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调查

2024-10-08

中学生调查(通用12篇)

中学生调查 篇1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她不是一个抽象的梦,而是一个具体的伟大事业,她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国民的尽心竭力,而大学生则是实现这个梦最重要的主体,他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态度关系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大学生的中国梦进行调查,为下一步的探讨研究做好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调查

一、中国梦的含义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二、大学生的中国梦调查

1.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调查中100%的被调查大学生都知道中国梦这个火热的词。但是当问到你是否了解中国梦的含义时,被调查的470名大学生,只有共48名(约10%)大学生知道“民族复兴中国梦”、也即中国梦的含义是民族复兴。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只有寥寥10名。有22名大学生知道“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但是却不知道“两个一百年”目标是中国梦的内容。事实上,当问及大学生对中国梦有多少关注度时,不少大学生竟然笑了,他们直言,他们现在最关心的不是中国梦,而是自己的梦,自己将来能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他们现在关心的问题。当问及你对中国梦的实现有多少信心时,约38%的学生对此是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笑言,那时自己已经不在了;约21%的学生谨慎地摇了摇头;还有一部分学生(约26%)似乎很茫然,对此问题没有表明态度;只有少数学生说有信心。

2. 大学生的理想。

大学生的理想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当问及被调查大学生自己是否有理想或梦想时,气氛比较热烈,说明他们对未来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他们的理想在一个问题上是比较集中的,那就是高达68%(321人)的学生在没有回答具体的职业理想时,首先说了自己的理想是赚钱,然后才说具体的理想。事实上,成为有钱人成了他们共同的追求。他们的理想或是梦想,更多的是涉及两方面的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而道德理想甚至更高的社会理想没有一个大学生提及。在老师做了明确的提示后,有约82%(385人)的大学生的选择是,在道德上愿意做一个中庸式的人,既做不到道德高尚,也不愿意道德败坏,18%(85人)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做道德高尚的人。没人愿意做道德败坏的人。而在社会理想上,大学生们基本上是迷惑的,他们对社会是有具体期望的,比如社会应当公平、民主,贫富差距不要太大,社会矛盾要更小,人们有足够的钱过日子,但是还不能形成明确的社会理想。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也不是很深入,在实现个人理想时,对个人单方面的因素关注更多,对社会因素关注不够,对个人理想和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关心。

3. 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理想倾向于急功近利,把个体与社会割裂开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想法,但更关注的是自己个人的未来,关注自己未来的生活能不能过得比较优越,对社会的未来关注不多,不愿意去想自己能够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付出。然而个体和社会的存在是相互依赖的,个体的价值要在社会中实现,甚至就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在无意中将个体和社会割裂后,他们就感到了迷茫和失去信心,甚至少数产生了不满情绪。这显示出大学生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认识不够,忽视了社会发展与人体成长的规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影响大学生坚定中国梦的主要因素

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这个问题上进行调查,大学生认为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贪污腐败,这个问题既直接侵蚀了国家的财富,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凝聚力。其次认为中国目前制度建设还存在问题,比如法律得不到有效地遵守,一些政府人员办事不是按规章而是看人办事。此外,富豪和精英的移民也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关注,有约十分之一的学生提出了这种现象,网络有语:富豪们不是在移民,就是在移民的路上。富豪的移民带走了物质财富,精英的移民带走了知识财富,无疑给民族的复兴造成了障碍。在人民幸福这个问题上,大学生认为首先是较大的贫富不均导致了机会不均。贫穷导致了受教育的机会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竞争力也不同,最后贫者恒贫,富者恒富。其次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与贫富问题所受到大学生的重视相差不多。大学生坦言,对于就业,他们压力很大。大部分大学生对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甚至是喜欢的职业没有信心,从他们回答问题的神情来看,是多少有些消极悲观的。而如果没有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是谈不上幸福的。此外,房价问题,医患矛盾,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是大学生们对中国梦实现倍感压力的因素。经过归纳,大学生在坚定确立中国梦上的主要障碍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客观方面,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成为他们坚定中国梦的主要障碍。主观上,他们对社会阶段性发展认识的欠缺和过度夸大了道德水平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也让他们对中国梦的实现缺乏信心。

结语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繁荣富强息息相关,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每个国民梦想的实现,大学生的理想和梦想尤其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正确引导,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将大学生的理想和认识引入正确的轨道,中国梦的实现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

中学生调查 篇2

3.您是读文科还是理科(如果还没分科,就填想要读的)文科理科

4.您暑假是否有在补课

有没有

5.是否自愿补课

是否

6.补课的科目

语文数学英语

政治历史地理

物理化学生物

7.补课的时间

每次补课时间

平均每周补课时间

8.补课班级的规模

一对一制5人以内6-10人

11-20人21-50人几百人的大讲堂500以下500-10001001-20002001-30003001-50005001-70007001-1000010000以上

11.补课的效果

很有效,成绩提高显著

好像有点效果,自己也不知道

完全无效,纯粹浪费时间、如果父母要求的话,不愿意

14.身边补课的人多吗

几乎全部大部分一半左右几乎没有

15.父母对于补课的态度

非常积极,认为孩子很需要补课

无所谓,认为如果孩子成绩好不好,和补课没关系 很厌烦,认为补课是在浪费钱

16.怎样看待补课

这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成绩的方式

现在补课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

纯粹是外面的教育机构赚钱的方式

其它

通过调查发现:

一小部分

4、老师的“新产业”。一些老师故意在正常的学校课堂对讲课的内容有所保留,将精髓留在“私塾”上讲,有的老师甚至故意在补课中向学生楼考试题,迫使学生加入补课的队伍,显然,这些教师是将补课作为一种“创收”的“新产业”。一个老师可以通过开设补习班,一个月赚到上万元,这与每个月XX多元的工资相比,真令这些“误人子弟之士”动心啊!、3、家长请家教。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但又不放心孩子能否独立的完成作业。于是就请一些高小的大学生在周六、周日或每天孩子放学后到家里,为孩子辅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8%以上的孩子都请过家教或正在请家教,且高年级学生占大多数。以英语、数学为主。、1QQ、学生的依赖强了。不少学生尝试过请老师或上补课班的“甜”后,容易产生以来心理,要和家长继续找老师补课,以保持自信和正常上课时的轻松感。一名同学在谈到不可的好处时说:“可以学到但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补课即使上课走神了也不用怕。有时不开心不想听课,有补课垫底就不听。“

2WW、家庭的负担重了。补课不但增加了学生是学习负担,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调查中了解到,各校老师一对一补课,一般每节课都要100元以上。如果几个学生一起补,起码要50元一节课。这样一学期下来也要几钱元钱。这对于普通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是有一定困难。

中学生吸烟情况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吸烟;影响因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74-01

吸烟有害健康,不仅可以诱发多种疾病,给自身的健康带来威胁,二手烟还会对周围人群健康造成影响,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而,对吸烟者,特别是中学生吸烟者的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给予积极的防控对于降低青少年吸烟率,提高其整体身体素质等都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就长沙地区的中学生吸烟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作详细分析,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长沙城区和郊区各抽取两个区的学校在校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区各抽取初中两所、高中两所,每所学校各年级(初一-高三)分别抽取一班内50人(班内总人数不足50人,可由同年级其他班级的学生补齐),共计四区16所中学48个班级2400名学生。

1.2方法

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中学生的个人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家庭基本资料(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信息)、有无吸烟史(特指有完整吸整根烟的情况)以及吸烟动机(受同伴或者亲友、周围环境影响;好奇心驱使、通过吸烟获得关注、觉得吸烟代表成熟等)、影响因素(与同学、父母、师长之间的关系、自我认同、孤独感、自控力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顾分析法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统计中学生吸烟现状可见,长沙地区中学生吸烟率为8.7%(200/2290),其中男女生吸烟率分别为13.1%(169/1290)和3.1%(31/1000),吸烟率随年级升高而升高。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男性中,吸烟患者的比例超过五成[2、3],而青少年群体中吸烟人数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现有吸烟人数约1500万左右,尝试吸烟的青少年人数更是高达4000万。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20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中,将有近两亿成为吸烟者,且超过5000万的吸烟者会因此而早逝[4]。吸烟具有成瘾性,青少年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形成,极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吸烟,并且难于戒断[5]。

本文研究表明,长沙地区的中学生吸烟比例相对较高,且以存在自我孤独感的高年级男生为主。中学生吸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父母的学历水平高低对于中学生吸烟的影响程度不同,周围亲朋和社会氛围支持是影响学生吸烟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对中学生吸烟情况进行有效的防控,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通过教育、监督,创造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1]郭丽.2013年宁阳县中学生吸烟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4,20(7):531-533.

[2]廖逸星,常春,刘宝花,等.北京市中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9):777-779.

[3]閆丽,覃玉,段佳丽,等.中、东部地区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6):728-729.

[4]胡华成,徐秦儿,相建琴.浙江省湖州市农村中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45-47.

中学生调查 篇4

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本次我们共发放了200份问卷, 收回199份问卷, 有效率99.5%。 调查问卷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是网络的基本使用情况, 第三部分是网络社交调查, 第四部分是网络购物调查, 第五部分是网络游戏调查。

1.1学生个人基本信息

此次参加调查的学生共有199人, 其中男生13人, 女生186人。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网龄在1-3年的有43人, 3-5年的有49人, 具有5年以上的老网民69人。从这个调查分析59%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接触网络。调查显示56名同学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 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更达到了100%, 这意味着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上网。学生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在1-3小时, 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网络基本使用情况

在这一部分, 我们对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占据上网时间的最多的事项以及自己对上网时间的控制做了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上网耗费时间占据前三位的依次是:聊天、看电影和玩游戏, 而只有1.5%的同学会通过网络学习。网络新闻的关注度也主要集中在娱乐和一些社会新闻上, 时政新闻的关注度比较低。这一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上网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并不能很好的使用网络。

1.3网络社交情况及分析

网络社交这一部分, 我们主要调查了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聊天工具, 网络聊天的目的以及对待网友的态度。在众多聊天工具中, QQ的使用率最高, 飞信和微信紧随其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大多数是发表自己的心情并到空间里看帖回复, 了解同学的情况等。网聊是学生抒发情感和交流感情的平台, 这也为我们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一种方法。

在大学生对待网友的态度调查中, 我们发现仅有25%的同学明确表示不会回应陌生人的搭讪, 大多数同学愿意与陌生人聊天主要是因为聊天中不需要掩饰自己, 也不用害怕自己的隐私被熟悉的人知道并且还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有16%的同学表示会与或者根据自己的心情会考虑与陌生网友见面, 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不得不关注学生与陌生人聊天及见面带来的隐患。

1.4网络购物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是新事物接受最快的群体,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和发展, 大学生也纷纷加入到网购大军中。在被调查者中, 有76%的同学有网购经历, 其中63%的同学每月购物次数在1-3次。她们网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价格低廉、品种齐全, 这也符合大学生的求廉和求异心理, 但是他们对于网络维权知之甚少。

1.5网络游戏调查及分析

护理系的女生比较多, 男生少, 玩网络游戏的同学也相对比较少, 但还是有18%的同学几乎每天都玩游戏, 她们玩游戏的主要原因是无聊,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只是通过游戏来消磨时间。而这部分同学往往自控力比较低, 每次玩游戏的时间要比自己预订的时间多, 有的同学甚至有网瘾。

2相应措施

网络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以及时事新闻, 还可以购物, 同时也方便了学生和家人朋友的联系。当学习中遇到困惑时, 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促进学习进步, 既方便又快捷, 同时也增添生活乐趣。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有些同学自控力低, 容易沉迷于网络, 不利于身心健康, 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会玷污他们的心灵, 长期沉迷于网络, 会损伤眼睛, 精神萎靡, 荒废学业。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引导。

2.1加大网络公开课程的宣传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还应当有较强的文字分析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哲学思辨能力等等,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人文社科教育。对于一些专科性质的学校, 人文社科教育重视度不够, 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教育。而网络资源作为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如国家精品课程, 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以及各种网络公开课等。因此, 我们应该加大网络课程的宣传, 使学生能够学到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 能够接触到一些国内外知名学校知名专家教授的课程, 能够通过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作为网络环境的主要受众群体, 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 面对现在日渐猖獗的网络侵和违法犯罪, 他们改如何应对?对一些反社会信息和言论, 他们如何去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网络法制意识, 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 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选择能力。能够自觉的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和各种诱惑, 用成熟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和对待各种网络现象。

2.3对于网络成瘾的特殊群体进行心理疏导

网络成瘾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 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 对于已经染上网瘾的大学生, 很难自觉的去改掉这个习惯。因此, 必须建立干预机制,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 及时找出他们沉迷网络的原因, 根据心理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疏导方案, 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有效地心理辅导帮助。

2.4建设属于自己的校园论坛, 占领网络阵地

网络已经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其把她们放到鱼目混杂的网络大环境中, 不如建设自己的网络论坛。这样即有利于了解和收集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纯净、开放、和谐、进取的绿色网络环境, 国内一些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论坛, 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2.5多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实其业余生活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还是消磨时间, 这也表明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业余生活没有规划。而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多数是针对那些有特长的同学, 如书法比赛、征文比赛、校园歌手比赛、舞蹈大赛等等。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普通同学”感觉到自己业余生活很空虚。因此, 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性的活动, 吸引学生都能参与进去, 如举办《爱读书, 读好书》主题月活动,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郭沫若说:“能读书才必博”。读书不仅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还可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通过读书月活动的开展, 能够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使其受益终生。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污染, 使其在探索人生、人性和价值时出现某种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应当及时加强其网络使用的引导, 使其能够正确的、积极的利用网络, 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曹荣瑞, 江林新, 廖圣清, 董少校.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 2012.

中学生阅读调查 篇5

胡春媛

经过对我校五个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实行问卷调查,我们语文组对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障碍和阅读收获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日平均阅读时间

多数学生日平均阅读时间为半小时(39%)。其余学生为半小时至一小时(27%),几乎没有(22%),更多时间(12%)。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仍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时间,但阅读所用时间过少。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最高效的阅读,获得最有益自身的阅读材料。几乎不进行阅读的学生占有不小的比例,对这部分学生要适当安排一定的统一阅读时间。

阅读的主要目的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精神品位(35%)以及娱乐消遣(33%)。其中,预科段的学生的娱乐性阅读比例(41%)明显高于专科段学生(30%),这说明由于专科段学生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普通话考试以及“5+2考试”的压力,空闲时间相对较少。其余选项所占比例各年级基本持平:丰富课余生活(13%);提高阅读能力(12%);激发学习语文兴趣(5%)。

以上数据表明:被调查学生将阅读作为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课余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消遣方式。学生阅读中目的性较为明确。兼具文化品味与娱乐性的读物较受欢迎。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课业负担的增加,娱乐性阅读的比例有所下降,学生开始更注重阅读所带来的知识收获。

阅读资料的来源

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最大来源是到学校图书馆借阅(55%),自己购买或家庭藏书(20),网上查询(7%)、向同学借阅(18%)、)各占一定比例,其中,预科三年级学生借阅图书馆书籍的比例高达63%,远远高于其他年级。

以上数据说明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是学生获得阅读材料的主要途径,这与我校学生多为农村学生,买书家里经济情况不允许有直接关系。同时,由于自己买书受到的阅读限制更小,阅读时间、地点、方式更为自主自由,也占一定比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资料来源,其中快捷、轻松的网络文学也必然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受欢迎的读物

调查显示的前三位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为:A、中外经典文学名著(12%)B、体育娱乐消遣类书籍(10%)G、文化快餐类(如《读者》、《青年文摘》等)(3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向较为多元化,休闲读物与经典文学等读物各占一定阅读市场,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面广泛,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较大。

阅读习惯

多数学生在阅读中只进行一般性浏览(44%)。也有不少学生喜欢与同学、朋友分享阅读体会(27%),其余学生则习惯于摘抄好词好句(11%),作读书笔记(心得)(10%),片段背诵(8%)。

数据表明,课外阅读当中较少有学生进行精读,大多数同学只作信息浏览。这种习惯可能导致一些优秀阅读材料的不合理利用而造成资源浪费,学生时间、精力的浪费。老师有必要进行一定的阅读指导,开展精读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阅读困难

学生认为阅读中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和精力(47%)。其它的困难还有:没有能力购书(23%),老师不提倡(3%),自己没兴趣(3%)。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阅读普遍存在兴趣,老师也较为提倡课外阅读。但学生在校的学业、活动等各方面压力占据了大部分课余时间,以至于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课外阅读。这为阅读课的开设提供了可能性。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情况

多数学生对现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并不满意。选得很一般,大多不喜欢(45%)与好的文章不多(41%)是最为普遍的看法。认为“选得不错,我很喜欢(4%)”的学生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

这种情况表明:我校学生对目前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的满意率较低,这一点突出表现在预科段三年级和专科段一二年级。预科段三年级采用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和《中外戏剧作品选》等一系列教材,学生普遍反映许多选文题材陈旧、缺乏新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专科段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选文不满意率很高,因为许多文章学生已经在预科段精读背诵过了,还得再学一遍,味同嚼蜡。

现阶段语文学习中的关注点

在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比较关注写作的指导(54%),其次分别为阅读的指导(13%),口语表达的指导(21%)和语文基础知识的指导(12%)。学生更为重视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的指导,说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开始变得更为现实。尤其在专科段,学生要迎接教师招聘考试,写作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这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反映出了我校学生阅读中的一定态度与目的、状态与兴趣、问题与希望等,也反映出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借着这个调查,我们希望能相应地出现一些有益的举动,使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逐渐得到良性的改善,走上正轨。

另附:江苏教育学院分院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前三年课外阅读书目(五年制师范各专业方向)

☆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水浒传 》

施耐庵

人民文学出版社 ☆ 3.《西游记》

吴承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 4.《红楼梦》

曹雪芹

人民文学出版社 ☆ 5.《呐喊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6.《彷徨》

人民文学出版社 ☆ 7.《曹禺剧作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 8.《艾青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 9.《臧克家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徐志摩诗全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11.《郭小川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2.《围城》

☆ 13.《子夜》

☆ 14.《家》

15.《沈从文小说选》

16.《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17.《语文的阐释》

18.《艺海拾贝》

19.《郁达夫小说选》

☆ 20.《青春之歌》

21.《青春万岁》

22.《张爱玲文集》

☆ 23.《林海雪原》

☆ 24.《红岩》

25.《平凡的世界》

26.《傅雷家书》

☆ 27.《林语堂散文选集》 ☆ 28.《周作人散文选集》 ☆ 29.《沈从文散文选集》 ☆ 30.《梁实秋散文精品》 ☆ 31.《朱自清散文选集》 32.《梁衡散文》

☆ 33.《徐志摩散文》

☆ 34.《契诃夫小说选》

☆ 35.《莫泊桑小说选》

36.《欧•亨利小说选》

37.《听听那冷雨》

38.《我与地坛》

39.《杨绛散文》

☆ 40.《秋雨散文》

41.《张中行散文》

☆ 42.《钱钟书散文》

☆ 43.《巴金散文》

44.《董桥散文》

☆ 45.《苏东坡传》

钱钟书

吕叔湘

申小龙

罗文斌

余光中

史铁生

余秋雨

林语堂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宁波教育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三联书店

百花文艺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中国社科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46.《泰戈尔散文诗》

安徽文艺出版社 ☆ 47.《普希金抒情诗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 ☆ 48.《拜伦诗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 49.《雪莱抒情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50.《草叶集》

惠特曼

人民文学出版社 ☆ 51.《名家解读唐诗》

山东文艺出版社 ☆ 52.《名家解读宋词》

山东文艺出版社 ☆ 53.《名家解读元曲》

山东文艺出版社 54.《瓦尔登湖》

上海译文出版社 55.《金蔷薇》

巴乌斯托夫斯基

☆ 56.《歌德谈话录》

☆ 57.《格林童话》

☆ 58.《安徒生童话》

☆ 59.《谈美书简》

朱光潜

☆ 60.《美的历程 》

李泽厚

61.《宽容》

☆ 62.《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63.《教育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64.《物理演义》

刘义国

65.《化学演义》

程学武

66.《生物演义》

周平

67.《西方美术史话》

68.《欧洲美术鉴赏》

左庄伟

69.《中国古代音乐史话》

70.《欧洲音乐史话》

钱仁康

☆ 71.《世界文学名著杂谈》

☆ 72.《诗词例话》

周振甫

☆ 73.《毛泽东与中国文化》

李鹏程

74.《通俗哲学》

韩树英

75.《人生五大问题》

莫罗阿

76.《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 杨

77.《人的潜能和价值》

马斯洛

78.《傅译传记五种》

79.《海明威中短篇小说选》

☆ 80.《鲁滨逊漂流记》

81.《西行漫记》

☆ 82.《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

吴泽义 83.《美学散步》

宗白华

84.《猎人笔记》

屠格涅夫

☆ 85.《父与子》

屠格涅夫

86.《茨威格小说选》

☆ 87.《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 88.《中国通史》

范文澜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三联书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

三联书店

吉林教育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三联书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外国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出版出版社

☆ 89.《爱弥尔》

人民教育出版社 ☆ 90.《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

人民出版社 91.《天窗怎样打开》

广西教育出版社 92.《管理地球的工具》

广西教育出版社 93.《犁沟在延伸》

广西教育出版社 94.《人类繁衍史上的奇迹》

广西教育出版社 95.《玉宇澄清万里埃》

广西教育出版社 96.《揭开“斯芬克司”之谜》

广西教育出版社 ☆ 97.《电子传奇》

广西教育出版社 98.《有头脑的房子》

科学技术出版社 99.《第二次绿色革命》

科学技术出版社 100.《开发太空》

科学技术出版社 101.《大森林的未来》

科学技术出版社 102.《清洁新能源》

科学技术出版社 103.《信息世界的挑战》

科学技术出版社 104.《把生命留住》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05.《地球村》

科学技术出版社 106.《人,怎样跨入新世纪》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07.《绿色未来丛书》

天津教育出版社 108.《化学奥秘》

黄元森

江苏科技出版社 ☆ 109.《科学巨星》

李醒民

陕西人民出版社 110.《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

陈鹏万

中国华侨出版社

二、后两年课外阅读书目(五年制师范各专业方向)

☆ 111.《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余文森

首都师大出版社 ☆ 112.《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卢慕雅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1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徐长江

教育科学出版社 114.《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指南》

华东师大出版社 115.《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华东师大出版社 116.《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法》

孙宏安

开明书店出版社 117.《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郁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18.《课程与课堂教学》

陈玉琨

华东师大出版社 ☆ 119.《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丁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20.《我的教育理想》

朱永新

南京师大出版社 121.《超越与创新》

王铁军

南京师大出版社 122.《课程改革论》

江山野

河北教育出版社 ☆ 123.《走进新课程》

丁伯荣

江苏教育出版社 ☆ 124.《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顾明远

东北师大出版社 ☆ 125.《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集萃》

山东教育出版社

126.《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

山东教育出版社 ☆ 127.《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山东教育出版社 ☆ 128.《语文课程新探》

陆志平

东北师大出版社 129.《数学教育展望》

钟启泉

华东师大出版社 130.《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黄建弘

华东师大出版社 131.《语文教育展望》

钟启泉

华东师大出版社 132.《外语教育展望》

钟启泉

华东师大出版社 133.《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

河海大学出版社 134.《小学数学教育科研》

浙江教育出版社 135.《数学方法论》

徐树道

广西师大出版社 136.《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陈昌平

华东师大出版社 137.《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 川

岳麓书社

138.《英语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大出版社 139.《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大出版社 140.《现代外语教学论》

王立非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41.《反思性教学》

熊川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142.《现代教育评价》

沈玉顺

华东师大出版社 ☆ 143.《主体性学习》

张天宝

教育科学出版社 144.《课程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45.《教学模式》

乔伊斯

中国轻工出版社 ☆ 146.《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

张思中

中国青年出版社 147.《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龙安

中国轻工出版社 书

☆ 148.《教师素质论》

鞠献利

山东教育出版社

149.《中国教学论史》

董远骞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50.《课堂管理论》

陈时见

广西师大出版社 151.《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

人民出版社 152.《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153.《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 154.《美学概论》

王朝闻

人民出版社 ☆ 155.《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56.《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57.《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58.《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毕淑芝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59.《现代教育学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160.《戏剧美学》

朱栋霖

江苏文艺出版社 161.《人间词话》

王国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62.《诗论》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63.《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伊格尔顿

中国社科出版社 ☆ 164.《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

复旦大学出版社 165.《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66.《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

吴功正

北京出版社 ☆ 167.《诗经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68.《楚辞选注》

北京出版社 169.《汉魏六朝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70.《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71.《唐宋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72.《宋诗选注》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73.《元散曲选注》

王季思

北京出版社 ☆ 174.《唐宋传奇选》

张友鹤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75.《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王季思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76.《中国十大古典戏剧集》

王季思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77.《中国古典短篇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78.《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甘肃人民出版社 179.《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傅庚生

北京出版社 180.《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

北京出版社 181.《文学是什么》

傅道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3.《美学是什么》

周宪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4.《伦理学是什么》

何怀洪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5.《教育学是什么》

励雪琴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6.《历史学是什么》

葛剑雄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87.《儒林外史》

吴敬梓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88.《聊斋志异》

蒲松龄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9.《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0.《台湾作家小说选集》

中国社科出版社 书

191.《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2.《当代西方美学》

人民出版社 19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4.《易卜生戏剧四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6.《源氏物语》

紫式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雪国》

川端康成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死魂灵》

果戈理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复活》

托尔斯泰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简•爱》

夏绿蒂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红与黑》

司汤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3.《巴黎圣母院》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4.《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5.《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6.《汤姆大伯的小屋》

斯陀夫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7.《呼啸山庄》

爱米丽•勃朗特

译林出版社

208.《城堡》

卡夫卡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9.《蒙田随笔集》

蒙田

译林出版社 210.《鼠疫》

加缪

译林出版社 21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12.《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13.《小王子》

圣爱克絮佩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14.《罗丹论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

215.《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中华书局

☆ 216.《中外著名教育家》

雷克啸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217.《孔子评传》

匡亚明

齐鲁书社出版社 ☆ 218.《鲁迅传》

林志浩

十月文艺出版社 ☆ 219.《中外科技史概要》

纪秦珍

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数学简史》

潘德松

知识出版社

☆ 221.《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22.《史记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23.《约翰•克里斯朵夫》

罗曼•罗兰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24.《忏悔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25.《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26.《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227.《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28.《徜徉原子空间》

钱三强

百花文艺出版社 ☆ 229.《中国古代科学》

李约瑟

上海书店 230.《凝看海洋》

庞天舒

沈阳出版社 231.《克隆震撼》

经济日报出版社 232.《走近沙漠》

沈阳出版社

☆ 233.《生命科技》

世界知识出版社 书

234.《解读森林》

沈阳出版社 235.《儒教与道教》

马克斯•韦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36.《数学中的美》

吴振奎

上海教育出版社 237.《科学的历程》

吴国盛

湖南科技出版社 ☆ 238.《教育诗》

马卡连柯

海天出版社 239.《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阿伦•布洛克

三联书店

240.《曹禺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41.《四世同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42.《鲁迅杂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43.《伟大的中国革命》

费正清

世界知识出版社 244.《科学史十五讲》

江晓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45.《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46.《教育家成长丛书》

北京师大出版社 ☆ 247.《论教育家》

孙孔懿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4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教师读本》杨九俊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49.《建设新课程》

杨九俊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50.《班集体问题诊断与建设方略》黄正平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51.《教师专业发展之道》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分析 篇6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以此为参照,结合笔者在我省其它兄弟学校了解的情况,反思笔者所领导的课题组有关的研究情况。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工具的编制

笔者用自己编制的调查工具——“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学生问卷)”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家长问卷)”。随机向我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发放60份问卷,收回56份有效问卷。

在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过程中,主要从影响课外阅读的几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资料获取途径、学习收获、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学习能力、教师的相关要求等几个方面。针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想通过家长渠道,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情况,目的是使之能够作为学生调查问卷的补充调查。针对家长的调查内容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家长的判断、买书指导、学习观察、亲子交流、家长态度五个方面。编制观察工具的理论依据:一是依据学习心理学关于学习过程发生的基本原理。二是依据我们课题组在前期课题研究中获得的关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实践的经验成果。

三、调查结果

两份调查的汇总统计结果如下:

(一)学生调查

1. 学习兴趣。兴趣浓厚的32.1% ,一般的60.7%,兴趣很少的7.1%。

2. 学习习惯。经常写笔记的35.7%,有时会写笔记的35.7%,基本不写笔记的32.1%。

3. 学习时间。利用双休日看书的35.7%,利用午间休息看书的7.1%,利用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看书的46.4%,利用其它放假时间看书的10.8%。

4. 最喜欢的学习内容。选择武侠、言情、网络之类小说的17.8%,选择电影及娱乐时尚书籍、漫画等的39.2%,选择文学及经典名著的42.8%。

5. 资料获取途径。同学朋友间借阅的21.4%,网络阅读的17.8%,到图书馆借阅的25%,自己购买的53.5%。

6. 学习收获。感觉收获不大的14.2%,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的46.4%,深受启发从而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的7.1%,常受感动丰富了自我情感的17.8%,提高了阅读写作水平的32.1%。

7. 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经常交流的7.1%,有时交流的60.7%,没有交流的32.1%。

8. 学习能力。每学期看1~2本书的10.7%,能看3~5本的32.1%,能看6~10本的35.7%,能看更多的25%。

9. 教师的相关要求。经常会要求读的21.4%,有时会要求读的50%,很少要求的28.5%。

10. 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课程学习。认为有很大矛盾冲突的17.8%,认为读课外书能够促进所学课程学习的57.1%,认为二者没关系的25%。

(二)家长调查

1. 家长的判断。认为自己孩子喜欢课外阅读的75%,不喜欢课外阅读的25%。

2. 对买书的指导。给孩子买书的指导原则,家长认为重要、对孩子有用的就买的53.5%,孩子喜欢就买的10.7%,会和孩子商量买什么书好的35.8%。

3. 学习观察。分为放学后和节假日两种情况的观察。在放学后,孩子在家经常阅读课外书的21.4%,有时读的64.2%,很少读的14.2%。在双休日,孩子在家经常阅读课外书的32.1%,有时读的43%,很少读的24.9%。

4. 亲子间交流。家长主动和孩子交流阅读体会的7.1%,有时会的10.7%,很少的35.7%,没有交流的46.5%。

5. 家长态度。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是支持态度的92.8%,不支持的7.1%,无所谓的0.1%。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统计的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是很好。其中原因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学校教育问题较多。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众多方面的不足

1. 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足。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持有浓厚的兴趣是进行深入学习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各种学习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每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够不断适应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变化需要的人。喜欢并学会课外阅读,则是学生走出校门,承担一定社会角色之后继续学习人类各种知识经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遗憾的是,从我们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兴趣的只有调查总体的1/3,更多的学生或者学习兴趣不浓或者没有兴趣。众多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的缺失以及不正确的学习态度(调查中持否定和无关态度者近半数),都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当下中小学校教育问题和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探究视野。

2. 学校教育职责的缺失。当前在众多媒体开展的教育话题讨论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常常被概括为与升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力,显然是对学校教育本质的涵义存在误解。本次调查中,学生在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料获取方法方面能够做到比较合理的也只有总体的1/3左右,更多的学生则不能合理地安排、选择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之后少有交流(经常有交流的7.1%),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相关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14.2%)的读后感受不够深刻,说明其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够的。如果深究其原因,应该与其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接受指导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多数教师(78.5%)在日常教学中不会主动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说明多数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缺少足够的认识。从读书数量上看,能够在一学期看5本书以下的学生(42.8%)为数很多,说明这些学生的课外学习并不积极。能够看10本以上的只有1/4,应该是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少数学生群体。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各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注、指导过程是不够的,甚至是忽略的。

(二)家庭教育存在盲点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是支持态度的(92.8%),并认为自己的孩子喜欢课外阅读(75%),我认为这是因为家长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看清楚孩子们读的书是否真是“课外书”,因为在放学后和双休日里观察到孩子真正喜欢课外阅读的却不到1/3的群体。在对孩子的买书指导、读后交流方面,能够给予合理指导的家长是很少的。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协调行动的。

五、建议

本次调查是从学生对语文学科课外阅读的情况展开的,基本上反映出我校语文教学中对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情况,同时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他学科的课外阅读情况。综合的信息表明,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和指导是不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协调工作。这是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课外阅读,或者不会从事课外阅读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建议如下:

1. 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过程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形成一个比较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如,在阅读内容的选择、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时间的安排指导、学习水平的评价与表彰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设计,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奠基场所,以克服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科教育之间相互分离、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有效衔接的松散教育情况。

2. 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起来。应利用召开专门的家长会议、信函、走访等方式,有计划地培训学生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科学指导、影响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学会课外阅读过程。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学校应该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我国农村中学生调查报告 篇7

1.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问卷由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课题组编制, 问卷形式以单选为主, 附加少量多选题目, 问卷范式设计没有区分初中卷与高中卷, 在实际问卷调查活动中再加以区别。问卷共设计26道题。在调查内容方面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社会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设计, 具体涉及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等。

2.调查方法

课题组走访与调查了全国一些有代表性的省份、县市, 涉及到河南省、河北省等省份。为了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让学生如实表达内心想法, 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与制约, 故调查问卷采用的是不记名方式, 被调查的学生由各有关学校随机抽取, 统一协调组织, 班主任或者政治课老师具体现场操作, 每位同学独立完成问卷, 整个过程无提示无干扰, 问卷完毕现场提交。问卷答卷率为100%, 有效率为99%, 有效问卷总数为997份, 其中初中学生435份, 高中学生562份, 调查对象涉及初、高中一、二、三年级学生, 各年级人数比例随年级增高略微递减, 但差别不大, 数据全面翔实可靠。

二、调查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1.调查结果

(1) 政治思想方面

多数农村中学生具有基本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及取向, 但基本的政治常识缺乏, 对时事关注度不高。对“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这一问题, 表示“知道”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4.2%和34.6%, 表示“不太清楚”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83%和51.9% (见图1) 。数据表明, 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 认识的主流是积极、乐观的。但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村中学生, 尤其是初中生对此模棱两可, 概念模糊, 说明农村中学对此理念的灌输与引导还远远不够。农村中学生政治意识较强, 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取向趋于理性, 在回答“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经常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吗?”这一提问时, 无论初中生抑或是高中生的回答都基本趋于理性与成熟, 这凸显农村中学在对学生政治观教育方面下了功夫, 且收效明显。69%的初中生回答是肯定的, 高中生对此问题的回答也只有23.5%的同学持否定态度 (见图2) 。农村中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总体是健康、积极的, 但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不容忽视。

(2) 道德品质方面

农村中学生对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道德品质的认同度较高。在对“你觉得自己具有哪些优良品质 (可多选) ?”这个回答中, 25.7%的初中生对“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表示认可, 认同“团结互助”的初中学生占比为27%, 赞同“遵纪守法”占28.4%。而对“艰苦奋斗”这一优良品质持肯定态度的比重为18.4%。与此对应, 高中学生对四种优良品质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依次为30.2%、34.2%、20.9%、14.7% (见图3) 。这折射出农村学生对我国传统优良品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而且认同度呈现均衡分布。优良品质对农村中学生的影响大多来自于社会外界的渲染, 课堂教学的灌输, 学生之间的耳濡目染等路径。其中大多数影响来自于学校与家庭, 社会对此影响有限。当问及“你周围公认的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楷模多吗?”时,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多”。这在初中学生中的比例为69.0%, 高中学生的比重为71.2%, 而回答“很多”或者“几乎没有”的占比较少, 初中生这两项比例分别是24.1%与6.9%, 而高中生占比则是23.1%与5.8% (见图4) 。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农村中学生自我意识愈益增强, 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能力进一步提升。

(3) 师生关系认知方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农村中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在调查问卷中, 在回答“师生关系中, 你最侧重下列哪一种?”这个问题时, 学生的答案几乎不谋而合, 均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关系”。这个比例在初中生中占到73.3%, 高中生达到82%, 这说明了农村中学对当下师生关系认知方面的不断成熟与进步, 更加趋于理性与自主性, 独立意识日趋增强。只有极个别学生对此问题持有不同观点, 其中认为“教师对学生是家长式的管理”这一看法的, 初中生比例为13.3%, 高中生占比为2%。对问题的不同解读也反映出农村中学生群体对农村中学师生关系认知的多样化与丰富性 (见表1) 。对于教学方法的甄选, 学生亦有自己的看法, 主张“讨论探究式”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初中生比例为28.1%, 高中生为48.1%, 差别不明显, 而持“无所谓”看法的学生, 初中生为6.4%, 高中学生为25.9% (见表2) , 这同样凸显学生希望师生处于平等互动关系。而对老师影响学生的因素的分析, 就更加富有多样化与差异性, 对于教师的“学识及授课”方式对其造成的影响一栏大多学生持中肯意见, 初中生与高中生分别占比达到40.6%与39.6%。选择“说不清“的占比分别达到9.4%与7.6% (见表3) 。答案的异彩纷呈折射出师生之间关系的微妙与多样性。学术界对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有着普遍共识,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扮演主体角色, 这是不无道理的。

(4) 学习态度方面

学习态度是一个心理认知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回答“你对现在的学习态度如何”时, 农村中学生们随着年岁的增长呈现差异与多维性。对于初中生来说, 认为“很有兴趣”、“比较有兴趣”的占了大多数, 分别达到42.4%、51.5%;而对学习“感到很枯燥, 不得不学”、“厌学, 想辍学”就为数极少。而高中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 认为学习“很有兴趣”、“比较有兴趣”的明显减少, 比例分别是5.8%、48.1%;而“感到很枯燥, 不得不学”、“厌学, 想退学”的比重则明显增加, 分别达到36.5%、9.6% (见图5) 。同样, 在对“你的作业本写完后”的处置问题进行解答时, 农村中学低年级学生回答“依然整齐清洁”的比重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 初中生比例是37.5%, 而高中生比例是13.2%;回答“一般”的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占比都是最高的, 分别是59.4%、79.2%;回答“较乱较脏”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 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比例分别是3.1%与7.5% (见图6) 。课题组认为, 随着农村中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 对社会认知愈来愈清晰与明朗化, 尽管还不尽成熟, 但却从自己的视角对学习、对社会等不同方面有了自己的态度。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 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不断涌现, 比如择校难问题、升学难问题、就业难问题等, 无不缠绕着农村中学生的神经与心灵, “知识改变命运”在许多学生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故而随着年岁的增加, 很多学生对学习愈来愈失去兴趣。这无疑考量着我国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的神经, 如何吸引学生群体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 增加智慧, 提升涵养, 必将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与问题之一。

(5) 社会关系方面

农村中学生社会关系相对狭窄而单一, 往往局限于家庭与学校。在问及“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主要通过哪种途径解决”的时候, 回答是“好朋友及同学”的占绝大多数, 初中生比例为39.4%, 高中生比例达到68.2%, 选择“教师”或者“参考书”的比重分别是21.2%、13.7%及15.2%、15.7% (见图7) 。农村中学生在学校对老师的依赖度明显低于“好朋友及同学”这一群体, 折射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有待加强, 师生之间需要深化沟通、交流, 隐含着当下中学教学体制师生地位实际上的不对等性。绝大多数同学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倾诉对象视作自己身边的好友及同学, 反映其在诉求对象选择上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为师生建立相处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类似的情况也表现在对“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谋求解决路径”一问题的回答上, 选择“好朋友及同学”作为他们依赖对象的比例初中生、高中生分别达到了40.0%、50.9%。“父母”、“教师”, 这一比例初中、高中生分别是53.3%、41.8%及3.4%、3.6%。而选择“亲戚”这一求助对象的也很少, 初中、高中生分别达到总数的3.3%、3.6% (见图8) 。这说明:农村中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寻求帮助对象具有单线性, 是出于一种本能的诉求。基于从小到大, 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关爱下成长起来, 所以, 同学们的倾诉对象应该是“父母”。但是事实上,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绝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时愈来愈寻求“好朋友及同学”作为求助对象, 这在农村中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 求助对象的变化表现出相似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元的, 剖析其深层次的缘由, 则是现在农村中学所形成的、似乎固化的教育教学体制与范式。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外出务工常态化, 隔代培养情况普遍化, 生活、学习环境性等诱因直接影响农村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2.影响因素分析

(1) 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农村中学生温馨的港湾与归宿地, 是他们排遣心理、学习压力的寓所。家庭对其身心养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根深蒂固的、一旦形成又极难改变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学生们对生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往往是从父母那里开始的, 父母对生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水准与模式必将对孩子们日后身心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感染。基于农村中学生父母生活范式的独特性, 即长期在外打工, 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在大城市又居无定所, 往往干着脏、累、差的工作。调查显示:当下农村地区孩子与父母两地分离者, 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比重分别为88.6%、73.2%;孩子随父母在外地学习生活的比例分别是11.4%、26.8% (见图9) 。因此农村孩子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等老辈们照看。

(2) 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农村中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学校组织与开展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 学生直接接收教师与学校氛围对其的影响, 身心受到极大触动。这里有班主任对其日常的心理疏导, 政治教师的思想启迪, 其他课任教师的观念指引等等。样卷统计显示, 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与契合度还有待加强, 对于“课堂上在老师的鼓励下, 你会提问题吗?”的回答, 无论农村初中生、高中生, 大家选择“偶尔”的占到绝大多数, 选择“从不”也为数不少, 而“经常”向老师提问题的只是极少数。前者分别为50.0%、62.7%;中者分别是16.7%、25.5%;后者仅分别达到33.3%、11.8% (见图10) 。教师与学生之间信任度不强, 反映了当下农村中学教育加强师生互动关系方面的缺失与不足, 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造与革新精神。通过对思政课或品德课在农村中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程度调查可知:62.8%的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有兴趣, 认为对自己成长有帮助, 但有21.5%认为内容枯燥, 10.6%认为除了考试没多少用, 5.1%认为老师讲得不好说教太严重。高中生亦有类似的看法 (见图11) 。这说明了学校德育课程和各类相关活动对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教学的有效性有待加强。

(3) 社会的影响

长春市中学生吸烟状况调查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长春市监测区的5所中学, 学校包括初中和高中。共抽取12~17岁在校学生1 369人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718人, 女生634人, 缺失值17个;初中生769人, 高中生593人, 缺失值7个。

1.2 方法

调查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 在5所学校中各抽取调查对象300人, 共收回有效问卷1 369份。调查工具采用的是基于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 专为“艾默瑞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无烟城市项目”的项目城市设计的学生版自填式调查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及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369份。其中, 男生718人, 有效百分比为53.1%, 女生634人, 有效百分比为46.9%;初中生769人, 有效百分比为56.5%, 高中生593人, 有效百分比为43.5%。调查对象年龄在12~17岁, 平均年龄为14.54, 标准差为1.62。

2.2 烟草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 1 369名中学生中有197名表示曾尝试过吸烟, 中学生吸烟率为14.4%。其中, 男生吸烟率为19.9%, 女生吸烟率为7.4%, 性别差异显著 (χ2=43.1, P<0.01) , 男生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女生。初中生中曾吸过烟的占8.9%, 高中生曾吸过烟的占21.2%, 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吸烟情况差异显著 (χ2=41.67, P<0.01) , 高中生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初中生。调查还了解到, 中学生曾尝试吸第一支烟时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4~15岁。

2.3 父母及朋友吸烟对中学生的影响

父母都不吸烟的中学生占总人数的53%。统计分析显示, 中学生父母的吸烟情况对中学生是否吸烟具有显著影响 (χ2=56.34, P<0.01) , 在父母都吸烟的情况下, 中学生的吸烟率要高于只有父亲或母亲一人吸烟的情况 (见表2) 。对中学生同伴的吸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 好朋友的吸烟情况对中学生是否吸烟也具有显著影响 (χ2=138.78, P<0.01) , 好朋友中吸烟的人数越多, 中学生的吸烟率越高 (表3) 。另外, 当好友劝诱吸烟时, 有10%的中学生表示会接受好友递予的香烟。其中, 男生中表示会接受的占11.8%, 女生中表示会接受的占7.6%。通过比较发现, 同伴吸烟对中学生吸烟的影响比父母吸烟对中学生吸烟的影响更显著。

2.4 对吸烟的态度

中学生在自己是否会吸烟的态度上, 认为会在一年之内吸烟的学生占总数的5.6%。男生中表示自己在一年之内肯定或可能会吸烟的占7.7%, 女生中表示自己在一年内肯定或可能会吸烟的占3.2%。认为自己会在五年之内吸烟的学生占总数的6.8%, 其中, 男生中表示肯定或可能会吸烟的占9.4%, 女生中表示肯定或可能会吸烟的占3.9%。在对吸烟的态度上, 认为男生吸烟会有更多朋友的占16.0%, 认为女生吸烟会有更多朋友的占5.7%。认为吸烟能使男生的吸引力增加的学生人数占总体的11.2%, 认为吸烟能使女生的吸引力增加的学生人数占总体的8.4%。

2.5 对吸烟知识认识

中学生在对吸烟是否有害健康的态度上, 认为吸烟可能和肯定会有害健康的中学生占总体的79.1%, 有20.9%的中学生则认为吸烟可能不会或肯定不会有害健康。在对是否会接受好友递予的香烟的态度上, 有10%的中学生表示会接受好友递予的香烟, 男生中表示会接受的占11.8%, 女生中表示会接受的占7.6%。

3 讨论

3.1 控烟干预要关注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 因而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1]。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对吸烟的态度以及父母的吸烟行为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本次调查显示, 父母中有人吸烟和父母都不吸烟的情况下, 中学生的吸烟率具有显著差异, 父母都吸烟的情况下中学生的吸烟率最高, 母亲吸烟比父亲吸烟的影响更大。家庭环境因素中, 父母的吸烟情况确实对中学生的吸烟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但这种影响不单纯只是榜样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吸烟的默许态度及较小的干涉力度也是促成中学生吸烟的重要原因。因而, 学生控烟工作不能孤立于家庭环境进行, 在开展预防及干预中学生吸烟的活动同时, 也应该重视对家长进行控烟教育, 改变其吸烟行为及态度, 营造无烟家庭, 从而使中学生控烟能够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

3.2 控烟干预要关注朋友群体的影响

周围存在吸烟人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诱发学生的吸烟行为。大量研究指出, 同伴吸烟是青少年开始吸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3]。吸烟的同伴越多, 则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越大。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论相符, 中学生的吸烟率在不同程度的同伴吸烟人数上具有显著差异。同伴吸烟情况对中学生吸烟的影响比父母吸烟情况对家庭的影响要更显著, 因此, 中学生控烟工作更应重视朋友群体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同伴互助来共同抵制香烟。在今后的控烟教育中, 可以采取开展课题小组研究的形式, 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通过自学、互助, 共同了解烟草危害, 掌握控烟技巧, 学会如何抵御来自同伴及社会的不良影响, 让烟草远离自己、远离同伴、远离校园。

3.3 控烟干预要关注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 中学生吸烟行为自然也不例外。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发现中学生对男生吸烟和女生吸烟的看法存在着明显差异。比较之下, 女生吸烟更难被中学生所接受。相应的, 男生吸烟率也远高于女生。由此可见, 社会观念也是一个影响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重要因素。但社会观念影响与家庭环境、朋友群体影响有着一点重要区别, 那就是社会观念有其自己的演化规律, 不像家庭环境和朋友群体那样容易改变。因而, 在控烟工作中仅仅倡导反对吸烟的社会观念是不够的, 还需要针对特定的社会观念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吸烟调查

参考文献

[1]孙玉芝, 何佩穗.中国控烟健康教育现状及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 19 (5) :103-105.

[2]陈秀玲, 王卫峰, 赵庆法.家长对中学生吸烟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1998, 14 (6) :22-23.

国内中学生“网恋”专题调查报告 篇9

关键词:中学生,“网恋”,调查

当前, 对中学生网络生活的研究, 主要侧重于中学生网络生活基本情况的了解, 对中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 集中在网络成瘾问题的测量、矫治, 对中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交际交往, 特别是网络恋情, 关注的较少。

“网恋”, 是一种以现代网络空间及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手段的人际情感交流, 不以婚姻为主要目标, 而是以建立两性之间亲密关系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中学生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网络恋情。本调查研究尝试通过深度调查, 回答对中学生的网络恋情究竟占多大比例, 他们如何看待”网恋”, 如何处理网络情感等问题, 以期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网络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一、方法与被试的选取

此次调查采取了网络调查和发放问卷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另外做了少数中学生的深度访谈。调查范围包括河北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长春市、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十个省市自治区, 涉及16所中学, 其中包括4所完中。回收到有效问卷2558套。其中, 从学生来源来看, 来自城市的学生1505人, 超过一半, 占59.5%, 城镇其次607人, 占24%, 农村最少410人, 占16.2%;从学生所属的年级来看, 初中有1012人, 高中有1607人, 各占38.5%, 61.2%, 其中1、2年级的同学居多, 分别为1574, 890人, 各占59.9%, 33.9%, 也有3年级159人, 占6.1%;从地域来看, 包括东中西部三类地区 (按经济划分) , 东部地区 (北京市、上海市、河北省、广东省) 780人, 中部地区 (吉林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内蒙古自治区) 1533人, 西部地区 (11新疆自治区) 333人, 分别占总被试的29.5%、57.9%、12.6%。

于2008年2月至2008年3月, 陆续访谈了四川、江苏、吉林等地区的中学的部分学生。每人的访谈时间为1~2小时。在争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 访谈情况全部录音并整理成文字。共收集整理了23份访谈记录。

二、中学生的“网恋”状况

(一) 基本情况

这部分主要了解中学生”网恋”的以下的基本情况:中学生“网恋”的原因;对“网恋”的态度;中学生“网恋”的程度或者数量;“网恋”的方式;选择网络恋人的标准。

1. 网络恋情的普遍程度:近两成学生有过“网恋”体验

调查结果表明, 有近两成 (19.3%) 的学生曾经历过“网恋”或正在经历”网恋”, 其中, 有4.7%的中学生有“两个”网络恋人, 有4.9%的中学生曾有“两个以上”网络恋人, 有8.6%的中学生有“一个”网络恋人。而且, 差异检验发现, “网恋”的发生与网络人数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男生不论是在“网恋”发生率还是拥有的网络恋人数量上, 都明显高于女生。

2.“网恋”发生的原因:多种原因都可能促成网络恋情

超过四成的中学生被试“感情受挫、失落或无聊时”的消极情绪体验作为发展”网恋”的理由, 同时, 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学生把“在现实中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作为发展网络恋情的原因。这其实都是把网络恋情作为补偿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不足的一种方式, 或者说是说把网络情感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补充与完善途径。在他们看来, 网络可能只是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之外的拓展空间, 可以为自己提供积极情绪调节的因素, 补偿现实生活空间的有限性。

另外, 有超过一成的中学生认为只要“有网络即可”或者“交结了一定数量的网友时”就可以发生“网恋”。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 中学生因为处于青春期, 对恋爱或者爱情没有深刻的认识, 更多是把异性交往中产生的神秘、愉悦的感觉看作是恋爱。在网络上, 有时这种感觉的产生, 也跟网络交往本身的神秘性、新奇性所产生的感觉结合在一起。中学生在什么情况下, 会发生“网恋”, 他们的观点如下:

———最先聊天稍微聊得好一点的, 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觉得和他聊着很有感觉, 就会产生一种”网恋”的感觉。

———最先是聊天聊得比较好, 再通过开语音, 开视频, 那个感觉就更强烈了, 然后又通过一起去打游戏一起耍, 每一次上网都会在一起, 就会发生”网恋”。

3.“网恋”进行的方式:绝大多数将网络恋情限定在虚拟空间

近七成的同学选择把网络恋爱仅限于在网上聊天见面或者网上同居 (在网上结婚、建立虚拟的网上家庭, 并过共同的网络生活) 。同时, 还有16.2%的中学生选择以“网恋”带入到现实生活方式来进行“网恋”, 还有7.7%的中学生选择了用发展“一夜情”的方式来发展网络恋情。

在网络恋情发展方式的选择上, 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绝大多数女生 (76.5%) 选择仅以网上聊天、见面来发展“网恋”, 只有13.4%的女生选择把“网恋”发展到现实中;而有17.1%男生倾向于把“网恋”发展为现实中的爱情, 还有一成左右的男生会“网恋”发展为一夜情。

另外, 在访谈中, 同学谈到, 除了在网络聊天, 网络恋人们还会一起参加更多网络活动。比如, 一起玩网游, 一起在网上做同样的事情等比如, 看同一部电影等。也许正是网络这种超越空间距离的特点, 是在这种天涯共此时的感受, 让情怀初开的青少年学生寻找到了情感的相依, 消除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4. 选择网络恋人的标准:人品、感觉和容貌

中学生网络恋人的选择标准主要有“人品”、“只是凭感觉”和“容貌”等, 分别所占的比例是30.8%、21.4%、19.1%;只有17%和8.9%的中学生选择了“才华”和“知识”。

(二) 中学生的“网恋”观

1.“网恋”是一种感情游戏

时下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有“网恋”的受害者的案例, 因而, 成人中也普遍存在着对中学生网络恋情的忧虑, 担心中学生会误入歧途, 上当受骗。由调查看来, 这种担心虽不无道理, 也并不宜过大。

数据显示:有41.3%的同学只把“网恋”当作是一种感情游戏, 有27.6%的同学把“网恋”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恋爱, 25.4%的同学认为“网恋”是一种可能由虚拟过渡到现实的爱情。

与此问题的回答一致, 多数同学对“网恋”的态度是娱乐性的, 认为“网恋”就像在“网上游戏差不多, 都是整来耍的”, 是“一种感情游戏, 不可当真”, 在这种前提下, 多数同学也认可“‘网恋’只是游戏, 没有必要专一”。

同时他们也有以下看法:

———网络都是很假的, 网上你可以随便对别人说, 可以一起“网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就不能。

———有时候还是觉得“网恋”还是有点真实。

———现在的人都很假, 没谁会很专一, 包括现实中的人, 你对他专一, 不一定他对你就专一。

———不看好, 不可靠, 都是未谋面的, 会欺骗自己的感情。

由此看, 中学生对“网恋”, 其实多数是有一点理性的偏见的。在网络上游戏感情, 也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是有差别的, 当回答“如何处理网络恋人与现实恋人的关系”, 超过半数 (53.3%) 的中学生选择“两者择一, 不可两者兼顾”, 有35.7%的中学生认为可以“两者兼顾”。通过访谈, 我们进一步发现, 在网络恋人与现实恋人间, 他们选择现实恋人的可能性更大。在差异性分析中, 我们发现在男生和女生在对待这个问题上, 有明显的不同。更多男生选择了“两者兼顾”。在访谈中, 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男生选择“两者兼顾”的原因, 他们把网络恋人看成是自己在网上倾诉情感的对象。正如, 我们前面了解到的精神恋爱, 或仅限于网络空间中, 关系比较好的异性朋友, 所以, 他们会选择“两者兼顾”, 而不是在取舍之间选择。

2. 四成同学对“网恋”持中立态度

在被试中, 有40.6%选择了中立的态度, 同时有27.1%认为“网恋”是可悲的, 有11.8%认为“网恋”是可喜的, 还有18.7%选择了说不清。

在这一调查结果中, 可以看到, 有四成多的中学生对“网恋”的态度是辩证的, 即认为“网恋”可以成为好事, 也可能成为坏事。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态度了。“如果双方真的都比较喜欢对方的话, 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反对”。另四成的同学对此问题的认识相对片面 (近三成片面地认为是可悲的, 一成片面地认为是可喜) 。同时, 我们也看到, 还有近两成的同学对网络恋爱没有明确认识, 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调查中, 除了调查中学生自己对“网恋”的态度以外, 我们还关注了学校对“网恋”的态度。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学生 (62.7%) 认为学校对“网恋”的态度是“完全忽视”“和不太关注”, 认为“关注”占27.3%, 仅有9.8%的中学生认为学校对其态度过于“严厉、武断”。

(三) “网恋”的发生

“网恋”关系一般是在网友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访谈中, 也有受访者把“网恋”关系直接定义为“关系比较好的网友而已”。中学生的“网恋”是怎样开始的, 又是怎么结束的呢?“网恋”带给中学生什么样的体验?对于这此问题, 可以通过个案访谈窥见一斑。

一般“网恋”关系的建立都是由男生主动提出来的 (与现实中传统的恋爱关系的建立是一致的) , 如果女生答应了, “网恋”关系就明确了。虽然女生还是比较矜持, 但是只要男生多请求几次, “网恋”关系是可以建立的。因而, 上网的同学中, 找到“网恋”的对象很容易或者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只要双方“基本上就是通过开视频语音, 经常上网都会遇到, 离得又不是很远, 就会产生‘网恋’”。

然而, 在问及“是男生还是女生更容易‘网恋’时”, 受访者却多数选择了女生。

———我觉得是女生, 我觉得女生都比男生更加感性。怎么说呢, 像我们初中生的年龄, 还处于比较单纯的时候, 没有经历社会中比较复杂的东西。所以, 只要别人跟你多说几次, 就会答应。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只要有男生提出来。

———应该是女生更容易幻想吧。

———一般都是男生 (主动) , 因为女生虽然很想和你”网恋”, 但是她不会说出来, 会比较矜持。有些女生还是会说, 但是都是说着玩的, 稍微认真点的, 都是由男生主动说出来。

(四) 我的“网恋”

●你能谈谈你周围同学“网恋”的情况吗?你觉得你周围的同学都有“网恋”吗?

●周围的同学都有。有些“网恋”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有些不会, 而且只是限制在网络上。

●那你到目前为止, 交过了多少“网恋”对象。

●一个。持续了两、三个月, 是我上初二的时候。

●那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这种“网恋”的呢?

●止于网上聊天、见面。

●为什么不把“网恋”带到现实生活中呢?

●我觉得一旦把“网恋”扯到到现实生活中, 你思想上的负担更大, 而且你的钱也会用得更多。比如, 你”网恋”后, 你会担心这样, 担心那样, 担心父母之类的, 你的负担将会增多。如果只是把“网恋”局限在网络上, 你就不会有这些负担。

三、应对中学生网恋问题的指导建议

从上文的调查可知, 网络“恋情”虽然在中学生中还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但也是在一定范围 (近20%) 内存在的一个网络交友方式。中学生的网络“恋情”, 多是基于游戏心理、寻求情感支撑、限于网络交往等特征, 实际上是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在虚拟空间进行的一种异性交友游戏, 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恋爱。

中学生中虽然有一部分同学对”网恋”和网络间的异性交往有辩证的认识, 但依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其存在着片面的认识, 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对“网恋”的认识不明确, 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在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中, 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 防止谈“网恋”色变。如上所述, 在很多情况下, 它并非是实质意义上的恋爱, 而是一种异性交往游戏, 而且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因而, 不能简单地把中学生在虚拟空间的网络交往完全等同于中学生早恋的网络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必要时给予正确引导。如果学生能正确把握, 可能会成为中学生倾诉自己内心消极情绪, 满足情感需要, 消除内心焦虑的一个途径, 从而对其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其次, 要从多方面入手, 减小“网恋”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因为如上所述, 中学生在虚拟空间的异性交往, 是由网络交往自身的特点, 现实生活中异性正常交往需要不能满足, 和中学生发展的特殊生理时期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因而, 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中的交往及异性交往, 也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 在可能的限度内, 放开现实生活中异性同学中正常的交往, 从而缓解中学生异性交往的需要;其次, 让学生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 如身份的隐匿性, 交流信息的不可佐证性, 以及多数人的网络心态 (游戏性) , 从而消解中学生对网络异性交往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增强其理性对待网络交往的能力;再次, 适当增加中学生对青春期的了解, 对人生、爱情、友谊的认识, 也会对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交往观有很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CNNIC:《2007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和《2008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5132193d646.html

[2].中国青少年网瘾协会, 《2009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2010年;http://www.china.com.cn/chinese/diaocha/1039372.htm

[3].孙彩平.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11) .

[4].孙彩平.青少年网络生活道德状况调查报告[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8-8-18 (:8) .

[5].涂敏霞等.广州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2) .

[6].昝玲玲等.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基本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2) .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篇10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 我对我校1320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 我主要从学生阅读的书籍范围进行了调查, 发现就其所涉足的范围大致可分为言情、武打暴力、传记文学、世界名著和科普读物四大类。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言情类的读者占35%, 武打暴力类占51%, 传记文学类占10%, 世界名著和科普类占4%。结果令人吃惊, 目前在广大中学生的阅读情况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严峻的现状, 不能不予以重视。

为什么将近一半的中学生特别热衷于言情小说呢?对此我特意跟诸多中学生交谈了一下, 大致有两个原因:

中学生都正处于青春期———人生的危险年龄, 正是心理上和生理上日趋成熟的非常时刻, 他们对外部事物极为敏感, 渴望了解关于这个年龄的一切秘密, 尤其对于爱情生活, 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竭力想探知它的丰富内涵。由于琼瑶、席绢、顾漫等这些应用而生的言情作家, 用“厚地高天, 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痴女, 可怜风月债难酬”的主调而妙笔生辉, 极尽男欢女爱之缠绵, 不免使单纯的中学生们欲罢不能, 欲舍难分, 深陷于其中而无法自控。

那么中学生一味地钻到这些书堆里遨游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且看这个实例, 我有个叫王晓刚的学生, 他品学兼优, 脑子又灵, 按理来说前途不可估量, 但在上八年级时, 他却鬼使神差地对大量爱情小说爱不释手, 整日情思睡昏昏, 最后连高中都没考上, 于是情绪一落千丈。

武打暴力小说则是男孩子的天地, 这与他们好动的天性是分不开的, 古龙、金庸、司马翎、卧龙生等使他们叹服不已钦佩之极;《天龙八部》、《剑胆琴魂记》、《死亡行动》等书籍则把他们带到了一种极度疯狂的境地, 妄图充当一个“替天行道, 除暴安良”的侠客或杀手, 于是滴血为盟, 结帮拉派, 企图搞所谓的“武功治天下”了。

诚然, 这类书籍也并非一无是处, 其中不乏有特色的作品, 挑着阅读几本领略一下风味并非不可。然而这类作品大都千面一腔、千人一调, 换汤不换药。倘若不加控制而一味沉溺于其中, 无疑于引火烧身。从这些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学生思想上的单纯与分辨事物能力上的欠缺与不足。

纵观此四类读者, 有10%的同学酷爱传记文学, 这是个好现象。如《周恩来的故事》、《钱学森回归祖国》等传记使我们的中学生滋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传记使我们的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独裁者的卑劣行径与可耻下场;《庐山会议纪实》、《疯狂的上海》等书使我们的中学生逐步揭开了那个“火红”年代的层层面纱。

在这四类文章中, 世界名著和科普读物的读者量仅占4%, 不能不说这不是一个令人揪心的结果。可见在中学生的阅读情况中“有眼不识金香玉”的情况是多么严重!

我对我校九年级的八个班的学生进行过一次测试, 发现仅有2%的同学才问津世界名著与科普读物, 更有甚者竟连《红楼梦》这样跨世纪的作品都不甚了解, 居然连作者也不知是何方神圣, 不禁令人瞠目结舌。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遭此冷遇实在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

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用辩证的目光分析, 就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所形成的反差而言, 并不能单一埋怨其幼稚和辨别能力差, 难道他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环境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为了净化中学生阅读的这块阵地, 我特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仅供大家参考。

一、严格振动出版社, 禁止不良刊物问世, 以防腐蚀中学生纯洁的心灵。建议出版社大量推出健康新颖而又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读物, 使精神上饥渴的中学生得到有机营养的补充。

二、作家们应摆正职业良心, 端正写作态度, 不要为几个昧心钱而误人子弟。作家们应写出一些内容充实, 情节生动并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作品来满足中学生的阅读需求。

三、希望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能定期举办一些诸如读书报告会, 专题演讲会, 阅读竞赛等有益的课外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向学生推荐大批优秀读物, 使学生们精神充实, 知识渊博。

四、家长和老师应经常指导学生们有选择有目的有分析地读书, 制止他们阅读无用或有害的书籍, 循循善诱, 多加引导, 让他们初步具备鉴赏作品的能力。

以上四点有不妥或需要完善的地方, 请大家共同指正, 我坚信, 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理,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的前景。使我们睁开双眼看到一个五彩斑斓, 壮观可爱的世界。

摘要:教育实验研究表明:人在十八岁之前, 阅读的影响很大。中学时期的阅读和学习对中学生扩展知识、充实精神生活、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我主要就农村中学生阅读范围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提出了一些忠恳的建议, 希望是能让我们的中学生走向正常的课外阅读之路。

中学生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篇11

为了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笔者广泛听取了各方建议,重点调查阅读兴趣、阅读结构、阅读规划、阅读总量和阅读质量这几方面,问卷五易其稿。调查对象为北京九中初中部、昌平一中初中部、河北省廊坊市七中和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一中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初中、高中学生。重点班有效问卷239份,普通班212份,共计451份。

中学生中文课外阅读现状

从这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和阅读环境还需改进,不容乐观。

1.经典阅读冷热不均,儒释道名著阅读率低

调查显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率冷热不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很受欢迎的著作,阅读率最高的是《西游记》和《三字经》(均超过60%);《弟子规》《论语》《诗经》和《史记》的阅读率也较高,在34.9%-46.3%之间。但有三四成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左传》《庄子》《中庸》《大学》《孟子》《礼经》《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因为所讲内容离同学们生活甚远,内容深奥,所以鲜有读者,阅读率均不超过11%。这说明“六艺”和《五经》这些中国传统社会的必读经典在当今的中学生中普及率普遍偏低。

2.阅读缺乏兴趣习惯,阅读方法急需指导

中学生普遍缺乏课外阅读兴趣,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本次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大作用,认知比率与全国水平持平,但超过70%的学生兴趣不浓,或根本不喜欢课外阅读,约有1/4的学生甚至认为课外阅读妨碍学业。

很多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学生较少有详细的阅读规划。只有不超过10%的人每次都有阅读计划,而五六成学生仅在某些时候制定阅读计划。其次,很多学生阅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度阅读。14.9%的学生会把同一本书阅读2遍以上;而60.3%的学生阅读时喜欢的就多看几遍,不喜欢的就不看或粗略地看;21.1%的学生基本只看一遍就弃之不理,即使能读完,也往往略过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另外,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只有12.9%的中学生经常做读书笔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超过半数的学生偶尔做笔记,还有3成左右从不做笔记。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够。有近5成的学生自主盲目地选择课外读物;仅有两三成的购书选择是依靠老师推荐,而父母购买的比例最低。这一方面说明老师和家长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购书和阅读自由,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率低,学生的阅读基本上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

3.阅读时间严重短缺,优质图书数量不足

现在的中学教育还是考试分数定乾坤,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存在明显不足。不少学校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笔者调查的一所中学就严禁在校内看课外书,一经发现就没收,“后果很严重”。调查显示,在周阅读时间上,35%的中学生阅读总量在3-10小时之间;近半数人在3小时以下;不到1/3的人能做到每天阅读,超过1/5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另外,很多家长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闲书”,认为会影响成绩,不少学生只能私下进行。这使笔者强烈地感到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求,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的诸多无奈。很多学生渴望能多有一些自由阅读的时间,希望每周能有2节阅读课。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电视、游戏室、网吧遍地都是,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玩游戏上,用来看书的时间更少,这需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中学生普遍反映优质图书数量不足。不少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藏书太少,内容陈旧庞杂,管理分类不够细致,想看的图书不易找到,或者根本就没有,所以,他们希望增加新书,尤其是综合类图书的数量和品种。他们盼望学校为每位同学准备一张借阅卡,可以定期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另外,有限的购书渠道也是一种障碍。在大城市以外的地区,学校附近的书店数量普遍较少,实体书店缺乏,新书数量不足。

中学生中文课外阅读困境的破解之道

韩愈告诉我们:“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引导,破旧立新,防微杜渐,就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下笔者将结合调查实际情况,提出解决中学生中文课外阅读困境的一些破解之道。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圣贤义理之光

文化传承主要靠教育。“读书志在圣贤”,这是《朱子治家格言》里的名句。以“仁爱”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立国之本,是治疗人类精神疾病的一剂良方,也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在全社会推行文明教化。媒体更是责任重大。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该栏目旨在“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让传统经典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另外,在全国不少地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帮助大众光大民族精神,受到普遍欢迎。

其次,传播圣贤义理之光,有赖于学校和家庭大力支持。现在,不少中小学开始普及经典启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读本已成为千千万万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另外,鉴于像《易经》《中庸》《孟子》这样的经典有许多高深之论,建议学校每周抽出固定时间讲解,举办读书论坛,提高中国传统经典在当今中学生中的普及率。家长也应该密切配合,帮助孩子从小在心中播下圣贤之学的种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2.培养阅读兴趣习惯,加强阅读策略指导

培育浓厚的阅读兴趣依赖于全社会的鼎力支持。首先,应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文化、重视学问的风气。其次,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公共阅读环境。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扎实有效地实施了全民阅读工程,现在全国大多数城市开展了阅读日、阅读月、阅读节等活动,定期推荐优秀图书。从2010年4月起开展的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做表率”读书活动及相应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就是其中的典范。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建议学校发挥基础阵地作用,妥善处理好基础课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校图书馆应该不断增加优质书报,尤其是综合类图书的数量和品种,科学细致地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为学生准备借阅卡,以方便学生借阅。学校可以多举办读书宣讲交流活动,鼓励进行广泛阅读、科学阅读。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好课外阅读读书计划,保证每天至少1个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比如坚持中午课前10分钟和晚自习前20分钟读书读报的制度。

教师和家长要加强阅读策略指导。建议教师加强监管和引导,多在阅读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策略性上下功夫;妥善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内容,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规划,多进行深度阅读,做好阅读笔记,多提出见解,尽量做到课外阅读和学业两不误。此外,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注意塑造家庭内部的读书氛围,引导孩子主动接受经典作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不断提升阅读的品位和档次。

3.大力推进精品出版,完善图书市场监管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搭建全民读书、服务社会的平台,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今年必将是继续完善图书市场监管机制的一年。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大力加强精品战略,对粗制滥造、盗版盛行的图书实行“杀无赦”“斩立决”。

图书出版者和销售方也应该在图书质量和市场管理等方面多下功夫,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购书、读书环境。“嫁衣只为稻粱谋,碌碌终生锁眉愁。敢誓丹衷存万世,书香更比人长寿。”我们出版人应加大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经典,尤其是不为普通读者所熟悉的经典著作(如《左传》《庄子》《孟子》等)的出版力度,充分发挥这类图书的思想精髓对读者现实生活的引领和教育作用,寓教于乐,促进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其次,出版还应考虑学生的经济负担能力,力争让图书质优价廉。另外,应该为学生搭建通畅的购书渠道。还要关注广大农村学子,增加在大城市以外地区的书店数量,尤其是学校附近的书店数量,加快图书的更新速度。相信各界的多方努力一定会惠及青少年的身心成长。

中学生校园伤害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12

为了解中学生校园伤害现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找出伤害的根源, 并为学校研究制定积极有效的校园伤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抽取城区5所初级中学的2 01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参考 “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以及全国中学生“预防校园伤害事故,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竞赛试题, 结合本区学生实际, 自编问卷65题, 内容涉及校园伤害的类型、学生对校园伤害一般知识和预防知识的认知情况、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伤害行为与其他问题行为及环境的关系等。共发放问卷2 017份, 回收有效问卷1 989份, 有效率为98.14%。

一、我区中学生校园伤害现况

1.主要的显性伤害

问卷显示, 在过去1学年内有1 059人发生伤害, 其中:因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造成的伤害占21%;因打架斗殴造成的伤害占9.5%;因体育课、课外活动造成的伤害占12.4%;有意识的自我伤害占5.3%;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 73%的学生认为学校是安全的, 2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安全。当问及“学生采取哪些打架方式”时, 有61%的学生认为群殴, 其中有27%的学生认为械斗 (危险器械) 。

2.主要的隐性伤害

问卷显示, 在过去1学年内有27%的学生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受到伤害;有85%的学生经意或不经意的上过色情网;几乎所有拥有手机的学生均受到过不健康短信的骚扰。

3.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对校园伤害一般知识和预防伤害知识的认知率为62.5%。调查显示, 当受到他人伤害时, 47%的学生会依法保护自己;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 有20%的学生会比较计较, 甚至于耿耿于怀;有28%的会避免与矛盾者接触;当自己与同学 (同伴) 发生冲突时, 有25%的同学不管自己对错, 坚持不让步;63%视对方态度而定;只有12%会主动和解。

4.伤害行为与其他问题行为及环境的关系

问卷显示, 吸烟、饮酒、观看暴力和色情等音像制品等行为呈阳性的学生发生校园打架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这些行为的学生, 并且受家庭、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明显;13.1%的学生考虑过自杀, 7.4%的学生有过自杀计划;有30.3%的学生考虑过离家出走;4.7%的学生曾试图离家;4.2%的学生曾经离家出走。调查结果显示, 25%的受伤学生因伤耽误学习;51.4%的伤害发生在课间时间以及课外活动时间;伤害发生后, 只有27.2%的学生主动寻求帮助。

二、校园伤害主要成因分析

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主要源于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四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是学生教育的大环境, 校园是社会大环境的子系统, 校园不可能脱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单调的校园生活、紧张的学习压力, 使得很多学生渴望了解和接触社会。而现实社会中金钱第一、不劳而获、享受主义、弱肉强食等观念以及暴力文化、网吧、娱乐厅等低俗文化娱乐场所影响, 使得思想单纯、辨别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极易接受和效仿, 心灵与认知等方面极易受到污染和腐蚀。在面对问题或矛盾时, 或者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权益受到侵害时, 就会以极端的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发展的需要, 如贪小便宜、小偷小摸、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涉身暴力色情等, 从而为激情伤害埋下伏笔。

此外, 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多样, 使得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危险源迅速增加, 各种隐形“杀手”常常对校园中的学生造成无形的威胁。一些对社会怀有不满心理的不法分子常把目标对准校园, 把单纯幼稚、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为滋扰或侵害的对象, 伺机对他们的人身和财产进行侵害, 甚至酿成血案。

2.学校因素

(1) 观念落后, 认识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学校热衷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升学率的提高, 不能充分认识校园伤害的危害, 没有开设或开齐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造成学生健康心理缺损, 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 为伤害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2) 管理粗放, 心存侥幸。

近年来, 有些学校虽然认识到了校园伤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 但对校园伤害所造成的危害认知度不高, 认识和行为游离;有的学校则认为校园意外伤害是意外, 是不可以预防的, 只祈盼“意外”不要发生。没有对具体的管理工作抓严抓实, 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干预措施和应急预案, 侥幸心理严重, 认为不出“大事”就没 “事”, 导致校园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3) 对策消极, “因噎废食”。

有的学校为避免事故发生, 不积极从源头上入手对学生尽到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 而是对学生采取“一动不如一静”的消极对策:不允许学生在课间互相追逐打闹;严格限制学生在校时间, 不到时间不让学生进校门, 一放学就把学生“赶”出校门;不再组织春游、外出参观、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一些稍有危险的体育活动和实验也被取消。这种“因噎废食”的行为虽然减少了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几率, 但无形中抑制了对学生独立意识、劳动意识、冒险意识、自然情趣甚至是生存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运动机能、独立能力、风险意识大为降低, 成为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一个诱因。

(4) 监督不严, 保护不力。

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保护措施。如在学生上学、放学、上课、课间活动、课外文体活动、集会、卫生大扫除、勤工俭学劳动等人员密集的场合中, 由于学校老师责任心不强, 组织管理、监督保护等措施不力, 致使本来可以避免的校园伤害案件也不断发生。

(5) 素质低下, 知法违法。

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 职业道德素质低,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等有关规定。不但未尽到对学生的保护责任, 反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甚至违规违法侵害学生人身权利, 也成为校园伤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6) 流于形式, 治标不治本。

“生命不保, 何谈教育”几乎能被所有学校领导重复。但对实际工作中, 有的学校很少进行全面、规范、系统的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只是简单的说教, 安全应急演练只是临时应对的、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和策划的演练, 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演习体制。且大部分演练也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和“组织逃生”这一个环节上, 不能从根本上把安全技能教育、预防伤害教育、自护自救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 致使伤害降临时, 学生仍旧不知所措。

(7) 缺乏考核, 轻视评价。

目前, 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班主任的考核还是教学成绩, 缺乏或没有对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更是以学业成绩为主, 只要学习成绩好, 即便是经常嬉闹、打架的学生, 依然是学校的“宝贝”。

3.学生自身因素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学生, 自尊心、自我意识强烈, 凡事争强好胜, 有较强的占有欲, 但心理承受能力很低;生理“早熟”而心理“晚熟”, 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定的法律知识、对危险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规避意识、遇到危险时的应变能力、事后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在遇到矛盾或发生冲突时, 受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 往往采取简单甚至极端的做法, 要么用各种手段战胜对方, 要么自残自虐, 将自己击垮。有的甚至经常因同学间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聚众斗殴, 从而酿成伤害事故。

4.家庭因素

(1) 家庭教育功能缺失。

很多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依赖于学校, 只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 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 重智轻德, 缺失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

(2) 家长职责履行不当。

不少家长本身的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下, 缺乏了解、沟通、评价、保护孩子的能力, 教育方法简单, 方式粗暴, 致使职责履行不当, 为伤害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3) 家长跟学校缺乏有效沟通。

很多学生家长跟学校老师沟通只发生在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时, 很少涉及校园伤害内容。而一旦孩子在学校发生伤害后, 便把矛头指向学校, 指责学校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在校安全负责。

三、解决中学生校园伤害事件的对策

1.净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校园伤害并非总是意外, 它有因可循, 有源可究, 是可以干预的。而干预校园伤害需要从净化社会环境、解决社会矛盾入手,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只有净化社会环境, 增强社会合力, 才能确保校园安全, 才能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校园环境。

2.学校安全教育要回归根本

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生存的必然需要。学校安全教育要将安全知识传授和安全技能培养融为一体, 将心理疏导、人格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机结合, 教会学生在面对危难时能从容应对, 镇静求生, 在面对矛盾时能理性对待, 正确解决。

3.积极干预, 标本兼治

避免校园伤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干预。学校要把干预校园伤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要依据实际, 潜心研究和制定有效干预校园伤害的策略, 从源头上入手, 综合治理, 标本兼治。要建立长效机制, 重事先干预, 轻事后应付, 真正对学生尽到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 杜绝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噎废食的“预防”校园伤害的简单行为。

4.建立校园伤害考核评价机制

和谐校园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预防伤害教育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预防校园伤害中的指导、监督、激励的作用, 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引导学校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 学校要制定预防伤害教育工作评价方案, 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对教师所付出劳动和取得成效进行有效的评价, 引导和鼓励教师为干预校园伤害做出积极的努力;同时, 要将学生进行预防伤害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要将评价结果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面对形形色色的校园伤害事故,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的观念, 把学生生命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未雨绸缪, 常抓不懈, 真正让人民放心、校园安全、满意的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许龙君.校园安全与危机管理[M].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8:67.

[2]范存欣, 王声, 等.对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9 (2) :54-59.

[3]卓晴君.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典型案例大全[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4]马串莲.校园学生伤害事故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03.

上一篇:人群监测下一篇:中学政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