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总结

2024-09-27

立德树人总结(共8篇)

立德树人总结 篇1

立德树人课程总结

德育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的情操,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公德心、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立德树人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让德育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让德育教育成为“快乐教育”,使学生将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形成习惯。

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每星期一班1节立德树人课

为了增强德育课的时代性、实效性、实用性,本学期要求加入立德树人课。学生积极性高涨,总体效果不错。

二、内容上,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解析,在分析学情的情况下,对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得进行取舍。

三、方法上

在教学放上,对于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针对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选取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法,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我什么能力比较欠缺,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除此之外,在本学期的立德树人课中,还应用了探究活动教学法,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答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还设置了大量的工作情景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及早对于自己的有一个目标。

四、问题与努力方向

在本学期课程建设实践中,实践课的力度不够,由于条件限制,不得不将部分实践课内容移至下学期进行。由于经验的欠缺,部分实践课只有热闹的形式,但是效果却一般。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实践课的设计。多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青松岭中学

立德树人总结 篇2

关键词: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 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事关“中国梦”的实现。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 肩负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那么, 如何立德树人?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使“三教”互为补充, 形成合力。下面, 结合自身工作谈谈有效的实施策略。

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 “对于社会来说, 学校就像工厂, 学生就像产品:学习成绩不好是次品, 身体素质不好是废品, 道德品质不好是危险品。” 所以, 立人先立德, 人的培养, 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小学是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形成的起始阶段, 是最具可塑性时期, 因而, 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形成全员育德的良好氛围。

一是打造校园文化环境, 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 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 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 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

二是探究德育方法, 提高育人效果。要积极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规范习惯教育, 提高德育功效。事实告诉我们,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 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透过一个个细微的习惯, 我们往往能够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就此而言, 要提升学校的育人功效, 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应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学校则要依据不同年龄特点, 突出教育重点, 确定教育内容, 选择教育方法, 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提升师资队伍素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自我修养,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以高尚道德和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

五是完善德育制度建设。立德树人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 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激励、监督和评价体制, 以促进和形成学校自觉重视德育工作、教师积极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综合考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良好机制和优良环境, 保证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2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家庭里接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首先就要提高家长的素质, 将家庭变成最好的教育单元, 以凸显其教育功能。作为学校, 应该积极引导所有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学习正确的育人理论和方法, 明确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 改变“重智轻德”的旧观念, 树立“做人”和“求学”并举的家庭德育观念。在家庭中, 积极实行养成教育, 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习惯, 为子女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并身体力行。特别是在“两免一补”政策实施阶段, 学校更要努力创设环境与时机,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加强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 让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教育合力, 从而着力营造好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第一环境”。同时, 为了发挥好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各级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宣传,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3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作用, 宣传科学理论, 传播先进文化, 塑造美好心灵, 弘扬社会正气, 坚持不懈地宣传正确的思想道德取向, 注意对社会思想道德热点问题和出现的负面现象的引导,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地灌输到青少年的头脑中, 使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 逐步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二要拓展社区教育, 学校可以与社区共同建设教育基地, 强化其德育效果, 并聘请校外辅导员, 开发德育有利资源, 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还要借助社会执法部门积极治理社会上的文化娱乐环境, 加大社会不良因素的治理与监管, 并发动社会多种力量治理好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环境, 努力造就一个全社会齐抓共管、各尽其责的局面, 从而提高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水平。

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关部门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 实施精品战略, 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环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因地制宜建立、开辟专门的少儿文化活动场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少儿文化设施和场所, 资助公益性少儿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广场、社区、家庭、校园和乡镇文化活动, 从而活跃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

四要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俗话说“看到的记忆不深, 听到的容易忘记, 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 终身难忘。”这句带有诗意的话语成为“实践教育”的生动宣言。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遵循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 恰如其分地利用教育基地、活动场所、节庆日、纪念日、共青团、少先队以及本地的优势资源, 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 使未成年人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逐步形成良好道德修养。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未成年人是未来, 是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实践者, 少年兴则国兴, 少年强则国强, 培养他们成为祖国需要的具有良好品德和文化水平的一代新人是教师职责所在。教师要在教育工作中立德树人, 善于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 共同构建和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引领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理想, 担当民族发展重任, 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立德树人实践论.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

[2]田建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系列讲座: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系列讲座.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13.

立德树人修身致远 篇3

“四主教育”:让道德引领成长

德育,往往是教育的先导。作为一个拥有5600多名学生的学校校长,卜祥林深知,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必须力倡德育为先,有大德者才能有大才。在不断的反思探索中,卜祥林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了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政治方向教育为主导、以健全人格教育为主体的“四主”教育体系,对德育进行生活化、课程化和网络化实施。

在“四主”教育体系下,卜祥林与学校老师们潜心思考,尝试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阵地,将各种富含德育因素的教育资源划分为课程类、实践类、环境类、信息类、心育类、家庭和社区类六个操作模块,形成齐抓共管、全程全面全员育人的新型德育格局。

卜祥林校长深知,课程是育人的最佳阵地。为此,对课程类操作模块,他做了精心设计,并要求教师们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发挥学科教学渗透的主渠道作用和思想政治课主课堂作用,深入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富含的德育要素,实现全程育人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通过专题论坛、“热点”问题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直接体验和全体参与,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学科通过“二三四五”协进教学模式、分组分层教学法等形式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历史学科通过讲解、谈话、演示等方法,从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地理学科通过观察法、实物法、探究法,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和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通过“探究——解决”教学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法、“情境发现”舍的精神,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育学科重在意志力、耐力的培养和训练,音乐、美术学科侧重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使学生形成了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新一轮课改中,卜祥林校长带领老师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科教育模式、个性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情感培养、人生态度的确定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课程类模块的操作落到了实处。

卜校长特别重视实践类课程,他把活动看作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最佳平台。为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作用,卜祥林大力倡导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目前,学校已建成国防教育、爱心教育、环保教育等十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按照时间顺序、学生年龄和教育规律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校的校内实践活动则依据研究性学习主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以升旗仪式、宣誓仪式、艺术节、社团活动、主题班(团)会、实践周等形式,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单元。如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庄严而神圣,国旗班服装统一,队列整齐,口号响亮。国旗下讲话围绕“四主”教育内容,每周一个主题,按时间和年龄段设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教育激励学生;18岁成人宣誓仪式活动是学校团委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增强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校团委以五大系列活动(18岁的誓言、18岁的演说、18岁的创造、18岁的绿色希望、18岁的征程)促成了整个18岁成人教育活动的全面深化。

卜祥林尤其重视家长资源的教育力量,积极为家长了解、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搭建平台。在其观念引领下,学校家委会从1999年成立,至今已换届三次,不断健全机制,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已有校级家长委员会成员13人,年级家长委员会成员19人,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249人,一支强有力的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队伍已经形成。谈及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卜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学校曾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集中反映在一些经商家庭、打工族家庭、单亲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这些家庭往往不懂教育、不会教育、不愿教育,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甚至是负面影响;调查也显示,家长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占61.2%,关注身心健康的占24.6%,关注思想品德的仅占11.3%。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1999年成立家长委员会后,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立体的家庭教育培训、咨询、指导网络。在点上,通过走访特殊家庭、家长接待日、电子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个案分析和个别指导;在线上,开通咨询服务热线和网上论坛对各类共性家庭问题进行解答;在面上,通过家长学校和定期发放《家教报》对全体家长进行普遍培训,举办经验交流会、家教研讨会,从而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方式得到转变,家教水平普遍提高。

家长委员会改变了过去家长主要通过家长学校接受培训的形式,通过独立形式参与教育过程,发挥家庭教育优势,让素质教育走进家庭,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补充,与学校教育和谐发展。这几年,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经历了几次跨越式发展,无论教育质量提高,还是办学条件改善,都凝结着家长的心血。2001年,学校成功举办全省家庭教育暨家教理论研讨会,《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中国教育电视台均对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也刊载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情况,牡丹江一中的家教一时名播省内外。

事实证明,创造性地进行模块化操作的“四主”教育收到良效,极大地促进了牡丹江一中的素质教育发展,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几年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德育先进单位、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

“特色课程”:以个性化培养超越平凡

牡丹江一中是老牌重点中学,如今又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作为这样一所学校的掌门人,卜祥林常常思

考,如何发展学校特色与品牌,使之具有区别于其它学校并难以被复制与替代的特质,这才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大使命和价值所在。因此,他认为满足于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够的,他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办成一所具有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水平、区域化特色的全国名校。

如何达至这一目标?卜祥林认为,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条路可走。“关注每个人发展,追求最优化目标”是牡丹江一中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在卜校长看来,一中这样优秀的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愿望和发展潜力,对传统的单一课程体系是一个巨大挑战。只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选择机会充裕、特色鲜明的学校多元化课程体系,才能支撑全面提升优秀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办学目标。为此,在卜祥林的力倡下,学校开始构建特色课程的实践。

首先是构建学术类英语特色课程。学校聘请外教授课,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和校本英语能力测试,参加省模拟联合国比赛,开展英语课本剧大赛系列活动,每月在外语走廊开展一次主题交流,进行“世界节日”“各国风情”等布展评选。借助6个信息技术教室、8个多媒体教室的互联网络系统检索全英网络热点新闻,进行新闻播报比赛,网上参加世界青年合作计划大奖赛,与美国教授通过视频探讨疑问等。

为了扎实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学校积极选拔学生参加国际培训活动和论坛,目前已有44名学生参加海外修学夏令营赴美赴日团,有10名同学参加国家教育部公派交流赴日项目,有3名同学参加黑龙江省首批全额奖学金赴英国沃夫汉普顿寄宿中学读书工作。去年还有2人考取美国著名大学。学生的英语能力显著提升。

其次是构建学术类自主招生训练课程和奥赛课程。牡丹江一中拥有优质的生源基础和师资力量,具备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卜祥林一直在思考,如何使选才标准体现个性化特征,既发现挑选学业或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又发现在科技、文艺、电脑网络等方面有突出天分的学生,给一些偏才、怪才开通绿色通道。为此,学校通过自主招生训练课程和奥赛课程这样的个性化培养机制,给特长生提供成长空间。2010年高考,全校有9人在省学科奥赛中获一等奖,40余人获二等奖。对自主招生的学生,卜祥林倡导实行小班额导师制、“一对一”跟踪辅导制,进行个性化模拟训练,满足该类学生高位发展的需求。独特的层次性培养模式取得了卓著成效,2011年牡丹江一中有96人获得保送生、自主选拔、特长生的录取优惠政策,11人被北大、清华及香港中文大学录取,28人上线,“985”工程一流大学录取212人。

再次是构建前沿性科技课程。为了真正培养拔尖型、领袖型人才,卜祥林倡导构建了前沿性的科技课程,成立了由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师讲座团,举办校内或本市高校讲堂里的科学人文发展史讲座。举行“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邀请学者、教授举办科技小发明讲座。整合网络资源,组织有科技发明兴趣或具科技潜能的学生观看著名科学家的高端论坛光盘、中央电视台视频录像及校园小发明家的创作流程光盘,提升他们的视野高度和思想厚度,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文情怀。学校还为有潜质的学生聘请知名教师做导师,进行具体的研究指导,参加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比赛和小创作、小发明竞赛,举办“走近经典,与大师对话”系列论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有效的引领培育了壮苗,收获了硕果——田龙飞同学设计的测量液体体积、质量、密度的量筒获黑龙江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发明创造一等奖,马龙飞同学发明的定时浇花器、王一明等同学发明的多功能格尺、付玉同学发明的便捷雨伞获得二等奖,更多的同学在市级比赛中屡获殊荣。

目前,作为清华大学自主招生A计划方案A级学校和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学校,牡丹江一中在卜祥林的带领下,不断创造机会,从高一年级开始,即对某一领域发展比较好的、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并组织他们定期接受北大教授的指导,为培养未来“大师级”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沃土。

“三化建设”:用文化滋养心灵

牡丹江一中从1945年9月建校,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从一所普通中学到首批省重点中学、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再到首批全国百所特色项目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65年的建校历程,培养数万学子,才俊辈出——中国驻波兰大使刘彦顺,清华大学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高原宁,任职联合国开发署的孙大力,西沙群岛第一位女通讯官王亚玲,为我国运载火箭事业做出贡献的赵建伟,美国微软公司软件设计师付哲……这是一笔巨大的人文财富。

卜祥林看重她的内在价值,并力图把包括校友文化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有效手段,锻造学校的文化之魂,塑造学校的文化精神。他认为,只有在优秀的中国文化浸润下的学校,才能成为一流名校。这样的学生不仅优秀,更能在这种浓厚和谐的校园文化中走向卓越。

卜祥林倾注心力的“三化”建设,集中体现了牡丹江一中的校园文化精神,是文化“牡一中”的最生动阐释。

2004年10月29日,新校区开工奠基仪式上,省教育厅副厅长孟凡杰对牡丹江一中新校区规划设计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所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协同创新’的理念,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三化’,即‘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的和谐校园。”这既是肯定,更是对牡丹江一中的要求。

“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是对“和谐”的全新阐释,也是从教育的本质和主要功能上的全新定位。所谓“人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人为主体,那就要关心人的需要,体现对人的理解、同情、关怀与钟爱。“人文化”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实现,素质教育就要关注人的个性,以学生为本,这里的“学生”不只是一个集体名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牡丹江一中教学领域和场馆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着“人文化”的理念。例如,学校7个领域教学楼最高只有4层,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卜校长“人文化”地解释:“你可以试着从一个教学楼的顶层走到另一教学楼的顶层,看看这两个顶层和地面所形成的u字形的距离需要多少时间和体力?”原来,学校按照高中新课改的课程要求设计,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突破了以班级为主的授课形式,学生选课是自由的。这节课在语言与文学领域上,下节课就可能有的去数学领域,有的去艺术领域。因此,每走这样一个U字形的距离是将高中阶段的学生的体力预支考虑进去的,这种设计完全体现了“人文化”。

新校区建设倡导建设一个“园中校,校中园”的园林式校园。但真正的“生态化”校园,是要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不仅是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容校貌、建筑特色、绿化美化程度,更包括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科学的探索精神,还有和谐有效的“生态课堂”。“这是我们的目标,生态课堂的构建,你要在我们的课堂中去体味。”卜校长如是说。

而所谓的“生命化”,是教育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人类的发展而承担的一种职责使命。“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使生命的灵魂得到点化和润泽。生命化教育,在起点上就是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润泽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直接面对生命是前提,遵循于生命是保证,完善生命是目的。”这是卜校长憧憬中的教育胜境。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憧憬?——期盼着每一个从自己手里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凸显生命的灵动,激发生命的动力,张扬生命的个性,让每个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2007年9月,牡丹江一中江南新校区建成,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牡丹江南岸,背靠着苍翠雄健的牡丹峰,依山傍水的牡丹江一中新区因吸收了牡丹江和牡丹峰的风韵和奇秀,而富有了典雅和灵动。新校区占地21.8万平方米,整个学校所有的教学楼设计风格一致,红砖色的外面墙体协调一致,典雅的气质由此而散溢出来。站在宏伟的学校大门口,放眼整个校园,顿时给你一种强烈的吸引,靓丽、典雅、灵性、大气,是这所学校给人的深刻印象。学校大门正对校训石碑,上书“修身立德,博学致远”8个醒目大字,以学校大门、校训石碑及与其正对着的汇演中心为一条直线,将校区分成东西两半,所有教学楼均分领域和模块设计,功能布置科学合理。

如今,走进牡丹江一中就像走进了一个园林,松柏园、白桦园、葡萄园、丁香园,处处植物相伴,山水相环,书声琅琅,丁香弥漫,师生有说有笑,精神抖擞,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吸收着这里的智慧之光、理念之光,吸吮着“三化”校园的精髓而茁壮成长……

1601立德树人班会总结1 篇4

2017年3月7日,我院举行了以德树人的思政教育讲座,老师从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意义深刻,极具内涵,使我们感受颇深。

一、了解“德”的意义。

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和自己,后来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而历届中央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一以贯之,虽表述不一,但其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指向和育人理念完全一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德”在社会中有这重要的地位。

二、立德树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1、全球化对中国主流意识的冲击,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的兴起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个事关”,道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因此,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2、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

3、以新式的宗教渗透作为对华文化渗透的有效手段。

4、通过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

5、制造“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用以唱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6、利用话语霸权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

7、利用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援助项目等方式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

8、大规模输出精神文化产品,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

9、策动香港台湾地区学运,企图冲击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祸乱中国。

三、立德树人的途径。

以“立”为前提,以“德”为基础,以“树”为手段,以“人”为目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将“德”纳入工作的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激荡中坚定理想信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

2、我们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开展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针对大学生的情况,我们应重点提倡道德规范。

(五)开展本土化教育

1.深挖教育价值,做强本土特色 2.创新活动内容,做活体验教育 3.弘扬德善之举,点亮青年形象

四、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

第一,以学生为本。

立德树人总结 篇5

主题教育总结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儿童行动的道德标尺。2014年是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52周年。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努力提高我校德育工作水平,切实提升全体学生文明素质。

一、活动宗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关键在于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养成。开展“学习雷锋,立德树人,老少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旨在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核心,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激发青少年的互助、友爱、奉献、进取精神。在自觉实践和自主参与中增强道德意识、强化道德养成,践行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促使他们自觉践行道德规范、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知礼尊长,关爱他人,自强自立,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二、制定方案,落实细则

学校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制定了“学习雷锋,立德树人,老少共筑中国梦”活动方案,方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文明实践活动,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营造快乐健康和谐的校园,培养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方案对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

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加强认识,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利用升旗仪式的机会,使同学们深化认识,了解“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理解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孝敬父母,刻苦学习,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学校统一部署规范教育月活动,各班级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以“学习雷锋,立德树人,老少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班会课,班会课上各班级以听、讲雷锋雷锋故事,欣赏与雷锋有关的图片、唱雷锋歌曲、读雷锋日记等不同形式让学生认识雷锋,了解雷锋,使学生认识到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为活动的继续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结合学校规范教育月活动,在班级开展了“校园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要求学生能和同学、老师、父母、邻居友好相处,知道谦让;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服务同学、勤于力所能及的班级活动,能在环境卫生保持、规范课间活动中长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开展学雷锋活动,创绿色文明和谐校园

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做一个道德的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学生美德要求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推行校园文明礼貌用语,做到懂礼貌、知礼仪;倡导同学之间结对互助,通过交流谈心、补习功课、赠送学习用品等形式,互帮互助,互学互爱,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强化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

(三)、感恩父母,体验亲情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本次“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学校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1、在平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主动为父母盛饭、端茶、洗碗、洗脚、揉背、问候等等。

2、重视节日。要求记住父母的生日及母亲节、父亲节的时间。在节日期间,可以送父母自制小礼物或者为父母做一件事。

3、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学习操心。作为学生,搞好自己的学业是自己份内的事。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也是感恩父母的表现。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孩子能在家里能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了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加强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从家长反馈的情况看,活动所起到的效果非常好。同时,也增进了家校联系,加强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作为学生,维护校园卫生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次活动开展以来,全体学生能够自觉做到不乱扔食品袋、包装纸、卫生纸,见到任何废纸都能主动捡起来。班级内值日生、每周值周班级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值日、值周任务,各个清洁区卫生打扫及时,保持良好。

四、表彰奖励,巩固成绩

人是需要榜样的,学校通过表彰奖励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等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1、要求各班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对良好行为习惯者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习惯者进行鞭策,使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

2、通过定期召开的学生家长会,与家长达成共识,要求家长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共同对学生进行道德养成教育。

通过“学习雷锋,立德树人,老少共筑中国梦”活动开展,我校学生对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文明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学会了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月虽然已经过去,然而学雷锋活动不但不能停止,相反更要借助三月份学雷锋活动这股春风把学雷锋活动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使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其精神成为我们的一份良好的品格。让我们把雷锋那艰苦朴素的作风,忘我工作的情操,刻苦钻研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格贯彻到底,在全体师生身上闪耀出金色的光芒。使雷锋精神的内涵更加深入人心,推动广大师生员工把弘扬雷锋精神同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提高个人素质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做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我们相信,只要全校师生心中爱心永驻,奉献精神永随,雷锋精神必将在我们身上延续!

化启小学

立德树人 篇6

稿

2017.09.10

“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论坛

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育界的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这个主题,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立德树人,用爱心播种希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唐代大文豪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们的思想和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五育并重,德育为首。”那么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呢?所谓立德,就是坚持以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关系到美好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这一伟大理论为学校和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找准自己的定位,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师德修养为引领,以学生品德培育为教学重点,切实用理论的魅力和信仰的指引去培养人、感召人、引导人,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立德首先是要我们教师立好德。师德是教师职业赋予的重要操守,要想成为一名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广博学识、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爱岗敬业,有仁爱之心,把教书育人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来看待。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在人世间,能做到爱自己孩子的人是父母;而能做到爱别人孩子的唯有我们教师!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懂得,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这种“爱”源于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这种爱能超越一切。所以教师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力行师德规范,保持高尚情操,保持本色不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师之无德,教之无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的主旨内涵是立德,立德方能正己,正己才能律人,教师立德树人,必须集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用高尚的人格,和蔼的态度,端庄的仪表,丰厚的学识去面对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小时候我看到的最多的是长辈们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关爱自己的孩子,许多老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们的学生。而今长大后我也成了“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带着饱满的热情与美好憧憬的我接手了自己的第一个班级,成为一名教师。但是,当真正的工作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知道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同样需要耐心和爱心。

我记得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带过许多班级,也带出了一点名堂。但从来没有像2009那年带的一个班那样让我感到手足无措。当时我刚送走一班2009届小学毕业生,新学期开学,我又开始从一年级班带起。我的班上共新报到 12名学生。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和这些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使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时代,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与求知的眼神,我觉得我的使命是何等的重要,我不能在这个充满神圣的工作岗位上有一丝的马虎,我要让他们永远对学习产生乐趣,要让他们不断地进步。然而事实和我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几次考试下来,我所带的科目始终落在别人后面,而且每次考试都是那几个孩子考不及格。

何某是我们班一个很例外的孩子,小脑袋聪明就是不爱学习。当时我想一个学生其实学习差点儿并没关系,只要有考试,分数总会有人得第一,也有人是倒数第一。只要勤奋努力,品行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进也就够了。但是只过了一周的时间,事实证明我确实是盲目乐观了。他在早晨到校时,为了多睡一会儿懒觉,总是踏着钟声进校门,而且在晨读时,总是心不在焉,有时还欺负旁边的同学。怎么办呢?纯粹的批评能解决问题吗?我没有着急,而是开始从侧面了解他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通过了解,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以经常是起早贪黑,顾不上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学习方面就更是无暇督促及辅导,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就对他的印象比较深刻,因为他的穿着实在让人头痛,早晨穿得干干净净,可不一会工夫就变成“小土球”了,而且手脸也脏得不像样子。从一年级刚开始他就是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不爱学习,爱打架,个人卫生差,一个典型的“双差生(学习差、纪律差)。这是我了解到的有关他的全部情况。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心里直打鼓:批评起作用吗?谈心有效果吗?我能改变他吗?用什么办法来转变这个“双差生”?短期内看来不会有大的转机。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就没有就这件事直接批评他,而是避实就虚。我找了一些经常和他一起玩的同学谈心,故意冷落他,每当他要插话的时候,我就故意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一次,两次,三次,最后他着急了,说:“老师,你为什么总是让别的同学说话,而不让我说话。”时机来了,我说“你不喜欢学习,我想你也不会喜欢和同学交流。”他没想到我把事情引到了这上面,稍微愣了一下,说“老师,是我不对,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但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能感觉到他并非心悦诚服。但是,我没有再深究下去,只是说:“我相信你是个好孩子,只是过于贪玩,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重。”以后每隔一两天左右我就以检查功课为理由找他谈心,给他讲学习方法,讲解难题,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鼓励他,让他把心多用在学习上,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与自己前途的关系。开始,他对我说的话并不在意,更多的是在那儿坐着听我说,有时候有点心不在焉,甚至有点儿不屑一顾。许多次我自己都想放弃,觉得委屈,但是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与信念,再想想他的前途,又不甘放弃。时间就这样流逝,已经入学两个月了,他没有什么改变。

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由于天冷,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都要生火炉来取暖,而生火时需要引火的木柴,我请每个同学都拿一点木柴。我开始发现他身上的一些闪光点,他第二天就拿来了一塑料袋木柴,我很高兴,并及时地对他提出表扬和鼓励,当有同学说自己家里没有木柴时,他又举手说他要替这位同学拿柴。过了一天,他果然又拿来了一塑料袋木柴,我再次对他提出表扬。他一高兴,对我的话也多了,说他热爱体育运动,就是不爱学习。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坏’学生。他们都只是在成长中遇到了一些小问题。”经过这件事,我心里一阵阵地激动,深深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个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学生。何某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他贪玩,调皮,不爱学习,又有什么呢?我又怎能在学习乃至其它方面因为他做的不好而放弃他呢?

从此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带上一样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材,并且在课间和他们一块儿跳绳,踢毽子,打沙包,让孩子们在课间尽情地玩好,这样他们上课后就能集中注意力。何某会跳绳,会打沙包,很会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表扬与鼓励。从那以后,他早晨来得早了,读书也认真了,家庭作业也能完成了。上课时他坐在座位上坐的比平时上课还直,听得比以前还认真。

其实孩子都是需要用爱心去教育和感化的的。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的心血没有白费,我的付出也有了回报。他的成绩比以往有了进步。由此我觉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是可以相通的。我觉得我们只是需要时间来互相了解,学习成绩并不是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体育运动是某个学生的强项,我发现某个学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些学生对集体的事特别热心,这都是他们的优点。另外学生成绩的优劣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只要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利用时间,从基础抓起,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取得进步的。多年来,我用自己的真诚与爱心打动了一个个家长的心,也感染了许许多多后进生的心。也许我做的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但改变的将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质量。我得出了人生的一条经验:用爱心可以换回爱心,用真诚可以呼唤真诚。

尽管有些“差生”很让人头痛,但一无是处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作为老师就应该尊重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一颗平等对人的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寻找合适的契机,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指导学生,使其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绝不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爱心去播种希望,用爱心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用爱心去播下希望的种子,用爱心去浇灌娇嫩的幼苗,用爱心去修剪桀骜不驯的枝条,那么多年以后你会收获一片森林!

立德树人的班级管理 篇7

关键词:立德树人,班级管理,学生

高等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来讲, 班级是最小的集体单位, 如何能够在班级内做好“立德树人”教育, 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重点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立德树人”的管理模式。

一立德树人

1.“立德树人”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 德育的内容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百年树人, 以德为本。德, 包括德心、德性、德行。德心, 是指人的整个意识系统, 包括潜意识、思维、观念、信念等, 就是要心地善良, 一切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德性, 是指人的性格方面, 就是要胸襟开阔, 豁达大度, 笑对一切, 喜乐开怀。德行, 是指行为、行动, 就是要多做好事, 行善如流。

立德树人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德心、德性、德行, 将这些内容体现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体系。

2. 学校在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方面要有具体要求

周济说, 我国主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德育工作:一是在课程教学当中, 进一步加强德育课。二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起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的网络, 来推进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学生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现有的水平为出发点, 立足于学会做人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逐步累积、完善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课堂教学, 学校加强“两课”改革建设, 通过学生对传统中国优秀文化思想、长征精神等常见传统题材形式的学习, 强化德育学习。课外活动, 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以讨论、讲座、参观、读报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最后就是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建设, 通过最基层的民主管理来促进学生德育工作, 全力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

3. 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水平

欲树人, 先立德, 要立德树人, 必先立师德。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 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 淡泊名利, 志存高远, 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教师首先要明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也是教育工作的主题。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 除了为人师表者先立师德外,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正确理解德育内涵等方面也必不可少。

二班级“立德树人”管理

班级是实现“立德树人”管理的最小单位, 主要通过教师—学生互动, 学生—学生互相监督激励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思想, 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 其具体实现形式是立足于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向同学们积极宣传以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教育活动和以“长征精神”为主的爱国主义活动。

1.“立德树人”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者

第一, 辅导员是整个“立德树人”的引导者, 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监督者。首先自身要做到“修身立德”, 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方能树人。唯有如此, 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卓越的学者、一位真正的君子, 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其次, “立德树人”不是一朝一夕的活动, 它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有耐心, 尽量使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 达到志道据德、依仁由义、居诚守信、学而时习的程度。

第二, “立德树人”要以班委、团委为中心来执行。班委、团委是由同学们集体选举产生的, 在同学中具有最大的威信。在整个活动中, 班、团委是联系辅导员和学生的纽带, 通过和班、团委的联系、沟通, 了解同学们的想法, 举行有针对性的活动,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同学们形成共鸣。

第三, “立德树人”要通过班级成员的交流来提高认识。首先, 学子们来自全国各地, 对于祖国各地域的文化教育、民族文化等都有不同的认识。通过各地域文化的碰撞, 能激起学生们对于祖国的热爱。其次, 学子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高低不一, 通过交流能够最快地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水平。认识升华以后, 学子们就能自动地判别学习如何有德、怎样成人。

2. 班级在“立德修身”中的主要功能

第一,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 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二, 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 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 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

第三, 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 制约着学生的言行。班级文化对成员的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 (环境、关系、风气等) ;制度制约 (规章、纪律、守则等) ;观念制约 (理念、道德、舆论等) 。

第四, 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 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 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由此可见, “立德树人”只要贯穿在班级活动中, 形成好的班级文化, 同学们“立德”、“修身”才会变成现实。

3. 主要采取的措施及活动

第一,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爱国主义观的认识。首先, 平时多读报、看新闻, 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积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对于新时代中国学生应掌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 从古至今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 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要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学习。从孔子、孟子、荀子一直到中国各朝各代的学者都提出了很多观点, 内容多涉及“仁”“义”“礼”“智”“信”方面, 而这些都是新时代“立德修身”仍必须要掌握的基本道德。具体又可以分为“爱国, 明志, 持节, 自强, 诚信, 知耻, 改过, 厚仁, 贵和, 敦亲, 重义, 尚勇, 好学, 审势, 求新, 勤俭, 奉公, 务实”等方面进行讨论, 让他们分别谈自己的感受, 自己应该怎样做。分别做好记录, 并进行监督。

第三, 开展课外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德, 达到树人的目的。新生入校后, 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参观烈士故居, 扫烈士墓, 学习国徽、国旗法, 每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 组织同学们写心得体会。还要利用本地区及周围的优秀红色资源优势, 进行长征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 如组织学生步行“红色”旅游线。

第四, 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新农村建设等社会活动。如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三下乡”活动, 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心。

第五, 营造良好的职业学习环境。建立起完备的职业科学道德素质科学培养体系, 敏锐捕捉到新形式、新发展对职业道德品质的新要求。除开展技能竞赛外, 还应该多到企业去锻炼, 多去农村做锻炼, 经常接触企业、接触农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 职业资格意识、职业观, 帮助学生成长为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

第六, 组织班集体评选“道德高尚的人”活动。立德树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常抓不懈、通过潜移默化, 依次展开、逐步提高才能抓出成效, 通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奖励, 促使大家形成竞争意识, 在“立德树人”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家的潜意识, 最终达到学生“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总结

“立德修身”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对我国青少年的身心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与世界文化接轨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班级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最小集体单位, 只要学校有明确目标, 教师辅导员、班团委和同学们积极参与, 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为社会培养更好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第16号文件, 2006.11.16

[2]道德经研究[OL].老子论坛——中国老子论坛.http://www.laozi.net/bba/archiver/?tid-2248.html

[3]王石川.有感于周济部长谈“立德树人”[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417166.html, 2007.10.23

[4]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立德树人”学生教育实施方案, 2007.3.1

传承文化 立德树人 篇8

中图分类号:G631

正文: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第二中学13(02)班的少数民族高中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大石山区的留守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爱,在校内他们不敢讲普通话,只想讲方言,比较脆弱,不善交际。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运用能力弱,甚至视写作为洪水猛兽,谈虎色变。因此,如何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尽快让学生战胜自卑,积极进取,使他们高度重视语文学习,广泛阅读经典名著,自觉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从而夯实语文基础,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13(02)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积极意义。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思想,也易被腐朽思想侵蚀。我用爱感召少数民族高中生,首先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像毕福剑等人卑鄙无耻,表里不一,公然辱骂开国领袖和解放军英雄。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其朴素的观点,更易于为广大青少年接受。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和自我认知上都处于模糊的、不确定、极端的特点。这种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这种方法必然是让青少年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同时引起兴趣的。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宝库,我在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出来的优秀实例、文化精髓更加有利于为学生接受和理解,更加有利于我们班级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利于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精神涵育,重视修身立德、诚信笃志的修养文化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及行为训练,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相一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民维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认知观,“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海,而使天下释其害”的无私情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自律情怀,无不体现出古人对自己严格的要求,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所达到的至高境界。

要让学生明確一个道理:立志做强者,先成人再成才,最终力求成功。平时,作为班主任和语文科任教师,我和学校领导及教师们视学生们为自己的亲生子女,用心呵护,用爱滋润他们的心田,使这些来自大石山区的留守孩子不再感到无爱。我指导和组织全班进行“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保持乐观、泰然处之的态度。主题鲜明,生动精彩,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校领导的肯定。在语文教学中,我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和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视人生的坎坷为良机,知道躲避无法使人上进。我赏识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师生们用爱战胜了脆弱,成为学习的主人。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下增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文化归属感的的必然要求。由于少年儿童的自身发展特点,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和西方的狭隘腐朽思想的进入,当下的中小学生有的心胸狭窄,有的心态脆弱、有的自私自我,他们缺乏理想、不懂感恩、抗挫折能力低、社会责任意识差、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正是子不养母、路不救人、富而不仁、贵而不正的社会恶性循环。这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树立社会正气,增加社会正能量的必然要求。我和班委会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平果县第二中学“爱 感恩 孝顺”教育活动指导方案,狠抓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利用主题班会课,开展“爱 感恩 孝顺”教育活动,主题有:感谢父母、感激老师、关爱同学、名人激励我成长等等。我利用多媒体与学生学唱歌曲《感恩的心》,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尊师重教,并选出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喜欢书法艺术的同学用毛笔抄写,张贴在教室内的学习园地。我善于将中西文化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们学会辩证思考,理性行事,有正确的世界观。为了让13(02)班的学生喜欢音乐,我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里用多媒体放“平果嘹歌”、“壮族敬酒歌”和“我和你”等歌曲的视频。看到学生们莫名其妙,我才告诉他们说:第一类是平果县的歌,第二类是广西的歌,第三类歌是2008年北京奥运歌曲,从县到区再到首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现在13(02)班的学生积极学习,与音乐老师学唱中外名曲,练习舞蹈,在平果二中2014-2015学年度的校园文化节活动中大放异彩,显得非常自信,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被授予“文明班级”称号。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营养,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元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语文教师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从而对学生起表率作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阅读传统经典成为习惯。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语文教师要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有计划的阅读欣赏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感受诗歌散文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享受诗文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要注重诵读古代诗歌散文名篇。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做生活观察、思考的有心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才能真正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深刻的印象,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读懂作品。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造与激发与作品相似的情景和感情体验,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endprint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同时,这些核心思想又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些破解当下人生难题和生存困境的钥匙。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精神,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批判和克服当前日益严重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格修养,注重道德教化和品德熏陶的精神,批判和克服当前日益突出的道德滑坡和精神颓废倾向;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的理论和智慧,批判和克服当前日益蔓延的自私自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也是“教”与“学”的创新。教法创新要围绕“自主发展”。我们语文教学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致意,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跨世纪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青少年一代面临者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相互交织、激荡和碰撞,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明显不足。单纯的正面说教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兴趣。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丰厚的文化土壤,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典籍虽然在一个阶段受到批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工作者们的接受。因为看似简单的文字表述,里面却蕴含着大量的人文信息,古代先贤的优秀轶事里面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更容易让青少年认识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大学》里面宣扬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每位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的治国理想具有很好的指導意义。其宣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更是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的高度,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统一的。朱子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正符合习近平同志提倡的节俭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包含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墨子 兼爱上》:“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表现出爱国如爱家,爱人如爱己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在古诗鉴赏课,我利用中国古代诗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这种人生悲剧,正折射于《湘夫人》执著、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之中。杜甫从年轻时起就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腐败的封建政治,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却不仅使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陷于困顿。杜甫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一诗中。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渴望恢复中原、报国杀敌,对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自己的报国壮志付诸东流充满愤恨。《书愤》就是抒发这种愤恨感情的作品之一。

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国防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将会极大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也就很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队伍.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军训,就抓住了国防意识培养的主战场,就抓住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和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国防教育,重视国防则国存国安,轻视国防则国危国亡,国破山河虽在,我们却将沦为亡国奴。在我们发展经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同时,绝不能思想麻痹、掉以轻心,必须更加重视增强人们的国防意识,才能确保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利用经典诗歌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全体公民都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汲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中国古代热爱祖国并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有一定的联系。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侵略,救边民于水火之中;南宋岳飞为了民族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维护宋朝国土;明朝戚继光抗倭斗争,清代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无不激起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语文学科既是学习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科目,又是民族文化教育的核心科目。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多都保存于现有的古籍经典之中,例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先秦诸子的典籍《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这些经典名著所包含的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渊源,运用这些典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民族的文化。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选自这些典籍,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的,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对那些经典的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思想,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我国精辟的语言文化,才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利于学生学习民族的文化传统。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只有加强他们的文化教育,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成民族共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

上一篇:初三学生班级鉴定评语下一篇:自然之美征服了我1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