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单位存在问题

2024-06-03

施工单位存在问题(精选8篇)

施工单位存在问题 篇1

施工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摘要:现阶段,企业制度也不断完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其内部控制体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就施工单位而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于实现自身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提升施工单位整体实力以及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促进施工单位在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能够实现持续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就施工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施工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强化。关键词:施工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改进对策

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使施工单位的资产安全、完整,有准确科学的会计信息,保证企业经营方针有效执行的政策措施。内部控制是新时期施工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单位内部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促进施工单位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施工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新时期,建筑工程数量规模逐渐增多,施工单位也大量兴起,大量的施工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利益就需要强化自身管理、技术等方面,其中内部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施工单位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各部门的合理分工,科学调节与控制,使所有施工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工作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并纠正,使施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促进施工单位目标的顺利实现,减少经营风险,提高其效果。

当前市场经营环境不断变化,施工单位在注重自身经营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其中的风险,内部控制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使施工单位内部的信息安全以及有效性得到提升,完善风险预警机制[1]。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保证企业的内部经营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通过内部控制能够使施工单位及时了解内部以及外部信息,能够为施工单位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施工单位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道德风险以及机会主义等是重要的影响要素,完善内部控制,能够进一步约束员工的行为,促进员工职业道德提升。使人员明确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使不可行的,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与团队精神,使员工能够自觉提升自身素质,促进施工单位的发展。

二、施工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重视不足

施工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不足,内部控制还停留在会计控制的环节,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联系不到位。认为建筑施工是粗放型的行业,在施工中的投入力度不足,内部控制的执行也不到位,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偏颇,在决策时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经验进行的,使得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施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和相关的制度,职能部门管理中存在冲突,无法有效地协调与管理,责任主体确认比较难,工作效率不高。岗位以及职责设置上还不到位,施工单位中普遍存在着不相容岗位一人承担的现象,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和效果无法凸显出来[2]。

3.内部控制信息化不强

现阶段,施工单位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施工单位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对于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偏见,不愿意将时间、金钱等花费在其中。而且信息化的人才不足,使得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以及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施工单位的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影响自身的正常运行。

三、施工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改进对策

1.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施工单位中应将人作为最为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现阶段,施工单位对于人员的管理更多是招录、绩效评估、考勤以及培训等,员工价值体现不足,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施工单位管理层的素质是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需要不断更新企业管理层的理念与认识,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能够明确企业文化、战略发展目标等[3],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顺利开展与落实。将内部控制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推进。建立完善的施工单位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划分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实现三者的相互制衡,为单位内部控制提供有利的保障。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施工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要得到有效地开展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保障,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施工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以及要点,对于单位内部的重要经济业务、财会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风险比较高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防止出现问题。

同时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控制工作的开展,对于比较重要关键的岗位要进行轮换制,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现象。同时对于施工环节中的材料采购、入库、使用以及保管等也需要做好控制工作,保证合同能够得到严格的监控。

3.强化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

施工项目的跨度比较大,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资金链长,在整个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集约化的管理,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施工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也应大力适应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强化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保证单位内部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促进施工单位内部信息快速传递,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以及效果。

四、结束语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种风险、机遇不断出现,施工单位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加强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完善组织机构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保证施工单位内部控制的顺利、高效运行,促进施工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柳.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2:125-126.[2]贾宁.公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3]熊文杰.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施工单位存在问题 篇2

关键词:施工单位,工程造价管理,现状,解决措施

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下, 各种工程项目的投资逐渐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 工程项目数量突飞猛进, 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但是在这种繁荣背后, 却存在着投资资源浪费的现象, 烂尾工程比比皆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不但造成了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对建筑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强化工程造价管理,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才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1 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概述

1.1 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有两种含义, 一是在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所支出的一切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费用总和;二是工程承发包的价格, 主要指投资主体与建筑商双方都认可的价格。因此工程造价管理也有两层含义, 简单说来就是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以及工程项目的价格管理。

(1) 工程项目投资管理是属于工程建设投资管理的范畴, 主要是针对投资费用进行管理, 是在既定投资方案的指导下, 为了实现投资目标, 对项目施工造价进行预算、计算以及监控造价变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既包括投资总费用的宏观管理, 又包括小项目费用的微观管理。

(2) 工程项目价格管理侧重于价格管理方面, 从宏观上来说, 工程项目价格管理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利用自身的职能与手段对价格进行宏观上的调控, 从而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与经济活动加以规范,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微观上来说, 工程项目价格管理是企业以市场价值规律为前提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对价格进行调整、预算、监控, 使其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经济需求, 最终实现管理目标。

1.2 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建筑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除了具备商品最基本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外,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周期长、计价复杂、涉及到的主体多等特点, 因此工程造价管理具有周期性、主体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1]。

(1) 周期性: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很复杂的, 主要分为方案的提出、方案的设计、投标招标、施工、竣工、工程验收等环节, 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 也必须根据各个环节对投资行为以及投资费用进行预算规划, 制定详细的工程造价文件为不同环节的工程建设服务。

(2) 主体复杂性:在工程造价管理中, 其主体不仅仅是工程项目的投资方, 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承建商、设计单位、工程造价的咨询方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主体。

(3) 动态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涉及到的物价变化、社会变化、自然条件的变化都具有动态性, 这就需要工程造价管理具有动态性, 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做到与时俱进。

2 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制定阶段

投资决策是工程造价的初始点, 而在实际情况中, 许多投资者忽视了项目制定阶段的造价管理, 而在这一阶段所消耗的费用占投资总额的0.5%~3%。如果能够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造价管理, 可以从源头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工程在日后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近年来, 随着投资项目的增多, 由于没能在前期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使得在工程造价的估算时只能在后期通过一系列补救措施来进行评估, 使得实际投资总额会比预算的超出许多, 出现投资膨胀的情况。

2.2 方案设计阶段

由于许多施工单位为了节约人力、物力, 一味地缩短工期以期能够早开工、早完成。因此在开工之前并没有制定详细而科学的施工方案, 而是边设计边施工, 使得施工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案作为指导依据, 对施工计划不断变更, 导致了预算与实际支出相差甚大, 造成资源浪费。而这种“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工程, 也会因赶工而导致较大的安全隐患。例如西安国际展览中心, 投资巨大, 由于前期没有制定相关的施工方案, 使得在使用了3年之后就出现了地面沉降等现象, 无法实现其原本的职能。

2.3 投标招标阶段

在招标过程中, “关系户”现象普遍, 许多投资方利用裙带关系借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实现行政干预, 严重违背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与竞争性。工程管理造价如果受到非专业的行政干预, 势必会影响其整体效用的发挥。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专业性的政府部门又因为内部造价管理制度与标准的不统一, 对造价管理进行分割与管理, 同样会影响造价管理的科学性。

2.4 工程施工阶段

对工程造价管理没有做到有效监控, 其实际效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由于监管人员的不作为或者监管不力, 在工程施工阶段往往是偏重于工程质量的监控, 而忽视了对工程造价管理的监理, 使得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资源的浪费。

2.5 工程竣工阶段

承包商与发包商为了自身利益, 不顾工程造价文件而开高价或者压价。由于工期长与计价方式较为复杂等因素, 在工程款项结算时, 许多承包商不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进行结算, 随意开高价。而发包商则千方百计地乱压价来保障自身利益, 这样就会导致工程的款项结算拖延下去, 有的甚至会拖上好几年。

3 问题成因分析

(1) 决策者缺少工程造价意识, 投资决策与项目管理缺乏科学依据作为支撑, 使得工程项目在制定阶段就缺乏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来对投资额度进行控制。

(2) 工程项目的设计上忽视了造价管理的控制, 肆意改变或者扩大建筑规模, 使得实际投资超过预算。

(3) 施工过程中承包商为了缩短工期, 节约成本, 没有按照设计方案以及工程造价方案进行, 存在着偷工减料的情况, 这就使得工程实际建造的支出与预算相去甚远。

(4) 造价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在造价管理方面对数据掌握不够准确、不够全面, 或者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制定工程管理造价文件, 使造价管理缺乏合理性;另一方面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人为指使下违背职业道德故意压低或者抬高报价。

4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措施

(1) 保证工程造价管理对项目的全程管理与控制。从项目的制定阶段就强化工程造价管理, 从源头上重视投资管理。在工程的每个阶段, 保证造价管理对全程投资预算的科学把控, 并制定相关的问责制度, 一旦出现资金失控的问题, 必须要问责到具体部门、具体个人, 这样才能保证造价管理的顺利进行。

(2) 保证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造价管理具有动态性, 受市场因素、价格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造价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 对各种建材的市场价格加以掌握, 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 保证工程投资额度的合理配置。

(3) 保证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由于工程造价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 因此要保证造价管理科学合理, 就必须构建兼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造价管理队伍, 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与培训, 才能使得造价管理更加准确、真实[2]。

(4) 加强索赔机制建设。索赔是指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下, 合同的一方因为对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所规定义务而致使利益受到损害时, 根据合同中的约定向对方提出赔款的正当要求。加强索赔机制建设, 不但能够促使承建商与发包商双方提高管理素质, 按照工程造价管理文件来办事, 从而降低造价, 保证双方利益, 同时也是稳定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3]。

(5) 加强工程竣工之后的审核力度。由于工程竣工之后牵扯到巨大的利益需求, 因此必须加强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对工程量、收费标准、建材的使用数量与工程不同时期的市场价格以及定额套价进行全面审核, 同时对隐蔽工程的记录、签证等方面进行重点审核, 以保证计费的全面性。

(6) 加强造价管理中监督机制建设。构建一支由投资方、承包商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督队伍, 不仅要对工程质量加以监控, 还要重视造价管理的监理, 以保证造价管理的科学性。而监管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建设, 保证监管的法律性、公正性, 才能保证各参与主体的利益。

5 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因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管理造价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施工单位要采取一定措施, 保证管理造价全程参与到工程项目之中, 构建专业的工程造价团队与监督团队, 保证工程造价能够符合各参与主体的根本利益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丹.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09.

施工单位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施工单位;设备物资;管理

引言

设备物资管理作为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每一个设备物资管理环节进行全面分析,不断创新,加以监督,并且在生产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在计划采购、储备等多个环节的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施工单位设备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主观认识不足,缺乏对设备物资管理的理解。很多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对规章制度熟视无睹,特权思想严重。而且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甚至存在暗箱操作、幕后交易等腐败现象。

1.2企业物资供应和采购计划不到位。有些企业不根据营销计划和生产任务来安排企业物资供应计划,导致盲目采购,物资储备量过大或短缺,同时资金占用过多,资金利用率过低,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3物资采购存在风险。采购过程中,合同、价格、供应商延期交货、采购意外及技术进本方面都存在风险,如合同欺诈、供应商乱抬价,延期交货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很多企业对风险分析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十分有限,没有预案和紧急应对措施,这也使采购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施工单位设备物资管理对策

2.1提高对设备物资管理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指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要想提高工程项目设备物资的管理水平,首先须提高施工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才能带动全体管理人员重视,提高管理的水平。此外,有效提高设备物资管理水平,必须要配备专业的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只有领导足够重视,才能吸纳建立一支相对固定,责任心强,热爱设备物资管理的专业管理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素质和能力。

2.2设备物资计划管理

(1)設备物资管理计划的编制。设备物资管理计划的编制是实施设备物资管理工作的前提,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能够保证后期管理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如今制定管理计划多是由各个分管部门对本部门内的信息先行规划,如工程部负责物资的数量、规格,财会部控制流动资金等,再加强部门沟通。由物资部总体统筹安排,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资源共享让企业设备物资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的详细情况。

(2)加强设备物资管理部门与技术、生产部门的勾通,编制好超前的、满足项目生产实际需要的设备物资采购计划,建立完整的设备、材料数据库,对设备状况、物资收发进行有效管理,杜绝性能质量差的设备物资流入施工现场,降低劳动生产率,也杜绝超越计划采购,造成资金积压、成本增高,企业收益降低。

(3)有了合理的计划,规范的采购活动对企业成本控制及施工的有效运行有着最直接的作用,在材料采购之前首先要对市场的供给,市场价格和质量作好充分的调查,建立和完善询价比价,招投标采购、集中采购等采购机制,使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互助交易平台,并对采购的材料进行有效的验收,只有这样管理水平才会提高,企业才会降耗增效。

2.3加强物资采购管理

设备物资管理的最重要环节就是物资采购工作。物资采购工作不仅要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同时也是堵住利润隐形流失的需要。

(1)采购之前,要明确需采购的物资质量和技术要求,而且还要对市场行情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还要对备选供应商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设备状况、财务信用等状况有所了解。在承诺付采购资金时,对由基层供应单位自行采购的物资,进行价格的审核,高出限价的采购资金不予审核。采购物资到货后,要对采购物资的质量、数量等方面进行审核和验收。最重要的是落实设备物资管理的责任制度,力求采购资金运作透明和效益最大化。

(2)选择资信好的物资采购单位,保障所需物资及时供应。通常情况下施工企业的设备物资管理人员配备较少,为了确保工程所需材料的供应,施工企业一般会同物资材料的供应商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所以在物资材料采购单位的选择上要重视物资供应商的信誉和实力,选择实力强、信誉高的供应商提供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由施工企业制定材料采购的方案,供应商再根据采购方案进行材料的供给。在价格的制定方面,为了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根据市场双方协商确定。此外,为了提高物资采购的效率,施工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业务模式,为施工企业解决供应量大、速度要求高、物资种类多等问题。

(3)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合理配置。设备物资的管理,无疑都是靠员工来完成的。要想提高设备物资的管理水平,不仅要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来说还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使员工真心实意地投入工作中。因此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原则,在员工的配备、安排上力求人性合理。同时要及时排查机械设备的安全隐患,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

2.4强化物资储备管理

物资的储备管理作为企业保证正常生产的必要手段,使企业的物资储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是很有很有必要的。首先,物资验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对质量不合格、数量不足、品种规格不符的予以退货。其次,仓储物资时一定要采用科学的保养手段,做好保养工作。同时确定物资储备额度,保证物资储备量合理。合理利用储存空间,储存结构和储存地点也要合理。做好储备工作,可以是企业的库存物资保持在合理水平,节约储备占用资金。增强储存管理的灵活性的同时可以增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2.5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为了提高施工企业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革。应该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根据施工企业本身的物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管理、对于物资的采购、成本管理、都应该做到公开透明。这样逐渐形成全面的企业设备物资管理系统,从而能够对物资进行全面的跟踪,这样方便企业对物资信息的查询和管理。

2.6提升职工素质

当前,设备物资管理涉及到的一些环节均发展成了独立的学科,例如物流、核算、仓储、采购、运输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还在实践中构建起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模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要是想将各种好的技术引入到设备物资管理工作之中,则必须组织管理工作者接受培训教育,使其认真、长期学习,使他们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具体来说,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互动、专题培训、以及专家讲座、报告等手段,切实强化对管理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的业务水平有所提升,最终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结束语

为了确保施工企业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企业应加强对设备物资管理这一基础环节的控制。施工企业要加强设备物资管理,提高企业人员的管理意识,丰富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物资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物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会愈发重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蓉.浅谈企业设备物资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

[2]杨长生.论述设备物资管理工作要点及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3]李合军.试谈设备物资管理的新体系[J].煤炭建设公司管理,2000(10)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4

一、遵循能级原则, 做到人尽其才

社会上的人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在一个机关单位工作的员工也是不同的, 每个人的能量是有差异的。就象举重运动员比赛一样, 根据其身体重量进行量级的划分, 我们根据员工其本身的学识水平、工作能力等划分, 同样也有能量大小之分。对能量大的员工, 我们就要让其挑重担。对于能量中等的员工, 我们就给予次重的担子。对能量小的员工, 我们就给予较轻的担子。能量不同的员工给不同份量的担子, 而员工要达到他们自身的目标, 都要经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员工的能量与工作相符, 达到人尽其才的效应。

二、遵循合理组合原则, 做到1+1>2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科学合理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安排合理得当, 就会使员工间工作配合默契, 反之则会相互设防, 不能形成合力, 反而阻碍了每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因此, 我们在安排工作搭配时, 必须对员工的性格、能力、学识、兴趣、专长等进行具体分析, 在搭配中既考虑到互补, 又考虑到兴趣志趣的相投。将性格内向与外向, 慢性子与急性子、能力较强与能力较弱、善于交谈与不善于交谈的员工配在一起。将志趣相同的, 有一定特长的员工安排在一起, 有利于形成工作特色, 但是能力过强的员工与能力过弱的、相互计较或志趣不同的员工不能安排一起, 否则, 会引起强者骄横、弱者自卑, 双方斤斤计较。

三、遵循动力原则, 鼓励超越自我

人的能力的发挥, 有赖于人的动力, 动力是对人管理的制约因素,人如果缺乏动力, 那么其情绪就会低落, 无积极性可言。动力则可分三种;它们是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1.运用物质动力, 激发人的干劲

物质条件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 特别是处在经济体制到改革的当今, 人们更把物质的获得看作自身价值体现的标准之一。因此, 物质奖励必不可少, 特别是对那些成绩显著, 贡献大的员工更应加大奖励力度。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情况, 确立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方案, 建立奖励制度, 进行季、月考核, 奖勤罚懒。同进, 还可以设立一些单项的工作或成果奖, 从物质奖励上来体现贡献与奖金成正比关系, 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2.运用精神动力, 提高人的境界

精神动力可以使人们满足心理上的需要, 有了精神支柱, 才能增进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神动力支配着人的意志, 使人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精神动力最关键的是员工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为此,要注重抓好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 组织他们学习公仆风范, 聆听先进人物事迹报告, 举行演讲比赛, 谈人生、谈理想。可以经常组织员工们外出参观学习,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员工收听当前国际形势及国内经济发展报告, 明确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 以爱国热情作为精神支柱。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营造一个良好的无私奉献、互相帮助、理解、信任、尊重、关心的精神氛围。3.运用信息动力, 拓宽人的视野

施工单位存在问题 篇5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对目前消防重点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提出管理对策。

主题词:单位消防管理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消防安全十分重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单位担负了发展经济的重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61号令》)对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提出了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的要求,但由于我国消防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因素,客观上导致61号令法律约束力、执行力较差,再加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管理也处于弱化的状态,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管理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点单位存在着单位消防管理主体不明确,职责不清,制度不落实、不健全,无具体负责消防安全的归口管理部门,人员流动性大,致使单位的消防管理工作无连续性;同时未能按61号令规定建立健全相关的消防组织机构、档案台帐、检查巡查记录、疏散及灭火预案等情况。

重点单位自身管理中,单位领导消防法律意识淡薄,对消防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消防安全的现象,由于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缺乏正常的消防经费,致使人员积极性不高,消防安全工作无人问津。

消防监督部门在消防监督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公安部61号令的出台,规定了单位“自我管理”,“责任自负”,消防部门可以不用管,出了问题由单位自己负责;近年来工作中心有所转移,注重了消防执法工作,对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有所减弱,出现了失控漏管的现象;部分消防监督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够正常开展抽样性监督检查,不能够深入单位,对重点单位情况不熟悉、不了解;消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特别对重点单位的消防责任人、管理人的培训工作,不够扎实,往往参加培训的是与消防无关的人员代培、代训,从而导致单位的消防责任人、管理人不懂消防、不重视消防、消防意识淡薄。

如何做好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

规范和完善重点单位常规性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规范重点单位建立涉及消防安全的基础台帐。重点单位基础台帐主要包括:建筑概况(建筑结构、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分区划分、使用性质等);重点部位(位置、数量、用途),火灾风险(主要存在哪些设备、物料、人为风险);消防设施状况(哪些报警系统、灭火设施、供水系统、水源、通风排烟设施、安全疏散设施、应急照明、广播、移动式器材等);建筑周围通道情况;企业或单位规模(包括资产、人员、产值等);法人及防火责任人等信息。

完善单位消防管理组织,推行防火安全责任制。消防监督人员要指导和监督单位建立和完善防火管理组织,明确管理部门,配备专职或兼职防火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本单位日常防火监督检查工作和消防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在日常消防管理工作中,专职或兼职防火管理人员应着力抓好各个环节的消防工作责任的落实,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消防安全责任链,使消防安全责任得以在各个阶层、部门以及各级责任人中进行传递,同时要让单位员工明确自己在消防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消除单位消防管理盲区和消防安全责任空白点,使单位员工养成人人重视消防安全的良好氛围。并要求单位在责任制中把消防安全与部门或个人利益挂钩,把压力变成动力,分力变成合力,形成奖罚机制,这样有利于形成单位消防工作责任的主体意识。

指导和监督重点单位建立健全单位完善的消防管理制度。要使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除了要建立相关的组织、专门的管理人员外,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要严格执行制定的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要组织专门的消防安全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日常巡查来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在内部消防安全检查中,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要制定消防工作计划,做到检查有方案和内容,发现隐患有记录,整改有措施,落实要到位。日常巡查要制定巡查内容,并有记录和落实。对于检查情况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单位要每月将本单位消防安全自查情况和消防活动情况向消防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要真实,禁止弄虚作假。消防部门对于所报告内容要定期监督抽查,对于报告中的不真实行为要依法惩处。具体应建立以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防火安全监督检查规定,消防系统运行管理规程(含定期试验),消防设施、器材管理规定,消防培训制度(人员分类培训),定期演习、演练,重点部位火灾扑救预案及人员疏散预案,用火、用电管理、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等。

规范重点单位火灾隐患整改制度。对重点单位查出的不能当场整改的火灾隐患,重点单位负责人应及时确定整改的措施、期限及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落实整改资金。对消防监督机构提出的火灾隐患,重点单位要确保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并写出整改复函,并报公安消防机构。

强化消防责任人安全管理的主体地位

单位法定代表人为单位的第一消防安全责任人。61号令规定了“责任自负,安全自查,隐患自改”的消防安全管理目标,单位要担负起真正的消防工作主体意识,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是单位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特别是一些生产经营性单位的法人,在管理上有人事任免权,在经济上有决定权,几乎决定了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涉及到需要花钱的消防安全工作,单位的消防工作具体负责人往往不能按消防机构的要求及时完成,其缘由是单位的法人不批钱或不点头办理。单位法定代表人为单位的第一消防安全责任人,其目的就是要强化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工作意识,真正把单位推向消防安全管理的主体。

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火灾风险。消防部门可以用经济手段来调节火灾风险机制,在不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情况下,通过地方立法来加大对重点单位管理不善行为的威慑,让单位切实承担起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消防部门在对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中,发现单位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根本原因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实际中造成火灾隐患的行为惩处不严,违法成本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61号令对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了许多应履行的法定义务,但与法定义务相对应的法定责任却规定的很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四十三条仅仅规定了重点单位的法律责任,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未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是警告„„,行政处分、警告对单位管理人员根本无法产生威慑力,因此必须依靠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使单位提高事故防范意识,提高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的违法成本。

采取收取单位风险抵押金的办法来确保重点单位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每年政府和重点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并根据单位的火灾危险性及经济状况收取一定的风险抵押金,在不定期监督抽查的基础上,每年年末对重点单位落实责任书的情况进行考评打分,并确定出优秀、达标、不达标的分值标准,对评为优秀单位和优秀个人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管理人员从收取的风险抵押金给予奖励,对评为不达标单位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管理人员从收取的风险抵押金给予适当扣除,此举不仅强化了单位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消防部门从宏观上、总体上掌握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情况,也为地方政府布置下阶段的消防工作提供了依据。

建立消防监督人员对重点单位的监管行为在责任状态下运行的机制

消防部门对所辖实际情况,对重点单位及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划分,真正把发生火灾后损失大、伤亡大、影响大的单位列入监督管理范围,并把具体的监管单位与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对于所列管的重点单位,消防监督人员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必须按照《消防监督检查规定》(73号令)对所管单位进行监督抽查,条件许可的可以建立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督检查视频资料档案,消防监督人员在检查单位时,携带有关录像设备,如实记录单位的隐患情况和监督人员的检查情况,重点单位监督检查视频资料档案的建立,不仅监督了消防监督人员执法,规范了消防执法行为,而且记录了单位的隐患证据,推进了火灾隐患的整改。同时适时联合消防、安监等部门组成的督察小组,不定期对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情况进行督察,并参照消防行政执法的奖惩标准,制订对重点单位管理的奖惩标准,对在督察中发现监管不力的行为,加大处理力度,有利于对重点单位监管质量的提高。

消防监督人员应转变对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理念,全面提高消防监督管理水平

热情服务、严格执法是做好重点单位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关键,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必须把服务意识的理念融入到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要改变过去工作的方式、方法,以热情服务来改善对重点单位消防监督管理的效果。在消防监督检查中,消防监督人员不能仅停留在看汇报材料上,要把被监督单位确实存在的隐患挖出来,指出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消防设施上的缺陷,使被管理者在事实面前心服口服,提高隐患整改率,并在检查中既能发现一般问题,又能洞察深层次问题,既讲究工作方法,又不失原则,既树立了执法机关形象,又保障了单位消防安全。要达到上述要求,消防监督人员就必须具备监督检查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素养,具体而言作为消防监督人员就必须做到“三熟悉”、“七准”。“三熟悉”即熟悉防灭火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熟悉单位的消防基本情况;“七准”即消防监督员在对重点单位的消防管理中要做到:消防法律法规用得准、违章性质定得准、火灾隐患认得准、整改措施提得准、法律文书制得准、火灾原因查得准、案件查办办得准。不能因为我们的“不准”,使火灾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治,进而危及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1994年辽宁阜新市艺苑歌舞厅火灾,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消防监督人员在消防监督检查中火灾隐患认得不准造成的。

施工单位存在问题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使得其不能完全市场化,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2.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恰当

其主要表现在:(1)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它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行政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2)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3)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

3.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1)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2)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3)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把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中去。这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基础。

2.有效性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财务控制的权力。

3.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4.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实际财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各单位在内部财务控制中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以较小的控制成本和管理成本获得交好的经济效益,保证实施内部财务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低于因此而获得的效益。

6.适时性原则。每个单位的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环境的变化是不以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每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都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1)综合性的管理制度。(2)单项的管理制度。(3)相关性的管理制度。这样,可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现阶段,应尽快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刚刚起步,有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单位应当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适当的差异,可以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使部门预算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3.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1)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统一的预算会计体系,同时将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引入预算会计。(2)推进预算收支科目改革,对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需要的科目,要根据现行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修订,为各项管理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篇7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 保证财务资金的合理使用。

目前, 我国事业单位的主要财政资金还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单位的财务活动及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而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对于防止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流失以及其他非法使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事业单位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 能够有效规范相关人员的经济行为, 使其按照规范、有序的流程来进行财务活动, 保证内部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最大限度地控制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非法流失, 为政府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二) 有利于保障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目前, 一部分事业单位或相关会计人员为了牟取私利而擅自做假账, 虚报财务信息, 致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失真, 这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而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就是单位内部在财务监管上的缺失, 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 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对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保证单位各项财务活动的合理、合法性。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项经过法律、政策双重肯定的管理制度, 它能够有效规范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 保证单位理财活动能够依法进行。同时, 内部控制制度还从宏观政策上对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既能依法执行, 又能符合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建立、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有些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 没能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认为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可有可无。有的事业单位为了应付检查, 虽在形式上设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执行;有的事业单位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浅显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 错误地认为做到建章立制就等于建立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 认识不到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过程中一种动态的监督机制, 它涉及到单位所有的业务活动和各个环节;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为内部控制是会计一个人的事情, 认识不到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也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二)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中, 都没有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健全的、规范的、合理的运行体系。现阶段, 在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内运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大多都参照财政部对于事业单位所编制的有关规范, 这些规范的设计思路主要是针对企业单位, 其基本原则、理念、方法等对于事业单位的实用性都较弱。或是在有些事业单位的内部, 就没有什么成文的、书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他们只是用一些财政制度, 或者是仅凭自己的经验去加以控制, 出现问题后没有一个统一的处理标准和规范。

(三) 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不规范。

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内部控制的不规范必然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秩序的混乱。近年来,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规模逐渐扩大, 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造成压力。目前,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会计管理存在问题, 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监督手段, 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产生严重浪费。还有一些单位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财务违法、违规的现象, 利用虚假发票掩盖不合理的支出行为, 部分单位利用多种不正当手段贪污和挪用财政资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造成许多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由于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科学, 内控缺乏执行力, 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不规范,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四) 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在内部控制系统中, 对风险的把握和评估始终贯穿于整个系统中。但是,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 在我国实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 并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单位负责人往往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或者是事情结束的时候, 而往往忽视对事情发生前的风险预测和评估。而且, 他们对于风险的认识程度也不够, 在事业单位中没有专业的人员去进行风险评估, 因此就无法开展日常的评估工作, 而且还不能对外界的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

(五) 内部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从机构设置来看, 一些事业单位缺乏监督和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监督执行情况的任务一般由本单位自己承担, 这种不力的监督情况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效果不佳。从实际情况来看, 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财务工作外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可以监督会计行为的审计机构, 监督会计行为的工作不是由审计部门而是由会计单位自行监督。这种薄弱的监控力度, 造成会计工作的执行情况疏于管理, 影响到内控制度的运行。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对策

(一)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单位工作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行为, 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和行为更是关键。按照内部控制要求, 单位负责人对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有效负有主要责任, 因此提高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自觉内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进行内部控制知识培训, 使他们能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另外, 仅有单位领导重视也是不行的, 还必须将这一意识贯彻落实到全员的工作中去, 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 从而使单位上下对内部控制知识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二)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而不能将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一般的财务制度。每个事业单位发展的历程、目标、环境不尽相同, 要在遵循最新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 制订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强有力的合理控制, 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针对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点, 要细化责任,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规范合理、有章可循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遵循内部控制原则应建立适当的组织机构,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 按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置内部各部门和岗位, 避免职责交叉和缺失, 以便相互监督和明确责任。

(三) 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控制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严重的制约作用。为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 必须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必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培养, 加强对财会相关人员的培训, 使会计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技能的提高,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从而有效的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的会计信息质量, 实现有效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 必须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因此, 需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 有效的改进内部控制报告的可信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

(四)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

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 应该根据具体的内部控制,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评估的时间上, 应该做到至少每年评估一次;在评估的环节上, 应该做到客观、系统、全面地评估事业单位中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 建立起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在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之后, 在事业单位内部进行的各项活动都应该结合该机制的有关规定, 按照一定的规章、程序去执行某些任务。对于事业单位内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 都必须通过风险评估, 获得相应的授权批准, 并且由风险评估体制确定其授权批准的层次。

(五) 强化以内部审计为主的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 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同时内部审计也是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机构。审计评价不到位也是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应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使管理层、各部门与内部审计建立良好的协调与沟通机制。通过内部审计, 可以采用控制自我评估为主确认内部控制缺陷的工具, 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 对平时容易出现控制缺陷的环节进行改进。除了内部审计以外, 纪检、监察部门也要发挥其积极作用, 负责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监管, 对内部控制的设计理念和执行部门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总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强化会计的信息质量, 并与我国国情密切相结合,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和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势, 使之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 并在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纪照荣.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 2013.1.

[2]汪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 2014.1.

[3]黄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2.

[4]闫丽莉.探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 2010.3.

[5]夏云.浅谈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11.

施工单位存在问题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问题;应对措施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完整的确保依托审计工作实现,廉政建设的推动需要依托审计工作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需要依托审计工作实现,单位正常运营的维持需要依托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多种作用和重要性可见一斑。但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发挥全面程度匮乏。因此,分析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之中的问题必要性凸显, 旨在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1.票据管理不规范

混用收费票据为主要表现。用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费票据和用于代管代办资金结算的收款收据,是财政性收据的两种类型。收费收据被收款收据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于目前审计实践中。这样的漏洞便于单位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截留和坐支。另外,实行电脑票据并没有发挥出使收费票据混用现象完全消的功能,也没有解决混淆资金性质问题,开票与票据发行两个单位没有联网是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这就为电脑票据使用单位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2.资料档案保管不完善

脱节的状况出现在前任会计与后任会计交接工作之中,往往出现部分凭证账簿残缺不全的后果出现,是造成互相推诿的直接决定因素;而前任会计离任多时,但对相关材料没有及时交接,时间长了,部分材料就杳无音信,无从查起;另外,普遍导致没有完善保管资料的原因就是忽视会议记录等重要非会计资料,没有装订成册,以活页式档案存在,在个人手中分散,这为某些不法之徒对资料进行抽调与篡改提供便利。

3.固定资产核算模糊

行政事业单位对办公大楼等固定资产进行建造,它们早已竣工,而且已经很早就投入使用,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没有及时办理;某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入账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或者没有处理已经报废固定资产,或长期挂账变卖的固定资产,并且对固定资产没有定期清理,这样时间一长,账面固定资产就会出现模糊的状况,不能符合实有的固定资产数。还有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擅自处置,对报批手续不按规定履行, 牟取违规利益的现象存在。

4.违法支出

两个方面为其主要体现,一种违法支出就是虚假发票形式,最为常见,就是依托虚假发票实现列支出,把现金套取出来,在送礼和职工福利发放等方面运用;另一种是对转向资金进行挤占挪用,往往是在本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购置车辆等方面运用,这种形式也比较常见。长期以往,就会出现单位财务经办员或统管会计都很难解释清楚一些支出款项时间和内容的状况。

二、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问题的措施

1.审计内容上做到五个注重

把审前调查作为注重的内容,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对财政收支等方面进行了解,通过此方式对内控制度可信程度进行确定;注重收费项目审查,对收费是否存在违规进行查阅,对票据是否合法进行查看,私存私放问题是否存在尤其是需要查看的内容;注重审计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挤占违法支出行为要坚决杜绝;注重把延伸审计工作搞好,有些主管部门出于对监管的逃避,采取把本单位的支出向所属下级机构列支转移的手段,而把延伸审计工作搞好, 能够有效杜绝贪污和腐化;注重评价内控制度,目前,简单核算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状况,而在实际之中,如果把内控制度建立好,检查舞弊现象就会更加合理与高效的实现。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部门应把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视为基础工作来抓。

2.改进统计方法

围被考虑其中,同时消耗较大资金等部门的重点性与针对性也考虑其中,并要形成长效机制;注重账面与延伸审计实现统一,不能仅停留在审核账簿层面上,应向有关单位延伸追查,坚决避免留漏洞的现象存在;逐渐转变手工审计方法的状况,实现计算机审计, 重视各个单位审计网络管理的强化工作,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3.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人员对于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因此,提升财会人员职业责任等方面极为关键。应结合实际,对专、兼职审计人员进行配备,从而使审计工作实现有计划地开展。另外, 某些审计领导主管依托职务之便, 实施的“小金库” 等行为要坚决杜绝。把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多角度地提高作为追求目标。

4.加大各部门协作,积极开展联手监督调查工作

不定期联手调查有关负责部门是极为必要之举,目的是使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运行呈现在阳光下,合法合理与公正可信真正落实到实际之中。

三、结语

审计工作的完善离不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内容,需要注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充分的发挥出外部监督机构作用,这些方面缺一不可。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要想真正的实现质的飞跃,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信在时代进步的推动下,加上国家的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真实和合法以及完整会不断出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郝爱萍. 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 2014(20) .

[2] 牟维.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制约与改进方略[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15) .

[3] 关思奇,唐丽茹.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J]. 经营管理者. 2015(14) .

上一篇:张望的近义词下一篇:有关成功的英文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