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2024-08-23

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共10篇)

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篇1

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1,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参加学习培训,不断充实自己;2,遵章守纪。3个月来,自己在工作中做到不怕苦,不怕累,学习优秀员工的方法,认真完成了本岗位各项工作任务;3,团结同事,共同努力。同事关系融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相尊重;4,由于自己工作经验不足,在工作中缺乏处理用户投诉的实践经验,服务工作做得不够细致,这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2,回顾过去的*个月,我认真学习营业的培训,积极参加岗位培训。全心全意,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营业员。

3,本人自进入本公司工作以来,在各位同事的关怀帮助下,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工作相关经验的积累,知识不断拓宽,业务工作能力取得了极大进步。

我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愿成长为一名优秀员工,争取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

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篇2

一、文献综述

1. 国外学者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及相关信息披露的研究。

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建议,由管理当局或其指定的人员(如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核意见,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验证报告一并对外披露。此外,美国总会计师办公室(GAO)、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机构也赞成强制披露内部控制报告。Hollis等(2006)发现上市公司在按照SOX法案的404条款进行披露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临近调整、会计风险暴露、内部控制投入较少和不披露内部控制问题而导致较多的审计人员辞职等。

Bupa (2004)认为SOX法案的颁布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对财务报告的舞弊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实施成本很高。Maria等(2006)研究了按照证监会要求进行披露的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隐含成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披露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和披露没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比付出了更多的成本。J.Efrim、Boritz和Ping Zhang (2006)运用博弈理论模型分析了内部控制报告和管理者薪酬之间的关系,认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较为关注。

Leone (2007)研究了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发现影响内控信息披露的因素包括组织结构的复杂性、重要的组织变化以及公司在内控系统方面的投资。而Ge和Mcvay (2005)则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实质性缺陷与公司经营的复杂性有关,但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的关系不大。Do yle等(2005)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内部控制报告和公司盈余质量有关,内部控制是盈余质量的一个驱动因素,并研究了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2. 国内学者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及相关信息披露的研究。

袁敏(2008)认为在2006年以前,我国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缺乏强制性的规定,因此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披露较少,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上。李明辉(2001)认为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在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促进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交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侯淑华(2005)论述了内部控制报告的意义和内容,认为我国一般行业上市公司也应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何凤平、吴军(2005)认为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两者缺一不可,不能一轻一重。陈关亭和张少华(2003)提出应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该报告发表审核意见。

蔡吉甫(2005)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营业绩越好、财务报告质量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异常(即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明显不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自愿披露积极性不高、披露流于形式和隐瞒不利消息的问题,并就如何改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提出了建议。

证监会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及相关工作的通知》的第三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披露”中,明确提出“鼓励央企控股、金融类和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在披露2007年年报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对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上交所在2008年1月2日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中除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根据中国证监会和本所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在2007年年报全文的‘重要事项’部分,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之外,还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对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杨有红和汪薇(2008)认为,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缺少统一标准等问题。上述研究为我们了解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及相关信息披露的现状提供了不同视角,但专门针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现状

1. 数据来源。

本文以在年报中披露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及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截至2008年4月30日在巨潮资讯网上公布年报的1 35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总体,其中深市490家、沪市861家。而在年报中披露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有1 317家,其中深市467家、沪市850家,分别占各市总样本的95.31%和98.72%(所有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均由笔者手工整理)。

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但两市仍然有34家上市公司没有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占到总样本数的2.52%。从这1 351家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数据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总体指标偏低。我们对设置了内审机构,进行了内部监督(内部控制部门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控检查监督工作报告)、风险披露和缺陷披露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分析统计,见表1ㄢ

由表1可知: (1) 总体上,设置内审机构的上市公司较多,占到总样本数的45.97%;对风险披露的程度较低,只有21.24%,说明由于市场的需求不足,对风险的评估和披露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形成趋势,应该引起注意。 (2) 沪市中只有27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披露,只占沪市总样本数的3.14%,而深市却有290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披露,占深市总样本数的59.18%,远远高于沪市的披露程度,但深市上市公司进行内部监督和风险披露的比例偏低,只占深市总样本数的13.67%。

(2)对控制活动的披露程度不一。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关联交易、对外担保、投资管理、募集资金、财务(会计)管理、业务控制和内部信息沟通等内容中,披露对外担保的只有633家上市公司,占总样本数的46.85%,在所有控制活动中披露程度最低;而披露财务(会计)管理、内部信息沟通的上市公司分别有1 004家和1 086家,分别占总样本数的74.32%和80.38%,披露程度较高,其他控制活动居于两部分之间(见表2)ㄢ

(3)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具体名称不一。查阅了两市上市公司年报,发现只有621家上市公司设立了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只占到总样本数的45.97%(见表1);且有109家虽已经设立但具体名称并未披露,占总样本数的17.55%;名称为审计部的有223家,占总样本数的35.91%,数量最多;财务部类(即隶属于经理层的)有6家,占总样本数的0.97%;沪市中有两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隶属于监事会,占总样本数的0.32%;其他各类147家,占总样本数的23.67%,名称五花八门,有100余种之多。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的名称和隶属关系不统一,特别是隶属于经理层,会给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和各种控制活动、经济权限的责任追究造成很大的困难,影响内控工作的质量。

(4)缺陷披露内容不一致。我们对报告进行了分析和比对,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方面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 (1) 既没有披露缺陷,又没有提出改进意见的(只说“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还需完善,公司今后将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需求,健全内控制度,使公司内控制度能对编制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提供合理的保证,对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提供保证”等这样的套话); (2) 披露了缺陷,但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披露具体缺陷; (3) 披露了具体缺陷(比如具体控制活动的缺陷和不足等),但没有提出改进意见的; (4) 没有披露具体缺陷,但提出了改进意见的; (5) 既披露了具体缺陷,又提出了改进意见的。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情况有121家,占到披露缺陷的上市公司总家数的38.17%,不容忽视;披露了具体缺陷的上市公司只有144家(18+126),仅占到披露缺陷的上市公司总家数的45.43%,可以说缺陷披露程度比较低,应引起注意。

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不进行披露,其正常的持续经营能力就值得怀疑,从而增加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会更强。如Chan等(2005)对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剖析后,发现那些按照SOX法案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相对于其他公司有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和更低的投资回报。

三、相关建议

斯蒂格利茨认为,一个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离不开人们对证券市场的信心,而信心的原动力则来自于完善的信息披露环境。上交所在2008年1月2日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中对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是采用“鼓励”等这样的字眼,并没有提出强制性要求。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积极性不高且披露不规范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 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国外的经验,不应只对ST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强制性规定,应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所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强制性规定,对报告中内部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缺陷披露程度设定合适的底线,而不仅仅是自愿性披露,且不能使底线的设定增加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董事会应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法律责任,在企业经营失败时,应对投资者和相关利益者进行赔偿,促使其选择适当的控制标准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获取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最终的评价结果,同时需要签署一份关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书面申明。

2. 因为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能够疏通企业委托代理链条中的信息传递渠道,减少代理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缓解代理问题,所以证券监管部门应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设置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尽量统一其具体名称。笔者认为该部门隶属层级的高低会对它的职能发挥有影响,隶属的层级越高越可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应规范其隶属关系,使其隶属于董事会或监事会,而不应是经理层,增强其独立性,以使其更严格地监管各职能部门,使公司在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时,具有更强的获利能力和流动性,会计政策更加稳健,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更加称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实现预防会计错误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 规范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比如,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不仅要披露公司具体的内部控制缺陷,还要提出与这些缺陷相关的改进意见。2006年,上交所、深交所先后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同期发布的还有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些规则本身就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因此给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要真正实现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提高其信息披露的质量,在理论上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和指南必不可少。所以,适时推出与2009年7月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配套的应用指南很重要,将基本规范中的原则、要素、框架有效地加以运用,是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基本依据所在。

参考文献

[1].袁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问题与改进——来自2007年年报的证据.审计研究, 2008, 5

[2].朱荣恩, 应唯, 袁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 2003;8

[3].陈关亭, 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审计研究, 2003;5

[4].杨有红, 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 2008;3

[5].吕先锫, 王伟.注册会计师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 2007;1

[6].周勤业, 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审计研究, 2005;2

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高管屡屡被报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证券市场也风波不断。而导致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到位,存在严重问题。接下来本文主要探讨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问题。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理论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概念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其审计委员会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的准则对公司的运行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上市公司应该定期的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过程中各个部门要有明确的分工,董事会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确保公司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公司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保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有效进行及协调相互部门的紧密配合。在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同时还要出具一份自我评价报告,将评价的结果传递给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让其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内部控制情况。

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作用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无论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还是对公司的财务来说都有很大的作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企业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加强对公司资产安全的保护。对公司的财务来说,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出具自我评价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可以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和规范程度。对投资者来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现状

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大多不愿向外界公布,而且也没有相关法律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外公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这给外界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目前上市公司对自我评价报告的责任主体认识不足,责任主体杂乱无章,有董事会,有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还有公司名称,甚至有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都没有标注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杂乱无章,搞不清楚负责人是谁,这样会降低公众对公司的信任度,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还有个问题就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也混乱不堪,没有统一的标准。常见的有某某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某某公司董事会对于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没有相关部门确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和报告的内容。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往往也不够重视,在核实评价报告时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往往就是一笔带过,也不去真的核实。还有就只在执行力度上也不够,大多数企业都不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2.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的外部原因

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的外部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评价的内容上也杂乱无章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理想中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第二,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缺乏统一的鉴证标标准。不同的公司采用的鉴证标准基本都是五花八门的;第三,公司对外界公布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虽然对几个主要的信息做出了规定,但对这些公布内容的详细程度和统一的格式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许多公司就利用这个空隙来做手脚;第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过程缺乏规定,基本上只要自我评价就行了,至于谁主持谁参与都没有明确规定;第五,对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责任人缺乏明确的规定,往往导致出了问题却找不到责任人;第六,对于公布内部控制信息内容缺乏法律监督。

3.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的内部原因

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出于对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人力、物力和成本的考虑以及好多公司出于商业机密考虑不向外界公布真实评价结果。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主要是由于公司对内部控制的制度本身和内部控制信息公布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比较重视对公司实物的控制而对公司的执行者较为忽视。现在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体制改变的,但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观念却没跟上,造成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還认识不足。多数情况下的公布评价的内容都是为了满足证监会和交易的要求,敷衍下就过去而不是认真的对待此事;成本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的重要原因,企业觉得公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结果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看不到直接的收益,认为得不偿失,所以大多都不愿公布;还有好多上市公司不公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结果不是担心成本,而是担心泄露商业机密,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把自己的公司至于险地。

三、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的一些建议

1.政府要加大引导的力度让上市公司明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义

政府通过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来让上市公司明白政府在这方面所辖的力度、让企业人员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政府部门要开设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对上市公司负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表现的更加专业,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引进相关的活动,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重要性的宣传,让企业认识到重要性,自愿加大力度投入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上来。

2.明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责任人,加大对造假的处罚力度

相关法律上明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责任人以及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实行责任人制,对各种蓄意构造和故意隐瞒的上市公司给与相关法律规定的处罚,并找出其责任人,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按责任的大小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在法律上让上市公司重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让责任人对其自我评价的真实性负责。同时,还要明确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责任,这样才能让他们认真的核实自我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并且核实结果要以报告的形式出据出来,在对外公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时,责任人和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成员都要签字,对其公布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与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失职监督行为,也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让企业重视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保证其真实性。

3.明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和鉴定的机制

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格式多种多样,混乱不堪,没有统一的格式。所以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体系,相关部门要确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统一格式和披露的具体内容。同时应该规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鉴证机制。规定企业不得自行鉴证其真实性必须要聘请独立第三方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核评价。还要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自己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公布,让大众知道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

四、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现状,以及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同时还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给出了一些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公司必须重视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自发的完善自己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让其更好的促进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长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分析[J].商业会计,2010(23).

[2] 张键,杨忠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以浙江国有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2010(33).

[3] 郝艳敏.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1).

[4] 阮班鹰,杨锡才,王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财会月刊,2009(33).

[5] 姜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作者简介:

营业员自我评价 篇4

本人自毕业以来曾在手机专卖店担任营业员、收银以及店长,曾在安利中国公司担任营销员,曾在安踏专卖店担任营销员、收银工作,本人热爱工作,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在学习与工作之佘能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包括理财、营销、市场管理、与人员交流等等,

本人熟悉电脑操作。

有很好的统筹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配合领导完成全面工作并把领导的思想更好地传达给每一位销售经理。在工作中获得过很高的评价及良好的.客户满意度。思想严密、逻辑清晰、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自我评价网具备很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喜欢接受难度较大的工作挑战,精通各种办公软件,英文口语流利。

为人诚恳,乐观开朗,富拼搏精神,能吃苦耐劳。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踏实,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求知欲望强烈,进取心强,乐于助人,爱交际,人际关系好。

公司的三个月工作自我评价 篇5

进入公司的三个月时光里,在引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心和领导协助下,使我在较短的时光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熟习了公司的工作流程,现在基础能完成各项分配到的工作;同时让我充足感受到了引导们海纳百川的胸襟,领会到了同事的团结向上,和气的大家庭感到。这段时光是我人生中弥足可贵的阅历,也给我留下了出色而美妙的回想。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以及对自身一些不足的处所得到了改良与晋升,促进了对公司文化的更深懂得,看到公司的发展,我深深地觉得自豪和骄傲,也更加急切的盼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

由于原单位从事的是客户服务工作,对行政工作有很多做得并完不完美,在此,我要特地感激公司引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辅助,感激他们对我工作中呈现的失误的提示和指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避短,奋发工作,克难攻坚,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不断进步充实自己,盼望能尽早独当一面,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辜负公司引导对我的期望与栽培;实现自己的斗争目的,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会用谦逊的态度和丰满的热忱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公司发明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妙的未来!

公司团员民主评价自我总结 篇6

一、做好**发电厂供水管理工作和中和水质净化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与电厂签订的供水合同,抓好中水供水工程设备和泵房值班人员管理,满足电厂用水需求。每月按时抄表并核算水费。

二、抓好污水管网的管理维护工作,并做好维护和维修记录做好污水管线巡查及维护的管理工作,及时调度维修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修复破裂管道、疏通堵塞管道、更换坏损井盖,确保排水畅通

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篇7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公司定期检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 评估其执行的效果和效率, 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的过程。它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总体的评估, 使得上至企业管理者, 下至企业基层员工都能了解内部控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这些问题所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督促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积极主动地改正这些缺点,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员工也能主动地遵守改进后的内部控制相关规定, 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从现在的实施情况看来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能够使企业拥有一个有效的内部稽查程序, 及时地发现内部控制所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使企业的业务经营流程更加合理有序, 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是指上市公司通过一定的媒介向社会公众发表或发布公司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信息。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中指出, 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 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规范中也规定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及进行自我评价与披露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有关部门有权力检查企业的具体操作情况。为此目的, 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可以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定期的对本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 执行是否到位进行审计, 然后将最后的结果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或其他的方式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披露内容不规范。 通过研究选取的自我评价报告可以发现公司所披露的报告内容带有很大随意性, 缺乏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的标准。尽管现在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 但是也仅仅提出了哪些内容是报告中必须要有的, 而没有对全部的内容做出一个硬性统一的规定, 所以导致报告的内容五花八门, 也导致报告中的内容大多是避重就轻, 存在众多的无用信息。

在所收集到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 大部分的公司都按照相关要求详细地评价了内部控制的几个基本要素, 或者是分业务简要的介绍了一下内控的设计, 并且这些内容占了报告的绝大部分版页。 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那就是这些信息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以雅戈尔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部分内容为例, 报告中雅戈尔对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评价就短短的一句话: 明确了销售业务中各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 并按照权限和程序办理销售业务, 实现了与生产、资产、资金等方面管理的衔接, 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促进销售目标的实现。 在评价研究和开发的内部控制时, 几乎没有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估, 而是着重介绍了公司品牌的发展历程。 这样的信息对于我们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其实都是一些无用或者说是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信息, 而这样的信息在很多公司的内控报告中都出现了, 所占的篇幅比重也不小。

(二) 内控报告中关于 “缺陷”的披露情况存在不足。 目前大部分公司所公布的报告中都包括内部控制的缺陷与整改情况这个内容, 但是真正把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点公布出来的企业的数量是有限的。 很多报告中都是说本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或重要缺陷, 也有的公司没有提到这句话, 只是说会继续按照有关要求改进其内部控制制度。而不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到底是否存在缺陷, 报告中有没有披露所发现的不足, 最后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都是内部控制制度健全, 执行有效。这些其实违背了内控自评的初衷, 内控自评为的是让公司发现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是为了让其他利益相关的人员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真实情况, 帮助他们做出决策。 有缺点就要勇于披露, 积极改正, 相信投资者肯定会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 但是显而易见我国的上市公司目前在这方面仍然做的不够好。

(三)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 在公司所公布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往往还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仔细查看这几部分内容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公司都有自己单独的流程以及认定标准。 尽管每个公司披露出来的内控评价的流程存在相同之处, 大体可以分为评价准备阶段、评价实施阶段、缺陷认定阶段、评价报告阶段, 所采用的方法也基本相似, 主要有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穿行测试法和抽样法等集中办法, 但是在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上每个公司采用的标准是千差万别的。

评价标准一般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在这两个标准上每个公司所给出的参考数据是不一样的, 例如华润双鹤的报告所给出的定性标准中提到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或者是媒体负面新闻频现都属于内部控制的重要缺陷, 而这些在其他公司出现的比较少。定性认定标准不统一, 定量标准更是千差万别。根据公司自己的评价标准, 也许可以评判一个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 执行落实的效果如何, 但是在整个的评价体系中, 公司之间却缺少一个可以进行统一衡量的标准, 不能进行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 这个缺点使得公司之间的相互学习变得比较困难, 也使得有关部门不能统一全面地了解全体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四) 披露形式与格式不规范。 上文中提到在现有的文件中没有明确的提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形式, 也不强制性地规定公司必须要采取哪种披露方法, 企业可以在现有的两个形式中自由选择其中一种, 这不利于让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重要性, 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内评报告的需求。 同样的现在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披露的格式也缺少一个统一的规定, 在之前的现状描述中也说到公司进行披露的格式主要有两种, 尽管这两种格式在大体上是相似, 但是其中的细节部分还是存在不同, 导致所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也存在差别, 这就会使得报告显得杂乱无章, 也会影响信息需求者的使用。

(五) 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需求者对内部控制评价与披露不重视。

一是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看, 虽然很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都确定了具体的评价流程, 但是很多公司仅仅是敷衍了事, 并没有严格地遵照规定来进行评价, 而且在报告中给出的结论也极其简单, 起不到任何实质的作用, 甚至还有的企业没有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信息。而如果是聘请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内控的评估, 一方面他们所关注只是与财务报告有关的那部分内部控制, 另一方面出于利益的考虑, 某些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而正是因为这样导致披露出来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缺少使用价值。

二是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看, 内评信息的需求动力严重缺乏。尽管说如今对内控信息的需求正在增加, 但是真正有效的需求还是比较少的, 因为仍有很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和政府部门都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内评信息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或者可以说是他们还没有感受其所能带来的价值;同时, 企业内部的员工还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披露对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防范经营风险的重大作用, 自然就不用主动的去关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有哪些不足。

三、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建议

(一) 上市公司层面。

1.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 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公司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各部门的利益纠葛, 会影响到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从而可能会影响内部控制披露信息的真实性。所以要保证披露信息的质量, 必须要使这些部门负责任地承担其本职工作。 公司的董事会为了股东的合理利益, 要认真地根据公司情况设计内部控制监事会则认真地担负起监督责任, 一旦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不足就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经理层则应坚持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落实到底, 不能阳奉阴违, 及时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弱点, 以保证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存在任何的重大或重要的缺点。坚持如此, 公司的人员就不会害怕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信息, 因为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完善且有效的,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披露也可以成为公司主动自愿的行为, 企业能够理直气壮的在报告中说企业内部控制健全, 执行有效, 更能够为企业节约一些不必要的“包装费用”, 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2.改变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思维模式。 虽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披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但由人制定的制度避免不了存在瑕疵和缺陷, 对这些信息是否进行真实的披露, 取决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思维模式。在企业经营之中,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向企业所有者负责, 同时企业的所有者也会评价他们的工作。 他们会害怕如果公开了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公众对企业的信心, 影响到公司的业绩,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管理者会偏向不公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或者是选择披露好的信息。 这时候企业的所有者或者说是公司的股东董事们应该要起到带头作用, 鼓励管理层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让公司的内部控制处在公众的监督之下, 让公众判断公司是否适合投资;同时也应该鼓励管理层不断地完善企业的治理环境, 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也应该做到不以一时的利益得失来作为管理者的评价标准。管理层则应该排除后顾之忧, 实事求是地反映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 不要因为一时的私利而影响到公司全局, 敢于做实事, 说实话。

3.重视重要性宣传与公司文化建设。 目前很多公司不愿意进行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一方面是害怕披露了缺点会影响公司的形象, 从而造成不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披露是一件成本与效益不符的行为。每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披露会支出一部分的费用, 但是却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再加之公司很多员工都认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披露这项工作是管理人员的责任, 导致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这就要求公司加大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披露重要性的宣传, 让每一位员工能够意识到这项成本是一次性支出, 并不是会经常发生的, 而且它是企业的一项长远投资, 不管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有重要的作用, 其长远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同时也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 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员工树立起“执行完善内部控制, 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自我评价的工作中来, 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改进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4.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现在我国有部分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往往是临时组建评价小组, 而不是将内控评价的工作安排到日常的流程中。 这会造成评价的时间短, 评价工作匆忙, 而且在临时组建的小组中并不全都由专业的人士构成, 也会影响到最后所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准确性。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理应包括一个专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团队, 没有相应的内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组建内部控制专业评价小组, 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 不但可以提高内部评价的监督力度, 而且由专业的团队负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的规定能够落到实处, 也能够使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工作更具有科学性。 同时也应该保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小组的客观性, 使内评工作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最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内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应提高董事审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能力。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正式公布之前, 会先提交给董事会进行审议, 同时要求董事会填写相关的工作底稿, 作为董事审议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依据。 但是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 很多董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工作底稿中的内容, 也不知道怎么填写表格, 这样就很难保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也不能及时地发现管理层或者是内部审计团队的造假行为。 公司应安排董事进行一些内部控制审计的知识培训, 使他们了解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 所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具体要怎么操作, 甚至在董事了解相关的知识后安排他们参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工作, 以保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真实可靠。

(二) 制度层面。 尽管在美国或者是其他国家, 也都还没有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做出统一的规定, 但是出于对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考虑, 出台切实可行的披露框架势在必行。

1.充实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 前面总结出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所披露的内容不完善, 无用信息过多, 这是因为我国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没有做出具体统一的规定。 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在相关使用者中进行调查, 了解他们需要哪些信息, 包括投资者、政府部门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将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结合上市公司的具体实际, 以法律或者是法规的形式规定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具体的、统一的内容, 特别应该注意内部控制缺陷和整改意见的内容规定, 这部分必须作为报告的重点。 具体的内容规定可以防止企业所披露的报告大量充斥无用的信息, 从而保证报告所披露的内容是有效的, 能够真正为人们所用。

2.统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 目前各个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所采用的格式五花八门, 使用者阅读不便, 难于理解。 通过对比各个公司的自评报告, 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后,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大体可以采用如下框架格式:1董事会声明;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总体工作安排;3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4内部控制的评价范围;5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6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计划;7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总体安排中应着重介绍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在内部控制的评价范围一章中则以内部控制的五个基本要素为框架, 在基本要素下再分业务介绍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要求附上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 以帮助读者进行理解, 但是这部分内容不应该也不允许企业作为重点的内容, 对其的披露要做一个相应的篇幅限制。 报告的重点应该放在缺陷的披露和整改, 企业必须要在这部分披露实质性的内容, 不能敷衍了事。 具体的格式企业应该结合需要披露的内容做进一步调整。 除规定格式以外还应统一规定报告的披露形式, 以方便需求者获取和使用。

3.制定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如前所述很多公司的报告中几乎没有披露出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这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出于利益保护的考虑,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每个上市公司的重大缺陷评价标准是不统一的, 而且是由公司自行设定。 按照公司自身设定的评价标准难以发现自身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更不用说是进行披露, 甚至可能存在发现了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 但是通过修改评价标准, 缺陷也变成是正常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 相关的监管部门必须加紧出台统一的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 用以指导企业进行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 同时也为公司间的相互借鉴提供条件。

4.明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责任追究机制。 现在大量无用的甚至是虚假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得以公布, 是因为企业所需承担的造假成本低, 也意味着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仍不完善, 甚至还存在漏洞。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内控信息披露的监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审计能力。 在企业公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之前都会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给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但是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出于现实的考虑, 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所给出的审计意见大都是 “内部控制健全”。 如果可以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减少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利益纠葛, 不仅可以督促企业管理者不断的改善内部控制制度, 也可以保证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可靠。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及业务能力也会影响到最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所以注册会计师应该不断加强专业胜任能力, 保证能够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相信通过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再加上外部审计的辅助, 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与评价工作必然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

(2)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因为很多投资者将内部控制的相关情况作为其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 大量虚假无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可能会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 监管部门应完善审计和监管程序, 对于那些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信息披露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 故意遗漏, 甚至造假的上市公司, 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同时也应该建立起一个投资者监督反馈渠道, 让投资者及时地反映上市公司披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所收到的投诉也要认真对待。 对于那些由于虚假的信息而使利益受到损害的投资者, 要建立起民事赔偿诉讼机制, 加大上市公司及其有关人员的违规成本, 从根本上杜绝虚假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5.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 有关机构还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事后监督, 可以采用抽查的方法, 对于检查不合格的企业给予惩戒, 对于表现良好的企业予以奖励, 具体的奖励措施包括:

(1) 通过政府网站、报纸, 或者是通过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网站对表现良好的企业进行表扬和宣传, 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增强投资者对该企业的信心, 也有利于企业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

(2) 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对于披露工作做的较好, 对在检查后确认能够真实如实地反映内部控制信息的企业在信用评级中给予好评, 对于受到好评的企业在银行贷款、政策扶持、税收等方面都给予适当的优惠。

(3) 建立类似免检产品的制度, 可以评选出类似的免检公司。 对于在检查中发现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真实地反映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的企业可以适当地减少检查的次数, 减少检查的内容, 并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从而起到鼓励带动其他企业的目的。

(三) 信息需求者层面。 当前, 投资者和债权人仍是内控信息的主要需求者,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证劵交易市场的不断规范, 内部控制信息的使用者必然越来越多。我们在不断的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内部控制信息, 但是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的价值到底有多少还是要看个人的, 每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 分析能力也存在差别。如果使用者意识不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价值, 不能很好地利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那么再好再可靠的内评报告也只是一堆废纸。 我们只有让使用者认识到内评报告的重要性并不断地提高使用者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使使用者能够判断内部控制信息是否真实有效, 并且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的部门监督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 发现所存在的不足, 从而通过不断增加的有效的信息需求去督促企业负责任地发布内控信息。 S

参考文献

[1] .杨胜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9) .

[2] .李荣锦, 曾景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相关问题的探析[J].商业会计, 2012, (7) .

[3] .董美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9.

[4] .朱琳琳.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浅析[J].会计师, 2010, (4) .

[5] .李成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规范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9) .

[6] .宫玉惠.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涵义与方法[J].辽宁经济, 2009, (3) .

[7] .李想.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 2012, (8) .

银行营业部年度工作的自我总结 篇8

一、做好日常的服务结算工作

做为支行营业部,是一个大型综合网点,既是对外服务窗口,又是全行的业务处理中心,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日常的业务处理,对外做好服务工作,对内做好结算工作。

1、节前节后是大量的现金投放与回笼,春节前为满足客户对现金的需要,从人民银行取2款1。5亿,春节一过,又向人民银行回笼了6500万现金。

2、对每年二次的学校收费我们在人员上、业务上给予最大的配合,对收回的现金及时清点入库,并及时开出行政事业收收费发票交回学校,将款项及时划入财政。

3、做好春节及5。1节期间的业务员、管库员及网点的安全保卫工作,考虑到营业部人员比以往减少,在节前即通知各网点要求做好入库钱钞的标准质量,以加快回笼资金的入库,减少库存。

4、参加***大型演唱会的门票出售收款工作,并按排好相关的各项工作,保证在此期间的资金人员安全。

5、上半年协调三个部门做好网上银行的安装工作,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业务及电脑知识上的培训,努力减少睡眠户的产生。至下半年,为更好地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在行长室关心下由营业部与公司业务部负责电子银行的安装服务工作,除了安装与业务知识宣传外,我们更做好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落地处理工作,一年来未发生有任何的重复、错划或漏划等差错。

6、做好NOVA1.2、1.3、1.4版本的前期测试及投产工作。

7、配合**支行做好对**公司售房款的接款及清点工作。

8、做好本外币帐户清理及结转工作,在11月完成了帐务上收工作,同时在12月底我们成功完成与外管局的信息核对与纠错工作。

9、对电信及中油公司、石油公司的帐户信息调整工作(调为集团帐户)。

10、应电信局的邀请,由***对电信局全辖的出纳人员进行假币培训。

11、代理业务处理从个人业务部转到营业部处理,并将全行各储蓄网点的代发工资业务集中,提高工资入户的速度,满足客户要求。

12、7月份完成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共 户总金额,同时这些帐户也予以销户处理。

13、7月份保卫日间库值班撤销,由营业部管库人员进行交接,同时,业务人员从营业部划归业务保障部管理。

14、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委托贷款于8月23日顺利移行,加强了保证金及委托贷款的管理与控制。

15、676台支付密码器的更换与清理工作在各部门的配合努力下已全部完成。

二、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

营业部集中了全行会计业务的大后台,相对其他所有网点在业务水平上、业务范围上、服务手段上要求更高,而业务水平与服务技能相依附,只有提高了业务处理能力,才能为客户服务好

1、我们利用每星期二的例会,进行服务讲评,指出员工在临柜服务中的不足,并按员工的临柜表现进行奖励与处罚,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5、全面核实各项垫款、实物与库存,做到帐帐、帐卡、帐实、帐折、帐表、帐据、内外帐务相符

五、加强制度执行工作,防范风险

1、市分行出台的新规定及时组织柜组长进行学习,及时传达到每个柜员对工作上的不足及时请会计结算部进行指导,努力做好工作。

2、定时不定时地巡查营业场所,发现有违反制度的做法及时提出并督促整改,严格制度执行。

3、因营业部人员进出多,稳定系数低,在业务处理中我们对差错不敢掉以轻心,每发现一笔差错,我们就与差错柜员探讨差错发生的可能,指出不足给予批评,努力减少差错的发生。

一年来,营业部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特别是在制度的执行上我们还不够加强力度,同时员工的素质还是没能达到适应银行高强度业务风险的能力。所以在200x年我们主要也是从制度的执行上与提高员工素质上入手,提高营业部的工作水平。

1、更严格地执行制度,但更要为业务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2、继续加强业务培训,更稳妥地做好岗位轮换,以提升我行的业务素质。

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篇9

浙江省电力公司供电(营业)所 同业对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为全面落实“三抓一创”工作思路,加强供电(营业)所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的目的是为进一步深化县级供电企业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不断提高供电(营业)所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第三条 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要求真务实,力求实效。各项指标要真实反映供电(营业)所管理状况和实际水平,分析问题要深入、客观、全面,制定措施要务实、具体、有效,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工作,实现管理有新突破,指标上新水平,发展创新业绩。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浙江省县级供电企业(单位)供电(营业)所。第二章 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

组织与职责

第五条 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实行分级动态管理。浙江省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是本省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同业对标综合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管理;负责组织、审查、监督、指导、考核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负责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信息统计、汇总、排序、分析与发布工作;负责工作经验交流和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六条 各市电力(电业)局负责本市范围内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监督、指导、审查、考核、指导工作,负责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信息统计、审核、汇总、分析、上报与发布工作;负责工作经验交流和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七条 各县级供电企业(单位)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审查、考核、指导辖区内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负责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信息统计、审核、汇总、分析、上报与发布工作;定期对供电(营业)所综合评价上报数据进行检查、审核,确保综合评价工作的真实性,规范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的管理。

第八条 各供电(营业)所应明确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兼管人员,负责本所的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本所同业对标工作计划;决定本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中的有关事项;负责供电(营业)所综合评价报告的编制和数据统计、分析、汇总、填报工作。

第三章 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工作原则

第九条 全面开展原则:在对标范围上,要在供电(营业)所管理的各层面开展同业对标工作,实现班组、岗位不同层面的对标比较。在对标内容上,要实现经济技术指标、服务指标全方位的比较,并逐步覆盖供电(营业)所的各项管理和业务。

第十条 动态比较原则: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及其指标要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各供电(营业)所要动态选择标杆,不断选择新的同业最优指标,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第十一条 指标与管理兼备原则:各供电(营业)所管理水平的优劣,将体现在各项指标是否先进上。在同业对标中,要通过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比较,找准差距,明确改进方向,实现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各项指标的先进性。同时,既要比终端性指标,又要比过程性指标,通过管理过程控制来保证终端指标的先进性。第十二条 持续改进原则。要不断完善管理标准和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突出流程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各供电(营业)所要不断对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对改进措施和手段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确定新的标杆,以不断地完善、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闭环管理。

第四章

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程序

第十三条

同业对标主要围绕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对标比较、整改完善、持续改进五个阶段开展工作,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整改措施及考核总结。

第十四条

现状分析阶段。各供电(营业)所通过综合评价,分析本所、本专业的现状,写出综合评价报告,梳理管理标准和业务流程,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对标内容和对标方向。

第十五条 选定标杆阶段。各供电(营业)所根据现状分析,确立标杆单位和对标专业指标。确定标杆应结合供电(营业)所的实际,标杆不能选得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注重实效。

第十六条

对标比较阶段。各供电(营业)所与选定的标杆进行比较,通过寻找指标的差距,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研究与标杆单位在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技术投入等各方面的差距,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与实施方案。

第十七条 整改完善阶段。各供电(营业)所按照制定的改进措施与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要积极应用同业对标评价成果,不断完善管理平台和同业对标体系。

第十八条 持续改进阶段。各供电(营业)所在部分或全部达到和超越对标单位后,应动态调整标杆,与更先进、更优秀的单位和专业对标,进行新的同业对标流程循环。

第五章 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构成

第十九条

要建立科学的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内容要切合供电(营业)所实际,各项指标要真正反映供电(营业)所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第二十条 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运行管理、营销管理、供电服务、科技应用、发展潜力六大部分。分“供电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见附件二表二)和“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见附件二表四)两大类。

第二十一条 供电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由六大部分六十项指标组成;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由六大部分四十八项指标组成。体系重在对供电(营业)所专业管理状况的评估,为供电(营业)所分析现状和寻找专业管理先进标杆提供依据。所采用的指标以实用性、可比性为原则,指标的权重根据其在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对部分可比性不强的指标在权重上设定限制。

第二十二条 要根据供电(营业)所实际情况、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及同业对标的成果,对综合评价体系指标进行修订和更新,确保各项管理手段和标准的先进性、示范性。

第六章 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方法

第二十三条 建立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网络,实现供电(营业)所指标数据网上报送、自动计算排序、实期分析和动态发布。以评价总分和各项专业指标动态排序发布的方式,激励各单位学先进、找差距、抓管理、争上游。

第二十四条 省电力公司和各市电力(电业)局、各县(市)供电局对各供电(营业)所同业对标综合评价进行排序并定期发布信息,并对供电所的六十项和供电营业所的四十八单项指标分别进行排序发布。第二十五条 各供电(营业)所可在发布的信息中进行查询,开展对标评价。要增强责任意识、争先意识,自我加压,把开展同业对标工作变成提升供电(营业)所管理水平的自觉行动。

第二十六条 各供电(营业)所要严格执行专报制度,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填报指标数据。综合评价统计数据每半年上报一次,要求供电(营业)所在7月10日前和次年的1月10日前分别将综合评价指标的累计数值上报到县(市)供电局;经县(市)局审核通过后,分别于7月15日前和次年1月15日前上报到市电力(电业)局;经市电力(电业)局审核通过后,分别于7月20日前和次年1月20日前上报省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

第二十七条 各供电(营业)所报送的数据应保证准确性、实时性和唯一性,各供电(营业)所负责人要对指标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八条 同业对标数据库中含有企业商业秘密的内容,各填报单位要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不得向社会和咨询机构提供任何指标信息。

第三十九条 各供电(营业)所要开展指标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加强过程控制,做好同业对标工作相关内容的分析、评估、考核与总结。

第七章 附 则

公司营业员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篇10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传播要素

根据信息传播原理,信息的传播过程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传播活动。内控自评报告的传播也存在这四个要素。

(一)传播者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简称《评价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因此,内控自评报告应该由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做出。

(二)传播内容

《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披露的内容,包括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等八个项目。同时《评价指引》第二十一条规定了报告应当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设计。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包括上述所有内容。

(三)传播媒介

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报纸有《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指定信息披露网站有巨潮资讯网等。上市公司都能按照规定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

(四)受传者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是公开的,内控自评报告也不例外。所以,内控自评报告的受传者为社会公众。另一方面,传播媒介决定了公众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公司对外披露的内控自评报告,这使所有需要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人都能成为受传者。

通过上述对内控自评报告传播的分析,可以看出内控信息是否顺利地从传播者传达到受传者的关键要素是传播者和传播内容。是否由适当的传播者制作内控自评报告关系到其可信度,由公司管理层做出的内控自评报告就如同球员兼裁判给出的得分一样不能令人信服。而传播内容则会影响内控自评报告传递信息的可利用度,泛泛而谈、没有任何本公司特有内容的报告对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而言都没有太多价值。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现状分析

制造业是上市公司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行业,笔者选择我国A股制造业进行分析并从巨潮资讯网下载内控自评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在2012年1月1日之前上市的1430家公司中,有1112家对外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82家未披露,另外36家是已经退市的公司。从1430家公司中随机抽取200家,有158家对外披露了内控自评报告,35家未披露(全部来自沪市主板,其中32家单独披露了《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还在建设中,1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其内控仍在建设中,2家未查到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原因),7家已退市。针对上述对外披露了内控自评报告的158家公司,笔者首先分析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者和内容,其中内容分为《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和内部控制五要素两方面;然后将样本按照上市板块进行分类,分为深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沪市主板四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一)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者

内控自评报告的署名即是报告的披露者,需要对报告的真实性承担责任。通过对158份自评报告的署名进行统计(见表1),可知,审计部由于只是审计委员会下属的一个部门,级别较低,不能代表整个董事会对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认可;而署名为公司名称则没有指明由公司哪个机构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报告也不可能由董事长一个人负责。因此,署名为公司董事会、董事长签名和公司董事会以及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这三类署名符合《评价指引》的要求,占73.42%;而署名为审计部、董事长签名和公司名称、公司名称以及无署名这四类是不符合要求的,占26.58%。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已明确由公司内哪个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并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而这对于报告的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

《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内控自评报告中至少应当披露的八个项目分别为: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通过对158家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内容进行统计,董事会声明、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以及有效性的结论比较明确,有披露的公司都会以单独列示的方式说明;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和整改情况则并非有所披露的公司都是单独列示的。在统计过程中,对有所提及后三项的都算作有披露,而不是仅针对单独列示才算披露。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在内控自评报告中,多数公司都披露了评价工作总体情况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而评价的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则较少有公司披露。因此,作为公司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要想仅凭内控自评报告全面地了解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如何开展是有难度的。另一方面,更加细化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在上述87家提及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的公司中,仅有40家说明了具体的内控缺陷;107家提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的公司中,仅36家说明了当年的整改情况,还有94家写的是未来拟采取的整改措施。这说明愿意公开披露自身内控缺陷和为完善内控而采取的措施的公司仍是少数。

(三)内部控制五要素

内部控制五要素能全面地概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内控自我评价具体化的对象。笔者对五要素的披露进行统计,统计的标准也是有所提及即算作进行了披露,而不是是否单独列示五要素的情况。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超过60%的公司对内部控制五要素都有所提及。但相对而言,提及控制活动的公司较多,达到了91.14%,而提及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的公司较少。公司对于不同要素的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公司会重点说明控制活动。同时,控制活动的内容较为统一,通常包括关联交易、对外担保、重大投资、信息披露等重大事项的内部控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预算控制等日常行为的内部控制。对于控制环境,不同的公司披露的详细程度不同。超过90%的公司提及了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同时有89.87%的公司提到了内部审计部。但是能清楚地说明内控工作在不同的组织机构之间如何分工的较少:仅有59.49%的公司提及了内审部的独立性,说明内审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能详细说明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的则更少,约为42.41%。然而,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三个要素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不够具体和详细。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也较为散乱。在风险评估中,既有公司说明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采用定期评估还是不定期评估,由哪个机构执行风险评估等,也有公司直接在此部分列出了公司面临的风险,如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等。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两个要素也存在类似现象。散乱的内容降低了不同公司的内控自评报告之间的可比性,降低了报告的利用价值。

(四)按上市板块进行分类的横向比较

将158家公司分为深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沪市主板四组进行上述三项统计,结果如表4、表5、表6所示。

从总体上看,表4、表5和表6并没有反映出在内控自评报告中披露的内容因上市板块的不同有明显区别:从《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的披露上看,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略好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但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披露上看,中小板和创业板又略好于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具体而言,分上市板块进行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沪市主板的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自愿性较差。被随机抽样抽中但没有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35家上市公司全部来自沪市主板,这能看出沪市主板披露报告的自愿性较差。而统计数据显示沪市主板中的公司在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时多会写明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这可以作为解释其自愿性较差的一个原因,即沪市主板公司的董事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披露了报告就应该为其真实性作保证,为了自身承担更少的责任,那么在没有强制规定需要披露之时还是不披露为好。同时,在沪市主板公司的报告署名上,符合规定的比例也较另三个板块低,这也可能是上市公司董事会为减轻自身责任而采取的手段之一。(2) 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公司在内控评价工作不合规范的可能性较主板更大。较少披露内控评价工作的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从表5可以看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披露这三个项目的比例明显低于主板。因此,外部信息需求者无从知晓中小板和创业板中的公司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可能性更大,更无法保证公司的内控评价全面、合理、有序地开展。(3)深市主板的公司对除控制活动以外的四个要素重视程度不够。从表6可以看出,深市主板对内部控制活动披露的比例高于90%,但对于其他四个要素的披露均低于50%,差距较大。但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在其他三个板块中:披露控制活动的比例最高,但与其他要素的差距不是很大;没有任何一个要素的披露比例低于50%。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深市主板公司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四个要素的披露不足,反映出在实际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对四个要素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建议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重视内控自评报告披露

无论是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自愿性较差还是报告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上市公司还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我国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发展多是在强制性规范的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企业自发形成的。虽然目前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很多,但在实践中,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和执行有效而使公司有良好发展的案例和反面案例并没有深入人心。部分公司对待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态度消极,将其看作是不得不提交的报告而不是落实内控自我评价之后形成的结果。只有通过案例教育等手段,让公司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内控的重要性,才能将公司对待内控自我评价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让自评报告从强制性披露转为监管下的自愿性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是一份反映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情况的报告。如果公司对内部控制知识有深刻的理解,那么无论是自评报告的署名还是是否应该披露某些内容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不同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可见部分公司并没有掌握内控知识并认真执行相关规范,以至于撰写报告时无话可说或是只能“借鉴”其他公司的报告。

(二)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除了制定相关规范外,还要鼓励公司详细披露自身的内控及其评价情况:对内控及其评价工作做得到位的公司予以奖励,同时对应付了事的公司进行处罚。然而在现有的规定中,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2011年修订)》第十八条规定:公司披露的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显示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其信息披露工作考核结果评为C。笔者认为作为监管机构的深交所不应把内控自评报告中是否披露重大缺陷作为考核标准。这样的规定只会让公司消极对待发现的重大缺陷,而不是披露它并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同时可能导致公司为了获得较好的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评级而隐瞒已发现的内控重大缺陷。深交所应该将信息披露是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作为考核标准,如已发现重大缺陷却将其描述为一般缺陷的公司考评结果为C。

(三)规范内控自评报告内容

上一篇:关于十一国庆节作文下一篇:优秀作文我们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