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策略

2024-09-28

新闻工作策略(精选11篇)

新闻工作策略 篇1

本文针对灾害事件的特殊性, 分析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灾害事件时所需要把握的新闻规律, 主要体现在把握新闻的时效性、透明度及舆论导向等方面。基于新闻规律的分析, 提出了新闻媒体在灾害情景下需要启动的应急策略, 包括组织保障策略、机制保障策略、设备和后勤保障策略及人才保障策略四个方面。

近些年来, 我国接连遭受了雨雪冰冻、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及雅安地震等自然灾害。一序列自然灾害的发展绷紧了全国人民的神经, 也受到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成为了中华民族近年来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不仅考验了我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考验党能否带来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同时也考验了我国新闻各界媒体的应急报道能力, 考验他们能够在灾害情景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迅速作出有效反应,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有效稳定群众情绪, 主导社会舆论, 建立起党和人民在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和凝聚力量的媒体桥梁。

当灾害发生时,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将灾害现场真实地呈现给对应的观众, 让观众能够了解灾害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地震灾害为例, 新闻工作者应该就地震发生概况 (时间、地点、震级等) 、伤亡情况、政府应急救灾进展、次生灾害等问题作出详细报道。本文就灾害背景下, 分析了新闻报道所应遵循的规律, 就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启动应急策略而有效应对新闻报道工作提出建议。

把握灾害背景下的新闻规律

1.尊重新闻规律, 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透明程度, 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速和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的快速发展, 人民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 渠道也越来越多。因此, 新闻工作者应根据形势发展, 创新理念, 在灾害事件发生后, 能及时准确地发布灾害事件的动态信息, 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控制信息发布和信息主题设置的主动权, 避免谣言的散播。如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 在有关部分核实之后,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 各大主流电视台均在半小时以内对雅安地震进行了报道。截至下午14时30分, 包括央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 浙江卫视、四川卫视、宁夏卫视都将播出节目变成了关注雅安地震的新闻直播。在透明度方面, 新闻报道工作需遵循中央统一部署, 如实报道灾情。针对灾情严重程度、伤亡人数、救援进展、困难情况, 都要及时反应、尊重事实, 向全国人民明确党和政府的决心, 让人民了解与灾害作斗争的全过程。

2.注重新闻报道的积极性特征, 提升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握舆论导向

针对灾害背景下的新闻工作, 新闻报道的关键在于把握舆论导向, 其难点也在于如何把握舆论导向。因为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政治导向和责任根本出发, 扎根新闻阵地, 把握新闻大局, 坚持正面报道, 坚持以人为本。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和积极救援, 反映党和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和利益的高度关切。报道中还需积极挖掘正面新闻素材, 针对灾害下涌现的感人事迹、顽强精神事迹, 体现新闻报道的积极性特征。

雅安地震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时间做出了重要指示, 对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统一部署。李克强总理在灾害在短时间内赶到灾区, 并在赶往途中对救援工作进行指挥部署。各大媒体在直播节目中针对总书记和总理在抗震救灾的决心和行动上进行了滚动式报道, 强化了党和政府的决心, 对于稳定民心、促进团结, 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 各新闻节目全面反映了人民军队、灾区干部及群众对救援工作的迅速行动和救援过程中的奋不顾身, 体现了生命是一切根本的主旋律。

3.注重新闻与舆情与民情的契合度, 对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有针对性地增强舆论引导效果

灾害事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也促使了各类消息的传播, 特别在大型灾害面前, 容易引起各类谣言的散播, 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干扰了救援行动的统一部署。因此, 新闻报道要做到贴近舆情和民情, 做足预案工作, 有效引导热点问题, 提升舆论导向的时效性。如在雅安地震救灾报道中, 央视根据救灾进展, 充分考虑了人们对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 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宣传侧重。具体而言, 地震发生后, 第一阶段报道地震基本情况, 接着报道党和国家的应急部署、救灾队伍的行进情况;第二阶段报道救援中遇到的困难及党和人民不畏艰难的决心。同时进行各方面专题节目的报道, 将灾情报道逐渐深入, 积极提升了舆论导向的效果。

灾情背景下新闻工作的应急策略

把握灾情背景下的新闻规律, 是深刻认识灾情新闻的新闻特点, 明确灾情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新闻工作者同时应该明确, 针对灾害新闻的特殊性, 为了能让全国人民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防止谣言的传播, 有效引导舆论发展, 还应制定有效的应急机制, 提出应急策略。

1.完善组织保障策略

在灾害情景下, 组织保障是新闻工作者对灾情科学有序做出迅速反应、推出导向积极正面新闻的重要保证。雅安地震发生后, 各大媒体单位快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报道的小组, 包括领导小组和新闻小组, 明确提出暂停部分节目特别是娱乐节目的正常报道, 迅速派出阵地记者团, 实现新闻宣传、人员调度等方面的统一安排。可以说, 有效的组织保障策略对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高效性及舆论导向性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完善机制保障策略

各大新闻媒体单位需就灾害情景指定有效的文件, 完善灾害下新闻报道的机制保障。如央视于2006年指定了《关于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报道管理规定》, 明确提出了针对灾害事件的性质、针对灾害事件的响应机制、宣传架构、人员调度、协调管理及设备保障等方面的各项要求。此外, 央视还针对灾害报道的特殊性, 于2008年对新闻中心进行了机构调整, 凸出整点新闻的重要性, 完善新闻采集、新闻编制和新闻报道的统筹策划, 有效促进了灾害情况下的新闻报道效率。这些机制的完善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雅安地震等灾害事件中经受了考验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方媒体单位可以央视为标杆, 完善自身的机制建设, 提升其在灾害情景下的新闻工作能力。

3.完善技术和后勤保障策略

在科技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 新闻报道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央视在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 调动了8套海事卫星设备、10余辆卫星车及便携式地面卫星站, 保障了在信息通讯及运输不畅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地新闻采集及报道工作。在记者保障方面, 可以通过提供特殊环境下的相关设备, 如将军用帐篷、水壶等生活物品及时投放至记者营地, 保证记者的阵地生活, 提高其阵地战斗力, 促进新闻工作的进行。

4.完善人才保障策略

灾害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具有特殊性, 其特殊性决定了灾害新闻工作对人员的高要求, 在组织保障、机制保障、技术和后勤保障完善的基础上, 建立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才队伍, 是促进灾害背景下新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针对灾害事件的发生, 媒体单位对派往阵地的记者, 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 以便发出时效性强、舆论导向性积极、亲和力强、契合度强的高价值新闻, 还必须能够有健康的体魄保证连续作战的能力, 而且需要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能够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充分体现新闻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和奉献精神程度高的素质要求。实践证明, 只有完善人才保障策略, 建立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精、纪律性强、作风过硬的新闻工作队伍, 才能够完成灾害情况下的艰巨新闻报道工作。对于人才保障的工作, 媒体单位可以通过队伍建设、政治学习、业务培训、纪律整顿、作风考核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

新闻工作策略 篇2

因为纵观之前发布的新闻稿,关键词密度并非有想象中的那么密集。对新闻稿而言,正文的结构层级才是最主要的,每一段有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且段段环环相扣,才是最主要。

当然细节的注意点同样不容忽视,例如标题的书写,最好是40个字符以内,即20字以内就好,标题太长,可以用空格隔。标题下方可以有官方的网站网址或新闻稿来源地址等等。

与此同时,新闻稿中的图片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为了进行很好的品牌宣传,图片中可以添加上水印、网址之类。

当然,行业敏感词的把控度同样很重要。像这次的新闻稿发布,我们共两篇,之后又更换了两篇,但前后拒绝了好几次。

新闻点评策略 篇3

一、要选好角度,以理服人

例1 请选择一个角度评价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简明扼要。

出身农村,一直在地铁通道卖唱,因天使般的声音而走红网络的“西单女孩”任月丽,登上了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她的成功点燃了奋斗在底层的草根人的梦想。然而,她将上春晚的消息一出,即刻引来了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强烈炮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大家都去西单唱歌好了,别去学校学习了。”

分析 “西单女孩”出现在春晚,代表了千千万万名农民工的心声和底层人参与春晚的渴望。材料中“草根”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对比点评是很好的角度。

答案 艺术家可以登上春晚舞台,草根也可以登上春晚舞台。

二、要见解独到,观点明确

例2 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不超过60字。

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由于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网络,并作为兔年央视春晚舞台的草根力量,摇身变成受追捧的草根歌手。旭日阳刚的经纪人黎冬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昨日下午他接到了《春天里》原唱者汪峰方面打来的电话强调,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对于这样的结果,黎冬表示“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也希望事件能有所转机。但汪峰的助理小涛表示对此事“暂不回应”。

分析 非盈利的翻唱,汪峰认可且支持。汪峰维护的是版权。题目要求“见解独到”,体现与其他观点的不同,也考验我们的思辨能力。

答案 用于商业演出的翻唱有悖法律规定和行业道德。/要生存发展,旭日阳刚须有自己的作品。

三、要准确把握新闻材料的实质,切中要害

例3 请选择两个角度评价下面这则材料。(不超过40字)

为挽救一名有心脏病而被弃男婴豆豆,丰都县31岁的高雪女士倾其所有,做出了令人震撼的举动:打掉自己腹中5个月大的胎儿,与极力反对收养豆豆的丈夫离婚……重庆晚报7月15日整版报道此事后,引起无数市民热议。

分析 高雪女士的做法似乎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没有考虑到丈夫和家人的感受。

答案 (1)打胎收养弃婴,体现人间大爱。(2)高雪的做法不妥,至少要顾及丈夫的权利。

四、要有理有据、褒贬分明

例4 请仔细阅读下面新闻,并就此发表你的看法。

5名来自湖南、河北、河南的男子赴黑龙江方正县向该县所立日本开拓团碑泼漆打砸。8月4日,这5人被当地警方“干预”。他们表示还将去砸碑,直到墓碑被拆除为止。

分析 材料考查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写作时可将日本发动世界大战时的血腥罪行作为争论话题焦点,有理有据地发表观点。

答案 这根本就是自取其辱,日本人会在广岛树立美国人的公墓吗?荒谬!

五、要准确把握尺度

例5 请简述你对武汉“五道杠少年”现象的认识。

武汉“五道杠少年”黄艺博在网上迅速走红。其父母称,这孩子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其近3000元稿费及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上。小小年纪,他便获得了“全国十佳少年”提名奖、“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等荣誉。黄艺博在自己的博文中称,开通博客“是想表达自己为了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的修身齐家、济世安邦之抱负。”

分析 可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并借用“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观点点评,点评时注意尺度。

答案 济世安邦、关爱他人,并无不妥之处,然而纯真的儿童却被“成人化”。这也许是教育的悲哀。

【练习】

1. 请对下面新闻发表你的看法。

2011年5月4日,广东实验中学举办该校第一届“青年礼”——初二全体同学在操场上给父母下跪,并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大家认为,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2. 请立场鲜明地点评下面新闻。

2011年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一旦被查获的,将面临着最高半年拘役的处罚。

3. 阅读下面材料,请阐述你的看法。

最近,起点中文网以“80后”和“90后”为主,进行了一次家族状况网络调查,在面对“你知道你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吗”这个问题时,有42.1%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知道”!

4. 请结合以下材料简述故宫深陷“错字门”的原因。

5月13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锦旗上的“撼祖国强盛”被发现“撼”应为“捍”。故宫回应:“撼”字没错。两天后,故宫通过官方微博承认错字并道歉,称责任主要在负责联系制作锦旗的保卫部门。

5. 请言简意赅地点评下则新闻。

美国德州比肖普市63岁富婆乔恩·吉恩泽堪称是地球上最幸运的人,她在过去17年时间内中了4次彩票大奖,而且每次都是百万美元级别以上的巨奖。据悉,“彩神”乔恩是斯坦福大学统计学博士。

6. 阅读以下材料,针对这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目前很多电视节目,现场气氛极其热烈,特别是在晚会的相声小品的环节,总有个别人带头鼓掌,大声呐喊,而这些人往往是已经安排好的“掌托”。据业内人士称:晚会的组委会安排一些观众适时“热烈鼓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答案示例】

刍议电视新闻采编的工作创新策略 篇4

1.1新闻采编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 我国的大众传媒发展迅速, 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普及, 新闻产业与时俱进, 电视新闻也进入了全媒体发展的时代。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现实利益的驱使下, 为数不少的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中违背了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破坏了新闻事业的政治原则。主要表现在:新闻采编人员报道虚假新闻;新闻采编人员接受和提供有偿新闻;新闻媒体播放不良广告以及新闻报道的低俗之风盛行。

由于新闻采编人员职业道德低下引发的新闻报道不实甚至是虚假新闻和广告, 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而新闻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新闻的传播日益功利化。部分新闻采编者发布一些低俗的消息, 赚足了噱头却缺失了社会公德心。

1.2新闻采编人员媒介素养较低

对新闻采编人员来说, 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不容置疑。新闻采编人员是新闻的制造者, 是信息的“把关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 才能生产出正确、正面的新闻, 使受众接收到真实、科学和有效的消息, 对整个社会的传媒风气产生积极的作用。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社会化媒介素养教育普及程度低, 必然导致舆论环境恶化, 监管困难的境地。

二、电视新闻采编的工作创新策略

2.1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媒体应该时时谨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中也应该保持公正的作风, 严格遵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捍卫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在对待新闻管理问题上, 当然反对粗暴无理的行政干预, 但是另一方面, 媒体也决不能因此忽视了专业自省和自律。传播信息、维护公共利益是新闻采编人员的社会责任所在, 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充分核实消息的真实性, 再进行新闻报道。总之,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肩负着重要使命,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单位, 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神圣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 广大新闻采编者必须具备应有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并时刻保持清醒。

2.2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媒体时代, 作为采编主体的新闻从业者, 特别是记者, 在新闻采编中的角色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 人人都可以利用各种移动终端发布与接收信息, 信息传播模式也由过去的“点对面”变为今天的“点对点”, 记者的信息提供者角色渐渐弱化。在这种传播模式下, 会产生大量的信息, 而新闻传播活动的把关人不可能对每条信息都进行审查, 从而导致很多真假难辨的信息混合在一起。在信息过剩的时期, 受众已经不再满足对新闻事实的简单描述, 而是希望在能够知晓事实发生的背景、事实背后的深远意义以及事件对自己日常生活有何影响。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采编人员不能只是简单地对新闻进行报道, 而是要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 力求能够多层次、多方位地对新闻进行解读与阐释。记者已经不再是信息的提供者, 而变成了信息的筛选者。

2.3侧重身边的人与事

为提高新闻舆论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 2015年11月, 山西长治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在市政务大厅开通了《直通政务厅》直播节目, 成为全省首创, 节目很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文化旅游频道新开办了“长治生活吧”栏目和真人秀季播类节目“唱响长治”, 增强了节目的传播力、引导力, 扩大了本土文化的知名度, 吸引观摩、旅游10万人次。2016年7月30日, 本台组织并播发的“2016全国百城市足球峰会系列活动”报道反响热烈。

三、结语

当前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传统新闻的采编方式, 其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一定的震荡, 如果媒体用积极的心态来创新新闻采编工作, 那么它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当然, 对于我国新闻采编实践来说, 现阶段其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 无论是在事件挖掘、事件处理还是最终的新闻呈现上, 这些都需要新闻从业者的不断努力来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春杰, 雷景富.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J].黑河学刊.2010 (11)

[2]任东芳.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的方式[J].中国传媒科技.2012 (14)

新闻评论写作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5

【关键词】新闻评论 写作 教学策略

一、实践背景

2012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已落下帷幕。北京大学的考题“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通知,从2012年元月起,禁止在每集电视剧剧情播放过程中插播广告。你认为电视剧生产商和广告公司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应对?”复旦大学的考题“你如何看待方舟子和韩寒的论战?”此类考题透露出高校对中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的要求。而近年来,新闻评论在高考试题中也时有出现。如2009年的高考江西卷以蔡铭超天价购买圆明园兽首,辽宁卷以明星代言等为题。2011年高考作文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更是要求考生写评论文章。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学生具备关注现实,体验生活的习惯;具备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具备逻辑严密,用语适当的表达能力。

然而目前的高中写作教学,却比较忽视对学生以上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忽视新闻评论写作的教学。首先,目前的作文题目和材料范围较封闭,常常是名人名言、寓言故事或是难辨真假的哲学小品,这些材料重抽象思辨,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学生写作以应试为目的,缺乏和读者交流的目的,写作照搬“三段论”、“新八股”。在缺乏写作动机和思维训练的情况下,写作过程如同搭积木,做填空题,缺乏主动构建,深入探究。再者,写作教学忽视文体特点,常常以“散文”这一称呼混淆议论文体和记叙文体的边界,缺乏对议论文体的系统教学。对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如何进行严密的推理和缜密的表达不够重视。

因此,以新闻评论作为高中写作教学的新手段,既能适应当下立足实际、面向生活的命题新导向,又能作为革除写作教学中“闭门造车,生搬硬套”这一弊病的新尝试,让写作教学“真实”起来。

二、实践过程

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次新闻评论的写作教学。在此,以“归真堂上市事件”的新闻评论写作教学为例,展示教学过程。

(一)选题

首先,我选择一个新闻事件作为学生的写作材料。时事新闻的涵盖面很广,在选择材料时,我以“让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标准。

选择“归真堂上市事件”作为写作材料,是因为这一事件涉及到的虐熊行为以及网友们对此事件的种种评论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于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话题不陌生,网友们联名声讨、评价或支持某一事件的行为如今也屡见不鲜,学生能够理解这一事件的背景和内涵,并对之做出评论。再者,在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网络活动也频频发生,学生与这两者或多或少都有交集,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表达。

(二)创设写作情境

这里的写作情境,一是指写作的任务情境,二是指写作的内容情境。

创设写作的任务情境是要求学生视自己为新闻评论人,对新闻材料进行评论。作为一个新闻评论人,学生要理解自己角色的内涵,这一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大胆置评。学生要克服对评论的恐惧感,所谓评论,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材料支持这个想法。写出来了,就是迈开了第一步,只有写下来,才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建立写作的信心。

2.进行负责的写作。评论是公开的,面对读者的,因此要有写作责任感,要注意观点的合理性,论据的真实性和论证的逻辑性,不能信口开河,随性而至。

3.要有读者意识。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告诉读者,把读者不知道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因此,要选择有价值的观点和新颖的信息,并利用各种论证方法和手段,努力说服读者。

创设写作的内容情境,是利用新闻报道、新闻视频和其他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入事件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在进行“归真堂上市事件”的评论写作之前,我先用网上的照片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张“归真堂你没胆吗?为什么要用我的胆上市”的图片立刻聚集了学生的目光。接着,我播放了环保人士抗议归真堂上市的视频,不少同学在看视频的时候议论纷纷,愤怒、同情、怀疑等情绪溢于言表,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情感动机。

(三)明确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评论是较为自由的写作,但作为一种写作类型,有基本的写作要求:

1.明确文体。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体,它要求写作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因此学生在写作时不宜用它宣泄情感,抒写个人化的情绪、情感体验。

2.要充分了解新闻背景。在展示话题之后,我将网上对“归真堂上市事件”的报道整理出来,展示给学生。展示的资料中包括了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还包括了归真堂企业、亚洲动物保护基金等环保人士和政府有关人员三方的态度。我借此提示学生,对新闻背景的了解要全面,才能对新闻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动笔之前,我要求学生再次到报刊杂志、网络上收集与新闻材料有关的背景资料,深入了解新闻内容。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写作角度。

3.新闻评论要有理有据。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是分析社会问题,发表作者的个人见解。只陈述事件,而不对事件进行评判的文章就不是新闻评论。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新闻评论写作时,必须明确提出一种判断,例如谁是谁非,谁有怎样的过去,会有什么样的未来,谁有什么意义,是利还是弊等等。由于新闻评论的公共宣传功能,如果判断简单、肤浅、人云亦云甚至错误,那该评论就没有价值了。因此,立论要客观、全面、深刻。

同时,新闻评论不能缺少论据。和一般的议论文一样,论据起到支撑观点,增加文章说服力的作用。缺乏论据的新闻评论,会成为“空谈理论”的说教文章,也会丧失很大部分的“信息量”从而不具备信息传递功能。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确立观点之后,通过查找信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需找论据,支撑论点。而且,论据要做到具体、真实和可靠。

(四)评论文章完成后,要求学生互评

写作完成后,我设计了符合新闻评论特点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以此为标准互评作文。

第一步,每次作文评价先在四人小组之间进行。学生需按照评价标准评价其他三位同学的作文。评价标准包括:

(1)是否有道理?

(2)是否有对你有用的信息?

(3)你觉得此文的说理容易理解吗?

(4)你是否同意对方观点

设计这个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是否有道理?”针对观点是否明确;“是否有对你有用的信息?”针对论据是否新鲜、真实、有信息量;“你觉得此文的说理容易理解吗?”针对论证的逻辑性和结构;“你是否同意对方观点?”针对反馈,希望作者能得到读者的反馈意见,形成争鸣。

第二步,四人小组内推荐的优秀作品,在班级内部交流阅读。作品交流分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可以针对内容,发表对新闻评论赞同和反对意见;也可以针对形式,挖掘写作方法中的精彩之处。

第三步,同学和老师公认的精品,还可以推荐到校报和校刊上;我班同学有自己的班级博客,我把优秀的作品发到博客上,通过网络媒体拓展作品的读者群。

(五)结合反例和范例,渗透议论文写作的训练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涵盖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而新闻评论的写作教学也并非高中写作教学的终点,通过这类文体的写作,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才是最终的目的。

例如,在这次写作活动中,我结合学生在写作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问题,把“议论语言要有准确性、逻辑性”作为主题。我要求学生自查并互查作文中的逻辑错误,学生找到了以下例子,并进行了分析:

例文1:

我反对归真堂上市,人类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熊的基础之上,人也是动物,不过是高级了一点,若是你是归真堂里的熊,你愿意被人天天取胆汁吗?……人与动物应该是平等的,在人类器官移植中也要问过双方意见才会移植,为什么到了动物身上却只有无尽的掠夺呢?现在的企业心中所想到的只有利润,也许他们会用药物使黑熊加速分泌胆汁呢?黑熊在他们那里,就算死了一些也不会有人知道,他们企业更是不会关心。国家为什么不能再保护人类的同时也出台一些政策来保护动物呢?动物们虽然智力比不上我们,但它们有情感,人类对它们这样无止尽地索求,会让它们对人类生成浓浓的恨意,最后像人类杀它们一样杀死人类。因此,我觉得归真堂不应该上市,国家也应该严格管理,遏制这类企业。

学生:这段论证犯了前提错误的毛病,“人与动物应该是平等的”,这本身是个错误的前提,人和动物无论是生物性还是社会性都不可能平等,所以“在人类器官移植中也要问过双方意见才会移植”放在动物身上肯定是不可能的。其次,作者用想象来代替事实,作为论据,通过“人类对它们这样无止尽地索求,会让它们对人类生成浓浓的恨意”这一想象出来的前提,推出“像人类杀它们一样杀死人类”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

例文2:

“我们的熊生活得很开心,有住有吃”,蒙谁呢你,“子非熊,焉知熊之哀”,你进笼子里关着试试。每天给你鲍鱼龙虾也不干吧。熊是动物,不能自由地动的动物还能叫动物吗?

学生:这是类比不当的例子,“你进笼子里关着试试。每天给你鲍鱼龙虾也不干吧”,是把人和熊的感受做类比,可人和熊毕竟是两种属性的生物,不可等同论之,所以不能放在一起类比。还有“熊是动物,不能自由地动的动物还能叫动物吗?”此句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动物”这一概念并没有包含“自由地动”这一内容,所以不能说黑熊就是要“自由地动”。

三、实践意义

(一)真实的写作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

不同于从前的命题作文练习,学生在这一系列写作中显得更积极,更有兴趣。有不少同学表示,以前的作文题目,常常很难理解,自己缺少感受,无话可说。而看新闻材料时,常常会有真切的感受,有时是气愤、有时是伤感、有时是无语,有一种表达的欲望。

(二)自主、互动的写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在生活环境下,写作,尤其是论述类文体,基本上都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写新闻评论时,体验了实际生活中的写作过程。学生需要自己搜集资料;需要通过对材料的辨析、质疑、比较、联想等思维活动来决定主题;如果遇到了说不清、想不明白的问题,要再查找资料、或与他人探讨解决;最后选择适合的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体验到了完成真实的写作任务带给作者成就感。

同时,新闻评论基本上是一种公共写作,是包含了语言交际目的的写作,是有“潜在的读者”的,公开的,公益型的写作,它的写作成果是要公开发表的。所以,新闻写作中,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展示、探讨、互动的乐趣。自己的文章有更多的人看,看了以后有人会提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还可以争论和赏鉴。这些写作活动使写作不再只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行为,而是开放的、互动的。

(三)真实的写作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写作的效率

有了真实的写作目的之后,写作方法的教学就有了着力点。

首先,教师教写作方法可以针对学生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效果,不会陷入空谈理论,空讲方法的无效状态。在指导写作时,教师教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比如如何深度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如何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如何在身边寻找新鲜、生动的事例,如何让你的论证严密而不易被人攻击。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战中学方法,比纸上谈兵有效率。

其次,课堂上展示的范文,更针对内容而非形式,学生看了同一事件的新闻评论范文,会直观地感受到为什么同样的事,别人看得比我深,别人的信息量比我大,别人更有说服力等等,并把这些写作经验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而不会觉得范文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再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际生活中的写作,其写作成果可以受到实践的检验。学生的评论效果,也能在学生之间的互评和争议中得到检验。评论效果平平,没有吸引读者的注意或没有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同学,会反思自己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在反思和修改的过程中,增加写作经验。

(四)联系现实生活的写作任务,使学生关注现实,走进生活

新闻评论关注现实生活,促使学生摆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状态。

首先,如今的学生学业繁忙,学习压力大,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范围都很狭窄。部分学生迷恋脱离实际、虚情假意的魔幻或言情作品,对现实生活关注很少。新闻评论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用鲜活生动的真实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其次,我们常说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写新闻评论,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中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舆论中明确自己的立场,甚至尝试着做舆论的领导者。这都体现了公民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要求每个公民把自己视作社会的一员,关心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

再者,从写作角度看,生活是鲜活的,从而使学生的写作也变成鲜活的。在阅读和评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鲜的新闻事件,最前沿的思想观点,最活跃的“时尚锐词”。使学生的文章可以摆脱观点单一、事例陈旧、语言呆板的现状。

最后,学生的评论作品可以立刻在网上或纸质媒体上发表,使学生参与到真实生活世界的写作中去。

社会新闻编辑工作者的采编策略 篇6

1 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设计要以受众的需求为创新的主旨

1.1 受众需求和心理需求制约着传播质量

报纸的创建, 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就是要体现公民的最根本的利益。社会新闻版面的创设, 必须以为受众服务。手中的广泛接受才是社会新闻版面存在的价值。报纸, 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种传媒方式, 为人们带来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 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作为社会新闻, 就是要用自己独有的传媒方式打开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求, 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新闻工作中去,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 采编时选择的新闻内容和呈现效果上要全面考虑手中的心理需求;2) 编辑制作、版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受众在阅读上的行为习惯;3) 素材选择和表现形式的运用要时刻保持创新的思维态度, 吸引受众的关注。

1.2 努力克服社会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会新闻版面的内容单一枯燥、现实意义少、缺乏吸引力;编辑排版的模式固定、缺乏创意;整体设计缺乏美感、容易视觉厌倦。这些问题的形成, 多是因为社会新闻的采编设计与受众群体相脱节,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的。所以,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贴近受众, 一切从受众感受出发, 做好内容、排版、整体设计的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与完善。在采编方面, 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 从他们的共性特点来满足心理需求, 从而做出最具社会效果和影响力的社会新闻。

2 社会新闻采编工作的及时与生动

2.1 社会新闻采编具有时效性

伴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应用, 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对新闻时效性的标准越来越高。社会新闻的采编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时间抓住新闻要点, 做出事实报道, 必须讲求高校、迅速。如《衡水晚报》社会新闻版面曾发表了一篇名为《路见不平一声吼, 小伙公交车上斗窃贼》的文章, 记述了一件关于某日下午一名小伙子在公交车上弘扬正义、勇斗窃贼的事件, 备受社会关注, 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讨论。整个报道从事件发生到文章发表, 只用了短短三天的时间, 体现了报纸的实效性, 吸引了广泛的社会群体的注意, 让人们了解到了事件主角小伙子的后期发展状况, 为警方进一步的破案提供了更多的知情信息, 是一篇较成功的报道。

2.2 社会新闻采编的互动交流

社会新闻的报道, 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吸引受众关注为目标。判断是否有效的有个重要凭证就是产生的社会影响。所以, 在进行社会新闻的采编时, 会特意设置互动环节, 增强公众的参与性。这样, 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体会到, 报纸就是会公众服务的, 只有公众的积极参与, 才是报纸制作的成功, 使更多的公众有一种主人翁意识, 从行动上激发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路见不平一声吼, 小伙公交车上斗窃贼》这篇文章中, 若添加一些互动环节, 提出“见义勇为”与“事不关己, 淡然处之”, 你会选择哪一个?这种道德类问题, 引导公众大讨论, 做好后期的跟踪报道。让更多人看到见义勇为是受很多很关注的, 而窃贼行凶只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和社会的谴责。用一篇报道汇聚整个社会的正义与道德, 将公众的感情冲击在了一起, 会有更多的人接受感情的熏陶, 关注与参与进来。

3 社会新闻的采编要时刻关注广大公民的疑点与难点问题, 贴近生活

3.1 社会新闻的采编关注民众的疑点与难点问题

社会新闻版面采编工作人员要有专业的新闻素养, 让文章及好看又实用。到群众中间去, 报道公众最身边的大事小情, 不仅关注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 最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自己手中的力量帮助公众解决一些日常社会生活的难点问题, 让公众切身感受到报纸就在自己身边, 在为公众服务。《衡水晚报》曾有一片关于《怎么办理大中型客车驾驶人审验业务》的文章, 及时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报道。现在私家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多, 驾驶人审验业务的办理如何解决?已经发布, 引起了各个部门的关注, 为审验业务的及时有效办理提供了很多的政策方便。一件急公众所急、想公众所想的事件报道, 受到广泛关注已是必然趋势。

3.2 社会新闻采编要具备贴近性

作为现代一种重要的媒体, 报纸主要包括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三部分。社会新闻的本质, 就是对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信息报道。所以, 在整个报道和编辑制作过程中都要体现贴近性, 政治贴近、地域贴近、影响贴近。

社会新闻的版面设计与安排, 要尽量编辑公众最关心的大事小情, 深入公众身边。将本地新闻放在首位, 是社会新闻报能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方法。新闻报道收到的最好的影响效果, 就是关注度与扩展度的双丰收。所以, 对新闻的重要性与关注度要做好前期的预测, 讲预期影响较大的报道占的篇幅、位置都要有一定的优势, 不惜笔墨、着重强调, 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的眼球。

4 社会新闻版面设计要有创新意识, 图文并重

4.1 社会新闻版面的设计创新

报纸的影响力与关注度与报纸本身的版面设计息息相关。注重视觉效果、艺术美感, 才能让读者增强阅读的兴趣。跳出传统的版式规则, 远离条条框框的要求限制, 才能更好地带给读者一次视觉盛宴。

当然, 社会新闻版面的设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延续和传承老一代报纸人的稳重、认真, 积极吸收当下的时尚元素, 在维持社会新闻版面的设计风格与报纸整体那个版面的设计风格一致的情况下, 勇于创新, 给文章注入更多新的元素。

4.2 社会新闻版面设计要图文并重

社会新闻报道以文为主, 毋庸置疑。但同时要跳脱“唯文论”, 做到图文并重, 以图片的清晰明了直接给读者以视觉冲击, 显现阅读效果最优化。这也是适应如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的一种良好转变。当然, 物极必反, 对图片的过分关注, 会大大削弱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 造成报纸这种传媒途径的一种浪费。所以, 用最恰当的图片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在以最短小精悍的文字信息诠释最多的事件信息, 是版面设计与采编制作达成的最好效果。

5 结论

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 报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社会新闻采编必须不断适应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在设计技术和新闻素质上都有所提升, 才能更好的扩大受众群体, 增强影响力。

摘要:社会新闻版面是社会新闻编辑工作者的主要阵地。它的受欢迎度与销量基本上有受众群体的喜好决定。所以, 树立专业的新闻意识和排版意识, 以积极创新的态度、全方位的思考为受众提供最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努力保障社会新闻采编工作的时效性与互动交流, 时刻关注广大公民的疑点与难点问题、报道公众最身边的大事小情, 是一位社会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培养、塑造的综合性素质。

关键词:社会新闻,编辑工作,采编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静.如何做好油田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J].新闻研究导刊, 2012 (6) .

[2]杨健.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6) .

探析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策略 篇7

一、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新闻宣传内容覆盖面较窄。在当前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 可以发现学校校报、广播、网站的内容都大多是关于学校政策、学校成果的, 只有很少篇幅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 娱乐、体育之类的新闻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们普遍认为校报、广播、校园网中所传播的新闻事件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不需要去过多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们需要思考是不是宣传内容的选材覆盖面太窄, 是不是应该报道更多与师生员工关系密切的事情。

(2)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互动性不足。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 工作者们的工作量是只增不减的, 但是往往没有很好的效果。[1]究其原因, 是宣传工作没有呈现出一个互动的状态。这种非互动状态表现为宣传渠道单向化, 师生与工作者之间缺乏交流, 工作者只是闷头整理、传送资料, 而没有问问师生想看什么, 想知道什么。

(3) 高校新闻宣传机制不完善。随着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 高校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进行新闻报道及宣传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策划, 才能获得更好的舆论反馈, 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然而, 我们在操作中可以看出, 高校新闻宣传机制并不是那么完善。例如, 在多媒体的运用、材料收集、宣传调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导致出现报道不深入、宣传强度不足等现象, 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宣传工作的创新策略

(1) 加强与外界媒体交流互动。媒体是在社会开放的前提下诞生的, 在整个社会网络信息开放的基础上, 媒体的内容、形式都逐步趋于开放的状态, 这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文化、新闻政策的广泛参与。因此, 高校宣传工作绝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要与外界媒体多交流互动,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保持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2]在加强与外界媒体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就要求学校核心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重视, 要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 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区域内部的社会话语权。除此之外, 加强与外界媒体的交流互动, 是要充分地发挥学校影响力, 保证自身媒体宣传的能量足够强大, 即要保持学校内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 那么高校宣传工作中就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 招聘学生记者。学生记者来自于学生本身, 让学生们去了解学校内发生的新闻, 并用他们的视角来选取合适的材料, 就能够逐渐摸索到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同时加强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 通过开展一定的培训活动, 以老记者带新记者等方式, 逐步培养学生记者的思想觉悟, 提高学生记者的业务能力, 从而保障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2) 建立多渠道的信息采集方式。虽然以开设稿件投放平台, 向学生募集新闻稿件的方式不是十分新颖, 但是却十分实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可以在校园一角中放置投稿信箱, 如在食堂门口、教学楼一楼、宿舍门口等, 给学生提供便捷的投稿渠道, 还可以在校园网站开设投稿专栏, 专门刊登学生的稿件。3) 以社团形式丰富学生校园生活。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应加强与学生新闻类社团之间的联系。例如, 利用官方渠道联合学生社团开办校园记者、校园撰稿人等专业讲座;也可联合校内各级活动开展校园新视角之类的自媒体展览, 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设置一些奖励, 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

(3) 拓展新闻宣传渠道。在前文我们提到,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在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受到了冲击, 并需要立刻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在这方面, 新闻宣传工作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 来拓展新闻宣传渠道。在目前最为流行的两种交流软件微信、微博中, 主要用户群之一便是大学生。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可以借用微信、微博打造学校的交流平台:在微信上创建学校官方微信号、在微博开设学校官方账号, 让学生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就能够了解学校的发展导向、学校最近的活动等。微信、微博值得我们选择的原因还在于其互动性十分强, 前文我们提到现在的宣传方式过于单向性, 而微博、微信能够让学生留言评论, 让学生与学校宣传单位有直接互动, 还能加强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 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宣传效果。学校微博成千上万的粉丝、学校微信平台数量庞大的关注, 都向我们展示了它们的吸引力。以清华大学的官方微博为例, 现在已有接近五十万的粉丝, 而北京大学的官方微博有接近三十万的粉丝。新闻宣传渠道的方向是多元化的,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拥有微信公众号、微博账户, 但是要想形成更加系统的宣传体系, 还需要宣传工作者合理地选择新闻传播内容, 为传播对象选择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宣传导向, 为构建绿色社会新闻宣传体系做出一定的贡献。

(4) 完善校园网站建设。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围绕师生的发展来开展的, 是为学校文化建设而服务的, 这就体现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服务性。如何保障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服务性发挥, 笔者认为最为基本的便是高校校园网站建设的完善。高校校园网站是高校面向外界人士、学生、教职工的门户和窗口, 打开网站就如同来到了学校大门口, 网站里的每一个板块就如同学校的每一栋大楼, 尽管功能不一, 内容不同, 但却各司其职。完善校园网站建设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努力形成全方位的网站布局;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求高校校园网站具有宣传性, 最为基本的便是布局完整, 除开必要的板块之外, 还可以设立一些能够让师生询问信息的板块, 以及让师生自由交流的论坛板块。二是要不断加强网站系统建设;在高校网站中, 最常出现的问题便是系统瘫痪, 如在选课高峰期、成绩查询高峰期时, 部分学校网站都会出现网站无法打开的情况, 这就说明网站系统建设不过硬, 不能承受学校自身的浏览需求。想象如果学校网站系统都不够坚固, 又怎么完成新闻宣传的工作?如果抢修不及时不成功, 那不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更新信息了?三是要广纳优秀的网站建设人才, 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 网站是宣传工作开展的平台, 网站工作人员也就是宣传工作者。一批优秀的人才, 决定了宣传工作的开展质量, 更是直接影响着宣传效果。

三、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展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媒体的逐渐兴起, 传统的媒体形式在逐渐被取代,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不仅仅要立足于现在提出改进策略, 还要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当前, 多样化的新媒体改变了新闻宣传工作开展方式, 我们应该对未来的发展做一定的准备。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已经开始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力量, 在未来, 随着学校技术水平上升, 还可以通过设计学校自主app来进行新闻宣传, 以校园生活为起点, 逐渐开展学校的新闻宣传, 帮助学校自身形成媒体统一体。未来的发展有着无限可能, 没准会出现比微信、微博等更受到大学生欢迎的软件呢?当然, 这只是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加强师生互动, 打破媒体界限,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媒体宣传体系, 实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进展。

摘要:新闻宣传工作是高校思想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 直接影响高校思想建设工作的开展。本文将从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探析开展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策略, 并提出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新媒体,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朱玉尊.提升高校网络新闻宣传影响力的路径选择[J].新闻知识, 2008 (06) .

社会新闻编辑工作者的采编策略 篇8

1 从受众需求角度思考报纸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如何创新

1.1 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影响着传播效果

所有报社的社会新闻版面都是为受众服务的, 因此社会新闻版面只有受到受众的欢迎才真正具有存在的价值。作为社会传媒之一的报纸, 其社会新闻版面应该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 适应受众的心理, 才会更好地达到新闻传播效果。在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工作中, 首先要考虑采编的新闻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以及整合上是否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 在编辑的过程中, 要注意版面的设置也要能够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如在文字稿的整合, 素材的选择以及其他表现因素的加入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创新, 要更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1.2 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要摆脱新闻编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有些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信息量少, 内容枯燥, 时效性差, 没有新鲜感。在编排的方式方面也没有变化, 模式较为陈旧。版面的整体设计缺乏美感以及吸引力, 使得受众觉得疲倦。目前, 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要摆脱这些问题, 需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进行采写内容以及版面设计方面的创新。在新闻采编方面, 要考虑到受众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特点, 选择能够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特点的社会新闻, 并从中提炼出共性, 使采编的社会新闻更加满足人们的从众心理, 使受众能够获取与大环境相适应的安全感。

2 社会新闻的采编要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

2.1 社会新闻的采编要具有实时性

随着信息渠道越来越多, 社会新闻对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社会新闻版面的采编工作, 首要任务就是要注意采编的社会新闻的实时性。如《衡水晚报》2012年9月7日社会新闻版面的《路见不平一声吼, 小伙公交车上斗窃贼》一文, 事件发生在2012年9月2日下午, 这个事件是公众关心、关注的, 也是能够弘扬正义的一篇报道。这篇报道的实时性使社会各界人士能够从报纸的报道中知道小伙现在的身体状况, 也能尽快帮助公安机关进行破案。

2.2 社会新闻采编的互动性

在社会新闻稿件的采编工作中, 要注意社会新闻采编的互动性。针对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新闻, 编辑在采访的时候不妨增加互动环节, 让公众真正参与进来。这样才会让公众感觉到报纸是真正为大众服务, 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报纸, 才能真正激发起对报纸社会新闻版面的关注程度。仍以《路见不平一声吼, 小伙公交车上斗窃贼》一文为例, 可以增加公众互动环节, 引发“见义勇为”与“漠然相看”之间的道德问题的思考, 同时还需要增加后续报道, 让公众真正看到见义勇为者受到的关注以及公安机关对凶徒的惩处。公众的感情在社会新闻版面上找到了落脚点, 得到了正义的熏陶, 这样社会新闻版面会更加受到公众的关注。

3 社会新闻版面稿件的采编要能针对公众的疑难问题进行报道, 要具有贴近性

3.1 社会新闻版面的稿件采编要能针对公众的疑难问题进行报道

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工作者要能具有新闻意识, 不要再使马路新闻当家, 要将新闻做得既好看又实用。在社会新闻版面的稿件编排中, 既要有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社会事件以及社会问题和社会风貌的报道, 又要包括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事件方面的内容, 要能帮助公众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如随着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大, 驾驶人的审验业务也摆在驾驶员面前。因此在《衡水晚报》2012年9月7日适时编排了《怎样办理大中型客车驾驶人审验业务》的稿件, 为办理审验业务的驾驶人提供了方便。这样受众感觉到社会新闻版面能够急公众所急, 解公众所需, 自然就愿意关注社会新闻版面。

3.2 社会新闻版面的稿件编辑要具有贴近性

社会新闻与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一起成为报纸最主要的内容, 而社会新闻比经济新闻和时政新闻更加包罗万象, 不但具有反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报道, 也有反应社会道德伦理的社会风尚的报道。在报道工作中, 社会新闻版面的编排工作要使编辑的稿件具有贴近性, 要能够按照新闻规律把公众关心的新闻进行编排, 既要有政治贴近性, 也要有地域贴近性, 还要有影响贴近性。

社会新闻版面编排是具有技巧的, 公众首先关心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 因此在版面编排的时候, 要注意稿件的地域贴近性。对本地区的新闻, 对发生在公众身边的新闻做深度报道是制胜之道。在社会新闻版面编排时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要选取跟本地有关的新闻放在重要的位置。另外, 在编辑社会新闻稿件的时候, 要考虑到稿件的影响贴近性。稿件的影响性表现在公众对稿件的关注度以及稿件的扩展度, 稿件的影响程度决定着社会新闻版面的关注度, 因此, 影响大的社会新闻要放在版面的重要位置, 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稿件也要放到首要位置, 同时, 要不惜篇幅、浓墨重彩。

4 在社会新闻版版面设计上要有创新, 要注意图文并茂

4.1 社会新闻版面的设计要具有创新性

报纸的版面设计追求着什么样的风格, 决定着报纸是否能够吸引住读者。版面设计是报纸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 版面设计要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能够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只有这样, 风格受到受众喜爱的版面设计才能让读者更能关注到版面的稿件内容。近几年获奖版面的设计风格已经逐步选择了一种不受传统的版式规则约束的全新的版式, 既能方便读者阅读, 又能使读者的视觉效果和版面恰当结合, 充分延展了读者的阅读享受。

社会新闻版面的设计既要能秉承老报人的稳重的设计风格, 又要恰当引进时尚元素, 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创新。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社会新闻版面的设计风格要与报纸的整体版面的设计风格一致, 否则各自为政的设计效果也会让人感觉到报纸整体版面设计的不协调。

4.2 社会新闻版面设计要注意图文并茂

社会新闻版面的设计既要以文为主, 又要摆脱脱离内容的形式主义, 要以图文并茂的能够让读者产生最优化阅读效果为主。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图片的视觉优势已经逐步让图片进入版面的设计中。但是, 如果报纸以为追求图片效应而走进新闻文字性的缺失, 则会严重削弱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 既浪费了版面空间, 又削弱了新闻的传播功能, 使信息含金量降低。因此, 社会新闻版面的设计要注意图文并茂。在进行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的时候, 要注意照片要能够吸引住读者的视线, 要能在最短的实践以最小的篇幅以及笔墨给读者最多的信息, 要能与版面的整体美观程度相协调。

总之, 随着报业市场越来越多元化的发展, 社会新闻版编辑的采编工作不仅要体现在技术上, 更重要的是需要编辑的创新理念以及对公众阅读需求的了解, 要能让社会新闻版面随着受众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需求不断对版面的采编进行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金.社会新闻与警示[J].新闻三昧, 2005 (08) .

[2]汤书昆, 韦琳.当代媒介融合新趋势与科技传播模式的演化[J].理论月刊, 2009 (12) .

[3]刘华杰.科学传播的四个典型模型[J], 博览群书, 2007 (10) .

新闻工作策略 篇9

1 基层新闻的写作规律

1) 感知。写作新闻必须依据客观的事实, 作者要通过亲自的采访、观察、体验等等方式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新闻的框架。作者应该主动的去感知新闻, 而不是被动接受。

2) 整合。在写作新闻时, 整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整合可以将作者感知到的新闻素材进一步的创造成为成品。作者应该在建好新闻框架的基础上, 再运用各种方式在内部进行整合, 选择出最有效的部分。

3) 具化。收集的新闻素材加上作者的思考还算不上真正的新闻, 还需要将其落实到书面上, 才能称之为完整的新闻, 在写作时, 若作者的写作技巧不够熟练, 或者词汇比较贫乏, 还会导致新闻的整体水平降低。

4) 再创造。对新闻进行再创造指的是为其重新定位, 不再受传统的新闻写作观念所束缚, 将新闻的层次提升到精神层面。完成再创造, 新闻的写作过程才算全部结束。

2 基层新闻工作者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议新闻的模板化

在各种类型的新闻中, 会议新闻中的问题是最严重的, 必须尽快进行改革。近几年来, 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往往是按照固定的模板, 这样模板现象在重要的新闻上越能反映出来, 因此,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有人写出来的通稿常常相差无几。这种新闻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起不到积极作用。

2.2 不会写新闻导语和标题

造成新闻中缺少导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很多记者自身没有意识到新闻的价值, 写作时只是一味的按照模板, 不注重创新, 认为只要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了, 工作比较敷衍;2) 整个媒体行业中竞争意识不强, 记者们安于现状, 缺乏进取心, 还有些记者甚至将自己的私事带到工作中, 写出来的新闻吸引不了百姓的兴趣。

2.3 不会新闻策划

呈现在百姓面前的新闻都是经过严谨的策划过程的, 但是大部分新闻工作者并不理解这一步骤的意义, 也经常会忽略, 主要是因为虽然很多人在基层的新闻单位工作, 但并不全部是新闻专业出身,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素质教育, 因此, 在写作新闻方面会存在不少问题。

3 提升基层新闻工作者的写作技巧的建议

3.1 坚持学习, 打牢功底

记者这份职业存在着特殊性, 它需要将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再传播出去。记者是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阶层互相联系的重要渠道。因此,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 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高责任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这样才能从各个行业中发现值得报道的新闻。基础扎实了, 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新闻素材, 将其变成有效的新闻。

3.2 培养较高的新闻悟性

新闻的质量会受记者自身的素质的影响, 即使是处理同一件新闻素材, 也会出现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用意, 质量上就会产生差距。若记者感悟新闻的能力比较好, 就能够敏锐的挑选出百姓想要了解的新闻, 并将其用百姓喜欢的方式传达出来, 也能够抓住各种新闻素材中的重点, 灵活运用收集到的素材,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 对其进行创作, 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因此, 要能够找出新闻最佳的角度, 就需要拥有一定的悟性, 悟性高的记者可以从生活的细节处甚至与人交谈之间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新闻记者不只是简单的对文字进行概括, 还需要从各种事物中快速的挖掘出新闻, 一定要抓住事实的重点, 揭示出新闻的深度。艾丰曾表示, 对新闻写作进行创新应该从3 个方面入手:1) 结合已有基础进行新的综合;2) 从本质上进行突破;3) 创造一种新样式。所以, 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学习, 提高自身对新闻的敏感性, 这样才能发挥出对新闻的悟性, 在写作时突出新闻的亮点。

3.3 对新闻背景材料的熟练掌握

在写作一些主题性的新闻中, 背景材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学会有效利用背景材料, 可以增加新闻的光彩, 凸显出新闻中的亮点。对背景材料的掌握越熟练, 越能够写作出有价值的新闻, 还能够提高采访的质量。因此, 基层单位中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对与新闻有关资料的收集, 甚至是一些群众随口说的顺口溜或山歌等等。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到各个社会阶层中, 尤其是基层, 去亲身体会基层生活, 并且坚持练习写作的基本功, 增加自己对背景材料的熟悉度, 这样可以让自己在写作时更加的流畅。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中的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坚持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夯实自己的文字功底, 并且培养自己对新闻的敏感性, 让自己能够善于挖掘出有效的新闻, 从而对其进一步的创造。努力提升自己写作的技巧, 为社会贡献更多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

参考文献

[1]陶勇.基层媒体新闻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才智, 2014 (25) .

电视新闻的价值传播策略研究 篇10

一、 电视新闻价值传播面临问题及改版的主要做法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观众审美层次不断提高,电视媒体再也无法通过说教、类型化、典型化、动员等传统教化模式和守旧策达到良好的价值传播效果。美国传播学专家James·Ruhr在著作《中国人打开了电视机》中列举了我国电视节目在价值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我国电视新闻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电视新闻对价值传播的重要性,但是在传播策略中仍难免存在问题。首先,一部分电视新闻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方式过于僵化,存在教条主义、简单化的弊病,形式较为单一,语言缺乏生动,不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观众,无法与观众形成价值共鸣。其次,部分电视媒体对价值传播的重要性缺乏深入的认识,热衷八卦、猎奇题材的新闻,以抢发突发事件、博取观众眼球为能事,没有将精力放在思考如何有效实现价值传播上。最后,部分电视媒体在价值传播上缺乏整体布局,存在同一媒体下的不同节目之间价值观紊乱等现象,对观众价值观的统一性形成了干扰。面对国内电视频道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央视新闻频道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关注价值传播”的口号,并及时将价值传播付诸实践。

改版后的新闻频道,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形成了各自的播报风格。早间新闻以轻松愉快的新闻内容为主,短平快成为这一时段新闻的主要特点。如《朝闻天下》加快了节目播报的节奏,增加了节目整体的信息量,也优化了新闻内容的搭配。这种快节奏、大信息量的新闻播报方式更符合观众早间收视时收视习惯和心理,简短的评论迅速表达出新闻立场,易于被观众快速接受。白天的《新闻直播间》立足于提高新闻的速度、深度和锐度,突出栏目的直播特色,以分时段的精细化编排重点打造全新版块“全媒体搜索”,根据观众观视习惯在不同时段重点投放财经、科技创意、文化等分类新闻版块。节目中增加了短评和编后话,目的在于利用及时的评论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晚间则重点打造三大革新竞争力:以速度、深度解读重大国策;以数据思维制作精准新闻;以观点新闻统领战略方向,将评论与新闻事实更好地融合到一起,全方位打造观点新闻。从2016年改版后新闻频道在不同时段采用的不同播报策略来看,早间新闻以短评为主,日间新闻以编后话及中短评论为主,晚间新闻则重点打造深度讨论。

二、 央视新闻频道价值传播的增强传播力度策略分析

2016年改版后,央视新闻频道通过提升价值影响力、增加在价值传播中的发声,加强主题主线价值传播力度等方式,来增强对核心价值的整体传播力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央视新闻频道努力深化王牌节目的价值影响力。早在2015年11月初,央视新闻频道便公布了2016年改版计划,在理念、手法、载体上实现全方位的创新,首先对多档王牌节目进行改版升级,从这次改版中可以发现央视新闻频道在价值传播上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方式。作为新闻频道的标识节目,《新闻联播》率先打响了改版的第一枪,于2015年 11月19日便展开创新性的“头条工程”。2016年1月5日,《新闻联播》“头条工程”编委会正式启动运行,明确了积极推进“头条工程”、弘扬主流价值的改版方向。3月3日,《焦点访谈》于两会前夕推出新栏目《百姓心声》和《权威解读》,将百姓关心的新政新规的重点、要点、难点、影响讲深讲透。目的是要使观众知晓政策内容的基础上,还使观众理解政策的合理性,从内心接受和支持这些新的政策。《朝闻天下》增加了信息量,重点打造全新版块的全媒体搜索。《晚间新闻》重新确立了打造三大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以速度、深度解读重大国策,以数据思维制作精准新闻,以观点新闻统领战略方向。

其次,央视新闻频道在不断增加在价值传播上的发声。改版后的新闻频道无论在早间节目、日间节目还是晚间节目,都增加了评论的篇幅比例,不断加强“自己的声音”。早间节目增加了短评,日间节目增加了编后话,通过及时评论实现对舆论和思想的主动引导。而晚间节目则干脆以观点新闻为主,将评论与新闻事实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新闻广度的延伸和深度的挖掘引起社会的反思,实现思想启蒙和价值传播的作用。以《新闻联播》为例,改版后的时政头条首创了“1+N”组合编排的报道方式,即“时政新闻报道+评论员+国际反响+主题主线报道”。“头条工程”启动时恰逢习近平主席密集出访和出席双峰会,《新闻联播》的《新理念新发展》专栏通过5集“双案例组合”报道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分别进行解读。这些报道均以“两条短片+短评”的模式组合播出。每个组合5~6分钟,既有一定的时间可以进行视野拓展和深度挖掘,又不显得冗长沉闷;既有生动典型的故事,又有数据和观点作支撑,充分发挥了央视主流媒体舆论引领作用。

此外,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更加强了主题主线新闻的价值传播力度。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许强表示,2016年新闻频道主题主线策略包括:一是提高选题的重大性,提高节目品质;二是优化主题主线报道,把新规、新政的重点、要点、难点、影响讲深讲透,让政策入脑入心;三是舆论监督选题要精,严把选题关,剔除一些小、散、轻的选题。通过对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的大事件的集中报道,有利于吸引观众注意,培育观众爱国情感,宣传国家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很多主题采用了系列报道的方式,如2016年《焦点访谈》先后播出了“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治国理政新征程”“治国理政新实践”“感恩的礼物”“问计两会”等多个系列报道、聚焦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法治、医疗等民生问题进行舆论监督,形成持续的影响力,价值传播的效果更为明显和持久。

三、 央视新闻频道的价值共鸣传播策略

仅仅依靠增强传播力度的方式仍然很难使观众从内心接受电视新闻传播的价值,想要获得良好的价值传播效果,就必须使新闻中的价值观念获得观众的认可,产生内心的共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央视新闻频道应用了以下策略:

首先,央视新闻频道更加重视与观众形成价值的共鸣。塞弗林和坦卡德在《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电视新闻只有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构建起受众与其产生共鸣的价值体系,才能实现传播和价值传播的最终目的。”[1]新闻频道在2016年改版中进一步加大了价值传递视角转变的步伐,从传统的以官媒为出发点做新闻的主观教化方式,逐渐转变为以观众为出发点,分析观众是如何获取新闻信息和接受价值传递的。这种立足点的转变,体现了央视新闻频道以人为本的价值传播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策略,新闻频道在多个节目中增加了以普通百姓为出发点的栏目。如《焦点访谈》增加了《百姓心声》栏目,《新闻1+1》增加了《面孔》栏目、《晚间新闻》增加了《数据空间》版块等。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栏目,央视新闻频道在播报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新闻事件的时候,构架起与观众价值观念沟通的桥梁,寻找与观众共同的价值取向,努力形成与观众的价值共鸣。

再次,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通过更加成熟的叙事风格赢得观众信赖,产生价值共鸣。电视新闻是典型的叙事体,而叙事的本质是讲述价值观的。[2]作为国家媒体,央视新闻频道大多数时候是以全知视角进行新闻叙事并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全知视角的优势在于新闻频道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新闻叙事,这样做的效果有两方面:第一,使电视观众以主流价值观看待和分析新闻事件,在国家发展建设中拥有更强的主人翁精神,以着眼全局的的国家层面看待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第二,通过纵横天下、囊括四海的全景式叙事建立厚重的叙事体系和权威的品牌形象,增强观众信赖,使观众易于接受央视新闻频道的价值传播。然而,传统式的新闻全景式叙事存在权威有余亲切不足的弊病,很容易在心理上使观众对新闻叙述者产生疏远感,不利于价值观念的接受。改版后,央视新闻频道强调全职视角的亲民性,更注重用过电视画面这一文本叙事的补充方式传递表达情感,利用情感传递价值。如2016年6月25《晚间新闻》报道南方十省特大洪水时,通过对广大官兵在抗洪救灾一线的一组组镜头调动起观众的情感,促发观众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进而使观众对他们产生心理认同和的价值观判断。此外,改版后的央视也有意识的增加了个性视角新闻的数量,在新闻叙事的过程中带入采访者的主观价值,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投射,也丰富了价值传播的方式。

最后,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更尊重价值的多维性,以此获得价值传播持续长久的影响效果。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是多层次的,从不同角度来看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价值认识。在社会多维化发展的今天,新闻报道再以一维的价值观品评新闻事件就很难获得观众的价值认同。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在遵循全面性和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维性价值理念报道了很多新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新闻1+1》中专题报道了“山寨”现象,不再是一味的口诛笔伐,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辩证的分析了“山寨”对社会和个人的利弊关系。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会因为某一媒体的价值宣传就轻易扭转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体系,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以开放性的价值观引领观众,这种做法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价值传播的效果也更好。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进步,电视新闻的价值传播策略也应该着眼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并不断自我更新。国民的价值观念左右着国家的发展方向,我国电视新闻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构架的新型中国电视价值体系,是以国民价值观念的提升为目的的。提升和优化价值传播策略是电视新闻媒体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电视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沃纳·赛佛林,小詹姆士·W·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主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78.

新闻工作策略 篇11

1 强化供电企业新闻宣传管理工作的策略

随着供电企业经营体制不断改革, 新闻宣传工作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以下就强化新闻宣传工作的策略进行一一分析。

1.1 新闻宣传要时刻支持供电企业的改革政策

进入新世纪, 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供电需要, 供电企业也提出了改革方案, 确定了改革目标, 以实现企业经营方式的专变, 适应现阶段的供电需求。在企业改革方案实施中, 主要的依据是三集五大管理体系。该体系在开始执行的几年中, 取得了显著地成绩, 目前, 面对众多的供电需求, 已经不能满足供电发展需要, 必须进行优化, 才能促进供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对三集五大管理体系优化过程中, 应合理使用新闻宣传, 如将企业相关的改革措施, 以新闻的形式发布到网站上, 以促进改革步伐。另外, 对供电企业原来的宣传机构进一步优化, 使得宣传模式也随着更新。如在企业内部设置新闻宣传队伍, 并制订相应的宣传制度, 同时营造良好的新闻宣传氛围, 使宣传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宣传工作中, 提高宣传效率。此外, 拓展新闻信息宣传途径, 使更多有关供电企业的改革信息被传播出去。如和各大报社或者杂志社做好沟通工作, 让它们将供电企业的运营信息进行传播。

另外, 在信息的编写上, 应采用不同的形式, 增加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如有关改革的内容不能只用一种正规的方式书写, 应尝试一些故事类的方式, 或者互动累的方式等。还应面向企业员工征集新闻稿件, 和他们形成互动模式, 不仅提高了宣传效果, 还激发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1.2 新闻宣传工作应树立供电企业的形象

在做新闻宣传工作时, 务必使新闻信息具有正面性、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给外界形成良好的正面形象, 才能起到宣传的目的。在宣传时, 必须做好舆论的分析工作, 然后采取合适的正面引导, 才能保证宣传工作取得主动权。以下就如何树立企业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 在加大企业正面形象时, 主要采用发扬的方式, 如将企业的团队精神进行广泛宣传, 对企业各阶段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宣传, 对企业今后发展蓝图进行宣传, 同时, 对于业绩突出的员工, 也可以进行宣传, 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及干劲。如, 某员工在一段时间内工作业绩出众, 具有团队精神, 积极进取, 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起到了表率作用。这时, 新闻机构应将他的事迹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其次, 注重企业品牌打造。供电运行涉及到众多环节, 并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 新闻工作人员在企业宣传时, 除了报道企业内部的团队精神、模范人物及运营中所取得的成绩, 还应对电网出现自然灾害的信息也广泛宣传, 才能使供电企业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从而起到大力宣传的效果。如在2007年, 全国发生了特大雪灾, 南方及北方的许多供电线路中断,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和暴风雪战斗中, 某电力企业对一些员工的抢修万网精神进行全面报道。于是, 一时间全国范围内的各报社、杂质及网络上, 均呈现着电力企业员工英勇奋战的图片或者文字, 使得全社会都对他们的事迹有所了解, 从而有效的树立了电力企业的正面形象。所以, 在面对一些突发供电事故时, 供电企业的新闻机构应肩负宣传工作的重任, 使企业的敬业形象被全社会所关注。

1.3 宣传工作要注重提升供电企业自身素质

新闻宣传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所以, 在开展中, 企业领导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才能保证宣传效果更加深入人心。所以, 企业应注重新闻团队的有力打造, 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专业知识精湛的新闻工作人员, 才能使宣传工作取得实际效用。

在新闻工作人员建设方面, 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使他们在面对一件小的供电事件时, 能够展开更深入的挖掘, 从而使事件的本质被社会各界所认知。其次, 加强新闻宣传管理制度, 使得宣传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建立负责机制, 如编辑、总编及中心领导。在此基础上, 建立责任制度, 强化宣传人员的培训工作, 以提高工作质量。其次, 实现宣传工作专业化。以前, 新闻宣传人员在对某一供电事情进行报到时, 通常采用过多的文字及介绍一些新闻记者, 这种分工过细的工作方式, 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供电宣传需要了。目前, 新闻宣传人员应设置适当的宣传阵地, 该阵地分为市级及地方级两种, 地方级的主要负责向市级宣传阵地提交信息材料, 而市级的将接收到信息进一步处理, 再通过媒体发送。这无形中加大了新闻宣传难度, 需要宣传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才能使新闻宣传工作做到位。第四, 新闻材料的选择。进行宣传的新闻材料, 除了上层领导提供之外, 更多的应是来自基层员工。所以, 新闻工作人员应加大和企业员工交流, 以获取更多的供电材料, 书写的稿件才更加贴近供电企业本身, 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及吸引力, 才能起到树立企业正面形象的作用。第五, 新闻宣传人员在报道企业内部的正面信息时, 还需要注意各种信息渠道的开辟, 以增加信息来源数量, 如利用摄影等方式对企业日常运行工作进行如实记录, 进而增加供电企业的内在凝聚力。

2 结语

随着供电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随着提高, 采用合理的新闻宣传方式, 是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强化供电企业新闻宣传管理工作的策略进行分析, 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广宁.供电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1 (15) :204-205.

上一篇:十大汽车产品缺陷下一篇:调制器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