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严谨(共6篇)
欧阳修的严谨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 严谨规范是数学教师基本的数学素养, 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遇到一些不严谨的案例, 需要我们主动克服。
案例1.有些教师讲完正方形面积公式后, 对学生说:“要想求正方形的面积, 就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案例2.还有些教师在分析应用题时, 经常提问学生:“要想求路程, 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让学生回答:“必须知道速度和时间。”
以上两种提法都不恰当, 主要是把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搞混了。有了正方形的边长, 一定能求出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对求正方形面积来说是充分条件, 但不是必要条件。例如, 知道甲正方形面积是乙正方形面积的5倍, 甲正方形面积是已知条件, 只要除以5就得到乙正方形面积。教师只有在不脱离公式S=a2的情况下才能说:“要利用这个公式求正方形的面积, 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同样, 案例2知道速度和时间, 能充分保证求得路程。但求路程, 却不一定非要知道速度和时间, 要看题目的条件。如“乐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欢欢所走路程的一半”, 求乐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程需要知道欢欢所走的路程, 所以教师讲应用题时常问“要想求什么, 需要知道什么”才合适。
数学里的论述 (或一个数学命题) 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在教学中, 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屡见不鲜, 只有弄清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才能确保语言严谨规范。
1.条件对结论来说是充分的, 简称充分条件。即“有了这个条件就充分保证结论的成立”。例如, 把“整数的个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看成条件, 就充分保证“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个结论。
2.条件对结论来说是必要的, 简称必要条件。即“要得出某个结论, 非有这个条件不可”。例如, 不强调利用公式S=a2求正方形面积, 离开“边长”也能求出正方形面积, “边长”就不能成为“必要条件”;如果利用公式, “边长”就是必要条件。
3.条件对结论来说, 既是充分的, 也是必要的, 简称充要条件。例如,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 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即“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保证互相垂直”, 反之,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必定相交成直角”。从形式上看, 一个命题, 把条件和结论调换位置 (即正向叙述和反向叙述) , 如果命题都是正确的, 就可以说原来的条件对结论来说是充要的。
4.条件是充分的, 但不必要。例如, 有了单价和数量, 当然可以求出总价 (充分) ;但求总价也可能给出的条件是倍数关系或是比多比少的关系, 求总价并不一定非要单价和数量这两个条件 (非必要) 。因此, 教学时要注意具体问题, 不能把话说得过死。
当然, 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还有其他情况, 这里所谈到的也不是数学中的严格论证, 而是借用这些知识来衡量我们的教学语言, 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严谨, 在严谨规范间架起逻辑的桥梁, 促进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欧阳修的严谨 篇2
郭老师从一年级开始教我,她长得很清秀,对我们很温柔,尤其是她的认真严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一入学,她就很关注我们的书写,总是一笔一画地教我们写每一个拼音和生字,当我们占格不对、笔画错误的时候,她会再次在黑板上为我们工工整整地示范书写,并且提醒要领。
有一次,我写“戴”字时,总是掌握不好大小,把字写到田字格的外面,郭老师便手把手教我写了两个,田字格里郭老师写的两个“戴”字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工整。我模仿着写,每一笔画的长短轻重都努力做到与郭老师写得很相似,终于把“戴”字写漂亮了。当我把自己满意的作品拿给郭老师看时,她先是微微一笑,紧接着便皱起了眉头,严肃地说:“‘戴’字里面的田和共字大小不一样,再重写一个。”我仔细一看,还真是把“共”字写小了,于是便又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这次郭老师的脸上才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欧阳修的严谨 篇3
只要是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特长训练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事件,这样的意外可以减少,但终究不能完全避免,这是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这也是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不能予以否认。车在路上行驶就有可能出现事故,我们总不能因为有出事故的隐患而消极地停止汽车的使用吧?我们应该积极地通过完善驾驶员培训制度、限速、公路修建、交规修订等方法,降低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或减少事故的发生数量。学生只要在动态中就有可能出现意外伤害事故。成语因噎废食大家都听过,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事实是我们很多地区,很多单位对于安全问题采取消极回避态度,不去完善安全制度建设,只是一味地减少体育课课时数,降低器材使用率,去除竞赛环节,我们得到了所谓安全, 而失去的却是亿万学生体质的健康。
如今体育教学很多教学内容已经见不到了,不是教师不会教,也不是没有器材,而是教师们不敢教。不去选就不会出事,这是很多学校和教师的心里话。在多年以前的《大纲》时代,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有比例规定,如田径类、体操类、攀爬类、韵律、游戏、传统项目等,这些内容不仅必须要上,而且重点教材还要进行考核和达标。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原先固有的教材体系更改为教师自主选择,为了避免意外发生,一些教师也就借此开始选择技术含量低,运动强度小的体育教材, 为了“更保险”甚至在教学中还要降低强度和必要的练习密度。通过此举安全第一思想确实得到“体现”,然而这样的体现也让体育课黯然失色。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这就是体育课的固有性质。如果在其它学科的课堂上出现擦伤、扭伤、摔伤、撞伤等现象,可能是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在体育课中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否能够给予正视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家长和社会总是期望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的体育教学或是体育竞赛,可是“绝对安全”的期望是不客观的。体育活动中有对抗过程,也有自我实现挑战的过程,更有竞赛比拼的过程,这是体育教学的本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失败,面临挫折,甚至可能面临意外发生, 所以,一面要求教师们做好防控工作,如充分的准备活动,必要的安全提醒,学生兴奋程度的控制等。另一面也需要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正视体育课的性质,无视这样的规律很容易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
学生是家长的孩子,孩子也是老师的学生,作为教师而言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学生出现运动损伤或是在活动中出现意外伤害,可是体育的特有性质又无法完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真的发生了谁来负责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听到的课大多是游戏类课,还有一些是简单的体操类课。开始的时候不解,甚至还认为这些教师误解了课程标准精神实质,后来通过交流才慢慢理解教师们的苦衷。他们上课的时候压力很大,一位教师说上50米快速跑时,学生跑出去他的心就揪着,怕学生们不按要求跑到别人的跑道里;有的教师说,现在班额大,真是需要保护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完成一个单元需要很多课时,理论上讲学生相互帮助保护也是可以的,可怕万一出了事情责怪于教师保护不到位;还有的教师说,上完前滚翻课,学生回家跟家长说脖子疼,第二天家长就找到老师,说自家孩子一晚上没有睡好,责问教师教学是否有问题?如今教师之所以没有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科学的教学内容选择,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在很大层面上有惧怕意外发生的这一原因。
认真严谨细致的名言 篇4
2.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
3.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韩非子
4.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刘向
5.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方孝孺
6.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李大钊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8.用严格的制度保证事业以高效严谨的模式运行。——马云
9.最容易打败仗的人,是已经打过胜仗的人。——拿破仑
10.最有学问和最有见识的人总是很谨慎的`。——卢梭
11.谨慎使你免于灾难,宽容使你免于纠纷。——叔本华
12.在艰苦的日子里要坚强,在幸福的日子里要谨慎。——高尔基
13.细粒之沙不能小觑,积载过多亦足以沉船。——奥古斯狄尼斯
14.微小的过失,容易成为失败的缘由,因此我们不可疏忽细节。——佚名
15.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父也。——荀子
16.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古来一般学者最容易患的是穿凿的毛病。——邓拓
17.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是苟且疏忽,定不成一件事。——吕坤
18.由于疏忽,你会发现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发明,却署上了他人的名字。——贝纳尔
做一名好编辑需要严谨的作风 篇5
一、细心·认真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大多是书信,见信如见人,或是长途跋涉,登门拜访。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电话、手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着实变得方便、快捷。虽然时空缩短了,但是对于一个敬业、有良心的编辑来说,即便是作者用键盘敲击的文章,同样饱含着极大的心血。所以,要认真,有耐心,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来对待作者的文字,满怀敬畏地来编辑他们的每一篇文章。自古文人相轻,如果仅仅因为文风不同就草率枪毙一篇稿子(书稿),也许会给出版、文化带来莫大的损失。因此,编辑要认真阅读稿件,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
认真、细心不仅仅局限于阅读稿子方面,事实上,从调研论证到读者反馈,中间要经历很多环节,环环相扣,丝丝相接。什么时间约稿、发稿、终校、签复印,都得把握好时间,稍有不慎就会耽误出版进度,耽误了出版进度就无法印刷,印刷不成就无法发货,发货迟延,市场就丢了,市场丢了,再好的产品都是废品,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就拿现在的教辅行业来说,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在这种形势下,代理商要求的发货时间与编辑出版的可能时间好像是永远无法调和的一对矛盾。因此,在安排出版进度上,编辑就更应该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更加细心认真。
认真、细心还体现在编校过程中。一个汉字、一个标点符号都可能让文意大相径庭。历史上曾经因为一撇之差的“泌”和“沁”,让冯玉祥在整个战役中受挫。据说在80年前,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参谋在书写作战命令的时候,把部队集结的地点“沁阳”随手写成“泌阳”。沁阳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区,而泌阳在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地区。只多了一笔,部队瞎跑了几百公里,整个战役也就完全失败了。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编辑无小事,出版须谨慎。如果媒体编辑哪天不小心把某个重要领导的名字弄错了,可能很多人都要挨批评、受处分。因此,编辑在改稿、校对时要特别细心,心理上做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动上做到锱铢必较、毫厘不差。这是优秀编辑必修的基础课,也是优秀编辑的基本素养。
南都周刊常务副主编李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编辑工作主要是和文字打交道。一个字、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容不得半点纰漏。她主编过很多栏目,每一次“跨界”都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大量专业知识。在工作之余,她每天要阅读或查阅大量材料,但她却乐此不疲,“每天都能从编辑工作中学习到新的东西,怎么会枯燥呢?”曾与李霞共事的媒体人张丹萍这样评价她:“从制定采访计划到完成稿件,她会仔细推敲每一个环节,甚至细到‘只需要记者填空’的程度。”
二、爱心·无私
好编辑必须要有爱心,要有“为别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好的编辑懂得锦上添花,使得好文章更好,写作一般的文章极力争取更好。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编辑家张元济先生抱着“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像书林努力来”和“吾辈当以辅助教育为己任”的决心来从事出版事业。他想通过兴办出版事业实现世间“无良无贱、无智无愚、无长无少、无城无乡”,使国人都受到教育,最终达到惊醒中国东方“睡狮”的理想。实践证明,张元济从事文化教育出版工作70余年,一生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是一位进步、爱国、富有改革精神和远大抱负的出版家。据庄白俞回忆,在商务印书馆初期,经理夏粹方先生监管印刷所事务,每日必到印刷所巡视。张元济先生主管编译所事务,每天从编译所出来后,必到发行所核阅文书信稿至晚上七八点钟。他在公司办事时,经常先众人到馆,后众人离馆,偶尔不能及时赶到,必系因公在外行走。散值时,又将馆中未了文件实之皮囊。翌晨到馆,即将批阅过的文稿分交各主管人员。不仅张元济如此,深受近代浓郁学术气氛熏陶和爱国心强国梦驱使的高梦旦、杜亚泉、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茅盾、叶圣陶等等,一生都在用爱心和无私来诠释编辑事业的伟大。
梁启超先生从早年办《时务报》到晚年主持《庸言》,主编或参办报刊达十多种,他认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报刊的成败,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彼其造舆论也,非有所私利也,为国民而已”。
一篇稿子从默默无闻到被广泛接受,需要编辑精心加工和耐心打磨。可以说,每一部光彩夺目的作品背后,都站着一位默默无闻的编辑。每一位名满天下的作者的身边,都有一群甘愿奉献的编辑。正因为此,很多人都以为编辑是“为人作嫁衣”的职业,但是事实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很多默默无闻的编辑正是在“为人作嫁衣”的过程中不仅在燃烧中点亮了作者,也点亮自己,从而打通了自己通往事业巅峰的“任督二脉”。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与作者之间是互相成就,但是前提是要付出爱心,要无私奉献。
三、谦虚·务实
作为一名好编辑,还要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品德和胸怀,对于作者给自己提出的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要虚心接受,不断汲取优秀编辑及出版家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勤动手、动脑,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理解力,力争让作者更满意,让作品更完美。
作为上世纪初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学者型的编辑,高梦旦虽“能断大事,虑无不中”,却抱定“成事不必在我”的人生宗旨(成功不必在我,成名不必在我)。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时,高梦旦感到自己观念陈旧知识老化,能力和学识已不能适应新思潮猛进的时局,不足以跟上潮流,便提出编译所另选人才以代替自己,让一代新人担起商务的事业。高梦旦当时的原话是:“吾辈老矣,若不为公司求继起之人,如公司何?况自审不适于新潮流哉。”而今看来,这得需要一种多大的胸怀、气魄和境界?事实上,这是一种真正的求贤让贤,更是一种超然的谦虚与务实,唯能如此,公司才能长盛不衰,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著名编辑出版家楼适夷先生当编辑、编委、主编、出版社副总编辑,从来都是以发展进步的革命的文学为选稿、编辑的方针,他对读者投稿和作家稿件亲自认真阅读,没有高高在上的社长、副总编、编辑的架子,没有做官当老爷的做派,而是平等地待人,即便是对作品有删减意见,也要亲自与投稿者或作家当面商谈。
人民音乐社社长莫蕴慧从普通编辑干起,一直做到社长。在她丰富的阅历中,音乐教育的专业功底很深、专业影响很强、专业资源很多。她主编和策划音乐专业图书和音像产品,大大提高了人音社的专业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力。无论岗位和职务如何变,她做事的原则始终没有变,从研发到编写,从市场营销到客户维护,她都是始终冲在第一线。这是真正的谦逊,也是真正的务实,正因如此,方有今天的不俗成绩。
四、不唯上·不唯书
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最优秀的翻译家,他们都与张元济联系向商务供稿,因此严译的全部作品和林译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后在商务出版。严复译文严谨,至今堪称范例,不过他所译亚当·斯密的《原富》原先无英华译名对照,张元济在出版时便代严复做了英华译名对照附于书后。林纾译稿质量开始很好,后来也是参差不齐,如不合格,被张元济退稿的、修改的均有详细记载。
除了在对待稿子时需要不唯上、不唯书,对于名家提出的言论,也得抱有质疑的态度,不迷信,不随波逐流。一个编辑若是从思想到行动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没有特立独行的思想内涵,就永远编不出好稿子,永远成不了好的编辑。据蔡元培回忆,杜亚泉对于各种社会现象不仅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敢于公开阐明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畏惧权威,一旦形成自己的观点,就锲而不舍,不轻易放弃。三联书店的原总编辑李昕回忆道,杨建邺的《杨振宁传》是他们跟踪20年才拿到版权的,当初因为坚持办刊原则,涉及学术上的一些论争,即便是杨振宁主动联系出版,也未能说服三联。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在十几年前写了一本极为轰动的书——《外交十记》,内地出版社已有一个版本,钱其琛的秘书找到李昕,希望再在香港出一个版本。但是由于书的原设计形式不符合国际惯例,出版时他们便将排版体例改了过来,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更是不唯上的典型事例。
看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非得有严谨的作风不可。作风严谨,凡事认真,自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风懒散,唯唯诺诺,不细心、无爱心、无进取心,目中无人,骄傲自大,断不能做编辑,也不要做编辑,因为一旦做了编辑,不是贻笑大方,就是贻害天下。
摘要:做一名好编辑需要的条件及能力很多,本文主要从做一名好编辑的非智力因素入手,着重论述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就一名编辑,以及细心、认真、爱心、无私、谦虚、务实等因素在一个编辑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欧阳修的严谨 篇6
关键词:鲁迅,编辑作风,严谨,精细,全面
在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电子化的时代, 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 有的甚至产生了质的飞跃, 编辑这一“为他人作嫁衣”的古老行业, 在技术手段、职业化程度等方面也经历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 但是其工作性质和主要内容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 因而, 从前辈编辑大家的专业成就、精神风骨中学习经验、提升专业素养, 对当下的编辑工作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鲁迅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 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出版史上千古留名的出版家、编辑家, 他一生著述甚丰, 在其著作的编辑出版过程中, 他积极参与编辑出版实践活动, 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鲁迅还先后创办过7个出版社——未名社、朝华社、三闲书屋、野草书屋、铁木艺术社、版画丛刊会、诸夏怀霜社, 主编及参与编辑了18家报刊——《莽原》、《语丝》、《奔流》、《朝华周刊》、《萌芽月刊》、《文艺研究》、《前哨》、《十字街头》、《译文》、《未名》、《越铎日报》、《民报副刊》等。除报刊外, 鲁迅一生编辑和参与编辑的书籍有76种, 丛书有11种, 校阅并介绍出版的书籍有40余种, 自费印行图书13种, 为人作序作跋43种。从这些数字可见鲁迅的编辑工作量之大, 更可贵的是, 在保持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的同时, 其编辑质量也达到了同样令人瞩目的高度, 这是鲁迅能成为一个编辑大家的决定性因素。鲁迅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编辑质量, “严谨、精细、全面”的编辑作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工作担负有传承文化、延续文明的重大历史使命, 具有精神导向的价值和功能, 因而, “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必不可少的。“严谨”不仅意味着认真、严肃, 更意味着谨慎、慎重。为人为文一直严肃认真的鲁迅, 对自己非常重视的编辑工作, 亦是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严谨的作风。
出于对读者、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鲁迅对文稿, 包括文稿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认真谨慎。鲁迅曾编选许钦文的小说集, 在1924年致孙伏园的一封信中, 他对许钦文小说《传染病》中的一个细节提出意见:“又《传染病》一篇中记打针 (注射) 乃在屁股上, 据我所知, 当在大腿上, 改为屁股, 地位太有参差。”一个看上去再微小不过的细节, 鲁迅却认真对待、谨慎求证, 绝不容许作品中出现这种易被人忽视的常识性偏差, 这就是一个编辑者的严谨之力。
编辑别人的文稿, 鲁迅总是非常慎重, 从不随便删改。他反对随便大笔一挥改动作者原意的编辑作风, 遇到需要修改的地方, 他的做法是提出自己的意见, 然后请作者自己来修改。对于比较重要的地方, 必定先和作者本人商量, 然后再确定改动与否。1925年, 鲁迅在写给青年作家李霁野的一封信里, 就李霁野的小说《生活》提出了修改建议:“结尾一句说:这喊声里似乎有着双关的意义。我以为这‘双关’二字, 将全篇的意义说得太清楚了, 所有蕴蓄, 有被其打破之虑。我想将它改作‘含有别样’或‘含有几样’, 后一个比较好, 但也总不觉得恰好。”作为一个著名作家, 改动一个后辈新人的文章中的一个词, 竟是这样的深思熟虑、慎重小心!而像这样对一个词语反复推敲、追求完善, 亦证明了鲁迅处理稿件是多么的认真、谨慎。
具体的编辑工作是非常繁复琐碎的, 编辑者要有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精神, 方能无所疏漏, 做好本职。鲁迅在这方面为编辑人做了出色的表率, 如周作人所说, 鲁迅做编辑是“精细而亲切”, “精细”就是指鲁迅那细致到极致的编辑作风。
在一环接一环的编辑出版过程中, 有许多小地方常常容易被忽略, 但鲁迅对再小的环节也不疏忽大意, 反而处处煞费苦心。许广平回忆说, 鲁迅在校对时, “一张校样, 正面看看, 还要倒过来看看, 这样, 字排的正不正, 排行是不是歪斜, 就容易发现”。编辑家赵家璧亲自见证了鲁迅在编辑工作中的诸多精细之处。在给赵家璧的一封信里, 鲁迅对校对工作提了一个虽简单却很重要的建议:“书的每行的头上, 倘是圈、点、虚线、括弧的后半部分的时候, 是很不好看的, 我先前做校对的时候, 想了一种方法, 就是在上一行里, 分嵌四个‘四开’, 那么, 就有一个字挤到下一行去, 好看得多了。”这个当时排版上的通病, 因为比较细微, 许多业内人士都没有注意, 鲁迅不只留意到了, 还想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 后来这一方法在“出版界普遍实行”。鲁迅还曾特意向赵家璧建议, 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多留些空白, 整本书的前后也留几面白页, 来增加“读书之乐”, 以免塞得满满的透不过气来。这种通常为编辑者所忽视的细小之处, 鲁迅却加以精微周致的考虑, 足见他精益求精的职业作风。
其实, 鲁迅的精细之功在编辑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均有体现。李霁野回忆说, 鲁迅看文稿时, 会用小纸条将需要斟酌修改的地方细心地夹记起来, 以便随后与作者探讨;稿件排字、付印前, 他会在原稿上将题目、所用不同字号和字体、空行空格、字间用什么条隔开等, 一一标记清楚, 以防错漏。诸如此类的“小事”足以说明, 在鲁迅这里, 编辑工作没有“微不足道”, 唯有精心细致。
出版工作是一个环节多、流程长的复杂工程, 虽然现在内部分工的程度比较高, 不再要求编辑者精通所有环节, 但全面掌握每个流程的内容、深入了解各个环节的运作, 对编辑工作实践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鲁迅对出版的各个环节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研究, 大到经营出版社、创办刊物, 小到为书刊写启示、告白、编校后记、按语等, 他都曾亲身参与, 其编辑工作之全面程度, 实不愧为精通出版流程的行家里手。
周作人曾这样谈及鲁迅在编辑工作中的周全和用心:“他修改、抄写、编整, 规定行款格式, 找寻和描画封面图案, 预备付印。最好的例子是《域外小说集》, 字型与行款、纸张, 从旧德文的文艺杂志上借用来的图案, 许寿裳写的篆字题目, 都很经过一番经营。”据李霁野回忆, 鲁迅对未名社成员的翻译和创作, 不仅自己看稿改稿, 还在印刷出版、书面装帧, 甚至代销委售方面, 都考虑周详、亲身参与。每当书刊要印行, 鲁迅不仅进行编辑、校对, 也会对从装帧、版式、插图到印刷等各个技术环节提供智慧和劳动, 找人画封面, 甚至亲自动手设计, 很多书的封面是由他设计的。他还会亲自跑印刷厂、跑制版所, 书籍出版后, 还常常自己拟定广告稿, 送给各刊物去刊登。总之, 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校对、版式、装帧、封面设计, 到印制、发行、宣传、市场调查、信息反馈, 出版活动的所有环节, 没有鲁迅不曾参与的。
鲁迅对书刊编辑的全面考虑并不限于编辑出版的技术环节, 还包括读者的感受和反应。鲁迅十分强调“于读者有益”的原则, 因而在他编印的书刊中, 常常有“前言”、“后记”、“小引”、“附白”、“按语”、“例言”、“谨启”、“小信”等辅助文字, 向读者介绍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出版状况、编者观点等, 让他们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能得到更丰富的收获。鲁迅甚至还将读者如何保存书籍也纳入自己的编辑视野之中, 他曾经将书籍设计为毛边的, 这样读者在翻看了一段时间之后, 可以将两面的毛边切去, 页面就能保持清洁。编辑工作能做得这样面面俱到、细致周密, 让众多职业出版人望尘莫及。
可以说, 这种“严谨、精细、全面”的编辑作风, 甚至已经超出了编辑者的职业要求, 所以鲁迅才能成为一名精通出版、功底深厚的编辑高手, 才能编辑出版大量流传于世而不为时代所淹没的书刊。他在编辑事业上的成就, 迄今为止, 鲜有人能超越。他不求名利, 一心只为书刊优良品质和远大文化理想的精神操守令后来者景仰, 他“严谨、精细、全面”的编辑作风更值得今天的编辑人借鉴和学习。这也许正是鲁迅在出版史上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赵家璧等著:《编辑生涯忆鲁迅》,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2].孙伏园、孙福熙:《孙氏兄弟谈鲁迅》, 新星出版社, 2006年版。
[3].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许广平忆鲁迅》,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欧阳修的严谨】推荐阅读:
欧阳修的散文06-23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10-19
送欧阳太监游庐山,送欧阳太监游庐山徐铉,送欧阳太监游庐山的意思,送欧阳太07-12
送吴生南归的欧阳修诗词06-05
欧阳修的蝶恋花二作品欣赏10-24
欧阳修名句07-23
关于欧阳修作文05-23
欧阳修经典语句08-29
欧阳修醉游记-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