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散文

2024-06-23

欧阳修的散文(通用7篇)

欧阳修的散文 篇1

纵观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其成就可概括为八个字:“以道成文、以文显道”。“以道成文”是指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不是为文而作文, 而是因为心中有道就自然而然地下笔成文, 故其文鲜活、畅达、充实;而“以文显道”则是指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结构、技巧等往往顺道而为, 是彰显心中之道的有效载体。尽管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散文创作理论, 但后来他们还是走向了尚奇的怪路, 而真正实现文道统一的, 当属欧阳修的散文。

一.以道成文抒己怀

“以道成文抒己怀”是欧阳修散文的一大特色, 这不仅打破北宋初期四六骈文的空洞无物和旧风陋习, 而且继承了唐代韩愈的文学主张, 确定了散文的新格局。欧阳修的一生经历坎坷, 对社会人生有许多的感悟, 于是下笔成文抒己怀, 写就了一篇篇或针砭时弊、或抒发情怀的散文。这些文章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 针砭时弊, 慷慨陈述。欧阳修为人耿直坦荡, 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革, 反对因循苟且, 在昏庸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中, 他是难得的清醒人物。于是他心中常常填满许多政治主张, 不吐不快。因此, 他写下了许多令当时朝野振聋发聩的文章, 以道成文。《上范司谏书》与《与高司谏书》就是这类文章。他在《与高司谏书》一文中痛斥高若讷:

“夫力所不敢为, 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 此君子之贼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 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此文言辞犀利, 将高若讷的伪君子面目一层一层剥离出来, 在此文中欧阳修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 也全然不顾写出此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慷慨陈词, 畅所欲言, 这是真正充满道义的文章。正如黄庭坚所说:“观欧阳文忠公在馆阁时与高司谏书语言, 可以斥冲万里。”但文中更多的是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正直的性格、闪光的睿智和渊博的学识构成的道, 使文章大放异彩。

第二类, 感悟人生, 体悟人情。二十五岁时结婚刚两年的妻子不幸去世, 这对幼年就缺乏完整家庭的欧阳修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于是欧阳修怀着极度的悲痛写下了悼念亡妻的《述梦赋》, 对亡妻的感情是如此之深, 对亡妻的思念是如此之长, 写出的文章才会如此之悲伤。对亡妻如此, 对亡友亦如此, 在《祭石曼卿文》中他呼喊道: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 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 暂聚之形;不与万物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 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 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欧阳修以无限的悲痛抒发了对亡友的深切悼念之情, 真是情之所至, 文之所成。我们可以把这类散文中的“道”理解为作者心中的亲情、友情这朴素而又真挚的感情。

二.以文显道炼风骨

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文以载道的思想, 他在散文创作中还十分重视文学形式与表达技巧, 因为他认为没有好的表达载体, 再好的思想内容或修养情操也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他说:“古人之学者并非一家, 其为道虽同, 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可见欧阳修不仅要以道成文, 还追求以文显道, 炼成自己独有的风骨。以此我们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

第一类, 细致委婉, 以柔藏刚。欧阳修的此类散文表面上好似经过精雕细琢, 语言细致委婉, 但是整体上浑然天成, 看不出过分的雕饰之处, 同时以柔藏刚, 把自己对人生时代的独到见解蕴含其中。这类散文的代表是名篇《秋声赋》, 写自己夜读时, 闻听风声、雨声、涛声、鸣金声、人马声, 把它们比喻成无形的秋声, 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初淅沥以萧飒, 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瑽瑽铮铮, 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 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接着又采用了赋体的铺排手法, 从声、容、气、意、声等方面, 描绘了一幅万物萧索的秋景图, 文章的结尾处又自然而然地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由秋天对植物的损伤而联系到人事忧劳对人的健康的损伤, 表现了对生命的执着与关注, 并且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此类文章还有《醉翁亭记》等。

第二类, 简而有法, 寓意深刻。简单而有法是欧阳修针对时文的繁冗艰涩而提出的创作主张。如《买油翁》一文仅135个字, 但把从容文章、循循善诱的买油翁和骄傲轻狂、夜郎自大的陈尧咨这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 同时又巧妙地揭示了“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语言简洁平易, 意蕴丰满, 读后不得不令人惊叹欧阳修技艺之高妙。早期所作的《养鱼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 “以道成文、以文显道”正是欧阳修散文的主要特色。

欧阳修的散文 篇2

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而留下的印象,比大声喧唱者,尤为深刻。

欧阳修虽也自负,但他并不是天才的作家。他是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合于心,然后执笔,写成文章,又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他的文章实以力得来,非以才得来。

在文章的最关键处,他常常变换语法,使他的文章和道理,给人留下新鲜深刻的印象。例如《泷冈阡表》里的:“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在外集卷十三,另有一篇《先君墓表》,据说是《泷冈阡表》的初稿,文字很有不同,这一段的原稿文字是:

“夫士有用舍,志之得施与否,不在己。而为仁与孝,不取于人也。”

显然,经过删润的文字,更深刻新颖,更与内容主题合拍。

原稿最后,是一大段四字句韵文,后来删去,改为散文而富于节奏:

“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

结尾,列自己封爵全衔,以尊荣其父母。从此可见,欧阳修修改文章,是剪去蔓弱使主题思想更突出。此文只记父母的身教言教,表彰先人遗德,丝毫不及他事。《泷冈阡表》共一千五百字,是欧阳修重点文章,用心之作。

《相州昼锦堂记》是记韩琦的。欧阳与韩,政治见解相同,韩为前辈,当时是宰相。但文章内无溢美之词,立论宏远正大,并突出最能代表相业的如下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是”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

我们都喜欢读《醉翁亭记》,并惊叹欧阳修用了那么多的也字。问题当然不在这些也字,这些也字,不过像楚辞里的那些兮字,去掉一些,丝毫不减此文的价值。文章的真正功力,在于写实;写实的独到之处,在于层次明晰,合理展开,在于情景交融,人地相当;在于处处自然,不伤造作。

韩文多怪僻。欧阳修幼时,最初读的是韩文,韩应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我说他宗柳呢?一经比较,我们就会看出欧、韩的不同处,这是文章本质的不同。这和作家经历、见识、气质有关。韩愈一生想做大官,而终于做不成;欧阳修的官,可以说是做大了,但他遭受的坎坷,内心的痛苦,也非韩愈所能梦想。因此,欧文多从实际出发,富有人生根据,并对事物有准确看法,这一点,他是和柳宗元更为接近的。

欧阳修的其他杂著,《集古录跋尾》,是这种著作的继往开来之作。因为他的精细的考订和具有卓识的鉴赏,一直被后人重视。他的笔记《归田录》,不只在宋人笔记中首屈一指,即在后来笔记小说的海洋里,也一直是规范之作。他撰述的《新五代史》,我在一年夏天,逐字逐句读了一遍。一种史书,能使人手不释卷,全部读下去,是很不容易的。即如《史记》《汉书》,有些篇章,也是干燥无味的。为什么他写的《新五代史》,能这样吸引人,简直像一部很好的文学著作呢?

这是因为,欧阳修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着重记载人物事迹,史实连贯,人物性格突出完整。所见者大,所记者实,所论者正中要害,确是一部很好的史书。这是他一贯的求实作风,在史学上的表现。

据韩琦撰墓志铭,欧阳修“嘉祐三年夏,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前尹孝肃包公,以威严得名,都下震恐。而公动必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或以少风采为言,公曰,人才性各有短长,吾之长止于此,恶可勉其所短以徇人邪!既而京师亦治。”从此处,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处世的作风,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必然也反映到他的为文上。

他居官并不顺利,曾两次因朝廷宗派之争,受到诬陷,事连帷薄,暧昧难明。欧阳修能坚持斗争,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恶人受到惩罚。但他自己也遭到坎坷,屡次下放州郡,不到四十岁,须发尽白,皇帝见到,都觉得可怜。

据吴充所为行状:“嘉祐初,公知贡举,时举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公深革其弊。前以怪僻在高第者,黜之几尽。务求平澹典要。士人初怨怒骂讥,中稍信服,已而文格遂变而复正者,公之力也。”

韩琦称赞他的文章:“得之自然,非学所至。超然独鹜,众莫能及。譬夫天地之妙,造化万物,动者植者,无细与大,不见痕迹,自极其工。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

道德文章的统一,为人与为文的风格统一,才能成为一代文章的模范。欧阳修为人忠诚厚重,在朝如此,对朋友如此,观察事物,评论得失,无不如此。自然、朴实,加上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如此见重于当时,推仰于后世。

古代散文,并非文章的一体,而是许多文体的总称。包括:论、记、序、传、书、祭文、墓志等。这些文体,在写作时,都有具体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古代散文,很少是悬空设想,随意出之的。当然,在某一文章中,作者可因事立志,发挥自己的见解,但究竟有所依据,不尚空谈。因此,古代散文,多是有内容的,有时代形象和时代感觉的。文章也都很短小。

近来我们的散文,多变成了“散文诗”,或“散文小说”。

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多作者主观幻想之言。古代散文以及任何文体,文字虽讲求艺术,题目都力求朴素无华,字少而富有含蓄。今日文章题目,多如农村酒招,华丽而破旧,一语道破整篇内容。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近来的散文,篇幅都在数千字以上,甚至有过万者,古代实少有之。

散文乃是对韵文而言,现在有一种误解,好像散文就是松散的文章,随便的文体。其实,中国散文的特点,是组织要求严密,形体要求短小,思想要求集中。我们从以上所举欧阳修的三篇散文,就可以领略。至于那种称做随笔的,是另外一种文体,是执笔则可为之的,外国叫做essay。和散文并非一回事。

现在还有人鼓吹,要加强散文的“诗意”。中国古代散文,其取胜之处,从不在于诗,而在于理。它从具体事物写起,然后引申出一种见解,一种道理。这种见解和道理,因为是从实际出发的,就为人们所承认、信服,如此形成这篇散文的生命。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篇3

精心删改《醉翁亭记》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在任中,他时常到附近的琅琊山游玩,与山下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成了好朋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后来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开始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声。后来,他读给一位樵夫打扮的老人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时,老人犹豫着说:“大人,这里好像啰唆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话还未完,欧阳修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必写出这些山的名字?”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丰的开头。

“逸马杀犬于道”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众人都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了这一情景,最短的也用了两句话才表述完,更有甚者,说了长长的一大段。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三人连忙请教:“那您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浅析欧阳修散文中的隐逸情结 篇4

一隐逸之友

古文观止中共收录了四篇欧阳修为好友所写的文章:《释秘演诗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送杨寘序》以及《祭石曼卿文》。其中, 秘演乃浮屠, 即僧人;梅圣俞困于小州县十多年, 年近五十仍只能“为人之佐”, 满腔的才学与抱负无处施展;杨寘“累以进士举, 不得志”, 最后依靠着祖上的福荫, 也只能到东南数千里外当一个小县尉;石曼卿才华横溢, 却也是郁郁不得志, 面对现实, “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胸中意气无处排遣, 便“往往从布衣野老, 酣嬉淋漓, 颠倒而不厌”。此四人, 皆为“智谋雄伟非常之士”, 但在宋朝屈辱偷安的时日里, 他们都成了“无所用其能者”, 于是只能选择或被迫在寺庙山林之中, 过着隐逸自娱的生活。欧阳修尤其欣赏石曼卿的才华, 也非常乐于和他交往, 并且希望从这种放纵不羁的亲密交往中, 暗中结交到更多隐伏而不现的“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 与曼卿交最久, 亦能遗外世俗, 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 秘演隐于浮屠, 皆奇男子也。”秘演与曼卿所隐之途虽非, 但却同样的高远脱俗, 相似的气质让他们走在一起, 相互慰藉, 亲密无间。他们“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 歌吟笑呼, 以适天下之乐, 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 予亦时至其室。”隐逸之士以歌诗杜康作伴, 放浪形骸之外, 好掩埋心中的忧愤。多少年前, 不同的年代, 却同样是处在虚幻平静下的社会, 也曾有着如此相似的一群男子, 隐于竹林之间, 诠释着一种名为“魏晋风度”的悲哀。而此时虽仍在任却同样被压抑着的欧阳修, 对这群隐逸之士的遭遇自然也是感同深受。在讽刺当权者扼杀人才的同时, 也被隐士们宁隐而不曲迎的高逸所感染, 乐于与他们为伴。“十年之间, 秘演北渡河, 东之济、郓, 无所合, 困而归。曼卿已死, 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 予乃见其盛衰, 则予亦将老矣。”欧阳修写秘演与曼卿的盛衰, 也是在感叹着人生无常, 自己亦将老病, 只怕自已会如此二人一般, 壮志难酬。欧阳修写其隐逸之友, 刻画他们志存高远清高脱俗的形象, 不掩自己对他们的欣赏之情, 也流露出了其不得志之时心底里对隐逸的向往。

二隐逸之趣

欧阳修被贬至滁州任太守的第二年, 为琅琊山上的小亭子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 并从此自号曰醉翁。在这之前, 谈起醉翁, 总是很容易会想起诵叹着“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投身汨罗江的屈原, 以及那个歌着“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带着一抹难以捉摸的微笑鼓枻而去的渔父。而欧阳修成功地改写了醉翁的形象。自号醉翁, 带着那么一点自嘲的意味。这个醉翁, 会带着州中一大群男女老少, 热热闹闹地往琅琊山上爬, 饶有趣味地观察着山中朝暮的变化, 体会四时景色之不同, 便其乐无穷。他会钓起山溪中的肥鱼, 以山泉酿一壶清洌的酒, 再采些野菜, 乱七八糟地凑成一桌。然后在席上投壶下棋, 觥筹交错, 在喧哗吵闹中尽情欢乐, 最后醉醺醺地倒在众人中间……他苍颜白发, 醉倒时一脸颓然, 却能在酒醒时以文字绘下一个个欢娱的片段, 然后像个智者一般偷着乐。“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沉醉山水, 乐人之乐。此般欢娱, 恐怕比曾点与孔子春游之乐, 还高那么一个层次。而这般的滁州, 大概便是欧阳修的理想国。

欧阳修晚年退休颍水之上, 便更号“六一居士”。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中解释了“六一居士”的概念:“吾家藏书一万卷, 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有琴一张, 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 老于此五物之间, 是岂不为六一乎?”于是, 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尽沧桑之后旷达潇洒的老翁。“常置酒一壶”, 醉翁之性依旧;他爱书, 于是藏书万卷以自娱;他喜欢收集研究金石文字, 于是集录三代金石遗文千卷;他以琴解幽忧之疾, 一如他《送杨寘序》中所叙, “学琴于友人孙道滋, 受宫声数引, 久而乐之, 不知其疾之在体也。”琴声让他沉溺, 通过琴声, 他可以神交文王、孔子、屈原, 和谐的琴声更能让他疏导内心的郁闷, 排逼心中的幽思;他布棋一局, 其重不在棋而在于人。棋局在, 证明了屋中主人“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他还会兴致勃勃地给客人讲自己的乐趣:“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太山在前而不见, 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阅大战于涿鹿之原, 未足喻其乐且适也。”如此一位沉醉于书卷琴棋酒中的老翁, 其乐而不倦与专心致志表现出了人生晚境中一种平和而安详的心境。欧阳修两个阶段的名号, 道出了两种对隐逸生活的理解与享受。

三隐逸之道

“凡士之蕴其所有, 而不得施于世者, 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 风云鸟兽之状类, 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其兴于怨刺, 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梅圣俞诗集序》) 序言以梅圣俞作例, 阐述了诗文创作“穷而后工”的道理, 同时也表现了欧阳修中年的隐逸观。当时欧阳修正被贬于滁州, 正是“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者, 此时的隐逸乃被迫的无奈之举, 但在自放中感受天地万物之灵, 书写人生中难言之郁结, 无法达而兼济天下, 便于穷中独善其身, 但求立德立言。

而十多年之后, 隐逸却成了欧阳修主动的向往。他在《秋声赋》中叹道:“人为动物, 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 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 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欲与草木而争荣?”大意是人是动物中最有灵性的, 易感于万物而耗尽心神, 更何必勉强自己去做无法完成之事呢?此时的欧阳修已经年过半百, 庆历新政的失败, 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心力尽耗, 思想情绪也变得消极沉郁了, 退意萌生。老庄的思想开始影响着这位老人的情绪心境。几年后欧阳修在凭吊石曼卿的祭文中写道:“其同乎万物生死, 而复归於无物者, 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 而卓然其不朽者, 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 莫不皆然。”是啊, 人之生死, 不过气聚气散, 真正可以万世而不朽的, 只有那伟大的思想带来的影响。

晚年的欧阳修, 则已经厌倦了官场的生活, 渴望着退休归隐, 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自由。他多次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而不得, 于是写下了《六一居士传》, 讲述自己归隐的愿望。他写自己不能尽情享受琴棋书酒之乐, 是“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 轩裳圭组劳吾形于外, 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心未老而先衰, 尚何暇于五物哉?”这时的欧阳修已经达到了陶渊明五仕无隐后那种彻悟的境界。他明白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他渴望着告别一切的劳累, 过着安逸自在而非一直隐藏着祸患的生活。终于, 在欧阳修人生的最后一年, 他得以享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欧阳修的一生, 代表着许多儒家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诗文中的隐逸情结, 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对隐逸的态度, 往往是从一开始的欣赏, 到人生受到挫折时便转而向往, 到了晚年更是成为了一种追求与享受。老庄的隐逸思想, 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古文观止译注》, 邓英树、刘德煊、黄建宁、徐沛著, 巴蜀书社, 1997年

[2]《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郭杰, 文史知识, 2007年12期

[3]《古代隐逸心态解析及其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启示》, 赵立利、王希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01期

欧阳修的名言 篇5

欧阳修的名言

1.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2.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3. 清明时节散天香,轻染鹅儿一抹黄。

4. 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

5. 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

6. 敢道人之所难言。

7. 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

8.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9.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10.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11.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12.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13.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14. 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

15. 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

16. 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17.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18. 读书趋简要,害说去杂冗。

19. 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

20.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21.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南骤至。

22.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23.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24. 言多变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

25. 法有明文,情无可恕。

26. 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

27. 使为恶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辩明。

28.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29. 开其自新之路,诱于改过之善。

30. 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31.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32. 铭者,所以名其善功以昭后世也。

33. 芳草斜晖,水远烟徽,一点沧洲白鹭飞。

34.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5.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36.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37.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38. 自许太高,诋时太过。

39. 利口伪言,众所共恶。

40.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41.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42.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43.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4.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45.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6.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47.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8.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49. 思所以危刚安矣,思所以乱则冶矣,思所以亡刚存矣。

50. 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51. 非真无人也,但求之不勤不至耳。

52. 劝农节用,均丰补歉。

53. 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54.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55. 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56.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57. 当局称迷,傍观见审。

58. 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

59. 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

60. 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

61. 事不息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62.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3. 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

64.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65. 君子之于人也,苟有善焉,无所不取。

66. 行有素履,事有成迹。一人之毁,未必有信;积年之行,不应顿亏。

67.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68. 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

69.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0. 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

71. 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深浅。

72. 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

73. 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

74.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75.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76.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

77. 俚言巷语,亦足取也。

78. 功难成而易毁。

79.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80. 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

81.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82.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3. 且携手留连,良辰美景,留作相思处。

84. 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

85. 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

86.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87. 宁可限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

88.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9. 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

90.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

91. 用人不限资品,但择有才。

92.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93.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4.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论欧阳修诗歌的现实性 篇6

关键词:欧阳修,诗歌,现实性

宋初诗坛,以欧阳修为首,在苏梅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诗歌创作更多地关注思想内容,并以丰富的创作实践,扭转了西昆派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开启了一代诗风。清人评:“宋初犹尚西昆体,自嘉祐后,欧阳文忠尊李,……一时风气振刷,诗格大变焉。”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的诗歌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或评论国事、揭露弊政为主题的。这些诗歌饱含着深刻充实的思想内容,体现了欧阳修积极用世、关心民生的儒家思想,继承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一、直辞鬼胆惧,微文奸魄悲

这是梅尧臣在《寄滁州欧阳永叔》中评价欧阳修诗歌的两句诗,正是对欧阳修诗歌关怀民生疾苦的生动概括。欧阳修的仕宦生涯是十分坎坷的,他虽青年及第,但屡遭贬谪。但无论经历何种磨难,欧阳修从不会因此而忽视国家、忘记百姓。他胸怀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富有经国治世的才能,有“身可为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之德,所以,关注社会现实,关怀民生疾苦成为了欧阳修诗歌重要的内容。这部分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优秀作家尤其是杜甫以来关心国计民生、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操,在社会和文坛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类诗歌主要以百姓的苦难生活为题材,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怀,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是诗人所创作的思想性最强的作品。《食糟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农民种糯米供官家酿酒,酒酿成后官家以高价贩卖,提供酒的原料的农民却因为贫困而食糟这一事实,深刻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贫困。作品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饮官酒诚可乐”的官吏与“釜无糜粥度冬春”的贫民造成尖锐对立,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严酷剥削,表现了社会的不公。作品抨击了朝廷与民争利的“榷沽”政策,谴责了对农民百端取利的地方官吏。诗人那套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在这种尖锐的现实矛盾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于是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惭愧与自责:“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表达了对百姓们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切。诗中诗人对农民的困苦生活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作为参政者之一的自己“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民之饥”的“政绩”加以深刻的反省,体现了对弊政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现象的自责性抨击,表现出诗人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操。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评道:“忠厚爱人,可谓世训。”表现相同内容的诗篇还有《答朱寀捕蝗诗》,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蝗虫成灾带给百姓们的苦难,并且提出灭蝗的方法,强调“祸当早绝防其微”,诗人还毫不客气地指斥官员隐瞒灾情、枉顾百姓的无耻做法。《被牒行县因书所见呈僚友》一诗则是描写了诗人巡视饱受蝗灾之苦的灾区时所见的凄凉景象和百姓祷雨驱蝗的悲苦状况,表现出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除了对中原百姓们艰难生活的关注,诗人对于边地百姓也有着强烈的同情和关心。欧阳修生活的北宋仁宗朝,多灾多难,边境有辽、夏强敌的不断侵扰威胁,边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曾经有奉命出使契丹的经历,故而对此有很深的了解。如《边户》,这是作者至和二年(1055)冬天出使契丹途经边界的感怀之作,采用边民自叙的口吻,描写了宋辽边境地区人民遭受双重剥削的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边户不幸境况的深切同情,反映了边境的暂时和平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基础之上的事实。《答杨子静两长句》一诗,则是赞颂边境人民勇敢抗击入侵者的战斗精神,同时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指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贵族王公的享乐,是人民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答杨子静祈雨长句》、《喜雨》、《春雨》、《百子坑赛龙》、《集禧谢雨》、《喜雪示徐生》等诗篇,描写了盼雨、祈雨、求雨的心情或举动,诗人考虑到百姓的立场,无雨而愁,有雨则欢,紧密贴近农民的生活与情感,有感而发,并且就此陈述己见,或者表示内心的道德自责。作为一位政治家,欧阳修的这类作品表现了一位士大夫的可贵良知,他真切地为百姓的生活境遇着想,以百姓之安为乐,以百姓之危为忧。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才呈现出内容充实深厚,情感真挚深切的面貌。这种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诗篇,以社会现实为创作基础,以写实为创作精神,有力地矫正和扭转了宋初诗坛盛行的浓艳空洞的“西昆”诗风,为宋诗的健康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二、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在《镇阳读书》中的这两句诗,正是他批评时弊、议论朝政、抒发爱国激情的诗歌的生动写照。诗人所处的北宋初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可谓是内忧外患,连绵不断。面对严重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社会问题,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内政的危机,外患的威胁,激起了士人改革的决心,士风的振作,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作为北宋时期‘恢儒右文’基本国策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的杰出代表,身兼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多重身分,儒家传统的积极淑世精神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使得忧国恤民、救时补阙,成为其诗文创作的理性自觉。”这些针砭时弊的诗歌在欧阳修诗集中相当多,充分表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及革弊兴利、补救时阙的政治激情和诗人对社会前途、国家命运深刻而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

在诗人看来,作为诗歌应该而且必须发挥补察时政、劝世救时的社会功能。所以,欧阳修的诗歌常常直指时弊、慷慨陈词、一抒怀抱,《答杨辟喜雨长句》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是诗人天圣九年创作的作品,全篇以议论为主,指陈时弊,有的放矢,分析出了北宋王朝国困民贫的原因,宣传农为国本、节用爱民、改革吏治的政治思想。后来欧阳修于康定年间撰写的《原弊》,阐述的就是同一思想内容,此诗可以和《原弊》相互参照对比,几乎每一句都能在文章中找到极其吻合的注脚。类似这样的诗歌还有《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诗人痛切地陈述庆历新政失败后,朝廷回到因循苟且的老路,政治上弊端累累。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能奏效的,必须全面改革,首先是澄清吏治,任贤去不肖,而且必须坚决果敢,切忌犹豫不决。任职滁州时所作的《重读徂徕集》,诗人怀着悲愤的感情陈述了石介被诬陷的经过,颂扬了亡友的忠义刚直,严厉谴责了当朝奸臣对忠义之士的残酷迫害。这首诗直接关涉到庆历党争。石介支持“庆历新政”,引起了夏竦等旧派官僚的忌恨;石介病故,夏竦诬告他通敌谋反,甚至要派人发棺验尸。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是对权臣陷害直士的强烈控诉。

诗人还通过咏史、咏物来曲折阐发议论、痛陈时弊,如《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这两首诗都是借王昭君的传说故事来抨击时弊,指斥朝廷对外政策的懦弱无能。诗中寓意昭然若揭,即使欧阳修本人也视这两首诗为生平得意之作,据说他曾于酒后言道:“吾……《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我能之也。”《寄生槐》一诗则是托物寓意,说寄生槐是“偷生由附托,得势争葱蒨”,必须及早剪除,以免“长养遂成患”。这显然是有感而发,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那些依附权势、谗陷刚正之士的奸佞之徒。从这样的诗篇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诗人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庆历新政失败后诗人所写的《宝剑》,则抒发了诗人抗敌报国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诗人借物咏志,通过夸赞具有神奇色彩的宝剑,抒发自己内除奸佞、外御强寇的远大抱负。宝剑具有无比威力,能够斩奸除凶,威震邪恶。实际上,它是朝政改革者和抗敌救国志士的象征,是诗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化身。此外,《送慧勤归余杭》、《班班林间鸠寄内》、《洛阳牡丹图》等诗作都曲折而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意识。

作为忠诚的爱国者和开明的政治家,欧阳修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百姓疾苦。作为一名诗人,他不但创作了大量现实性的诗篇,还倡导“诗之作也,触事感扬,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从而,以欧阳修为首的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纠正了西昆体的流弊,为宋代诗坛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逸安.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滁州山水与欧阳修的贬谪诗文 篇7

欧阳修 (1007~1072) , 字永叔, 号醉翁, 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参与编修《新唐书》《五代史》, 并独撰《新五代史》。一生亲自参加了“庆历新政”“濮议之争”等多项政治活动。更重要的是, 欧阳修几十年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赋、散文、词作, 并逐渐确立了文坛领袖的地位, 山水诗歌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宋史·欧阳修传》的记载, 欧阳修由于庆历新政的失败, 从庆历五年 (1045) 八月贬至滁州起, 到庆历八年 (1048) 闰正月徙至扬州, 在滁州度过了29个月的光阴。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了大量关于滁州题材的山水诗歌, 都被收入了《琅琊山志》。

二、滁州诗文思想内容

毋庸置疑, 欧阳修大量滁州山水诗歌的创作得益于滁州本身的山清水秀。滁州位于皖东, 介于江淮之间, 具有多山水的自然地理特点。琅琊山、丰山一带景色疏放隽永, 琅琊山、城西湖、始山湖、胡古四大风景区山泉幽奇。难怪会让诗人生发“我来携酒醉其下, 卧看千峰秋月明” (《琅琊山六题·石屏路》) 的感慨。欧阳修对滁州的自然山水风光有深厚的情感, 他在大量的滁州山水诗歌中透露出深深的滁州情结。如《得滕岳阳书大夸湖山之美郡署怀物甚野其意有恋著之趣作诗一百四十言为寄且警激之》:“逸思歌湘曲, 遒文继楚材, 鱼贪河岫乐, 云忘帝乡回”, 又“支离莫攘臂, 天子正求才”, 前四句表达自己对山水景色的如痴如醉, 后两句则直接感叹遭人诬陷、不得重用的内心凄苦, 这种凄苦的情感正是他滁州山水情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 安邦忧民之心, 与民同乐的襟怀

宋时滁州本是个交通相对闭塞的地方。然而欧阳修却“乐其地僻事简”, 又爱“其俗安闲”。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 他没有穷愁不堪之容, 没有丧失生活热情和信心, 对前途仍然寄托着希望, 充满着信心。他不以“小官”为悲, 不以“小邦”为嫌, 爱其地, 悯其民, 致力政务, 力求“粗有所成”, 为安邦安民做出贡献。公元1038年, 西夏在兴州建都, 兵势逼宋, 宋以每年向夏国交纳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三万斤的“金增”, 与夏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当时欧阳修曾多次地反对这一屈辱的条约, 始终未被朝廷采纳。欧阳修贬居滁州, 可他那种关心国家命运前途, 反对外族侵略的立场“终不可掩”。 (《宝剑》) 一诗更是他爱国激情的愤发。诗人既叙写了宝剑的力量, 使“百妖收形”, 又为宝剑“匣中藏”, 未能发挥其作用而叹息。显然这是托物寓意, 借题发挥, 也是对朝廷妥协政策的揭露, 对朝廷内昏庸群小的嘲讽;另一方面更是诗人爱国爱民真挚情感的表露, 是他壮志莫伸的愤慨, 诗人是自比能为一把“可息天下兵”的宝剑!虽然被贬出京, 欧阳修仍然时刻保持着对国家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

(二) 寄情山水胸怀, 坚贞自许之志

不得不指出的是, 与所有创作山水诗歌的诗人一样, 欧阳修山水诗歌创作的目的之一饱含排遣愤懑, 以求超脱的消极成分。在众多描绘滁州风光的诗作中, 欧阳修运用最多的就是“酒”和“醉”这两个字。比如《题滁州醉翁亭》有“野鸟窥我醉, 溪云留我眠”;再如《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有“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这些已经人性化了的山川风物无不饱含着诗人的内心惆怅。应当说, 这是封建时代失意的士大夫所共有的一个精神层面, 尤其反映在文人身上, 便会以文学作品的形式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对于欧阳修来说, 纵情山水的醉翁意识是在滁州滋生出来的。所以, 这同样也反映了欧阳修的滁州情结也在欧阳修的滁州山水诗文中。另外, 他的滁州诗中寄情言志、追求理想的作品也较为多, 例如代表作《拒霜花》。在诗中, 诗人用花开花落之事来言情说理, 蕙兰花香季节短, 桃李虽艳只媚春, 惟有不被人们注目的黄菊花, 能经受霜露, 顽强自立, 诗人视自己居穷乡之僻, 如同黄菊花居于篱根。 (《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 充分表现了他政治上失利在贬谪的政治处境下, 却依然自勉要永远保持着坚贞高洁的气节。欧阳修的滁州诗文, 表现这种坚贞自砺、追求理想的篇章是很多的, 除了上述篇目外, 还有《百子玩赛龙》《丰乐亭游春》《游琅哪山》《僧蚊》等。另外, 还有从正面直接表现自己理想抱负和刚正之气的《新霜》诗。还有的篇章借叙事咏物发出感叹, 以叙出论, 寄托自己对自由生活、自由理想的渴望;还有的是托物寓志, 发泄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愤慨情怀的。总之, 欧阳修身处逆境之中, 更识社会之弊。“权豪不自避, 斧质诚为当” (《答梅圣俞尽见寄》) , 他不是因遭受贬谪而退让, 委曲求全, 而是不以个人进退为怀, “质直宏郭, 未曾屑屑于事, 见义敢为” (吴充《欧阳公行状》) 。

三、滁州诗文艺术特色

从诗歌艺术手法上分析, 滁州诗文的思想内容及其特点, 可以看出他那正直、善良, 坚强刚毅, 关心国家命运, 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和情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散文大家、诗人, 他还以摇曳多姿、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独创性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托物言志, 意境深远

欧阳修被贬滁州, 心里有感叹万事之慨, 终不能直言上谏, 故此“托物言志”是他这一时期诗文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丰乐亭记》全篇以欢庆“丰乐”之年作主题, 跌宕变化, 抚今思昔, 写自己“乐其地僻事简”, 写老百姓“乐其岁物之丰成”, 怀旧叹老, 咏叹反复, “故今皆无在省, 遍老尽矣”, 与民同享“丰乐”。共主百言蓄, 韵味深醇。在《送杨宣序》中, 作者假托描写琴的作用, 体现出琴声陶冶人的性情的巨大力量, 把从音乐中传达出来的复杂、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形象而具体, 以此和对友人的关心紧扣在一起, 巧托之技, 显得自然而高明。

又如在《憎蚊》篇中, 诗人假托民害——蚊虫而议论说理, 借题发挥, 深掘其意, 以猛虎受蚊凌辱致死, 来说明其体小毒大, 又容易使人忽视乃致上当, 尖锐地提出了要谨慎防卫。文在写蚊, 意在喻人。针对朝廷小人之辈, 寄托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二) 煅句炼字, 言简意丰

清人姚鼎指出“欧公能取异已者之长, 而时济之”, (1) 充分肯定了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坛领袖的高尚品质和治学作文的谨严态度。朱熹亦说:“欧公文亦是改到了妙处, 顷有友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原稿, 初说滁州四面有山, 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 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2) 足以想见欧阳修是如何讲求文字的精炼。《醉翁亭记》通过“晦、明、幽、繁、洁、落”几个字概括了朝暮四时山间的景色。有宁静之状, 清新气息;有昏暗之象, 薄暮之气;有晴姿, 有雨态, 有朝容, 有暮色。用字传神, 真称得上千锤百炼, 干古绝唱。又如写醉翁亭的游人, 只写了负者、行者, 前后呼应, 再加上伛偻提携, 便反映出游人之多且盛大的场面, 详略得当, 极尽疏间之妙。作者将深刻的思想内涵寓于游人的一片欢娱之中。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韩柳犹重用奇字, 欧苏惟用平常轻虚字。”欧阳修在行文中善于在常字中出新, 俗字中出奇, 善于概括而不失笼统, 只须一二字便可以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他的散文为人称颂, 他的诗歌令人称叹。欧阳修行文用语平实而形象生动, 写景、叙事、抒情都以人们熟知的字句来表达, 既让人们感到通晓易明, 又让人们悟到言简意远的深韵意味。

四、滁州诗文的深远影响

从文学创作发展的角度看, 知滁的两年多是欧阳修诗歌风格定型的重要时期。如同滁州这座城市的古朴一样, 欧阳修创立了“平易舒畅”的诗歌风格。“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 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 表现出地域性。” (3) 诚然, 滁州对欧阳修诗歌风格的创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宋初西昆体诗歌盛行, 严重危及北宋文学的健康发展。欧阳修凭借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引领了一代诗风。正是因为欧诗的伟大贡献以及欧阳修本身的文学领袖地位, 他的诗歌创作为引领北宋文学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滁州诗文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欧阳修个人的诗歌创作, 而是整个北宋诗坛。

参考文献

[1]杜维沫, 陈新.欧阳修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傅璇琮.全宋诗.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 (元) 脱脱.宋史.欧阳修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2.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严杰.欧阳修年谱.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3.

[7]琅琊山编纂委员会.琅琊山志.合肥:黄山出版社, 1989.

上一篇:人员激励机制下一篇:模块开发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