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力发电状况调查

2024-08-19

世界水力发电状况调查(共6篇)

世界水力发电状况调查 篇1

世界水力发电状况调查

摘要:世界水电与大坝发展概况 水电作为技术最成熟、供应最稳定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全球水电装机达到848400MW,发电量 3045000GWh/年,约占全球电力供应量的20%,水电开发程度按发电量与经济可开发量的比值计算达到了35‰其中非洲为11%,亚洲为25%,大 洋州为45%,欧洲为71%,北美为65%,南美为40%。世界上有24个国家的90%电力来自水电,有三分之一的国家的水电比重超过一半。有75个国家主要依靠水坝来控制洪水,全世界约有近40%的农田是依靠水坝提供灌溉。不容置疑,水坝建设、水力发电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代社会水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水坝建设更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水坝 水电 发展 介绍

一、发展水电的优越性

第14届世界能源大会提出了这样的结论:在21世纪的上半期,作为化石燃料替代品的再生能源中,只有水电资源成为主要资源。世界上还有70%以上的水能源可供开发,特别是水能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水电开发潜力很大。通过国内实践,总结出水电有五大优点:(1)它是再生能源,虽有丰枯年差别,但没有用完的顾虑,而火电、核电消耗的是有限的油、煤、气、铀等资源。

(2)发电成本低,水电的成本仅为火电的1/4左右,经济效益高,水电是火电的3倍左右。

(3)水电有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众多社会效益,火电效益相对较少。(4)效率高,大中型水电站为80%~90%,而火电厂为30%~50%;厂用电率,水电站为0.3%,而火电厂为8.22%。

(5)水电机组起停灵活,输出功率增减快,可变幅度大,是电力系统理想的调峰、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

二、各大洲水电与大坝发展概况

2.1欧洲

20世纪初,欧洲绝大部分大坝位于英国(220座)。到2006年底,欧洲注册的大坝超过5280座,其中西班牙已建大坝的数目最多(1188座),其次是法国、英国,均超过500座。

欧洲大坝的主要用途首先是水电,其次是灌溉和供水。在欧洲国家,水库利用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表现在水电方面,这种差异反应了各国地形、降水和国家政策的差异。许多用作水电的水库,常常位于山区或北欧国家,明显不同于用作灌溉和供水的水库,后者规模一般较小,并且位于低地国家和欧洲南部。欧洲约有1/4的大坝是多用途大坝。有若干个国家的水电占本国电力供给的一半以上,例如阿尔巴尼亚为97%,冰岛为70.1%,拉脱维亚70%,而挪威的水电比重达到了99‰

1960年,欧洲许多地方的大坝建设和水电发展达到了高峰。而现在的重点是按照新的法规要求维护和整修现有大坝。

2.2亚洲

亚洲已经逐渐步入水电开发高峰,在建60m以上高坝大部分集中在亚洲,共有276座。国际大坝委员会2006年列出了亚洲地区的35070座大坝。亚洲地区大多数大坝是为了灌溉而建造的,其次是为了水电、防洪和供水。当前亚洲国家建坝的首要目的各不相同。印度和土耳其以灌溉为主,中国以防洪、灌溉、发电为主,日本则偏重防洪和抽水蓄能,伊朗则以灌溉和发电为主要目的。亚洲有9个国家水电占全国电力的比重高于50‰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的统计资料,中国水电所占比重为14%(2007年,按发电量计),印度为17.1%(2007),俄罗斯占18%,土耳其占25.4‰

总的来说,中国、印度、土耳其、日本和伊朗是大坝建设最活跃的国家。亚洲大坝建设的高峰出现在1970年到1980年,平均每年建坝数目超过200座。2006年共有超过189010H W的水电装机容量正在建设之中,这些大坝主要分布在中国,其次是印度、伊朗和俄罗斯。

3印度是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量约1829m/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水资源短

3缺。国内有4083座水坝在运行中,总库容超过2130亿m,90%的水坝都是土石坝,15m以上的大坝有2600座。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37.000HW,260.6m高的Tehrl土石坝已经完工。

3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有很长的边境与我国国境相接。年平均总降雨量约93480亿m,3平均年径流量为42620亿m,水资源蕴藏极其丰富。目前,国内运行的大坝有101座。其中,3土石坝58座,混凝土坝43座,总库容达7930亿m。运行中的水电装机容量约47.000HW。水电装机容量超过10MW的水电站有85个。此外,还有约7000MW的水电装机正在建设,已规划的水电装机容量约12000MW。正在修建的140m高的混凝土重力坝Bureya大坝,库容3503万m,是其国内目前在建中最高的大坝。

2.3北美和中美洲

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2006年的统计,北美和中美洲共有大坝8252座,其中约6510座在美国境内。本区15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水电占电力供应的比重超过了50%,其中包括加拿大、哥斯达黎加、海地和巴拿马。加拿大的水电量是北美地区最高的,居世界第三,美国居世界第四,两国的发电量加在一起超过了世界发电总量的1/5。防洪、发电、灌溉、供水和娱乐是美国大坝的主要用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该地区建成投入使用的大坝迅速增加。在美国,每年退役的大坝数目已经超过新注册建设的大坝数目。

美国约有21000MW的已建大坝2010年前达到许可运营期限,需要重新申请许可证。加拿大的水电蕴藏量极其丰富――最近新规划了很多大坝,特别是在魁北克、拉布拉多和纽芬兰地区。

中美洲建设中的大坝,装机大约3047.1HW(包括墨西哥)。到2006年,墨西哥已建成668座大坝,年发电量25000Gwh。在建水电装机达到

2250HW。

2.4南美洲

2006年南美洲共有大坝799座,巴西(2006年有387座)几乎占了一半。大坝建设的首要目的是水电和防洪。南美目前高坝建设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家,有11.327HW水电工程在建,分布在9个国家,规划待建项目还有62.956HW。该地区水电开发最积极的是巴西,其水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超过76.6%,其他还有巴拉圭(99.99%)、哥伦比亚(78%)、秘鲁(65%)、委内瑞拉(73.3%)、法属圭亚那(60%)、智利(43.5%)和厄瓜多尔(43.5%)7个国家。2007年,南美洲13个国家的在建水电装机容量大约为11.327MW。

2.5非洲

非洲国家水电开发度、水资源调控能力都比较低。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2007年的统计资料,非洲已建成1815座大坝,其中南非(1166座大坝)、津巴布韦(250座大坝)和摩洛哥(120座大坝)拥有的大坝数目之和占到了非洲大坝总数的80%以上。2006年非洲有20多个国家正在开发水电,60m以上高坝建设比例不高,仅有13座。17个在建水电的国家2007年的在建装机总量为7489HW,其中三个国家的在建水电装机容量超过了1000MW,分别为埃塞俄比亚(1277MW)、几内亚(1291MW)和苏丹(1300MW)。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北部和南部地区,大坝以灌溉为主。在中部和其他较湿润地区,大坝以发电为主。《南部非洲电力共同协定》对该地区、对未来电力供应基础设施的投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非洲,有22个国家的水电占全国电力的比重超过了50%,赞比亚、莫桑比克、纳m比亚等5个国家的水电比重超过了90‰

2.6大洋洲

这一地区的大坝共621座,主要位于澳大利亚(541座)和新西兰(67座)。大坝以供水为主,其次是水电和灌溉。有3个国家的水电比重在全国电力中的比重超过了50%,它们分别是斐济(50%)、新西兰(60%)、巴布亚新几内亚(65%)。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坝建设的高峰出现在1980年(平均每年新建大坝约10座),到了1990年迅速减缓,现在澳大利亚仅有一座60m高的大坝在建。当前澳大利亚主要发展小水电和供水工程。

三、水坝(水电)建设的水资源意义

水坝建设的作用不是单一的,除了防洪、灌溉、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等之外,最主要是供水和发电。通过建坝蓄水,达到控制洪水并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是现代水坝的重要作用之一。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

例如: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的水资源问题的成功解决,也主要是依靠水坝建设。美国已经建有大小坝82700多座,大都建于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其中坝高15m至30m之间的坝有6975座,30m以上的大坝有1749座。水库总库容约为135000亿m3,为世界之最。美国水坝按主要功能划分,为供水或灌溉的大坝1890座,防洪的大坝1873座,旅游、娱乐目的大坝870座,以发电为主的大坝629座。〖1〗

相比之下,中国的水坝建设却要落后很多。理论上说我国也有水坝8万多做,但是实际上多为不规则的小型土坝,真正能够全面发挥水坝功能的水坝实际上并不是很多。根据中国大坝委员会的统计,至2003年底30m以上的大坝仅有4694座(其中在建30m以上大坝有132座),在建30m以上大坝的装机容量为56300MW。我国水库总库容仅为5843亿m3(其中在建库容为1405亿m3)。2004年全国水电发电量约为3300亿度。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中、美两国通过人为工程可控制的水资源供应能力,差距在100倍以上。因此,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都离不开建设一定数量的大坝,增加对天然水资源的调控能力。

然而,目前一些国内外的反坝宣传,总是片面地夸大、强调水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今天,天然分布的水资源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不建设一定数量的水坝,具备一定的水资源调控能力,我们根本就无法支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国内有人不顾现实的说什么美国已经不建坝,开始拆坝了,世界已经发展进入后大坝时代,质问为什么我们还要建坝。首先应该说明,美国还再建坝,只不过他们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现在主要是对现有水坝进行维修、更新。美国已经退役的大坝总数达四百多座,这些坝都比较低,平均高度只有几米高。退役的坝中,除了一些由于年久变得不安全的小水坝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建坝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如为纺织、矿业供水的坝,因纺织工业迁移、矿业停工等导致大坝退役。真正对美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水坝不仅一座都不会拆除,而且还要不断地维护、更新。那些盲目宣传美国拆坝的同志,根本不了解我们和美国在水资源的控制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就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解决我国的水资源供应问题,我国经济就无法正常发展。〖2〗

对于发展中国家,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都十分突出。由于国力的局限,欠发达国家在江河开发利用上还远不能到位,防洪、灌溉、供水、调水的能力往往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事实上,我国众多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未来发展的影响将会比洪涝灾害更致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水资源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要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从这种意义上看,大坝、水电建设,不仅是开发能源资源,也是防洪减灾和开发水资源。

四、水电资源与开发利用情况

根据2003年国际水力发电协会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水电发电理论蕴藏量约为40万亿千瓦时(度)、技术可开发约为15万亿度、经济可开发约为8.8万亿度。我国大陆部分水电的理论蕴藏装机容量为6.944亿千瓦(按8760运行小时计),年电量6.0829万亿度,其中技术可开发容量为5.416亿千瓦,年发电量为2.474万亿度,“经济可开发量”(容量为4.48亿千瓦,电量为1.753万亿度),列世界之冠。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上很少采用装机容量的概念表示各国的水电资源。因为装机容量是一个不易客观确定的数值。例如,现在电力工业的发展中抽水蓄能水电站的作用极为重要,而很多抽水蓄能电站实际上只有装机容量而没有发电量(甚至是消耗电量),不能作为已开发的水电资源。其次,根据各国水力发电资源的特点不同,各种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3〗

例如我国的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约为847亿度,按照原规划每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计划可装机应该是1600多万千瓦。而在建设中考虑到更好的发挥防洪、调节作用,实际装机增加到1820万千瓦。现在根据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需要,又要增加420万千瓦装机,以便提高三峡电站的调节能力。这样三峡的装机容量已经比原规划提高了近40%,但是,三峡的年发电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用所谓可装机容量来表述水电资源确实不算很科学,所以国际上基本上都不采用这种表述,而是主要采用年发电量来表示水电资源。我们目前看到的所谓国外水电的开发程度,大都是以年发电量的表示数字,因为,实际上国外根本就没有所谓可装机容量的概念可供比较。由于我国以往比较习惯于用装机容量计算水电开发的程度,实际上这很难正确地反映出水电开发的实际情况。因此,说我国目前水电开发程度达到25%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因为,我国水电实际装机中有大约八百万千瓦的抽水蓄能,还有大量像三峡这样为了提高电站的调节能力而额外增加的装机,所以,实际建设装机容量一般都远远超过规划装机,因此,水电的开发程度被人为的提高了。如果以年发电量计算,到2004年底我国的水电资源的(技术)开发程度应该为13.6%。

这个水电开发程度表述不清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一些水电工作者的足够注意,很多人经常在用我国装机容量的开发程度与国外的年发电量开发程度进行比较。因而,比较的结果,经常会片面地夸大我国水电开发程度。现在,我们应该逐步推广采用年发电量的水电开发程度的表述方式,因为,这个数字不仅是能够客观反映水电开发程度,而且也可以用来与国外的水电开发程度进行比较。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为“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的开发程度。有专家认为,由于其经济可开发的范畴取决于很多条件,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油、气、煤价的不断攀升,必然会有所改变,因此,很多国家建议不宜以此作为衡量标准。

四、世界可持续发展呼唤水电开发 4.1资源情况

整个二十世纪,人类已经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年;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年。世界煤炭的储量虽然多一些,但是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也将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世界的能源结构尽快的转变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与矿产资源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时间的变量,利用的时间越长资源量越多。反之它也不能保存,不管你是否利用它,它都将随时间消逝。所以优先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就是最大的节能和开发资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4.2水电的可再生能源作用不能替代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质能,此外还有一些像潮汐、地热等,但所占比重较少。生物质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我国目前还主要是简单的直接燃烧,国外虽然已有比较先进的生物质能应用技术,但由于生物质能的原料也必须通过种植产生,使其可再生性还是要受到很大局限。太阳能和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恐怕只有解决了大规模储能技术之后,才能和水能一样大规模的应用。目前的太阳能、风能与水能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是随机的、分散的,且效率不高。太阳能是永恒的但也随时间、气象而变化,黑夜、阴雨不能发电;风力则更是天有不测风云,不能人为控制。在发电效率方面,欧美现今有一些风车规模迅速增大,有的风力发电机比旧机组效率高出10倍,但是其出力还是不能与一个中型水力发电站相比。某些发达国家设想组成风力发电电网,但问题很多,迄今未能实现,其作用还远不能与火电、水电、核电相比。根据以色列一家国际知名的太阳能研究机构的实验研究表明,目前较为成熟的太阳能大规模发电应用,仅仅停留在依靠太阳能对火电厂的循环水进行预加热,减少烧燃料的消耗。由于风能、太阳能的这种缺陷,一般来说太阳能、风能目前还主要是在农业用电上起到辅助的作用,或者通过蓄电池构成小型独立电源为边远地区提供生活用电。联合国一直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推广风力发电技术,但目前大都停留在解决边远分散地区的生活供电,仍难以形成强大的电网。〖4〗

与太阳能、风能不同,水能虽然同样是可再生性的清洁能源,但其性质有较大的区别。水力发电的水量主要靠河流和降雨,虽然具有随机性,但是通过建造水库,水量是可以积聚、储存的,因此水电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被人为控制。水力发电的这一优点使其除了提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外,还具有水电机组的启动、停机迅速,可用来调整负荷,在电网中进行调峰、调频和作为事故备用。现代电网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不仅有全国联网,有的地区甚至具有了统一的跨国电网,虽然自动化、信息化、控制技术日益提高,但因电网运行复杂,情况多元变,及时调节和保障安全困难很多,如果电网中缺少必要的调节备用电源,难免事故频发。现代电网供电的效益、安全不能缺少强大的可快速调节的发电装机容量。目前对电网负荷方便、快速的调节,大都赖于大容量水电站或者专门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因此,世界各国近年来对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非常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已经超过常规水电。目前,抽水蓄能电站的研究已成为水电建设中专门的重大学科。可以这样比喻,对于大型电网来说,水电与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区别在于;水电的作用等于风能或者太阳能电站再加上抽水蓄能电站。所以,在目前情况下,随着风能、太阳能发电应用的规模扩大,需要建设

在环境方面,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的生产与消费规模急剧增加,环境排放污染严重。目前,由于煤炭燃烧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粉尘等有害气体,已经可以通过技术得到控制。但是,由于化石燃料和石油衍生能源在燃烧后,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GHG),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些气体吸收太阳辐射并阻止这些辐射由大气层向地外空间发散,能量的长期积聚造成了全球气候不断升温。研究表明,当等效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水循环的加剧,对区域性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对局部农、林业生产也将造成严重后果,引发频繁的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从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以来,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加强了对GHG效应的科学研究。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66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7年12月1日召开的京都缔约方大会上,形成了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它规定发达国家均要限制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2008年至2012年间要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至少减少5%。在这种形势下,利用清洁的水力发电不能不作为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明智选择。世界上大约有经济可发开的水资源8.8万亿千瓦时/年,如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可替代燃烧原煤40多亿吨/年,相当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近100亿吨。4.3水电与扶贫

此外,水电开发具有重要的扶贫作用。据联合国估算,目前全世界还约有20亿人口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电力供应的短缺,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严重的影响着人民生活的质量。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水力资源是现实中能提供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途径。在非洲大陆,化石燃料短缺,而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对大坝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争论阻碍了许多水电工程的建设也延缓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些观点认为这些国家应该直接去使用像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现代生物质能等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他们的能源需求,但是更多的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这类的技术总体上还是处在开发、研制的阶段,尚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所以成本相对偏高。大规模地使用这些技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根本就是不现实的。而且在那些工业化国家已经开始享受化石燃料和水电等成熟的技术为他们带来的巨大效益时侯,单单要求这些欠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太阳和粪便产生的能源来发展也是非常不公平的。在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水电开发是摆脱贫困的明智选择。总之,从资源、环境和帮助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角度上看,开发水电是实现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环境问题困扰水坝建设和水电开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埃及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引发了美苏之间的一场关于水坝的争论。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指责苏联帮助修建的阿斯旺大坝,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以污蔑阿斯旺大坝为代表的,无限夸大水坝副作用的风潮。一时间很多学者千方百计的以能够寻找到水坝的副作用为时髦,在政治对立的思想扭曲下,水坝的形象被人为的妖魔化。一些善于投机的反水坝的组织,也就利用这一点大肆炒作。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上就有所谓的世界反坝联盟。1991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联合国国际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17届国际大坝会议时,会场外就有反坝联盟示威者宿营的帐篷和示威标语。反对建坝的抗议、示威活动几乎伴随了国际大坝会议的始终。那时的示威者只是机械的喊:反对建坝、让河流自由流淌等口号,并无多大的号召力,也还不足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随着世界各国对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必然会使人们对水坝的作用进行必要的反思,其结果必然使一些地区的水坝建设面临来自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质疑和挑战。不可否认,与其他人类文明活动一样水坝建设也必然存在副作用,建坝造库确实存在着有:移民安置、泥沙淤积、鱼类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文物淹没、温室气体的产生、下游水文、物理现象的改变以及地区一体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工程决策者和技术人员认真的考虑和慎重的处理。事实上,建坝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始终是坝工届关注的焦点之一。全世界20世纪初建造的很多水坝上就已经留有鱼道,我国三门峡的泥沙问题,曾经在三门峡修建前就遭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水利工作者的质疑。正因为此,迄今为止可以说国内、外修建的绝大多数的水坝的生态环境作用,都是利大于弊的,包括改造以后的三门峡水库,否则它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因为世界上没有副作用的事情是不存在,无论在任何时候,水坝的建设也必然会面临一个利弊平衡得失的选择。

在反坝和对水坝深刻反思的思想影响下,1997年4月,在瑞士格兰德39名来自不同国家和阶层的人士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在讨论“世界银行”的一份关于水坝建造问题的报告后,提议成立“世界水坝委员会”简称WCD。1998年5月,WCD在争取到有关国家的组织和部门同意后,开始对世界不同国家的125座进行了调查,建立了水坝数据库。2000年11月正式提出“水坝与发展新的决策框架”的报告。他们准备在征求有关国际组织意见后,将报告提交“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希望能够形成今后水坝建造的决策的国际标准。然而,该报告在有关国际组织讨论中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遭到了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强烈反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讨论时统计,仅有三个国家表示同意接受WCD提议的决策框架。2001年2月,世界上关于水利、水电和水坝的三个国际组织(国际大坝委员会、国际灌排委员会和国际水力发电协会)的负责人,联名向世界银行的总裁写信强调:尽管WCD的报告可以作为引发建坝问题讨论的有用的资料,但是,作为建坝决策标准,它是极不充分的。同时表示不能接受报告中对现行水坝作用的不公正的评判结论。

在实际中,各国的水坝建设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反坝运动的影响。如;印度的特理一级水坝由于当地居民受到反坝人士的鼓动,不断的进行反对示威,最后告至最高法院。等待诉讼裁决之后,工程推迟了近20年,造成巨大的损失;印度尼西亚的规划的一座200多米高的混凝土面板坝,由于当地居民的激烈反对,造成大规模**,最后政府不得不停止了该项目的实施;意大利建造的一座水库,由于当地居民的抵制,拒绝搬迁,以至于水库建成后十几年仍不能投入使用,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最引人注目的反坝风潮应该算是中国的长江三峡水电站。因为水坝建设的各种环境问题都在三峡工程中有所体现,所以三峡工程几乎成为世界各国反坝舆论的焦点。经过充分论证和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中国的水坝建设者正在用现实回答着各种对水坝的疑问,可以说我国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是对反坝宣传的最有力回击。

六、有关水坝、水电的争论和结果 6.1关于对水坝、水电的认识分歧

尽管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手段。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全球环境意识的急剧增长,大坝、水电工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这种情况导致了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建造的大坝和水电项目成为了越来越敏感的话题,一些对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的项目,遭遇到公众的强烈抵制以致于最终被迫停止。围绕着水坝的利、弊的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世界水坝委员会的组建和《水坝与发展》报告的提出达到高潮。世界水坝委员会的报告是人们对水坝建设深刻反思的产物,它是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充分利用反坝组织的积极性,委托世界水坝委员会第一次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系统的来总结、归纳水坝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报告通过对一些已建成的水坝的详细的调研,系统的总结了水坝有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5〗

然而,应该看到由于《水坝与发展》调查报告,对水坝的作用采用了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的总结方式,所以该调查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强调水坝负面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误导了公众对水坝的看法。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舆论对水坝建设的反思,已经产生了矫枉过正的趋势。以至于很多人由于受到片面宣传的误导,仅仅强调水电站、大坝产生的环境、生态问题,早已经忽略了水坝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水电替代火电之后,将产生的巨大环境效益。不少人开始否认,水电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错误的主张将水电排除在绿色能源范围之外。在这一问题上,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往往与待开发水电资源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持不同意见。因为,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大力发展水电的过程中,通过兴修水利,发展水电,社会、生态、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当时世界各国有很多这方面的消息、报道、论述。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正面评价水电效益的文章和观点早已被人们淡化,恐怕也只剩下一些水利水电专业工作者还比较熟悉。反之,我们人类根据发展了的认识,反思我们过去的一些水电工程中,没有能充分注意到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问题的行动和观念,却被不断重复、相对放大,而且充满了现在现代人的头脑。以至于人们(甚至包括一些其他专业的专家)已经不知道水电所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而误认为所有的水电站、大坝只会引发一些环境、生态问题。公众的这种偏见,反过来又影响政治家甚至某些决策人物。特别是在那些,绝大多数水电资源已经开发完毕的发达国家。因为,他们一般不需要再对水坝、水电的作用进行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入,不断发展的世界对水能资源的需求变得一天比一天尖锐。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水力资源是现实中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主要途径。在非洲大陆,化石燃料短缺,而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对大坝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争论,阻碍了水电工程的建设和社会进步。为解决这些问题,1996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首先确立了不需要建设大坝的、小型水电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位,鼓励各国的小型水电开发。此后,经过社会各界有关大坝、水电问题的进一步争论,特别是在世界水坝委员会的《水坝与发展》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澄清了一些类似“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与火电相当”等错误观念之后。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上,到会的192个国家一致认识到;发展水电与燃烧矿物资源获得电力能源相比较,无论在资源方面,还是在环境方面,都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过讨论,会议认为;在世界各国都在鼓励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来减缓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大型水电也有必要被确认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最终作出决议,采纳《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呼吁全球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增加包括大型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峰会还承诺加大政府间推动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活动。并建议于2004年在中国举行一次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通过全球的水电领域的高层论坛,探讨一系列的议题,来进一步的完成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峰会的任务,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6.2北京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和《北京宣言》

按照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计划要求,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委托,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和中国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于2004年10月27日在北京共同召开了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研讨会。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共500多人会聚一堂,围绕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的水电开发技术、已建水电站的管理、水电开发的科学决策、水电开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等水电工程关注的议题进行了研讨,并达成广泛共识。

会议重申了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考虑到20亿人民仍然生活在没有电的世界里,呼吁所有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以可靠、廉价、经济可行、社会和谐和环境友好的方式为社会提供电力。会议一致认为,水电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能够显着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对于此次由联合国召开的会议,我国新闻媒体作出正面报道的不算很多,而且,报有不同意见的媒体歪曲报道则不只一家两家。此外,很多中国反坝的NGO组织,都对这个会议持否定态度。实际上,这个会议并不是像有些新闻媒体歪曲报道的那样是由水电系统组织的,它是由联合国组织的。会议的原则、精神包括出席人员和具体发言安排,都是由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会议是按照联合国2002年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计划召开的,是联合国新千年计划的一部分。一些反坝组织和一些反坝舆论,他们不但反对这次促进水电开发的会议,他们甚至对2002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结论,也持否定态度。实际上,有近百名中国反坝的NGO组织的成员(其中大多数都是新闻工作者)都参加过,在南非约翰雷斯堡举行的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他们当时就知道峰会做出的支持发展水电的决议。但是,当时几乎没有一家国内媒体,对此进行过正面报道。相反,从2003年起,我国国内反倒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反水坝高潮。很多片面地强调说什么水电破坏生态环境的反对水坝的宣传,至今还在我国很有市场。

实际上,任何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水坝的生态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例如我国的丰满、新安江、二滩等大型水电站的社会生态效益都非常的显着,正面生态环境效益远远超过负面影响。应该说,现在国内流行的一些反坝宣传的很多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现在我们争论的这些问题,很多都已经在国际上争论了很长的时间。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也已经多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直到2002年的峰会,192个国家首脑才达成一致共识,确立大型水电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位,并决议鼓励、推进世界范围的水电开发。我相信世界各国的政要们,不会还不如我们的一些小报记者、冒牌专家以及偏激的环保分子了解实际情况,也不会不重视世界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他们最终能够得出支持水电的开发的结论,必定还是有道理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国内的一些人,至今还没有能够认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这些。

例如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环境与发展研究的人员最近写文章,仍然质疑水电不是绿色能源。其文章在说到国际社会对水电的结论时,虽然承认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在1996年肯定小水电,和在2002年通过支持大型水电开发的《约翰雷斯堡计划》的事实,但是,显然还是抱着一种遗憾的和不肯接受态度。文章随后竟然以2004年6月在波恩召开的世界可再生能源会议上,一批反对建水坝组织提出的一个被大会否决了的议案为由,否认国际社会一致肯定水电的结论,强调对水电的认识仍然还存在着巨大争议。实际上,不仅这次波恩会议上想把水电从可再生能源中剔除出去的反坝提案被否决了,而且,随后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该同志亲自参加)和会议一致通过的《北京宣言》,已经再次明确了全世界肯定水电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位的一致态度。此外,还有一位某电力部门政策研究机构的同志,也曾经作为特邀代表被邀请参加了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并且还在会上了发言。但是,该同志在会议以后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国际争议:大坝之利弊”这样一节。文章内容却只字不提2004年10月的北京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反而以2003年底由61国家反坝的NGO召开世界水坝会议的反坝意见,作为评论水电的国际依据。这两篇否定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文章,都被某个热衷于反坝的NGO组织收录在其网站上,作为反坝、反水电宣传的依据。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公众(包括一部分专家和领导)对水电的认识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六、结语

应该承认,直到现在国内很多舆论宣传,对水电的一些看法还是不够正确的。应该说这是我国和世界主流意识的认识差距。目前,我国很多公共宣传媒体,缺乏科学知识,又受到了反坝思潮影响。他们宣传的所谓“高尚”、“浪漫”往往是建立在牺牲、阻止欠发达地区人民发展之上的极端敬畏自然。至今,有的媒体还在经常宣扬一些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要求相违背的、不科学的反坝观点。然而,尽管宣传水电科学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相信,随着对水电认识的深入讨论,真理一定会战胜谬误。在满足人民发展需求以及环境和资源压力的难题面前,我国民众一定会和全世界大多数人民一样,越来越全面地认识水电。为了真正实现国家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揭穿一切打着敬畏自然、保护原生态骗人旗号的伪科学、伪环保宣传,按照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要求,大力开发清洁的可再生的水电资源。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国家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的小康目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水力发电状况调查 篇2

关键词:2010上海射箭世界杯裁判员状况

一、前沿

我国射箭运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新的历史。上海射箭世界杯是奥运会后我国举行的重要国际射箭比赛赛事之一,2008—2010年在上海成功的举行了三届赛事,一项国际赛事的成功举行,需要各个方的共同努力,2010年上海射箭世界杯裁判工作受到了国际箭联领导好评,裁判员是竞赛的法官,裁判员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地执法,不仅能对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成绩做出客观的评价,也是保证竞赛在公平竞争原则下健康顺利进行的关键,更是促进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展示竞技体育无限魅力和良好社会形象的根本所在[1],裁判的制裁水平与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是判断赛事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0年上海射箭世界杯比赛国派裁判员为研究对象,裁判员12名,其中国际级1人,国家级9人,国家一级2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收集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为本调查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2.问卷调查法

对国派12裁判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访谈法

对2010年上海射箭世界杯竞赛委员会、运动队教练、队员、裁判员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搜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

4.综合分析法

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裁判员年龄结构

裁判员的年龄结构,可间接的反映裁判员从事裁判专业工作的阅历,50岁以上的裁判员执场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中年裁判员有着较丰富的执裁经历,精力充沛,在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技能上已趋于成熟,是裁判员工作的中坚力量;年轻裁判员对工作有着高度的热忱和旺盛的精力,但执场经验往往不足比赛中遇见突发事件,经常会出现处理不果断、紧张及判罚失误等问题。2010上海射箭世界杯裁判员年龄结构(见表1),主要集中在41—50岁,共有6人,站到了总人数的50%,50岁以上裁判员1人,30岁以下裁判员2人,31—40岁裁判员3人,选派的裁判员年龄上看年龄结构偏大。

表12010上海射箭世界杯裁判员年龄结构统计表

年龄段30岁以下31—4041—5050岁以上

人数2361

%16.725508.3

(二)裁判员职业状况

所调查本届射箭世界杯射箭裁判员中没有职业裁判(见表2),其中体委机构人员6人,教师3人,机关工作人员2人,其他人员1人,在对12名裁判员访谈了解到,有6名裁判员曾经是专业运动员,虽然职业状况有所不同,但全部裁判员都有坚持对射箭规则的学习与培训,能够掌握新规则的变化,实践经验丰富。

表22010上海射箭世界杯裁判员职业状况统计表

职业类别体委机构教师机关其它

人数6321

%502516.78.3

(三)裁判员执裁年限

一般来说,执裁年限越长,临场经验越丰富,相应的执裁水平也会也高,临场运用规则的能力越强。执裁年龄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出裁判员临场经验的积累,所选派裁判员执裁年限20年以上1人;16-20年2人;11-15年2人;5-10年5人;5年以下2人。人数重要集中在5—10年执裁年限阶段,占总人数的41.7%(见表3),总体来讲,所选派裁判员执裁年限较长。

表32010上海射箭世界杯裁判员执裁年限统计表

年限5年以下5—10年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

人数25221

%16.741.716.716.78.3

(四)裁判员学历情况

调查的12名裁判中(见表4),研究生1人,占8.4%;本科5人,占33.3%;专科6人,占50%。反映出选派的裁判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基础理论好,文化素质高,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会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调查还发现,虽然选派裁判员学历水平较高,但英语运用与交流能力不强。在与外籍裁判员,教练员访谈中反映出,由于语言交流问题,有时不能及时处理裁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比赛进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表42010上海射箭世界杯裁判员学历情况统计表

学历研究生本科专科

人数156

%8.433.350

(五)裁判员地域分布、执裁情况

在本届射箭世界杯执裁的国派裁判员中,陕西1人,山东1人,江苏1人,四川1人,天津1人,北京2人,上海5人,90%的裁判员来自射箭运动成绩比较好的省份,这些裁判员在省内有着更多的比赛锻炼的机会,从而有着更丰富的执裁经验,调查还发现,有国际比赛执裁经历的裁判员有9人,占到总人数的75%,选派的裁判员同时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赛的执裁经验,这为高质量的完成射箭世界杯的裁判工作提供了前提与保证。

四、讨论

(一)2010年上海射箭世界杯国派裁判员以国家级为主,国际级裁判员仅有1名,裁判员职业以体委机构人员和教师为主,文化素质较高,但年龄结构偏大。虽然国派裁判员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水平,但拥有射箭国际级或达到射箭国际级高水平的裁判员不足,是国派裁判员的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与我国越来越多的射箭国际赛事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裁判员的培养。积极选派水平高、业务好的裁判员,参加国际裁判员的学习与考试,进一步提高执裁能力与水平,增加国际级裁判员的比例,提高执裁国际射箭的能力,进一步与国际大型射箭比赛的要求相适应。

(二)经过与运动员、教练员访谈,对国派裁判员的执裁水平给予了认可,但对裁判员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给予及时、清晰的解释表现出不满。在与裁判员进行访谈中,外籍裁判员对国派裁判的工作态度与协作精神,表现出高度的肯定与好评,对国派裁判员的工作能力与执裁水平也给予的高度评价,但英语水平不高,交流不顺畅,是国派裁判员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国派裁判员同时也感觉到,运用英语交流自信心不足,与外籍运动员、教练员交流有恐惧心理,害怕在比赛过程中有情况发生。这种状态下往往会影响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判罚信心与准确性,同时也会影响比赛进程的流畅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国派裁判员的英语水平,这不仅能增强执裁国际比赛的水平与能力,更有利于与国际裁判员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比赛中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懂一些专业词汇,更重要的是能在实际裁判工作中的运用。这就要求裁判员平时要积极学习射箭英语专业知识,加强口语练习,提高英语水平和交流的能力。对于上海射箭世界杯这样的国际大赛,可对裁判员进行短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的集训,可以快速提高裁判员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三)本届比赛国派裁判员地域分布广泛,有着丰富的执裁国内射箭比赛的经验,大部分裁判员执法年限长,比赛场数较多,场上执裁水平得到了箭联领导、外籍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可,但是毕竟要看到,与每年举行的国内赛事数量相比较,国际赛事数量相对较少,为了保证比赛的执裁水平,指派年轻裁判员承担工作的人数较少,年轻裁判员往往经验欠缺,对新规则理解不深、运用不熟练,执场时紧张,遇见突发情况处理不果断,需要更加注重年轻裁判员的培养。给予优秀的年轻裁判员更多的执裁国际高水平比赛的机会,以老带新促进各年龄阶段裁判员水平均衡发展,提高我国射箭裁判员的总体水平。

五、建议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国际级裁判比例

由于我国射箭裁判员都是业余性质,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运用,确实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加强射箭裁判自身的组织能力、裁判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可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其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选派水平高、业务好的裁判员,参加国际裁判员的学习与等级考试,进一步提高执裁能力与水平,增加我国国际级裁判员的比例。

(二)增强英语水平,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提高外语水平不仅能增强执裁国际比赛的水平与能力,更有利于与国际裁判员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比赛中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懂一些专业词汇,更重要的是能在实际裁判工作中的运用。这就要求裁判员平时要积极学习射箭英语专业知识,加强口语练习,提高英语水平和交流的能力。

(三)注重年轻裁判员的培养

年轻裁判员是裁判队伍的生力军,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对裁判工作有积极的热情和旺盛的经历,在业务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经验的不足往往是他们的弱势,现在我国大规模的国内外射箭赛事越来越多,多给年轻裁判员参与与锻炼的机会,不断积累执场经验,快速提高业务水平,与国际大赛的要求相适应,不断提高国内组织国际赛事的水准。

参考文献:

[1]何志林,郭蓓.上海市奥运项目裁判员队伍现状和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38-41.

[2]杨萍,岳向阳,卜宪贵.对九运会裁判工作情况的分析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212.

[3]王牡娣.CUBA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26- 27.

[4]卢学军,杨双燕.十运会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68-69.

世界燃气发电机组市场分析报告 篇3

天然气发电机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联合循环燃气轮机,一种是燃气内燃机。

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是瓦斯在燃烧室内与经过空压机压缩后的空气混合燃烧,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在燃气轮机中膨胀做功,一部分用于带动压缩机工作,另一部分用于发电机发电,做功后的高温乏气可以通过余热锅炉再次回收热能转换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再发电,形成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发电效率可大大提高。利用燃气轮机发电,具有单位功率重量尺寸小、运行平稳、机组功率大、转速高、轴系运行噪音小等优点,但该机型对瓦斯浓度和压力要求高,燃料热值比较稳定。由于瓦斯浓度波动较大,会随着煤层开采后期浓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等因素的影响,故燃气轮机在此状况下的应用会出现频繁开机和停机的现象。

燃气内燃发电机组的工作原理为利用瓦斯在机体内燃烧,推动汽缸活塞移动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做功后的高温乏气可通过余热锅炉带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提高发电效率。该机组具有对燃料要求低,系统简单,运行灵活,发电效率高,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尤其是该机组要求瓦斯进气压力低,仅为3kPa~35kPa,瓦斯浓度范围广,浓度8%以上即可利用,这使得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在瓦斯发电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机组是一种技术成熟的设备,具有集成度高,设计安装简单、运行管理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与燃气轮机发电形式相比,具有启动时间短、燃气压力低、对燃气浓度适应范围宽的优点。

目前在中国运行或安装的燃气内燃发电机组分国产和进口两种。国内的生产厂家主要有山东胜动集团、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单机容量为500kW~700kW机组,单机容量大的发电机组也在工业性试验阶段。国外的发电设备厂家主要有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奥地利颜巴赫公司、德国道依茨公司、日本三菱重工等。单机容量为kW~4000kW机组。

从国内使用燃气内燃发电机组情况可知,国产机组与进口机组都有成功运行的样板。与国产机组相比,进口机组单机容量大,发电效率高,年运行时间长,占地面积小,但对瓦斯浓度要求30%以上,同时设备价格高,订货时间长,初投资很大。国产机组虽发电效率不抵进口设备,但其对燃气的品质,供气压力的要求很低,更适应瓦斯抽采量和浓度有波动的情况,而且造价大大低于进口机组,供货时间短。

第二节 细分产品市场规模及增速

我国燃气发电机组分类的细分产品中,燃气轮机的市场规模为28%左右,燃气内燃机的市场规模为72%左右。

我国燃气轮机的产量为38.88万千瓦,其产量增加到408.55万千瓦,这几年间的产量都呈现上升趋势,最高增长率为179.06%。20上半年其产量为284.91万千瓦。

图表- 1:-2017年上半年燃气轮机市场规模及增速分析

杭州先略整理

世界水力发电状况调查 篇4

发布时间:2011-11-

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体向二、三产业为主体转化,产业结构内部也在不断的提升。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不同时期的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形成各种海洋产业,有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近20年来形成的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滨海旅游娱乐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医药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已经形成七大类型:航运和通讯的海洋空间利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旅游和娱乐、海上废物处理、海洋军事利用、海洋调查研究等。

统计显示,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海洋产业的产值为130亿美元。到了70年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十年就翻一番:70年代初,为1100亿美元,1980年为3400亿美元,1992年达到6700亿美元。2002年,世界海洋经济产值约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

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比2004年的12841亿元大幅增长约1.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比2004年的3.9%大幅提高5.63个百分点。我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水产品总产量1990年跃居世界首位,目前约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1/3。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997年29公斤,开始超出世界平均水平。造船业产值世界第二,商船拥有量世界第三,海洋经济发展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已位居世界沿海国家中等偏上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海洋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海洋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的重点集中在海水养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环境与资源保护三个方面。21世纪,海洋生物技术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目标,世界各国纷纷制订“海洋生物技术计划”,海水养殖、海洋药物、功能新基因、环境保护等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尽管中国海洋生物技术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但海水繁殖与养殖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许多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1997年正式启动了海洋863计划,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海水繁殖和养殖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在海水养殖物种优良种苗的培育和保存上,中国进行了包括组织培育及细胞工程育苗研究,虾、贝类三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海水养殖动物雌核发育和性别控制研究等,掌握了大型海藻良种克隆纯培养及保存技术、海藻生物反应器育苗技术、对虾、牡蛎、扇贝、珠母贝等的多倍体诱导培育技术等。另外,在对虾性控技术、全雌牙鲆种苗培育、名贵的石斑鱼性控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在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上,我国主要进行了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芋螺毒素的基因工程和药物研究、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其中,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严重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目前已分别构建了正常和病变的对虾组织CDNA文库,测定了近百个病毒表达序列标记(EST)及近千个对虾表达序列标记,开发了实用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快速检测的PCR试剂盒,使我国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海洋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尤其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方面。海洋产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0%-20%的平均水平。从统计数据看,我国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由“七五”初期的51∶16∶33,优化升级到2004年的30∶24∶46,2009年显著提高至5.9∶47.1∶47.0。海洋产业结构逐步实现高级化。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占比的平均水平超过60%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全球海洋捕捞业产量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在约8500万吨。自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捕捞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船上安全加强。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改造渔具以及作业方式,实现了生态系统目标的成功进展以及有选择的捕鱼技术的成功应用,以便更有效地专捕特别体积的鱼和鱼的物种以及其它海洋生物,并力求减少对海底栖息地的影响。用于改进海底栖息地分级的航海设备和工具最近的发展使得捕捞行业能更有效地捕捞特定资源并减少对深海栖息地和群落的影响。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人类开发海洋渔业资源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3%的海洋渔业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21%的渔业储量正被适度开发,即还能够提升开发量的渔业储量只占24%;而52%的渔业储量已被完全开发,不能再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更为严重的是,24%的渔业储量已被过度开发,其中7%的渔业储量已枯竭。粮农组织的统计结果还显示,占开发总量30%的10种最大的渔业物种中,有7种处于完全被开发或枯竭状态。

中国目前也面临严峻的渔业资源污染、过度捕捞等生态环境问题。如:局部渔业水域受到污染,天然渔场形不成鱼汛,海洋珍稀物种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2000年,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4571万吨、产值564.7亿美元;养殖产品上市率从1970年的5.3%增加到2000年的32.2%。目前,世界水产养殖和贸易仍保持快速增长,养殖水产品的增加稳定了水产品国际贸易,减轻捕捞对资源的压力。如欧盟渔业产品中有17%来自于鱼类养殖。

中国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70%,但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仍很低,处于低附加值、低效益、高成本发展阶段,并以透支未来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的。主要问题有:(1)传统的综合养鱼方式仍作为主体,而国际上则普遍关注水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崇尚绿色水产品。(2)养殖品种仍以四大家鱼为主,无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3)养殖饲料营养不高,水产养殖饲料的革命仍遥遥无期。中国水产养殖饲料的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海水鱼类养殖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且随着新一轮养殖热潮的到来,饲料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我国网箱养殖一直沿用鲜活饵料,甚至连新兴起的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也使用小杂鱼作为饵料,这些饵料除极少部分被利用外,大量的成为残饵,流失到自然海域;加之养殖鱼类排放的大量有机物,不但污染周围的水域环境,而且由于对海中幼鱼资源的大量捕捞,造成自然资源饵料基础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国家禁渔效果。(4)经营形式仍属于小而全、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农经济,水产养殖发展始终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而是逐步走向低品质、低价格的产品充斥市场,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较低,并成为制约养殖产品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与传统海洋经济不同,现代海洋经济的的一大特点,就是对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例如,海上油田开发从勘察、钻探、开采和油气集输到提炼的全过程,几乎都离不开高技术的支持。海洋开发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技术都是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正由于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才引发全球性的海洋开发热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海洋产业是海洋捕捞、海水制盐和海洋航运业;70年代以来,海洋油气开发、海水增养殖(海洋农牧化)、海洋旅游和娱乐逐步成为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兴产业。国际海洋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发展态势相仿,产业结构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同时,产业内部结构看,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2、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便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开发战略的重要性逐步被沿海国家提上议事日程。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首先在议会上提出“向海洋进军”的口号。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提出”美国必须开发海洋”,要“开辟一个支持海洋学的新纪元”。尔后,不少国家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纷纷推出了海洋开发战略。世纪之交,海洋开发战略又成为各国的热点。

美国1999年提出了“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从沿海旅游、沿海社区、水产养殖、生物工程、近海石油与天然气、海洋探求、海洋观测、海洋研究等11个方面制定未来发展的重点。核心原则是维持海洋经济利益、加强全球规模的安全保障、保护海洋资源和实行海洋探求四个方面。2000年美国颁布《海洋法令》,2004年发布《21世纪海洋蓝图—关于美国海洋政策的报告》及《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日本是最早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1961年,日本成立海洋科学技术审议会并提出了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指导计划。在70年代中期又提出海洋开发的基本设想和战略方针。早在1980年,日本海洋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达到了10.6%。他们一直把加速海洋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方向,“期待海洋这一无限的空间所具有的矿物、生物、能源、空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维持日本的社会经济需求。2007年,日本国会通过《海洋基本法》,设立首相直接领导的海洋政策本部及海洋政策担当大臣。”

加拿大在1997年颁布《海洋法》,2002年出台《加拿大海洋战略》,2005年颁布《加拿大海洋行动计划》。加拿大海洋战略确定了三个原则和四个紧急目标。三个原则是:可持续开发;综合管理;预防的措施。四个紧急目标为:现行的各种各样的海洋管理方法改为相互配合的综合的管理方法;促进海洋管理和研究机构相互协作,加强各机构的责任性和运营能力;保护好海洋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洋经济的潜能,确保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力争使加拿大在海洋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实现国家的海洋战略目标,政府和有关各方制定了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深对海洋的研究;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加强海运和海事安全;加强对海洋的综合规划;振兴海洋产业;加强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海洋保护意识观念。在海洋研究方面,加拿大政府在2003年拨款近8亿加元的海洋科技开发经费,制定了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定义,广泛收集海洋资料,保护资源开发和海底矿物资源,加强了海洋科学和技术专家队伍建设等。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方面,加拿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加强了对海洋生物种群、海洋气候变动、海洋深水生态系统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并采取了限制捕捞捕杀濒危海洋鱼类和动物的措施。为保护鳕鱼、大马哈鱼等珍贵的鱼种和鲸等海洋动物,政府投资近5亿加元,建立各种研究所和保护设施。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加拿大制定了海洋水质标准和海洋环境污染界限标准,采取了对石油等有害物质流入海洋的预防措施。加拿大还设立了“沿海护卫队”负责保护海洋环境,沿海护卫队对化学物品和石油的泄漏事故能迅速做出反应,能在很短时间内对大面积污染物进行清除。为了应对海洋中的泄漏事故,海洋护卫队在全加拿大设立了72处战略设施。这些措施为保护加拿大海洋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1999年成立国家海洋办公室,负责制定国家和地区的海洋计划,提出要使海洋产业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同时保持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并确定海洋生物工程、替代能源开发、海底矿物资源开发等为海洋经济急需发展的产业。提出改良所有渔业的加工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在海洋油气开发、造船、观光等方面提具体的发展措施。

韩国1996年组建海洋水产部,统管除海上缉私外的全部海洋事务,2000年颁布韩国海洋开发战略《海洋政策—海洋韩国21》,目标是使韩国成为21世纪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确定韩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世界化、未来化、实用化、地方化”四化。具体目标是:创造尖端海洋产业;创造海洋文化空间;将韩国在世界海洋市场的占有率从目前的2%提升到4%;成为世界第5位的全球海洋储运强国;成为海洋水产大国;具有实用化技术的海洋强国;成为人类与海洋系生态共存的典型海洋国家。

欧盟为保持现有的经济实力,并为在高技术领域内增强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尤里卡的海洋计划(EUROMAR)的原则之一:加强企业界和科技界在开发海洋仪器和方法中的作用,提高欧洲海洋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能力。已启动的和已完成的项目中的海洋环境遥控测量综合探测(MERMAID)和实验性海洋环境监视和信息系统(SEAWATCH)已向中国推销,SEAWATCH在世界市场海洋仪器设备产品中已得到数千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尤里卡海洋计划的第二期海洋科学技术的海洋技术项目中的水声应用部分主要有:水下图象传输技术、长距离声通讯技术、用声学技术研究沉积物的现场特性,用SAR和回声测深仪研究浅海水下地形的动态特征并开发海底地形测绘技术等既先进又实用的技术。2005年欧盟委员会通过《综合性海洋政策》及《第一阶段海洋行动计划》。此外,英国公布了“海洋开发推进计划”,并将颁布《海洋法令》。法国制定了海洋科技“1991-1995年战略计划”,2005年成立海洋高层专家委员会,专责制定国家海洋政策。

中国国家海洋局1963年成立。1982年中国投票支持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1年中国召开首次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并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计委发布《90年代中国海洋政策和工作纲要》。1995年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中国第一部《全国海洋开发规划》。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6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及其行动计划。199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白皮书《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中国海洋政策》。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年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2003年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海洋产业”。2008年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综上所述,海洋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3、传统海洋产业技术升级加速,管理走向现代化

就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看,日、美、俄、欧洲等发达国家渔业发展的特点是:紧密依靠当代技术进步的成果,以海洋捕捞为基础,以渔业机械化为突破口,以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为目标,努力提高渔业的整体实力,加快渔业现代化。

在养殖领域:养殖生产在向三化推进:养殖机械化、品种良种化、管理自动化。养殖形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或工厂化养殖;经营过程实现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养殖技术以生物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克隆技术、疫苗、生物防治等高、新技术为主。如日本研究的牙鲆、条斑星鲽的克隆技术,已生产出大量的具有相同基因的克隆鱼,欧洲各国对多种鱼贝类三倍体育苗技术已达到实用化程度。

在捕捞领域:发达国家在渔业资源探测技术、渔船捕捞自动加工体系、渔港建设现代化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很快,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率达产量70%,产品附加值高,加工领域由单一食品向医学、保健、卫生、饲料、工业用途扩展,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工艺、质量方面实行二次加工,对量多体小的低值鱼深加工,提高渔获物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率。

在饲料、渔药领域:发达国家目前主要做法是针对不同鱼类品种,生产最宜配合饲料,降低饲料系数,提高生产效益,鱼药生产强调高效(高选择性)、安全(对人和环境影响)。

就管理而言,发达国家在渔业资源、捕捞、养殖、贸易等方面向现代化、国际化与标准化发展,并通过立法等形式实现对 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渔业管理组织模式上也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如在日本,渔业劳动组合的实施很有特色,这种渔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既能反映渔业劳动者愿望与要求,又能传达政府在渔业宏观管理上的政策和法规。

在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是:

●将渔业资源监测调查作为常规任务,资源监测结果巳成为渔业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

●注意渔业资源增殖和移植。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重视增殖放流的基础研究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努力提高近海渔业资源的生产潜力,优化群落结构;

●努力保持渔业天然资源的可持利用,配额捕捞是通行的手段。如欧盟和挪威以每年资源调查数据,对资源安全进行评诂,确定每种渔业资源年总允许捕捞量(TAC)。

●重视环境保护。水产养殖场包括在海区养殖都有采用全封闭式水质循环系统,养殖废水排放经过卫生处理。为保护水产资源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保证产品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在产品的质量管理方面,发达国家逐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采用较高的卫生和技术标准。欧盟从1995年开始,对原有的法规进行重新审视、集中合改革,陆续推出对食品质量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生产者自我控制体系等一系列指令,逐渐形成了对每一种食品(水产品)生产管理的新法规。并要求第三国对欧出口产品必须有等同欧盟有关指令的管理法规和管理效果。例如,欧盟就曾以我国尚没有等同于欧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残留监控体系为由,1996年6月停止从我进口禽肉,1997年7月禁止从我国进口双壳贝。

发达国家与地区从发展的可持续性着眼,日益关注海洋捕捞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通过立法等方式,严格限制捕捞品种、水域、如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处不仅对目标鱼类种群,而且还对非目标鱼类品种、海鸟和哺乳动物进行研究及管理。并考虑到这些品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海洋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力量。

1995年以来发达国家的最新政策趋向,重点是在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政策。这包括关闭渔场和建立海洋保护区以保护生境;大规模海洋生态系统计划;保护栖息地措施;以及采取其它正确的管理办法——如团体配额等。并在某种程度上,渔业应在“生态系统基础”上管理,满足这样广泛呼吁的要求意味着渔业的相关生态过程及渔业本身均应以图示的形式记录下来。

4、海洋工程的高技术研究与高资金投入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安全都离不开海洋工程设施。由于海洋环境条件恶劣,海洋工程设施技术要求高,批量少,品种繁杂,因此,海洋工程大多属于“三高”(高投资、高风险、高技术)工程。为在开发和占有海洋的竞争中取得主动,一些发达的国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十分重视海洋高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海洋高技术的开发研究,并已获得了许多技术上的成就和经济的利益。这些技术领域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技术、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深潜技术、海洋资源与生物开发技术等。如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各种大型能源运输船、特殊货物运输船、高速船、各类工程船及海洋调查测量船等。在海洋油气开发方面,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已获广泛应用;海洋张力腿式平台(TLP)、独柱式平台(SP)以及浮式生产储运系统(FPSO)以及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物(VLFS)等研究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为了提高海洋油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在新型简易平台、边际油田开发新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新型无潜水员遥控水下开采系统工程已在一些国家的深海油田试验运用。在深海技术方面,载人潜器、无人潜器和无人无缆潜器已竞相开发,深潜器技术发展迅速。

人类对海洋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海洋交通及通讯通道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安全,都需要大量的海洋工程结构物。船舶工业作为面向海洋的装备工业,在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开发和生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最近25年中,世界船舶工业在进军近海石油工程制造业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大量的海洋石油平台、浮式生产系统和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船舶大多出自传统的船舶工业。日本在开发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物方面已走在其它国家的前面。日本建造的海上人工岛和拟议中的“海市蜃楼”建设将变成现实;美国将利用日本对造船业开发的超大型浮式海上结构物建设海上空军基地;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和石川岛播磨工业公司正在联合研制“巨鲸”海浪发电船;美日等国在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目前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则在 30%左右,科技进步在我国渔业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目前约为46%。

5、海洋油气开发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不断更新

在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海洋油气开发日益被各国重视。资料表明,全球的海底石油总蕴藏量约有1400亿至2000亿吨,占陆地石油储量的30-50%。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上开发石油,已发现的油气田约1600多个,有200多个油气田投产。

发达国家的油气开发十分重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使各种工艺技术日趋完善。国外油田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合理选定分离压力与级数,采用合一设备简化流程;原油预脱水技术,液——液旋流分离技术、油气混输技术、油气水不分离计量技术、油气田自动化技术。先进国家普遍采用SCADA系统,近年来又推广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了无人值守和生产过程的优化,形成了完整的软硬件体系。油田生产运行智能化、网络化技术是世界油田地面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方向。国外各公司都本世纪初,管道建设仍然会延续上世纪末的趋势——低成本与环保主导未来石油管道技术。目前管道建设仍以天然气管道建设为主。先进国家输油管道均采用密闭输油技术,降凝剂和减阻剂种类多、效果好。高凝(粘)原由添加剂处理长距离常温输送技术。顺序输送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输送介质多达100多种类,形成了配套的技术。输气管道正向着高压力、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网络化方向发展,陆上输气压力达到12Mpa,最大口径1420mm,X80级管道已经建成。采用高强钢管道、高压力输送天然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输气管道内涂层技术应用广泛。作为大型天然气供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储气库技术在发达国家已较成熟,到1998年达到596座。总储存能力5755×108m3,总有效工作气量3076×108m3。主要以枯竭油气藏为主,其次是含水层和盐穴储库。天然气超声波计量技术应用增加;防腐材料种类繁多,内涂层技术广泛应用,从原材料、涂敷技术到检测设备都比较完善。风险管理技术、管道防腐及剩余寿命评估技术正在不断完善。未来可能出现的油气储运新的关键技术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和天然气吸附储存技术。

6、海洋娱乐产业已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重要动力

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利用海洋资源结合消费社会人们的猎奇、个性和品位休闲心理,发达国家滨海旅游娱乐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渔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有机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一种新型产业。这种新型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结构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休闲渔业已成为现代渔业的支柱性产业。美国的游钓爱好者从1982年的2000万人猛增到1988年的6000万人,估计目前已超过8000万人。据全美休闲渔业协会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3520万个休闲钓客,估计每人年消费平均仅为1100美元,累计3520万个钓客的消费总额达387亿美元,钓客人数远超过高尔夫球和网球人数。1991-1996五年内休闲渔业的实际总消费增长36%,这些消费金额在美国经济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全美提供120万个就业机会;创造总额约283亿美元的家庭收入(工资)和为联邦政府增加31亿美元税收。休闲渔业产值为常规渔业产值3倍以上。英国有14%的家庭饲养观赏鱼,每年需要1.4亿尾以上。在加拿大和欧洲各国,以游钓为主体的休闲渔业都十分盛行和发达。日本,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建造人工渔场,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和“鱼类牧场”,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渔村渔港环境,发展休闲渔业。特别是1975年以后,随着日本国民收入和业余时间的增加,利用渔港周围的沿海作为游乐场所的人数逐年增加,游钓作为健康的游乐活动之一,发展更快。日本休闲渔业人数约60O0多万,其以海上游乐方式多样性(船钓、矶钓、防波堤钓、退潮滩涂采捕等)、并以游乐渔船安装现代化设备及严格安全对策见长。台湾为摆脱近海资源逐渐衰退,远洋渔业竞争 激烈,船员劳力不足价格高等困境,自1990年开始实施减船政策,为进一步引导渔业转型,适应隔周休二日制实施后公民休假时间增加的需求,在沿海港口渔区大力兴办休闲渔业。台湾渔业局从1998年起在基隆梧栖等6个渔港,强化休闲设施投资,发展海陆休闲中心,促进渔民走向多元化经营。休闲渔业中心的设施,包括从事海上观光钓鱼的游艇码头、渔人码头、海鲜美食广场、海钓俱乐部、海景公园、儿童娱乐场及相应的旅馆和旅游服务设施。休闲渔业帮助了“已近黄昏”的台湾沿岸和近海渔业“起死回生”,被称为“建设现代化渔村和增强渔业活力的改革”。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海洋旅游业在全世界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目前主要开发的项目有:

1、潜水活动;

2、帆板运动;

3、水下观光;

4、海洋公园等,尤其是海洋公园已成为各国海洋综合娱乐主要场所。如70年代初在香港建成的海洋公园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海洋水族馆之一。日本到1974年,已在各地建了20个海洋公园。加拿大的国家海洋公园是1987年建造的,面积达130平方公里,为此还制订了《加拿大国家海洋公园政策》。美国,已有14个国家海洋公园和湖岸公园。荷兰的鹿特丹市,1985年建成了海洋乐园。在意大利,约建有500个海滨旅游中心。邮轮和游艇旅游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前景广阔。

7、海洋运输业向综合物流模式发展

海洋是交通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海上货运量占全球货运总量的60%以上。全世界共有港口9800多个,其中贸易港2300多个,年吞吐量亿吨级的超过10个。

上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航运企业认识到把物流管理与实体分配结合起来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于是提出了综合物流的概念。到了80-90年代,企业将综合物流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包括了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制成品的分销商,形成了供给链的概念。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世界贸易高速发展,与之相关的行业包括国际运输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不少航运企业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在海洋运输的基础上,全面价入物流服务,积极配合货主对运输服务更高层次的要求,以货主为中心全面提高门到门运输的服务水平,将给自身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目前国际航运已从单一的纯海洋运输逐渐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化,并成为国际航运企业发展的大方向。

8、海岸带综合开发与城市化的协调

不少发达国家在海洋经济的开发过程中,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岸带城市规划发展综合考虑。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逐步形成海岸城市带。如日本在战前就曾提出“国土规划”概念,战后为充分利用其海洋资源,自1950年公布《国土综合开发法》以作为基本法,进而确立了以“太平洋海岸带”为重心的方案。先后经过四次国土综合整治计划的实施,形成了由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临岸城市构成的“太平洋海岸城市带”。上面四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面积仅占国土6.6%,却集中了人口41.2%,产值47.9%。为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开发聚集于海岸且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生活空间,还计划在新世纪于太平洋海岸带建造大的人工岛五座,其中在东京南面建立一座25平方公里的海上城市,可容纳100万人口。另规划新的国土开发轴,建设环日本海海岸带与城市带等。以海岸城市为中心的海岸经济带,是日本国土开发与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成功经验。

美国1972年颁布了世界第一个海岸带管理法,规定领海线内海洋资源由各州政府管理,领海线外海洋资源由联邦政府管理,各州基本参与了海洋开发与管理,并制定有地方法律和实施计划。这对于美国西海岸开发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欧洲学者西格弗里德说:在美国日益成长为太平洋大国过程中,西海岸是“连接远东的一个世界边疆”。随着“阳光地带”加州崛起,产生了旧金山硅谷高科技区,还形成了以洛杉矶为中心的美国第二大经济中心。西海岸城市带成了当今美国最为活跃的增长带,带动了举世注目的太平洋热。美国与日本海岸城市的平均密度为每一百公里。

韩国从70年代开始强化临海工业带建设,明确滨接黄海的西海岸为开发重心,投资320多亿美元,建设120余大规模工程。政府成立海洋部以指导海运、造船、水产、港湾工程等四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发展。

9、加强海洋综合考察与调查研究

为了提高国家的海洋力量,世界海洋强国都很重视海洋调查研究,海洋调查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调查工作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的重点海区随着国家战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美国、英国、前苏联等海洋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长时间,整个冷战时期,基本上都执行大洋战略,战略核武器装备在核潜艇上,称霸大洋。他们需要了解大洋的海洋环境,不断提高大洋军事海洋学水平,为大洋战略服务。因此,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些国家花费很大的力量进行大洋调查研究。1957-1976年,世界大洋考察的次数达到17306次。

10﹑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态势

联合国《21世纪议程》郑重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预测21世纪应是人类大力开发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海洋孕育了地球最早的生命,也许还将提供包括人类未来的蛋白质、能源、矿藏资源和发展空间等等人类最需要的一切。因此,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必将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

21世纪初期,海水直接利用、海洋化工、海洋药物将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深海采矿、海洋能发电正在进行早期技术准备和资源勘查,有可能在2020年前后形成产业。7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在许多国家,海洋经济的产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科技进步是海洋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1997年世界海洋委员会把当前海洋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课题归结为四类:科学文化进步,包括揭示生命起源、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海洋人类学)的研究;探索和开发海洋财富,包括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渔业)、油气资源开发、海洋运输、能源利用、空间利用和旅游、海洋环境净化容量等;生命支持系统研究和保护,包括海洋与气候、生物多样性、健康和废物清除、防灾减灾等;其他类,包括海洋管理、海洋经济学、论理学、海岸科学、培训和教育。

对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日益被重视。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正在兴起的海洋产业的一部份。近年已经开发和正待开发的有海上卫星发射平台、海上航空基地等大型海洋结构物。未来的海上城市、海上工厂和超大型的深水海洋结构物的开发建设等表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方案及调查报告 篇5

为了对当前学生思想状况作出科学评价,我于2008年9—10月0802班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较准确地把握当前学生的思想脉搏,为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客观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服务。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课题调查的具体目标为:

(1)探索学生在政治意识、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现状;

(2)探索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

(3)探索当前学生思想状况的成因及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思路。根据以上目标,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

(1)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方法。通过学生座谈会和个别学生典型事例调查,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其成因。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五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学生思想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学生座谈结果显示,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当前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政治思想呈稳定上升趋势。

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1.政治意识方面

调查显示,广大学生在基本政治观点和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主流是好的。但他们认识上的矛盾和问题仍不可低估。从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看,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度高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在学生问卷中,当单项选择问

到是否相信中国要富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时,持肯定态度的占68.12%,但在同一张问卷中,当以多项选择再次问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时,持肯定态度的占54.2%,有29.6%的学生认为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国家富强起来就行,11.8%的学生表示这个问题说不清。这说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存在不少困惑。

2.人生价值观方面

调查表明,当前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89.19%的学生认为青年学生应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在人生最重要的七项追求目标中(包括知识、金钱、荣誉、感情、健康、理想、其它),选理想的居第一位,占32.58%,认为应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目标的只占6.4%;79.81%的学生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82.04%的学生赞成开展学生志愿为社会服务的活动。

调查显示,学生的劳动观念比较淡薄。有18.07%的学生否认劳动最光荣,只有18.87%的人对劳动是否光荣回答不知道,两者相加达36.94%。学生对劳动在认识上的这种偏差也反映在职业选择上。在被调查的1885人中,仅有10人选择产业工人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占0.53%,选择农民的只有17人,占0.91%。调查中,教师对一部分学生不热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乃至害怕、逃避艰苦劳动,贪图轻松、舒适生活的倾向普遍表示担忧。

3.道德观念方面

道德观念涉及面很广。其内涵在相当程度上与人生价值观是交叉的。本次调查立足于对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处世为人、立身行事的基本要求,考察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水准。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热心公益、遵守纪律、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等方面。如问“当你看到慈善组织为扶贫帮困筹款时,你最可能的做法”时,选择“慷慨解囊”的达71.2%;问是否愿意“在公共汽车上为老、弱、病、残者让座”时,表示愿意和比较愿意的占63.28%;问对待随地吐痰的看法时,71.38%的人认为不可取。

4.心理品质方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表示对自己的前途有信心的达81.79%,显示绝大多数学

生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说明学生意志力正在增强,已能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在情感发展方面,也显示出深沉、宽容的良好心态。如问及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能否设法主动消除矛盾,持肯定回答的占到68.45%。

(二)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与以往各个时期的中学生明显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显著增强

调查表明,当代高中学生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较之以往的高中生,具有更强的现代意识,包括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放意识。

在自立意识方面,主要表现为“崇尚自我、发展个性”倾向,集体生活中强烈的参与欲和自我表现欲以及人际关系中突出的自主、自立、自理要求等。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总想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在竞争观念方面,他们很愿意接受诸如市场选择、成功机遇这些概念,要求公平竞争,对竞争跃跃欲试。

2.思想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和不平衡性

调查显示,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好的,但其思想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和不平衡性。

思想发展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的不协调。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大部分问项的正确观点的认同率都相当高。如前所述,政治方面他们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方面认为应提倡勤俭节约,道德方面愿意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在遵纪守法方面表示应遵守各种法规,包括见绿灯亮时再过马路等等。这些统计结果与教师座谈反映以及我们日常所看到的情况是有差距的。

(2)理论认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协调。高中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社会科学常识的传授,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运用学到的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差距还比较大。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有的同学对同一类问题甚至同一个问题,有时看法截然不同,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3)竞争意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如前所述,当代高中学生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有进取心,喜欢发表独立见解,遇事爱争个高低。无论是上课、讨论还是集体活动,都爱表现自我。但他们对竞争中的困难与可能出现的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当前学生思想状况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当前学生思想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面,不可忽视。根据我们对其形成原因的初步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1.时代因素——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暂时困难同时并存

这一代中学生步入中学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迈出了重大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就上海而言,90年代的前五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社会经济飞跃发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世界水力发电状况调查 篇6

自来水之所以能够从水龙头中喷涌而出,是因为有水压,而水压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看着这样的能量白白流失,是不是有点可惜呢?这款自来水发电机就借鉴了水力发电的原理,将他固定在水龙头或水管上,即可利用水流发电,并将电力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盲文打印机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包装有何不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可口可乐是红的,百事可乐是蓝的。可如果是盲人朋友又该如何是好呢?毕竟这两种可乐的包装摸上去都是完全一样的。

这款盲文打印机上配有全部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内圈印有普通文字,外圈则刻有盲文点字,所以,无论是盲人朋友和普通人都可以轻松使用,只要将旋钮指到想要的字母或数字上即可打印出相应的盲文字条。将它贴到日常用品上,即可帮助盲人轻松的找出所需的产品。

世界最快的“蒸汽汽车”

上一篇:办公室提示语下一篇:学习控辍保学文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