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源培训心得

2024-09-19

姜大源培训心得

姜大源培训心得 篇1

姜大源讲座学习心得

2013年4月22日,我参加了学院组织集体学习活动,聆听了姜大源教授就职业教育进行的主题讲学。通过该讲座学习,我认识到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现在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这是与普通教育的明显不同之处,但是在强调就业导向的时候,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需求,一个是个性需求。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它就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所以更要注重个性需求,即注重人本性的目标。因此职业教育不能被动地适应工作岗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应该是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

姜教授为我们解读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概念,他从职业教育的类型与层次展开,分析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同时讲解了人类多元智能基本结构,强调了学生的差异仅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在开发课程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排序标准,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将学生被动灌输知识转换为学生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策略层面技能的培养,这样高职教育才能有所突破。其次,姜教授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展开了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他强调课程开发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这样的课程才有是有生命的,在姜教授展开50个左右的案例中,我们认识到各种类型的课程都可以运用基于开放性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来开发,载体的选择符合了可迁移性、可替代性和可操作性这三个特点,教师就能开发出令自己为之兴奋,令学生更能接受的课程.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精英型”的教育模式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最根本的区别: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具有在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从事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二是学生对职业岗位需求的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职业岗位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复合性特征,需要更多的职业专项技术的学习、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社会经济对高等专门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上找准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则。严格地讲,职业教育的专业不应该叫做“专业”,它来自于对社会职业群、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或者态度的共同点,是一种用于教育的职业,并非完全照搬社会职业,因此应该是“教育职业”。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经常发生变动,所以职业教育的专业也是在经常发生变动。“专业”的概念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教育职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应针对不同层次知识基础和不同能力结构的人,因材施教,培养其成为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传授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能力。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不同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尤其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当坚持“规格和特色”的有机统一,必须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一生高度负责,坚持应有的规格标准。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培养质量应该突出这种人才具有的特种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

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就是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教育、敬业教育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还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行动是一个人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的活动,工作是一种行动,学习也是一种行动。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是通过工作过程导向实现的;学习要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职业教育的三要素是学生、教师、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基于主动、自我调节、建构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学生是在主动存在与受动存在之间转换;教师是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启示意义的教,教师是在反应存在与主动存在之间转换,当学生主动存在的时候,教师是反应存在,当学生受动存在的时候,教师主动存在;情境则是基于项目、案例和问题意义的境,情境是整合而存在的。

通过这次姜大源教讲学,我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改革要实现从结构导向的教学向行动导向的教学的转变,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知识的传授向认识的传授转化。在今后日常工作中,以此作为自己的重要行动指南,真正做好职业教育工作!

姜大源讲座学习心得

医护分院基础教研室 杨焕生 2013年4月22日

2009年4月23日,著名学者姜大源教授来我校作了关于“工学结合高职课程开发“的精彩讲座,姜教授的讲座给我校全体教师带来了视觉的冲击、信息的冲击和观点的冲击,外包管理学院很多教师纷纷表示在江教授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下深受启迪,思路豁然开朗。

首先,姜教授为我们解读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概念,他从职业教育的类型与层次展开,分析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同时讲解了人类多元智能基本结构,强调了学生的差异仅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在开发课程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排序标准,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将学生被动灌输知识转换为学生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策略层面技能的培养,这样高职教育才能有所突破。其次,姜教授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展开了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他强调课程开发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这样的课程才有是有生命的,在姜教授展开50个左右的案例中,我们认识到各种类型的课程都可以运用基于开放性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来开发,载体的选择符合了可迁移性、可替代性和可操作性这三个特点,教师就能开发出令自己为之兴奋,令学生更能接受的课程;最后,姜教授结合理论和哲学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我们认识到对于课程、对于学生、包括对于自己我们都应该用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才能帮助跳出固有的模式,突破教学上的瓶颈。

讲座结束后,外包管理学院的很多老师就开始将姜教授的理念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展开了一些谈论,思考如何将讲座中的收获运用到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同时,大家也对对学院组织的这次讲座表示感谢,希望以后能请到更多著名学者到我校来交流思想。

姜教授饱含激情的讲座,让我们领略了一个真正学者的风采,在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份对教育无比的热情,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一份责任和激情,需要改革与创新,需要用形而上的眼光去看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教育,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

上一篇:基层干部自查报告下一篇:租赁转让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