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数轴教案

2024-06-30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共10篇)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 篇1

2.2 数轴

10数本2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2.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巩固在数轴上由数找点、由点读数的方法;

4.会借用数轴直观的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材分析:数轴是在引入了负数及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后给出的,它是我们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本节课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通过实际情景类比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它将有助于我们后面将要学习的相反数、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更直观地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和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

重点难点:1.掌握数轴的正确画法。

2.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过程:

1.有理数包括那些数?说出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可以这样进行分类

Ⅰ.在分类时,一定要保证使每个数只能在同一层次中的一个集合中.Ⅱ.在所有含“正”“负”字眼的集合中,都不能出现“0”.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Ⅲ.在有理数的分类中,未出现小学学过的“小数”“自然数”,是因为有理数中的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的形式;而“自然数”又包含在整数范围

内.1717,,3,0,100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2.将有理数:+2,,0.3,292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正数集合:{

}

二、引入新课:

1.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请同学们说出温度计的结构?(同学讨论)

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有读数,可根据液面的不同位置读出不同的数,从而测得温度。

如: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0C;在0下5个刻度,表示50C;等等

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尺、弹簧秤等)

2.出示温度计:

① 你是怎样读出上面的温度的?

② 温度计刻度的正负是怎样规定的?以什么为基准?基准刻度线表示多少摄氏度?

③ 每摄氏度两条刻度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总结: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并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

像这样的直线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把温度计横放与数轴进行对比归纳出数轴的画法。

三、讲解新课:

1.数轴的画法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

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于是+3可以用数轴上位于原点右边3个单位的点表示;

-4可以用数轴上位于原点左边4个单位的点表示;

在原点右边 11个单位的点表示;在原点左边1.5个单位的点表示1.5.4

4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在哪里?

总结:1.画数轴时容易漏掉正方向;

2.画数轴时单位不统一;

3.容易把原点左边的数变成正数;

4.标错点。特别是对负数标错点。如:

12-3标到+3 处;标到处。

2.数轴的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①画数轴时,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称这三个条件为数轴的“三要素”;

②数轴定义中的“规定”二字,这就说原点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的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规定的”。一旦确定了,不能随意更改。

③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有理数。

3.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通过学习数轴可知: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4.例1.将下列所给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3,-2.5,2,0

例2.比较-3,

四、小结提高

1.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例3.指出数轴上A、B、C、D 个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1,0,2,3.5的大小。2它揭示了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是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有理数;

2.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以及单位长度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取,注意不要漏画正方向、不要漏画原点,单位长度一定要统一,数轴上数的排列顺序(尤其是负数)要正确。

五、课后思考

1.一个点从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终点,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

(1)向右移动11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

2(2)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数轴上表示3和-3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多少?这两个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几个?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六、课后作业

39页

1,2,3

苏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数轴教案 篇2

一、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数轴的三要素。

1、下列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2-101-1-2012312233

-2-1012

13例

2、在所给的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2、-

5、0、-

3、+3.5、-

3、你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吗?-100,350,-150,200

4、(1)在数轴上,从表示2的点出发,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最后的终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数轴上,点M表示数2,那么与点M相距4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二、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引入:(1)把-3C、-2C、0C、5C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3、-2、0、5的点,你能比较这几个数的大小吗?

(3)画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

2、3.5、-2.5、3、0,你能比较这几个数的大小吗?

小结:

1、在数轴上的两个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正数都大于负数

5、尝试练习

(1)用“>”或“<”填空

①5 0 ②-0.10 ③32 ④-0.301.5

(2)思考并回答:有没有最小的负数?说说你的理由。例

6、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3和0

(2)-和0

(3)2和-3

(4)-3、0、2.5

(5)-3.5和-0.5

2例

7、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412、-、0.6、-0.5、-4.4、1 23例

8、(1)写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3大的负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5小的非负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判断下列各数是否存在?若存在,把它们写出来

(1)最大的正整数和最小的正整数

(2)最大的负整数和最小的负整数(3)最大的整数和最小的整数

(1)达标训练

1、比0小2的数是,比-4大5的数是,比2小4的数是

2、在-100、-

11、-0.01、-1中,最大的数是

6203、在数轴上-1与2之间的有理数有()

A、3个

B、2个

C、1个

D、无数个

4、在数轴上点A和点B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1,若使点A表示的数是点B表示数的3倍,应将点A()A、向左平移5个单位

B、向右平移5个单位

C、向右平移4个单位

D、向左平移1个单位或向右平移5个单位

5、(1)数轴表示的数字越往右越

(2)数轴上原点左边的点表示________数,原点右边的点表示_______数,原点表示的数是____(3)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_单位长度。(4)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__________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10112-13、0、-3.5

6、请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3、2、92-

7、(1)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1.5、-

2、2、-2.5、2、3、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表示的数

8、数轴上有A、B、C三点,怎样移动其中的两个点,使这三个点表示的数相同?请写出你的移法。

9、如图,数轴上A、B、C三点分别表示数a、b、c,试比较-

1、1、a、b、c的大小关系

(2)能力提升

1、在数轴,一动点A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B点,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若点C表示的数为1,则点A表示的数为()

A、7

B、3

C、-3

D、-2

2、小明的家(记为A)与他上学的学校(记为B),书店(记为C)依次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上,小明家位于学校西面150米处,书店位于学校东面60米处,小明从学校沿这条向东走了30米,接着又向西走了80米到达D处,以学校为原点,试用数轴表示上述A、B、C、D的位置。

3、挑战极限:一只小虫在数轴上的某点

P

0第一次从P向左跳1个单位到P,第二次从P向右跳2个单位到P,第三次从P向左跳011223个单位到P,第四次从P向右跳4个单位到P„„按以上规律跳了100次,它落在数轴334上的点P所表示的点恰好是2005,求这只虫子的初始位置P点所表示的数 1000课后练习

1、下列所画的直线中,能正确反映数轴三要素的是()

2、如图,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的点有()A、点D

B、点A

C、点A和点D

D、点B和点C

3、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4<0

B、-4.75>-4111C、-5>-8

D、< 2534、数轴上的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6,则点A表示的数为()

A、6或-6

B、6

C、-6

D、3或-3

5、在数轴上分别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把各数用“<”号连接起来。

3、-1、0、13、-

2、-4

226、下表是2012年某日我国几个城市的平均气温:

(1)把各城市的平均气温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起来;

(2)借助于数轴思想,青岛的平均气温比大连高多少?

7、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厘米,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一条长为1厘米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个整点;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厘米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个整点;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11厘米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个整点。

8、P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若P点现在的位置在数2处,则点P在数轴上移动3个单位后,它所在位置表示的数是

9、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另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这两个点在原点的两侧,这两个点表示的有理数的和是多少?

10、如图,在数轴上有一条可以移动的线段AB,若将线段AB向右移动,使得点B对应的数是18,若将线段AB向移动,使得点B移动到点A处,这时点A对应的数是6,如果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求:

(1)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起初点A、B对应的数分别是多少?

数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2.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巩固在数轴上由数找点、由点读数的方法;4.会借用数轴直观的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是掌握数轴的概念和画法,明确其三要素缺一不可;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归纳出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增强对“形”的感性认识,培养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流程设计】

一、情景创设

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数学中,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链接课件素材20301,展示实物模型,演示从温度计抽象成数轴的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同时把类比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新知探索

1.请学生阅读新课第52-53页,思考并讨论:

①零上25℃用正数_____表示。0℃用数____表示;零下10℃用负数_____表示。②数轴要具备哪三个要素?

③原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④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3的点在什么位置?

⑤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11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

2尺、弹簧秤等)?

什么数?

2.数轴的画法

师生共同总结数轴的画法步骤:

第一步:画一条直线(通常是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O,叫做原点,用这点表示数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为正方向(一般取从左到右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相反的方向就是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适当地选取一条线段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也就是在0的右面取一点表示1,0与1之间的长就是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1℃占1小格的长度。)

在数轴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这些点依次表示1,2,3,„,从 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它们依次表示–1,–2,–3,„。

3.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位置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认为规定的。直线也不一定是水平的。

链接课件素材20302,动态演示各种类型的数轴。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

4.温度计里的大小: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发现上边的温度总比下边的高。类似地,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进一步观察数轴,发现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这说明什么? 由学生归纳出: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三、范例共做

例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在哪里?

分析: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答:都不正确,(1)缺少单位长度;(2)缺少正方向;(3)缺少原点;(4)单位长度不一致。

例2:把下面各小题的数分别表示在三条数轴上:

(1)2,-1,0,32,+3.5 3(2)-5,0,+5,15,20;

(3)-1500,-500,0,500,1000。

分析:要在数轴上表示数,首先要正确画出数轴,标明原点、正方向(一般从左到右为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这三要素,然后再表示数,第(1)题,数不大,单位长度取1cm代表1,第(2)、(3)题数轴较大,可取1cm分别代表5和500。数轴上原点的位置要根据需要来定,不一定要居中,如第(1)题的原点可居中,(2)的原点可偏左,(3)的原点可偏右,单位长度也应根据需要来确定,但在同一条数轴上,单位长度不能变。表示某个数的点,在图形上一定要用较大的“.”突出来,并且在数轴上写出该点表示的数。这样画出的图形较合理、美观。

例3:借助数轴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最小的正整数?有没有最大的正整数?如果有,把它指出来;(2)有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没有最大的负整数?如果有,把它标出来。解答:观察数轴易知:

(1)有最小的正整数,它是1,没有最大的正整数;

(2)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最大的负整数,它是-1.

例4:比较–3,0,2的大小。

分析一:先在数轴上分别找到表示–3、0、2的点,由“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得到–3<0<2;

分析二:直接由“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的规律得出–3<0<2。

例5:把下列各组数用“<”号连接起来.(1)–10,2,–14;(2)

5–100,0,0.01;

(3)34,–4.75,3.75。解:(1)–14<–10<2;(2)–100<0<0.01;(3)–4.75<3.75<34。

说明:按题意用“<”号连接,解题中不能用“>”号连接,否则与题意不符,更不能把“<”与“>”混用,如第(1)小题不能写成“–10<2>–14”或者写成“2>–14<–10”的形式。

四、检测反馈

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

(1)

2.下面数轴上的点A、B、C、D、E分别表示什么数?

(2)

3.将-

3、1.5、21、-

6、2.25、1、-

5、1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224.画一条数轴,并在上面标出下列的点。

±100 ±200 ±300 提示:1.图(1)是数据标注错误;图(2)的画法是正确的,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

五、小结提高

1.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是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有理数;

2.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以及单位长度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取,注意不要漏画正方向、不要漏画原点,单位长度一定要统一,数轴上数的排列顺序(尤其是负数)要正确。

六、巩固练习

教材P.56 1、2、3

七、课后思考

1.一个点从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终点,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1)向右移动11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

2(2)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数轴上表示3和-3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多少?这两个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几个?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4.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一条长100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数点有()A.99个或100个

C.99个或101个

教后感:

B.100个或101个

六年级数学数轴课件 篇4

六年级数学数轴课件

1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5~7 例

3、例

4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目标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28

25.06

+0.019

-2/

3+16/57

0-822、如果+10%表示增加10%,那么-26%表示()

3、某日傍晚,九仙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5摄氏度,这天傍晚九仙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4、提出学习目标

二、交流探索,学生展示

(一)教学例

3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展示,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p7做一做

第1、2题。

(二)教学例

4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小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P7做一做

第3题。

三、应用练习,拓展延伸

1、练习一

第4、5、6题。

2、按顺序排列

-23 2

5-1-3.63、-6和0相差多少?-6和+6相差多少?

四、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六年级数学数轴课件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马凡淑七年级数轴数学教学反思 篇5

崔家桥镇一中

我在上数学常规课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理知识不愿多做思考、不愿回答。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办法吸引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几点浅显的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教师要多说“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如教学数轴这一课时,传统的教法是直接介绍数轴的三要素,然后应用这些特征进行相应的练习,而新的教学方法却从问题出发,研究数轴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利用已有经验,把数轴类比生活中的道路,温度计等等方式对数轴的特征进行研究;学习了其特征;再把学到的数轴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学习的成功,体会学习的功效,整个过程让学生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教师只从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只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使其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初中数学数轴教案 篇6

基础检测1、2、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位于原点的 边,与原点的距离 画出数轴并表示出下列有理数:1.5,2,2,2.5,,0.9223是 个单位长度。

3、比较大小,在横线上填入“>”、“<”或“=”。

0;0-1;-1-2;-5-3;-2.5 2.5.拓展提高

4.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5的点有 个,表示的数是。

5.已知x是整数,并且-3<x<4,那么在数轴上表示x的所有可能的数值有。

6.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5和2,则线段AB的长度是。7.从数轴上表示-1的点出发,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再向右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则点C表示的数是。

8.数轴上的点A表示-3,将点A先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到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

数轴答案

基础检测1、2、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要包括完整。图略。左,4

3、>>><<

拓展提高

4.两个,±5 5.-2,-1,0,1,2,3 6.7 7.-3,-1 8.1

初中数学矩形教案 篇7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 ).会用矩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进行推导证明;

(3 ).会综合运用矩形的性质定理、推论以及特殊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教学过程中同学的测量、交流、讨论,并运用课件的直观形象性,加深对矩形性质定理及推论的理解和应用.

(2). 体验矩形性质定理及推论的发现过程,探索证明性质定理及推论的方法.

(3). 感受新旧知识及几何代数之间的紧密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测量、猜想、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及结论的确定性。

(2).树立用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出结论,并用逻辑推理证明定理的意识.

(3).进一步认识软件《几何画板》的作图、测量功能,体验智能工具的快速、准确及其规范..

(4).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培养

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5).在讨论和回答问题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二、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矩形性质定理及推论.

学习难点: 矩形性质定理、推论及特殊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为主,辅以讲授法.

教学手段:PPT及几何画板演示辅以板书.

四、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1、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

2、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及关键: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练习:下列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师:提出问题:对于多项式 是几次几项式呢?多项式的项数,各单项式的次数以及各项字母的指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应都能准确回答)

师归纳:各项字母的指数,发现多项式的排列是按照字母b的升幂来排列。指出多项式的表达必须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或降幂来排列的。

则 还可以表示为 ,还有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展示各组的成果。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表:

2、填空:

(1) 是___次___项式; 是___次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次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

3、将下列多项式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降幂来排列。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四、应用拓展

1、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2、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次_____项式.

3、是_____次____项式, 是____次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4、是_____次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5、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6、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点评

初中数学复习教案 篇9

教学

目标 ①通过实例,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理解字母与数一起参与运算的意义。

③会利用字母表示数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数学规律。

④掌握字母与数一起参与运算时的正确写法。

教学

重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

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学规律,涉及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符号的使用等多方面问题

教学

方法 类比法 教学

用具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稿 个案补充

一、新课引入

念一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提问:

1、 五只青蛙又将如何呢?

2、 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吗?

3、 如果青蛙的只数用字母n表示,这首儿歌又该怎么念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n 只青蛙 n 张嘴,2n 只眼睛 4n 条腿,扑通 n 声跳下水

二、看一看

1、你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注意:数和表示数得字母相乘,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号代替。数和字母相乘,在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得前面。如nX2写称2n,一般不要写称n2。

3、 例 练习簿的单价位a元,怎样表示100本练习簿得总价?

解 因为练习簿总价=练习簿的数量X单价,所以100本练习簿的总价格为100Xa元,即100a元。

三、练一练

1、填空:

(1)长方形得长是a米,宽是3米,则面积是______,周长是_____;(2)a的1/2可表示为

(3)面积是S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4)据预测,亚洲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58.5%左右。设2050年世界人口为x亿人,则亚洲人口约为 亿人

(5)买n千克苹果,花了m元,则这种苹果的单价是______ 元/千克

2、比一比

用字母表示下列法则,你会吗?

(1) 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2) 减去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 1除以一个非零的数得到这个数的倒数

3、 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请用r,h表示图中罐头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4、 x表示一个三位数,y表示一个两位数,把x放在y的右边,得到一个五位数,这个五位数应该怎样表示

5、 一座楼梯的侧面示意图如入所示。要在楼梯上铺一条地毯,则地毯需多长?若楼梯的宽为b,则地毯的面积是多少?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10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

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

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1、45+(-23)2、9-(-5)

3、-28-(-37)

4、(-13)+0

5、(-29)+(-31)

6、(-16)-(-12)-24-(-18)7、1.6-(-1.2)-2.5

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记作

上升4.5千米 +4.5千米 下降3.2千米 -3.2千米 上升1.1千米 +1.1千米 下降1.4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 4.5+(-3.2)+1.1+(-1.4)②4.5-3.2+1.1-1.4 =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 =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对学生而言,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表现,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解放,使学生形成了创新、探索的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3、教师宣布游戏规则,组织学生作游戏:

①二人小组每人每次抽取4张卡片,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红色卡片,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

②比较两人所抽4张卡片的计算结果,结果大的为胜

利用游戏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寓学于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玩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在学生作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既可指名学生上作游戏,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轮流交换作,以提高游戏的质量,保持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对做的好的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运算,如: +(-5)+4-(-)- +(-)+5-(-3)等,可写到黑板上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其做法,通过学生的讲解,明确可以按从左到右的方法依次运算,又因为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所以也可以整数之间、分数之间先分别相加,还可以正数之间、负数之间分别相加,最后得出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运算,从而为下面例题的讲解设下了伏笔,打下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4、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计算 :(1)(+3)-(-9)+(-4)-(+2)(2)-1/3+3/4-5/6+1/2

(3)0.25+(-1/8)-(+7/8)-(+3/4)

鼓励学生进行讲解,寻求方法多样化。这样解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动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由教师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中的首席。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三、达标练习

1、知识巩固:p58 随堂练习T1 由学生口答,熟练方法。

2、知识加强:计算p58习题2.7 T1 可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及时讲评,并鼓励学生交流

不同看法,同时指出易出错的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这符合教学论中“快反馈”的原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P59T2,这是“知识应用型”的练习,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先根据数据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再进行准确计算。这符合新课改标准的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释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现实世界。

4、P59T3 这是“知识拓展型”的练习。教师可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最终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了应用的目的,这是本节的重点,而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被体现出来,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课堂小结

可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①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② 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参观廉政基地心得体会下一篇:《加强低年级写字指导的研究》结题报告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