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海淀英语范文

2024-09-2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高三一模海淀英语范文(精选6篇)

高三一模海淀英语范文 篇1

We  are now living in a common home. That is the earth. She provides us with enough  food, enough water and enough living room. So we must do everything to protect  her. There are lots of big or small, red or green, beautiful gardens around u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other lands bare of grasses or trees on the earth.

Some  people may ask why not led all lands covered with trees, flowers and grasses?  Why not prevent the lands from being desert? Why not prevent the air from being  polluted? And why not prevent the earth from being poisoned? Yes! Our  environment is being polluted faster than nature and man’s efforts can prevent.  Time is bring us more people, and more people will bring us more industry. So  many trees will be cut down, and more large cities will be set up. Lots of waste  material, in return, is produced and harms the environment. So some experts  declare that the balance of nature is being destroyed. The survival of man is in  danger.

We  feel really sad about it. 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must forbid  cutting down trees and forbid killing animals and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rivers and so on. We’ll never destroy the balance of nature. Let’s get along  well with all animals. Let the trees, flowers and grasses come back to our home.  Because we have only one home --- the earth.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地球。她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足够的水和足够的生存空间。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去保护她。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美丽花园。但是地球上仍然有一些土地很荒芜。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不把所有土地都种上树,花和草?为什么不阻止土地沙漠化?为什么不阻止空气被污染?为什么不阻止地球被毒害?是的!我们的环境受污染的速度比自然和人的努力防止要快得多。时间带给我们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工业。所以很多的树木会被砍伐,更多的大型城市会被设立。作为回报,大量的垃圾会产生从而危害环境。所以一些专家们宣称自然界的平衡正在被破坏。人类的生存很危险。我们对此感到很难过。

我们能做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杀动物,禁止把废水倒入河流等。我们再也不能破坏自然的平衡。我们应当和多有的动物和谐相处。让树,花和草回到我们的家园。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地球。

高三一模海淀英语范文 篇2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 余音绕粱 牵掣(zhì)揆情度(duó)理 B.观瞻 激浊扬清 商贾(ɡǔ)良莠不齐(yǒu)C.棉薄 两袖清风 迄(qì)今 矫(jiāo)揉造作 D.斧正 闻过饰非 聒(ɡuā)噪若即(jí)若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在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中国公民出国要清楚地了解海外的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B.男子网坛两大巨头的决战持续近6小时,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这场决赛开启了世界男子网球赛的新时代。

C.文物局提出,针对当前首都城市的发展与古都名城保护,相关单位应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D.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监管安全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后人称赞它“不虚美,不隐恶”,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B.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孝传统,这两篇文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C.巴金的《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分化与没落,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地位。

D.莎士比亚的《高老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

5.下列依次在画线处填入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天津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人们称之为“半印半画”。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然后,再,最后。每一幅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的。它将版画中的刀法版味和手画的笔触感觉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风格。

①印出图画 ②装裱成画 ③用手工将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 ④刻出木刻图案版样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劲质,凌轹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象:这里指特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 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 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①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②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形交者

③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自我反省。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与渴求之心。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其中4道题)。(8分)

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②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③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⑤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⑥春如旧,人空瘦,_________。桃花落,_________,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没的要素再简些就是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呈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是怎样和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意思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飘逸的行云、潺潺的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景物吸引。自然景物,只要美,人就喜欢。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景色的明暗会相应引起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而这种精神之别又反作用于眼中的物象,于是就有了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还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人与自然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它们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还能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所谓“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只有保护,才能把山水的美感挖掘出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稍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竞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他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理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作者借此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5分)

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4分)

六、本大题共1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一模答案)第一部分(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B(A选项“余音绕粱”应为“余音绕梁”,“掣”应读chè,四声; C“棉薄”应为“绵薄”;“矫揉造作”中的“矫”应读三声,D “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是”、“非”对应,“饰“、“文”对应;“聒噪”中“聒”应该是guo,一声。)

2.B(“不绝如缕”的使用实际上是两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D(A “防止”“风险”错误,应为“防止„„风险发生、出现”;B“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结构混乱,前后牵连;C“针对”缺中心词“不良的现状、情况”等)4.D(“莎士比亚”应为“巴尔扎克”)

5.C(分句2“装裱成画”一定是最后一个句子,所以直接排出B、D两个选项;按照正常逻辑一定是先刻板再出画,因此直接选出答案选项C。)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6.C 7.B 8.B 9.A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要点:从文中举例恰当(1分),概括说明骆先生的处世之道(2分);谈看法观点鲜明(可正可反或正反结合)(2分),分析言之成理(可举例分析,也可说理分析;以例代析、说理分析不到位酌情扣分)(3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11.(5分)“/”处为必断句处,“//”处为可断可不断处。必断处每答对2处得1分。在可断可不断处断句,不得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译文:(被称为)九里松(的名胜),现在只能见到一两棵松树,像飞龙劈开天空一样,显得苍劲而雄伟。遥想当年,万松苍绿,直插云天,松涛声比钱塘江的潮水还要雄壮,而今已经化为乌有了;再过千百年以后,沧海变桑田,恐怕连北高峰顶都会出现螺蚌壳呢,还用问松树有无吗?

12.(8分)答案略。(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13.(7分)①(3分)C ②(4分)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

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4.(3分)D 15.(5分)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1分);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1分),并能够经过思考(1分)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1分),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1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16.(4分)B D 17.(6分)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1分),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1分),充分展现了她们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如答出孝敬善良、纯朴勤劳、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其中的两点,便可得分);麦熟景象与婆娘的美好形象交相辉映(1分),饱含作者对我们民族勤劳纯朴本色的赞美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18.(5分)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1分,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分),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分)。19.(10分)评分要点:①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意思对即可(2分)。②观点明确(2分),③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④分析具体合理(2分),⑤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附录1:2011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0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

(49—40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

三类卷

(39—30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5分以上。

四类卷

(29—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缺题目减2分。附录2:文言文参考译文

鄞州有一位超凡脱俗的读书人,叫骆以大先生,(他)相貌威严,气节刚正,举止严厉,言语率直,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之人应付周旋,(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和洽,他就会不高兴地离开,一辈子都不再(与世俗之人)同列。因此世间的读书人,很少有人能合乎他的心意,(而骆先生也)以同这类人成为知心朋友为耻辱。然而骆先生唯独把菊花视为好朋友。

每年都会在他的小斋外面,成排成列地种上几百株菊花,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菊花盛开了,他就披上鹤氅,戴上折角巾,拿着九节杖,漫步园中。看见菊花那隐而不露的姿态、刚劲不阿的气质,看见菊花迎风傲霜,就想到磨砺自己的节操,身处艰难困苦而不屈服;看见菊花(即便是)长于泥土,(也开得)纯净金黄毫无杂质,就想到要保持纯正的本色自我坚守,让君子敬仰,让小人畏惧;看见菊花早上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它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举止谦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会有所悔恨;闻到菊花那甘甜的味道,芳馨的气息,看到菊花那高洁的品质,耿介的性情,就想到自己也要积蓄力量,待时而发,生活在俗世之中洁身自好,不与平凡庸常之辈在这世上为伍。所有这几种品质,一旦自己有跟菊花不一样的,就因此徘徊于花前,或抬头观望,或低头沉思,又惭愧又自责,一定要达到物我两忘,彼此亲密无间的境界,然后跟这些菊花相守在寂静的窗边,一起相伴到草木凋零的时节,就如和自己的朋友用道义相互切磋,用德行相互砥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已经与菊花完全相通,自己也仿佛化身为菊花了。像这样,菊花啊,先生啊,真正成为贤友良朋了。

2014海淀一模题型解析 篇3

2014海淀一模题型解析......................1

荔枝...........................1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2

2014海淀一模题型解析

一、基础范围:

1、字音;

2、错别字;

3、关联词;

4、用语恰当;

5、修改病句;

6、修辞方法;

7、排序;

8、补全标题。

二、文言文范围: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伯牙善鼓琴》 《扁鹊见蔡桓公》

三、名著阅读:

《水浒传》《西游记》

四、作文半命题

五、《荔枝》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7分)

荔枝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4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荔枝壳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3分)

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4分)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答:

答案

(二)(共7分)

18.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但是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荔枝壳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会使荔枝颜色变深。(3个要点,每个1分)

解析:18.从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中进行概括筛选即可。

19.竹筒水分充足,可以为荔枝保湿,因而解决了荔枝水分容易从果皮跑出去的问题;用泥或蜡密封竹筒,可以避免空气流通,因而解决了荔枝“大喘气”造成的各种问题。(4分。每个要点2分)

解析:19.根据材料将材料中的方法划分为两个部分解释原因,一部分是用竹筒储存的原因是保持水分,一部分是用泥或蜡密封竹筒的原因是阻止空气流通,可结合文章第⑤⑥内容进行分析。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①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②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③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所效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第三,()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

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④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⑤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

基础层面:1本文的说明内容除了土壤不被重视、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还有什么?(2分)

2导致土壤污染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两种,说出其名称,并从原文中摘抄相应的句子(4分)4填充下面的方框,完成植物净化土壤的过程(每空6个字,4分)

(1)培养转基因植物(2)(3)(4)提炼重金属

5.第⑶段中划线词“至少”在句子中可以省略吗?请说明理由:(2分)

6.请在下边给第⑶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2分)

7.第⑷段中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三种办法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2分)

解析:

第②自然段说明导致土壤污染的原因 ;第③自然段说明土壤污染的危害;第④⑤自然段说明专家和科学家们提出的解决意见和解决方案。

答案:1.“控制和消除(治理)土壤污染的办法(措施)”或“如何控制和消除(治理)土壤污染”

2.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3.(1)列数字: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2)举例子: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4.吸收有害物质集中焚烧处理

5.“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6.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

7.因为原文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说明的。

中考层面:

18.文章题目为“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从内容看,文章是从土壤污染的后果显现

慢、、、四个方面对“不可忽视”特点加以说明的。(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如何解决珠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4分)

【材料】

国家环保部门组织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调查显示,珠三角部分城市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李志安教授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近年他参与的珠三角污染土壤修复工作,都是灌溉水被周边企业排放影响,导致重金属污染农田为主。“目前的重金属土壤修复技术还很不成熟,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修复到可耕种水平,而且修复并不等于把重金属完全消除,只是把它浓度降低。如果不修复,重金属一般可以残留几十年,例如铅可以在农田上残留100年。”

参考答案18.(3分)加剧的趋势、危害严重、控制和消除困难

2018海淀区一模散文分析 篇4

谁要看这般的戏?(作者对新编戏的态度——厌恶;反问更表达了对新戏强烈的批判情绪)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20.B非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的隔膜,而是作者无法适应而产生羞愧感】,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新编戏的特点)。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19.A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密、无懈可击(此处意义);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照应题目,体现出老生对于小生戒律的遵守的严格要求】,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戒律从古至今一直需要被遵守】,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谁(伶人?)为何要讲究这些戒律?戒律又是什么(见下)】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戒律的形式】,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区别于新编戏的可以深刻回味而不是不能适应的鲜明态度】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戏如人生般漫长却真实,与新编戏的妄为之新编作出对比】。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作者的情绪随着演员的情绪的波动而波动,自己与戏融为一体,同哀同乐。足以见得优秀的表演引人入胜】。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其他戏中关云长的形象特点——被磨平了棱角】,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有真实人物的特点,情感完全体现出来,不再是呆板的象征、不再将情欲隐藏于人为设计的“面具”后】。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与其他戏中的关云长作对比:逃过修改,保留真实却复杂的人性】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反复出现的“声光电”写出了作者对新编剧乱用现代技术手段且不符合戏剧事实、戏剧人物形象特点而用现代技术硬撑的讽刺与唾弃】。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对象】正在怒发冲冠【神态描写,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动作描写,也隐藏着作者心理对乱编者的愤怒】,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蕴含作者的情感:批判那些自以为是、对真正戏剧艺术态度不严谨、缺乏敬畏的人】。19、20分析见文中 21.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此讲究戒律”的原因。(4分)

答题参考区间见棕字部分。①阐释何为戒律: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②为何要遵守戒律:(伶人本身原因→对象的特点: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只能自己拯救自己。/伶人遵守戒律后的结果:遵守戒律才可以避免错误,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22、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①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②匠心?(7分)答题参考区间见蓝字部分

①认识:《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②匠心:问作者在内容、结构上巧妙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于这三出戏都是“正态度”,与批判新编戏“胆大妄为与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以这三出戏与新编戏剧的胆大妄为与匮乏形成对比,表达了戏剧要遵守戒律、内涵丰富的观点【借用①中作者赞赏的戏的特点,也是文章主旨——渴望更多戏如这些戏一样拥有真正的戏剧艺术】,从而表达了对那些胡编乱造的新编戏的批判【对两种戏截然不同的情感】。

2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析。【6分】 答题参考区间见绿字部分

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文章主旨】。想象的内容生动、形象、细致【想象这一手法的特点】,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通过神态/动作描写体现的对象特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想象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作者的情感】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

高三一模海淀英语范文 篇5

2015北京高考一模已经落幕,资深高考专家第一时间为考生们解读一模试卷,并对试题改革变化及命题趋势进行深入剖析,为考生们备战今年高考指点迷津。

从一模看高考变化,从一模研究备考。

一、命题方向综述

总体来说,西城和海淀的一模试卷命题方向基本符合高考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注重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回归学科本质。

2、研究生活实际,使用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和语言,使学生能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3、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强调知识的整体和综合把握,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总结,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降低试题难度和知识考查深度,避免人为的繁难偏怪,增加“漫画、图形、曲线、古诗文等”多元化形式,强化学生阅读的宽度和广度,加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时政热点的能力。

二、各个角度分析

试题角度海淀区西城区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4、25题以年俗文化:以农历羊年为背景,引入汉字“羊”。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西城24题以中国传统绘画为背景,25题以中国传统发型“坠马髻”为背景。考察文化继承与创新。2、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25题以年俗文化:以农历羊年为背景,引入汉字“羊”。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24题以中国传统绘画为背景,25题以中国传统发型“坠马髻”为背景。考察文化继承与创新。3、贴近社会现实,研究生活实际,使用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和语言27题,本题以学生熟悉的养热带金鱼为背景。“鱼缸法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关注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26题,本题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北京什刹海的三轮车胡同游的情境,反映出公民文化素养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掌握基础知识、原理、观点和方法38(1)题,本题以城乡综合治理为背景,从《政治生活》中,选取了3个主体:党、政府、公民,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39题,本题考查知识为:矛盾特殊性。从内涵上把概念分为三层: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通过分析材料,本题描述的是同一事物,强调阶段性和矛盾的`地位,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5、降低难度和深度,试题多元化形式34题,曲线类。通过分析农业“微笑曲线”,分析农产品的研发、生产、行销的附加值比较。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27、33、34题,题型多样,如引文类、图表类。33题以图表作为载体,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导出解决措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2015高考命题趋势及对策

1、预测2015高考命题热点:

高考考查内容、素材选择、呈现方式的改革仍有空间(如立德树人:革命传统、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法制意识)。

2、复习中须注意的重点题型:

经济:图形曲线、数据分析;

哲学:诗词文赋引文题、启示类漫画题;

政治:主体区分类、程度词类;

文化:文字分析类。

3、注重学科本质,特别是价值观命题

4、增加阅读的宽度和广度,关注《焦点》、《半月谈》、《南方人物周刊》、《财经周刊》、《环球人物》等高端杂志。

高三一模海淀英语范文 篇6

完型词汇总结usualadj.寻常的------unusualadj.不寻常的practicev.n.练习Practicemakestheperfection.progress 进步不可数名词makesomeprogress.取得一些进步 4 funnyadj.有趣的thefunniest最有趣的hard困难的thehardest最 困难的safe安全的thesafest最安全的fixv.安装,修理restn.v.休息havearestdigv.挖掘,插 digdugdugdigahole挖了一个洞digmyhandsintomypocket把手叉进兜里

8.failv.失败---------failuren.failtodo 做某事失败了

9.honorn.荣誉v.给-----以荣誉

10.howbadly极其地,多么

11.realize意识到v.Herealizedhewasright.实现realizeone`sdream实现某人的梦想

12.trust信任,信赖v.13.praise表扬

14.respect尊敬v.n.15.support支持,支撑Isupportyouropinion.我支持你的观点。supportyourfamily

16.coach教练n.sand沙子hill小山

17.reply答复 v.过去式 replied

18.nervous紧张的adjfeelalittlenervous

19.fearn.v恐惧,害怕,担心 facethefear面对困难

20.orderv.订购,订货,点餐,命令n.次序,顺序

Theofficerorderedthesoliderstofireattheenemy.长官命令士兵向敌人开火。

21.top顶部nthetopofthewall墙的顶端

bottom底部I canbetyouthedollarofthebottom.我敢用最后一美元跟你打赌。

22.shout喊叫 v.shoutatsb冲着…..喊

23.abit一点儿Heisabitnervous.他有一点紧张

同义词:alittle.alittleshy有一点儿害羞

kindof 一点儿(非正式文体)Heiskindofspeaksinthepublic.在公众面前说话,他有点儿紧张。

24.consider考虑vconsidertodosth考虑做某事

25imagine想象 v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下一篇: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