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2024-10-19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共9篇)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篇1

摘要:自“走转改”活动实施5年以来,我国新闻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在文风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写作时存在误区,导致走转改的初衷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践行。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走转改”活动的核心所在,然而由于存在一定的写作误区,一些新闻与老百姓渐行渐远。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从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入手,对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以“走转改”活动为例子,就如何加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提出了几点写作技巧。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不断地促进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水平提升。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走转改”,写作误区,写作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是更好地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新闻宣传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新闻写作文风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更是整个“走转改”活动的内涵所在。但是就当前来看,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为了更好地将“走转改”活动开展下去,写作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不断改进和优化。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概述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实施,新闻故事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所谓新闻故事化,主要是采取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写作的一种技巧。所以在新闻实践中,不管是方案策划还是采访过程以及写作环节等,均需要确保素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并在新闻写作时采取叙事的方式,在细化展示的同时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最终促进新闻传播效果的强化。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比较而言,新闻故事化写作更具有趣味,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故事内容更加具有情感,同时也能有效引发读者的共鸣,因而其已经成为一种被新闻工作者所青睐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新闻自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且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人和事,而这又是由于其具有时新性特点所决定。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力发展新闻事业,必须从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上予以改进,从而更好地与观众的实际相贴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写作成生动鲜活而又不乏感染力与影响力的作品。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践行“走转改”活动的重要举措,所以不仅要观众接受我们的新闻,还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对中国好故事进行讲述,使得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在群众形式和内容以及效果方面的呈现得到极致,推动“走转改”活动得到持续高效的开展。[1]

二、“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

通过上文我们对“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笔者接下来对近年来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总结。

(一)新闻内容庸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之后往往能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所以有的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地编撰细节和人物对话,尽可能地使其缩写的新闻故事符合观众的口味,但是往往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假新闻猖獗,尤其是一些新闻内容较为庸俗,导致失去了新闻自身的意义。

(二)报道偏离重心

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尤其是一些社会新闻,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较强,如市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将其细节和情节报道出来,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新闻都可以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写作。尤其是一些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为主的社会新闻,由于急需有关部门重视,往往又是热点民生问题,所以通过故事化之后就会蒙上一层戏剧化的外衣,这样报道的重心就会偏离,进而极大地影响报道效果。[2]

三、“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技巧分析

采取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为了更好地走出写作的误区,写作技巧十分重要,所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作出以下几点总结和分析。

(一)平民化的叙事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根本就在于叙事技巧。只有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质量。尤其是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由于新闻市场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较多,因而广大受众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接收内容上更具有个性化的需求,其自主性的权利也更多,所以在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过程中,不管是对叙事角度还是视角均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的要求。采取传统的写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为传统的新闻写作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人和事都是客观的采访,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下,所写出的新闻往往会导致写作视角与新闻事件并不在同一平面,导致其真实情感较为缺乏,而缺乏人情味和真实情感会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如人意。虽然这一情况随着“走转改”的实施得到一定的改进,但是在叙事上的平民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应从传统的旁观者逐步转移到参与者的角色上来,这样在叙事过程中就直接以参与者的角度将其续写出来,通过记者的亲身参与,在写作过程中增加感情因素而使得其叙述变得更加平民化,从而通过平民化的叙事将新闻讲述出来,就能有效促进其吸引力的提升。

(二)两深一实的技巧

所谓两深一实,主要是对基层新闻故事进行深挖,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层化,从而更加真实地将新闻事实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记者自身注重新闻写作深度、厚度和广度的提升,只有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才能成为新闻作品的根本。要将新闻故事写好,就必须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深挖,且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从而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通过新闻写作素材,将传统的说教式新闻改成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说百姓关心的事件。通过小人物和小故事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大事件,既兼顾了新闻性,又提升了主题,使得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除了上述叙事技巧外,还可以将新闻以故事化的形式叙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切实掌握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因为新闻报道无外乎写人和记事,所以要想将事件写得更具情节性,在叙事过程中,就需要准备掌握叙事的脉络,同时还要将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我们要找出其切入点,并以清晰的脉络将故事叙述出来,使新闻故事清新而又独特。而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增加故事的悬念来提高其故事化,促进新闻吸引力的提升。悬念是新闻故事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可以利用设置的悬念将整个故事连接起来,将受众注意力牢牢地结合故事发展情节,从而促进受众对新闻接受的程度。通过悬念的设置、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高潮与结尾等保持紧张的心态,受众也会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参与者,更加高度地关注新闻中的人或事件,从而更加直接和强烈地提高新闻报道效果。此外,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场景再现和强化细节的方式,将新闻自身的故事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能促进其亲和力的提升,把微观的传播效果转移到宏观的传播效果上来,并紧密结合写作的对象,通过对新闻场景再现的方式,将新闻中常见的典型情节放大,从而促进新闻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植在受众的心里,从而通过细节展示促进新闻故事的叙述。[3]

四、走出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不仅要真实,而且还要在写作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这不仅包含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了故事自身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新闻采访者自身的情感。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观众的影响力,情感的再现必须真实,同时还要对再现的度进行把握,不能随意地将其夸大或者缩小。情感是新闻故事化的着眼点。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还应做到深入采访,切实找出新闻故事的背景和原因,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更好地将情感因素释放出来,通过平凡的人体现不平凡的事,用真实而又典型的情节感动观众,促进新闻催化效应和认知态度以及接受影响作用等更好地体现出来。

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化而变得浅薄化。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应深入生活和群众,挖掘更多真实的素材,而并非人为地安排和设置情节,只有在真实和准确的前提下,将新闻事件真实地报道出来,在有情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的生动性,才能将新闻故事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4]

五、结语

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我们应走出庸俗和偏离重心的误区,以真实为前提,采取针对性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写出真实、具有情感而又不乏活力的新闻故事,促进“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持续推进,在改进文风的同时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松花,李达.新闻故事化写作探微[J].才智,2015(04):312.

[2]乌兰.“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01):133-136.

[3]曹东.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J].记者摇篮,2009(06):34+20.

[4]陈瑜.新闻写作故事化的误区与技巧[J].中国记者,2009(04):91.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篇2

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在江苏泰州判官任上去世,从此,这个原本没有田地房产和积蓄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母亲郑夫人只得带着儿女投奔远在湖北随州任推官的小叔子欧阳晔。欧阳晔职位低,俸禄少,抚养三个儿子已显得力不从心,又增加四口人吃饭,家里显得清贫寒酸,以致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买不起纸笔进不了私塾。为了儿子的前程,郑夫人以沙为纸,以荻杆为笔,手把手地教儿子读书写字,演绎了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

在母亲的教育下,欧阳修好学不倦,进步很快,十岁时已能吟诗作赋,叔父欧阳晔很高兴,安慰郑夫人说“嫂嫂不要为家里贫穷儿女年幼担心,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但欧阳修不满足已有的进步,认为要成就一番功名,必须广见博闻,为此十二岁时,欧阳修背起行囊,迈上了外出求师学习的历程。一天傍晚,欧阳修匆匆来到襄阳城下,看见城门一关,心里很是着急,抬头一看,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本不愿破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的少年,顿生爱怜之心,说道:“既是读书人,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老兵出上联:“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略加思索,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有点恼怒,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城门。原来,欧阳修的下联是: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外国名家的写作故事 篇3

罗琳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妈妈, 全世界最会说故事的魔法妈妈。从小就喜欢写作的罗琳, 是个单亲妈妈, 因为找不到工作, 只能靠微薄的失业救济金养活自己和女儿。为了逃离又小又冷的房间, 她总是窝在家附近的尼可森咖啡馆里写作;因为没钱点餐, 所以每次只点一杯卡布奇诺, 一字一字地写下 《哈利·波特》 的故事。 结果, 《哈利·波特》 一出版, 便以惊人的魔力风靡全球, 罗琳在一夜之间就从不为人知的贫穷单亲妈妈, 一跃成为蜚声国际的畅销书作家。《哈利·波特》在全世界掀起阅读风潮, 更被誉为“文学界的披头士狂热”。

福楼拜改稿子

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 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字劳动者”。他的作品善于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 语言准确凝练, 鲜明生动, 是法国近代散文的典范。 有一个小故事, 很是耐人寻味。一天, 法国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 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一沓文稿, 翻开一看, 却见每页上都只写了一行字, 其余九行都是空白。 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 您这样写, 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 ”福楼拜笑了笑, 说:“亲爱的, 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 一张十行的稿纸上, 只写第一行, 其他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 恍然大悟。 于是立即告辞, 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火柴杆速记

一天,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外出旅游。 途中, 同车的旅客在闲聊时说了一句生动的话, 引起了契诃夫的注意。 他品味着这句话, 并想马上记下来。 可是, 经常不离身的笔今天却没带来。 正在为难时, 契诃夫灵机一动, 急忙划着一根火柴, 一会儿又吹灭了, 他用火柴杆当笔, 迅速记下了这位旅客的妙语。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作家笔下的语言之所以丰富多彩, 生动感人, 是因为他们随时注意搜集积累语言材料。

哭鼻子的大仲马

有一天, 大仲马的一位好友前来拜访他, 见他正独自坐在书桌前, 双手抚摸着稿纸, 低声抽泣着。朋友就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等, 可等了好长一段时间, 还不见他的情绪有所好转, 就决定劝劝自己的朋友。他拍了拍大仲马的肩膀, 关心地问:“亲爱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令你如此伤心?”大仲马回头一看, 见是好友来访, 便把事情的原委诉说了一遍。原来, 大仲马正在创作《三个火枪手》, 最后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其中一个火枪手非死不可。可大仲马非常喜欢这个人物, 试图改变这个人物的命运, 然而却无法做到。 他一想到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将被自己的笔杀死, 而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时, 就不由得伤心至极, 流下了眼泪。 朋友听了他的诉说后, 笑着对大仲马说:“我的朋友, 你可知道我已来了多久了……”这时大仲马的一位仆人刚好从门口经过, 听了这话也笑了, 说道:“先生, 您不过来了四十五分钟, 而主人却已经哭了好几个小时啦! ”

写作只有先感动了自己, 才能感动别人。

欧阳修趣励志的故事 篇4

欧阳修,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文豪,生性喜欢喝酒,因此自号醉翁。他的表字是永叔,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文章登北宋文坛巅峰。他为人正直,学生众多,其中不乏王安石这种文坛政坛都非常了得的人。鉴于他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上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不少,其中还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比较多,也比较出名。有故事说他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

欧阳修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体现出的他的性情,也可以反映出欧阳修对文学的态度,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求教,写作上严谨认真,积极向上。

关于故事化新闻写作的几点思考 篇5

一、故事化新闻写作方式的总体特征

故事化新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 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 更重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 注重展现新闻故事的情节、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 记者在采访时, 应该采用那些能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细节, 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1. 对受众的感官造成直接的冲击, 使读者感同身受

故事化新闻写作手法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 而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 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只有在此前提下, 记者做适度挖掘, 寻找新闻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 才能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这也是故事化新闻写作方法的最大优点。

2. 尊重、利用最广大的事实

故事化新闻写作方式注重对新闻的故事化处理, 即叙述性。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齐鲁晚报《男男强奸该当何罪》就是一个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故事, 不同于一般故事的艺术想象, 故事化新闻写作方式写出来的新闻必须是尊重事实的。这些故事必须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来写。所以说, 新闻上说的讲故事不可以闭门造车, 对事实的依赖极大, 新闻的故事性, 也不会存在。

二、故事化新闻写作方式的优势

平民化视角。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式是用平民化的视角写新闻, 使得新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方面孔, 其多方采集信息的创作过程相对于严肃新闻来说, 难度更大, 创作周期也更加漫长, 而其平视的叙事角度使创作更加简单, 也便于理解。

语言的口语化和趣味性。相比而言, 新闻故事更注重从人物的命运来折射社会背景变化下的新闻价值取向, 其新闻的价值取向类似民生新闻, 讲述百姓身边的事, 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其常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价值的重要性, 新闻故事注重新闻价值的趣味性和人情味, 报道强调真实客观, 尽量减少主观成分及参与性的表现;其讲述注重人情事理, 对故事中的人物和行动会做出一定的分析评价, 往往根据讲述者的风格采用较自由的陈述方式或口述方式。可以说, 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式正把新闻推向一个做深、做细的层面。

三、故事化写作方式存在的问题

使新闻流于庸俗。首先, 新闻故事化容易使新闻流于庸俗。故事化的写法在使新闻更加大众化的同时, 也把新闻带入了一个更加容易流于庸俗的境地, 导致很多记者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化、可读性而忽略新闻客观、真实的基本特性,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也许会给传媒或者记者个人带来相当大的收益, 但是长此以往, 就会发展成为新闻公信力的第一杀手。

使报道重心偏离。诸多事例证明, 故事化写作方式不是所有社会新闻都适用, 特别是那些以事件为主、反映社会问题的社会新闻, 如果将原本急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解决的问题, 蒙上戏剧化色彩, 将使报道重心偏离, 社会效果大打折扣, 百姓关注的问题反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被忽略。

过于追求情节有损真实性。新闻故事化写作必然要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 但并非所有的事实都像小说那样有着一波三折的情节, 新闻作品尽管借鉴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 却绝不能像小说一样进行虚构。

上述缺点和弊端虽然是由故事化新闻写作方式的不成熟所致, 但是记者的素质也在其中占很大的比例。所以, 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研究市场、研究受众,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和新闻敏感, 为每一篇报道、每一个受众负责。

结论

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式近年有被广泛应用的趋势, 把新闻事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 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 可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为新闻报道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其优点不言而喻, 即使用悬念和冲突吸引读者的眼球, 让读者的感官受到刺激, 从而达到与作者感同身受;尊重和利用了最广大的事情, 有些新闻资料如采用严肃的传统报道方式, 可能不被使用, 而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式就可以将几乎所有有用的新闻素材全部转化为文中信息。

当然作为新闻的一种写作方式, 这种方式不应滥用, 因为在目前它还有不可忽视的缺陷。笔者认为, 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式只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调剂品, 决不可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方式。除此之外, 如果过于注重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式, 就会偏离新闻的本性, 使报道重点偏颇, 有时候会因为追求猎奇性和趣味性而有损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年[3]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年

[4]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4]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

[5]黄旦.《新闻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5]黄旦.《新闻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8]何梓华、成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何梓华、成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9]黄瑚、钟瑛.《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9]黄瑚、钟瑛.《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篇6

五年来, 孩子在教师的呵护、支持、磨砺中, 悄然成长。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 在他们的孩童时代, 或许应该给他们留下点什么?让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引导他们去发现身边细微的事情;让每个孩子都要学会记录自己的“脚印”, 记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件小事。等他们长大了, 关于童年的记忆, 一定会很远很长……

因此, 笔者把孩子们每天的日记载入我的生活中……

一、观察日记——细节的刻画

细节的刻画是写作素材生动的重要条件。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要选准观察角度, 让细节生动起来。

这天的日记, 笔者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擦黑板的同学的动作。先让一小个子男生上来擦黑板, 孩子轻松地擦去了够得着的部分, 黑板上方的字, 由于孩子的身高不够, 只能跳着擦。在孩子们的笑声中, 小家伙跳了好多次, 终于擦完了。笔者又请另一位高个子女生上来“表演”, 女孩不慌不忙走上前, 拿起板擦, 轻轻挥动, 从左往右, 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笔者告诉孩子们, 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写好文章。作文的要求是以“×××开始擦黑板了”为开头, 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完成日记。

精彩语句:

瞧!小李开始擦黑板了。只见他右手拿起黑板擦, 左手紧紧地按着黑板, 像是怕黑板逃了似的。他使劲挥动着右手, 不一会儿黑板的下方就被他擦得像用水洗过一样干干净净。可上面的呢?这对于没我高的他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愣了一下, 突然, 眼睛一亮, 松开左手, 双腿下蹲, 做出了准备跳跃的动作。突然他用力地高高跃起, 同时大幅度地挥动着右手, 样子有点滑稽, 像一个小丑, 但总算是擦到上面了。他很高兴, 跳得更起劲, 挥得更卖力了。黑板终于擦完了, 他上下左右地打量了一遍, 确定已经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后, 摸了摸头上的汗, 把黑板擦放回了盒子, 一脸轻松地回到了座位。 (学生1)

这天中午, 笔者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 挑选一个孩子, 仔细观察他 (她) 吃饭时的动作, 提前观察, 提前构思, 观察两天后, 开始练笔。动笔之前, 先说两句, 这是动作专题训练之一, 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吃饭时的“趣”, 如果是单纯的动作描写, 不配合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恰当的形容词、修辞手法等等, 那么笔下的人物形象就会很单调, 没有感情, 只有动作, 充其量就是一个机器人。

精彩语句:

小陈开始吃饭了。只见平日里文静俊美的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只虾, 翘着兰花指把虾的头轻轻地拉下来, 再用另一只手慢慢地、轻轻地把虾身上的壳剥下来。最后, 她把虾放进嘴里, 闭上眼睛, 细细地品味…… (学生2)

我同桌吃饭呀, 真是叫那个夸张。他的饭碗里, 永远是米饭和菜拌一块儿, 堆成一座小山。只见他把嘴巴贴在碗边上, 张开他的“血盆大口”, 从小山丘上刮下一些米饭塞进自己的嘴巴里, 然后重复做着这两个动作, 直到他的嘴巴塞不下为止…… (学生3)

此外, 笔者还让学生观察小乌龟、小刺猬, 用细节刻画的方法来描述它们的外形或动作。这一系列的训练, 在学生亲身经历的基础上, 紧扣中心,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体验, 加上适当的指导, 写作素材就真实而充实。

二、状物日记———真切的体验

如何把状物类的文章写好呢?比利时诗人莫里斯·卡列姆的一首小诗《我学写字》:

当我学着写“小绵羊”,

一下子, 树呀, 房子呀, 栅栏呀,

凡是我眼睛看到的一切,

就都弯卷起来, 像羊毛一样。

当我拿起笔把“河流”,

写上我的小练习本,

我的眼前就溅起了一片水花,

还从水底升起一座宫殿。

当我的笔写好了“草地”,

我就看见在花间忙碌的蜜蜂,

两只蝴蝶旋舞着,

我挥手就能把它们全兜进网中。

要是我写上“我的爸爸”,

我立刻就想唱唱歌儿蹦几下,

我个儿最高, 身体最棒,

什么事我全能干得顶呱呱。

我们写状物日记, 也要让小绵羊在笔下欢蹦乱跳, 让河流在日记本上尽情地流淌, 让草地上开满鲜花, 蜜蜂和蝴蝶尽情歌唱……

这天的日记题材, 来源于五小瓶韩国糖。笔者把五个小瓶子放在手心, 在教室里走一圈, 孩子们伸长了脖子猜测着, “老师, 香水吗?”“我猜是糖。”“肯定不是, 你见过这么迷你的糖吗?”……小周周的屁股早已逃离了凳子, 等着我转过去, 一把抢过一瓶, 扬起黑乎乎的小手用力摇了起来, 憨憨地说:“老师, 有沙沙沙的声音呢!”

当我把一部分倒出放在投影下时, 孩子们纷纷赞叹, 这糖太迷你了, 不光是由于糖的形状特别, 更是因为光照下颜色更加亮丽。当孩子们排队上来挑一颗时, 全体沸腾了。他们选着自己喜欢的颜色, 小心地放想手心里, 正面看, 侧面瞧。孩子们不时地伸出舌头舔上一舔, 又放回手心。看过了, 也尝过了, 孩子们要求我继续放在投影上让大家欣赏, 回味。

精彩语句:

我细细地打量着那瓶子, 只见它戴了个大草帽, 肚皮透明发亮, 里面有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小刺球”。 (学生4)

蓝色冰糖十分小, 仿佛天上的星星, 小巧玲珑。它的做工十分精致, 基本上每颗都是一模一样的。摇一摇, 发出轻轻的“沙沙”声, 十分动听。我拿起一粒蓝色冰糖, 闻了闻, 香香的, 把它放到嘴里, 甜甜的, 有一股蓝莓味, 令我回味无穷。再看看那美丽的瓶子, 仿佛和冰糖一块甜了。 (学生5)

看, 那有几个小小的糖罐子, 颜色非常的鲜艳, 一罐粉红, 一罐橙黄, 一罐湛蓝, 一罐翠绿, 还有一罐居然是耀眼的金黄。走近一看, 原来透明的罐子里边有一颗颗诱人的小糖果, 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取出一颗看看, 小小的糖果做成一个四不像, 像花园中五彩的花朵, 又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 (学生6)

有滋有味地批阅完孩子们的日记, 发现他们写得还真不错, 写无论是糖的外形还是颜色, 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 把这几小瓶糖写得比我眼睛看到的漂亮得多。孩子有了这些真切的感受后, 才能写出生动的东西来。

三、丰富的想象———灵动的生活

丰富的联想能够拓展作文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 让素材超越时空的限制, 反映更为广阔的生活天地, 从而在学生心里播撒一颗颗创作之种。

笔者的办公桌上有两盆豆瓣绿, 一盆生机勃勃, 一盆一枝独秀。一枝独秀的这盆在国庆节八天时间里, 经过重重磨难, 仅存的一株, 现在长得特别绿, 特别高。我想让孩子们以第一人称来写这一株豆瓣绿顽强的生命力, 让孩子想象在八天中, 它是如何挺过来的。

精彩语句:

一天, 我们的主人没有来给我们浇水, 我和兄弟姐妹们口渴极了, 艰难地度过了这一天。接着, 一天, 两天, 三天, 四天……主人四天没来办公室, 姐妹们都快不行了, 她们个个脸色腊黄, 生命垂危。我和其他的姐妹们也蔫了一半。第六天, 大家纷纷倒下, 我伤心极了, 悲痛地昏睡了一整天。第八天早上, 一束晨光透过门缝, 老师们三三两两地进来, 当然也包括主人。

老师们十一放假, 主人八天都没来管我们, 我们好渴, 好饿, 我们哭, 我们闹。没过几天兄弟们都倒下了, 眼看周围一片死寂, 我差点也跟着倒了去, 我哭了, 哭得那么伤心, 那么绝望。 (学生7)

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 学生可以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 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真思维、真情感、真表达的日记。想象有多远, 思维就有多活, 文章就有多美。只要我们努力给孩子一块肥沃的日记土壤, 给孩子一篇自由的想象天空, 为孩子播撒一颗颗个性创作的种子。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篇7

解读《醉翁亭记》, 关键在“乐”字, 因为乐统全文, 乐中有景, 以乐显志。

文中出现了十个乐字, 写了乐景、乐事、乐情。“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谓醉翁的本意不在于酒, 而在醉心山水的优美景色, 把游赏山水的乐趣, 领会在心里, 寄托在酒中, 太守“饮少辄醉”, 自然不是嗜酒, 醉翁之醉, 并非醉酒, 而是山水之美使之沉醉。接着写四时之景不同, 朝暮之景相异, 想到“乐亦无穷也”。再写“滁人游”、“太守宴”, 这也是“在乎山水之间”的乐事。众宾的“欢”和太守的“乐”心情不全同。众宾享受的酒肴“宴酣之乐”。太守则“醉”于这雍熙景象。而后又写“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非常人所知, 就如人之乐非禽鸟所知, 太守之乐究竟为何, 没有明说, 其实上文已透露, 在山水之间。文中频频出现的乐, 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感受的乐, 即“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属“醉能同其乐”的乐, 而太守的乐显然并非这个层面上的乐, 而更有深衷曲意, “醒能述以文”, 以文中其意, 其意在文中已包含, 但他不明说, 而叫读者去涵泳体味罢了。

全文以“乐”贯穿始终, 层层深化, 逐步推进。起始写“山行”时扣“闻水声”, 即暗含着“乐”。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后, 再补一笔, 便借“山水之乐”, 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稍作展开, 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但这样的“乐”, 世人都能体会得到, 不足为奇。承此继写“滁入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的“乐”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得到了。因为享受“山林之乐”的不仅有“太守”, 有“众宾”, 还有“滁人”, 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这就非同寻常了。而以“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 也是有深意的, 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 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及至文章结尾, 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 从而完成全篇。

作者的主观感受“乐”, 醉中之“乐”, 统摄文章的起、承、转、合。写山水, 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 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 野肴铺席, 觥筹交错, 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 飞荡林间, 是显示“禽鸟之乐”, 更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 乐在其中, 全文因景生乐, 因乐而抒情, 这样, 行文走笔, 一路写出, 围绕“乐”而展开, 就不是断片的杂碎, 而是统一的整体。这条主线, 如全线穿千颗珠玉, 似聚光镜收万道阳光, 使文章看似散, 其实一点儿也不乱。

全文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秀丽而多变的风景画, 也勾勒了太守和众宾滁人在山林中游玩宴饮的风俗画, 乐因景而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文章一开篇, 就可以看出作者站在滁州城外, 定点定景观察: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朝西南望去, 许多山峰的树林和山谷都特别秀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意在交代亭之所在环境。接着移步换景:“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顺着山路走, 听到潺潺的水声, 循声望去, 便发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 这就是酿泉。在这飞泉的吸引下,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者绕过山峰, 走过一段曲折的山路, 一座四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 就是醉翁亭。这里作者从大处落笔, 由山出泉, 山泉出亭, 像电影推镜头那样把亭的画面慢慢推向读者面前, 待成了特写境头时突然定格。读者自会明白, 这亭就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醉翁亭。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写景方式, 入题十分自然。山, 名为琅琊, 有山则有泉;泉, 名为酿泉, 有泉则可酿洌酒;亭, 名为醉翁亭, 亭之秀丽多姿, 怎能不叫寄情山水的太守陶醉呢?“醉”者, 突为“乐”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瞑”, 一早一晚, 晦明变化无常, 朝暮佳境, 在太守面前岂止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文章接着用分述总收的方法描绘山间四季的变幻, 先分述四季景色“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野花开, 自为春;枝叶茂, 是为夏;霜露降, 应为秋;水位落, 当为冬;然后在总收一笔“山意之四时也”, 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最后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 傍晚回城, 尽情于赏心悦目的四季山水之中, 因失意而抑郁的心情得以排遣净尽, 自我解脱后轻松愉快的乐趣当然是无穷无尽的了。正因如此, 可见是“乐”使人“醉”也, 文意便加深了一层。

如果说前文描绘的是风景画, 那么, 接下来所描绘的则是风俗画。文章暗寓一个“乐”字, 通过太守的眼睛, 工描细绘, 经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层层铺垫, 多方陪衬, 然后才点出“太守醉”这一核心。太守真的为酒所醉吗?非也!欧阳修与一般的“过客”不同。他在谪居生活中并不怨天尤人, 对政事采取积极的态度, 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励精图治, 在气息奄奄的封建瘠土中创造出了一方乐土。人民生活安定, 衣食富足, 连普普通通的滁人, 闲暇时日也能携老带幼, 兴高采烈地出游, 目睹这“丰年之乐”的情状, 太守怎能不为之陶醉呢?“醉中遗万物”,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太守非为酒醉也, 实为民乐而乐也, 文章又深了一层。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太阳落山了, 游人下山了, 人影纵横错乱, 宾客跟随太守回城, 可太守仍心系山间。“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游人离去, 山间恢复了小鸟天堂的原貌, 禽鸟飞回树林, 树上树下一片鸟啼雀鸣, 又是一番欢乐景象。至此, 文章承上笔锋突兀一转, 以“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为衬笔, 然后道出心曲:“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 绝妙地将“醉”和“乐”融为一体, 画龙点睛地勾画出全文主旨。

太守之乐, 不是酒醉时的忘愁和游山玩水的快乐。那太守之乐究竟为何?“乐”字含意深刻, 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仕途中失意, 便于山水中寄情, 这是抚慰中国古代政治家兼文学家心灵创伤的最常见方式。纵情山水, 恣情一醉, 浇胸中之块垒, 让身心得以暂时的解脱, 借文笔的抒怀, 苦知音之难觅, 才有了千古流传的粲然华章。

唐宋时期, 许多文人兼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 他们的信条往往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独善其身”则较多地受道家的浸染。欧阳修也是这样一位文人, 思想也具复杂性, 注意兼受各家思想。他认为“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蹊其德”。“古之学者非一家”《与乐秀才》。

《丰乐亭记》中写到:“今滁介于江淮之间, 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以不致, 民生不见外事, 而安于田亩衣食, 以乐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 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作者认为, 滁州百姓之所以能安居乐业, 是因为“上之功德”, 但其间的百姓却不明了这一点, 作为地方长官, 欧阳修深知有“使民知所以安此丰乐之乐者”的必要, 他要唤醒民众, 以求百姓对朝廷、对皇上的感恩戴德, 在其位谋其政, 这是欧阳修头脑中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宣上思德以与民同乐”可以看作其“乐”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作者贬官滁州, 深感“人主之不知”, 自有怀才不遇之感, 怎么排遣心中不乐呢?纵情山水, 投身大自然是其必然选择。滁州那淳朴的民风, 秀美的山水恰好提供了这个条件, 正合欧阳修此时的心境:“修之来此, 乐其地僻, 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所以欧阳修“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俯而啖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忘记了世事的种种烦恼, 身心为之宽松欢愉。这种对山林之乐的追求, 更多地表现欧阳修所受的道家思想的浸染。得山林之乐可以看作其“乐”的另一方面。

总之, “宣上德以与民同乐”和“山林之乐”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 身在山水之间, 得山水之乐, “而乐亦无穷也”, 是欧阳修娱情山水, 悠闲自得的“乐”。另一方面, 和滁人一起同乐山水, 那种“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的场景, 更多地表现欧阳修“宣上德以与民同乐”, 尽太守之责。二者是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

摘要:被贬滁州知州时, 欧阳修写下《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解读《醉翁亭记》, 关键在“乐”字, 因为乐统全文, 乐中有景, 以乐显志。

论欧阳修诗歌的现实性 篇8

关键词:欧阳修,诗歌,现实性

宋初诗坛,以欧阳修为首,在苏梅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诗歌创作更多地关注思想内容,并以丰富的创作实践,扭转了西昆派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开启了一代诗风。清人评:“宋初犹尚西昆体,自嘉祐后,欧阳文忠尊李,……一时风气振刷,诗格大变焉。”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的诗歌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或评论国事、揭露弊政为主题的。这些诗歌饱含着深刻充实的思想内容,体现了欧阳修积极用世、关心民生的儒家思想,继承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一、直辞鬼胆惧,微文奸魄悲

这是梅尧臣在《寄滁州欧阳永叔》中评价欧阳修诗歌的两句诗,正是对欧阳修诗歌关怀民生疾苦的生动概括。欧阳修的仕宦生涯是十分坎坷的,他虽青年及第,但屡遭贬谪。但无论经历何种磨难,欧阳修从不会因此而忽视国家、忘记百姓。他胸怀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富有经国治世的才能,有“身可为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之德,所以,关注社会现实,关怀民生疾苦成为了欧阳修诗歌重要的内容。这部分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优秀作家尤其是杜甫以来关心国计民生、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操,在社会和文坛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类诗歌主要以百姓的苦难生活为题材,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怀,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是诗人所创作的思想性最强的作品。《食糟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农民种糯米供官家酿酒,酒酿成后官家以高价贩卖,提供酒的原料的农民却因为贫困而食糟这一事实,深刻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贫困。作品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饮官酒诚可乐”的官吏与“釜无糜粥度冬春”的贫民造成尖锐对立,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严酷剥削,表现了社会的不公。作品抨击了朝廷与民争利的“榷沽”政策,谴责了对农民百端取利的地方官吏。诗人那套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在这种尖锐的现实矛盾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于是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惭愧与自责:“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表达了对百姓们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切。诗中诗人对农民的困苦生活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作为参政者之一的自己“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民之饥”的“政绩”加以深刻的反省,体现了对弊政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现象的自责性抨击,表现出诗人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操。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评道:“忠厚爱人,可谓世训。”表现相同内容的诗篇还有《答朱寀捕蝗诗》,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蝗虫成灾带给百姓们的苦难,并且提出灭蝗的方法,强调“祸当早绝防其微”,诗人还毫不客气地指斥官员隐瞒灾情、枉顾百姓的无耻做法。《被牒行县因书所见呈僚友》一诗则是描写了诗人巡视饱受蝗灾之苦的灾区时所见的凄凉景象和百姓祷雨驱蝗的悲苦状况,表现出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除了对中原百姓们艰难生活的关注,诗人对于边地百姓也有着强烈的同情和关心。欧阳修生活的北宋仁宗朝,多灾多难,边境有辽、夏强敌的不断侵扰威胁,边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曾经有奉命出使契丹的经历,故而对此有很深的了解。如《边户》,这是作者至和二年(1055)冬天出使契丹途经边界的感怀之作,采用边民自叙的口吻,描写了宋辽边境地区人民遭受双重剥削的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边户不幸境况的深切同情,反映了边境的暂时和平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基础之上的事实。《答杨子静两长句》一诗,则是赞颂边境人民勇敢抗击入侵者的战斗精神,同时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指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贵族王公的享乐,是人民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答杨子静祈雨长句》、《喜雨》、《春雨》、《百子坑赛龙》、《集禧谢雨》、《喜雪示徐生》等诗篇,描写了盼雨、祈雨、求雨的心情或举动,诗人考虑到百姓的立场,无雨而愁,有雨则欢,紧密贴近农民的生活与情感,有感而发,并且就此陈述己见,或者表示内心的道德自责。作为一位政治家,欧阳修的这类作品表现了一位士大夫的可贵良知,他真切地为百姓的生活境遇着想,以百姓之安为乐,以百姓之危为忧。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才呈现出内容充实深厚,情感真挚深切的面貌。这种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诗篇,以社会现实为创作基础,以写实为创作精神,有力地矫正和扭转了宋初诗坛盛行的浓艳空洞的“西昆”诗风,为宋诗的健康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二、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在《镇阳读书》中的这两句诗,正是他批评时弊、议论朝政、抒发爱国激情的诗歌的生动写照。诗人所处的北宋初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可谓是内忧外患,连绵不断。面对严重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社会问题,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内政的危机,外患的威胁,激起了士人改革的决心,士风的振作,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作为北宋时期‘恢儒右文’基本国策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的杰出代表,身兼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多重身分,儒家传统的积极淑世精神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使得忧国恤民、救时补阙,成为其诗文创作的理性自觉。”这些针砭时弊的诗歌在欧阳修诗集中相当多,充分表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及革弊兴利、补救时阙的政治激情和诗人对社会前途、国家命运深刻而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

在诗人看来,作为诗歌应该而且必须发挥补察时政、劝世救时的社会功能。所以,欧阳修的诗歌常常直指时弊、慷慨陈词、一抒怀抱,《答杨辟喜雨长句》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是诗人天圣九年创作的作品,全篇以议论为主,指陈时弊,有的放矢,分析出了北宋王朝国困民贫的原因,宣传农为国本、节用爱民、改革吏治的政治思想。后来欧阳修于康定年间撰写的《原弊》,阐述的就是同一思想内容,此诗可以和《原弊》相互参照对比,几乎每一句都能在文章中找到极其吻合的注脚。类似这样的诗歌还有《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诗人痛切地陈述庆历新政失败后,朝廷回到因循苟且的老路,政治上弊端累累。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能奏效的,必须全面改革,首先是澄清吏治,任贤去不肖,而且必须坚决果敢,切忌犹豫不决。任职滁州时所作的《重读徂徕集》,诗人怀着悲愤的感情陈述了石介被诬陷的经过,颂扬了亡友的忠义刚直,严厉谴责了当朝奸臣对忠义之士的残酷迫害。这首诗直接关涉到庆历党争。石介支持“庆历新政”,引起了夏竦等旧派官僚的忌恨;石介病故,夏竦诬告他通敌谋反,甚至要派人发棺验尸。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是对权臣陷害直士的强烈控诉。

诗人还通过咏史、咏物来曲折阐发议论、痛陈时弊,如《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这两首诗都是借王昭君的传说故事来抨击时弊,指斥朝廷对外政策的懦弱无能。诗中寓意昭然若揭,即使欧阳修本人也视这两首诗为生平得意之作,据说他曾于酒后言道:“吾……《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我能之也。”《寄生槐》一诗则是托物寓意,说寄生槐是“偷生由附托,得势争葱蒨”,必须及早剪除,以免“长养遂成患”。这显然是有感而发,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那些依附权势、谗陷刚正之士的奸佞之徒。从这样的诗篇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诗人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庆历新政失败后诗人所写的《宝剑》,则抒发了诗人抗敌报国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诗人借物咏志,通过夸赞具有神奇色彩的宝剑,抒发自己内除奸佞、外御强寇的远大抱负。宝剑具有无比威力,能够斩奸除凶,威震邪恶。实际上,它是朝政改革者和抗敌救国志士的象征,是诗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化身。此外,《送慧勤归余杭》、《班班林间鸠寄内》、《洛阳牡丹图》等诗作都曲折而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意识。

作为忠诚的爱国者和开明的政治家,欧阳修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百姓疾苦。作为一名诗人,他不但创作了大量现实性的诗篇,还倡导“诗之作也,触事感扬,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从而,以欧阳修为首的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纠正了西昆体的流弊,为宋代诗坛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逸安.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篇9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英语,写作教学

当前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学生畏惧写作、动笔能力差、作文条理欠佳、语言表达不够顺畅的情形,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教师的写作教学量投入相对不足、教学方法落后;二是学生的作文缺乏素材、语篇的衔接能力差;三是采用纠错式评价,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学生的英文写作热情。

本文针对以上所述的困境与原因,提出用故事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选择合适有趣的故事,扩大小学生的语言和情景输入,从故事中学到叙事的逻辑和语言的运用,并形成激励性的写作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

一、故事教学法的概念与作用

故事教学法,也称为故事化教学,就是以故事为主要的教学素材,以故事的搜集、选择,故事的呈现、故事的分析、评价为主要环节,组织、设计、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教学来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越来越关注讲故事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讲故事是感知世界的一种途径,提供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家们所希望看到的外语学习的各种内容。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故事教学法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问题,二是让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成功感,三是能很好地解决“学科整合”以及“文化渗透”问题。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 整理分析小学生英语写作的问题类型。

依据小学英语书面表达的评价标准,从“内容、准确性、流畅性”三方面整理分析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类型。一是内容上存在主题不明确、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二是准确性上存在时态运用混乱、单词用法混淆、句子结构错误的问题;三是流畅性上存在文章缺少连贯性、篇章结构零乱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将运用故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训练:一是组词成句训练;二是组句成章训练;三是内容条理性、流畅性、丰富性训练。

2. 运用故事教学法实施小学英语教学的设计。

(1)围绕“故事”组织前置性学习,挖掘写作素材。在故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即便是前置性学习也是围绕“故事”来组织的,并且是由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过程,由此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出各种类型的写作素材。因此,在故事教学法的“前置性学习”环节设计了3种类型的训练形式。一是自主选择单词造句、编故事。课前布置学生从每个新课单词表里,挑选若干个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展开想象,创编成若干个句子,或是小故事、小短文和小对话,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积累写作的内容素材。二是开展课堂教学游戏——词语连连看。在课堂的开始,采取玩游戏的方法,由教师提供单词,学生连词成句,每个连接成的句子都是一个人的“故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单词、语法知识、句子结构,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会遣词造句。三是主动讲故事提问题。通过课前的用词造句、编故事,以及课堂上的连词造句,学生一方面掌握了使用句子的方式,另一方面激发了讲述故事的兴趣,此时让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有助于激活素材与语言的联合。

(2)围绕“故事”组织新课程教学,发挥范文作用。首先是学习故事,掌握“4W+1H”(Who、What、Where、When、How)的阅读模式。通过指导学生看图猜测故事内容、听故事看故事、阅读故事三个环节逐渐深入理解故事,然后教师根据“4W+1H”的模式来提出问题,一方面使学生全面掌理解作为典范的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4W+1H”的提问和回答模式,由此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故事的基本要素和模式。其次是复述故事,掌握“4W+1H”的写作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故事复述。例如老师可以用图片、故事书、电脑课件、实物等帮助学生进行复述;或出示主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复述故事,形成了一篇条例清晰的作文,由此有助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4W+1H”的作文写作方式。最后是演练故事,实现语言与经验的密切融合。故事演练采用以下2种方式:1)小组练习。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个角色,小组一起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学生(特别是害羞的学生)演起来,会感到更自然和安全,也为下一步个人表演打下基础。2)制作故事手抄报。让学生摘抄、收集、编辑和创作自己喜欢的英语小故事,并根据故事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绘图,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3)围绕“故事”引导书面的写作,实现完整表达。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学生对故事以及故事的表述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鼓励他们用一篇完整的文章将故事表述出来。

三、结语:对于故事教学法的思考

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故事的美,不仅体现于语言,更体现于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小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通过对故事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掌握语言的使用,同时还能够学习故事的深刻意义。有论者恰当地指出,在应用故事教学法这种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师生需要在明确或领悟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共同探寻教学任务的生活化场域”,并且教师应“适切地找出故事中的切入点,以期盼的情绪通过言语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认知信息加工重组后延续故事的进行”,使学生“由此产生故事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余素珍.小学英语的故事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5(1).

[2]陈立.小学高年级阶段英语故事教学[J].基础英语教育,2005(4).

上一篇:旅游地品牌营销论文下一篇:语音教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