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2024-05-31

八年级历史材料题(精选8篇)

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1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

1、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窑》

⑴材料反映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答:鸦片战争前英美等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⑵这一情况是怎样造成的?

答:是因为英美等国为谋取暴利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又腐败无能,抵抗不利造成的。⑶此材料反映了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答:①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③腐蚀统治机构;④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

2、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须同英国商定。⑴上述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答:中英《南京条约》。

⑵香港被英国统治长达多少年? 答:155年。

⑶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开放了一系列港口城市,这与材料中开放的口岸有何区别?

答:近代开放的口岸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具有强迫性、侵略性。20世纪80年代是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而开放,具有主动性、主权性,本质是完全不同的。⑷这一条约是在哪一战争中签定的?这次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在中英鸦片战争中签定的。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两个胜利者把口袋满,把箱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是哪两个强盗的历史。” 材料二:“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回答:(1)材料一中的“有一天”发生于哪年?两个强盗是谁? 答:1860年;强盗指英法联军。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俄国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与他类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起到帮凶的作用。还有美国。

(3)材料二中说的“俄国比任何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何而言? 答: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想。答:英法侵略者野蛮、贪婪、无耻;清政府腐朽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学习,富国强兵。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⑴“大将”指谁? 左宗棠。

⑵此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答: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⑶诗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高度颂扬左宗棠的伟大业绩。

5、材料一: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以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材料二: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那出。——瓦德西 ⑴瓦德西统帅的军队称什么?这支军队在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 答:八国联军。

在北京烧杀抢掠,抢劫颐和园。

⑵此前还有那支军队曾侵入北京?他们在哪次侵华战争中入侵的?在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 答:英法联军。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

⑶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答:清政府腐败,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被外敌欺辱;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6、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运动,旧试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摘自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 改良主义运动”、“ 旧试的农民战争”、“ 旧试的农民战争”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答:“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 “ 改良主义运动”指戊戌变法;

“ 旧试的农民战争”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指辛亥革命。⑵“新的社会力量”和“ 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

答:“新的社会力量”指无产阶级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 先进理论”指马克思主义。

⑶概括指出“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7、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说:“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

⑴当地人为什么把洋人比做鹰? 答:因为洋人是凶恶的侵略者。⑵红头军指什么军? 答:太平军。

⑶洋人镇压红头军的组织叫什么?由谁统领? 答:叫洋枪队;由华尔率领。⑷这段民歌反映了什么?

答:反映当地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给予称赞。

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⑴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曾参加了中国近代化的哪次探索? 答:谭嗣同。参加了戊戌变法。⑵要杀的贼指谁?

答: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⑶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答:因为维新派没有掌握军队,又不能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所以没有力量。⑷他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答:为进步事业而献身感到光荣。

9、“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誓死力争,还我河山”

⑴材料中哪一口号最能反映哪次运动的性质?为什么? 答:“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因为其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⑵“外争主权”在当时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答:包括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反对在 对德合约上把 德国在 山东的一切特权转给日本。⑶“内出国贼”具体指谁?

答: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人。

10、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材料二: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⑴这些传单是在哪一事件中传出的?材料一指什么事件? 答:在五四运动中。

指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⑵现在请你谈一谈五四运动青年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和优秀品质?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和优秀品质?

答:五四精神。即指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地做事,建设好我们的家园,使国家国富兵强。⑶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答: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1、根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回答: ⑴你知道中国共产党于何时何地诞生吗? 答:1921年7月在上海诞生。

⑵歌词中“抗战八年”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答: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⑶歌词中写到“建设敌后根据地”,你知道敌后战场的总后方是在哪里吗?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 答:延安。中共七大。

12、阅读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⑴这首诗是谁写的什么诗?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答:毛泽东写的《长征》; 工农红军长征。

⑵后四句涉及到的主要历史史实是什么?

答: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会宁会师。⑶诗中“三军”指哪三军?

答: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⑷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答: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13.阅读下列材料: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答:重庆谈判。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4分)答: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们。(3)对此,中共作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4、材料一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今天奉命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再次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右翼历史教科书中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递交了备忘录。该负责人说,中国史学界在这本教科书通过后,就开始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日前已进一步认定其存在一系列的谬误„„

材料二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7日就中国要求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对记者称,历史教科书不能修改。

材料三

电影演员赵薇的“日本军旗装”事件在全国迅速引起了轩然大波,赵薇本人两次向全国人民作了公开道歉,其中一次还声泪俱下,赵薇在检讨中一再表白:“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有关史实,说明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确实“存在一系列的谬误”(列举日本侵华史实四点即可)

答: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七七事变;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制造南京大屠杀。

⑵针对材料二,你有何认识?

答:我国对日本政府这一顽固立场,表示了强烈愤慨,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现在我们应努力学习,准备报效祖国。

⑶材料三中,如果真如赵薇所说,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那段历史”?

答:读书、看报丰富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或访问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证人,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作为影视明星,可以多参与拍摄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亲身感受,增长知识。

15、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途径。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⑴此材料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答:《论联合政府》。毛泽东。

⑵材料中“光明的前途”指什么?

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⑶此材料解决了什么问题?

答:解决了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16、日清战争中,日本占领台湾,从中国索取了大量赔款。然而这次日本战败后,中国并没有占领日本一寸土地,没要日本赔款一分钱,反而对我们说:“我们要永远为友好而努力!”这种恩德,我们要报。孔子曰:“过,则勿惮改。”因为我们错了,所以必须反省,切不可成为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我们要忏悔,坦白罪过,脱胎换骨。

——(日)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东史郎是一位曾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垂暮之年,他对自己的侵华罪行公开忏悔。对他的行动,你有什么感想?

答:正确对待日本侵略问题,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正视过去,才能走向开创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日本人民和进步人士是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

17、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 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⑴这里的“转折点”指解放战争中的哪次军事行动? 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⑵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答:目的是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

它标志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18、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⑴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战役?作者是谁?

答:渡江战役。毛泽东。

⑵“大江”指什么?“钟山”指什么?

答:长江。南京。

⑶解放军是怎样“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结果怎样?

答: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结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⑷诗中引用了哪一历史典故》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楚汉之争中,项羽本可以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却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良机的史实。告戒人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要坐失良机的道理。

19、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的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毛泽东

朱德

⑴此文件的名称是什么?

答:渡江作战令。

⑵此文件下达后进行另外什么战役?

答:渡江战役。

⑶解放军发动此战役的军事基础是什么?

答: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⑷毛泽东曾写哪句诗形容此战役的壮观场面?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0、材料一

学过课文“内战烽火”后,某同学说:“怪不得蒋介石会打败仗,他的部队连路都懒得走,还需要美国用飞机运,条件太好的缘故。”

材料二

看过电影《重庆谈判》后,某领导说:“毛泽东真英明,重庆一行,既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又收买了民心,真是一箭双雕啊!”

⑴材料一中,某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某同学的观点不正确。蒋介石打败仗的根本原因是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阴谋发动内战,但精锐部队都在后方,离前线太远,所以要用美国的飞机运,这不是打败仗的原因。⑵材料二中,某领导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21、材料一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6、12、12 材料二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中共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9、1 ⑴材料一中,中共为什么要把蒋介石当作最主要的敌人之一?

答: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大规模进攻红军。

⑵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共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总方针?

答:日本侵略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⑶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的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2、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体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另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⑴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答: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⑵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主题作了怎样的努力?

答: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⑶这一努力呈现怎样的特点?

答: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革命呈现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⑷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答:只有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问答题

1、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其中中国人民取得了完全胜利的是哪一次战争?试分析中国反侵略战争胜利及失败的原因?

答: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⑵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⑶失败原因:清政府腐败,经济技术落后,封建政治制度腐朽。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①由于建立了中共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由于中共坚持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

③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侵华的大部日军和几乎全部为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④得到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⒉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请写出近代史上列强在侵华战争中烧杀抢掠的典型史实四例,并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野蛮洗劫北京城,并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在旅顺野蛮屠杀中国军民;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感受: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据此,请回答:

⑴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答:中英鸦片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⑵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各是什么?

答:三民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⑶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名称和国家的性质各是什么? 答: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国家

4、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请回答: 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三民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孙中山临终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嘱。请你根据辛亥革命的结局谈谈辛亥革命有哪些“尚未成功”之处?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政权落入袁世凯的手中,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请回答: 1 这次大会的名称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 这次大会做出了哪些重要决定?

重要决定有:通过了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当前任务是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使了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国民大革命兴起,北伐战争获得了胜利;八年艰苦抗战,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从此,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因此,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6、现在不少人受长征精神的鼓舞,重走长征路。某同学准备利用寒假参加该项活动,请你根据地图,协助他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中他将经过的省份有:(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2)、在此途中发生的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什么?说出理由。答: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由于时间有限,他想重点考察的地点有:(遵义)、(吴起镇)、(金沙江)等。他重点考察这些地方的理由是什么?(选择其中一地说明)

(4)、假如你也参加了这次旅行,走完此路后你有什么感想?

(5)、红军长征的许多地点,也是今天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你能说出这些省份吗?

(6)、今天的这场西部大开发,还需要发扬当年在这片土地上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吗?为什么?

7、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样的国内背景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0多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是曲折的,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或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8、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重点是什么?新中国外交上的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的重点是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和军事威胁政策。

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稳定了国内政局,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9、解放战争开始之初,国民党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只用三年时间,国民党反动派就败退到了台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⑴从人心向背来看: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共土改深得民意,中共在人心上占绝对优势。国统区和解放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解放战争获胜的根本原因。

⑵从党内组织情况来看:国民党内窝里斗,腐败;中共党内精诚团结。⑶从作战指导方针来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英明指挥,决策正确,灵活的战略战术。⑷从军队士气来看:中共士气高涨:国民党人心涣散。

10、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谈判有何成果?(8分)

答:(1)赢得时间准备内战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3)经过谈判斗争,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签订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1、归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分别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答:戊戌变法: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又不能发动群众,仅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的支持,自上而下的变法必然失败。

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国民革命: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器。

启示: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不可能提出科学纲领,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2、简要评价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2

第一遍粗读, 大致了解材料的大意。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解材料在课本的位置。第二遍精读材料题所设的问题。粗读材料后最好先细读一下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为带着问题再细读材料做好充分准备。目前材料题的设计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指令很强的问题, 要求总结、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观点、政策、目的、原因、要求等, 这种指令性很强的问题一般出现在前三个或两个问题材料中。另一类是指令性不强的材料题问题, 如“说明什么问题?”、“给你什么启示?”、“你得出什么结论?”、“反映了什么历史规律?”等等。读懂问题, 再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是很关键的步骤。第三遍是带着材料题的设问读材料, 主要是根据问题,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的答题信息。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 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 进行字斟句酌, 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 有的句子很长, 很难读懂;此时, 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 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 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 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 运用历史观点, 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 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阅读材料时, 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 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 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 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阅读材料时, 除读懂材料正文外, 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二、找, 解题的关键

(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 “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 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 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 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 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因为“论从史出”, 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 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 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 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 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三、答, 解题的落脚点

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

1. 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 每问具体指向, 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 如“依据材料指出……”, 答案是根据材料得来的, 不是从其他地方得来;答题时要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最好是分条阐述, 一点写一两行, 不必太啰嗦, 关键是把要点写出, 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 写得太多, 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 不仅会喧宾夺主, 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 还会浪费许多时间, 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

2. 克服思维定势, 坚持论从史出。

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 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 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 如2010年山东文综27题“哥伦布美洲发现与相遇题”, 在回答时, 要克服思维定势, 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3.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 多是原始史料, 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4. 要认真书写, 字迹一定要工整。

浅析如何解答历史材料题 篇3

历史试题材料分析四要四忌材料分析题是历史试题中的“重头戏”,也是难点之一,历来为广大师生关注,考生要想在材料解答中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做到“四要四忌”。

1.要仔细审读设问,明确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如“结合材料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等),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切记急功近利,不顾设问,漫无目的的地阅读材料,既浪费时间,又不得要领。

2.要全面研读材料,最大限度地捕捉有效信息。一般来说,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图像和材料出处等均可隐含答题信息,阅读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切记走马观花,顾此失彼。为做到这一点,应把每则材料读三遍,第一遍粗读,了解大概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关键词句;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精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关系。

3.要认真回忆教材,截取与教材及答题要求有关的史实和观点。一般来说,一个材料题可能涉及一个、两个,甚至多个知识点,回忆教材时应力求全面并與材料进行有机结合,为准确答题做好铺垫;切忌脱离教材生搬材料,白话连篇或硬套材料离题万里。

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4

一、材料一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未老身

先死,已死身不埋。——摘自《中国历史》 华东师大版

材料二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

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

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

而结束。

——摘自《中国历史》 华东师大版

1、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是什么时候?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答:19世纪上半期。清朝的闭关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而鸦片走私却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商人便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有何举动?

答:鸦片输入危害巨大。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并在虎门销烟

3、概括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答: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不是。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

府的腐败无能、综合国力落后、封建制度的落后(或以清政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封建

主义

不能对抗新兴的先进的资本主义)

二、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

胜利

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抢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

洲。„„

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法国)维克多·雨果

材料二:从前我们只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

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的回忆文

(1)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指哪两个国家?文中的“夏宫”指的是哪里?

答:英国、法国圆明园

(2)材料二中“订的那样苛刻”的条约指什么?这一条约对我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答:《马关条约》,它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使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从上述材料的史实中我们要吸取怎样的教训?

答: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是出路(或我们要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等其他类似内容)

三、“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 筐子,等着

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美)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使》

(1)文中提到的“伙伴”和“果园的主人”究竟是指谁?“果子”指什么?

答:“伙伴”指英法侵略者,“果园的主人”指中国清政府。“果子”指列强从清政府手中

非法夺取的各项侵略权益。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答:第二次鸦片战争

(3)当“伙伴”与“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美国公使出来调停时,你认为他会维护“果

园主人”的利益吗?为什么?

答:美国不会维护清政府的利益,他只会以调停为名,要求清政府妥协退让,满足英法的侵略要求。因为美国是英法的帮凶,他也想在中国夺取侵略权益。

四、“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

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全球通史》

(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答: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对文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

答: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

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清军将领抗击日军斗争。

(3)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请说说看。答: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是出路。

五、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①左宗棠进军新疆采取的军事策略和方针是什么?

答:“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军事策略和方针。

②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最后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收复新疆是自卫战争,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除伊犁)有何历史作用?

答: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④伊犁当时还被谁占据?后来是怎样收回的?新疆设立行省是哪一年?

答: 俄国;后来中国通过军事进逼和外交努力,与俄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政府

收回伊犁地区; 1884年。

六、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

后,访募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

为中外 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

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曾国藩

(1)你知道材料表述的是什么运动吗?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洋务运动,为了摆脱内忧外患,实现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的统治。

(2)请列举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各二个。

答: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写出其中二个即可)

(3)场运动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请你举例说明此结果。

答:没有(1分),洋务运动之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再次失败,所以洋务运动没有达

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分)

(4)你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答: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

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5)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它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答: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七、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

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失败? 答:甲午中日战争

(2)“割地求和”指的是清政府签订什么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答应割让了中国哪些地方给日本?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答:《马关条约》;(2分)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分)

《马关条约》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

民地化程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八、材料一: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阅《上海新报》,天下震动,闻举国延诤,都人惶骇。又闻台湾臣民不敢奉诏,思戴本朝。人心之固,斯诚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覆,数百年而得此。

材料二:不变法而割祖宗之疆土,驯至于亡,与变法而光宗庙之威灵,可以太强,孰轻孰

重,孰得孰失,必能辨之者。不揣狂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变之之法,富国为先。„„——均摘自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材料一中,“与日本议和”是指什么历史史实? 答:签订《马关条约》

(2)依据材料二指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办法是什么?答:变法图强

(3)这次“上书”的结果和影响如何?

答:结果失败,但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九、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

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独秀文存》 请问:⑴此文首先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当时中国文化界兴起了什么运动?

答:《新青年》或《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

⑵“德”、“赛”两先生实际指什么?此口号是谁最先提出的?

答:是指民主与科学;陈独秀

⑶此运动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

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发起冲击。

十、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艰难中起步。

①中国近代化历程先后主要经历了哪四次重大运动?

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②这四次运动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一位)

答:李鸿章、张之洞等;康有为、梁启超等;孙中山、黄兴等;陈独秀、李大钊等 ③这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答: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民主与科学

④这些思想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空前的解放(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⑤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可看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有什么特点?

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或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

历史诊断:下面是有关辛亥革命的一段文字,请找出4处错误并改正。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宜昌发动起义。起义取得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第二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12年为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错误:改正:错误:改正:错误:改正:错误:改正:

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主要内容中,与中国传统经济将受到严重冲击有关的内容是()

A、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山口岸

B、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C、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D、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法国D、美国

3、法国大作家雨果曾写文章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他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抢劫…….”雨果描述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太平天国运动面对的敌人是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但太平军仍勇敢作战,在浙江慈溪击毙洋枪队头目(),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A、戈登B、华尔C、义律D、西摩尔

5、新疆是我国西部的门户,19世纪60年代直接出兵新疆,建立伪政权的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法国D、浩罕国

6、()在新疆设立行省。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7、在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最后与舰共存亡的名族英雄是()

A、刘步蟾B、林永升C、邓世昌D、丁汝昌

8、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北洋舰队灭亡于()

A、平壤战役B、黄海激战C、威海卫战役D、马尾海战

9、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连年灾荒B、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民族矛盾激化D、八国联军的侵略

10、《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

A、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完全雷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洋务运动为了强兵富国,摆脱统治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提出了()的口号。

A、“扶清灭洋”B、“自强”和“求富”

C、“民主”和“科学”D、“师夷长技以制夷”

12、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校西方的()。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

C、先进的军事技术D、思想文化

13、下列学校或企业,不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B、福州船政局

C、京师同文馆D、京师大学堂

14、近代我国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感到必须建立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的学校。下列学校

中()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

C、福州船政局D、长沙时务学堂

15、“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他的主要倡议者是()。

A、康有为 和严复B、梁起超和谭嗣同

C、康有为和梁启超D、谭嗣同和严复

16、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

A、改革严重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B、维新派改革的目的是取代清政府

C、改革措施没有针对性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17、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同盟会

18、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是()。

A、黎元洪B、孙中山C、袁世凯、D、宋教仁

19、他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之一,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

A、鲁迅B、胡适C、毛泽东D、陈独秀

20、假期,学生自己设计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探寻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之路,你向他们

推荐的第一站应去()。

A、上海B、北京C、广州D、武汉

21黄埔军校的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

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从中你能感受到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不同点表现在()

A、教官由共产党人担任B、重视军事理论教育

C、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D、仅为培养军事人才。

22、北伐军讨伐的主要对象是()。

①吴佩孚②孙传芳③袁世凯④张作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3、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它代表()的利益。

A、民族资产阶级B、地主阶级

C、小资产阶级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点是()。

A、广东B、上海C、檀香山D、东京

二、填空题。(共10分)

1。、1919年6月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

3。

5、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和。

6、1905

7。

8、1895和9、19世纪,出现瓜分广州狂潮,形势已发展到“瓜分豆剖”、“揭竿斩木”的地步,这

时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的皇帝是。

10。

三、连线题。(共10分)

《南京条约》把中国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割让给俄国。《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辛丑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北京条约》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瑷珲条约》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湘江评论》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李大钊

《青春》胡适

《文学改良诌议》鲁迅

《狂人日记》毛泽东

四、简答题。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3、辛亥革命提出的“三民主义”指哪“三民”?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

问题:

1、直接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

2、它引发了什么重大事件?

答:

3、这次事件是有哪些人自发组织的?

答:

材料二:

前进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问题:

1、这是李大钊在什么运动中发表的文章?根据你的理解,李大钊对当时的中国青年寄予了什么样的希望?

答:

2、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我们又该怎么做?

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6

1.C2.A3.B4.D5.A6.D7.B8.B9.C10.A11.B12.A13.D14.D15.C16.A 17.C

18.D19.A20.A21.C22.A23.C24.A25.C26.B27.D28.A29.A30.B

31.(1)其目的是保护蒋介石集团,排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2)当时中日并未建交,日本首相访华,两国开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建交。

(3)日本领导人不顾中国人了的反对,坚持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是导致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

(4)改善中日关系的关键,在于日本领导人,他们必须像当年主张与中国建交的田中角荣首相一样,具备政治勇气,彻底地对日本在二战中所犯的罪行进行反省,以得到中国人民的谅解。

32.(1)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三大改造”期间和改革开放后。

(2)原因: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3)弊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农具。

(4)态度:热烈拥护。原因:实行这种制度,责任明确,农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生活了得到了改善。

33.(1)称大秦。

(2)中国的丝织品。

(3)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罗马皇帝的使节到洛阳进谒汉桓帝,送给汉桓帝象牙等珍贵物品。

3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必须靠发展教育才能实现,在发展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35.(1)错误:1949年9月10日。改正:1949年10月1日。

(2)错误:土地改革。改正:三大改造。

(3)错误:十一届五中全会。改正:十一届三中全会。

(4)错误:温饱。改正:小康。

(5)错误:28。改正:29。

36(1)A毛泽东,B黄继光,C周恩来,D王进喜,E邓稼先,F焦裕禄,G.雷锋,H邓小平,I袁隆平,J容国团。

(2)略。

37.(1)由于科技突飞猛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断加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给我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八六三计划”等。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科技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浅谈初中历史材料题教学 篇7

一、精心挑选材料

历史材料浩如烟海, 如何选好材料成为材料题教学的首要问题。我认为必须要依据以下原则:

1.从学生角度看, 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历史是现实的过去, 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从学生的身边找历史,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 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历史教学也就越能自然开展,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学科角度看, 要贴近教材, 注重探究,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材料的选择除了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还要从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 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 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 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这要求材料的选择要从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 选择贴近教材的材料, 同时又高于教材, 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主。

二、精心用好材料

选好历史材料后, 又该如何用好材料?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读材料, 读懂材料, 是材料题教学的第一步。对于初中生而言, 有很多史料离开教师的解读, 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经常会有许多难认难读的字词, 有时还有典故, 而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 这就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比如, 华东师大版初一历史教科书第三课《中华民族的祖先》引用了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聪明睿知, 光被遐荒。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这篇祭文需要教师的翻译和解读。又如, 《南方经济的发展》引用了“永嘉世, 天下灾。但江南, 皆康平。永嘉世, 九州空。余吴土, 盛且丰。永嘉世, 九州荒。余广州, 平且康。”也需要教师帮学生解读。

2.适当补充, 拓展思路。适当补充史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科书受篇幅的限制, 有些史料未能完整地摘引, 而在史料教学时需要作适当的补充;二是指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 也要适当补充相关史料。

“围绕某个历史专题, 历史在史料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补充, 多角度为学生展示历史问题复杂的一面,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他们逐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比如, 华东师大版初三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结束后, 教师可以补充《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内容, 并比较这三部文件。

材料一:《权利法案》

第一条:凡未经议会同意, 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为非法权力。

材料二:《独立宣言》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 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 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

材料三:《人权宣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 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十七条: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通过比较这三段材料, 可以得出《权利法案》主要是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从而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奠定了理论和法律基础。《独立宣言》一是宣布独立, 二是表达天赋人权的观念, 帮助学生分析《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 同时它也是人类的第一部“人权宣言”。而《人权宣言》主要着眼于维护私人财产, 从而得出它最能体现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 是“新社会的出生证书”。

八年级数学检测题 篇8

1.当分式■的值为0时,x的值是( )

A. 0B. 1C. -1D. -2

2.如图1,某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过点(-2,1),则此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 )

A. y=■B.y=-■

C.y=■D.y=-■

3.下列各组数分别为一个三角形三边的边长,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1,2,3B. 2,3,4C. 3,4,5D. 4,5,6

4.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CD,AD∥BC;②AB=CD,AD=BC;③AO=CO,BO=DO;④AB∥CD,AD=BC。其中一定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有( )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

5.某班班长统计去年1~8月“书香校园”活动中全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数量(单位:本),绘制了如图2的折线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极差是47B. 众数是42

C. 中位数是58D. 每月阅读数量超过40的有4个月

6.分式方程■=■的解是( )

A. x=-2B. x=2C. x=1D. x=1或x=2

7.如图3,A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上的一点,AB⊥x轴于点B,且△ABO的面积是3,则k的值是( )

A. 3B. -3C. 6D.-6

8.如图4,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 )

A. 25B. 12.5C. 9D. 8.5

9.如图5,在梯形ABCD中,AB∥CD,AD=BC,点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HGF =∠GHE B. ∠GHE =∠HEF

C. ∠HEF =∠EFG D. ∠HGF =∠HEF

10.如图6,四边形ABCD中,AC=a,BD=b,且AC⊥BD,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1B1C1D1,再顺次连接四边形A1B1C1D1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2B2C2D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四边形AnBnCnDn。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①四边形A2B2C2D2是矩形;②四边形A4B4C4D4是菱形;

③四边形A5B5C5D5的周长■;④四边形AnBnCnDn的面积是■

A. ①②B. 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二、 填空题

11.当________时,分式■有意义。

12.若点A(1,y1)、B(2,y2)是双曲线y=■上的点,则y1_______y2(填“>”“<”“=”)。

13.为备战全国皮划艇马拉松赛,甲、乙运动员进行了艰苦的训练,他们在相同条件下各划10次划艇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为0.23、0.20,则成绩较为稳定的是_________(选填“甲”或“乙”)。

14.如图7,在Rt△ABC中,∠C=90°,BC=6 cm,AC=8 cm,按图中所示方法将△BCD沿BD折叠,使点C落在AB边的C′点,那么△ADC′的面积是_______。

15.如图8,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8,BD=6,过点O作OH⊥AB,垂足为H,则点O到边AB的距离OH=_________。

16.如图9是由边长为1 m的正方形地砖铺设的地面示意图,小明沿图中所示的折线从A→B→C所走的路程为_______ m。(结果保留根号)

17.如图10,矩形ABCD中,∠BOC=120°,若将矩形沿EF折叠,则点B与点D重合, 下列结论中: ①若AB=8 cm,则AC=16 cm;② AE=OE=OF=CF;③若连接BE、DF,则图中共有4个等边三角形;④S△AOB=■S四边形DOFC。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为_______。(如果有若干个正确答案,填对全部正确答案得满分,漏填答案依次扣分,但填入错误的答案则判零分。)

三、解答题

18.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5。

19.如图11,等腰梯形ABCD中,AD∥BC,M是BC的中点,

求证:∠DAM=∠ADM。

20.已知,如图12所示,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如果AB=8 cm,BC=10 cm,求EC的长。

21.某中学开展唱歌比赛活动,九年级(1)、(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图13所示。

(1)根据图示填写下表:

(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

(3)计算两班复赛成绩的方差。

(方差公式:s2=■[(x1-■)2+(x2-■)2+…+(xn-■)2])

22.七(1)班的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小峰与小月进行跳绳比赛。在相同的时间内,小峰跳了100个,小月跳了110个。如果小月比小峰每分钟多跳20个,试求出小峰每分钟跳绳多少个?

23.如图14,已知E、F分别是?荀ABCD的边BC、AD上的点,且BE=DF。

(1)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若BC=10,∠BAC=90°,且四边形AECF是菱形,求BE的长。

1.B 2.B 3.C 4.C 5.C 6.C 7.C 8.B 9.D 10.C

11.x≠3 12.> 13.乙 14.6 cm2 15.■ 16.2■ 17.①②③

18.解:■÷■=■×■=■

当a=-5时,原式=■=■=■=3。

19.证明:因为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所以∠B=∠C,∠BAD=∠ADC。

因为M是BC的中点,所以BM=CM。

又因为AB=DC,所以△ABM≌△DCM。

所以∠BAM=∠MDC。

因为∠BAD=∠ADC,所以∠DAM=∠ADM。

20.解:连接AE,则△ADE≌△AFE,所以AF=AD=10,DE=EF。设CE=x,则EF=DE=8-x,在Rt△ABF中,BF 2=AF 2-AB2,解得BF=6,则CF=4。在Rt△CEF中,EF2=CE2+CF2,即(8-x)2=x2+16,故x=3 cm。

21.(1)填表:

(2)九(1)班成绩好些。因为两个班级的平均数都相同,九(1)班的中位数高,所以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中位数高的九(1)班成绩好些。(回答合理即可给分)

(3)s21=■=70,

s22=■=160。

22.解:设小峰每分钟跳绳x个,则小月每分钟跳绳(x+20)个,由题意得

■=■,解得x=200。

答:小峰每分钟跳绳200个。

23.(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BC,且AD=BC,所以AF∥EC,因为BE=DF,所以AF=EC,所以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上一篇:画嗅觉教案下一篇:鸿门宴优质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