本文两个年龄组超重肥胖占34.77%, 尤其是35~59岁组, 超重肥胖达41.43%, 远高于全国大城市成人水平[2], 虽说是2010年以前资料, 但足以说明超重肥胖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由本文资料看, 男性超重肥胖高于女性, 血脂异常亦是男性高于女性, 可能是因为女性教师更注重体型仪表, 活动多于男性教师, 热量摄入低于男性教师, 不饮或少引酒等相关。本文资料血脂异常以TG异常为主, 原因不明。35~59岁组, 随着超重和肥胖, 高血压和高血糖由14.39%、7.9%升高到31.69%、22.18%, 就是在35岁以下组, 随着超重和肥胖, 高血压和高血糖亦称上升趋势, 由3.82%、2.94%升到8.93%、5.36%, 也说明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危险因素, 促进了两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资料也说明超重肥胖人群血脂异常高于其他人群, 也就是说超重肥胖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高于其他人群。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乳腺癌及多种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影响健康的第五大危险因素[6]。
3 小结
健康的真正敌人是健康危险因素 (增加得病或者死亡机会的因素) , 不是传统的生物学病因, 国民的健康问题主要不是技术问题, 是科学问题。健康促进工作, 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让人们充分掌握生物、心理、环境、社会以及个人生活方式改变等全面的健康信息, 科学地确认、评估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 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 教师责无旁贷。移风易俗, 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师是关键。做好教师人群的健康宣教工作, 就等于做好了数代人的健康宣教工作, 教师应身体力行, 做健康人群的代表。虽说肥胖大约有40%~70%由遗传因素决定, 但还有30%~60%由环境因素决定[7], 我们仍大有可为, 从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平衡膳食、戒除不良生活习惯、积极锻炼等方面入手, 调控这“第五大健康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武阳丰, 马冠生, 胡永华, 等.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 (5) :316-320.
[2]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之一.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8-53.
[3]JANES WPT.WHO vecognition of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J].Internationalof obesity, 2008, 32:s120-s126.
[4]LAMES PT.Obesity:the worldwide epidemic[J].Clin Dermatol, 2004, 22 (4) :276-280.
[5]翟屹, 赵文华.肥胖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1) :95-97.
[6]Mackay J, Mensah GA, Mendis S, et al.The atlas of heart discase and stroke[M].Geneva:WHO, 2004:5-6.
[7]Tunkard AJ, Harris JR, Pedersen NL, et al.The body mass index of twins whohave reared apcat[J].N Engl J Med, 1990, 322:1483-1487.
超重人群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资料来源于2013 年3~6 月某部在海军总医院参加体检的老干部体检数据1135 份, 男1018 名, 女117 名, 年龄40~92 岁。 参与本次调查者均为自愿, 被调查者均获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135 份, 回收问卷1063 份, 回收率为93.66%。 其中有效问卷977 份, 占回收问卷的91.91%。 被选对象共分三组, 其中18.5 kg/m2≤体重指数 (BMI) <24.0 kg/m2为正常组, 共363 人;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组, 共593 人;BMI≥28.0 kg/m2为肥胖组, 共179 人。
1.2 方法
1.2.1人体基本参数测定
受检者由一名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测量人体学指标, 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所有的受检者立位脱鞋, 着便装, 由同一医师测量完成上述指标, 计算BMI、腰臀比 (WHR) 。 其中, BMI=体重/身高2, WHR=腰围/臀围。腰围、臀围分别在肋骨下缘和髂前上棘的中间水平和股骨粗隆水平面上测量。 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男WHR≥0.9, 女≥0.8或男腰围≥85 cm, 女腰围≥80 cm[3]。
1.2.2问卷调查
调查前对所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并规范操作流程和方法。 自行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 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工作环境情况;②行为与习惯:包括饮酒、吸烟、睡眠及运动情况;③病史情况:包括家族史、肿瘤、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及服药情况。
1.2.3实验室检查
全部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 (禁食8~10 h) 取外周静脉血, 所用采血针及真空管 (含分离胶) 为美国BD公司生产, 样本室温放置20~30 min离心分离血清, 即时检测。采用美国BECKMAN的DXC800全自动生化仪和DXI800 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空腹血糖 (FPG) 、空腹胰岛素 (FIns)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谷丙转氨酶 (ALT) 、总胆红素 (TBIL) 、白蛋白 (ALB) 、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尿素氮 (BUN) 、肌酐 (CRE) 、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血尿酸 (UA) 、同型半胱氨酸 (Hcy) 值。 测定馒头餐后 (100 g面粉制作的馒头) 2 h血糖 (2 h PBG) 及2 h胰岛素 (2 h PIns) 。 留取晨尿, 检测尿尿酸 (U-UA) 、尿微量白蛋白 (U-MA) 。 均由检验科统一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选择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各计量资料数据指标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 超重和肥胖组年龄较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UA、Hcy、hs-CRP及血糖、肝肾功能相关指标随着BMI的升高数值增加, 其中, FPG、FIns、2 h PIns、Hb A1c、ALT、ALB、HDL-C、TG、CRE、UA、U-MA、WHR在超重及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FPG、FIns、2 h PIns、ALT、TC、LDL-C、TG、CRE、UA、U-MA、WHR、hs-CRP在超重和肥胖组之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见表1。
2.2 三组计数资料数据指标比较
三组人群之间饮酒、睡眠情况、高血压病史、腹型肥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BMI为应变量, 将年龄、ALT、TG、ALB、CRE、UA、hs-CRP、Hb A1c、U-MA、 是否饮酒、 是否有睡眠障碍、是否有高血压代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其结果如下:UA、ALT、Hb A1c、U-MA、TG、hs-CRP与BMI存在正相关, 年龄与BMI存在负相关, 有高血压病史者BMI高于没有高血压病史者。 见表3。
3 讨论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肥胖率在近几十年来均呈上升趋势。 在我国, 超重率和肥胖率在各年龄人群中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本研究中超重率为52.29%, 肥胖率为15.78%, 腹型肥胖率为32.36%。
3.1 ALT与BMI的关系
ALT是肝细胞内谷氨酸与丙酮酸的转氨基酶,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代谢酶,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 其细胞内浓度高于血清中1000~5000 倍。 只要有1%的肝细胞损害, 就可使血清中ALT增高一倍。 因此, ALT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检测指标。 研究报道ALT升高与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多项代谢异常的发生相关[4], 甚至正常范围的ALT升高也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有相关性。Strauss等[5]曾对2450名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 发现60%ALT异常的青少年都出现了超重、肥胖。有研究报道, 随着BMI的增加, ALT水平逐渐增加, 同时, ALT与HOMA-IR、BMI、腰围等体质指标呈正相关[6]。
注:与正常组比较, *P < 0.05;与超重组比较, △P < 0.05;FBG:空腹血糖;2 h PBG :餐后2 h血糖;FIns:空腹胰岛素;2 h PIns:餐后2 h胰岛素;Hb A1c:糖化血红蛋白;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三酰甘油;ALT:谷丙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ALB:白蛋白;CRE:肌酐;BUN:尿素氮;UA:血尿酸;U-UA:尿尿酸;hs-CRP:高敏C反应蛋白;Hcy:同型半胱氨酸;U-MA:尿微量白蛋白;UACR:尿白蛋白肌酐比;WHR:腰臀比
注:UA:血尿酸;ALT:谷丙转氨酶;Hb A1c: 糖化血红蛋白;U-MA: 尿微量白蛋白;TG:三酰甘油;hs-CRP:高敏C反应蛋白
本研究发现ALT与BMI存在正相关。 这可能与过多脂肪组织在非脂肪细胞的堆积, 体积增大的脂肪细胞其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密度降低, 对胰岛素抗脂肪分解作用及脂肪合成作用不敏感, 导致异常脂肪代谢产物 (游离脂肪酸) 的增加, 分泌能量代谢相关的细胞因子增加, 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相关。
3.2 U-MA与BMI的关系
1974 年首次有报道严重肥胖会导致大量蛋白尿。 此后陆续有临床研究和动物模型证实肥胖可引起肾脏损伤[7]。 单纯性肥胖致蛋白尿的机制是复杂的, 一般认为与肾小球的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其他脂肪细胞因子 (脂联素等) 的作用、肾内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S) 的不适当激活、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高盐摄入和肾小管钠处理的改变以及肥胖本身导致肾脏结构改变有关[8]。 本研究中U-MA在各组间差异均显著, 且与BMI呈正相关。 本组研究中UACR值随BMI增加呈增高趋势, 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这与相关研究不一致[9,10]。
3.3 hs-CRP与BMI的关系
CRP是一种球蛋白, 因为其能与肺炎双球菌C-多糖发生沉淀反应而命名为CRP。 CR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机体急性期反应蛋白, 普遍认为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炎症和组织损伤标志物, 由5 个结构相同糖基化的多肽亚基单位连接而成。 CRP主要由肝脏合成和分泌, 是机体受到各种损伤或发生炎症反应后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CRP在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微量存在。
肥胖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全身性炎症病理状态, 脂肪组织与炎症的关系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中肥胖组CRP比超重组和正常组明显升高, 且与BMI呈正相关, 这与相关报道一致[11,12]。 提示肥胖与炎症密切相关。 有研究报道, 对于肥胖个体检测血清CRP水平能够推测胰岛素抵抗程度, 进而预测糖尿病的发生及进展[13]。
3.4 UA、血糖、血脂、高血压病史及WHR与BMI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以及胰岛素抵抗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人群总体脂肪增加有关[14]。 UA和高血压、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5,16]。
本研究中UA在各组间差异显著, 且与BMI呈正相关。 血脂、血糖相关指标与BMI呈正相关。 有高血压病史者BMI高于没有高血压病史者, 这与相关研究相符。 另外, 本研究中BMI和WHR存在相关关系, 在超重、肥胖人群中腹型肥胖率较正常人群高。
3.5 年龄与BMI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与BMI呈负相关。 在该人群中平均年龄为 (59.15±10.12) 岁, 退休者居多。 由此考虑BMI有所降低可能与退休后工作压力减轻, 应酬减少, 锻炼时间增加有关。
3.6 小结
某部干部人群中超重、肥胖发病率高, 在超重、肥胖人群中腹型肥胖率较正常人群高。 超重、肥胖对肝肾功能均有影响, 与炎症密切相关, 与血尿酸、血糖、血脂指标相关。 有高血压病史者BMI高于没有高血压病史者。 在该人群中年龄与BMI呈负相关。 总之, 超重、肥胖对人体健康危害性大, 对多系统有影响。 改善生活方式, 减轻体重会让身体健康受益匪浅。 对于肥胖相关因素的发生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某部干部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36月,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以某部在海军总医院参加体检的1135名老干部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体重指数 (BMI) 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 分析其体检结果及其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 应用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超重组和肥胖组年龄较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尿酸 (UA) 、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及血糖、肝肾功能相关指标随着BMI升高数值增加, 其中, 空腹血糖 (FBG) 、空腹胰岛素 (FIns) 、餐后2 h胰岛素 (2 h PIns)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谷丙转氨酶 (ALT) 、白蛋白 (ALB)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三酰甘油 (TG) 、肌酐 (CRE) 、UA、尿微量白蛋白 (U-MA) 、腰臀比 (WHR) 在超重组及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BG、FIns、2 h PIns、ALT、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TG、CRE、UA、U-MA、WHR、hs-CRP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之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人群之间高血压病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11, 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UA、ALT、HbA1c、U-MA、TG、hs-CRP与BMI存在正相关 (β=0.191、0.195、0.100、0.079、0.084、0.065, P<0.05) ;年龄与BMI存在负相关 (β=-0.149, P<0.01) , 有高血压病史者BMI高于没有高血压病史者 (β=0.179, P<0.01) 。结论 某部干部人群中超重、肥胖发病率高。超重、肥胖对肝肾功能均有影响, 与炎症密切相关, 与血尿酸、血糖、血脂相关指标相关。有高血压病史者BMI高于没有高血压病史者。该人群中年龄与BMI呈负相关。
超重人群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戴河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772人进行检测,其中男466人,女306人。
1.2 体检方法和评定标准
身高测量方法:被检者脱去鞋帽,脚跟并紧,立于与贴有皮尺的墙壁垂直的地面上,脚跟、臀部、肩和头均贴于墙壁,双眼正视前方,用直角三角尺测量身高[2];体重测量方法:脱去厚重外衣和鞋帽,空腹并排空膀胱,站立于经校正的体重计上测量体重[2];腰围测量方法:将双脚靠拢,直立地站着,在骨盆侧边的锁骨上方约3 cm左右,用皮尺测量1周;臀围测量方法:将双脚靠拢,直立地站着,用皮尺测量臀部最突出的地方1周。肥胖和超重判断标准:计算体重指数(BMI)值,以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1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用undefined表示,采用t检验对形态指标进行比较;性别、各年龄段超重率和肥胖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北戴河老年人总体超重率43.52%,肥胖率15.41%。
2.2 不同性别的超重和肥胖的情况
不同性别超重率比较χ2=2.753 6,P=0.097;不同性别的肥胖率比较,χ2=2.546 7,P=0.110 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不同年龄段超重和肥胖情况
65岁及以下有285人,超重和肥胖率为63.86%;65岁及以上487人,超重和肥胖率为56.06%。不同年龄阶段的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96,P=0.295),不同年龄阶段的肥胖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132,P=0.144)。见表2。
2.4 不同性别各项形态指标情况
男女的各项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派生计算指标腰臀围比,男性和女性在这些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3。
3 讨论
肥胖可增加2型糖尿病、胆囊疾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危险性,中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性,轻度增加某些癌症、生殖力下降和出生缺陷等疾病[4]。随着BMI上升,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也随之上升[5,6,7]。本次调查发现,北戴河区老年人超重率43.52%,肥胖率15.41%。高于秦皇岛市的水平[3]。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没有差异,说明性别和60岁以上老年人的年龄不是超重和肥胖的因素。腰/臀比是反映肥胖程度和脂肪分布的指标,本研究中,男女身体围度和腰/臀比均有差异,显示出老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雄激素增多而使脂肪分布于腹部,这种脂肪分布的性别特征与文献报道的一致[8]。肥胖超重由多因素引起,应当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科学饮食、合理营养、体育锻炼、提高健康知识水平四方面入手,才是控制超重、肥胖的关键性措施。
摘要:目的 调查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现况,为降低老年人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进行比较,用χ2检验;对不同的形态指标的比较,用t检验。结果 北戴河区老年人总体超重率为43.52%,肥胖率为15.41%。男女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形态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超重和肥胖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北戴河老年人的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老年人群,超重率,肥胖率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之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53.
[2]周北凡,吴锡桂.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3]贾富池,李立,陈玉娟,等.河北省老年人群超重、肥胖分布特征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1869-1873.
[4]马文军,许燕君,郭汝宁,等.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3):127-131.
[5]杨泽,郑宏,史晓红,等.超重、肥胖及其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3):177-180.
[6]唐建林,李林,夏全,等.中老年人高血压与体质指数、腰臀比关系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4):158-159.
[7]郝艳华,刘海英,山索君,等.中青年肥胖与血压、血糖和脂代谢关系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28-829.
超重人群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超重现象越来越突出。超重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笔者于2002—2006年对丽水市城镇社区机关干部超重人群的血压水平做了前瞻性队列调查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机关团体为单位, 连续5年对本市的20~60岁机关干部超重人群的血压水平及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进行队列调查。以2002年为队列基线进行追踪调查, 共调查2 506人, 其中男性1 616人, 平均年龄41.89岁;女性890人, 平均年龄41.01岁。按是否存在超重现象分为超重组和正常体重对照组, 两组研究人群分别为1 014人和1 492人。同时测量体质指数、血压水平并化验血脂。
1.2 监测方法
以机关团体为单位, 调查人员均按照国家卫生部95攻关课题《高血压普查项目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培训后上岗, 一律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检测;身高、体重和血压测量计均经过计量检测后使用。
1.3 判断标准
高血压收缩压 (SBP) ≥140 mmHg (1mmHg=0.133k Pa) 和/或舒张压 (DBP) ≥90 mmHg或近2周内服降压药者;超重指体质指数≥24。
1.4 统计学方法
各种数据经逻辑核对后, 应用DPi Data 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样本率U检验。统计结果以P<0.01为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的年龄、性别结构
由表1可见, 超重与正常体重人群的平均年龄显著增加, 体重也增加, 男性和正常体重女性明显。
2.2 2002年与2006年监测的队列人群收缩压、舒张压的比较
由表2可见, 2002年与2006年队列人群比较:超重与正常体重人群的SDP/DBP均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超重人群的男性组SBP、正常体重人群男性组DBP、女性组SDP/DBP有显著性差异。超重人群与正常体重人群比较:除男性组2006年DBP比较无显著差异外, 其余组P值均<0.001, 有显著性差异。
2.3 监测的队列人群高血压发病率的比较
由表3可见, 2002年与2006年队列人群比较:高血压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无显著性差异。由表2又可见, 超重人群与正常体重人群比较:男女比较P值均<0.001, 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超重肥胖与许多慢性病, 尤其是与CVD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到证实[1]。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危险因素水平及其个体聚集密切相关[2]。我国将面临由超重肥胖带来的健康和经济问题的巨大压力, 控制超重、肥胖已成为了防治慢性病的关键之一。本研究以丽水市城镇社区机关干部超重人群为调查对象, 分析了超重与血压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 超重人群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的血压水平, 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显示, 2002年与2006年队列人群超重组血压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无明显差异, 而队列人群正常体重组血压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差异显著, 可能与自2002年开始, 连续5年我们针对丽水市机关干部的保健特点, 开展了适合本市机关干部的健康教育模式[3], 进行了一系列的健康促进活动, 超重人群开始关心重视自己的血压状况, 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关。但正常体重干部人群由于保健意识淡薄, 血压水平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有显著性差异, 应引起高度重视。
注:2002年与2006年年龄、体质指数分别比较:“△”P<0.001。
(1) 2002年与2006年SBP、DBP分别比较:▲P>0.05;★P<0.01;△P<0.001。 (2) U1:超重与正常体重人群男性组SBP、DBP比较;U2:超重与正常体重女性组SBP、DBP比较。
(1) U1:2002年与2006年高血压发病率分别比较:▲P>0.05。 (2) U2:超重与正常体重人群男性组高血压发病率比较:△P<0.001。 (3) U3:超重与正常体重人群女性组高血压发病率比较:△P<0.001。
近年来, 在我国城市社区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主要死因[4]。城镇社区人群调查显示,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相当突出[5], 严重威胁我国城镇社区人群的身体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经济水平的提高, 机关干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但保健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在机关干部人群中并未相应提高, 体力劳动和健身活动越来越少,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必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6]。
本研究结果提示, 在心脑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中, 应将机关干部作为重点防治人群加以综合干预[7], 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有效控制超重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增长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宏云, 李淑葵, 曾平, 等.北京城市人群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关系的分析[J].疾病监测, 2003, 18 (5) :191-193.
[2]吴兆苏, 姚崇华, 赵冬, 等.11省市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前瞻性研究 (Ⅱ) :人体危险因素聚集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4) :246.
[3]叶小丽, 危月球.丽水市机关干部人群保健特点及健康教育方式探讨[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7) :79.
[4]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我国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及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变化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2) :74.
[5]陈伟伟, 韦铁民, 何月明, 等.浙江丽水城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调查报告[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0, 9 (5) :18.
[6]王苏英, 陈伟伟, 韦铁民, 等.丽水社区人群死亡情况调查[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1, 1 (4) :40.
【超重人群】推荐阅读:
超重肥胖06-10
超重和肥胖05-08
超重及肥胖12-14
超重作文600字09-10
超重失重演示仪论文01-31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06-16
超重失重专题说课课件11-22
物理教案-第七节 超重和失重01-12
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05-27
《超重和失重》一节的教学设计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