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电影鉴赏

2024-10-21

山河故人电影鉴赏(共8篇)

山河故人电影鉴赏 篇1

“当爱已成往事,文峰塔挺立,山河犹在”。整部影片除了人物与故乡的矛盾拉扯出了对家乡的思念,还从各种不同的场景中展现了人们对山河的回忆。影片的三段,分别讲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而相应的,电影的画幅也对应了4:3、16:9、2。35:1的三种比例,导演用画幅和比例来讲述时间线,以此来诉说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让观众去寻找其中的“山河”和“故人”。

片中一头一尾舞蹈呼应,同样的节奏,不同的内涵。从洋溢的舞姿到稳重的.步伐。舞动着的是对岁月的致敬,对往事的回忆,对故土的留恋。伫立的文峰塔在傲雪中静静地看着沧海桑田,时代的变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成为了故土的回忆符号。一小串钥匙联系了梁子与涛儿的爱情和友谊,联系着涛儿对孩子的怀念与不舍。它打开了梁子多年的心结,打开了Dollar未来故乡的追根溯源,打开了每一个人对故乡的回忆。

山河故人电影鉴赏 篇2

关键词:山河故人,贾樟柯,画幅,科幻尝试,销售策略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继《三峡好人》9年之后重回内地银幕的沉淀之作,很多观众通过这部电影重新认识了贾樟柯。事实上,他的很多电影早已斐名国际只是在国内很少顺利公映。因此《山河故人》上映之前, 贾樟柯就曾表示它能顺利上映就是胜利。出乎意料的是在好莱坞大片《蚁人》、高人气小成本故事片《夏洛特烦恼》的夹击之下,这部排片少的文艺电影上映两天票房即突破千万大关,为贾樟柯的内地电影公映打了一场漂亮的票房翻身仗。

有人说现在一些导演要通过豆瓣影评才能理解自己电影的内涵。这虽是一种调侃,但大众对电影的确存在过度解读的现象。电影想要表达什么在不同观众的心里有不同解读,绑架他人的思想未必有益。因而本文主要从电影思想内涵之外的元素着手分析《山河故人》的探索、 创新以及留给电影人的启示。

一、立体叙事的创新:银幕参与叙事结构

《山河故人》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层次组织叙事。与以往电影单纯通过字幕提示观众时期转换不同, 这部电影通过三种不同的银幕画幅比例与字幕相结合, 向观众传达时光变迁的概念。这是继《刺客聂隐娘》之后, 又一部在画幅上做文章的电影。虽然对画幅的把玩在国外一些电影中并不罕见,但一些中国电影人开始将画幅变为电影叙事的一部分的这种意识值得称赞。虽然观影须知中已经告诉观众本片会有不同画幅,但连贯看完本片后发现这种提示其实是多余的,全片在三种不同的画幅结构下并无违和感,叙事连贯有序。

《山河故人》用4:3(1.33:1)画幅呈现世纪之交三个年轻人的生活。这是有声电影诞生初期的画幅规格, 在好莱坞曾盛极一时,这种画幅的特点之一就是更有利于中景、近景画面的表现。因而在这一段的叙事中可以看到导演采用了大量中景和近景。2014年的“现在”段采用16:9(1.85:1)画幅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画幅比例。 关于未来2025年的叙事段采用2.25:1画幅,这种画幅比例善于表现大场面大场景,因此关于未来的叙事中,出现了诸多大景别构图和固定镜头。[1]三种不同的画幅构图使整个故事形成结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形成故事的一部分,三段并列成为整体。

这种让银幕画幅融入叙事本身的做法是内地电影的某种创新,有利于电影内外形成具有戏剧性的互文效应, 从而实现“立体”叙事。尽管目前看来这部电影仅仅算是一种有益尝试,但它对于整个内地电影业来说意义非凡,正如这部影片的官方微博在提到这种画幅运用的缘由时所述,“一部电影,看到电影画面的改革。”

二、创作思维的拓展:现实主义的科幻尝试

电影第三段讲述匆匆移民国外后2025年父与子的生活。这一段是全片争议最大的部分,一方面在于其中的老少恋,另一方面在于现实主义创作中融入的科幻成分。 在这里主要讨论后者对于贾樟柯作品,乃至整个内地电影业的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这种科幻尝试与科幻现实主义有所不同。简单来说,科幻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融入科幻作品中去,使科幻作品更具真实感。而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反其道而行,将科幻元素融入现实主义电影中,这种创新更像一场大胆的冒险行动。毕竟并非每部现实主义电影都能够融入科幻元素的。二者能否默契结合与作品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山河故人》 讲述时间跨度近30年的故事,通过三个不同的时间点结构整部电影。这种结构方式与纪录片有相似之处,而使用科幻手法讲述10年后的未来故事显然比纪录片更简单有效。

超越以往作品的表现手法,《山河故人》另辟蹊径展开对未来的现实主义思考。其实贾樟柯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导演,一向以其观察社会的敏锐度和视角的独特性引人注目。因而“现实主义的科幻表达”这种新颖的艺术范式出现在他的作品里并不奇怪。只是《山河故人》 将这种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毫无违和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向度。其中的老少恋、 父与子的相处模式、离异女人漂泊的无根状态与前面两段故事形成某种因果联系,使得这一段具有哲学意味的科学幻想拥有了超越个体的时代意义。这种科幻尝试成为这部电影对整个内地电影发展大局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三、自我剖析的深刻:导演个人情绪的体现更显细腻

贾樟柯是一位现实主义坚守者,这在他以往的很多电影中都有所体现。虽然他的镜头对准的是芸芸众生中的某个个体,但他的视角总是能超越个体悲欢衍生出具有时代价值的社会意义。正是这份过于坦白的心态导致他的作品享誉国际却在国内屡屡碰壁,然而我们都知道有些事物如果没人表现,很可能真的就消失了。[2]

还记得《天注定》内地公映遭拒时,导演贾樟柯在个人微博上写下,“忍无可忍,无需再忍,重回地下……” 由此可见一直以来贾樟柯既坚守又焦虑,作品中的乡愁气质显而易见。暂不讨论作品的深层内涵,仅从导演的个人情感表现方面来看,《天注定》可能过于直白,时代印记明显到甚至能够忽略其个人表达而硬生生成为时代性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隔两年后的这部《山河故人》是成功的。90年代叶倩文的流行歌曲《珍重》作为这部作品的插曲正是其个人情绪的表达,将含蓄的惆怅感和忧而不伤体现得恰到好处。[3]

与《天注定》不同,《山河故人》中个人情感和尴尬处境不再由某个看似偶发的事件凸显,而是通过平淡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得到生活化的展现,更显沉稳自然。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激烈的事件和情感表达,年轻时代的三角关系、中年离异生活、异国他乡的漂泊……各种情绪点到为止,用其中的真实感打动人心。这无疑也是导演个人的积累和沉淀,抛却两年前“忍无可忍”的愤怒情绪,这部电影将他一直以来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心理铺展开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表达。而观众在唏嘘主人公命运的同时也达到对自身的关切和对导演个人情感的理解。

四、对文艺片发展的启示:文艺片销售策略的变革

一直以来文艺片与当下电影市场的格格不入是我国电影的一大问题。近两年国内影院虽然公映过一些从国外载誉而归且具有话题性的文艺电影,但票房成绩令人遗憾。从2015年五一档公映的《闯入者》开始,文艺片排片率低、票房差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之后《刺客聂隐娘》的票房成绩也差强人意。如何改变文艺片的市场弱势地位值得电影人深思。

作为一部文艺电影,《山河故人》同样面临排片率低的境遇,但其仍然在上映第二天就突破百万票房大关, 超过《闯入者》的总票房成绩,这种现象耐人寻味。排除一些观众因为导演和演员的名气关注电影的因素外, 事实上该现象与其销售策略密切相关。

如今电影市场的竞争几近白日化,一向曲高和寡的文艺片的生存空间一再被压缩,要使文艺电影适应这个商业化的电影市场就必须调整自身的销售策略,明确自身卖点进而锁定潜在观众。《山河故人》在这一点上为以后的文艺电影做出了正面示范。该片卖点就两个字—— 情怀。这种“情怀”不仅包括电影故事中的人生感怀, 还包括贾樟柯作品终于重回内地银幕的悲情塑造。[4]分析发现这个卖点很讨巧,纵观近年内地票房成绩较好的几部电影几乎都与“情怀”相关,《中国合伙人》的创业激情、《匆匆那年》的初恋怀缅、《港囧》的港片情怀等。此外最新的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影片的口碑评价已经成为选择一部影片的第二驱动因素,仅次于明星阵容。[5]《山河故人》上映前和上映中都通过微博平台发布了大量正面口碑引导观众,很多明星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为其助威;从电影点映到公映期间不断出现知名影评人的点评……很多观众正是被这种话题式讨论吸引为其买单的。

文艺电影不同于一般商业电影,其艺术性拥有不可撼动的至高地位。因此文艺电影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扩充文艺片市场的伟大使命而进行商业化尝试更多地应该从变革销售策略入手。很多电影的艺术质量不高却能取得高票房收入的原因在于其卖点清晰并能用合适的销售策略打动潜在观众群。对于文艺电影来说,要想在当下电影市场站稳脚跟,适时变革销售策略是目前为止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五、结语

山河故人电影鉴赏 篇3

电影《山河故人》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贾樟柯在《天注定》后的又一力作,如果说《天注定》是一声发自内心的狂怒呐喊,《山河故人》则更像一曲娓娓唱来的挽歌。它不仅哀泣着被江山河流分隔的感情,更独特而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金马奖等多项大奖,不失为近年来一部难得的国产佳作。

《山河故人》讲述了一个跨越时间与山河的故事,它有着长达25年的时间线和飞渡太平洋的旅程。来自山西汾阳的女青年沈涛面对张晋生和梁子的追求,选择了身为煤矿老板的晋生,却因为感情失和而离婚,二人的儿子到乐跟随父亲从山西辗转上海又来到了澳洲,过着奢华生活的他忘却了故乡的一切,远在天边的故土对他而言,只剩下脖子上的钥匙和涛这个名字。这些隐藏在光鲜亮丽生活背后的痛楚,是文明断层与感情缺失造成的缺憾,本文从影片细节中的乡土元素展现、时间与空间的穿梭、复杂的人物象征内涵三方面解析电影《山河故人》中的文明情怀。

一、 蕴含在细节中的乡土元素

这部《山河故人》像贾樟柯的大部分作品一样,有着浓烈的尘土气息,从上世纪末的《小武》到《三峡好人》,再到几年前的《天注定》,尽管时代变了,公众的生活面貌有所改变,一部分的观众可能趋向于在电影中寻找理想化的生活憧憬,但是贾樟柯仍然坚守着他的阵地,没有选择刻意去迎合观众的口味,它的作品总是在尖锐地洞察生活,然后默默的思考生活。

了解贾樟柯导演的观众会觉得他的作品总是在描写县城,贾樟柯对朴实而琐碎的现实生活有着双重理解,一方面在强调它的平凡温馨,富有浓重的市井气息与人情味。“家住汾阳龙门地,表里山河留美誉,文峰塔上生紫气,迈步走向新世纪”,女主角沈涛的出场就是伴随着这样一段唱词,厚重的口音极富山西韵味,影片从开场就引入了独具特色的汾阳伞头秧歌,街上的百姓舞狮划船,扮演娃娃,一个个攒动的身影在人潮中掀起了欢快的浪花,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间风俗,虽然形式内容各异,但欢快热闹的气氛却总是类似的。在探望朋友的途中,沈涛父亲带着寿桃和挂面,这两样东西是汾阳人祝寿时家家必备的,扎根于乡情的场景瞬间就增加了影片的人文底蕴,勾起了观众对家乡的回忆。

另一方面,电影也写出了小城市的封闭落后,晋生代表的煤炭行业后起之秀毕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像梁子一样,永远沧桑灰暗的脸,永远陈旧肮脏的工作服,灰头土脸的忙碌生活。梁子在与晋生竞争爱人时不堪一击倒下,却又不得不跟自己较劲似地爬起来,开始崭新却又同样庸碌的生活。梁子是这个平凡的城市、平凡的年代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穷尽一生的辛勤劳作,平实中带着麻木的活着。同样生长于山西的著名记者柴静在《看见》中写到,“出生在山西的女孩,小时候是从没见过青山绿水的。”梁子最后重病缠身的悲剧,也是对生存环境污染的控诉,为了经济的各项指数稳步前进,人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剥削,成为了牺牲品。

当镜头跨越到上海和澳洲时,那些疼痛的乡情迫使离家万里的人们怅然回看,可是他们无奈地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地被陌生的环境洗去了印记。沈涛与晋生离婚后,儿子到乐唯一一次回山西老家是在外公的葬礼上,从他缠上名贵丝巾的那一刻起,到乐就注定与这片灰黄的土地诀别了。影片用两个镜头就将到乐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是他在外公灵位前犹豫着不愿跪下的表情,二是到乐不会敬香,竟用单手随便一插的动作。都市生活将他过早拔出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以至于最后远在澳洲,晋生依然喝着汾酒,到乐却连中文和母亲的名字都忘记了。

影片的开头和结束的镜头,都定格在夕阳下的文峰塔,尽管时间过去了25年,作为汾阳象征的这座塔仍然在故乡山河中屹然挺立,没有随着人世山川而改变,它象征着故乡、故旧、故人,与纷繁变化的时事相对比,成为一个永恒的情结。

二、 穿梭在过去与未来间的场景重复

《山河故人》的篇幅仅仅两小时,却展现了长达25年的世事变幻,与以往长时间线的电影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来展现事物漫长的变化过程,而是选取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精妙的时间点,再采用了语言或物品的暗示将其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手法与贾樟柯的另一部作品《天注定》类似,《天注定》被认为是贾樟柯最浅显易懂的作品之一,采用四段的叙事,每段时间通过暗线情节连接。《山河故人》的叙事结构则更加巧妙,不会造成牵强之感。

1999年冬,身为中学同学的晋生、梁子同时爱上了沈涛,三人之间本来牢固的友情,在嫉妒与猜忌下轧得粉碎,两人反目成仇甚至晋生还起了炸死梁子的念头。2014年冬,沈涛的父亲在给老朋友祝寿的途中突然去世,儿子到乐最后一次见到母亲。2025年冬,移民澳洲多年的到乐与中文老师发生了一段忘年恋,二人准备回到山西老家拜访沈涛。这三件事,看似有些突兀,但《山河故人》并不是将其平铺直叙地讲出来,而是使用了大量电影语言和场景再现将其连接在一起。

在过去的故事中,梁子、晋生、沈涛坐着晋生刚买的德国车,望向刚刚解冻的黄河,三人哼着伞头和歌词,放着烟花,亲密无间。当镜头再次转向还带着碎冰的黄河边,晋生已和沈涛成为恋人,叫嚣着要用炸药炸死梁子。山峰仍然绿树葱茏,河流依旧春风解冻,可是过去的友谊和爱恋已经荡然无存。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场景的重复,利用季节、景物、道具的重叠,对比出人物境况和内心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岁月的变迁和现实的残酷。这个场景中另一处引人注意的地方是沈涛买下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二人谈笑中说到这只狗可以活15年,直到2014年为止,下一个镜头便直转2014年,这只小狗是影片中重要的时间线索,将漫长的年月串联起来。在现在的故事中,沈涛从前总爱穿的毛衣改了一下,成了那只狗的衣服,她还是像往常一样陪伴父亲,只是又恢复了孤身一人。在上一段中曾有沈涛送父亲去给老友过生日的镜头,在同一位友人七十大寿当天,沈涛又送父亲前往火车站,还是同样的站台,同样的寿桃和挂面,却没想到老父亲就这样在等待途中溘然长逝。从头至尾没有看到沈涛母亲出现,可见父亲的角色在她生命中占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朋友反目、丈夫背叛的裂变后,父亲的死亡再次刺激了沈涛,随后赶来为外公送葬的儿子,更是注定要永远离她而去,又是同样的火车站台,母子沉默地坐在候车厅的座位上,而那个座位正是沈涛父亲离开时所坐的位置。小小的汾阳站,沈涛送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从此注定了孓然一身的结局,这是片中第二次出现场景的重复。在未来的故事中,沈涛独自在房间擀面下饺子,与上一段中给儿子离别前做麦穗饺子的场景不谋而合,只是房间空荡、形单影只,她来到了夕阳照耀的文峰塔下,又唱起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唱过的伞头:“家住汾阳龙门地,表里山河留美誉……”

《山河故人》跨越了相当长的时间,却从未改变故事的生根的起点,黄河、火车站、文峰塔,在汾阳县城不断重复的场景中,苍凉的宿命感和温暖的归属感相辅相成,安慰着山河角落里每个渴望飞翔又渴望停留的灵魂。

三、 追溯“故人”背后的文化内涵

山河的分隔背后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在观影过程中,有人看到亲情的缺失,有人看到爱情的现实,有人看到地方文化,这所有内容都指向了文明的传承与流失这一话题,在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感情背后,流淌在身体里的文明血脉,是本片的最终内涵。

沈涛、梁子、晋生三个人的反目,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一种分裂,在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转型的年代,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张晋生可谓是那个时代成功人士的代表,敢作敢为,在煤矿业不景气的前景下,毅然决然买下煤矿,自己做老板,而绝大多数人选择像梁子一样沉默地凝视高渺的命运。志在必得也好,随波逐流也罢,这一代人的命运分裂为后来的文明传承埋下了种子。在到乐出生以后,晋生给了儿子一个英文名字,并承诺要给他赚很多的“dollar”,从此开始,无辜的到乐开始背负飘零的命运,他拥有了很多“dollar”,也获得了最好的教育机会,享受着衣食无忧的豪华生活,这是很多人所羡慕的命运。可是对于他自己而言,故乡的语言和母亲的名字都已经忘记,那个远在山西县城中的家,变成了脖子上的一串钥匙和眼前涛涛的浪花。这些曾经亲密无间的人,都曾选择离开故里的山河,最终却又回到了这里,但是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地理上的大山大洋,更隔着精神上的高峰深海,站在空旷房间里的沈涛和站在蔚蓝海洋前的到乐,早已身处两个时空,就算最后到乐和女友回到了故土,也注定永远的失去了故人。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代出生的到乐,被粗暴地烙上了“美元”的名字,他忘记了祖国和母亲,被强行安排在了澳洲,但是在被中国文化所排斥的同时,他也从未被澳洲文化所接受过,因此他缺少同龄朋友,与父亲交流只能依靠谷歌翻译,找不到未来目标,选择一段年龄差距极大的恋爱,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年轻而渴望接纳、渴望重逢的心。当今时代的中国年轻人中,到乐这样的群体不在少数,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从小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以至于忘记了祖先的文明,甚至对中国文明不屑一顾。具有强烈悲剧感的故事,抛弃了很多电影都有的虚伪防护层,正视了公众一直在逃避的文明流失问题,《山河故人》没有粉饰太平,而是直面现实,客观地诉说了在大国崛起背景下,环境将我们每个人抛向不一样的命运,从此被心中的江河和文明的鸿沟分离,尽管我们想尽方法寻找回来的路,但重逢的希望从一开始就是渺茫的。

文明是历经浩茫的时间积淀在土地上的眷恋,成长在经济社会的公众,很少有人理解文明的珍贵,试想在一张羊皮纸都没有发明的年代,人类的祖先们第一次对他们的发展道路表示困惑的时候,一个微小的差错,就可能导致历史的改写,民族文明的灭亡。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民族的发展仰仗的是精神文明,没有了自己独特文明的民族,即使拥有再强大的科技与军队,也不过是涣散的空壳而已。

《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4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总是剩下那部最真实最感慨最触动的,而稀松平常的日子总留给一些没营养没态度没角度的,一口气读完《我不是潘金莲》,却牟不足劲儿完阅《温故一九四二》;看了几遍《人在逋尽范季醯们崴扇魍眩却看了一次《活着》就觉得自己身心纸薄如大病初愈。

我很多时候都在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选择很多电影陈列在自己的橱窗里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有预期的,可为什么当我点开播放器的时候总把事先掂量最重的放在最后。就跟大多数导演在选择开机的时候一样,作为时代的取镜者,他们不仅要迎合商业的潮流,也要尊崇内心那份对艺术的使命感,可电影院线上映后,那些不悔初衷的片子除了回馈声稀稀拉拉以外,连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没争得一席之地。电影哪里不好,是剧情不好,还是剪辑不好,那还是台词不好。其实都好,直击心灵,触动情怀,在时代的大幕下敲响了让很多人脸红的大钟,那到底不好在哪呢,我觉得是时代里的你我还不够好。我们能接受对这个时代不疼不痒的剧情,喜笑颜开的从影院里走出来,但却抵触和排斥鞭笞时代前进又让我们羞愧的桥段,从小不止语文老师,连历史老师都告诉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背得摇头晃脑填空时一词未差,可当没人再以摇头晃脑衡量态度以填空准确度衡量分数的年景来了,你我却在自己掌握兴替的时代里只接受乐得前仰后合却接受不了羞得面红耳赤。况且,这些电影还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上的让你我“三省吾身”,这要真是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现实境况,扪心自问,你我可有能耐撑得了杆,弄得了潮?

我不是专业的电影工作者,不知道《山河故人》用了什么拍摄手法,但我看得出来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镜头观感不同。前半部分主要以90年代末小城里的生活为主线,画面的时代感处理很真实,最触动我的是镜头里的大妈在集市上边走边聊边嗑瓜子。

一、伞头秧歌是小城里每逢春节的传统表演节目,表演者妆容亲力亲为,台词简单却清晰表意,这秧歌节目的行头现在看来略为拙略,和女主角骑摩托车的技术一样粗枝大叶,可镜头格外的停留在一处,就是台下看集会的乡亲们人头攒动。现在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在你我触摸不到温度的世界里,传统佳节的气息一样沸腾如初,可曾经为传统传承而努力的草台班子再也唱不了大戏,戏如今都在电视里,电脑里,移动终端里。我们扭不了头看周围的人,因为眼睛盯着电视节目;我们伸不出手与亲戚朋友相握,因为手指粘着输入法;我们张不开胳膊甚至是思维的胳膊拥抱父母,因为脑子装的都是网络里的悲与欢。再这么下,我不知道有些词还能否再编印在新华字典里,例如:弹冠相庆。

二、三角恋情演绎得含蓄,贴切,又不尴尬。不分贫贱富贵,爱了就追,这里是非常有深意的一个桥段,一个是煤场老板张晋生,一个是煤场看灯人梁建军,一个腰缠万贯,一个温饱勉强,但各有手段追逐自己爱的人。最有意思的是在姑娘表露心迹后,竟然梁建军先动的手打了张晋生,张晋生不能白挨一拳,屁都不放一个那不可能,编剧考虑到性格平衡也不会这么处理,不仅放了还放了一个炸药,但只是一个空炸,炸的不是人是念想。搁到现在这个时代,你跟一个煤老板抢爱情,朋友亲戚不扭送你到精神病院,你自己都拿脑袋往墙上磕怀疑是不是疯了。时代变了,爱情却没变,而你我追逐爱情的勇气却因一些时代的加码或减码发生了改变,生活中总是充斥着男主角“对不起,我不能爱你”和女主角“为什么”的对白,我们都知道答案,却总打着谁也改变不了的幌子把这参考答案一直作为标准答案在抄、在写、在填。

三、梁建军离开后的人生以及女主角父亲的世,这段内容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总结最为妥当: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这句话里包含了许多种情感,爱情在里面,你我曾经绞尽荷尔蒙的追逐最初怦然心动的异性,当恋人还是路人抑或友人尘埃落定的时候,不管你接受与否,像影片中藏匿自己的梁建军,血气方刚地打包上路,故土的钥匙甩上屋头,这段路就已经到了头,最通俗易懂的,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亲情也在里面,女主角的父亲陪她经历了岁月,包括成年后的工作,爱人的选择,婚姻的破裂,而导演选取贯穿父亲生活的连接点在每年父亲与老战友的重逢上,终点也在重逢的路上,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迟早是要分开的,是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亦有常的无奈,而每一条路上都有那么一个人陪你一起走,哪怕只是一段而已。

四、贾樟柯的电影在写实上做得很好,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的讽刺,让你我替这个时代感到羞耻。前期的时间变换,用一个扛大刀的孩子来做特写,90年代末孩子扛了把刀从镜头下走过,过了十几年依旧是那孩子依旧是那刀,这刀象征着传统,但我从镜头里看到了传统延续的苟延残喘。“再也不回来了”是梁建军留给小城最后的诺言,可让一个北方汉子甘心咽回唾沫的是中年患病的现实,常年的矿井生涯没有带给他小概率的健康,反而带给他大概率的职业疾病,没有衣锦只有还乡,半生凄苦不仅换来家徒四壁,还挣来了残破驱壳。潦倒之余,梁建军从旧友口中得知同样开矿厂的老板张晋生如今已经风光无限,自己的糟糠之妻求助曾经求之不得现却被张晋生弃之如敝屣的女主角。躺在卧榻,梁建军见到女主角没有煽情仅剩寒暄地收下了这份接济,最有效果的是桥段的最后一幕,女主角在墙上摔打了喜帖上的浮沉,这喜帖是最初爱人之间追逐的,是梁建军最排斥的,也是婚姻破裂后最讽刺的,用时间把上面的悲欢离合都抹,收拾下夹进包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讽刺的镜头,比如张晋生在澳洲的穿着,与自己儿子的中英对话,父子对自由的理解,老师与前男友离婚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五、对此影片我初感突兀的部分在于导演对时代夹缝的控诉。最明显的一段在女主角沈涛父亲死后,在机场接到儿子,与儿子多方面产生了不能苟同,穿着打扮是洋气还是娘气,称呼上是前卫还是反胃,最后爆发在怒吼儿子跪拜父亲的片段。现在回想起来,如此处理有一定的道理,沈涛的儿子到乐其实是现代你我的缩影,我们是时代的接力员,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我们的参与,而扪心自问,我们现在只做到了奋舞双臂的往前赶,却丢掉了传统的接力棒,我们徜徉在新生事物的新鲜感里,却忽视了传递和承载的使命感。总以为掌握时代话语权的都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我们只用媒介传播潮流的和时尚的,老掉牙的统统抛之脑后,可转过头看看,父母那一代人除了对你我接受新事物能力的赞许,还有对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的期许,这种期许其实是一种时代间的碰撞,体现最深刻的就在每一次春节与家乡的重逢。我们不能也不忍忽视这种期许,因为它来自于生养我们的人和土地。我们不能把这种时代间的撕裂变成一种习惯,因为早晚我们也会站在一个时代的末尾。

六、到底陪在我们左右的是什么,导演其实朦胧中丢了点自己的理解给观众。艺术,包括传统,90年代末的伞头秧歌在开始做了引子,中间女主角说不跳了以词不好为理由承接了开头,最后雪地里女主角以一段独舞谢了幕,意思是经历了沧桑人生后身上利落干净的就是这个念想,想的还是最初的节目,至于曲和调都在心里;还包括歌曲,电影里一直有一首老歌,叶倩文的《珍重》,这首歌出现在沈涛的爱情里,亲情里,也在到乐对生活的迷茫里。我记住了这首歌,就像记住《蛋炒饭》里的那首《朋友别哭》一样,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无论靠到哪一个彼岸,都会因某一首歌某一句话某一个人而停住桨,在这个时代有个词可以表示这种情愫叫做“情怀“。

《过故人庄》唐诗鉴赏 篇5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孟浩然的诗有什么特点呢?闻一多说“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沈德潜称“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黄生云:“诗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唐诗摘抄》)一句话,孟诗平易质朴而至性至情,浅淡随和而至深至浓。《过故人庄》就体现了孟诗的这一特色

《过故人庄》八句四联,完整地描写了作者访问老友农庄的详细经过。题材的选择几乎是触目即是,信手拈来,不刻意剪裁增补,不精心虚构巧饰,全诗呈现出一派地道天然的农家本色。语言表达明白如话,行云流水。主客之间不拘形式,不拘礼节,随心任性,倾心交谈,凸现了知音知心的至情至性。可是,细细体味,我们却能透过平实随意的题材内容和平淡晓畅的语言表达深深体味到诗歌潜在的曲折微妙和诗人隐抑不发的诗韵情致。首联写诗人应邀赴约。“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遣词造语毫无渲染,有约即至,招之即来,简简单单,随随便便。没有虚情假意的推托拒绝,没有冠冕堂皇的繁文缛节,没有铺排挥霍的热闹排场,取而代之的是田家鸡黍的盛情款待,故旧知心的坦诚相待和绿树青山的自然亲近。这种有邀即至的描写渲染了一种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交流氛围,也展示了主客之间情深意重、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耐人寻味的是朋友待客“具鸡黍”而非“烹羊宰牛”(李白待友之道),何也?其间大有深义。这两句化用了一个典故。《论语?微子》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一位荷锄丈人探问孔子的行踪,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指孔子)!”说罢,径自锄草,不理子路了。子路呆立一旁,不知所措。当晚,丈人留宿子路,并且“杀鸡为黍而食之。”次日,子路见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隐者也。”叫子路返回去解释一下,子路再到丈人家,丈人已走,他就对丈人的儿子说,“不仕无义”,孔子谋仕是“行其义也,”因此,虽然“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孔子仍要谋仕。诗人的用意十分明显:一是表示他的老朋友家荷锄丈人一样是个躬耕田园,娱山乐水的.隐士高人;二是暗示自己也像孔子那样是为了行义而谋仕,并且认识到当时也是“道之不行”的形势。了解了诗人用典的用意,便可理解首联两句诗不止写应邀赴约,主客欢洽,更表现出主客身份不同,存在着微妙的志趣不同,也隐含一个悬念:既然认识到“道之不行”,那么,诗人是像孔子那样坚持谋仕行义呢,还是跟主人一起像荷锄丈人那样躬耕归隐?实际上全诗就是通过抒写这次访问和体会来回答这一问题的

颔联写农庄风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近村里,顾盼之间竟是一种清新愉悦、开阔明朗的感受。村庄周围,绿树环抱,浓荫蔽日,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郭外青山,连绵起伏,依依相伴,足见视野开阔,可以游目骋怀。村落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幽深静谧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这种色调明快、视野开阔的环境描写,流露

诗人情不自禁的欣赏和爱慕,也暗示着主人性情的高雅脱俗。绿树青山,不假思考,扑面而来,装扮出居所环境的幽雅迷人,也折射出人物陶然乐然的隐逸风采

颈联写田园情趣。“开轩面场圃,把洒活桑麻”,由颔联的村庄的外景描画转入屋内的主客谈话的刻绘。老朋友和诗人临窗举杯,畅谈农事,情投意合,其乐融融。漫不经心地推开窗户,看到的是菜园场地,翠绿逼人,满目生辉;随心所欲地打开话匣,说的是桑麻农事,痛快淋漓,满嘴余香。所见所言,所思所感,全带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读着读着,我们似乎闻到了“士气息,泥滋味”。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句诗文分别化用了两个前人的诗意。上句借用阮籍《咏怀诗》“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的语意,阮诗是咏叹一个被褐怀玉、安贫乐道的儒生,由于“开轩”正视现实政治,觉悟到历史兴亡的严酷和人生功名的虚无,因而“登高”遥望,羡慕高蹈隐逸。这里说“开轩面场圃”,是采用阮诗从黑暗现实中有所觉悟的含意,表示诗人从仕途来访田园,深深领会田园生活的乐趣,很羡慕躬耕隐居的生活方式。下句借用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语意,陶诗是歌咏田园邻里之间,只关心农事,不涉足世俗杂念。这里说“把酒话桑麻”,就是表示赞赏主人隐居躬耕,心无杂念,情操高洁。因此,这两句诗也不止写宾主欢晤,更表现着诗人醉心隐逸田园的生活情趣,赞赏老朋友断绝尘想的高洁情操,显示着主客间志趣愈益接近,诗人有意于改弦易辙了

末联写再约后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辞别友人,意犹未尽,深情款款地对老友说,在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我将再来农庄,届时可望像陶渊明那样兴致高雅地面对盛开的菊花痛饮一番。这两句写道别一反主人留客之传统,落笔诗人(客人),反客为主,脱口而出,足见朋友之交已到了不分宾主,不拘客套的程度。不可忽视的是,两句诗文还化用了陶渊明的一个典故。据萧统《陶渊明》载,陶渊明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宅边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然见到江州刺史汪弘送酒来,他“即便酌酒,醉而归”。诗人化用这个故事,一是赞扬主人具有陶渊明的节操风度,二是也流露了自己很有追慕陶渊明的意向。这两句诗不仅以再约后期结束了这次访问,更是含蓄地回答了首联提出的问题,诗人有意要归耕田园,这样,通过这次访问,谋仕行义的诗人转向了躬耕归隐的道路,首联所表露的微妙的志趣不同,在尾联便以殊途同归结束。

山河故人电影鉴赏 篇6

一、东西文化碰撞下的自我探寻

电影《山河故人》为贾樟柯阔别电影院线九年后的回归之作, 电影以时间为轴, 展开三段故事。贾樟柯创作时曾表达:“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变化, 情感历练的增加, 我特别想拍一个焦点在感情方面的电影。因为我觉得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这十几年, 新的生活方法、新的科技、交通, 这些东西对我们感情的影响还是很大的。”[4]但“我对情感的观察不会单单从情感本身出发, 因为背后的人的生活都受到社会的变化、经济和科技的影响”[4]。“我们所处的当代这一文化时间和第三世界这一文化空间带给我们思考种种文化殖民问题的便利性, 而大众媒体的存在与工业化复制的生产方式又迫使我们思考文化殖民带来的精神和物质层面的问题。”[5]贾樟柯是国内少数运用大众媒体的方式思考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归属问题的导演, 在自身探寻的过程中, 主要通过中西方的强烈对比体现, 《山河故人》以时间为节点, 1999 年、2015 年及2025 年, 每个时间点都包含了大量的对比影像。

“1999年在我的生活经验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 因为是从1999 年开始我们经历了从没有互联网到有互联网, 从不怎么普遍地使用手机到几乎人人一部手机, 没有高速公路到大量地修建高速公路, 这些经济的、物质的、科技的变化, 其实很深刻地影响到感情。”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 西方经济发达,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贯穿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 而第三世界或东方的传统被排挤到了偏远地带, 扮演一种相对于西方的“他者”的角色, 主导和他者对应存在。《山河故人》的开场, 一群年轻人正在跳迪斯科, 迪斯科的舞曲《gowest》暗含着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憧憬。与之对应的是有地域特色的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作为汾阳的民俗文化, 是当地重要的娱乐活动, 具有东方特色, 原始、神秘, 节奏舒缓。作为外来文化的快节奏的迪斯科文化与传统的伞头秧歌进行对比, 强化了东西方的文化碰撞, 随着影片的发展, 伞头秧歌慢慢消失, 传统文化淡出人们的生活空间。

影片中另一情节对比体现在大龄女青年涛与晋生、梁子两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晋生和梁子都喜欢涛, 却选择了不同的追求方式。晋生直接、大胆, 开桑塔纳、开煤矿, 充满自信, 举手投足间显示着物质生活的优越感;梁子追求的方式是含蓄内敛, 专心陪伴, 他的身上有着传统的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涛在经过抉择后选择了晋生, 这个过程中, 晋生代表的外来文化战胜了梁子所代表的小城封闭文化。

史可扬在《全球化·后殖民·民族电影》中提到“后殖民是西方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殖民后, 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东方在文化领域的一种殖民现象, 表现了国际关系中存在的支配和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6]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崇拜。影片中, 涛与晋生结婚生子后, 晋生为儿子取名为到乐, 与英文的dollar同音, 意思是希望儿子可以多挣美元。美元作为西方物质领先的符号, 体现了世界经济的核心位置, 到乐代表着对西方世界的崇拜, 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比, 增强了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以及其对第三世界的侵略和渗透行径的批判。

贾樟柯把2014 年作为电影的第二个时间点, 能感受到想与当下社会对接的寓意。存在多处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影像:晋生与涛离婚, 晋生离开汾阳去上海发展事业, 涛仍生活在汾阳, 为了到乐接受更好的教育涛主动放弃了抚养权。与贾樟柯原来的作品相比, 《山河故人》中注重了城市之间的对比。上海是一座现代性城市, 不管是其原有的殖民地特征或者是当下明显的后殖民特征, 在国内城市中上海被作为都市化国际化的代表, 而与之相对比的汾阳, 则是传统的中国内陆小城形象, 晋生为了追求财富去上海, 到乐为了接受更现代的教育去上海, 上海在这里是全球化的产物, 兼具帝国主义文化的后殖民主义特征, 而汾阳作为贾樟柯创作精神的来源, 被塑造成静止、落后、原生态的形象。上海与汾阳之间显示出中国城市发展的断裂。另一组对比是涛的父亲突然去世, 涛接到乐回汾阳奔丧, 在到乐与涛之间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对比:到乐喜欢上海, 穿英伦校服, 接受国际教育, 语言中西夹杂, 吃洋快餐, 向往早日去澳大利亚留学, 西方世界对他充满诱惑。而涛留在她所固守的汾阳土地上, 重情感, 讲仁义, 尊崇孝道, 喜欢传统的生活方式, 认为最隆重的食物是饺子, 为父亲用最传统的仪式风光下葬。涛代表着中国固有文化, 而到乐代表着受后殖民主义影响的中国新生代。到乐与亲生母亲之间情感疏离, 故乡不复存在。

2025 年贾樟柯设定为“是一个被提前预置了的结果, 但这个结果却不是真正意义的结果, 它只是一个参照, 是希冀我们能够拉开距离, 用十年后的视角和立场来来观察当下, 每一个中国人依然处在这个时代聚变的正中心。”[7]2025 年的对比主要体现在到乐与他的父亲之间, 到乐已随晋生移民到澳大利亚:到乐的是西方文化教育的结果, 澳大利亚是适合他的生活空间, 而在这个空间里, 他不会讲中文, 不知道中国的面貌, 更不了解自己的未来归属, 与他相对比的是他的父亲晋生, 人在澳大利亚, 但只会讲汾阳话, 只和中国人交朋友, 鄙视西方文化, 又无法脱离西方文化。到乐和晋生形成鲜明对比, 两者矛盾冲突不断, 暗含着中西方文化冲突。

贾樟柯在电影中, 通过对比的方式, 提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问题, 这个过程中, 自我该如何探寻, 贾樟柯也同样处于迷茫之中, 他只是提出了问题, 而自我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探寻。

二、后殖民语境下的情感归属

(一) 流散下的孤独

进入21 世纪后, 后殖民主义研究范围扩大, “流散”和“文化身份”成为研究的热门词汇, “涉及文化无根、族群记忆、身份认同和民族叙事等后殖民和全球化时代的诸多前沿问题”。[2]现代人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 流散成为生活常态。在流动过程中会出现群体无法适应寄住国文化, 情感上无所依托的情况, 而贾樟柯想呈现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人的情感变化, 捕捉到这种快速发展社会中, “群体的分崩离析与个体的孤独境况, 当物质丰盈带来安全感的同时, 我们原本所拥有的各种情感联系都被拦腰斩断”[8]。

1. 孤独下的安稳。《山河故人》中经典的台词“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叙说了生命个体的孤独状态。女主角涛在电影中经历了结婚、生子、离婚、发丧等多个人生重大事件, 最后孑然一身生活在汾阳, 她的生活是孤独的,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涛包完饺子, 背上钥匙一个人在雪地里跳迪斯科。跳迪斯科的镜头, 涛会心一笑, 笑中包含了对儿子归期的期盼还有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意, 迸发了无限的生命力。涛的孤独是她自身主观的选择, 而她的孤独是安稳的, 这种安稳的孤独源于她安稳的生活。地域的单一性和生活的规律性使她的心灵状态是安稳的, 这种状态正是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所缺乏的。

2. 孤独下的无处安放。与涛不同的是, 流散下的现代人的孤独状态是焦虑, 寻找不到精神家园。影片中的张到乐与张艾嘉所饰的汉语教师正是孤独的现代人。张到乐有着东方人的黄皮肤, 接受的却是西化教育, 他知道他出生在中国, 但他不知道中国在哪里、他的母亲是谁, 不会汉语, 与父亲交流需要谷歌进行翻译。孟米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一书中指出, 历史、社团及宗教意识, 再加上语言, 是保卫原住民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 而语言又可说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一环。语言、文化的迷失让他看不清未来的路, 找不到自己的归属, 陷入精神孤独之中, 张艾嘉所饰演的汉语教师的出现, 成为他避风的港湾, 汉语教师可以讲流利的汉语, 拥有母亲的慈爱, 对汉语教师的迷恋是他孤独无助下的自然反映。同时, 以文化的传递者、优雅得体形象出现的世界人张艾嘉所饰演的汉语教师, 同样看不清自己的归属, 她来自台湾, 会讲多国语言, 在西方世界生活多年, 表面上已经全然被西方世界同化, 但回归到真实生活下, 她面对的是一个人生活的孤单无助, 面对着斤斤计较的前夫, 更有对未来无望的恐惧, 到乐成为她拯救自我, 孤独下取暖的重要伴侣。两个人的忘年恋实质的原因是孤独, 看不清自己的的无助。

(二) 归属故里的悲哀

贾樟柯用影像记录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把镜头对准底层的边缘人物, 写他们的困惑、挣扎。”[9]电影中的梁子是底层人物代表, 曾在感情竞争中失败出走, 离开汾阳, 生活却未曾改变, 采煤, 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他健康出现问题时, 他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家眷回归汾阳, 他的情感世界中, 汾阳是他的根, 只有回到他出生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 找到生命的归属。漂泊在外的生活, 他没有积攒下财富积蓄, 回到家乡家徒四壁, 无钱治病, 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 贾樟柯描述了底层人物的生之难。在中国, 有大量和梁子一样的底层人物, 他们的心灵归属是其无法脱离的家乡。

三、民族文化坚守下的创作困境

贾樟柯在2015 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一部分批评者认为贾樟柯从山西汾阳小子转变为行走于世界各项电影节的知名导演, 他的创作本身就是典型的后殖民主义。“贾樟柯的戛纳之路, 他已经非常懂得迎合西方观众和评审的喜好, ”“《山河故人》很有可能让贾樟柯的金棕榈之路眼见就走向顶峰。”[10]在《山河故人》中, 影片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英文对白, 除了取景山西汾阳外还选择了到澳大利亚拍摄, 对山西汾阳的塑造如赛义德所提到的西方人眼里的东方, 落后、神秘。

将贾樟柯的作品列入有意迎合西方文化的后殖民主义作品是不准确的, 纵观当前影视界, 以票房为导向的商业大片占据主流, 能认真思考当前中国生活状态的作品极少, 贾樟柯坚守着对中国人底层生活的刻画及现代人精神的探寻已非常难得。只是在当下社会的拍摄环境, 面对票房压力, 观众审美、政治环境的要求, 导演需要调整自己的拍摄角度, 贾樟柯坦言, 在《山河故人》中他做出了很多突破, 在寻求文艺片与市场的结合。“贾樟柯的镜头既不回避, 也不美化, 只是如实地记录着这个正以超速度行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当代中国的真实风貌, 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境遇, 用影像观察和表现这些个体的存在。从这一点上来说, 《山河故人》依然秉承着这一母题。”[8]即使这部作品中众多瑕疵, 在观影中, 能够让观众对民族、对自身进行思索就是民族文化下电影创作的成功。

摘要: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拓展, 在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下, 通过对电影《山河故人》的解读, 探讨作品中东西方文化碰撞下自身身份的探寻、后殖民语境下的情感归属及后殖民语境下电影创作的困境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后殖民,自我探寻,情感归属,创作困境

参考文献

[1]王宁.全球化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J].文艺研究, 1999, (4) :19-27.

[2]张德明.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 (1992-2012) 》[J].浙江大学学报, 2014, (1) :87-99.

[3]赵稀方.《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座谈纪要, 2014 (8) .

[4]徐长安.独家专访贾樟柯:特别希望年轻人看《山河故人》[EB/OL].http://www.chinanews.com/yl/2015/09-14/7522205.shtml, 2015-9-14.

[5]王建斌, 张效礼.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当代影视主题刍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101-105.

[6]史可扬.全球化·后殖民·民族电影[J].文艺争鸣, 2007 (3) :126-130.

[7]王婧.《山河故人》隐藏了的贾樟柯[EB/OL].http://ent.qq.com/a/20150520/027445.htm, 2015-5-20.

[8]顾铮.贾樟柯的钥匙[J].艺术评论, 2015 (12) .

《山河故人》 篇7

关键词:空间;符号;记忆

作者简介:张臻年(1992.1-),男,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山河故人》讲述了三段故事,1999年,2014年,2025年,导演用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那就是用不同的画幅比,从1.33:1到1.85:1,到最后的2.35:1,其实细看之下我们还会发现,在第一段中是用山西方言在对话,在第二段中是用普通话在对话,在第三段中是用英语在对话,将时间的跨度消弭于其中,就这一点而言,不得不佩服贾樟柯处理时间的那种巧妙。

1、何为几何关系?何为代数关系?

《山河故人》甫一开头,伴随着《go west》的那段舞蹈瞬间就把我们带回了九十年代,那段音乐、那段舞蹈,就是我记忆当中的九十年代,那个年代的人们,流行跳迪斯科,所以那段音乐、那段舞蹈让80后、90后的那些人都很有感触。赵涛开场第一句就很震惊,“我们之间是什么问题?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这就留下来一个悬念,何为代数问题?何为几何问题?

在接下来的观影中我们会发现了,三角问题就是几何问题,而三角问题恰恰就是沈涛、张晋生、梁建军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最终沈涛选择了张晋生,此刻三角已变成两角,不再稳定,所以梁子选择了离开。在沈涛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张晋生是煤老板,而梁子仅仅是一个煤矿工人,在现实面前沈涛最终还是选择了金钱,金钱其实就是所谓的代数问题。

2、影片中的符号

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了几个东西。一是钥匙,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梁子离开山西,把钥匙扔到了屋顶;第二次是梁子因病回到汾阳之后,沈涛把他扔掉的钥匙还给了他;第三次是在火车上,沈涛把家里的钥匙给了到乐一副;第四次是在澳洲,到乐脖子上戴着钥匙;在影片的最后,到乐依旧没有回到母亲身边,只能看着大海,听着涛声,钥匙成了他对母亲的唯一记忆,是两代人之间唯一的思念。第二个反复出现的东西是叶倩文的《珍重》和pet shop boys的《go west》这两首音乐,一首是对过去的回忆,一首是对未来的向往,两首音乐,两种不同的风格,演绎出了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悲欢离合。

在澳洲,张晋生和到乐父子俩,他们之间的交流竟要靠到乐的中文老师Mia来进行翻译,到乐的一句妈咪,让沈涛感到很陌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那些移民二代的悲哀,其实这也在反思,当下很多父母从小把孩子送到国外、或者去一些国际学校去学习,到头来往往就是他们失去了他们的母语,连父母的交流都需要翻译,这不得不是一种讽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去平衡本土化与国际化,这是一个大问题,不要一味地为了追求国际化,而丧失了自己最基本的东西,这是不应该的。

影片的最后,沈涛独自在雪中起舞,相比于时代的变迁来说,个人又能算得了什么,个人终究会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下,山河已变,故人不在。

影片开始于春天,结尾于冬天,刚好就是一年,一年四季其实就是人的一生,一个轮回,有因必定有果,就像沈涛选择了张晋生之后,还是和张晋生离婚了;正如张晋生把儿子到乐送到国际小学读书,最后移民澳洲,最终父子俩的交流还要靠翻译来进行,这就是因果,也许沈涛选择了梁子之后,又会有另一种的因果吧。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会反复出现一个东西——煤矿,在《站台》中,韩三明饰演的那个在煤窑工作的崔明亮的表弟,在《山峡好人》中,韩三明饰演的那个去重庆奉节寻找妻子的山西煤矿工人,在《天注定》中那个和村长互相勾结的煤老板,在《山河故人》中,煤老板张晋生,矿工梁子,所有这些人物都和煤矿联系在一起。煤矿其实就是山西的形象,是贾樟柯记忆中的故乡,而那些矿工则是身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贾樟柯用这样一种东西,既是对故乡的一种记忆,同时也是对底层人物的一种关照。

山河故人电影鉴赏 篇8

客夜与故人偶集⑴

天秋月又满⑵,城阙夜千重⑶。

还作江南会⑷,翻疑梦里逢⑸。

风枝惊暗鹊⑹,露草泣寒蛩⑺。

羁旅长堪醉⑻,相留畏晓钟⑼。

词句注释

⑴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⑵天秋:谓天行秋肃之气;时令已值清秋。唐李白《秋思》诗:“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⑶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诗经·郑风·子衿》:“佻兮达兮,在城阙兮。”孔颖达疏:“谓城上之别有高阙,非宫阙也。”千重:千层,层层迭迭,形容夜色浓重。《后汉书·马融传》:“群师叠伍,伯校千重。”

⑷会:聚会。

⑸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⑹风枝:风吹拂下的树枝。宋曾慥《高斋漫录》:“南唐有画,黄头子数十枚集于风枝上。”惊暗鹊:一作“鸣散鹊”。

⑺露草:沾露的草。唐李华《木兰赋》:“露草白兮山凄凄,鹤既唳兮猿复啼。”泣寒蛩(qióng):指秋虫在草中啼叫如同哭泣。寒蛩:深秋的蟋蟀。唐韦应物《拟古诗》之六:“寒蛩悲洞房,好鸟无遗音。”

⑻羁(jī)旅: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郑玄注:“羁旅,过行寄止者。”长:一作“常”。

⑼相留:挽留。晓钟:报晓的钟声。唐沈佺期《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

白话译文

秋月又一次盈满,城中夜色深浓。你我在江南相会,我怀疑是梦中相逢。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创作背景

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由于职务所需,诗人经常外出办事,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于是诗人题诗与同乡告别,这篇作品遂得以问世。

作品鉴赏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精炼,层次分明,对仗工整,情景结合,意蕴凄美。

名家点评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谢榛《诗家直说》)又曰:“诗有简而妙者,如阮籍‘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不如裴说‘避乱一身多’戴叔伦‘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不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信如所云,诗只作一句耶?文人得心应手,偶尔写怀,简者非缩两句为一句,烦者非演一句为两句也。承接处各有气脉,一篇自有大旨,那得如此苛断!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叔伦)近体诗亦多可观。如“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对酒惜馀景,问程愁乱山”、“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语皆清警。

作者简介

上一篇:行政助理求职简历英文下一篇:七年级六班班规班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