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县2011-2015枣产业发展规划

2024-05-20

祁东县2011-2015枣产业发展规划(通用7篇)

祁东县2011-2015枣产业发展规划 篇1

祁政发[2011]5号文件

祁东县2011-2015年枣产业发展规划

为做大做强祁东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本县枣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县枣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是湘南地区枣树发源县之一,全县枣树种植历史悠久,枣产业现已发展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力量。枣树适应性强,栽培简便,结果盛产期相对较长,十分适宜我县大部分红黄壤、紫色页岩、石灰岩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乡镇村组种植。枣果含糖量高,维生素丰富,抗病性强,可鲜食、可制干、可酿酒、可用药,经济价值和可开发利用空间相对较大。祁东枣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南方鲜食枣的主要代表品种之一,外向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发展概况。“十一五”期间,全县枣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0年,全县枣树种植面积1万亩,比2005年增加0.6万亩,年均增长0.12万亩,全县枣产量

1.5万吨,比2005年增加了1.05万吨,年均增长1.21万吨;本地自有知识产权品种中秋酥脆枣、“云桥”牌优质南方冬枣种植面积达0.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0%,全县枣产业在面积、品种、技术、加工、市场和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二)主要特点。“十一五”期间,全县枣产业发展积极因素逐渐呈现,运行态势日趋稳健,为“十一五”深度推进奠定扎实基础。一是全县枣树传统零星种植逐渐被规模种植取代。2009年,全县规模连片枣树种植基地12处,面积3100亩。白鹤铺镇华丰村、洪桥镇祁丰村、白地市农科所等连片中秋酥脆枣基地以及风石堰镇毛坪村、白地市镇坪和塘村、归阳镇碧塘村、蒋家桥-步云桥-太和堂三镇等连片冬枣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二是全县枣树种质资源优势促进了卖方市场的形成。立足本县近百年的枣树种质资源,从传统品种中,芽变提纯选育了中秋酥脆枣和“云桥”牌优质南方冬枣。其中中秋酥脆枣被认定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其丰产性填补了国内空白,果实品质及抗性填补了南方空白,“云桥”牌优质南方冬枣获得了省农博会金奖。在此基础上,全县枣树良种繁育工作顺势启动,本地枣苗、枣果成功打入江西、广东、广西、河南、湖北、云南、福建等地区。三是全县枣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现已拥有枣产业相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发展订单基地近6000亩,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带动农户近200户,发展生产基地3000亩,枣科技示范、枣果酿酒研发、枣果冷链储运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臻成熟。

(三)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县枣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立足新的起点,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总量不大。近年,全县本地良种枣苗置身全国市场供应不求。全县枣树种植面积1万亩,枣产量1.5万吨,在农产品总量当中份额太少。基地种植面积只有3000多亩,连片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基地仅有6个,种植规模太小。全县尚有约12.5万亩宜枣疏林地、耕地和荒山缓坡地可待开发。二是平衡推进不够。近年全县枣树规模种植在一定区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但对全县紫色页岩地区和部分边远贫困山区乡镇村组的辐射力度不大,产业平衡纵深推进不够,部分宜枣荒山荒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尚处于闲置状态。三是技术研发不足。枣树新品种对种植技术、管理水平及储藏条件等要求较高,由于种植技术和园地管理水平不过关,部分基地尚存在坐果率低下、裂果等生产性难题,亟待解决。同时,这些新品种成熟期相对集中,加之较传统本地枣不耐储运,对储藏加工提出了新的产业要求。四是配套支持乏力。相关部门在引导枣产业扩张和做大产业面等方面工作力度不够,枣产业政策性扶持、融资和延伸拉长产业链条等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加快枣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枣产业发展是充分发挥我县品种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客观需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201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决定,积极利用新生强势产业,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湖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南方鲜食枣为主要品种内涵的祁东县枣产业已初见成效,全县枣树种质资源优势在全国南方省区优势明显,促进全县枣业发展的企业协会及生产大户平台基础已初具规模,全县干部群众要求发展枣业生产的呼声日渐高涨。同时,枣树是我县近百年来的传统产业,历经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代变迁,全县枣业生产一直经久不衰、薪火相传,成为全县除黄花菜、香芋、席草等主导经济作物外区域特色鲜明的又一支柱产业。在此背景下,积极利用全县枣树品种优势,扩大种植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全县主导农业产业经济结构优化转变,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枣业发展是加强紫色页岩绿化改造,推进丘岗山地开发的现实选择。我县地处南方丘陵山区地带、衡邵永干旱走廊,紫色页岩土种分布较多,农林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多年来,全县在紫色页岩地区绿化改造和丘岗山地综合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总的来看,全县紫色页岩绿化改造进程还任重道远。近年来,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发展利用枣业,改造提升全县紫色页岩地区提出了诸多的意见和建议,全县在发展枣业绿化改造紫色页岩、丘岗山地等贫瘠地区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枣树耐干旱、耐贫瘠,对土种的适应性相对较广,同时,全县紫色页岩、丘岗山地等可利用面积还相对较多,相关地区规模推进枣业生产的基础条件相对成熟。积极培育枣树这一适合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农林业主导产业,对于全县“三边”造林绿化、丘岗山地开发、区域林业经济等积极作用明显,也是全县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两型”社会的实质性举措。

(三)加快枣业发展是增强贫困山区增收致富能力,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农村发展进程在区域上不够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边远山区乡镇村组相对贫困,贫困的主要诱因是农业生产生态坏境相对恶劣,主导产业缺失。积极营造全县枣业整体拓展的产业氛围,利用枣树生长发育生物学性状对恶劣山区环境条件相对较强的适应性,在全县边远贫困山区乡镇村组大力发展枣业生产,是积极增强相关地区自身造血功能,摆脱输血式扶贫,实现开发式扶贫的重要举措。全县大部分边远贫困山区可利用荒山缓坡相对较多,且无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十分有利于生产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机绿色食品,产业附加值相对较高,可以有效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同时,积极把枣业打造成为全县贫困地区相对主导产业,也能有效呼应全县农业产业兴盛计划,减缓国家扶贫压力,统筹做好农村地区新时期群众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要求,围绕建设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坚持以建设江南最大枣业生产县为目标、推广优良品种为基础、机制创新为动力、龙头企业培育为载体,把枣业发展与农业农产化、扶贫开发、丘岗山地改造、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枣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高枣业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做大做强全县枣业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帮扶与扶持、市场主导、社会参与、风险自担;

2、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

3、坚持良种化支撑、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4、坚持机制创新,打造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5、坚持与扶贫开发结合,优先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从2011年起,每年发展枣树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使全县枣树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新建枣树良种繁育基地2500亩,新建面积500亩以上的枣树种植示范基地20-30个,新选育南方枣树良种3-5个,新建贮藏库5-10个,培育发展加工企业3-5个。年促进农民增收300元

以上,解决近3万人的贫困问题,祁东枣在全国南方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全力打造“江南枣都”。

五、发展布局

在稳定发展现有枣树种植基础的同时,突出全县红黄壤地区,着力全县贫困边远山区和缓坡山地,兼顾全县紫色页岩地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规划种植。把县内步五线、新白太线、老白太线、S210等4条公路沿线村组作为主要发展区域,重点在步云桥、砖塘、城连墟、太和堂、凤歧坪、白鹤铺、金桥、鸟江、风石堰、白地市、灵官等11个乡镇扩展种植,县城、乡镇和主要公路沿线用于建设用地的红线范围内不能作为发展种植区域。同时,加大对县内现有低产柑桔园、奈李园等果园改种发展力度。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形成东、中、西、边远贫困山区立体发展的枣产业区域格局。

六、发展重点

(一)良种繁育与研发。组织引导县新丰果业有限公司、县齐发水果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全县新建枣树良种繁育基地3-5个,总面积2500亩以上,其中中秋酥脆枣良种繁育基地1500亩,“云桥”牌优质南方冬枣1000亩,力争形成年出圃稳定在650万株以上的良繁规模。同时,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协会和生产大户,落实嫁接改造低产枣园2000亩以上。在此基础上,以县林业、科技、发改等部门为主,加强全县枣树新品种研发,围绕枣业发展向上争取科研实验和育种项目,争取立项支持组建“江南国家实验室”或“江南枣业育种中心”,着力研发夏枣和富硒枣树新品种2-3个。

(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从2011年起,分别在风石堰镇建设1个面积1000亩以上中秋酥脆枣滴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白地市镇建设1个面积1000亩以上的南方冬枣滴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步云桥拔毛冲、砖塘、金桥等地方分别建设面积1000亩以上的滴灌标准化枣树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在规划范围内新建面积200亩以上的枣树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枣树生产示范基地30-40个,新增生产种植示范面积10000亩以上。同时,选择部分生产示范基地,着力实施南方鲜食枣设施栽培、科技研发、创意农业、园艺观光示范建设。

(三)贮藏加工企业培育。从2011年起,鼓励引导相关企业、协会和生产经营大户新建万吨以上枣果贮藏保鲜库3座,带动建设基地配套小型冷藏库5个,带动配置相关冷藏车辆10辆。组织引导相关企业、协会和生产经营大户研发枣酒等系列保健食品加工,力争在5年时间内在全县建成1个年产万吨以上的枣酒厂,确保年处理能力达到50-100万公斤枣果,并着力枣果保健、药用功能深度研发,积极开

展招商引资,培育发展枣果精深加工企业1-2个。

(四)市场品牌建设。立足生产示范基地和规模以上种植基地,加大全县枣树市场品牌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2011年,组织落实制订全县枣树生产栽培技术规程,2012-2013年,力争组织制订全县枣树生产栽培地方标准和加工标准。从2011年起,积极组织申报地方枣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并着力向上级部门申请“祁东枣”、“芙蓉枣”等地域品牌,着力发展系列地方优势枣子品牌,努力确保祁东在湘南领域的品种品牌制高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县枣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雷高飞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彭建元任常务副组长,县政府副调研员胡爱国、县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助元、县林业局局长陈德元任副组长,县政府办、财政、科协、农行、农发行、信用联社、邮政银行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县枣产业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县农办作为全县枣业发展的牵头协调单位、县林业局作为枣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林业局,陈德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枣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全县枣产业化建设规划布局、融资贴息、资金整合、生产组织、质量安全监管、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乡镇枣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全县枣产业化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人,限期抓好落实。县政府将枣产业化建设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农业农村工作考核范畴。

(二)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在人才、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强化全县枣产业化发展科技支撑力度。努力培养专业人才,县政府对在全县从事枣产业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尖端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上给予支持,由县林业、人事、科技等部门对照相关评聘要求,制订具体办法,给予优先办理。县林业部门要加大对林业系统所以干部职工特别是林业站工作人员枣生产栽培及加工技术学习培训,培养等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培训,每年由县职业中专会同县林业部门组织对县内主要枣业相关企业、协会、生产加工大户和重点贫困村业主,举办3-4期枣业实用技术知识培训班,普及枣树栽培和高产技术。积极开展技术服务。由县林业部门和科技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无偿或有偿服务形式,加强全县枣产业主要生产加工基地的科技服务工作,科技部门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组织公司、协会不断研发新品种,未雨绸嵺,推陈出新。

(三)加大政策扶持。建立项目扶持机制,充分利用涉农项目资金扶持枣业发展,整合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每年按照“千万资金、千万项目”的原则统筹整合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工程、荒山造林、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坡改梯、中小流域治理、国土治理、移民后扶、扶贫开发、科技星火计划成果转化、科普惠农及农业补助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和项目,用于基地建设、规模扩种和发展枣业贴息补助。同时,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研究出新品种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创优发展环境,县乡两级要充分发挥“主导、协调、服务”作用,做好群众动员、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技术指导等工作。土地流转工作由乡镇、村负责,经营部门办理手续。对利用残次林和火烧迹地等开发枣产业基地的,林业部门在采伐指标上单列,规费免征。

(四)拓宽融资聚道。积极建立全县枣业产业化融资担保平台,由县林业部门整合相关林业资产成立枣业发展融资担保公司,解决公司、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地区农户融资瓶颈难题。积极争取信贷支持,沟通、协调农村信用社、农行、农发行、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效支持枣产业化发展,通过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小额贷款等办法,开展符合枣业产业特点的多种贷款融资业务,简化贷款手续,扩大面向枣树种植主体、枣业生产经营户。加工企业和贫困地区种植枣业农户的信贷资金。

(五)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订单推进、市场运作”的枣产业发展体制,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农户+协会+市场”的产业化路子,创新农民专业协会组织管理办法,引导支持相关公司、协会加强同枣农的利益联结,通过土地入股、实物分红等方式将利益同农户捆绑在一起;创新新品种的研发,深加工工艺流程和资金组织形式,积极发展科研公司和加工企业,创新建设全县枣业种苗市场、鲜果市场、加工及衍生产品市场,提升产品包装品味,拓宽市场营销渠道,力求带动更多农户投身枣业生产。

(六)建立奖罚制度。为严格工作奖罚,调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工作积极性,增强执行力,推进全县枣业发展,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全县枣业组织管理和表彰先进。2011-2015年,每年在全县23个乡镇中考核评选前3名乡镇、在全县相关县直职能部门考核评选出3个优秀单位、在相关基地村中评选出3个先进村集体,分别给予表彰和奖励。为积极调动相关企业、协会和大户生产积极性,每年在相关企业、协会基地中评选出3个优秀示范基地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对严重影响全县枣业产业发展的乡镇和县直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对其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按公务员管理规定实行问责处理。

祁东县2011-2015枣产业发展规划 篇2

1.“十一五”农机工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我国农机工业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资金投入和财税优惠等多个方面的扶持,同时随着科研、生产及开发体系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稳步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主要总量指标已经位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 838.10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达到2 768.15亿元,是2006年的两倍多(“十一五”期间农机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以具有代表性的农机产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例,生产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居世界首位。“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均呈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市场火暴,产销量逐年高速增长。具体产量情况见表2。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农机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机产品应运而生,大大缩短了我国农机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例如:大中型拖拉机2009年和2010年的产量均超过30万台,117.6-132.3 kW大型拖拉机实现批量生产,194.8 kW大型拖拉机样机面世;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逐步成熟,并批量投放市场。

(3)科技创新能力加强

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提高了大宗粮食生产机械———联合收割机性能和可靠性,小麦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第二,实现了水稻插秧和收获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系统集成,克服了水稻机械作业的瓶颈。同时针对我国水稻生产机械科技需求,以超级稻为重点,研究适应杂交期特点的育秧、栽植和收获技术。针对跨区收获,研制了联合收割机作业性能检测系统和作业速度智能控制系统;研制了联合收割机驾驶室人机工程实验平台及评价软件等;第三,在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领域,围绕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和节能降耗加工处理的要求,重点开发了高品质蛋白与油脂联产加工成套技术装备、果蔬绿色干燥与保险技术装备、棉花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第四,为达到高效快速防治和低污染,开展低量农药喷洒技术和宽幅激动喷雾设备技术研究,针对高效施药技术重点研究了农药循环喷雾技术、防飘喷雾技术和均匀施药技术,开发了射流防飘喷头、恒压防滴阀和精密混药装置等关键基础部件,形成了小批量生产能力;研制了高效低污染循环喷雾机,大田防飘喷杆喷雾机,小型均匀施药机具等植保机械产品;第五,为早日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正攻克采棉机关键技术;第六,在农用动力机械方面,重点完成了节能型小型拖拉机和132.3 kW级拖拉机技术提升及产品化;第七,农业航化作业作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延伸,新型高效、喷洒药物均匀的农林飞机已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第八,控制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农机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提供前沿技术支撑。

表1 2006—2010年农机工业规模企业经济完成情况

表2 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产量

(4)出口增势强劲,贸易顺差创新高

从“十一五”初期开始,农机工业实施了国际化发展战略,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进出口成效显著。出口方面,出口产品类别增加,出口产品在数量和金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出口结构也从以小型产品为主向大、中、小型产品相结合转变,大中型产品所占份额逐步提高;进口方面,近5年来国内市场对高端农业机械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成为国际农业机械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进口量大的主要是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大型联合收割机等。自2004年起,农机工业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特别是农机工业进口强劲增长的2008年,更是用51.4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创造了历史新高。虽然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下滑22.13%,但2010年出现了快速恢复性增长,增速达29.97%,出口值超过2008年。2006—2010年农机产品(不含水泵和柴油机)的进出口统计见表3。

表3 2006—2010年农机工业进出口情况(不含水泵和柴油机)

表1、2、3资料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农机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成为农机的生产大国,但是与农机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产品技术水平低、品种结构不能够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求

我国农业情况即农村经济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机工业几十年以来发展田间作业机械为主,产品以小型、中低端产品为主。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产品结构与农业机械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现象严重,而很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我国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结构等指标,相当一部分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水平,少部分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个别产品达到20世纪末期国际技术水平。尤其是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2)生产设备陈旧、制造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

我国农机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20~30年的差距。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很低,差距甚大。有的第一线生产设备甚至是发达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甚至一些骨干老企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3~0.4,远低于其他机械行业0.6~0.7的普遍标准。设备陈旧,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制造技术落后,我国农机制造业人均生产效率低。

(3)行业结构散、乱,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

农机制造业是规模效益特别显著的产业,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未能按这一经济规律组织大批量集中生产,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企业组织结构散乱,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总体上未能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未能形成专业化协作强、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现象较为普遍。

(4)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尽管近几年出口增势强劲,但由于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市场调查不深入,外贸人员的匮乏,特别是我国出口中小型低端产品占有较大的份额,虽然出口数量不少,但附加值较低,使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仍偏低。

我国农机工业所面临的形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发了农业机械技术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优势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与加工业拓展的新需求。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适用、智能化、精准化、多功能和高效率的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及精细农业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装备已成为当今农机工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代表性产品有:节能环保型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机具、复式作业机械、精量播种机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设备、节水灌溉设施、精确高效施药技术与机具、精细农机、高效农业航空作业专用飞机及机载专用配套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设备、设施农业作业机具、节能型农村能源和环保设备等;同时,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机械,促进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农业技术的研究及尽快应用,是未来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

2.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21世纪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保证充足的粮食和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供给,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对农业及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要求。

(1)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的全球化,是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发展的不平衡,为我国农业机械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机遇。从近年出口发展态势分析,亚洲、北美和欧洲仍是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亚洲是传统出口市场,出口比例近年出现小幅下滑,对北美和欧洲的出口比例缓步提升,而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逐步增加将会拉动总量,总之主要出口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另外出口产品的结构将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一是出口产品的类别将逐渐增加,并且由当前以小型产品为主向大、中、小型产品相结合转变,大中型产品所占份额将提高;二是出口产品档次也将逐步提高,包括产品的外观、可靠性、质量、售后服务等,我国出口产品必将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

(2)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未来5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农业机械总需求量将持续升高,新技术和产品开发速度将加快。根据国务院《意见》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和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kW,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亿k W的发展目标,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比例与农机化水平,以及对粮食产量、种植面积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国内市场农用总动力将会继续增长,其中重点农机产品的趋势预测如下。

首先,大中型拖拉机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农机具购置补贴影响较大,总体情况呈波浪上升态势。预计“十二五”期间总需求量160万台左右,平均每年30多万台,到2015年40万台左右。

第二,小型拖拉机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小型拖拉机,包括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总体趋于稳定,呈现小幅增减波浪式发展。主要是用于旧机更新换代、不发达地区的新增市场和出口。根据专家对农村经济预期和小型拖拉机减少排放、提高性能、农具配套技术发展、新增市场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及近几年的走势判断,“十二五”期间小型拖拉机生产仍是起伏式变化,年产量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在200万~300万台。

第三,拖拉机原始功能的回归,配套农具比提高。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由2000年1∶1.4发展到2006年的小拖配套比1∶1.67,大中型配套比1∶1.58,按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发展目标,专家预测2015年有望接近1∶3。仍将主要配套耕整机具、牵引犁、机引耙、旋耕机、免耕与精少量播种机、覆膜机和秸秆还田以及机动植保机械等。

第四,联合收割机需求量增加。联合收割机“十二五”期间总需求量约80万台,平均每年15万台以上。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需求量基本稳定,水稻联合收割机增长较快;而玉米联合收获机是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随着可靠性和适应性的提高,需求数量将大幅攀升,到2015年,专用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总拥有量有望超过8万台。

第五,农林飞机需求呈增长趋势。按照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业和林业航空作业的机队规模将达到1 600架以上,而目前我国的农林飞机还很少。我国市场需要性能先进、使用方便、作业效率高的农林飞机。

(3)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a.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为农机发展带来机遇。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形式日趋多样,资本替代劳力趋势明显。随着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持续推进,农业功能的不断拓展,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逐步成长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农机发展的重要机遇。

———国家政策与法规为农业机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国家实施“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投资实力,激发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繁荣了农机市场。中央政府提出的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财政方针,加大对购置和更新农机具给予适当的补贴,农业税的减免政策以及农机减免税长效政策,间接或直接地增强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实力和农机企业的发展后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健全和壮大,提供了使用农机的便利条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把“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列为农业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且在其他领域中也明确提出相应的涉及农业机械的重点内容。《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依托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等重点农机产品。国务院《意见》明确指出促进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农机工业发展方向和农机产品的发展重点,规划了农机产业发展布局,具体部署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工作。

———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折期。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我国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调整,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长期,也是农机工业结构调整期和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

——现代化技术发展,支撑农机制造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适合我国特点的创新技术以及强大而先进的动力、机械、电子、信息及化工等上游产业支撑已经成熟,为农机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基础技术支撑保障。

———农业机械国际化步伐加快,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继续坚持的开放战略,农业机械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贸易将不断扩大,与世界农机工业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也会日益加深,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互相补充,中国农业机械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将日益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将不断升级,市场将逐年扩大,市场份额将快速增长,从而推动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b.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未来几年,农机产品类别的多元化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多农机产品功能、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越来越高,投资风险在不断增大;农机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企业横向整合趋势将更加明显,企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同时,跨国公司在加快低附加值产业对外转移的同时,牢牢控制着高端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短期内将难以改变。这一切使国内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意见》精神,切实执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农机工业的发展要求,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坚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为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优化行业结构,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制造强国的转变。

2.基本原则

———农机农艺,适用先进。坚持农机与农艺、适用与先进相结合,针对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农机产品季节性强的特点,发展适用合理、先进高效、安全可靠、符合市场需求的农机产品。

———重点突破,显著增强。坚持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强化科技支撑,以实现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为重点,显著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布局合理,全面提升。坚持科学有序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布局合理、适合国情、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扩大企业规模效益,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根据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资源节约、精细农业的装备需求,注重环境保护,贯彻节能减排原则,提高我国农机产品能效,发展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和环保型农业机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扶优扶强,完备体系。坚持扶优扶强原则,促进综合型企业集团、主机生产企业、专业化零部件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促进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备。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坚持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市场的原则,发展巩固产品竞争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构建规范,现代流通。坚持建立健全新型农机市场体系,提高售后服务能力。

3.规划目标

(1)产业规模

到2015年,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4 000亿元以上,出口贸易额达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

(2)创新能力

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在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实现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推进新产品开发。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开发的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3)产业能力

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形成5家年销售收入在150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的产品能够基本满足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成为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主要任务

1. 优化农机产品结构,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结合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和进口依存度高、低端产品过剩和质量差的局面;从国情出发,在开发大型农机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合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贯彻节能减排原则,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为主转变,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资源节约型农机。重点突破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备等瓶颈,有限发展73.5 kW以上大型拖拉机、36.8~51.5 kW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机具、保护性耕作机具、高效植保机械、高效节能机泵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小型抗旱排涝机械以及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鼓励飞机制造企业研制新型农林飞机,满足农林航空作业的需求;加跨农业清淤设备研究开发。

2. 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四个围绕”,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即:围绕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高效节能大中型水泵和喷灌机等重大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围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增强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围绕科研手段和条件改善,提升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试验试制能力;围绕科研机制创新,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带动行业发展。依托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抓紧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产业技术中心,以及公益性的农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凝聚优秀研发人才,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求,提高农机的适用性。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强化农机工程基础教育。完善农机培训体系,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机制造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

3.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加大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工装水平;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开发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提升农机产品质量,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在提升制造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外购零部件的检测和可靠性分析,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建立农机企业质量监督检查之都,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查;加强生产技术工人培训,提高工人使用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为农民提供安全、可靠、耐用的产品。

4.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机制造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农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通过产业布局优化,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杜绝低水平重复制造,形成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引导农机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及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支持国有、集体、民营及股份等多种所有制农机企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机行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和强强联合等方式,形成若干个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支持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先进的零部件加工企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5.扩大农机工业国际合作

鼓励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科技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在保障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现代农具、农林飞机等先进农机具制造技术水平,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加入我国农机行业,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制造和管理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6.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

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实施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优化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区域性农机市场,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提高农机产品流通效率,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规范服务程序,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重点发展领域

1.保障粮棉油糖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

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棉安全目标,继续提升动力机械和小麦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突破水稻和玉米生产所需的栽植、收获装备的瓶颈,开发纤维类、块茎类、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所需关键装备,形成主要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用成套装备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有效保证供给,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

2.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装备

以节能环保型农用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装备、种肥药精准施用装备、农作物秸秆储运机械、新型节水装备等为重点,加强耕地、水、肥、药、种等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与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3.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装备

大力发展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经济作物生产装备,提高畜牧机械水平,特别是发展牧草饲料的收、捆和运输装备,提高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和产能。

4. 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

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及现代物流成套设备,突破制约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供应链产业装备瓶颈;重点发展茶叶加工机械,集成开发农产品在线检测控制设备,构建保证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5.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机械、节水装备及农林飞机等系统控制水平和智能水平,以提高其生产率、安全性和舒适性等。

重点建设项目

通过对重点发展的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产能的建设,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进行农机工业技术改造,不断完善和提高制造工艺与装备水平,使我国农机工业总体制造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具备批量生产性能先进、质量可靠农机产品的必要生产条件和工艺装备。

1.布局原则

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产能和提高制造水平。二要贴近市场,生产企业所处地点要尽量接近产品的市场,以减少运输成本。三要考虑产业集群,主机厂和配套厂要统一规划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四要兼顾落后地区。拉动经济不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当地产品的产能。

2.重点项目

(1)现代、高效大功率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74 kW以上)

(2)节能环保型中小型拖拉机及关键配套件(18—44 kW)

(3)新型高效大功率拖拉机配套农机具

(4)通用、高效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及关键零部件

(5)水稻种植与收获机械及关键零部件

(6)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及关键零部件

(7)大型自走式青饲收获机及关键零部件

(8)自走式采棉机及关键零部件

(9)牧草收获与压捆机械

(10)大型喷灌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11)精量低污染施药机械

(12)农作物秸秆集储运机械

(13)茶叶加工机械及关键零部件

(14)油菜种植与收获机械

(15)甘蔗收获机械

(16)农业航空作业装备

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布局具体内容见附件。

政策措施

1.制定产业政策完善法规体系,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

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机工业振兴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有序竞争;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发挥行业指导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据国务院《意见》制定农机工业产业政策,对重点农机产品,如大型复杂和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等农机产品实行产业准入制度,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机工业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2.继续实施并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继续实施并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发挥补贴制度对促进农机工业新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机工业健康发展。

3.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保障发展所需资金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目标的要求,加大对农机工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国家对农机工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保持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投入水平。

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通过中央资金扶持和地方跟进投资的引导示范,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农机工业的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根据国务院《意见》,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技术和智力引进等。国家技术改造投资要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将农机科研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工程(技术)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范围, 加大投资支持力度,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安排中, 对农机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予以倾斜。对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所需装备以及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装备的技术改造项目, 给予重点支持, 地方政府也须按照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4.实施优惠税收政策,扶持农机工业的发展

农机制造业是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产业。其产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基于目前我国“三农”的现状,农机产品价格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定价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农机产品的制造成本和市场价格失调,价格和价值偏离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数农机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润状态下运营,企业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为支持农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采取“多予少取”的扶持政策,对农机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采取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功率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5. 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已经到来,国家有能力通过增加投入、政策引导,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构建一个使各个方面都能各尽所长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按照国家农业装备技术创新总体规划,建立引导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选择重点创新领域,通过长期政府稳定的项目支持和经费投入做引导,鼓励相关重点骨干企业和有相关领域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创办多元投资主体的创新实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6. 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试验检测条件建设,强化质量监督

强化标准化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试验检测条件建设,严格农机产品的型式试验和质量检测。强化质量监督检测,提高农机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和质量。

7.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进一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国际合作等方式汇集各种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我国农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农机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发展、企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企业提供创新战略咨询、人才培训交流、资源协调整合等服务,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协助政府主观部门做好行业监督与管理,发挥咨询参谋和行业自律作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8. 塑造人才,实施以人为本的聚才战略

我国农机制造业人才总量不足,流失比较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因此把塑造人才、凝聚人才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分必要。

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队伍的建设。完善培育体系,注重农机基础教育,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合作,联合培育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贸易人才和高级技工、特种技能的带头人。注重现有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技能提升,开展专业培训、技能培训、扩展能力培训,重塑人才。

祁东县2011-2015枣产业发展规划 篇3

经济速度实现了较快增长,预计五年的GDP增长率是7.8%,这个速度是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2倍多一点,在主要经济体当中是最快的。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预计GDP达到68万亿人民币,折合10万多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明显超出其他的发达国家。

物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在农业方面,粮食产量保持世界第一,2015年达到 1.2万多亿斤,实现了十二连增。工业方面,生产力的水平持续提升。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工业的规模是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也是世界第一,占了世界30%多。虽然我们还不是世界工业强国,但已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大国。在铁路、电力、电信、手机、电脑、家电等设备和产品水平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水利方面灌溉面积回升到50%,无论是高铁的里程、铁路的里程、公路的里程、电力的装机,在世界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手机的用户12亿户,网络用户7亿户。

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化。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结构也在改善。消费额占GDP的比重,五年前是50%左右,2015年1—3季度已经超过了60%。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也在改善,五年前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4%,2015年1—3季度已经超过了50%。

城乡和区域结构不断改善。城乡人口结构,就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五年前不到50%,2015年预计是56%。城乡收入的差距五年前是3.5:1,现在已经降到3:1以下。地区的差距也在缩小。

科技教育能力明显增强。R&D占GDP的比重超过2%,达到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企业的投入占到80%。反映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教育投入3.28万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7.5%,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就业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四年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前四年增长10.1%,都快于7.8%的GDP增长率。农民收入的增长又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所以才有了城乡差距的缩小。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接近5500万人,比规划的指标多出1000万人。

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单位GDP能耗前四年降低13.4%,2015年预计下降5.9%,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2015年预计要达到12%,比预期的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都持续减少。

改革开放迈出大步。在开放方面,这五年实现了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出口第一大国,货物贸易占全世界的13%左右,虽然2015年贸易的速度有所下降,甚至是负增长,但是占世界的份额还是稳住了。

祁东县2011-2015枣产业发展规划 篇4

为加快振兴我省油料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省油料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山东油料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前列,加工和出口能力较强。全省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和大豆两类,此外还有核桃、芝麻、牡丹、玫瑰等特色产油作物。2009年,全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520万亩,总产380万吨,其中花生1162万亩,总产331万吨,分别占我省油料作物面积及产量的76%和87%,占全国的20%和25%;大豆260万亩,总产40万吨;核桃75万亩,总产4.8万吨;牡丹8万亩,产籽量1万吨;玫瑰5万亩。2009年,全省花生油产量75万吨,占全国的37%,花生及其制品出口51万吨,占全国的90%;大豆加工量500万吨,大豆油产量90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核桃油、牡丹油、玫瑰油等木本油料尽管产量少,但作为特色高端油,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目前情况看,油料生产特别是花生、大豆生产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种植比较效益低,缺少政策扶持,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难;三是种植主要集中在中低产田,有效养分含量低,资源约束大;四是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重点,积极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轻简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升油料产业的生产供给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山东油料产业振兴步伐。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油料生产布局,发挥主产区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提高单产和品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销衔接,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坚持品牌立业,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50万亩,其中花生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亩产350公斤,总产420万吨;大豆面积稳定在290万亩,亩产200公斤,总产58万吨;核桃面积达到200万亩,总产15万吨;牡丹面积45万亩,产籽量6万吨,玫瑰面积8万亩。全省油料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建成15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达到200万亩以上,规模以上油料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创建知名特色品牌100个。油料产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通过五年的努力,油料产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发展重点

(一)主产区建设。花生,重点建设鲁东传统出口型、鲁中南食用加工型和鲁西南高油型3个主产区,逐步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市场优势的专用花生优势产区。鲁东主要选用花育22号、花育30号、花育33号、山花7号和潍花6号等新品种;鲁中南主要选用山花20号、花育20号、花育23号、花育25号、花育32号、鲁花11号等新品种;鲁西南主要选用丰花1号、花育22号、花育24号、花育30号、花育31号、花育37号、花育38号、潍花8号等新品种。大豆,重点建设鲁西南中晚熟粮油兼用型、鲁中中早熟粮油兼用型、鲁北早熟油用型3个种植区。鲁西南主要选用齐黄31

号、齐黄

32、临豆九号等高油新品种;鲁中主要选用齐黄

28、齐黄30、齐黄

33、鲁豆11号等高油新品种;鲁北主要选用齐黄29号、潍豆6号、潍豆7号等高油新品种。核桃重点建设鲁中南、胶东两大优势产区。牡丹,重点建设菏泽市、济宁市、聊城市3个优势产区。玫瑰,重点建设平阴县、巨野县、莱州市3个优势产区。

(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省花生良种繁育按照1∶10的比例建设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原原种生产基地保持5000亩、原种生产基地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50万亩,实行花生良种溯源生产供应,提高集约供种能力,确保定期更新品种。力争到2015年,健全全省花生良种繁育体系,确保花生优势产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统供率达到95%以上。加快建立以科研、农场、企业为依托的大豆原种、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济南市省级大豆原种繁育基地和利津县、胶南市、嘉祥县3个省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原种繁育基地1000亩、良种繁育基地9万亩,大豆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核桃,重点建设济南市、临沂市、烟台市3个省级种苗繁育基地。牡丹,重点建设菏泽市、聊城市2个省级种苗繁育基地。玫瑰,重点建设平阴县、莱州市2个省级种苗繁育基地。

(三)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设一批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省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135个,面积500万亩,其中标准化出口花生示范基地40个、150万亩,以荣成市、乳山市、文登市、烟台市牟平区、蓬莱市、海阳市、平度市、莱西市、即墨市、胶州市、莱阳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胶南市、沂南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临沭县、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岚山区、五莲县、莒县等26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油用花生示范基地80个、300万亩,以冠县、莘县、曹县、单县、郓城县、鄄城县、东明县、宁阳县,高密市、昌乐县、诸城市、安丘市、泰安市岱岳区、新泰市、泗水县、邹城市、滕州市、沂南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岚山区、五莲县、莒县、荣成市、乳山市、文登市、烟台市牟平区、蓬莱市、海阳市、平度市、莱西市、即墨市、胶州市、莱阳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胶南市等44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食用加工花生示范基地15个、50万亩,以沂水县、沂南县、邹城市、临沭县、平邑县、泗水县、莒南县、蒙阴县、费县、莒县、日照市东港区、五莲县、苍山县、日照市岚山区、沂源县等15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建设大豆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100万亩,其中鲁西南示范基地9个、50万亩,以平阴县、东平县、汶上县、嘉祥县、梁山县、郓城县、鄄城县、东明县、巨野县为重点实施区域;鲁中示范基地4个、20万亩,以胶南市、诸城市、高密市、平度市为重点实施区域;鲁北示范基地7个、30万亩,以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市河口区、博兴县、广饶县、无棣县、沾化县为重点实施区域。建设核桃、牡丹、玫瑰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面积60万亩。

(四)特色品牌培育。以“山东大花生”、“旭日型小花生”为重点,搞好鲁花10号、花17等传统品种的提纯复壮,保持和扩大传统品牌优势。加大花育32号特色高油酸小花生、科花1号特大果花生等新品种推广力度,力争到2015年,培育2-3个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特色花生新品种,由品种优势向品牌优势提升。加强优质高产油核桃的研发推广。充分挖掘玉米油、芝麻油、牡丹油、玫瑰油、花椒油等特色品种,重点推广高油1号、莱阳97-9等高油玉米良种,凤丹271、紫斑牡丹1号等高油牡丹良种。

(五)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土地综合治理力度,改善灌排条件,搞好土地深耕,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促进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平衡增产。到2015年,改造花生中低产田400万亩,新增产能40万吨,改造核桃中低产园20万亩,新增产能1万吨。

(六)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收购、运输、加工、贮藏等环节安全技术标准和规程。加强主产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检测和控制,防止黄曲霉素等污染。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科技支撑。发挥我省油料科技资源优势,以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为依托,建立山东省油料作物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开展油料作物优质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新品种;大力开展花生、大豆节本增效等实用技术研究,推广花生生产“四大关键技术”和“八项改进技术”,即:深耕翻、广覆膜、增密度、防早衰,改长期自留种为定期更换新品种、改速效化肥一次使用为控释肥精确施用、改早播早收为适当晚播晚收、改人工播种收获为机械化作业、改双粒播种为单粒精播、改套种为夏直播、改普通病虫防控为绿色防控、改一次集中化控为多次灵活化控;建立健全花生、大豆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技术标准,提高花生、大豆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水平;充分借助现代信息传输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

(二)搞好高产创建。在油料主产区积极开展“

十、百、万”高产创建工程,即建立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加快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强化高产优质新品种和配套实用技术示范,引导农民自觉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辐射带动全省油料全面、均衡增产,充分挖掘油料增产潜力。加强花生叶斑病、蛴螬和大豆花叶病毒病、胞囊线虫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确保高产、稳产。

(三)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扶持壮大一批油料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0家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油料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连接机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油料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四)增加资金投入。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加大政府性资金投入力度,省级重点扶持油料良种繁育、油料基地高产创建和品牌培育等。各市也要相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明确支持重点。创新油料生产加工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油料产业发展,加大对油料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融资能力。

祁东县2011-2015枣产业发展规划 篇5

(征求意见稿)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将是全省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结合《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前教育现状,促进全省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强化政府职能,构建学前教育保障体系;科学统筹规划,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截至2010年,全省有幼儿园2407所,在园(班)幼儿38.73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208所,在园幼儿23.37万人,民办幼儿园1199所,在园幼儿15.36万人;有城市幼儿园1018所,农

发展学前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坚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升城市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改善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进一步加大责任落实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二)发展思路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适龄儿童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要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既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还要与实施发展学前教育项目紧密结合;既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增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幼儿园,还要积极扶持规范民办园,改善城市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园条件;既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保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工程质量,更要坚持安全、适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并举、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还要向社区、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理念和科学的保教方法,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三、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省新建幼儿园1351所,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1725所,满足农村适龄

——2012年,新建、改扩建300所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全省完成40%的乡镇标准化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建设任务。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500所,增设附属幼儿园1205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00所,扶持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25所。加大幼儿教师特岗计划实施力度,招录3000名幼儿教师;全面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我省幼儿教师培训工程,省级财政投入240万元,集中培训200名优秀幼儿园园长和1000名骨干幼儿教师,各市州完成本地55%幼儿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77%。创建10-15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新增幼儿园园位9万个,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68%,学前二年毛入园率达到5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43%,初步缓解广大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

——2013年,新建、改扩建330所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全省完成50%以上的乡镇标准化幼儿园建设任务,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700所,增设附属幼儿园1376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00所,扶持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25所。进一步加大幼儿教师特岗计划实施力度,招录5000名幼儿教师,重点补充乡镇中心幼儿园;进一步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省级财政投入360万元,集中培训300名优秀幼儿园园长和1500名骨干幼儿教师,各市州完成本地80%幼儿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

308所,扶持集体、企事业单位幼儿园26所。调整幼儿教师特岗计划,优化幼儿教师队伍结构和综合素质,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为主,招录幼儿教师3000名,补充到各级各类幼儿园;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实现幼儿教师培训普及化和常规化,省级财政投入600万元,采取集中培训和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培训幼儿园园长和教师2000名,各市州完成本地100%的幼儿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90%。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力争达到80所以上。新增幼儿园园位6万个。使广大适龄儿童接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规划。实行“政府统筹协调、地方分级办园、部门分工负责、教育归口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由省长挂帅,教育、编制、发展改革、财政、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规划、物价、安监、审计、消防、妇联等部门参加的甘肃省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学前教育重大事项,破解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科学整合各类学前教育工程项目,合理规划布局,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多形式并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

训。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应发挥依法办园、规范办园、特色办园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发挥师资培训、对口帮扶、科学研究、实验项目以及科学教育理念传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调动并发挥市县两级培训机构和省级示范园的作用,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办园水平。

(四)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建立学前教育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严格规范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力度。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给予重点支持。

(五)加强安全监管,坚持科学保教。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全面落实安保人员和安防设备,加强幼儿园园舍设施、活动场所、公共卫生、饮食加工、交通环境等各项安全工作的管理检查,严防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膳食营养、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生长发育监测等工作,落实国家计划免疫等方面的卫生保健措施。

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和工程造价,及时进行决算审计,增强财经监督管理的实效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对新建幼儿园项目进行评估验收,并加强对各类幼儿园年检管理和监督。

(八)强化教育研究与指导,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各地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机构,配备充实教研力量。建立专家咨询指导机构,完善市县两级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和专业指导,健全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教研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祁东县2011-2015枣产业发展规划 篇6

(2011年7月28日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

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引言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经过30年的较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成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提高经济信息质量、深化对外开放、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探索新社会组织党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把握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为保障行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实现行业的转型发展和新跨越,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确立的行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本规划。

一、行业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注册会计师行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自身发展经验,深入研究世界会计职业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诚信建设为主线,实施了行业人才培养战略、准则国际趋同战略和做强做大战略,行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五年来,行业规模迅速壮大,行业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稳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显著,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快速成长。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行业拥有注册会计师96498人,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7785家(含分所799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2010年实现业务收入375亿元,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也应当看到,行业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高端人才缺口较大,做强做大战略需要进一步深化,国际化发展刚刚起步,新业务领域拓展正在探索,行业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业务结构单

一、专业服务能力与市场服务需求尚有差距,协会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分立专营等制约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尚待改善。必须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合力攻坚,着力解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诸多矛盾,推动行业实现转型发展和新跨越。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方针。扩大内需战略、走出去和请进来并行的开放型经

济转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企业转型升级、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以及收入分配调整、行政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等,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营造了更高的创新平台,释放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既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同时对于服务、支持和促进“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以行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推动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统筹,做强做大与做精做专相协调,诚信道德建设与专业素质提升相结合,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配套,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相促进,进一步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准则国际趋同战略和事务所做强做大战略,启动实施行业信息化战略和新业务领域拓展战略,大力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实现行业的转型发展与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实现行业跨越发展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加快会计行业发展的根本要

求,全面深入地将行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布署、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措施与方向,以及加强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服务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全方位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行业发展的新跨越。

坚持巩固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相结合。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夯实行业发展的国内基础,加快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在服务“走出去企业”和支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坚持总量增长与优化服务结构相结合。总量和结构反映行业服务的质与量。在保持行业人才和业务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拓展非审计业务,着力拓展高端服务,提高服务附加值。保障重点战略、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服务供给,不断优化服务品种结构,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发展实力。

坚持扶持大型事务所与带动中小型事务所相结合。大中小型事务所构成行业发展的整体。推动大型事务所做强做大,成为行业发展的龙头骨干力量,引导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夯实行业发展的基础。规范、有序发展不同规模的事务所,优化行业规模结构和地区发展结构。

坚持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创新服务、技术和体制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拓展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领域、新模式和新供给,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加快构建有效控制执业风险责任的组织体制,全面提升行业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业、市场机制调整与行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动员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广大从业人员自主创业,成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利用好市场供需机制配置行业资源的手段,依托宏观政策支持导向作用,不断改善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发展战略举措,加快实现行业专业服务产业化升级,创建自主品牌,提升行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坚持业务发展、诚信建设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始终把行业党建作为行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把公正诚信作为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业务工作优劣的衡量准绳,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和诚信建设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发挥行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业务发展和诚信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三)发展目标

为实现全行业业务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两番的远景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1.行业诚信度和公信力明显提升。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机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强化职业道德,全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明显提高,行业的诚信水平、社会声誉和专业品牌明显提高,并赢得社会的普遍信赖和尊重。

2.行业总收入翻一番。在巩固传统领域审计业务、大幅提升非审计业务比重的基础上,行业总收入年均增长水平保持在15%左右,其中审计业务收入增长保持在10%以上,非审计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实现全行业业务收入翻一番。

3.行业发展结构明显优化。推动行业发展结构与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结构相适应,着力实现行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结构、业务品种结构、大中小事务所结构、人才结构、国内国际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4.人才培养满足行业转型发展和新跨越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战略,按照结构优化、专业精湛、道德良好的要求,在行业人才建设上取得质和量的突破。注册会计师达到12万人,与此同时,在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培养350名领军人才、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5000名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

5.执业准则与国际标准持续全面趋同。深化实施国际趋同战略,拓展国际趋同领域;巩固准则国际趋同成果,在国际准则制定中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话语权;积极保障新业务拓展所需要的执业规范供给,提高事务所理解和执行准则的能力。

6.行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事务所全面运用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用功能完善的审计软件执行审计业务;行业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信息化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7.大型事务所做强做大取得重大进展。深化事务所做强做大战略,着力培育10家左右执业网络、服务能力、收入规模和市场影响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事务所,除国际合作所之外,至少有3家以上事务所迈入世界前20强之列。

8.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效果显著。培育发展200家左右中型事务所,重点服务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鉴证咨询;规

范发展一批小型事务所,重点支持小型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财务公开鉴证咨询服务。

9.走出去取得实质性突破。扶持大型事务所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布局执业网络,建立业务机构,并做到品牌标识统一、资源信息共享、质量监控一体、管理运作高效。

10.事务所组织形式、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引导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和普通合伙转制,形成和合文化基础上的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决策程序、风险控制、人才培养、收益分配、执业网络协调为重点的内部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以事务所为主体、跨专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模式。

三、深入推进事务所科学协调发展

(一)统筹推进事务所做强做大和做精做专

推进大型事务所做强做大。重点扶持,使10家左右大型事务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跨国经营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着力提高对境内外上市公司、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重要行业和重点区域企业的专业服务供给水平。

支持中型事务所做精做专。推动指导中型事务所改变传统单一的审计业务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挖掘引导市场需求,做精做专服务领域。培育形成200家左右能够为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中型事务所。

引导小型事务所有序发展。规范小型事务所发展,通过扶持引导,使小型事务所成为面向小型企事业单位、面向“三农”、面向基层提

供优质会计审计服务的主体力量。

(二)推动事务所强强联合和多元化发展

推动强强联合。鼓励执业质量过硬、治理机制科学、发展势头良好的事务所采用合并重组等形式强强联合,发展成为大型事务所。鼓励信誉良好、成长快速的小型事务所重组联合,发展成为中型事务所。推动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事务所重组联合。

鼓励多元化发展。加快推动立法调整,通过业务融通、组织架构创新、综合评价、会员服务等措施,支持鼓励事务所在做强做大核心专业业务的同时,采取重组联合、业务合作、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与资产评估、工程造价、税务鉴证等专业机构以及咨询公司、代理公司、信息公司、法律服务机构等的融合发展,推动行业业务结构和规模结构的调整,提高综合服务的能力。

(三)建立行业资源优化组合的综合评价和风险保障机制 以行业“创先争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事务所综合评价,对大中小事务所进行分类评价和管理,促进行业人才、技术、客户、信息资源优化组合。

推动完善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研究制订符合行业特点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合同示范文本》,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案件备案、理赔鉴定、惩戒措施等一体化的监控制度体系。

探索事务所所属咨询类业务实体采取融资方式募集资金,建立鉴证类业务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的筹集机制,为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供风险保障。

四、加快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步伐

(一)全力提升事务所走出去能力

扶持具备条件的事务所“走出去”。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发展方向研究、国际网络内部治理、国际业务开发拓展等,着力提高事务所从事国际业务的专业能力。

鼓励事务所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积极发挥战略咨询、投资引导、专业支持作用,服务“走出去企业”和“企业走出去”。

(二)鼓励发展国际网络

重点扶持大型事务所走出去。重视发挥大型事务所的窗口和平台作用,使10家左右大型事务所跟随企业走出去,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通过新设、收购、合并、合作、协议等方式,在境外设立业务部、代表处、成员所或联系所等100个左右执业机构。

指导执业网络国际布局建设。编制《中国企业走出去会计服务需求报告》,指导事务所采取多种方式,有步骤有重点地拓展中国企业投融资密集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东盟自贸区、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欧美等国际市场,形成国际执业网络,服务“走出去企业”和支持“企业走出去”。

支持事务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盟国际会计公司。加快现有中外合作事务所本地化进程,在法律框架和统一市场规则下公平竞争。

(三)完善服务出口政策扶持措施

协调落实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措施。落实商务部等九部委《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扩大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境外市场拓展、走

出去资金支持和税收政策、出入境签证、外汇账户设立、服务出口信用保险、银行贷款支持等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在会计服务出口的促进、扶持、保障、服务、核准等方面提供便利,并对事务所走出去在资质认可、信息咨询、市场考察和对外联络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认可度

不断扩大高端领域国际合作。组织加强与国际和区域行业组织、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职业组织在国际网络管理、国际业务拓展、高端专业技术开发、国际客户管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行业的国际市场开发与合作能力。

采取多双边互惠谈判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审计准则在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等效认可,推动中国注册会计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等效认可,有重点地推动与境外主要会计职业组织间的考试科目互免,进一步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认可度。

五、全方位拓展行业新业务领域

(一)推动服务结构调整优化

丰富审计鉴证服务供给。持续拓展和做强做精核心业务,巩固和深化传统领域的审计业务、资本验证、涉税鉴证等服务。推动落实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依法审计。将医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审计范围。积极开展农村财务公开鉴证服务。

开发承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部控制评价、节能减排、破产管理、司法会计、投资绩效评价、市场监督、体制改革、社会管理等新

兴领域鉴证业务。

开展“走出去企业”和“企业走出去”延伸审计服务。为在香港等资本市场上市的内地企业、国际资本市场中心创建后境外企业来华上市实施审计服务。

大力开发非审计业务领域。发挥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资本运营全程鉴证的优势,拓展特殊领域、高端需求、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一特三高”非审计业务领域,积极拓展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企业资源规划(ERP)管理系统流程设计、企业整体税负评价、战略管理、并购重组、资信调查、业绩评价、投资决策、政府购买服务、工程咨询等咨询服务。

引导中小事务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中小企业公司秘书、财务总监外包、信贷资信证明、代理公司注册、代理记账、代理报关、市场调查、尽职调查、社会责任调查、职工社会保障调查、共性技术转移、人力资源咨询、农村财务公开等咨询业务领域。

(二)拓展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支持服务

提升对服务业发展的高端服务。开发高端服务产品,特别对服务业关键领域提供专业支持服务。重点服务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物流仓储、文化、影视、设计、旅游、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咨询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体制改革、管理创新和调整升级。

挖掘对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服务。为传统工业新型化、战略性和新兴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服务。深度挖掘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环节的工业产业链的专业服务,降低制造成本;拓

展对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环节的专业咨询,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

开展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支持服务。探索针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村务公开化的专业支持,提供投资引导、发展规划、代理记账、财会制度设计等服务。积极参与“三农”投资与绩效的审计鉴证服务。

(三)提高新业务信息技术价值含量

提升事务所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务产品。以制定发布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国家分类标准为契机,提高信息化专业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新业务的附加值含量。

(四)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

鼓励事务所以审计鉴证业务为主体,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其他鉴证类业务,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

六、大力推动行业产业化升级

(一)推动专业集群产业化发展

推动整合专业服务市场,确立专业化发展、产业链构建、一体化管理战略,形成专业集群、服务品牌和竞争优势。扶持大型事务所与其他事务所进一步兼并重组。支持大中型事务所与其他专业服务机构兼并重组。鼓励大中型事务所与境外专业服务机构联合、合作。

(二)创新产业化组织架构

探索“包容性”产业化发展的组织模式。采取多元化组织模式和约

定机制,整合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采取扁平化组织架构实现对分支机构、成员机构、联盟机构的网络化管理。

(三)配套行业产业化发展政策

出台行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措施,在组织架构、业务拓展、机构出资、综合评价、会员制度、培训供给、支持服务等方面,引导和推动以审计鉴证为核心的专业服务产业链构建。

协调推动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纳入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为引导鼓励专业服务的产业化发展,争取财政、税收、信贷、保险、人才、市场、服务出口、市场规制等政策措施。

组织编制和更新《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非审计业务开发指南》,帮助事务所开展多元化服务,开发延伸服务,打造专业服务产业化链条。

七、着力优化行业区域发展布局

(一)优化行业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扶持发展等战略,着力推动行业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国家对区域结构调整方向重点,拓展战略咨询、产业规划、专业鉴证支持服务,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及其重点产业布局,提供专业服务支持。

(二)着力支持重点区域领域加快发展

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创新服务模式和改进服务能力,围绕重点经济圈(带、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

园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核心区、高新技术园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等,配合国家发展重点领域,有重点地配置行业资源,实施行业发展重点布局。

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引导支持行业在中心城市的加快发展,使之成为行业服务资源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源动力。

积极建设边境地区“桥头堡”。发展中国东盟“两廊一圈”、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与周边国家的投资与贸易会计服务,推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及边境地区会计服务“桥头堡”建设。

(三)建立国家级会计服务创新示范基地和试点项目

深入研究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国家重点经济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等建设30个左右国家级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和一批试点项目。推介1000家左右执业质量好、专业素质强、能够提供高端服务的事务所进入示范基地和试点项目,拓展重点、高端、前沿新业务领域,探索满足特定专业需求的有效供给。共建示范基地网上服务平台。

八、深入推进行业人才建设

(一)深化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巩固考试制度国际趋同的成果,继续提升考试的国际化水平,稳步扩展国际认可的范围,将之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注册会计师考试。

继续完善考试质量控制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规范考试组织管理,进一步提高考试工作质量,推进考试组织工作的科学化。运用现代化手段,探索并适时推进考试方式改革。

(二)建立执业准入胜任能力评价制度

建立行业执业准入胜任评价制度。制定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制度,建立同行评价机制,保障注册会计师注册、合伙人晋升阶段胜任能力评价的有效性。

指导事务所开展专业队伍胜任能力评价工作。指导事务所科学评价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事务所入门注册会计师督导员制度、专业晋级和合伙人晋升内部评价制度。

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加入行业。依托各级协会和事务所人才管理机制,吸纳各类专业人才进入行业,探索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工作。

(三)创新人才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改革完善人才继续教育体制。制定《注册会计师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导行业人才培养。以行业人才继续教育层级体系为主导,充分调动事务所人才培养“自动”机制,动员和利用全国高级人才培养机构、国际培训机构及社会各类人才培养力量,保障行业服务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人才需求。

建立分类分级继续教育认证体系。鼓励事务所建立专业人力资源分类分级体系、培训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和晋升制度体系。支持事务所、地方协会分类分级开发培训教材。指导和推动地方协会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做好继续教育效果评价工作。

培养吸纳行业高级人才。借助事务所梯级人才培养机制、行业领军人才选拔、举办境外考试、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等途径,选拔吸纳更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端业务骨干人才。

开拓高端人才培养途径。支持北京、上海、厦门三所国家会计学院打造成为行业高端管理人才、新型业务人才、特殊需求专门人才的“黄埔军校”。重点培养金融保险、国际业务、节能减排等特殊行业和高端领域的特殊需要人才。

开通和培育市场化高端培训渠道。积极借助市场化培训供给力量,鼓励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位试点院校、国内外专业培训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参与高端职业继续教育。

(四)支持专业方向院校应用型管理学科建设

借助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教育,推动加强专业学科建设,鼓励扩大招生。推动专业方向院校教育实践型导向改革,开发应用性专业方向教材。建立实践型毕业生能力评价体系。

支持、鼓励和推动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开设法务鉴证会计、投资绩效评价、环保会计、企业战略管理、社会责任评价、风险管理与评价、信用评级等课程及专业方向建设,培养新业务领域开发后备人才。

九、全面实施行业信息化建设

(一)全面启动行业信息化建设

全面启动行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开展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构建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

业管理和服务、支持事务所和会员发展的三大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完善数据标准体系和大型数据库;推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集中力量开发和推广应用系列软件工程。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先进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国家骨干通信网为依托,集数字、语音、视频为一体,逐步实现网络融合、数字化、宽带化、分组化及接入的无线化。加快现有信息网络的改造和优化,增强基础网络通信能力。建设和完善邮件系统、视频及语音会议系统、即时联络系统、短信平台、数字传真,加强与会员交流和联系。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有效管理、监控和维护。加强数据中心和数据备份方案的规划与建设,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

在升级现有各项业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会员办事的网络化;建设事务所综合评价系统、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加强信息的开发利用,建立起保障行业管理和服务的平台。

区分大中小型事务所,有针对性开发客户关系与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建设事务所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应用审计软件等业务支持系统,建立起支持事务所和会员发展的平台。

通过行业管理和服务的平台、支持事务所和会员发展的平台所形成的行业大型数据库,创新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系统等,构建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平台。

十、加快完善事务所体制机制

(一)指导事务所完成合伙制改革

指导事务所向特殊普通合伙和普通合伙体制转变。运用合伙制的责任机制,加强质量风险控制,培育审慎负责、平等互信、“和合”担当的合伙文化。

(二)指导事务所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

完善事务所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指导事务所实质性构建跨地区发展的人事、财务、业务、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管理。加强对中小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的指导。

运用“综合指标导引、分类自我评价、纵横定位定向、分级核实公开、管理持续优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推动事务所内部管理和内部机制的加强。

(三)建立行业风险控制预警评估制度

建立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强化执业准则规则和职业道德守则的执行。建立行业风险控制预警评估制度。

十一、大力创建自主知名品牌

(一)支持自主品牌创建和保护

鼓励大型事务所自主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扶持中小所事务所精专优品牌创建。在名称登记、品牌商誉推介、专有服务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中英文名称注册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政策协调和支持,为培育“百年老店”创造条件。

(二)推动国际知名品牌的本土化进程

提升本土事务所竞争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事务所采取联合、并购、重组、兼并等方式,整合拥有或共有国际知名品牌。

(三)指导海外发展事务所加强品牌管理

借鉴国际做法经验,指导海外发展事务所建立品牌管理机制,实施海外成员机构品牌一体化管理。支持本土事务所借助国际网络在国际上推广中文品牌。

十二、进一步改善行业执业环境

(一)推动打破专业垄断和市场壁垒

促进放宽执业准入领域,鼓励资格融通融合,构建专业服务产业化发展格局。凡是对外开放的专业服务领域,推动其实行对内开放。整顿市场竞争秩序,规范业务招投标行为。

(二)推动完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

推动完善执业收费政策、税收政策、职业风险基金政策和职业保险制度,健全行业法律责任归责和鉴定制度,为行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三)完善行业监管制度

健全完善行业监管制度。完善与国际趋同的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制度,重点强化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监管制度,健全任职资格检查制度,深入推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

加强行业监管制度的协调。加快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减少多头监管与重复检查,提高监管效率效果。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沟通协调,协同对从事多元化业务、交叉出资的执业机构监督检查。推动相关专业职业道德标准的趋同。

十三、切实加强协会建设

(一)完善服务支持体系

建立理论研究支持体系。通过行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发挥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与会计、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组建研究中心,合作开展行业理论、实务基础与前沿研究。组建博士后工作站。

建立专业支持服务体系。持续推动执业准则的国际趋同,保障新业务拓展执业规范供给。推动审计鉴证等相关专业业务流程信息化,开展核心业务信息技术标准研发、软件开发及应用支持服务。推进行业服务管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建设。

完善会员制度与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执业会员、非执业会员、名誉会员、资深会员制度。研究建立学生会员、国际会员制度。建设行业网上人才交流中心和行业数字化图书馆。

健全行业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注册管理、分所管理、执业监管、专业建设、继续教育、收费管理、财务管理、综合评价、会员维权、执业责任管理等方面管理规范。

(二)完善民主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加强协会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在不断完善行业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强各级协会职能、组织、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专门和专业委员会,动员和发挥会员在行业服务、监督、管理、协调中的主体作用。

规范界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职责。

进一步完善在《章程》规范下的民主决策体制,形成重大事项以理事会为决策主体、以常设机构为执行主体的协会运行机制。

(三)提升国际影响力

推进中注协境外办事处的设立,持续推介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发展中注协海外会员,加强对海外会员的服务。

争取国际、区域组织在中国设立行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履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亚太会计师联合会会员义务,推荐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注册会计师到国际或区域组织工作,提升中国在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等组织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保持行业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中的活力。

(四)不断扩大行业宣传推介力度

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网、《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的影响力。丰富各地协会宣传媒介和渠道。借助国内外报刊、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户外媒体、电子杂志等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行业作用,推介优秀会员,展示行业良好形象。

十四、加强行业党的建设

(一)完善行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财政部门党组指导、行业党委具体负责,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行业党建工作体制,坚持“条块”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党委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管理

加强对事务所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动态管理,努力做到事务所建到哪里,党组织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开展到哪里。深入实施“双培”工程,着力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不断探索事务所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创新行业党建工作方式,加强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在行业的工作活力。

(三)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模范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带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为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政治动力和组织保证。

(四)探索行业统战工作方法途径

探索充分发挥行业党委作用、按行业系统加强行业统一战线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制度,大力培养选拔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人士,不断拓宽行业人士有序政治参与渠道。

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建带群建”工作。

十五、本规划的落实

(一)大力推动行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积极推动《注册会计师法》修改,以此为基础,完善配套的各项行业管理规范,保证行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沿着依法、有序、规范的轨道不断推进。

(二)积极协调支持行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

加强部门协调,积极就业务招投标、执业收费、税收政策、职业保险、市场准入等行业发展重大制度和政策性问题,推动扶持行业发

展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

(三)充分激发事务所、广大注册会计师和从业人员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发挥其在行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事务所要紧紧围绕规划目标任务,研究制定本所发展规划和方案,调动注册会计师和从业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群策群力,以规划目标为引领,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中实现事务所健康持续发展。

(四)切实履行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挥各级注协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

各级注协要积极组织规划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好“服务、监督、管理、协调”职能,不断提高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对鸡东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 篇7

鸡东县自然风貌保持完好, 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气息浓郁的自然景观为主, 大多处于未开发的自然状态和半开发状态, 森林资源、山产品、土特产品资源, 珍奇野生动物资源都十分丰富。

1.1 自然资源:

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9年, 总面积为26570公顷, 是以温带针阔混交林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79种, 其中国家保护植物有10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北红豆杉在区内有大量分布, 区内还拥有集中连片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兴凯松及与之共生的珍贵真菌松茸。此外, 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81科280种。有东北虎、原麝、马鹿、丹顶鹤、东方白鹳等41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八楞山湿地———八楞山湿地面积较大, 有近8平方公里, 湿地内资源类型丰富, 有森林、河道、草地、湖泊等等, 可开发项目选择余地较大。

卧虎峰大石壁———一处悬崖陡峭石壁, 石壁东西向长740米, 位于金场沟北岸, 八楞山水库西侧, 因1965年以前有东北虎活动而得名卧虎峰。崖壁生长着许多造型各异的兴凯松、杜松, 石壁上天然景观较多, 主要有:雏鹰待飞、双面石像、虎泪泉、迎客松等景点, 时有斑羚在此攀岩, 山鹰在上空盘旋, 更添卧虎峰灵气。

松茸山———该景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兴凯松林, 40年以上的兴凯松林下, 生长着被誉为蘑菇王的松茸。目前, 松茸尚不能用人工方法生产。兴凯松、松茸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是鸡东县的标志性植物。松茸山是观赏、研究兴凯松和松茸的最佳场所。

哈达河风景区———哈达河风景区位于鸡东县北部, 哈达镇、兴农镇交界处, 距县城和鸡东市区各30公里, 景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库容水面10平方公里。公园南侧有一露天游泳场七千平方米。哈达河名胜风景区地处完达山系, 完达山余尾那丹哈达岭由东向西延伸, 区内主要有红松、樟子松、红皮云杉、水曲柳等二十余种乔木, 山杏、胡枝子、忍冬、山葡萄等五十余种亚乔木和灌木。狐狸、山兔、狍子等几十种动物, 燕子、麻雀布谷鸟等三十多种鸟类, 生态环境保持非常完好, 风景区周围没有污染源, 距离库区10公里范围没有工厂、没有噪音污染、水质清澈、空气清新、环境幽雅。

1.2 人文资源

八楞山水库———八楞山水库是穆棱河南岸支流黄泥河上控制性枢纽工程, 属穆棱河流域规划重点骨干工程之一, 1996年8月竣工, 工程质量全优。水库由土坝、输水洞、溢洪道和电站 (二期工程) 四部分组成。最大坝高25.25米, 坝顶长540米, 宽6米, 正常蓄水位水域面积10.05平方公里, 总库容0.999亿立方米。水库的功能是以灌溉为主, 兼顾防洪、养鱼、发电、旅游及生产、生活用水。水库经营面积18.575平方公里, 保护区面积636平方公里。

水上乐园———目前已开发标准游泳池、10米高水滑梯等项目, 夏季游客如织, 是嬉水者的理想之地。

里连河山侵华日军军事遗址———里连河山 (小炉台、四平顶子山) 位于卧虎峰北部, 主峰海拔413米。抗日战争时期, 侵华日军为了长期霸占中国, 防御苏联军队进攻, 在中苏边境地区侵筑了大量工事。里连河山脉中, 有当年日本关东军强迫中国劳工修筑的步兵战壕、防坦克壕、指挥所、碉堡、炮楼等工事, 与被誉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要塞地下工事异曲同工。

金场沟人类活动遗址———金场沟为一条小河, 因清代在上游开采砂金而得名。石人山和金场沟附近有2个大碾盘和1个小碾盘及一些原始制米工具捣碓子, 碾盘附近有前人耕作的水田遗址、池埂、水壕完好, 由于撂荒的时间久, 里面长满了树。

锅盔山庄———坐落在鸡东县永安镇北, 占地30多万平方米, 是国家A级风景区。景区内有葡萄园、梨园、特菜园等生态农业观光区。

2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2.1 政府主导、市场导向与市场共享相结合战略

旅游开发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 把握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供应的关系, 将市场供求意识贯穿于规划研究过程中, 以求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鸡东县旅游开发以市场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高层次生态旅游, 更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全县第一、二产业转型, 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应通过政府主导职能来实现旅游及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协调发展。

2.2 注重价值提升的原则。

深入挖掘鸡东文化底蕴, 以有形资源为载体, 以特色文化为灵魂, 通过文化有效提升鸡东旅游, 实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高品位化, 并赋予鸡东旅游独特的个性和竞争力, 从而提升并实现鸡东旅游所蕴涵的本体价值及高附加值。同时, 要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管理效益、人才效益和服务效益, 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生产力各要素出发, 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2.3 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规划与开发决策不仅为满足当前利益的需要, 更要考虑长远利益和后人的发展需要, 立足于珍稀资源与环境保护, 不损害后人永续利用;旅游开发不仅注重营造旅游点的环境, 还要注重与相关区域的环境营造提出要求;立足于创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旅游项目建设应充分考虑其生命力、市场适应性、文化内涵和建设质量, 以求获得持续发展能力。

3 旅游系统规划

3.1 总体构思

以绿色生态和民俗两大特色为依托, 大力开发拓宽旅游市场为重点, 以提高效益为核心,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保护环境和生态为根本, 坚持以市场化运作统揽旅游业发展, 立足省内, 面向国内外, 全面提升市场化水平和能力, 加快构筑旅游产业体系, 尽快把鸡东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3.2 规划结构

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各景源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 保持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 并考虑到鸡东县的自身条件, 及游客对游览的具体要求、游览的可行性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也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 合理利用景观资源, 将鸡东县景观旅游的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一园、三轴、四区、七带。

一心:指鸡东镇区, 这里集中大部分旅游接待、娱乐、交通等服务设施, 形成旅游服务中心。

一园:指以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风情为主题, 开发民俗, 采风观光和考察等专项旅游的鸡林朝鲜族风情园。

三轴:指包括方虎公路在内, 连接县域内旅游资源的三条主要旅游路线。

四区:凤凰山自然保护区、指以曙光自然保护区、哈达河风景区和八楞山风景区。

七带:指鸡东县域内穆棱河、大石头河、黄泥河、半截河、水曲柳河、哈达河、锅盔河七条主要河流及沿河建设的绿化带。

3.3 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组织

挖掘鲜族文化内涵, 通过一些餐饮、娱乐、休闲、商旅项目的策划和现代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 在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区和农旅馆的基础上, 建立绿色蔬菜、瓜果、鱼虾、农禽家畜、山货野味、盆景基地, 开展种花、摘果、垂钓、捕捞、观光科普等旅游活动。创制东北、满族、朝鲜族风味菜肴, 办好物色旅游餐饮业, 开发别具风格的餐饮系列, 满族风味、东北风味、朝韩风味、农家风味等。

上一篇:爱地球爱环保建议书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培训技巧和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