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解除劳动(通用12篇)
协议解除劳动 篇1
解除劳动关系协议
甲方:
乙方:身份证号:
因乙方自身原因向甲方口头提出辞职,甲方同意乙方的辞职申请,现就乙方与甲方解除劳动关系一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供甲、乙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1、乙方于年月日与甲方签订的劳动合同,该劳动合同期限为年月日至年月日。现因乙方主动提出辞职,甲方同意于年月日提前终止该劳动合同,双方之前的劳动关系终止。
2、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双方的劳动合同关系于年月日解除,乙方的社会保险缴纳至年月。
3、乙方应在年月日前完成工作交接,详见附件。乙方已经受理的业务尚未完成的内容应当交接给甲方指定的工作人员,对未了事项和遗留问题要写出书面说明材料,乙方未在以上时间内按照上述方式交接工作导致甲方受到损失的,乙方应向甲方赔偿损失。
4、乙双方同意并对此解除协议严格保密,并不得向任何其他的人或他方泄露本解除协议的细节;乙方同意并对他在甲方工作期间知悉的所有信息严格保密,并不得向任何其他的人或他方泄露甲方的商业方法、客户、或任何甲方的其他事情。如乙双方有违反此款保密义/
2务行为,按乙方月工资两倍数额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并赔偿甲方因此造成的损失。
5、甲乙双方就此劳动关系不再有任何争议(包括但不限于工资、奖金、提成、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带薪年假、加班费、劳动合同签订、续签等所有基于劳动关系建立、存续及解除产生的各种争议;包括但不限于仲裁、诉讼、行政等方式)。
6、本协议一经签订,任何一方均不得主张再回到本协议签署前的状态。如乙方再就此事提起任何形式的争议(包括但不限于仲裁、诉讼、投诉、举报等),乙方应向甲方支付相当于其月工资金额两倍的违约金,同时向甲方承担因处理此争议事宜发生的交通费、律师费、滞纳金、员工劳务费等相关费用。
7、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本行以下无正文)
甲方(盖章):
时间:年月日
乙方(签字):时间:年月日/ 2
协议解除劳动 篇2
劳动者单方解除权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 尚未全部履行以前, 劳动者依法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无需用人单位同意便可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利。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可将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划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 劳动者的预告解除权。
劳动者的预告解除权是劳动者解除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通常情形, 根据劳动法的一般原理, 何时参加劳动, 为谁劳动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劳动合同既然是劳动者自愿签订的, 自然也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即劳动者履行了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要求, 届时便会发生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果。应强调的是, 该30日的预告解除权是法定解除权, 不能以任何方式再行作出限制, 包括合同约定的方式。
(二) 劳动者单方即时解除权。
劳动者的即时解除权的本质是因用人单位的过错, 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维护劳动者利益, 《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劳动者可以不经提前通知而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该情形在大陆法系被称为被迫辞职, 在英美法系被称为推动解除。劳动者在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同时, 还可以获得经济补偿金。
(三) 劳动者试用期内的任意解除权。
试用期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了解和适应的一段合理时期。在试用期内, 就劳动者而言, 其可以选择不同的用人单位, 可以不需要理由地直接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的选择权, 用人单位无权单方就此作出任何限制。但是, 劳动者在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也应配合用人单位完成相关手续和工作的交接。
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立法中,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有预告解除权、即时解除权和试用期中的任意解除权三种情形。然而, 在适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劳动者预告解除权的授权不明确。
劳动者的单方劳动合同解除权的设立宗旨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通过对比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7条和《劳动法》第31条可以发现, 在表述上有不一致的地方。《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而《劳动法》规定“应当”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从立法目的和宗旨来看, 《劳动法》第31条应是一个授权性条款, 但它含混的表述极易造成误解。是否可以用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来对抗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 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
(二) 对所有劳动者设定统一的预告期不合理。
我国对劳动者行使单方解除权 (不包括试用期的情形) 统一规定了30日的预告期, 这是不合理的。现实中不同工作性质的劳动者可替代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个普通劳动者辞职, 用人单位很快就可以找到接替的人选, 而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劳动者跳槽, 却很难在30日内找到替代者, 尤其是企业中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他们在企业中的位置完全区别于普通劳动者, 这些人员的辞职, 对企业来说不仅是在财产上有重大的损失, 更甚者会导致企业的瘫痪或破产。
然而, 在我国未区别不同情况, 一律规定为30日, 面对纷繁复杂的劳动关系, 统一的规定缺乏灵活性, 在适用中免不了过于僵硬, 有时会损害用人单位利益。我国立法中, 可以确定预告期最长、最短的限度, 再由劳动合同当事人在此限度内根据行业习惯及具体情况协商决定预告期的制度。同时, 也要考虑劳动者的工作年限, 工作年限的长短对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能力有很大影响。当然, 依劳动者工作年限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预告期间的做法, 充分考虑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的紧密程度, 是世界各国劳动立法的惯例。
(三)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实施与合同必须信守原则之间存在冲突。
《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在试用期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一规定给予了劳动者极大的单方解除权, 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 维护劳动自主权利, 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几乎没有设置什么障碍和条件。然而, 劳动者在任意行使此项权利时, 却极有可能在客观上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此时这种权利的行使是以牺牲用人单位利益为代价的。可见, 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权与信守原则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虽然劳动合同具有特殊性, 我国《合同法》也并未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属于合同法的调整范畴, 但作为受法律保护的一项权利义务之协议,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其签订的劳动合同理应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相统一。
三、完善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建议
(一) 明确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适用范围。
对于劳动者提前30日通知即可解除劳动合同规定, 条件过于宽泛, 应当根据工作性质、岗位职责对此加以相对具体的规定;对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赔偿范围, 应在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 以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纵观国外立法, 各国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 几乎都分为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解除和非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解除, 并且都对前者限制解除以维护合同效力, 约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都只能基于正当的法定事由或履行一定的期限后才能解除。
对此, 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应予以借鉴, 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适用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法律应赋予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同等的法律地位, 同等的权利, 在劳动者履行了通知对方的义务后便可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适用于固定期限时, 对明确约定了期限的劳动合同中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予以限制, 约定了明确期限的劳动合同只能基于正当的法定事由或履行一定的期限后解除。依据我国劳动力富足的现状, 建议在立法中对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规定履行期限, 这个履行期限可以维持在3~5年之间, 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动合同的稳定性, 也可以均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
(二) 加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保护。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有时会给用人单位造成难以计量的损失, 主要表现为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侵犯, 其中有些损失是显性的, 可以直接计算出来, 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要求劳动者进行赔偿, 而有些损失是隐性的, 是难以计量的。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因其具有秘密性特征, 主要依靠“保密”来保护。一些劳动者 (中高级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在参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或多或少会掌握单位的一些商业秘密, 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后就会直接侵犯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即使劳动合同中有保密条款, 但有时也是难以操作的。
保密条款和禁止同业竞争条款, 二者在我国都属于法定可备条款。保密条款即约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负保密义务的合同条款, 它包括对保密的内容、范围、期限和措施等的约定;禁止同业竞争条款即约定禁止劳动者参与或者从事与用人单位同业竞争以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合同条款, 它包括对禁止同业竞争的期限、范围和补偿等的约定。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 要明确劳动者的保密义务和禁止同业竞争的义务, 避免给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 完善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中有关服务期的规定。
用人单位出资培训劳动者是现代企业的普遍做法。为了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防止劳动者通过专门培训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跳槽”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劳动法》没有关于服务期的约定, 《劳动合同法》第22条第一次规定了服务期。服务期是指劳动者因接受用人单位给予的特殊待遇而承诺必须为用人单位服务的最短期限。只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劳动者, 受训劳动者就有义务为用人单位最少服务一定年限。所以, 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付费在职培训后, 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以后的服务期。关于接受培训的职工签订服务期的年限, 《劳动合同法》没有具体规定, 应当理解为服务期的长短可以由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确定。但是, 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协议确定服务期年限时要遵守两点:第一, 要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 不得滥用权利;第二, 需要注意的是,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较长的,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间的劳动报酬。
根据1995年《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4条的规定, 劳动者违法解除或违约解除劳动合同, 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 应赔偿用人单位的招录费用、培训费用、直接经济损失以及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这样的规定显然过于笼统, 由于赔偿金的数额需要经用人单位的举证才能确认, 而很多损失的计算又缺乏明确的标准, 这就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的利益受损而得不到救济;另一种情况是赔偿金过高而超过劳动者的承受能力。因此, 立法应进一步明确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
四、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深入研究劳动关系现存状况的基础上就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与阐述, 重点在于探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权利所涉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利益的平衡。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 其稳定、有序、正常的运转, 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 也是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体现。劳动立法的不断完善, 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劳动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基本人权, 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2]叶静漪.劳动合同法十二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3]陈国柱译.日本民法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
[4]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5]戴继翔.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J].经济问题, 2008.10.
[6]外国劳动法选 (第四辑) [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9.
[7]冯彦君.论劳动法是保护人权之法[J].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 1995.1.
协议解除劳动 篇3
杨某于2006年4月26日入职某公司,双方最后一次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为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后该公司因淘汰落后产能停产歇业,自2010年8月起不再安排杨某工作。2010年11月4日,公司与杨某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协议约定:双方协商一致即日解除劳动合同;本着相互理解的原则,公司给予杨某一次性经济补偿金3057.9元;公司支付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后,双方不再有任何拖欠与纠纷。公司于当日按协议约定支付了杨某解除劳动合同一次性经济补偿金3057.9元。2010年11月25日,杨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主张该协议无效,要求公司支付其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差额2038元和2010年9月、10月的工资2038元。某公司则主张双方已经协商一致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且公司按协议约定及时履行兑现,杨某的仲裁请求不成立。最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驳回了杨某的仲裁请求。
[争议焦点:]
杨某与某公司签订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的效力应如何认定?
[案例分析]
2010年9月1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十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本案中,杨某与公司于2010年11月4日协商一致就解除劳动合同涉及双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劳动权利义务达成协议。杨某未提交充分有效的证据证明其是在违背真实意思,受欺诈、受胁迫或者趁人之危的情况下达成的协议。该协议未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合法有效,受法律保护,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双方均应遵守。杨某与某公司已根据协议约定解除了劳动合同,且公司按协议约定及时履行兑现,即双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已经结清,杨某再次要求某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差额和2010年9月、10月工资的仲裁请求均不成立,故仲裁委不予支持。
[启示与思考:]
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应该是多元化的,当事人之间协商解决是重要途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当事人通过协商方式自行和解作出规定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事人通过互相协商达成协议的方式解决劳动争议具有快速、及时和履行迅速的特点,能有效化解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客观上也能避免因过分依赖诉讼途径解决纠纷而导致司法资源的紧张。
实践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互相协商达成协议的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时应当遵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十条的规定,同时要注意收集、留存好协议等相关证据。
劳动关系解除协议 篇4
甲方:上海宝鑫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乙方:(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协商一致的原则,经过充分协商,就双方解除劳动关系有关事宜达成协议如下,并承诺共同遵守:
1、甲乙双方自愿于2012年月日解除劳动关系;
2、双方协商一致:甲方向乙方一次性支付工资、补贴及经济补偿金等人民币元,大写:,乙方同意并认可本金额;
3、甲乙双方解除劳动关系后,乙方仍应遵守《劳动合同》的附随义务----保密义务,不得再要求甲方承担任何费用;
4、甲乙双方应遵守本协议约定,否则由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相当于第2条约定金额的违约金及相关法律责任;
5、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双方不再存在任何劳动或经济纠纷;
6、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后即生效。
甲方:上海宝鑫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乙方:
时间:时间:
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
甲方:上海淮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乙方:(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协商一致的原则,经过充分协商,就双方解除劳动关系有关事宜达成协议如下,并承诺共同遵守:
1、因乙方主动提出辞职,甲乙双方于2012年月日解除劳动关系;
2、双方协商一致:甲方向乙方一次性支付乙方人民币元,大写:元;该金额包含乙方在职期间所有尚未领取的应得收入,乙方同意并认可上述金额;
3、甲乙双方解除劳动关系后,乙方仍应遵守《劳动合同》的附随义务----保密义务,不得再要求甲方承担任何费用;
4、甲乙双方应遵守本协议约定,否则由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相当于第2条约定金额的违约金及相关法律责任;
5、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双方不再存在任何劳动或经济纠纷;
6、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后即生效。
甲方:上海淮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乙方:
时间:时间:
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
甲方:上海淮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乙方:(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协商一致的原则,经过充分协商,就双方解除劳动关系有关事宜达成协议如下,并承诺共同遵守:
1、乙方属于甲方的退休返聘人员,甲乙双方于2012年月日解除劳务关系;
2、双方协商一致:甲方向乙方一次性支付乙方人民币元,大写:元;该金额包含乙方在职期间所有尚未领取的应得收入,乙方同意并认可上述金额;
3、甲乙双方解除劳务关系后,乙方仍应履行保密义务,不得再要求甲方承担任何费用;
4、甲乙双方应遵守本协议约定,否则由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相当于第2条约定金额的违约金及相关法律责任;
5、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双方不再存在任何劳务纠纷或经济纠纷;
6、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后即生效。
甲方:上海淮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乙方:
解除劳动协议书 篇5
乙方: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于___年__月__日签订的期限为_的劳动合同,现因方根据_原因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有关事宜达成协议如下,并承诺共同遵守:
1、甲方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向乙方提供劳动合同解除的证明并办理停止社会保险手续。
2、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甲、乙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随之终止,乙方不得再要求甲方承担任何费用和责任。双方共同确认:双方已经结清关于工资、社保、奖金、津贴、补助、加班费、补偿金等所有债权债务,双方已经没有任何的经济关系。
3、乙方离职后不得作出有损公司名誉或利益之行为,并保守其所知的甲方商业秘密,否则甲方有权追究因侵权或泄露商业秘密而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
4、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或者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每份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盖章)乙方:____________(签字)
协议解除劳动 篇6
编辑为您准备了关于《解除合同协议书:解除买卖合同协议书》的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除合同协议书:解除买卖合同协议书
甲方(原合同出卖人):
乙方(原合同买受人):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一致,同意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同意解除双方于 2007 年 9 月 24 日签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以下简称该合同),编号为:
二、双方在签订本协议后,甲方同意乙方自动退房,解除该合同。甲方就签署该合同收取之楼款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 30 日内返还乙方。
三、原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在甲乙双方签署本协议后随之作废。甲方在乙方签署本协议并到房管部门备案后,即可以任何方式处分该房屋。
四、订立本协议及办理有关手续所需之一切费用,包括手续费、费及政府有关部门之收费等,均由乙方支付。
五、在执行本解除协议过程中如产生争议,甲乙方双方应尽力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可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
六、本协议由甲乙双方或其授权代表签字或盖章后,经鞍山市 处 之日起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五份,甲方两份,乙方、市 处及房管部门各一份,五份协议均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
乙方:
劳动合同解除情形的法律分析 篇7
享有劳动合同解除权的主体是变化的, 而且往往因为事实情况的不同, 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主体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主要体现为: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解除劳动合同”。 (1) 从节约社会成本、节约司法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是最为完美的结果, 只有双方协商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 才会提请劳动仲裁甚至诉诸法院。根据“法无禁止即自由”的理论, 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 不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即为有效, 任何人不得干涉。
在实际生活中,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者往往不会发生争议, 因为在此情况下,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已经达成了共同意见, 否则也不能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方面发生的大量争议, 很多是由于解除合同而引起的”, (2) 而这里所指的解除合同大部分是指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并且我国劳动法并未明确肯定依约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 通过劳动合同约定一方的解除权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支持。因此劳动合同中不能约定解除条件, 只能法定解除”。 (3)
二、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
第一种是劳动者的一般解除权, “《劳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4) 在该条中主要的法律信息有, 对劳动者赋予了法定解除权是法律对于出于想对劣势地位的主体的保护, 根据该条款, 是无须征得用人单位同意思的;“应当”这是法律为了平衡用人单位的利益, 给劳动者增加的法律义务;“提前三十日”, 主要是为了给用人单位时间从新招工, 不致该岗位工作被迫停止;“书面形式”也是对劳动者法定解除权的限制, 即必须为书面形式, 口头通知用人单位时, 是否解除劳动合同则由用人单位决定。
第二种是当用人单位存在过错时, 劳动者所享有的解除权, 即劳动者的特别解除权。《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对此进行了规定,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劳动者用来进行“革命”的本钱在工作中应当得到充分的保障, 而所谓的保障主要体现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 劳动保护是指:“单位为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 主要包括劳动场所和设备、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劳动防护用品等。“加强劳动保护, 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已经被写入了宪法, 它明确了用人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采取措施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劳动者参加劳动即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一个途径, 同时也是其养家糊口、继续生活的一种手段, 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后应当及时足额支付其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对此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明确了用人单位应当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责任。一些学者甚至有“欠薪入刑”的提议, 由此可见报酬对劳动者继续从事劳动的重要性, 如果连劳动者维持生活的资本都剥夺, 劳动者当然有权利将用人单位“解雇”。
(三)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在患病、伤残、失业、工伤及其他生活困难情况下, 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如果说劳动薪酬让劳动者有了继续维持生活, 参加劳动的资本, 那么社会保险则让劳动者在从事劳动的同时获得所需要的安全感, 这对于劳动者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用人单位不能按照规定给劳动者提供这份安全感, 劳动者自然有权利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
(四)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 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劳动者在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同时,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也应当起到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作用, 规章制度不能损害劳动者的权益, 相反, 应当是劳动者的保护伞。否则, 劳动者就有权利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五) 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就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劳动者当然可以不履行。对于已经履行的部分如果给劳动者的权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
(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显然这是一项兜底的条款, 以防有新的情形的出现, 以确保法律的严谨性。
同时,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了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即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这些情形主要是指用人单位的行为给劳动者的自由、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这种侵害是不能够容忍的。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最突出的就是山西的黑砖窑事件, 黑砖窑事件中, 人被当作奴隶被买卖到砖窑被迫从事各种劳动。黑砖窑事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都没有想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竟然发生了这样惨无人道、颠覆文明的事情。当劳动者遇到这样的用人单位, 处于安全着想应当无需预告的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只可惜在现实生活中, 能逃离危险的劳动者是少数, 大部分的劳动者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三、用人单位所享有的单方解除权
用人单位享有的劳动合同解除权,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第一是劳动者存在过错时用人单位享有的合同解除权, 第二是劳动者不存在过错时用人单位的合同解除权。
(一)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了当劳动者存在过错时, 用个单位可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并且无需承担任何经济补偿责任。分别是: (1) 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试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完成一个“考核—结果—通知—解除”的过程, 通过对劳动者劳动的考核结果, 用人单位决定劳动者的去留。 (2)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这一项的成立, 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 首先,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是符合法律、法规的, 简言之,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能是违法的, 要求劳动者遵守违法的规章制度显然是强人所难。其次, 劳动者知道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存在, 所谓“不知者无罪”, 如果劳动者不知道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存在, 就更不可能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了。 (3) 严重失职, 营私舞弊, 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评价一个劳动者能否做好自己工作的一个最直接、明显的标准就是是否称职, 做自己职位应该做的事。一方面, 劳动者没有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对于由此给用人单位造成的重大损害存在过失的心理。另一方面, 劳动者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谋取私立, 给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害, 对此又存在故意的心态。用人单位在适用这一条来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时候, 必须要注意, 当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时, 用人单位并不是当然的享有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要解除劳动合同还要求用人单位的损害是“重大”的。当然, 对于“重大损害”的规定, 一般体现在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 用人单位对此承担举证责任。 (4) 劳动者存在双重劳动关系, 对现有工作产生的实质的影响, 或者用人单位要求改正, 劳动者拒绝改正的。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去禁止劳动者拥有双重劳动关系, 但一般情况下, 劳动者只能在一个用人单位任职。 (5) 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如上文所述, 对于无效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当然可以提出解除的要求。 (6)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明确指出的是, 对于这一点存在一些误解, 并不是任何的违法行为都会导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而只有当劳动者违法法律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 用人单位才能够以此为理由提出解除要求。
(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了当劳动者不存在过错的时候, 如果用人单位要解除劳动合同, 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1)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 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5) 首先, 劳动者患病或者因工受伤, 在法律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用人单位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 这是对用人单位的限制, 同时也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其次, 在法律规定的医疗期间结束之后, 如果劳动者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 用人单位并不是当然的可以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必须首先给劳动者安排本单位的其他岗位的工作, 只有在劳动者仍然不能从事其他工作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方可以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6) 首先, 用人单位应当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胜任工作的标准。在此标准的基础上, 用人单位通过对劳动者成绩的考核绩效来评价劳动者是否胜任工作, 在这点上, 显然, 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其次, 在劳动者不能胜任现有工作的时候, 用人单位还应当再给劳动者一次机会, 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或者对其岗位进行调整, 只有当劳动者不能把握第二次机会的时候, 用人单位才能够向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这里, 法律对劳动者的保护体现的很明显。 (3)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7) 首先, 本条隐藏了两种“客观情况”, 第一是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 第二是现在的客观情况, 很显然, 两种客观情况必须有很明显的不同, 即“发生重大变化”, 以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其次, 当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时候,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当进行必要的协商, 力图继续履行双方的劳动合同。只有在双方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时候, 用人单位才有权利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俊禄, 王建平.劳动法律师基础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贾俊玲.劳动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劳动关系解除的认定标准 篇8
2011年2月1日,姜某与上海铁龙金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龙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限为2011年2月1日2013年1月31日。2011年9月,姜某提出辞职,但公司要求其提交辞职报告,否则按公司规定对不经批准擅自离职者要视为旷工。姜某遂于9月24日递交辞职书,但姜某继续留在公司,2010年10月28日下午3:00,姜某在铁龙公司车间被车床切断两根手指。
在仲裁和法院的诉讼过程中,铁龙公司称:姜某于2011年9月24日提出辞职,公司于同年10月6日已签字同意其在2011年10月22日离职,故自10月22日后双方已解除了劳动关系,要求法院确认原、被告之间在2010年10月22日之后不存在劳动关系,并提供了考勤记录的证据。
请问,本案如何判决?
案例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在姜某提交辞职申请书上的最后离职时间2010年10月22日,那么此后直至事故发生的当月28日,双方当事人是否还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劳动关系成立,姜某下一步可以向铁龙公司主张工伤赔偿,因为工伤是无过错规定,只要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在工作场所受伤就是工伤;否则,姜某无法主张工伤赔偿,最多可以根据实际受伤原因是厂方有过错,从而向厂方提起民事侵权的法律诉讼,但这样以来,获赔的难度和数额都不甚理想。
因此,事发之日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直接关系到姜某和铁龙公司双方的经济利益。本文结合本案就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认定问题再作如下分析。
劳动者提出辞职后如何判定劳动关系是否解除
通常情况,劳动者单方离职的,大多数人会向用人单位提交书面辞职信,也有部分人直接不告而别的。因此判断员工是否辞职(包括主动和被动辞职),书面辞职信中注明的时间及内容,是判断的重要标准。
法律上,员工提前一个月递交辞职信即可离职。但实际工作中,也有部分劳动者提交辞职申请书后被单位加薪等之类的诚意所挽留,从而收回辞职信继续保持劳动关系的,也有单位收到辞职信未置可否,劳动者也对劳动关系的存续产生认识混乱。因此员工提出辞职后,劳动关系的状态如何判定,就不能一言断之,就要结合双方是否仍继续在履行劳动合同、是否办理了交接手续、是否结清报酬、是否办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退工手续等情况来综合判断。
劳动法律关系是混合的看似矛盾的法律关系,既有平等性,也有不平等性的体现:一是平等性,即劳动者向用人单位给付劳动,并获取报酬作为劳动给付之对价;二是不平等性,即人身隶属性,即劳动者要接受用人单位的安排从事工作,并认真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
结合本案,从劳动给付的角度来说,姜某伤害事故系发生在铁龙公司职工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其受伤手指亦系被铁龙公司机器切断,若铁龙公司无法提供相反证明原因(例如其办理完离职手续后,来公司看望同事过程中误伤的),所以法院一般可以认定姜某受伤系在为公司工作的过程中,而本案中的证据材料中,也没有看到铁龙公司为姜某办理离职手续,办理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退工手续。
就接受用人单位管理方面而言,姜某在未接到批准其辞职的通知的情况下,继续留在铁龙公司工作亦属合理,我们可以得出姜某接受公司管理制度约束的结论。因此,从本案所查明的事实来看,10月22日之后姜某与铁龙公司之间的关系仍符合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一般此种情况,法律界称之为双方成立事实劳动关系,这个概念是劳动争议处理和工伤认定工作中经常被用到的概念。
举证责任分配
在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上,最基本的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上则不然。
本案纠纷中,铁龙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处于管理者的地位,相应的管理资料为其掌握,相较劳动者而言铁龙公司更接近于有关劳动管理的证据材料,包括办理劳动者离职手续的相关资料。本案铁龙公司称其已于2010年10月6日批准姜某的辞职申请,但无法提供告知姜某或者姜某收到公司批准的证据。这些证据的举证不能,都讲让铁龙公司承担举证不理的责任。
本案的事实认定
本案中,铁龙公司在证明发生伤害事故时双方劳动关系已解除这一点上,未提供充分的证据,而且其提交的证据存在多方面的矛盾与瑕疵。一是批准辞职的问题。公司也未提供已告知姜某同意其辞职的书面通知或类似证据。二是公司提交的考勤记录。铁龙公司提供的考勤记录均系单方制作。三是公司关于交接问题的陈述。铁龙公司也未提供任何证据,而且对于与何人交接、办理何手续均无法说明清楚。
最核心的问题是,铁龙公司不仅无法提供任何离职手续的办理,更无法说明在姜某办理完辞职手续后的第六天,为什么还能出现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因为从事原来的工作受伤。
因此,综合两方的证据和说法,法官根据正常的生活常识,采信姜某的说法,可以认定事故发生时,铁龙公司并未办理退工手续,姜某和铁龙公司仍然存在劳动关系。
通过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如果该案进入仲裁或者诉讼程序,都可以得出姜某和铁龙公司仍然存在劳动关系的结论。
相 关 法 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第六条 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做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范本 篇9
导语:劳动合同终止是指按劳动法的规定,当事人双方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条款,实现和履行了相应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即因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丧失效力。希望接下来小编整理的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范本,大家能够喜欢!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范本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于xxxx年xx月xx日x签订为期xx年的劳动合同,现甲乙双方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协议如下:
1、自xxxx年xx月xx日起,解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随之终止;
2、乙方工资结算至离职之日,支付时间为甲方正常发放工资时间。乙方奖金为元,差旅费、交通费、手机费等费用合计x元,以上费用均需扣除所得税,甲方同意在乙方办理完工作移交手续后三日内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3、甲方同意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金共计人民币x元。(税前)甲方同意在乙方办理完工作移交手续后三日内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4、甲方为乙方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金、住房公积金至x年x月x日止。
5、甲方根据相关劳动法规和规定,向乙方提供劳动合同解除的证明并办理相关退工手续;
6、乙方应当于本协议签订后3日内妥善办理所有工作移交手续,离职后不得作出有损公司名誉或利益之行为。
7、乙方应为所掌握的甲方之任何商业秘密(包括本协议内容)进行保密,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否则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x元。
8、甲乙双方之间无任何竞业限制协议,合同解除后,乙方无需履行任何竞业限制义务。
9、本协议是解决双方之间劳动争议的所有安排和规定,双方之间不再存在其他任何劳动争议。
此协议书一式三份,各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另一份留存乙方本人档案。自双方签署之日起成立并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或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
(签字或签章): / 5
年月日年月日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范本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双方在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下,经协商同意解除双方的劳动合同,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于 年 月 日解除劳动合同。
二、甲方支付乙方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的工资,共计 元。
三、甲方给予乙方相当于乙方 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共计 元。
四、甲方根据公司年薪制薪酬支付方式支付乙方2014年剩余薪酬,共计 元。
五、甲方根据企业承担比例以现金形式补发乙方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社会保险,共计 元。
六、乙方应于 年 月 日前办理相关的离职交接手续,及与甲方办理劳动合同解除手续。
七、甲方应于 年 月 日前向乙方支付本协议约定的全部款项。
八、甲乙双方解除劳动合同后,乙方不得做任何有损甲方形象或利益的行为。
九、甲乙双方解除劳动合同后,甲方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乙方进行诋毁、恶意中伤、及任何有损乙方形象或利益的行为。
十、本协议是解决双方劳动争议的所有安排和规定,双方不再存在其他任何劳动争议;乙方不再因为原劳动合同的履行、解除,向甲方要求支付其他任何费用、补偿或赔偿。
十一、上述协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自双方签署之日起成立并生效。本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确认:
年 月 日
乙方签字确认:
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 篇10
甲方:徐州伟天化工有限公司
乙方:
乙方原系甲方公司员工,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现经乙方提出申请,甲方同意,双方一致同意解除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甲方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就解除劳动关系有关事宜签订如下协议:
一、乙方自愿提出申请与甲方解除劳动关系,同意自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同时和甲方解除基于劳动关系产生的一切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各项社会保险、员工福利等。
二、乙方按照甲方规定的程序办理终止劳动合同的有关手续,办理离职交接,甲方按规定为乙方结算离职工资及办理其他相关事宜。
三、乙方与甲方解除劳动关系后,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即行终止,乙方自愿放弃其他一切基于劳动关系向甲方提出主张的权力,不再要求甲方承担任何费用和责任。
四、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徐州伟天化工有限公司
乙方:(签字)
(盖章)
身份证号:
时间:
时
浅析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 篇11
[关键词] 劳动合同;订立;解除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61-1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合同为劳动制度改革、稳定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走向法制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实践中,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时普遍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研究。
《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这就是说,在订立劳动合同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二者可以自由协商劳动合同的内容。但在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劳动者往往只有缔约或不缔约的选择自由,而不像缔结一般经济合同那样,双方当事人均可以作出要约、承诺,即仅可以对劳动合同表示不接受,而不能提出反要约。这种局面实际上是与“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法律精神不相符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可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劳动者与企业的不平等地位,另外,对企业适当增加税收,用于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2)通过进一步立法来防止企业控制权的膨胀。(3)强化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 通过工会与企业进行集体谈判,并签订集体合同将劳动关系的大部分内容确定于集体合同内。
一、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这一规定给予了劳动者极大的单方解除权,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但是,在当前的现实中,仍然有占很大比例的劳动者,他们在行使这种单方解除权,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说走马上就走,不按法律规定以书面形式提前30日通知企业,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或给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麻烦。为什么这些劳动者连30日都等不及呢?究其原因主要是:(1)这些劳动者的履约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已经养成了做事儿十分随意的习惯。(2)有些劳动者是因为受过企业的出资培训或住着企业分配的住房,当他们行使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时,需要按协议的规定,向企业赔偿培训费或退房。现实中他们往往是基于“跳槽”的目的要解除劳动合同,但又不愿意从兜里往外掏培训费,因此,他们常采取不辞而别的方法,来达到解除劳动合同的目。
要想遏制当前的这种事态,可采用如下措施:(1)加強法制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守法意识和履约意识。(2)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可在合同中明确违约责任。除了约定一方当事人给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要给予赔偿外,最好还要约定违约金,使其对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有约束作用。对于企业出资培训的职工,企业要在培训前,与职工订立培训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对原劳动合同需要变更的,要及时加以变更。同时,明确约定培训结束后,不按约定的期限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应如何承担赔偿责任,以免事后扯皮。(3)规范企业行为,使个个企业都能遵守国家人才交流的规定,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互相“挖”人才,做到“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保证人才的流动有序性,从而改变劳动者随意“跳槽”的局面。
二、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赋予企业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比赋予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要小得多。立法上严格限定企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但是一些企业,特别是某些非公经济性质的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不依法进行。现实中,它们随意或武断地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例举不胜举。如采取“买断工龄”的手段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以所谓“经济裁员”的名义大面积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滥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等。他们的这些作法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某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或内部结构调整中,为了轻装上阵、压缩人工成本,而不顾劳动者的利益,采取各种非法的手段,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2)企业未依法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他们往往只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3)企业内部缺乏劳资抗衡机制。建议可采取如下对策来改变这种局面:(1)国家和地方应注重立法,对实施《劳动法》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地制定出相应的新法规、新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来调整和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使其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序进行,杜绝企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随意性。进一步发挥劳动监察和仲裁机构的职能,对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条款进行监督检察,及时对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予以纠正。(2)充分开拓、 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把工会履行职责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来,使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要听取并重视工会的意见。
通过上述方法相信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能更加完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能更加充分的得到保障。
作者简介:韩杰(1991-),男,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论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篇12
一、经济补偿金的新变化
我国在1986年国务院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将其称为生活补助费, 《劳动法》将其命名为“经济补偿”, 此后我国法律法规一直沿用此名, 学界则多称其为“经济补偿金”。关于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经济补偿的规定, 先前的规定主要见之于《劳动法》第28条、《法释[2001]14号》第15条和《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就经济补偿金的若干问题已经作出明确规定。较之先前的涉及经济补偿金的相关规定, 统一了我国各地方立法的标准, 其明显变化表现在:
1、用人单位为其自身原因导致的
劳动合同关系终止, 新法规定用人单位均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自身原因包括了劳资协商一致、用人单位违法、情势变更、破产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自然到期等情形, 统一了各地方立法散乱的规定。
2、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重大突破。
按照先前的规定, 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放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新法第四十七条却按照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工资水平区分了两种情形:一般劳动者和高薪劳动者。对一般劳动者, 按照其实际工资补偿, 而且没有十二年限的限制;对高薪劳动者, 则按照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经济补偿金, 且支付的对应最高年限不得超过十二年。该计算标准同时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 如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不满六个月的, 用人单位只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的经济补偿金, 相比以前采用视为一年的一刀切方式来的更加公平合理。
3、新法取消企业平均工资的计算
标准, 一律按照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作为计算标准。根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之规定, 经济补偿金的工资基数计算标准是用人单位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如果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 按照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标准支付。
4、明确了经济补偿金支付的时间点。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 劳资双方应当按照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经济补偿在办理交接时支付。实践中, 许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往往立马走人, 不去履行工作交接义务, 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人单位的利益;事实上相当多的劳动合同中,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缺乏工作交接约定或者只有笼统含糊的约定, 该规定对劳资双方提出了劳动合同意识的更高要求。
5、取消额外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有可能支付赔偿金。
《违反和接触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10条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 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除支付经济补偿金外, 还必须要按照该经济补偿金的50%的额外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则规定, 劳动者必须通过劳动监察程序由劳动行政部门来责令其按照应支付经济补偿金数额的50%-100%之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依照新法第48条和第87条, 用人单位一旦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有支付巨额赔偿金的可能。
《劳动合同法》对经济补偿金进行重构后, 从范围上提高了覆盖面, 适度地限制了支付标准, 向“广覆盖”、“低标准”进一步靠拢, 使得经济补偿制度更加完善。
二、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一个标准的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是: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月平均工资 (劳动关系解除前12月工资总和/12个月) *工作年限数。不难看出, 经济补偿金的核心计算规定涉及工作年限和计发基数两个要素, 分解后涉及工作年限、工资、月平均工资三个子要素。
1、工作年限的确定。
一般说来, 笔者认为实质性劳动合同关系不存在之时, 即位劳动关系消灭之日。实践中, 劳资双方对此时间点一般争议比较大。《劳动合同法》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正规定: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和以往相比, 用人单位在此情形下为主动提出方时负有经济补偿金支付义务, 排除了用人单位为被动方的情况。但是笔者认为, 《劳动合同法》仅作上述规定还是不够的。试想, 如果用人单位在已经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且已经支付合理数额的款项的情况下, 劳动者诉求仲裁机构主张经济补偿金的, 仍然要求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这对用人单位不是太公平, 合理的结果应当是驳回劳动者的该项请求]。
2、工资的范围。
多数用人单位在自己的财务中, 将劳动者工资区分为基本工资、补助、津贴等不同项目, 在支付经济补偿金时仅依据劳动者工资项目中的基本工资。这样的计算方法是有问题的。根据我国劳动部《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和《关于工资总额的规定》及其解释, 《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 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资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但不包括: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以及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收入。由此, 工资应该是劳动者在正常情况下劳动所得的经常性收入, 而不仅仅是基本工资。
3、月工资的计算和认定。
《劳动合同法》就劳动者月工资下的定义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根据此规定, “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界定是问题所在。
目前一般我国用人单位发放的工资以月薪为主要形式, 故此以月薪为例进行讨论。这里以劳动合同关系消灭为截止点向前延伸可以区分两种情况:劳动合同关系如果实际履行期限超过12个月的, 可以取最近的12个月为计算周期, 这里没有可以争议的;问题是如果劳动合同实际履行周期不满12个月, 如何厘定产生问题。显然上述规定是有漏洞的。实践中,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法院一般采用实际工作期限来确定月平均工资。此外, 由于劳动关系消灭的时间点不能确定或者无法采集完整的工资数据情况很多, 月薪又是在实际工作月的下月里发放。因此, 实务部门一般尽量采集足够的每月实际发放的工资数据样本来计算月平均工资。比如, 劳动合同关系消灭的时间点为3月10日, 那么3月份的10天就不予计算月平均工资, 而根据此前2月份以及以前的完整月份的工资数据来计算月平均工资, 并以此结果作为月平均工资;但是也有实务部门不是这样计算的, 3月份的10天用人单位实际发放的工资数额作为3月份的工资数据, 将该数据连同此前若干月份的工资发放数据全部相加, 计算月平均工资, 显然前者计算的结果相对来说要高点。
三、关于计算标准的思考
尽管《劳动合同法》已经统一了经济补偿金的大致标准, 但是仍远远不够, 迄今为止, 其中的相关规定依旧存在许多困惑,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研究。
1、小数点问题。
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以“年”为计算单位时, 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小数点”。为公平起见, “小数点”若在协商解除中被考虑, 那么在其他情况中也应同等对待。以经济性裁员为例, 与协商解除事由相比, 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主观意愿更是无奈, 甚至无法接受, 如果在年限计算上再不公平对待, 那就更不合理了。再极端一点, 劳动者在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总计不到1年, 也就是只有“小数”没有“整数”时, 如果不考虑“进位”, 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被无形地剥夺了。因此, 为避免用人单位利用法律漏洞规避法律义务, 有人认为在立法规定中应将“进位”制度明确为总则性条款, 表明其适用范围。笔者认为, 经济补偿金以年为单位不太合理, 以月为单位进行计算更为合理。这样避免了上述“小数点”问题, 对劳动者也更加公平, 这在短期劳动合同关系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尽管《劳动合同法》规定工作年限不满一年六个月以上的, 按照一年计算;不满半年的, 支付劳动者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但是依旧没有解决上述的小数点问题。
2、经济补偿金的上下限问题。
对经济补偿金上下限问题, 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比较多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大致如下:
劳动者单纯因不胜任工作而解除支付经济补偿金限额问题用人单位因劳动者单纯不胜任工作而解除时, 考虑到解除的原因在于劳动者的工作能力, 且没有“患病”等事由而设定限额, 似乎有其合理性, 但仔细想想, 却不尽如此。不可否认劳动者对先前的工作是“胜任”的, 将劳动者胜任与不胜任工作的两部分年限区别开来, 按胜任时的工作年限正常给付经济补偿金的做法更合理一些。协商解除对给付经济补偿金设定限额, 这对可能是被动地坐在“谈判桌”前的劳动者是不公平的, 限额规定也是与协商精神不符的, 所以应取消最高限额的规定。
3、经济补偿金年限的封顶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47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在该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三倍的, 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照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 向其支付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可笑的规定, 我们不知道“月平均工资三倍”和最高工作年限的道理在哪里?用人单位既然认可接受一个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条件, 那么理所当然的已经接受高数额的经济补偿金可能支付的后果, 这里体现的一名劳动者作为人才的当然价值。从立法本意看, 人为地将劳动者分为高收入和低收入两类并以三倍为限制约高收入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的数额, 其目的无非是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 但是这样不合理的限制客观上却会导致非常不公的现象。
4、计发经济补偿金的平均工资下限限制。
【协议解除劳动】推荐阅读:
劳动解除协议书08-19
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三方)06-05
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简单08-15
解除劳动关系赔偿协议09-03
后补劳动合同解除协议05-22
2015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12-11
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协议05-24
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2011(正本)10-09
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领失业金)12-17
三书一表 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公司模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