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源

2024-05-30

图片资源(共12篇)

图片资源 篇1

当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交流摄影心得。许多人借助各式各样的网络应用,发表自己的摄影作品同时,也欣赏着别人的佳作。在这些网络应用中,图片资源的评价子系统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用户有寻找高品质资源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图片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估。

但是网络上的图片资源有别于传统的图片资源。首先,网络图片资源的发布是没有约束的,不像传统的图片出版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把关,这就造成了网络上的各种图片资源良莠不齐。其次,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包括公司、机构、个人等在内的各种主体都会发布海量的图片资源。这就导致用户在面对大量的图片资源时要付出不少时间和努力才能找到想要的图片资源。最后网络上的图片资源发布是无序的,只是简单的存储堆砌,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

由此可见,在图片资源的管理上,实施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可去粗存精,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图片资源。而现有的图片资源相关的网络应用,在评价系统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性、系统性,大部分也忽略了网络用户的评价能力参差不齐这一事实。所以本文希望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套网络图片资源的评价体系。

1 评价体系概述

为了更客观的对图片资源进行评分,评价体系被设计为综合考虑了多个不同的因素,最终对每个图片资源给出一个综合评分。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对图片资源的直接评分,有些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图片资源质量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专家评分。系统中引入一类特殊的用户—专家,他们作为权威可以对图片资源进行评分,也负责一部分对普通用户的监督管理工作。

2)普通用户评分。普通用户也会对图片资源评分,同时系统还会对每个普通用户的评价能力进行评估。

3)客观数据得分。根据图片资源的点赞数、下载量、获奖信息等数据对图片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估。

针对一个图片资源,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别评估,每个方面得出一个数值评分,最后加权平均所得就是该图片资源的综合评分,公式如下:

其中Wspe,Wcom,Wobj均为加权系数,作为系统参数可以调整。

2 专家评分

相对于“普通用户”,评价体系中将引入“专家”这一特殊用户。专家是经由挑选、认证等产生的,是在摄影领域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

专家需要分级,分级的作用是使得专家根据层次分工,减少高级专家的工作量。专家的分级层次是树型结构,即整个系统有唯一的最高级别专家,所有其他级别的专家都有唯一的直接上级专家。一个最低级别的专家负责一个区级行政区内普通用户上传的图片资源的评分,考虑到普通用户的地理区域分布不平衡,可以有多个低级专家负责同一个普通用户较多的行政区。为了减少工作量,上级专家可以只对下级专家已评分的图片资源进行审核或重新评分。每个图片资源仅有一个专家评分,因此高级别专家的评分会覆盖低级别专家的评分。

3 普通用户评分

不同的普通用户因为各种原因对图片资源的评价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所以不同普通用户的评分对于图片资源最终评分的影响力也应当不同。因此,评价体系中需要对普通用户的评价能力进行评估。

定义普通用户的评价能力是在[0,1]范围内的数,数值越大,表示评价能力越高,反之评价能力越低。

当普通用户注册完后,系统需要给定一个初始评价能力,这是通过两个步骤来完成的。系统创建一个普通用户时,该用户的评价能力的值等于Default Eval。然后,当普通用户第一次登录系统时,可以选择是否参加一次测试,该测试的目的是对用户的图片鉴赏能力进行评估。如果用户不参加测试,测试得分就为0。测试的分数会被转化为一个百分比小数,然后这个值以Wtest作为权重增加到评价能力中去。这样做的用意是,每个普通用户在注册完毕后都会有一个系统默认的(但较低的)评价能力,通过完成图片鉴赏能力测试,提高自己的初始评价能力。这一部分用公式表达为:

其中,Default Eval,Wtest都是作为系统参数,可以调整。

专家评分可以认为是图片资源真实品质的重要参考,因此把专家评分与普通用户的评分作比较,进而对评价能力进行修正。修正的基本思路就是:针对某个图片资源,如果普通用户的评分与专家评分比较接近,那么就增大他的评价能力,反之则减少;并且普通用户的评分与专家评分越接近,评价能力增大的量就越大,反之减少的量就越大。

考虑到普通用户的图片鉴赏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对评价能力的修正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然后根据这段时间内的新产生的评分进行修正。计算新的评价能力时,先计算评价能力修正量,然后把这个修正量加到原来的评价能力上产生新的评价能力。具体算法如下:

这个公式中,求和的每一个分量表示一次评分产生的修正量,将这些修正量加起来则表示出了这段时间内新产生的评分的总的修正量。针对一次评分产生的修正量:绝对值部分计算出了普通用户评分与专家评分之间的差距。参数Base Offset控制的是这个差距在多大范围内被认为是两者比较接近的,易见当这个评分差距不超过Base Offset时,修正量将为正值(意味着将会增加评价能力),且评分差距越小,这个值越大,反之这个评分差距超过Base Offset时,修正量将为负值,且评分差距越大,这个值越小。参数P控制了每次评分产生的修正量对总修正量的贡献,使得用户评价能力不至于过快的增长或减少。举例来说,取Base Offset为10,P为0.0001,则仅当专家评分与普通用户评分的差距不超过10时,才会使评价能力增加;同时,理想情况下即使连续100次普通用户评分与专家评分完全一样,评价能力也将只是增加0.1。

评价能力修正量计算完后,就要更新评价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评估了普通用户的评价能力后,就可以计算出图片资源的普通用户评分了。这里假设某个图片资源共有n个普通用户对它进行了评分,则它的普通用户评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4 客观数据得分

客观数据得分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图片资源的点赞数和下载量,另一部分来自图片资源的荣誉证明。

图片资源的点赞数和下载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图片资源的受欢迎程度和艺术品质。从用户操作的习惯而言,点赞相对于下载是一个更容易也更频繁的操作,但一旦用户下载了图片资源,也说明用户对此图片资源的喜爱程度超过了点赞,因此下载量应当比点赞数对评分具有更高的比重。此外,一些旧的图片资源因为发布时间早,已经积累了不少点赞数和下载量,而一些新的优秀图片资源因为发布时间晚,还未积累起足够的人气。因此,简单地拿点赞数和下载量的绝对量去比较不同图片资源的优劣是不公平的。所以,点赞数和下载量在初期应当促进评分的较快增长,而积累到一处程度后,又要弱化这两个因素,使之产生的影响不再那么大。综上所述,给出如下的计算公式:

对数曲线的形状比较符合前述的特性:在自变量较小时函数增长较快,超过一定值后增长率又减到很小。系统参数base控制了这个对数函数的形状。因为最终的得分是百分制,需要将这两个对数的加权和映射到区间[0,100],所以这个加权的对数和要除以它可能达到的最大值。点赞数一定不会超过总的用户数,但是用户可能会多次下载同一个图片,所以这里做了这样的假定,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只会对同一个图片资源下载一次。然而为了防止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载量很大导致超过了总的用户数,所以最后还是用min函数保证这个百分比不会超过1。

此外,图片资源如果获得了荣誉,可以由专家根据荣誉的高低指定一个额外的加分,以增加该资源的客观数据得分,当然加分后的得分不能超过100。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网络图片资源设计了一个评价体系,该体系中引入了专家机制、用户评价能力评估以及对客观数据的利用,综合这些因素来对图片资源的品质进行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价。

摘要:该文设计了一个针对网络图片资源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图片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估:1)专家评分。专家作为权威对图片资源的评分,是一个重要的评分参考。2)对普通用户进行评价能力的评估。不同的普通用户对图片资源的评价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设计了一些方法对普通用户的评价能力进行评估。3)客观数据得分。图片的相关客观数据也能反映出图片资源的品质:比如图片的点赞数、下载量,还有图片资源的获奖荣誉等。

关键词:图片资源,评价体系,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庆华.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测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矫健,刘煜,郑恒.基于AHP-BN的网络信息资源综合评价的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9):66-71.

[3]崔双江.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J].图书馆学刊,2007(3):101-103.

[4]陆宝益.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J].情报学报,2002,21(1):71-76.

[5]侯立宏,朱庆华.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06,25(5).

[6]陈文静,陈耀盛.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述评[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1).

图片资源 篇2

这是时间的轮回,希望你的人生无怨无悔,这是四季的交换,祝福你的人生永远灿烂,这是真心的祈祷,祝福朋友生日快乐,心想事成。

一生开始的大祝福,一路匆匆的小祝福,每次点燃蜡烛的新祝福,每次吹灭蜡烛的老祝福,生日快乐,你要永远幸福。

朋友是读不完的情,写不完的意,是一本看不倦的书,听也听不厌的歌。你我情谊,珍藏在梦里,存留在心里。今日又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一切如意。

让短信捎给你我的祝福言语,浓浓情意都在这一份真挚的心意里,愿你的生日充满无穷的快乐,愿你明天的回忆温馨,愿你在新的一岁里梦想成真!

奏响优美的旋律,放飞喜悦的心绪;打开生日的礼物,踏上开心的道路;切开甜蜜的蛋糕,投入温暖的怀抱;吹灭生日的蜡烛,许下美好的祝福。祝:生日快乐!

柔柔的风,把我深深的思念缠绕,化作真真的祝福,飘啊飘,轻轻飘落你身边,你要静静地倾听风的声音,用心感受那一份惬意,那是我在祝福你生日快乐。

让我的祝福穿过大街小巷的电线杆,掠过滚滚长江的急流险滩,踏过万里长城的块块青砖,爬上那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向你的方向嗷嗷的呼喊:生日快乐!

祝福万千总是情,福达五洲天地定,生生不息生日庆,日日平安蛋糕订。快刀切下喜与悲,乐事喜事一大堆,我祝福生日快乐,你开心快乐入睡。

你知道的,我很穷,可是在生日这天我不能不有所表示啊!于是我搜遍全身,还是找到了一样东西,他叫祝福,我把她装在手机里,悄悄的发给你,让她围绕着你,让你一生幸福快乐。

今天是你生日,虽然没有五星级的酒店给你开餐,却有三星级的祝福给你问候,福星照亮你前程,禄星带给你好运,寿星保佑你健康,朋友,生日快乐。

春夏秋冬因为今日才流转,日夜交替因为今天才变换,日月星辰因为今日才灿烂,绵绵祝福因为今天才出现,天使诞生人世间,让我用心来祝愿:生日快乐!

好的风景我会留恋,好的瞬间我会留住,好的节日我会期盼,好的朋友我会想念,好的祝福我会给你,年年此日我会准时送上祝福,祝你生日快乐!

图片资源 篇3

一、图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图片来表达,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具有历史特色的图片,它能够简明、形象、灵活地表达历史信息,直接将历史展现在学生眼前,拉近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不仅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也给历史教学注入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历史图片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加强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图片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片可以帮助教师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王里解知识难点。在观察图片的同时,学生读图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例如,在讲解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直观、形象的特性,将知识讲解与图片展示相结合,以加深学生记忆。通过灵活运用,将图片编排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从感性升华到理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材中图片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

1.利用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历史的兴趣。

在教学中。图片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创设特定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的作用。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通过图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情况,形象展示了当时的生产条件,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由此可见,图片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增强其求知的欲望。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还注重利用图片构建开放性课堂,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举行临摹比赛,让学生临摹教材上的图片,然后进行评比,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2.利用图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材中的图片就可作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切入点。图片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且效果显著。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历史图片所反映的信息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别,如历史政治经济图、历史战争图等都蕴含着很多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观察能力。②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比较在历史学习中十分重要,对历史图片进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因此学生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③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历史事件发生时间都比较久远,因而对历史图片的学习需要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深切地体会历史图片的内涵。例如,教材中一张展现古代耕种场景的图片,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古代人的生活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的认识。

3.利用图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历史图片所具有的思想教育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图片能够反映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和鼓舞人心的爱国精神,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珍贵资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资源 篇4

一、利用图片资源向导入呈现环节要效率

1.利用图片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期待,促进学生学习,关乎一堂课能否成功。本人认为利用教材中幽默诙谐的卡通图画导入课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图画主要集中在Section A 1a和Just for Fun部分。

例如在Book 8AUnit 10“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中,教师可以先利用“Just for Fun”中老鼠老师和学生们谈论理想的漫画引出这个单元的主题———“用be going to do sth谈论理想”。通过风趣幽默的漫画来激发学生谈论各自理想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和“I’m going to be...”的句型。然后利用Section A 1a中的图片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回答更加丰富多彩,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图片资源,展示异国文化和风俗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有的学生虽然学得很认真,但总不能很好地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学得也很吃力,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切联系的,而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为了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必须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人们对新事物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准确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教材中贴近生活、真实可靠的图片是最好的助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书本上的图片,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一些他们从没接触过的新鲜事物。例如在英语教材中出现了很多西方特有的食品,有很多是学生没有尝过甚至没有看到过的,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也不可能一一拿出来给学生看,这个时候书本上的图片就直观地回答了学生“这是什么”的疑问。

3.利用图片资源,通过“听”来学习语言

在《新目标英语》中,听力不再是为了单纯地操练巩固已学的语言,而更多的是用来呈现新的语言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要能够通过听力来习得新的知识,这主要体现在Section A 1b,2a,2b和Section B 2a,2b当中。因此听录音分析图片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技能,要能很好地掌握这一技能,就少不了平时的操练。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长期忽视听力,有的学生在听了一段之后就失去兴趣,甚至懒得去听。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听力训练,理解听力材料,找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呢?在听力中穿插的图片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时,教师要能够使作为练习题目的图片反过来为我们的听力服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去猜测听力的内容,展开联想。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得了学习成就感,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听力难度,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听前得到帮助,不至于听不下去。

例如Book 8A Unit 6“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Section A 1b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录音将图片中的三对双胞胎从1到3标上序号。这个练习看似简单,其实听力材料涉及了大量的新单词、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和比较级的使用,听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听得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先引导学生去看图,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他们所看见的,就能大大降低听的难度,不但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听力所要求的目标,同时也训练了基础较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调动了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4.利用图片资源,通过“读”来学习语言

“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是新课程标准学习策略中认知策略的五级目标之一。同时“Look at the picture and predict what you will read about”是阅读策略之一,所以教师应该积极运用教材中已有的图片资源,在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这一技能在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的阅读课上运用得特别广泛,尤其是在毎单元最后的阅读策略板块。

例如在Book 8BUnit 1“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在阅读前选取文章后面五幅机器人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What can the robots do?”并且预测课文的大致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阅读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也使学生掌握了“以图片预知阅读内容”的阅读技巧。

二、利用图片资源向操练巩固环节要效率

1.利用图片资源,通过“说”来巩固目标语言

教材中的部分图片是进行目标语言操练的绝好材料,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进行新知识的巩固,增强学生捕捉信息和开口说的能力,这类图片主要分布在Section A 1a,1b和Section B 1中,在操练过程中能作为Section A 1c,2c,Section B Pair work和Group work的素材。

例如在Book 9Unit 5“It must belong to Carla.”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做了听力的基础上,根据本单元的语言目标分别用一到两句话来描述Section B 1中的三幅图画,并且发挥想象,加上一个结尾,把三幅图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利用图片资源,通过“写”来巩固目标语言,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是新课程标准“写”的三级目标之一,“能用词组或简单句为自己创作的图片写出说明”是新课程标准“写”的四级目标之一,“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是新课程标准“写”的五级目标之一。所以看图写作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习能力,同时能否写好作文是学生是否很好掌握目标语言的重要依据和集中体现。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对每幅图片写几个句子,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够在充分挖掘图片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构思把文章写出来。这样做可以扩展学习基础较好学生的思维,也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乐意写,有东西可写,而且可以写好。

例如在Book 7BUnit 12“Don’t eat in class.”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Section B 3b中的图片,然后要求学生分别用本单元的语言目标对图片进行概括,最后形成文字。之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写出更多的Library Rules。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陋看法,对于图片资源还不能做到彻底地开发利用,希望得到广大教师的指正,使教材中的图片资源得到真正的开发利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图片中有效信息的捕捉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兆义.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N].学生双语报(教师版),2003—2004(4).

[4]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N].中国教育报,2001-10-9.

地理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教案 篇5

河流和湖泊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

1、时空分布状况:

(1)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夏秋多,冬春少。

2、时空分布的成因。

三、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1、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2、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四、水能的分布与开发:

1、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6。8亿千万。

2、水资源的分布。

西南三省,西藏自治区。

3、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江、珠江、黄河。

创业资源整合五资产资源 篇6

业企业在整合自身资产资源的同时要整合企业之外的资本,而且在整合资产资源的同时更要考虑资本为企业带来什么其他的资源,比如政府背景、行业背景、市场影响力、营销支撑等等。

案例1 创业与资产资源共舞

案例说明:

杭州中正生物认证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著名的生物识别设备供应商和技术方案提供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指纹识别算法和多项国家专利。

1996年中正公司指纹核心技术原创者邱柏云研制出国际上首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S2000指纹识别模块。2000年3月,邱先生与另外4位志同道合的创业者一起正式成立了杭州中正生物认证技术有限公司,以嵌入式指纹识别技术为主要研究开发方向,在中美两国同时申请“指纹硬盘”的发明专利。

案例分析:

作为国际巨鳄英特尔公司惟一注资的生物认证企业,杭州中正生物认证技术有限公司这只正在振翅翱翔的“金凤凰”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藉着资本的力量,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成长!

2001年4月,国际知名企业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和我国的微电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向中正投资,其中英特尔、上海贝岭持股28%。原本净资产仅100余万元的中正公司,一夜之间,资产规模徒增40多倍。

中正创始人之一邱柏云认为,英特尔、贝岭的投资对于中正来说,资金是一个方面,这两家企业在技术、市场、管理以及品牌影响力上的优势更是中正要借鉴的。投资不仅使中正具有了技术、资金和持续发展的优势,而且为中正创建了一个产权明晰、目标明确、管理先进的企业平台。具体地说,与英特尔和贝岭的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是资金带来的比单纯的钱更为宝贵的东西:

一是让中正的战略方向更明确、一致,走得更快。以前创业团队里都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外面的诱惑又很多;英特尔和贝岭进来以后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工作,进行了整合,中正的创业团队团结一致,走的也就更快了。

二是支持的力度要大得多。中正拥有的资源更多了,而且更多的是金钱之外的资源,比如客户的资源、技术产品上的支持、全国的营销网络的支持。

三是企业营运理念的转变。中正从开始的技术主导的理念转向了市场导向、客户至上模式,现代企业光技术是不行,必须是资源与市场的整合。

四是稳定企业人心。英特尔和贝岭的进入是中正有了“一股独大”的中流砥柱,不至于在出现某些危机的时候人心浮动,而会感觉有一个主心骨在。

最后,英特尔和贝岭的融资对中正公司的战略规划、企业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案例启示:

整合资产资源,不仅仅是解决“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看战略投资者还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其他的资源,比如政府背景、行业背景、市场影响力、营销支撑等等,亦即整合资产资源时要充分考虑资产资源能否带来更多的其他资源。但最为关键的是,选择的战略投资者要与企业当前阶段的发展目标相吻合。

案例2 民营资产资源的活力

案例说明:

1995年苏州有线电厂与国外一家企业合资,研发局用程控交换机,很多人加入了新的合资公司,而选择留下来的一部分主要科研人员成立了民营股份制高科技企业苏州科达通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2000年,科达果断地进行改制,引进了大量的民营资本,同时进行机构改革,以全新的面貌在市场风浪中搏击。科达综合复用系统这张大“网”现已占据了国内最大的市场份额。

案例分析:

科达成立初至改制前的几年时间里,国有资本依然是大股东,但其投入的额度和速度已经与科达的发展不相适应。为了保持公司的高速发展,2000年公司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引进了大量的民营资产资源,国有资本比例下降到14%。这种变化激发了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或许科达人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在4年后的今天,科达所取得的长足发展,就是源于这种变化。

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后,科达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不仅包括原有团队的核心人才,还吸纳了具有不同资深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气量,每个科达员工都把促进整个科达的发展作为个人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最大体现。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或许就是科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案例启示:

从科达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民营资本的强大活力。资本市场在创业企业资源整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保证了企业股权的流动性,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在资本市场中,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股权的交换来实现的。由于资本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希望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价值最大化,因此通过反复的交易,可以使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达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图片资源 篇7

一、历史图片运用的实际意义

1. 学生认知层面。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 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 他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高二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逻辑思维层面, 从形象直观的图片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 促进自己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历史图片中包含着大量信息, 在选修三的教材中图片有如国家间政治交往图、战争形势图、世界形势图、武器图等。图片具有直观性, 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去感受图片上直观反映的内容, 继而探讨图片所蕴含的内在涵义, 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水平。

2. 考试层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高考、会考中情境类题型的比重越来越大, 其中以图片为情境占重要地位。历史图片直观, 且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充分运用观察能力, 把观察到的现象上升为理性的思维。

二、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正是认识到了这些, 笔者在高二文科班历史教学中比较注意开发、利用图片这一历史课程资源。例如, 在上《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一威尔逊惟一能影响他们的是美国对各国的贷款…会中威尔逊强调六点:让世界各弱小国家有自决的机会;以国际联盟监视德国重建, 而非派军进驻;各殖民地在未独立以前交与国际联盟托管;以经济制裁取代武力战争;尊重世界各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性;邀请战败国也一同参与会议。最后在列强反对、折冲、妥协下, 终于达成协议。

问题:威尔逊所强调的六点原则, 在凡尔赛体系下有哪些得到一定实现?

这主要指欧洲出现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教师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引用了教材中的两幅图:

这两幅图展示了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迁, 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 进行详细的比照, 很自然就明白一战后欧洲版图出现了哪些变化, 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教学中通过对图片的运用, 不仅达到传授相关基础知识的目的, 还会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浙江省自主命制的高考试题中以大量的图片情境出现。所以我们在引用历史图片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比较、想像和论从图出等能力。

历史发展过程不但有时间的延续, 还有空间的演变。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是学习历史知识与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基础。在人教版选修三《旷日持久的战争》这课, 笔者引用了一战时期的西线、东线作战图:

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欧洲战线的西线和东线地图, 简述一战时期德国和协约国的作战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

学生依据图片能够较轻松的得出认识, 并且寻找背后的原因。在图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 要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去思考、探究, 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三、探讨与反思

充分开发利用历史图片这一课程资源,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很大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不少问题, 并进行了反思。

1. 选择性。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历史图片表现内容很丰富, 而我们的教学时间有限, 因尽量挑选一些与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相关的图片进行重点教学。

2. 发展性。

充分利用图片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引人入胜。但学生往往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直观现象忘了探究图片后隐含的更深层的历史信息, 若教师又未能由浅入深地进行启发式引导, 这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在教学中, 图片的运用得当可以极大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不仅使教学呈现新颖、直观, 更让学生清晰明了知识, 提高认知水平, 促进发展。

摘要:历史图片能够直观反映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 让学生直接获取历史信息, 易于学生接受。而在解读历史图片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人教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为例,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图片及从中获得的体会与反思。

地理图片资源网站推介 篇8

1.《中国地理》教学地图库与图片库

http://210.44.195.12/zgdl/index.htm

进入主页后, 给人的第一感觉是, 网站主页结构非常简洁明了, 主页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参考资料、视频教学、试卷库和综合实习等栏目。在教学资源栏目中收录了地图1 6 1幅, 图片2 4 1幅。其中的1 6 1幅地图主要包括:行政区划、分省地图、专题地图。这部分图片大多是J P G格式, 可以下载保存。

2. 地理课网站, 教学图片首页

http://www.dilike.net/Photo/Index.html

地理课网站是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网站, 在其中的教学图片网页中收录了大量地理图片。网页主要包括教学挂图、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宇宙与地球、卫星航拍照片、地理漫画、教材插图、试题插图等不同菜单。每个菜单又设有下拉子菜单。网站分类与教学比较接近, 查找非常方便。网站还提供站内图片搜索服务, 选择图片范围, 输入关键字即可在站内进行图片检索。

3. 中学地理教学网, 地理图库

http://www.dljxw.com/Photo/Index.asp

网站主要按照自然地理图库、中国地理图库、世界地理图库和人文地理图库进行资源编排, 收录的图片大多是J P G格式, 色彩丰富、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网站也提供站内资源搜索功能, 在“站内搜索”文本框中输入关键字, 选择地理图片类型, 点击搜索按钮即可完成站内资源检索。

4. 昌平区地理教研网

http://dili.cpedu.net/index.htm

在首页中选择“地理图库”链接, 在地理图库页面中网站资源按照初一地理部分、初二地理部分、高一地理部分、高二地理部分和高三地理部分进行分类。每一个年级又按照不同的类别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排列。网站资源分类明确、清晰, 按照年级进行编排, 针对性较强, 使用非常方便。站内的图片资源格式不一, 有的是J P G格式, 有的是B M P格式, 还有的是T I F格式……有些图片可以在网页上直接浏览, 有些则需要下载保存到本机上才可以使用。网站最大的优点是按照不同年级的教材进行排列, 针对性比较强, 使用时目标明确, 不足是没有提供站内搜索功能。

5. 地理教育网

http://www.geoedu.cn/

图片资源 篇9

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走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而一些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 主要集中在南非和中东地区) 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阻碍[1]。Auty首次提出“资源诅咒”这一概念,即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没有对区域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会阻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2]。国内在对资源诅咒效应的研究中,徐康宁、王建首先对中国的各省域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得出中国省域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的结果[3]。其他许多学者也从荷兰病效应[4 - 6]、挤出效应[7,8]、制度因素等[9,10]方面对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解释。然而,以往学者在研究资源诅咒效应时往往只对资源的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考察,并未将不同地域的区位条件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变量引入到考察的范围当中。地理学的经典区位理论认为,区位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区位条件能使城市借助交通、距离等优越的因素吸引更多的投资,发展制造业,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发展优势。而资源型城市由于决定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层、岩相、古地理条件、构造条件等与影响城市布局的经济、社会、交通等因素在空间上并不完全耦合[11],往往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远离经济中心, 因此其经济发展必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目前研究资源城市的主要方向有以下三个: 一是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12,13],二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续接[14 - 16],三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17,18],而鲜有研究从资源诅咒效应的角度来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分布密集,并且很多城市处于转型期,其未来的发展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因此, 探讨这些城市是否存在资源诅咒效应,考察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为例,试图在现有的资源诅咒考察机制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区位条件进行辨析,并把区位变量引入到传统的资源诅咒效应机制当中,探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丰裕程度、 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2研究区概况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处于我国东北边境,与朝、俄、蒙三国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务院2013年出台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文件划分的资源型城市名单,目前东北地区有30个资源型城镇( 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 ,占全国总数的1 /4,并且类型齐全,有煤炭型、石油型、林业型、金属矿藏型和综合型等。为了使统计口径一致,本文仅将地级市作为考察对象。东北地区的地级市级别的资源型城市一共有21个,具体分布见图1。由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数据缺失,因此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仅对余下20个资源型城市的情况进行分析。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 1区位偏远度模型及数据来源

为了考察不同城市的区位情况,本文引入区位偏远度概念。为了分析城市的区位是否存在偏远现象, 本文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参照对象。由于本文研究的资源型城市均处于东北地区,因此选取资源型市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和距离这些资源型城市最近的区域中心城市北京为参照对象。计算公式为:

式中,REPi表示第i个资源型城市距省会城市区位偏远度; DPi表示第i个资源型城市与省会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 DPj表示第j个资源型城市与省会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 REAi表示第i个资源型城市距区域中心城市区位偏远度; DPi表示第i个资源型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 DPj表示第j个资源型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REP > 1,说明该资源型城市距省会城市区位偏远; REP≤1,说明距省会城市区位不偏远; REA > 1,说明距区域中心城市区位偏远; REA≤1,说明距区域中心城市不偏远。本文中的两个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均通过对各个城市赋予的经纬度坐标,使用Google Earth的地理编码器服务得到。

3. 2资源诅咒检验模型

变量选取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了资源开发强度( RED) 这一指标作为资源禀赋的衡量指标,其值为采矿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以往的研究表明,资源禀赋在1% 的显著水平上与采矿业从业人员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采矿业人员比重越高,资源开发强度就越大[3]。除自然资源以外,还需要设置一系列的控制变量,以考察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中确实存在的对资源诅咒产生影响的因素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主要选取以下控制变量: 制造业水平、物质资本投资水平、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和开放程度。各个变量的描述见表1。

考虑到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对时间序列的要求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研究时间为1999—2012年,数据来源为2000—2013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和各资源城市1999—2012年以来的社会统计公报。常用的面板数据计算方法中包括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由于本文所运用的变量中包含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人均GDP初始值、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固定效应模型的运用受到了限制。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方法为最小二乘法( FGLS) ,采用的面板数据估计软件为Eviews7. 0。

模型设定: 为了考察资源型城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参考Sachs、Waner[20]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结合面板数据的特点,本文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式中,被解释变量y表示人均GDP的自然对数, ln GDP99表示考察期初1999年的人均实际GDP自然对数,RED为资源开发强度,Z为控制变量向量集,i对应于各城市截面单位,t代表年份,α0为常数项,α1、 α2、α3为待估参数,ε 为随机扰动项。

各控制变量添加到回归方程( 1) 当中,可得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4实证结果及分析

4. 1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度分析

计算结果得出,各资源型城市到各自省会城市的平均距离是225. 08km,东北三省各地级市到省会城市的平均距离为196. 31km,两者的比值为1. 15,说明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存在距离省会城市偏远的现象; 而各资源型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为963. 55km,东北三省各地级市到区域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为875. 28km,两者之间的比值为1. 10,说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距离区域中心城市也存在偏远的现象,各个资源型城市的区位偏远值见表2。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出各资源型城市的区位偏远度情况,取1. 0和1. 5为临界值,将资源型城市分为不偏远、较偏远和很偏远三种类型,结果见图2。

从图2可见,东北三省的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度相差比较大。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值的大小主要与资源型城市所处的省份相关。黑龙江省各城市的REA值普遍较高,吉林省次之,辽宁省最低。这主要是黑龙江省本身位于东北地区的最北部,距离区域中心较远, 因此黑龙江省的各资源型城市的REA值均大于1。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最南部,所有城市都相对距离区域中心更近,因此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REA值均小于1。距省会城市偏远度的大小则与资源型城市的类型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森工型城市都建设在森林周边,远离繁华地区,区位偏远度最大。如黑龙江省黑河市的REP值高达1. 82,吉林省白山的REP值为1. 31,伊春和牡丹江的REA值也都大于1。钢铁型和冶金型城市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则相对较小,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类型的资源在加工过程中生产需要的原料较多( 如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等) ,生产出来的产品重量较大,一般都布局在与原料地和消费地较接近的位置, 区位偏远度较小。如辽宁省本溪市的REP值仅为0. 28,鞍山的REP值为0. 6。葫芦岛作为冶金城市,虽然距离省会城市较偏远,但却是所有资源型城市中最靠近区域中心的城市,并且葫芦岛地处沿海区域,拥有货运港口,成为资源加工发展的另一大优势。

4. 2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检验分析

资源诅咒效应初步验证: 在进行东北地区资源诅咒效应的计量检验之前,本文首先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区位偏远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经验观察,从直观上了解资源开发、区位偏远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利于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图3中三幅散点图的拟合曲线均朝下,资源开发度、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三者与经济发展都呈负相关关系。首先,资源开发程度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说明东北资源性城市有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的可能; 其次,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与经济发展也呈负相关关系, 说明不论是距离省会城市还是距离区域中心城市,距离越远,经济发展就越有可能受到阻碍,而在以往的资源诅咒效应验证中往往忽略了区位因素造成的影响。

资源诅咒效应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逐步回归结果见表3。表3中第( 1) 列显示的是仅将初始经济水平和资源开发水平作为考察对象所得出的结果,结果显示资源开发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但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较小,说明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不仅仅包括资源开发水平,还需要添加其他相关要素。第( 2) 列为添加了除区位因素以外的其他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其结果显示,资源开发水平仍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资源诅咒效应在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中是存在的。 第( 2) 列中的制造业水平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均在1% 水平下显著。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制造业发展是拉动区域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21]。而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研究中最为大众所认可的“荷兰病效应”指的就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将资本和劳动从制造业吸引到资源行业,从而造成制造业萎缩,阻碍经济发展[22]。此外,第( 2) 列中物质资本因素和教育水平因素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均能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影响。外商投资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对经济水平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回归结果显两者关系为负相关,并且在1% 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资源型城市中,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资源型城市的外资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外商对资源型产业的投资有可能造成资金外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反向作用。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资源型产业具有一定的限制。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 2011修订) 》中就明确规定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属于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而大部分有色金属和稀土的勘探和开采属于禁止外商投资行业。此外,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较单一,并且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严重,这些城市的投资环境往往不够理想,无法吸引更多能带动城市经济长期发展的投资进入。

注: * 、**和***分别表示系数通过了10% 、5% 和1% 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第( 3) 列显示的是在传统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距省会城市偏远度之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资源开发度和距省会城市距离偏远度这两个变量的系数均为负数,说明资源诅咒效应仍然成立,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与其所在省会城市距离的影响。第( 4) 列中继续加入了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变量。其结果显示,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变量的系数也为负, 且添加了这两个区位变量之后,并没有改变资源开发度的系数符号,说明资源诅咒效应在考虑了区位的影响之后,仍然是成立的。从第( 4) 列的REP和REA系数上来看,虽然两者均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但REA系数的绝对值比REP系数的绝对值小,说明虽然两者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均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与省会城市的距离相对来说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显然,由于省份之间的行政壁垒,不同省份之间的城市经济联系远远弱于同一省份内部城市之间的联系。因此,即使北京作为首都和区域中心,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能力,但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仍很难到达区域内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同一省份内部,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则较强,虽然省会城市的辐射力没有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大,但基于这种紧密的联系而产生的经济带动作用在同一省份内部就显得较强。因此,对区位比较偏远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改善与省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至关重要。

5结论与讨论

以往对资源诅咒效应的研究一般仅仅从资源开发度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丰裕的资源是否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效应,而往往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区位的作用。

本文通过将区位因素转化为距离省会城市偏远度与距离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探讨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区位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 1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距离省会城市和距离区域中心城市均呈现偏远现象。从省份来看,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依次递减; 而从资源城市类型来看,森工型城市的区位偏远度最高,而钢铁型城市的区位偏远度最低,前者是由资源城市所在的省份固有的区位条件决定的,而后者则主要受到资源型城市所开采和开发的资源类型的限制。2不论从传统的计量方法还是加入区位因子的计量方法入手,均能得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确实受到资源诅咒效应的影响。 在资源开发程度以外的其他变量中,制造业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教育水平均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而外商投资却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说明资源型城市对外商投资的利用率不高。3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区位偏远度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偏远度越高,对经济发展越不利。相比之下,距省会城市的偏远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这说明相对于区域中心来说,资源城市与省会城市之间的联系要更大,对远离省会城市的资源型城市,加强和改善与省会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 篇10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即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 一种为“先矿后城式”, 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 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 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 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如大同、邯郸等。

2013年12月3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 首次界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 它们将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 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也有专家称此类型之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 例如德国鲁尔矿区和法国洛林矿区。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国务院进行发布,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单位评定。2008年、2009年、2012年, 中国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县、区) 。

资源型城市的四种类型

为应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资源开发处于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尽相同的局面, 遵循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原则, 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

成长型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保障潜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的城市, 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供给和后备基地。

成熟型资源开发处于稳定阶段、资源保障能力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 是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区。

衰退型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城市,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

从图片幻灯到图片电影 篇11

2011年8月1日,由中国新华社承担的大型国家形象纪录片工程《中国名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在展现中国主要城市和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从图片幻灯到图片电影全新的尝试。

缘起

《中国名片》这部纪录片,从名字上听来就是关于勾画中国脸谱的一部作品,事实上,它也是由新华社承担的一部大型国家形象纪录片工程,用浓墨重彩般的镜头语言描绘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中国的世界遗产。但这样一部有着浓厚“官方”背景的作品,透过影像中浓浓的人文情感,展现着创作者对于中国、对于城市、对于整个民族的热爱,这一切都源于这部作品的纪实风格。

从2011年5月份开始,《上海》和《杭州》已经摄制完成,《上海》已经在8月份播出,《杭州》也已经制作完毕,准备播出。接下来,摄制组要进行西安、拉萨、香港、台北等城市的制作拍摄。《中国名片》系列将以此为主线,扩大拍摄50—100个特色的中国城市。

这样一部纪录片能直观代表中国,以民族民俗为根本,向世人介绍今天真实的、美好的、不美好的、个性鲜明的中国。新华社在纽约时报广场上有一块“中国屏”,《上海》已经率先在这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播放了,中国而第一张名片已经递出。

而通过跟主创人员的接触,我们再次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名片》背后的故事。

何谓中国名片

可以说,《中国名片》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和开端。中国的形象在国际上来说,经历了几次变化。最初的中国名片是张艺谋镜头下的黄土地和红高粱,色彩鲜明的让人透不过气,画面中充斥的泥土的气息和巩俐那大气豪放的脸孔让外国人第一次有了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认识。但是国人并不认同,在经历了黑蓝灰的阶段后,中国人开始对自身有了新的认同。所以那些外国人眼中封闭、压抑的中国腔调并不是中国人眼中的自身。于是,中国人开始努力把光鲜的一面作为自己的名片发放了出去。但是外国人一开始很难接受这种已经颠覆了他们脑海中的中国形象。

在经历了奥运会、世博会后的中国,亟需一张真实的、鲜活的、不畏惧、不回避、负责任的中国名片。于是,在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时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王瑶的亲自策划和实施下,《中国名片》终于问世。没有名人和熟悉的脸孔,没有煽情的语言文字,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就是随机的采访和普通市民的脸孔,构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名片》。有些镜头没有特意的布光,没有刻意的安排,不介意“脏乱差”,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自信的中国,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和环境。

所谓的形象,不是打造出来了,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上海》中,那个推开窗,穿着旗袍的老太太,就是上海本地的老阿姨,不用听她说,也能听出来是一口吴侬软语。《杭州》中,雨中的行人,漫步在湖边,那种烟雨蒙蒙的情调,就是杭州的街景,那份清晰的辨识度,不是别的地方能够看出来的。

“外地人看着美,本地人看着像”,这就是《中国名片》所要达到的目的。新旧交替的图片不断的在镜头中变换和延展,时而清晰,时而迷蒙的调调,老人的笑脸,街角的小吃,雪中的情侣,大概能让上海和杭州在外的游子一下子勾起思乡的情愫吧。

被修正的电影概念

前新华社华盛顿分社摄影记者、《中国名片》系列电影监制吕明响告诉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尽管自己和大部分成员一样都是摄影记者出身,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大家也都转换思维,开始一种全新的尝试。

《中国名片》的导演郜南是新华社摄影记者出身,也做过图片编辑,终审签稿人,更“在职研”了导演硕士,编过剧本,导过电视剧,因此在影片的创作上,顺理成章地形成一种电影的创作手法。在整个影片的创意阶段,郜南导演决定采用大量的纪实摄影作品进行还原,这既源于新华社对于“真实”不懈追求的传统,又出于导演本人对于电影影像的才华与创造性的发挥。郜南认为,纪实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是无可替代的,是专业演员无法演绎的,因此他一直在强调纪实的图片电影。

“我们在选择图片的时候,没有刻意回避什么,甚至对解放前老建筑上的‘中央银行’字样也不避讳,并进行了同一建筑的新旧对比,这更体现我们对于历史的尊重,”郜南导演淡淡地说着。这些对于历史的尊重和突破性的创作,确实我们没有想到的。

在没有看影片之前,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停留在幻灯的概念中。但是实际的看了《中国名片》之后,这种想法被完全的颠覆和推翻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拍摄方式。导演虽然是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出身,但是这次的纪录片,却完全是运用电影的语言和手法来摄制完成的。影像的记录和静止的图片天衣无缝的融合,这种在电影特技中常见的手法在纪录片中却是一次另类的突破。

有一组印象很深的镜头,著名摄影师张望的摄影作品《过堂》是一组静谧而出色的摄影作品,镜头中,僧人们的闲适和安逸让人有种出尘的安静感。在《中国名片》的《杭州》中,导演把一组僧人们动态的影像最终定格在一幅摄影作品中,突然的由动到静,让人有种莫名的感动。

“电影是每秒24张图片组成的,电视是每秒钟25祯图片组成的。理解了这个就理解了影视的本质,”郜南导演的这席话揭示了影视的本质,也不难看出这种把图片和影视结合的思路诞生的路线。而影像到图片的定格,加上动画的效果,都是摄制人员背后的付出,比如还原一张照片的拍摄角度,并融合进视频,这种精准程度直接决定了这段影像衔接的效果。所以说,从图片到影像,从静止到流动,这是一个思维的改变和进步。纪录片里面能都渗透电影的元素,这大概是《中国名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也是因为现在的图片技术发展才可能完成的,因为在胶片时代,摄影家留存的都是底片,而连起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划痕,数量跟不上,后期剪辑软件也跟不上,因此不容易做成‘图片电影’,而如今,摄影的普及使之成为可能。另外,作为镜头的黏合剂,我们还拍摄了大量视频镜头,视频部分全部都是使用艾丽莎或RED EPIC这样的电影设备。”说起自己四十多人的剧组,郜南导演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确实全新的数字影像技术带来了全新的电影拍摄手法,“现阶段,图片摄影人的思维需要改变了,现在更可以是一个讲究动态‘决定时段’的时候了。”郜南导演认为,正因为数字化的改变,让《中国名片》的拍摄过程可以完全采用电影技术手法,这时候在拍摄时不但拍摄需要进行电影创意,而且在后期创作时,也要有大量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尽管是大量使用图片,但每一个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变化都需要按照电影的方式进行构思,巧妙的组接。“说到底,只要是技术能达到的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创作者的想法,一定是符合时代的,进步的。”郜南导演采用全新的手法,也是为了告诉更多的同行,不该墨守成规,要有一颗不断前进的心。

图片电影的技巧

《中国名片》中没有解说词,全凭着画面来展示,几百张的照片、静态的人物、表情、色彩、景物、虚无缥缈的人声、孩童咿呀的歌谣、长亭外古道边、春季到来绿满窗、晨钟暮鼓、月下雷峰塔,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喜怒哀乐、断桥残雪、这就是这部纪录片的全部。你说技术?不是那些生硬的技术名词。在《中国名片》这部片子里面,所谓的技术,就是如何从细枝末节和眼角眉梢来展示一个城市的风骨和性格。

作为剪辑师,李一冉的这把剪刀让这两部片子从棱角分明变得柔和和妩媚起来。江南的精巧和温婉就这样一点点呈现在观众面前。上海的多元和国际化也就这么一点点大气磅礴起来。看这两部片子的时候,我脑海中呈现的都是一个个熟悉的词汇,这些词汇借着图片和画面的变换一个个蹦出来,但是奇怪的地方在于,虽然是词汇的迸发,却始终都是和谐和通畅的。可见,这两部片子中所呈现的就是中国人脑海中的中国。那份熟悉的、亲切的感觉是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透过毛孔感知。

历史美丽的横断面

《中国名片》中大量采用的图片中,展现了历时一百年的中国,将自摄影进入中国以来的画面都展现在眼前。这就像一个历史和横截面,图片将一百年前的中国留给当前的我们,而《中国名片》却将今天的中国留给今后的世界。“也许再过一百年,还会有人再做一版《中国名片》,那一定是融合了过去两百年的变化,我相信更加有内涵,”郜南导演慢慢地说。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作品形式,而是作品中反映的时代和人物的气质,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一个个城市拍下来,是对中国文化进行梳理的一个个尝试,也是我们创作者自我修行的过程,”郜南导演补充道。

图片资源 篇12

与传统课程相比, 新课程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呢?现谈几点认识。

一、在学习书本知识时重视实践经验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 学生走进课堂, 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 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 而当这个世界同他过去的“经验世界”没有很好联系的时候, 学生就无法理解, 这样, 知识就成了“一潭死水”。所以, 在实施新课程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探索, 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

如, 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 如何使这一主题深入学生灵魂的最深处, 真正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之情呢?教师可通过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幅幅发人深省的图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启发学生, 学生不仅为生命的多样性而赞叹, 更为许多动植物的濒临灭绝而伤心, 此时, 教师应趁热打铁, 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觉悟及道德行为的培养, 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及学生实际的联系

学生在课本中所学的知识, 是一个可能无法直接感受到的“浓缩”了的、离开了自己生活现实的世界。而优秀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化简”书本知识, 下功夫去研究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联系, 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巧妙的办法去帮助学生。

如, 在讲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 教师首先启发学生畅谈身边的哪些变化、哪些现象能证明我们的生活已达到了小康,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从鼓起来的“钱袋子”、热起来的假日旅游、靓起来的衣着服饰等, 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小康就在我们身边。接下来教师出示衡量小康水平的16项指标, 除了3项没有达到之外, 其余的都已达到, 可见我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了。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在肯定这个巨大成就的同时, 你们觉得应该再怎样完善它呢?”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议论, 学生对现在小康水平偏重于物质消费, 地区、城乡差距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也感觉到了书本知识和现实的联系, 亲切感油然而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三、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等重要

结论与过程二者相互依托、相互转化。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这种做法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探索过程是一个人的学习、生长、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们的教育, 要强调体验, 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 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 体验了, 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四、教师要全方位地武装自己,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尽快抓住新课改的大好机遇, 敢于迎接挑战, 尽快更新教育理念, 完成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改变或许是痛苦的, 但也将焕发新的生命!

新课改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行动!

上一篇:UG箱体零件下一篇:武陵特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