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7-26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共10篇)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能在数轴上用点表示相应的正、负数的位置。

3、能按要求画数轴。

2.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按照要求画出需要的数轴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P12数射线。

1.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数射线,说说数射线由什么组成?在这条数射线上最小的数是几?

2.在数射线上找出下列正数。

3.5、7。

小结:像这条从0出发沿正方向延长的射线,我们可以称它为数射线。正数都可以用数射线上“0”点右边的点表示出来。

二、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 1.揭示课题。师: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它就会变成一条“数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轴》。

相同:箭头、数、单位长度。

不同:数射线上只有正数、数轴上有负数,它们以0作分界点。数射线是一条射线,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都能延长。

小结:数轴上的箭头表示方向;相邻两数之间的距离称为1个单位长度,任何两相邻数之间的单位长度都相等;0作为正数与负数的点的分界点,0点也就是原点。向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二)探究二 学习数轴的画法。

(1)画一条直线(一边画水平位置的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原点。(2)规定一个方向(一般取从左往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用箭头表示,那么相反方向就是负方向。

(3)再选取适合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

1、-

2、-

3、„„。

学生看书自学数轴的画法,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范学习画数轴。(4)说说画数轴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一个不能少,注意每个单位长度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三)探究三:正负数离原点的距离 +

1、+

2、-

1、-

2、„离原点的距离

(1)+1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在图中表示那一段? +2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在图中表示那一段?-

1、-

2、这两个点分别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2)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1与-1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离原点的距离相等,都是一个单位长度,„

(3)跟进练习: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他们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

3、-

4、+

5、-3.5、+3.5 小结: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4)在这条数轴上找得到-10吗?怎样找到这个点?(延长数轴)在数轴上,还有哪个点的距离与它相等?

(5)任何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3.5和+3.5分别在原点的两边,它们离开原点都是3.5个单位长度,原点是表示正数与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三、课内练习: 1.试一试/1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6.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1.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2.试一试/2 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6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师:说说-1.5在哪里?-3.5在哪里?分别用字母F、G表示。

小结:在找这些数的时候,先确定它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然后再确定它离开原点有多少个单位长度。3.试一试/3 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4.判断题:

(1)所有的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相对应的点。

()(2)原点左边的数都是正数,右边的数都是负数。

()(3)离开原点5个单位长度的数就是+5。

()(4)一个数离开原点的单位长度越多,这个数就越大。

()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数轴有哪几部分组成?画数轴时要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1、画出一条数轴

2、在数轴上找到表示+

2、-

1、+7、0、-4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

2、在默读中思考,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了解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4、初步了解世上万物之间存在着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懂得研究事物之间联系,掌握并遵循其规律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能区分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学习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2、认识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初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蛇与庄稼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

(2)“与”这个字的笔顺常有同学写颠倒了,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师范写“与”字。

(3)“与”在这里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蛇”和“庄稼”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它俩之间会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就是第17课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进入, 了解内容。

1、预习成果反馈:事物之间存在着哪两种联系?指读所划句子并交流。出示: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以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

板书:简单联系

复杂联系

2、事物之间存在着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课文分别举了哪些相关例子呢?老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分别用圆括号和方括号找出能体现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的例子。

学思考:这些复杂联系分别说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3、交流能体现简单联系的例子。(1)读句交流,板书示意图:

下雨 如:天————地湿

(2)不看书,根据示意图介绍这些事物间的简单联系。

(3)小结:这些联系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这就叫——(显而易见)。板书:显而易见

读好词语。

4、交流能体现复杂联系的事例,分别请三位同学读有关事例,其余同学思考:这些复杂联系分别说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课文分别写了蛇和庄稼, 猫和苜蓿, 吐痰和肺结核病之间的复杂联系。)板书:蛇——庄稼

猫——苜蓿

吐痰—— 肺结核病

5、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复杂联系呢?我们细读课文, 进行学习。

三、抓住事例, 细读课文。

(一)学习事例一。

1、事例一,可以分为两层,上一层写事情,下一层讲道理。默读第1节并用“/”给事例一分层。

(第1到第6句为第一层, 第7到11句为第二层。)预设:第7句话到底该归为哪一层?要联系上下文, 看看这句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大家一起读第7句, 这一节剩下的内容, 男生读上文, 女生读下文。

(这句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分在下面一层里。)

2、第一层主要写了这件事情。其中,有这么两句句子,出示: 大家觉得很奇怪。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

这两句句子中有一个相同的词语, 是——(奇怪)。这两个“奇怪”所指的对象各不相同, 所以它们的含义也不同。

(1)课文中究竟是指什么奇怪呢?让我们来读课文。引读事例一第一层:大家觉得什么很奇怪呢?——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什么奇怪的办法?——

(2)为什么说它们很奇怪呢?再读刚才所读的内容, 试用“按理说„„可是„„所以„„”这么说一说, 可以四人一组进行准备。集体交流:

l 按理说风调雨顺, 庄稼就能长得好,应该可以得到大丰收, 可是事实上庄稼收成仍旧不好,所以人们觉得奇怪。)穿插学习:这里“ 风调雨顺”是什么意思?

出示:风调雨顺——调:①配合得均匀合适

②调解

③挑拨。顺:①顺从

②适合③沿着

“ 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顺”:适合;“ 风调雨顺”就是指风和雨适合庄稼的生长。知道了这两个“ 奇怪”所指的对象及原因各不相同后, 老师给出五个词语, 你能根据两个“ 奇怪”的不同含义给句子换个词吗? 出示:纳闷

惊奇

疑惑

古怪

特别(第一个“奇怪”可以换成“纳闷”和“ 疑惑”。第二个“奇怪”可以换成“ 特别”。)3“把蛇放入田里”, 老农想出的这个办法虽奇怪, 却很有成效。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再请你读读课文, 就能明白这个科学道理了。默读第二层, 找出蕴含的科学道理, 然后按下面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自己小声说一说。出示:

因为没有了吃田鼠的蛇,所以

。因为

,所以 庄稼歉收了

。因为有了吃田鼠的蛇,所以。

因为,所以

。(3)通过交流,师随机完成示意图:

小结:看,蛇与庄稼之间通过田鼠的作用发生了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搞明白的,蛇与庄稼之间联系是一种间接的联系。难怪大家会对洪水过后出现的这种现象感到不理解,对老农所采用的方法感到很奇怪。(4)刚才, 我们说直接联系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间接联系是怎样的?与“显”相反是——(隐);与“易”相反是——(难)。所以间接联系是——(隐而难见)的联系。随机板书:隐而难见

(5)用因果句式说了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联系。现在, 谁能看着示意图, 用这样的句式再来说说!出示句式:

小结:总之,蛇能捕捉糟蹋庄稼的田鼠, 因而能保护庄稼。

课堂小结

四、小结复习

1、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例:发生(海嘨)淹没()

获得(糟蹋()

掌握(例:粮食(丰收)()猖獗

(()倒灌

(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正确抄、默下列词语:

海啸

倒灌

风调雨顺

起色

显而易见

复杂

规律)))歉收)密切 糟蹋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2.教学重点/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

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度吗?

2、你能列式求这个结果吗?先请同学们计算以下式子:(1)4-(-3);(2)4 + 3(4)9-8 ;

(3)9+(-8)(6)15-7 ;

(5)15+(-7)

三、由上面的材料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减法法则 题1(1)(+10)-(+3)=______ ; 2)(+10)+(-3)=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即(+10)-(+3)=(+10)+(-3).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 问题2(1)(+10)-(-3)=______ ; 2)(+10)+(+3)=______.

对于(1),根据减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等于+10,这个数是多少? 2)的结果是多少?

于是,(+10)-(-3)=(+10)+(+3).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

四、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例1 计算:

例2 全班学生分为五个组进行游戏,每组的基本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游戏结束时,各组的分数如下:

(1)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2)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课堂练习

2.口算(1)3 – 5 ;

(2)3 –(– 5);

(3)(– 3)– 5;

(4)(– 3)–(–5);(5)–6 –(–6);(6)– 7 – 0;(7)0 –(–7);(8)(– 6)– 6(9)9 –(–11)训练提高

1.算式-3-5不能读作()

A.-3与5的差

B.-3与-5的和

C.-3与-5的差

D.-3减去5

2.(-2)-(-4)=

;

0-(-3)=

.3.计算:

(1)(-3)-(+7);(2)0.3-(-0.2);

(3)-3.4-(-4.7);

(4)(-5.9)-(-5.1);

(5)(-20)-(+50)-(-5);

(6)23-17-(-7)+(-16)

4.通常人们将摄氏零上温度记为正数,零下温度记为负数,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8℃,最低气温是零下2℃,下列计算这天温差列式正确的是()

A.(+8)+(-2)

B.(+8)+(+2)

C.(+8)-(-2)

D.(+8)-(+2)

5.比-1小-2的数是

.6.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队进行游戏,每队的基本分为100.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游戏结束后,各组的得分如表:

(1)红队比黄队低多少分?(2)白队比蓝队高多少分?(3)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4)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课堂小结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

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课后习题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 口算(1)(-4)+(-7);(2)(+4)+(-7);

(3)(-4)+(+7);

(4)(+4)+(-4);(5)(-9)+(+2);

(6)(-9)+0

2.口算(1)3 – 5 ;

(2)3 –(– 5);

(3)(– 3)– 5;(4)(– 3)–(–5);

(5)–6 –(–6);(6)

– 7 – 0;(7)0 –(–7);(8)(–6)– 6(9)9 –(–11)训练提高

1.算式-3-5不能读作()

A.-3与5的差

B.-3与-5的和

C.-3与-5的差

D.-3减去5

2.(-2)-(-4)=

;

0-(-3)=

.3.计算:

(1)(-3)-(+7);(2)0.3-(-0.2);

(3)-3.4-(-4.7);

(4)(-5.9)-(-5.1);

(5)(-20)-(+50)-(-5);

(6)23-17-(-7)+(-16)

4.通常人们将摄氏零上温度记为正数,零下温度记为负数,某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8℃,最低气温是零下2℃,下列计算这天温差列式正确的是()

A.(+8)+(-2)

B.(+8)+(+2)

C.(+8)-(-2)

D.(+8)-(+2)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主备人:王寿军 参与人:马晓瑞 上课时间:2014年1月2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2、掌握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

2、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1、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2、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

2、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途径 提出问题:

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与∆A1B1C1,使∠A=∠A1,ABAC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A1B1A1C1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与∠B1,∠C与∠C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比都等于k,另外两组对应角∠B=∠B1,∠C=∠C1。延伸问题: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探究方法: 探究2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

A1

B1

C1 B

C A ABAC==k,则∆ABC∽∆A1B1C1

A1B1A1C1ABAC辨析:对于∆ABC与∆A1B1C1,如果=,∠B=∠B1,A1B1A1C1符号语言:若∠A=∠A1,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试着画画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所在,并集中展示反例。)应用新知:

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与∆A1B1C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120,AB=7cm,AC=14cm,∠A1=120,A1B1= 3cm,A1C1=6cm。(2)∠B=120,AB=2cm,AC=6cm,∠B1=120,A1B1= 8cm,A1C1=24cm。分析:(1)0000ABAC70 ==,∠A=∠A1=120A1B1A1C13 ∆ABC∽∆A1B1C1 2(2)ABAC10 ==,∠B=∠B1=120A1B1A1C14但∠B与∠B1不是AB ﹑AC﹑ A1B1 ﹑A1C1的夹角,所以∆ABC与∆A1B1C1不相似。运用提高:

1、P45练习题1。

2、P45练习题2。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

1、必做题:P54习题27·2题2(2),3(2)。

2、选做题:P55习题27·2题8。

3、备选题:

(1)已知零件的外径为25cm,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它的内孔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AC和BD的长相等)去量(如图),若OA:OC=OB:OD=3,CD=7cm。求此零件的厚度

(2)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 AB外选一点 C,连结 AC和 BC,并分别找出它们的中点 M、N.若测得MN=15m,求A、B两点的距离。

(3)如图,要使△ABC∽△AEF,应补充的条件是 或。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货、降、迅、速、遇、参、险、遥”8个生字,积累“货轮、降落、迅速、遇难、参加、遇险、遥远”7个词语,正确书写“货、迅、速、参、遇、遥”6个汉字。学会偏旁部首:贝字底。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读出小海鸥和水上飞机对话的语气,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用直线划出水上飞机用途的句子。

4、知道水上飞机是一种有着特殊本领的飞机,能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读好本课生字,积累“货轮、降落、迅速、遇难、参加、遇险、遥远”7个词语,还能正确书写贝字底。

2、尝试读出小海鸥和水上飞机对话的语气,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用直线划出水上飞机用途的句子。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读词语。

2、师:水上飞机虽然外形简洁,但是用处却很大。

二、研读课文

(一)研读2—7节

1、请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7节。直线划出描写水上飞机作用的句子。(1)学生交流,我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我还有很多兄弟,有的可以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有的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的大火;还有的可以随时从海上起飞,去参加战斗„„(3)指名读句子。

(4)理解句子:小海鸥看到的奇怪大船原来是„„,他可以„„(生讲)。(5)理解句子:水上飞机不单只有海上救护机,还有很多兄弟,他们的本领也不小。有的可以„„;有的可以„„;还有的„„(理解“汲水”就是从下往上打水。)

2、自己再读句子,用概括的话来说说水上飞机各个成员的本领。(1)师板书:救援船只

输送物资

汲水灭火

参加战斗

(2)创设情景,说话训练。请学生做海上救护机,可以先进行自我介绍,再介绍自己的兄弟。

3、师小结:你们瞧,第七小节最后运用了省略号,说明水上飞机还有很多本领呢,小海鸥挺佩服水上飞机的本领。(男女生分角色读课文)

4、师过渡:水上飞机像一艘带着翅膀的船,担负着运输、灭火、战斗等任务,他们的本领可真大!师板书:大

5、师:水上飞机的本领可真大,我们来夸夸水上飞机。出示填空练习:(任选一题)

(1)水上飞机的本领可真大,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上飞机的本领可真大,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

5、指导分角色朗读书上小海鸥和水上飞机的对话,读出各自不同的语气(小海鸥吃惊,水上飞机自豪)。

(指名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师生合作读)

(二)研读课文第八小节

1、正当小海鸥和水上飞机谈得高兴时,水上飞机的机舱里响起了求救警报,发生了什么事呢?(1)媒体出示句子

(指导朗读,读出着急的语气。男女生互读。)(2)水上飞机又是怎么做的呢?

媒体出示句子

指名读,同桌互读,思考,除了“迅速”外,还有哪个词也写出了水上飞机飞行速度很快?(随即)

感受飞行速度快,前去救援,能帮助人类完成任务。

(三)总结,齐读全文。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准“参”组成的词语。

参加

人参

参差不齐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练习说话。我不是船,我是水上飞机。

3、游戏巩固词语:生字拼拼乐。

下面的字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可以重复使用)

例(救 援)()()()()()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适时拓展

1、布置作业。(1)多音字组词

参(cān)()难(nán)()行(xínɡ)()

(shēn)()(nàn)()

(hánɡ)((2)阅读推荐文章:潜水艇有哪些作用呢?它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2、拓展练习。

《乘风破浪的船》(二年级第一学期配套阅读教材)师:船也有很多兄弟姐妹,他们的作用也很广泛。(1)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狐、假、威、爪、野、兽、凶、骗”8个生字,积累“狐假虎威、爪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野兽、凶恶、受骗”等8个词语。正确书写“爪、野、兽、凶、骗”等5个汉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神气活现、狡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词语的意思。

4、通过学习,知道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来吓跑百兽的,并理解“狐假虎威”的真正含义。

2.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知道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来吓跑百兽的,并理解“狐假虎威”的真正含义。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换部首组词。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3、那么,狐狸为什么要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百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百兽呢?请读读课文第一小节。交流后师小结:是啊,狐狸被老虎抓住了,它为了蒙骗老虎,才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2、师过渡:狐狸是怎样借老虎的威风的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2-6节,用“——”划出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3、学生交流所划的句子

4、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1)指名分角色读。(2)自由结对子读。(3)男女生读。

(4)借助提示语,读出感情。

A、借助“扯着嗓子”,指导读好:“你敢吃我?”——读得响、急。

(强调不同的词:“我”字要拉得长点;后面是一个问号,读出质问的语气。)狐狸这么一急叫,可把老虎愣住了,心里怎么想?

B、了解“老天爷”一词的来历,指导读好句子。——读得口气强硬些。老天爷——古时候的人都迷信,认为天上有个神就是老天爷。谁要是冒犯了他,可是大祸临头。

C、这一下老虎被蒙住了。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好好读读前后的句子,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看吗?

(老虎完全不相信——看看后面说的“老虎松开了爪子”,再想想看。老虎完全相信了——看看前面文章说的“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以及下文说的“半信半疑”,再想想看。)师:老虎不知是真是假,它完全糊涂了,被狐狸给——“蒙住”了。

(3)借助“摇摇尾巴”,指导读句。——读出狐狸的得意。

见老虎松开爪子,狐狸有点神气了,你瞧他边说边摇着尾巴,自己摇摇尾巴说一说。

5、同桌合作分角色读2-6节。

6、师生配合读2-6节。

7、自由读7-9节。学生边读边思考填空。(1)师:狐狸真的借老虎的微风吓唬住了百兽吗?请大家读读课文的7—9节,然后试着完成这道填空题。(2)学生交流填空内容。(答案:狐狸、老虎、老虎、)

(3)师:读读这两句句子,在“狐狸”和“老虎”中选一个,边读边演一演。(学生自由表演)

师:谁愿意上讲台前来演一演?

(请2个学生上台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其余学生当导演,结束后当导演的学生给表演的学生进行评价。)

师:看了大家的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你们都懂了。小朋友再读的时候,一定会读得特别有感情。大家试试看。(4)师过渡:这真是“狐假虎威”啊!瞧,狐狸摆出一副多么威风的样子啊!

8、引读第8、9节。

师:小动物们为什么“纳闷”?

(他们觉得狐狸跟往常很不一样)纳闷就是觉得很奇怪。

师:他们为什么都撒腿就跑了呢?读读课文,试着完成这道填空题。(答案:老虎)

9、师小结:狡猾的狐狸就是这样骗过了老虎。“狐假虎威”现在用来比喻靠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同桌抽读生字。

2、积累文中四字词语:

狐假虎威、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撒腿就跑

课后习题

四、适时拓展,布置作业。

1、出示作业要求。

2、拓展。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7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和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提示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整数的乘加、乘减、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取了逛超市买粮食,教材通过图中的人物的对话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出小数连乘以及对积的近似值得处理问题。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密切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分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并能准确按要求的求出积的近似数。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掌握小数的连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重点、难点 重点

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的应用。难点

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本  教学过程

第 1 页

(一)新课导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老师先看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如何,我们一起来做练习检验一下:(投影出示)

1、口算练习

0.5× 0.7 1.1×100 0.25×0.2 8.5×0.1 0.21×0.4 0.6×5

2、计算,并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2×5×3 25×7+85 1 250×4-320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在计算整数连乘的时候,一般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在计算整数乘加、乘减运算的时候,一般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准备阶段,利用这两组练习题,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起点,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把握教学起点,定位准确,为学生自主学好新知识作好充分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师:提问: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从中都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预设(1)绿豆的单价是多少元?(2)买2,5千克绿豆需要都少元?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学生很容易解决。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 买2,5千克绿豆需要都少元?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少数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小组讨论:观察算式,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分

第 2 页 别求的是什么? 指名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先算绿豆的单价是多少元?再算2.5千克绿豆多少元?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4.82×1.5×2.5 =7.23×2.5 =18.075(元)

师:同学们解决付款的问题,思路很清晰,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现在,如果是你来付钱,需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 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收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把18.075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18.08。在生活在中,很多地方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按照要求求积的近似值,因此,要学会灵活应用这一知识。

练一练:

(1)计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1.4×0.8(保留一位小数)0.43×2.5(精确到百分位)(2)补充题:

72×0.81+10.4 7.06-7.06×0.4 观察题目,看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

同桌两人分工任选一题解答,集体订正,问:这道题中包含哪些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学会整数乘法迁移到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新授部分教师大胆放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通过适当的引导,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方法,掌握、运用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三)巩固新知: 1.判断对错并改正。

(1)5.4×1.95-1.9(2)37.6×0.25+25.8

第 3 页 =5.4×0.05 =0.94+25.8 = 0.27 =26.74 说明错误原因,并改正,教师强调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2.教材11页自主练习第2题

巩固求积的近似值的题目,练习时先提要求: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后再完成。

特别是0.76×1.45积的近似值为1.10,有的学生很可能写作1.1,订正时,应让学生明白,精确到百分位,百分位上的“0”不能省略。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习题,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达标反馈

1.3.5×0.6×0.1计算时要按()的顺序进行教学,计算18.8-6.5×2.1时要先算(),再算()。

2.2.9×0.305的积精确到千分位是()。

3.甜瓜每千克7.5元,妈妈买了2.6千克,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 4..有一捆电线长397.5米,第一次用去34米,第二次用去它的0.28,还剩下多少米? 答案:1.从左向右 乘法 减法

2.0.885 3.20-7.5×2.6=0.5(元)4.397.5-34-397.5×0.28=252.2(米)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进行小数连乘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以总结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还可以总结获取知识的好办法等,同时深化对新知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后得到3.0,这个数最大可能是(),最小可能是()。

2.2.5乘16的积减去7.15,差是()

3.25×4.8(得数保留两位小数)2.8×3.06(得数保留一位

第 4 页 小数)4.脱式计算

2.7×0.15 + 3.42 24.6-4.8×3.7(7.6-5.7)×0.34 5.一个日记本售价5.7元,张老师买了45个这样的日记本,一共要多少元钱? 6.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75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2.7小时.甲乙两地大约相距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7.买了1.5千克香蕉和1.8千克苹果。1千克苹果的价钱是4.6元,1千克香蕉比苹果贵1.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8.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答案:1.3.04 2.95 2.32.85 3.12.00 8.6 4.3.825 6.84 0.646 5.5.7×45=256.5(元)6.75×2.7=202.5≈203(千米)

7.4.6×1.8+(4.6+1.4)×1.5=20.82(元)8.300×0.18×0.45=24.3(千克) 板书设计

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综合运算

4.82×1.5×2.5 =7.23×2.5 =18.075 ≈18.08(元)

 教学反思

 这节课教师重点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的顺序,并结合实际应用的题目,明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8

设计:茶庵初中 谭中山

第3课时绝对值

教材分析:

绝对值是有理数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学习绝对值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负数、数轴和相反数,学生在小学学习了非负有理数,了解了非负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为学习绝对值奠定了基础.绝对值与初等数学的许多知识和方法相联系,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应用: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绝对值的概念后,有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就方便多了,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只比较绝对值即可,不必在数轴上表示负数后再比较.②求数轴上的两点间的距离,数a在数轴上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为|a|,在数轴上表示a和b两点间的距离为|a-b|.③有理数的运算,一个有理数实质包含两部分:一是符号,二是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在确定了结果的正负号后,剩下的问题就是绝对值的运算了.④应用绝对值的非负性,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这一性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已知|a-9|+|b+8|=0,求a-b的值,就是这一性质的直接应用.从前面四点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绝对值在整个数与代数部分有着重要的地位,应用非常的广泛,是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熟悉绝对值符号,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作用;

2.给一个数,能求它的绝对值.

3.在绝对值概念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教学难点: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教学准备:三角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问题1: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4,1,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2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二.探索新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4与4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4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4,B点(表示-4的点)到原点距离是4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4与-4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4,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4与-4的绝对值.

师:-4的绝对值是表示-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4的绝对值是4; 4的绝对值是表示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4的绝对值是4. 提出问题2:(1)-3的绝对值表示什么?(2)8.5的绝对值呢?(3)a的绝对值呢?

学生活动:(1)(2)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口答,(3)题讨论后口答. 绝对值的概念: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数的绝对值是||.

如下图所示:在数轴上表示-5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5,即-5的绝对值是5,记作|-5|=5.

观察上面这三组题目会发现:(1)组中要求绝对值的数全是正数,而求出的绝对值也是正数,恰恰是它本身,而(2)组中0的绝对值是0,(3)组中要求绝对值的数全是负数,而求得的绝对值全都是正数,因而全都是其相反数,由此可以得到: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0的绝对值是0。

因为正数可用a>0来表示,负数可用a<0来表示,所以上述三条可改写成:(1)如果a>0,那么|a|=a,(2)如果a<0,那么|a|=-a,(3)如果a=0,那么|a|=0. 上面这几个式子可合并写成:

由上面的几个式子可以看出,不论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也称为非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而言,总有: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这里的“非负”就是“不是负数”,而有可能是正数或者是0.

上面的这几个式子还告诉咱们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如果求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根据法则,就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如果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根据法则,就需要找它的相反数. 而就“0”而言,它的绝对值就是它本身.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根据上面的这些法则来看例子: 例4.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解:补充例题:

补充例1 化简:

解:绝对值小于2的整数有多少个?它们是什么? 解:先观察数轴:

补充例2.数轴上与原点距离小于3的且表示整数的点有多少个?

经过观察,发现: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小于3的点有无数个,但是表示整数的点却只有-2,-1,0,1,2这样5个,而绝对值小于2的整数则有3个,它们分别是0,1,-1.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绝对值: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2)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要从代数与几何两个方面入手,其实质是任何数的 绝对值都是非负数,(3)正数、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

(4)0的绝对值是0,0是绝对值最小的数;

(5)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正数,则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五: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 6、7、8、9题

1._我是什么_教学设计_教案 篇9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认读字,指导书写“常”、“冰”和“冷”三个字,认识新部首“小字头”。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化成各种不同形态。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二年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非常有意思,他不直接告诉你们他是谁?他说:“你们猜猜,我是什么?”(板书“14我是什么”学生齐读课题)他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14课就知道了。

二、读文识字

1.先小声地读课文,认生字。可以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检查生字词。

(课件1:词语)

漂浮傍晚冷风水珠硬球冰雹小溪

奔跑海洋跳舞暴躁灾害江河坏事

极小常常冬天晒

(课件2:词语)

硬球海洋暴躁漂浮水珠冰雹灾害

奔跑傍晚跳舞江河冷风小溪常常

坏事晒极小冬天

指名读、集体渎

3.检查会认字和会写字。(出示字卡)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渎,要求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流利。读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5人读,其他同学想:我们的这位朋友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水?)

四、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再读1-4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水的?

2.小组交流。

五、深入学习全班交流

(课件3:要求)

交流要求:

1.你是从第几自然段看出来的?先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在这个自然段中,结合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指名读要求。

(下面按教材顺序备课,实际教学时,按学生回答的顺序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汇报。

2.(课件4:“水变成汽又变成云的过程”的动画)

边演示边讲解、板书:太阳照在水上,水就变成了汽慢慢上升,升到了天空,又变成了许许多多极小极小的点儿,(就是特别特别小的水点儿,或者是极小极小的小冰晶)它们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这就是什么呢?(板书:云)

自己读1—3句,读出语气。

指名读。

3.边演示边提问:(课件5:三种颜色的云)

这是白云,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这是乌云,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这是红云,也就是课文里说的?

4.(课件6:第四句话)你们看,课文用了有时候„„有时候„„这样的句式,把云的三种颜色写出来了,让我们感到非常神奇。你们愿意读吗?自己读一读。

师生配合读。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学生汇报。

2.你们看见过冰雹吗?说说什么样?

3.你们都看见过雪花,雪花什么样?

4.你们看,雨、冰雹、雪(贴带图词卡:雨、冰雹、雪)它们要从空中到地面上完成一次旅行,它们是怎样下来的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出示3个动词卡:落打飘)请一名学生分别贴在带图词卡下面,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贴。

雨、冰雹、雪它们都是水变成的,又从空中回到地面上。画“↓”。

同桌互读,可以加上手势。

指名2组读,全班评价。

(三)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汇报。

2.我们的这位朋友真是无处不在,五湖四海都留有他的足迹。

学到这段,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在池子里说是睡觉?在小溪里说是散步?在江河里说是奔跑,在大海里说是跳舞、唱歌呢?)

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池子里的水不流动,小溪里的水流得慢,江河里的水流得快,海洋里浪很多,冲击岩石时,声音特大。)

3.我们来亲眼看看海洋里的水是怎样跳舞、唱歌的?(课件7:海洋录像)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们学一学大海的波涛声。

这就好像人海在跳舞、唱歌。

指名有语气地读,范读,再指名读。

(四)第4自然段:

1.指名汇报。

2.你们还知道水为我们做过什么好事?

(人类离不开水,我们平常要节约用水。)

3.你们知道水发脾气时,还会做哪些坏事?人类想了哪些办法叫水听人的使唤。

(比如:利用气象卫星来预报天气,建水电站,建水库、大堤,防止水灾和旱灾,多植树、保护水土,防止泥石流等,这都是我们人类想的办法。)

齐读第4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1.印证大家答案正确。(擦去“?”)

2.指名5人按顺序读一遍课文。

3.你们看,课文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太阳一晒,水变成了汽,又变成了云,云又变成雨、冰雹、雪。这也就是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第3、4自然段写的是平时水在的地方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4.今天,我们结识了“水”这位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天天离不开水,它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如果你们还想更多地了解它,课后可以继续找一些关于水的资料,大家一起办个“我的朋友——水”的展览。

七、指导书写

1.指导写“常”字。(课件8:常)“常”字上面是一个新偏旁“小字头”。(“小字头”变红)

学生说怎么记这个字。

(课件9:出现田字格)提示在书写时注意点。学生描一个,写两个。评议。

2.指导“冰、冷”。(课件10:冰冷)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两个字都是两点水,与寒冷有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提示在书写时注意点。(课件11:出现两个田字格)

学生写在书中的田字格里,描一个,写两个。评议。

课堂小结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面对世界上水资源的不断减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想对你身边的同学和老师说点什么吗?(节约用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节约每一滴水,争做“节水小卫士”。

课后习题

1、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下来。人们就管我叫()。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下来,人们就管我叫()。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下来,人们又管我叫()。

2、平常我在()里睡觉,在()散步,在()里奔跑,在()跳舞,(),()。

板书

我是什么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识别危险化学用品的标志,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掌握过滤、蒸发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组实验、整理反思等方式,锻炼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验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安全无小事以及化学的环境友好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实验安全问题、良好的实验操作 难点:良好的实验操作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金刚石、石墨、C60 介绍:组成元素都是碳,但性质却各异。

比如,C60的特性1.延展性比钢强100倍 ;2.能导电,导电性比铜强,重量只有铜的六分之一

回顾历史:C60的发现和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取

请用所学化学知识为小朋友制一个氢气球

创设情境:1.实验时发现稀硫酸用完了,如何正确稀释浓硫酸;2.稀释过程中不小心把少量浓硫酸滴在手上,怎么办

展示:制备氢气的实验改进措施——增加一个带小孔的塑料隔板

进一步引导提出:做实验时药品的“按需取用”和“最少量”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对产生的氢气进行综合利用: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展示:实验装置

提问引导:1.可燃性气体使用的注意事项;2.实验开始时,先通H2一会儿再加热的原因;3.为何装有CuO的试管口需稍微向下倾斜;4.酒精灯的使用5.试管为何要预热

归纳强调:1.化学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这是实验顺利进行和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2.确保实验安全应注意的问题(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展示:氯酸钾制氧气的错误实验装置

创设情境:有同学想用H2O2分解的方法制备氧气,希望回收利用上述实验中的二氧化锰,如何分离提纯

提问引导: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原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归纳小结:分离提纯时,常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先考虑物理方法,后考虑化学方法;体现简单易操作原则

实例分析:如何从实验残留固体中分离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教师巡视,指导,实时拍照

ppt展示所拍的照片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上一篇:感悟生命的另一种风景下一篇:公务员的道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