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通用7篇)
欧阳修——《采桑子》 篇1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品赏析
【注释】
①群芳过后:百花凋谢。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②狼籍: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
③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评解】
这是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结,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采桑子》 篇2
关键词:《采桑子》 化整为零 平淡清新 动静结合 词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从43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组词《采桑子》十首,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西湖之美,表达了词人留连光景的喜悦心情。作为作者山水词的代表作,《采桑子》十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一 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
所谓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即在进行艺术构思时,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将表现对象分成若干单元而分篇咏之。在作品中,这若干个单元相互独立、互不重复,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采桑子》十首就是词人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的结果。
夏敬观评《六一词》曰:
“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此晚年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
欧阳修徜徉于西湖之滨,醉心于山水之间,把西湖异时之景行诸笔端;一首词就是一组镜头,构成了西湖美的一个侧面。这样,十首词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西湖之美,从而形成了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西湖整体和全貌。可见,欧阳修是有意把这十首词作为一个整体来写的。
十首《采桑子》有五首是以时间开头的,分别写不同时间、场景下的西湖美景。凡西湖之所见,西湖之所有,尽囊括于词人笔下,统一于作者刻意营造的意境之中,统摄于和谐宁静的基调之下。词人选择了“春深雨后”、“群芳过后”、“ 清明上巳”、“荷花开后”、“残阳夕照”这些时刻描写西湖之美。春深雨后的“百卉争妍”、清明上巳的 “满目繁华”之美自不待说,即便是群芳过后的“狼藉残红”,也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试看第一首和第三首: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其一)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其三)”
前者描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游春图景:泛舟湖中,触目所及,“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显示出春的生机;用琉璃类比水面,又显出湖面的平静与明净。所有的一切,包括“绿水”、“芳草”、“长堤”、“笙歌”、“沙禽”,还有游船,都融化在一个极其静谧的背景之中。后者同样是写泛舟湖中,以酒后微醉者的眼光来打量西湖美景。“行云却在行舟下”句,细致地写出了水天上下辉映的晶莹境界,写云的倒影用“却在”点明,接着以“空水澄鲜”进一步描绘水之清澈,最后以“疑是洞中别有天”出之,显得委婉含蓄。两词着眼点虽然相似,情感基调也一致,但所涉内容有较大差异,因此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认识西湖之美。
前九首写山水、花草、蜂蝶、云霞,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西湖美景的全貌,并统一于同一基调之下。第十首写人生感悟,则明显带有“总结”的性质。退居颍州,词人如愿离开了充满险恶是非的官场,在与西湖的亲近中,内心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一切都归于平淡,这也是词人在历尽繁华之后的人生感悟。此次归颍,“谁识当年旧主人”,既有人世沧桑之感,更含有要在此开始新的生活之意。这种生活感悟,显然是建立在前面所描绘的西湖胜景和获得的适意心态基础之上的。
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我们单就其中某一首来看,显然只能窥见西湖美景之一隅。而把这十词联系起来,视其为一个整体,则能感受到作者笔下西湖美景之全貌,感受到作者构思之匠心。面对西湖,词人显然有太多的话要说,而作为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含载的信息量较少,因而词人借鉴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创造性地运用“组词”的方式,化整为零,构思成词。
二 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很注意运用“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美好的意境。欧阳修以灵动的笔触、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西湖的景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俊逸明秀的西湖美景图。
如第一首紧扣“西湖好”这一主旨来写,上片突出西湖风光之美:轻舟短棹,畅游西湖,湖面绿水逶迤、碧波荡漾,长堤上芳草繁茂、一片生机。在优美秀丽的景色中,笙乐隐隐,歌声处处,更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的风光与人物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构成了明秀的意境。下片写湖水平滑明净,犹如琉璃,船行其上,平稳悠闲,稍稍碾出了道道涟漪,惊起了栖息于沙滩的水鸟;以动衬静,突出了水面的平静,也衬托了词人心态的平静。静态的湖水与动态的游船和沙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再看第八首和第九首: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具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其八)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倾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其九)”
两首词侧重于静态景物描写:风清月白的夜幕下,西湖如一片晶莹的琼田;岸边小舟横放,放眼望去,宽阔的湖面波平如镜。美景迷人,吸引词人荡舟西湖,以致产生了“人在舟中便是仙”的错觉,将大自然难以形容的风态和人物悠闲飘逸的心境同时呈现了出来。词作的大背景是静态的,水面、鸥鹭、小舟是静止的,如果没有管弦声响、风吹水面的动景,这静景便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滞景、死景,有了人与物的活动,画面便活了起来。
这十首词,有些侧重于静态描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有些侧重于动态描写,动中有静,以静显动。词人用心感受西湖山水物情之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景物描写的方式上,表现出静与静结合的特点。
三 平淡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其风格往往是发展的和多样的;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其词风格,主要有疏隽和深婉两种,《采桑子》组词,则又显示了另一种风格特征:淡雅清新。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作词尤为如此。词为主情文学,有自己的文体特征。汪莘《方壶词自序》说:
“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
词为艳科,一般具有艳丽婉转形式特征与蕴籍风流的情感特征,要做到平淡自然实属不易。欧阳修词风就经历了一个由丽柔婉到平淡清新的转变过程。他早年的词作《南歌子》,为咏新嫁娘之词,题材和风格都袭晚唐五代传统。中期之词,多抒写人生感慨,如《朝中措》,借送别以抒情,表达了“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迈情怀。晚年词风走向平淡,《采桑子》组词即是代表作品。试看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写暮春凭栏所见之景,虽然百花凋零,景色依然迷人。上片写群芳凋后,残红铺地,飞絮缭乱,一片春光衰残;下片言游春过后,笙歌散尽,游人归去,一湖暮色沉寂。微风之下,残花散乱、飞絮迷蒙、杨柳摇曳,景象迷离婉丽;但若细加品味,则能给人一种特别的审美享受。尽管“始觉春空”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但词人淡淡地以清旷自适出之,因此,虽有寂寥,但并不伤感。这种失落繁丽后的虚寂、幽寂、闲寂,是一种经历了人生诸多坎坷之后的淡定心态,是一种“豪华摇落见真淳”的人生的最高境界。词的收束,收得自然而有神韵,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再看下面两首: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其五)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其七)”
或置身于画外,或身处于画中,词人在用心体会着西湖无所不在的美。虽然热闹繁华的西湖是美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更欣赏那种繁华过后的自然平淡之美。其五下片描写主人公静静地凭栏欣赏芳草斜晖、水远烟微、白鹭自在飞翔的场景,给人一种安详静谧的感受;其七的结句,“一片笙歌醉里归”,则完全可以想象到游湖醉归时词人内心复归平静的境况。
相对于晚唐五代丽的词风,《采桑子》十首的审美风格都极为平淡清新。由绚烂归于平淡,由丽转向清雅,这或许可作为欧阳修一生及其创作的总结。
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词亦如此。文人词从萌芽到晚唐、五代,逐渐把题材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写作手法也少有变化。至北宋,新的形势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变革要求,欧阳修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在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作家。《采桑子》十首,是词人生活内容的真实反映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从内容、手法和风格上都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词史意义。
首先,《采桑子》组词在内容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作专以抒写浓重的忧伤情绪为主要内容的格局,以清丽明快之景入词,抒发词人对西湖胜景的喜爱之情和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调,从而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作之前有一段《西湖念语》:
“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
作为组词的开场白,念语交代了欧阳修创作这一组词的背景与心态:历经患难之后退居西湖,置身于佳山胜水之间,一觞一咏而兴味无穷。从表现内容上看,组词尽管偶尔也流露出微微的惆怅,但总体上都是以清丽之景来写愉悦之情,而词人作为“闲人”对各种景物欢然欣赏,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是以“属私”之“自我”与“属官”之“他我”相抗衡,从而标举了文人士大夫人格独立的价值。从题材内容上看,《采桑子》十首突破了传统词作多以男欢女爱、离愁别绪为基本内容的创作倾向而趋向于雅,使词的表现内容得到了拓展。抒发真实情感,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欧阳修这一组词作对后世词的创作能突破“艳科”篱藩所产生的重大启示。
其次,在宋代,欧阳修是最早将民歌鼓子词的联章体形式引入词的创作的文学家,为宋词的创作发展了一条新的途径。所谓联章体,是指由两首以上相同词牌的词联合组织在一起,歌咏同一类事物或性质相同的事物的词体形式。《采桑子》十首合咏西湖美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有机的形式集中地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成为宋词联章体形式的创作典范。后来效仿者颇众,如赵令《商调蝶恋花》十二首,黄裳《渔家傲·咏月》七首、《蝶恋花·月词》十首,洪适《渔家傲引》十二首,李子正《减兰十梅》十首,王安中《安阳好》九首等,均为以联章体的形式来体物抒情的组词;这与欧阳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再次,《采桑子》十首中所体现出来的明丽轻快的情调与清新淡雅的风格,与晚唐五代以来或柔婉或丽的词风,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引领了宋词的一种新的风尚。虽然这些清新、淡雅的词在欧词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其所呈现出独特、趋新的风格特征,给词坛带来了一番新气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如毛滂、朱敦儒等创作的词作,在题材、情感表现和审美风格上,都与欧阳修的十首《采桑子》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 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 汪莘:《方壶存稿》,《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版。
[4] 欧阳修,黄畲笺注:《欧阳修词笺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 篇3
原文: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鳌4沽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翻译: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采桑子字词解释: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鳎航裥醋鳌懊擅伞薄O赣昝悦傻难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尽日:整日,整天。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采桑子背景: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题滁州醉翁亭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 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 笙歌散尽 ”,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 ,本是开帘待燕 ,“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 ,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 ,群芳凋零 ,残红狼藉。常人对此 ,当觉索然无味 ,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相关推荐: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 篇4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练习题目: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这首词的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答案: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 篇5
采桑子①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②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作《采桑子》十首,这是其中第四首。②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③帘栊:窗帘。
【问题】
17.词中“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意境很美,请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2分)
18.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与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7.(2分)示例一: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示例二:濛濛运用叠词,富于韵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絮随风飘扬的迷蒙,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附赏析 篇6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2、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3、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4、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5、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6、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7、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8、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一: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
(2)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
(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二:
1、你能从词句中推测出作者所描绘的时令么?说说你的依据。(5分)
2、首句中的“好”字统领全词。作者认为“群芳过后”的西湖究竟好在哪儿?试结合词句谈谈你的感受。(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2分)“群芳过后”、“狼藉残红”、“飞絮”等意象(2分),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1分)。
2、“群芳过后”的西湖,好在一个“空”字上(2分)。群芳已过,笙歌散尽,湖畔唯有词人独自品味暮春的清空幽寂的美趣(2分),游人去了,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娱的意趣(2分)。意思对即可。
三:
1、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2、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作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残红狼藉、风吹垂柳、飞絮濛濛、笙歌散尽、燕子归来,是一幅凄清、落寞的暮春图。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在孤寂冷清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表现出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2、本词的词眼是一个“好”字。虽然本词是在写暮春时节、群芳过后的西湖,但词人却能独自品味暮春的清静幽寂的美趣。游人散尽,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愉的意趣。繁华喧闹消失后,虽觉有些空虚,但更使词人获得了宁静、闲适的心情。因此,词人认为“群芳过后西湖好”。
赏析:
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欧阳修——《采桑子》 篇7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①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②轩槛:长廊的栏杆。③芰:指菱。
(1)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答案]
50.(1) 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 。①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②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③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4分。答出一种感官1分,对应分析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3分。“喜爱” ,1分;“悠然闲适” ,1分“超凡脱俗” ,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50.(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我们有五大感官,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诗中主要是通过视觉写景物,写“荷香” 则是嗅觉,写“轩槛凉生” 则是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