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溜冰的启示日记

2024-06-28

学溜冰的启示日记(共13篇)

学溜冰的启示日记 篇1

我又扶着墙慢慢地站了起来,小心翼翼地向前迈步。我滑着滑着,‘‘扑通’’一声又摔倒在地上。这不是摔一跤,而是摔个四脚朝天,痛得我咬住牙齿,眼泪还是流了出来。我又有了放弃的念头,可是妈妈的`话在耳边响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溜冰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锻炼你的意志。’’我立刻站起来继续向前滑。我用妈妈交给我的方法:‘‘身体要向前倾,重心要在前面,千万不能往后仰。’’我试着,慢慢地摔跤少了,有感觉了,画的顺些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刻苦学习,我终于掌握了溜冰的要领,而越来越来劲了。滑得两耳生风,仿佛来到了仙境,因为这是和汗的努力,才掌握了的本领。要是没有经过苦练,是不会得到这样的体会的。如果等一次摔倒的时侯,我放弃了的话,就没有今天的成功。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有了第一次才有成功的希望。

从学溜冰中,使我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学溜冰的启示日记 篇2

关键词:学困生,爱心,发现的眼睛,忍耐

早晨一进教室, 我就觉得活跃分子马阳同学有点不对劲, 便走过去询问, 他低头不语, 好像有一肚子委屈, 经再三追问, 终于将一篇日记递给我, 我轻轻地打开一看, 顿时傻了眼, 日记是这样写得:“今天我好难过, 午睡时我和同桌讲了几句话, 老师走到我面前便大发雷霆:‘又是你讲话, 自己不睡觉还捣乱别人, 人家下午还需要学习呢, 哪能像你, 横竖没指望了, 干脆回家去吧!’其实, 今天是同桌先找我讲话的, 他让我帮他修小录音机的。老师为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就先来教训我呢?……”看到这段发自内心的话语, 再看看眼前的马阳, 泪水溢满了我的眼眶, 我陷入了沉思。

一、教育是用爱心滋润心田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好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从爱的角度出发, 对学生发生的问题要及时了解, 善于诱导和启发, 指出方向, 给他们向上的力量,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而我呢, 不是正面的诱导, 而是随口乱批评, 伤了马阳同学的自尊心, 内疚、惭愧、责备之情交织在一起。对于学困生, 我们不戴“有色眼镜”看人, 撇开学习成绩, 经常走到他们中间, 与他们一起嬉戏玩耍, 和他们同喜同悲, 共同享受师生相处的乐趣, 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作为教师就是要给他们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自由, 给他们一个自由舒展的平台, 让一个个甜美的梦飞起来。

二、教育是拥有发现的眼睛

针对马阳同学日记中所说的情况, 我又作了进一步的了解, 得知他说的是事实, 并知道他在修理录音机方面有独到之处, 于是, 我把办公室的一台录音机拿到班级中, 让他修理。他先是愣着看看我, 见我目光诚恳, 便愉快地答应了。只见他麻利地打开录音, 摸一摸, 看一看, 又按下键侧耳听一听, 挠头告诉我:“磁头有点脏, 放音键不良, 没什么大问题。”我睁大眼睛问:“好修吗?”“没问题!”他自信地说。真的, 他三下两下就大功告成了。我抚摸着他的头说:“你真行!将来在这方面肯定会有大成就!”此时, 那双因成绩不好而显出苦叽叽的眼睛又活了。教师那饱含期待的目光、激励的语言, 使他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后来, 他的成绩一直在进步着。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 7岁才会写字, 老师说他“反应迟钝, 思维不合逻辑”;一个孩子考艺术学院考了3次还没考进去, 被父亲抱怨着, 其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还有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爸爸的斥责, 所有的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 与聪明不沾边。但谁能料想他们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砖块、沙子、钢筋、水泥都是盖大楼的材料。每件东西都有它的用处, 大料大用, 小料小用, 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所以, 给孩子一个希冀, 他将还你一个喜悦;给孩子一个期待, 他将还你一个奇迹。

三、教育是巧妙的艺术

我当时不该在刚发现马阳讲话就“火山爆发”。陶行知先生“4块糖”的故事, 我们大都耳熟能详, 其中蕴涵的教育哲理发人深省———教育是一种巧妙的忍耐。所以, 每当我们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 应该提醒自己:忍耐、再忍耐, 耐下心来听学生述说事情的来龙去脉, 给他们反省的机会, 给他们思考的余地, 然后再给予一些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相信这样教育的结果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溜冰的启示作文 篇3

记得那是9岁时的一个星期天,我在家里闲得无聊,嚷着要妈妈带我去外面玩,可不知去哪。突然,妈妈灵机一动,她说:“易易,我们去杜行健家玩吧。”“太好了!”我高兴地大叫道。杜行健是我的同学,也是我们家邻居。我们来到杜行健家,看见杜行健在溜旱冰 ,我就让妈妈给我买旱冰鞋。妈妈说:“易易,我们待会儿再买。现在就先借一下健健的旱冰鞋试试吧。”“好吧。”我不是很高兴地说。

过了不久,我便全副武装好了。我小心翼翼站起来,生怕摔个“四脚朝天”。我刚站起来,心里就有股像走钢丝那样的危险感。我想打退堂鼓了。可我一想到毛主席说的话“坚持就是胜利”时,我又充满自信心。我开始移动脚步,左一步,右一步;妈妈和杜行健的妈妈左右护着我。杜行健则不同,他拿着一个红袋子,在我面前甩来甩去,说:“斗牛了,斗牛了!”我非常生气,嘴里嚷嚷:“我一定会抓住你的。”可我还是不敢有丝毫马虎,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脚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旱冰了!

溜冰的启示为题作文 篇4

学会保持平衡可以说学会一半了。现在,表哥慢慢放开手,摆出接着我的姿态,跟在我后面。我溜了十米多,突然一不小心,又倒了,幸好表哥接住了我。我有点儿泄气,觉得溜冰这么难,学不学也算了。于是找了个地方站下来休息。

表哥这时走过来,说:“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哪个溜冰高手没倒过的,你看看别人怎么溜吧!”听了表哥的话,我信心百倍,留心看着别人,只见别人都是一开一合地溜,身体45度倾着,两手伸得长长的,不停摆动。要当“飞人”的勇气又回来了,我一开一合地溜,溜得很顺。身体45度倾着,发现这可以加快速度。两手伸着,可以保持平衡。原来一切都有窍门的,我心想:我终于学会了,太好了。我觉得我已经是一位“飞人”,是一位溜冰高手,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我很庆幸没有半途而废,因为以来成功离我这么近。

学溜冰的启示日记 篇5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参与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主体, 通过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加强学习者之前以及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的交流, 增强学习者领悟知识的能力, 促使学习者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合作式教学方法。[2]”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解惑, 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讲、做笔记。而参与式教学完全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 通过对学生的分组和对学生座位的重新安排, 降低了教师讲台的权威性, 凸显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形成了一种即时交流的教学关系, 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二, 拓展了信息来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也是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经常是在课下通过和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的, 这样就导致学生很多课堂上的灵感一闪而过, 导致有价值的问题和信息悄然即逝。而参与式教学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上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学信息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通过对信息的汇总和整理, 最终将其编入教材或者引入之后的课堂教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女性学的教材内容。

第三, 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传统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只需要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了, 但是在参与式教学的模式下,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 通过思考, 针对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终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有效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中的适用性分析

作为一门人文素养通识课程, “女性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分别是:女性学概论, 即对女性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女性学的流派分析;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分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讲解;女性和大众传媒的关系分析;女性和美的关系分析;女性心理和成功的关系分析。[3]”从女性学课程的内容来看, 女性学对有关女性知识的探索无论是从纵向上看, 还是从横向上看都有很大的跨度。从选修女性学的群体来说, 专业跨度也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 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中就有了很大的适用性。

“女性学课程的学习将思考、浸润和提升融为一体, 实现了情与理的融合和交织, 实现了理念和现实的交融与碰撞。[4]” 在两性关系的学习方面, 不存在绝对的对错, 存在的只是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所以, 在女性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和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 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两性观念, 能够有效地达到女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人文素养通识课程, 女性学在高校日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程之一, 选修的学生大多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 生活经历和经验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基于自己的专业视角和生活体验对女性学所承载的和传播的理念产生不同的理解, 这对于女性学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和课堂资源。 例如, 在涉及到“女性和大众传媒关系”这一内容的时候, 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专业角度来对“媒体中性别形象”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尤其是学艺术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分析得更透彻。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将自己对女性学内容的思考融入课堂讨论, 在师- 生和生- 生的交流过程中, 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 能够实现女性学的教学目标,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端正学生对现代两性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先进的社会性别理念。

三参与式教学对女性学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 建立新型的课堂主体关系

从女性学学习主体来看, 尽管这些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 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院系, 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 他们的思想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些丰富的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成为丰富的教学素材, 但是这些素材要想得到有效的利用还需要一定的环境, 这个环境除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利用之外, 最重要的还在于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女性学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选择多种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探讨。

(二) 提高教师的引导能力

将参与式教学应用到女性学的教学中,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一般来说, “参与式教学的灵魂就是有效参与”[5], 但是因为学习女性学课程的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 知识结构不同, 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 往往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和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效应、现身说法和情境导入等互动交流的方法来进行参与式教学, 这就需要增强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对课堂的引导能力。

除此之外, 将参与式教学应用到女性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对互动方向进行有效的把控。在女性学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 一旦设定的话题被引入,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互动交流过程被启动, 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就会消除。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会展开积极的交流和讨论, 往往讨论的内容会超过设定的话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就要通过语言暗示或者幽默打断的方式促使学生的讨论回到正轨上来, 以保证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到“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分析”涉及“家庭中性别分工”这一话题的时候, 学生的情绪就很高涨。学生从自己的家庭中父母的分工谈起, 后来谈到未来自己组建家庭的时候如何分工。有的同学从古代家庭分工谈到现在家庭模式及分工。课堂中学生的观点分为两种, 一种是女性多做家务是应该的, 另一种是持相反意见, 学生讨论非常激烈。这种激烈讨论的背后可以看出传统性别文化在当代大学生观念意识上的烙印和变革的发生及其二者的冲突与矛盾, 这种课堂需要教师对互动方向进行有效的把控和正确的引导, 合理地处理参与者之间的不同观点, 妥善地处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情况, 能够灵活地处理交流讨论中的各种问题, 以保证参与式教学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有效地进行, 并使得参与的学生切实感到真正有所收获。

(三) 要增强教师概括总结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是一个集合作、互动和体验于一体的教学过程”[6],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 但是讨论的结果却往往不是学生能够总结出来的, 所以, 为了提升参与式教学在女性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为了促使参与式教学有一个完善的应用成果, 需要教师对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以帮助学生明确课堂成果, 以提高女性学的课堂效果。

比如在“女性的社会地位分析”及“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讲解”这两部分内容中;均会涉及到“女性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 问题, 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俚语、流行语、俏皮话和俗语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来帮助学生对女性面临的环境进行充分的认识。在不同性别、年纪和年级、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列举出来的俚语、俏皮话和俗语可能不同, 但是对这些流行语或者俗语的解读却大同小异。比如对于“温柔似水”“贤妻良母” 等词语, 大部分学生 (包括男女同学) 都会认为这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夸赞, 由此可见在新时代, 虽然女性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实际上, 女性在发展中依然会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就需要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让学生对这种语言和文化现象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认识, 帮助男女两性学生挖掘这些“褒扬”背后对女性发展的隐形限制, 从而帮助现代女大学生摆脱传统女性观念的束缚, 以提升她们在两性观念方面的认识度, 以促使社会中新型两性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秦宣云, 李军英, 郑建梅, 等.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5 (5) :95-96.

[2]邢晓敏, 李贻涛, 张光烈, 等.“全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0) :173-175.

[3]倪丽珊.高职“女性学”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11) :93-96.

[4]吴翠萍.通识教育中的女性学:定位、现状与改进[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4-6.

[5]王祥, 马艳会, 杨二坤, 等.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课堂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教师, 2014 (17) :92.

溜冰的启示作文400字 篇6

我穿上溜冰鞋,慢慢地站了起来,。“啪”哎呀,我一时高兴,忘了我自己还不会溜冰,害的摔了一跤,真是自作自受。我又站了起来,扶着墙,一步一步的往前滑。一分钟之内我不知摔了多少次,心想:太难学了,我不学了。并想丢掉溜冰鞋。这是爸爸走过来对我说:“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哪个溜冰高手没摔倒过?”听了爸爸的话,我信心百倍,再一次穿上溜冰鞋。

爸爸说:“脚要一开一合地溜,身体45度倾着,两手伸得长长的,不停摆动。”听了爸爸的话我滑了起来,刚走一步,就摔了个四脚朝天,爸爸说:“勇敢一些。”听了这句话我又站起来,另一只脚没立好,又摔倒了,我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的摸索,一次次的摔倒。可是我不气馁。终于,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溜冰了,我非常的高兴。

学溜冰的启示日记 篇7

(一) 费尔巴哈“幸福观”的内涵及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费尔巴哈在其著作《幸福论》中宣称:“对于幸福的追求, 是一切有生命的和一切生存和渴望生存生物的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活动。”[1]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人生存就是为了追求幸福, 没有幸福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费尔巴哈的幸福观的主要内涵就是:人具有趋乐避苦的本能, 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对不幸和痛苦加以逃避, 对幸福不断追求的过程, 人具有对幸福强烈追求的意志, 生命本身就是幸福,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但费尔巴哈幸福观过分地依赖于自然属性, 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 其所谓的幸福也不是真实的社会人的幸福, 一种自我陶醉式的纯粹的自然人而非社会人才能拥有的幸福观。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对“幸福”目的的缺失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和社会制度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2]然而, 从我国以往厘定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来看, 似乎存在着个体的发展和价值的忽视的局限性, 较少关涉人的幸福, 存在着对幸福这一价值的缺失。新中国成立以来, 培养“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等是我国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的几种典型表述。“将教育目的定位于这些, 虽都有其合理性, 但这些表述都不够确切, 内涵不够丰富, 外延不够完整, 不能充分表述了教育的本质和追求。”[3]从这些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看来, 都具有明显的社会、国家和政治的倾向。这样的教育目的似乎并不需要教育的理性, 只需要教育去服从, 去完成政治的或者经济的任务。在这种具有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教育目的的制约下, 教育目的就很容易缺失自己本身是为人的幸福生活服务的。教育对于要体现个体的价值, 关涉人的幸福生活, 培养幸福的个体等这些人文价值将在这种社会本位或功利性的教育目的中被瓦解。

(三) 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关涉人的幸福

费尔巴哈认为幸福是人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 那么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发展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作为人生活的一段重要历程和组成部分,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在教育过程中获取幸福的权利, 因此更需要关涉人的幸福, 成为人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能偏离幸福这一价值旨归。“教育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幸福, 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4]教育目的在本质上属于价值范畴, 理应更具有强烈的人文价值追求, 因此人的幸福应该成为教育目的应该关涉的人文价值追求。教育必须跳出狭隘的功利色彩和工具观, 不能背离“幸福”这一教育的应然的人文价值追求。教育从其目的意义上来说, 就是要让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幸福体验和幸福意识, 从而培养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目的应该首先定位于培养人, 全面发展的, 有独立个性的, 独立自主有创新精神的完整的“人”, 才会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目前“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也开始逐渐向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回归。”[5]教育应以人为本, 更多地关注人的幸福, 肯定和彰显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学生才能悦纳自我, 关爱他人, 欣赏自然万物, 与他人和谐共处, 这样方能获取更多的幸福情感, 激发生命潜能, 提高自我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四) 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坚持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费尔巴哈的“幸福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没有使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得以统一, 但这种局限性对指导我们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方面有很大的启发性。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有所谓的“个人本位”,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和个性的发展,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本位”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的需求, 个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而实际上,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 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 互为条件和因果的, 人的幸福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本位论者盲目排斥人的社会性, 这和费尔巴哈盲目排斥人的社会性, 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是一样的, 极左或极右的价值取向都不是我国教育目的合理的价值取向, 是十分偏激且不利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片面强调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将个体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自由发展看成是教育的全部目标和追求, 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 个体的价值将无法得以社会保障, 个人的主体性亦会丧失, 幸福更无法得以实现, 我们培养的人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教育目的若失去人的社会性, 个人的发展是片面的和畸形的, 个人的幸福将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样, 社会本位论者盲目排斥个体性, “一味地强调人的社会性也是极为片面的, 脱离了个体性, 个人将会沦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奴隶。”[6]过分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将会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难以贯彻, 人的价值与主体性和自主性将会被遮蔽。“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有片面之处, 在关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时, 要坚持二者的协调和统一, 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带给教育的启示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倡导把人的需要、幸福、情感和思想放在首位[7], 体现着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及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他的“人本学”中对人的尊重, 对人个性的关注, 倡导人性回归, 以及人主体地位的提升等思想都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有很大的理论启示和指导作用。教育应该培养有人格独立, 有主体精神的, 以及个性健全和富有创造性的人。费尔巴哈认为人认识自然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这种重视主体性与个性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 正是我们当今课程教学改革所重视和关切的。我们的教育理应回到“人的教育”, 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 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完整独立人格, 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真正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完满发展。

三、费尔巴哈“爱的宗教”思想引发我们深思“爱的教育”

费尔巴哈“爱的宗教”思想是一种宗教的舍己献身精神, 呼唤人们以爱心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认为如若人们都能以爱心待人待物, 世界将始终充满爱意和美好[8]。费尔巴哈“爱的宗教”思想尽管是缺乏革命性和彻底性的, 但其所表达的对和平和友爱、公平和正义的强烈渴望, 对戕害人性的批判和对促进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形成都起着积极作用, 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将爱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的师生之间和生学生之间关系的冷漠, 以及教师缺乏对学生关爱的种种现象, 我们更应该呼吁教育中的关爱、人文关怀及“爱的教育”。“爱在教育中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连接师生良好和谐关系的纽带, 有无爱心也是衡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是否健全和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9]有些教师在教育中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而存在着, 他们的真情实感并没有过多地投入到教学中, 缺少对学生的真情的投入和真诚的关爱, 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心灵相通与爱的交融。教育中爱的缺失将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发展, 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教育中对爱的种种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有关爱的教育问题。教师应该关爱一切学生, 关爱学生一切,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怀和爱心, 同时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爱的能力, 不断将爱的教育始终渗透和贯穿于教育过程中, 营造爱的教育环境。

四、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局限性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从形式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却仅看到了人的自然性, 漠视人的社会性。不过费尔巴哈这种“人本学”的局限性同样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启示。当今教育界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是对个体生命和个价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 但一味片面地将个体的需要、价值及个体的自由发展看成是教育的全部, 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 就像费尔巴哈仅看到人的自然属性, 忽视人的社会性的道理一样,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10]。当今教育强烈倡导人性”的回归, “回到人”是当今教育共有和必然的趋势, 但究竟回归到什么样的人, 采取何种的方式回到人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我们应避免过分强调“自我实现”, 不能过分地强调人的自然属性, 而忽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并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就必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也就是说培养人必须兼顾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摘要:费尔巴哈的“幸福观”、“人本主义”和“爱的宗教”思想都属于其人本学范畴。他的“幸福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启发性。“人本主义”和“爱的宗教”等人本学思想都给我们当今的教育带来很多启示。

关键词:费尔巴哈,幸福观,人本主义,爱的宗教

参考文献

[1][7][8]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5]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89, 105.

[3]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3) :24.

[4]曹立新, 姚高学.让教育充满幸福的生命体验[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127.

[6]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9]陈艳华.论爱与爱的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 2001 (5) :17.

学溜冰的三年级作文 篇8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龙川广场练习溜冰。正巧遇到好朋友王安澜,她在玩蹦蹦床。我见了,也要玩,妈妈头摇得像泼浪鼓似的,说:“别三心二意的,去溜冰。”我不甘心,再三恳求,可还是无济于事,我只好硬着头皮溜冰去了。

到了目的地,我穿上溜冰鞋,开始溜了,我溜的无精打采,因为没有人和我做伴。这时,我发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穿着和我一样的溜冰鞋,我觉得他的溜冰技术不高,因为一转弯,他身体就失去平衡,跌倒了。我便跟在他后面,他跌了好多次,弄得鼻青脸肿,但他仍然坚持,“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溜得比较熟练了。

过了一会儿,小孩走了,又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这时来了一个溜冰初手,虽然我的年纪比她小,但比她溜得好,我们便交起了朋友,我们谈溜冰谈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忽然,有一个人以五秒钟的时间,溜了五十米,所有看到的人都目瞪口呆,有的人却不以为然,自言自语:“有什么了不起,早晚我也会溜得这么快。”

小熊学溜冰的优秀作文 篇9

刚到了溜冰场,小熊就看到了许多小动物,都在溜冰场上溜冰,有小羊,小兔,小狗……小熊还听到了溜冰场上欢乐的笑声,真热闹呀!

小熊也想溜冰,可是它又不会溜冰,于是小熊向熊老师请求教它溜冰,刚开始溜冰,小熊站都站不起来,老师便对它说:“要保持平衡。”

老师拉着小熊的手,小熊站起来,走了几步,慢慢地学会了溜冰,小熊便得意洋洋地松开老师的手,自己去溜冰,一不小心摔的四脚朝天,小熊心里想:一定要小心一点,不能太骄傲,于是它站起来继续学溜冰,后来小熊不仅会溜冰,还会花样溜冰。

认知语法对音系学研究的新启示 篇10

关键词:认知音系学,认知语法,音系-句法平行,语音象征,方法论

认知音系学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语言本体的其中一个层面——音系。按此定义, 认知语言学是分析工具, 音系是分析对象。Lakoff (1993) 首次提出了认知音系学 (cognitive pho⁃nology) 的概念, 但是当时仅仅简单勾勒了认知音系学的雏形, 所以这个术语的提出更像是一种预言。此前, 认知科学已经与语义-句法学结合, 形成了认知语法, 认知音系学的产生是认知语法从句法研究扩展到音系研究的结果。这种扩展之所以可能, 是因为认知语言学认为各个层面的语言知识——语用、语义、句法、形态、音系、语音——都是语言使用者用一套人类共有的认知能力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产品, 既然认知方式是普遍的, 那么由此而得到的认知结果 (亦即知识) 之间必然存在共性。上述扩展之所以可欲, 是因为转换生成语言学提供了这样的先例:Chomsky (1957) 发表《Syntactic Structure》, 在句法界提出深层结构经过规则的序列化推到而达到表层结构, 随后发表《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1968) , 将转换生成的模式成功移植到音系界。

1993年Lakoff初步提出认知音系学, 同年Prince & Smolen⁃sky也首次提出优选论并予以成熟论证。2005年Välimaa-Blum的《构式语法中的认知音系学》, 提出了认知音系学研究的理论前提, 以认知语法的研究框架重新审视音位、音节、音步、音调等音系学的基本单位, 反思生成音系学的经典概念, 标志着认知音系学形成完整体系。2008年Nesset专著《Abstract Phonology in a Concrete Model》用认知语法细致分析了俄语的音系和音系-形态学界面, 为认知音系学融入具体语种的分析提供了范例。当前国内认知音系学处于译介 (赵永峰2010, 完权2011) 和综述 (赵永刚2012, 赵忠德王平2008, 赵永峰2010, 黄蓓2011) 阶段, 尚未与汉语音系研究结合。

黄蓓 (2011) 把认知音位学的基本原则总结为范畴观、体验观、意象图示观, 展示了这三种认知科学的视角审察了音位本质、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音位排列合法性等经典音系话题。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语法对音系学其他方面的启示, 对音系-句法平行、语音与语义相关性等音系学现象尝试作出解释, 并描述认知框架下更丰富的音系研究路向。

1 音系-句法平行

纵观整个语言学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句法和音系呈现出种种平行性 (parallels) 。最显著的一个语言事实就是, 音节是音段的串连 (concatenation) , 句子是词的串连, 词是语素的串连。Carr (2006) 梳理了生成语法内部的一系列音系-句法平行现象:音系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存在相似性, 音系单位与句法单位均可以视为特征组合 (featural composition) , 音系成分与句法成分均可以是复现的 (recursive) , head、C-Command等概念在音系和句法均发挥作用。

不仅在生成语法, 语言类型学中也发现音系界和句法界的可类比性。Croft (2003) 梳理了标记性现象在两界的相似性:区别特征值的音位分化度就如同语法范畴 (grammatical category) 成员的曲折变化力, 特征值的相对频率分布如同范畴成员的相对频率分布, 关于特征值的蕴含共性如同关于词序的蕴含共性。Vihman &Croft (2007) 更构想了跨语“普遍语音空间”, 与句法类型学中的概念空间如出一辙。

音系-句法在生成语法和类型学中的平行并不是偶然的, 也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哲学隐喻, 如果按照语言的认知观点来解释, 这种平行性则是意料之中:既然语言使用者是用同质的认知规律对语言诸层面进行心理加工, 形成相应的内部语法, 那么音系知识和句法知识也自然是同构的。不仅音系知识和句法知识同构, 认知科学认为语言知识和其他一般知识也是同构的, 都属于人脑认知能力的体现, 所以语言知识的表征和一般知识的表征是一致的, 认知科学中所发现的知识表征模型可以而且应当用于分析语言知识的表征, 这是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假设。

2 语音与语义的关联性

认知科学认为, 知识是人脑对认知对象的概念化。语言的最基本属性之一是形义二重性:语言是形与义的结合。“形”是指语音形态, “义”是指语义。需要指出的是, 语音形态不是客观的物理语音, 而是对物理语音的概念化, 而语义则是对世界的概念化, 而不是世界本身。然而, 语音形态与语义都具有心理真实性。真值语义学中把“所指”等同于世界本身而非对世界的概念, 所以出现了能指和所指不对称的问题:能指没有所指, 或是几个能指对应同一个所指。如果我们把“所指”理解为概念, 那么能指与所指就能实现一一匹配。真值语义学的出发点是探究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但是按照认知的观点, 世界并非直接作用于语言, 世界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桥接着一个认知结构, 所以认知语义学提出了世界-概念-语言的三角关系, 摒弃了世界-语言的直线关系。

生成语法把形与义割裂开来, 认知语法则把形义结合的构式作为分析语言的单位。“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象征单位, 音系不是语法中独立和自主的一个模块, 而是象征单位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赵永峰2010) 。传统认为形义匹配是随机的, 如指狗这种动物, 英语用/dog/这个发音, 汉语用/gou/这个发音。如果把形义视为毫不相关, 我们当然认为匹配是任意的。然而语音象征现象 (sound symbolism) 说明形义搭配并非完全任意, 而是存在一定相关性。如英语中spring, spray, sprout, spread都有“散射”的意味, 这说明spr-这个语音序列是有一定语义的。Whorf (1956) 指出flash, flicker, clash, click, clack, lick, lash含义相关, 指示词the, this, there, then都含有th。汉语中圆唇后元音/u/、/o/表示“圆形”, 如“圆、环、圈、珠、球”, 双唇辅音m, w, p, f有消极、否定意义, 如“莫、无、亡、未、不、非” (应学凤, 卢继芳2006) 。通过上述例子, 我们看到一定的音形匹配一定的语义, 尽管这些音形的抽象程度各有分别:spr-是一个具体音串, th-是单个具体音段, 双唇辅音是一类音段。

语音象征现象是语言象似性原则 (Iconicity) 和经济性原则 (Economy) 共同推动的结果。根据语言的相似性原则, 语言结构以某种方式反映经验结构或世界结构。同态性 (Isomorphism) 是象似原则的一个体现, 它要求在心理词汇清单中, 语言的形态与意义一一对应 (Croft 2003:103) 。经济性原则要求词汇清单尽量精简, 即用同一个词或语素表达尽量多的意思。之所以说语音象征是象似的, 是因为一类音对应了一类意味;说它是经济的, 是因为它用同一个语音形象来包含各种不同的具体意思。我们看到, 凡是一类语音所象征的意义都是较为宽广的, 是各个相关词汇具体意思的抽象。语音象征和一词多义现象是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一词多义同样符合象似性和经济原则, 但是词内各个意义的相关性比一类语音所对应的意义的相关性更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意义越相近, 形态则越相近。Haiman (1985:26) 指出, 形态的相似必然反映意义的相似。一词多义中的语义关系紧密, 所以这几个语义的发音相同;语音象征中的语义相关, 所以这些语义发音相近。认知语法坚持形义结合, 能解释形义关系, 切断形义关系的生成语法则无法作出解释。

3 音系学研究的新路向

生成语法除了忽略形义关系外, 也忽视语言知识与其他人类知识的纽带。Chomsky认为语言官能是自治的, 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 认知语法则认为语言能力无异于其他认知能力, 所以能够用认知科学中的发现来审视语言。此外, 乔氏也不关心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 (即语言和言语) 的关系, 把研究视阈局限于语言能力的单一层面, 认为语言刺激“匮乏”的输入也能设定语法参数。认知语法关注语言与言语的互动关系, 其框架内的基于使用的模型 (usage-based model) (如Bybee 2001) 论证了语言实际使用对语言结构的影响。重视语言使用使认知语法能够与语料的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结合起来, 而不是像生成语法那样脱离语料, 单纯对语法符号进行常常显得任意、繁复、无休止的操作。认知语法回归到最基本的语言真相:语言是具有心理的语言使用者在一定时空、情景带着一定目的而使用的交际工具。所以认知语法能够和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历史语言学有机结合, 在更深层面上描述或解释语言现象。Croft更用生物学进化论的观点来剖析语言演化的机理。相比之下, 生成语法研究语言的视阈比较单一, 以形式解释语言形式, 似与其他学科绝缘。

在寻求语言共性方面, 认知语法与语言类型学结合, 形成激进构式语法 (参见Croft 2002) 。生成派和认知-类型学对语言共性的解读是不一样的:生成派提出语言共性是为了反对行为主义, 认为语言知识属人类本能, 语言共性源于这种本能, 希望透过一两种语言的结构分析看出语言共性;类型学提出语言共性是为了反对文化相对主义, 因而它大规模对比世界语言。从这一点来说, 两派对语言共性的态度是很有分歧的。类型学非常反对Chomsky的内部结构分析法, 对此, Croft在《Typology and Universals》 (2002) 多处作出反驳, 提出激进构式语法更是为了与生成语法分庭抗礼。

4 结束语

学溜冰作文 篇11

有一天,妈妈神神秘秘的把我带到三阳商城,说要给我买溜冰鞋,我高兴地向里面跑,就这样在里面转来转去,总算找到了我喜欢的那双鞋。我穿上它,我喜欢极了就决定要这双鞋了妈妈也答应了,我穿着溜冰鞋一步一步的走出了店门。可出来就摔了我一跤,疼死我了,但我是新手所以我就慢慢的向前滑,终于我找到了诀窍,可不懂怎么用,只好走回家了,可我今天一定要会滑所以我们去了公园,去看别人滑,我在那里看看着看着就想滑可我不会只好慢慢的看,不一会儿有人说:“你是新手吧,我也是我们一起学吧!”我和他一起学会了基础功,我们一起一步一步的学,越来越熟练了。

我后来才知道应该左一步,右一步连着交叉就可以滑好每一步,我虽然跌倒过,可我不怕爬了起来你的第一次呢?你也摔倒过吧你放弃了么?我的启发:一件事不能一下子就成功,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这样才能把是做好,这样就能学会,就能知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学溜冰作文 篇12

哇!好帅呀!怎么像踩着风火轮一样,别奇怪,这就是我现在溜冰时的情景,羡慕吗?我是在去年寒假里学的。

粉色的溜冰鞋早就买好,了不过太大,去年寒假里的一个晚上,我又试试鞋,我的脚总算不像躺在摇篮里了,我高兴极了,我的大姨热情的过来帮忙。我们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因为我看到过老师教溜冰的情景,他要求双脚呈八字张开,身子向前倾,我们设计的方案是这样,大姨抓住板凳的一头,我抓另一头,就像一只狗被牵着。走一开始,每走既不我就会晃几下,嘴里喊着:“快来扶我一把呀。”手使劲抓紧凳子,就像抓着救命的稻草,手心里全是汗,一步,两步,慢的像蜗牛,没关系,每件事开始都会觉得难,我对自己说。半小时后,我的鞋听话了些。我们开始试着在有坡度的地面上滑。就像坐着马车一点都不要用力。好爽。其实一用力就会摔跤,我一次又一次从高处滑下,想停时把脚往里一拐。接着我又开始学习迈步,不知不觉两小时过去了,我可以放开板凳滑一段路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后来,我天天坚持练习,终于我也能像小燕子般轻灵的滑行了,我的心里无比自豪。

告诉你们吧,学溜冰其实不难,像我这样既不会摔跤又学得快,“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能够把我们难倒,就怕你不认真学,我学会了溜冰,你呢?

学溜冰的启示日记 篇13

1. 重视歌唱基本功的练习

在俄罗斯整个声乐教学体系中, 对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都是极为看重的, 而且这种基本功的培养, 贯穿于一个学习者声乐学习和演唱的整个生涯。每一个时期, 在教学内容上都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 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们演唱基本功获得扎实、有步骤的提高。比如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 就主要是以各种练习曲为主, 特别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艺术歌曲, 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的歌曲, 学生们如果想要演唱的话, 则要经过和教师的认真探讨。而且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歌唱基本功的充分重视, 学校和教师的则会定期的开展一些演唱会、研讨会等等。一方面, 从技术角度对学生的歌唱基本功进行检验, 另一方面, 将基本功和歌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从而避免了学生们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可以说, 无论是何种方法和方式, 都可以看出俄罗斯声乐学派对演唱基本功的充分重视, 基本功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俄罗斯声乐学派能够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 和这种对演唱基本功的绝对重视是分不开的。

2. 重视钢琴的伴奏与歌唱者的配合

俄罗斯声乐学派在教学中, 特别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 与中国声乐教学不同的是, 俄罗斯钢琴学派在教学中, 钢琴伴奏都是由专人来负责的, 声乐教师只负责歌唱教学。他们认为, 歌唱和伴奏之间的关系, 就好像是船和水的关系, 也就是中国古语中“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道理, 演唱者和钢琴伴奏配合得好, 演唱者演唱起来的就会特别的舒服, 而如果两者之间的配合不好, 那么演唱者的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俄罗斯声乐教学中,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演奏者和伴奏者之间沟通, 伴奏者说出自己的演奏感受, 演唱者说出自己的歌唱感受, 然后经过两个人磨合之后再继续歌唱, 从而逐渐形成为一种默契, 使得歌唱的效果得到了本质的提高。

3. 重视艺术实践的开展

俄罗斯有着十分丰厚的群众声乐基础, 全国上下,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 到处都有音乐厅或歌舞剧院, 一年四季, 各种音乐演出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特别是学生, 可以凭借自己的证件获得价格折扣甚至是免费的优惠。正是这种丰厚的群众声乐基础, 使得学校方面可以有条件的组织多种艺术实践活动,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期间, 都是各种艺术实践集中开展的时期。由学校出面, 和当地的艺术团体签订协议, 既能够满足这些演出单位对演出人才的需要,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演唱技艺得到充分的锻炼,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俄罗斯声乐学派给中国声乐教学的启示

1. 提高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

前文中提到, 俄罗斯声乐教学中, 对钢琴伴奏十分重视, 由专人担任钢琴伴奏, 这一点上来说, 中国的声乐教学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配备专门的钢琴伴奏教师, 都是由声乐教师同时担任声乐教学和钢琴伴奏的双重任务。尽管很多声乐教师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钢琴伴奏技能, 但是声乐教学中的钢琴伴奏, 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钢琴演奏, 一边进行声乐教学, 一边进行钢琴伴奏, 难免会使声乐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 如音乐学院、艺术院校等, 可以配备业务基础扎实、擅长伴奏的钢琴伴奏教师, 使得每堂声乐课都能由专业钢琴教师担任伴奏, 从而让声乐教师可以更跟好的专心教学;对于一些条件有限的学校, 可以指派专门受过的钢琴伴奏训练的学生来配合进行伴奏, 既可以是声乐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也可以让伴奏者的伴奏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2. 努力为学生创建各种艺术实践机会

要想真正使艺术实践环节得到完善和加强, 需要上致学校, 下至每一个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是学校内部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要多建立一些音乐活动中心, 成立专门的机构, 负责场地和设施的管理, 学生们有相关的活动展开, 就有了一个主阵地。其次是校外的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由学校出面, 主动与社会上的文艺单位取得积极的联系,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使之成为学校固定的实践基地。一方面, 能够使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得到切实的锻炼;另一方面, 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再次是学校内部各种音乐活动的举办, 如周末文化广场、迎新晚会等等, 音乐系的同学一直都是这类活动的主力军, 这一传统是应当得到发扬的, 对一些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可以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给他们以充分的肯定, 使之成为其它同学学习的榜样。最后则是学生内部的艺术实践, 每一个声乐教师都要带十几位学生, 因此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类的实践活动, 比如每位老师所教的学生中, 定期的举办音乐会, 观众是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虽然规模不大, 但是一样是艺术实践, 一样能够获得提高和进步, 同时因为台下的观众是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便于老师和同学及时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有针对的处理。所以说, 要广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 这对于学生学习的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3. 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 唯有主体主动的探索和体验, 才能真正的收获属于自己的认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却是教学的主体, 多采用的预设性教学模式, 虽然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着教学按照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进行,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的主体性却到了压制, 甚至是扼杀。特别是作为声乐艺术来说, 这是一门体验的、情感的艺术, 我们的教学目的, 包含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能力, 但是这绝不是目标的全部。更重要的是通过声乐教学, 让学生们了解声乐、认识声乐, 爱上声乐。所以尊重学生们学习的主体地位,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于过去教学目标的弱化和改变。且建构主义的认识观中认为, 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 只有的不同的理解, 尤其是对于音乐来说, 更是如此。所以说, 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意愿、学习习惯、学习感受。比如对于一些教学内容, 只要是符合该学生们实际情况, 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选择。对于一首作品, 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教师要予以认真的倾听, 而不是认为与自己的理解不同就认为学生的理解是错的。演唱时, 学生们有着自己的演唱方式和演唱技巧, 只要是合理的, 都可以的鼓励他们大胆的使用。教师要牢记, 培养学生们对于声乐的兴趣和热爱, 要比他们会演唱几个曲目, 掌握了何种演唱技术, 要重要的多。作为教师来说, 要充分尊重的学生的兴趣爱好, 鼓励他们进行各种有意义的尝试, 做学生坚实的后盾。

综上所述, 正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同样是一门艺术, 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这正是这种特点上的差异, 才让声乐艺术发展多姿多彩。作为声乐教师来说, 要充分重视这种差异化特征, 并且秉着一种学习的态度, 对比当前的教学实际, 进行研究和借鉴, 以充分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 这不但是教学本身的需要, 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更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基础之所在。

摘要:俄罗斯是一个音乐大国, 其声乐艺术的发展也是自成一派, 在漫长的发展中, 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如重视歌唱基本功、强调钢琴伴奏的作用, 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等, 都能给中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对俄罗斯声乐学派给中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启示和借鉴, 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俄罗斯声乐学派,中国高校,声乐教学,启示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作林.俄罗斯当代艺术教育探微.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 (5) :116-120.

[2].董毅.论俄罗斯声乐教学“国际化”特点.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 (4)

上一篇:原创大学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下一篇:话介绍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