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语句

2024-10-22

佛学经典语句(共12篇)

佛学经典语句 篇1

1、敞蓬车飞驰,急拐弯处几乘客被抛出,躺在地上大骂。杨树:凡被抛下的,大都因自己没站稳脚跟。禅师:灾难多由自己造成

2、聪明与智慧是不同的,否则何以有“大智若愚”之说呢!智慧能使人了脱生死、解除烦恼。

3、问神山僧密禅师:请说生死之事。禅师问:你什么时候死过?答:不曾。禅师曰:既不曾,那只有亲自死一回方知生死之事

4、贼偷东西,掏面包给狗,狗却咬住他的腿。贼:给你面包,咋还咬我?狗说:正因你想收买我,我才判断出你是坏蛋!禅师:智者明辨是非。

5、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6、剧场里,蠢人开玩笑大喊:着火了!结果上千人拥向门口,挤成一团,很多人被踩死。禅师感叹:蠢话贻害无穷。

7、狮子想抓兔子,见鹿走过,便去追鹿,鹿没追到兔子也跑了。不满足小利去追求更大希望,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

8、唯有以德报怨,才是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用道德去感化,不要生起怨恨心,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

9、淘金队走在沙漠中,金子装满了口袋,大家劳累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同行者: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言:我想要的东西最少啊!

10、老僧调了敲钟小僧的职位,让他去劈柴。小僧辩解:我敲得很准时啊。老僧:敲钟是要唤醒众生,你敲的钟声乏力,做的只是表面文章。

11、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2、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13、人生因有责任而忠实,若逃避责任,则这样的人生就是虚度。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世当是非。

14、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也坦荡;有意的行善,令人生畏。

15、狮子:为什么把我关在笼里?僧徒:这样我们安全。狮子:这样,你们的思想就麻痹了,笼子总有一天会破!禅师:要居安思危。

16、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因为他的感受是错的,心很乱很苦,事事怀疑,扭曲别人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17、竞争是为了不争,竞争是暂时的一种动力;真正做到不争而能不懈努力,即已达到看清世事,性情沉静的境界了。

18.、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19、母鸡拿着游泳文凭要求享受游泳健将待遇,凤凰:此证无用。母鸡说:可它是钱买的!凤凰:凡钱买不来的东西买到了,便失去了价值。

2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佛学经典语句 篇2

一、模拟文本特色表达语句, 强化认知积累

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主要来源于教材文本的语句积累及运用, 尤其是综合了语法运用和词汇短语组合等方面的技巧。发挥好文本资源的引导示范作用, 多阅读理解和模拟文本中富有特色的表达语句, 更利于扩充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

笔者在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基础上发现, 写作语句的组织, 可从文本教材中找相似或者相关的“影子”。首先, 可建议学生能够认真了解和记忆文本中的特色表达语句, 并能够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思维。其次, 建议学生能够准备一个笔记本, 专门用来积累文本中一些富有表达特色的语句, 并能够结合自身的理解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予以呈现。再次, 运用缩写形式概括文本中的阅读学习内容, 作为书面表达的训练形式。

通过这样的模拟积累, 能够更好抓住重点, 使得特色表达语句更具有经典意义价值。像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三Unit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B Fog”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搜集富有表达特色的语句, 像:The truth is that the fog is too thick for the bus to run the far;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等等。学生在搜集整理这些语句过程中, 不仅能够了解英美人们的交际特点, 还能够在理解基础上扩充自己的表达知识视野。

二、背诵名人经典表达语句, 亮化表达素材

运用名人的经典语句来写作, 不仅在中国较为流行, 在国外同样受欢迎。语言素材的亮化除了表达富有层次感和语言精练之外, 更离不开一定的表达辅佐高度。运用好名人的经典语句, 则不仅让阅读者感觉考生的跨文化知识, 更能够亮化表达素材内容。

教师不妨多从相关学习内容中来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名言。我们知道李阳创办的“Crazzy English”就是通过模拟名句来激励学习者表达激情, 让学习者能够过足自己就是名人瘾。名人的经典语句不仅具有深邃的哲理意义, 更是体现了一种精炼性和模拟性。首先, 要求学生理解名人表达的经典语句, 利用互联网等学习资源予以搜集。其次, 对名人名言进行归纳总结, 像表示友谊、情感、思考等方面的名言都予以整理。再次, 建议学生能够背诵记忆及模拟写作, 增强对名人名言消化吸收, 以灵活运用于书面表达。

这样的名言名句运用,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灵活表达运用策略, 更能够减少文章表达错误。例如, 在一篇“My dream”的书面表达中, 我们可引用美国总统Abraham Lincoln (林肯) 的一些名言, 像:Remember when life’s path is steep to keep your mind even. (记住, 当人生的道路陡峭的时候, 要保持沉着。) Always bear in mind that your own resolution to succee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ne thing. (永远牢记于心, 你本人要求取得成功的决心比什么都重要。) 等等。这样的运用, 不仅能够让阅读老师倍觉新鲜, 更是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才华。

三、模拟高考优秀表达语句, 活化表达思维

高考优秀习作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尤其是其中吸引阅卷者注意力的高超之处更要学习。这是因为高考优秀习作, 不仅反映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过程, 更能够体现语言组织才能。

教师不妨以高考优秀习作为依据, 建议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多研究揣摩优秀之作的表达结构、语句安排、整体构思等方面, 学习优秀之作的特色创新之处, 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写作的技巧, 提高运用能力。同时, 要求学生能够模拟这些表达优秀语句, 并能够与自身的表达语句进行比较, 找出差异, 更好修正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足。这样的模拟学习过程, 更是学生语言表达不断积累升华的体现。

总而言之,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运用应该在尊重学生语言表达认知特点及规律的基础上, 注重从学生的语言知识素材积累、语句规范表达运用、语篇整体规划布局等方面来优化教学思维策略, 提高学生的实践表达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语句、多背诵记忆经典语句、多模拟经典语句表达, 能够在增强认知运用技能的基础上, 写出与经典书面表达相似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润.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学生英语, 2012 (14) .

经典语句摘抄 篇3

班主任是守住最后阵地提供最必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什么都冲在第一线,亲力亲为。

班主任要学会逆向思维。当大家都往某一处想的时候,班主任要想到它相反的方向,因为此时可能就会有少数学生钻空子。

无论是已有岗位还是新增岗位,都要将其归入某一部门中。有了部门负责人,承包人就有了归属感,班级管理的层次就分明了。

设置班干部任期制度,不搞“终身制”,任期可以是一学期或者是一学年,期满之后所有的班干部全部“卧倒”,重新竞争上岗。这样既可以保全班干部的颜面,又能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面对一项工作,班主任首先想到的应该不是“我该怎么做”,而是“可以由谁来做”。这种转变是有战略意义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聊天式的漫谈,看似没有直接目的,其实是班级管理重要的润滑剂,也是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佳方式。

接手一个班,你该如何打理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把你的学生都变成你的助手。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把合适的人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班级工作层层把关、各司其职,用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全班变成一盘棋……这些职业手段将让你的班级初步摆脱散兵游勇的状况,为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一项制度都有它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做教育管理要善于“打组合拳”,每一项制度在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一定要依附于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多个相互联系的制度配合起来使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从制度管人到制度育人,不仅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也关乎学生的终生发展。班级是小社会,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感知规则的重要,理解制度对文明社会的价值,也是班主任的职责。制度体现民主,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也尊重人的权利,制度约束学生也激励学生,制度体现公平正义,这些既是班级教育的主线,也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不关心学生生活的班主任绝不是好班主任。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场所,也是学生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班级的硬件设施,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环境优美、生活便利、适宜人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把班级变成一个家,让所有的人生活舒适、学习安心,班主任是要花费一些精力的,但这样做是值得的,这是真正以人为本做教育。

班风是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气场、一种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良好的班风能让走进这个班级的人感到舒适,能让生活在这个班级的人感到幸福。正气占据绝对上风,歪风邪气就没有立足之地。班级有了这样的氛围,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并将获得持续发展。

在班级中寻找正面典型形象的范围要宽泛,从学习优秀到助人为乐,从常规表现到体育活动,从展示才艺到献爱心,哪怕是坚持把讲台擦得干干净净的学生,都应在关注的视线内。这些“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人才,普通学生要占相当大的比例,班主任的眼睛不要只盯在少数班干部身上,要为普通学生搭建表现的平台。班主任要想尽办法,宣传班级里的好现象、好习惯、好同学,让好风气占据绝对主流。

佛学经典人生语录 篇4

2、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3、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5、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

6、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7、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8、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9、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10、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11、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12、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14、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5、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16、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17、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18、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19、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20、吵闹处,须冷静。冷落处,须热情。

21、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22、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3、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4、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2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26、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7、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28、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29、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0、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31、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32、有田不种,必无收成;有钱不用,必空积聚。

3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4、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35、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36、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37、所谓的“放下”即是把什么事都化为没有的力量。

38、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39、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40、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1、佛法是什么?佛法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

42、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43、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44、不想改过的人,无法调教;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45、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46、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47、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48、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9、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50、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51、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疑。

5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53、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54、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55、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56、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57、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58、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59、多年行脚觅归途,入室知为道路愚。检点旧时新衣钵,了无一物可提扶。

60、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61、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62、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63、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64、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5、反复叮咛无相形,觉时恋梦梦恋醒。慈悲空洒常啼泪,沉醉心扉依旧扃。。

66、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67、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68、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同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的擦肩。

69、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70、以拾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71、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72、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73、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74、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75、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76、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77、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78、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诉众生,何者善?何者恶?生命还是要自己掌握。

79、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80、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开,放下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

1.佛学经典语录

2.有关佛学的经典语录

3.佛学经典语录

4.佛学经典语录大全

5.佛学经典语录集锦

6.佛学经典语录精选

7.佛学经典语录精选50句

8.人生语录经典

9.《人生语录》经典语录

佛语佛学经典语录 篇5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佛学佛家经典语录 篇6

1.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2.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3.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4.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5.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浅谈魏晋时期玄学对佛学的影响 篇7

魏晋玄学起源于清谈,清谈又源自清议。具体说,清议起于对人物的品鉴,这些人物多与政治有关系。清议的出现与汉代的取士制度相关,在察举和征辟时,通常要对所荐之人品评鉴定,久而久之,品鉴之风逐渐流行。到东汉后期,由于党锢之乱,这种人物品鉴之风大盛。《后汉书·党锢列传》所谓“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执政”,就是对当时清议的描述。这时的清议以太学生郭泰为首,与掌权的宦官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它一方面是清流名士之间的相互褒扬,另一方面是对宦官恶吏以及官场腐败现象的嘲讽和抨击,是士人清流对抗宦官黑暗统治的重要方式。

曹魏之后, 清议转变为清谈, 标志性的人物是何晏、王弼。从曹魏正始年间开始, 何晏及其周围之人已经运用《老子》、《庄子》、《周易》 (即“三玄”) 清谈。《世说新语·文学》云:“何晏为吏部尚书, 有位望, 时谈客盈坐。”刘孝标注引《文章叙录》曰:“晏能清言, 而当时权势, 天下谈士, 多宗尚之。”表明, 何晏所开谈玄之风已成时尚, 天下名士皆热衷于玄谈。这即是正始之间或正始玄风, 也就是正始玄学。

清谈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如《郑太传》云:“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一般认为,清议为朝野对国事公正之议论,清谈则为纯理论之辩谈。所谈义理,当然不离经籍,但从汉代到魏初,品鉴人物都为识拔人才之用,故其言论均较为实际。因此,早期清谈与才性论密切相关。后来谈玄之风日盛,才性与玄理,俱为清谈家所乐道。于是顺一时习惯,谓谈玄亦为谈名理。因此,才性名理与老庄玄理,同为清谈的主要课题。

与汉末清议不同之处是, 魏晋清谈之品鉴人物, 不在乎应世之用, 而重在精神情操, 因此其评语亦多抽象玄妙, 超脱世情, 别有意趣。在这个意义上, 清谈与名士又有内在联系。名士原指在野不在朝的知识分子, 清介超逸为名士特征。因此, 天子对名士的礼遇高于贤者。名士之风亦兴于东汉后期党锢之乱时, 而魏晋名士及其风流,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人格,被奉为楷模。魏晋玄学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中产生的。关于玄学的概念和内容,汤用彤先生认为:“夫玄学者,谓玄远之学。学贵玄远,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存在。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理之妙用。”就是说,对于事物,玄学探讨的是事物内在的抽象的理论,不重外在具体现象;对于人物,玄学探讨的是精神状态,而不是外貌形迹。冯友兰先生认为:“玄学的‘玄’字,出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总的看来,魏晋玄学是魏晋清谈的理论形态。它以《老子》、《庄子》、《周易》即“三玄”为本,解经求义,阐明宇宙、社会、人生之道。魏晋玄学的现实维度意在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对立。在方法上,它超脱汉人训诂之藩篱,突破了先秦两汉哲学的直观方法,运用思辨和经验实证,通微研几,深入幽玄,在有无、本末、言意、一多以及自然与名教等问题上,进入了哲学本体论的探讨。魏晋玄学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机遇,亦为宋明理学之先导。

二、佛教传入中国及魏晋之前的状况

佛教起源于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因见于人对生老病死的无奈,为求解脱之道,出家修行。佛得道后,随类摄众,接纳弟子,创立教团,宣扬教理。佛在长期的说法传教过程中,建立起完整的教义和教规,以后又经弟子们的不断演述、阐发,经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大乘)密教等阶段的变化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体系庞大独特的宗教理论。佛教在阿育王时期(相当于我国战国末期),积极向外传播,开始走出印度。佛教传入汉地的确切年代,向无定说。最早的有周世已有佛法说,见于《广弘明集》中,佛家根据《列子》中孔子“西方有圣者焉”一语,认定孔子已知西方有佛。不过此说尚待稽考。当时的中印交通尚不发达,佛教即使传至中国,其规模也有一定限制,更谈不上什么影响了。学界一般以汉明帝永平初年遣使往西域求法一事为佛教入华的标志。

佛教入汉之初先是依附于神仙道术而行的,这可在早期的一些文字中得见一斑。如《释老志》载,明帝所梦见者“项(一作“顶”)有白光,飞行殿庭”,《四十二章经序》、《理惑论》诸本都有类似的句子;《理惑论》等还有明帝问“此为何神”,答曰“得道者”这样的话。身放光、能飞行、神、得道者,这一组词勾勒出了佛的形象与特征。显然,这反映了当时人对佛教的认识。

三、魏晋玄学对佛学的影响

佛学的发展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中玄风炽盛,给佛家提供了传播佛教的机会。二是一些有作为的高僧如支谦、支遁等将佛教教义渗入玄理,有效地利用了玄学来传播佛教。其中与玄学内容相近的般若类的经典,得到了空前的流传。

般若学讲“性空”。汤用彤先生说:“释家性空之说,适有似于老庄之虚无。佛之涅槃寂灭,又可比于老庄之无为。”后来昙济曾这样阐述当时般若六家七宗之一的本无宗:“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像廪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盖此之谓也。”意即万物生于“无”,而“无”并非真能生有,万物是自然产生的。“无”只是从本体的意义上来说的。本无宗的意旨还是“崇本息末”,这是王弼之言。这里实在难以分清是用玄学解释佛教,还是用佛教来解释玄学。所以,般若学之所以盛,在于当时以老庄与般若并谈。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佛学借助于玄学传播,佛经的翻译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按汤用彤的说法,到三国时吴国支谦的佛经翻译,是佛教的一个新转变。“支谦内外备通,其译经尚文丽,盖已为佛教玄学化之开端也。”所谓“内外备通”,就是指支谦兼通玄学和佛学。佛学之玄化,从此渐入高潮。从当时流行的般若经来看,先时有汉末桓帝时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道行品》,此为佛教初传时之经译,译法是印度习惯,一般人不易接受。西晋元康年间(约公元291年)无罗叉、竺皮兰译《放光般若》。后来竺法护又译出《光赞般若》。然而,这些翻译从思想到语言,仍然依赖玄学。直到鸠摩罗什到长安,重译大小品,盛弘性空典籍,大乘中观学遂如日中天。佛教才渐渐走向独立。

在般若学与玄学交融时期,玄学给了佛教教义以深刻的影响。吕澂先生说:“罗什以前的佛学研究情况,据僧睿《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记载,大概有两个方面:‘格义’和‘六家’”,而“格义违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所谓“乖本”和“不即”,就是指玄学对佛学的影响,使佛学偏离了自身。格义就是用最通见的老庄术语翻译佛经,比如,用“无为”来翻译“涅槃”,用“本载”来翻译“如悟”、“真如”等。格义法使用大量老庄和玄学术语,不仅仅是一种语义上的曲解和误读,还是思想上的有意模糊和依附。在当时,甚至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当时佛学学者认为,佛教可以独立传播和发展时,格义也就没有必要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考查支遁“逍遥义”,就会得到一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支遁是魏晋时期的名僧,又是名士。曾在京师讲道,返东山幽居,他与大量名士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支遁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和声誉。人们经常将他与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稽康等人相比。名士是一个内在的标志,说明支遁的佛学思想本身就是不纯粹的。

郭德纲绝对经典的搞笑语句 篇8

白宫那个白呦——刚刷的浆。

要不是打不过你,我早跟你翻脸了。

呦,龙虾,海蟹!我就爱吃带壳的!服务员,给他来盘瓜子!

一些女演员为了上戏和男导演……太无耻了!女导演太少,让我们这些個男演员怎么办?

那锁拿根面条一捅就开,一包方便面能开一小区。

“大爷,美国怎么走啊?”“那谁知道啊……问村长去!”

半夜十二点多,俩老爷们儿光着屁股上街,也就李菁还戴个眼镜——要是再戴个口罩算三点式。

我喜欢吹笛子,我告诉我老婆我死的时候把笛子和我一块儿埋了;我喜欢二胡,我告诉我老婆我死的时候把二胡和我一块儿埋了;最近我又喜欢上了编钟,我老婆说国家好不容易才刨出来,就别再埋了。

家里有钱,开一开门的卡迪拉克。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好机器,德国进口的“突突突突”。哦,三蹦子!一开起来,半个北京城都冒黑烟,交警直冲您喊“孙长老,收了神功吧。”

怎么跟您形容他的这个长相呢?烤白薯见过吧,刚烤好的。拿在手里太烫,一不小心没拿住,掉地上了。那边儿呢,跑来个小孩,穿钉子鞋,一脚踩这块白薯上了。他这脸就跟这会儿这块白薯似的。

李菁有个表妹,穿着高跟鞋踮着脚能走到夏利底下去,长得忒寒碜啊,她那照片贴在门上避邪,贴在床上避孕。

有一次有个碎尸案,尸体被肢解,大卸八块,惨不忍睹。警探问于谦:你看这是怎么回事啊?于谦想了想,说:我看这是自杀。

佛学经典哲理故事 篇9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师: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师: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师: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师: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佛学经典之御选语录 篇10

卷一为《僧肇论》,卷二为《永嘉觉禅师语录》,卷三为《寒山拾得诗集》,卷四为《沩山灵钓禅师语录》、《仰山寂禅师语录》,卷五为《赵州谂禅师语录》,卷六为《云门偃禅师语录》,卷七为《永明寿禅师语录》,卷八为《紫阳真人张平叔语录》,卷九为《雪窦显禅师语录》,卷十为《圜悟勤禅师语录》,卷十一为《玉林?国师语录》、《■溪森禅师语录》,卷十二为《圆明居士语录》、《圆明百问》,卷十三为《云栖莲池盐宏大师语录》,卷十四至卷十八为《历代禅师语录》,卷十九为《当今法会》。雍正并在每一篇之后,撰序言一篇,以提出他的看法。

雍正在此书中之态度是在禅宗方面,强调五家宗旨同归曹溪一脉。在“宗门”与“教下”的关系上,强调“宗、教合一”。此外,也主张禅净不二,并特别揭橥明末云栖盐宏的净土法门。在三教关系方面,他也主张儒释道三教“异用同体”,可以并行不悖。

近人张德钧氏以为雍正之编修佛典,有其政治上之企图,并非纯为宗教文化着想。(参阅附录二。)

◎附一:雍正《御选语录总序》

如来正法眼藏,教外别传,实有透三关之理,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有志于道之人,则须勤参力究,由一而三,步步皆有着落,非可颟顸函胡,自欺欺人。朕既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救拔众生,利用无尽,佛佛祖祖皆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达摩西来,历代授受,古德传灯,无尽光中,大圆镜里,日往月来,以至于今。

虽然,广大法门,圣凡并托,华严香海,细钜同归,得骨得髓者固多,如麻如粟者何限?去圣遥远,魔外益繁,不达佛心,妄参祖席,金山泥封,慧日云蔽,约其讹谬,亦有三端其上者,才见根尘互引,法界相生,意识纷飞,无非幻妄,顿生欢喜,谓是真常。休去歇去,以空为空,不知性海无边,化城无住。果能见性,当下无心,心既见空,即未见性。于是形同槁木,心等死灰,万有到前,一空不敌,从能立亡坐脱,仍是业识精魂,况乃固执断见,必至变作狂华。谓因果之皆空,恣猖狂而不返,岂非一妄在心,恒沙生灭,能不造生死业,断菩提根。

又其下者,见得个昭昭灵灵,便谓是无位真人,面门出入,扬眉瞬目,竖指擎拳,作识神之活计,张日下之孤灯。宝鱼目为明珠,觅旃檀于粪土,噙着铁丸,口称玉液,到得腊尽岁除时,方知依旧是个茫茫无据。又其下者,从经教语录中,挂取葛藤,从诸方举扬处,拾人涕唾,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作为实法,向真如境上鼓动心机,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魔形难掩,遁归圆相之中;解路莫通,腹碾藤条之下。情尘积滞,识浪奔催,瞒己瞒人,欺心欺佛,全是为名为利,却来说妙说元(玄)。盲驴牵盲驴,沿磨盘而绕转;痴梦证痴梦,拈漆桶为瓣香。是则循觉路而扑火轮,能不由善因而招恶果?如是三者,实繁有徒,宗旨不明,沉沦浩劫矣。

朕膺元后父母之任,并非开堂秉拂之人,欲期民物之安,惟循周孔之辙。所以御极以来,十年未谈禅宗。但念人天慧命,佛祖别传,弃双眉拖地,以悟众生,留无上金丹,以起枯朽,岂得任彼邪魔瞎其正眼,鼓诸涂毒,灭尽妙心?朕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近于几暇,辨味淄渑,随意所如,阅从上古锥语录中,择提持向上,直指真宗者,并撷其至言,手为删辑曰僧肇,曰永嘉,曰寒山,曰拾得,曰沩山,曰仰山,曰赵州,曰永明,曰云门,曰雪窦,曰圆悟,曰玉林,十二禅师,藏外之书,曰紫阳真人,乃不数月之功,编次成集者。其他披览未周,即采掇未及,非曰此外无可取也。是数大善知识,实皆穷微洞本,究旨通宗,深契摩诘不二之门,曹溪一味之旨。能使未见者得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妙闻,未知者彻无知之正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此是人天眼目,无上宗乘。至于净土法门,虽与禅宗似无交涉,但念佛何碍参禅。果其深达性海之禅人,净业正可以兼修,于焉随喜真如,圆证妙果。

云栖莲池大师,梵行清净,乃曾参悟有得者,阅其《云栖法汇》一书,见论虽未及数善知识之洞彻,然非不具正知正见,如着相执有者之可比拟,亦采其要语,别为一卷,以附于后。兼此净土一门,使未了证者,建菩提道场,已了证者,为妙觉果海,途路之助。爰为总序,弁于篇端,刊示来今,嘉惠后学。庶几因指见月,得鱼忘筌,破外道之昏蒙,夺小乘之戋合/艹,朕有厚望焉。

◎附二:张德钧《关于清刻大藏与历代藏经》(摘录自《佛教圣典与释氏外学著录考》)

雍正在“敕令”重刻大藏(《龙藏》)这年(雍正十一年)编著了两部书,一是《拣魔辨异录》,一是《御选语录》,就暴露了卑鄙用心。《御选语录总序》说“御极以来,十年未谈禅宗。但念人天慧命,(中略)岂得任彼邪魔,瞎其正眼,鼓诸涂毒,灭尽妙心。朕实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这就说明了他是在诗文经义题目上大兴文字狱,血腥镇压“叛逆”后,又继续企图在佛教领域内进行思想镇压了。所以这两部书,一是破,一是立,就是给佛教制定一个合乎他的反动统治利益的政治标准。

五明佛学院初体验 篇11

集体抗高反

这些年听去过藏区的人讲高反,我总不明白,吓唬鬼啊!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下。现在尝了之后,才明白的确不是纸老虎,若不注意还会有性命之忧。

我们前往的四川省色达县喇荣五明佛学院,位于川藏交界深处一片大山的高处,海拔3800米,超过两个泰山绰绰有余了。8月31日晚上时,大家互相提醒着要注意高反,因此行动语言收敛了很多,感觉脑袋嗡嗡的,像是拳击手在被人KO前瞬间的感觉,发涨、发麻,外带有些小疼。9月1日凌晨2点半入睡,早晨不到7点就醒了,第一感觉是脑子在涨,有点儿嗡嗡响,但思维还算清晰。起来穿好厚毛衣、羽绒服走出去,看看汉藏佛教徒心目中的这块圣地,有种被震撼的感觉,诚如大家所见,数万僧众围绕几片山坡,盖起了密密匝匝的房子,一天到晚在苦修佛学。尽管还没有更亲密地接触,但他们明亮的眸子,健壮的身躯,浅浅的微笑,红红的脸颊,依然洞穿我们的心灵。

耐不住好奇,带上三脚架、相机去宾馆附近转转,心里一个劲儿地叮嘱自己:要慢!要小心!声音低八度!动作的频率要慢下来!走在宾馆前面的广场上,看到僧众们有秩序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开启新的一天。我看到对面的山上,“家家户户”已经开始一天的安排,袅袅炊烟萦绕在屋顶上,和透彻的远天相映成趣。山峦上腾起了一片片的云气,笼罩在金黄色的大殿琉璃瓦上,这是一片孤独的世界,与世隔绝,也是一片静寂的世界,除了整座佛学院的气氛的沉静,还有每个人的内心。这又是一片奇妙地圣地,到处莲花盛开,佛光普照,僧人之间充满和谐。

这只是我对这座佛学院的一瞥,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也把最真实的懵懂记下来。给我在此出家的北京朋友圆能师发短信,告诉她我有一位队友高反明显,我没事,在外面拍照,她马上回短信熊了我一顿,必须尽快到宾馆旁买药吃下,暂时没有症状也要先吃。我赶紧踱回房间,给大家如是交待了一下,纷纷吃药。

五人中,我似乎控制住高反的发作,身体最强健泰拳教练是其中反应比较明显的。从昨晚到今晨,一脸被KO的样子。吃了药,休息一会,啃起了苹果,张嘴咬时露出清朝僵尸的神色,看来人们所言不虚:越是体格健壮的人到了高原上越不适应。另外三名同志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但尚在控制之中。

选择出家的女生

我们一行五人住的喇荣坛城宾馆是圆能师帮着订的,在当地属于条件好的了,但没有电视,没有椅子凳子,没有热水器,没有衣架,当然更没有电话,卫生间是整个楼道内公用的……总而言之,只有4张床吧,晚上睡觉时我们5个男人挤一挤将就将就。

由于房间的电褥子不能用,只有一条薄毯子,夜里为防感冒,我蜷缩着过夜。在这里,条件就是这样,似乎也没有人来讲究这些,大家来就是为体验一个神秘藏传佛教世界,而这种艰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想要体验这里的文化,有条内线是必要的。第一次见到圆能师时,是在北京的潭柘寺,当时她与朋友一起游玩,拍照认识后,用QQ保持着联系。好像过了不到半年,她告诉我她想出家,很快剃度的照片也就见到了。我当时被惊到了。到底需要怎样的勇气,可以让一个女生剃度出家?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尽管接触到一些出家人、崇尚宗教的朋友,但是一想到一个年轻未婚的女子,决然舍弃在北京不错的生活,芳姿隐身大山,过起在我们看来与世隔绝的生活,还是觉得有无数的解不开。

在五明佛学院,我与圆能师短信联系不少,但见面仅有两次。第一次见面,我试着与在北京潭柘寺的见面做比对,如今的她一袭藏传佛教喇嘛的土红色衣服,可能因为条件艰苦的缘故,身形更加的纤细,脸颊上有两片高原红。眸子是清亮的,想比两年前,更加的脱离尘世,不染半点尘埃。在我的感觉中,她已然与五明学院的数万僧众一样,成为一名心无旁骛的学佛者。这次见面,我把在马尔康购买的一包水果塞给她,这些水果同样经过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圆能师推辞不过就收下了。

第二次见面,她电话告诉我,水果已经洗过了,自己留下一些,剩下的给我们拿回来了。因为山顶一年四季比较冷清,僧人们很少吃水果。仍然让我下楼去取,她不方便。除了水果,圆能师还自掏腰包,给我一罐酸奶、白糖等食品。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说,自己不方便给我们带路,已经托付佛学院一位叫但拍的男性师父为我们后面几天做导游,有任何问题尽可以问他。圆能师仔细地嘱咐我,这些吃的是给但拍师的午饭,西藏僧人爱吃这种酸奶。另外,圆能师还特地买了一条白色的哈达,要求我用哈达托着小碗将酸奶给但拍师。

安贫乐道的佛教徒

在我们的房间,同样一袭红袍的但拍师傅来了。坐在床上,有些害羞。尽管屋内的光线有些阴暗,但是我坐在对面,仍看见他黑白分明的眸子闪闪发光,透着一股子修行人特有的澄澈、天真。

但拍师今年24岁,出家11个年头,老家在西藏的康定。之所以选择出家,但拍师认为是自己的抉择,家人也很支持。在一个藏传佛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样的选择非但是自然而然,而且还是令村人欣赏的选择。离开温暖的父母,远离故土,在这与世隔绝的川藏界一隅修行,过起了十分清苦的日子,在此终老一生。

很荣幸,但拍师傅亲自带我们去参观了一些僧人的活动场所。由他的带路,自然熟门熟道。不谈信仰,仅作为一次履历,和对于一种千年传承文化的尊敬,我们就有必要虚心的去学习、体验、感受。这样的游览自然不是走马观花,自认为已经达到体验式旅游、旅居的程度了。

三名僧人坐在一道走廊一角,他们的衣装吸引了我。其中一位17、8岁的女性僧人,身上罩着一件装农用肥的蛇皮袋子,被她做成衣服罩在外面。背后写着“双胞胎”云云,让我看后不禁笑了,心说,在这里,有钱算个啥啊,她都穿成这样了,不是也可以笑魇如花吗?多数藏族僧人不习汉语,我说普通话他们并不懂,但是微笑是世界上共同的语言,我笑,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抱以笑,表示对我和世界的欢迎。“聊”了几句,他们告辞,一路磕着长头去学习去了。

除了游览,在但拍师的带领下,我们还一起去喇嘛金场观看僧人上晚课。在去年下半年开放旅游之前,这是外人很难体会的到的。大殿外的台阶上,放着僧人各式各样的鞋,这些鞋子是简朴的,多数为布鞋,破旧不堪。但是藏族僧人们毫不在意这一些。倒是我们几人的旅游鞋放在其中,十分的突兀、扎眼。百余僧人集中在有地毯的大厅内,声音洪亮、高亢的互动、争辩不休。每两名僧人一组,站立着发问,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然后挑衅似的问坐着的僧人,后者答辩,于是做出各种有趣的表情动作。随着辩经的深入,气氛更加的火辣、激烈。深入的辩经环节之后,僧人们开始分组围坐在一起,进入所谓的“分组讨论”环节,有数名僧人争先恐后的向坐着、处于守势的僧人发问,使得争辩更加的激烈。这样的气氛无疑是活泼的、也是极具感染力的。僧人们相互做出各种亲密动作,将我们多年来养成的距离感抛掷到九霄云外。很可惜,我们不懂藏语,否则也可以加入他们这有趣的争辩。

在这些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投入佛学学习研究中的数万僧人中,各种机缘来此的都有。既有像仓央嘉措一样的帅气男僧,也有像达娃卓玛一样清纯如水的花季女子。他们把美丽的青春昭华毅然决然地献给了藏传佛教,同时也心如铁石般的坚守着藏族文化。其实这还不是我最震撼地,我更加不理解的是学院中还有大量的少不更事的幼小僧人,3、4岁?成为这支宗教文化血脉中的一分子。圆能师曾经给我看过一个最小藏僧的照片,只有4个月,却一袭僧袍,一脸佛像的样子。看到这,我一直在固执的想,如果就这样穷其一生,不能感受一下尘世的喧哗,终老一生,对这幼小的沙弥来说是否也是不公平的呢?

资讯站

行程:成都—汶川—理县—马尔康—观音桥—色达—五明佛学院,单程约615公里。

其中,成都到马尔康330公里,路况尚可,正常情况下5个半小时到。马尔康到色达285公里,路况极差,部分路段为碎石+坑荡,个别路段还有塌方+泥石流现象。建议用车一定选坚固耐用、底盘高的户外越野车,正常情况用时6-8小时可到。若是一般的轿车以及商务车,则必将体验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凄凉感。

餐饮:色达当地除正宗川菜外兼营藏族风味,如酥油茶、油条、酸奶、三合一、砣砣肉等。 色达藏族以糌粑、面粉、牛羊肉、酥油、奶汁品为主食,糌粑系将青稞粮食炒熟后磨成粉,大都呈白色,香味扑鼻。其吃法通常有两种,—是“团糌粑”,即在糌粑中掺茶,放少许酥油、奶渣用手拌匀捏成坨而食,其二是“舔卡提”,即将糌粑和酥油拌匀后紧按碗中,斟入少量清茶,喝完茶后,用舌舔食,舔完一层后,又斟清茶,喝之,舔之,反复如是。

住宿:喇荣宾馆

位于五明佛学院最高的地方,标准是有水有电,其他的免谈。建议多带湿纸巾,在此时可大派用场。

门票:五明佛学院无需门票,周边可连线的年宝玉则景区门票价格60元/人。景区全年开放。

最佳游览时间:7月-8月。

神州租车拉萨贡嘎机场服务点

地址:贡嘎县友谊路29号甲竹林镇派出所

营业时间:24小时服务

公交线路:乘机场大巴至拉萨贡嘎机场航站楼

租车电话:400-616-6666

神州租车西宁香格里拉店

地 址:城西区香格里拉大道与砖厂路交汇处(宁贵高速路桥下停车场)

营业时间:08:00-21:00

公交线路:乘公交5、33、37、42路至江苏伟业站下车,向东5米(宁贵高速路桥下停车场)

租车电话:400-616-6666

温馨提示:

1.在五明佛学院,可能碰到喇嘛或觉姆(即僧人或尼姑)对你伸手,那是藏民打招呼动作,即:您好,请慢慢走。当然别人朝你伸出大拇指,就是“你真是一个好人”“你真好”“你真棒”,有点感谢的意思。

2.西藏的天葬很神秘,但建议游客最好不要去看。因为那种情形会影响你的情绪的。

佛学经典语句 篇12

第一, 研究宗教问题应取的态度。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 是人类对生命现象的思索, 宗教戒律则是人类对自我行为的一种约束。佛教从汉代传入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 逾千年至今, 对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乃至形成了以佛修心、以道治身和以儒治世的养心、养身和治世的文化与宗教大格局。期间, 佛教形成了多种重要的宗派, 各宗也涌现出了相应的大师级人物, 如古代的鸠摩罗什、玄奘、法显等, 近代的印光法师、弘一法师等, 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研究这些学派和大师的思想, 对于我们了解佛教的教义及历史, 乃至解决现实人生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焦虑与苦恼, 其价值是有千百年智慧积淀所支撑的, 意义贯彻古今并指向未来。对于宗教的研究, 据我的观察, 有教内人士与教外人士之别, 这两种人士由于身份的不同, 立场的不同, 其研究方法与结论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简单地说, 教外人士中的学者研究, 会比较关注客观的问题, 不作过多的价值判断, 如注重讨论教派间的相互关系等;一些教内人士的研究则因特有信仰, 会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信仰的前提基础上, 研究为信仰服务。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 无论教内还是教外人士的研究, 双方的研究都要互相尊重, 唯有秉持科学的态度, 才可能得出真正科学的结论, 也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 相互尊重又力求客观真实, 这对宗教研究而言, 是十分必要的。《印光思想、净土信仰与终极关怀》的研究, 属于教外人士的学者研究, 作者自觉采取了一种尊重历史的客观态度, 心神领会汤用彤先生等佛教学术界前辈指出的研究方法, 即研究者对研究主题须有“同情之默应”, 才能认知佛法中的宗教智慧之深与情绪之真;又须有“心性之体会”, 才能颖悟佛法中的哲学精微之道, 否则, 徒获文字表象, 当不易了悟文字之中所蕴涵的生命智慧。进而对印光思想与净土信仰作出了合理的诠释和推论, 评价上也尽可能的公正, 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值得充分肯定。如, 作者指出, “宗教的起源和流布, 与人们意识到生命尤其是自我生命终会死亡的事实, 是密不可分的。”“佛陀、基督等这类伟大的智者在直面死亡时, 引发了情感和认识上的大触动和大顿悟, 成为他们日后产生宗教意识、确立宗教信仰和创立宗教信仰体系的大转机。” (282、283页) 既客观地论述了宗教的起源和流布与死亡的联系, 也表明了对佛陀、基督等大智者与佛教、基督教等正教的尊重。

第二, 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扎实的学术研究, 是建立在客观事实或原典研究的基础上, 能给读者提供关键扼要的丰饶信息, 这是做学问的最基本要求。在这一点上, 《印光思想、净土信仰与终极关怀》的作者也是做得到位的, 让作为读者的我们对印光思想、净土信仰、净土宗的信仰与修持演变等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如对于净土宗与禅宗关系的比较论述, 禅宗强调“悟”尤其是顿悟, 提倡用最精辟的语言表达佛教的精义, 净土宗则强调修持的实践, 但又不排除领悟。所以, 禅净作为不同的接引法门, 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 对上根 (大智慧) 者言, 可以修习禅宗;对于中下根者即一般人言, 则以修持净土法门更为合适。禅净都强调善行的修持, 这对于佛教徒生命质量的提升, 对于社会社区的和谐稳定, 都有着直接的增益好处。因为净土法门更加具有普适性, 这也是印光法师之所以特别推崇净土信仰的主因之一。又如书中关于“宗”与“教”关系的辨别与阐析, 按我的理解, “宗”更多是指宗教的原典, 是关于经典原著及精华的学习, “教”更多是指一般宗教知识的传播与与普及, 这也是针对受众不同进而也按不同的需求来进行阐发的, 二者显然并不矛盾, 深入与普及, 如鸟之两翼和车之双轮, 缺一不可。再如书中关于佛教与儒家关系的有关论述, 也是客观、到位准确和富有启发意义的。

对于终极关怀, 有不同的理解。如有的学者认为, 宗教和政治是人类权力的两个重要方面, 是不同的权力模式, 政治是世俗社会的终极关怀, 宗教是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按我的理解, 终极关怀也就是生命关怀。所以, 宗教是关于生命关怀的知识, 更是信仰。生命关怀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一个人一生的得失成就取决于许多因素, 但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对生命的态度。所以, 佛教有“果报论”, 这是佛教贡献给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终极关怀理论之一。《印光思想、净土信仰与终极关怀》的相关章节对此作了很好的阐发。

第三, 作者的学术功底与研究方法。为什么黄家章博士能写出这本好书?这和作者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家学功底与个人的潜心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本科与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 师从著名学者冯达文先生, 对冯先生道德文章的推崇心驰神往, 得其治学严谨的神髓。在研究过程中, 作者采用了历史定位与历史纵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 为此阅读了包括《大正藏》在内的大量古今文献, 数量之多、范围之广, 在学术研究中并不多见, 这一点, 有心人只要阅看该书的参考文献就可知晓。为了加深对印光思想的理解认识, 书中专门比较了印光与净土宗其他宗师的净土思想, 比较了印光与虚云、弘一、太虚等现代高僧的净土思想。在阐析印光思想与净土信仰方面, 作者适当引入了国内外学者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引入了保罗·蒂利希关于宗教是终极关怀的命题, 阐述了雅斯贝斯关于“轴心时代”的经典般的研究结论, 结合印光乃至净土信仰的丰富史料, 全书提炼出了佛法教人生死的主题, 主题突出, 相关阐述的起承转接流畅, 文字表述平易而又每每不乏雅气, 虽是高端学术著作, 却又能做到不乏可读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副社长黄夏年先生称誉该书的出版:“嘉佑佛门, 惠我士林” (《序》, 2页) , 可谓公允之论。这些长处, 跟该书逾10年的写作 (包括调研与思考) 经历, 作者能以不疾不徐的淡雅平常心来处置学术研究, 经历了江湖夜雨十余年灯, 真正做到了板凳坐到十多年冷, 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还跟作者自觉的学术追求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迄今已有三十余年, 学术界仍不乏假、大、空之风。我深知自己人微言轻, 无力因而也就无心纠正时弊, 能把握的, 仅是自己的小笔与键盘, 能要求自己的, 仅是做学问要立足真、小、实, 要一字一句一段一思一文然后是一书地耕耘过来。我的人生词典中, 向往着理想的三善, 一是与人为善, 二是结善缘并珍惜之, 三是从善如流。一篇论文、一本书的写作, 似乎是很个人的事。回想起来, 却还是众善缘和合的结晶。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古训在前, 我亦倍感写作是会留下遗憾的过程。” (《后记》, 367页) 十余年的甘苦唯有作者自知, 作者开始写作时, 追求该书是十年磨一“剑”的产物;即将出版时, 终感悟该书是过去十多年的“磨心之作”。正因为经历了如此如琢如磨的过程, 该书自是可以经得起未来岁月的检验的。

上一篇:中考百日誓师大会方案下一篇:多媒体英语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