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监测

2024-10-08

人群监测(精选8篇)

人群监测 篇1

0 引言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由人群过度拥挤导致人群失控造成的人群灾祸时有发生。例如:马尼拉因拥挤,发生踩踏事故,造成至少73人死亡。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对运动场、娱乐场地、会议中心、购物中心、车站等易发生短期、高密度人群场所的人群管理显的越来越重要。而人群密度是人群管理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所以对人群密度的估计是人群管理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目前,人群监控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算法存在着不足:

(1)在有些应用场合中,现有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的精确率不够,而且计算较复杂,不符合实时性;

(2)现有的拥挤环境下人群人数统计的研究还很少,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传统的人群密度监控中,对于低密度人群图像采用基于像素统计的方法,对于较高密度人群图像采用基于多尺度分析和分形的纹理分析方法,并应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人群密度等级分类。本文针对第一个问题,提出用于高密度的人群的像素统计方法,提高了人群密度监控的实时性,降低了算法的难度。

1 监控技术的工作原理

传统的人群监控是靠闭路电视通过监视某一场景实现的,然后在由专门人员对人群密度进行估计,这种方法比较主观,不能做定量判断,且不具备实时性。

一个典型的智能化人群监控系统由图像摄取与采集、图像处理和控制单元组成,如图一所示。

其工作原理可描述为:首先用CCD摄像机对人群按一定频率扫描,连续摄取某一场景中的人群图像,用图像采集卡将所摄取的图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内存中,完成图像摄取与采集过程;其次对人群图像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得到人群的密度和人数的流量数据,实现图像处理过程;最后对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根据人群流量作出相应的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 人群密度估计方法简介

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人群密度估计的自动方法逐渐发展起来。在密度估计上主要有Davies[1]、Chow[2]、Marana[3]等人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各有不足。Davies和Chow对利物浦街火车站的人群图像进行分析后发现[1,2,3,4],人群密度的估计可以通过提取两种特征量来实现[1]。第一种是前景图像(只包含人)的总像素数,第二种是边缘图像的总像素数,它们都与图像中包含的人群总数大致成线性关系。但是Davies和Chow的方法在人群密度较高时,由于人群重叠现象,测量值与人群人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消失,导致误差很大且这些方法要求提供场景的背景图像。

1998年Marana等针对同样的场景提出可以通过提取纹理特征来得到人群密度[3]。他的依据是不同密度的人群图像对应的纹理模式不同。Marana的方法虽然可以解决高密度人群的估计问题,但计算量较大,处理时间较长,而且该方法没有考虑摄像机透视效应问题。Marana等主要提出了四种算法[3,4,5,6,7],它们都是基于纹理的不同特征进行的,目前所利用的纹理特征主要有:

(1)人群区域内的灰度直方图统计特征。粗纹理的人群的直方图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分布较之细纹理的直方图更为疏散[3]。

(2)人群区域分割后的一阶统计特征[6]。

(3)频谱特征[6]。粗纹理的频谱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细纹理的频谱能量主要集中在高频部分。

(4)分形特征[7]。平滑图像的分形维数接近于2,而高度粗糙的图像的分形维数接近于3。

图二给出了基于纹理分析技术的人群密度估计的原理。

3 本文采用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

在本系统中采用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为:人群前景的像素数与感兴趣的像素数之比[2]。本系统的人群图像的采集器设置在比较高的地方,所以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中,基本不存在人群重叠现象,而且这种方法计算量小更具实时性,所以本系统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人群密度。

输入的人群图像首先经二值化转换成灰度图像,然后进行中值滤波去噪。背景减运算将中值滤波后的人群图像减去背景参考图像,得到人群对象的前景图像。统计人群前景图像像素数与感兴趣区像素数的比例,经几何修正后即是人群密度的参考值。

3.1 图像灰度化

图像在处理前一般需要进行二值化,二值化的目的就是把灰度图像转换为二值图像。

二值化后图像中的像素点不是1(黑点)就是0(白点)。

3.2 中值滤波

在图像的传送和转换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噪声,所以要先对灰度图像进行预处理,本文中采用中值滤波的方法进行预处理。中值滤波是一种非线性的信号处理方法。在二维图像中,对像素点(i,i)取周围相邻的8个像素共9个像素,对这9个像素的灰度值进行排序,用排序结果的中值代替原像素点(i,j)的灰度值。该方法能有效地滤除脉冲干扰及图像扫描噪声,同时,还能有效克服线性滤波器如最小均方滤波,均值滤波等带来的图像细节模糊的缺陷。

3.3 背景减运算

背景减运算将中值滤波后的人群图像减去背景参考图像,得到人群对象的前景图像。

3.4 人群密度计算

统计人群前景图像像素数与感兴趣区像素数的比例,经几何修正后即是人群密度的参考值[3]。如果该值小于40%,则为低密度人群,该参考值即是人群的相对密度。若该值高于40%,则属于中高密度人群。本文处理的图像是在某地铁站拍摄的人群图像。

经实验证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无论是在计算速度还是准确率上都有很大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摄像角度的选取基本避免了人群重叠现象,而且计算方法简单,所以取得了很好的计算结果。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在有些应用场合中,现有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的精确率不够,而且计算较复杂,不符合实时性的问题,提出用于高密度的人群的像素统计方法。在本系统中采用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为:人群前景的像素数与感兴趣的像素数之比[2],提高了人群密度监控的实时性,降低了算法的难度。

摘要:人群监控是借助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某一区域的人群进行监控,它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人群密度估计是人群监控中的重点。现有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对于低密度人群图像采用基于像素统计的方法,对于较高密度人群图像采用基于多尺度分析和分形的纹理分析方法,并应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人群密度等级分类。现有方法计算量较大,容易出错,且实时性较差。经试验证明,本文的方法较以前的方法更为准确有效,实时性更好。

关键词:人群密度,密度监控,图象处理

参考文献

[1]Davies A、C、,Yin J、H、,Velastin S、A、.et a1Crowd monitoring using image processing[J].IEE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Journal,1995,7(1):37~47.

[2]Tommy W、S、Chow,Siu—Yeung Cho,and Chi—Tat Leung、A Neural—·Based Crowd Estimation by Hybrid Global Learning Algorithm[J].IEEE TRANSACT10NS0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V0L29,NO.4,AUGUST1999:535~541.

[3]Marana A N,Velastin S A,Costa L F,Lotuto R A.Estimation of crowd density using image processing[J].Image Processing for Security Applications(Digest No:1997/074),IEE Colloquium on,10March1997,Page(s):11/1~11/8.

[4]Velastin S A,Yin J H,Davies A C,et al.Auto-mated measurement of crowd density and motionusing image procession[J].Proc.7th IEE Inl Conf.on Road Traffic Monitoring and Control,London,1994:127-132.

[5]Haralick R M.Statistical and structural ap-proaches to texture[J].Proc IEEE。1979,67(5):786—804.

[6]MaranaA N,CostaL F,LotefoRA,et a1.Onthe efficacyoftexture analysisfor crowd monitoring[J].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I1Computer Graphics,Illl~e Processing an d Vision,1998:354—361.

[7]Marana A N,Costa L F,Lotnfo R A,et a1.Estim~crowd density with minkowski fractal dimension[J].1i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Speech,and Signal Processing,1999:3521—3524.

人群监测 篇2

监测工作总结

为观察重点人群尿碘、盐碘水平,了解人群的碘营养状况,及时掌握人群碘营养状况,为适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根据国家卫计委办公厅下发的《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国卫办疾控函[2016]359号)和XX市血地办下发的《关于开展2020年人群碘营养监测工作的通知》(X血地办发[2020]X号)文件要求,我中心制定了《XX县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年版)》,并根据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并完成了2020年人群碘营养水平监测工作,现将监测工作总结如下。

一、监测对象

在全县范围内按东、南、西、北、中划分5个片区,抽取XX、XX、XX、XX及XX5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20名孕妇,共100人。同时在每个乡镇抽取1所小学校,每所小学抽取8-10岁非寄宿学生40人,共200人。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

1、碘盐检测

采集上述孕妇及8-10岁儿童家中食用盐样共300份,按照《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

碘的测定》(GB/T

13025.7-2012)测定盐碘含量。

2、尿碘检测

采集上述孕妇及8-10岁儿童尿样共300份,按照《尿中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107-2006)测定尿盐含量。

三、判定标准

1、盐碘含量: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GB26878-2011),合格碘盐指食盐中碘含量为18-33mg/kg,不合格碘盐指碘含量为5-18mg/kg(不含18mg/kg)或>33mg/kg;非碘盐指食盐碘含量<5mg/kg。

2、尿碘含量:依据WHO/UNICEF/ICCIDD提出的中位数标准,即儿童尿碘<100g/L为碘不足,100-199ug/L为碘适宜,200-299ug/L为大于适宜量,≥300ug/L为过量;孕妇尿碘<150ug/L为碘不足,150-249ug/L为碘适宜,250-499ug/L为大于适宜量,≥500ug/为碘过量。

四、监测结果

1、盐碘检测结果

本次监测共检测8-10儿童及孕妇家中食用盐样300份,其中合格碘盐284份,不合格碘盐16份,非碘盐0份。盐碘均数27.44

mg/kg,中位数27.78

mg/kg,盐碘含量分布主要集中在18-33

mg/kg,占检测份数的94.67%,碘盐覆盖率为100%,合格碘盐食用率94.67%,详见表1。

表1

2020年XX县人群盐营养水平盐碘监测结果

乡镇

检测数

中位数(mg/kg)

盐碘频数分布(mg/kg)(%)

<5

18-33

>33

XX

28.27

0(0.00)

0(0.00)

56(93.33)

4(0.00)

XX

27.89

0(0.00)

0(0.00)

57(95.00)

3(0.00)

XX

27.89

0(0.00)

1(1.67)

56(93.33)

3(0.00)

XX

27.85

0(0.00)

1(1.67)

56(93.33)

3(1.67)

XX

27.03

0(0.00)

0(0.00)

59(98.33)

1(1.67)

合计

300

27.78

0(0.00)

2(0.67)

284(94.67)

14(4.67)

2、尿碘检测结果

本次监测共采集8-10岁儿童及孕妇尿样300份,其中8-10岁儿童尿样200份,尿碘中位数为244.16ug/L,尿碘值在0-99ug/L、100-199ug/L、大于200ug/L的分别占4.00%、24.00%、72.00%;孕产妇尿样100份,尿碘中位数为176.70ug/L,尿碘值在0-149ug/L、150-249ug/L、大于250ug/L的分别占37.00%、45.00%、18.00%,详见表2。

表2

2020年XX县人群盐营养水平尿碘监测结果

人群类别

检测数

中位数(ug/L)

尿碘频数分布(ug/L)(%)

<100

100-

150-

200-

>250-

儿童

200

244.16

8(4.00)

15(7.50)

33(16.50)

49(24.50)

95(47.50)

孕妇

176.70

13(13.00)

24(24.00)

23(23.00)

22(22.00)

18(18.00)

合计

300

222.56

21(7.00)

39(13.00)

56(18.67)

71(23.67)

113(37.67)

五、总结与分析

碘缺乏和碘过量均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坚持科学补碘是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长期任务。2012年起江西省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由之前的35

mg/kg调整为25

mg/kg(波动范围为18-33

mg/kg),根据监测结果,我县盐碘含量中位数为27.78

mg/kg,处于25

mg/kg附近,盐碘含量分布在18-33

mg/kg的比例为94.67%,说明我县供应的碘盐绝大部分是新标准的碘盐。盐碘监测是评价碘缺乏病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工作,我们应继续做好盐碘监测工作,持续追踪盐碘含量,以掌握人群食盐加碘情况。

尿碘监测结果显示,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44.16ug/L,尿碘值在0-99ug/L、100-199ug/L、大于200ug/L的分别占4.00%、24.00%、72.00%,说明72.00%的8-10儿童尿碘是超适宜水平的,仅有24.00%为适宜水平;孕妇尿碘中位数为176.70ug/L,尿碘值在0-149ug/L、150-249ug/L、大于250ug/L的分别占37.00%、45.00%、18.00%,表明我县孕妇尿碘只有45%处在适宜状态,仍有37.00%的孕妇尿碘为碘不足状态。综合比较儿童与孕妇的尿碘检测结果,造成儿童与孕妇碘营养水平不一致的原因仍需进一步调查分析。

玉溪市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监测 篇3

关键词:麻疹,抗体,监测

在连续实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30余年后,玉溪市麻疹得到有效控制并步入消除阶段。为探讨加快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措施,我们于2009年6月对全市1~60岁人群麻疹免疫状况进行了抽样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在全市75个乡镇抽取30个乡镇,每个抽样单位分1~3、4~6、7~10、11~15、16~20、21~25、26~44、45~60岁8个年龄组,每组抽样8人。

1.2 标本采集

每例对象采集末稍血0.5ml,分离血清置-20℃保存待检。

1.3 检测方法

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麻疹HI抗体。用2个单位血凝素,以能完全抑制血凝的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为HI效价。以≥1∶2为阳性,≥1∶16为保护效价。血凝素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猴血球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1.4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情况

本次共调查1~60岁人群2545例,HI抗体阳性率97.72±0.85%,完全保护效价率75.44±2.19%,GMT19.70±2.61%。HI抗体阳性率以1~3岁组为低,与其它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岁组以上各年龄组间则无统计学意义。完全抗体保护效价率1~3、4~6两组均高于7~10、11~15、16~20、21~25、26~44五个年龄组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GMT 1~3、4~6、45~60三个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其他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地理状况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情况

HI抗体阳性率坝区和山区显著高于城镇和半山区(χ2=24.73,P<0.01);保护效价率坝区和半山区显著高于城镇和山区(χ2=36.45,P<0.01);GMT坝区显著高于半山区、城镇、山区,半山区显著高于山区和城镇(F=2.62P<0.01)。见表2。

3 讨论

玉溪市自60年代末使用液体麻苗盲目接种,麻疹发病率有所下降,1968—1981麻疹发病率平均为303.90/10万,比1953—1967无疫苗预防年代的747.50/10万下降了59.34%。从1982年起规范执行儿童免疫计划,1982—1985年发病率下降至75.40/10万,1986—1989年进一步降至0.40/10万;2002—2007年间,发病率为3.16/10万,虽控制在低发病水平,但麻疹疫情呈现波动态势。目前,玉溪市人群麻疹免疫状况可以20岁为界,20岁以内人群基本为人工免疫人口,20岁以上人群为自然免疫人口。本次监测结果显示我市人群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为93.62~99.50%,保护效价率为62.53~86.38%,GMT在15.36~25.73之间,提示我市仍有近20%左右的易感人群,特别是保护效价率和GMT均以16~20、21~25岁两个年龄最低,故对成人的免疫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近年来的疫情也显示发病年龄谱后移。虽然本次未能对1岁以内的儿童实施监测,但我市2002—2008年麻疹病例监测系统显示,<8月龄、8~11月龄婴幼儿病例数分别占总报告发病数的11.48%和13.66%;从年龄组发病率看,<1岁组处于第1位,表明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趋势明显,尤其是小于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比例增加,说明通过人工免疫的育龄期妇女抗体水平偏低,将导致相应新生儿的抗体水平亦低并使维持时间缩短,提示通过母婴传递导致婴幼儿过早成为易感者而感染麻疹的潜在风险在逐渐加大[1]。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我市不同地理状况麻疹抗体阳性率坝区、城镇高于山区;保护效价率、GMT均以坝区明显高于山区和城镇,此差异是由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差异引起的。但近年来不同地理区域的接种率均已长期维持在90%以上,故考虑不是造成抗体水平的主要因素,可能与疫苗的运输冷藏条件、接种质量有关。

目前,玉溪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可以控制流行或暴发,但不能完全阻断传入病例和散发病例。因此,在全面做好麻疹常规免疫的同时,应将青壮年列为免疫对象,定期监测整个人群的抗体水平并将保护效价率作为主要监测及质量控制指标。现行免疫程序难以满足消除麻疹的需要,需在充分做好麻疹疫苗初免、复种两剂次免疫并保持95%的接种率水平的同时,建议增加12岁加强免疫,有计划地对育龄期妇女实施麻疹疫苗免疫,将其作为一项常态工作进行管理和实施,这有利于提高胎传抗体水平,减少小月龄婴幼儿麻疹发病。特别要适时并针对性地对免疫薄弱地区、高危人群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这对消除免疫空白及易感人群、加快消除麻疹工作进程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人群监测 篇4

关键词:麻疹,抗体水平,健康人群,哈尔滨

为推进哈尔滨市实现消除麻疹工作进程,达到发病率在1/100万以下的工作目标[1],全面了解和分析哈尔滨市麻疹抗体水平状况,评价麻疹免疫水平,及时调整免疫策略。哈尔滨市疾控中心于2012年对哈尔滨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样本含量确定:

计算公式:(1)

本次调查以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为确定样本大小的计算标识,取90%作为该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的估计值,允许误差(δ)控制在25%以内,实际取值为1.0%,计算结果n=5 991人;失访率按10%记算,调查的精度取值1.5,n=5 991×1.5÷0.9=9 985人,现场调查9 788人。

1.1.2 调查地区:

对哈尔滨市18个区、县(市)均开展调查,在每个调查区、县(市)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2个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和2个农村的乡(镇),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2个村(居委会),共计72个乡镇(街道),144个村(居委会)作为本次调查的采样点。

1.1.3 调查人群:

对45岁以下人群开展调查,每个被调查区、县(市)共调查11个年龄组(<1岁、1~2岁、3~5岁、6~9岁、10~14岁、15~19岁、20~24岁、25~39岁、30~34岁、35~39岁及40~44岁),共计9 788人。

1.2 试剂来源

麻疹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由江苏华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110901、20110602及20111101,仪器为美国宝特ELx808型酶标仪及ELx50型洗板机。

1.3 标本采集

用一次性定量采血管取调查对象末梢全血20μL加入盛有180μL生理盐水带盖离心管中,待血球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备用。

1.4 检测技术

采用间接固相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基本原理,用病原体的相关抗原包被酶标板、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人IgG单克隆抗体(McAb)做酶标抗体(二抗),用以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抗病原体的特异性IgG抗体。结果判断:样品OD≥阴性OD值2.1倍判为阳性,样品OD<阴性OD值2.1倍为阴性。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调查数据库,利用S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全市共调查0~44岁健康人群9 788人,麻疹抗体阳性9 051人,阳性率为92.47%。

2.2 地区分布

南岗区麻疹抗体阳性率最高为99.67%,五常市最低为80.15%。麻疹抗体阳性率达到95%以上的为南岗区、方正县、道外区、平房区、香坊区、双城市、巴彦县、依兰县及木兰县;91%~95%的地区为阿城区、道里区、通河县及宾县;80%~90%的地区为呼兰区、松北区、延寿县、尚志市及五常市,见图1。

2.3年龄分布

10~14岁组最高,为95.60%;<1岁年龄组最低,仅为63.98%;1~2岁组为88.10%;20岁以上组阳性率也较低,见表1。<1岁各月龄儿童抗体阳性率中,8月龄儿童抗体阳性率最低,仅为45.45%,10月龄最高为92.86%,见表2。

2.4不同职业人群抗体阳性情况

除散居儿童抗体阳性率为84.08%外,其他职业人群阳性率均大于90%。服务人员阳性率最高,为98.56%,见图2。

2.5 城市与农村不同年龄组阳性分布情况

城市共调查4 701人,阳性率为97.29%,农村5 087人,阳性率为90.93%,χ2=123.40,P<0.005,城市与农村阳性率存在统计学意义,即城市阳性率显著高于农村。除3~5岁年龄组外,经χ2检验其他年龄组城市与农村阳性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组高于农村组,见图3。

2.6 城区常住与流动人口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情况

市区常住人口3 537人,阳性率为97.53%,流动人口1 160人,阳性率为96.48%。6~9岁常住组与流动组,经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即常住组阳性率高于流动组。<1岁年龄组阳性率流动较常住低13.73%,20~44岁流动组较常住人口组低2.33%,见图4。

2.7 不同性别抗体阳性情况

男性阳性率为91.28%,女性为93.63%。

2.8 不同免疫史人群含麻疹成分疫苗抗体阳性情况

有免疫史的阳性率为93.15%,其中,1剂次为91.82%,2剂次为93.05%,3剂次为94.66%,4剂次为97.62%;无免疫史的为81.05%,不详的为94.27%,见表3。

3 讨论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为尽早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各地应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消除麻疹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工作,以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2,3]。根据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哈尔滨市于2012年开展了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工作,监测结果为我市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哈尔滨市8个月~44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2.47%,高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研究结果[4,5,6],这与我市2010年采取的对15岁以下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2010年以来开展0~6岁儿童查漏补种、重点人群接种等防控策略有关[7]。2010年我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共接种102.86万人,接种率为98.10%。2011—2012年共接种重点人群31.05万人,接种率为96.73%。但是我市还有9个区、县(市)抗体阳性率未达95%,应查找免疫水平较低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常规免疫工作,全面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1岁年龄组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63.98%,特别是8月龄儿童的阳性率仅为45.45%,与国内报道一致[4,6,8],因此这部分人群是今后我们防控的重点,要切实保证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实行日或周接种,提高初免接种率与接种及时率。

31个月~2岁组儿童抗体阳性率为88.27%,这部分人群至少应有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史,但目前我市仍有一定数量的接种麻疹疫苗免疫不成功的儿童,除个体差异外,可能存在接种工作质量的问题。应加强疫苗和冷链运转管理,严格执行预防接种操作规程,确保免疫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

本组资料显示,流动人口麻疹抗体阳性率较低,尤其是6~9岁组流动人口,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4.19%,与常住人口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应做好流动人口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做好新生入学、入托查验证工作。农村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城市,今后工作重点应加强农村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质量。

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无免疫史的人群,特别是2010年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目标人群,也就是本次调查的3~14岁组这部分人群,抗体阳性率均大于95%。说明我们开展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好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也要做好职高、技校、大中专院校、企事业机关单位、教育部门、医疗机构、部队及民工等单位或流动人口聚集地15~45岁等重点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以提高这部分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等五部委.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2010.

[2]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06.

[3]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09.

[4]吴劲,郭舫茹,杨成枝,等.201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首都公共卫生,2014,8(1):31-34.

[5]薛京昌,卞琛,徐晓怡.常州国家级麻疹监测点武进区正常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447-1448.

[6]王文军.济宁市0~55岁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及母婴传递状况分析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8):694-696.

[7]徐虹,李岩,姜立坤,等.哈尔滨市消除麻疹工作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3):10-11.

人群监测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7年用随机抽样法在福州市健康人群中进行随机采样, 以0~44岁的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 按照每5岁一个年龄组, 分成9个年龄组, 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150人左右进行调查, 采集每个调查对象末梢血1.0ml, 就地分离血清, 冷藏运输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本次共采集有效血清标本1296份。

1.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间接法检测风疹特异性IgG抗体, 风疹抗体检测采用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风疹病毒IgG抗体诊断试剂盒,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方法

用EPIDATE 3.01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风疹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共检测0~44岁健康人群1296人, 阳性1033人, 阳性率为79.71%。其中, 男性471人, 阳性366人, 阳性率为77.71%;女性825人, 阳性667人, 阳性率为80.85%。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29, P=0.176) 。≤15岁人群抗体阳性率为69.93% (293/419) , >15岁人群抗体阳性率为88.07% (310/352) ,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936, P<0.01) 。0岁~组人群抗体保护率最低, 仅为60.76%:以后随年龄增长抗体保护率呈上升趋势, 35岁~组的人群抗体保护率最高, 达90.74%, 见表1。

2.2 城市和农村健康人群风疹抗体水平

城市与农村全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69, P=0.413) , 但15岁以下农村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高于城市 (χ2=21.924, P<0.01) , 15岁以上城市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高于农村 (χ2=13.251, P<0.01) , 见表2。

2.3 常住和流动人群风疹抗体水平

常住和流动全年龄组人群风疹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 P=0.986) , 15岁以上人群中流动人口风疹抗体水平高于常住人口 (χ2=6.073, P<0.05) , 15岁以下人群中常住和流动人群风疹抗体水平无差异 (χ2=3.017, P=0.082) , 见表3。

对流动人口的流入时间进行比较, 流入时间<1a和>1a的流动人口风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8, P<0.05) , 15岁以上流动人口中, 流入时间小于1年者风疹抗体阳性水平高于流入时间大于1年者 (χ2=5.627, P<0.05) , 15岁以下流动人口则没有差异 (χ2=0.090, P=0.764) , 见表3。

3 讨论

我市总体风疹抗体水平比较高, 可能与我市2002年开展中小学风疹普种、1.5及6岁加强时使用麻腮风三联疫苗有关。但0~15岁年龄组特别是5岁以下年龄组的风疹抗体水平仍较低。由于人体对风疹普遍易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 暴露机会的增多, 个体感染风疹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因而15岁以上的人群风疹IgG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15岁以下的人群。这与本市及其他地区风疹流行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是风疹的高发人群。因此, 15岁以下儿童应该是风疹疫苗免疫保护的重点对象。

我市属沿海城市, 流动人口众多, 流动人群流动性大, 居无定所, 成为我市风疹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次调查我市流动和常住人群风疹抗体水平没有差别, 但15岁以上人群中, 流动人群风疹抗体水平高于常住人群, 同时, 15岁以上流动人群中流入时间<1a者风疹抗体水平较高。这可能与这部分人群流动性大, 更容易获得自然感染所致。

调查结果表明, 城市和农村全人群风疹抗体水平没有明显差别, 但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同一时期内风疹免疫水平存在着城乡差异, 主要受当地风疹病毒自然流行周期的影响。近年来, 我市农村中小学校风疹流行较为普遍, 农村低年龄人群自然感染情况较为明显, 因此, 15岁以下人群风疹抗体水平农村 (85.37%) 高于城市 (69.43%) 。

本次调查表明我市健康人群风疹抗体处于较低水平, 儿童普遍对风疹易感, 一旦有风疹病毒输入, 可能引起风疹的暴发或流行, 必须高度重视我市儿童风疹疫苗免疫接种。综合国内外的免疫策略[1,2,3], 根据我市的经济情况、疫情预测及对风疹抗体水平调查结果, 建议我市应采取如下策略:建立完善的风疹监测系统, 在实行风疹疫苗免疫规划管理的基础上, 对所有15岁以下流动人口进行风疹疫苗免疫, 同时对婚前检查的妇女也免疫接种1剂风疹疫苗。

摘要:目的了解正常人群风疹的免疫状况, 探讨风疹免疫策略。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IgG抗体。结果0~44岁健康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为79.71%, ≤15岁人群抗体阳性率 (69.93%) 低于>15岁人群 (88.07%) (χ2=36.936, P<0.01) , 15岁以下农村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 (85.37%) 高于城市 (69.43%) (χ2=21.924, P<0.01) 。结论建立完善的风疹监测系统, 在实行风疹疫苗免疫规划管理的基础上, 对所有15岁以下流动人口进行风疹疫苗免疫, 同时对婚前检查的妇女也要免疫接种1剂风疹疫苗。

关键词:风疹,抗体:免疫规划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25.

[2]蔡志坤, 潘伟毅, 杨秀惠.福建省1~19岁城乡人群风疹免疫水平监测.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3, 9 (4) :58.

人群监测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百日咳PT-Ig G抗体监测对象

分新生儿、2 岁、3 岁、4~5 岁、6~7 岁、8~10 岁、11~15 岁、16~25 岁、26~35 岁、36~59 岁和≥60 岁11 个年龄组人群,各年龄组随机抽取30~50 名健康人为监测对象,男、女比例接近,为当地常住居民;此外,采集脐带血35 份,检测新生儿抗体水平。所有监测对象收集个案调查信息,收集百白破、白破疫苗接种史(15 岁以下查验接种证或卡)。每个监测对象采集静脉血2~3m L(新生儿为脐带血),全血不可冻存,保存的全血在室温放置不能超过6 小时,3 000r离心5 分钟分离血清(血清量要求在1.0~1.5m L)。分离后的血清分装入带螺旋帽和去RNA酶的2m L的微量离心管中,每管分装1.0~1.5m L。离心后的血清在室温放置不可超过4 小时,必须以2~8℃冷链运输,置-70℃保存待检。

1.2检验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 classic),检测健康人群百日咳PT-Ig G抗体(定量)。试剂为德国维润/ 赛润研发有限公司生产,赛润ELISA Classic百日咳Ig G抗体试剂盒,有效期内使用。判定标准: 百日咳PT-Ig G抗体含量为单位/ 毫升(FDA-U/m L)<20为阴性,>30 为阳性,20~30 为临界值。针对临界值结果的样品,应在1~2 周后对相应的病人再进行取样,重新检测。

1.3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Excel 2003 及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平均几何浓度(GMC)之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F检验) ,抗体阳性率之间的差异采用 χ2检验,以P<0.05 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百日咳PT-Ig G抗体水平

共监测健康人群血样357 份,百日咳PT-Ig G抗体阳性95 份,阳性率为26.61%;平均GMC为14.09 FDA-U/m L。阴性率为61.9%,临界值率为11.48%。

2.2不同年龄人群百日咳PT-Ig G抗体水平

百日咳PT-Ig G抗体阳性率及GMC均先随年龄增长而降低,6~7 岁时达最低;后又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时抗体阳性率最高,达64.5%;11 岁以上年龄组GMC维持在较高水平,最高达40.57 FDA-U/m L。各年龄组之间百日咳PT-Ig G抗体阳性率及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2.94,P<0.01;F=10.57,P<0.01)。见表1。

2.3不同性别人群百日咳PT-Ig G抗体水平

共检测男性170 人,抗体阳性49 人,阳性率为28.80%,GMC为14.86 FDA-U/m L;检测女性187 人,抗体阳性46人,阳性率为24.60%,GMC为13.43 FDA-U/m L,男女之间抗体阳性率及GM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14,P>0.05;t>0.05,P>0.05) 。

2.4不同免疫史人群百日咳PT-Ig G抗体水平

监测对象中有百白破疫苗免疫史记录的200 人,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157 人,不同免疫史人群之间百日咳PT-Ig G抗体水平有差别,无免疫史人群百日咳PT-Ig 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有免疫史人群,百日咳PT-Ig G抗体GMC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81,P<0.01;t=0.792,P<0.01)。见表2。

3 讨论

目前衢州市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是3月、4月、5月龄基础免疫,1.5~2岁加强免疫一剂百白破,6岁加强免疫一剂白破二联疫苗。

百日咳PT-Ig G抗体具有特异性,只有接种了疫苗或感染后才会出现PT抗体;除PT抗体外,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hemagglutinin,FHA)也是重要的百日咳抗体,它除了由疫苗接种、百日咳感染产生外,还可以由交叉反应产生,如副百日咳、流感(嗜血)杆菌、黏膜炎莫拉菌、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或某些病毒如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腺病毒等感染都会产生FHA[2]。此课题中只检测PT抗体,是衢州市首次监测,并且覆盖所有年龄组人群。监测结果显示,百日咳PT-Ig G总阳性率为26.61%,GMC为14.09 FDA-U/m L,各年龄组之间阳性率及GMC差异明显,随年龄增长而降低,6~7岁时达最低,后又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时抗体阳性率最高,达64.5%。这符合免疫规律。因为两岁以内完成基础免疫,随着年龄增长抗体衰减而阳性率降低,后又随年龄增长隐形感染机会增多而提高。PT-Ig 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深圳市鞠长燕[3]等报道的结果(6.25%)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数据[4,5,6]。除新生儿组,25岁前后抗体阳性率有明显差别,分别为<20%和>35%。追溯衢州市近5年(2009-2013年)百日咳疫情,报告发病率分别是0.0433/10万、0.0429/10万、0.1413/10万、0/10万和0.0942/10万,明显低于全国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分别是0.12/万、0.14/10万、0.19/10万、0.17/10万和0.13/10万);前10年(2004-2013年)里,2004年、2005年和2012三年无病例报告,有病例的年份在浙江省11个地区中发病率靠后,排位为6以后,验证了百日咳免疫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衢州市2008年曾监测过百日咳疫苗免疫成功率和健康人群总抗体阳性率(包括FHA,检测方法也不同)及保护率分别为100%、80.51%和10.26%。此次PT-Ig G抗体阳性率虽然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但还是偏低,特别是低年龄组,却也取得了似乎相违背的发病率低的预防控制效果,与深圳市鞠长燕[3]等研究结果相同。原因可能是其他病原体感染也可以产生FHA,对百日咳感染会产生交叉保护;再者可能存在漏诊漏报而导致的假象;还有此次临界值占11.48%未重新取样检测。此次监测有疫苗接种史的小于25岁年龄组人群阳性率较低,介于12.1%~20%之间,与疫苗接种后PT抗体会在短时间内降到较低水平有关[3],还是疫苗中PT含量低或安全保护值标准不恰当,值得研究。目前中国的百白破疫苗(DTa P)因制剂工艺原因每批原液之间PT和FHA含量[7,8]不一,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强免疫监测,制订相应免疫方案。8岁以上PT-Ig G水平逐渐升高是由于百日咳感染所致,因为衢州市无青少年接种百日咳疫苗程序。另外大年龄组GMC大于100 FDA-U/m L,占比高也得以证实。大于100认为是近期感染,此次监测8岁前后(除新生儿)大于100 FDA-U/m L的近期感染率分别为2.98%和7.5%,符合免疫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由于百日咳在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不易诊断,但传染性却很强,较难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因此只有通过预防接种,减少易感人群,才能达到控制百日咳的目的,所以有必要对青少年加强接种。衢州市百日咳疫苗从1982年开始试点接种,1985年全面按月常规接种过渡到今按日接种,接种率达98%以上。发病率变化与接种情况高度相关,接种两年效果就开始显现,持续下降至今最低达零的流行病学效果。1985年起发病数开始从千位数下降至百位数(256人),1989年到十位数,1995年达个位数,2004年首次为零,与此次抗体监测也相吻合。26岁以上年龄组PT-Ig G阳性率为48.98%,8~26岁阳性率为18.37%,8岁以下(除新生儿)阳性率为17.69%,26岁前后差异明显。26岁以上未接种过疫苗,提示衢州市大年龄组自然感染率高达48.98%,是否从26以上成人加强接种值得研究,主要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抗体监测两个方面,注意积累,利用数据为研究提供依据。26岁前后(除新生儿)大于100 FDA-U/m L的近期感染率分别为4.62%和8.16%也得以佐证,只是此次未检测各年龄组FHA抗体或总抗体是个缺憾,导致不能精确确定加强免疫的年龄。监测到新生儿PT-Ig G阳性率为32.30%,与16~35岁生育年龄组女性阳性率(41.60%)相契合。不同性别之间抗体阳性率及GMC均有明显差别。

此次监测不同免疫史百日咳抗体阳性率有明显差异。有免疫史的人群百日咳抗体PT-Ig G阳性率为16.50%,反而低于无免疫史的39.50%,是因为有免疫史的皆小于15 岁,接种产生的PT抗体下降快,或个体免疫持久性不佳[9]造成;无或不详免疫史的大年龄人群中百日咳抗体PT-Ig G阳性率呈现大幅度增高,提示衢州市青少年及成年人中存在百日咳亚临床患者或隐性感染率高。

参考文献

[1]赵艳荣,李倩,冯燕,等.2004-2007年浙江省麻疹疫苗质量及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12):948-949.

[2]Prince HE,Lieberman JM,Cherry JD.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increased Bordetella pertussis antibodies[J].Clinical and Vaccine Immunology,2012,19(4):545-550.

[3]鞠长燕,段永翔,陈辉.深圳市南山区1~15岁健康人群百日咳和白喉抗体水平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12):1446-1448.

[4]Zhang Q,Han F,Nie Q,et al.Sero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to pertussis and diphtheria among healthy adults in China[J].Journal of infection.2011,63(6):441-446.

[5]Zhang Q,Zheng HZ,Liu MZ,et al.The seroepidemiology of immumoglobulin G antibodies against pertussis toxin in China:a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C infectious diseases,2012,12(138):1471-2334.

[6]Xu YH,Wang LC,Xu J,et al.Seroprevalence of pertussis in China:Need to improve vaccination strategies[J].Human Vaccines and Immunotherapeutics,2013,10(1):1-7.

[7]徐颖华,孟淑芳,张庶民,等.抗百日咳丝状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应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5,18(6):83-85.

[8]徐颖华,张庶民,侯启明,等.抗百日咳毒素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应用研究[J].药品评价,2005,2(2):113-116.

人群监测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2007年在县戒毒所戒毒的所有吸毒者, 吸毒者吸食毒品为海洛因。

1.2 方法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要求, 采用统一的问卷搜集每名调查对象的个案资料。采集被调查者静脉血5m 1分离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测, 试剂分别由北京万泰, 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及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初筛阳性者送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中心用免疫印迹 (WB) 法作确认。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

在调查的476名吸毒者中, 男性HIV阳性率为12.53%, 女性阳性率为18.03%, 男女性吸毒者HIV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2, P<0.01) , 见表1。

注:χ2=10.82, P<0.01。

2.2 年龄分布

476名吸毒者中, 最小年龄15岁, 最大年龄59岁, 20~39岁吸毒者388人, 占总人数的81.51%;感染率为13.66%, 不同年龄组间HIV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4.97, P<0.05) , 见表2。

注:χ2=14.97, v=5, P<0.05。

2.3 户籍分布

本地435人, 占总人数的91.39%;HIV阳性61例, 感染率为14.02%。外地41人, 占总人数的8.61%;HIV阳性2例, 感染率为4.88%。

2.4 吸毒方式

476名吸毒者中, 静脉吸毒406人, 占85.29%;HIV阳性59例, 感染率为14.53%。口吸吸毒者70例, 占14.71%;HIV阳性4例, 感染率为5.71%。静脉吸毒的感染率高于口吸吸毒者的感染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5, P<0.05) 。

3 讨论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 镇宁县吸毒者中HIV感染率为13.24%, 明显高于广东东莞市 (6.14%) [1]及新疆喀什地区 (9.68%) [2], 这可能与我县静脉吸毒者聚集性较高有关。吸毒人员以青壮年为主, 20~39岁占85.51%, 感染率以25~29岁组最高 (26.39%) , 青壮年人群的吸毒者流动性大, 又处于性活跃期, 因此, 加强此类人群的健康教育, 倡导安全性行为, 使其改变高危行为是当前减少和预防我县HIV向一般人群蔓延的重要措施。

静脉吸毒是经血液感染HIV的高危行为, 静脉吸毒者在吸毒时大多数人有回抽血液习惯, 假如该吸毒者为AIDS患者或HIV感染者则他用过的注射器就会受到HIV的严重污染, 用该注射器吸毒就很容易被感染上HIV[3]。全球HIV感染者中, 5%~10%的感染者由于共用注射器引起, 我国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感染HIV的人数占全部报告数的70%以上[4]。此次调查显示, 静脉吸毒者HIV阳性59例, 占总阳性数的93.65%, 其感染率 (14.53%) 与口吸吸毒者的感染率 (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静脉吸毒者占全部吸毒者的85.29%。提示, 当前我县的艾滋病防制工作形势严峻, 必须加强吸毒人群的干预力度和广度, 积极采取减少危害的策略和措施是当务之急。

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镇宁县吸毒者艾滋病的感染、传播和流行情况, 为制定预防控制艾滋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县戒毒所所有戒毒者进行调查, 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共调查476名吸毒者, 检出HIV抗体阳性63例, 占3.24%;不同年龄组间的HIV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静脉吸毒者406人, 检出HIV阳性59例, 感染率为14.53%;口吸吸毒者70人, 检出HIV阳性4例, 感染率为5.71%。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镇宁县吸毒人群中HIV感染率较高, 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 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HIV在该人群中以及该人群向其他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中传播。

关键词:吸毒人群,HIV,感染,监测

参考文献

[1]刘志权, 张巧利, 夏宪照, 等.东莞市2004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疾病监测, 2005, 20 (2) :69-70.

[2]谢春梅, 于玲, 古丽巴哈, 等.2006年喀什地区吸毒人群监测结果分析.疾病监测, 2008, 23 (1) :59.

[3]林鹏, 何群, 万卓越, 等.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1.

人群监测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2、3~4、5~6、7~14、15~19和≥20岁7个年龄组人群作为监测对象, 在全市9个市 (县) 区随机抽样, 每组不少于50人。

1.2 方法

按照GB 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C、WS 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及《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规定的方法, 对调查对象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并做好记录, 同时采集静脉血5 ml, 分离血清, -20℃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调查对象血清中麻疹Ig G抗体, 结果判定以血清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 ≥1∶200为阳性, ≥1∶800为显性感染保护滴度, ≥1∶3 200为完全保护滴度[1]。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为广东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并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分析

用Excel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及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麻疹抗体监测结果

2010—2011年共采集标本1 794份。经检测, 麻疹抗体阳性数1 198份, 阳性率66.78%;抗体几何平均滴度1∶258.69, 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仅为35.73%。其中5~6岁组的抗体阳性率 (87.88%) 最高, 3~4岁组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1∶314.31) 和保护性抗体阳性率 (42.61%) 最高;≥20岁组抗体阳性率 (58.17%) 最低, 1~2岁组的保护性抗体阳性率 (18.75%) 最低, 15~19岁组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1∶215.36) 最低。不同年份各年龄组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43, P<0.01) 。各年龄组间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显示7~14和≥20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5~19和≥20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同性别麻疹抗体监测结果

1 794份标本中男性977份, 女性817份, 男女比例为1∶1.20。男女阳性率分别为66.33%和67.32%;GMT分别为1∶250.44和1∶268.92。2010和2011年不同性别间抗体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010年t=1.93, P>0.05;2011年t=1.43, P>0.05) 。2年合计男女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 P<0.05) 。

2.3 不同免疫史麻疹抗体监测结果

1 794份监测标本中, 免疫史0、1、2和3次以上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88%、75.24%、79.78%和82.63%;2010年不同免疫次数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3, P<0.05) , 进一步用q检验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 结果显示, 免疫史为0次组和免疫史2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011年不同免疫次数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42, P>0.05) ;2年合计抗体监测结果不同免疫次数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49, P>0.05) 。

3 讨论

麻疹是冬春季流行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 我市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即呈现2个发病年龄高峰的现象。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对掌握人群免疫水平, 评价麻疹人群易感性、制定麻疹免疫策略及防治措施, 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监测结果显示, 3~4和5~6岁组麻疹抗体阳性率最高, 达到80%以上, 而1~2岁组阳性率71.25%, GMT为1∶218.10。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 1~5岁组已完成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 且我市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 分析该年龄组抗体阳性率较低的原因可能存在免疫失败现象。有文献表明, 麻疹疫苗 (MV) 的免疫接种不等于麻疹免疫, 主要因为在初次接种MV后有5%~15%的接种者不产生接种反应, 因此, 接种率也不等于人群免疫保护率[2]。≥2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低 (58.17%) , GMT为1∶267.78, 该结果与近几年我市成人麻疹发病率较高 (发病率为4.44/10万, 占总发病数的39.01%) 相符。另外,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 我市健康人群总的麻疹抗体水平GMT为1∶258.69, 未达到1∶800的保护性水平, 说明人群对麻疹病毒的免疫水平较低, 很难形成免疫屏障, 存在疫情流行隐患, 一旦有传染源传入, 有可能引起麻疹暴发或流行[3,4]。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男性和女性的麻疹Ig G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同类报道相一致[5,6]。不同免疫状况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分析原因为抽查的无免疫史对象距离疫苗接种时间较长, 抗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说明对于麻疹来说, 单纯依靠疫苗获得持久而牢固的免疫力是困难的[7]。另有文献报道, 3剂的免疫程序可让受种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达到90%[8]。综上所述, 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对掌握人群免疫水平, 评价成人麻疹人群易感性、制定成人麻疹免疫策略及防治措施, 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 (1) 继续保持含麻疹成分疫苗2剂次的高接种率和及时率, 及早建立儿童麻疹免疫保护屏障; (2) 适当开展大年龄人群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 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我国部分省已经开展了针对大年龄人群 (免疫程序外) 的麻疹疫苗群体接种, 并取得了良好的流行病学效果[9,10]。 (3) 加强消除麻疹的目标宣传, 提高群众知晓率。

摘要:目的 通过监测无锡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及时发现高危人群, 为制定消除麻疹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健康人群分为8个年龄组, 每组随机抽取不少于50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检测结果采用Excel数据库分析处理。结果 共收集监测合格标本1 794份, 麻疹抗体阳性率为66.78%,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 为1∶258.69, 有效保护率31.94%。各年龄组间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43, P<0.01) 。不同性别、不同免疫史状况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锡市健康人群对麻疹病毒的免疫水平较低, 很难形成免疫屏障。

关键词:健康人群,麻疹,抗体

参考文献

[1]刘兰芬, 张振国, 梁勇, 等.河北省1993年至2002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河北医药, 2008, 30 (2) :235-236.

[2]杨克志, 马淑贞.深圳市某街道外来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及防制策略[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21) :2296-2298.

[3]孔秀珍, 程洁萍.2005年肇庆市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 2006, 32 (6) :45-46.

[4]多桑, 宋立江.阿里地区1~19岁人群麻疹抗体监测[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25 (2) :48-50.

[5]张晋琳, 孙志清, 陶红, 等.江苏省1999—2001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3, 9 (1) :33-34.

[6]王金生.临沂市2005—2007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16) :64-65.

[7]王树巧, 俞素珍, 王立成, 等.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初免后24~25年追踪观察[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2, 15 (1) :58-60.

[8]Huang CL, Yang YH, Wang LC, et al.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after measles vaccination in Taiwan[J].J Micorbiol Immunol Infect, 2005, 38:169-175.

[9]伍稚梅, 徐天强, 张金芳, 等.上海市中小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 2000, 6 (1) :11-13.

【人群监测】推荐阅读:

人群感染05-09

暗娼人群05-19

目标人群07-01

人群体质09-01

参与人群09-14

正常人群09-29

暴露人群09-30

风险人群10-03

发病人群10-04

健康人群10-08

上一篇:光交换机网络下一篇:中学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