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个人简历范文

2024-07-16

法律个人简历范文(通用9篇)

法律个人简历范文 篇1

浅谈中西法律文化对“ 人”的理解差异

【摘要】:中西法律文化最根本的分歧来自于对“ 人”的理解差异。由于中西法律定位不同,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便有了很大的差异。西方法律追求的是在完善法律规范下的井然有序,中华法系则是旨在消除纠纷的“无讼”。相对于西方法律文化的“市民化”倾向,中华法系则存在着“伦理化”倾向。中西法律文化也存在某些暗合。【关键词】: 中西法律文化 渊源 差异 人

前言:

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律制度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在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人民对法律的认识也不同,进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文化。中国古代在立法方面君主独揽立法权,以言代法。即法权渊源出于君主,国家制定成文法要考虑君主的喜怒哀乐,君主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

西方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语“ 法庭上见”、“ 找我的律师谈” ,己为我们所熟悉, 并让我们不断体会到了西方人强烈的法律观念和权利意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莱温斯基事件, 现任总统布什及英国首相布莱尔因对伊战争情报有误而受到本国议院的质询, 法国总理施罗德曾因染发遭到公众的诚信质疑等, 西方的政治文,化与体制也让我们感受到西方深厚的法治传统。西方人对法律、诉讼、权利与权力的看法以及相关的行为习惯、政治行为等, 展现了完全不同于我们

中国人对待这些问题的法律文化。

一、中西法律文化各自的渊源

中西法律文化最根本的分歧来自人类起源的问题。在西方, 上帝造出的亚当夏娃因为违抗了上帝的意志而落入人间, 成为人类的始祖。而在中华文明的众多传说中, 人类无一例外都是顺应天地之气所生, 是世界当然的主角。两种文明的差异出现在对人性根本的认识, 即 性恶论 和 性善论。按照一般的思维, 性恶的百姓自然需要有强大的专制统治来制恶向善, 而性善者更应当有民主自由地发扬 善 的制度与之相适应。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西方在一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后迅速进入了民主社会, 更让人惊叹的是法律中的宽容平等思想。从某个角度看, 中华法系给人最深印象的却是捍卫道德的严刑峻法和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在一定意义上它只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过程中一道可有可无的程序罢了。究其原因, 在西方人心态中, 任何人都有原罪,没有人可以高人一等, 祖先的罪过把所有后代放到了一个更低但更平等的地位上, 于是不再有权威, 人们更倾向于像自己那不安分的祖先一样相信自己,用自己的理性为社会立法。如苏格拉底所说: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人本身。这种求诸于内的思维方式让西方人在空白的基础上以完全理性而符合逻辑的方法创造规则, 这不仅有利于民主自由氛围的产生,同时也影响到法律的制订与研究。在西方,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 再到罗马法精英们, 他们的共同点是借助自由的学术空气进行广泛交流。而反观中华文明,法自然 是贯穿始终的主流思想。与天地同生的人类习惯从自己的起源之处自豪地

寻找真理。性本善 的思想也让古人们相对理性而言更注重道德。于是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缺失了一个从理论角度专门研析法律的专业法学家群体。

二、人的本质的差异

中西文化中“ 人” 的差异, 首先在于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从“ 人与禽兽之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人本质的认识, 认为人之为人, 人不同于禽兽而居于万物之首, 在于人有道德,懂得以敬重之心孝敬父母, 能知礼尚义, 重仁崇德。孔子曾指出, 所谓孝, 不仅仅是婚养, 人只有在内心懂得孝敬长辈, 才能和动物相区分, “ 不敬, 何以别乎”孟子指出, “ 无侧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人之有道也, 饱食, 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中国“人”的本质在于道德伦理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和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这就奠定了中国法律文化重道德伦理, 注重个人道德自律的基调。

三.人性善恶的差异

中西文化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差异, 直接决定了中国重德治、人治与西

。。方重法治的不同传统在中国, 孔、孟较早提出了“ 性善论” , “ 人

之初, 性本善” , 人天性为善,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信的德行, 因此人人可以通过道德教化达到向善的目标。基于对人性的乐观态度, 中国文化道德给予了非同一般的重视。在古人看来, 个人修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人性之善是否得到发

扬, 人人修善则天下就能大治。所以,高尚道德就成为个人的价值追

求, 成为协调一切社会关系的最高准则, 中国古代的法律也成为道德规则的直接表述。“ 德治”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特质, 统治者注重对人们的道德教化, 人们对政治的昌明也寄希望于统治者的“ 圣明” , 政治制度中更强调执掌权力者本身的道德自律和修 身养性, 而忽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成了中国“ 人治”传统的形成。西方的人性论, 受到了基督教“ 原罪说”的影响上帝在创世过程中, 发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 他们因此被驱逐到人间。由于祖先的罪孽, 人从出生就是有罪的,人的一生必须时刻忏悔自己的行为。宗教也对西方人的为人处事起了关键性的影响, 人们在信念中多以教义为人处世, 服从并信仰上帝和教义。这种 服从和信仰后来成为西方崇尚和信仰法律之传统的重要文化渊源。基于对人本性的深刻体察, 对人普遍的罪恶意识的警醒, 人们对政治统治者保持着警惕, 对政治的昌明也就不寄希望于统治者的高尚道德, 而是为保障自身权利发展出了一整套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进而形成了西方的法治传统。

三、人际关系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道德成为人们的根本行为准则, 道德讲究的是“ 义务” , 要求个人为他人做些什么, 人际关系便讲求“ 重义轻利” “ 义” 即道德义务, “ 利”为个人私利, 人们应淡化、排斥个人利益要求, 注重对他人的道德义务。历代儒学大师均有此类经典 论述, 先秦孟子的“ 去利怀仁义” , 西汉董仲舒的“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宋代朱熹则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 , 将

“ 重义轻利”发挥到极致。这种价值取向, 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遵循“ 义务本位” , 重义务轻权利, 这直接导致了政治上对私人财产权的漠视和人权观念的缺失。法律给百姓带来的主要不是权利保障和人格尊重, 而是义务、负担和刑罚, 因此, 百姓对法律也就没有亲近感, 长久以来便形成了中国人疏远畏惧

在西方, 自苏格拉底提出“ 认识你自己’,便萌发了个人主义观念。后来很多思想家将财产权利与社会正义联系

起来, 认为正义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财产关系的道德准则。近代文化中则认为, 个人利益是正当而崇高的道德标准, 个人利益的满足和提高合乎道德, 个人通过正当手段追求个人利益,必然会增加社会财富, 也就会增进社会道德, 因此“ 利”就等同于“ 义”。在这种文化熏陶下, 西方人在交往中毫不掩饰对私利的追求, 并形成了强烈的权利意识, 这就促使近代西方法律实现了“ 权利本位” , 强调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 私人财产权和人权的观念也就成为社会的普遍观念, 法律成为人的生存、发展和尊严的基本保障, 这便树立了西方人崇尚法律权威的意识,促成西方人亲法、爱法、守法并勇于诉 讼的心理传统法律厌恶诉讼的心。、理传统。

[ 参考文献]

[ 1] D#奈尔肯.比较法律文化论[ 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宮本忠等、「各國憲法論」、學陽書房、1982年9月30日。

[1 ]黄文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1204.[3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4.

法律个人简历范文 篇2

一、个人信息的含义

个人信息也被称为个人隐私、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而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学术界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个人信息,包括人之内心、身体、身份、地位及其他关于个人之一切事项之事实、判断、评价等之所有信息在内。”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信息是指社会中多数所不愿向外透露者(除了对朋友、家人等之外);或是个人极敏感而不愿他人知道者(如多数人不在意他人知道自己的身高,但有人则对其身高极为敏感,不欲外人知道)。”有的学者则主张,“个人信息是指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身高、人种、地址、头衔、职业、学位、生日、特征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相比而言,第一种观点对个人信息的界定过宽,而第二种观点则过窄,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因其较准确地反映了法律所应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其中,所谓“识别”,就是指信息与本人存在某一客观确定的可能性,即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把个人直接或间接地“认出来”。

二、网络下个人隐私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内容

如前所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已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即隐私权保护的主要是个人信息,因此也可称之为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权是指个人信息本人依法对其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其权利内容大体包括:

1.信息决定权。本人得以直接控制与支配其个人信息,并决定其个人信息是否被收集、处理与利用,以及以何种方式、目的、范围被收集、处理与利用的权利。

2.信息保密权。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保持信息隐秘性的权利。

3.信息查询权。本人得以查询其个人信息及其有关的处理情况,并要求答复的权利。

4.信息更正权。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对不正确、不全面、陈旧的个人信息进行更正与补充的权利,具体包括个人信息错误更正权(本人对于错误的个人信息有更正的权利)、个人信息补充权(本人对于遗漏或新发生的个人信息有补充的权利)、个人信息更新权(本人对于过时的个人信息有要求及时更新的权利)。

5.信息封锁权。在法定或约定事由出现时,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以一定的方式暂时停止信息处理的权利。

6.信息删除权。在法定或约定事由出现时,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删除其个人信息的权利。[1]

7.信息报酬请求权。本人因其个人信息被商业性利用而得以向信息处理者请求支付对价的权利。特定的信息处理者必须在对信息控制、处理与利用前后向本人提供一定的报酬。

三、个人信息采集过程中存在的侵权行为

在互联网上,用户的个人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被收集和利用是无法避免的,这势必会对用户的网络隐私权造成侵害。在网络中侵犯他人隐私权是指“未经他人许可、擅自通过网站上自己或他人的主页,将特定的他人隐私公诸于众,或擅自通过第三人、第四人等发送E-mail的方式宣扬特定的他人的隐私,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行为”。网络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一)一般侵权行为的表现

1. 个人信息搜集。

个人信息搜集包括政府部门、私营机构和新闻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非法搜集或搜集错误信息等。

2. 个人信息分析。

政府部门、私营机构、新闻机构都有可能对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很有可能产生与当事人真实情况不符的“资料形象”,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或行为。

3. 个人信息传输。

即拥有个人信息的机构、个人在未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当泄漏;擅自在网上宣扬、公布他人隐私;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个人未经授权进入他人系统收集获得资料或打扰他人安宁;未经授权截获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这类“侵权者”大多是黑客(hacker)。

4. 个人信息使用。

主要表现为学校、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等对个人信息超出原定目的使用。

5. 个人信息存储。

主要表现在非法进入私人的信息系统,或非法打开他人的电子邮箱,刺探个人信息。

(二)商业机构的侵权行为

大批专门从事网上调查业务的公司进行窥探业务,非法获取、利用他人的隐私。某些网络公司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cookie工具浏览和定时跟踪用户站上所进行的操作。Cookie将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和内容,并将详细资料发送到网络公司中,网络公司根据这些资料掌握个人的情况,并建立庞大的资料库。这可能导致某些用户重要信息的失窃,例如股票信息、信用卡资料等。或通过cookie监控用户上次网上购物的经过,然后向该用户的电子邮箱中发送相关产品的广告,或者在此基础上对用户进行分析,判断该用户的个人爱好,家庭中是否有学生、小孩或老人以及可能是做什么职业的,可能需要哪些商品等,在该用户下一次访问时首先推销与其上一次所购物品配套的其他产品或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推销单等。虽然这体现了网站的个性化服务,方便了用户,但这种做法也构成了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害。

(三)部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

有些软件或硬件厂商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埋下伏笔,用于收集消费者的隐私。例如,英特尔公司1999年就曾在其PⅢ处理器植入“安全序号”。每个使用该处理器的计算机在网络中的身份极易识别,从而可以监视用户接、收发的信息,使计算机用户的私人信息受到不适当的跟踪。对于这种侵权行为的识别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所以个人是无法得知的。这就需要特定的法律对其加以规范,因为软件和硬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性和其供应商的不同地域性,一部全球性的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对制约供应商的侵权行为是具有极大意义的。

(四)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行为

网络服务提供者包括网络连线服务提供者(IAP)、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IPP)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ICP)。商家在利润的驱使下采取种种技术手段取得上网者的信息。如当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向网络用户提供诸如邮箱、论坛或会员服务时,一般要求用户注册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或手机号码等。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了扩大网民数量,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相互交换客户信息,这是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害。当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与合作方发生分歧而自立门户是,又会出现个人数据被擅自复制的问题,两家或多家业务相同的电子商务网站拥有着同一批用户,各网站不停地往会员的电子邮箱里发邮件,或者要求会员修改密码、检查资料。未征得用户同意而对其个人数据加以复制,致使其个人数据存储于多个网站或在复制过程中灭失,这也是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害。

四、国际社会对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以各种方式获得个人信息,并由此产生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并非网络环境下独有。然而,网络具有多媒体的特点,使得快速、高效地收集、存储、修改和传播个人信息成为可能。这是传统社会所不能想象的。因此,各国均需要对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予以特别的立法规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是德国黑森州《1970年数据保护法》。此后,各国陆续颁布各具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当然,在同一大背景下,各国立法也在称谓上略有区别,形成两种模式:一是采用“个人隐私”称谓的立法例,如美国《1974年隐私权法》、加拿大《1982年隐私法》等;更多的则是采用“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等相关称谓的立法例,如德国《1977年数据保护法》(1990年、1994年、1997年、2001年修正)、瑞典《1998年个人数据法》、日本《2003年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从国际组织立法来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与欧盟的努力值得一提。前者在1980年颁布了《隐私保护与个人数据跨界流通指南》,这是国际上开展个人数据保护的标志性法律文件。该《指南》在第二章(第7-14条)国内适用的基本原则,规定了个人数据保护的八大原则。这八大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开展立法的基础。

1.限制收集的原则。应当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加以限制,收集任何数据都应当采取合法的、公正的手段;必要时,应当得到本人的同意或者告知本人。

2.资料内容完整、正确的原则。个人数据应当与使用的目的有关,且在特定目的范围内必须保持完整、正确和时新。

3.目的特定化的原则。个人数据在收集时,目的应当是确定的,禁止超出目的范围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

4.限制使用的原则。除非本人同意,或者法律另有规定,个人数据不得被公开、被他人取得或者被以特定目的以外的目的利用。

5.安全保护的原则。个人数据应当以合理的措施加以保护,避免发生个人数据的意外灭失、被不法接触、破坏、使用、修改或者泄露的风险。

6.公开的原则。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利用一般应当保持公开,本人有权知悉个人数据的收集与利用的情况;应当存在有关个人数据的开发、实践和操作规则的公开政策;应当提供现实可行的手段,证实个人数据的存在和性质、被使用的目的以及持有人身份和住址。

7.个人参与的原则。本人对他人所持有的自己数据享有如下权利:(1)从世界控制者处知道其是否保有自己的个人数据;(2)在合理期限内、在必要时以合理的费用、方式知悉有关自己的个人数据;(3)在以上请求被拒绝时提出异议;(4)对有关自己的个人数据提出合理异议时,对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完善或者补充。

8.负责解释的原则。个人数据的控制者应当对是否遵守了上述原则作出说明。

欧盟关于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的最重要规定是1995年通过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该《指令》在其第二章(第5-21条)阐述了关于传递个人数据合法性的一般规则,也确立了个人数据保护的七项基本原则:(1)没有合法根据,不得处理个人数据;(2)个人数据仅得用于数据主体同意的目的,或者数据收集时数据主体应当合理知悉的目的;(3)处理敏感个人数据时必须得到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4)个人数据必须准确,必要时应当更新;(5)数据处理与数据收集目的之间应当具有相关性、合适性;(6)数据主体应当被告知数据处理的目的等;(7)数据处理机构应当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组织安全措施,以防止处理过程中的风险。该《指令》还明确规定数据主体的权利包括四项:(1)知情权;(2)介入权;(3)异议权;(4)不受约束权。

五、我国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与完善的措施

1.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制定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或《个人隐私权法》,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宪法、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如在我国宪法第38、39、40条分别规定了一般人格权、住宅自由权、通信自由权,虽无“隐私权”字样,但隐含着对隐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但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的概念,也没有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未成年人保护法》、《人民警察法》、《商业银行法》、《律师法》等行政法律、法规也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在有关网络的法规、规章方面,1994年2月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条例》第7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此为原则性规定。1997年12月公安部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与隐私权相关的是第5条7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阅公然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信息。但此规定并未具体指明隐私权。而且这些法规、规章的大多数条款是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加以制订的,缺乏对隐私权保护的明确规定。

2.具体完善措施

第一,建立以宪法保护为中心、民法保护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保护为辅助的法律保护体系。首先,应通过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可在宪法第38条增加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侵害。”其次,通过民法典的制订,在人身权中增加隐私权的内容,可规定为:“公民享有其私人事务和资料的处理、住宅、家庭、有关财产和亲属关系中的隐私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并通过民法典规定侵害隐私权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精神损害赔偿等。再次,通过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对隐私权的保护作出规定。我国刑法对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侵犯通信秘密等二项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作了规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请于2009年2月25日开始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中,在刑法中增加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考虑到目前单位从事上述行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新的草案修改稿在上述犯罪中增加了单位犯罪的规定。草案规定,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2009年12月26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第二条中明确把隐私权纳入该法所保护的民事权益当中,并在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的立法。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只有一些相关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中。从1999年开始,新制定的法规或规范中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明显增加,其中,国务院发布的法规有约65件,由国务院职能部门发布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约有683件,由地方立法机构等发布的地方性规范约有2883件。但遗憾的是,却缺乏一部诸如《计算机信息及网络保护法》这样的基本法。为此,一是通过《计算机信息及网络保护法》的制定,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的管理,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规范网络服务商、网络使用者的权利义务,禁止通过网络散布、传播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不健康的信息。二是制订诸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或《个人数据保护法》的法律或法规。我国可以参照美国、欧盟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规定,确立一些关于对我国网络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原则:

(1)限制的原则:经本人同意以合法、公正的手段在适当场所收集;

(2)限制利用的原则:除本人同意外,不得作目的范围以外的利用;

(3)有关资料内容的原则:符合资料利用的目的,并保持资料的正确、完整,满足使用者对数据准确性的要求;

(4)目的明确公开的原则进行收集目的必须明确公开,个人信息必须是为了专门及法定的目的才能对其进行收集;

(5)公开原则:个人资料的开发、利用遵循公开的政策;

(6)个人参与的原则:个人有权利向资料管理者确认是否保存着自己的资料,并知悉个人资料的内容,还可以请求删除、更正;

(7)安全保护的原则:对资料应采取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档案中个人数据的机密,防止泄露;

(8)资料收集限制的原则:禁止对某些敏感数据的收集,比如揭示出身种族,表述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透露健康状况、性习惯或刑事犯罪记录等信息的数据;

(9)明确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原则:在立法中应当明确个人信息隐私权一旦受到侵犯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的具体的法律责任以及被侵权人采取何种措施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即救济途径。

浅议商个人法律制度 篇3

关键词:商个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小商贩

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数量最多的商主体便是商个人。 [1]商个人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我国的商事立法起步较晚,关于商个人的立法都是单行法,立法内容多有重叠或者矛盾之处,立法技术缺乏协调,导致法律间的兼容性较差,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法律适用需求,因此亟需对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商个人的规定进行合理的配备和完善。

一、商个人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工商户

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数以及注册户数的年均增长率的百分比都在两位数以上。不仅数量剧增,规模也呈现扩大的态势,雇佣人数也随之增多。这种情况与我国现行的《暂行条例》及我国学界通说认为的个体工商户雇佣人数不得超过7人的规定不适应。我认为,法律不明确规定雇佣人数就无法限定其发展的规模,也不利于国家对其进行管理和调整。也使得一些已经达到个人独资企业甚至公司成立要求的个体工商户停滞不前,不再向上发展。

个体工商户设立时需登记的主要项目在《暂行条例》中明确为九种。但09年的《意见稿》仅明确了五种,对于从业人数、资金数额以及具体的经营方式并未作出规定。这增加了个体工商户的不稳定性,也无法保障与其进行交易的相对人的权益,更不利于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察与管理。

《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了重新申请登记的情况,即经营者发生变化。而09年《意见稿》对此种情况的规定却为办理变更登记。表面看是为登记者简化了办事手续,提高了登记机构的办事效率,但却存在问题。个体工商户财产所有人、经营者、劳动者不相分离,当它的经营者发生改变时,其他的事项也会随之改变。若只规定经营者变更登记而非重新登记,监管机构就仅能知道经营者发生了变化,但却不能得知它的经营的具体范围、所经营的方式和地点、场所等是否发生变化,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监管疏漏。

(二)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有政策导向问题,也有法律制度缺失的因素。《个人独资企业法》虽明确其设立时,投资人要进行申报出资行为,但并未规定登记机关必须进行验资。由此会出现虚报出资或者出资不实的情况。监管机构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也无法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个人独资企业法》出台时,正值国家鼓励人们自主创业时期,因此对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的门槛设定较低,在法律上也未对其设立的最低资金限额作出规定。从现今发展状况来看,这种设置是有缺陷的。个人独资企业所从事的商事经营活动和组织体系较其它组织形式都要复杂,雇佣人数较多,运营成本也高,同时它还需承担经营中产生的各种税费。若没有一定数额的出资作为保障,企业难以确保持久的正常运转,会增加其不稳定性。

通过个人独资企业的债务承担方面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投资人是以个人所有的财产对企业产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但对个人财产的界定法律却未有规定。若投资人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之前,为达到不想清偿债务的目的而恶意转让个人财产时,法律也无法给予债权人有利的保护。若投资人将企业经营所得主要用于家庭生活,个人财产并没有因为企业经营而增加,甚至有可能还会减少,在此种情形下对企业产生的债务,仅由投资人本人以其个人财产进行清偿就会显失公平。

(三)小商贩

对于小商贩没有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法定程序,并且其经营地点不固定,流动性大,大多利用空地、广场等面积大的公共空间从事一些规模较小的商业活动。[2]可以看出,小商贩在实质上满足商个人的特征,属于商个人的范畴。但在09年《意见稿》颁布之前,小商贩在我国一直被命名为“无证商贩”,不属于商个人的范畴。

09年颁布的《意见稿》首次在法律上赋予了小商贩商个人的资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将小商贩作为个体工商户的一种特例来看待,即小商贩若想获得商个人资格必须申请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但小商贩在资金、文化程度、经营技术和规模上都无法达到个体工商户的标准,他们大多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从事经营,只为获取低廉的收入。若将他们视为个体工商户,无疑会增加他们的成本和经营负担。同时对其规定了严格的登记制度,即非经登记不具有商个人资格,不能进行商事经营活动。小商贩的贩卖行为具有独特的性质,即营利性与不间断性[3],且小商贩本身就具有营业权,我认为无需再经登记予以确认。

二、商个人立法趋势及几点建议

(一)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能否由统一的法律调整

现今,一些学者认为: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在设立条件、适用税则及功能性质上都已无太大区别,应将二者进行立法统一,由一部《个人独资企业法》进行调整。但我认为,不能简单的将二者由一部法律进行规制。因为其在经营规模、运营成本、债务承担上有着本质区别。相比于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所承担的法律义务也较少,适合资金较少、经营技术较差的创业者经营。

当前一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规模及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不少有实力的个体户完全达到个人独资企业的标准,此时再用现行的《暂行条例》对其进行调整显然不合适。因此应修改和完善《暂行条例》,在法律上加强监督管理机构对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的监管,同时拓宽个体户的“转型”渠道、简化手续、降低成本,鼓励发展超出规模的向上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法》中有关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的条件应该适当的提高,例如对投资人申报的出资进行实际验资、确定出资金额、具体规定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的最低资金限额,便于监管机构对其运营进行监管,也有利于其良性发展,即从设立伊始就避免良莠不齐,有利于维护市场的投资环境的建设和经济秩序的维持。同时在债务承担方面,不能简单的规定为投资人本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例如投资人将企业所获得的经营上的收入主要用于家庭生活支出的,在承担企业债务时,先由投资人本人的财产进行偿还行为,不够的那部分则由家庭共有的财产实施偿还行为。这样设置既有利于保护交易相对人的权益,也符合我国法律上的公平原则。

(二)小商贩的法律地位和相关立法

我国09年颁布的《意见稿》虽在法律上确定了小商贩的商个人资格,但同时也规定了若干限制。我认为小商贩本身已经满足了商个人所具备的特征,属于商个人的范围内,应在法律上对其资格进行无限制的确认,即不需要对其在营业过程中的可以行使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特别予以保护和约束,直接承认小商贩的营业权。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可以在法律上規定他们的经营区域和经营范围。同时不能将小商贩纳入个体工商户法律调整的范畴,因其与个体工商户是平等的商个人,并不具有法律上的从属关系,由调整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对其进行规制显然是不合适的,可以考虑将其归入未来的《商法通则》中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建伟. 对我国商个人立法的分析与反思[J]. 政法论坛,2009, (5).

[2] 苗延波. 商法总则立法研究[M].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法律服务订单[范文] 篇4

□日常法律事务

□电话咨询:无次数限制接受电话咨询各类法律事务

□现场协调:现场协助处理劳动争议、工伤事故等日常法律事务次,代表单位与相关方面谈判

□书面审查合同:书面审查一次性使用的合同次

□每月走访次,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法律知识培训:主要的、常用的、与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培训次 □年度法律顾问工作报告,结合一年来诉讼、非诉讼工作归纳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销售方面法律事务

□排查当前风险,进行风险提示

□审查、修改销售合同、运输合同及订货单、出入库单、发货单等单据 □设计对账单

□评估销售方面员工合同事务处理能力,规范销售业务流程,指导销售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控制风险

□采购方面法律事务

□排查当前风险,进行风险提示

□审查、修改采购合同及订货单、出入库单、收货单等单据

□评估采购方面员工合同事务处理能力,规范采购业务流程,指导采购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控制风险

劳动用工方面法律事务

□员工招录时风险防范,对招录程序及表格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普通员工通用劳动合同起草、审查、修改

□核心员工个性劳动合同(人次)起草、审查、修改

□员工手册、管理规范的起草、审查、修改

□商业秘密保护、竞业限制制度的设计

□离职手续办理法律风险控制

□评估行政、人事员工处理劳资法律事务的能力,规范人事管理流程,指导人事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控制风险

□服务型企事业单位用工策划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律事务

□商标:商标战略策划,提出解决方案

□专利:专利战略策划,提出解决方案

□版权:版权登记,版权保护

□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保护方案

□海关保护:知识产权海关备案,海关保护

□网络知识产权:如各类域名注册、通用网址

□知识产权立体保护:商标、专利、版权、网络等综合保护方案

□打假维权:市场侵权调查,提出综合维权方案,打击假冒维护品牌 □个性化法律服务

客户(代表)签章:

法律伴我成长范文 篇5

久长街小学六年级四班王思熠

法律,用辨黑白,惩恶扬善的程序抓住了一个个青少年罪犯,为的是让罪犯觉悟,让未犯罪的青少年引起重视。可有些青少年却轻视法律的作用,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据统计,在14岁至18岁的全部61人中盗窃犯罪人数为28人,占总数45.9%;抢劫为23人,占总数37.7%。

一天我偶然在报纸上看见一则新闻,陆某是一名在校生,以前在校的成绩十分优异,可自从迷上电子游戏以后,一个学期,几乎天天逃课,上课的时间不超过十几天,整天都呆在游戏厅里面打游戏,后来为了支付玩游戏的网费,竟然一时头脑发热偷盗同学家里两万多钱。后来被警方抓获。

在悔过书中,他沉痛地写道:我第一次在游戏厅玩电子游戏时,就被它那虚拟世界里的节奏、情节和色彩迷住了。从那时起此我无心上课,把钱和时间都花在游戏上。渐渐地我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弄到打游戏的钱,我向同学伸出了罪恶的手,最后当冰冷的手铐拷住了我的双手时,我的整个世界都沉落了,一切都凝固成了五个字“游戏结束了”。

没想到一个青少年为了玩游戏,竟然会去偷同学家的钱!作家刘青说过这样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

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方案范文 篇6

各科室、各旅行社、景区、星级饭店: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有关精神,推动旅游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根据市法治办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全市广泛开展旅游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学法用法的新高潮,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市旅游工作实际,制订“法律六进”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六五”普法实施意见,以“深入开民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的新要求,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公民宪法和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责任相一致意识,为实施依法治旅基本方略、推进旅游发展、构建和谐大冶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法律六进”活动的总体要求:

一是大力开展宪法的学习宣传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大力开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突出宣传旅游方面的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努力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维权,自觉履行义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法治文化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太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时间安排及活动要求(一)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市旅游工作实际,“法律六进”活动具体时间安排为:2013年5月至7月为启动部署阶段,主要是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启动;2013年8月至2013年12月为全面实施阶段,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强化措施,注重实效,把“法律六进”作为引导和促进公民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务求取得实效;2014年5月至201年8月为总结验收阶段,结合“六五”普法检查验收,对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情况进行自查,市旅游局将组成考核组对全市旅游系统“法律六进”活动进行全面考核,适时迎接全市检查。

(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法律六进”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法律六进”活动实施方案,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要把“法律六进”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六五”普法期间考核内容,每年进行督促检查。对活动中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个人将在“六五”普法总结验收中予以表彰奖励。

(三)各单位要定期研究“法律六进”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本地、本部们“法律六进”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法律六进”活动的形式和途径,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定期检查、考核“法律六进”活动。各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结合本单位实际,抓住“法律六进”活动的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创建活动”。要不断总结、推广“法律六进” 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指导推动“法律六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做好“法律六进”的宣传报道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及时宣传报道“法律六进”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典型经验,吸引更多的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和公民参与到活动中来,创造有利于“法律六进”活动不断深入的舆论氛围。

(五)要加强信息反馈制度,各单位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以及信息简报要及时报送市旅游局,电话:8722129,传真:8722129。

浅述对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思考 篇7

一、个人信息的内涵

信息是指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 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和目标的非随机的可鉴别的信号。个人信息的主体是个人, 从这一点出发, 描述个人特性的基本数据, 理应包含在个人信息的范围内。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主要涵盖个人数据以及经过数据加工处理后得到的数据和网上活动、网上空间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其中, 个人数据是指与已被识别或可被识别的个人相关的任何资料。[1]

个人信息是一切可以识别本人的信息的总和, 这些信息包括了一个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体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等方面, 包括个人基本生理信息、消费习惯、购物偏爱、网络行为分析、网上心理活动等。[2]

二、我国对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 我国目前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凸显的问题。由于社会观念、信息产业、科学技术以及立法规划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没有认识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因此直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对个人信息不进行保护。

目前我国直接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的数量相当有限。其中全国性的法律中仅有《护照法》、《身份证法》直接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护照法》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护照签发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因制作、签发护照而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 应当予以保密”。《身份证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因制作、发放、查验、扣押居民身份证而知悉的公民的个人信息, 应当予以保密”。

除了上述直接明确提出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的法律法规之外, 还存在一些通过规定保护人格尊严、个人隐私、个人秘密等与个人信息相关的范畴进而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享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国家的基本部门法中, 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一些与个人信息保护有关的法律条款, 例如《民法通则》关于人身权的相关规定中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刑事诉讼法》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一般也不公开审理”。[3]

(二) 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存在的缺陷

我国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条款数量较为有限、适用范围相对狭窄, 没有专门的针对所有信息控制人均适用的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重“刑事处罚”和“行政管理”, 轻“民事确权”与“民事归责”, 导致信息主体的财产及非财产损失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补偿。法律法规大部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许多条款仅仅规定了对个人信息的保密义务, 而没有规定违背该义务的后果。就保护个人信息的观念而言, 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直接保护是近几年来的新近发展趋势, 在较长时间内由于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认识, 而仅对个人信息采取了有限的间接保护措施。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这种现状, 导致了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个人信息频频遭受各种威胁。[4]

三、对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几点意见

(一) 确定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原则

结合国际立法经验, 我国未来个人信息保护法应该采取以下原则:

第一, 直接原则。个人信息原则上应该直接向本人收集。只有个人信息所有者本人, 才有权决定是否提供其个人信息。

第二, 目的明确原则。个人信息在收集时必须有明确的特定目的, 禁止超出目的范围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特定目的”对国家机关来说就是根据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需要, 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所具有的目的。

第三, 公开原则。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一般应保持公开, 本人有权知悉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利用情况。“公开”并非指个人信息内容之公开, 而是指个人信息搜集、储存、利用及提供等的公开。

第四, 完整正确原则。这一原则是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普遍遵循的原则, 具体指个人信息应该遵从其特定目的, 在特定目的范围内必须保持完整、正确、及时更新。

第五, 限制利用原则。指个人信息在利用时应该严格限定在收集的目的范围内, 不应作收集目的之外使用。

第六, 安全保护原则。指个人信息应该处于安全的保护中, 避免可能发生的个人信息的泄漏、意外灭失和不当使用。[5]

(二)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信息控制人自律和行业自律机制现阶段我国缺乏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统一性的立法, 一些信息控制人为了增强行为相对人的信心, 进而促进相关行业通过收集、处理、利用、传递个人信息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单方面作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承诺, 或制定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内部行为规范。例如, 知名的综合性网站-新浪网, 在其首页即载明了该网站的隐私保护政策。其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自律措施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该网站所收集的个人信息的种类;第二, 关于敏感个人信息保护及个人信息的使用;第三, 确立该网站隐私保护的原则;第四, 关于个人信息的更新及隐私保护政策的更新。当然, 以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状况来看, 今后还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及相关组织通力合作, 进一步提高自律机制的运行效率, 完善其不足之处, 并通过对行业自律立法进行法律保障和监督。

(三) 将保护个人信息上升到宪法的原则性高度

法律个人简历范文 篇8

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危机四伏

事实证明,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仅靠宣传教育、道德约束、技术防范、自我保护等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法律层面的支持,以对侵害个人金融信息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严厉惩处,和对其有不良动机的人加以震慑,避免和减少类似案件的发生,使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但就目前我国关于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例如对信息主体享有权利的认识不够到位、缺少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立法层级较低、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侧重点存在位移现象、对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力度欠缺、未能形成对个人金融信息的有效保护等。由于缺乏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导致当个人金融信息遭受非法侵犯后,多数获得的仅仅是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名誉补偿方式,经济和精神赔偿请求基本得不到司法部门支持。尤其是因个人金融信息泄露导致诈骗、资金被窃以及众多垃圾信息滋扰等,除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以外,民事主体难以获得经济赔偿。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被广泛运用,信息的传播与获取等更加便捷,而信息的泄漏与被盗取等也更加多发,从近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不少的的侵犯个人信息案件缘起互联网。2014年8月8日,备受境内外关注的汉弗莱、虞英曾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一案一审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起诉书指控,2009年4月至2013年7月,被告人汉弗莱和其妻子虞英曾利用在上海注册成立的摄连公司,接受境内外客户委托,对多家公司或个人进行“背景调查”。两名被告人按每条人民币800元至2000元不等的价格,先后向周某某、刘某和蔡某某(均另案处理)购买公民的户籍、出入境记录、通话记录等信息资料累计达256条,并在制作“调查报告”后卖给委托客户。

除了非法向他人购买,还有五花八门的非法手段——在代号为“黑刺李”、“丑角”、“鹅”的一个个调查项目中,他们或使用跟踪、监控等手段,或冒充公司员工、客户、投资者甚至快递员的身份秘密走访、偷拍。汉弗莱、虞英曾的供述也显示,其客户主要为在华大型跨国公司,包括制造业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涉及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16个国家。被告人汉弗莱、虞英曾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及驱逐出境、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这是中国审理的首起在华外国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也是首次对庭审进行微博直播的在华外国人犯罪案件。

个人金融信息需全方位保护

当下,因为移动商务类应用与消费者的关系更加紧密,手机游戏以及互联网理财也成为表现抢眼的网络应用,在这种新形势下,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法律不但不能缺位,更需要加强。针对我国在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应当尽快建立健全个人金融信息的法律保护体系,出台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专门法律,以完整的内容、完善的形式、完备的措施对个人金融信息实行全方位保护。

提升个人信息法律地位。要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安全权利是个人独立于隐私权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以平衡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提升社会各界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要明确个人金融信息的内涵与范围,即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开展和结算业务、防范和监控风险,向个人、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获取的与个人存在直接联系的个人信息以及衍生信息。

保障信息主体享有权利。信息主体至少应包括以下权利:知情权、选择权、访问权、异议权、索赔权。个人金融信息受害人有提起相关调查程序的权利,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受害人有权要求启动相关调查程序,申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活动,销毁非法占有的个人金融信息并交代其来源,进行自查并承担相应责任,以求在源头上避免个人金融信息的外泄;当个人金融信息跨境转移时,只有当第三国确实能够提供充分保护的情况下,管理个人金融信息的金融机构才可以向其转移相应的个人金融信息,若第三国无法提供相应的充分保护,则只有在获得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为履行信息主体与信息管理者之间的契约义务或者基于公共利益的特殊需要等法定情况下才可以转移相应个人金融信息;同时,鉴于金融机构的强势地位和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应当适当降低个人提起相关诉讼的法定条件并将主要举证责任转移给金融企业,即在涉及个人金融信息纠纷案件的司法裁决中,当客户遭到损失且无法证明损害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泄露客户个人金融信息导致的情况下,银行方面需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金融机构必须尽其责任。信息主体享有的权利,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金融机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金融企业与客户间发生业务,凡涉及到个人信息的,须双方签订保密合同,以“默示条款”的形式确立金融企业的保密义务与泄密违约赔偿责任;当金融企业需要将客户的信息披露给第三方时,必须征得客户的同意,否则即是违约;另外,鉴于个人金融信息受到的侵害多属民事性质,当侵权者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时,所做出的相关规定要更具针对性,更精准细致,更具操作性。

法律和社会科学书单范文 篇9

陈柏峰按:

1)我觉得真正的读书是不根据书单的,所以我一直对开书单不太热心。读书最好的方式是自己根据兴趣来读,因此当一些朋友和学生希望我开书单时,我总是有些为难。考虑到很多同学在读研之前基本没有读过书,现在读书不知从何开始,我勉为其难开出本书单。

2)本书单假设读者对当代中国法理学基本问题已有所了解,否则还需要了解法理学,这可以通过看杂志上的文章来达到要求。但千万不要学其中的主流写作风格,四平八稳而无实质作为,这种写作风格和视角将来肯定没有市场。

3)本书单中的书目我均读过,并认为是从事法律和社会科学,从事中国研究所必读的。读完这些书,就对法律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当代中国研究领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开始从事相关研究。

4)硕士阶段仅读这些书大概是不够的,我觉得三年读150本书并不是一个过高的要求。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应当逐渐养成买书、读书、藏书的习惯。因为书读后大多只留下一个印象,等到读其它书或写作时,往往需要找来参照,在不断的参照中,才能逐渐深化。

5)希望大家不要太把自己当作法理学或法学的研究生,而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科学研习者,因此阅读范围不要限于法理学和法学,一切社会科学都值得去读,尤其是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而且要选读其中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久经考验,不会骗人。

6)法学院爱好读书的同学一般先从法律思想史经典开始,很多老师也这么推荐。几年来,我逐渐意识到这是一条并不好的读书道路。思想是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而思想史常常屏蔽这一点,让人以为有所谓普适的思想和真理,从而认识不到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的复杂关联。

7)如果读不到30本书就可以不再需要本书单,而急切希望自己找书读,我觉得可能属于读书比较成功的。希望大家早日达到这个阶段。不要把书单当回事。

思想和社会科学经典

《论语译注》,杨伯俊注译,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俊注译,中华书局。

《荀子集解》,王先谦,中华书局。

《韩非子集解》,王先慎,中华书局。

《商君书锥指》,蒋礼宏,中华书局。

《先秦政法理论》,张伟仁,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五卷,人民出版社。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任一版本。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王绍光:《安邦之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罗岗、倪文尖主编:《90年代思想文选》,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冯象:《创世纪:传说与译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冯象:《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书店。

房龙:《圣经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柏拉图:《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商务印书馆。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商务印书馆。

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著作选读,关于阶级、资本主义相关部分。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或)《韦伯作品集》(10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

福柯:《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格尔兹:《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布迪厄:《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布迪厄:《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律社会学

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唐·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麦宜生审校,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唐·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唐越、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诺内特等:《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索琳歌尔:《妇女对法律的反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霍贝尔:《原始社会的法》,法律出版社。

外国作品还可从波斯纳文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美国法律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比较法学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法意丛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选读。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

千叶正士:《法律多元》,强世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斯普林克尔:《清代法制导论》,张守东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高见泽磨:《现代中国的纠纷与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苏力:《阅读秩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季卫东:《正义思考的轨迹》,法律出版社。

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象:《木腿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修订版。

冯象:《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

梁治平:《法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梁治平:《在边缘处思考》,法律出版社。

朱景文编:《西方后现代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

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亚新、傅郁林、范愉等著:《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等:《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法律的中国经验与西方样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昕:《论私力救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时期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强世功:《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三联书店2007年版。

强世功:《超越法学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桑本谦:《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桑本谦:《理论法学的迷雾》,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侯猛:《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朱晓阳:《罪过与惩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朱晓阳:《面向法学的语言混乱》,中央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版。郭星华、陆益龙等:《法律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对比》,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白凯:《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唐军:《蛰伏与绵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朱晓阳、侯猛编:《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研究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许烺光:《祖荫下》,载徐隆德、余伯泉编:《许烺光著作集》,台湾南天书局1997年版。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流心:《自我的他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铭铭:《溪村家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潘乃谷、王铭铭:《重归“魁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潘维:《农民与市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柠:《土地的黄昏》,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内山雅生:《二十世纪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柯文:《历史三调》,江苏人民出版社。

孔飞力:《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翟学伟:《面子·人情·关系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黄光国编:《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吴思:《潜规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清音大桥100天大干动员稿件(2013)下一篇:让亲情在心间流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