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知识点总结免费

2024-06-18

初二知识点总结免费(精选6篇)

初二知识点总结免费 篇1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免费

化学高考必背知识点

一、位置与结构

1、Li是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2倍的元素。

2、S是最高正价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元素。

3、Be、Mg是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

4、Li、Na是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电子数的1/2的元素;

5、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的是C、Si;3倍的是O、S;4倍的是Ne、Ar。

6、Be、Ar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

6、Mg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数4倍的元素;

7、Na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8倍的元素。

8、H、He、Al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9、He、Ne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都满足2n2的元素。

10、H、He、Al是族序数与周期数相同的元素。

11、Mg是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总数的1/6的元素;

1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总数的1/3的是Li、P;1/2的有Be;相等的是H、He。

13、C、S是族序数是周期数2倍的元素。

14、O是族序数是周期数3倍的元素。

15、C、Si是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

16、O、F是最高正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

17、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氢(H)

18、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19、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O、Si、Al

20、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

21、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C

22、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O

23、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4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4的元素)Ne

24、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Li、Si

25、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Mg

25、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的元素N

26、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F

27、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的元素P

28、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Al

29、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的元素C

30、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31、电子层数跟最外层电子数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

32、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的元素O

33、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关He、C、S

34、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

35、X、Y两元素可形成X2Y和X2Y2两种化合物(或形成原子个数比2:1与1:1的化合物Na2O、Na2O2、H2O、H2O2

二、含量与物理性质

1、O是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Si次之,Al是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

2、H是最轻的非金属元素;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

3、Na是焰色反应为黄色的元素;K是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的元素。

4、Si是人工制得纯度最高的元素;C是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元素。

5、N是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O是氢化物沸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

6、常温下,F、Cl是单质具有有色气体的元素。

7、C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元素。

8、Cl是单质最易液化的气体、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

三、化学性质与用途

1、F是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

2、N是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

3、S是气态氢化物与其低价氧化物能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元素。

4、P是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元素。

5、F是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可以雕刻玻璃的元素。

6、O是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对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元素。

7、Mg是既能在CO2中燃烧,又能在N2中燃烧的金属单质。

8、Li、Na、F的单质在常温下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

四、10电子微粒组

1、原子Ne

2、分子CH4、NH3、H2O、HF

3、阳离子Na+、Mg2+、Al3+、H3O+

4、阴离子N3-、O2-、F-、OH-

五、18粒子微电组

1、原子Ar

2、分子SiH4、PH3、H2S、HCl、F2、H2O

3、阳离子K+、Ca2+、PH4+

4、阴离子P3-、S2-、Cl-

5、特殊情况:F2、H2O2、C2H6、CH3OH、CH3F、N2H4

六、核外电子总数及质子数均相同的粒子有

1、Na+、H3O+

2、F-、OH-

3、Cl-、HS-

4、N2、CO、C2H2

七、同族的上下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1、二、三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

2、三、四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或18,ⅠA、ⅡA为8,其他族为18

3、四、五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

4、五、六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或32

5、六、七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32

八、特征形象

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

2.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或FeS2

3.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蓝色[Cu(OH)2]、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黄色(AgI、Ag3PO4)、白色[Fe(O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4.特征反应现象:Fe(OH)2→Fe(OH)3,白色到灰绿到红褐色

高考化学常用的化学方程式

1、硝酸银与盐酸及可溶性盐酸盐溶液:

Ag++Cl-=AgCl↓

2、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2OH–+H2↑

3、钠与硫酸铜溶液:

2Na+2H2O+Cu2+=2Na++Cu(OH)2↓+H2↑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Na2O+2H2O=4Na++4OH–+O2↑

5、碳酸氢盐溶液与强酸溶液混合:

HCO3-+H+=CO2↑+H2O

6、碳酸氢盐溶液与醋酸溶液混合:

HCO3-+CH3COOH=CO2↑+H2O+CH3COO-

7、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镁反应:

Ca2++2OH-+2HCO3-+Mg2+=Mg(OH)2↓+CaCO3↓

8、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

2HCO3-+Ca2++2OH–=CaCO3↓+2H2O+CO32–

9、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

Ca2++HCO3-+OH–=CaCO3↓+H2O

10、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

Ca2++OH–+HCO3-=CaCO3↓+H2O

11、澄清石灰水通入少量

CO2:Ca2++2OH–+CO3=CaCO3↓+H2O

12、澄清石灰水通入过量

CO2:OH–+CO2=HCO3-

13、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石灰水反应:

Ca2++2OH–+2HCO3-=CaCO3↓+CO32–+2H2O

14、碳酸氢钠溶液与过量石灰水反应:

HCO3-+OH–+Ca2+=CaCO3↓+H2O

15、等物质的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

Ba2++2OH–+NH4++HCO3-=BaCO3↓+H2O+NH3?H2O

16、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CO32–+H+=HCO3-或CO32–+2H+=CO2↑+H2O

1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

CO2?:CO2+2OH–=CO32–+H2O

18、过量的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CO2+OH–=HCO3-

19、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NH4++HCO3-+2OH–=NH3↑+CO32–+2H2O

20、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aCO3+2H+=Ca2++CO2↑+H2O

21、碳酸钙与醋酸反应:

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22、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H++OH–=H2O

23、磷酸溶液与少量澄清石灰水:

H3PO4+OH–=H2O+H2PO4–

24、磷酸溶液与过量澄清石灰水:

2H3PO4+3Ca2++6OH–=Ca3(PO4)2↓+6H2O

25、碳酸镁溶于强酸:MgCO3+2H+=Mg2++CO2↑+H2O

26、硫酸镁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2OH–+Mg2++SO42–=BaSO4↓+Mg(OH)2↓

27、硫酸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2OH–+2H++SO42–=BaSO4↓+2H2O

28、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反应至中性:

2H++SO42–+2OH–+Ba2+=2H2O+BaSO4↓

29、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反应至硫酸根完全沉淀:

H++SO42–+OH–+Ba2+=BaSO4↓+H2O

30、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2Al3++3SO42–+8OH–+3Ba2+=3BaSO4↓+2AlO2–+4H2O

31、氢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

Mg(OH)2+2H+=Mg2++2H2O

32、铝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2OH–+2H2O=2AlO2–+3H2↑

33、物质的量之比为

1:1NaAl合金置于水中:Na+Al+2H2O=Na++AlO2–+2H2↑

34、氧化铝溶于强碱溶液:

Al2O3+2OH–=2AlO2–+H2O

35、氧化铝溶于强酸溶液:

Al2O3+6H+=2Al3++3H2O

36、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

Al(OH)3+OH–=AlO2–+2H2O

37、氢氧化铝与盐酸溶液反应:

Al(OH)3+3H+=Al3++3H2O

38、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

Al3++3HCO3-=Al(OH)3↓+CO2↑

39、硫酸铝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2Al3++3CO32–+3H2O=2Al(OH)3↓+3CO2↑

40、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NH3?H2O=Al(OH)3↓+3NH4+

41、明矾溶液加热水解生成沉淀:

Al3++3H2O=Al(OH)3↓+3H+

42、氯化铝溶液与偏铝酸钠溶液:

Al3++3AlO2–+6H2O=4Al(OH)3↓

43、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Fe3++3AlO2–+6H2O=Fe(OH)3↓+3Al(OH)3↓

44、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AlO2–+H++H2O=Al(OH)3↓

45、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

AlO2–+4H+=Al3++2H2O

46、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铵溶液:

AlO2–+NH4++H2O=Al(OH)3↓+NH3↑

47、金属铁溶于盐酸中:

Fe+2H+=Fe2++H2↑

48、铁粉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Fe+2Fe3+=3Fe2+

49、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Cu+2Fe3+=Cu2++3Fe2+

50、硫化亚铁与盐酸反应:

FeS+H+=Fe2++H2S↑

51、硫化钠与盐酸反应:

S2–+2H+=H2S↑

52、硫化钠溶液中加入溴水:

S2–+Br2=S↓+2Br–

53、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2Fe2++Cl2=2Fe3++2Cl–

54、向硫酸铁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的

H2S:2Fe3++H2S=2Fe2++S↓+2H+

55、氯化铁溶液中滴加少量硫化钠溶液:

2Fe3++S2–=S↓+2Fe2+

56、硫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氯化铁溶液:

2Fe3++3S2–=S↓+2FeS↓

57、氯化铁溶液中滴加少量碘化钾溶液:

2Fe3++2I–=2Fe2++I2

58、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Fe3++3OH–=Fe(OH)3↓

59、氯化铁溶液跟过量氨水反应:

Fe3++3NH3?H2O=Fe(OH)3↓+3NH4+

60、氯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

Fe3++3SCN–=Fe(SCN)3

61、氯化铁溶液跟过量锌粉反应:

2Fe3++3Zn=2Fe+3Zn2+

62、锌与稀硫酸:Zn+2H+=Zn2++H2↑

63、锌与醋酸:Zn+2CH3COOH=CH3COO–+Zn2++H2↑

64、锌与氯化铵溶液:

Zn+2NH4+=Zn2++NH3↑+H2↑

65、氯化铁溶液加入碘化钾溶液:

2Fe3++2I-=2Fe2++I2

66、硫酸亚铁溶液中加用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

2Fe2++H2O2+2H+=2Fe3++2H2O

67、硫酸亚铁溶液中加用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

5Fe2++MnO4-+8H+=5Fe3++Mn2++4H2O

68、四氧化三铁溶于浓盐酸:

Fe3O4+8H+=2Fe3++Fe2++4H2O

69、氧化铁溶于盐酸:Fe2O3+6H+=2Fe3++3H2O

70、氧化铁溶于氢碘酸溶液:

Fe2O3+2I-+6H+=2Fe2++I2+3H2O

71、用氯化铁与沸水反应制氢氧化铁胶体:

Fe3++3H2OFe(OH)3+3H+

72、向溴化亚铁溶液通入足量的氯气:

2Fe2++4Br-+3Cl2=2Fe3++2Br2+6Cl-

73、向溴化亚铁溶液通入少量氯气:

2Fe2++Cl2=2Fe3++2Cl-

74、向碘化亚铁溶液通入足量氯气:

2Fe2++4I-+3Cl2=2Fe3++2I2+6Cl-

75、向碘化亚铁溶液通入少量氯气:

2I-+Cl2=I2+2Cl-

76、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氯水:

2I-+Cl2=I2+2Cl-

77、碘化钾溶液中加入过量氯水:

I-+3Cl2+3H2O=6H++IO3-+6Cl-

78、溴化钠溶液中加入氯水:

2Br-+Cl2=Br2+2Cl-

79、亚硫酸溶液中加入氯水:

H2SO3+Cl2+H2O=4H++2Cl-+SO42-

80、亚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铁:

H2SO3+2Fe2++H2O=4H++2Fe2++SO42-

81、亚硫酸溶液中加入双氧水:

H2SO3++H2O2=2H++H2O+SO42-

82、氯气通入水中:Cl2+H2O=H++Cl-+HClO

83、氯气通入碳酸氢钠溶液中:

Cl2+HCO3=Cl-+CO2+HClO

84、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溴水:

SO32-+H2O+Br2=SO42-+Br-+2H+

85、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双氧水:

SO32-+H2O2=SO42-+2H2O

86、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中:

SO2+Br2+2H2O=4H++2Br-+SO42-

87、单质铁溶于过量稀硝酸中

(NO):Fe+NO3-+4H+=Fe3++NO↑+2H2O

88、过量单质铁溶于稀硝酸中

(NO):3Fe+2NO3-+8H+=3Fe2++2NO↑+4H2O

89、单质铜与稀硝酸反应:

3Cu+2NO3-+8H+=3Cu2++2NO↑+4H2O

90、单质铜与浓硝酸反应:

Cu+2NO3-+4H+=Cu2++2NO2↑+2H2O

91、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

2Ag++Cu=2Ag+Cu2+

92、用氨水吸收少量

SO2:SO2+2NH3+H2O=2NH4++SO32-

93、用氨水吸收过量的

SO?2:SO2+NH3+H2O=NH4++HSO3-

94、稀硝酸中通入

SO2:3SO2+2NO3-+2H2O=3SO42-+2NO↑+4H+

95、浓硝酸中通入

SO2:SO2+2NO3-=SO42-+2NO2↑

96、氯化铵与氢氧化钠两种浓溶液混合加热:

NH4++OH-NH3↑+H2O

97、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

SO2:Ca2++SO2+ClO-

+H2O=CaSO4↓+Cl-+2H+

98、用碳酸钠溶液吸收过量

SO2:CO32-+H2O+2SO2=CO2↑+2HSO3-

99、硫酸铜溶液中通入硫化氢:

H2S+Cu2+=CuS↓+2H+

100、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硫化钠溶液:

S2-+Cu2+=CuS↓

101、电解饱和食盐水:

2Cl-+2H2O2OH-+H2↑+Cl2↑

102、电解硫酸铜溶液:

2Cu2++2H2O2Cu↓+O2↑+4H+

103、电解氯化铜溶液:

Cu2++2Cl-Cu↓+Cl2↑

104、电解熔融氯化钠:

2Na++2Cl-(熔融)2Na+Cl2↑

105、电解熔融氧化铝:

4Al3++6O2-4Al+3O2↑

106、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

MnO2+2Cl-+4H+Mn2++Cl2↑+2H2O

107、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l2+2OH-=Cl-+ClO-+H2O

108、氯气通入热的氢氧化钾溶液中:

3Cl2+6OH-=5Cl-+ClO3-+3H2O

109、次氯酸钙溶液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ClO-+H2O+CO2=HClO+HCO3-

110、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

ClO-+Cl-+2H+=Cl2↑+H2O

111、氯酸钾与浓盐酸:

ClO3-+5Cl-+6H+=3Cl2↑+3H2O

112、硫化钠、亚硫酸钠混合液中加入稀硫酸:

2S2-+SO32-+6H+=3S↓+3H2O

113、NO2溶于水:3NO2+H2O=2H++NO3-+NO↑

114、NO2通入亚硫酸钠溶液:

SO32-+NO2=SO42-+NO↑

115、硫化钠的第一步水

S2-+H2OHSO3-+OH-

116、碳酸钠的第一步水

CO32-+H2OHCO3-+OH-

117、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

Ba2++SO42-=BaSO4↓

118、硫溶于热的氢氧化钠溶液:

3S+6OH-=2S2-+SO32-+3H2O

119、醋酸钡溶液与硫酸反应:

Ba2++2CH3COO-+2H++SO42-=BaSO4↓+2CH3COOH

120、醋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CH3COOH+OH-=CH3COO-+H2O

121、醋酸与氨水反应:

CH3COOH+NH3?H2O=CH3COO-+NH4++2H2O

122、苯酚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C6H5OH+OH-=C6H5O-+H2O

123、苯酚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6C6H5OH+Fe3+=[Fe(C6H5O)6]3-+6H+

124、苯酚钠溶于醋酸溶液:

C6H5O-+CH3COOH=C6H5OH+CH3COO-

125、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

CO2:C6H5O-+H2O+CO2=C6H5OH+HCO3-

126、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苯酚:

C6H5OH+CO32-=C6H5O-+HCO3-

127、碳酸钙跟甲酸反应:

CaCO3+HCOOH=Ca2++CO2↑+H2O+HCOO-

128、甲酸钠跟盐酸反应:

HCOO-+H+=HCOOH

129、小苏打溶液与甲酸溶液反应:

HCOOH+HCO3-=CO2↑+H2O+HCOO-

130、Na2C2O4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5C2O42-+2MnO4-+16H+=10CO2↑+2Mn2++8H2O

13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双氧水:

5H2O2+2MnO4-+6H+=5O2↑+2Mn2++8H2O

132、酸性氯化亚铁溶液与双氧水:

2Fe2++H2O2+2H+=2Fe3++2H2O

133、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134、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生成

CO2:5C2H4+12MnO4-+36H+=10CO2↑+12Mn2++28H2O

135、乙酸乙酯与氢氧化钠溶液:

CH3COOCH2CH3+OH-=CH3COO-+HOCH2CH3

136、硬脂酸甘油酯与氢氧化钠溶液:

(C17H35COO)3(C3H5O3)+3OH-=3C17H35COO-+CH2(OH)CH(OH)CH2OH

137、氯乙烷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

CH3CH2Cl+OH-=CH3CH2OH+Cl-

138、硝酸银溶液中滴入少量氨水:

Ag++NH3·H2O=AgOH↓+NH4+

139、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至过量:

Ag++2NH3·H2O=[Ag(NH3)2]++2H2O

140、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

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NH4++3NH3+H2O+2Ag↓

14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u2++2OH-=Cu(OH)2↓

142、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氨水:

Cu2++2NH3·H2O=Cu(OH)2↓+2NH4+

143、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Cu2++4NH3·H2O=[Cu(NH3)4]2++4H2O

144、硫酸锌溶液中加入少量氨水:

Zn2++2NH3·H2O=Zn(OH)2↓+2NH4+

145、硫酸锌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Zn2++4NH3·H2O=[Zn(NH3)4]2++4H2O

化学高考试题的解题技巧

基本策略:

先易后难;较易题必须阅读两遍拿满分;较难题阅读2-3遍后还没有任何思路就放弃。

审题是“审”而不是“看”,边审题边做标记。

第二卷一般是有机题和选做题较容易,可先做;实验及无机题较难要后做。

选择题做完后一般不要轻易更改答案。

填空不要留空,不会做也要碰运气填满。

若出现思路混乱无头绪时就停下笔,深呼吸并掐自己一两下。

审题常见错误有:

一是不看全题,断章取义。部分同学喜欢看一段做一段,做到后半题时才发现前半题做错了,只得从头再来。须知,一道化学题包含完整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有的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前后呼应,相互衬垫。所以必须总观全题,全面领会题意。二是粗心大意,一掠而过。如许多考生把不可能看成可能;把由大到小看成由小到大;把化合物看成物质或单质;把不正确看成正确;把强弱顺序看成弱强顺序而答错。三是误解题意,答非所问。四是审题不透,一知半解。许多同学见到新情境题目,内心紧张,未能全面理解题意。

按要求答题:

如把答案写在密封线内,阅卷时无法看到答案而不给分;要求写元素名称而错写成元素符号,而要求写元素符号又答成元素名称或分子式;要求写物质名称而错写成分子式;要求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而错写成分子式或名称;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把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写成“克”;把物质的量、摩尔浓度、气体体积、质量、密度、压强等的单位漏掉;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配平;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物质的状态等。

善于联想运用

解无机试题或有机试题,都要注意联想、运用课本知识。尤其是近几年的有机化学试题,均从考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物质、新材料出发命信息给予题,考查有机化学知识,更应会根据有机化学的知识网络、转化规律、官能团的性质等进行联想、迁移、类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初二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2

第一部分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 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

②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③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物距(u)成像大小 像的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v)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三部分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

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量程:35—42℃ 分度值:0.1℃ 用法:离开人体读数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

1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四部分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 导体(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 绝缘体(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元电荷:e=1.6×10—19C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电流表;(2)量程;(3)分度值(4)电流表的使

用规则。

九、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

(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②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3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好初二数学的方法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我看在座的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枣-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的左边,对应 a , y对应b,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 即。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我去佛山一中开家长会时,一中校长的一番话使我感触良多。他说:我是教物理的,学生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当然,校长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你都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

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2006年初二上学期数学竞赛辅导试卷

一次函数

2006.10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04镇江中考)已知abc≠0,并且 则直线 一定经过()

A.第一、三象限B、第二、三象限C.第三、四象限D、第一、四象限

2.(12届江苏)无论k为何值,一次函数(2k-1)x-(k-3)y-(k-11)=0的图像必经过定点()

A.(0,0)B.(0,11)C.(2,3)D.无法确定

3.(05黑龙江竞赛题)已知正比例函数y=(2m-1)x的图像上有两点A(x1,y1),B(x2,y2),当x1<x2时,有y1>y2,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A.m<2B. m>2C. m<D. m>

4.(广西)如右图是函数y=x的图像,设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P’在y=x上,如果P点的横坐标为2.5,那么P’的纵坐标为()

A.2.5B.-2.5C.-1D.-0.5

5.(18届江苏)在直角坐标系中,若一点的纵、横坐标都是整数,则称该点为整点,设k为整数,当直线y=x-2与y= kx +k的交点为整点时,k的值可取()

A. 4个B. 5个C. 6个D. 7个

6.(04黄冈中考)某班同学在探究弹簧的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实验得到相应数据如下表:

砝码的质量x(克)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500

指针位置y(厘米)2 3 4 5 6 7 7.5 7.5 7.5

则y与x的函数图像是()

ABCD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7.(05黑龙江)一次函数y=kx+2图像与x轴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4,那么k的值为_____。

8.(04呼和浩特)一次函数y= kx +b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且kb>0,则这个函数的图像必定经过第__________象限。

9.(江苏省竞赛题)已知一次函数y= kx + b,kb<0,则这样的一次函数的图像必经过的公共象限有_____ 个,即第________象限。

10.(04无锡)点A为直线y=-2x+2上一点,点A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则点A的坐标为_________。

11.(05天津)若正比例函数y=kx与y=2x的图像关于x轴轴对称,则k的值等于_______。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2、已知A(-2,3),B(3,1),P点在x轴上,且│PA│+│PB│最小,求点P的坐标。

13、A单位有10人和B单位x人组成一个旅游团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12张全票,则其余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旅游团购团体票,按原价的70%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每张票原价是300元。

(1)分别写出旅游团到甲、乙旅行社购票的总费用y(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

(2)你认为选择哪家旅行社更优惠?

14、(05江西中考)如图,直线L1、L2相交于点A,L1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1,0),L2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2),结合图像解答下列问题:

(1)求出直线L2表示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当x为何值时,L1、L2表示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函数值都大于0?

15、(黄石市应用能力测试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80年,这阶段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第二阶段是1980年到1998年,这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逐步拉大,仅就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差距来看,下表可以说明: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98年

东西部农民年收入差额(元)2000 0 2700

如果1980年到1998年东西部农民人均年收入差额每年增大值都相同,试根据表中有关数据,(1)建立1980年至1998年东西部农民人均年收入差额y(元)随年份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4

记忆口诀: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联军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人性。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割地一百五十多万,民族灾难更加深。

金田起义太平军, 1853占南京,奋起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快人心。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1.原因:

①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②直接: “亚罗号”事件

2.经过:1856年8月,攻陷广州城——1860年攻陷天津,进逼北京

3.侵略者:英法联军

4.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6.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沙俄趁火打劫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1.侵占土地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与1851年在广西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1860年8月上海青浦大捷;

②.1862年,上海太仓之战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5

1、勾股定理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若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则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解立体图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

(1)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图形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最短路线

(3)最后以上面的最短路线为边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

例:圆柱表面蚂蚁吃面包:圆柱高的平方+地面周长一半的平方=最短距离的平方

6、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两直角边乘积/斜边

第二章 实数

1、实数的分类

2、无理数:

(1)无限不循环小数;

(2)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3)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4)有(4)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

(5)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3、平方根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立方根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4、二次根号下有意义的条件:根号下是非负数,即≥0

7、实数大小的比较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 数轴比较:(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2) 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3)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4)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8、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

位置与坐标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2、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3、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关于x轴对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关于y轴对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总述,关于哪个轴对称哪个坐标不变,另一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4、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物理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6

2. 二力平衡: 物体在受到 两个力 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2.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一对相互作用力:异体、共线、等大、反向;一对平衡力:共体、共线、等大、反向关键是受力物体是不是同一个物体

3.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大小:固体放在水平面上, F 压=G

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画力的示意图时要注意)

下图为重为 G的物体在接触面上静止不动时所指出的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5.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表示的是 压力的作用效果。

单位是帕斯卡(Pa),还有百帕(h Pa)、千帕(K Pa)、兆帕(M Pa)。

定义式: P= F 压/S 受(P:压强(Pa)F压:压力 (N); S 受:受力面积 (m

2) 1 Pa=1 N/ m2这种由定义引出来的公式叫比值定义法;以前还有速度、密度都是这样引出来的。

注: S 指受力面积≠表面积≠接触面积

6. 帕斯卡是个很小的单位,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

强约为:1.5× 104Pa 。一颗西瓜籽平放在手上,大约为 20Pa;物理意义是 1平方米的面

积上受到的压力为 20N。

7.增大压强的方法:① F 压→, S 受↓可↑ P②S 受→, F 压↑可↑ P③同时↑ F 压、↑ S 受 可↑ P。同理,反过来可以减小压强。

8.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具有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9.液体压强: p (Pa) P= ρ 液 g h (ρ 液:液体的密度 (kg/m 3) ; h :深度 (m) 【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10. 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11. 计算压力和压强的一般方法:

①固体:先算压力,再由 P= F 压/S 受计算压强( 固体放在水平面上,F压=G)

②液体:先由 P=ρ 液 g h 计算压强,再由 F 压=P× S 受计算压力。

12. 特殊情况:

①P=ρ固 g h 也适用于固体,但要求固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一样粗。

②F压=G也适用于液体,但要求液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一样粗。

13. 液体压力和压强的特点

15. 连通器的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如锅炉水位计。

16.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想各个方向传递。如汽车液压千斤顶、汽车液压刹车系统、铲车都是液压技术的应用。 (适用于静止的液体和温度、体积不发生变化的静止气体) 液压技术能在无噪音的情况下把力放大, 其放大的倍数由活塞面积的倍数决定。 公式为 F1/S 1=F2/S 2,即 F2= S2/S 1 × F 1

17.固体 (能大小不变地) 传递压力,液体 (能大小不变地) 传递压强,所以计算时固体先计算压力,液体先计算压强

18. 大气压强: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一般有 p0 表示。

说明: “大气压”与“气压”是有区别的,大气压指直接和空气相连的气体压强,也就是空气压强,而气压指一部分的气体压强;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19. 两个重要的实验:

①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 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还精确的测出了大气压值: 760mm汞柱高,即 P0=ρ 液 g h =1.01 × 10 5Pa(1 标准大气压下≈ 1.0x10 5Pa)

上一篇:职场求职培训杂谈下一篇:管理人员自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