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教案设计

2024-09-21

图片两组教案设计(精选5篇)

图片两组教案设计 篇1

图片两组

学习目的:

1、学会了解图片的相关背景,准确地解读图片的内涵;

2、能为图片拟解说词。学习重难点: 1.解读图片的内涵; 2.写图片解说词。教学方法:“问题探讨”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

本文这两组图片是本专题的学习材料。两组图片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学习时要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并考虑图片可能产生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解读图片的内涵:

1、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了什么?请分别说明。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

提示点拨如下:

图片(1)中,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的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

图片(2)中,请注意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想象一下,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步伐的,和归来形成强烈的对照。

图片(3)中,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

图片(4)的提示中,特别写出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注:《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就死在这个集中营。)

2、第二组图片着重表现了什么?请分别说明。第二组图片的主题是欢庆胜利。

图片(1)记录的是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图片(2)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战时的德国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这一切。

三、写作训练: 写图片解说词。

在为图片拟解说词时,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图片拟写,再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对图片原意的阐述,也要注意有创意的表达。

四、布置作业:

1.活动体验: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2.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图片两组》教学设计 篇2

学情分析:教材中安排“战争”与“和平”两组图片的对比阅读,学生对图片背后蕴涵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不必花大精力。但把图片作为文本,如何去阅读图片,为图片配上解说词,这些却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落在此处。

教学目标:

1、学习图片鉴赏方法,能准确解读图片内容,提高读图能力。

2、认识战争的残酷与苦难,珍惜和平与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把握图片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抓住图片内容最具震撼力的细节,逐层深入解读图片,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预习:

结合图片背景,分别用几个词表述对每幅图片的初步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曾经,美国人不大注意日本人入侵中国,不注意日本军舰每天对上海的轰炸。但有一天,有这么一幅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的杂志和报纸上,突然之间,亚洲的战争有了意义。愤怒的美国要求日本停止轰炸。日本人声称照片是伪造的。可是,这张照片已经在美国人民的良知上发生了重大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图片两组》中的“图一”。

二、仔细观察图片一:掌握解读图片的方法,学习陈述图片内容、概括图片主题意义、拟写图片标题、拟写图片解说词。

(一)在这幅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画面内容:

环境背景:坍塌的建筑物,一片狼藉。

中心人物:一个坐在地上哭泣的孩子,脸上有大片污迹(血迹),身上的衣服破烂。

联想:

为什么一片狼藉?孩子的父母呢?

创作背景:

1937年8月28日下午4时,日本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等候撤离的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

主题意义:

日本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

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

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小结读图方法:

1、观察画面内容

2、把握中心内容(抓住细节部分)

3、展开联想想象

4、结合背景信息

5、思考主题意义

由表及里,以小见大。

(二)请为这幅图片拟一个标题

示例1:妈妈,你在哪里?

示例:2:希望在废墟中哭泣。

明确:

标题有揭示图片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

标题要概括、简洁、深刻。

标题可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也可直接以讽刺主体命名,注意把握细节。

(三)请为这幅图片写一段解说词

明确一: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读者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

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明确二:如何拟写解说词

1、描绘图片表现的场景

2、抓住震撼人心的细节

3、想象图片背后的故事

4、揭示图片蕴含的主题

图一解说词示例一: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分析:主体不辨,详略不当。理由:人物摄影图片的主要形象(主体)应该是图片中的人,细节是指跟主体有关的物品、动作、表情、声音等,它最能揭示图片的内涵。人物摄影图片的主体是人,背景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二者之间是主次关系。这段解说词喧宾夺主,除了末句涉及图片的主体小男孩及其无助哭泣的细节外,其余的大部分文字都在对图片的背景进行描摹,导致主次失当。

图一解说词示例二:孩子,你哭了吗?你怎么哭了呢?天哪,你这么小的天使怎么会这么脏啊!一身的灰尘,破旧的衣服,满脸的血污。我可爱的小天使啊,你的爸爸妈妈呢?你的家呢?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啊?你一个人在这个又破又乱又脏的废墟上,想哭是应该的,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还是口渴难耐,或者是肚子饿极了吧!

分析:想象随意,情理不合。合理的联想想象,就是紧密结合图片的实际内容,融入图片情境,体会图片人物的感受,既不能囿于图片内容,又不能天马行空脱离图片实际。有关孩子哭泣原因的想象显然偏离了图片的主题。因为摄影者捕捉这个历史瞬间的意图很明显,是要反映战争中人的遭遇,而不是孩子生理上的饥渴,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想象时必须紧密围绕图片的主体,结合图片的主题,再现图片背后的故事。

图一解说词示例三:

在流血漂橹的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上传来了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那是一个刚在日寇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小孩在无助的哭号。你看,他满脸的鲜血;你瞧,他稚嫩的小嘴已经干裂;再看他眼神所指的方向,是许多交错纵横的尸体。他的家人再也不能给他带来欢笑和幸福,战争使他们只能两地相隔,永不相见!

三、我来试试

选择第二幅图片,说说它的画面内容和主题意义,并为它拟写一个标题和一段解说词。

1、第二幅:中心内容:一名士兵拥抱他的爱人。

环境背景:空旷的场地。

细节观察:一只手,一条腿,头上的纱布,横着的一根拐杖。(不是凯旋,捡了条命回来)

信息搜索:美国越战结束,妻子在机场等候归来的丈夫。

情节想象:年轻人相亲相爱,新婚不久,美国对越南宣战。他出征,迈着军人雄健的步伐。今天他归来……(由学生想象情节)

标题:

《战争的烙印》、《残缺的重逢》、《无言的瞬间》

解说词:

战后亲人的拥抱如此坚定有力。战场上归来的战士,褪去强悍的外表,却增添了失腿的烦恼,而那一个热烈的拥抱,也许是最好的止痛剂,让战士忘却战争的痛苦;妻子的双臂也许是他最好的拐杖,让他度过余下的美好时光。甩掉拐杖,甩掉战争的残忍,甩掉一生的阴影。

2、第三幅:

图三要点:

中心内容:父亲拥抱儿子。

细节观察:父亲的痛苦与无奈的表情,孩子的哭泣;父亲的手,一手握小孩,一手端枪(一端是亲情,一端是国家,他会选择什么)。士兵手中的枪,枪表明了要上战场。父子离别时的那种表情,儿子十分地悲伤,父亲十分地无奈。战争导致了父子离别,妻离子散。

情节想象:孩子刚过完生日,还来不及好好地摆弄父亲买的生日礼物,父亲就要上前线了。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

图三标题:《沉默的泪水》、《无奈的亲吻》、《父与子》、《离别》、《无奈的哭泣》、《抉择》、《爸爸,别去》

解说词:

孩子,你的哭泣,撕碎了我的心。孩子,我多想丢掉手中的枪,永远抓住你的手,陪伴在你的身旁。可是,我是军人,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孩子,请原谅我的残忍,请允许我和你作最后的吻别。

3、第四幅:中心内容:迈步的孩子,一边路旁成堆的尸体。

环境背景:宽阔的路面,葱郁的树林。(和死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细节观察:孩子神情坦然(麻木),步伐从容,扭头不看左侧。

信息搜索:宁静的中午,纳粹溃逃,德国贝尔森集中营。

情节想象:天气晴好,小男孩出来玩耍……

标题:

《孤独的旅程》、《哪里才是尽头》、《失色的心灵》、《黑色的童年》、《我要回家》

解说词:

宁静的中午,贝尔森集中营内,道路旁横陈着被纳粹折磨致死的尸体。小男孩若无其事走在路上,脸转向一旁。对散发阵阵恶臭的尸体早已麻木,死亡对他来讲已不再陌生,麻木的眼神让看到的人都感到心痛。

四、总结

本课用两组对比鲜明的图片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由图片到文字的延伸扩展,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摧残和灾难,让我们祈祷和平,远离战争。

8《图片两组》教案(最新) 篇3

浦培根

图片两组

教学目的: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本可通过几幅有关战争的图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增强他们的和平意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使学生的和平意识得到增强,同时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欣赏图片。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的重点在于弄清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搞清楚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

2、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几位作家的小说和日记,已经了解到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情况。相信你们已经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社会的摧残有了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但是那毕竟是文字的东西,不够直观。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中比较直观的方式——图片的形式来了解一下战争到底给我们带了了什么?战争之后留给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

二、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

三、课文讲解:

(一):第一组图片: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第一组图片,在看图片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提示。在看图片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文字说明和你们平时的知识积累作为你看这些图片的背景知识。相信你们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一定能读懂这些图片。看完这些图片后请你们回答我的问题。

1、你能够从图一、二中看出那些细节?

图一:图中的的小孩,失去了父母,已经受伤,他无助地哭号,背后是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瓦砾堆和废弃的车轨。

(原照片有这样的说明:“美国人不大注意日本人蜂拥入侵中国,不大注意吊眼睛民族的战争和它的东方式的野蛮,没有什么人注意蒋介石军队在上海的殊死战斗,也不注意日本飞机军舰每天对它的轰炸。”而记者王小亭拍下的这张照片告诉世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干了些什么。“两个星期之后,这幅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的电视、杂志和报纸上。突然之间,通过这个小小的哭叫着的孩子,亚洲的战争有了意义。愤怒的美国要求日本停止轰炸。美国把炸弹的原料、废钢铁卖给日本,引发了一阵怒潮。日本人声称照片是伪造的。他们悬赏购买王小亭的脑袋,王逃到英国保护下的香港去。可是,这张照片已经在美国人民的良知上发生了作用。”)

图二:空旷的飞机场上横着拐杖,从他的妻子的左腿处可以看到另外一根拐杖,还有他只有一条腿,他出征的时候是迈着军人的步伐的,归来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和他的妻子拥抱时只用了一条手臂。

(越南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余人,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给美国人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美国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2、图二中的军人丈夫在拥抱时为什么只用一条手臂呢?

战争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他不得不拄着双拐,在和妻子拥抱的时候也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拄着拐杖,是战争夺去了他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正常动作啊。可见战争使正常人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3、对比第一和第二幅图片后你会想到什么?

第一幅图片中的受伤孩子是被侵略国家的人,而第二幅图片中受害的是侵略国家的军人。无论是被侵略国家,还是侵略者的国家在战争中都一样会受到摧残。

4、再看第三幅图片,看看这幅图片有什么细节?

图三:士兵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枪的。孩子是哭泣的,父亲的表情是悲伤的。

5、这时候父亲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左右为难,依依不舍。

6、对比第二幅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这位父亲这次去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可能死、可能残疾、可能完好的回来,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7、下面看第四幅图片,你会看到什么细节?

图四:注意这幅图片的文字说明,是一个“宁静的中午”,尸体遍地,而孩子的表情是没有恐惧感的,是平静的。

7、那这个小孩为什么不害怕呢?也就是说这对这个小孩的童年记忆会有什么创伤呢?

他在集中营里看到的这种情况已经很多了,在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对这个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如果同学们在回答第四幅图片的孩子的表情是恐惧的时候,我要反问:你怎么看出他是恐惧的,说出你的理由?引导:如果他的表情是恐惧的,那他为什么会离着这些尸体这么近呢?再看他所迈的步伐,为什么会是很小呢?如果你们在害怕的时候,你会很从容的迈着四方步吗?我想你们一定会是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或者要快步走,对吗?再看小孩子,他距离尸体很近,步子很悠闲。](二战结束时期,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各地发现了几十座纳粹集中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特雷布林卡、贝尔麦和奥斯威辛死亡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威辛死亡营,那里曾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杀死12000名受难者。

国际组织估计,犹太人死亡总数是600万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智力迟钝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也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方案”的受害者。德国法西斯犯下了灭绝人类的滔天暴行。

英国公众档案处日前公开有关二次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大屠杀暴行的机密档案,披露了当时在纳粹集中营内用活人作医学试验品,以及犹太人被迫吃人肉充饥的各种恐怖事件,令人毛骨悚然。

位于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官员表示,他曾亲眼目睹五百名俄罗斯人赤裸地步入毒气室。由于毒气室内过分挤迫,以致被毒死的人死后姿势仍是僵硬地“站”。)

8、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二).第二组图片: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二组图片。同学们还是按照看第一组图片的要求来看这一组图片,然后回答我的问题。我留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来看图。

1、你从图中看出了哪些细节?

首先看共同的细节就是什么?笑容。图一: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了十四年的苦难,在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无论对谁而言,十四年都是多么漫长的岁月!他们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图二: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须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要注意一个细节,黄面的左上角有两位军人在注视着他们。)苏教版第二册教案

浦培根

2、看完了这些细节,那么你已经注意到了第二幅图片中的军人?那军人的表情是什么样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呢?

首先是他们保卫了和平,抵制了侵略,再者,他们也不用流血牺牲了,还有,他们也被庆祝的人们的欢乐情绪所感染。

3、看出了图片中的细节,归纳一下这两幅图片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

4、我们再回到第一组图片,对比第一组图片和第二组图片,你会得到什么呢?

第一组图片是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第二组图片是表现人们庆祝和平,那联系起来,就是人们厌恶战争,向往和平。

5、这篇课文相比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在课文的开头已经讲过了。大家好好回忆一下。(图片的形式作为课文)

6.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板书:读图技巧:把握图片的中心事物;抓住图片的细节刻画(外貌、动作、神态、心理);体会图片背景的作用;联想图片背后的故事;揣摩图片表达的主题。

例:图一的解说词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四、总结全课:

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你们应该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琢磨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战争这么可恶,为什么还会爆发战争?同学历史政治知识要比老师丰富,请同学们说说引起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从20世纪十大战争的浏览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来,战争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种原因:资源掠夺,经济侵略,领土纷争,宗教问题,种族冲突,民族文化。

图片两组教案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5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

2、能用添上一和去一的方法使两组物体数量相等。

3、在活动中能倾听同伴的发言。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森林背景图,一只小狗,四只小猫,三只兔子,五条小鱼,四个胡萝卜。

学具准备:卡片,铅笔。

【活动过程】

一、以小狗生日为情景,引出活动。

1、通过游戏,复习5以内的数的认识。

师: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请了好朋友一起在森林里为它庆祝生日。

师:谁来了呀?来了几只?(三只小猫)你能做和小猫数量一样多的动作来告诉我吗?

师:还有谁来了?有多少只?(四只小兔)请你做和小兔数量一样多的动作吧!

师:这么多好朋友来了,小狗真开心,过生日之前,它和好朋友玩了一个游戏,什么游戏呢?小狗说,有的树后面藏了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不同数字和不同数量的物体,当小狗找出一张卡片时,它的好朋友就要做一张和卡片数量一样多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教师可以适当地和孩子一起做)

2、通过给小狗过生日,初步感知5以内前后数的关系,并学会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两组数量相等。

师:树上的卡片都找出来了,游戏也结束了。生日就要开始了,小狗为好朋友准备了它们爱吃的食物。为小猫准备了小鱼,为小兔准备了胡萝卜,可是小狗不知道小鱼和胡萝卜够不够,用什么方法可以一眼就看出胡萝卜和小鱼够不够呢?(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师:你发现了什么呀?谁更多?谁更少呢?(要求幼儿要完整描述发现的过程,同时引导幼儿知道5比4多1,4比5少1)它们数量不一样,那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变成一样多呢?(引导幼儿说去掉的方法)

小结:在更多的地方去掉一个,可以使两组数量相等。

师:除了用去掉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幼儿说添一的方法)

小结:在更少的地方天伤一个,也可以使两组数量变得一样多。

总结:原来呀,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去掉一个,在更少的地方添上一个,都可以使两组数量变得一样多。

二、通过帮助小动物,让幼儿进行实践操作。

1、激起孩子们操作的兴趣师:过生日可真高兴,可小猫和小兔的生日礼物还没给小狗呢,它们的礼物还放在了你们桌面上的篮子里,篮子里有很多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两种不同的礼物,礼物数量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小狗和小猫说要把卡片上的两种不同数量的礼物变成一样多,再送给小狗,还请你们帮忙呢!你们愿意吗?

(教师示范操作)

2、教师巡视幼儿操作,对于角落的幼儿及时指导。

3、请一些小朋友来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三、活动结束

师:是不是还有好多的卡片上的礼物没有变成一样多呀?那吴老师把它们放在区角里,我们在区角活动的时候,再继续帮助他们做好吗?现在请小朋友收拾好卡片和铅笔。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插入图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将剪贴画及文件中的图片插入到Word文档中的方法。2.图文并茂地修饰文档,感受创造的乐趣。3.在学习中锻炼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插入剪贴画、设置环绕方式;

2、图文搭配的合理、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关于世博的文档及图片。将背景图片发送到示例图片文件夹中,将学生文件发送到桌面。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小动物啊? 生:喜欢!

师:那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小动物吧!同学们都喜欢些什么动物啊? 生:(很多答案)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动物?

生:(很多答案)

师:老师最喜欢小狗!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老师喜欢的小狗吧!(打开第一个纯文本的介绍)师:(一一介绍)怎么样?同学们认识它们了吗? 生:(没精打采)没认识!

师:大家别不开心!老师再介绍一遍!

(打开另外一个)

师:同学们现在对老师喜欢的小狗有印象了吧!

生:嗯!

师:为什么同样的介绍,同学们对它们的印象就不一样呢? 生:有图片!

师:对,那同学们知道怎么去插入图片吗?(学生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那今天老师就教大家在WORD中插入图片!

二、新授:

1、插入剪贴画

⑴.同学们仔细看一下,我们这边这个动物的图标是怎么放上去的?(提醒大家仔细看好)⑵.操作步骤:

第一步:点击打开“插入”菜单,选择“图片”命令中的“剪贴画”选项。

第二步:点击“剪贴画”打开“插入剪贴画”对话框。(演示)在这个对话框中按类别对剪贴画进行了分类。我们来看看。这是“动物”类别,点击可以看到有许多动物的剪贴画。点击这是后退,回到类别列表中。这是自然界类别,有许多自然界的剪贴画。

第三步:选中与文章主题相吻合的的剪贴画,通过“插入剪辑”命令将图片插入到文章中。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小动物,那就选择小动物的图片。

⑶.学生练习。打开D盘上的《我喜爱的小动物》这篇文章。试着给这篇文章插入合适的剪贴画。不清楚的可以与相邻的同学相互讨论,也可以看着前面的提示来一步一步的完成。

⑷.反馈。

师:掌握了吗?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演示给大家看看。(边演示边讲操作步骤)。⑸.设置图片大小、移动图片到合适的位置。

把鼠标移动到剪贴画中,点击鼠标,你发现剪贴画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多了一个方框,四周有八个正方形的点。)

对这就是选定剪贴画。八个点是控制剪贴画大小的控制点,再看老师操作一遍。(改变大小移动剪贴画到不同的位置)

同学们试着调整你所插入的剪贴画的大小,并把它移动到不同的位置。

(6)、小结上一步操作。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插入剪贴画,用调节点设置图片的大小,并且知道移动剪贴画到合适的位置。你们真了不起!

2、设置环绕方式:(合作自学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放在文章中,文字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文字不紧凑了。

师:是的文字变的不紧凑了,那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分组合作自学探究。)反馈:(看你们会合作、会自学、会探讨老师真高兴,同学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

3、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同学们都掌握了图文混合排版的方法了。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我们已经修改了文章,使文章的排版变得更加漂亮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⑴.出示当前未完成的作品与完成的作品比较,学生讨论,与我们插入的剪贴画相比,有什么变化?

⑵.剪贴画里的图片还不够丰富,我们还可以把这些小狗的照片放上去,我们可以去网上找好多好多电脑里没有的狗狗照片。教师演示:在[插入]菜单中选择[图片],单击[来自文件],就会出现插入图片的对话框。在“查找范围”右边的下拉式按钮上单击,可以选择图片存放的文件夹,然后选择要插入的图片,单击[插入]按钮,就大功告成了。

⑶.用你们所学的知识,给D盘《我喜爱的小动物》一文插入图片,发挥你们的创意,争取做得美观。注意插入的图片与文章内容相吻合。作品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

评价:学生自己评价、他人评价、老师评价 总结:

学生总结:

上一篇:电影《南京》观后感400字下一篇:《快乐的小机灵》中班游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