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人卡尔松的童话故事

2024-10-24

小飞人卡尔松的童话故事(共5篇)

小飞人卡尔松的童话故事 篇1

小飞人卡尔松的童话故事

在斯德哥尔摩一条极为普通的街道上的一幢极为普通的房子里,住着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家里有普通的爸爸、妈妈和三位普通的孩子,十五岁的哥哥布赛、十四岁的姐姐碧丹和七岁的小家伙。小家伙是最小的孩子,他蓝眼睛、翘鼻子、脏耳朵。

整栋房子里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就是屋顶的烟囱旁边的卡尔松。

他是一位个子矮小、体形圆滚、自命不凡的先生,他能够飞,他一拧肚脐上的一个按钮,后背上一台小巧玲珑的`螺旋桨就发动起来,螺旋桨旋转着,卡尔松就腾空而起了。

一天下午,小家伙和卡尔松相识了。这是百无聊赖的一天,小家伙非常霉气。虽然他常常备受宠爱,但是这天爸爸妈妈都责备了他。他伤心地望着窗外,耳边突然响起了轻轻的嗡嗡声。一位个子很小的小胖子慢慢地飞了进来。

他就是屋顶上的卡尔松。小家伙惊呆了,同时充满了好奇。

当卡尔松向小家伙通报了姓名后,就问到了小家伙的年龄。小家伙非常礼貌地回答,然后又问起了卡尔松,因为在他看起来,卡尔松应该是个叔叔了,但是却满脸孩子气。卡尔松得意地回答说:“我风华正茂。我英俊、绝顶聪明、不胖不瘦。”说着拿起了小家伙书架上的蒸汽机。

“我是世界上最好的蒸汽机手。”卡尔松说着就用旁边的工业酒精瓶发动了蒸汽机。蒸汽机果然开始“突……突……突”地工作了起来,小家伙非常佩服卡尔松。

但是,突然一个可怕的响声使蒸汽机消失了,而满屋子都是蒸汽机的碎片。卡尔松兴奋极了,毫不在乎地挥动着自己的小胖手说:“小事一桩。你会很快得到一个新蒸汽机。屋顶上我的屋子里,有几千台蒸汽机!”

当卡尔松要走的时候,小家伙是多么希望他能够天天来陪伴他啊!

但是爸爸妈妈可不肯轻易相信什么住在屋顶上的卡尔松。

“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小家伙,”爸爸说,“不能把责任推到根本不存在的名为卡尔松的这类人身上。”

小家伙多么想念卡尔松啊,卡尔松开朗、乐观,遇到不幸时打打响指,并说小事一桩,用不着在意。小家伙真有点儿想他。

第二天,当小家伙趴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读书时,他又听到了那种嗡嗡的声音,卡尔松像一只大黄蜂一样从窗子飞进来。小家伙决定带卡尔松问候一下妈妈和爸爸。

这时候,妈妈在厨房里炸肉丸子的香味儿飘了进来,卡尔松静静地站着,像猎犬一样用鼻子闻味儿。小家伙立即到厨房给卡尔松弄来了一些焦黄、酥脆的小肉丸子。小家伙双手小心翼翼地端着盘子,回到自己的房间。

卡尔松同意小家伙的意见,让妈妈爸爸看看这位英俊、聪明的卡尔松。小家伙让卡尔松先玩着积木,就去喊爸爸妈妈了,他告诉爸爸妈妈说,楼顶的卡尔松在自己的房间。

吃完了饭,伟大的时刻终于到了。但是,当爸爸妈妈被小家伙拉到房间里时,卡尔松已经不见了。积木被堆成了一座又高又窄的塔。在塔尖上还装饰了一个圆形的小肉丸子。

当然啦,大家都开始嘲笑小家伙,认定了卡尔松只是他幻想中的人物而已。小家伙可真的气坏了。

晚上,爸爸妈妈要去看电影,布赛有一场球赛,碧丹则要邀请新男朋友佩勒来家里约会。小家伙心情非常糟糕,不仅因为孤独,还因为卡尔松的不辞而别。更让人讨厌的是,碧丹要求小家伙晚上不要在起居室露面。

小家伙只好坐到自己房间去了。这时候空中传来了螺旋桨声,转眼之间卡尔松就从窗子飞了进来。

对于自己的不辞而别,卡尔松总是有一大堆的理由,他叉着腰,好像生气了:“我连回去看一看我的房子都不行吗?你妈妈、爸爸偏在我去看房子的时候来看我,那我有什么办法呢?”

小家伙结结巴巴,但是他还是喜欢他。他拿出了手电筒让卡尔松看。当小家伙告诉卡尔松,现在只有碧丹和她的新男友在家,而自己不能去起居室时,卡尔松大声叫道:“这太不公平了!我们找点乐子吧!”说着,他从小家伙的床上拉下一条毯子盖在头上,毯子像一个帐篷。同时,卡尔松又亮起了手电筒。帐篷开始朝门走去,走到了大厅,与起居室只隔一条厚厚的门帘。起居室里的灯灭了,碧丹和她的佩勒在说悄悄话。

一个声音说:“我爱你,碧丹!你呢?”小帐篷已经渐渐移动到了沙发附近。佩勒还没有得到回答,手电筒的亮光划破了室内的黑暗,径直照在他们脸上。

他们一起跳了起来。小家伙笑得前仰后合:“她当然爱你,”他一边朝大厅跑一边喊着,“她为什么不呢!碧丹喜欢所有的小伙子,没错!”卡尔松一阵怪笑。他们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小家伙的房门。卡尔松急忙拧钥匙锁上门,然后站在那里满意地怪笑,而碧丹在外面用力敲门。

美丽的夜晚,小家伙给妈妈留了一个条:我在屋顶卡尔松那里。就拉着卡尔松的手飞了起来。卡尔松还是意犹未尽,仍然想找乐子。他们沿着屋脊往前走,走到了一间阁楼里面,那里有一个还没长牙的孩子,他在不停地哭。小家伙喂饱了孩子,哄他睡着了。卡尔松却决定来个恶作剧,以便警告孩子的父母不要随便留孩子一个人在家。他走到厨房,取出凉香肠片,塞到熟睡的孩子手里。

小家伙睁大眼睛看着他。也许父母真的不敢再把一个自己能走路和取香肠的小孩单独留在家里了。这时候外边楼梯上有人来了,两个人赶紧跑向窗子,爬到窗台上去了。

钥匙在开锁,一个声音这样说:“妈妈的小苏姗,她总是睡呀,睡呀。”但是随后就听到有人惊叫了起来。小家伙知道那两个妈妈和爸爸已经看到了香肠。

休息了一会儿,卡尔松说:“我们去捉弄两个亭子间里的坏蛋吧!”小家伙就拉着卡尔松的手飞到了坏蛋的亭子间。

里面有说有笑,原来坏蛋有客人了,还有一位个子很小、和蔼可亲,系红领带的男人,看样子从农村来。

卡尔松小声说:“我相信那两个坏蛋自己正在捣鬼,不过他们休想得逞!”

他们围在一张小桌子周围又吃又喝,两个坏蛋亲热地拍着系红领带的人的肩膀说:“我和鲁勒见到你不知有多高兴,亲爱的奥斯卡尔!”

小飞人卡尔松的童话故事 篇2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多姿多彩的文学样式, 向来是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这些看似朴拙的故事往往具有深沉的基调、意味深长的主题、巧妙的叙述结构、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与特定乡土环境中的每个人的命运与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从古至今, 民间故事都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尤其近代以来, 多种多样的文化与政治运动, 特别是浪漫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的兴起, 更加促使人们关注民间文学。其中一个表现是作家文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应用了民间故事:“尽管经过加工, 原始资料经过有改动的利用在一个又一个的语境中被重复, 因而其价值也被证实。” (1) 另一个表现则是人们搜集民间故事的热情:从十六、十七世纪以来, 欧洲各国纷纷出现了大量搜集整理各地民间故事的作品集, 这种由上至下整理加工民间故事的做法不断扩展, 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选集。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安德鲁·兰的《彩色童话集》等等, 这些选集均已流传广泛, 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作。尤其是格林兄弟的选集更以“格林童话”之名而家喻户晓, 成为这一类选集的代表作和民间文学研究中难以绕过的高峰。

然而时隔百年之后, 研究者们以客观的视角回望格林童话, 审视其在题材选择、故事的优美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成就是否名副其实, 不免对其享有的崇高地位提出了诸多质疑。如1983年美国学者约翰·M·埃利斯撰写了专著《一个多余的童话》, 向作为民间文学研究奠基人的格林兄弟提出了严肃的挑战:他对格林童话的故事来源、素材加工和再版修改三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考察, 发现格林兄弟抹去了故事叙述者的语气;使故事内容扩充了一到两倍;增改的成分使故事的主题、人物、情节都面目全非;又在多次再版中不断地改写, 使它们离真正的民间故事越来越远, 以至于失去了原作的风格和韵味。 (2) 虽然这一结论可能语涉偏颇, 却引发人们对民间故事选集真正“优秀”的选编标准进行思考。

与此同时, 另一部民间故事集——《意大利童话》的出版似乎对此问题做出了某种意义上的回答。《意大利童话》由意大利著名作家伊泰洛·卡尔维诺根据他人采录的民间故事素材选编, 1956年在意大利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曾获得意大利著名文学奖之一“巴古塔奖”。1980年十月该书英译本在美国出版, 立即被《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同时评为当年在美国出版的最佳文学作品。 (3) 1985年中译本在我国出版后亦引起了广泛反响。结合读者、评论界的反响和该选集的质量来看, 卡尔维诺的选编工作无疑是成功的。相比此前的高峰——格林童话——而言, 《意大利童话》的选材更精当、篇幅更适中、情节更丰富优美、叙事手法更巧妙别致、语言韵味更自然活泼、全书风格更和谐统一, 最重要的是在雅俗共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间故事的本来风貌。正如有些评论者所说:“与同样也收录了二百则故事的格林童话相比, 我们可以发现《意大利童话》中的故事更加精炼, 更为生动有趣。” (4) “经过多年来的深入研究, 人们惊讶地发现, 在保持民间文学本色等方面, 它 (《意大利童话》) 的成就可能在《格林童话》之上。” (5)

二、《意大利童话》的选编原则

《意大利童话》的成功绝非偶然, 其魅力固然从根本上来源于意大利民间文学的质朴动人和丰富多彩, 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选编者卡尔维诺对民间文学本质和民众审美心理的深刻把握, 以及正确的选编原则和精湛的重构技巧。由于民间故事的传播与发展在今天仍然依赖于影响重大的选集, 所以我们可以以《意大利童话》的选编为例, 探讨选编民间故事集的经验和范式, 为我国民间故事的研究与编纂提供参考。本节即着重探讨卡尔维诺在选编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原则。

1.民间文学价值观

意大利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 十九世纪出现的由意大利以及外国学者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达近百部之多, 但直到二十世纪后期, 还没有一部便于普通民众阅读, 同时便于向全世界传播的民间故事集, 即所谓:“‘意大利的格林’还没有脱颖而出。” (6) 1954年1月, 埃伊纳乌迪出版社请卡尔维诺根据十九世纪流传下来的一百多部民间故事集, 编写一部“全意大利的童话书”。卡尔维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毅然决定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他本人虽然是一位小说家, 在做这项工作时却遵循了学者式的严谨:“我仔细考虑了在这个领域内一切对立的学说, 感到既有趣又迷惘。我既得注意不让逻辑推理把阅读材料时所得到的美感毁掉, 又得注意不要过早地被这些错综复杂、难以捉摸的素材所迷惑。” (7) 他在选编工作结束后撰写了四篇篇幅可观的文章, 作为《意大利童话》的序言, 并在书后附录了达六万字的注释, 详尽注明了每篇作品的材料来源、搜集地区, 讲述者概况, 以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类型故事的差异和文稿的整理与增删情况。有赖于此, 我们得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他选编《意大利童话》的情况和他本人的民间文学价值观。

在《民间故事概观》一文中, 卡尔维诺指出, 以十九世纪民俗学者为代表的前人在从事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时, 很大程度上是将民间故事作为“民俗工具”或“信息库”来定义其价值的:“前人从事这项工作, 决非为了搜奇猎异, 而是因为他们坚信:在民间文学的汪洋大海里, 隐藏着一些与种族生存息息相关的基本因素, 必须加以挖掘。” (8) 的确, 从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地理学等诸多角度出发的民间故事整理者持有“挖掘信息库”的民间文学价值观,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选编故事集的原则。然而卡尔维诺本人的民间文学价值观显然与此不同, 他提到, 越是随着对大量材料的深入研究, 他越是意识到对民间故事内部研究的价值远高于外部研究:“我原先对分类、编纂所持的狂热、孤独的感情, 逐渐被另一种愿望所代替, 那就是想把自己读到的种种出人意料的情境描述出来。” (9) 在沉浸于童话之旅两年后, 他从中了魔法的古堡中走出来, 用精辟的语言把自己对民间故事的认识表述给读者:“民间故事是真实的。民间故事通过对人世沉浮的反复验证, 在人们缓缓成熟的朴实意识里为人生提供了注脚, 这些民间故事是人们潜在命运的记录……这些复杂因素渗透整个人生, 迫使人们为解放自己、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无穷无尽的变化和万物的统一:这包括人类、动植物和无机体。” (10) 从中可见, 卡尔维诺更加重视民间故事的内在价值, 这使他能够超越于前人的狭小天地。同时, 他将民间故事本身视为一门艺术, 认为其具有还原生活的真实性而并非只是信息的载体, 这些都决定了《意大利童话》与众不同的选编原则。

2.选稿标准

编纂一部选集, 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卷帙浩繁的原始材料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分, 可以说, 这项工作决定了整本选集最终的成就, 需要编纂者极高的鉴赏力和天才的眼光。对于一本民间故事选集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原始材料的繁杂是难以想象的, 从中择取出来的少数篇目既需要具有独特性以保证读者的兴趣;又需要兼顾代表性和概括性, 能够描述一个地区或一种文化的全貌, 以免失之于偏颇。因而, 大部分民间故事材料之所以长期被尘封在图书馆中, 实在不是因为缺乏搜集者, 而是因为缺乏一位独具慧眼的选编者。在这方面, 卡尔维诺对自己的选稿标准作出了说明。

首先, 他选稿的范围是前人已经采录整理的文字材料, 即已经出版的书籍和专业杂志, 或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的稿本。他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我没有亲自去听瘦小的老婆婆讲述故事, 不是因为找不到这样的机会, 而是因为十九世纪所收集的民间故事材料已经足够供我使用。我并不认为, 再次从头去收集材料, 就一定会大大提高我这部集子的质量。”在前人采录的原始材料已经非常充足的情况下, 这样做无疑会大大提高选编的效率, 并且有利于选择视野的开阔。

其次, 在故事类型的选择方面。虽然卡尔维诺声称他编纂选集的目的是:“介绍用意大利方言所记录的民间故事的各种类型;介绍意大利各地区的民间传说。”但他并未一味追求“全面”, 去囊括尽可能多的欧洲民间故事类型。《意大利童话》一书只包含了不到五十种基本故事类型, 其实我们可以想见, 作为一个民间故事资源丰富的地区, 意大利境内流传的故事类型显然不止于这个数目。再考虑到全书二百篇的故事数量, 同一类型故事的变体复述情况在书中也是相当常见的, 在书后的注释中, 卡尔维诺亦会明确指出每一篇故事与书中的哪几篇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不同讲述版本。

究其原因, 在于卡尔维诺选择的是他认为“最罕见、最优美”的故事。对“优美”的判断, 而非对故事类型的猎奇占据了他编选原则的首位。当然, 判断一则民间故事是否“优美”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这有赖于选编者的素养和鉴赏力。《意大利童话》在这方面的成功, 可能与卡尔维诺本人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有关, 有评论者曾说:“我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哪一位作家像他一样一生不知疲倦地搞出一些人们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名堂。这些名堂绝对是一些天才性的幻想, 是让人们望尘莫及的特大智慧。”同时也与卡尔维诺对民间文学特质的深刻理解有关:“与其说卡尔维诺是小说家, 不如说他是童话家。他的小说是在童话的模式中进行的, 是写给成人看的童话。”在这些方面, 可能每个选编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并不是卡尔维诺的身份而是他的选编原则:将文学的审美价值作为首要原则, 比尽力囊括最多的故事类型更易使选集获得成功。

3.方言与故事的地方特色

与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 意大利是一个民族和语言状况都很复杂的国家。长期的政治分裂导致各地区的语言不统一, 虽然有着悠久历史的托斯卡纳语被定为意大利的共同语, 但意大利各地区人民日常使用的基本还是本地的方言, 有些方言与托斯卡纳语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十九世纪出现的百余部意大利民间故事集中, 有许多是以某一地区的方言记录该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 这就给编纂一部“全意大利的故事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为编者需要将方言转译为共同语, 从而涉及到保留地方色彩与兼顾全集统一之间的矛盾。

卡尔维诺在选译时首先注意保留各地区的地方色彩:“我从各类型中选出一则或几则最有特色、最不落俗套并最富有地方色彩的故事作为代表, 将它们由方言译成意大利语”。因为他认为, 民间故事不论发源于何处, 都会染上流传地区的特色, 而这种特色则恰是故事迷人的风味之所在。例如他曾提到:“威尼斯民间故事……总使人联想起威尼斯的天空、阳光, 以及大海、运河、航运、船只和地中海的风光, 读者从中体验到浓郁的水乡气息。”所以他在译写时非常注意使译文能够准确地传递原作的韵味:“我努力使故事的语言不流于俚俗的同时, 保留方言的清新和纯朴, 极力避免使用过于高雅的词句。这种意大利语具有足够的伸缩性, 它能吸收方言中最富有表现力、最罕见的表达方式。”

但同时, 卡尔维诺在处理方言和地方色彩时也注意坚守选集的“通用性”原则, 保持全书风格的统一, 避免陷入过分的地方主义而削弱选集的整体价值。这首先表现在对某些材料的剔除上:“我很少选用与一个地区的起源、习惯或历史有关的地方传奇, 因为这是一个跟民间故事完全不同的领域……总之, 这种材料对我毫无用处。”叙述某地区风物起源和历史的故事与其它民间故事相比, 往往显得简单粗糙, 主题也多是对该地区的怀旧之情, 所以这类作品尽管数量相当可观, 却因为属于“过分地方主义”的故事而遭到卡尔维诺的排斥。其次, 在处理某些地方色彩过于浓厚的方言时, 卡尔维诺也会一反平常的做法, 转而去削弱方言的地方色彩以保持全书风格的和谐统一。例如在译写蒙塔尔方言——“一种粗犷、激烈、难以听懂的托斯卡纳方言”时:“对于大多数其他的故事, 我的任务是多少增添一些文采, 而在改写尼西罗的故事时, 我却不得不冲淡些地方色彩, 其结果是故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4.增补改编与民间故事的传播

不同于格林童话, 《意大利童话》的每一篇作品都基本保留了原叙述者的口吻和语气, 乃至一些“套话”。例如“先生们, 女士们, 据说从前有一位国王, 他有一个儿子”;以及常见的“纸张宽, 街道窄, 我讲完了你来说”;“他们终生都幸福地生活, 可是他们从没给我什么”等等。虽然没有亲自进行田野调查, 但卡尔维诺非常重视民间故事的讲述人, 在《民间故事的编纂》一文中, 他甚至特意介绍了两位被记录在原始材料中的故事讲述人:巴勒莫的女裁缝阿加杜札·麦西娅和蒙塔尔的寡妇露易莎·吉奈尼。他将这两位讲述人的个性和讲述方式描述得绘声绘色, 使人们如见其人, 我国的一位研究者甚至还据此比较了麦西娅和我国的一位民间故事家尹宝兰的讲述特色之异同, 可见选编入《意大利童话》中的故事对原叙述风格的保留程度。

但是, 在选编过程中, 卡尔维诺在尽力保持原叙述风格的同时, 也对故事情节作了较大幅度的改写和增补:“我力求使情节丰富, 使其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对故事中遗漏和过分粗略的部分, 我尽可能予以精心增补。”例如《和梨子一起卖掉的小女孩》的注释:“我将故事中女孩子的名字改成佩里娜 (意思是‘小梨子’) 。另外, 为了使梨子和小姑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我在故事中加进了梨树与一位矮小老婆婆这个情节。”同时, 他还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混合不同版本的故事情节, 例如《太阳的女儿》的注释:“太阳的女儿被丢在蚕豆地里这一情节在比萨地区所流传的这个故事中是没有的, 而是从类似的故事中取来的 (见乔塞普·皮特里编《托斯卡纳短篇民间故事集》第九篇) 。”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卡尔维诺对民间故事的改编持有的看法:“改编民间故事时, 尊重原故事和自由创新同样都是必要的。”保留叙述者的痕迹, 是由于他将讲述氛围看成故事本身的一部分, 这与故事搜集中的“表演理论”相符:“在搜集故事时, 搜集故事者、讲述故事者对故事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如同罗伯特·乔治斯的表述:“叙事本身是交流事件和社会经历, 其中身份认同和参与者的互动形成了叙事的过程。”而另一方面, 对故事情节的改写和补充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卡尔维诺将自己也看作故事的一位“讲述者”而非“定型者”。他曾说:“讲述者的任务是将这些素材像砌墙一样组织起来, 并尽量避免情节的单调。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天赋和他对故事内容的润色, 就好比将泥浆注入砖墙, 他要使故事增添地方色彩、个人苦难和期望的东西。”可见, 他将自己的改写看作是讲述而非记录民间故事的过程, 也将《意大利童话》这部选集看作是民间故事传播过程中的一环:“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恰如一条没止境的长链, 我把自己看成长链上的一环;这条长链不是消极的传递媒介, 而是故事的真正‘作者’。”这或许就是这部选集成功的另一个原因, 正如那句古老的意大利谚语所说:“故事若要动人, 就得增添色彩”, 民间故事的价值和魅力常常并不取决于权威的版本或忠实的转述, 而是取决于一代代讲述者所增添的新东西。而一位优秀的民间故事集选编者, 无疑就是一位重要的“讲述者”。

三、对选编我国民间故事集的启发

在分析了《意大利童话》选编的原则与成功的原因之后, 我们可以再简略地反观一下这些经验对我国民间故事集选编工作的启发。我国作为一个民间故事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 有条件、也有必要完成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和代表性, 既可以供各地区民众阅读, 也便于向国际传播的民间故事选集。主要的有利条件除了我国民间故事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之外, 更在于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已经随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逐渐出版而基本完成。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采用了科学的体系和深入民间的田野调查, 如同福建省前文联书记处书记季仲所提到:“有很长一段时间, 搜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 成为福建许多山区和海岛中、小学生的课余作业。他们放学回家, 一放下书包就缠着爷爷、奶奶讲故事, 然后整理成文, 寄给地市县的‘集成办’。”所以可以看到, 在采录故事的广度和深入民间的程度上, 这部《集成》所达到的成就恐怕堪称空前绝后。然而, 这样一部庞大的作品毕竟只是一个民间故事的“资料库”, 并不能代替一部优秀的民间故事选集。中国文联副主席白庚胜在中国民间遗产抢救工程会议上的讲话曾指出:“故事集成县卷本是收庄稼, 收来的粮食还不能吃, 要把粮食变成饭。”这个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搜集整理的资料集成与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选集之间的关系。虽然《集成》的编纂工作也要求达到“全书的性质应该很接近科学版本, 但又不完全是资料本, 有很强的文学可读性, 又不仅仅是读本”的目的, 但事实上限于卷帙浩繁, 《集成》在本质上仍是资料性质的, 真正“将粮食做成饭”的工作, 尚需要由优秀的选编本来完成。

在择稿的问题上, 我国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由于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原因, 我国的民间故事与宗教故事、历史故事、乃至风俗传说的联系更加紧密, 有时甚至夹缠不清。另外, 我国的民间故事具有独特性, 在适用AT分类法等西方的故事类型分类体系时未免会有削足适履之遗憾, 产生分类过于繁杂或过于偏颇的问题。个人以为, 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参考卡尔维诺的做法, 在择稿时减少题材过分单一的宗教、历史、地方风物等材料的比重, 而代之以在情节、人物、叙事方面都饱满优美的作品。而在选择故事类型的问题上, 虽然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中国民间故事归入800多个类型, 但事实上, 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教授曾指出, 只要归纳出200个主要类型, 就可以窥见中国故事的基本风貌了。并且, 各个国家在应用AT分类法等体系时, 总要结合各自的特点, 对AT分类法做出适当的调整, 所谓“编纂亚洲有关民族的比较索引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也是适时的。”所以, 在选编一部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性选集时, 应该采用合适的分类体系, 不过分贪求故事类型的多样性, 而是以文学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为首要原则。正如贾芝所言:“民间文学也像作家文学一样, 它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

在方言和地方色彩的处理方面, 我国的情况也远比其他国家更为棘手。因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各种方言之间也常常不能相互沟通, 这些都是与欧洲民族国家不同的。卡尔维诺对方言的概念是:“集子里所谓意大利方言, 是指使用意大利语言区域内的所有方言。”而我国境内的方言种类甚至超出了汉藏语系的范围, 涉及到多个不同的语系语族, 那么在选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故事时, 就需要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全面译写, 在这个过程中保留原作的风格并不容易。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文字的汉语各地区, 若直接用苏白、粤语等方言进行记录, 使用普通话的读者也会无法读懂, 遑论体会其故事风韵。所以, 在处理我国民间故事的地方色彩时, 个人认为应该尽量减少非汉藏语系的故事的比重, 只保留一些代表作;而在转写汉语方言区的作品时, 也应在使用标准晓畅的汉语的基础上保持地方特色, 以达到一个平衡。

读《小飞人卡尔松》有感 篇3

这本书非常精彩,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卡尔松了,虽说卡尔松有些捣蛋、贪吃,但是他很聪明、有趣,而且我很羡慕他。他的背上有一个螺旋桨,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由。

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什么家务活都不让我做。我刚拿起扫帚,妈妈就跑过来把扫帚抢走,还心疼地说:“你现在时间这么宝贵,还是让我来吧,你去看书吧。”当我收拾碗筷要去清洗的时候,妈妈又总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拿走我手里的碗筷,说:“不是不让你洗吗?怎么这么不听话……”我只好躲进自己的小房间,拿起书本,无奈地看起来。

上学了,我多么想像别的同学一样,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结伴一起去学校。可当我背着书包要出门时,妈妈又急忙跟了出来:“还是我送你去吧,现在坏人那么多,你一个人去,我不放心,再说我还能帮你背一下书包,你的书包那么沉。”说完,不由分说地挽着我的手,向学校走去。我多么想跟妈妈说:“我想和小伙伴儿们一起去上学。”可是望了望妈妈憔悴的面容,话到嘴边,我又咽了回去。

爸爸妈妈,你们总有一天会老去,而我总有一天会离开你们,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不想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不想做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一点自由也没有。我想像卡尔松一样,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自在地生活。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我吧,经过风吹雨打,我一定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点】

这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小作者读书后,抓住书中主人公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十分自由这一点有感而发,联想到自己在家中,受到爸爸妈妈的过分呵护,没有自由的现实,通过典型事例,娓娓道来。文章情感流露自然、真实,体现了小作者的无奈与渴望得到自由的心理。

关于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 篇4

寒假我读了《小飞人卡尔松》这本书。主人公卡尔松和我们与众不同,他住在屋顶,烟囱和火墙之间。卡尔松个子矮小、体形圆滚、自命不凡的先生,他能够飞。卡尔松一拧装在肚脐上的一个按钮,后背上一台小巧玲珑的螺旋桨就发动起来,当它达到一定速度时——卡尔松腾空而起,旋转起来就像一位局长那样高贵、体面。(如果你能想得出有背后装着螺旋桨的局长的话。)

《小飞人卡尔松》这本书共有三部,分别是:第一部“住在屋顶上的卡尔松”,第二部“屋顶上的卡尔松又飞来了”,第三部“屋顶上的卡尔松又偷偷来了”。我最喜欢第一部中的第六章“卡尔松扮鬼”。这天小伙伴们正在玩游戏“扮鬼”。这时,到处行窃的小偷,飞勒和鲁勒准备光顾小家伙一家,于是伙伴们都躲了起来。小偷一进来就找值钱的东西,鲁勒把妈妈的胸针、耳环等都找到了,所以高兴地吹起哨来。但哨声突然停止了。因为鲁勒看见卡尔松扮的鬼从柜子里走出来,于是鲁勒叫上飞勒赶紧逃走了,一样东西都没有偷成功。卡尔松在伙伴面前成了英雄,也在我心中成了英雄。因为他平时是个淘气包,经常惹人生气,今天居然吓跑了小偷。

看了这个故事,我就想:卡尔松平时和我哥哥一样,但卡尔松在关键时刻显出了英雄本色,希望哥哥也能在关键时刻显出英雄本色,成为一个时时让人喜欢的人。

小飞侠故事:影子 篇5

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影子

达林太太尖叫了一声。就像听到一声唤人的铃声,门马上就开了,娜娜冲了进来,她晚上闲逛刚回来。她咆哮着向那个男孩扑去,那孩子轻盈地从窗口跳了出去。达林太太又发出一声尖叫,这次是为那男孩担忧,她以为他必定已摔死了。她急忙跑到街上去寻找他的尸体,但街上什么也没有。她抬头张望,在漆黑的夜里,除了一颗流星正划过天际,她什么也看不见。

达林太太回到育儿室,看见娜娜嘴里叼着一样东西,原来是那孩子的影子。孩子穿窗而出的瞬间,娜娜迅速地关上窗子,可没捉住他,但是他的影子来不及逃走,窗子砰的一声关上时,影子被扯了下来。

毫无疑问,达林太太当然是仔仔细细地查看了那个影子,可那不过是个平平常常的影子罢了。

娜娜无疑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个影子。她把它挂在窗子外面,心想:“那孩子肯定会回来取的,让我们把它放在容易拿到而又不惊扰孩子们的地方吧。”

可惜的是,达林太太不能让影子挂在窗外,因为它看起来很像一件湿衣裳,降低了这所宅子的格调。她想把影子拿给达林先生看,可是达林先生正在计算给约翰和迈克尔购置冬季大衣所需的费用;为保持清醒,他把一条湿毛巾缠在头上。这时候去打搅他,怪不好意思。而且,她知道他准要说:“这都怪我们用狗当保姆。”

达林太太决定把影子卷起来,小心收藏在抽屉里,等到了适当的机会再告诉丈夫。哎!就这样吧。

一个星期后,机会来了,那是在一个永远难忘的星期五。那确实是一个星期五。

上一篇:韦庄诗鉴赏之上元县下一篇:土建实习总结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