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在暴风雨中》课例分析

2024-06-26

《牛顿在暴风雨中》课例分析(共2篇)

《牛顿在暴风雨中》课例分析 篇1

《牛顿在暴风雨中》案例评析

小昆山学校

廖曼

10.22日非常荣幸,在中山小学观摩了谢江峰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语文试验教材《牛顿在暴风雨中》。对我而言,真可谓是受益匪浅,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感触较深:

1、字词教学有重点,学习习惯处处抓。

常规的字词教学,一直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教而教,基本是单独列出来进行教学,没有重点,想面面俱到,如此一来便会出现上课时间比例掌控不好,或是学生把握不了课文中字词的重点。这是我在常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今天谢老师,很巧妙自然的处理了我在字词教学上的疑惑:

1、一开始,出示一组字词,问谁会读?这是我们常用的,学生也习惯性的,喜欢跟读,此时,谢老师和蔼的提示学生不要跟读,事实上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在跟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思考,甚至滥竽充数的也不在少数。

2、出示“罕见、袭击、泛滥”这组词语的时候,谢老师没有停留在读准字词上面,要求层次提升到,理解词义。但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老师说出词义,学生猜测是哪个词语的意思,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带入句子朗读。这样种教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能跟着教学目标走。试想换种教法,让学生自己说出词义,这一环节学生不一定能准确理解词义,并且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3、成语教学这一块,谢老师是花了点心思的,“向上跳着、测量距离、撑开斗篷、了解风力”让学生连着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一起说。事实上,谢老师在这一环节,是在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才能整理出完整通顺的句子,并明确课文大意。这也从重点字词的教学很自然的过度到了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教学上(牛顿在暴风雨中一边____一边____,有时候____跳,他是要____。这样字词的教学和课文的教学就是有机的结合,不会显得唐突。

2、目标清晰,知识分类明确。

整堂课,书声朗朗,情趣浓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这跟老师知识分类、目标导向明确是分不开的。本课应掌握得知识与技能是: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罕见、泛滥、袭击、”等词语。过程与方法是:通过朗读质疑,让学生明白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过程;通过提问,“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重点小节,即第7小节,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三个“跳”字,让学生体会到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是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爱动脑筋,喜欢自己去尝试的人,从而对他产生敬意。在教学设计中,谢老师将陈述性目标知识和程序性目标知识的教学做了有效的处理,合理地采用了各种方式的理解加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归纳出重点:变换方向、测量距离、撑开斗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提问的好习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也很自然的罗列出书面板书,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3、教学有重点,学会取舍。

谢老师在进行本课阅读教学中,明显有取有舍,他并没有继续引导学生对“妈妈”的动作进行深入教学,而是选择“公元1958年9月3日,英国一场特大暴风雨到底有多大?”来进行语言分析。语文课承载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教学中,谢老师提出“文章是从几个方面写清楚的?”这一问题,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我很赞成谢老师的这一教法:如果语文课上都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一步一步提高得更快。

总之,这是一堂很有感染力的课,似乎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在一定程度上面又学会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我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点滴的长进。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课件 篇2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 学习重点】 1、2、3 【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2 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 ) 刹.那( ) 栅.栏( ) 蜷.曲( ) 倏.忽( ) 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 2 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 1 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 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 1 段:

第 2 段:

第 3 段:

第 4 段:

第 5 段:

第 6 段:

第 7 段:

第 8 段:

参考答案:第 1 段:树林全貌;第 2 段:垂柳、杨叶、芦苇;第 3 段:断绳羊、女孩;第 4 段:葡萄蔓、苍蝇;第 5 段:鸟巢、鸟儿;第 6 段:废纸、猫、瓦;第 7 段:浮萍、鱼儿;第 8 段:老头、孩子。

7.阅读第一部分(1-5) 1 1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比喻 将树林比喻为面团,时鼓时陷,形象呈现了风的强弱变化,生动的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摇晃的场景。

2 2 、圈画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动词,思考:作者为什么连用一系列动词? 一连串动词,直奔主题、节奏紧密,仿佛直接把读者送到疾风面前,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

3、作者写垂柳、杨叶、芦苇时运用了哪些感官? 运用视觉与听觉,将植物在风中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使人全方位感受风雨之态。

4、文章描写了羊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描写羊跌跌撞撞的样子,通过写羊的受惊,表现了风的强劲。

5、“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对比。“两步远”与“长时间”对比,突出风势之猛、风力之大。

6、找出第 5 段中的动词,分析其作用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鸟儿在大风中的表现,未见“风”字,而风无处不在。

阅读第二部分(6-8) 1、“窄窄的巷道里”中“窄窄的”能否去掉? 不能。“窄窄的”给人以紧迫感,且越窄的空间风力越大。

2、“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中,“精湿”是什么意思? “精”是“十分、非常”的意思,表明湿的程度,贴切而富有表现力。

板书:

上一篇:怨歌,怨歌蒋维翰,怨歌的意思,怨歌赏析下一篇:今世缘酒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