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的心路

2024-11-05

新闻工作者的心路(共6篇)

新闻工作者的心路 篇1

http:///

考研真的是艰辛的旅程,一路走过来真的很不容易。一旦选择了考研,就要日日夜夜,不分昼夜地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了。因此,看到今年又有一批考研学子加入到考研大军行列中来,不乏有很多感想分享给大家。下面就把我去年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的备考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希望对2016学子们有所帮助。

第一阶段

(3月初—7月初)

从三月开学,我就开始去学校的考研自习室学习,初期每天早上基本是八点到自习室,下午三点,傍晚会锻炼身体,去跑步,七点半左右再坐到自习室,当时晚上自习室是十点熄灯,一般提前一点就回去了。这个阶段差不多每天学习五六七个小时。这个时候还有很多课,我只是选择性的去上,每周平均每天都去一次吧,时间还是被分散了,自习室有时候有课,就去图书馆上自习,学习觉得不是很安稳,总被打扰。所以这个时期效率非常低,每天也就是背单词,抄专业课的笔记,看专业课的书。这个时候也买了专业课的笔记,后来发现我也是白买了,都是手写的笔记,非常乱,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不过还是感谢卖资料学长的指导。这段日子,单词每天都坚持背,偶尔做一篇英语阅读,专业课我初期都分配到了周六周日,每个周六周日都是看两天的专业课和抄笔记,我每天都有分配任务,从几章到几章,而且每个月也有任务,基本是一个月结束两本专业课的书。一直到五月低,单词背了差不多两遍,专业课的书看了5、6本吧,笔记也做了一本了,但是觉得自己还是什么都不会,说是干了好多事,可是觉得好像什么也没做。我也咨询过学姐,学姐说到后来才会有质变。开始就慢慢来,所以学弟学妹们,这个阶段不要着急,慢下来就好了,先培养学习的习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适当放松,一定记得锻炼身体,后期证明锻炼身体实在太重要了。

六月开始热起来,心也浮躁了,学习的效率更低了,但是一定要坚持,每天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这个时候天亮的早,早上也不冷了,我开始早起去外面背句子,背的是KK的长难句,每天背两个,英汉对应,分析句子成分,第二天复习前一天背过的,差不多坚持了半个月。在六月中旬,学校发生了一件事,我因此开始睡不着觉,也可能是当时自己心态不好,压力大,所以整个六月的下半月就一直睡不着觉,去医院看了三次,开了很多药,一直吃,一直吃,可也不见好,每天晚上一定要吃管睡眠的药才可以睡上三四个小时,这个时候学习状态就不用说,肯定是学不进去,所以六月的下半月效率低到极点,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天去学习,沉下心,慢慢来,就算头疼也没有懒惰,六月底我把英语一ZJ的黄皮书97年到04年的真题阅读都做完了,单词背了有三四遍,专业课的书都看完了。后来六月底请假回家了。当时在家爸妈就开始劝我不要考研了,他们都说“闺女,一个女孩子那么要强干嘛,不考了,咱们不考了,身体都不好了,还学习干嘛。”在家养病的一周爸妈就这样一直劝我,但是我丝毫没有妥协。我觉得我自己能坚持,肯定能坚持的。我坚信这种状态一定是暂时的,可是当时医院诊断我有轻微的神经衰弱,爸妈一直担心我得抑郁症,因为长期睡不着,整个人的精神就不行。我为什么考研呢?我也问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本科的起点很低,就想念一个好学校的研究生提升自己的层次,以后到社会上不至于因为学历低而失掉很多机会。也是因为本性要强,所以我觉得我要坚持下去,而且一定要坚持下去。

这个学期快要结束了,决定在学校考研的同学已经租好了房子,而我这种状态真的不适合在学校准备考研,因此我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就带回去了很多书,期末放假回家又把剩下的书都带了回去。我觉得就算一个人奋斗,我也能坚持下去,我有我自己可以依靠。

第二阶段

(7月中旬到9月初)

http:///

回家后休整了有一个星期,什么也没有学。到家第二天就开始在家吃中药调理,汤药加半成药,我简直成了药罐子,为了更好的学习,只能忍着这些难吃的中药,捏着鼻子往下灌。慢慢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眠有些改善了,整晚虽然睡不着,但是我可以静心的眯着,就算睡不着也可以眯一晚上,这样白天我也有一些精神开始学习了。这个暑假我还给自己定了个复习计划,报了个励学南京大学考研网上的专业课一对一强化班,效果还不错。因为在学校复习的孩子们肯定是跟着考研班走,我想自己不能懈怠,别人在干什么,自己一定要心里明白,要有个计划。这个时期政治是看肖大大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1000题就做了哲学那部分,精讲精练基本是看完了哲学和毛中特的部分。政治视频也主要看哲学和毛中特,重在理解,大概知道政治到底考的是一个什么方向。下午是学英语,首先是每天做一篇05年到14年的真题阅读,深度分析,自己口头翻译阅读,建议考英语一的孩子把翻译落到笔头上,英语二的孩子口头翻译就好了。做完阅读继续背单词,整个暑假我单词已经背了有六七遍的样子,大部分单词已经知道什么意思了,可是还是不会用,所以单词不能停,到考前也不能停,暑假还看了XDFTJ的翻译,觉得拆分与组合法真的不错。暑假后期我把97到14年的英语一翻译都翻译了一遍。南大新闻学考研专业课资料我主要从励学南京大学考研网上买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考研复习精编》和《南京大学研究方法与新闻业务考研复习精编》这2本参考书,里面含有历年的考研真题,背后还有答案解析,很实用,基本上专业课都是用这2本复习精编配套做真题。

整个暑假感觉自己在家学习也是蛮好的,虽然受睡不着觉折磨,但是后来觉得睡不着觉根本就不是问题,不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睡不着就睡不着,这样慢慢的心态越来越好,我早就觉得自己如果能挺过这一段,以后什么都会比这个简单,事实上我真的战胜了自己,八月中旬开始,吃药吃了一个多月,我睡眠基本正常了,每天六七个没问题。学习效率不是有多高,起码觉得在家学习没有荒废,每天很充实,每天学习五六个、六七个小时我也觉得还可以。以前的人都说暑假很重要,我觉得还可以吧,这是一个转折点,不要荒废就好,也不要把自己弄得特别紧张,适当放松很好。九月开学,一切正常,又可以开心的去自习室了。坚持,坚持,再坚持,考研剩最后一个阶段了。有些苦,并不苦,挺过来了都是甜。

第三阶段

(9月初到12月底)

九月,新学期,新开始,考研复习应该紧起来了。这个时候我早上又早起了,每天七点之前就到自习室了,下午两点基本就来自习室了,傍晚还是坚持锻炼,晚上十点多一点回去,这个时候学习时间每天有八九个小时。早上背一个小时单词,白天就不背了,白天开始英语阅读第二遍,完形,翻译,新题型都陆续进行着。政治继续肖大大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这个时候专业课开始背了,首先我背的是617综合知识的大学语文部分,当时古代文学部分快要背完了,然后变故出现了,9月20几号,少干简章出来了,想死的感觉都有。因为南大的新闻实在是太难考了,报的人简直是新闻类里数一数二的靠前,所以我早就准备了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庆幸自己是一个少数民族,还能多一条路,不过我一直用统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是造化弄人啊,南大今年少干不招学硕,只招专硕,我也是醉了,简直郁闷的要死,当初在两条路中徘徊,一条是考学硕的统招,另一个是考少干专硕,这两个都分分钟逼死我,南大学硕英语每年都是60,因为这个能卡死好多人,我觉得自己不能幸免于难。基本十月中旬才开始正真踏下心来,专心学习,所有的事情都放一放。因为耽误了很多时间,而且中途从专硕换到学硕,所以觉得时间好紧,专业课还要重新背,所以加了学习时间。早上照样6点起床,中午不回宿舍休息了,在自习室趴一会,继续学习,傍晚锻炼一小时也省了,换成学习,晚上十点二十等着自习室熄灯。这样每天能学十一二个小时。真的很紧张,庆幸的是心态还不错,这段日子学习效率非常高,每天专业课背书能背四五个小时,英语学习一两个小时,政治时间开始逐渐变多,四五个小时。英语二真题开始反复做,做了有三遍的样子,其实英语二很简单,后期不用花太多时间在英语上了,这个时候单词背的都数不过来了,怎么也有十几遍了。专业课基本就是狂

http:///

背,但是我开始的比较晚,以至于背的遍数太少,觉得背了也不一定考多少,所以有的就背了两遍,有的甚至才一遍。到了冲刺阶段我基本上用的是励学南京大学的《南京大学809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冲刺宝典》,结合课程教材最后再复习一遍,做一轮真题,边背边做题。

考研初试的历程真的是挺辛苦的,复试之前等成绩特别熬人,但是挺过来,想想也不算啥,从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整整一年,从初试到复试,真的觉得自己成长了。初试准备过程中两个月的失眠折磨我几近崩溃,学硕换专硕大的转折,考前二十天的病痛,但无论怎样,遇到什么困难我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坚持,这两个字一直鼓舞着我,真的,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所有的苦就都挺过来了,你苦的时候不要想着自己苦,你要想还有人比你更苦。想想你很快就能触碰到自己的梦想,就算疼一会又能怎样。所有的路都需要你一点一点走下来,坚持,再坚持,你就坚持下来了。那些没坚持下来的人,那些中途退缩了,或者懈怠的人,不要为自己的放弃找借口,其实只要你有足够的意愿,足够热爱,什么都可以坚持下来。做所有的事都一样,贵在坚持二字,既然选择了就不要退宿,你坚持下来就成功了。最后还是说那句我一直信奉的话,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坚持,就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成就。

新闻工作者的心路 篇2

1. 班主任要扮演好各种角色———严父、慈母、朋友。

当我成为班主任的那一刻, 便在心中转变了自己的身份与角色, 我坚信我是这一集体的主人, 我拥有了第二个家, 拥有了更多的儿女, 他们的荣辱、得失直接关系到我的成功与失败, 我一定要做好严父当好慈母, 还会变为他们推心置腹的亲密朋友。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我对此确信不疑。“师不严生必惰, 师不管生必反”, 老师的严厉与威信, 绝对是第一要素, 有良好的纪律, 才能保证有良好的学习, 有严谨浓厚的学风, 才能保证有良好的班风, 这就需要像严格的父亲那样去要求自己的子女, 不能有任何的违背与抗拒, 学生必须无条件、无怨言地顺从, 让他们甘愿做一群规规矩矩、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光严厉是不够的, 还要有爱, 即严而有爱, 有慈母般的关爱、疼爱、细心的呵护, 温情的话语, 这样会开启孩子冰冻的内心。

课上做严师, 课下做朋友, 因为我年轻, 所以很容易与学生相处, 通过闲暇时间与个别同学谈心, 多一些沟通与了解, 会知道班级更多的事, 更懂得每位同学的心思与动向,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可以是无话不谈、分享喜悦、倾诉苦衷的好朋友, 是值得依赖的第二任父母, 这样可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学生才会更喜欢老师, 很愿意服从老师的严格管理。

2. 尊重学困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

学生智力、基础有差异, 所以不可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尽善尽美, 但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鼓励、引导每个学生都尽力去学, 班级学风浓厚, 积极向上, 拼搏进取, 优秀生严要求, 好上加好, 学困生塑品质, 使其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 在班级同样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被歧视、不被奚落, 让爱的光环萦绕在每位同学身边, 班级就是一个团结和谐、爱意浓浓、其乐融融的温馨的家。

3. 抓学习也要抓全面, 不忽视每一学科, 不忽视每一次活动。

4. 定期召开有意义, 有效果的主题班会、家长会。

如教师节前期, 我们七年级三班那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恰逢孙嘉旭的妈妈从远方来看他, 我趁机热情地邀请她参加, 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真挚的话语打动了我和她, 尤其是平日里不出众, 默默无语的孙嘉旭, 竟给了大家一个意外的惊喜, 太出色、太感人了, 我与她妈妈还有几位同学不住地掉下眼泪, 我几乎是哭着看完了同学们的动人演艺, 老师与学生的情感瞬间凝聚在一起了。

家长会是联系学生、父母、老师三者之间的钮带, 有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理解, 对管理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千万不要让家长与学生害怕召开家长会, 老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家长会内容与材料, 要让家长、学生都满意、都高兴。以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 学生期待家长与老师常沟通、常交流, 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 健康向上。

另外还要有科学、公正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奖征制度、得力的班委会成员, 老师的教学魅力, 老师的言传身教, 很多因素都能促进班级的有效管理。

尽管如此, 我的理论和实践还不能完全统一, 不尽人意之处还很多, 但年轻是我的资本, 兢兢业业是我的泉源, 进取是我的动力, 很希望诸位领导与老师多指教, 多包涵, 我会更努力地提高我的专业素质与管理能力。在诸位的支持与帮助下, 我一定会沿着我的目标继续前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摘要:本文主要写自己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从如何扮演好多重角色、关注学困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开家长会等方面介绍了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 期间有喜悦, 有泪水, 还需要我不断地历练与学习。

关键词:角色,关注学困生,严厉与爱,历练

参考文献

平民收藏家秦杰的心路历程 篇3

近期, 记者拜访了秦杰先生。谈到藏品, 他眉飞色舞, 口若悬河, “红色收藏是我的专项”, 原本约定两个小时的采访持续了五个多小时。

五百本字帖叩开收藏艺术的殿堂

秦杰认为, 如果一个人在艺术殿堂的门前徘徊过久的话, 他或许永远也跨不进那道门槛。而就在他徘徊在收藏的门槛前时, 一位文化界的要人指引着他迈出了第一步。

秦杰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革命战争的教育工作者。一九六六年“文革”爆发, 十岁的小秦杰开始了抄家、批斗、“蹲牛棚”的生活, 一九六九年又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五七”干校。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包括朱熔基夫妇都在那里接受“劳动改造”。

十三岁正是学习好时光, 秦杰却无学可上, 母亲便请时为养猪队长的张鲁泉教他学习书法。但秦杰却看中了教习书法的字帖, 经常观阅张鲁泉藏在床底下的古今字帖, 也为日后的收藏打下了知识基础。一九七三年, 张鲁泉被周恩来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 秦杰一家不久也回到北京。见小秦杰酷爱字帖, 张鲁泉便特许他到故宫观摩书法真品, 用秦杰的话说, “张伯伯给了我这影响一生的机遇”。

一九七四年, 随着国家文化政策的短暂松动, 北京出现了小规模的旧书交易市场, 秦杰开始大量购买廉价的字帖。“七分到三毛钱一本, 但很少有人买, 旧书市场冷冷清清”。也是在这时, 秦杰开始有了收藏的“系列化”意识, 他把购买的字帖分门别类, 收集完整, 然后向父辈们炫耀。当他购买到第五百零一本的时候, 他的父亲不禁震动了, 那是道光年间一位状元的真迹, 还附有另外七位书法家的题跋, 确为珍品。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借走后甚至想据为己有, 数月不还, 秦杰的父亲硬是亲自登门索回。

“我买了五百本‘垃圾’字帖之后, 终于‘入道’了, 但这五百本给我搭起了知识的架子。”可这仅仅是“入道”, 秦杰离一个收藏家的标准还相差很远。视野豁然开朗的他不再局限于收藏字帖, 唐诗、宋词、明代版画、清三代的诗作等广而博之。旧书市场低廉的价格, 加上收藏时无尽的快感和占有欲逼着他更加疯狂地购买古书典籍。

尽管秦杰对典籍收藏如醉如痴, 也能狠心作大笔投资, 但是旧书的价格也在一路飙升。一九八二年秦杰大学毕业后, 他在古籍收藏方面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 不仅是因为经济上的拮据, 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障碍。“一本书从三毛钱涨到八十多块, 没道理啊!不买!”就在这种心理的束缚下, 他错过了很多的珍品。

一九九○年, 秦杰终于要尝试着走出困境, 转而致力于在近代出版物中, 寻找稀见的、艺术价值高的、国家馆藏不足的、原汁原味的、能反映时代特征的革命文献, 即后来被称为“红色收藏”的系列。他带着这个想法和一份书单拜访了收藏界泰斗、时任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的姜德明, 结果受到了姜德明的肯定和鼓励。

近代革命文献时间跨度较短, 供应充足, 价格也低, 当时还没有引起收藏界足够的重视。于是他又回到了少年时期大肆购买字帖时的畅快心境, “延安的出版物两块钱一册, 晋察冀的每册一块钱, 非解放区的刊物每册五毛钱, 成捆成堆的买, 摆放在床上分门别类, 精挑细拣。”说到这里, 秦杰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节衣缩食只为自己的收藏梦

为了收藏, 作为工薪阶层的秦杰, 是花了大本钱的, 30年来为收藏所投的钱, 至少能买两台桑塔纳。然而他是降低了生活质量来搞收藏的。为了买书, 秦杰他借过孩子的压岁钱, 甚至跟卖书的书商也借过钱, 家中的玻璃破了15年也没有换, 随便花钱的口子从不开。他宁肯粗荼淡饭, 节衣缩食, 也要把非常有限的财力用到收藏上。他说:“市场不等人啊”。

为了收藏, 秦杰把手上戴的表、代步的自行车和身上穿的皮大衣全都用来换书了。1992年, 在华威桥旧书摊 (“鬼市”) , 秦到见到一本寻觅已久的古字贴, 对方要价200元, 可秦杰身上没带这么多钱, 于是他就用那辆崭新的进口凤头牌自行车交换了。在河北保定, 秦杰又用自己的金表, 换回了15本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品。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品市场, 秦杰用一件皮大衣, 换回了几本解放区的文学作品集, 里面有赵树理、丁玲、艾青等革命作家的作品。即便如此, 仍然有很多书买不起。于是, 有时只好用自己的藏书去交换。有一次, 秦杰竟然用自己相同藏品 (复本) 中品相不好的藏品, 从书友那里换回了一本渴望已久的书。

为了收藏, 秦杰曾“抛妻舍子”奔赴大上海, 出任京城最大一家啤酒公司驻沪代办。旁人都不解其意, 其实, 秦杰是为了在有收藏半壁江山之称的大上海淘宝方便而为之。为了全身心的搞收藏, 秦杰已经有10年没有上过班了, 而把全部心血、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收藏、研究与写作上, 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职业藏书家。他说:“过去上班是看别人脸色行事。现在这种活法, 实现了自我价值, 活得更潇洒了。”

一九九七年, 北京市举办第一届藏书大赛, 秦杰所住的西城区共有三人参赛, 另外两位分别是已退休的原农业部部长和现役中将, 藏书条件优越, 数量惊人。六名评委在参看了这二位的书房后, 觉得没有必要再细看秦杰的藏书了, 于是只派了妇联的一位评委到秦杰藏书处, 结果这位评委大惊失色, 立即召集评委会全体成员重新评估。秦杰亮给那位评委的是四十本革命先烈的早期著作, 也是他“红色藏品”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秦杰介绍, 在比赛的展览现场, 许多先烈的后人闻讯赶来, 声泪俱下, 没想到民间还有这样一位“有心人”在珍藏着父辈们革命的足迹。

著名诗人冯至在世时曾造访秦杰, 见到了自己当年发表处女作的刊物《沉钟》杂志, 感动得泪流满面。中国国务院某位担任要职的领导, 发现秦杰竟然藏有其父亲全套的出版著作和文革时期遗失的大量书信。他至诚地说:“秦先生, 你好好替我保管着!将来要重见天日的。”

纵观秦杰的收藏历程, 他之所以能摘取首届北京藏书状元的桂冠, 进而又赢得了红色收藏大家的盛誉, 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一个从古代到近现代珍品书报刊的博物馆。笔者感觉其中最重要的, 不仅仅是兴趣爱好使然, 而是他把红色收藏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来看待, 当作了一种事业来孜孜不倦地追求。

秦杰语录:

“工薪收藏者经济条件有限, 但对有限的钱怎么花却大不一样。当年“大寨精神”的重要一点是“先治坡, 后治窝”, 现在搞收藏还要有这种精神。我看到有的藏友先买房子先装修先打书柜, 最后才往里面装东西, 我不以为然。要是我, 就是要用这些钱先买珍品, 再考虑办其他事。因为藏品尤其是珍品的货源是十分有限的, 不能抢占先机、捷足先登, 就不能囤积居奇, 就永远比别人慢一拍, 更何况那些珍品的增值速度远比房子大得多, 其收藏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了。”

“我觉得藏书应该有更高的目标, 四句话:藏书与学术接轨;藏书与修身立业结合;藏书与投资双赢;藏书与国际文化交流。”

“真正的收藏和数量没有关系, 与经济价值也没有关系, 唯一的价值是:精品。个人的特色也只有通过精品才能表现出来。”

新闻工作者的心路 篇4

一、自我、他人、亲人———悲悯情怀的三重超越

经过十四岁经历的那个冬天之后, 作者对寒冷的认识逐渐深入。而也正是从那个夜晚开始, “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 在纷飞的大雪下, 作者“放下一年的事情”, “用自己那只冰手, 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完成了对自我、他人、亲人的三重超越。

作者经过那个十四岁经历的冬天之后, 摆脱了曾经的年少无知、张狂不羁, 而对自己鲜活而伤痛的生命产生了深深的悲悯之情。然而作者并未仅停留于对一己生命惺惺自怜的小境界中, 而是由己及人地进行了可贵的超越。

十四岁冬天的那个夜晚, 由于是独自一人赶着牛车进沙漠去打柴, 因此作者有了一次以自己赤裸的生命和严酷的自然直接对话的经历。而正是这次经历, 使他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是这种殷实的生命体验, 使作者对生命的悲悯之情超越了自我, 把爱之触角伸向了更为广大的空间, 包括一个陌生的路人, 完成了由己及人的可贵飞跃。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 作者主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 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希望把自己的友好和热情, 变成一个冬天的火把, 去温暖对方身上带着的“许多冬天的寒冷”。然而作者的热情帮助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那个路人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 只是“朝我点了一下头, 开门走了”, 最后冻死在村西头。

这次经历, 又促使作者对冬天作更深层次的思索。作者沉痛地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 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作者沉痛地进入了内省式的批判式反思。他在十四岁的那个冬天冻坏了一条腿, 是因为他没吭声, 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而耽误了补救措施的施行;那个陌生路人最后被冻死, 也是因为“他一句话不说”, 而未寻求同类的热情帮助。那么, 姑妈呢?

姑妈由于年老多病、孤苦伶仃, 特别需要亲情的温暖。她在许多年前的冬天, 在作者兄弟几个去看望她后临别前, 总平淡地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作者对姑妈的处境也怀有深深的悲悯之情, 不但自己常去看望姑妈, 而且一直没有忘记姑妈这句话, 且也不止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但是由于母亲“有五六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她要拉着他们度过冬天, 不让一个孩子受冷”, 竟直到姑妈去世, 也没能满足她这个微薄的愿望。

这件事, 使作者对悲悯之情又有了一层更深的体认:即使主动说出自己需要的帮助, 也会因为冬天对所有人的普遍挤压, 而使求助者未必就能得到她要的帮助, 尽管对方也很想提供帮助。

这样, 作者面对双鬓斑白的母亲, 把自己的悲悯之情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作者写道:“我告诉自己, 不管天冷天热, 我们都要过来和母亲坐坐。”因为“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 母亲都会特别高兴, 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作者希望“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 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

至此, 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悲悯之情通过三重提升, 如地底岩浆般炽热地奉献于读者的面前。

二、痛心、坚信、呼唤———人间真情的三阶提升

品读《寒风吹彻》, 是一次艰苦而温馨的旅行。

在作者素淡、明澈的语言中, 我们迎风冒雪, 踏冰而行。有冰凌扎刺之痛, 有冰裂氺冷之苦。曾经之伤, 遗留之痛, 无法修复和挽回, 层层叠加, 累积着寒冬的阴冷。然而在一番冰雨浸漫、霜雪侵肌之后, 我们却又时时感到了丝丝暖意, 阵阵热流。在一片冰天雪地的文字林中, 地老天荒的话语场里, 我们虽然读出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叹息, 对路人结局的悲悯, 对自己亲人光景的伤感, 却也读出了他遭遇坎坷后的淡定从容, 历经磨难后的顽强执着, 遍尝辛酸后的深沉博爱。

我们看到作者经过风雪洗礼后的生命变得越发丰润而饱满, 不谙世事的心脏变得更加博大而悲悯。他痛心于父母的粗心和自己的年幼无知的倔强, 而使自己冻坏了一条腿。他痛心于那个陌生老者的拒绝吐露心声而冻死于村头, 他痛心于年老多病的姑妈至死也未能实现的微薄愿望, 他痛心于母亲因忙于拉扯子女而未能在姑妈死前满足她的微薄愿望, 并在忙碌中也进入了“伤心寒冷”的“一个人的冬天”。他更痛心于目睹自己最亲的人“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 却无能为力。他一边劈好过冬的柴火, 围抱火炉, 吃咸菜啃馍馍, “用自己那只冰手, 从头到尾抚摸自己的一生”, 一边用如雪般干净线粋的文字抒写心情, 为自己也为我们“创造一种绝处逢生”[1]。

于是我们看到年仅十四岁就被冻坏一条腿的作者, 并没有就此怨天尤人, 自伤自怜, 进而冷眼看世界、看人生。而是从这次遭遇中, 懂得了隐藏温暖, 并把“这温暖”节约地用于此后多余的爱情生活, 把自己仅有的温暖全给了自己的亲人们。

在亲历路人被冻死在村头的悲剧后, 他也没有从消极的层面来看待这些人, 而是坚信“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 只是我们看不见”。在这里, 我们读出了冻死者的另一种坚信。他认为老者的择死而去, 未必是心中无爱, 反倒很可能是因为他心中有爱, 甚或是心有至爱, 心有大爱 (即如殉情和牺牲) 。从他对冻死的路人的唏嘘叹息和悲悯同情之中, 我们看到了他对人心之暖、人情之美的坚信与守望。

最后作者悲怆沉痛地写道:“我围抱着火炉, 烤热着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 我其余的岁月, 我的亲人们的岁月, 远在屋外的大雪中, 被寒风吹彻。”在这里, 作者不仅写出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的生存况味, 而且完成了“个人成为全体, 刘亮程成为我们”的角色转化。他痛得悲怆, 爱得彻底。

至于作者的虚怀之辞, 也只是期望生养于和平盛世、日渐小康的孩子们能早日成熟, 也即作者所谓:“当然, 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到中学生面前, 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2]

至此, 我们从作者痛苦的历程中, 可隐约揣摩出作者辉煌的心路、良苦的用心。

参考文献

新闻工作者的心路 篇5

自主创业中国梦

陕西的贾社红从业9年,现在拥有5台挖掘机,但他从来不以老板自居,依然风风火火地驾车出工,长年累月和设备泡在一起,他的梦想是在3年内增持到10台设备,而且大中小各种型号齐全,可以承接任何挖掘及土方工作。

吉林的梁舟严用了4年时间,从零开始发展到5台挖掘机,而且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走上正规化发展的道路,平时主要精力都放在管理上,他的梦想是在未来3年内发展到10台设备,成为当地最具实力的工程机械租赁公司。

湖南的唐杏云原本就职于专门从事设备租赁的国企,10多年前他下岗开始自主创业,一边搞租赁,一边搞培训,如今桃李满天下,许多徒弟业已事业有成。他的梦想是拉起一支设备齐全的工程队,能够独立承揽公路工程,同时也希望他的徒弟们都能创业成功、生活幸福。

鞍山的孟令永、福建的张旭明、湖北的杨兴武、辽宁的翁海东都已经拥有至少1台工程机械,走上了自己养车的创业道路。河南的李程程、甘肃的包建强都是跟随家里的长辈,十七八岁就进入这个行业,并在家族支持下购买了设备,加入到创业中来。广西的韦明朗年龄最小,当驾驶员不满2年,目前的想法是抓紧赚钱还房贷,让老婆过上好日子。

不想当老板的司机不是好司机。纵观“十佳好司机”的事业历程,他们一般在打工时接触到工程机械,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于是咬牙东拼西凑、找亲戚朋友借钱或干脆从银行贷款,购买第1台设备,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然后拼命接活儿,不分昼夜地工作,运气好的话,2年左右收回成本,然后继续购买第2台设备……就这样逐渐积累、逐渐发展。虽然10个人分别处在这条线上的不同位置,但每个人心中想的都是创业和经营,目标是从个体户发展到大老板,从自己操作转向雇司机、带徒弟,工作重点从机器本身转向谈业务、搞管理……

梦想的基础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据介绍,行情好的时候,一台装载机或挖掘机每天能赚到数千元,一个月毛收入能超过2万元,正常情况下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这个数字早已超越了当地的白领阶层。但这个行业的门槛也很高,首先购买设备需要一大笔投资,而且能否回收成本并赢利,关键要看车主的经营能力。日常运营也需要一笔费用,缺乏一定资源和抗风险能力差的家庭很难坚持下来。

梁舟严为了购买设备,把家里的QQ轿车都卖掉了,还借了十几万。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是最难的,觉得压力非常大,晚上都睡不好觉,纯粹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撑下来的。孟令永买了装载机之后,时常不由自主地看电话,生怕漏掉一个活儿,有时候半夜接到电话就再也睡不着了,兴冲冲地开上车就走,恨不得马上就赶到工地开工。“十佳好司机”中,凡是自己养车的,多少都有点神经衰弱。

工程机械驾驶员的辛苦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孟令永印象最深的就是热。尤其到了夏天,打开门,外面噪声狂暴烟尘飞扬,不堪忍受;关上门,阳光的热量穿透铁皮和玻璃,发动机在背后不停烘烤,驾驶室里堪比蒸笼,汗水很快浸透全身,而在这种环境中通常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他说他努力工作的动力之一,就是要攒钱换一台带空调的装载机。“十佳好司机”全都有过连续工作24h以上的经历,无一例外,李程程、张旭明、杨兴武等都曾经长期在工地驻扎,连续数月不能回家。

除高强度的劳动外,驾驶员们还要面对各种意外情况。有一次贾社红去农村挖鱼塘,挖到一半连人带设备陷进泥水里,他挣扎着从鱼塘里爬上岸,浑身上下都是泥,连嘴里也进了几口泥水,这时候也顾不上清洗,赶紧找人把设备弄上来,才是他最关心的事。张旭明在一次施工中遭遇塌方,眼看旁边的山坡乒乒乓乓地往下掉石头,整个山体摇摇欲坠,他从设备上跳下来就跑,只听身后哗啦一声,庞大的挖掘机已经被埋了起来,磨盘大的石头一直滚到他的脚底下,如果不是撤离果断,后果不堪设想。

“十佳好司机”赶上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黄金十年”,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基础建设及房地产的降温,迅猛增长的势头慢下来,整体形势非常严峻。对此,“十佳”都表示出乐观的态度,对自己事业和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可以集中起来到大、中城市参与工程建设,也可以分散到农村帮助农民建房、平整耕地,大城市的发展虽然放缓了,但新农村的建设依然方兴未艾,所以至少5到10年内,他们不担心行业景气的问题。

现在,通过“中国好司机”活动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并夺得“十佳好司机”的荣誉称号,他们只想飞得更高。

行善助人公益心

翁海东在部队时曾参加过抗洪救灾,退伍后他购买挖掘机开始创业。每到春夏之交,他依然按照在部队时惯例,前往献血点义务献血。翁海东来自郭明义所在的鞍山,在郭明义的影响下,这个城市的人已经把义务献血当成一种习惯,所以翁海东并不觉得献血有什么特别,今后他还会坚持下去。

包建强有三个堂兄弟相继购买了装载机,在家中长辈的带领下,走上了工程机械创业之路。2012年5月,甘肃岷县遭遇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山东临工组织防汛特战队深入岷县救灾,包建强四兄弟踊跃报名,带着4台崭新的装载机加入特战队并成为绝对主力,他们清除河道和公路上的淤泥,解救被冲散的车辆,帮助村民清理倒塌的房屋,四兄弟连续奋战近一个星期,圆满完成了救灾任务,而他们和4台装载机都变成了泥球。

“5·12”汶川大地震时,贾社红刚买了新设备,每个月要还2万多元的贷款,手头很紧,但听到募捐的消息,仍然把身上仅有的300元钱捐了出去。当他手头宽裕的时候,时常接济街坊四邻,遇上红白喜事也肯出力,曾为一位孤寡老人半丧事出过上千元;在工作中,遇上雇主经济条件不好或家庭压力大的,他就少收点钱或干脆不收费。

不想做好人的司机不是好司机。他们崇拜道德模范,能够接受现代公益理念,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他们没有改变世界的远大目标,但在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发自本心地做了很多善事。例如梁舟严给村里人捐过款、杨兴武参加过抗洪救灾,孟令永酷爱绿化,他组织了一批司机朋友,每年都到郊区植树造林,已经连续进行了3年,今后还要坚持下去,而有空的时候,他也经常开着装载机帮园林工人植树,老孟说这纯属个人爱好。

其他人虽然不涉及公益,却同样为他人提供了更大帮助。例如唐杏云因为广收门徒,在长沙一带俨然已成为工程机械“总教头”级的人物,开挖掘机或装载机的司机们没有不认识他的;而李程程虽然年轻,现在也开始带徒弟,这次拿了装载机组的冠军,他最得意的就是回去又能向徒弟们炫耀了。

新闻工作者的心路 篇6

但那时, 在楚国内部存在着复杂而尖锐的斗争。表现为内政上贵族残余势力保守派和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斗争, 外交上亲秦派与亲齐派的斗争。前者以怀王稚子子兰等人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为代表, 后者以屈原为代表。屈原不久即被保守派的上官大夫以恃才矜功之辞所谗, 怀王不察, 怒而疏之, 迁之于汉北。

屈原既疏, 群小得势, 楚国政治日趋腐败。秦惠王本以齐楚和亲为患, 此时见有隙可乘, 使张仪南见楚王, 以六百里商於之地诈楚。怀王昏庸贪婪、刚愎自用, 受张仪之欺。“怀王怒, 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于丹、淅,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战于蓝田。魏闻之, 袭楚至邓。楚兵惧, 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 (《史记·楚世家》) 大概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 怀王不得已, 乃召回屈原, 让其出使齐国, 以恢复邦交, 局势得以暂时稳定下来。

齐楚邦交的恢复, 又为秦所虑。“ (怀王) 十八年, 秦使使约复与楚亲, 分汉中之半以和楚。” (《史记·楚世家》) 旨在拆散齐楚联盟, 怀王竟愿得张仪而不要地。后怀王又听信宠姬郑袖之言, 释去张仪, 放虎归山。当屈原使齐返楚, 劝怀王诛杀张仪时, 怀王已追悔莫及。怀王三十年, 秦昭王藉口与楚约为婚姻, 相约以会武关, 屈原劝阻, 子兰劝行, 结果怀王入秦后被要挟以割地。楚立顷襄王以应秦。顷襄王三年, 怀王客死于秦而归葬。其后,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谮毁屈原于顷襄王, 襄王怒而放逐屈原于江南。

是时, 楚国政治更加黑暗。《战国策·中山策》中, 秦武安君说:“楚王恃其国大, 不恤其政, 而群臣相妒以为功, 诌谀用事, 良臣斥疏, 百姓心离, 城池不修, 既无良臣, 又无守备。”可见, 顷襄王时, 楚已是内外交困, 国运危殆, 日薄西山了。

顷襄王二十一年, 即公元前278年, 秦将白起攻拔郢都, 烧毁楚先王墓。顷襄王兵散后不复迎战, 逃往东北的陈城。面对祖国沦亡, 人民遭难, 诗人回想楚国那一段显赫的历史, 心中万分悲愤, 绝望已极, 于是怀石自沉汨罗而死, 其时传说为旧历五月五日。

诗人在长期的流放中, 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 以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通过众多诗篇“发愤以抒情” (《惜诵》) , 一再反复地抒写自己心灵深处的苦闷和彷徨、追求和斗争, 表达了深广而强烈的爱国情怀。

具有卓越才识和宏大抱负的屈原, 为了实现振兴楚国的理想, 并不满足于众多的天赋优势, “又重之以修能”, 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但常“恐年岁之不吾与”, 而每“惟 (想到) 草木之零落”, 则更“恐美人之迟暮”, 担心时不我待。所以, 诗人决心作怀王骑乘的千里马, 为其“道夫先路”, (前引见《离骚》) 希望他能趁楚国还未衰落时, 扬弃秽政, 改革不合理的法令制度。

在诗人参政过程中, 当他发觉楚国前途已经被苟安享乐的党人搞得“幽昧以险隘” (《离骚》) 时, 诗人不会不明白, 在“弋机而在上兮, 罗张而在下。设张辟以娱君兮, 愿侧身而无所”的情势下, 自己“忘儇媚以背众”, “壹心而不豫”地“竭忠诚而事君” (前引见《惜诵》) , 必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可吃。然而诗人并不因此而惧怕招灾引祸, 而唯“恐皇舆之败绩” (《离骚》) 。想到这些, 诗人“事君而不贰” (《惜诵》) , “忽奔走以先后兮”, 希望怀王能尽早“及前王之踵武” (前引见《离骚》) , 以振兴楚国。

可是, 诗人“竭忠诚而事君”的结果却是“反离群而赘肬”, 对此, 诗人大概还有所预料。然而, 一向以为“相臣莫若君”的屈原 (前引见《惜诵》) , 怎会想到“荃不察余之情兮, 反信谗而齌怒” (《离骚》) , 不单如此, 还“骄吾以其美好兮, 览余以其修姱。与余言而不信兮, 盖为余而造怒” (《抽思》) 。因此, 诗人沉痛悲呼:“忠何罪以遇罚兮, 亦非余之所志也” (《惜诵》) 。

在遇罚受惩的情况下, 诗人“固知蹇蹇之为患兮”, 然为了国家的富强, 却“忍而不能舍也” (前引见《离骚》) , 而随时“愿承閒而自察”, 向君王表白自己的忠心, 当总算有了机会“兹历情以陈辞”时, 可是“荪详聋而不闻” (前引见《抽思》) 。此时的窘况, 大概正如诗人所言, “行不群以巅越兮, 又众兆之所咍也。”在这种“退静默而莫余知兮, 进号呼又莫吾闻”的窘境中 (前引见《惜诵》) , 诗人感到时光飞逝, 事业无成, “老冉冉其将至兮”, 心中更“恐修名之不立” (前引见《离骚》) 。

面对“变白以为黑兮, 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 鸡鹜翔舞” (《怀沙》) 这一黑暗现实, 诗人明确表示,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 (《涉江》) , 随波以逐流。诗人认为,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颔亦何伤”, 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而对于媚俗取巧, 诗人说:“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诗人自信自己与群小志向、道路不同, 不能彼此相安, 正如方和圆不能彼此相互配合一样。所以, 诗人甘愿“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 而绝不“背绳墨以追曲”, 因为, 他坚信这是为“前圣之所厚” (前引见《离骚》) 的。

在长期的流放中, 诗人想到群小的谗毁, 楚王的昏聩, 也感到过彷徨、孤独, 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曾经“悔相道之不察”, 打算“及行迷之未远”, “退将复修吾初服”, 准备独善其身;也曾“反顾以游目”, 准备“往观乎四荒”, 逃避这一切。但诗人始终坚信, 自己“好修以为常”是没有错的, 因此, 诗人说:“虽体解吾犹未悔, 岂余心之可惩” (前引见《离骚》) 。

然而女媭的关心和劝戒, 再次让屈原感到苦闷、彷徨,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 而是“就重华而陈辞”, “诗人瞻前而顾后”, 得出“孰非义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的结论, 诗人再一次申明, “阽余身而危死兮, 览余初其犹未悔”, 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信念 (前引见《离骚》) 。

“既得此中正”, 有了主心骨, 诗人不畏“路漫漫其修远兮”, 决心上下求索, 以期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 然而诗人上叩天阍, 下求佚女, 只感到“闺中既以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求贤已不可得, 事君又不见容。诗人再次感到迟疑彷徨, 因而决定求神问卜。首先, 灵氛劝他“勉远逝而无狐疑”, 说:“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应远游他邦, 求合于诸侯。听了这番话, 诗人“心犹豫而狐疑”起来, 巫咸又告诉他, “勉升降以上下兮, 求矩镬之所同”, 应当相信, “苟中情其好修兮, 又何必用夫行媒”, 应“及年岁之未晏兮, 时亦犹未央”, 留楚与众周旋。深知楚之黑暗的屈原当然会感到“时缤纷其变易兮, 又何可以淹留”, 以酬自己救国之志。至此, 诗人决心“远逝以自疏”, 往观“四荒”, 认为正好“及余饰之方壮兮, 周流观乎上下” (前引见《离骚》) 。

于是, 诗人备粮就驾, 扬鞭起程, 转道昆仑, 在漫长的道路上周游, 由天津到西极, 涉流沙, 遵赤水, 经不周, 直指目的地西海。这一路游来, 声势是何等的浩大;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态度是何等的坚决;内心是何等的欢快与自得;感觉前途是何等的光明。然而, 就在太阳东升照得大地一片光明之时, 忽然看到地上生他养他的故乡时, 诗人感慨“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前引见《离骚》) 了, 此时, 诗人内心别楚的痛苦就不言而喻了。最终, 充溢于诗人灵魂深处执著而强烈的爱国情怀, 使诗人毅然决定留在自己的祖国, 依照彭咸一生的行止来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郢亡之后, 诗人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综观屈原一生及其在去留问题上苦闷、彷徨、矛盾、痛苦、追求、斗争的心路历程, 我们看到, 诗人以一颗赤子之心, 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是进亦忧, 退亦忧。在朝之时, 则竭忠尽智, 力辅怀王, 以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 仍“思君念国, 忧心罔极” (王逸《〈九章〉序》) , 不弃“存君兴国”之志 (《屈原列传》) 。诗人“进不隐其谋, 退不顾其命” (《〈楚辞章句〉序》) , 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而唯独把祖国的命运、前途系在心上。

另一方面, 应该看到, 在求贤不得, 事君又不见容, “国人莫我知”的情况下 (《离骚》) , 诗人“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楚人《卜居》) , 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愿摇起而横奔”, 又“览民尤以自镇” (《抽思》) ;“欲高儃佪以干傺”, 又“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 又怕“君罔谓汝何之”;“欲横奔而失路”, 又“盖志坚而不忍” (《惜诵》) ;“欲变节以从俗”, 又“愧易初而屈志” (《思美人》) ……这里, 诗人放言无忌, 毫无掩饰, 赤裸裸地反复抒写自己心灵深处斗争的痛苦, 是如此的真切动容, 感人至深!最后, 执著的爱国情怀战胜了私欲和怯懦, 诗人明确宣称:“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 , “知死不可让, 愿勿爱兮。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 (《怀沙》) 。

由此可见, 正是这种经过心灵深处复杂而激烈斗争后所作出的人生抉择, 愈见其爱国情怀的深沉执著。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以其不朽的诗篇, 表现了光耀千古的爱国情怀, 对后世文人志士的思想, 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 宋末文天祥、陆秀夫的民族气节, 明末史可法的爱国豪情, 无不同屈原的爱国精神有着渊源关系……

千百年来, 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维护祖国的尊严与统一的斗争中, 人们常把屈原作为一面旗帜, 从中吸取精神和力量。抗战中的1942年, 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在重庆上演, 轰动战时的陪都, 是最有力的证明!

摘要:两度临朝, 欲除旧布新、振兴楚国的屈原, 两度受谗被逐, 在长期的流放中, 诗人通过诗篇“发愤以抒情”, 饱含血泪地倾述了自己的追求和遭遇, 抒发了理想破灭后, 自己痛苦、绝望、无所适从的真切感受, 反复且毫不掩饰地吟诵自己在去留问题上矛盾、彷徨、苦闷、追求、斗争的心路历程, 最终义无反顾地做出留楚殉国的人生抉择。这曲悲歌惟其真实、执著而深沉, 千百年来, 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关键词:屈原,放逐,诗歌,心路历程,爱国

参考文献

[1]黄寿祺, 梅桐生.楚辞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

[2]郭绍虞, 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4]史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4.

上一篇:三重一大制度解读下一篇:敢转争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