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

2024-06-24

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通用12篇)

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 篇1

工作队自年月份以来,在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思想为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严格按照县、乡驻村办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要求,突出治穷、治瘫、治乱,扎扎实实为农民群众解疑难、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从农民群众利益出发,多次深入农户,摸村情、察民意,并结合驻地实际,发挥行业优势,引导农民讲科学,用科学,大力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了基层干部和驻地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一、调查村情民意,制定工作计划

驻村伊始,在驻村工作队长粮局副局长王国忠的带领下,工作队员便投入了紧张的村情调查工作中,采取召开小型座谈会,村、组干部座谈会,通过入户走访、谈心等形式,对大兴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素质情况,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制度建设,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工作队员走遍了个自然村,个村民组,走访了农户多户,开展座谈会余次,发放征求意见卡多份,征求意见多条。由于工作原因月中旬副局长王国忠同志被派到发达地区学习,驻村工作队长由粮局副局长孙新民同志接替,孙局长驻村后很快就投入到驻村工作中来,多次深入到农户、学校了解情况,看望老党员,慰问困难户。

工作队在对大兴村现实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与村“两委”结合,并广泛征求各村民组意见,制定出工作队工作计划,即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以牧补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对村办小学教学楼进行整修,改善教学环境等。经过正确引导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兴今年一改往年单打一的种植局面,发展林果亩,种植露天蔬菜多亩,出现了养猪头以上大户户,养羊只以上大户户,养牛头以上的户等。已对村办小学教学楼进行了整修,并购置了新桌椅、图书等,投资近万元。同时开展科技培训期多人次。

二、全力以赴抗非典

工作队驻村之初,便接到上级抗击非典的战斗命令。工作队立即进入紧急战时状态,在县督导组、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同一布署下,工作队与村“两委”一班人宣传发动,组织全村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共抗非典”十六字方针,同心协力,实行群防群控,全力以赴抗击非典。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为保卫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广播、标语、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预防非典知识、上级有关指示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河南省防治非典有关条例等,工作队员亲自书写张贴标语口号条,发放宣传资料余份,出板报期块,为战胜非典从组织上、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做好消毒工作。按照科学防治的要求,工作队在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筹资元为村里购买消毒液和防非典用品,对人员比较集中的村办公场所、学校等做到定期消毒,并号召村民开展讲卫生运动,清理卫生死角,提高自身卫生,加强自我抵抗能力。、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按上级要求,设立入村固定检查站个,流动检查站个,隔离区个,为保证检查、隔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工作队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并且工作队员坚持每天督查两次,明确责任,严明纪律,确保万无一失。、积极劝阻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随着“三夏”临近,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准备返乡,尤其从疫区返乡人员,会给本地防治非典带来极大隐患。面对这一情况,工作队及时召开村、组干部、“十户联邦”户长会,按照县委“细而又细、严而又严、实而又实”的工作要求,采取村干部包组、组干部、户长包户的办法排查外出务工人员,并进行登记造册,分类建立台帐,全村共排查外出务工人员人。工作队主动承担了户困难最大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劝阻工作,工作队员逐一到他们家中,通过打电话、发电报,讲明利害关系,劝阻他们不要返乡,对联系不上的进行多次联系,直至联系上为止。

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同心协力,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确保了大兴村无一例疫情发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三、积极做好三夏帮扶工作

三夏来临,由于防治非典的严峻形势,帮扶工作困难重重,工作队及时上报粮局党委,引起局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局长许安亲自带领局党委一班人来到大兴支持帮扶工作,并带来了本系统职工的捐款元,为大兴村劳动力缺乏户和困难户解决了“三夏”燃眉之急。为了确保大兴村的三夏生产,工作队到县农机部门,找来了台大型收割机,并与村“两委”一起制定帮扶措施,由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党员、基层民兵、教师组成了个义务帮工队与困难户结对子,落实到户,一帮到底。在工作队的组织参与下,先后帮扶外出务工多户,特困户户,军烈属户,收种面积余亩。由于资金充足,措施得力,组织到位,保证了大兴村多亩地在短时期内全部收割完毕,并及时种上了玉米、花生…

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 篇2

边走访:“五访五弄清”认人认数认底子

工作组所驻的中和村是省级贫困村, 资源缺乏, 交通闭塞, 村民仅靠蜜桔种植业维持生活;村小校舍破烂不堪, 孩子上学难;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农田灌溉难;无钱修路, 村民出行难……住村后, 他们请几名村干部轮流陪同, 走村入户开展“五访五弄清”, 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 走遍了全村12个村组, 迅速地熟悉了人头、知晓了数据、掌握了底子。

(一) 访特殊群体, 弄清困难状况。以村小组为单位, 逐一上门看望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 重新建立“1+X”结对帮扶, 并更换了新的“连心卡”, 详细了解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及生活所需。利用茶余饭后, 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状况, 主动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 鼓励他们返乡创业。

(二) 访信访人员, 弄清事情原委。与信访苗头户真诚交流, 弄清群众产生意见的深层次原因, 找准产生意见的根源, 逐项破解。比如, 新建中和小学征收赖家村小组集体用地一事, 引发了少数村民的信访苗头, 通过上门做工作、宣传政策, 目前事态基本平息, 前期土方开挖工程正在进行中。

(三) 访致富能手, 弄清村级经济。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深入走访种养殖大户、农业产业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 认真分析产业分布、支柱产业培育情况, 引导致富能手积极传授致富经验。3个月来, 先后走访蜜桔大户13户, 烤烟种植户5户, 征求意见建议16条。

(四) 访本村党员, 弄清村史乡愁。与全村党员和村干部、村小组长交心谈心, 了解村级组织运行情况、党员队伍现状、人口现状、特殊群体数据以及本村宗族分布、村史变迁、在外成功人士的乡愁等, 鼓励他们积极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建党95周年期间, 集中走访了全村49名党员, 并为70周岁以上老党员和生病党员送上了慰问金。

(五) 访县镇单位, 弄清联络网络。利用往返村里的间隙, 加强与扶贫相关的县直部门、镇所单位的上下联系, 及时掌握所在乡、村两级的领导班子及相关工作部门的成员姓名和联系方式, 主动与他们建立联系;搞懂弄清脱贫攻坚工作在县镇党委、政府谁主管、谁分管, 哪些部门负责, 哪些人具体抓, 做到心中有数。

边谋划:“五心五依靠”抓稳抓富抓党建

“群众并不是为争那一袋面、一壶油, 而是对一些村干部的处事不公深恶痛绝……”到中和村一段时间, 工作组在“五访五弄清”的过程中, 渐渐摸透了贫困的“症结”:村干部一人一把号, 各吹各的调, 个别干部无原则, 管得多, 服务少。比如在办低保扶贫中, 一些应该得到照顾的却得不到, 凉了群众的心, 一些党员曾经在村两委扩大会上说, 如果再这样搞下去, 干脆出去打工算了……

“工作组进驻前, 中和村一度乱了。矛盾升级成上访, 纠纷演变为斗争, 群众间的不同意见, 扩大为宗族间的派系。”干了一届镇长、一届书记, 如今又继续提名的白舍镇党委书记何峰, 戳中了中和的“软肋”:村两委班子不力、党建基础不牢。

有问题不可怕, 就怕问题你发现不了, 找到了却又无从下手。针对中和村的现状, 工作组很快找到突破口, 他们认为, 组织部门的扶贫工作组, 特色在“党建”, 抓手也在“党建”。于是, 工作组决定从抓党建入手, 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把风气搞正, 把组织建强, 把驻村做实, 以党建上的“脱胎换骨”带动中和村的“脱贫攻坚”。

根据该村实际, 工作组提出了以“五心五依靠”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扶贫工作思路:在一年的驻村时间里, 围绕“五心”即打造领导核心村党支部、配强办事公心两委班子、培育不忘初心合格党员、找到群众称心发展路子、留下深得民心工作队伍, 坚持“五依靠”即依靠挂点娘家、依靠各级组织、依靠群众支持、依靠政策帮扶、依靠党建强村, 抓紧抓好信访维稳工作, 坚决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做到“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乡”;抓紧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持续抓好产业脱贫、安居脱贫、保障脱贫, 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技能扶贫, 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抓紧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取得更大成效。

在这一党建扶贫思路的指引下, 工作组通过召开村“两委”班子座谈会、全村党员大会、民情恳谈会等方式, 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听取方方面面意见, 形成了中和村党建扶贫三年规划。同时, 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 工作组进一步明确, 驻村期间重点抓好公路硬化、居家养老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水坝水渠修复、村庄整治、新 (扩) 建中和小学、安全饮水、蜜橘产业互助合作社、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委员会8个方面实事。

边干实事:“五微五理事”见小见细见成效

在边走访、边谋划的同时, 工作组还注重从抓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切身利益和对小分队的信赖认可入手, 以“五微五理事”的创新举措维护稳定、精准扶贫、建强组织, 让村民对自身的付出见小见细见成效。

(一) 注重“微细节”, 理村民感兴趣的事。在穿着上, 换下上班的行头, 穿上简单朴素的运动服;在语言上, 学说南丰话, 学会拉家常;在自我管理上, 重新划分帮联片区, 对外公示联系方式, 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二) 点亮“微心愿”, 理村民心里一直期盼的事。当得知一些村小组妇女跳广场舞没设备的心愿后, 工作组及时协调购置了12套音箱设备分送至各村小组。

(三) 开展“微服务”, 理村干部忙不过来的事。设立便民服务站, 和村干部一起轮流坐班, 公布生育服务证、残疾人证、低保、医疗救助、新农保参保续保等便民服务办理流程, 及时受理与村民息息相关的“微服务”。

(四) 争取“微项目”, 理村干部办不到的事。向县水利局争取到10万元水毁修复项目, 向县民政局争取到15万元“农村居家养老”项目, 向县交通局争取到30万元竹源村小组危桥改造项目。

(五) 建好“微阵地”, 理凝聚党心、民心的事。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室、精准扶贫工作室和党员活动室, 规范制作党建“四化十制度”、“三会一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村规民约、精准扶贫“作战图”和综治五项基础重点工作等上墙展板。组织全村50多名党员和不是党员的村小组长赴广昌县开展“回忆入党心路历程”主题“党日+”活动, 争做合格党员。

谈起市委组织部工作组的“三边”开局工作法, 市委书记肖毅这样评价道:“‘三边’开局工作法, 紧紧抓住了驻村关键点, 先行解决群众反应最突出的问题, 带动工作各个环节顺利开局, 能够在短时期内让老百姓看到希望, 让工作组增添信心。”

摘要:中央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后, 各地普遍采取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的方式, 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那么, “第一书记”、工作组进村, 如何开局?从哪里入手?肩负的“脱贫攻坚”重任, 又将何处起步?江西抚州市委组织部扶贫工作组探索的“三边”开局工作法, 紧紧抓住了驻村关键点, 先行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带动工作各个环节顺利开局, 在短时期内让老百姓看到希望, 让工作组增添信心, 值得各地借鉴。

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 篇3

自然条件差、缺乏主导产业、无规划、无资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是制约农村发展、落后地区脱贫的几大原因。针对于此,林西县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的因素,发挥干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组建驻村干部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结合各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长远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健全基层组织,实施精准扶贫,与乡镇干部合力攻坚,从而激活了扶贫工作一盘棋。

在大营子乡土庙子村记者看到,已经建好的10亩连体冷棚里,提子秧苗长势正旺,驻村工作队成员、村第一书记张晓慧介绍说:“‘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资金四年共200万元,土庙子村第一年50万元资金建了10亩冷棚,村里又自筹资金购买了提子秧苗,预计年底提子就能上市了。”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驻村工作队队长梁晓东告诉记者:“驻村工作队指导土庙子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调查等方式选出贫困户,进行公示后,确定了181户贫困户,这10亩冷棚全部由181户贫困户入股经营,每年分红。剩下的150万元资金我们还是打算先期贷款下来,集中使用,获得规模效益。”像土庙子村一样,全县各扶贫重点村在县、乡、村合力攻坚下,正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是自治区创新扶贫机制的重大举措,在具体实施中,针对“扶谁”、“谁扶”、“怎样扶”这几个问题,林西县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39支由县处、科级干部和第一书记组成的驻村工作队,精选47个单位对口帮扶39个项目村。自春耕生产开始,各驻村工作队就开始为制定帮扶规划做调研,通过深入田间地头、住宿农家、入户解难题、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查准摸实村情民意,了解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扶贫开发、民生改善、维护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对行政村工作思路、班子建设、制度落实、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民生政策落实等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实施精准扶贫,在驻村工作队、乡镇、村、组的共同组织下,村民小组或户代表会议推荐选举产生贫困人口,通过“比、算、评”的形式识别出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全程公开公示。目前,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全部完成。

该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把“立产业”作为扶贫核心的重要性,在规划中依据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以肉羊、肉牛、甜菜、蔬菜、野果、设施农业为主导,确定15个肉羊养殖村、18个肉牛养殖村、9个林果经济村、18个甜菜设施农业村。同时,各乡镇与工作队在村级规划上科学布局,推进撤并整合。依靠中心村成型的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吸纳周边人口少、条件差的自然村贫困人口,达到共同致富。在资金使用上,合理整合涉農项目资金,撬动金融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避免分散使用,各驻村工作队和乡镇包村干部通过召开村民会议、走访谈心等方式争得贫困户的理解与支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中。

驻村工作组总结 篇4

驻铜盂镇新岐村工作组

我们驻铜盂镇新岐村工作组在镇委的直接领导和区委基层办的指导下,能够紧紧围绕“三解决两提高一推进”这一工作主题,谦虚谨慎,团结群众,与村“两委”会干部打成一片;求真务实,科学谋划,着力解决新岐村存在的在涉及民生民计方面的突出问题;注重调研,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上下功夫。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既“身下”兼“心下”,把驻村当故乡,严格要求,牢记使命,扎扎实实地推开驻村全面工作。

通过学习,工作成员首先清楚明了选派机关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活动背景和重大现实意义,明确了驻村“五个帮助”的任务要求和“三查两建设一发展”工作主题,愉快地把自己下基层驻农村当做一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锻炼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克服了临时挂职、无所作为的错误思想,带着深厚的群众感情和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把驻村当做自己的家乡和工作主阵地,真正做到“身下”更兼“心下”。

为了确保帮扶做出成效,尽快树立起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我们工作组的同志能够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坚持走群众路线,自觉地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坚持与村干部和群众同学习、同工作、同劳动,很快密切了干群关系,融合了群众感情,缩短了与群众的距离。为了掌握好驻村第一手材料,找准摸清帮扶的关键环节,串 农户、下田头、访学校、进作坊,先后对全村30多名党员、60多户100多个村民进行访谈;到田间地里、学校、渡口、作坊、工地进行实地踏勘调研;广开渠道,开门纳谏,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教师座谈会,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共谋村里发展大计。很快对新岐村的历史沿革、政权建设、自然状况、风俗民情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因而总体工作思路清晰,帮扶措施切实可行。与村干部全力维护好社会稳定,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确保群众首先拥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保证了政令畅通,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包括计生、殡改、土地管理等等行政管理事项不折不扣的得到贯彻执行。

二、紧紧抓住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契机,建立健全驻村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为全面推进新岐村基础性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证和动力支持。

第二批干部下基层驻农村适逢我区启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组抓住教育活动这一契机,针对党员队伍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信念动摇、责任意识淡薄、能力水平不高、形象作风欠佳等问题,尤其是客观上由于新岐村比较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担任村干部不但没有“油水”,而且干工作容易抬不起头,甚至被其他社区干部瞧不起,因而在干部队伍中的确存在悲观失望的情绪。作为驻村干部我没有唱高调,积极带头学习,协同好党支部精心组织教育活动,制订出具体详尽的实施方案,围绕共产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这一中心议题,有针对性地在党员队伍中开展正面教育,帮助党员提高思想认识,澄清错误观点。通过上党课、组织观看电教片、开讨论会、心得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新岐村的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效果明显。全体党员特别是“两委”干部达成了“忍辱负 重,有所作为”的创业共识,增强了对新岐村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提升了党员队伍为群众多办好事、好事办实的自觉性和奉献精神,从而为全村轰轰烈烈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动力支持。同时,培养选准好先进积极分子,发展了三名新党员。

三、紧密联系实际,讲求帮扶成效,重点在改善民生民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下功夫。

工作组经过认真调研,与村“两委”干部反复论证后认为: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基础差、交通十分闭塞、自然资源匮乏、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设厂的引力还明显不足,指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真正意义的工业反哺农业还不大现实。但目前并非无所作为,更不能被困难所吓倒,可以先在改善民生民计方面下功夫,寻找突破口,夯实基础,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首先,工作组把驻村活动与向群众送温暖行动结合起来,访贫问苦。争取由派出单位筹集部份资金和实物到新岐村开展节日慰问活动,让群众感受到上级机关的关怀。

其次,通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特别是争取到在外事业有成的乡亲贤达慷慨解囊,再从村集体经济尽可能挤出部份,发动村民自愿捐献部份,解决了最关键的资金来源问题,终于做成做好了几件涉及民生民计的大事:

(一)补偿收回了老村寨部份破损民宅的土地使用权,平整出面积近十二亩土地进行统一规划,配套供水供电之后,经过抽签,将全村50多户从事洗塑作坊集中在该处经营。此举不但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宅基地二次利用,而且便于统一管理,减少污染,还可以同业互助,村集体又有适当经济收益。

(二)由乡贤赵志坚先生斥巨资兴建的新岐小学教学大楼落成 交付使用。从此,新岐村的孩子们告别了潮湿阴暗、简陋拥挤、且随时有倒塌危险的恶劣学习环境。

(三)村前溪由于年久失收,淤泥沉积,溪岸坍塌,两边村民又乱搭蓬棚,垃圾堆积如山,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整个村貌破旧不堪,群众怨声载道。经过谋划,形成村集体决议,限期责令临设户自行拆除,筹集60多万元资金沿着溪两岸修筑长800多米,高1.8米的石围,中间架设两座桥梁;浚深河床,清理淤泥垃圾;溪岸焊接护栏,沿线铺设花草种植树木,使新岐村前溪面貌焕然一新。

(四)传统的农村一户一厕模式在新岐同样存在。由于均是露天建筑,池内没有密封,施工简陋,随着村落扩建包围已演变成“村中村”,不但极不协调,而且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经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并重点征求用厕户主的意见后对这一部份厕池全部拆除。筹资5万多元重新选址建设了两所公厕。

正是通过办好事实事,全力改善村民的教育、卫生、道路、环境等等基础性工作,直接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对领导挂钩、党员先进性教育、派驻工作组这些举措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增强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信心。同时还提升了新岐村在周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了众乡亲尤其是在外事业有成之士对家乡的亲和力和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奉献出钱出力出点子的爱心,逐步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工业反哺农业奠定好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岐村集体经济薄弱仍然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明显参差不齐,开展先进性教育的效果与上级的要求确实还有一段距离。同时部份群众包括个别村干部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但如区法院、区港务局本身都比较困难,尽 管在物质支持上尽了微薄之力,但毕竟是车水杯薪。

此外,工作组的同志对农村基层工作经验还明显缺乏。

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 篇5

按照上级关于“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的要求,我工作组到村开展驻村入户工作。活动开展以来,我工作组采取集中走访与分组走访相结合、矛盾户重点走访和困难户多次走访相结合、定时走访与错时走访相结合、入户走访与下地走访相结合等形式,积极开展入户谈心交流,对村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驻地西部,全村现有370户,人口1420人,耕地面积约1916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6500元。党员45人,其中35岁以下的4人,36至45岁以上的5人,50岁以上的36人,高中以上学历21人。

该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是在2011年4月份换届选举中民主选举产生,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三代有机结合,工作能力较强。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村“两委”

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观,村民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村“两委”成员也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该村在1996年就对村庄建设进行了规划,并按照此规划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现基本上形成了户成行、路成网的村庄布局结构。村庄主干道已全部实现了硬化,路边种植银杏等绿化树木。村内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等设施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村委会设臵了党务、财务、政务公开栏,对涉及群众利益的村级事务进行了公示。

该村民风朴实,村民对现有的生活状况普遍感到满意,对上级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比较支持。该村具有深厚的乡村民俗文化传统,庄户剧团已经建立并初具规模,现有演出人员60多人,腰鼓队20多人,定期开展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是全镇民间文艺团体的先进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

1、村集体经济薄弱。该村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庄事务的正常运转全靠财政转移支付,是典型的“空壳村”。在近几年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中,尚有20多万外债未偿还,已无力开展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村

庄形象短时间内难以取得质的提升。资金成为基础设施的晋档升级的巨大障碍。

2、村民增收致富途径狭窄。该村是典型的农业种植村,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产品品种单一,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只是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且由于没有产业化经营,受市场波动较大。该村有少数村民从事养殖业,但是规模都比较小。现有状况仅能实现自给自足,无法实现规模化养殖。

3、村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该村虽然对村庄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次干道和小街巷尚未硬化,还是以土路为主,一旦下雨对群众出行造成很大影响。虽然村里成立了庄户剧团,但是仅仅是作为一个群众自娱自乐的团体,不成规模,不上档次,没有专业化的运作和管理,而且缺少一个专门的活动场地开展活动。

三、问题对策

1、打造“双强型”领导班子。组织村干部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去参观学习,提高他们的开拓创新意识。与村干部共同探讨,深入分析该村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积极整合土地资源,整理废旧坑塘,为招商引资提供土

地。充分调动市招商局资源,寻求合适项目,帮助姜村招商引资,村庄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运营,拓宽集体收入增收途径。

2、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借助现有的苗木协会、星火科技等机构,推广优质高产农作物种植,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发挥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定期定时播放有关科技教育片和举办培训班,使群众掌握发家致富实用技术。

3、打造文化品牌创造收益。积极协调宣传部、文广新局等部门,对庄户剧团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着力打造“庄户剧团”文化品牌,指导其成立礼仪演出公司,对剧团的运作方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实行市场化运作,排练更多新节目,承接各类演出活动,使庄户剧团既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平台,也成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的项目。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指导村庄建设文化广场,通过包村干部资助、村民集资等形式,建设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体育设施,作为庄户剧团和村民健身场所。建设房屋5间,用做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村

驻村干部用真情实干做好驻村工作 篇6

驻村工作,每天面对的是群众。怎样为群众服务?怎样才能服务好群众?是新常态下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说起简单,做起难,驻村干部就做一件事——好事,将好事做好、将好事做实,将细小工作落到实处。

驻村工作需要“走”这个动词。驻村工作不能只是守着办公室,等着群众来找上门办事,要“走”出去,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被动走”到“主动走”。只有花更多的时间“走”出去,一头汗两脚泥,深入田间地头,才知道群众所急、所需和所求。而不能觉得“派驻”是高人一等,导致放不下官架子,摆不正身段子,让驻村工作“走样变形”,若那样就只有官员角色,没有群众底色,没有把群众的“油米柴盐”看上眼、记上心,那么群众怎么会把你看成自己人?因此,在“走”字上要深下功夫,下真功夫,要真走,要深走,要走正。

驻村工作需要一个“实”字。群众是个大群体,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如何让群众的需求得到更好的落实?这需要将工作做细、做真、做实,做到有的放矢。首先通过深入的“走”建立“问题台账”;然后逐条梳理,分类研究;最终对症下药,让群众不同的诉求得到妥善解决。否则驻村工作看似忙忙碌碌,实则都是瞎忙,因此要有“一是一,二是二”的务实态度,直面问题,重实际、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得实绩,做一分是一分,干一点是一点,不让工作成瞎忙,让工作对得起良心的拷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受得住群众的评判。

驻村工作更要“走心”。若驻村只是走走看看、说说聊聊,虽然与群众热络了,但一年下来“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没有办多少实事,没有让群众提高生活水平,那也不能叫合格的驻村。要像新疆那样转变干部作风、做实民生工程、拓宽致富渠道,把群众的每件“小事”解决好,驻村工作的“大事”就好办了,继而增强村级发展的“造血”功能,让百姓人心齐、钱包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用行动来“暖心”“走心”,才能让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才能聚集更多、更大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干部驻村帮扶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篇7

农村的人和事比较复杂, 有的合法但未必合理, 有的合理但未必合法, 在与村民互动交流和处理问题时, 既要掌握原则, 又要灵活处理, 努力做到依法依规, 同时合情合理, 把握好与村民交往的度, 既要入乡随俗, 又不能一味迁就陋习。

首先要认真倾听村民的呼声, 真心实意地与村民交朋友。走访调研是开展帮扶工作的必经过程, 只有比较全面的掌握村里的资源现状、发展优势和村民诉求等基本情况, 尽快与村民熟识起来, 才能实事求是的进行精准帮扶。可以入户调查, 通过坐在坑头唠家常, 引导性的征求意见建议;也可以座谈交流, 通过村两委会议等形式, 向特定对象了解情况;还可以随机访谈, 利用各种偶遇机会, 在各种场合向村民进行随机调查。在走访调研中, 需要注意对村里干部群众的立场和观点多倾听多分析, 不厌其烦地与他们耐心沟通, 听他们诉说, 善于从他们的诉苦和埋怨中洞察真实想法, 不能被少数人的意见牵着鼻子走, 不能盲目轻信, 不能主观臆断, 需要认真做好记录, 多比较多思考, 提高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

同时要切实关心村民的生产生活, 脚踏实地地帮助村民解决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坚持与村民一同劳动, 以这种实实在在的方式与村民进行互动交流, 迅速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并且学会村民习惯性的方言俚语, 用村民的农家话与他们进行交流, 进而能够与村民真正对上话, 能够听到村民的心里话。

二、处理好与村干部的关系, 努力营造团结高效的工作氛围, 打造求真务实的工作团队

村干部一般长期生活在农村, 长期与村民打交道, 熟悉村里各方面情况并具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 因此驻村干部要放下架子当好学生, 虚心向村干部了解村里具体情况, 请教工作经验、方法和技巧;同时当仁不让当好老师, 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借助各方面资源, 帮助村干部拓宽眼界思维和提高知识水平, 引导村干部掌握致富本领并带头运用普及农业实用技术, 在与村干部的相互学习中切实加强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 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村子富不富, 关键看支部”, “支部强不强, 就看领头羊”, 驻村干部要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公生明, 廉生威”, 只有做到廉洁才有威信, 才能树立和维护驻村帮扶干部及派出单位的良好形象, 通过自己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实际行动, 努力引领打造一支廉洁务实的村干部队伍。善于团结村干部一道工作, 不能因为自己是上级派来的干部就高高在上, 颐指气使, 而是要在工作中不包办、不越位, 维护好村务事项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利用好“三会一课”等活动载体抓好组织建设。要善于发现人才和运用人才, 注意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为村里物色培养年轻优秀的后备干部人才, 注意在工作中发挥年轻党员的作用, 努力为实现帮扶工作的长效性提供人才保障。

三、处理好与县乡党委、政府的关系, 配合做好各项工作衔接, 积极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

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对驻村干部有直接管理责任,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也是县乡党委、政府的分内职责, 驻村干部要服从管理听从指挥,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认真开展工作, 努力配合县乡党委、政府抓好工作落实, 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增强大局意识, 不仅把工作重点放在所驻村的“帮”和“扶”上, 而且也要从整个县乡的角度出发, 加强与县乡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将自己在帮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报告, 为他们研究决策提供参考, 并为他们建言献策, 切实与县乡党委、政府一道共谋发展, 这样才能避免造成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 容易获得县乡扶贫开发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

四、处理好与派出单位的关系, 尽力协调派出单位做到与驻村干部联村, 加大支持帮扶力度

驻村帮扶不仅是驻村干部的个人行为, 更是派出单位的组织和集体行为。驻村干部需要经常向派出单位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驻村情况、面临困难、存在问题、设想计划、工作建议等, 请派出单位有关部门和领导及时掌握驻村工作服务进展情况, 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同时也要邀请派出单位领导和同事, 深入所驻村进行调研指导, 请领导和同事们集思广益帮助出谋划策, 聚集派出单位的集体智慧, 集中力量共同做好帮扶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自己工作经历时说:“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 有了这个经历, 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 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驻村干部应当珍惜这样的工作机会, 时刻牢记自己承载着派出单位的重托和村民的期望, 砥砺奋进, 紧紧依靠派出单位积极开展工作, 在帮助村民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经受锻炼和考验, 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把自己提升成为一个能够讲出精彩的发展故事、讲出丰富的基层经历、讲出深切的人生感悟的人。

摘要: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把扶贫开发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安排部署, 干部驻村帮扶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制度安排, 是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干部驻村帮扶这个连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可以让更多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农村, 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农村发展。同时, 干部驻村帮扶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一条有效途径, 对干部转变作风、提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干部驻村帮扶需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 处理好四大关系。

驻村干部感言 篇8

三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推进普惠性扶贫,通过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推进医保、教育、住房等保障性政策的落实,实实在在地帮助了老百姓,帮扶效果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同。同时我个人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过去在机关工作,没有处理过农村基层各种关系和问题,三年的帮扶对于我们驻村干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既了解了群众的疾苦,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段经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苏益松 省委党校驻丰顺县留隍镇大坪村干部

做基础工作确实有难度,村民对扶贫单位还是很依赖。虽然扶贫工作已有成效,但是“等、靠、要”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根除。大坪村是在山区,离镇上有20多公里,办事挺不方便的。村干部的支持很重要,毕竟他们更了解本村的情况。有他们的协调,我们的工作才比较容易开展。扶贫一走就是三年,80岁的老父亲听说我要去山区,气得住了院。我脱不开身,只能靠妹妹照顾老人家,为此,我始终对家人心怀愧疚。

陈海龙 省残疾人联合会驻丰顺县北斗镇北斗村干部

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称,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想、为他们做,最终都会得到他们的尊重和支持。我是农村人,在部队干了26年,我非常珍惜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到农村来,为老百姓做事,北斗虽不是我家,但胜似我家。“北斗是我家,帮扶靠大家,认认真真做实事,能做一件是一件”。我做到了我当初到北斗来驻村帮扶的承诺。我忙,但我很开心。

卢荣生 广州越秀集团驻丰顺县八乡山镇苏坪村干部

三年驻村工作,我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不少。失去的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得到的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以及单位的资源,去帮助那些住在深山里需要帮助的人,让苏坪村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的快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相信这三年的工作经历一定会成为我日后最值得回味的一段美好记忆。

何伟亮 梅州市人民检察院驻丰顺县汤西镇河西村干部

我首先要感谢领导信任,驻村干部在外是代表整个市检察院形象,驻村干部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荣辱;然后也感谢村委的支持,因为驻村工作是一项比较琐碎的工作,没有村干部的支持,驻村工作无从开展;最要感谢的是村民的配合,当地村民生活纯朴,为人老实,在帮扶过程中,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感动。

陈伟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驻丰顺县潘田镇潘田村干部

三年前,我满腔热血地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走进潘田村,用心访民,真解民忧,动真情,动真格,回报也是满满真情。扶贫驻村工作复杂繁琐,是难得的工作经验,自己在锻炼过程中得到丰富收获。几度风雨春秋,转眼任务即将结束,抛“小家”顾“大家”,酸中有甜,将会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回忆。

黄 胜 丰顺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驻龙岗镇马图村干部

在马图驻村三年来,感觉当地的村干部和群众很朴实,也很有远见,特别是他们在打造茶叶品牌上所做的努力,让我格外钦佩。还有村干部为集体为群众着想不求回报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觉得,要做好帮扶工作,就必须学会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取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理解,所以,在帮扶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这也是三年来我收获最大的一点。

刘义彬 丰顺县公路局驻黄金镇三合村干部

作为丰顺本地人,看到家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扶贫三年,感受最深的还是贫困户的收入增加了很多,我们到村里去调研,村民们都很热情。村里人多,不能光照顾贫困户,也要顾及非贫困户的感受,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通过村干部做工作,向村民解释扶贫政策。

陈维立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驻丰顺县留隍镇新美村干部

三年的驻村工作,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耐心,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最大的体会是无论工作多艰难,只要认真积极去面对,总能做得好;最大的感想是只要带着责任心、真心、善心去做事,总能得到好回报。

从带着不解进驻新美村到带着不舍离开新美村,是我三年来驻村工作情感变化的真实写照。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黄裕新 丰顺县环保局驻龙岗镇上林村干部

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 篇9

一、持续走访,了解村情

村集体经济薄弱原因是经济资源匮乏,产业项目较少,无创收来源,缺少发展动力;贫困户贫困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不便利,缺少劳力,老弱病残,外出务工收入低,另外有一部分是子女升学费用过高和突发大病,家庭无力支撑。

为确保获得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驻村工作组坚持经常性、持续性入户走访、村委班子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各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二、健全班子,规范工作

驻村工作组积极入户走访,广泛征求意见,深入了解村书记候选人品行、作风及工作能力。就为什么要当支部书记、近期打算怎样打开工作局面、怎么谋划村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等问题,与支部书记沟通交流,及时进行提醒引导。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解决了“处得好”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尽责不越位,倾力办实事,着力谋长远。

三、改善民生,惠及全村

积极与民政部门、残联、教育局等多个部门联系,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生活问题,以及孩子上学问题。充分利用帮扶资源,积极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为村民丰富业余生活。新建设垃圾点,并成立卫生队,由专人负责本村的垃圾清运问题,达到村容村貌整洁,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

为防止雨水来临时,对河道设施以及两岸居民造成危险,驻村工作组与村委班子讨论决定组织人力物力,对流经河道、泄洪道进行清淤,同时还积极沟通周围村庄,对周围的垃圾进行进一步清理,做好垃圾清运工作,一方面为了保持河道内的卫生整洁,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河道、溢洪道畅通,保证汛期安全。

四、着眼长远,发展经济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解决种地难题的有效手段,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基于这种认识,驻村工作组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为目标,初步形成了“土地变资本,产权变股权,农民当股东,保底加分红”的农村土地合作社模式,不仅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带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下一步打算

一是要更加深入开展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武装农村工作头脑。二是要切实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使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水平得到实质提高。三是要深入思考发展问题,始终努力团结好班子,力争在“有所作为”上奠定更加坚实基础、求得更大突破。

局工作组驻村工作汇报 篇10

我局遵照市委有关领导关于“组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的决定,选派了三名素质好、年富力强的干部(***、***、***)进驻丰顺县砂田镇占山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自驻村以来,工作组走家串户、走访各自然村,广泛听取村干部、群众的意见,查看了耕地、山地、矿产、村瓷厂等,深入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该村的资源、人口等基本情况。同时,紧紧围绕梅州市驻村干部工作目标、任务和2009年工作重点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地分析和讨论,初步理清了

第一书记驻村来 篇11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如今,在河南农村,第一书记已经作为特有的时代符号深入人心,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许多故事让人感动,他们不畏艰辛,探索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被委以重任的第一书记们,必将成为承担“十三五”期间河南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主力军。

惊蛰过后,春意萌动,特别是在城市里,几个暖阳天过后,柳条就开始吐绿了。在农村,春天总要来得晚些,大多植被都尚未复苏,加之春节返乡的农民相继返城,村庄显得有些空寂。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此时已经打点行装从家园出发,贫困、落后的村庄是抵达的地方——他们就是驻村第一书记。

“按照中组部的部署要求,河南省委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作为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大举措,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从省、市、县党政机关选派12332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了对4626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86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5个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全覆盖。”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

2010年7月以来,河南省委作出了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软、穷、乱”村任第一书记的重大决策。5年来,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选派第一书记是推进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关系、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

去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研究批准了《关于全面开展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郭庚茂明确要求,要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与确保“十三五”期间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坚持标准、严密组织、采取措施、完善政策,真正把第一书记选好管好,充分发挥作用。

河南现在已经形成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构和机制。比如河南省纪委就专门明确一位副书记、一位常委分管,把第一书记工作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信阳市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滑县把领导力量向下延伸,从22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各挑选一名负责同志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配合县委选派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特别是去年8月,河南对全面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特别进行了动员部署,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在主持会议时说:“各地各部门要以‘严和‘实的精神,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选优派强,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众所周知,农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更多的发展思路,加之农村民生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缺少资金,缺少发展的龙头产品,这些都对农村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实践证明,第一书记的能力素质、作风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选派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要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能干事、干成事的第一书记队伍。选派第一书记,必须把好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

为此,河南严把资格条件,坚持选优派强。省委强调选派第一书记是政治任务,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舍得把那些优秀干部、骨干人员拿出来,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首先是严格把关“选优”。按照单位动员、个人报名、党委组织部审核等六步工作程序,把好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经过层层从严把关,河南选出的12332名第一书记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其中,处级干部464人,占3.7%;科级干部5464人,占44.3%;45岁以下的8206人,占65.6%。

其次是因村定人“派准”。河南把派驻村的突出矛盾与干部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结合起来,科学调配、用人所长,一批熟悉党务的干部被派往软弱涣散村,一批经济管理部门的干部被派往贫困村,一批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被派往艾滋病村。比如郑州市充分发挥军转干部综合素质全面的优势,市直选派的101名第一书记中军转干部占55%,全部被派往“软、散、乱、穷”最突出的村。

最后还要狠抓培训“育强”。第一书记入村前,省市县三级分级负责,就农村基层党建、涉农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方法,对第一书记进行培训。比如省派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和省卫生厅领导同志分专题作辅导报告。第一书记入村后,各级党委还要对其持续加强培训,要求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所在乡镇,分别明确1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络员,经常深入派驻村,对第一书记进行“传帮带”。

强化战斗堡垒,突出党建引领

选派第一书记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

“针对我省部分农村‘软、散、乱、穷等问题综合交织的实际,我们把强化党建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要求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一书记以培养“双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通过集体学习、个别谈心、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开阔他们的思路视野,提升派驻村党组织的建设水平,建强支部核心。

“六步工作法”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行动指南,他们按照组建工作队伍、绘制村情五图、部门集体会诊、制订整改方案、整建效果评估、落实责任追究的程序,有望使全省4626个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彻底扭转。

落实好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对于解决派驻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具有根本性意义。河南把基层民主决策、矛盾纠纷调解化解、便民服务和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四项制度,作为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根本性措施,指导第一书记认真检查总结四项基础制度落实情况,研究改进措施。

此外,河南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第一书记推动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着力解决村班子中存在的“软、散、庸、懒”等突出问题,真正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将真情融入农村

带着方便面,徒步行走十几公里,河南省扶贫办派驻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走访了全村300多农户。从唠嗑谈心做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位副厅级干部便成为村民信赖的热心大姐。

脱下皮鞋换布鞋、学做农活当村民,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为群众服务,和吴树兰一样,许多驻村干部正是带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怀,使自己真正融入到了农民中间,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只有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支持。要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把村民愿望迫切、条件许可的事情办好,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艰苦的条件,发展的重任,也让第一书记们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的“双丰收”。许多第一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驻村这段宝贵的经历将会影响一生。

在第一书记们为河南农村发展奔波的背后,是省、市、县出台的保障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真正让他们融入农村、扎根基层。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对涉农资金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对派出单位力量进行充分挖掘,对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进行充分保障,推动帮扶政策、资金项目、人力物力“三向集聚”,积极构建大帮扶格局。

河南省委组织部实行“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明确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驻村任职工作第一责任人,举单位之力,尽帮扶之责,为派驻村提供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支持。

在考评上,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的第一书记优先评选先进、提拔使用、晋升职称。一项项创新举措,不仅让选派单位对驻村工作“高看一眼”,更激发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当好扶贫攻坚主力军

去年秋季,位于辉县市太行山脚下的白道村迎来了第一个冬桃丰收年,功臣是来自辉县市人民检察院的驻村第一书记韩喜群。为了带领白道村实现脱贫,3年来,他多方筹措资金,先后为村里修了路、打了井、架了电,并深入考察后引进了效益可观的冬桃树。

河南通过选派第一书记,深入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紧紧抓住贫困村、贫困户这个薄弱环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目前,推进精准扶贫显然是第一书记的一项主要任务。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河南各贫困县以村为单位,由第一书记牵头,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查工作。

此外,河南立足于拓宽帮扶渠道、充分调动派出单位的整体力量,组织选派单位党员干部或支部与派驻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确保实现帮扶措施到户、脱贫成效到户。目前,各派出单位正在通过“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形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

第一书记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掌握村情、落实政策、引领发展的作用,促进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选派第一书记要更加强调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

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 篇12

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 放下架子走进百姓心里

2006年初春, 温都苏巴图来到科右中旗, 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他把每一个帮扶点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 2个嘎查共400多户人家, 没有他没去过的;每个贫困户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 他们的疾苦, 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2012年冬, 西日嘎嘎查65岁的村民岳赛音老人得了青光眼, 由于没钱看病, 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期, 导致右眼失明, 左眼做了3次手术才保住视力, 老伴也患有类风湿, 儿子外出打工, 生活十分困难。温都苏巴图多次接济他家, 协调民政部门为他家解决低保, 和嘎查班子协商让他到嘎查打理杂务, 每个月支付500元报酬。老人高兴得逢人便说“温达日嘎”是知冷知热的好干部!

西日嘎嘎查71岁村民张振国患有糖尿病综合症, 和老伴乌仁其木格住的50年历史的两间破土房, 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温度苏巴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想把老两口免费安置在旗福利院安度晚年, 可老人不乐意离开家乡。乌仁其木格说:“温都苏巴图真成了咱贫困户的亲戚了, 每逢下雨天, 他总会第一时间跑到咱家查看房子漏没漏, 有没有垮塌的危险。去年7月20日半夜12点, 下起了瓢泼大雨, 他冒雨来到咱家查看。现在我们已搬进他给我们协调盖的40平方米的砖瓦房了, 如今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房子塌了被砸死!”

该嘎查党支部书记白国庆说, 每年温都苏巴图在嘎查蹲点150天左右, 最多200天以上。如果见不到温处长的身影, 大家知道, 他肯定到村民家去了解情况了。

帮扶点的群众把温都苏巴图当做亲人, 年龄小的叫他“温叔”, 年龄相仿的称他“兄弟”, 老人们拿他当自己的儿子。他每次来到嘎查, 乡亲们都会把他围住, 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吃饭, 他成了嘎查每家每户“狗不咬的客人”。

他在日记中写道:“全面进行调研, 了解民情民意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 积极主动与农民沟通感情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动力。只有‘身入’基层、‘心入’群众, 才能听到群众心声、摸到基层实情, 才能制定符合民意、顺应民心、促进民生的政策措施。”

扶真贫真扶贫, 为贫困群众带来希望贵力斯台嘎查是科右中旗沙化、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 全嘎查1万多亩耕地, 绝大部分是沙坨地, 一遇干旱, 不管怎么忙乎, 连种子化肥的钱也得搭进去。温都苏巴图从放下铺盖卷的第二天起, 就一边跑嘎查了解情况, 一边寻找贫困的根源, 苦思致富的良策。

一个月下来, 一双新鞋磨穿了底, 嘴唇起了泡, 但也拿出了详尽可行的帮扶规划和思路。

这个封闭沙窝子里的农牧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006年4月12日, 经温都苏巴图上下协调、四处奔波, 找来的打井队打出了“第一眼帮扶井”——40米的深水井。紧接着, 他为3个艾力配套新打26眼40米的深水井, 还为这个嘎查原有的42眼井配齐井房和电灌等设备。一个多月, 温都苏巴图与农牧民吃住在一起, 皮肤晒黑了, 身体累瘦了, 这里的8000亩耕地却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 达到人均8亩的高标准。

2011年, 按照上级要求,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把帮扶点转移到巴彦呼舒镇西日嘎嘎查。当时的西日嘎嘎查, 连续7年干旱, 有一半以上人口致贫, 50户人家被迫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经过详细调研, 温都苏巴图确定了“农牧结合, 以养为主, 为牧而农”的帮扶思路, 帮助嘎查发展畜牧业。

2013年9月,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帮扶资金购买了1014只基础母羊和优良种羊。为了把这批扶贫羊的作用发挥好, 温都苏巴图提前3个月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征求意见。当时连嘎查达都有不同意见:“贫困户对国家有贡献?勤劳致富有罪了?凭什么贫困户多分2只羊?”分羊的头一天, 他召开9次村民代表会, 从天蒙蒙亮一直开到满天繁星, 耐心细致讲解党的扶贫政策, 终于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

9月12日, 对于该嘎查贫困群众吉仁台一家来说, 是个意义特殊的日子:按照贫困户每口人3只羊的标准, 他家分到了12只基础母羊。看着在自家院子里欢蹦乱跳的羊儿, 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吉仁台的老伴儿白堂见到记者, 兴奋地说:“我家羊已发展到14只了, 今年到秋天庄稼收成好了, 准备再添十几只羊, 3年后就能发展到100多只羊了, 那时我就有能力给儿子娶媳妇了。没有扶贫羊, 我的苦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去年, 该嘎查牧业年度大小畜总头数达到6000多只, 已彻底消灭“无畜户”, 畜牧业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 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温都苏巴图了解到, 除了自然条件艰苦之外, 一些群众甘于现状、不思进取, 是当地贫困落后的症结所在。要做好扶贫工作, 首先要从提高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思想认识入手, 改变贫困农牧民的精神面貌。

2013年9月1日, 对于西日嘎嘎查的农牧民来说永生难忘。这天, 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和温都苏巴图的不懈努力, 北京小鸟爱心基金爱心企业家来到该嘎查, 将87.34万元的爱心捐款送到112名贫困学生手中。“为了供2个孩子上大学, 几年来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 还借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十多万元, 当我把救助两个孩子的4万元钱紧紧抱在胸前, 都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说起当时的情景, 白斯日古楞仍然激动不已。

2013年9月30日, 是西日嘎嘎查村民喜庆的日子: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 温都苏巴图带来电脑、音响、民族服装、扬琴、四胡等, 由他倡议成立的玛拉沁艺术团, 在该村新建的3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首演。群众高兴地说:“过去闲下来没什么娱乐可言, 年轻人三五成群不是赌博就是酗酒, 如今咱每天晚上都会聚集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安代舞, 娱乐、锻炼两不误, 生活越来越滋润了!”

上一篇:社区儿童节的活动总结下一篇:语言学概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