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教案(精选8篇)
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教案 篇1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瓦特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对世界的影响;了解工业革命中机械化的历程,调查工业革命成就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认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养成识读经济图表的能力,注意搜集生活中有关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材料。
(2)过程与方法:结合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改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学生总结自己身边交通工具和方式的演变;从整体上认识英国历史发展,整理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认识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的全面性;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社会进步,又给人类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学习请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并找出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历史发展中经济史材料、数据和图表的阅读,养成务实的经济分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结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自然观,确立以人为本、关注生活质量的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科技没有国界,科技成果是人类对自然认识改造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现实世界中科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成就;英国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工厂的措施;世界市场形成和成熟。难点:世界市场成熟过程中,如何认识列强在进行殖民扩张的争夺的同时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一些基本准则。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包括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重大发明,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初中分别在两章中介绍过两次工业革命,高中教材将两次工业革命放在一起,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体会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本课引言主要说明了本学习专题三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工业革命的特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与殖民扩张相比,没有刀光剑影,其在改变世界面貌方面影响更大更深刻。
(1)关于“‘大工业’的狂飙时代”一目,介绍了三个主要问题: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主要成就和意义,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和手工工场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主要成就: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工业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英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先工厂化后机械化。在动力方面,瓦特改良成功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汽船和火车,促进了人类交通发展。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意义: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还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诞生。
②工业革命的扩展: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传播开来。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机械化生产普及迅速,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③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发展了人类文明,当然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2)关于“打造‘世界工厂’”一目,介绍了二个主要问题:英国政府和企业界为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
①措施:A、政府: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在政治方面进行民主化改革。应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B、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在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积极参与海外殖民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用图表材料和数据说明了工业革命使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修建了 “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取得的财富。
(3)关于“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一目,介绍资本主义市场的“世界性”和成熟的标志两个问题。
①世界市场: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使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生产的互补性增强,为世界市场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商品成为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②成熟: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结束和日本的“开国”,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殖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掌握理性的概念;记忆启蒙思想家杰出的代表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了解康德继承和弘扬法国启蒙思想。
2.理解: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理解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和人_权论。_
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为什么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地;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1.情景再现。
2.图片解说。
3.分析讨论。
4.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_追求_的斗争精神。
2.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所产生影响的分析,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启蒙运动是宣传理性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扬。
难点
关于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人_权论、三权分立学说。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它为什么会爆发,当时社会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展示图片18世纪的法国
一、新时代的到来
背景:1.政治: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对君主_的否定,对法国起了启示和榜样作用。
2.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自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到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程度已较高,为启蒙运动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
3.科学:在十七八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
4.法国社会现状:封建_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上这一系列的因素就促成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所谓“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性质和主要内容
这场运动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深入发展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是又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抨击天主教会的_和迷信,反对_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与人性的社会。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在法国达到_,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推动了欧美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主要的思想家和成就
【问题】法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有何异同点?启蒙运动扩展时期代表人物是谁?其主张是什么?
展示图片伏尔泰
(一)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第一,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1.抨击天主教会。
2.反对君主_,倡导君主立宪制。
3.提倡“天赋人权”。
4.相信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展示图片孟德斯鸠
(二)孟德斯鸠
第一,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第二,主要主张:
1.反对君主_,主张君主立宪制。
2.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请问,“三权分立”学说的矛头直指什么?(封建_主义)省三权分立”的成功实践有哪些?(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_临时约法》)
3.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展示图片卢梭
(三)卢梭:对法国社会进行了更严厉的批判。
第一,主要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第二,主要观点(思想):
1.“社会契约论”和“人_权”说。(反对君权神授)
2.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展示思想加及其主要观点
归纳相似点
都反对君主_,否定教权主义,提倡_政治、自由平等。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讲述】第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第三,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四,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_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这个运动还直接影响了一些欧洲的封建_君主,他们都借助“开明_”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五,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第六,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教案 篇3
Unit 15 Learning
Lesson 3 Teachers Good morning, everyone!I’m very glad to voice my idea of the text “Teachers”.I’ll be ready to begin this lesson from five parts.First, let me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I.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text is the second part of Unit15 Modul 5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The headline is “Teachers” and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is “My teacher” and “My student”.By studying of this unit, we’ll enable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t of life-long learning, learn the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schools and alternative schools, discuss your favourite teacher and school, learn different ways help to understand things around you and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going abroad.After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analyzing the rule of students’ growing of mind,I think the teaching aims are the followings: 1.Knowledge objects:
(1)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use of third conditional, the usage of wish and should have done.(2)th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3)the students can read a text to find out specific facts 2.Ability objects:(1)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and reading, Especially reading and speaking abilities.(2)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cooperation
(3)To use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 to finish some exercises 3.Emotion objects: Students can discuss their favourite teachers and schools.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students’learning background ,I will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II.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period, I’ will take some teaching methods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text, and further deepen and widen their thoughts.They are: 1.Elicitation method
2.Discussion and cooperation
3.task-based teaching
4.conclusion III.The teaching aids: 1.a projector
2.a multi-media computer system IV.th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Warming-up & lead-in Activity 1 Free talk(class work)I will invite S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s.Q1: Who was your favorite teacher at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Q2: why do you like him/her?
…
Activity 2 Picture-talking(individual work)
Guide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the text and read the brief introduction followed by pictures.Guiding Qs may be:
Q1: Who’s she/he?
Q2: Is he a student or a teacher?
Q3: What kind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o you think they have?
…
Goal: To lead up to the topic, get Ss to warm up and arouse their interest in the topic.Step 2: Reading Task1: Fast reading Activity 1 Skimming(class work)
Ss are required to go through the whole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first or last Para of the article(or the first sentence or the last sentence of each Para.)
Goal: To develop Ss’ reading skill---skimming, that is, how can we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a passage as quickly as possible.Activity 2 Scanning(group work)
Encourage Ss to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see how much they understand the text, and to decide if the statements below are true(T), false(F).Check the answers: Task2: Detailed reading 1.Listen,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se questions.Check the answers: Step3 Post-reading Test your memory
Complete the sentences from the passage from your memory.When Graham came into my class, he was
a bit
“_________”.Step 4 Language points
a bit
有点儿,稍微
be full of
充满 Step 5 Grammar
Wish
Should have done Step 6 Discussion
Activity 1 Discussion(class work)
Write a few comments that the person in each picture would make about the situation they are in.Use wish or should /shouldn’t
Example: SA:I wish it wasn’t raining.SB: SC:…..3 minutes later , I’ll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voice their opinions.Activity 2 Individual work Think about what has happened in your life and what you did or didn’t do over the last year.Express your regrets using I wish and I should/shouldn’t have.Tell the class something about
高一数学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 篇4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B、图象变换法: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即平移。
(3)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特点:
1)加左减右——————只对x
2)上减下加——————只对y
3)函数y=f(x)关于X轴对称得函数y=-f(x)
4)函数y=f(x)关于Y轴对称得函数y=f(-x)
5)函数y=f(x)关于原点对称得函数y=-f(-x)
6)函数y=f(x)将x轴下面图像翻到x轴上面去,x轴上面图像不动得
函数y=|f(x)|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题 篇5
一、选择题
1.(2011·济南1模)“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2.(2011·潍坊3月)西周学校的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这反映了西周()A.形成了尊师的社会风气 B.保证了教育的优先发展
C.确立了政治和教育合一的官学体系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
3.(2011·深圳文综)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4.(2011·山东实验中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这一思想属于()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2011·扬州)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6.(2011·扬州)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合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7.(2010·武汉)刘泽华先生说:“就实而论,荀子思想中的法家气味是相当浓厚的。可以说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他是最早把儒法结合起来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兼爱非攻 B.人性本恶
C.天行有常 D.民水君舟
8.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9.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10.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11.荀子杂取百家,董仲舒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宋明理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以上这些现象表明()A.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B.儒家思想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C.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12.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核心来于()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法家学说
13.(2011·武汉)台湾学者李威熊指出:“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博大能容。”儒家思想提供的思想源泉是()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大一统
14.景德禅师语录。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16.(2011·沂源)在《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易中天先生在《最牛的时代最牛的人》中指出:“先秦诸子„„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那么,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应是()A.“平等、互利、博爱” B.“真实、自由、宽容” C.“公开、公平、公正” D.“仁爱、正义、自强”
17.(2011·南京1模)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8.(2011·合肥)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制天命而用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20.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
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21.温总理2008年1月三次南下指挥抗雪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心才能安”;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温总理多次强调将救人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第一位,以上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22.《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3.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盛赞的“他”指的是()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24.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5.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 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 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26.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A.“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 27.《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2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29.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言论反映了他思想主张的有 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0.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31.(2011年长沙模拟)“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丽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3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3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34.(2011年徐州模拟)“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35.(2010年济南模拟)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36.(2011年潍坊质检)(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
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四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国汉语国际推广小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4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3分)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D 6--10BBADC 11-15AADDB 16-20CDBCD 21-25BCDBC 26-30CBDCA 31-35BBDDB 二材料题:
36、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思想主张:经世致用。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第14课学案 篇6
2014级历史必修(3)第5单元第14 课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目标重难】
重点: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基础自修】(《优化学案》P60)
【结构整合】
【问题探究】
问题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背景)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
问题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问题三:概括总结维新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探究一: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探究二: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效果测评】
1. 《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发展资本主义 2.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
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3.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包括()
①张之洞 ②梁启超 ③严复 ④王韬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4.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
————————————————————————————————————————————————————————————————————————————————————————————————————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荀况)
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教案 篇7
(三)1.右图是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 “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2.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读物,其中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
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3.儒学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仁政”的学说 B.“以德服人”的观念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理论
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宗法制
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经历战国、秦、汉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它与其他学说糅合在一起
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8.“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9.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10.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有关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1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1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13.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15.“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应指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陆九渊
16.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17.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18 “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
A.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抨击封建政治制度 D.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19.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20.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正宗儒学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2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2.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23.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2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25.培根说:“(两宋时期)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
(三)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政治原则”?(3分)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2分)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3分)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3分)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的背景。(2分)
27.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9分)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答案
1.【解析】A 本题考查老子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主张万物的本原是道,道生自然。老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2.【解析】B 题干所涉材料的大意是: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应当虚心接受。这反映了清朝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3.【解析】C 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
4.【解析】C 庄子的“齐物”思想是从本质而言的,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生活中万物的差异。5.【解析】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法家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它代表了君主的利益,这正好符合本题题干材料“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重要信息,故B项为正确选项。
6.【答案】C 7.【解析】C 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政治局势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西汉时期,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
8.【解析】B 材料中的“谁挚五常规伦理”“公凭三策正乾坤”是解答的关键。9.【解析】C 注意“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准则,符合道德准则的题意要求,C项符合题意。A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神学思想;D项是后人演绎的哲学思想。
10.【解析】D 董仲舒认为皇帝承天命而治天下,以此来神化皇权,祭祀天地是皇帝宣扬自己统治正当性的重要活动。
11.【解析】C 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取得正统地位,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士占据了政府的要职,“士人政府”形成。
12.【解析】C “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纳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宋明理学,故选C项。
13.【解析】B 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14.【解析】A 从材料的内容看,材料主张通过接触万事万物了解“理”,也就是“格物致知”。B、C、D三项都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5.【解析】D 从材料中可知“他”与朱熹生活于同一个时代,故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开创了中国‘心学’”可以排除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开创者。
16.【解析】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所以答案为A项。
17.【解析】D 材料中“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的比喻是关键信息。显然这个比喻从哲学范畴讲,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与之最为符合的是王守仁。
18.【解析】B 材料中“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说明了其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否定。
19.【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中提到的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故C项符合要求。
20.【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的是背离了儒家思想的“心学”,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1.【解析】A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由材料中“先天不足”,“时代性的缺陷”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时代局限性,即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故选A项。B、C、D三项都是以A项为基础,故排除。
22.【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蔡伦独创新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发明了“蔡侯纸”。因造纸原料易得,广为流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故选C。A、B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中国还没有棉布,排除D。
23.【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李约瑟对中国科技的看法是: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发展。
24.【解析】A 经济是基础,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因此与农耕经济有关的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发展较为突出。其余选项只是原因之一。
25.【解析】C 解析:在文字方面改变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指的是印刷术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察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26.【答案】(l)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3(2)胜利: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分)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3分)
27、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2分)(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必修三第二《号角为你长鸣》教案 篇8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 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
(1)字词除:授官。
都督:统率。
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纾:缓和,解除。
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
(1)字词遽:立刻,马上。
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
诟:耻辱,怒骂。
数:列举罪状。
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
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教案】推荐阅读:
历史必修三第8课教案03-04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20课05-08
必修三第五单元历史06-19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07-09
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小结01-12
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12-24
历史必修三第二、四、八复习学案01-19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03-23
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