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

2024-07-06

敬爱的老师(共14篇)

敬爱的老师 篇1

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刘梅老师,高高的个子,白净的瓜子脸,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起来十分精神,也很漂亮哦!

刘老师从二年级时就开始教我们语文,也兼做班主任,她待我们就像母亲一样,我们对她也十分的依赖。记得,刚上二年级不久。有一次,我的语文测试没有考好,心里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放学的时候,刘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 温柔而耐心地帮我分析和讲解错误的题目,直到我完全弄明白了为止。并且鼓励我不要灰心,让我对学习和自己充满信心。她也神奇地知道我的妈妈对我的要求很严格,还特地打电话给我妈妈。她作为一名班主任像对待朋友一样和我妈妈敞开心扉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妈妈不要因为我的一次测试没考好就批评我,要多多鼓励我,给我加油!

那天回家,我心惊胆战地拿出试卷,妈妈破天荒地没有火冒三丈,也没有指责我。还温柔地摸着我的头说:“妈妈知道你努力了,再认真一点,相信下一次你一点可以考好。”那一刻,我泪流满面,不仅因为妈妈对我的理解和宽容,更因为刘老师对我的包容和信任。

从此,我改变了,变得爱学习了,上课也爱回答问题了,成绩也提高了,而让我有这么大变化的正是刘老师。我从心底感谢她!是她让我对自己充满信心;是她让我学会怎样面对挫折;是她让我变成一个开朗的女孩!

公众号:笠泽蜂作文

敬爱的老师 篇2

敬爱的吴老师, 您没有那么多的头衔, 没有那么多的称号, 只有一个副教授的职称, 可是我们对您有说不尽的爱戴和崇拜。我们对您的爱戴来自您对学生深沉的爱;我们对您的崇拜则来自对您人品、学识、修养的直接感受。即使仅仅是个“副教授”, 但您总在我们心坛的最高处。

您是我们踏入大学校门后接触的第一批老师。那时的您, 卅刚出头, 宽肩厚胸、大脚铁腿, 带着我们这些刚入校的学生, 在学农的田野里、挖河道的劳动中挥汗如雨。我记得自己在大学里写的第一首诗, 头两句就是:

“是谁跳进冰冷的河水?

是谁挑起满筐的泥土?

。。。。。。”

写的就是您呀!那是您留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您的衣着是那样地朴素, 您的行动是那样地朴实无华, 但您却是那样地富有感染力。因为您总是第一个跳进最危险的地方;重活、累活, 您干得最多;您的汗水比我们流的都多, 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从您这儿得到过关爱。

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大学教育, 学工、学农占了很大的比例。因而我们也较早地接触到制革生产。作为年青教师, 您常常和我们一起下工厂。您和我们一块儿从浸水池里拉出被水浸得重达上百斤的牛皮;一块儿从转鼓倒出的灰碱液里, 拖起脱毛膨胀后的裸皮;您带着我们熟悉一道道工序, 向我们详细说明每一道工序里所涉及的原理, 教我们用眼、用手直接感受把皮变成革的每一个步骤, 去评判每个环节的好与坏。您的这套本领不知在学生中带出了多少皮革界的企业家、专家, 多少行家里手。

当然, 我也在想, 仅仅这些就能使您的周围“人聚如云”吗?就能使您得到如此深的爱戴与崇拜吗?当然不全是。记得我们在合肥制革厂实习时, 每当午、晚饭后, 总有一伙伙的同学急匆匆地走进厂里的试验车间。一日我尾随而去, 才知道他们都在听您讲故事。手中没有书, 但您讲出的每一句话, 竟是那样地流畅;用的每一个词, 竟是那样地生动、那样地贴切, 仿佛是在听广播小说, 每一个人都入了迷!您怎么会有这么厚的文学功底、这么超人的记忆、这么不可思议的表达力呢?

我们这批学生, 来自农村、草原、工厂。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我们也没有放弃过在乡间田野、在大漠荒原、在帐篷灯火下的读书学习, 同样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因而能深切地感受文学之美。您迷住了我们, 而且越到后来, 我们就觉得您越是“不可思议”。您言必有典、文必有史。所以, 我们对您的崇拜, 来自于对您才华的崇拜。

同样, 仅仅有对您文学功底的崇拜也是不够的!哪还有什么呢?当然是对您人性之美的崇敬。我总在想, 在您魁梧的身躯里, 跳动的是怎样的一颗柔美的心, 而且是毫无自私的柔美之心?您对孩子心柔得不能再柔;您对学生, 也心柔得不能再柔。我留校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是孤身一人, 我生病了, 您会让您的爱人孙老师提着做好的饭菜来看我;我出国了, 您让我把行李存放在您本就不宽敞的房子里;我女儿生病了, 您会替我代课, 让我立即回青海照看;学校要分房了, 您怕我因上课耽搁事儿, 就让孙老师帮我跑前跑后;当我先生来成都看我时, 招待他的还是您和孙老师!不仅是我, 几乎您教过的所有学生, 不管毕业后他们去了何处, 您这儿永远是大家在成都的家。

心里柔美的人, 多半忧愁。我想您是把忧愁留给自己, 藏在心中。因为您总在用一脸的灿烂, 阳光般地温暖他人。1991年我们班的同学聚会, 您和我们一起去游蒙顶山, 您带着支架相机, 一张一张地为我们这些久别重逢的同学拍照, 在陡峭的山路上, 上上下下地为我们忙碌。回来后, 又把照片一份一份地洗出来分发给我们。这就是您, 一个用朴实的心做朴实的事的人。您让我们怎么不爱戴;您的离去, 让我们怎么不伤心!

您的人格之美, 当然还在于您学识的渊博、业务的精湛。我先后两遍听过您讲的专业课, 第一遍是在当学生时, 第二遍是即将踏上讲台自己做教师时。做学生时听您讲课, 总在想, 您为什么讲得这样好?我的那个在课堂上总爱漫游出窗外的思维, 也被您精彩的讲演所俘虏。您在台上左右踱步, 声调缓而铿锵, 条理清晰、言语流畅, 像是在描绘着一幅图画, 把制革的知识与技术那样轻松地送入我们的脑海, 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制革生产和生产中难以数计的化工材料的种类、它们的结构、化学性质、使用原则、互换原理, 去感受制革工业所涉及的如此丰富的浩瀚知识。

研究生毕业后, 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就是讲授《皮革整饰工艺学》, 我用了整个暑假进行备课。在即将走上讲台前, 我又一遍地听了您的讲授。这时, 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 您是多么地了不起, 多么的不简单!您上课不用看讲义, 扎实的基础, 能让您轻易地鞭辟入里;您在国内多家工厂及生产第一线上的摸爬滚打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理论上的升华, 已天衣无缝地融进了您的讲授。一个一个的实例、一个一个的配方, 信手拈来, 恰到好处;对工艺和配方的调整, 又能那样的随心所欲。对比之下, 我那时的授课, 是多么地青涩、多么地拘禁。一周5~6学时的课, 让我心身疲惫。每次两个学时的课, 20~30页的教科书内容, 让我在午夜时分仍徘徊在校园昏暗的灯光下默默地背诵。

这就是差别。您讲课时的行云流水来自您深厚的知识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却要亦步亦趋, 生怕偏离开书本一句。对于一个学工科的学生、对于一个从事工科教育的人, 实践是多么地重要。对于皮革专业这样一个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 而生产环境又极其原始的行业, 实践更有其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我们要能吃苦、要专心、更要谦虚。因为在这个行业里, 经验具有其独特的地位。这个独特地位的取得与需要付出的艰辛成正比。

我不知道您是怎样将自己深厚的文学、历史功底融进对制革的热爱与执著?您是怎样地将浪漫的情怀与制革过程中的一池一鼓、一铲一刀联系在了一起?您在水雾弥漫的车间里来回奔忙, 您在高高堆积的皮垛上与工人师傅们促膝长谈, 您就在这一点一滴中慢慢地积累;在对这个行业情感的升华中, 生长出具有诗意的一种情怀。所以您对它的讲述才这样引人, 您在三尺讲台上也才能这样从容、这样地具有美感。

也许您的郁闷也由此而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实践、特别是在制革厂的实践有这样深的情怀、这么高的认识;也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您一样, 能从工艺过程的每一个小小的端倪中察觉到它的预示, 悟出所含有的理论;您所建立的多项制革技术的价值未必能被人完全地认识与理解, 但您仍然坚守着、探索着。今天, 当我从网络上再次捧读您的文章, 更加觉得它们是“字字珠玑”、“句句实在”。因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都是您深入思考的结果, 每一篇都闪烁着您的学识与精神, 是您多年实践的宝贵总结、是您汗水的结晶, 而不是来自下载、来自照抄, 因而篇篇都有其长久的指导价值, 同时也映衬出您在学识与业务上的诚实与责任。

我们对您的爱戴与崇拜, 还来自在您面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痛苦时所持有的态度。您的大学时代是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中渡过的, 物质与生活上的艰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心灵上的痛苦, 多来自那个时代以及后来延续很久的扭曲的政治环境。自由的心灵、活跃的思想、张扬的个性, 这些本属于年青人最宝贵的精神权利是被没收的。所以作为个人,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压抑面前所持有的心理状态。我难以想象您心理的坚强、心胸的开阔、精神的不凡。像您这样一个饱读诗书、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熏陶的知识分子, “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该有何等地强烈!所以, 我能想象到您一腔抱负难以实现时、满腹才华却没有施展的舞台时, 您心中的伤痛与郁闷。

但是, 您仍然在努力着、坚持着。您2000年退休后发表的近70篇文章, 就是您仍然心系我国制革事业的发展的证明。您以抱病之躯, 仍然致力于制革生产的清洁化, 仍然为企业的发展、为其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与企业的同志共同撰文, 不断提升企业科学管理和技术的内涵。当我已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学习、工作多年以后的现在, 再来读您写的关于制革化工材料的文章, 我能感受到您当时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

敬爱的吴老师, 无论多久, 我们都不会忘记您。我们会永远记住您特有的灿烂的笑容;记住您朗朗的笑声;记住您在讲台上的英姿, 您机智幽默的语言;记住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您屋里齐墙而立书架上的书在等着您的翻阅, 您家小院里的树木花草在静候着您的脚步。您让都江堰的流水把您的骨灰带向广阔的田野, 带向江河大海, 就是想让自己的双脚再次行走在广袤的大地, 把您的精神融入飞泻直下的瀑布, 一次次地感受生命的激情与喷薄, 在浩渺的海洋中使生命永恒。

虽然您的遗愿是“丧事从简, 不设灵堂, 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可这撒下您骨灰的地方, 将是我们永远的祭坛。每当来到这里, 我们会把烂漫的山花带给您, 让她载着我们对您的怀念, 去追随您的脚步, 送去我们对您的思念……。

您的学生:刘白玲

我敬爱的老师 篇3

在教过我的老师中,我最喜欢的是二年级时教语文的王老师。她至今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向我微笑。她长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卷卷的长发缠绕在胸前,高高的个子,经常穿条黑白相间的花裙子。①

王老师对我们很负责任。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全神贯注地练字。不知不觉间,老师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的身旁,她俯下身,注视着我写的字,这时恰巧我也练完了字,手有些酸痛,正想找老师评价一下呢。我抬起头正迎上老师慈祥的目光,我心里感觉暖暖的。老师弯下腰,和蔼地说:“文文,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就是这个‘额’字呀,左半边有些偏大。”我马上意识到了错误,仔细看了看书,发现了不足之处。老师挽着我的手,撑着我的背,她的飘飘长发,从我的头上滑落,柔柔的。然后,老师在我的田字格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个“额”字,随后轻轻拍了拍我的后背,像在告诉我以后要留意每个字的结构。从此,每当我写字时,都会回想那温暖的一幕。②

王老师也很严厉。有一次做练习题时,我做错了一道题,她狠狠批評了我,并用严厉的目光告诉我,马虎做题是绝不应该的。现在,我已经养成了认真的习惯,无论做什么作业,都会很仔细地检查。我知道这与老师平时对我们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我感谢我的老师。③

老师像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走出黑暗的迷茫,走向洒满阳光的成功之路,我爱我的老师。④

点评:

本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生动地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做到了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增强了感染力。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指导老师:徐秀芹

老师的作文400字 敬爱的老师 篇4

子路借米、黄香温席、哭竹生笋、彩衣养亲、上书救父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孝顺故事,感动人心。这些故事影响着,教育着,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可亲可敬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都要争做孝顺的孩子。妈妈也经常叮嘱我:“交朋友时,要谨慎选择,选择讲礼貌的,爱学习的,品行好的,尤其要看他是否能孝顺父母,孝顺长辈的,因为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不关爱的人,(除了他自己)他还会去爱谁呢?

这样的人,他的朋友肯定会越来越少,他的人生肯定会越来越孤独。

看来,成长的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学会孝顺。

孝顺是不忘父母的叮嘱,做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孝顺是为父母端水倒省茶,捣衣捶背,做父母贴的孩子;孝顺是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做父母省心的孩子……

敬爱的老师 修改 篇5

谢谢您在这一学期里对我们的关怀和教育。转眼间,我们就要升入四年级了。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时常回忆起过去的一段时光。

老师,您教育我们:“时间就像金钱。”是呀,人生仅仅几十年光景。有些人可以过的充满光彩,无悔于人生;有些人只知道时间如流水源远流长,“白发方悔读书迟,”有了时间才能学到一切,做好每件事的点点滴滴,有了时间才能去研究,去探索;没有了时间,只能一事无成。因而,我收获到了时间。

“人死,有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们不求有黄继光那英勇的壮举,但我们要活得有意义。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只有我们快乐,才能充满生机;只有学到知识,才能充满色彩,才能无愧于人生。这样人生的画卷才能完美。因此,我收获到了笑对人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使我们终生受益。当今世上,需要很多有知识的人。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我收获到了知识。

您对我们说:“只有你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一个人要有尊严,尊严要比生命更重要。哈默年轻时,经历过一件事,他们忍着饥饿和疲劳,来到一个小镇,沃克给他一些食物,他觉的不能白吃别人的东西,愿为沃克做一件事情,要回自己的尊严。后来,他成为石油大王。今天的我们不是更要珍惜自己的尊严吗?

这学期我收获到了丰硕的果实;同时也感谢亲爱的老师:老师,您含辛茹苦的教育了我们,我深受感激。时常回忆起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这是您的真实写照。愿天下所有的老师健康快乐。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

×

×日

亲爱的母校,您好:

首先,请接受我们—— 一群即将踏上人生创业征程的热血青年,发自心灵深处最真诚的感谢!感谢母校,让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肤浅到深邃,从徘徊迷茫到豪情万丈!感谢母校,让我们破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寂寞等待到执着扑火,一路上我们壮志高歌!几年前,怀揣着期待与梦想,向往与崇拜,我们如愿地跨入了重大的校门。在这里,为青春呐喊,为理想奋斗,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而释放全部的激-情;在这里,有思维与智慧的碰撞,有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有友谊与爱情的编织,有欢笑与泪水的交融;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分析与思考,学会了丰富与凝练,学会了合作与竞争,学会了如何超越自己、突破极限;在这里,有慈祥的老师,让我们忘记了离家的惆怅,让我们不再是茫茫江面上一只无法靠岸的小船;在这里,有敬爱的党,让我们实现了生命的又一次锻造和考验。那年那月那天,在鲜红的党旗下,我们感受到了荣誉责任,沉甸甸的使命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分量与价值!再回首,我们是欣慰的,无悔的,更是自豪的。

有那么多的故事值得记忆;有那么多的瞬间值得回味;有那么多的感动值得捕捉。当我们漫步在知识的殿堂,拼搏于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的灵魂接受着来自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洗礼;当我们接过老师的深情留言,我们体会到了期望和嘱托,无言的叮咛却是我们一辈子永远不敢忘却的纪念;当我们签约成功答辩完毕,我们体会到了成功的自豪和喜悦,几年的辛勤浇灌终于开花结果,但同时我们期待的,却又是下一个奋斗的季节!然而——

从下一刻起,一切都只能在回忆中重演!今天,现在,此刻:我们必须离开老师、离开母校甚至离开灯火阑珊的重庆!我们必须去工作,去奋斗,去打拼,去面对崭新的世界,去实现新的理想与价值。

但是,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谨记母校的教诲,永远挺起胸膛做人!母校啊,请拥我入怀,请接受孩子最真最纯的爱!今夜,我不会哭泣,更不会喝得烂醉如泥;今夜,我要把所有的记忆装进行李,哪怕是飘渺的点点滴滴!感谢学校各位授课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你们的努力使得我们每个同学都收获到了知识的果实。感谢老师们的努力,你们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是大家美满的学习、生活环境。感谢所有的老师们,有了你们,才能保障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才能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千言万语总归一个“谢”字,我们唯有用未来的成就来回报母校。祝愿母校能取得好成绩,为祖国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

此致

敬礼!

您即将远行的孩子:某某某

×

×

×日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在我的成长记忆中,你们对我的爱是那么无私、伟大。在新年来临之际,我深深祝愿你们:快乐每一天,健康每一年,幸福到永远!同时也感谢你们11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当我打开抽屉,翻开我的成长册,看着那一张张照片,我思绪万千,脑海里呈现了一个个闪亮的情节。不一会儿,我的眼眶湿润了„„

第一张照片上的那个小不点,就是我。那时,我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尽给你们添乱,是你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拉扯大。第二张照片,那时的我已变成一个满嘴乳牙的小宝宝。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开始学讲话,学走路了。胆小如鼠的我,就是不敢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后来,在你们数千次的搀扶下、鼓励下,我终于独自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第三张照片,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白雪皑皑,活泼可爱的我在爸爸您陪同下,无忧无虑地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

最让我难忘的一张是去年在国旗下演讲时照的,这张照片是我走上校主持人道路的见证。升旗台上的我,激-情迸发,演讲语调抑扬顿挫,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说起这件事,妈妈您可立了头等功了。记得演讲的前一天晚上,您让我再多练几遍,还要求我在演讲表情、动作方面加上感情-色彩。可任性的我反而与您唱反调,多练一遍都不肯。您却耐心地教导我、鼓励我,说我是最棒的。实践证明,我的成功是您辛勤培育的结果。

爸爸、妈妈,一张张照片蕴藏着我们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张张照片蕴藏着我们一段段美好的回忆,一张张照片蕴藏着你们多少汗水和心血„„我愿自己快快长大,不再让你们为我操心,不再让你们为我担忧,我一定不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我将用学习上的努力来回报你们对我的爱。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儿子:严世豪

×

×

×日

亲爱的妈妈:

您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想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时,就会想到妈妈您对我的疼爱和关心,想到您对我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

妈妈,您从小就非常疼爱我。当我表现好时,您会鼓励表扬我。当我犯错误时,您会毫不犹豫地批评我。在生活上,您细心照顾我,每天都给我做好吃,有营养的菜给我吃时,我却不要。

妈妈,您记得吗?有一次,我上小班时,发烧了。是您带我去医院看病,打吊针时,是您为我去外面买饭给我吃。帮我洗澡。帮我洗衣服。晚上睡觉时,是您在我的床头守侯我夜。

妈妈,是您给了我生命!是您给了我幸福!是您给了我关爱!谢谢您!妈妈。我永远爱着您!妈妈!您是最伟大的!此致

敬礼!

您的儿子/女儿:某某某

×

×

×日 亲爱的青藏铁路筑路大将们:

你们好!首先,我要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让我们坐上了去西-藏的火车,为我们的生活带了方便。你们在制造青藏铁路的时候一定特别累吧,遇到风火山时,你们时那么的镇静,研究了一套又一套的方案,你们真了不起!制造青藏铁路用了5年的时间,你们在这时间内,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你们都坚持了下来,而且没有与家人团聚,只是在祖国的边疆默默工作着、默默奉献着„„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许多。

你们一定知道,你们的工作给多少人带来了好处!你们让藏族和汉族人民的手拉在了一起,交往的更加和平;你们让汉族的游客们,也能到西-藏旅游,让他们不用长途跋涉;你们用自己的血汗,造就了今日的方便又快捷的青藏铁路。我真想去给你们说一声:“谢谢你们!”你们的顽强打动了我,让我再次体会到了“永不放弃” 的真正含义。

谢谢你们,你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造就了今日青藏铁路的辉煌。是你们,在风雨中顽强的拼搏着,不怕困难,在边疆静静的塑造着„„

现在,青藏铁路早已全面开通。每当看见车里来来往往的人群、朗朗的欢笑声,我总会想起你们,想起曾经建设过它的人们„„当时,你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着,研究着技术的突破口,你们是多么辛苦呀!青藏铁路,是你们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你们任劳任怨不畏困难的工作的回报;是你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目的„„

最后,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你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青藏铁路带给他们的欢乐,越来越多的汉族人踏上了西-藏——这片辽阔的土地。这都应该归功与你们呀!所以,我还要向你们说:“叔叔阿姨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致此

敬礼!

一位感激你们的小学生 ×

×

×日亲爱的迈克小朋友:

你好!

我叫赵大龙,是中国人。我的家在美丽的西北城市金张掖,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我现在10岁半了,我有一张圆圆的脸,乌黑的眼睛,耳朵不大也不小,当我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弯的,好像一个小月牙,很讨人喜欢。我的爱好是写作和练武术。还非常想当一名科学家或是一名教师。

迈克,希望把汉语学好,现在我的家乡很美,有中外驰名的古刹大佛寺,还有黄河从我的家乡流过,它豪迈,奔放,涛涛巨浪,所向披靡,显示出一种排山倒海的雄伟气魄。李白还曾为此挥笔写下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奇伟诗句呢。

迈克,请有时间来我的家乡作客,尝尝我们这里味道鲜美、非常有名的黄河大鲤鱼、甘州大红枣,还有那辣味十足的民乐大蒜!到那时,我给你作免费小导游。

祝学习进步!

你的朋友赵大龙

×

×

敬爱的老师 篇6

我叫刘思齐,见贤思齐的思齐,我来自二<8>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如春雨细无声》。妈妈说,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将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精心培养成国家的栋梁:爸爸说,老师是高贵的红烛,不惜燃烧自己也要把我们的前途着凉。但我觉得老师更是伟大的太阳,您让爱的雨露从天而降。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您用爱的雨露浇灌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也要向您告白,说出我们对您真诚的感恩。您用慈爱的目光和朝阳一起迎接我们上学,和晚霞一起向我们道别,您为备课批改作业拖着疲惫的身躯直到深夜——是啊,每一根粉笔都见证了您的渊博,每一个作业本上的红勾都是您的心血。多少次我们的顽皮让您无声叹息,多少回我们的进步又让您笑逐颜开。

您知道我吃了凉凉的东西肚子疼,就特意倒了一杯开水,还像妈妈一样吹了又吹怕把我烫着;您看到我匆忙间没有系好鞋带,就把书夹在腋窝下蹲下来教我怎么系两个活扣;您见我踮起脚尖费力地擦黑板,就从我手上接过黑板擦自己擦起来,还说灰尘多,以后老师擦。

敬爱的老师,您的无私令人感动,您的爱心多么博大。一束鲜花就让您落泪,一个拥抱就能把您融化。爱如春雨细无声,但您听见了吗,无声的春雨过后,满校园里都是我们拔节成长的脆响!

敬礼!

谢谢。(鞠躬)

敬爱的老师 篇7

窗外,是沉沉的黑夜。

内心,是绵绵的思念。

此刻,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快一个月了。

“给你添麻烦了!”

2014年11月28日下午傍晚时分,我坐在从北京到徐州的动车上,接到先生家里座机打来的电话。我还以为如往常一样,是先生找我。我赶紧拿起手机,摁下绿色的接通键,对着话筒说:“黄先生,您好!我是小石。”可是,这次意外的是,话筒那边传过来的不是“中英同志,我是黄济”的亲切声音,而是先生女儿的声音。她告诉我先生生病了,是前一天夜里起夜摔在了洗手间里,颈椎出现了问题,并说先生叮嘱,不让告诉我。我赶紧问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学姐告诉我,已经到北医三院做了检查,拍了片子,由于先生年逾九旬,不能做手术,只能做牵引,但是由于没有床铺,住不了院,问问我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放下学姐的电话,我赶紧联系一位小师妹,她的爱人就在北医三院工作。很快,师妹那边有了消息,确认床铺紧张,一周之内都住不上院。我给北师大校医院院长打电话,问问他北医三院有没有熟人可以帮忙,结果也不如愿。我拨通附近二炮总医院负责人的电话,把先生生病的情况大体上向他做了汇报。医院负责人听后非常重视,吩咐家人把北医三院拍的片子送过去,他安排相关科室的大夫看过片子后再定。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学姐,她们也很快将片子送到二炮总医院请骨科大夫看了看,并确定第二天,也就是11月29日去住院治疗。

我这一次的出差有点长,先在徐州参加了一个会议,紧接着又从徐州到芜湖,参加一个活动。等到回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12月2日的晚上。会议期间接到的消息是说先生已经住上院,医院方面已经做了全面的检查,并做了牵引治疗的安排。3日,我抽空去医院看望先生。一走进病房,我吓了一跳,只见先生平卧在床上,头上坠着个铅块一样的东西,一动也不能动。“这就叫牵引?”这和我心中对牵引治疗的想象一点儿也不一样。先生看见我来了,一方面很高兴,另一方面像往常一样,反复地说:“给你添麻烦了!”我知道,先生一生,凡事都要自己做,最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他的晚年,摔过几次跤,甚至摔破过头,可都从来不告诉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我们都是事后去先生家里,才听他说起摔跤的故事。看他讲故事时的一脸轻松,我有时会产生一点错觉,似乎故事中摔倒的不是他本人,而是别人。坐在先生的病床边,听到他熟悉的声音,我觉得这次也会和前几次一样没有事情的,先生很快就会好起来,回到他堆满书籍的书桌旁,继续他的学术之旅。

“大苗是个好同志”

在先生的病床边,有一位护工在忙碌着。她个子不高,圆圆的脸,穿着一生蓝色的工作服,动作十分干净利落,一看就知道是一位能干的护工,还懂得一些专业的护理知识,如吸痰等。先生向我介绍,“她叫大苗,禾苗的‘苗’。”并说,“大苗是好同志,待我像亲生女儿一样。”

对于先生这样一位一生都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来说,躺在病床上,让别人来伺候,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听说先生一开始经常拒绝按照大苗的要求做这个做那个。这个叫大苗的小妹妹,也真是有办法,到最后还是让先生按照她的要求去做,比如擦洗身子、帮助通便等。有一次,大苗刚刚为先生换好衣服,可先生在吃药时不小心呛着了,把药汁全都吐在了刚换好的衣服上。为此,先生一个劲地向大苗道歉,说是刚刚换好衣服,又让自己给弄脏了,感到很不好意思。大苗呢,则笑一笑,丝毫不介意,继续做她自己的活。

“我的脾气不好!”

先生性格温润如玉,待人崇礼,有君子风度,这是中国教育学界的共识。可是呢,先生自己却常常说自己性格不好,好发脾气。先生生病住院时,我去看他,他又提到这一点。先生说,“大家都说我性格好,其实我性格不好。我好发脾气,发起来很大。发过之后,想想又很内疚,怕是伤过人。”

坐在先生的病床边,听先生回忆他“发脾气”的故事,一件又一件。有的是我所知道的,有的是我有所耳闻的。可是,听来听去,似乎都不像是先生愿意发脾气,而是先生基于自己对于学术的理解和对学生爱护而说的几句重话。我跟先生说:“先生别介意这些事情了,您发脾气是爱护大家,而且呢,大家也没有怨您的意思。事实上,正由于您的批评和教诲,年轻人才能够健康成长!”可我的劝慰丝毫不让让先生释怀,他说:“我也是脾气急,如果不那么急,换一个态度,可能效果会更好。”其实,我知道,就先生所列举的那几件“发脾气”的事情来说,实在是怨不得先生。故事中几位年轻人的拖沓、偏执或不知权变实在让深爱着他们的先生心生愠意,不由得说了几句重话。

先生平日里对同学们的批评极少,反之,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点可取的地方,就给予积极的和充分的肯定。同学们跟随先生学习,如果有谁能够领受到先生的批评或“脾气”,那真是一件幸福的、值得铭记一生的事情!

“我的级别不够”

先生初入院时,住在骨科病房,三个人一间。我去看他时,他抱怨说,病房人多,晚上睡不好觉,问我能不能换个大一点的病房。我满口应承,答应去协调。我找到医院的部门领导,了解到在骨科没有办法换了,要换只好去高干病区。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先生,说可以去高干病房,那里一人一间。先生听后,又不愿意去,说“最好不要去高干病房,一人一间,我的级别不够”。而且,去高干病区,不便于护工的上下照料,也着实有不方便的地方。

这一下我可犯难了。只好再去找大夫,和他们商量,看看能否在骨科病区有病人出院的条件下,能够优先减少先生所在病房的床数。大夫们也痛快地答应了。先生在骨科诊治的最后几天里,屋里的病床终于减少到两张。不过,之前我去看望的时候,先生就说睡眠的问题解决了,可以睡得比较踏实。

先生弥留之际,教育学部离退休办公室到学校档案馆借来先生的档案,准备后事。我翻阅先生厚厚的档案,在最后赫然发现一张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写给北师大的公函,公函上明确写着:“同意黄济先生离休,享受司局级待遇。”我不知道司局级待遇在医疗上有什么特殊的照顾,是否可以享受两人一间或一人一间的待遇?如果我能早一点见到这个公函,也许能够在先生一入院时就为他争取一个比较好的医疗条件。我也不知道先生是否知道这个公函的事情,二十多年来,我也从未听他说起过离休后按照规定可以享受司局级待遇的事情。

“《乐记》以前注意得不够”

先生一生学而不厌,勤学不辍,因而博学广识。先生本来在幼年时就受过比较系统的私塾教育,古典文化修养深厚。但是,先生并不以此自傲,还常常围绕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博览古书,以求新证。先生住院期间,还十分挂念自己正在主持的一套国学普及类丛书的撰写工作。这一套书,他自己就承担了其中两本书的任务,其中一本是《诸经解读》。

我侧立在先生的病床前,听他讲该书进展的情况。先生说,他已经把《乐记》整理完了。我很无知,很惊讶地问,“《乐》整理完了?《乐》不是已经失传了吗?难道老师发现了它了吗?”我之所以提这样无知的问题,是因为在大学期间及工作以后,我从多处知道古代的“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唯有《乐经》失传了。先生听后用已经不是十分清楚的声音回答说,“此乐非彼乐。《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论述音乐的起源、格调、功能等。《乐经》虽失传,有《乐记》,再配上荀子的《乐论》,也可以帮助大家知道当时的音乐思想以及对礼乐关系的看法。”先生顿了顿,似乎又积攒了些力气,继续说,“以前,我们只注意到《乐经》失传了,《乐记》关注得不够。”

“我对你有三点意见”

先生说,师生之间,他唯一没有发过脾气的学生,就是我,我听后也深感荣幸。可是,先生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告诉我,“我有三件事情,对你有点意见,今天我要告诉你,告诉你了,我们俩之间就心里没有疙瘩了。”其实,不用先生说,我已经知道他老人家对我的三点意见是什么了。因为在他告诉我之前一个多月,一位外地的师姐进京来看他,他和她约略聊起过这些事情,师姐已经偷偷地告诉我了。我也正准备找机会和先生说说这几件事情。

先生所说的三件事情,其实都不是与他自己有关,而是与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有关。先生大概认为我没有在这些学生或学生的学生就业、升学或工作中尽力帮忙。讲完之后,先生说,“当然,中英同志,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没有责备你的意思。年轻人以后还要多关心、多指导。”我静静地听着先生的“意见”,听完之后心里感到很内疚。因为近几年工作繁忙,我没有能够在这几件事情上及早和先生沟通,让先生在心里惦记这么久,以至于把它们当作师生最后的谈话内容之一。我知道,先生对青年人的关心是真诚的,他为自己的事情从来不肯张口求人,哪怕是我们这些学生他也不愿意。他确实给我打过电话,先后问过他心里惦记的那三件事情,其中有件事情我也确实努力过,但是没有及时向先生汇报;一件事情我已经竭尽所能;还有一件事情我是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先生的意愿去做。如今回想起来,先生交代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认真对待,及时汇报,即便不办或办不了,也要及时和先生沟通,以免先生挂怀。

“假如我要报销了”

有一次,我去看望先生的时候,先生突然提出来想看看自己做牵引的模样。我就用手机拍了两张照片,放在先生的眼前,给他看。他认真地看了看,觉得眉骨摔破的地方快要好了。可是,接下来先生却和我谈起了禁忌的话题。他说:“假如我要报销了……”还没有容他往下说,我就赶紧打岔:“报销的事情您不用操心,北师大校医院院长说了,您是离休干部,您的费用全报销。”先生笑了,摆摆手说:“我说的报销不是报销医药费,而是我自己报销了。”我截住话头说:“您报销不了,您的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马克思不要您!”先生笑笑说:“我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属于无神论者,对于生死也有客观的态度。人总是要死的,死后的事情还是要早作安排。”

听到这里,我也不好再不让他说了。先生交代,如果他“报销”了,他的书籍一部分可以让于超(我已经毕业的硕士生,先生晚年的学术助手)拿走,我想要的话,自己去家里挑。其余的问问图书馆要不要,图书馆若不要的话,就当废品卖了。(先生书籍的事情,已经联系北师大图书馆教育学分馆,将来会在分馆存放,供师生借阅。)先生还交代,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身体有用的部分还能捐献出来,帮助他人。说这话时,先生自己也意识到由于年龄高寿的缘故,自己的器官可能没有多少用途了。(先生病危之际,他的孩子们曾将先生的愿望向医院方反映过,经过医学检查,先生的角膜很好,身体的其他器官因为老化已无医学上的用途了。先生百年之后,已将角膜捐献给同仁医院,以帮助需要光明的人。)先生还吩咐,他90大寿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口述历史,讲述他的人生和学术历程。述主是他自己,许多章节他也是自己写出来的,但是,整理人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后来出版社给该书开了稿费,他分出一半给整理人,可整理人一直没有要。先生吩咐我们一定要将这笔稿费给到整理的老师手上。(请先生放心,您的女儿已经将这笔稿费转给了整理口述史的老师,您的在天之灵不用牵挂了!)

无言的握手

12月中旬,先生因肺部感染,住进重症监护室,健康状况一度好转。先生有一阵子情绪也很好,尽管不能够说话,但是可以通过肢体的动作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经常做的一个动作就是向护士和医生们竖大拇指,表彰他们良好的服务和精湛的医术。有时候,他还主动要来笔和纸张,写下“谢谢!”一类的短句。不过,这个时候,先生的字已经不像平时那样遒劲有力了,弯弯扭扭,辨认还有点困难。

为了保证先生的休息,不让他过于激动,先生住进重症监护室后,我们一般不进去看他,只是通过室外的显示屏观看先生的近况。许多人看到先生的视频影像时,都禁不住流下热泪。有一天,先生的状况比较好,意识也比较清醒,家属说我可以进去到床边看看先生。我按照医生的要求消完毒穿好防护服,有些忐忑地走到先生的病床边,俯身告诉先生:“黄老师,您好!我是小石,石中英,我过来看您来了。”我能感觉得到,先生知道是我过来看他了,呼吸有些急促,右手开始寻找我的手,找到后把我的手紧紧地攥在他的手中。他的手像以往那样温暖和有力。我告诉他有关他的病情一些积极的和乐观的方面,鼓励他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应该很快就可以出院回家。临分别的时候,我感到先生的不舍,我把手一点一点地、缓慢地从他的手里抽出来,叮嘱他要好好休息,不要着急,大家都期盼他早日恢复健康,我会再找时间来看他。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先生的病情时好时坏,恢复健康的希望越来越小。2015年1月8日傍晚,我刚从医院出来在京师大厦和几位朋友边吃饭边聊点工作,期间接到先生女儿的电话。我预感到不好,急忙与诸友告别赶往医院。我赶到医院时,医生还在抢救。几分钟后,先生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敬爱的班主任 篇8

朱老师和蔼可亲,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她留着一头乌黑的披肩长发,而且十分爱笑,一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月牙那么美!身材小巧而苗条,走起路来好像脚底下带风,整天来回穿梭于教室和办公室之间。

记得刚升三年级时,我还是像二年级时那样怯生生的。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但看着朱老师慈祥的笑脸,我就不那么忐忑不安了。

“叮零零”,上课了,朱老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第一节课开始了。朱老师讲课时神采飞扬,抑扬顿挫的声音娓娓动听,我们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紧接着,朱老师提出了个问题:“谁知道这句反问句的意思?”同学们没有吭声。“咦?难道都不知道?”

我偷偷往四周看了看,就是没有人举手。唉!我明明知道这题答案,我是非常想举手回答的呀,可就是不敢!我下意识地微微抬了抬胳膊,但我的心里像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刚才的那一小鼓勇气似乎也消失了。“举手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有什么好怕的呢?”我默默为自己打着气,胳膊慢慢地往上抬了抬,就像是在抬千斤大物那般吃力。好不容易举了一半,朱老师那期待的目光瞬间移了过来。我好像被电击了一下,手又迅速地抽了回来,头也埋得更低了,生怕被老师看到。但是,什么也逃不过朱老师的“火眼金睛”,终究还是被老师叫到了名字。我慢吞吞地站起来,深呼一口气,小声说出了答案。老师频频点头,用温柔的口气对我说:“小宝贝,说得不错,不过以后要大声点那就更棒了!”这时,我那紧绷的神经才得以松懈下来。

下课了,朱老师微笑着向我走来,俯下身子,轻轻地摸摸我的头说:“老师看好你,以后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说错不要紧,老师不会责怪你的。相反,这还能提醒其他同学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呢!好吗?”我点了点头,顿时,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胆小内向的我,是在朱老师您一次又一次期待、鼓励的眼神中鼓足勇气,大胆地举手发言,是您手把手的教学让我取得了好成绩。您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敬爱的老师 篇9

她长着一对乌黑的眉毛,眉毛下面衬托着一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鼻梁高又挺,再配上一头长长的大卷发,就是仙女下凡了!哈,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啦!你别看她外表已经是给中年妇女了,可还像个“大小孩”一样。知道为什么我们总称她为“大小孩”吗?是因为她有一颗不老的童心。

在一次“六一水果拼盘大赛”中,英语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水果拼盘大赛”,同学们各分成了几小组,并准备好了拼盘的食材。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正一丝不苟地制作着拼盘,这时,“大小孩”就搬着椅子走过来,在我们组里,帮我们挤沙拉酱和倒奶油,忙得把手都沾得全是奶油和沙拉酱,她鼻子一痒,就用手去挠,结果把鼻子蹭上了奶油,周围的同学都放下手头的工作,看着老师都笑了起来,不知哪个同学在老师的脸上又沾上了猫胡子,这下老师就真的成了一只小花猫了,哪知老师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拿起一块奶油,“啪”的一声弄在了一个同学身上……这些年,这位“大小孩”一直陪伴着我们玩耍、学习,有了这位“大小孩”,我们和老师相处得更和谐了。

看来,我们要感谢这位童心不老的“大小孩”呀!

敬爱的老师 篇10

我最佩服的要数李老师的书法了。李老师的书法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有时上书法课时,李老师也会和我们一起练字,练字期间还不忘提醒我们坐端正。在上课时,她就在黑板上边说边写,为的就是我们的知识和书法能更上一层楼。

正是因为心中有无私大爱,老师们教书育人的活动才想春风化雨般,无私的滋润着幼苗和花朵,浇灌出智慧之花,文明之果。

李老师还有一双灵敏的眼睛,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她会面带微笑,想看这一块非常漂亮的玉石一样看着你,你的脸就会像苹果一样红。如果你做了一件坏事,她的眼睛就会盯着你看,直到你低头认错。李老师的口才,文笔都很不错。每讲一篇课文,都会有一段引子,为的就是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老师的爱,像春风化雨,像冬日暖阳,像导航灯塔……

记得那时我三年级,因为早上吃的是豆皮,又经冷风一吹,上午第二节课就忍不住吐了,头昏脑涨,眼冒金花。那节课本来是要讲试卷的,您看到我不舒服,特意为我停了一节课,帮我倒了一杯温开水,又急忙去给我爸爸打电话,忙得焦头烂额,却从没叫过一声苦。

六年来,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都看在眼里,六年来,我也体会到了无限温情:

您就如温暖的阳光,照耀我们成长;您就如甘甜的雨露,带给我们清凉;您就如柔和的春风,吹拂我们的脸颊;您就如辛勤的园丁,给予我们充分的养料。

老师就像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助我们,在我们伤心的时候安慰我们,在我们开心的时候与我们一起分享。

敬爱的老师 篇11

2007年年底,奶奶于眠梦中静静地阖上了眼,近身感受亲人衰亡之哀痛的瞿筱葳,心头上有一处化成了辽敻的屏幕,不时刷过记忆的残影。2009年,她取得云门“流浪者计划”补助,计划了为期三个月的流浪,决定走一趟奶奶七十年前的逃难路线,并且考察奶奶的食谱,发觉味道的根源。

2011年,她将这趟旅行见闻,混融了奶奶的身世、历史的向度以及味觉的记忆,织就成情感丰足而真挚的《留味行》一书,还特别将奶奶的11道菜编集为一小册子,成了情意缱绻的私房食谱。

镜头愈拉愈远,照见奶奶以及她的时代

奶奶还在世的时候,瞿筱葳就曾向家人宣告,要记录奶奶徐留云的故事。当时,尚未有影像摄制基础的她冲动地买了摄影机,零星拍摄了不少片段。几年后,因缘际会转入影片制作一途,然而关于奶奶的纪录片却被搁置在一边。直至奶奶逝去,她才将这些素材重新整理,剪辑成一段15分钟的影片,在告别式上播映。奶奶漫长的一生遂在影片中徐徐开展……

1937年,松沪会战爆发,抗日战争打得火热,居于上海的徐留云时年21岁,未婚,决意与另一位独身女子于月宝结伴同行,经香港、越南、云南、贵州,转往四川大后方,与订了亲的表哥瞿顺卿相会。影片中,瞿筱葳插入一张奶奶逃难的路线示意图,并特意以运镜示意逃难方向,原是顺时钟方向迂回绕道的逃难路线,竟成了由上海向西行一路直抵四川的逆时针路径。映后,她父亲跑到她身旁,悄声指出这个谬误。

“我把她的逃亡路线方向弄错了,这件事情我没有办法就这样过去。”围绕在奶奶身边的亲族,参与了她往后大半的人生,却遗忘了她的来路。半年后,始终无法释怀的瞿筱葳,重新打开了父亲为奶奶做的口述历史,仔细研读,始恍然大悟。

其实过去奶奶也不是没有提过。老人家时常话当年,只不过后辈往往轻率以对,听着听着也就过去了,并不放在心上。加上奶奶重述的时候多是片段式的,是历史的残篇、记忆的余角,瞿筱葳便没有将之脉络化,花心思把各事件兜合起来,或是与大时代的历史现场加以比对。她说,奶奶经常看到什么物事,便触发了与往昔的连结,好比看到一块蛋糕,就突然跳回数十年前的时空,谈起吃蛋糕的欢快记忆,晚辈很难在当下就循着她的话语回到彼时,与她的切身经历产生共感。

“她讲的很多故事我们都没有记下来,后来是因为我爸很认真去做口述历史,才把它整个系统化。”她的父亲顺着老母亲的记忆长河慢慢泅泳,在她离世前几年,每天中午从办公室骑脚踏车到母亲住处跟她一起用午餐,利用饭后的时光听她回忆往事,整理出十万余字的详实口述历史。后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自此份档案摘录五万字左右,收录于《烽火岁月下的中国妇女》一书,而这书稿就成了一条扎实有力的藤蔓,牵系着她与奶奶,以及奶奶所属的那个苍茫的时代。

“我出去旅行的时候,其实已经慢慢理解死亡这件事情,也一直试图去了解奶奶的故事,同时开始读很多近代史的东西。”这趟旅行让瞿筱葳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同一件事,而藉由历史、文学等各种素材的辅佐,她慢慢找到了不同角度去定位奶奶的故事。

在她过去的理解里,徐留云就是一个家里的老奶奶,她的故事是模糊的,她的存在感建构在一堆家常的琐事之上,“本来一直是特写,当我把镜头拉远一点,突然就看到了整个环境、看到历史,再重新去看待同一个人的故事时,就变得非常不一样。”在旅行的过程中,她尝试着把镜头拉得愈来愈远,让时代的面目能够进到她的视线;随着时代的登场,也才逐渐能够从昔日阅读的文学作品中找到连结,明白原来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与奶奶所从出的时代相距不远。

上路吧!一个人的旅行

上路前,瞿筱葳订妥飞往越南的机票以及第一个落脚处的住宿,至于其它细节,她笑着坦言,并没有具体的概念。总之,先上路再说吧。或许“流浪者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放弃计划,放弃缜密的念头,就像当初面试时,林怀民耳提面命的:“如果你去,你就放空,什么都不要想。”

这是瞿筱葳头一回单独旅行,就算自己鼓足了勇气,难道家人不会担心吗?“家人担心疯了!我不敢写太多家人的担心,因为怕我妈会觉得她的形象都毁了。”瞿筱葳笑得可乐了,她在诡计得逞之后,不忘顾及母亲大人的形象。她说,当初报名流浪者计划,一方面是督促自己踏上奶奶的逃亡路线,另一方面,也是藉此找到一个愿意为她背书的机构,如此,护女心切的母亲才不致于将她拦阻下来。

出发前一两周,她的母亲还秘密委托朋友介绍向导,她马上搬出流浪者计划“只能单独旅游”这条规定作为挡箭牌,婉拒了这个好意。而她的父亲也曾提议要跟她一起从越南走到他的出生地宜宾,又或是和她在宜宾会合,同样遭到拒绝。

瞿筱葳的随身行李很简便,除了钱、护照、换穿衣物和日常用品,另外就是奶奶的口述历史、英文旅游指南以及马奎斯的《百年孤寂》等几本读物了。

“一个人如果没有亲人埋在这片土地之下,就不算这片土地的人。”《百年孤寂》中写道。瞿筱葳特地在那一页折了角。同样叙写家族故事的《百年孤寂》,魔幻地穿梭时空,在旅途中,禁得起反复阅读。

她的行李里头,象征意义大过一切的大抵是这些年一直跟着她的布偶“小獭”了。“我需要身上带一个比较有家的感觉的东西,因为一直在移动。”于是,她裁下旧的袖子,缝成一只布袋,将小獭装入其中,既是它独有的窝,也像是旅途中的睡袋。每到一个新的落脚处,她会先将小獭取出,妥善安置于枕头边,象征性地标志着“家”的所在。

瞿筱葳回忆道,初抵越南,她和友人碰头,一行人临时起意去攀登中南半岛最高峰番西邦峰,海拔高达3143公尺。因行前一夜未能安眠,兼之缺乏锻炼,翌日,她竟开始上吐下泻。行至2800公尺处,她只得黯然待在营地休憩,目送友伴继续攻顶,至于小獭则是跟着上路了,还因此留下一系列逗趣的登顶照。

对我而言,老家就是奶奶

数年前,瞿筱葳读了《究竟之旅:与圣僧玄奘的千年对话》,该书作者重新走了一趟玄奘取经的路线,以此作为一种致敬的方式。正是这本书启发了她,而有了这么一趟“留味之旅”。

许多报道将这趟旅行定义为“寻根”,但瞿筱葳隐隐排斥“寻根”这样的字眼,她认为这趟旅程并非在追寻国族的大叙事,也非追寻所谓的“故乡”,她的起心动念,无非是亲自走一趟所爱之人走过的路,向这位她敬爱的老太太徐留云致敬。

“我觉得根不是单一的,我这次只是看清了某一个脉络。”寻根一词,化约了故乡的复杂面向,奶奶、父亲、母亲,都有各自的来处。“对我而言,老家就是奶奶。”那个拥有独特乡音,少时几经流离,最终落脚于台湾,照护着她一路长成的奶奶,像一棵开枝散叶的树,庇荫着后辈晚生,为她定义了所谓的“故乡”。

从书中读到的徐留云,是一个刚强务实的女性,战争开打了,她犹留在轮船码头打工挑冰;日本人打进上海时,不识字的她带着妹妹嫂嫂躲到崇明岛,沿路打零工;甚至在烽火初歇时,她与瞿顺卿夫妻俩还去机场捡炸弹片卖钱。

能在战火中存活下来的人,自有一番生存的本事。徐留云是当初上海滩工业逐步发展之际的第一批女工,经济自主,赁居在外,“经济能力培养出她这种独立的精神,有影响到我们这一辈”。瞿筱葳说,这番体悟也是因着这趟旅行而生的,她重新确认奶奶打的是什么样的工、当时上海工业发展到什么程度,才发现原来奶奶不是她想象中的一个老奶奶而已,而是民国初年的新女性。

在这一趟旅途中,瞿筱葳从她的奶奶出发,走入一个大时代的背景,那些辽远的历史叙事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且慢慢能够理解在同一世代中成长的其他长辈。“很多那个时代我们片段知道的故事,都因为我的流浪、书写,以及期间查证的资料,串连了起来,因此比较能够生动地去理解,而且也发现那些故事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

认清自己从何而来

行至宜宾,瞿筱葳造访了刘备祠。听奶奶说,当年一有空袭,就得快速收拾细软,举家往此地跑,这成了他们几乎每天都来报到的避难所。她踅了一圈,拍了几张照,信步走到长江边,只见江水淼茫,天空与河面灰成一片,蒙蒙邈邈,仿若不复往昔的沧桑历史。而时光,正随着江水不住奔流。

“我来到奶奶提过的建筑,感到实在;又因为什么都没有留下,而感到空虚。”她独身走入历史,又悄身出来,“因为思念奶奶而来,因为想知道她的故事而来,但只身进入历史现场的瞬间,太多故事与现实交迭,你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片片段段有如万花筒游移切换。”

思及此,她坐在长江边,惶惶然哭泣。那是这趟旅程中她唯一一次落泪。

“我处在这个现场,七十年前,奶奶就是在这个环境里面生活,也许她就正好从我站着的地方走过去。这么多事情改变了,然而在那个现场,好像只有我看到了这一切。”像是蒙太奇的幻术一般,她脑海中交叉剪接着七十年前的旧事,以及现下犹存可辨的历史现场,感到时空骤变,却无人在意。有那么多故事在时空的流转之中消逝如烟。

“好像是两个时空的撞击,我就刚好在那个地方,有一点难以承受,也有一点难以诉说。”这种细致的感受难以遁入日常的语境,最终她只得诉诸文字,藉此获得释放。

旅途愈是到了末段,她愈沉默,感到故事太庞大,与她自身的连结又如此虚微。旅行结束后,她着手写下这一切,连结才仿佛气须般不断增生。“其实每个人跟大历史都有这样的连结,只是没有去理解或挖掘就不知道。我的方法是透过旅行、透过书写去找到连结,其实也是搞清楚自己到底从何而来。”

对瞿筱葳来说,接受亲人的死亡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即便流浪回来了,甚至将之谱写成《留味行》一书,试图理解奶奶的生命以及她的时代这件事始终没有止息。

我敬爱的老师 篇12

那是我三年级的时候,班上换了一位体育老师,体育课之前,同学们都在猜测会是怎样一位老师呢?男的还是女的?严厉还是温柔?但,不能知道,只能等到体育课上,真正见面了才能知道。

期盼中,终于到了体育课。像往常一样,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操场,上课铃声响了之后,大家都还在各自玩自己的,班委干部们也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只听见一声哨声,响彻操场,一个高高大大的男人站在操场中央。大家才意识到上课了,然后一窝蜂似的跑过去,挤在一起,你推我,我推你的,还小声地说着话。

只见那个男人,板着脸,一脸的严肃,声如洪钟地道:“体育委员,请到前面来,整队。”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慢慢地走到他面前,开始整队。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我们还是像一锅粥似的。那个男人发火了:“你们之前的体育课是怎么上的?一点组织纪律性都没有!”然后,随着他简洁有力的口令,我们迅速地整好了队形。我心里就在想:这个老师可不好对付,这么凶,以后体育课难过了。然后,他简单地宣布了他的课堂要求与纪律,听后,同学们都炸开了锅,议论纷纷,这还是以前那个轻松好玩的体育课吗?

接着,全班同学被罚跑3圈,他亲自监督。这下可惨了我们,没办法,只能跑。3圈下来后,我们都没了“人样”。有的直接倒在了操场上,有的相互搀扶着,有的直接哭了。众生百相,原形毕露了。这时,他把我们集合到一起,然后让大家坐在地上,他自己也坐了下来,语气温和地跟我们讲体育课的重要性和意义,让我们明白了,体育课不单是玩而已,是要锻炼身体,提高自我的身体素质。以后的体育课,我们都认认真真地对待了。

敬爱的老师作文 篇13

黄老师上课的时候,每教一课都一点一滴地请清楚楚地教我们。没一个自然段都解释得很清楚,让我们做好

还有一次,有一位同学叫我去办公室补作业,我就去了,但是一进办公室老师就对我说:“你这里怎么错得这么厉害。我听了这句话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就翻到封面一看,原来这本不是我的,而是莫金凤的。我就告诉老师说:“这本不是我的,是其他同学的老师一看,知道了这本不是我的,就立刻说:“对不起我错怪你了。听到老师这样说,我都不好意思了。好象是最好的朋友一样,对方做错了事,就象对方认错。

我敬爱的老师 篇14

张老师看上去很消瘦,中等身材。但是从他的一副眼镜和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显现出他的满腹经纶。

张老师对学生是严格要求只要一件事不符合当前年级的标准或者不符合他的标准,他就会严厉指责有时甚至打学生。因而有些学生对他‘敬而远之’,但有时他却‘和蔼可亲’和学生十分亲近。此时的学生又十分喜欢他。可是他上学期的一打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那件事发生在五年级的上学期,有一次我在补差课上和一个人讲话后来,被管理全班的邬梦娜发现了,于是她把我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当然,这意味着,明天我将会受到张老师的惩罚,我一见,便吓得魂飞魄散,因为此时我已经怕透了张老师。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当我再进教室时。我心里已经没底了左眼皮也不停得跳了起来张老师很快就过来里。他一看到黑板上的名字,就二话不说,拿起尺子,朝每个记上名字的同学狠狠地打了一记。当轮到我时,他说了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刚说完,便拿起尺,朝我的手狠狠地打了下来。事后,我好好咀嚼这句话时便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肯吃苦的·肯努力的人。最后才会取得好成绩。

上一篇:校庆校长演讲稿下一篇:在雷锋精神下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