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2024-10-18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共10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1

《钓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认读“纵”等6个生字,会写“捕”9个生字;掌握“辉映”等7个词语;积累描写月夜美丽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能力。教学重点:

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教学难点:

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业余爱好?有喜欢钓鱼的吗?谈谈你钓鱼的感受。

2、有一个小朋友也喜欢钓鱼,还从钓鱼中得到了启示。想不想知道他得到了什么启示?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钓鱼》。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5、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归纳

(谁钓鱼?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

3、交流记字方法。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声读文,边读边思考:结合课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归纳。(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给“我”留下了终生的启示?)

3、指名分段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回答,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

5、师生合作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积累词语

1、课后,请同学们把本课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

2、熟读课文,思考本节课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听写词。

2、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3、回忆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二、集体交流,体会情感

1、“我”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当时“我”和父亲心情怎样?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和父亲喜悦的心情。

3、父亲要“我”放鱼,“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去。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难过的心情。

5、父亲当时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朗读,体会父亲态度的坚决。

6、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7、“道德抉择”什么意思?“我”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抉择?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8、这里的“鱼”指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拓展练习,提升情感

1、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认真思考后把下边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2、引导学生补充省略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道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考验,进行了一场道德的抉择,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获得了一个难忘的启示。此时老师想起了一句名言:

(课件出示: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此时老师也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句子老师读:今天播下道德的种子,明天收获成功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向作者那样,从钓鱼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走好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联系生活实际,以《„„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短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2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3

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的目的是调遣学生知识库存中已有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2、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又是低段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3、教师不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彩而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5、“来到”与文中的“流进、流过、流到”的区别,用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流进水池”、“穿过山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由此领悟作者用词准确。从预设一中学生学会细心,明白用词严谨,讲究方法;从预设二中学生学会欣赏,领悟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图,文章就更加生动。

6、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满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7、写字教学是2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激励评价。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悦地学会了3个漂亮的字,又欣赏了同伴的字。在评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鉴赏美。

8、师生共同对着板书总结课堂学习,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总结方法,明确任务。

教学过程

一、直观图象,引入新课

1.激趣谈话:小朋友,生活中谁见过泉?(学生自由说话。)

2.简介“泉水”: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发现?(过渡):泉水从哪儿来的?有要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就一块到课文中去“品尝”一下甘甜的泉水吧!

3.揭题并读好课题。

4.学习“泉”字。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一)初读(大声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几个生字。

2.交流,反馈。

(1)交流自学的生字新词。同桌合作,互相检查,不认识的字相互教教,并查一查字典。

三、自由读通全文,触摸语感

师:学词原来会这样有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会更有味道,赶快找到一段或几段读给同桌听,试试看,你肯定行!

1.检查课文。2.指名合作读好课文,教师相机点拨,正音。3.需要帮助的学生来参与初读这一环节。如果学生都能读通顺那就跳过这环节。)

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

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三)读(默读)课文,揣摩文路

1.小朋友们,默读时候不发出声,也就是在心底里读读,想想泉水到过几个地方?找到课文中句子并拿笔圈出来。想想:泉水来到这些地方干什么?

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________。

学生讲,教师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2.練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上述四个句子,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学生开火车练说。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学生大面积地练说,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师: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文中并不是用“来到”一个词,赶快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到的地方的?跟谁说话?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②泉水流过山间的平静。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③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④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四、在潜心品读中体验快乐之情

1.观看课件:请同学们边欣赏课件边读课文第一段话。请你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 2.交流,反馈。 3.朗读指导。一问一答,读出预设中学生体验到的情感。

四、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4

第四单元

生字词

16范仲淹

范仲淹淹没 岳阳 稀粥 凌晨 佳肴 岂不 宫廷 泱泱 切磋 废寝忘食 毫不介意 和衣而眠 于心不忍 千载难逢 粗茶淡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7.体育课

伤疤 膝盖 双臂 握手 嘘声 饶人 憋气 金发碧眼 君临天下 旁若无人 碍手碍脚 面色红润 七嘴八舌 神情激动 风和日丽

18虎口藏宝

瞥见 陶瓷 琢磨 眼眶 遮掩 胶卷 陌生 歹徒 撵走 头晕 价值连城 翻箱倒柜 无能为力 忧心忡忡 攥紧 间谍 疲惫不堪 栩栩如生 洋洋得意 戛然停下 大功告成 喜出望外 若明若暗

19.顶碗少年

歉疚 肩胛 颓丧 迷惘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柳暗花明 目不转睛 不约而同 山穷水尽 惊心动魄 冰天雪地

20.失去的一天

麦茬 砌砖 绿阴如盖 垂涎欲滴 游手好闲

16范仲淹

一、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

二、词语解释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毫不介意—丝毫不介意。

和衣而眠—不脱衣服睡觉。

于心不忍—不忍心。

千载难逢—一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清高—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佳肴---精美的菜肴。

三、课后练习

3.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加点的字在句中的读音及含义有什么不同。

(1)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zhī)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

(“只身”中的“只”读zhī,表示单独的意思。“只身”即单独一人。)

(2)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zhǐ)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

(“只煮”中的“只”读zhǐ,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有仅仅的意思。)

(3)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好意难却,只(zhǐ)好接受了。(“只得”中的“只”读zhǐ,又不得不的意思,表示只能这样,没有别的选择。)

17.体育课

一、主要内容

课文选自意大利小说家写的《爱的教育》,以三年级学生的口气,讲述的是一堂体育课上发生的事情。表现了涅利自强不息、自信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写了上体育课和体育课后两部分。

二、词语解释

碍手碍脚—妨碍别人的事。

小菜一碟—比喻轻而易举的事情。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

嘲笑—用言辞笑话对方。

三、课后练习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电的词语,体会句子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但是,涅利似乎以不参加体育活动为耻,硬是不同意。“你会知道的,妈妈。”他说,“我能跟其他同学做得一样好。”

(句中“硬是”更加突出地表达了涅利的自强、自立、自信的思想感情。这一句表达了涅利坚持上体育课的决心,因为他觉得不参加体育课是一件耻辱,再说,涅利对上好体育课很有信心,能跟其他同学做得一样好。)

(2)但是,涅利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人那样站到那个平台上。他又一使劲,胳膊肘搭到平台上了,接着腿也上去了。最后,他使劲站到了平台上,喘着气望着下面的我们。他在笑呢!

(“也能”表达涅利非常强烈地想实现这个愿望,和其他人一样站到那个平台上。“笑”表达的是成功的喜悦,是实现愿望的欣慰与自豪。这句是涅利即将爬上平台和爬上平台时的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他内心想的,还具体刻画了他的动作。,表现了他是一个自强、自信的孩子。)

18.虎口藏宝

一、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娜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机敏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表现了娜塔莉的聪明、机敏和勇敢.文章以宝物---“胶卷”为线索.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写娜塔莉从陶瓷虎口中发现了一卷胶卷.第二部分(从”娜塔莉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到”好了,大功告成!”)写陌生人搜查胶卷娜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抢走被掉包了的胶卷的过程.第三部分(从“那个家伙一溜烟似的离开了”到结束。)写威廉叔叔知道娜塔莉巧妙地保住了胶卷惊呆了。,高兴地夸奖纳塔莉。

瞥见—一眼看见。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琢磨—思索;考虑。

陌生—生疏,不熟悉。

疲惫不堪—非常疲惫。

三、课后练习

1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

答:因为纳塔莉在十分危机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从而保护了胶卷,所以,威廉叔叔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

2.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句子的含义。

(1)“纳塔莉,你父亲呢?”威廉叔叔看上去既疲惫不堪,有忧心忡忡。(威廉叔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

答:疲惫不堪,是非常疲乏。威廉叔叔之所以疲惫不堪,是因为被两个歹徒折磨的结果;威廉叔叔之所以忧心忡忡,是忧虑担心证明那两个家伙是间谍的唯一证据---胶卷会被夺去。又因为怕纳塔莉太年幼和无能为力,保不住胶卷。

(2)突然,看到自己的照相机,眼睛不禁一亮。(纳塔莉这时在想什么?)

答:纳塔莉由看到自己的照相机,想到了照相机里的胶卷,如果取出照相机里的胶卷,把威廉叔叔的胶卷放进去,手里拿上自己的胶卷,来对付两个歹徒,会更安全些。

(3)威廉叔叔简直惊呆了,连连摇着头,高兴地说:“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威廉叔叔高兴地夸奖纳塔莉,但是为什么又“连连摇头?”)

答“因为威廉叔叔在夸奖纳塔莉时又连连摇头,表明事情的结果太使他出乎意料了,也表明威廉叔叔夸奖纳塔莉“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是肺腑之言。

19*顶碗少年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作者在二十多年前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的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第一部分(1-6自然段)讲顶碗少年表演两次都失败了,他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没有退却,第三次终于成功了.第二部分(7、8自然段)讲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课文最后一句话以“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冰天雪地”和“温暖的春风”作对比,形象地说明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再拼搏一次的努力中。

“一叠金边红花白碗”-----这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是我们只有大概的印象;第二次出现,我们不仅记住了那一叠碗的样子,还记住了数量,这意味着少年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从头再来;第三次,出现时,我发现碗是在白发老者手里,是白发老者把碗交给少年,同时给了他的赞许和疼爱,给了他力量与信心;第四次,是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碗打碎的声音响在“我”耳畔,则让人想到的是顶碗少年常常给我以鼓励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座无虚席—没有空着的座位,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歉疚---抱歉而又内疚。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者发急。

摇撼—摇动。

惊心动魄---形容是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颓丧—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

迷惘—由于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多用来比喻再困难中看到的希望。

启迪—开导,启发。

责怪—责备;埋怨。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课后练习:

1作者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一个强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收到了什么启迪?

答:因为顶碗少年技艺娴熟;在高难度动作面前敢于挑战,在挫折以失败面前没有气馁,没有退却,重新开始;在老者的鼓励下又一次坚定信心,终于成功。说明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坚持,在于他勇于拼搏的精神,所以说,他是一个强者。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使我们受到很大启迪。以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失败和挫折,不能灰心,也不能退缩,坚持下去就有希望,坚持下去就有希望成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成功。

20*失去的一天

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是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这个故事教育儿童失去一天就是失去了这一天里应该做的一切,这是无法弥补的,从而使他们懂得珍惜时间。

第一部分(1-6自然段)讲妈妈上班前让佩佳在这一天栽一棵树,看完一本书,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

第二部分(7-13自然段)讲妈妈让佩佳懂得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词语解释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婪,想吃的样子。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

课后练习:

妈妈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答:(1)因为佩佳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所以他失去了这一天所应了解的、所应做的一切,而这个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妈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2)“失去的一天”指失去了这一天里应该做的一切,而这一切再也无法用这一天弥补回来,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这一天不可能再回

百花园四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

(1)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只有……才……”是一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有”表示唯一的必须的条件,“才”表示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2)老兄误解了,我不是想吃,而是不敢吃。

“不是……而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不是”提出所要否定的人或事物,“而是”提出所要肯定的人或事,而且意在肯定,具有强烈的作用。

(3)威廉叔叔看上去既疲惫不堪,又忧心忡忡。

“既……又……”是一组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在意义上表明人或事同时具有两个方面的性质或情况。

2.阅读平台《鞋匠的儿子》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讲的是鞋匠的儿子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一些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趁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时羞辱、嘲笑他。林肯面对现实,平静而诚恳地演讲征服了参议员们。顿时,所有的嘲笑变成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文中林肯的演讲主要内容(1)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2)父亲是伟大的鞋匠,他的手艺无人能比的;(3)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3.积少成多

有勇气的人,心中必然充满信念。([古罗马]西塞罗)

(这句讲的是勇气与信念的必然联系。有勇气的人,心中必然有自己可以确信的看法。)

真金在烈火中炼成,勇气在困难中培养。([古罗马]塞涅卡)

(这句名言以真金是烈火中炼成的这一事实,来类比勇气是在困难中培养起来的抽象道理。)丧失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西班牙]塞万提斯)

(这句讲的是勇气的重要。一个人失去了财富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这个损失以后还有机会补救,如果丧失了勇气,就一切都完了。0

4.作文我和ⅹⅹ(写自己和别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把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写具体。)

课后练习

近义词

杰出—卓越 轰动—震动 凌晨—拂晓佳肴—美食 晴朗—明朗 可怜—同情 红润—润泽 尽情—尽兴 神秘—神奇 搜索—搜寻 凝视—注视 戛然—突然 喝彩—叫好 镇静—镇定 迷惘—迷茫 消沉—消极 启迪—启发 傍晚—黄昏 羞惭—羞愧 严肃—严正 出色—杰出 垂涎欲滴—垂涎三尺 不知所措—手足无措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 价值连城—无价之宝 忧心忡忡—忧心如焚 迷惑不解—疑惑不解 旁若无人—目中无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争先恐后—不甘人后 千载难逢—百年不遇

反义词

杰出—平庸 晴朗—阴暗 瘦弱---强壮 陌生—熟悉 英俊—丑陋 镇静—慌张 曲折—笔直 消沉—高涨傍晚—黎明 出色—一般 香甜—苦涩 垂涎欲滴—不屑一顾 山穷水尽—柳暗花明 目不转睛—左顾右盼 不知所措—应对自如 价值连城—一文不值 喜出望外—大失所望 忧心忡忡—欣喜若狂 洋洋得意—垂头丧气 风和日丽—风雨交加 争先恐后—甘居下游 千载难逢---屡见不鲜 兴国利民—祸国殃民

丧sāng(丧事/丧礼)sàng(丧失/丧命)

咽yān(咽喉/咽头)yàn(咽气/狼吞虎咽)yè(哽咽/声咽)

埋mái(埋伏/埋葬)mán(埋怨/落埋)

载zǎi(记载/转载/三年五载)zài(载歌载舞/载货)

大dà(大人/大哥)dài(大夫/大黄)

哄hōng(闹哄哄/哄动)hǒng(哄骗/哄弄)hòng(起哄/一哄而散)朝cháo(朝代/朝鲜)zhāo(朝阳/朝气)

臂bì(手臂、臂膀)bei(胳臂)

劲jìn(使劲/干劲)jìn(劲歌/劲敌)

嚼jué(咀嚼/)jiáo(嚼舌/嚼食)jiào(倒嚼)

待dāi(待一会/)dài(对待/等待)

笼lǒng(笼罩)long(笼子/鸟笼)

卷juǎn(卷起/花卷)juàn(试卷/画卷)

塞sāi(塞进/瓶塞)sài(塞外/边塞)sè(阻塞/语塞)

刹shàchà刹那古刹

模mó(模范/模糊)mù(模板/模样)

晕yūn(头晕/眩晕)yùn(光晕/晕车)

调diào(调查/调动)tiáo(调整/调节)

露lù(雨露/露水)lòu(露马脚/露风)

喝hē(喝水/喝汤)hè(喝彩/吆喝)

倒dǎo(打到/倒下)dào(倒立/倒映)

着zhe(拿着/写着)zháo(着火/着急)zhuó(着色/沉着)zhāo(高着儿)屏píng(屏幕/屏障)bǐng(屏息凝视/屏气)

曲qū(曲折/弯曲)qǔ(歌曲/曲调)

舍shè(宿舍/茅舍)shě(舍得/舍弃)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5

吉水县文峰小学曾头兰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寒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惩罚、敬佩、造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肝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关于普罗米修斯的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是女娲抟土造出来的,她用泥捏成人形,给人以生命。为了人类的幸福,女娲还历尽辛苦,炼石补天。而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也有一位带给人类幸福和光明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板书课题: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读题目,说说你想了解关于普罗米修斯的哪些事?

二自读自悟,完成一下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通过课文了解了什么)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问,准备跟同学交流。

三 初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段落和词语。如阿波罗、赫拉克勒斯、宙斯、高加索和词语“驱寒取暖、气急败坏、饶恕、双膝”等。

2.汇报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感受?如果学生说:“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的事”,可这样引导:他为什么要取火种?取火种给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最后怎么样了?你能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简要地讲一讲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学生把内容讲清楚。

汇报感受可以自由发言,因为是初读,感受也许是肤浅的,但应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师也会从学生的感受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想与人交流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为人类取了一颗火种,为什么宙斯要给普罗米修斯如此严酷的惩罚?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呢?火神和大力神为什么想帮助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受到那样残酷的折磨,他怎能活下来呢?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以下资料,解决第一个疑问:

神话中说,最初的人,是和众神在迈孔奈平原上幸福地共同生活的。一段时间以后,宙斯决定将人和神分开。他把这任务交给了普罗米修斯,要求他将双方彻底分开。于是,普罗米修斯在祭祀的时候,将事先涂了厚厚一层白油的骨头献给宙斯,却将较好的部分藏在看上去不太诱人的内脏里给了人类。宙斯察觉了这一骗局,他报复人类,拿走了他们的火种。

请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形成自己的想法,准备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讨“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普罗米修斯是个英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会普罗米修斯的正义、善良、勇于牺牲、无私无畏:

1.宙斯是众神之王,阴险狠毒,谁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如火神,尽管他同情、佩服普罗米修斯,但他决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可普罗米修斯敢,并且始终不屈服。

2.尽管受到非人的折磨,永无尽头,却一直不屈服。

3.火神敬佩他,大力神救了他,可见他的行为是正义的,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宙斯用这种方式惩罚普罗米修斯,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普罗米修斯受折磨时,你能猜出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吗?大力神救普罗米修斯时,心里会怎么想?你从哪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读书讨论,我相信普罗米修斯一定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雄!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指导以下段落:

四、五自然段,抓住“悄悄、只要、一定”等词,读出火神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佩和真心想帮他的心情;抓住“摇摇头、坚定、可以、决不会、更不会”读出普罗米修斯的态度之坚定、为人之正直和无所畏惧。

六、七自然段,抓住“带着铁环、死死地锁、既不能„„也不能„„日夜遭受、每天、啄食、永远没尽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所经受的痛苦;抓住“尽管„„就是、许多年、一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

读《资料袋》,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英雄:正义、善良、勇敢、无畏

宙斯──霸道

火神──同情、佩服、懦弱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6

前几天,引导学生学习《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

学生默读完这个故事后,都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你怎样评价那个学步的年轻人呢?”我笑着问他们。

学生们听我这样问,都大笑起来,说那个学步的人很傻,很笨。

“看来,你们现在都是用同一种眼光看人。请你再读读这个故事,看看那个学步的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孩子们听完我的话,赶紧低头,又认真地读了起来。没过多久,就有好几只小手举起来了。

陈粤擘说:“他一连学了几个月,说明他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你们赞同陈粤擘的观点吗?”

他们还在笑,也不回答,但不停地点着头。不用说,他们心里是赞同的。

张嘉鑫站起来,小声说:“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看人家走路,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还跟在后面模仿。我觉得他一点都不怕苦。”

“对呀,张嘉鑫没有说错,我们鼓掌表扬他吧!”

一阵热烈的掌声为张嘉鑫响起,他可爱的圆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看到陈思敏的手一直举着,就叫她:“好,陈思敏,你来讲讲吧!”

“我觉得那个学步的人在追求完美。”

“你们同意陈思敏的评价吗?”

“同意!”

“我们班的同学多会发现啊,你看,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别人,就能发现别人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以后,请大家别用一种眼光看人。”

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断定他们是能够接受我的这番话的。

下课后,有几个学生挤到讲台前,还要跟我说学步的人“百学不厌”“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有毅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7

1.拜见 理睬 医治 肠胃 妻子 百发百中 无能为力 2.梭子 眨眼 肠胃 竟然 英俊 泛滥 汤药 竞赛 3.望见 盯 注视 俯视 远眺 凝视 瞧见

4.明明是个活泼可爱又懂事的孩子,谁会想到他竟然会偷东西。天一下子热了,这些山竹要尽快吃完,否则恐怕会烂掉。5.(一)

(1)妻子织布的时候到来回穿梭。

(2)两年以后到不会眨一下 熟练

(3)③

(二)(1)四(2)zhā jí

(3)热水敷烫 扎针的方法 服汤药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在采集的树种中,有个小女孩较大树种虽然不多,但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表现了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和纯朴、诚实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小女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三、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阅读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

2、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3、齐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2、学习第2—8自然段。(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种子 种子 饱满 小姑娘 凝望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中“哄、裁、暂、锋、腹、摔、澡、凌、啥”九个字。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这场足球赛的快乐气氛。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儿童诗,共有11小节,讲的是小学生放学后在河边草地上尽情踢足球的经历。

前四小节讲比赛的准备情况。参赛双方是自愿组成的两支人数不一的队伍,守门员是“没上学的小豆豆”,比赛没有火爆的宣传,没有标准的场地,没有计时,没有裁判,显然不够正规,但孩子的热情却非常高涨。

第五至第十小节讲了比赛的过程。孩子们玩儿得非常投入。球“满场乱飞”,人人“大汗直冒”;整个过程充满快乐、趣味:小胖“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在那拍手叫好”,“我刚想来一个凌空飞射,他们的球门却不见了”,“两个‘小豆豆’闲得难忍,正滚在一旁草地上摔跤”“大家正在那起哄,球又让小狗叼跑。”看到这样的比赛,谁都会忍不住发笑。

最后一小节讲比赛结束后,“有人躺在草地上养神,有人跳进小河里洗澡”,愉快的气氛荡漾在小河边。

课文叙述了孩子们在小河边的草地上进行足球赛的热闹场面。语言通俗,运用押韵的诗歌形式表现,琅琅上口,形式新颖。风格上处处洋溢着幽默、风趣,充满了童真、童趣,尤其是几个精彩镜头的细致描述,给这场足球赛添加了别样情趣,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很有感染力。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明白如话,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问一问学生:谁喜欢踢足球?你最佩服的球星是谁?他的哪些精彩球技令你佩服?(2)揭示课题。教师启发谈话:下面的这场球赛,没有著名球星,但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3)读完课文,说一说“快乐的足球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孩子们可能说这场最球赛“好玩”“快乐”“有意思”。教学时,教师就从孩子的初步感受入手,让孩子结合课文谈球赛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好玩”“快乐”“有意思”?

这一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阅读获得体验,凸现个性化行为。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谈感受获得情感体验。结合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表达出快乐的气氛,使听者受到感染。2.扩展练习。

(1)可以尝试让学生为诗歌配解说词。

示例:

各位听众,各位观众,今天为大家转播的是一场特殊的儿童足球赛。说它特殊是因为:

一、人数不定,随到随上;

二、场地无界,只要你跑得够快够远,无所谓出界不出界;

三、没有裁判;

四、„„你看,没有宣布,球赛已经开始了!,让我们还是马上关注球赛吧。„„ 你能像宋世雄、黄健翔那样为这场球赛当解说员吗?请学生为自己感性的小节配解说词。

(2)还可以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只要做到押韵、句式大致整齐就好。

示例: 小弟和小猫 柯岩

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每天爬高又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妈妈叫他来洗脸,装没听见他就跑; 爸爸拿镜子把他照,他闭上眼睛格格地笑。姐姐抱来个小花猫,拍拍爪子舔舔毛,两眼一眯“妙,妙,妙,谁跟我玩,谁把我抱?” 弟弟伸出小黑手,小猫连忙往后跳,胡子一撅头一摇,“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 姐姐听见哈哈笑,爸爸妈妈皱眉毛,小弟听了真害臊: “妈!妈!快给我洗个澡!”

3.建议本课教学一课时。

参考资料 儿童诗的特征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其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一)饱满的儿童情感。

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儿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圣野的《夏弟弟》,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绿孩子,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

(二)儿童式的丰富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这就要求儿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如邵燕祥的儿童诗《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

(三)新颖巧妙的构思。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四)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寥寥数语就把静谧安详的大海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抱着”、“背着”、“鼾声”形象地描绘出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的优美的体态。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五)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钓鱼》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二、学生分析

对于鲁中山区的孩子来说,那厚重的黄土,粗犷的民歌,那遥远的陕北是那么陌生。好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以热烈激昂的情感和文笔,把这种民风民俗活脱脱,热辣辣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把人心拉入了那旷古辽远的黄土高坡。在这里,对于这篇散文,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都不能不被打动,不能不被感染,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做好接受思想震撼和感情洗礼的准备。静下来,动起来。

三、教学目标

学习结果: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的表现力。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2、多层面的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重点:品味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和恢宏的气势。难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尝试点:在读析中加深对文章主题和语言的感受。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自制ppt课件,包括课堂知识、需要演示的视频。开篇导入播放视频,使学生对安塞的腰鼓有个初步的印象。结尾范读环节,配乐铿锵,文字有力,更容易感染学生和着节拍一起跟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师:说到陕北,说到黄土高原,你有怎样的印象?黄土高原上有许多土生土长的艺术,比方说,陕北民歌信天游。(唱一唱<黄河谣>)

师:在那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激荡着这样的民歌,有何感受?

师:说到豪放激昂,有一种艺术形式更有代表性,更具震撼力,那就是——安塞腰鼓。师:对,安塞腰鼓。看【视频(安塞腰鼓)】(板书课题)这就是安塞腰鼓,再说说什么感受?(板书重点词语:磅礴,恢宏,浩大等等)

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观看视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观看视频,感受安塞腰鼓震天撼地的雄浑场面。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去读课文。打开课本,翻到17课。大家拿起书,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文中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与这些感觉一样。开始。

师:感觉一样吗?有没有些新的感受?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内心的感受。(相应板书,或学生板书)

学生自由朗读文本。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

幻灯片定格,展示安塞腰鼓的场面。梳理课文,读析结合:

师:总体来说,感受是一样的,一样的磅礴,一样的宏大。哪些文字给了你这种感觉?找出来。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传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恰恰是这些句子给了我们这种气势恢宏的感觉?它们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结合这个具体的句子来分析分析看看它到底有何特征?同桌前后桌先讨论讨论,然后请代表起来发言。引导点:

1、“骤雨一样„„”

排比(板书)句及其作用。比喻(板书)及其特征。朗读训练。

2、“这腰鼓使冰冷„„”

用词(板书)的特点:在读一遍,注意哪些词重读了,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反义词,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印象。

3、“荣不得„„”

反复(板书),什么感觉?你在读的时候怎样处理

4、“有力的搏击„„”

排比,中心词是什么?从哪些角度来写搏击的?力度,速度,幅度。多角度(板书)

5、“多水的江南„„” 对比(板书)

师:大家多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再来看看句式上的特点。文章多用的是长句还是短句?

长句给人什么感觉?举例:这声音大概„短句容易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像,例子:好一个安塞腰鼓!而且大家注意了没有,文章大量的应用了感叹句。30个段落竟然有15个以感叹号结尾。为什么会这样?

师:作者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便给我们传达出了这种气势磅礴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用怎样的语气,声调?

师:根据前面的分析,你再选一个经典的段落去读,放开大声的读,读出气势来。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师指名展示。

文章气势磅礴,理应高昂激越的去读。但是,文中有的地方却不能大声去读,你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不鞥大声去读?(板书:静-动-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有何好处呢? 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布局上的节奏。

学生找这样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生就典型的句子进行剖析。

在读析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可以相互补充。生再读,加深体会。展示一下。

句式的展示,幻灯的作用充分展现,学生一目了然。深挖文本,理解中心:

师:现在,宏观的看一下。题目是——,描写的是——,赞美的理应也是——。

但是,细细的想一想,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吗?还有什么?——人,那里的人们身上,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作者,让他如此热烈地赞美呢?(板书:生命力)除了人,还有什么?(板书:黄土高原)还有吗?当你读到“容不得束缚„„劲儿”的时候,当你读到“痛苦和欢乐„„追求”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问题吗?是什么在束缚,什么在羁绊,什么在闭塞?他们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他们梦幻着什么,追求着什么,摆脱着什么?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什么呢?

师:刘成章从1978年开始酝酿写作《安塞腰鼓》,直到1986年才最终创作完成,前后历时8年之久。注意这一年,这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一阵春风吹开了文革十年浩劫的冰冻,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全国人民解除了思想的禁锢,他们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爆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来临。这火烈的鼓声在这个时代奏响象征着什么?是的,这不仅仅是“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不仅仅是“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更是对——

作者饱含激情,历时八年的这929个汉字,激荡着多么磅礴的能量啊!让我们再去感受,再去仔细的听。听读文本,感受升华:

【多媒体:(朗读伴奏)】师范读。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想。

开火车,说感觉。让我们由衷的赞叹一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下课。在教师的引导下,深挖精神内涵。听范读。

在文字挖掘的基础上,在课堂情感激发的铺垫下,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教师范读引发高潮。学生跟读,情感迸发。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导入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是文本的呈现方式。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演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此课设计的文本呈现方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共有三个环节:

一是唤醒整体印象,感受黄土高原粗犷面貌。提问:你对黄土高原的印象?这里没有展示图片,没有出示视频,只是简单的问题。追求薛法根老师的简约而不简单。问什么不用图片或视频?因为我要求的是对黄土高原的总体感觉,而不是对某一方面的具体感知,具体化的东西往往不能跳出片面的怪圈。这种整体的感觉即便不能说出来,也一定能在头脑中唤醒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千沟万壑的黄土,兰格盈盈的天空,星星点点的窑洞,扎着白羊肚毛巾的黄土高原上的人民,这些最为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画面。为课程进展搭建一个合适的舞台。

二是引入信天游这种文化艺术,感受黄土高原的豪迈气韵。引入的信天游是《黄河谣》中的一句。主要是三个考虑:一是从语文课程性质上考虑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营造,思想的深化,情感的丰富,智慧的启迪,艺术的熏陶。典型的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是可以引进课堂,成为教学资源的。二是从文本内涵来考虑的。大家知道,刘成章在专职创作散文之前,他是一个行走在黄土高原上的诗人,他写诗,也写歌,什么歌呢?信天游。是诗的凝练优美,信天游的韵律节奏成就了刘成章,成就了《安塞腰鼓》。就这样信天游的鲜明铿锵的节奏正好暗合了《安塞腰鼓》的韵律,成为文本内在的一个呼应。此外《黄河谣》在风格上也和文本构成了一个呼应。三

是从课堂功用上来考虑的。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文字奇崛有距离感,学生很难走进去。这就需要教师的激情引领。要让学生放得开,教师首先要放得开。用自己的情绪去调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在黄土高原粗犷的背景中,在信天游豪放的艺术感染下,引出《安塞腰鼓》视频。这个视频在这里出现的设计,更加强调了课程性质、文本内涵、课堂功用这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消除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它真切了直觉印象,融入了火烈场面;激起了内心情感,沸腾了血液;鲜活了整体感受,拉近了文本距离。眼前是火烈的舞姿,耳畔是隆隆的响鼓,带着这种震撼去读文本,去感受激昂的文字,必定是直觉的感受,是零距离的接触,会有更真切而深刻的感悟。用情感上的高度契合去欣赏风格上高度契合的文字,定是高效的。

主体部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内容包括:走进文本,感知梳理,读析结合,深化主题:

整体感知更多的是对文本的初读的直觉感受,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感受语言风格。这里理应设计一个有关内容的问题。但是正如王荣生教授在评析郑桂华老师的课所说的那样:这篇课文没有隐藏在背后的东西,它都是前台的,描写的就是安塞腰鼓。虽然我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话,但是却说明了在课文内容上没有太多艰涩的东西。更多的应是对语言奇崛的用词和豪放风格的感受。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的问题和组织的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多的去感受文字:感觉一样吗?有没有新的词语来描述一下此时的感受啊?然后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字。

下面做的是读析结合,或者叫赏析结合。这是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原则问题。就是要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味道,在品味中用读的方式表达感受。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构建。只有读才能进行品析,只有深入的玩味语言才能提高朗读的水平。亦赏亦读,亦读亦赏。两者必须是一个整体。大家都认同在没有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空洞的朗读技巧指导,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而没有充分读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不会深入。读是为了深入的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的读,这是一个不断攀升,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内化过程。读析结合是我的一点教学认同,操作起来有个观念:努力追求当下意识。当下就是每一个现在。为什么要有当下意识,因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高质量的言语交流,而课堂上的言语交流都是当下的。王崧舟说,教师要活在课堂上,活在课堂的当下。讲授是在当下的讲受,当讲授则讲授;生成是当下的生成,能生成则生成;探究是当下的探究,该探究则探究。一切的一切都是当下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势。因势利导的势。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一种当下的措施;所谓“道儿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一种当下的行为;所谓教师的点拨也就是一种当下的技巧。

这种当下意识下的读析结合我努力追求一种效果,还是用《琵琶行》中的一句话: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题的开放性有了,知识的指向性也要有。学生可以嘈嘈切切的谈,教师要大珠小珠的数——如数家珍,引导学生把知识点参透,把感觉找准,把技巧领会。这个过程用肖绍国的话说:锁定——放大——品析。我再加上一点:表达。用朗读去表达。这其中,有引有领,有讲有启,有文字赏析有朗读指导,有学生尝试,有教师示范。在充分感知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入主题的挖掘。

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一直是我的一个理念。这里面除了情感往往还有人生的经验和哲理,有人生观和世界观。给学生精神和思想的东西。不懂的东西,疑问的东西都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生活的历练而渐渐参悟。不可不把这些好的东西告诉学生。但是由于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即浅显的对象+奇崛的文字+丰富的内蕴。我觉得在课堂设计上不能走寻常之路了。以前,我总是从文字如内容,抓住主题之后再反思文字的表现力,以此学得语文的知识,然后在课下巩固习得。对这篇文章,因为它前台的东西清楚明了,语言文字又奇崛鲜明,而隐含的东西隐秘艰涩(不易被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理解)。所以我的设计总体思路是:尽量淡化内容,尽量感受文字,尽量挖掘主题。前台的对象是不讲自明的,是否对文字有了鲜明深刻的感受就成了自然生成主题的关键。只有感受的深刻理解才透彻,只有感受的鲜明主题才清晰。于是我把对语言的剖析提到前面,从感觉入手,抓住语言文字下功夫。通过语言文字的感触去启迪主题的理解。

结课部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上一篇:小课题材料及总结下一篇:文明班级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