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2024-05-29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通用12篇)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1

导学案的预习是高效课堂顺利开展的基础。从导学案的预习情况来看,只有少部分能够完成导学案的预习工作,绝大部分学生存在没有完成相应预习任务的现象。学生大多提出单靠晚自习来预习第二天课程的导学案时间不够,时间的确是紧凑了些,但是还是有不少同学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来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对此,我们要适当的降低导学案的难度和题量,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这必须在保证教学进度能够如期的完成。

强化阅读教学(一)

深“入”文本,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点

有人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是的,高度决定视野。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这样可以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全文很长,学生初读感觉读不懂,我们初读亦有此感。我们深入阅读就会发现,文本的引文部分有两个很有价值的词语:“丑陋”和“敏锐”。这两个词涵盖了整篇文章。我觉得这是个很有价值的语言信息。抓住这两个词去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只有深入文本,把与文本相关信息进行对比、整理、取舍、提炼,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宽度与厚度,才能“披文入情”,做到不误读、不死读、不俗读、不浅读。

强化阅读教学(二)

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读书习惯。思维有严重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我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如教《春》一课时,诱导学生借助语言材料不断地把文中重点句段的知识点梳理成阅读组块,尽可能增大学生信息储存的空间。然后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断。如:对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那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向学生发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我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鼓励说出独到见解:提倡多角度思考问题。

结果却众说纷纭,大体看法是:

1、用拟人的方法,形容小草的形态;

2、用比喻的方法,形容人的活动;

3、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描写人的活动;

4、写人的动作。我及时进行提示,要求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共有几处停顿,每处停顿的句首都是什么词性,表示什么。同学们有所领悟,并回答:“六处停顿,每处句首都是动词,表示六种动作。”我问,既然是表示动作,那么请说明你同意上述四种看法中的哪一种?通过及时点拨、引发,使学生的见解向正确答案靠近。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2

问题化学习是一个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的过程。问题化学习的学科教学价值,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构问题系统发展学科思维。在问题化学习的课堂里,学生从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到提出有学科价值的问题,学会聚焦核心问题,以及能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自构问题系统,到能为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并为完成这个任务设计自己的学习步骤。

在本课教学时,学生处于问题化学习较为成熟阶段,已经学会了从标题、关键句、文体特征提出核心问题,也能够初步构建起自己解读文本的问题系统,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读文本的能力有限,他们初步构建的问题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问题系统中问题间的排序不够清晰合理,对于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随意性比较大。

以此课为例,有小组以中国为什么成了一个“懒人国”为核心问题,分别按序设计了以下问题:中国成了懒人国与差不多先生有什么关系?人们为什么以差不多先生为榜样?差不多先生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如果学生能够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倒过来排的话,解决核心问题更加容易些。

其次,学生的问题系统形式不够多样,内容不够丰富。

在问题化学习中,我们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系列问题称为“问题系统”。在学生尝试构建问题系统的初期,他们设计的问题系统通常呈现比较单一的问题链形式,问题集、问题网、问题树等形式运用得较少。这不利于核心问题的解决,也很难把文本挖深挖透。

再次,学生的问题系统具有多变性。

相对而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显性的静态设计,问题的设计、排序、衔接等比较固定,在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课堂设计中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以学生的学为主导的问题化学习课堂中,学生虽然在课前会设计出自己的问题系统,但他们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设计,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发新的问题,从而补充完善自己的问题系统。

[学与教的设计与过程]

(一)《差不多先生传》预学设计

■学习目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学习内容:

1.词语积累(略)

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表格略)。完成“差不多先生档案一”,具体包括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身份、外貌特点(眼睛、耳朵、鼻子和嘴)、记性、思想、口头禅。完成“差不多先生档案二”,包括对差不多先生死后的评价与产生的影响。

3.请完成以下任务。

(1)作者运用夸张、反语等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并充满着幽默讽刺的效果,请摘抄这样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所摘抄的句子。

(2)在阅读本文时,我产生了哪些问题?

(3)在小组讨论时,我们认为本文的核心问题有哪些?

(4)我们小组设计了3~4个问题,按序排列后,发现解决核心问题的路径是怎样的?

(二)学与教的过程设计

1.确立核心问题

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简要分析问题单,确定核心问题及解决路径。

课堂实况:各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以不同的核心问题设计了自己的问题系统,教师发现这些问题系统具有相似之处,6组学生中有5组围绕关键句提出了自己的核心问题,其中3组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全国人的代表”?另两组分别是:“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为什么作者这样说呢?为什么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最有名的人”?还有一组则从标题入手提出了自己的核心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为差不多先生立传?

课堂实录:

师:有3个小组都以为什么差不多先生是“全国人的代表”这一问题为核心问题,我们就暂且以这一问题为核心研读文章。接下来,请大家参考问题单上的问题系统,一起来看看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可以设计一条怎样的路径。

生:我们可以看看差不多先生做了什么事。

生: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差不多先生有哪些特点。

生:我们组设计了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他的名字叫差不多先生?

师:建议大家在设计路径时设计四五个小问题,那针对我们的核心问题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生:差不多先生有哪些影响?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刚才大家围绕着核心问题的解决共设计了这4个小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些问题为路径走进课文《差不多先生传》。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已经确立了本组解读文本的问题系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核心问题,找到集体学习的切入点。

2.梳理情节

学习活动设计:1.什么是人物传记?2.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这几件事是如何安排的?4.作者为何要选这些材料?5.这些事例表现了差不多先生怎样的特点?通过这5个问题的解决,结合预学单,进行以下教学:“传”是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梳理情节(买错糖、记错地名、记错账、错过火车、请错医生);按时间顺序,叙述由简至繁,事情后果及程度逐渐严重;体验这些材料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差不多先生一生做事马马虎虎、从不认真、敷衍塞责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关注情节的选择及排序,让学生初步感受差不多先生在做事时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的个性特点。

3.赏析人物形象,丰富问题系统

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5~10段,与差不多先生进行问答辩论,重点关注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及他的心理表现,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

学生分组按序散读,然后每组派出两名学生为大家朗读,要求读出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的特点。

生:朗读“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

师:你们有没有问题问这位差不多先生?

(学生沉默)

师:老师有个问题,差不多先生,你怎么会认为千字比十字只是多了一小撇呢?

生:写的时候并没有算这个账到底是多少。

师:那千字和十字真的是差不多吗?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学生最初问不出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进行提问的示范,用步步追问让学生体会提问的视角并意识到差不多先生把“十”字和“千”字写错就是一种危害他人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了这种示范,接下来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学生问答辩论片段示例:

片段一:

生:朗读“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师:哪个字是我们可以嚼一嚼的?为什么?

生:“总”字,表现出差不多先生始终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问题。

师:看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差不多先生的问题,可惜的是他自己还没意识到!针对这一段,我们还有问题吗?

生:差不多先生,都迟到了,你还“从从容容”“慢慢地”,为什么呢?

生:那是因为“我”对任何事情都看得透,想得通。

生:既然你想得通,为什么还要生气?

生:“我”是对火车司机这么认真想不明白。

师:原来他对自己是想得明白的,但是对于火车司机的做法是无法理解的。

片段二:

生:朗读“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

生:我想问差不多先生,你的家属为你买药,为什么患上了和你差不多的毛病?这两者有关系么?

生:我们每个人通常都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珍贵,为什么他知道找错人了,还是让牛医给他治病呢?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与问答进一步揣摩差不多先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感受与理解。因为对于问题化学习而言,课堂就是学生、教师、学科(文本的作者、故事中的角色、历史人物、历史学家、自然定律的科学发现者)之间的基于问题不断发现与解决的对话过程。

4.析环境,悟写意

学习活动设计:为什么差不多先生会成为“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者胡适先生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围绕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朗读末段,分析“差不多先生”死后众人的评价及影响。学生小组讨论文中运用反语的表达效果,再读末段,反复体会(“格言”“德行”“圆通”“榜样”等)。总结:运用反语,讽刺了差不多先生的凡事从不认真、敷衍苟且的行为。结合第2、第3段及末段内容,作者通过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针砭了国人的劣根性。文章传达了作者对此鲜明的讽刺与深刻的忧虑(“人人”“处处”“各”“天天”“中国全国人”“不很”“一命呜呼”“绝气”“不肯”)。

设计意图: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紧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所用的语言,通过品读文中的反语、夸张及虚词、实词,体会字里行间潜藏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差不多先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理解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尖锐批判,从而达到警醒的目的。

5.巩固

学习活动设计:试运用反语或夸张,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差不多先生的故事。

课堂实况:回顾今天的学习,是不是按照课的开始我们设定的路径(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特点,名字为什么叫差不多先生,有什么影响)解决了核心问题——为什么他是全国人的代表?当解决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很多新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另外一个大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为差不多先生立传?而这又是我们另外一组学生在设计问题系统时找到的核心问题。真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学会带着各种问题有序而又深入地仔细解读文章内容,我们就能把文章读得更透。

设计意图: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话锋一转,将最后的落脚点放在对问题解决路径的回顾上,并通过课后练习来达成这一目标。

6.练习举隅

(1)课外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阿Q正传》。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A.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B.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C.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专家点评]

所谓问题化学习者,在我看来,他们应该是在面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时,能够主动介入元认知系统,综合高效地运用各种认知策略与方法,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解决为主线,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智慧的持续发展。在此情境下,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与环境(任务)的交互,一种能产生并发展高阶智力的智慧行动,它体现为对事物认知的识以及对事物施为的能,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转知成能”“转识成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化学习是一种智慧学习。

八年级下学期“压轴题”选析 篇3

不等式篇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解题思路点拨]

解不等式和解方程类似,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步骤和解方程几乎一样.但进行最后一步“系数化为1”时,若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如果系数里含有字母,则要对系数分情况进行讨论(大于0、小于0及等于0).

对于和方程相结合的混合不等式组,我们可先解出方程,再代入不等式,最后解出不等式就行了.如果是给出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中参数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把不等式化简到“系数化为1”这一步,观察不等号的方向,再对系数进行讨论.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典型例析]

例1 解不等式:x+2+>7+.

分析:两边消去可解得x>5.但原不等式中含有分式,故应考虑分母不为0的条件,即x≠6.

解:将原不等式变形为x≠6,

x+2>7,解得x≠6,

x>5.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5且x≠6.

例2 若x满足不等式≤≤,求x能取到的最大整数.

分析:要先把原不等式化成常规不等式组.

解:原不等式可转化为不等式组

, ①

. ②

由①得x≥-,由②得x≤.所以-≤x≤.可见,x能取到的最大整数是0.

例3 解关于x的不等式:-2>.

分析:先去分母,两边同时乘以a2.因a≠0,故a2>0,去分母后不等号不改变方向.再对x的系数进行讨论,可得不等式的解集.

解:显然a≠0,将原不等式变形为3x+3-2a2>a-2ax,即(3+2a)x>(2a+3)(a-1).分三种情况讨论:

(1)当3+2a>0,即a>-且a≠0时,解集为x>a-1;

(2)当3+2a=0,即a=-时,不等式变为0·x>0,无解;

(3)当3+2a<0,即a<-时,解集为x<a-1.

<\server2photosSL8Sjjgg.TIF>[现在就练!]

1.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是x≥,那么m的值是.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解题思路点拨]

分解因式时,我们应先提公因式,再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难以分解时再用拆添项法等.对于比较复杂的多项式,我们可以考虑用换元法.提公因式时,要一次提彻底,这样便于下一步分解.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时,一定要先写成公式的形式,再用公式,这样不易出错.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典型例析]

例4 分解因式:-2x5n-1yn+4x3n-1yn+2-2xn-1yn+4.

分析:对于含字母的指数,要找到最小的指数,先提公因式,再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或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注意要分解彻底.

解:原式=-2xn-1yn(x4n-2x2ny2+y4)=-2xn-1yn[(x2n)2-2x2ny2+(y2)2]

=-2xn-1yn(x2n-y2)2=-2xn-1yn(xn-y)2(xn+y)2.

例5 分解因式:(x2+x+1)(x2+x+2)-12.

分析:把原式完全展开再分解较麻烦.我们可将x2+x看作一个整体.

解:设x2+x=y,则

原式=(y+1)(y+2)-12=y2+3y-10=(y-2)(y+5)

=(x2+x-2)(x2+x+5)=(x-1)(x+2)(x2+x+5).

注:也可用y代替x2+x+1来进行分解,请同学们试一试.

例6 若x2+xy+y=14,y2+xy+x=28,x+y的值为多少?

分析:通过解方程,很难分别求出x和y.但我们可整体求出x+y的值:把两个方程相加,通过完全平方公式进一步配方,再分解因式可得结果.

解:把x2+xy+y=14和y2+xy+x=28两边分别相加,得

x2+y2+2xy+x+y=42,(x+y)2+(x+y)-42=0,(x+y-6)(x+y+7)=0.

所以,x+y=6或x+y=-7.

<\server2photosSL8Sjjgg.TIF>[现在就练!]

2. 把多项式x2-y2-2x-4y-3分解因式之后,正确的结果是().

A. (x+y+3)(x-y-1) B. (x+y-1)(x-y+3)

C. (x+y-3)(x-y+1) D. (x+y+1)(x-y-3)

3. 分解因式:(x2-1)(x+3)(x+5)+12.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解题思路点拨]

化简分式最重要的工具是分解因式,只有分解因式后才能找出最简公分母,才能对分式进行约分.常用的化简技巧有拆分法、取倒数法、分步通分法、设参数法等.

使用拆分法时,要明确拆分是为了相互抵消,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没有必要拆分.使用取倒数法的前提是分子不为0,再者要整体取倒数,多项式各项分别取倒数是不行的.分步通分要起到一种多米诺骨牌的效应,达到逐步化简.设参数法要结合解方程组来使用,注意方程之间的加减消元,想办法求出参数或把参数消去.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典型例析]

例7 化简:++.

分析:三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比较复杂,可先将每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因每个分母的两个因式相差1,故可将每个分式拆分,然后再化简.

解:原式=++

=-=.

例8 当a=2时,求下式的值:+++++.

分析:直接通分显然很复杂,可将各分式分步通分,逐步化简.

解:原式=++++

=++++

=+++

=+++

=…=.

将a=2代入,原式=.

<\server2photosSL8Sjjgg.TIF>[现在就练!]

4. 若a+b+c=0,化简a

+b

+c

+2所得结果是().

A. 1B. -1C. 2D. 0

5. 若=a,=b,=c,求++的值.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解题思路点拨]

相似问题可类比全等问题考虑,但其解法要比全等问题解法更灵活.首先要观察哪两个三角形可能相似,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把有用的边想办法向两个三角形中转移.如果不存在相似三角形,我们要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常用的作辅助线方法有连接、延长、作平行线、作高、作角平分线等.

证相似的目的若是为了得到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在选边时要选择有用的边,有时需和全等结合,找出相等的边进行替换.

对于相似中的动态问题,我们要学会用静态的方法来考虑,在动中找出不变的量、不变的关系,这样动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server2photosSL8S8s3p6.tif>[典型例析]

例9 如图1所示,△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求证:=.

分析:证明线段成比例,显然要证两三角形相似.而题中没有明显的相似三角形,故可利用角平分线构造相似三角形.

证明:过B作BE∥AC,且与AD的延长线交于E.如图2.

∵ AD平分∠BAC,∴ ∠1=∠2.

又∵ BE∥AC,∴ ∠2=∠3.

∴ ∠1=∠3, AB=BE.

显然△BDE∽△CDA,故=.

而BE=AB,所以=.

例10 如图3,△ABC中,∠ABC=60°.点P是△ABC内一点,且∠APB=∠BPC=∠CPA.若PA=8,PC=6,求PB的长.

分析:由条件知∠APB=∠BPC=∠CPA=120°,而PA、PB、PC分别是△ABP和△BCP的边,我们是否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通过条件∠ABC=60°可得到∠BAP=∠CBP,从而问题出现“转机”.

解:∵ ∠APB=∠BPC=∠CPA,

∴ ∠APB=∠BPC=120°.

∴ ∠BAP+∠ABP=60°.

又∠CBP+∠ABP=60°(已知),所以∠BAP=∠CBP.

∴ △ABP∽△BCP.

∴ =.PB2=PA·PC=8×6=48,PB=4.

<\server2photosSL8Sjjgg.TIF>[现在就练!]

6. 如图4,在△ABC中,AB=AC=,BC=2.在BC上有100个不同的点P1,P2,…,P100,过这100个点分别作△ABC的内接矩形P1E1F1G1,P2E2F2G2,…,P100E100F100G100.设内接矩形的周长分别为l1,l2,…,l100,则l1+l2+…+l100=.

练习题参考答案

1.

2. D(提示:原式=(x-1)2-(y+2)2)

3. 原式=(x+1)(x+3)(x-1)(x+5)+12=(x2+4x+3)(x2+4x-5)+12=(x2+4x)2-2(x2+4x)-15+12=(x2+4x-3)(x2+4x+1).

4. B(提示:原式=++++++2=++++++

-1=

-1=(a+b+c)

-1)

5. 1(提示:根据比例的性质,由=a=,得=.同理有=,=.三个式子相加).

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4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老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关注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大纲》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由于本课情景创设较好,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住宅”入手,从他们自己选择住宅都有一定的标准继而为文中蟋蟀选择住宅也有标准埋下伏笔,同时,同学们在了解蟋蟀住宅特点时,能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篇5

本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通过倡导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情感、高效的语文课堂,有效落实素质教育,x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内容

在教材中,学生将会从作家的难忘的人生历程中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进而了解社会人生。在教材中,学生将会从作家笔下的寻常事物中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在教材中,学生将会认识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进而激起他们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份责任。在教材中,学生将会懂得: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进而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另外,在教材中,学生还将会尝试那一次次综合性实践。学习古代的文化精华--文言文与诗歌。阅读名著《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欣赏唐人的草书。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低分学生的答题情况明显表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有很大的不足。综合分析学生状况,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困难。因此,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四、教学目标

继续加强学生书写的规范化。严格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落到实处,并学会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指导写作的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学期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写作的深度与厚重感。

五、教学措施

1、课前做到深挖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而合理的学习指导案,力求针对学生的学情,真正发挥学习指导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

2、学习并践行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3、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4、加大对合学小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自学、对学和群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力:思维力、表达力、生成力。真正体现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成长的观点,打造开放、情感、高效的课堂。

5、批改作业,自身会做到及时讲解,及时有效的批改。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书面观要整洁,正确度要高。漏题者要及时补上,不全面者要及时补充,错题者要及时纠正。必要时个别学生还将会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讲解。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6、创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注每一位学生,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信任他们,激励关爱他们。对待他们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批评、训斥。多一些细心、耐心,少一些冷落、焦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面。多一些实战演练,少一些理论灌输。总之,多从自身做一些改变与调整,少指责他人的弱点与不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欣赏赞许的眼光面对已进入青春萌动期的初二学生。

六、闲暇时光将汲取新鲜的血液

闲暇时光光顾一下自己喜爱的作品,去收集一些令人心动的且富有个性、蕴含人生智慧的经典语言。静心去感受作品中所散发出的作者所追求的那些闪光的、独特的精神灵光。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获取更多的新鲜的文化血液,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6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情况来看,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学生仍然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不高,差生较多。思想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处于朦胧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尚未形成,上课学生合作能力差,发言不够活跃。学习心理方面,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大半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学习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上课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我会尽力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学期教学的设计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5.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6.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背诵文章,曾经有一位云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老师讲过:“语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死背’,只有‘死去’,才能‘活来’。”经过上学期与125、126两个班学生的接触,我自己认为,背诵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督促,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文言文背诵三遍以上。我力争以此方式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五、教学进度及时间安排

这一学期时间比较紧,要想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鉴于此,特安排如下:

第 1 周—第 3 周,第一单元:1 《藤野先生》2 《我的母亲》3 《我的第一本书》4 《列夫•托尔斯泰》 5 《再塑生命》综合性学习。

第4周—第6周,第二单元: 6 《雪》、7 《雷电颂》、8 《短文两篇》、9 《海燕》、10 《组歌(节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 7周—第9周,第三单元:11 《敬畏自然》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谜》 14 《大雁归来》15《喂——出来》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10周—第12周,第四单元:16 《云南的歌会》17 《端午的鸭蛋》18 《吆喝》19《春酒》 20 《俗世奇人》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第 13周—第 15 周,第五单元:21《与朱元思书》22《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24 《送东阳马生序》25《诗词曲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16周—第18周,第六单元:26 《小石潭记》27《岳阳楼记》28《醉翁亭记》29《满井游记》30《诗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7

1.学科现状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强调了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去触摸世界、感知世界的特点。所以,对于今天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将人文性真正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成为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无论是身心发展还是学业发展,都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一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我所在的公办初级中学位于老城区内,学生大都来自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近半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父辈中拥有稳定职业的屈指可数。

3.教材分析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为单元编写体例,《沉船之前》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面对灾难”中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长篇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这是学生第一次直面“灾难”主题,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话题非常遥远。

[问题提出]

如何在《沉船之前》一课的教学中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落在实处呢?结合学情、教材特点,我从“低起点”与“低结构”两处着力。

“低起点”是指面向每一个学生设计教学起点,将所有学生都吸引到语文学习中来。

“低结构”是由低起点而生。因为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学必须是开放并且有梯度的。开放,不仅是指给每个学生最大的学习语文空间,更是指在这个空间里文本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有梯度则是指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如阶梯般步步铺设向上的(到达的至高点却因人而异)。当然,在低结构中还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运用来表现属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生动的言语世界,进而帮助其构建出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在“读—悟—议—拓展”的过程中明确文本内容,感悟词句内涵,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理解他们面对灾难时的情感历程以及对待灾难的态度,把握其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动作、神态及场景描写,剖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体悟文中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2.由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他们面对灾难时的情感历程以及对待灾难的态度,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实质。

(四)教学过程

1.感知

(1)配音导入,营造氛围。

播放电影片段,教师配音:船每移动一分,冰山也靠近一分。终于,可以看见冰山右侧的边缘了,可就在船头即将滑过冰山的一瞬间,冰山与船舷猛烈地碰撞了——大块的冰被撞离冰山,在海水中激起了大量的气泡。船体也剧烈地颤抖着。一霎时,海水从所有的缝隙、缺口中奔涌而入……于是,在那辽远、空阔,接近于黑暗的深蓝中,在那苍茫之间,有一种声音,将我们的人生轻轻提携。

出示PPT1:(背景:蓝色的大海、播放伴奏音乐)辽远、空阔/接近于黑暗的深蓝/苍茫之间/有一种声音/将人生轻轻地提携。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低起点的设计,运用不足一分钟的电影片段,配以教师自写、自配的旁白,先声夺人,以最快速度攫取所有孩子的注意力。

(2)简介背景,出示课题。

出示PPT2:(背景:蓝色的大海)课题:沉船之前。

2.研读

(1)出示自读提纲。

出示PPT3:四人小组自读提纲。

默读全文。选取最有感触的语句或片段,从字词句入手进行赏析,并与组员交流所得。诵读自己选取的语句或片段。

设计意图:这个自读提纲是“低结构”最外显的表现形式。默读是对所做的预习进行回顾,品读遵从人的最本真的阅读感受,最有感触。最后的美读是将品读外化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提纲让学生起步极易,却又步步向上。当然,能品读、美读到何种高度、深度、广度,那还有待于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2)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因篇幅有限,故预设内容只举出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语句。

第一部分:这部分的解读主要围绕对华莱士的描写与场景描写展开。(补充资料:根据小说的表述,这四位音乐家在甲板上演奏,他们奉了船长的命令拉一些欢快的曲子。)

例文:甲板上,四位音乐家仍然在演奏着,曼妙的音乐伴随着宁静的夜以及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成为一组极为特殊的生命交响曲。

解读:音乐家在甲板上的演奏是想给这惊惶奔突的人们在生命最无助、最悲哀的时候以一些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的音乐听不出无措,听不出惶恐,只有曼妙之感(柔和美妙)。在这宁静的夜晚,伴以平静的海面和这无比奢华的巨轮,原本这应该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夜晚。但身后惊惶奔突的人群却告诉我们这艘船上所有的人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灾难,一场让他们船毁人亡的浩劫。正是这“曼妙、宁静”和“惊惶奔突”组成了“特殊”一词,人们对生命的理解,面对灾难时的心态也在这三个词中显露无疑。.

第二部分:这部分的解读从古咸爵士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穿着入手。(第11至第19小节)

解读:这一部分对古咸爵士的描述波澜不惊。但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描述古咸爵士平日经常说的话、做的事,充分展现了一位老绅士的风度。绅士风度的最大特点是礼貌和尊重女性。但由于此时面对的是人类空前的灾难,所以绅士风度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人性的高度,老爵士以他的绅士风度将人性的美丽在灾难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灾难,他选择了平静、安详,与绅士风度并肩而行。

第三部分:(略)

设计意图:整个交流过程也是“低结构”的,此结构因“自读提纲”而生,呈完全开放式。谁都不知道第一个交流的学生会选择哪个触点,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完全开放的空间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地保有了自然的阅读状态。而对于我来说,则是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倾听、反应、引领、纠偏,所有这一切都要在学生的交流中得到体现。因此,“低结构”的课堂必须以教师扎实深厚的预设与教学机智为前提,如此方能形散神聚。

3.小结全文

(1)小结“自读提纲”引领下的学习。

出示PPT4:面对灾难,音乐家选择从容、平和,与音乐比肩而立;面对灾难,老绅士选择平静、安详,与绅士风度并肩而行;面对灾难,史密士选择回归、尽职,与泰坦尼克一起走向悲剧,成就永恒。

(2)照应导入部分,解读诗句。

请学生结合文本,诠释小诗中“一种将人生轻轻提携的声音”的内涵。(提示:概括这三组人物形象,寻找到他们拥有的共同的声音。)

出示PPT5分步显示,合成:

设计意图:小结在“自读提纲”引领下的学习,是将全班交流的内容做一次规整,使交流中有些涣散的思维获得一个集中点,进而为诗句的解读——对文本主旨的进一步提炼打下基础。对导入部分的照应,既是出于这个需要,也是为了使课堂如行文般获得一个完整的结构,这是一种语文思维的训练。

4.总结

通过品读、配音这样的方法完成了对第21课《沉船之前》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面对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灾难时,人类的镇定、坦然就是一种勇敢,一种无畏;也让我们对单元主题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谁都不会忘记(齐读PPT)。

出示PPT:辽远、空阔/接近于黑暗的深蓝/苍茫之间/有一种声音/将人生轻轻地提携。

5.布置作业

(1)选择部分内容进行配乐朗读;(2)继续完成课堂上的拓展练习(二选一)。注:两项作业择一完成,均需请家长或伙伴填写评分表,完成作业时间为一周。

[自我反思]

1.降低了学生走入本文的难度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低起点+低结构”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他们在课堂上踊跃交流,不断补充、提炼自己与伙伴的发言,让我和他们组成了学习本文的共同体。这个设计使他们的学习非常有效。这可以从学生在课后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反映出来。可以这么说,虽然我设定的目标之一是“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实际上,他们中已经有一部分“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应体现在它提升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素养、学科素养等的作用力上。就如这“低起点+低结构”的设计,唯有在研究学情、研究教材,再结合教师自身所有的基础上,方能使其起点低,落点高,结构开放,却又神韵齐聚。这样的设计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极大挑战,深研读、尽可能全方位的预设、教学机智……缺一不可。所以,这堂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全方位的调动,因为稍有不及,便很有可能使课堂散如细沙,无可凝聚。功夫显现在课上,功夫更在平时。

3.转承自然,节奏适宜

如此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文本最大的自由。所以,预设就变成了不断生成。就如执教本课时,学生在交流环节完全颠覆了我对文本解读的顺序,课堂生成的顺序变成第三部分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这就促使我必须现场将各部分间的转承进行重组。同时,我还需关注各种解读所需的时间,以使课堂进程有节奏感。

[专家点评]

王莹老师一直工作在初中语文教学第一线,她喜欢从不同角度研读文本,善于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因此每篇课文的教学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新挑战——她需要依据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学习者的核心需求作适切的教学设计。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她以“自然”为核心,提出了“自然语文”的教学主张,强调语文教学的生态性、现实性与人文性。主张语文教学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然生命体,语文教学必须予以尊重关注,助其成长。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了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低起点+低结构”,本课的设计就是一个明证。

因是电影小说,所以教学导入采用学生常见的电影配画外音的形式,让他们在声影的震撼中进入学习本文的情境中。这样的导入快速却又让人易于接受。而“自读提纲”与“全班自由交流”的“低结构”设计又让学生们一下子回到了阅读的自然状态。于是,学生们在你来我往中逐渐丰富了对词句段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而运用一首小诗来串起对全文的学习,更是“提携”了学生面对灾难时的精神境界,让他们真真实实地在课堂上有了思想上的成长。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8

一、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要求,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加强常规教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学期,本人加强了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在课前,努力钻研和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备好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同时,进行了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

三、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努力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这学期,本人参加了小课题研究“小说教学的有效性”的子课题“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并且,这学期还参加了“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教研培训,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在教学中,本人进行了很好的教学实践,去落实这些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人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一学期来,本人共听课20节,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和讨论教学问题。并通过参与研讨和集体备课等活动,使自己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四、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所带班语文成绩相对其它平行班而言,没有明显的优势。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程度不够。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没有完全到位。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对学生进行益智教育,启发学生思维为主题框架选取课文,课文《司马光》、练习读读背背(成语)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沉着镇定,从容应变。课文《鲁班和橹板》、《乌鸦喝水》让小朋友明白遇到困难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课文《咏华山》、《小松鼠找花生果》、练习学用字词句、练习读读背背(谚语),让小朋友了解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强烈欲望。

二、单元目标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42个生字,认识本单元35个绿线内的生字和7个偏旁。

3、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语,学会运用“终于”、“渐渐”等词语。

4、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面对困难沉着镇定的心理素质,以及用多观察、多思考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去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会本单元42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

4、能正确认识生字的笔顺,能用7个偏旁组字。

5、理解生子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语。

6、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情境法。

2、图文结合法。

3、抓关键词。

4、表演理解法。

五、课时安排

《司马光》3课时

《鲁班和橹板》3课时

《乌鸦喝水》2课时

《咏华山》2课时

《小松鼠找花生果》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10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课堂活动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英语词汇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具有数量大和缺乏系统性等特点,这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1.1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向嘉兴﹑湖州城市和乡村部分初中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62%的学生认为缺乏词汇是影响他们听力﹑阅读及作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54%的学生缺乏单词记忆策略,无法正确使用英语词汇。

在课题调查实践阶段, 我们进入嘉兴市和湖州市的城镇和乡村初中英语课堂听课,观察并记录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几乎在所有所听的课中, 教英语生词的过程一般都从课后单词表出发,通过解释中文意思,强调单词词性来呈现英语生词,其过程脱离课文,而检查词汇掌握程度的方式也局限于听写单词和完成练习。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忽视词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新学的单词无法正确运用于口语和作文等练习之中。因此,在其他环节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词汇的匮乏成了很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障碍,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渐渐丧失。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心理学界的两大巨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 以及他们的追随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建构主义。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语言学习是与环境交互作用、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认为英语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 ,“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确定认识是什么。认识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把现实吸收到转变的结构中去”[1](Piaget.J 1982:29,30)。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另一方面学习者从自己的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也就是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建构其对事物的理解, 通过合作使这种理解更丰富和全面。

1.3研究设计。

我们通过调查、访谈了解现状,参与课堂分析教师话语,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 结合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及叶斯柏森语言功能思想,针对《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外研出版社),创新设计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是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2.课堂活动的具体方式

我们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 )的Module 11“Way of Life”的具体词汇教学活动的课堂设计为例, 目标词汇为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cap,hat,doll,toy,immediately,both。

2.1词句推理 ,画图复现 (目标词汇 :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

句子表达一定的意义,可以解释单词。从逻辑关联意义方面来看,词或词组在具体语句中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联想到与

其意义有关的一些词语。比如:food-bread,chicken-egg,whiteblack,等等 ,而画图又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描绘目标词汇,并记录推理过程。

ACT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模块新词汇 :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然后用英语解释黑板上的词汇 ,并让每位学生用符号或简图的形式记录提示语中的关键词, 最终画出目标词汇所指的具体物品。根据记录,用英语对之前教师给出的提示进行复述。

Basketball is a popular sport played by two teams of fiveplayers on a court,and the ball is a little bigger than football.

Chopsticks are used when we are eating.They can help us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and sometimes we can use forks andspoons instead.

Dictionary is a book,and it tells us the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each new word.

在教师的提示语中, 加下划线的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联想的关键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描述,画下相应符号或简图(例如 :“足球”代“football”,“嘴巴”代“eating”),并利用理解和联想的方式,猜测出目标词汇的中文意思。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复述句子,是将图形转化为词汇,并重新放回语篇之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检查学生对语言结构及语法知识的掌握。

理论分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发生认知论”,生词和英语提示语是客体知识,学生的绘画技能与中文名词的联系、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是主体结构,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客体被主体同化并被纳入其先有的图式之中。皮亚杰提出认识的这种同化与顺应、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交替便是儿童认识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是一种智慧行为[2](Piaget.J 1982:25)。同化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 或者甚至是按基本图式形成的一个新结构[3](Piaget.J 1985:25)。他以此解释机体在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进程中对环境所采取的主动行动。

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提出这种通过语篇猜测生词的能力是宝贵而不可忽视的, 但是需要在一定的控制下进行培养[4](Jespersen 1904:67)。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关键词的选择及提示语句的构造。与此同时,及时检查学生理解,及时给出正确信息也是控制的关键。叶斯柏森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通过语境,自己猜测生词含义。如果学生轻而易举地通过外语理解意思,那就没必要让他们把外语翻译成母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重复外语句子, 直到他们理解其中的单独成分[4](Jespersen 1904:68)。在活动设计中,根据记录复述提示语就是运用了这一思想。

2.2近义对比 ,画图发现 (目标词汇 :cap,hat,doll,toy)。

英语中有许多近义词,但在所指和用法上存在区别。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不使用母语的情况下,解释近义词的区别。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画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更好地解释词汇间的区别。

ACT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顶有檐帽子 ,并写下”cap”,学生便知道”cap”的解释为“帽子”,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帽子有檐”这一特征。此时,教师擦去帽子的檐,加上毛线球等装饰,提示其仍为一顶帽子,并提问:“What’s this?”学生可能还是会回答“cap”。此时,教师引入“hat”,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区别“cap & hat”。

教师以同样的方式教授“doll & toy”。在黑板上画一个洋娃娃,并写下“doll”,然后画一辆玩具汽车,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doll”只能指先画的洋娃娃(玩偶),而“toy”一词解释为玩具, 因此黑板上的两件物品都可以用这个词来解释。教师甚至可以用数学逻辑符号“>”来提示单词所指事物的范围大小。

理论分析:当受到外界刺激变化,主体要改变已有的心理组织去适应外界,皮亚杰将图式在刺激作用下的改变称为“顺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错误并重新建立新概念的过程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顺化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中途,即客体被主体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客体被主体同化并被纳入其先有的图式的过程[3](Piaget.J 1985:103)。

叶斯柏森 提出“间接 感知法”,即利用图 片进行外 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来辅助他的讲解。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感知事物,并以画图的方式再造图像的好方法[4](Jespersen 1904:65)。因此,他提倡教学过程应尽量使用目标语,尽量采用图画等直观教具教授外语词汇,使词语与词义实现直接相联系,避免母语中介。

2.3图片预测,语篇猜词(目标词汇:later,immediately,both)。

图片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听说练习, 富有丰富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和文化的积极性。以图片导入课程,从语篇中习得词汇是一种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模式。

本堂课阅读题材为对话,内容主要如下:在一个派对上,一个西方学生在收到礼物后将其立即打开, 这一行为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不解, 于是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对于接受礼物和处理礼物的方式展开了讨论。其中暗含了中西方接物方式的差异。

ACT3:在开展阅读前 ,教师先呈现这样一张图片 :在一个派对上,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学生正在兴奋地拆礼物,一个中国学生抱着未拆的礼物,很不解地看着他。在他们一旁,一个中国学生正伸出双手接过对方递来的礼物。

教师可花5至10分钟指导学生描述图片内容,预测语篇主题,并引导他们发现图中人物的国籍和他们不同的行为特征,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文化信息。

短文内容来自课本p88阅读材料:

Lingling:I don’t think I should open it now.In China,weopen a gift later.

Betty:But back in the US,we open a gift immediately.

Tony:I notice another difference.In China,you accept a giftwith both hands.

学生可以根据语篇中出现的一对反义词, 并结合之前对图片内容,推测出“later & immediately”的含义。同时在解释“both”一词时 ,教师可通过动作 ,例如 :用“用双手递书本”来暗示词汇的中文意思。

理论分析: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识发展的起源是活动,活动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建构理论强调主体构造和客观动作的结合[5]。主体认识结构必须从动作的一般协调中寻求,主体的“实物性动作是认识发生过程中的出发点”[6]。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认为话语应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 话语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而语言和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语境,词汇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因此,结合图片和语篇创造的语境,为学生理解生词提供了基础。

教师通过“伸双手”的动作解释了”both”一词,这里利用了叶斯柏森提出的“直接观察法”。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加入动作的演示,这种方式不需要任何其他语言的解释,学生即可学会新单词的意思[4](Jespersen 1904:59)。他也提出使用含有丰富背景及文化特色的图片, 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而且同一图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被反复利用 [4](Jespersen 1904:63)。

3.实验结果

我们选取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英语成绩相当的班级进行实验,在实验班采取以上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对照班采取传统教学法。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验,分析期中考试成绩,我们发现实验班英语平均较高, 且主要进步体现为他们的作文部分用词丰富,且用法正确率高。

为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 我们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3%的学生每天花在背单词上的时间明显缩短,其中有43.2%的学生表示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语篇、图片等形象材料,于是顺其自然便得到答案。

4.结语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11

2013.07.04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D.A.“龙吟凤秽(huì)”应为” 龙吟凤哕(huì)”,B.“绯红(fěi)”应为”绯红(fēi)“ 盛气凌(lín)人”应为“盛气凌(líng)人”,C.“ 招俫(lái)”应为“招徕(lái)”

2. A。(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用在此处正确。B.“不耻下问”是指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请教老师不能用这个词。C.“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之间。D.“栩栩”,是活泼欢畅的样子。如用来形容演员表演,是没有什么不妥的。但加上“如生”再指人的表演就不好解释了。因为“如生”是“像活的一样”。演员本来就是活人,说他的表演像活的一样,那么“活人”的表演不像活的一样又应该像什么呢? “栩栩如生”不能用于活人表演而可以用于人制作的东西或描写的内容。)

3.D。(A.搭配不当。“培养”与“水平”不搭配,可将“培养”改为“提高”。B.语序不当。应把“发射”与“研制”调换顺序。C.不合逻辑。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应把“一倍”改为“一半”或“50%”。)4.B。(第一步:合并联系项。⑤③由“变化过程”联系,且由③“这个过程”可知,③在⑤后;①④②由“开端”联系。①是总说,在前,④②是分说,紧接其后,分说部分,④对“开端”的作用的介绍放在前,②对“开端”开得好的情况的陈述,放在后。据此可知答案为B项。)5.. 无答案。2分一分给第17题,一分给第20题。6.A.托尔斯泰,B.米开朗琪罗,C.贝多芬。

(评分说明:对一处0.5分,对两处1分,三处全对得2分)7.参考答案:

(1)(“千姿万态”或“美妙绝仑”“异彩纷呈”)的世界之窗

(2)示例一:想一日之内周游世界吗?请来深圳世界之窗吧!示例二:游世界之窗,赏异国风情。示例三:想不到的恢宏壮丽、看不尽的盛世繁华。示例四: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8.

(1)岂不罹凝寒(2)不畏浮云遮望眼(3)晓镜但愁云鬓改(4)独怆然而涕下!(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6)俱怀逸兴壮思飞(7)铜雀春深锁二乔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或今日听君歌一曲,但凭杯酒长精神)(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或停杯投出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每空1分,错一个字该空不得分)

二、阅读与理解(30分)9.(1)跑(赶快);(2)等待;(3)热水;(4)通“披”,穿。(2分)

10.译文:我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等分点:“逆旅”0.5分;“日” 0.5分,“再” 0.5,分;语意连贯0.5分分)

11.用原文的语句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12.作者学业有成的原因:①刻苦学习(“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学习有主动性”“以读书为乐”),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敢于发问”),④不畏艰难。(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答出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2分。)

所获得的启示:略。(围绕作者学业有成的某一方面的原因谈,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得1分。)13.用鞋底下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街上小杂货摊摆出“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海张五”。(意思对即可)

14.个性内敛(沉稳,干练,从容);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充满智慧。

15.这句妙在两个“找”,“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表现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同时也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前一个“找”体现出无端挑衅,无赖的丑台态;后一个“找”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意思对即可)

16.(1)“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等。

(2)使用天津市民口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意思对即可)

17.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18.“无常”的意思是变化不定。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突然(砸)”、“猛地(摔)”。19.“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20.照应前文,含蓄地揭示了主题。从烂漫的菊花中,记起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结构上: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引起对母爱的赞美。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 内容上: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 第20题补充答案:

① 照应题目“秋天的怀念”,点明主旨;由秋天的菊花引出对母亲的怀念,含蓄点明文章主题; ② 暗示作者情感的变化;自己用行动达成母亲的愿望,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感激和怀念; ③ 增加文章的意蕴,升华文章的主题;渲染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预示作者新生活的开始

21.不好。(1分)“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分)第21题补充答案:

① 秋天”是特定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渲染了我的心情。③ “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开始。

三、表达与交流(共40分)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12

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适用年级:八年级

总课时:75课时左右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课程目标:

1、积累并默写生字新词,能复述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名篇名段。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探讨并说出对生活,对自然,对民俗,对社会的看法。

3、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大胆创新、展示成果,交流心得。

4、积累文言词语,背诵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表述诗歌意境,让作出简单的赏析和评价。

5、每周至少两次练笔(读书笔记,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共11课时)

1、藤野先生(3课时)

2、我的母亲(3课时)

3、我的第一本书(1课时)

4、列夫.托尔斯泰(2课时)

5、再塑生命(1课时)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2课时)

第二单元:(共12课时)

6、雪(3课时)

7、雷电颂(2课时)

8、短文两篇(2课时)

9、海燕(2课时)

10.组歌(2课时)

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2课时)

第三单元:(共10课时)

11、敬畏自然(3课时)

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1课时)

13、旅鼠之谜(1课时)

14、大雁归来(1课时)

15、喂——出来(2课时)

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2课时)

第四单元:(共11课时)

16、云南的歌会(3课时)

17、端午的鸭蛋(2课时)

18、吆喝(2课时)

19、春酒(1课时)

20、俗世奇人(2课时)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2课时)

第五单元:(共14课时)

21与朱元思书(2课时)

22、五柳先生传(2课时)

23、马说(2课时)

24、送东阳马升序(3课时)

25、诗词曲五首(3课时)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2课时)

第六单元:(共14课时)

26、小石潭记(2课时)

27、岳阳楼记(3课时)

28、醉翁亭记(3课时)

29、满井游记(2课时)

30、诗五首(2课时)

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2课时)

课程实施:

1、通过朗读、速读、默读学生能迅速抓住课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梗概。

2、开展各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进而爱上学习。

4、开展作文指导课,让学生在写作中有素材可写,有方法可循。

5、每周至少两次练笔(读书笔记,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6、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

7、文言文单元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对于经典名篇要熟读成诵。

8、积累文言词语,背诵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表述诗歌意境,让作出简单的赏析和评价。

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当堂进行评价,可通过提问次数,背书卡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2、在学校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校信通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3、认真组织综合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4、利用小组长进行过程评比。

(二)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检测,通过期中等阶段性抽测,以获得学生知识的储备。基础字词,诗词背诵,语段分析,写作训练等。

2、进行至少一次基本功展示,如我是小小书法家——硬笔书法比赛。

3、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笔记展评。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

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上一篇:面对与不面对-心情随笔下一篇:国旗护卫队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