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公式总结

2024-10-03

工程力学公式总结(精选6篇)

工程力学公式总结 篇1

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受力图 P2 刚体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静力学公理: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二力平衡条件3加减平衡力系原理(1)力的可传性原理(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P7 约束:柔索约束;光滑面约束;光滑圆柱(圆柱、固定铰链、向心轴承、辊轴支座);链杆约束(二力杆)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

P16平面汇交力系平衡几何条件: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P19 合力投影定理

P20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条件:∑Fix=0;∑Fiy=0。2个独立平衡方程 第三章 力矩平面力偶系

P24 力矩M0(F)=±Fh(逆时针为正)P25 合力矩定理 P26力偶;力偶矩M=±Fd(逆时针为正)P27力偶的性质:力偶只能用力偶平衡 P28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 第四章平面任意力系

P33 力的平移定理

P34平面力向力系一点简化

P36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条件:∑Fix=0;∑Fiy=0,∑M0(Fi)=0。3个独立方程 P38平面平行力系平衡条件:2个独立方程 P39 静定,超静定

P43 摩擦,静摩擦力,动摩擦力 第五章 空间力系 重心

P53 空间力系平衡条件:6个方程;空间汇交力系:3个方程;空间平行力系:3个方程

第六章 点的运动

dsP64 质点

P65 点的速度v,dtv2dv加速度:切向加速度a,速度大小变化;法向加速度an,速度方向变

dt2化,加速度aa2an

第七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P73平动 P74转动,角速度转速,r/s)P76 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vR,加速度aR,anR2 第九章 刚体动力学基础 P87 质心运动定理:maFe

P88转动定理JzMz,转动惯量:圆环JzmR2;圆盘JzmR2/2;细杆Jzml2/12。

dd,角加速度,角速度2n(n是dtdtP91平行轴定理Jz`Jzmd2 第十章 动能定理

Jz2mv2P97平动刚体动能T;转动刚体动能T

22P100弹性力的功Ac2(122)2P101动能定理T2T1所有内力、外力的总功,对刚体来说内力作功为0。第十一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P107 强度、刚度、稳定性;对变形固体所做的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小变形假设。

P108 截面法、应力

P109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第十二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P110轴力

P111正应力FN,[]o/n []许用应力(强度条件)

AFll,胡克定律E或lN,E是材料拉压

EAlP114轴向拉压变形:线应变弹性模量,EA是材料抗拉压刚度,横向线应变`,μ是泊松比 P116低碳钢力学性质,强度指标,伸长率

P122应力集中 第十三章 剪切

P128 剪切实用计算:切应力均匀分布FS[]许用切应力,[]o A挤压实用计算:挤压应力均匀分布bsFbs[bs]许用挤压应力,对圆柱形挤Abs压面Absdl,d是圆直径,l是圆柱高度。第十四章 扭转

p(Nm),p是功率,n是转速(r/min)nP135扭矩T,从左端看,顺时针外力偶矩产生正扭矩T=M0 P134传动轴扭转外力偶矩M09550P137扭转切应力maxTT,极惯性矩Ip,抗扭截面系数Wp:圆形Ip/RWpIpD432,WpD316,空心圆轴Ipα=d/D D432,Wp(1)4D316(14)扭转强度条件maxP139扭转角TmaxWp[]许用切应力

Tl(弧度),GIp:截面的抗扭刚度 GIp第十五章 弯曲内力

P144 支座形式和支座反力、梁的典型形式 P146 剪力Fs、弯矩M P150剪力Fs、弯矩M与均衡力q的关系 第十六章 弯曲应力 P154中性层、中性轴 P155最大正应力maxMymaxM,IZ是惯性矩,WZ是抗弯截面系数:矩形IZWZbh3bh2d4d3;圆形IZ;空心圆截面 IZ,WZ,WZ1266432IZd464(1),WZ4d332(14)

P158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max[]许用弯曲正应力

P163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十七章 弯曲变形

P169 挠度v、转角θ P172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P176表17-1(8)(9)

第十八章组合变形

P184弯曲+扭转:横向力使轴弯曲,弯矩是M;转动力使轴扭转,扭矩是T。第三强度理论r31WZ1WZM2T2[];

第四强度理论r4M20.75T2[]

第十九章 压杆的稳定性 P193 压杆的柔度li,惯性半径iI,杆长为l,μ是长度因数P191 A1细长杆p,欧拉公式cr2E2; 2中长杆Sp,直线公式crab; 3粗短杆S,强度公式crS 第二十章 动载荷

P204 提高构件抗冲击能力的措施 第二十一章 交变应力 P208 疲劳破坏,循环特征rmin:r=-1,对称循环交变应力;r=0,脉动循环;maxr=1,静应力。

P210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

工程力学公式总结 篇2

1 热力学基本公式应用条件的理解

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公式是:

严格地讲,热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条件是: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在不做非体积功的情况下进行的可逆过程[4]。上述热力学的基本公式的应用条件可以从它们的推导过程得到理解。

首先,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得到

式(a)只适用于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只有物质守恒,能量才能守恒,所以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导出的公式必须服从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这个前提。

其次,在不做非体积功的情况下,也即非体积功δWf=0时:

δWv是体积功,根据体积功的定义:

将式(c)代入式(b)则有:

式(d)适用于不做非体积功的情况。将式(d)代入式(a)则有:

由于利用式(d)和式(a)推导而得到式(e),所以式(e)不仅要服从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还得服从不做非体积功的应用条件。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得到:

式(f)适用的条件是过程可逆。将式(f)代入式(e)则有:

从推导过程看,式(1)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结合不做非体积功条件所得到的联合公式,所以式(1)的应用条件必然是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在不做非体积功的情况下进行的可逆过程。其余三个基本公式是利用式(1)和相应的函数定义式就能得到。

对焓的定义式H=U+p V取微分可得:

将式(1)代入上式则有:

即:

因为H=U+p V适用于任何情况,没有条件的限制,因此式(2)的应用条件也必然是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在不做非体积功的可逆过程。

同理,对亥姆霍兹函数的定义式Α=U-TS和吉布斯函数的定义式G=U+p V-TS进行微分后,然后将式(1)代入则分别得到:

同样的是,Α=U-TS和G=U+p V-TS适用于任何情况,式(3)和式(4)的应用条件也必然是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在不做非体积功的可逆过程。

2 热力学基本公式在不可逆过程中应用的理解

严格地说,热力学基本公式只适用于组成不变的封闭系统中无非体积功的可逆过程,但是遇到不可逆过程也可以使用热力学基本公式。因为热力学四个基本公式中所涉及的热力学变量分别是U、T、S、V、p、H、A、G,而这些热力学变量是状态函数,它们的变化量只取决于过程的始末态,而与具体的变化过程没有关系,通过状态函数法可求得。下面就以Gibbs函数为例分析热力学基本公式在不可逆过程中的应用。

如果组成不变的封闭系统经历了一个微小的不可逆过程,由状态(S,V)达到状态(S+d S,V+d V),系统的d U可以通过设计如下的可逆途径计算:

步骤Ⅰ是等容变熵过程,d V=0,根据式(1)得:

步骤Ⅱ是等熵膨胀(或压缩)过程,d S=0,根据式(1)得:

根据状态函数法可知:

即:

显然,这就是公式(1)的本身。如果把焓函数、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应用于不可逆过程,也会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结果表明,组成不变的封闭系统进行简单的物理过程,即使这一过程不可逆,也可以直接使用热力学基本公式计算状态函数的变化量。这个结论的数学意义是:对于发生简单物理变化的封闭系统(组成不变)而言,热力学基本公式适用于不做非体积功的任意过程。

3 热力学基本公式在可逆相变中应用的理解

可逆相变在恒温恒压及两相平衡共存的条件下进行的相变,是一种理想状况,在实际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般把非常接近于平衡相变的相变过程就视为可逆相变。可逆相变尽管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在可逆相变过程中各相的组成和量,从微观角度看始终是变化的,但是从宏观看各相的组成和量却不发生变化,整个系统就相当于组成不变的封闭系统,加之变化过程可逆,所以热力学基本公式也适用于可逆相变的变化过程。

4 热力学基本公式在化学平衡中应用的理解

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达到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的动态平衡状态就叫化学平衡。不同的体系达平衡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但系统达到化学平衡后共同的特点是:

①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静态,而实际上是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进行;

②产物和反应物的数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只要外界条件改变,平衡状态就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当化学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反应体系中个化学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也即组成不变且可逆。再者,热力学上研究的化学反应体系是一个封闭体系。这也就是说化学平衡在热力学上是一个组成不变的封闭系统,而且过程可逆,因此可用热力学基本公式研究化学平衡问题。

5 结语

根据热力学基本公式的推导过程可知,热力学基本公式的的应用条件是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在不做非体积功的情况下进行的可逆过程。对于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的不可逆过程,由于热力学基本公式涉及的变量都是状态函数,因此热力学基本公式也是适用的。对于可逆相变和化学平衡,因为二者相当于组成不变的封闭系统的可逆过程,所以可用热力学基本公式研究可逆相变和化学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1]解念锁.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5):164-165.

[2]钱维兰,叶亚平,顾聪.浅谈物理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00-101.

[3]杨守洁.热力学内容总结课的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2011,38(5):284.

工程力学公式总结 篇3

【摘 要】热力学作为物理化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该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热力学部分涉及公式较多,推导过程也较为抽象繁琐,记忆起来相对困难。本文针对热力学基本方程及其衍生公式,阐述其记忆技巧。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工科院校中材料、应化、环境、制药与化工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热力学作为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推导过程繁琐、公式多、抽象等特点,学生学习记忆起来有一定实际困难。要学好热力学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对相关理论具有透彻的理解,而且更需要学生掌握记忆技巧。本文针对热力学基本方程及其衍生公式,闡述其记忆技巧。

【关键词】物理化学;热力学基本方程;记忆技巧

1.热力学基本方程记忆技巧

物理化学课程热力学部分主要涉及五个状态函数:U(热力学能)、H(焓)、S(熵)、A(亥姆霍兹函数)、G(吉布斯函数)。这五个状态函数具有一个共性即不能通过实验直接测定。而可通过实验直接测定的函数有p(压力)、T(温度)、V(体积)等。热力学基本方程即是描述实验可测变量与不可测变量之间的函数式。推导出的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为:dU = TdS – pdV;dH = TdS + Vdp;dA = – SdT – pdV;dG = – SdT + Vdp。根据这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还可以衍生出一阶偏导数关系式、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循环公式等。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记住这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至关主要。显然,强制地生硬记忆是很容易事倍功半的,那么如何对这几个公式快速记忆呢?观察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可以总结得到三个特征,首先,T和S为一对组合,p和V是一对组合。其次,T作为常量,S则为变量,S作为常量,T则为变量,p和V亦是如此,且S和p为常量时,前面须加负号。第三,第一和第二个、第三和第四个热力学方程的前半部分相同,第一和第三个、第二和第四个热力学方程的后半部分相同。根据以上特征,记忆热力学方程则变得较为简单快速。

2.U,H,A,G的一阶偏导数关系式记忆技巧

4.结束语

工程力学公式总结 篇4

道路交通流理论

4.1交通流特性 4.1.2连续流特征

1.总体特征

交通量Q、行车速度VS、车流密度K是表征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基本参数。此三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为:

QVSK

式中:Q——平均流量(辆/h);

VS——空间平均车速(km/h);

K——平均密度(辆/km)。

能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特征变量:(1)极大流量Qm,就是QV曲线上的峰值。

(2)临界速度V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速度。(3)最佳密度K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密量。

(4)阻塞密度Kj,车流密集到车辆无法移动(V=0)时的密度。

(5)畅行速度Vf,车流密度趋于零,车辆可以畅行无阻时的平均速度。2.数学描述

(1)速度与密度关系

格林希尔茨(Greenshields)提出了速度一密度线性关系模型:

VVf(1KK)

j 当交通密度很大时,可以采用格林柏(Grenberg)提出的对数模型:

VVmlnKjK

式中:Vm——对应最大交通量时速度。

(4—1)

(4—2)(4—3)

当密度很小时,可采用安德五德(Underwood)提出的指数模型:

VVfeKKm

(4—4)式中:Km—为最大交通量时的速度。

(2)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QKVf(1(3)流量与速度的关系

K)

(4—5)KjV2QKJ(V)

(4—6)

Vf综上所述,按格林希尔茨的速度—密度模型、流量—密度模型、速度—流量模型可以看出,Qm、Vm和Km是划分交通是否拥挤的重要特征值。当QQm、KKm、VVm时,则交通属于拥挤;当QQm、KKm、VVm时,则交通属于不拥挤。

4.1.2间断流特征

在一列稳定移动的车队中观察获得的不变的车头间距被称为饱和车头间距h,假设车辆进入交叉耗时为h,那么一个车道上进入交叉的车辆数可以按式(4—7)计算:

S3600

(4—7)h式中:S——饱和交通量比率(单车道每小时车辆数);

h——饱和车头时距(s)。

然而,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总会受到周期性的阻隔。当交通流开始移动时,前几辆车耗时均大于h。将前几辆的超时加在一起,称为启动损失时间:

l1ti

(4—8)

i式中:l1——启动损失时间(s);

ti——第i辆车的超时。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离散型分布

1.泊松分布(1)基本公式

(t)ket P(k)k,k0,1,2,(4—9)

k!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单位时间间隔的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e——自然对数的底,取值为2.71828。

若令mt为在计数间隔t内平均到达的车辆(人)数,则式(4—9)可写成为:

P(k)(m)kemk!

到达数小于k辆车(人)的概率:

k1 P(k)miemi0i!

到达数小于等于k的概率:

kmiem P(k)

i0i!

到达数大于k的概率:

P(k)1P(k)1kmiem

i0i!到达数大于等于k的概率:

k1P(k)1P(k)1miem

i0i!到达数至少是x但不超过y的概率:

yP(xiy)miem

ixi!用泊松分布拟合观测数据时,参数m按下式计算:

gkjfjgkjfjm观测的总车辆数j1总计间隔数=gj

1fNjj1式中:g——观测数据分组数;

(4—10)(4—11)

(4—12)

(4—13)(4—14)(4—15)(4—16)

fj——计算间隔t内到达kj辆车(人)这一事件发生的次(频)数;

kj——计数间隔t内的到达数或各组的中值;

N——观测的总计间隔数。(2)递推公式

P(0)em

P(k1)mP(k)

(4—17)k1(3)应用条件

车流密度不大,车辆相互影响微弱,无外界干扰的随机车流 条件:mS2 其中:

21gSN1(k2jm)fj

j12.二项分布(1)基本公式

P(k)Cktn(n)k(1tn)nk,k0,1,2,n

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n——正整数;

Ckn!nk!(nk)!

通常记pt/n,则二项分布可写成:

P(k)Ckknp(1p)nk,k0,1,2,n ,式中 0p1,n、p称为分布参数。到达数少于k的概率:

k1P(k)Ciinp(1p)ni

i0到达数大于k的概率:

(4—18)(4—19)

(4—20)(4—21)

iiP(k)1Cnp(1p)ni

(4—22)

i0k对于二项分布,其均值Mnp,方差Dnp(1p),MD。因此,当用二项分布拟合观测数时,根据参数p、n与方差和均值的关系式,用样本的均值m、方差S2代替M、D,p、n可按下列关系式估算:

p(mS2)/m

(4—23)nm/pm2/(mS2)(取整数)

(4—24)(2)递推公式

P01p

nPk1nkpPk

(4—25)

k11p(3)应用条件

车流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用二项分布拟合较好。3.负二项分布(1)基本公式

1P(k)ck1p(1p),k0,1,2,k,(4—26)式中:p、为负二项分布参数。0<p<1,为正整数。

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数大于k的概率:

1P(k)1ck1p(1p)

(4—27)

i0ki由概率论可知,对于负二项分布,其均值M1p/p,方差D1p/p2,MD。因此,当用负二项分布拟合观测数据时,利用p、与均值、方差的关系式,用样本的均值m、方差S2代替M、D,p、可由下列关系式估算:

pm/S2,m2/(mS2)(取整数)

(4—28)

(2)递推公式

P0p

P(k)k11pP(k1)

(4—29)k(3)应用条件

当到达的车流波动性很大或以一定的计算间隔观测到达的车辆数(人数)其间隔长度一直延续到高峰期间与非高峰期间两个时段时,所得数据可能具有较大的方差。4. 离散型分布拟合优度检验——2检验

(1)2检验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① 建立原假设H0

g

② 选择适宜的统计量: 2(f2jnpj)g2j1npfj

jj1Fn

J

③ 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 2

④ 判定统计检验结果: 当22时假设成立

(2)注意事项

 总频数n要足够大;  分组数g5,且要连续;

 Fj5(即各组段的理论频数不小于5),否则要与相邻组归并;

 DF

 DFg(对第一类H0)

 DFgq1

(对第二类H0)

(注: g为合并后的组数值)

4.2.2连续型分布

1.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若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就是负指数分布。

由式(4—9)可知,计数间隔t内没有车辆到达(k0)的概率为:

(4—30)

(4—31)(4—32)

P(0)et

上式表明,在具体的时间间隔t内,如无车辆到达,则上次车到达和下次车到达之间,车头时距至少有t秒,换句话说,P(0)也是车头时距等于或大于t秒的概率,于是得:

phtet

(4—33)而车头时距小于t的概率则为:

pht1et

(4—34)

若Q表示每小时的交通量,则Q/3600(辆/s),式(4—33)可以写成:

phteQt/3600

(4—35)

式中Q/3600是到达车辆数的概率分布的平均值。若令M为负指数分布的均值,则应有:

0 /

(4—36)

M1/360Q负指数分布的方差为:

D1

2(4—37)用样本的均值m、方差S2代替M、D,即可算出负指数分布的参数。此外,也可以用概率密度函数来计算。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P(t)ddP(ht)[1P(ht)]et

(4—38)dtdt于是:

P(ht)P(t)dtetdtet

(4—39)

ttP(ht)P(t)dtetdt1et

(4—40)

00tt(2)适用条件

负指数分布适用于车辆到达是随机的、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情况。通常认为当每小时每车道的不间断车流量等于或小于500辆,用负指数分布描述车头时距是符合实际的。

2.移位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分布函数:

phte(t),t

(4—41)

pht1e(t),t

(4—42)(2)适用条件

移位负指数分布适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和车流量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3.爱尔朗分布

(1)基本公式

l1P(ht)(lt)ielt

i0i!当l0时,负指数分布;当l时,均一车头时距。(2)适用条件

通用于畅行车流和拥挤车流的各种车流条件。

4.3 排队论模型

1.基本概念 2.M/M/1系统

(1)在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

P(0)1

(2)在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

P(n)n(1)

(3)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

n1

(4)系统中顾客数的方差

(1)2

(5)平均排队长度

2q1nn

(6)非零平均排队长度

(4—43)(4—44)

(4—45)

(4—46)

(4—47)(4—48)

qw1

(4—49)1(7)排队系统中平均消耗时间

d1n

(4—50)(8)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

w()d1

2.M/M/N系统

(1)系统中没有顾客的概率为

P(0)1N

1kNk0k!N!(1/N)(2)系统中有k个顾客的概率为

P(k)kk!P(0)kN

kN!NkNP(0)kN(3)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为

n=+N1P(0)N!N(1/N)2

(4)平均排队长度

q=n

(5)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为

dq1n

(6)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为

w

q

注:M/M/N系统优于N个M/M/1系统

(4—51)

(4—52)(4—53)

(4—54)

(4—55)

(4—56)

4.4 跟驰模型

4.1.1 线性跟驰模型

Xn+1(t+T)=Xn(t)Xn1(t)L

(4—57)式中: Xn(t)——在t时刻,第n号车(引导车)的位置;

Xn1(t——)在t时刻,第n1号车(跟随车)的位置;

——反应灵敏度系数(1/s);

L——在阻塞情况下的车头间距。将上式微分得到:

Xn+1(t+T)=Xn(t)Xn1(t)

式中: Xn+1(t+T)——在延迟T时间后,第n1号车的加速度;

Xn(t)——在t时刻,第n号车的速度;

Xn1(t——在)t时刻,第n1号车的速度。4.1.2 非线性跟驰模型

Xn+1(t+T)=X(t)XXn(t)Xn1(t)n1(t)

n式中:——比例常数。

V1m2Vf

4.1.3跟驰模型的一般公式

XXmn1(t+T)n+1(t+T)=X

n(t)Xn(t)Xn1(t) n1(t)lX式中:Xmn1(t+T)Xn(t)Xn1(t)l为灵敏度;m,l为常数。

4.5流体模拟理论

4.5.1 车流连续性方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流入量—流出量=数量上的变化

即:

q(qd)qdtk(k)d kdx

(4—58)

(4—59)(4—60)

化简得到

dqdt d dkdkdq0

(4—61)dtdx又因为

qkv

于是

dkd(kv)0

(4—62)dtdxdkdv

(4—63)dtdt用流体力学的理论建立交通流的运动方程:

4.5.2 车流中的波

(V1VW)k1t(V2VW)k2t

(V1VW)k1(V2VW)k2

VW由q1k1V1,q2k2V2得:

VW(q2q1)

(4—65)

k2k1(V1k1V2k2)

(4—64)

k1k2当q1q2,k1k2时,VW为负值,表明波的方向与原车流的方向相反。此时,在瓶颈过渡段内的车辆即被迫后涌,开始排队,出现拥塞。有时VW可能为正值,这表明此时不致发生排队现象,或者是已有的排队将开始消散。

第四章课后习题

11114—2(1)QmVmKmVfKj821052152.5辆/h

222211(2)VmVf8241km/h

224—5 由题意知,车头时距服从指数分布:(1)Q1辆/s 36003t53

P(t5s)ee0.1 89(2)车头时距t5s所出现的次数:

F(t5s)P(t5s)Q0.1891200227

(3)车头时距t5s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h(t5s)4—9

(1)按单路排队(M/M/3)360016s

F(t5s)1500辆/h=51辆/s,=600辆/h辆/s1262.552.5,1,系统稳定N3611P(0)N1k==0.0452Nk3N!(1/N)k0k!3!(15/6)k0k!P(0)2.540.045q=3.5辆N!N(1/N)23!3(156)2nq6辆wdqN1

n8.4sq18.4614.4s(2)按多路排队(3个M/M/1)先求M/M/1:

=1500351=辆/s,=辆/s36003662.552.5,1,系统稳定N361 P(0)16225q辆,n5辆161dn36s,wd130s再求3个M/M/1

225q33=12.5辆,16d

n30s1353=15辆

n36s,wd1

4—10 解:上游密度 k1过渡段

k1Q184辆/km V1Q1 84辆/kmV1q2q1388042001.49km/h k2k129984

VW表明此处出现了迫使排队的反向波,其波速为1.49km/h 故此处车辆平均拥挤长度为:

L1.691.491.26km 2计算拥挤持续时间:

排队车辆数:

(Q1Q2)1.69541辆 排队消散时间:(Q1Q2)1.690.28h

工程力学公式总结 篇5

2010年下期,在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团委紧紧围绕服务我院师生这一宗旨,以“团结、学习、责任、高效”为方针,立足我院团员青年的根本需求,以团的先进性教育为基础,以工作创新为出发点,以服务青年成才为落脚点,大力、稳健的推进我院团委工作。我院团的工作在继承中发展,一学期来,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青年工作,同时,我院团委积极响应上级团委号召,把创建学习型团学组织放在重要位置,并以此为契机,完善团学干部的自我培训、提升机制。

一、大力推进青年思想建设、增强各级团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1、以团校为主要载体、结合多种形式对我院青年进行团知识教育 团校主要面向我院广大优秀团干和优秀团员同学,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团建这一核心,对当代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讨论,以及对其工作、学习和实践经验展开广泛交流,采取讲座、分组讨论、团知识竞赛、观看影片等多种形式,旨在使我院团员进一步了解团的基本知识,掌握团的基本动态,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团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团员发挥团员青年的先进性,以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育人职能,为我院培养一支具备优秀政治素质团员队伍,以此来推动广大团员青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我院团组织队伍的竞争力、号召力。

2、密切各班委的联系,促进其深入探讨与交流

各班委是我院最基本的团组织—班团支部的领导机构,是由

各班自由选举产生的优秀骨干人员所组成,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班的风气风貌,所以,对各班委的教育与培训一直是我院团工作的重点。通过组织不同年级各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之间的交流,各班负责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为自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各班委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映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学院团学工作的开展做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

3、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团队素质

团干不仅是我院学习和学生工作中的佼佼者,更应该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优秀作风的贯彻和发扬者,这是学生团干这一身份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我院选拔和任用团干的原则与标准。在开展团工作的过程中,团干既是制定方案、部署工作的组织者,同时也是贯彻方案的实施者,因此我院团委在日常工作中把团干培养当作首要任务。

院团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会议、党校团校、干部培训、素质拓展等途径,提高团干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知识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以《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团委学生会干部考核条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团委学生会工作制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团委学生会管理制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团委学生会章程》等为工作和考核的标准,使工作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学期考评等机制关心团干成长,规范团干权责,引导团干成长,提供创新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团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聘请以往有经验、有方法、有成绩的优秀团干和高年级党员担任团、学工作助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和对新团干的传、帮、带作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学习刻苦、工作勤奋、作风扎实、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团干队伍。

二、稳步、有序开展文体活动;做优秀活动、创精品活动

1、做好传统活动,发掘新的立意;助力学生学习,丰富课余生活 我院团委按照计划稳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了院系文化,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寝室文化节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给同学们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辩论赛场上的激情飞扬是语言和语言的交锋、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新生演讲赛,将专业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将爱国、爱校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融入各项活动中,使同学们受教育,长才干。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将单纯的“说教”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教”,从无形中达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激情、使其掌握大学中学习的正确方法,我院适时的开展了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新生老生们畅所欲言,愉快而热烈的进行交流,新生们从中获益不少。同时,我院团委还大力推行英语早读和四六级模拟考,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大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英语成绩,四级模拟考试的成绩也是一次比一次提升,相信此次的四六级考试一定会取得较高的通过率。

2、特色活动做好做精,打造我院精品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建筑行业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为了用建筑人的声音,用建筑人的风采,用建筑人的真诚,去感染每一个湘大师生,我院开展了以“构建节能城市 建筑改变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建筑文化节。此次活动由湘潭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共青团湘潭大学委员会主办,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团委承办。本次文化节一如既往的开展了建筑文化论坛、建筑

模型设计大赛、建筑图片及建筑模型专题展等专业性强、特色明显的活动。文化节举办期间,青海玉树发生了强烈地震,举国悲痛。为了向灾区同胞献出爱心以及普及建筑防震知识,我院团委紧急策划了为玉树灾区的捐款活动。活动在市区开展,我们向市民宣传普及防震的相关知识,同时组织募捐。募捐的现场火爆,同时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件。许多老人慷慨解囊;一位母亲把着孩子的手将捐款郑重的放进捐款箱,并对我们说 “你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一位女士捐赠四百元整却拒绝留下联系方式……经过一天的努力,我们共筹得善款3193元,并将其如数捐给了玉树灾区。

为了鼓励我院学生回报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我院开展了“星辰支教”的爱心支教活动。该活动是以一帮一的形式开展的爱心家教活动,一个大学生对应帮助一个家庭困难的先锋小学学生,每周双休日登门对其进行课业辅导。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已经和17名小学生结成了对子,在志愿者们的悉心教导下,小学生们的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此,志愿者们感到欣慰,而很多家长表示 “大学生给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非常感谢。”

为了树立我院学生勤俭节约的积极生活态度,也是作为对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响应,我院坚持开展“爱心回收”的活动。“爱心回收”以寝室为单位,将同学们平时丢弃的却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加以回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出售或再利用,设立基金对所得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用于其他爱心公益活动。该活动的开展使我院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这不仅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的现实执行。

3、热心公益事业,扩大我院团委影响力

为倡导节约型校园,搭建好书交流平台,带走知识,留下爱心,我院团委开展了全校范围的爱心书籍义卖活动。本次活动让全校师生将自己不再需要的工具书、参考书、文学著作等捐出,低价义卖给需要的同学,并把义卖所得的资金纳入我院爱心基金,我们原本计划在明年开学时把义卖基金以物资的形式捐赠给贫困小学生,然而,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的第二天,我们偶然得知,化学学院09药学2班刘波同学的父亲不幸发生意外,正在医院抢救,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我院团委经商议立马决定,改变本次爱心义卖活动原来的意图,将部分捐款用于帮助刘波同学。经过多方努力,最后我院筹得爱心捐款3534.3元,最后我们共同商讨决定,除了给贫困小学生买文具的钱,把剩下的所有爱心款2000元捐献给09药学二班的刘波同学。此次活动很好的展现了我院团委的精神面貌,在他人遇上困难时竭力帮助,组织内部精诚团结,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团组织的朝气与活力。

三、建设学习型团学组织、突出服务师生的工作思想

1、学习、工作、生活相互协调渗透,建设学习型团学组织

我院团委积极响应上级团组织建设学习型团学组织的号召,紧紧围绕学习这一要点,结合学风建设,通过明确学习方向,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首先创建一个学习型的团干队伍,再发挥其以点带面的作用,将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思想贯彻到基层。以形成人人向学的学习风气为目标,建立内外互动的学习机制为手段,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学习的平台,最终使学生们达到自我培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2、以服务师生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团委工作更加细致更加全面

我院团委着重突出“服务”这一理念,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这一理念,我们更加端正了工作的态度,找准了工作的方向。以是否有利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否有利于服务院领导老师顺利高效开展工作为标准,我院团委开展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

在院团委的指导下,勤工俭学部服务我院贫困学生,为其寻找勤工助学岗位,至今已帮助很多学生找到了兼职,使其不仅有机会赚取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更使其具有了一门实践的经历。为了加强我院领导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我院已设立师生信箱。学生们不管是生活上有困难、有疑惑,还是有好的建议,都可通过此途径向院里反映。

四、发展与展望

防洪工程常用计算公式 篇6

2010-8-28强新泉

摘自新浪 强新泉的博客

在抗洪抢险中,经常遇到一些技术问题,也就是暴雨、洪水、河道、水库的设计洪水、校核洪水、河道过洪能力计算问题,本人把一般常用的水利水电工程计算公式摘录如下,以供大家在抗洪抢险中参考、探讨:

㈠暴雨洪水设计

⑪暴雨设计:

暴雨:12小时降雨量达到30毫米或者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毫米时称为暴雨。每小时以内的降雨量达到20毫米也称为暴雨。设计暴雨的计算公式:

①设计点雨量计算公式:Htp=KpHt

(式中:Ktp——设计点雨量;Kp——皮尔逊曲线值;Ht——最大雨量均值;t——欲求时间;)②设计面雨量计算公式:Ht面=atHt

(式中:Ht面——设计面雨量;at——暴雨线性系数;Ht——设计历时点雨量;at、bt——暴雨线性拟合系数;)

③暴雨系数计算公式:at=

(式中:at、bt——线性拟合参数;F——流域面积;)

④多年平均径流量计算公式:Wp=1000yF

(式中:Wp——多年平均径流量;y——多年平均径流深;F——流域面积;)⑤设计频率年径流深计算公式:yp=yKp

(式中:y——多年平均径流深;Kp——频率模比系数;)

⑥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计算公式:α=y/x =W/1000Fx

(式中:α——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y——年径流深;x——多年平均降雨量;)⑫洪水设计:

①洪水特征:一般常用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过程线三个要素表示。

洪水设计的概念:一次降雨形成的洪水过程线,反映洪水的外形,过程线上的最大值就是洪峰流量,用Q表示。洪峰最高点就是洪峰水位,用Z表示。洪水过程线和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经过单位面积换算求得,就是洪水总量,用W表示。洪水过程线的底宽是洪水总历时,用T表示。从开始涨水到洪峰流量的历时称为涨水历时,用t1表示。从洪峰到洪水下落到终止的历时称为落水历时,用t2表示。洪水总历时等于涨水历时和落水历时之和。即T=t1+t2。一般情况下,一次降雨形成的洪水过程称为单式洪水过程。相邻两次以上的降雨,前面降雨形成的洪水没有泄完,后面降雨形成的洪水接踵而来,称为复式洪水过程。洪水的类型:洪水的类型一般分为六种,一是暴雨洪水,暴雨洪水又分为山洪和泥石流两种。二是融雪洪水,三是冰川洪水,四是冰凌洪水,五是雨雪混合洪水,六是溃坝洪水。洪水分级:根据国家《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按洪水重现期的大小,把洪水分为常见洪水(8-10年一遇)、较大洪水(10-50年一遇)、大洪水(50-150年一遇)、特大洪水(大于50年一遇)。

洪水的形成过程:从降雨到水流汇集至河流出口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也就是洪水的形成过程。洪水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物理过程,为了便于说明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化为:流域蓄渗过程、坡地汇流过程和河网汇流过程。也可以概化为产流过程和汇流过程。

⑪产流过程:指降雨满足了截流、下渗、填洼、和雨期蒸发后形成径流量的过程。⑫损失过程:流域的蓄渗过程,不直接生产径流,而是消耗或损失于植物截流、下渗、填洼、蒸发的降雨量。

⑬超渗产流: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到几百米,下部干土缺水量很大,一般降雨不能使土层达到田间持水量,因植被差,土质贫瘠,下渗能力低,往往形成的大量产流。

⑭蓄满产流:年降雨量充沛,地下水位高,包气带土层不厚,下层容易常达田间持水量,缺水量不大,不容易形成超渗产流,在土壤缺水量满足后全部产生径流的蓄流方式,称为满蓄产流。

⑮汇流过程:降雨或者溃坝形成的洪水,从产生的地点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汇集过程,称为汇流过程。也可以称为流域汇流。流域汇流分为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两个阶段。

⑯坡地汇流:降雨产生的水流从产生地点沿坡地向河槽汇集的过程,称为坡地汇流。分为坡面径流、表层径流和地下径流三种径流形式:坡面径流,出流过程一般用坡地汇流曲线的径流成因公式计算描述;表层径流,通常用线性蓄泄关系描述;地下径流,流动规律一般采用土壤饱和水流与非饱和水流方程进行描述。

⑰河网汇流:许多大小不同的河槽构成相互贯通的泄水系统,称为河系。水流沿着河槽向下游运动的过程,称为河槽汇流。在这个系统中,各级河槽的水流向下游流动的过程,称为河系汇流。在天然河槽,特别是在河系中,沿程旁侧支流洪水的加入和入流,干支流的互相干扰因素和沿程水力特性的差异,使河道洪水的波浪运动变化更为复杂,一般采用水流连续定理和蓄泄关系进行描述河系汇流。也就是采用径流成因公式计算描述出流过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直接用净雨代表坡面出流,经过河槽汇流计算描述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

⑱洪水过程的水源组成: 降雨形成的洪水过程,一般由地表径流、壤中流、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四种水源组成。地表径流,是超渗降雨形成沿坡面流动注入河槽的水量,是洪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壤中流,地表以下和地下水水面以上的包气带土层,由包气带进入河槽的水量称为壤中流。也可称为表层流。浅层地下水,指地下水面以下的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浅层地下水。也可称为潜水。河道切割深度达到潜水位以下时,潜水就会立即向河槽排泄,从而形成潜流。深层地下水,指第一个隔水层以下,不透水层以上的地下水。也可称为承压水或者层间水。深层地下水补给河道水量,一般不是本次降雨产生的。对于一个流域而言,深层地下水比较稳定,我们通常把深层地下水称为基流。

②洪水标准:分为五等5级,水工建筑物五等5级。正常运用洪水标准分为五级10-500年一遇8个档次,是一般设计洪水的标准;非常运用洪水标准分为五级200-10000年一遇8个档次,是一般校核洪水的标准。洪水设计前,把防洪工程的等级、级别和相应的洪水频率标准、确定出来,才能进行洪水设计。

③洪水设计

洪水设计,就是根据国家防洪工程设计的有关法律规范、洪水频率、标准把河道或沟道的洪水流量、水位、海拔高程、概略坐标(经纬度)、流域面积,计算设计出来的一种科学法定方法。洪水设计一般分为三种方法:

⑪实测资料设计洪水:

就是根据一个附近典型的水文站或者水库,设计计算本流域的洪水流量。计算公式为:Qm设=(Fs/Fz)2/3.Qmz

(式中:Qm设——洪水设计流量;Fs——设计控制面积;Fz——附近典型水文站的控制面积;Qmz——水文站的标准流量。)

⑫经验公式设计洪水:经验公式有两种计算公式。

一是洪水面积相关法:Qm=KnFn

(式中:Qm——洪水设计流量;Kn——不同重现期的8个洪水频率系数和不同分区的6个地形系数,洪水设计计算系数是28-48个系数;Fn——控制面积,F上面的n是面积系数。面积系数是12-24个,根据地形地貌状况确定。这种计算方法在1000平方公里内可以应用,超过100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慎用。在《XXX水文手册》里面可以查到。)

二是综合参数法:Qm=CNαFβΦγHη3n

(式中:N——洪水设计重现期(年);F——控制面积;Φ——流域形状系数,Φ= ;α、β、γ、η——水文手册中的30种设计计算参数。)

⑬暴雨资料设计洪水:按照产流面积、面雨量、径流深、前期影响雨量、入渗率、土壤含水量、平均降雨强度、净雨量、汇流计算、综合指数、参数、概化暴雨洪水过程线、洪水总量、根据产流高程、设计洪水,绘制设计洪水过程线图、在设计洪水过程线图上查算,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表。

㈡过洪断面的水力验算

一般习惯上应用明渠等速流计算公式,解决防洪工程的水力计算问题。人工渠道、天然河道、未充满水的管道,通称为明渠等速流。在明渠等速流的水,称为明渠水流,明渠水流是无压流。明渠水流,可能是恒定流,也可能是非恒定流。可能是等速流(均匀流),也可能是变速流(非均匀流)。当明渠水流的过水断面、平均流速、水深沿流动方向不变时,称为明渠等速流。否则,称为明渠变速流。明渠变速流是一般防汛单位研究的重点问题,明渠变速流是设计单位研究的复杂繁琐问题。

明渠等速流洪水的类型和水力计算要素:

①梯形断面的过水断面面积计算公式:ω=(b+mh)h

(式中:ω——过水断面面积,单位:平方米;b——底宽,单位:米;h——水深,单位:米;m——边坡系数,表示斜坡的垂直距离每增加1米,则水平距离相应增加m米;)过水断面宽度计算公式:B=b+2mh

湿周计算公式:X=b+2h

水力半径计算公式:R=ω/X =bh/b+2h(1+m2)1/

2②矩形断面的过水断面面积计算公式:ω=bh

湿周计算公式:X=b+2h

水力半径计算公式:R=ω/X =bh/b+2h

③宽浅矩形断面的过水断面面积计算公式:

当 ≥10时,X=b,R=h。

④圆形断面的过水断面面积计算公式:

ω=(θ-sinθ°)

水面宽度计算公式:B=2[h(d-h)]1/2

湿周计算公式:X= 1/2θd

水力半径计算公式:R=ω/X = d/4(1-sinθ°/θ)

(式中:d——直径;h——水深;θ=3.14/180°.θ°;θ°=180°+2arcsin.h-d/2/d/2)⑤不规则的天然河道的过水断面面积计算公式:

一般按照宽浅矩形断面计算。

⑥明渠等速流的平均流速计算公式:V=C(RJ)1/2

⑦明渠等速流的流量计算公式:Q=ωC(RJ)1/2

如果有流量模数K=ωC 值的话,则Q=K(R)1/2

⑧谢才系数C值的计算公式:C=1/n R1/6

⑨河道洪水和防洪工程的糙率n值的确定:

铁路、公路桥梁、河道堤防、排洪渠工程,把天然河道与人工渠道、堤防的糙率n值,在《水力计算》手册上罗列了15-24种情况,n值从0.012-0.040不等,一般习惯上把糙率n值统一确定为0.025进行计算。

⑽河道洪水设计的纵断面比降J值的测量确定,防汛部门规定:河道洪水计算或者防洪工程,一般纵断面比降测量的距离≥500米。在设计洪水和防洪工程中,一定要求以实际测量出来的上下游距离和高差的比降为准。

㈢水库溃坝洪水计算公式:

水库溃坝方式一般分为瞬溃、瞬分溃、渐溃三种。瞬溃,危害性最大,破坏力极强;瞬分溃,次之;渐溃,过程非常复杂。黄河流域洪水经验公式:

①峰顶流量:qm=λB(gH)1/

2②连续波流:λ=mn-1[2(m)1/2+u/(gH)1/2/1+2m]2n+

1③不连续波流:λ=βm[(βm-αm)(βm-αm)/(m+1))βm-αm+u2/(gH)1/2

④溃坝缺口宽度:b=KW1/4.B1/4.H1/2

⑤溃坝最大流量:Qmax=(8/27)(g)1/2(B/b)1/4.bH2/

3⑥溃坝沿程最大流量:Q1=W/(W/Qmax)+(L/VmaxK)

⑦溃坝洪水传播时间:t1=K[L1.75(10-h)1.5]/W0.2H0.3

5⑧溃坝洪水到达时间:t2=K2L1.4/W0.2H0.5hm0.25

⑨河槽过流能力:Q=AR2/3/n(J)1/2

⑩溃坝洪水传播到下游的洪峰:QL=W/W/Qmax+L/VmaxK

㈣生活污水量设计:Q=qNK/24*3600

㈤管道设计:⑪断面:A=3.14/4(d.d);⑫流量:Q=AV=3.14/4(d.d).V;⑬管径:d=[4Q/3.14V]1/2=3.14[Q/V]1/2;⑭管道的最经济流速计算公式:φ100-400,则

V=0.6-1.0m/s;⑮管道阻力:管道阻力=管道长度L/管道1m的阻力。管道1m的阻力=阻力系数*(流速*流速)。

㈥水库洪水计算公式:①溢洪道下泄流量:W=QT=1.5Bh2/3T;②水库洪水总量计算公式:W=1000KRF;③翼墙扩散角计算:tgθ=2/3[h/△h]1/2;翼墙下游长度计算:L=(2.5-3)△B/2;④淤地坝洪水总量计算:Wn=0.18Qm1.27;⑤滞洪库容计算:qp=Qp(1-V/Wp);⑥放水量确定:Qf=Am/3600TtN;⑦消能井计算公式:容积V=9.81/8.QH=1.23QH;流量

Q=0.62A[2gH]1/2;深度P=t-h+δ;平面面积BL=V/t;L=2B;B=[V/2t]1/2。

㈦水电站装机容量确定:⑪高水头大型水电站:水头在70m以上的装机容量大于75万KW的水电站;中水头中型水电站:水头在30-70m之间的装机容量在2.5-25KW的水电站;低水头小型水电站:水头在30m以下的装机容量在2.5KW以下的水电站;⑫水电站年利用小时:h=E/N;⑬装机范围确定:N=CNP;⑭水电站装机容量计算公式:P=9.81QHξ;⑮水电站单位时间的水能:N=9.81QH;⑯水电站出力计算公式:N=(6.0-8.0)QH;⑰水电站年发电量计算公式:E=NT。

㈧泰勒稳定分析数计算公式:m=C/KyH;安全系数:K=C/myH;

㈨河道施工期围堰导流计算公式:Q=1000FLC/86400=0.0116FLC

㈩铁路、公路桥梁的桥孔过洪能力审查计算公式:Q=εhBV;

风壅洪水水面高度计算公式:e=KV2F/(2gd)cosβ;

泥石流整体冲击力计算公式:F=λ.ycVc/g.sin2α;

水库抢险的管涌危险范围确定公式:J=hL/L=0.05,正常渗流出逸点一般在堤身的1/3以下处;出逸点渗流比降计算:J=sinβ;沉砂池断面平均流速计算公式:V=Q/HB;泥沙沉降的水平长度:L=VH/ω;沉砂池长度计算公式:L=KL;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Q=ωCVc;涵洞孔径净宽:b=Q/1.58H1.5;涵洞前面水深:H=[Q/1.58b]2/3。

上一篇:征信查询授权书有效期下一篇:留得往事成回味作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