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总结-改

2024-10-02

物联网总结-改(共8篇)

物联网总结-改 篇1

物联网技术及其在社会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宋玉娥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北京,100042)

摘要: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被预言为继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与经济浪潮,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其技术原理及其工作过程;然后着重研究了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智能公交系统、环境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医疗系统等;最后对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做了做了长远展望。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公交系统;环境监控;图书管理系统;医疗系统 中图分类号:

Research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Different

Fields of Society

Song Yu e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 Beijing 100042, China)

Abstract: Internet of things is predicted for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wave of 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academia.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analyses its technology principle and course of work。Then more attention is paid for the research of its applications for different fields, including Intelligent bus system,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medical system.At las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predicted.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ntelligent bus system;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medical system 0 引言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 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995年比尔 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这本书中提及到了物联网, 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提出了“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观点, 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初期的物联网仅停留于“传感网”的层次,但随着物联

网关键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物联网已经发展成为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以及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与物的智能信息网络。在未来10年左右时间里, 物联网将会并且一定会得到大规模应用,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1 物联网技术原理及工作过程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一般定义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是对现有信息技术的一个集成应用, 包括传感器、集成电路、数据通信、自动化、高性能计算、信息处理及安全等。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4个环节, 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物联网技术原理逻辑图如图1 所示。

图1 物联网技术原理逻辑图

它由终端感知系统、网络连接及后台运算3大部分组成。具体工作过程为: 物体上的电子产品码(EPC)通过射频技术(RFID)将信息告知解读器, 而后经过分布式处理Savant 服务器将信息通过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分别传输给对象命名服务器和物体标记语言服务器,查阅存放该电子产品码对应产品的服务器IP地址, 并同时获得该电子产品码对应的物体详细信息。物联网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包括:智能控制,信息识别,位置监测和动态监测功能等,在业务上分为垂直应用模式,行业共性平台模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垂直应用是针对一个企业或者行业开展业务,满足特定的行业和企业要求,例如电力,石油,铁路,公路的企业应用;行业共性模式是一类行业及其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例如物流相关领域,医疗相关领域等。虽然目前物联网处于零散应用的产业启动期,但应用已经较为广泛。2.1 在智能公交系统中的应用

为了倡导低碳生活,越来越多的市民出行采用乘坐公交汽车的方式,但公交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得乘客可能因为长时间等候公交车而延误出行,交通高峰时非常拥挤,乘车时间长等。公交车次信息的更改也需要工作人员一个站点一个站点的更改,浪费人力物力。所以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职能的公交系统以实现即时的信息传递。

物联网是对现有信息技术的一个集成应用,包括传感器、集成电路、数据通信、自动化、高性能计算、信息处理及安全等。在公交车量上安装GPS终端,用来进行数据采集、信息交互、信息显示、连接并控制其它设备的功能。并把GPS收集到的信息上报,通过公交车智能监控调度平台对车载终端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连接 GIS 地理信息系统,以实现车辆监控、数据信息统计管理、车辆运营调度、自动排班管理、电子站牌信息更新等功能。及时更新电子站牌上的公交距离站牌的时间,人们也可以通过公交IC打卡器(公用的USB接口)或互联网来获得车辆信息,让人们确定自己的乘车路线。公交车智能监控调度系统与车载终端之间采用移动公司 2G、2. 5G 或 3G 移动通信网实现数据交互,可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物联网在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的应用:

博物馆珍藏的东西,是国家身份的象征、民族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和谐社会,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但据“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研究结果显示,在各地国有文物博物馆收藏文物中,有50. 66% 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尤其是对环境因素作用敏感的纺织品、纸质、竹木漆器等有机质地文物,中度以上病害发生率占半数以上,文物腐蚀损失状况相当严重并呈加重之趋势,这已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虫害和霉菌等环境因素。如何控制环境使得我们的文化遗物得到更好的保护是当前每一个文化工作者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而物联网的核心是传感网络技术。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无线通讯相结合,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以及对环境变化的监测与管理。从而使得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2.3 在图书馆的应用

目前图书馆一般使用条形码来标识图书,但是条形码容易出现破损,不能防水、防磁、不能耐高温,内容不能更改等缺点。在图书馆中使用物联网中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具体表现为:(1)简化借还书工作,实现读者自助借还书,节约人力成本。目前多数图书馆借还书工作不但要扫描条形码,还要上磁和消磁,并且要一本一本进行,比较繁琐,占用读者时间较多。但使用RFID技术可以一次读取多本图书,大大减

少了读者的等待时间。如果图书馆提供了采用RFID技术的自助借还书外围设备,读者可以快速的自己办理图书的借还工作,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图书馆的人力投入,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图书的自助借还。(2)方便图书的盘点工作。现在读书的盘点方式都是将图书取出一本一本进行扫描,非常繁琐。采用RFID技术可以在不动图书的情况下一次读取多本图书的信息,并通过无线电波方式将信息传送给系统中心,操作简单,方便快捷。2.4 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多个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诊疗体征录入、婴儿防盗、、护理流程、移动药物管理、移动检验标本管理、临床路径等管理。我们举例说明。

(1)医药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要求在RFID标签中存储药品名称、产地、品种、生产批次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如果药品出现不正常的问题,如质量问题,价格问题等,就可以通过标签追溯它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判断哪个环节出现了故障,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有效解决医药流通中存在的成本、安全和管理等问题,使得患者用上安心药。

(2)生命体征采集。即利用物联网终端采集患者的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把医疗传感仪集成在电子血压仪、电子体温计、电子血糖仪等仪器里,按时测量患者最新的生命特征数据(如血压,体温,心率,脉搏,血糖等),通过网络将测量结果传送到医生的电脑中,医生便能及时了解到他负责的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而及时制定对应的治疗措施,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特别是在监护危重患者、抢救伤病员和监护老年患者等领域将能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相应的专利面世。

(3)病人定位、跟踪与管理:将腕式RFID标签佩戴于工作人员和患者手腕上,医院病房的各个进出口都安装RFID阅读器,病人移动时身上的标签接受区域信号产生器产生的信号,并向信号产生器发送标签的ID号。根据这个ID号,就可以确定病人的位置,进而对病人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跟踪管理。

从以上应用中可以看出物联网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各个领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最终实现实时、智能的互联互通的动态服务。3 发展趋势

随着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一个个攻破以及产业链的慢慢成熟,它的应用将逐渐变得多样化、泛在化。首先,行业用户的需求永远是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需求带动应用,并通过应用拉动需求,进而促进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行业的发展。展望将来的若干年,物联网终端将会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安防、能源等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其次,随着

物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物联网的应用将会逐步从行业方面的应用转向个人方面的应用、家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物联网将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聪明”、更为“善解人意”。通过物联网终端自动读取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物品将会自动获取信息并及时进行传递,这就使得信息的“处理-获取-传递”整个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毫无疑问,这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又是一次重大的解放。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物联网的技术原理及其工作过程,着重研究了它在智能公交系统、环境监控系统、图书馆里系统以及医疗系统中的实现原理及带来的便利,并对物联网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关键技术的进步,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将会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参考文献:

[1] 俞磊,陆阳,朱晓玲,冯琳,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9(1):1-7.

[2]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3]关永,物联网行业发展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4]朱洪波, 杨龙祥, 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及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2:1-9

物联网概论学习总结 篇2

基于未来对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了提高自身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各方面的知识需求,参加了本次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物联网概论》课程。

本次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介绍了物联网的定义、基本架构及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它的基本架构从底层到顶层分别为传感网络、接入网络、中间件、应用层。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嵌入式技术、纳米与微机电技术、分布式管理技术。

二、提出了物联网教学面临的矛盾与需求 物联网教学面临的矛盾与需求主要包括:舆论炒作和应用迟滞的矛盾、局部供给规模化与社会需求碎片化的矛盾、技术供给分散化与需求一体化的矛盾、法治、技术、安全与管理等的不配套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人-机对话与物-物对话间的矛盾、标准化建设滞后的矛盾。

三、总结了物联网知识体系构成,并提出了《物联网概论》课程设计原则

物联网知识体系主要由功能体系、系统体系、技术体系、信息体系、标准体系、指标体系构成。《物联网概论》课程应从通识角度给予介绍,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掌握传感器、微处理器、嵌入式技术和相应的软件技术,无线通讯、高频设计、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以及3G无线网络设计等技术。

四、指出了《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难点,并给出了课程改进方向 教学难点:各类基本概念、基本标准与基本协议。

改进方向: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模式、启发思考与探索;面向国计民生,“感知中国”是物联网教学突破的途径。

五、强调了物联网属于信息化领域,重点对EPC标识体系进行了讲解。

对EPC标识体系的学习主要要求掌握EPC标准体系、了解EPC编码策略和设计思想、掌握EPC编码转换方法。

六、介绍了物联网基础技术,对无线网络技术及其标准和自动识别技术进行了重点讲解 物联网基础技术主要由传感器技术、MEMS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定位技术。

七、通过讲解具体的教学案例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建设物联网实验室的必要性

基于微创新的物联网应用课程中列举了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一卡通教学设计、实验实训室建设案例、实验箱开发案例。提倡以鼓励学生为主的兴趣教学法。通过介绍物联网工程实验室的功能(教师进行科研创新、院系举办竞赛活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进行基础教学课程实验)来提出建设物联网实验室的必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有了系统的认识,并了解了物联网在智能楼宇、智能交通、节能环保、食品卫生、精致农业等众多领域中的应用。两位老师讲解内容全面,理论联系实际,既讲解了物联网理论知识,又提出了课程教学中的思路与方法,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本次培训中,我积极参与讨论活动,与其他院校各位老师进行交流,收获了很多东西。

物联网工程设计押题总结 篇3

1选填大空(题号加粗为大概率考点)

01)物联网的三层分层体系结构包括:(感知层)通过无处不在的末端感知网络搜集信息;(网络层)通过融合化的网络基础通信基础设施传输信息;(应用层)通过智能化的应用服务体系实现智能处理和服务; 2)3)可行性研究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物联网工程应用的特性:

可扩展性(网络性能不受规模的影响);可伸缩性(不因为物联网功能实体的失效而导致应用性能急剧劣化)。一致性(要求可以跨越不同网络的互操作特性);透明性(物联网应用不依赖于特定的物理网络); 4)常用的软件需求分析方法包括:功能分解方法(将一个系统看成是由若干功能构成的一个集合,每个功能又可划分为若干个自功能,一个子功能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子功能。体现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思想。);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从问题空间到某种表示的映射方法。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构成系统的逻辑模型。);信息建模方法(从数据的角度来对现实世界建模。)和面向对象方法。

05)按作用距离分为密耦合标签(作用距离小于1厘米)、近耦合标签(作用距离大约为15厘米)、疏耦合标签(作用距离大约为1米)和远距离标签(作用距离为1~10米甚至更远)。

06)按主动性分为只读被动标签(该类标签只能编码一次,编好的信息不会改变,但无须提供电源,只能被RFID阅读器读取,而不主动发送消息)、读写被动标签(嵌入标签中的已编码信息必要时可以被阅读器修改,其他特征同只读被动标签)、半主动标签(该类标签能使用被嵌入的专用电池提供的能量来向标签写入数据)和主动标签(基于被嵌入电池提供的能量可以实现向另外的主动标签或阅读器发送数据)。7)I 物联网工程的安全性主要从六方面考虑。

数据机密性(要求所有敏感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都要保证其机密性,不得向任何非授权用户泄漏信息的内容,是网络重要的安全需求;提供机密性有多种方法,包括从物理保护到让非授权者无法理解的数学算法等;); II III IV V VI 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鉴别,指的是保证在网络中传输、存储的完整,数据没有被修改、插入或删数据新鲜性(强调每次接收的数据都是发送方最新发送的数据,以此杜绝接收重复的信息,目的是防可用性(指尽管存在可能的突发事件(如停电、自然灾害、事故或攻击等),计算机网络仍然处于正鲁棒性(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各种安全性攻击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即使某次攻击行为得逞,该性能也访问控制(要求能够对访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用户进行身份确认,确保其合法性,防止非授权用户读除,目的是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没有任何改变;); 止重放攻击;);

常运转状态,用户可以使用各种网络服务。); 能保障其影响最小化;); 取、写入和删除数据;)

2.选填小空(题号加粗为大概率考点)

01)物联网的主要特征包括: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02)物联网工程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的八个阶段可分为:可行性论证与分析、工程需求分析、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功能设计、设备选型、系统集成、单元与系统测试、管理与维护等。3)列举物联网工程开发生存周期的相应开发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开发说明书;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含需求规格说明);总体方案说明书(整体设计规格说明);系统功能说明书(系统功能设计规格说明);单元测试分析报告;组装测试说明;用户手册、操作手册与维护手册。04)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5)物联网工程需求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分析;技术需求分析;安全需求分析; 06)结构化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来构建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

07)C/S软件体系结构是基于资源不对等,且为实现共享而提出来的,C/S体系结构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数据库服务器)、(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三层C/S体系结构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个部分。浏览器/服务器(B/S)风格就是上述三层应用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其具体结构为:(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08)提高模块质量在于提高模块独立性。模块的独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定性度量,(耦合)和(内聚)。耦合衡量不同模块彼此间相互依赖的紧密程度。耦合要尽可能低。内聚衡量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之间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内聚要尽可能高。

09)设备选型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扩展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安全性)、(QoS控制能力)、(标准性和开放性)、(厂商的选择)等方面。

10)设备选型的基本思路: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扩展上有余。11)电子标签选型的考虑因素有哪几个?

在设备选型中,对于电子标签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工作频率;(2)作用距离;(3)安全要求;(4)系统发射功率;(5)存储容量;(6)多标签同时识读性;(7)标签的封装形式。012)ZigBee主要技术特点

(1)低功耗(2)低成本(3)时延短(4)传输范围小(5)数据传输速率低(6)数据传输的可靠性(7)安全性好

13)物联网工程逻辑网络设计过程主要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1)确定逻辑设计目标(合适的应用运行环境;成熟而稳定的技术选型;合理的网络结构;合适的运营成本;逻辑网络的可扩充性能;逻辑网络的易用性;逻辑网络的可管理性;逻辑网络的安全性等;);(2)网络服务评价(涉及服务质量和安全);(3)技术选项评价(包括通信带宽、技术成熟型、连接服务类型、可扩充性、高投资产出等).014)物联网工程逻辑网络设计中,典型的三层分层结构包括: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 15)物联网工程物理网络设计阶段中,物理层技术选择原则包括: 可扩展性与可伸缩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恢复性;安全性;节约成本; 016)物联网工程中数据处理的特点包括:海量、多态、动态、关联。

017)关于数据中心的等级,在国内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2)中主要从机房选址、建筑结构、机房环境、安全管理及对供电电源质量要求等方面对机房分级,可分为 A(容错型)、B(冗余型)、C(基本型)三个级别。

美国标准TIA-942《数据中心的通信基础设施标准》中主要是根据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可用性(Availability)”、“稳定性(Stability)”和“安全性(Security)”分为四个等级:TierI(基本数据中心),TierII(基础设施部件冗余), TierIII(基础设施同时可维修), TierIV(基础设施故障容错)。18)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中的数据挖掘技术主要包括

(1)数据预处理;(2)数据挖掘;(3)挖掘结果的评估与表示。

几种常见数据挖掘功能包括:① 关联规则;② 分类和预测;③ 聚类分析;④ 离群点分析; 19)应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原则:合适性、结构稳定性、可复用性、可扩展性等;

20)用户界面设计中用于提高易用性的8个界面设计原则是:用户界面适合于软件的功能;容易理解;风格一致;及时反馈信息;出错处理;适应各种用户;国际化;个性化。

21)用户界面设计中用于提高美观程度的设计原则有:合理的布局、和谐的色彩; 022)评价模块设计优劣的三个特征因素:

“信息隐藏”、“内聚与耦合”和“封闭——开放性”。其中“内聚与耦合”是评价模块独立性的重要依据。23)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与服务商、用户等7个环节。24)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

①多学科合作。②具有创造性。③质量不可控因素增多。

25)物联网工程系统测试的过程包括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组装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 3.名词解释(红色为大概率考点【押】,小概率出现名词在第五章51,54,57)

3.1物联网:物:硬件感知,用于信息获取;联:媒介传输,保障信息交互;网:软件服务,用于信息融合智能计算。

3.2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企业信息化,信息条码化”。

3.3 物联网工程:是对各种物联网技术进行综合集成与创新研究及应用的一个整体框架与应用规范。3.4系统测试(System Testing)是将已经确认的软件、计算机硬件、外设、网络等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系统的各种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

3.5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模块化的目的是将系统“分而治之”。

3.66LoWPAN:IPv6 over Low-powe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基于IPv6的低功耗无线嵌入式网络,特点:全球唯一的IPv6的地址,低功耗、可休眠、无路由、组网自由等等。

3.7数据融合技术:利用计算机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技术。

3.8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技术:数据挖掘采用人工智能和统计的方法从大型数据仓库中找出普通数据查询中隐含的趋势性信息,供决策参考。

3.9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通常是指可以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和管理等功能的基础设施,一般含有计算机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和存储设备等关键设备。

3.10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工作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一样,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多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来进行组合,从而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3.11系统集成(System Integration,简称SI)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3.12系统集成商(System Integrator)是指具备系统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系统集成的企业。

3.13 Bluetooth是一种低成本、低功率、近距离无线连接技术标准,是实现数据与话音无线传输的开放性规范。

3.14 ZigBee是一种低功率、低数据传输速率、低复杂度、低成本的双向无线网络通信标准,是专为远程监视和控制应用而设计的。主要用于近距离无线连接,适合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中,同时支持地理定位功能。

4.其他大概率小题(只看重)

4.1“中国制造2025” 实现制造业升级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 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等10大领域,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

4.2物联网从应用的角度可以分为(监控型)如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查询型)如远程抄表、物流查询;(控制型)如智能交通、路灯控制;(扫描型)如手机钱包等类型。

4.3物联网工程的目标是以工程的管理方法为指导,集成已有应用平台,建设相关领域的物联网应用; 4.4 微波射频标签 写入距离要小于识读距离,因为写入要求更大的能量;

4.5物联网应用层共性的安全需求包括:对操作用户的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对行业敏感信息的信源加密及完整性保护;利用数字证书实现身份鉴别;利用数字签名技术防止抵赖;安全审计等;

4.6软件结构模式有C/S(客户/服务器)、B/S(BROWSE/SERVER)、层次结构(上下级层次结构、顺序相邻的层次结构、含中间件的层次结构)4,7 5,简答

5.1 物联网总体设计的五层体系结构

业务层(包括管理应用程序,相关的商业模式和其他业务。);

应用层(在处理层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过程层,并使物联网的发展广应用); 处理层(处理层主要存储,分析和处理从传输层接收到的对象的信息); 传输层(负责传导通过各种网络的加工中心从感知层接收到的数据);

感知层(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对象的物理性质并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些信息这是更方便的网络传输。)。5.2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工作过程

n个不同的传感器收集观测目标的数据;

对传感器的输出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变换,得到相应的特征矢量;

对特征矢量进行模式识别和处理,完成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说明,用到的识别方法可以是聚类算法、自适应神经网络方法,或者其他能将特征矢量变换成目标属性判决的统计模式识别法等; ④

将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说明数据按同一目标进行分组;

利用融合算法将每一目标的各传感器数据进行合成,得到该目标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

利用多个传感器获取关于对象和环境全面完整的信息的关键主要在于融合算法,因此,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

5.3 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异同: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本质都是控制,从对信息源到信息发布的控制,再到信息加工计算。差异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数据获取方式,互联网是(由人工方式获取),物联网是(通过自动感知方式获取);第二,互联的对象,互联网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联,物联网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第三,实质,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物联网实现(信息的智能处理)。5.4物联网工程逻辑网络设计过程主要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1)确定逻辑设计目标(合适的应用运行环境;成熟而稳定的技术选型;合理的网络结构;合适的运营成本;逻辑网络的可扩充性能;逻辑网络的易用性;逻辑网络的可管理性;逻辑网络的安全性等;);(2)网络服务评价(涉及服务质量和安全);(3)技术选项评价(包括通信带宽、技术成熟型、连接服务类型、可扩充性、高投资产出等)

5.5.系统集成的本质与关键: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的综合统筹设计,一个大型的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集成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的集成及不同厂家产品选型、搭配的集成,系统集成所要达到的目标整体性能最优,即所有部件合在一起后不但能工作,而且全系统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匀称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的系统。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是解决系统之间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这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6.应用论述(题目答案自己找)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进行应用软件系统设计(20%)

物联网总结-改 篇4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教师像工程师”。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品牌专业,办大、办活、办强学校,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在学校领导和专业带头人的主持下,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确定了培训项目,经过多方配合,完成了计划。依据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经过两年的建设,本专业10名专业教师“双师率”已达到100%,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成立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原则与途径等。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外延,培养的原则、途径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评价办法和激励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满足专业现状与发展和教师个体现状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师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内校外、校企双元为培养途径,以企业实践、送高校进修、校本培训或教师自学为基本方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制定了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要求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和阶段目标,经领导小组协商、批准,纳入学校和个人培训规划之中,定期检查、评估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使规划落到实处。

在实施培养时,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基本配齐专业教师,使得教师明确一个相对清晰的专业方向阶段;通过多渠道培训,促使专业课教师能胜任一门及以上专业课和一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阶段;专业教师取得相应行业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能胜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阶段;专业教师能胜任课程改革,开发课程模块,编写教材,能承担行业员工培训、企业生产指导工作,成为专业建设的主力阶段。

在具体培养时,采用“校企双元”方式,即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经常指派教师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市场调查与分析,教师加强了对生产一线上技术要 求、工艺标准的直接了解,改善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滞后,不能把握现代专业技术发展脉搏的问题,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请企业的工程师将其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将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带进学校介绍给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师和工程师之间的相互提升。

三、落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

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借助行业、企业等资源,构筑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网络,在师德素质优化、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抓好落实,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1、师德素质优化的培养

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学以致用,引导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学观,增强教师爱校、爱教、爱生的情感,促进教师个体师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群体素质的优化,使之成为德、才、能兼备的先进思想文化和先进技能的传播者。

2、现代教育理论的培养

定期聘请行业专家、职教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选派专业教师参与国家、市区的教研和学术会议,编辑教育理论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与研究,分批安排教师到物联网发展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考察、进修,转变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

3、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职业能力,专业组织教师参与形式多样的培训。定期举办各级各类观摩课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相长的能力和水平;定期开展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活动,研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的制订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

4、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应高校学习、深造,接受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专业人才或师资培训,丰富、更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工作、行业研讨会等活动;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及教学指导,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促进了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组织教师参加国 家、省市的各项技能比赛,强化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成长的保障机制

专业从用人机制、投入机制、物质保障机制改革入手,建立了 “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良性机制,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改革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教师激励机制中,一是在待遇上坚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二是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晋级、评先选优;三是给予有利条件,依托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在校外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

2、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内基地

在校内,我校建立了实训中心,配备了较齐全、较先进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为专业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实践、研究平台;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将收集到的企业、行业相关信息或教育教学信息,提供给教师实习。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坚持从各方筹集资金,建立了教师培训基金,保证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每年投入专项用于师资培训、奖励的费用都有保证。

五、建设成果

2014—2015年是学校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创建全国千所示范性中职学校重要时期,......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专业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适应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全体专业老师共同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绩。

1、完成示范校建设项目

本专业自办学以来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实践活动,创造各种教师下企业实践机会,并结合本专业特点,从内容、形式、方法进行尝试一系列的改革。参加课程开发,创新教学模式,针对本专业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所有专业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单元设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所有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互相合作,超额完成了课程开发任务,加大资源建设力度。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数字化资源建设成为建设的重点之一。为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课程的网络化、信息化,继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的资源建设,力争建设所有核心课程有资源平台,方便师生自主学习。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根据学校人才 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的需求,编辑了多部专业教材,四部成为校本教材,超额完成了示范校建设任务书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

2、参加培训考察交流与技术培训

专业教师多次参加考察、交流、技术培训,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及校级培训,以及多种学习交流活动,教师覆盖率为100%。

3、教育技能大赛屡获佳绩

专业老师在参加论文、教学技能、辅导学生等评比中屡获佳绩。承办了国家、北京市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专业技能大赛,多人次在国家级、市级、区级比赛中获奖。

物联网总结-改 篇5

从被称为物联网元年的2009年,到2011年,物联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在这两年的历程中,物联网逐渐从热炒阶段步入务实阶段。“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明确了物联网的阶段性发展方向:“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工信部苗圩部长在《求是》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所指出的“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之一便是加强产业合作,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应用。同时,中国物联网界的泰斗,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邬贺铨院士也一再强调:物联网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应用。在此影响下,面向行业应用的物联网产品和研发成果也不断涌现。可见,要让物联网云计算落地,“应用为王”已成为业界共识。

然而,我们拿什么让物联网云计算落地呢?

众所周知,在IT、互联网时代,真正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中国本土企业除了华为、中兴,几乎都处于最底层的“生产代工”环节,都在做着基于国外技术的二次开发。因此,IT、互联网界的真正的龙头企业也都集中在欧美国家。

物联网时代,所谓中国和世界发展同步。然而,中国是否真的能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在新一轮信息革命中崛起?答案很迷茫。

首先,从中国人的本性来看,这不无可能。春秋战国时代便是大家频出;唐宋到西汉更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这都说明中国是一个对人类的文明和创新做出过引领性贡献的民族。所以,只要加以善用,假以时日,比肩国际巨头不无可能。

然而,从当下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社会风气来看,又着实困难。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为中心发展战略”的本意被很多人曲解,致使“中国制造”充满了“抄袭、拷贝、山寨”的低劣味道。并且这种误解,日益加重。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潜心做研发,大量的投资都只为能得到快速回报。恨不得把所有行业都当“房地产”来做。试问,如此利欲熏心,身心浮躁,如何担当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中引领世界之重任?

两者相较,中国人本性中的钻研、踏实正在被一点点磨灭;而急功近利、浮夸务虚的一面却日益放大。因而,我们能够在这一轮的全球性战略发展机遇中积攒起核心竞争力吗?能够真正的与国际行业巨头竞争吗?能够不再仅仅是“市场之王”吗?我们能够用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让物联网云计算落地吗?

物联网讲稿 篇6

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则比如: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并且超载多少,但空间还有剩余,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作用:

1.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国内物联网在安全应急领域应用比较成功地案例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防入侵系统。通过在机场周边铺设3万多个传感器组成可感知的智能围栏,围栏可分辨是有人翻墙入侵还是风吹或鸟的停落。当有人入侵时,系统自动报警,若入侵者穿过两道围栏后,监控中心可启动相关措施,大屏幕可显示报警点位置。2.能够加强政府内部管理:

比如在广州,2011年广州已在三个单位的公车安装了GPS系统,试行期间平均节省费用达到24%。公车安装GPS系统后,后方只需要通过统一的监控平台,就能对所有公车实现全方位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车辆所处位置、车牌号、行驶速度、累计行驶公里数和停开时间等。只要工作人员打开电脑的大屏幕,就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找到安装了GPS系统的公车,点击某辆车的车牌号后,屏幕便能立刻显示出其所在位置,这为后方掌握公车的具体去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GPS数据保存期限甚至长达四五年时间;由于GPS系统能够随时提供公车的行驶和停放信息,一旦有人违规将公车停放在学校、酒店或娱乐场所,都可以在系统中显示出来,这为防止公车私用、警车滥用,提供了便利。3.改变各部门分散开发、孤立发展的局面。

目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的管理也日趋复杂,政府各部门间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需求变得异常迫切,以往各部分散应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运行的需求。唯有在统一的公共框架下整体推进整合现有城市管理系统资源共同打造电子政务领域物联网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

4.提升公关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物联网培训教案 篇7

第一部分:无线传感网介绍

1.ZigBee

ZigBee简介

Zigbee是IEEE 802.15.4协议的简称,它来源于蜜蜂的八字舞,蜜蜂(bee)是通过飞翔和“嗡嗡”(zig)抖动翅膀的“舞蹈”来与同伴传递花粉所在方位信息,而ZigBee协议的方式特点与其类似便更名为ZigBee。ZigBee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其特点是传播距离近、低功耗、低成本、低数据速率、可自组网、协议简单。ZigBee的主要优点如下: 1.功耗低

对比Bluetooth与WiFi,在相同的电量下(两节五号电池)可支持设备使用六个月至两年左右的时间,而Bluetooth只能工作几周,WiFi仅能工作几小时。2.成本低

ZigBee专利费免收,传输速率较小且协议简单,大大降低了ZigBee设备的成本。3.掉线率低

由于ZigBee的避免碰撞机制,且同时为通信业务的固定带宽预留了专用的时间空隙,使得在数据传输时不会发生竞争和冲突;可自组网的功能让其每个节点模块之间都能建立起联系,接收到的信息可通过每个节点模块间的线路进行传输,使得ZigBee传输信息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几乎可以认为是不会掉线的。4.组网能力强

ZigBee的组网能力超群,支持多跳,自组网,掉线自连接。理论上建立的网络每个能有60,000个节点。5.安全保密

ZigBee提供了一套基于128位AES算法的安全类和软件,并集成了IEEE 802.15.4的安全元素。6.灵活的工作频段

2.4 GHz,868 MHz及915 MHz的使用频段均为免执照频段。

ZigBee的缺点如下: 1.传播距离近

若在不适用功率放大器的情况下,一般ZigBee的有效传播距离一般在10m——75m,主要还是适用于一些小型的区域,例如家庭和办公场所。但若在牺牲掉其低掉线率的优点的前提下,以节点模块作为接收端也作为发射端,便可实现较长距离的信息传输。

2.数据信息传输速率低

处于2.4 GHz的频段时,ZigBee也只有250 Kb/s的传播速度,而且这单单是链路上的速率且不包含帧头开销、信道竞争、应答和重传,去除掉这些后实际可应用的速率会低于100 Kb/s,在多个节点运行多个应用时速率还要被他们分享掉。

3.会有延时性

ZigBee在随机接入MAC层的同时不支持时分复用的信道接入方式,因此在支持一些实时的应用时会因为发送多跳和冲突会产生延时。

ZigBee的具体应用

ZigBee的问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传输速率且目前电子设备中配置其模块的比例几乎为零,在2010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出名的具体应用。在LED火热的这几年,人们发现ZigBee适用于灯光照明系统,智能家居系统这种不需要传输速率很快的系统。最近还有应用在无线定位系统中并在具体的项目上得到了实施。

2.Bluetooth(蓝牙协议)

蓝牙简介

蓝牙协议是由爱立信公司创造并于1999年5月20日与其他业界领先开发商一同制定了蓝牙技术标准,最终将此种无线通信技术命名为蓝牙。蓝牙技术是一种可使电子设备在10~100 m的空间范围内建立网络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或者语音通话的无线通信技术。

蓝牙发展趋势

蓝牙4.0是IEEE 802.15.1传统蓝牙,IEEE 802.11物理层和MAC层以及Wibree三者的结合体,已和大家传统认识中只适用于WPAN的蓝牙有着天壤之别,在未来几年蓝牙会持续这几年的发展趋势进入一个应用狂潮。

蓝牙4.0最大的突破和技术特点便是沿用Wibree的低功耗传输,它采用简单的GFSK调制因而有着极低的运行和待机功耗,即使只是一颗纽扣电池也可支持设备工作几年以上。

蓝牙4.0的网络拓扑与ZigBee的星形拓扑相比来得简单且传输速率是ZigBee的几倍以上,在传输距离上相对NFC又有较大优势,加之其在手机与音频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一个问世不久的新技术,它对ZigBee和NFC的威胁力度却不容忽视,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蓝牙的优点如下:

1.功耗低且传输速率快

蓝牙的短数据封包特性是其低功耗技术特点的根本,传输速率可达到1Mb/s,且所有连接均采用先进的嗅探性次额定功能模式以实现超低的负载循环。

2.建立连接的时间短

蓝牙用应用程序打开到建立连接只需要短短的3ms,同时能以数毫秒的传输速度完成经认可的数据传递后并立即关闭连接。

3.稳定性好

蓝牙低功耗技术使用24位的循环重复检环(CRC),能确保所有封包在受干扰时的最大稳定度。4.安全度高

CCM的AES-128完全加密技术为数据封包提供高度加密性及认证度。

蓝牙的缺点如下:

1.数据传输的大小受限

高速跳频使得蓝牙传输信息时有极高的安全性但同时也限制了蓝牙传输过程中数据包不可能太大。即使在所谓的高保真蓝牙耳机中高低频部分也是会被严重压缩的。

2.设备连接数量少

相对于Wifi与ZigBee,蓝牙连接设备能力确实较差,理论上可连接8台设备,实际上也就只能做到6——7个设备连接。

3.蓝牙设备的单一连接性

假设我用A手机连接了一个蓝牙设备,那么B手机是连接不上它的,一定要我与此蓝牙设备之间的握手协议断开B手机才能连接上它。

蓝牙应用

从最初的蓝牙传输数据使得蓝牙技术在手机上广泛运用,再到后来蓝牙耳机和蓝牙无线鼠标的风靡,再到时下最流行的蓝牙智能家居系统,蓝牙对人们生活产生的便利不言而喻。凭借着其在电子产品中的高配置比,人们对蓝牙新产品的接受程度会高于ZigBee,NFC等产品。电子窗帘,吸尘器机器人,抽油烟机,智能穿戴产品,低功耗的蓝牙4.0将有更大的应用市场。

3.WiFi(无线保真协议)

WiFi技术简介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是IEEE 802.11的简称,是一种可支持数据,图像,语音和多媒体且输出速率高达54Mb/s的短程无线传输技术,在几百米的范围内可让互联网接入者接收到无线电信号。WiFi的首版于1997年问世,当时其中定义了物理层和介质访问接入控制层(MAC层)并在规定了无线局域网的基本传输介质和网络结构的同时规范了介质访问层(MAC)的特性和物理层(PHY),其中物理层采用的是FSSS(调频扩频)技术、红外技术和DSSS(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在1999年又新增了IEEE 802.11g和IEEE 802.11a标准进行完善。

WiFi技术特点 1.传输范围广

WiFi的电波覆盖范围半径高达100 m,甚至连整栋大楼都可以覆盖,相对于半径只有15m蓝牙,优势相当明显。

2.传输速度快

高达54Mb/s的传输速率使得WiFi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网络,并可快速地享受到类似于网络游戏、视频点播(VOD)、远程教育、网上证券、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等一系列宽带信息增值服务。在这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速度还在不断提升的WiFi必能满足社会与个人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3.健康安全

WiFi设备在IEEE 802.11的规定下发射功率不能超过100 mW,而实际的发射功率可能也就在60~70 mW。与类似的通信设备相比,手机发射功率约在200 mW~1 W,而手持式对讲机更是高达5 W。相对于这两者WiFi产品的辐射更小。

4.普及应用度高

现今配置WiFi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MP4几乎都将WiFi列入了他们的主流标准配置。

WiFi发展趋势

前段时间WiFi技术联盟推出了WiFi Direct标准,这也表示着WiFi在上网本、智能手机、电视机、机顶盒和其他设备中的采用率不断上升的同时也开始要涉及蓝牙传统的WPAN领域。据市场调查公司In-Stat的调查数据,预计到2013年全球将新增2.16亿个配置WiFi模块的电子设备。

传统标配中较热门的蓝牙与红外目前只剩下蓝牙,新增的配置包括重力感应,GPS及WiFi,当中已WiFi配置比例最高。WiFi已经几乎已成为目前手机及其他类似电子设备中的标配。目前市面上的平板,笔记本电脑及智能手机几乎全部配置有WiFi模块。

4.Bluetooth,WiFi,ZigBee特性对比

第二部分:系统拓扑图讲解

读图分解:

1.整个系统接线分为两个部分即强电部分接线和弱电部分接线。

其中强电部分接线包含智能插座,门禁,触控开关,三组台灯摄像头,PM2.5传感器,485采集器,开关电源,信息箱,四组插板。体现如下图:

强电部分的接线: 1. 部件介绍:

卡线器: 其作用是把卡在同一个 卡线器的所以导线连通。使用方法:

每个卡线器上有五个卡口,使用之前现将对应卡口拨片成 与板面垂直,从侧面插入导线 按下拨片,即装好,如右图:

PM2.5采集器:

其作用是连接PM2.5数据采集器 和ZigBee模块,接线方式如右图:

触摸开关:

此触摸开关为三路分离控制开关,均为火线控制。打开面板,手持接线 盒,有字一面面对自己,保持字体方向 正确,接线口从右至左依此为火线进线 灯一火线,灯二火线,灯三火线。按右 图接线方式接好。最后将所有地线 连接在一起即可。

此处火线的接入来自插卡取电端 的电源输出。

装好之后如右图:

门禁系统:

内部接线如右图:

此处不用改线,仅需接上方电源即可。

电源箱:

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空气开关,第二 开关电源,第三适配器。

其中空气开关进线已经接好,空气开关 的出线按照左零右火的解法接出,接到 插卡取电的输入端(K端)

教案01.物联网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联网概念,了解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3D造型模块的搭建与拆卸。团队合作,动手搭建出简单造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视频等材料,发挥想象力,了解物联网及其应用。(2)认识学习3D造型模块的搭建与拆卸。

(3)通过团队合作,应用比特造型模块,创意设计出造型。(4)围绕作品的创意,用途等方面进行说明和展示。(5个W+1个H)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小组讨论问题,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2)通过模块的组建,拼装,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提高团队意识,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4)作品的描述展示,设计理念和功能说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联网的概念。难点:团队合作搭建作品。

三、教学资源

PPT课件,图片资料,比特造型模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

小组讨论: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

观看物联网介绍视频,了解物联网的概念。

图1物联网介绍视频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讨论介绍物联网在交通、食品溯源、医疗健康、智慧家居、安全防护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实验(认识3D造型模块)

图2:3D造型模块

图3:3D造型模块连接

图4:3D造型模块拆卸、设计创作(3D模块搭建)(1)设计

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造型设计。(2)创作

团队合作,拼装3D造型模块,制作完成创意作品。(团队合作完成作品拼装)4、作品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5W+1H对本组的作品进行展示,演讲。

遵循5W设计理念(who、why、where、what、when)

Who?:这个作品是谁做的?(自我介绍)精彩的开头和自我介绍—引人注目 What?:制作的作品名字叫什么?作品的外观和功能介绍? Why?:制作这个作品的灵感?

When?:这个作品什么时候做的?(或什么时候用?…)

Where?:这个作品在哪里制作完成的?(或在什么地方使用?…)

How?:给大家展示作品如何使用?

上一篇:安全应急预案方案下一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