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牛顿在暴风雨中_教学设计_教案(共4篇)
课时1-牛顿在暴风雨中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词语:
1、轻声自读
2、开小火车读
3、教师正音
二、研读课文
1、指名读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的句子。
2、从这些话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确实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大家都惊恐万分。而牛顿却恰恰相反,那他为什么要到暴风雨中去?他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1)默读7、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么做的句子。(出示)
预设答案:
①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理解词语意思:向着风、背着风、测量
②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比喻句:把牛顿跳起来的样子比作蝙蝠
辨析同音字:“向、像”,出示练习。(出示)③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④全班讨论:为什么说牛顿疯了呢? 预设答案:
突出当时情况紧急、危险。
牛顿并没有疯,而是在冒险测量风力。
⑤指导朗读:男女生读 体会牛顿队科学执着、勇敢的精神。
3、默读课文9、10小节,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1)找到句子中妈妈表现的矛盾之处,(2)根据矛盾之处提问。(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预设答案: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她想:这孩子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学去吧,学校的研究条件好些。
4、学了这课以后,你认为牛顿是怎样的人?(出示):勇敢
执著
热爱科学„„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辨别句子,想想课文中这样写有什么用,再写一写。预设答案:
爸爸查找资料。
(爸爸弓着背,伸着脖子,睁大眼睛,认真地查找资料)。
2、学习名言。(出示)齐读 名人名言: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英国)
课后习题
四、拓展作业:
1、拓展:
想象一下,牛顿的爸爸回到家,他与父母之间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找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再写下来。预设答案:
当牛顿满身湿透地推门而入,爸爸正想斥责他时,牛顿已冲向爸爸,兴奋地说:“亲爱的爸爸,我在暴风雨中测量出了风力,我太高兴了?”父亲转眼怒气全消,爱怜的抚摸着牛顿的头,久久没有说话。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牛顿的小故事,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2、背诵课文第7、8节。
3、默写词语。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课件 篇2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 学习重点】 1、2、3 【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2 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 ) 刹.那( ) 栅.栏( ) 蜷.曲( ) 倏.忽( ) 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 2 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 1 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 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 1 段:
第 2 段:
第 3 段:
第 4 段:
第 5 段:
第 6 段:
第 7 段:
第 8 段:
参考答案:第 1 段:树林全貌;第 2 段:垂柳、杨叶、芦苇;第 3 段:断绳羊、女孩;第 4 段:葡萄蔓、苍蝇;第 5 段:鸟巢、鸟儿;第 6 段:废纸、猫、瓦;第 7 段:浮萍、鱼儿;第 8 段:老头、孩子。
7.阅读第一部分(1-5) 1 1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比喻 将树林比喻为面团,时鼓时陷,形象呈现了风的强弱变化,生动的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摇晃的场景。
2 2 、圈画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动词,思考:作者为什么连用一系列动词? 一连串动词,直奔主题、节奏紧密,仿佛直接把读者送到疾风面前,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
3、作者写垂柳、杨叶、芦苇时运用了哪些感官? 运用视觉与听觉,将植物在风中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使人全方位感受风雨之态。
4、文章描写了羊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描写羊跌跌撞撞的样子,通过写羊的受惊,表现了风的强劲。
5、“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对比。“两步远”与“长时间”对比,突出风势之猛、风力之大。
6、找出第 5 段中的动词,分析其作用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鸟儿在大风中的表现,未见“风”字,而风无处不在。
阅读第二部分(6-8) 1、“窄窄的巷道里”中“窄窄的”能否去掉? 不能。“窄窄的”给人以紧迫感,且越窄的空间风力越大。
2、“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中,“精湿”是什么意思? “精”是“十分、非常”的意思,表明湿的程度,贴切而富有表现力。
板书:
课时1-牛顿在暴风雨中_教学设计_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3个“倏、瘸、截”。积累词语4个“凄惨、拦截、机警、不约而同”。
2、联系语境,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和表示“看”的四个词语。
3、体会马鹿的情绪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描写大马鹿有情的句子。
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情
2、请学生为“情”组词并造句。
3、人间自有真情在,马鹿亦是如此!
4、出示课题:40 马鹿有情(齐读)
“马鹿有情”中的“情”是什么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根据自学要求小组学习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3、交流:
(1)读一读:
注意:分析“瘸”的结构并书空。(2)填一填:
(3)按填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4、学习“救大马鹿”这部分:(1)默读1——5小节
思考:大马鹿遇到了什么危险?遇险后如何表现?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凄惨”、“拦截” 板书:(叫声)凄惨(遇险)
(2)危急中,我扣动了扳机,狼吓跑了。得救后的马鹿又有什么表现?(3)出示句子:
(4)读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得救后的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呢?
5、学生讨论交流后,感情朗读这段话。
三、复习巩固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后习题
四、作业
1、填空组成词语:
不()而()
不()而()不()而()
不()而()
2、选词填空:
期盼
期待
期望 我()母亲能早日康复出院。军军()着大学毕业后能有所作为。全班同学都()着我能得个大奖回来。
3、在课文中找出与“看”的意思相符合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例:我们在森林里到处寻找马鹿。
(搜寻)狼前爪按地,眼睛对着马鹿的喉咙。()我们跑到老柞树下仔细地看。
()马鹿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
课时1-牛顿在暴风雨中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正数、负数的概念,理解在同一个问题中,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举一反三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正、负数以及0的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综合运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深化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3:正、负数的应用举例,例
1、例
2、例3题,探究拓展、创新等;说明:这些都是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超过和少于”,“上涨和下跌”是两种相反的意义,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收人增加-64%,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可视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情况进行补充。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4页练习和补充练习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理解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课时1-牛顿在暴风雨中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阅读:
《牛顿在暴风雨中》课例分析06-26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07-26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_1_My_Classroom第一课时_教学设计01-29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1教学设计_地理_教学设计_人教版04-03
桂花雨_第一课时获奖教学设计11-20
物理:4.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4-05
【物理】4.5《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案(粤教版必修1)10-15
三年级下册英语教案-Unit 5 Part B 第二课时2_人教(PEP)(2014秋)11-30
石头书第1课时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