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通用12篇)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 篇1
最近我迷上了这本书。
16,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上海难,漂到了利立浦特,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型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的人。当时,另一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国王很不高兴。于是,小人国君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奈格。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动物的侵袭。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在家呆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贼船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 接着,格列佛来到巫人岛。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鬼魂,格列佛因此会见了古代的许多名人,结果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然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耐格王国,见到一种长生不老人“斯特鲁布鲁格”。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日本,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后五个月,受聘为“冒险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被放逐到“慧骃国”。在这里,格列佛遭到一种形状像人的名为“野猢”的围攻。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慧骃”来给他解了围。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格列佛怀着对“慧骃国”的向往,一辈子与马为友。
作者认为,两党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教会之争也是无谓的,毫无意义的,也借此非难了君主的政体,表达了赞成共和制度的态度。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 篇2
一、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育, 简单地说, 就是养成习惯。”, 因此, 要学好英语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英语, 因所学知识内容的简单化, 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 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它有助于增加词汇量, 丰富语言知识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阅读材料, 有些语法知识会在不经意间掌握。因此, 大量阅读是获取语言、增强语感和扩大知识面的最佳渠道。阅读有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英语时宜尽量摆脱母语的影响, 每当看到或接触到什么时, 尽量用英语描述或用英语联想, 这是掌握英语的法宝。“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坚持天天读, 日久天长便由量变到质变, 使学生成为英语通。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读书需要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 营造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可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 在图书室借阅的基础上, 进一步地增强图书的推荐与交流, 建立起一个好书的交换站。同时, 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阵地, 宣传读书的重要性, 进行读书方法的介绍,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及怎样正确地对待课外阅读。加强班级中读书氛围的营造, 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味中走进书海, 畅游其中。
三、科学合理安排英语阅读时间
七年级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巧妙安排, 指导学生视各自实际情况, 每日争取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英语短文或英语故事。如果课课都是泛泛而读, 到头来就像猴子掰玉米, 掰一个丢一个, 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 慢慢地啃一篇是一篇, 神定气稳地反复咀嚼。那么用不了多久, 阅读英语教学对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作用就可彰显。
四、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写作技能的培养提高离不开阅读教学。通过篇章理解培养构建篇章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都是建立在语篇的基础上的, 思想的交流, 信息的传递并不是简单的词汇+语法。英语写作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无从下笔, 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 句子不会译。那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识记词、练习、明意、写作。写起作文来就会运用自如, 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七年级学生品读《论语》有感 篇3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我也渐渐地感受到:如果你了解学习,但是学起来不快乐,还不如不学,喜欢学习,你就会学好,但是不如把学习当做乐趣的人。我就是把学习当做乐趣的人,你肯定会觉得我为什么这么确定,但是你如果读了下面的内容,你也会爱上学习。
那一天……我正在家里的书架上寻觅,突然我看见一本名叫《战国时期》的书。我一开始以为没有多大意思,但是越往后看就越有意思,我索性一口气把它全阅读完了,读完后书里面的内容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第二天历史课上,老师要讲战国七雄,问哪位同学知道相关的内容,我一下子大胆而自信的举手。老师给了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我于是讲了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还有秦国的强盛和秦始皇统一中国等等,老师说我把他要讲的内容全说了。一下课,同学们就围着我让我给他们讲讲战国时期的事情,我很开心、很自豪,我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此更爱阅读课外书了。
学习是快乐的,春秋时期的孔子明确的悟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道理,圣人早已远逝,而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抵触学习呢?从小学到初中我喜欢学习,更是把读书、做作业、学任何知识当做我生命中快乐有趣的事去做。
学习时我就像驾着一艘小船,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学习就像一把钥匙,它为我们打开生活中的新希望。
岁月匆匆,青春无价
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感
初一八班 雷婕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无数个今天,明天,和昨天。每一天都是今天。抓不住今天的人,也就不会感叹失去的昨天,和期待崭新的明天了!
正如孔圣人曾说过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便已经告诉我们:那时间就如同流动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不错的!回顾历史,那些科学家、发明家……等成功人士,他们不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与拼搏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吗?他们正是懂得了抓住时间,不让它白白溜走从而努力学习知识、丰富视野,才取得了成就!
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啊!一个美好的人生,应该是无怨无悔的昨天、充实丰盈的今天,充满希望的明天。我们的一生,细细算来也不过十万多个日子,一回头,四千多个日夜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想挽留,可没有什么能留得住时间!
当回想起自己每天的生活学习时,大部分时间是在无知、彷徨与空虚中度过的。与此同时,别人可能学会了弹吉他,说外语……与此同时,我不仅想到了有一次:我写完周末的作业就开始无所事事的玩手机,当手机屏幕上弹出这样一句话时,我猛然醒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是啊!韶华易逝,青春无价,岁月匆匆。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时,时间也在不停的溜去。当回过神来,却发现只挥霍了青春,什么都没留下。趁现在,把握机会,燃烧自己的青春,让生命不留遗憾!
七年级论语读书笔记600字 篇4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文言文,记录的是我国儒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每篇文章虽内容短小,却很精妙,能够运用极少的文言文表达出精准、明确的内容和显然易见的道理。
猛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出现在我的眼帘。我不禁回想起平日里,我虽然是爱看书,但是每次阅读时都不会认真、仔细地体会到书籍真正的精髓。所以,凡是被我购买回来的书籍,我一般都会囫囵吞枣地看完。每一本书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点批注也不做。每当别人谈论起我所读过的书籍时,我却根本插不上话。但是有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启示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阅读的意义。
阅读,本意并不是只一味地去阅读各种书籍,囫囵吞枣地汲取知识,而是在阅读中多去感受这篇文章,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真实感受,感悟和思考。如果只阅读不思考,无疑是相当于没有读,也不会有任何收获;而只思考不阅读,更是相当于思想被束缚,不阅读,哪里有思考的空间?所以,只有在两者能互相结合的前提下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论语》中还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想起自己以往做任何事都不懂得坚持,还没进行到一半就放弃了的情形,不禁很是羞愧。是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才能成功。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是靠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才形成的;就像波涛汹涌的波涛,又何尝不是靠积累每一股细流才汇成的。这不正是用事实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和经验,最后拥有了实力,那么成功不就自然而来了吗?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 篇5
编制人 董防 审核人 编制时间 10月12日
学生完成所需时间 班级 姓名 组号
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 ,高兴
2、诲女知之乎 女通 ,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 ,明智,智慧
4、学而不厌 厌通 ,满足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 :
①.学而时习之
②.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④.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重点词语解释
六、特殊句式
七、朗读节奏
八、理解性默写
①、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⑦潮河湾生态园开园,沂北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结语:
《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他对世界的影响,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594年传教士利马窦将它翻译为拉丁文后,又被翻译为意、法、德、英、俄等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事实上,孔子早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巨人。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标志着孔子已经在全世界得到认可,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做得更好,一定要去学习《论语》,进一步认识孔子。这一课,我们主要学了八则孔子语录,虽然是管中窥豹,但却没人能说“可见一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堂《论语》启蒙,意在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以能读经典书,做有根人。为我美好人生,努力独善其身。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 篇6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强调英语学习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阅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会使他们对英语这个学科也产生一定的兴趣, 对后面的学习也大有帮助。如7A第一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明星做人物介绍, 再稍加变化就可以作为阅读材料。通过阅读这些他们感兴趣的人物资料后, 进行任务型的理解, 让学生在兴趣中完成一读、二读、三读。因此,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阅读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与学生的阅读兴趣相呼应, 要具有容易、简单、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等特点, 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 沉浸其中。
二、阅读方法的培养和传授
阅读就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每一堂课, 每天的练习中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可结合课本教学, 选取与与课文题材和难度相近的短文给学生阅读, 并进行相关的理解练习。比如7A第三单元讲节日, 可介绍其他的节日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补充了相关的知识, 还能丰富其阅读。以下是常规方法介绍:
1. 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通读全文即相当于浏览或略读。它不同于精读更不是用手指比划着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 而是要求通过阅读来获取文章的大意, 即从所阅读的材料中获取基本信息了解故事的大概。可让学生分辨主题句, 而主题句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是结尾处, 而主题句往往能点明段落或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通读不要求掌握细节和具体事实。至于细节可在下一步的阅读中仔细获取。
2. 快速阅读, 获取信息
阅读要讲究速度, 而且阅读速度也是体现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 随着年级的增加考试中的阅读量和难度也要相应的增加, 但是考试的时间是固定的, 这就要求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因为不快就来不及完成试卷。如果速度是快了, 但是读下来仍然不知道文章讲什么, 那也是没用的。在理解相关题目的基础上, 快速阅读就能有的放矢。
3. 深入浅出, 瞻前顾后
阅读一篇文章, 一则新闻, 一个通知或是一个故事时能准确获得其中所传达的信息, 必须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 科学知识甚至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归纳, 推理和判断。也应该告知学生理解文章不能浮于表层意义的理解, 也要学会领悟文章的隐含的含义。如文章的寓意等, 为以后的抽象理解打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
从小学到初中, 英语学习的难度与进度都比小学要深要快。在阅读理解方面表现在:阅读内容篇幅开始适当增长, 难度较课文内容略有提高。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心情浮躁, 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 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不太令人满意。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精神要集中, 不能三心二意, 思这思那, 要形成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 而且不要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 失去自控能力, 无心继续阅读。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恐惧, 过分紧张的情绪都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功能。”要知道初中阶段个别生词或句子不会造成对文章整体的理解障碍。也许在后面的而文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语句能帮助理解生词或是难句。这也能形成整体性阅读的习惯。
2. 训练学生阅读方式 (1) 按意群阅读
有的学生在阅读时逐字逐句读、指读、出声读, 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也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语群、意群, 指导学生从句子的整体去理解, 慢慢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好的习惯。还要在阅读中学会抓住句中的核心词关键词, 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另一个句子, 进行连续性连贯性理解。
(2) 先看题干, 带着问题读文章
很多学生做阅读理解, 拿到文章就马上开始阅读, 不论文章长短。在阅读时如事先掌握问题类型, 分清客观信息还是主观判断, 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题型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客观题可通过速读, 扫读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题要经过仔细研读, 推测, 对作者的态度, 意图以及对文章更深层次意思的理解。在阅读前先看题干可加强阅读的针对性, 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还能节约时间。
(3) 根据语篇猜测词义
七年级是初中的起始阶段, 学生面临着阅读时遇到的最大问题:词汇量不多, 生词太多。这时还是要教会学生查字典用英语解词的能力。培养查字典能力是培养学生分段阅读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查字典也要注意有所选择, 字典给的意思较多, 要学会分析比较, 不可生搬硬套。当然也要避免学生一遇到生词就束手无策, 就要查字典, 要引导他们猜测词义, 根据上下文, 根据构词法和已有的知识来猜测词义。
许国璋教授曾说过:“只有通过读, 你才能获得最大的实践量, 才能享受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甜头, 读会给你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让学生通过阅读, 对生活对社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外语阅读更能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
摘要:针对七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的相关题型上的困难引申的一些思考, 及对该阶段学生阅读方面的基本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阅读,能力,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俭贤“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三期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 篇7
张应欣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等词语。
3.背诵课文。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前五则)
一.导入、简介
1.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主张仁义,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3.《论语》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
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①论语(lún)
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
③女(rǔ):同“汝”,人称代词“你”。诲女知之乎。
④知(zhì):通“智”,聪明。是知也。
2.正音
愠(yùn):生气,发怒。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弘(hóng)毅:强毅。 凋(diāo):凋谢。矣(yǐ):语气词。
顺接(连接连续动作):就。“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3.“而”的用法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连词)调节音节:“为人谋而不忠乎…”
4.流传至今的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任重道远--担了重,路程又长。比喻肩负的责任很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三.逐章品读
(一)“学而”章(讲学习的方法、态度以及做人要有修养。)
1.释义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说文》
②.“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从三方面赏析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指“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整理六经,制定礼乐。”是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一生完成的一件大业。LL(qià)一已,乐此不疲,故曰“不亦说乎”。
②次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司马迁描绘了孔子办学的盛况,孔子则自言其欣悦心境。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开私人讲学之先河,通过其成功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丰富、系统的教育思想理论,这是他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完成的又一件伟业。“不亦乐乎”表现了这位无愧于“万世师表”称谓的大师的崇高的敬业精神。
③末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孔子不仕”事。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此前孔子已经遭受过一次大挫折。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也常有牢骚,这是孔子的真实处,亦即鲁迅先生说的孔子的“可爱”处。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现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也是其真实处、可爱处。弟子们认为老师这种“不汲(jí)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师,为万世法,值得大书特书,置于篇首。
总之,三句话,概括了孔子一生两大业绩,一种精神。而语录体在这里又产生了美学效应。三个“不亦……乎”的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使人如闻其声;短短三句话,创造了一种欣悦洒脱的氛围,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背景。编纂《论语》的孔门后学以此为先师作全景式的传神写照,置于这部经典巨作之首的.安排是颇具匠心、妥帖之极的。
(二)“吾日”章(讲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
(三)“温故”章(强调“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四)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糸。)--“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诲女”章(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背景--《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其次,学习要有踏实、谦虚的精神。(第五章)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五.作业
1.《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 (3)举一反三 (4)道听途说 (5)巧言令色 (6)诲人不倦)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 篇8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三单元所谈论的“学习生活”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
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7、板书设计
学《论语》知《论语》
说孔子理知识
悟人生写心得
板书设计本节课教学程序的体现,也是预习课上师生共同确定的展示环节,同时也是课文的提纲。
8、结语
圣人思想传千古,《论语》精神育后人。让我们品味经典,感悟古文化魅力,让经典陪伴我们,享受幸福人生。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敬请各位同仁指教。
惜缘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 篇9
突然, 从远处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 西尔维娅知道这不是友好的鸟鸣声。“你好, 小女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高兴地叫道, “这儿离大路多远? ”西尔维娅发抖着低语道:“两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带枪的高个小伙子。
陌生人开始和西尔维娅赶着奶牛在森林里穿行。“我一直在打鸟, ”他抱怨道, “但我迷路了, 你认为我可以在你家过夜吗? ”
西尔维娅 没有回答 , 她很高兴就要到家了。她看见祖母正站在农舍门口。陌生人放下枪, 把他遇到的问题告诉微笑着的西尔维娅的祖母。“当然, 你可以和我们待在一起, ”她说, “我们不怎么富裕, 但欢迎你和我们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吃完饭, 他们三人坐在屋外, 年轻人说他是个 研究鸟类 的科学家。
“你把它 们装在一 个袋袋里? ”西尔维娅问道。“不, ”他慢慢回答道, “我用枪把它们打下来, 然后用专门的化学药品把它们制成标本保存起来。在我家的实验室中, 我收集了100多种全美 国不同种类的鸟的标本。”“西尔维娅对鸟也知道一些, ”她祖母自豪地说 , “她十分 熟悉森林, 鸟就在她手边吃食。”
“那么 , 西尔维娅也许能帮助我。”年轻人说, “前些天我在不远 处看见一 只白苍鹭, 这几天一直在找它。白苍鹭是一种十分稀有的 鸟 , 你见到过吗? ”他问西尔维娅, 但她沉默不语。“它是一种高大、奇特的鸟, 有柔软的白毛和又细又长的腿, 它可能在大树的顶上有自己的巢穴。”西尔维娅的心开始狂 跳 , 她在森林的另一边见过它! 年轻人正盯着西尔维娅, “我将付给告诉我白苍鹭在哪儿的人10美元。”那天晚上, 她的梦里全是她和她的祖母用10美元能买的好东西……
第二天, 西尔维娅和年轻人一起待在森林里。如果年轻人把枪留在家里 的话 , 西尔维娅会过得更快乐 些 , 她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杀死他似乎很喜欢的鸟。
但西尔维娅看着年轻人, 眼中流露出爱慕的神情, 她从未见过这样英俊漂亮的人。
第三天, 当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 她静静地离开家匆匆地赶往森林。最后她找到一棵大松树, 从那儿可以看见整个森林。她确信她可以看见白苍鹭把巢藏在哪儿。
突然, 西尔维娅又黑又灰的眼睛看见一道白光一闪而过, 一只有着宽阔白翅膀和又长又细脖子的鸟飞了过来, 停在她面前的一根树枝上。白苍鹭松开羽毛并呼唤坐在旁边另一根树枝上的配偶, 然后它们张开翅膀飞走了。西尔维娅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她知道这只野鸟的秘密了。
大约一小时后, 西尔维娅回来了。当她跑进厨房时, 她的祖母和年轻人全站了起来。现在是她说出秘密的最佳时刻, 但西尔维娅却沉默不语。年轻人友好的目光深入到她的眼里, 他可以给西尔维娅和她的祖母10美元 , 他答应过, 她们也需要钱。除此之外, 西尔维娅想让他开心。
但西尔维 娅沉默不 语 , 她想起白苍鹭在金色阳光中飞行的情景和它们一起在世界顶端观望日出的情景。她不能说出白苍鹭的秘密而出卖它们的生命。年轻人那天晚些时候失望地离开了。西尔维娅很伤心, 她想成为他的朋友。他再也没回来过, 但许多个夜晚, 当她赶着祖母的奶牛回家时, 她仿佛听见了他的口哨声。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 篇10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理想的天空,可以自由地翱翔,因为理想带给我们未来和希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亲人离去、朋友背叛等这些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遇事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己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己内心就应该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只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快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面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不要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或者说,我付出了什么什么,你就得一定要回报什么什么。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在每一种关系中,去尽自己的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责任尽到了,就够了。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距离和独立就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无法安贫乐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还仅是几十年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某个单位工作,他们的婚姻基本稳定,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人的痛苦可能是没有选择或选择太少。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怎么办呢?只有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一个人只有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你的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想躲到某个山中去修炼,其实,若我们能做到不离红尘,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才是真正的大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学会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2
我要跟大家品谈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朋友们,或许都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认真工作着,面对繁忙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早已
把烦躁变成无奈,把无奈变成习惯,总是多了几分负重,少了几分快乐,因而也经常把“郁闷”当作自己的口头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竟然让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虽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深深触动心灵。我的心似乎能更柔和些,平静些,包容些,仁爱些。
我原本是不喜欢《论语》的,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那咿咿呀呀的“之乎者也”。还记得上中学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解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时,我就表现了厌烦情绪。那时,我就在想,孔圣人早已死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别说区区几句话,即使再精华的东西,也会被几千年的历史车轮碾的灰飞烟灭,我就不信他还能在几千年前指导影响现代的人类社会?于现在想来,是非常羞愧的,缘于我对文化的理解,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习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就像易中天老师在该书序言中所写“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性。”我想这也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原因吧!
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您内心的安宁。
书中谈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艰苦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它能忍受贫困,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老师品位的另一心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家看《济公新传》,济公在途中遇到一位晴天、雨天,天天都哭哭啼啼的老婆婆,便上前搭问原因。原来老婆婆有两个女婿,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晴天时,老婆婆担心卖雨伞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伤心哭泣;雨天时,老婆婆又担心卖鞋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也伤心哭泣。道济师傅开导她说:“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果你想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女婿来了生意,赚到了钱;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女婿又来了生意,赚到了钱,你是不是应该为他们高兴才对呀?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老婆婆喜笑颜开。快乐如此简单,**如此渡人,让我释然之后想到了更多。
工作中,把个人的无名火撒向无数人,把上班的无名火带到下班,把单位的无名火带给老公,这是我常干的事儿,我想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事。我们颠倒了生活的本质,之所以工作,正是为了更快乐的生活。有人问佛主:什么是佛?佛主说“无忧是佛”。快乐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班时尽心,下班时开心,我们就会在平衡中快乐地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那么于丹的《论语心得》,章章都会散发浓香。读罢之后所感悟到的,绝不仅仅是写下的这些,写下的也好,未写的也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我们都能为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一个出路,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3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4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于丹老师讲了个小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主动积极、坦荡旷达的胸襟投入工作;快乐愉悦、真实自然的心情拥抱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充满阳光、自信,生命就会快乐豁达许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断地“修身养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让心灵找到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面对“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应该向内寻求心灵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情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一定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面对,学会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论语>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凡人,把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虽然对于丹老师的观点不能百分之百的认同,但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真可谓服了一剂“心灵鸡汤”。
最后借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5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 篇11
教学目的要求:
(一)语文训练
1、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古文内容。
2、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3、积累名言。
(二)思想教育
联系实际,指导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所选十章《论语》,均为短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1、2、3、4、5章)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根据本班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选学1、3、4、5、7章。
所选学的5章,均为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鉴于学生初次接触古文这种文体,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授课中,适当加大老师讲解的力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从而学会课文。
二、学习新课
1、老师简单介绍相关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大成径”。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学生读1、2章,反复诵读。
3、分组研讨,揣摩一下文章的字面意思。
4、集体交流,老师做适当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a、注意“曰”的写法,不要写成“日”;子,指先生,这里是孔子。
b、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
时:副词,按一定的时间。
说:同“悦”,读作“yue”,愉快,高兴。
习:本义为“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温习。
c、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d、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家不了解你,你却不怨恨她,不也是有品德修养的人吗?
愠:生气、发怒。
君子:有品德修养的人。
e、古句式“不亦……乎”
现代句式:“不也……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一则是讲学习方法的。强调独立思考,有创见的必要性。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温习。
故:旧。
5、学生诵读。
(1)男女生赛读。
(2)评优读。
(3)组内成员互相抽查,比一比,谁背得快又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整理笔记。
2、归类领悟:
谈修身做人的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课堂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学习体会。
2、老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三章,懂得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确了修身做人的原则。同学们要学以致用,不断进步。
3、作业:背诵一、三章。
板书设计:
6、《论语》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课时
一、学前补偿
1、齐背第一、三章。
2、默写第一、三章。
3、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三章的意思。
4、解释下列字:习、硕、朋、乐、愠、君子、温
5、回答:谈学习方法的格言有哪些?
谈修身做人的格言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四、五、七章。
三、学习新课
1、学生自由诵读第四、五、七章。
2、试背第四章。
3、学生结合注释,试翻译原文。
(有困难,小组讨论解决。)
4、集体交流
重点指出:
诲:教诲。
女:同“汝”,读作“ru”,你的意思。
知:读“zhi”,同“智”,聪明。
本章是学习态度的:
孔子说:“子路,我教你真知的做法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按学习第四章的方法,自学第五、七章。
6、组内交流。
7、集体交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孔子说:“只是读书而不动脑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思考而不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罔:迷惑。
殆:疑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则是讲学习态度的。)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他们,看出哪些缺点而改正他们。”
8:学生诵读三章
(1)分组比赛
(2)男女擂台赛,背诵。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整理笔记。
2、归类领悟:
在本节课的第四、五、七章中
讲学习态度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讲学习方法的格言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语:温故而知新。
3、总结文中同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解释。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就)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却)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知之为知之(是)
仁以为己任(作为)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过的知识)
人不知而不愠(代词自己)
诲女知之乎(代词所教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好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坏处)
有一言可以终身性之者乎(代词一言)
4、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独立练习。
B、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C、集体交流。
5、把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超在笔记本上。
四、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学习体会。
2、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儒家思想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他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能牢记。
3、作业:(1)整理笔记。
(2)背诵四、五、七章。
板书设计:
6、《论语》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 篇12
师生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 沟通无障碍。实现了平等对话, 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绝不是仅仅要求教师把教参看懂、看熟, 然后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那样的老师充其量只能算个教书匠。
现在我们的教育提倡的是研究型的教师,那么在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 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其次,要把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巧妙地设计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最后,教师需要寻找出文本中学生既感兴趣又值得我们探究的要点,然后再设计出若干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前,首先把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仔细看了一遍。接着,我就根据学习目标想出多读、多背的教学思路。再次,我通读课文几遍,研习教参,以求得对文本进一步的理解,然后我认真揣摩《春》的教学目标,最后理出这样的教学思路: 通过反复的读、准确的背、认真的析来引导学生感受春的美,来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前也先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学生与作者的间接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 读熟,然后初步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以及获得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前,我让学生先预习了课文,再进行如下教学。
师:上节课我让同学们预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获呢?
生:有。
师:那好,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生:我掌握了一些词语。伫立:长时间地站立。迸溅:向周围溅出或喷射。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出来。伶仃:形容花的稀少,还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花的孤苦无依。
师:恩,很好“,伶仃”还说得这么详细。你找的这些词语都很重要,我们来齐读一遍!(读后)其他同学呢?
生: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受是紫藤萝花美不胜收。我的感受是:我们要向紫藤萝花学习它那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展示自己, 表现自己。
师:的确,我们要向紫藤萝花学习,用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无限的精彩。
这就是课前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成果,它为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学生共同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铺垫。
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对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失为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为教师毕竟“闻道在先”,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显然他们对文本中的一些内容的感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而对于同龄人的学生之间,其相同性、共鸣点定会更多。
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白兔和月亮》一课时,有一个精彩的场景,我觉得这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对话的产物。
师:文章在末尾提到了人类,你们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生:我觉得作者这是在把白兔和人类做比较,说明人类做得还不如白兔好。
生:是讽刺,也是警示。警告人类,要正确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
师:照寓言这么说,是否只有一无所有才会自在自得呢?(同桌讨论3分钟)
生:我认为只有一无所有,才不会有得失之患。
生: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拥有都会让人紧张不安、患得患失, 但是,如果某种拥有扰乱了你的生活,让你变得心神不宁,那倒不如没有它。
师:那大家认为呢?
生:赞成第二位同学。
师:我来举个例子:你领了工资,这是劳动所得,你不会紧张; 但如果你在路上捡到1万块钱把它拿回家藏起来……你能不能也举一个例子呢?
生:领了工资,劳动所得不会紧张。捡了500万拿回家,整天惶恐。
师:恩,这样不如没捡到。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这一环节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大家都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为的是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针对文本的学习,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让课堂上充满活力,充满灵动!这些无不是师生平等对话创造的精彩课堂。
摘要:阐述了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的实践应用。通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方面来阐述。全文的主旨是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让师生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和创造的快乐。
【《论语》七年级阅读心得】推荐阅读:
七年级论语读书心得10-27
读论语阅读心得09-21
儒家典籍《论语》阅读心得收获09-10
关于论语阅读心得体会1000字08-16
八年级的论语读书笔记08-21
论语阅读教案09-29
半部论语阅读附答案05-12
《论语》心得12-17
《论语心得》之心得09-29
论语交友心得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