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电影

2024-09-25

优秀电影(精选8篇)

优秀电影 篇1

我看过马丁西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还有梅尔吉普森的《受难》,他们所拍得耶稣,也是一个圣人,和孔子各有千秋,与之比肩毫不逊色。西科塞斯和吉普森的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有一股气贯穿始终,这股气保证了影片自觉地带着一种狠劲儿。《孔子》就缺这一种狠劲儿。难道是因为导演的女性身份吗?不是,而是态度的问题,她太过担心,自己拍出来的孔子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孔子。所以她把《孔子》拍成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以至于有些滥情。在我看来,这些来路不明的情感就像女人肚皮上的赘肉,如果减掉,无疑会赏心悦目一些。

如果说,孔子的三千弟子是他庞大的粉丝团的话,那么颜回肯定算粉丝团的团长,他简直是孔子的头号粉丝。他对孔子的疯狂追随,保证了自己沾染上圣人的光辉。可惜对于这份难得的情谊,影片没有丝毫铺垫。这和影片的长度有关,也和影片前半部分过分地关注于官场斗争有关。颜回的死,竟然是出于对书的热爱。这也没有丝毫铺垫。观众不会对颜回的死报以任何同情,反而觉得无比雷人。

还有南子,她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孔子呢?难得仅仅因为生性如此吗?她是个胸有城府的女人,怎么会被孔子的三言两语所打动,而对他顶礼膜拜呢?既然南子已经被孔子教化,那么孔子为什么又要逃跑呢?他的逃跑,只能说明,他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会把持不住,这又和他的君子理论相悖。

季孙斯对于孔子的情谊明显过火。他有必要冒着大雪在荒郊野地里等待孔子吗?这只能说明,季孙斯因为常吃生肉,而丧失了基本理智。

在《孔子》的编剧一栏里,几个人名赫然在列。有时候,编剧多了,真不是一件好事。平心而论,《孔子》的前半段还是挺好看的。可惜从孔子周游列国开始,支离破碎的剧情陆续展开,不着调的细节也接踵而至。从这一点上,《孔子》和《梅兰芳》是一样的,都只有半部好戏。导演胡玫驾驭宫廷官场戏,真是得心应手,毕竟拍那么多此类的电视剧。可是她没有拍好公路戏。一提到孔子,我首先想的就是周游列国。这是孔子一生中最牛逼的事迹。所以我一直觉得,拍孔子,应该拍成一部古代公路片。可惜导演浪费了这样的题材,她最终把《孔子》拍成了宫廷片,甚至孔子周游列国的事,也只是宫廷官场斗争的插曲罢了。

优秀电影 篇2

1. 文化差异的影响

电影本身通常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翻译者没有很深刻地了解影片的社会文化背景, 就无法正确翻译字幕。例如, 东西方文化对亲戚关系的表达就体现了文化差异。中国文化里讲究礼法人伦, 而英文对家庭观念比中文淡漠很多, 所以中国语言会把亲戚分得很细, 而在英文里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夫, 英语都是uncle, 伯母、婶婶、舅母、姑妈、姨妈, 英语都是aunt, 堂兄弟、表姐妹, 英语更是不分男女统称cousin。所以, 在对英语电影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电影剧情理清楚人物关系, 给出精确的称谓翻译, 不至于在观看时给观众制造逻辑上的混乱, 尤其是像Game of Thrones这种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故事情节多线发展的影视剧里格外要注意此类因为文化差异而体现在翻译时语言转换的问题。

2. 商业利益的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媒体产品和文化商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驱使。译片商需要令人兴奋的、神秘的、通俗的, 甚至暴力的片名来吸引观众眼球。例如好莱坞电影Matrix, 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义翻译成《矩阵》的话, 显得理论学术性太强、过于单调且不知所云无法真实体现影片内容, 对观众极度缺乏吸引力。根据内容和商业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为能最大限度吸引观众、博人眼球, 它被翻译成和科技潮流紧密契合的《黑客帝国》, 综合了未来、犯罪和高科技三种令人心动的要素, 成功地吸引了观众。

二英文电影片名和字幕翻译原则

1. 简洁准确的语言形式

影视剧翻译属于文学翻译, 但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纸面文学翻译作品可供人反复阅读查证, 但影视剧翻译有“视听性”——它是用来听, 而不是被阅读的。它转瞬即逝, 要的是观影时带给观众的视听感受。过于复杂的语言翻译不便于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剧情进行理解, 优秀的字幕翻译时不必让观众费时在观看字幕上, 所以简洁准确是首要的翻译原则。

例如:美剧《傲骨贤妻》片段

Take a minute for yourself.

Put on your gracious voice.

Find a way to wear a smile.

And come into a conference room.

Ready to thank the equity partner to give you this opportunity.

What is given can quickly be taken away.

It is like when a storm is over, it is happiness, or it is just a relief.

原译:

为你留出一分钟的时间,

再带着你和蔼可亲的声音,

找到一种方式去带着笑容,

然后来到会议室,

准备去感谢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给你这次机会,

你所得到的很快就会被拿走,

就好像暴风雪结束的时候, 到底心情是高兴, 或者它只是一种解脱。

改译:

留一分钟给自己,

带着礼貌和微笑,

从容来这里,

感谢这次机会,

因为它即将被夺走,

正如风暴结束, 或高兴, 或解脱。

修改后的要简洁并自然很多, 且节奏感很好。第二句省略了“衬衫上的唇印”这个信息点, 但观众可从画面看出, 而且改后意思更加清晰明了。

2. 自然明了、个性分明的语言风格

影视剧翻译对语言自然和清晰度的要求远高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字幕翻译还是配音翻译, 人物、场景等都在画面中展现, 人物只是在画面中进行日常对话。影视剧翻译首先考虑的不是介绍西方文化, 而是让观众看懂情节, 并得到视听上的享受。最理想的状态是观众听了就觉得是日常对话, 很快就清晰明了。文学作品由于没有画面的辅助, 所写人物对白和平时人们交谈的口语有所差别, 纸面文学翻译可尽量保留西方文化的意象, 且可供读者多次琢磨, 但视听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其受限于荧幕而具备“及时性”和“大众性”的特点, 影视剧翻译对语言口语化和生活化的要求远高于一般文学作品。

不同角色的语言风格。例如, 某些角色说话非常有水准, 逻辑严密, 字字珠玑, 大量的术语、长句和复杂句式, 记录下来直接就能够当文章来发表;有些角色的语言就非常简朴真诚, 都是用最简单直白的词汇;还有些角色说话比较粗俗, 话语之中常带有一些脏字。翻译的时候, 首先要把这些角色的不同语言特色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要做一个均衡, 要把那些过于复杂的长句进行拆分和简化, 方便理解。因此那些过于粗鄙的词汇要尽量文雅地表达出来, 以适合观众观看影视作品时能消化和接受的语言风格。

例1:电视剧《权力的游戏》片段

—You're wasting your time.I told you I don't train girls.

—Thought you might change your mind.

—Dozens of trainers train girls.You won't have any trouble finding one.

原译:

——你这是浪费时间, 我说了不训练女孩。

——我猜你可能改变主意。

——有很多人训练女孩, 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

改译:

——我早说过了, 我不收女弟子。

——那可不一定。

——有的是收女徒弟的师傅, 你为啥不去找其他人。

“我猜你可能改变主意”这句话在汉语中也不存在, 虽然它与英语句子“Thought you might change your mind”在字面意思上一模一样, 但却没能清晰地表达出其意思, 在汉语中很不自然。这句英语想表达的就是“我要是一直在这里守着不走, 你就会收我做徒弟了”, 改译给出的几个版本都是汉语中比较常见而且口语化的说法, 听起来很自然, 它们虽然在字面意思上与英语相差很远, 但在本质上与其意思更加接近。

例2:美剧《欲望都市》片段

Since her modeling days in New York, Gabrielle had developed a taste for rich food and rich men.

译文一:

她在纽约当模特的时候, 就发展了自己对于昂贵食物和有钱人的品位。

译文二:

她在纽约当模特时, 吃的是大餐, 傍的是大款。

译文一的意思明确, 但不自然, “名贵食物”的说法在汉语中不常见, 且句式较平, 节奏感差。而译文二就好得多, 因为它把握住了汉语喜欢用对句的特点, 更加自然, 更加有趣, 与之相比译文一就太过平淡。

3. 文化重构传播

电影作为“传播最广, 具有国际性和大众性的艺术形式”, 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媒介。影片是生活中或实或虚的反映, 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和字幕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 给翻译造成困难。体现文化内涵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文化词、习语等。影视剧中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正是使情节和人物出彩的地方, 如果影视剧翻译仅仅以准确传达信息、叙述情节为目的, 而忽视了特定文化环境下的语言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就会将影视剧的魅力大打折扣。

例如:电视剧《Yes, Minister》片段

Minister, I have some very grave news, Yes, Humphrey?

The relationship, which I might tentatively aver.

Has been not without a degree of reciprocal utility.

And even occasional gratification.

Is approaching a point of irreversible bifurcation and, to be brief.

Is in its propinquity of its ultimate, regrettable, termination.

I am on my way out, what?

One has to accept what fate has in a store, when one passes on.

Passes on!

To pastures new, perhaps greener.

In service of one who is greater than any of us.

译文:

大臣, 我有个不幸的消息, 什么, 汉弗瑞?

与您共事至今, 细细想来,

虽不说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倒也合作愉快, 相得益彰,

如今却要分道扬镳, 一言蔽之,

已到令人痛心, 无可挽回的终点,

我要走了,

什么?

命里有时终须有, 当一人天数将至。

天数将至!

将去到水草丰美之地,

脱胎换骨, 献身与至高无上之权威。

在这段交流对话中, “水草丰美之地”的翻译源于谚语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意为“天外有天”。Jim以为Humpy要去见上帝了, 其实Humphrey指的是为首相服务。以翻译的原则“信、达、雅”的“雅”为例, 这一点电影字幕和普通文章的翻译有极大的不同。普通文章的翻译是书面语, 追求文艺、古雅、华丽的风格, 但电影对白大多是口语, 电影字幕的“雅”追求的是“神同步”, 也就是对风格和节奏真实地还原。真实还原包括, 说话人文化背景下的特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的语言风格。本句中的两位角色说话非常有水准, 逻辑严密, 字字珠玑, 大量的术语、长句和复杂句式, 记录下来直接就能够当文章来发表。在这部英剧里, 故事的主角是首相吉姆·哈克、内阁秘书汉弗莱·阿普比爵士, 这两位典型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 同时又是两位世故圆滑在政治环境工作的政客, 用这样类似于文言文说话的方式非常符合角色的身份设计。翻译者用本民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巧妙体现了角色的身份地位, 传达原作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三结语

电影片名和字幕翻译对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较之单纯的文学翻译, 电影片名和字幕翻译又有更高的通俗性和广泛性。做好电影字幕翻译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合影片情节氛围, 表达准确, 让观众即时理解, 情节字幕能浑然天成, 甚至让观众忘记是借助字幕看懂电影的, 这就是优秀的字幕翻译。

摘要:众多外文电影的涌入, 使得字幕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受到重视。电影已经成为打破区域限制、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对内容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影片播放的效果。然而, 影视翻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 它通过多种信息传播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 电影片名及字幕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原则,英文字幕

参考文献

[1]陈青.电影片名的翻译[J].电影评介, 2007 (10)

[2]方永彬、王晓彤.浅析电影片名的翻译现状及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3]毛发生.两岸三地外语影片片名的翻译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电影主题歌为何不优秀 篇3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听到这首歌,我们自然会想到电影《上甘岭》;“大海边,沙滩旁,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听到这首歌,我们就会想到电影《海霞》;“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听到这首歌,我们就会想到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中人民警察勇追敌特分子的英勇表现,还有《小花》《娘子军连歌》《地道战》《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电影歌曲,当我们听到这些电影主题歌曲时,便会记得这些歌曲是出自哪部电影,甚至对电影的故事情节都记忆犹新,这主要缘于其主题歌的魅力。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国内确实有许多了不起的电影导演,也有许多著名的作曲家。这些大导演所拍的电影虽然得了奖,甚至是世界大奖,但遗憾的是缺少优秀的电影主题歌曲,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其一、目前的许多电影导演很少懂音乐,有的甚至对音乐一窍不通。我们知道,目前活跃在中国影坛的导演大多在30-50岁之间,他们很少受过音乐的熏陶,许多人不识乐谱,更难说演奏乐器了。由于他们缺少对音乐表现作用的认识,对电影主题歌曲在全剧中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只片面地认为,只要有一两首歌曲就行了,至于歌曲对剧情发展是否起到烘托效果,或者歌曲是否符合剧情的主题则一概不论,所以就造成了导演们缺乏对电影主题歌曲的重视。其二、导演与作曲家的合作存在误区。稍加留意,你就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多部电影音乐出自一个作曲家。其实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贝多芬写不出莫扎特的音乐,李斯特也写不出肖邦的旋律。同样,不同情节、不同故事、不同人物、不同地域的电影,自然会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那么,也自然就会有各自所需要的不同风格和特色的音乐和主题歌曲。而我们的一些导演因为某一部电影与作曲家合作成功,就长期与其合作,这种作法是不妥的。其三、目前,在国内许多电影评奖中均未设有音乐奖。没有奖杯也就没有外在的推动力,无形中也就使得导演和作曲家不怎么重视电影音乐和主题歌曲,也更不重视电影音乐是否符合剧情、是否和谐。其四、电影音乐和主题歌曲缺少民族风格。电影音乐或主题歌曲偏离了民族音乐,一味地用西洋音乐来描写剧情,这本身就造成了电影音乐和主题歌曲的失败。风格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或者一个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与创造性。这既是艺术创造者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的艺术体现,又是政治、经济、哲学、时代、道德、风俗等复合体。是风采精神、风貌特色、风度韵致以及作风品德的综合化身。它不仅是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也是艺术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电影优秀观后感 篇4

对2012地球覆灭说的认识,我最早是从公公婆婆的嘴里所知。他们是虔诚的教徒,说什么圣经里有预言,告诉他们世界要在那时灭亡。但是我是坚决的不信的,其一我不是什么信徒,什么也不信,另外,我相信,世界创造人类,人类掌控世界。但是,看了这部片子,我感动也沉默了……

我的感动,来自于片中的那种人性。这种人性,是博大宽广,是勇于付出,而不是狭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片中谁去谁留已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面对灾难,只有在面临生与死的决择之前,无法抗拒的大灾难之前,才能看出人类的渺小、自然的强大,人性中的自私和高尚。片中,那个男主角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取,终于说服了政府要员,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

我的沉默来自于影片里那些灾难的场景。影片把灾难里发生的景象发挥的淋漓尽致!片中激动人心的镜头太多,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陨石雨等等,看的自己都像是融入了这个悲观的场面当中。静坐下来细思,觉得这些并不是无来由的:12月26日南亚大海啸,刚过去的海地大地震,智利8.8级强烈地震,而我们中国,的雪灾,08年的.四川汶川5.12大地震,近年来,一幕幕土地龟裂、江河断流的旱象,在我们眼前不断变幻。现在北方黄沙漫天,南方干旱缺水,吉林省东南部暴雪连连,新疆北部融雪性洪水频发……我国环境状况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么多灾害同时肆虐,难道这不是在告诉我们中国环境提前进入“2012”?这是它们给中国的环境状况的警示,给世界环境状况的警示,警示人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现在,当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环境,你会发现全球陆地都成了大型工地,现在的城市化,工业化,给我们带来的除了繁荣还有什么?那就是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报复!宇宙虽然浩瀚但自有法则,自然虽然无常但自有规律。看来我们人类只有学会谦卑,学会去敬畏自然,遵循法则,才不至于给自己自掘坟墓!

看了2012的朋友们,你们对2012还有恐惧感吗?你们害怕那一天的来临吗?如果真的会有“末日”这一天,你们会怎么办?在这些日子里,你们又会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观暖春电影有感「优秀」 篇5

她是个无依无靠,从小苦命的小女孩,但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小花。她曾经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但是她的父亲,母亲都死了,连唯一的奶奶也死了。当那女孩儿穿着睡衣睡裤,饱经风霜地躺在架子车上,奄奄一息的时候,我仿佛感到一团火在我的胸中急促地燃烧——紧紧地拨动我的心弦,做为一个陌生人,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有种仁爱之心……眼泪滴落在我的掌心。

小花也有自己的苦楚,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她是一个岁数不大的小女孩啊!当她在与爷爷相依为命时,我清楚地看到她在深夜独自弹琴吟唱自己心中的痛苦时,自己偷学他人写字给爷爷看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小花是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她不想让爷爷为她担心,我知道这就是她的心声!这也是一种力量,它牵动着我的神经,让我感动,让我佩服,让我学习。

当小花的爷爷背柳条,编竹笼来攒钱交小花的上学费时,小花并没有辜负爷爷的一片苦心,她没有将自己的每一食、每一衣都依赖于爷爷,没有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点虚荣心而和其他孩子们比吃比穿,随意挥霍着爷爷的血汗。想到这些,我的心在颤抖,我与小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感到无地自容的不止我一人,我看到同学们眼中闪着晶莹的泪珠……

这个世界毕竟是有阳光的,当小花成功博得婶娘母亲般的疼爱时,我感到了深深的温暖,我明白这是对观众的一种安慰;这也是对小花精神的一种肯定,这还是对人间真善美的一种呼唤!

《小小的愿望》电影优秀影评 篇6

故事中有着别样的青春片温暖的兄弟情。这是一种渐进性且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从头到尾都是意识清醒的,他会慢慢感受到全身不受控制,不能弹动不能讲话,最后无法吞咽和自主呼吸,看着自己身体一点点地被疾病所吞噬,直至死亡。许多人对于渐冻症的认知,来自于霍金以及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

应该说,在《小小的愿望》这部影片里还是蛮打动人的,主要是在于电影塑造了一个关于友情的传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年人深有体会,那种纯粹的、傻气的、疯癫的、热烈的、眼里心里只有朋友的友谊,往往只存在于懵懂的青少年时期。成长的一个代价是,我们与昔日的死党们,各自有各自的责任要承担,各自有各自的东西需要守护,于是走着走着,友情就慢慢淡化了,最终也就这么走散了。然而,事实上像身体残疾的人也可以有生理需求,这不该是丢人的、禁忌的话题。电影中却在强化“这是丢人的”的刻板印象,虽然关注了肌肉萎缩症人群,但缺少对他们真正的人文关怀。

也不可否认,像电影《小小的愿望》的主人公高远竟然在故事一开始就患上肌肉萎缩症,全身上下只有头部能动,并且被医生诊断出时日无多,给片子奠定了一个悲伤基调。接下来的情节却轻易的转变,洋溢起诙谐轻松的气氛,首先饰演高远的彭昱畅凭借鲜嫩可爱的面庞使我们忘了刻板印象里的肌肉萎缩症患者,正如曾经《滚蛋吧!肿瘤君》里的熊顿,他们除了多了一个病,和正常的普通人并无不同,也会笑会闹或者会哭会吵,电影没有用居高临下的视角,把高远当成被同情的弱者,反而刻画各种细节丰满了这个角色——他没有癌,也并非植物人,他不是一个象征性的绝症患者的符号,他偏偏得的是肌肉萎缩症,只用一颗头演戏也发挥出淋漓尽致的喜感了都。

即便如此,在校园青春喜剧片《小小的愿望》又会带给我们什么体验呢?当主题从“破处”变成“谈恋爱“的时候,影片作为一部性喜剧最大的卖点和亮点已经产生了偏差,只能当做一部友情和亲情片来看。这一部分也是原版的亮点之一,这部当中更加放大了,尤其是结尾补拍的戏份,更是强行升华而强硬煽情了。尽管是一部轻喜剧,但《小小的愿望》并没有放弃对温情泪点的制造。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实际上就是基于亲情友情兄弟情的人间真情。像高远一家三口的温馨时刻,让人心暖也让人心碎。而身为独子的他,但是一旦离开人世,其父母就成了失独家庭。由其引发的二胎思考、失独警醒,与现实的连接是非常紧密的。

不过,在这部电影中的泪点难以共情,毕竟这是个喜剧片,喜剧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观众笑中带泪,看完后能有所回味和思考。而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的笑点都很低级,无非就是大家好心办坏事、“整蛊”病人高远,建立在主角痛苦之上的笑点虽然好笑,但是很难让观众再去对他产生同情之心。所以影响到结尾高远病逝、观众也很少哭。电影的故事主题青少年对性的渴望被极度隐晦化,从“我想破处”变成了“我想谈恋爱”;从魏大勋问他姐“你是处女吗?”变成了“你会做保健吗?”。不了解这部电影坎坷历史的人,根本不知道你还要扯青少年性渴望的问题,以为就是在讲三个憨憨的兄弟情,但是兄弟情也刻画得比较肤浅。

除此以外,导演可能很想做成有泪有笑的感觉,但是恰巧是这一点做得非常失败,这个剧情的出发点本身是很细腻的东西,但是搞笑和煽情的情节拍得老土而浮于表面。或者说,在《小小的愿望》在欢笑与泪水之间带给观众的,是对生命和友情的重新审视。片中高远选择用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来告别,他告诉我们,人生远远不止悲伤,只要有一颗乐观的心,即使离别也可以变成值得铭记的回忆。

电影中满满的生命力,不止在高远身上,也在他两个死党身上。高远教我们学会用微笑面对生活中的阴霾,而徐浩和张正阳则让我们回忆起纯粹又热烈的少年之谊。无论是愿望实现的结果如何,对于片中角色,乃至电影院的观众而言,都不太重要,因为结局早已注定,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有过那样疯狂的经历,这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换来的宝贵体验,只会发生在青春这个特定的年华。对于喜剧与情感元素的拿捏,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角色的情感波动而动,感同身受。

优秀电影 篇7

本文笔者选取的是1945年至1979年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电影与好莱坞电影进行比较。传统认为这段时期是意大利电影的黄金时期, 在这三十四年中意大利出现了许多世界级的著名导演, 同时经典作品倍出, 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段时期的意大利电影旗帜鲜明, 特点明显, 与好莱坞电影的创作及拍摄思路是大相径庭的。其中对电影空间的理解两者有着巨大的反差, 我个人认为:“好莱坞电影的空间是相对封闭的, 而意大利电影的空间是相对开放的。”主要表现在:第一, 意大利电影全景镜头往往多于中近景镜头, 而好莱坞电影全景镜头少于中近景镜头。第二, 意大利电影镜头运动多于好莱坞电影 (包含摄影机运动和演员走位) ;第三, 意大利电影镜头切换速度慢于好莱坞电影。第四, 意大利电影演员的视线丰富, 而好莱坞电影演员视线相对单一。那么究竟怎样理解这些呢?请看下文解释。

早在1945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兴起时, 由于战后电影拍摄的资金投入有限和该流派要真实的体现备受战祸的意大利人民的苦难生活这两个原因, 影片的拍摄往往走出摄影棚, 更多的采用自然实景。比如《偷自行车的人》以罗马街头作为主要拍摄场地。后来的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等著名导演也是一般选取实景拍摄。既然没有了摄影棚内景片面积的限制, 导演们可以灵活运用长镜头、运动镜头和全景镜头, 因此意大利电影呈现给观众更多的是摄影机和演员的丰富运动、以大全景为主的丰富景别。这为他们电影空间的开放性提供了可能性。比如费里尼的电影《八部半》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摄影机一直在运动, 众多人物从镜头前纷纷划过, 当然这些人物以多景别的形式出现在镜头中, 同一个镜头中前景有中近景, 中景有全景, 后景有大全景, 镜头的层次感特别好, 每一层景别的人物都有不停的运动着, 出画入画也显得很灵活自如。

当然好莱坞电影往往不会这样, 因为他们不像欧洲那样把电影当做艺术品, 而是把电影当做商品。好莱坞电影几乎都是工业生产, 因此控制生产成本, 卖出高票房, 赚取更多的钱才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深信人工用光所造成的那种光影魅力才是一般观众喜欢看到的, 因此拍摄场地一般都是以影棚为主。实际上, 这种拍摄方式也使他们达到了最终的商业目。由于很多场景都是在摄影棚内布景拍摄完成, 因此好莱坞电影镜头的景别以近景和中景居多, 而全景镜头较少;静止镜头居多, 运动镜头较少。为什么?因为这样拍摄模式会使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拍摄全景镜头的成本比拍摄中近景镜头的成本高太多。镜头的景别越大, 需要的场景面景片积就会更大, 道具、灯光也会更多, 这样人力物力都会增加。相反, 景别越小景片积就会小, 道具、灯光也会减少, 这样拍摄成本自然就会降低。同样, 拍摄运动镜头的成本也会比拍摄固定镜头的成本高出太多。运动镜头往往需要一个面积很大的场景, 场景的空间需要足够的丰富, 同样也需要很多的灯光和道具, 如果景片的面不够, 镜头就会穿帮。而固定镜头则没有这种顾虑, 场景景片的面积相对小, 自然灯光和道具也会减少, 拍摄成本自然降低。

高效率的好莱坞导演一年要拍五六部甚至上十部的电影, 这样算来平均一到两个月就要拍摄一部。如此紧密的拍摄时间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来揣摩电影的镜头空间和运动, 只能按照既定的好莱坞生产模式来进行电影生产。全景镜头和运动镜头拍摄比较困难, 镜头内牵扯到摄影机的运动, 演员的走位, 灯光的移动。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道具和服装, 场面调度的难度较大, 需要导演的精力会很多, 拍摄耗时自然会很长。中近景镜头和固定镜头的拍摄相对简单, 难度不大, 自然耗时就少。与之不同, 意大利电影的拍摄周期一般较长, 比如费里尼的电影拍摄时间一般都是一至两年左右, 因为有充足的时间, 他可以致力于表达电影的空间和运动, 仔细的揣摩电影的每一个镜头。他的影片景别丰富, 一个运动镜头中往往会有各种景别, 而他的人物的运动调度也是极其的丰富而灵活的。如此高的拍摄难度, 自然电影的制作周期就会比较长。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为什么意大利电影全景镜头往往多于中近景镜头, 而好莱坞电影全景镜头少于中近景镜头;为什么意大利电影镜头运动多于好莱坞电影了。

以上论述的更多的是物质客观因素决定了意大利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区别。接下来我们从导演对于电影空间的理解的主观因素来讨论二者的区别。安东尼奥尼认为, 心理活动也是现实的一部分, 银幕的空间与现实的空间是相连的。电影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 电影世界就是观众们正常生活的物质世界, 观众看电影就像他们在自己的物质世界里生活一样, 可以看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电影镜头是观众看电影世界的一扇窗口, 镜头把电影里的世界和观众的眼睛有机的联系起来。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的镜头画面, 不是绘画的构图概念, 因为构图是以画框为准的。他们的影片强调摄影机的运动, 同时也强调演员的运动, 摄影机和演员总是在运动, 这样电影空间显得非常灵活, 在运动中镜头画面就很难研究构图了。好莱坞崇尚的是构图式的电影镜头, 画框内的东西相对静止, 有视觉中心和视觉向心力, 因此观者往往不会察觉到画外的空间。而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的影片所表现的空间是看得见的 (画内) 和看不见的 (画外) 总合起来形成的空间。而在他们电影的空间观念中, 演员在镜头内的表演和运动总是体现着镜头以外的空间暗示。比如, 有时候演员的视线可以看向画框外, 视线向外延伸暗示观众框外还有空间;有时候也可以与观众对视, 把荧幕空间和观众的现实空间相连。演员可以任意的出画入画, 有时候演员会有一半身体在画框内, 另一半身体在画框外;有时候同一个镜头中演员可以从画框的一侧出画, 而后又从画框的同一侧进入画内运动。在他的影片中, 除了演员表演外, 还有光或影的暗示以及画框外声音的暗示, 这些元素都在暗示画框外还有空间。

熟知电影拍摄过程的人知道, 如果摄影机和演员做大幅度运动的话, 这样是很难布光的, 同时也需要很大的景片作为场景空间, 由于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好莱坞电影更多的采用构图式的电影镜头。一般都是演员在镜头前站好, 根据演员的站位布光, 然后进行拍摄。此时演员的眼神很少会向画外延伸, 因为电影交代不出更多的空间, 这样会显的前后不接戏;演员的眼神更不会与观众对视, 因为在好莱坞看来这叫穿帮镜头。传统好莱坞表现人物的对话场景一般都是这么拍的, 这正是被广泛应用的正反镜头, 其特点是:摄影机几乎不运动、人物很少走位、演员的眼神只有演员间的对视。好莱坞在拍摄人物对话时, 几乎都是三镜头法—正打镜头、反打镜头和双人镜头, 很少会有摄影机的运动, 也很少会有演员的走位和其他演员的进入, 甚至连拍摄吵架的场景也都是面对面的近距离的。这种拍摄模式会把一个空间切的七零八碎, 镜头切换速度快, 因此镜头数量会增多。难道就没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好莱坞导演看来, 这样拍最省力也最省钱, 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 不是拍给电影专业人士看的, 能把故事讲清楚让大众看懂就行。一切空间都要为叙事服务, 如果像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那样, 那叫不紧凑。

而意大利导演在拍摄人物对话时, 往往不会这样。比如在安东尼奥尼的这部影片《奇遇》中有一段是这么拍摄的, 第一个镜头的结尾是女主人公听到画外一个男人 (她的父亲) 的话声后从左出画。当切到第二个镜头的时候, 我们看到她的父亲在另外一个男人在说话, 女主人公却没有入画, 等那另外的男人起身离开, 她才入画。 (这意味着她是从第一个镜头里出画, 然后经过一段我们没有看见的空间后, 才入画的。) 当父亲离开时, 镜头向左跟摇, 把另外一个女主人公纳入镜头。从这两个镜头中, 我们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尼开放空间的观念, 4个人人物在不停地出画入画, 这个空间不是单独为这对父女而设的, 在父女之外会有其他人物偶然进入这个空间。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不是在专讲故事, 所以他的空间并不是像好莱坞影片那样直接从属于叙事, 费里尼也是这样, 帕索里尼也是这样。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为什么意大利电影镜头切换速度慢于好莱坞电影;为什么意大利电影演员的视线丰富, 而好莱坞电影演员视线相对单一了。

法国电影大师安德烈巴赞认为:“运动性的长镜头体现了电影空间的完整性。电影的空间应该和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的空间是想同的, 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 而不是被镜头切割的支离破碎。”其实他的这种空间理念, 正式很多欧洲导演所追求的, 本文我之所以用意大利电影作为比较对象, 主要是因为意大利电影在这方面做的最好。其实在欧洲许多导演在电影空间意识上也是开放的, 雷诺阿是这样, 戈达尔是这样, 伯格曼也是这样。

经过多年, 好莱坞给我国观众培养了一种非常单一的观影习惯, 观众们也已经非常认可, 并且似乎对其他的空间形式也不太接受。在我国, 大量影视作品也是根据这种套路来进行拍摄的, 大家似乎忘记电影从诞生起就是运动的, 这是区别于其他静态视觉艺术形式最根本的地方。笔者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已经注意过学生们是深受好莱坞毒害的, 现在有必要写这么一片文章来探讨一下好莱坞之外的电影空间观念。也希望在以后的拍摄和观影中, 接受更多的空间理念。

摘要:意大利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对空间的认识的差别是很大的, 个人认为:“好莱坞电影的空间是相对封闭的, 而意大利电影的空间是相对开放的。”

优秀电影 篇8

一、电影与学科相结合

为开展电影课题研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我们最大程度地发挥所购置影片的作用。学科教学中有些内容、知识,借助相关影片进行直观教学,更利于学生的掌握。电影能综合运用图像、声音、色彩等来再现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鲁迅先生65年前就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讲义好。”电影走入课堂以后,尤其使语文课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狼牙山五壮士》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名章。五名红军战士为掩护部队主力,顽强的与敌人搏斗、最后跳崖的故事,悲壮中透着壮士们的英勇豪气。本课的教学目的,要使队员了解并学习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献出生命的可贵精神。而残酷的战争离这些蜜罐中长大的孩子们太遥远了。怎样让孩子们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五壮士的壮烈之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帮了大忙,尽管这部国产片拍摄时间早,又是黑白片,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影片效果。孩子们聚精会神,看得十分投入,当影片演到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用仅有的武器,用石头与一拨又一拨蜂拥而至的敌人作殊死搏斗时,他们不由得紧皱眉头,攥起了小拳头。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在雄浑的背景乐曲烘托下英勇跳崖的时候,不少学生的眼中已闪烁出泪花,没有反复的讲解,没有分析说明,英雄人物不屈不挠,顽强的斗争形象就这样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心中了。

教育的最高目的不外乎是追求学习“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的统一。我们所面对的队员正处于认识事物与辨别是非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求有更多、更有趣、更新鲜的知识来充实他们有限的知识天地。而“电影课”这一深厚的资源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并能把教学推到更高、更新的台阶。

二、影视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够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远大的人生观,从而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反之,由于人际关系不良而形成的自私、狭窄、自卑、嫉妒等,则有碍身心的健康。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容易造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嫉妒等性格,为了调整他们的这一心态,教师们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教育,效果都不是太理想,而通过电影进行自我教育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学校的工作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影视活动。

说电影:观片后,要求队员向家长复述电影情节,或举行主题辩论会。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队员的观察力、记忆力、口头表达力和语言组织、概述能力。

评电影:学校课题组每期举办一次“小小金嘴评电影活动”和“观片心语”活动,让队员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队员的写作水平;影评活动,激励队员多个角度思维,感悟电影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挥洒自己的个性与灵性。

唱电影:许多优秀影视歌曲,其思想性、艺术性非常高,深受队员喜爱。因此学校课题组编辑了《优秀影视歌曲伴我成长》作为我校音乐教学的校本教材,举办了“优秀影视歌曲合唱比赛”、“独唱赛”、“表演唱比赛”等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提高队员了审美能力;同时,让队员在歌声中受到熏陶,提高了思想品德素质,净化了心灵。

在活动中队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队员通过讨论、表演故事情节、与电影人物“换位”等活动,去体会人物之间的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孩子们相互尊重、互相协作的精神,对形成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的群体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电影课深刻影响着队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电影课题开展后,我们发现,受电影人文教育的影响,队员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影库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广阔天地。孩子们通过看电影认识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地动仪发明者张衡、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战斗英雄董存瑞、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等中外名人;看到了万里长城、长江三峡、敦煌石窟、黄果树瀑布等祖国的壮丽美景;知道了国歌的由来、开国大典的意义、动物之最、圆明园毁灭原因等常识性知识。

上一篇: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下一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