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问笔录范文

2024-10-16

讯问笔录范文(精选3篇)

讯问笔录范文 篇1

一、概念及作用

讯问笔录是公安机关侦查人员、预审人员在侦查活动中,为了证实犯罪、查明犯罪事实,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如实记载讯问情况的文字记录,刑事案件讯问笔录及范文。

讯问笔录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对于获取证据、全面分析研究案情、定罪量刑、总结办案经验、检查办案质量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格式、内容及写作方法

讯问笔录的结构大体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首部

1.标题

在文书顶端正中,只写文书名称。若非第一次,标题后用括号注明次数。

2.讯问起止时间。

3.讯问地点。

4.侦查员、记录员姓名及单位。

5.犯罪嫌疑人姓名。

(二)正文

这部分内容是讯问笔录记录的重点。根据讯问次数的不同,记录内容也有所不同。第一次讯问时,要在第一部分依项讯问和记录清楚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曾用名、化名、年龄或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文化程度、现住址、工作单位、职务与职业、家庭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受过刑事处罚或行政处分等情况。要与原案件材料认真核对,严防错拘错捕。另外,还要问清记明犯罪嫌疑人是否知道为什么被拘留或被逮捕。

除第一次讯问外,以后的系列讯问可不再问基本情况。可直接进行第二部分讯问内容。

第二部分,要问清记明讯问的全部过程,记录人首先要记清讯问人的提问,根据提问的中心问题,全面准确地记载犯罪嫌疑人关于犯罪事实的供辩。这一部分内容要根据讯问的原过程准确清楚地证明犯罪的时间、地点、动机、目的、手段、起因、后果、证据、涉及到的人和事等,尤其是其中能说明案件性质的关键情节、有关的证据、有明显矛盾的地方等重要情况,要注意准确清楚地记录下来。如果犯罪嫌疑人进行无罪辩解,要注意记清其陈述的理由和依据。此外,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如何,也要准确地记录下来。

(三)尾部

讯问结束时,笔录应交犯罪嫌疑人核对(没有阅读能力的要向其宣读)无误后,在笔录的末尾由犯罪嫌疑人签明对笔录的意见:“以上笔录我看过(或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并在笔录逐页末尾右下角签名(盖章)或按指印。如记录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犯罪嫌疑人更正或者补充,并在改正补充的文字上按指印。如果拒绝签名(盖章)或按指印,记录员应在笔录中注明。

三、注意事项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1条规定,讯问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讯问笔录的书写应当用钢笔、毛笔或其他能长期保持字迹的书写工具。

讯问笔录首部内容的填写要内容齐全,不得漏填。

笔录记录内容要清楚、全面、准确。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不仅要记“七何”要素,还应该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原始犯罪过程;对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情况要记,翻供辩解的也要记;态度老实的要记,态度顽固等不老实的也要记;有回答的要记,拒绝回答、沉默的场面也要记;纪录要如实反映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原意,不能随意夸大、缩小或改变原意。特别是对于涉及定罪定性的重要情节、重要供词,应尽可能地记录原话。对于涉及黑话、方言、特殊内容的词语也要用括号作说明解释;对于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表情、语气、体态语等也要用括号作准确适当的描写,范文《刑事案件讯问笔录及范文》。

讯问笔录结尾核对手续一定要认真履行,以保证笔录的法律有效性。

讯问笔录在整个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侦查结束时,讯问笔录存入侦查案卷(主卷)

【 范 文 一 】

讯问笔录

第1次

99年1月20日

自12时36分开始

至13时08分结束

讯问人:(此处填写讯问人姓名和单位)

孙志明王飞金水公安分局刑侦九中队

被讯问人:

姓名:曹友性别:男年龄:35岁

出生年月日:1965.5.13民族:回文化程度:文盲

工作单位:××市汽水厂

家庭住址:××市南关街213号

兹将讯问内容记录如下:

问:家庭情况讲一下?

答:家里五口人。妻子,李蓝,34岁,××机械厂;女儿,曹红,11岁,上学;女儿,曹青,10岁,上学;儿子,曹蓝,9岁,上学

问:讲一下个人简历?

答:从小没有上过学,不会写字,16岁参加工作,现在是南阳市汽水厂工人。

问:以前受过公安机关处理过没有?

答:没有。

问:今天为啥把你带到刑侦中队?

答:偷了一部手机。

问:是不是这部手机?(出示提取的菲利浦手机)

答:就是。

问:几个人去偷的,你偷过几次?

答:我自己偷的,就偷过这一次?

问:把偷手机的经过讲一下?

答:1999年1月20日上午10点多,我在儿童医院专家诊断室屋内,一个女的在屋里站着,这个女人穿红鸭绒袄,我看见这个女的左口袋里有一部手机,我用右手将这部手机掏出来,拿在手上,被旁边一个男的抓住,带到治安室,后来到了派出所。

问:你所讲的是不是实话?

答:是实话。

问:现在向你宣读笔录,你听一下与你讲的是否相符?

答:记录向我宣读过,与我讲的相符。

以上记录已向我宣读过,和我讲的一样。

曹友(指印)

1999.1.20

【 范 文 二 】

讯问笔录(第2次)

时间:1999年1月20日15时0分至20日16时0分

地点:大石桥派出所

侦查员:王飞、孙志明记录员:孙志明

犯罪嫌疑人:曹友(男)

问:姓名?

答:曹友。

问:性别?

答:男。

问:民族?

答:汉族。

问:出生年月?

答:1965年5月13日。

问:文化程度?

答:文盲。

问:职业?

答:××市汽水厂工人。

问:家庭住址?

答:××市南关街213号。

问:家庭情况?

答:妻子,李蓝,34岁,××机械厂;长女,曹红,11岁,学生;次女曹青,10岁,学生;儿子,曹蓝,9岁,学生。

问:个人简历?

答:自幼未上学,16岁参加工作,现在××市汽水厂工作。

问:你以前是否受过处理?

答:没有。

问:(宣读拘留证)听请了吗?

答:听清了。

问:你为什么被拘留?

答:盗窃。

问:你把你盗窃的经过讲一下?

答:1999年元月20日上午,我到儿童医院准备偷东西,上午10点多钟,我在儿童医院转了一圈,转到诊断室专家门诊最南边屋内,我看见有一个女的,穿一件红色鸭绒衣,她正在问医生什么事情,我挤过去,看到她左上衣口袋内有一部手机,我用右手插到她的口袋里,把手机掏出来,我正准备拿手机走时,被旁边一个男的抓住了。

问:你偷的手机是什么牌子的?

答:是菲利浦牌的。

问:你为什么偷别人的手机?

答:我想把偷来的手机卖掉弄钱用。

问:还干过什么违法事?

答:没有了。

问:你现在有权聘请律师。

答:知道了。

问:现在向你宣读笔录,你听一下是否与你讲的相符?

答:笔录向我宣读过,和我讲的相符。

曹友(指印)

1999年1月20日

【 范 文 三 】

讯问笔录(第3次)

时间:1999年1月27日15时0分至27日16时0分

地点:大石派出所

侦查员:王飞、孙志明记录员:孙志明

犯罪嫌疑人:曹友(男)

问:姓名?

答:曹友。

问:性别?

答:男

问:民族?

答:汉族。

问:出生年月?

答:1965年5月13日

问:文化程度?

答:文盲。

问:职业?

答:××市汽水厂工人。

问:家庭住址?

答:××市南关街。

问:家庭情况?

答:妻子,李蓝,34岁,××通用机械厂工作;长女,曹红,11岁,学生;次女,曹青,10岁,学生;儿子,曹蓝,9岁,学生。

问:个人简历?

答:自幼未上学,16岁参加工作,现在汽水厂工作。

问:你以前是否受过处理?

答:没有。

问:(宣读逮捕证)听清了吗?

答:听清了。

问:你为什么被逮捕?

答:盗窃。

问:你把你盗窃的经过讲一下?

答:1999年元月20日上午,我到儿童医院准备偷东西,上午10点多钟,我在儿童医院转了一圈,转到诊断室专家门诊最南边屋内,我看见有一个女的,穿一件红色鸭绒衣,她正在问医生什么事情,我挤过去,看到她左上衣口袋内有一部手机,我用右手插到她的口袋里,把手机掏出来,我正准备拿手机走时,被旁边一个男的抓住了。

问:你偷的手机是什么牌子的?

答:是菲利浦牌的。

问:你为什么偷别人的手机?

答:我想把偷来的手机卖掉弄钱用。

问:还干过什么违法事?

答:没有了。

问:现在向你宣读笔录,你听一下是否与你讲的相符?

答:笔录向我宣读过,和我讲的相符。

曹友(指印)

1999年1月20日

刑事案件讯问笔录及范文

讯问笔录范文 篇2

关键词: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讯问笔录,不一致

一、司法实践中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与讯问笔录不一致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一) 先行突破, 再做录像

由于检察机关在审讯中处于优势地位, 不少案件存在“先审后录”的情况, 这种“先审后录”, 先做好讯问笔录再照本宣科地过一遍, 做个录音录像固定一下的做法在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 由于是事先准备好的讯问笔录, 在录音录像时会经常出现犯罪嫌疑人回答与讯问笔录不符, 或不时提醒犯罪嫌疑人怎么回答的现象, 明显表现出诱供的倾向, 也造成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与讯问笔录不一致, 使本来合法的证据变得不合法。产生这种现象, 主要是一些侦查人员对同步录音录像作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认为同步录音录像只是作为一种证据的固定方式, 是对其讯问笔录合法性的一种证明。同时, 也是侦查人员受到传统讯问模式的影响, 缺乏深厚的功底, 缺乏在侦查思路、犯罪心理分析、讯问技巧、案件突破能力和现场控制能力等方面系统知识, 不能适应新的诉讼模式对侦查取证要求的表现。

(二) 不忠实于原话, 断章取义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修正) 》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 “讯问犯罪嫌疑人, 应当制作讯问笔录。讯问笔录应当字迹清楚, 详细具体, 忠实原话, 并交犯罪嫌疑人核对。”但在司法实践中, 一些侦查人员出于“有罪推定”的贯性思维, 在制作讯问笔录时, 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并不是忠实于原话, 而是, 围绕犯罪构成断章取义, 甚至曲解原意记录, 造成讯问笔录与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中犯罪嫌疑人供述大相径庭, 无法互相印证, 使讯问笔录失去证明效力。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涉嫌贪污特别费案给我们带来震撼, 也应引起我们反思。台北地方法院的一审判决从程序、实体两方面, 对检方的指控予以了全盘否定, 从而宣判马英九无罪。马英九特别费案中, 程序部分检方的致命之处在于其所提交的侦讯过程中制作的一些笔录, 被辩方指称笔录不实, 经法庭勘验侦讯录影带之后, 被判定不具证据能力而不予采信。由此可见,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情形下之笔录制作规范化势在必行, 那种“你录你的, 我记我的”的错误思想必须予以根除。

(三) 只重实体, 不重程序

按照高检院的相关规定,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意味着只要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 都应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不能有的讯问录制, 而有的讯问不录制, 也不能想录制的地方录, 不想录制的地方不录。但实践中, 有的侦查人员事前准备不充分, 讯问提纲粗糙, 一厢情愿, 没有充分估计犯罪嫌疑人对抗心理和当前职务犯罪出现的新形式、新手段, 对当前职务犯罪呈现的高智商、高科技、隐蔽性、复杂性的态势认识不足, 出现与原定提纲不一致后, 或中断录像, 重新突破后再行录像, 没有意思到击破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的过程恰是最有证明力的犯罪供述。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和讯问笔录根本无法在法庭审理中立足,

二、解决同步录音录像与讯问笔录不一致的对策

(一) 提高思想认识, 规范执法行为

“两高三部”新近出台的“两个《证据规定》”中。其中,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8条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内容审查中规定:“……对于上述内容, 侦查机关随案移送有录音录像资料的, 应当结合相关录音录像资料进行审查。”《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的审查中规定:“经审查, 法庭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有疑问的, 公诉人应当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或者其他证据……”。从一个部门的内部规定到“两高三部”的共同认可,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重要地位正日益显现出来。为进一步发挥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作用, 应建立严格的制度规制侦查人员的行为, 避免侦查人员有机会在讯问程序外甚至讯问过程中找到时机对犯罪嫌疑人施加身体或者心理强制, 在迫使其供认有罪后再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从而达到规范同步录音录像的目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侦查人员的思想教育, 切实转变观念, 从“有罪推定”的传统思想中走出来, 自觉规范执法行为, 尊重事实, 使讯问笔录忠实于犯罪嫌疑人的原话、原意, 确保讯问笔录取得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只有做到以上两点, 才能使侦查行为从根源上避免刑讯逼供现象以及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和讯问笔录不一致现象的发生。

(二) 严格界定“全程”的含义, 全面落实高检院“三全”原则

2007年11月14日, 全国检察机关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同步录音录像要做到全面、全部、全程。高检院“三全”原则如何落到实处, 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全程”的含义。

我国法律界普遍认为, 在建立录音录像制度后, 由于有这一客观的“见证人”在场, 侦查人员会自觉规范其讯问行为, 因而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现象将失去存在的空间。然而, 录音录像这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录制必须是全程的。反之, 如果录音录像不能保证全程进行, 那么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问题仍然很难解决。在国外, 为了保证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全程性, 美国新泽西州警察部门甚至在巡逻车上安装录像设备, 对犯罪嫌疑人在讯问场所之外的活动也进行全程监控, 避免暴力取证行为的发生。

按照最高检的规定, 全程是指被讯问人员进入讯问场所一直到核对讯问笔录、签字按手印的整个过程。因此, 应该将讯问全程界定为受讯问者因接受讯问而被带入指定讯问场所起直到讯问结束止的整个过程, 并应以法律形式确定讯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对推迟录音录像开始时间或无法定原因中止录音录像后重新开始录音录像的, 该录音录像资料不得作为证据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侦查机关的整个讯问过程都能接受监督, 保证录音录像资料的证据效力。

(三) 规范电子讯问笔录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 电子讯问笔录以其笔录格式模板化, 易于修改, 记录速度快等特点, 大大应用在侦查以及后续诉讼流程中的事务性工作当中。但是, 也正是由于电子讯问笔录的易于修改、可复制粘贴等特点, 在司法实践中, 会大量出现多份笔录中大量内容、问话顺序、文字表述完全相同的情况, 使得讯问笔录与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不一致,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中没有的内容讯问笔录中有,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中问及的问题出现在讯问笔录的不同位置或根本没有记录, 这些现象的出现, 使讯问笔录在法庭审理中被置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往往成为辩方否定讯问笔录证明力的理由。因此, 规范电子讯问笔录势在必行。可以通过制作统一的电子讯问笔录软件, 规范电子讯问笔录格式, 取消电子讯问笔录软件中的粘贴功能, 使讯问笔录能真实地反映侦查讯问的内容和过程, 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修改、更正和补充的内容, 应由犯罪嫌疑人本人在打印的讯问笔录上进行手写, 这样制作的讯问笔录, 才能更好地证明是出于犯罪嫌疑人的自愿交待, 使讯问笔录更具证明力。

(四) 正确看待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与讯问笔录的关系

贿赂案件讯问笔录的制作 篇3

一、把握时机、适时制作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心理变化分为几个阶段,即试探摸底阶段、矛盾斗争阶段、对抗僵持阶段、动摇反复阶段、供述坦白阶段。在许多情况下,这五个不同阶段并无明显界限,需要侦查人员运用丰富的侦查经验来分析,讯问笔录的制作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把握好时机,一般在犯罪嫌疑人经过这几个心理变化,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而坦白交代时再制作讯问笔录。如果时机把握不准,急于求成,在犯罪嫌疑人心理处于试探摸底阶段就急于做讯问笔录,会给犯罪嫌疑人可乘之机,狡猾的犯罪嫌疑人会通过讯问内容来试探虚实,摸清侦查人员的底牌。一旦暴露侦查意图和侦查方向,犯罪嫌疑人往往会避重就轻,有所准备,给侦查讯问工作增加困难。而在矛盾斗争阶段、对抗僵持阶段、动摇反复阶段,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尚未崩溃,也不适宜做讯问笔录,此时犯罪嫌疑人心理不稳定,如果急于固定讯问笔录,会造成骑虎难下的被动局面,甚至会使讯问工作前功尽弃。

二、围绕犯罪构成要件,注意强化不同的侧重点

(一)突出受贿行为的主观和客观方面

受贿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等四方面。其中犯罪主体身份因为有其他书证及任职的证明文件,在讯问笔录上不需要作为重点,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应该作为讯问笔录的重点。主观方面主要包括受贿行为的犯意如何形成,对自己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识,对行贿人为何向其行贿的认识,“權钱交易”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对财物占有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其中,讯问笔录中难度最高的往往是能够体现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因为客观方面毕竟有犯罪事实的发生经过,而主观方面需要深入挖掘犯罪嫌疑人内心深处的贪欲和犯意。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需要面对自己的心理阴暗面,讲明自己内心的贪欲,往往令人难以启齿。而且受贿罪的嫌疑人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国家工作人员,甚至是领导干部,让他们交代自己收受贿赂的行为,可以想象难度有多大。有的犯罪嫌疑人即使如实交代了受贿犯罪行为,但当制作讯问笔录,深入挖掘其犯罪思想根源时,也是不愿意直接面对,甚至产生逃避心理。这时需要引导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结合犯罪行为的一些客观表现,通过客观表现查明其主观意图,促使其将犯罪的主观意图揭露出来。因此,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语言,必要时可以进行引导,但笔录中要尽量使用犯罪嫌疑人的语言,这样才会使得讯问笔录更加客观、真实。

犯罪客观方面也需要详细记录,诸如收受财物的时间、地点;和行贿方商谈的经过;行贿方的请托事项;收受财物的特征、数额、数量、面值、存放地点、用途去向;谋利事实的经过等都应明确列明。

(二)突出行贿人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意图

行贿罪讯问笔录的制作要比受贿罪更突出强调的是行贿方“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构成要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内涵作出了具体规定,笔录应明确行贿人谋取的是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只要行贿人主观上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意思表示或者要求对方提供违法违规性的帮助,客观上主动实施了行贿行为,不正当利益是否实现并不影响行贿罪的构成。

三、以细制胜、防止翻供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贿赂犯罪的笔录制作上面恰如其分。在制作笔录时,侦查人员要围绕细节展开讯问并记录,在审讯中深挖细节,并事先堵其后路,防止翻供,这就要求对犯罪构成有影响的每一个细节都要集中体现在笔录上面。例如,受贿人不承认行贿人去过其家中,而行贿人说在其家中将钱交给受贿人,因此行贿人有没有去受贿人家里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讯问时就需要问清楚,行贿人是什么时间去的、如何去的、有没有陪同人、受贿方家在什么位置、住几楼、家中的摆设等。如果行贿人把受贿人家的具体位置、里面的环境、家具的摆设等,说的很清楚,就足以证明行贿人去过其家里。把这些内容都记入笔录,就等于把可变的口供、证言和不变化的实物固定在一起,笔录内容的可信度就不言而喻了。

实践中,行贿人在给受贿人送财物时和受贿人接受财物时,会提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和理由来掩盖权钱交易的实质,这样双方心理都容易接受,不至于尴尬。尽管这些借口和理由不尽一样,但只要深入挖掘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这种借口和理由就不攻自破。例如,行受贿双方以借款为名掩盖收受贿赂的事实,而且在双方交易时,确实明确这笔钱是借款。如果此时不深入挖掘行受贿双方的内心,很容易被迷惑,甚至让犯罪嫌疑人蒙混过关。这时就需要进一步挖掘犯罪事实,如你们表面提出来是借款,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借款是否出具了借据、是否约定了还款时间、是否有正当的借款理由、双方平时的关系、是否有过经济上的往来、借款是否实际使用、借款的真实去向、借用时间的长短、有无归还的意思表示及行为、有无归还的条件、没有归还的原因等等。这些细节落实以后,犯罪嫌疑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就会充分暴露。再将这些内容记入讯问笔录,行受贿双方的犯意会充分体现,这份笔录就会成为一份高质量的笔录。

此外,讯问笔录上面的时间要和同步录音录像的时间相一致,也要和提审(押)证上面的提讯时间相吻合,否则在庭审过程中,律师会对证据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同时,犯罪嫌疑人要在笔录上逐页签名、摁手印,要特别注意最后犯罪嫌疑人的签署意见,有些犯罪嫌疑人会故意将意见写成“以上笔录和我说的不一样”,如果侦查人员不注意,就会给犯罪嫌疑人留下口实,甚至成为犯罪嫌疑人翻供的根据。

四、注意行贿和受贿双方笔录相互契合,互为佐证

行贿方的讯问笔录要注意和受贿方的笔录在内容上能够相互佐证彼此的犯罪事实。行贿和受贿犯罪的构成并不是对应的,有的案件行贿人没有谋取不正当利益,不能构成行贿罪。但是对于受贿罪而言,只要行为人收受了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就构成受贿罪;有索贿行为的,连是否谋取利益这一条件都不需要。而且谋取利益可分为承诺、实施、实现三个阶段,只要具有其中一个阶段的行为就可认定行为人构成受贿罪。受贿人在接受财物时的主观心理,通过行贿人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例如,行贿人因某事有求于受贿人,在给受贿人送财物时,言语上并没有过多的交流,放下钱物就走了。只要受贿人主观上明知行贿人有具体的请托事项,并收下了对方送的财物,就视为承诺为行贿方谋取利益。在制作行贿方的讯问笔录或者证言时,就需要把受贿人接受财物的语言、语气、动作及一些行为表现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印证受贿人当时的主观心理。

五、注意间接证据和再生证据在笔录中的体现

行受贿案件的证据除了双方的口供外,多为间接证据,对于间接证据的收集也不能忽视。在讯问行贿人有关行贿事实时,要注意是否有其他人知情,如家人、司机、秘书、会计、出纳、生意伙伴等和行贿人有密切关系的人。如果有,要记入笔录,从而补充间接证据。行贿资金如果是通过银行转账或者取款的,也要记入笔录,通过查询银行账户和记账凭证等书证,来印证行贿的犯罪事实。

上一篇:采薇全文翻译与赏析下一篇:长的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