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意义

2024-09-08

计划生育的意义(精选8篇)

计划生育的意义 篇1

计划生育的意义继续执行存在问题调整政策

上高县泗溪镇计生办

陈景根

摘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和历史的创造者。人口问题不仅是家庭延续的个人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公共问题。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文从影响人口发展的典型理论,论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执行计划生育的三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还适应国情,是否还需要继续执行?通过现在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找出相关的改善对策,适时调整政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目录

一、计划生育政策概述

(一)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内涵和特点

(三)从统计数据看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1、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

2、计划生育促进了人民群众婚姻、生育、家庭观念的转变

3、计划生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4、计划生育促进了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四)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人口现状及突出问题

(一)、人口资源现状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性别比失衡

2、加速老龄化

三、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构想和配套政策措施

(一)调整政策的具体构思

(二)配套政策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计划生育政策概述

(一)计划生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生产力与卫生事业加速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结婚人数增加,在“多福多寿多男子”的传统思想下,又加上解放初期一时流行的“光荣妈妈”等因素的影响下,人口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势头。1953年全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也就在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迅猛增长之势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寅初先生提出“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但这种正确主张在当时遭到严厉批判,大多数反对者认为节育是不人道的。此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率从1952-1957年的高峰骤降。到了1960年,全国自然增长率竟成负值。但从1962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人口补偿性生育到来,人口出生率骤然上升。1964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人口出生处于无政府状态,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生育高峰。到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人口已接近9亿,妇女平均生育水平还在5胎以上,人口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极大地减少了社会就业岗位需求,我国开始感受到了人口增长过快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压力。为保持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我国政府终于下决心实行人口控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内涵和特点

1、时代背景不同。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是教育;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是变化的、动态的,人口人户分离、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违法怀孕、违法生育,加大了计划生育管理难度,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被动。

2、目标任务不同。过去人口再生产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时 期,人口和计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十五”期间,广安区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已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加快实现人口现代化。

3、服务对象不同。过去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封建意识较浓,传宗接代的思想严重,生育观念落后,很多人对计划生育工作有抵触情绪。现在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优生优育意识,他们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主动要求政府提供生育、节育等服务,帮助他们实现优生优育。

4、标准要求不同。过去衡量工作抓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不能完成人口控制计划。现在的人口和计生工作,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提高人口素质,还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兑现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政策,使实行计划生育的人群实实在在享受计划生育的发展成果,增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实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三)从统计数据看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1、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4年的15年间,中国人口从5亿增加到7亿,每增加1亿人口平均需要7.5年的时间。从1964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10年内人口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缩短为5年;1973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从1973年到1995年2月,中国人口由9亿增加到12亿,每增加1亿人口所需时间,又延长到7年左右。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虽然处于1949年后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平均每年超过1亿人。如此庞大的生育人群,其生育潜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中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和政策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1994年与1970年相比,人口出生率由33.43‰下降到17.70‰,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5.83‰下降到11.21‰,妇女总和生育率从5.81下降到2左右。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农村人口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根据联合国提供的资料,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有关专家推算,如果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至今仍保持70年代初期的出生水平,现在中国人口很可能已经超过15亿。20多年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创造了有利于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中国生存与发展的人口条件。

2、计划生育促进了人民群众婚姻、生育、家庭观念的转变

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生育、家庭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育龄群众所摈弃;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孩、女孩都一样,建立幸福、美满、和谐的小家庭,追求现代、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妇女早婚比例下降,平均初婚年龄提高。1992年,早于20周岁初婚妇女占初婚妇女总数的比例下降到12.9%。1970年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0.2岁;1993年为22.67岁,提高了2.47岁。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据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平均家庭规模为3.96人,比1971年的4.84人减少了0.88人。家庭规模缩小的主要原因是生育子女数量的减少。1993年与1970年相比,在当年出生的孩子中,一孩率、二孩率分别由20.7%和17.1%上升为61.3%和27.5%,多孩率则由62.2%下降到11.2%。到1994年,全国累计有4676万对夫妇自愿终身生育一个孩子,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20.3%。在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条件下,家庭规模的缩小和抚养子女人数的减少,显然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务负担,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

3、计划生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力图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而逐渐提高人均水平。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除了改革开放等因素外,也得益于计划生育。1952年至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7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了1.8倍。1978年至1994年,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4倍。同期,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购买力的提高,中国消费品市场扩大了12.7倍,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年递增17.2%。199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053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与1978年相比,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加9倍,平均每年递增15.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8倍,平均每年递增14.8%。

4、计划生育促进了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计划生育,始终包含着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人口素质。1949年以前,中国的人口死亡率高达20‰,70年代末下降到7‰以下。1949年到199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到68.55岁,其中男性66.84岁,女性70.47岁,成为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卫生基础设施已得到较大改善,全国平均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从1970年的13.3张增加到1994年的23.6张,每万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70年的17.5人增长到1994年的35人。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全国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平均每人每日摄取的热量为2600千卡,蛋白质为75克,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妇幼保健事业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城乡已基本形成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服务网络。1990年婴儿死亡率已从建国前的200‰下降到35‰,孕产妇死亡率为94.7/10万,新生儿计划免疫率达到85%。人民在卫生和健康方面的一些主要指标已经大大领先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计划生育工作也促进了教育事业长足的发展。中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已达2.7亿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4%,青壮年的文盲率已降到7%,在占全国人口91%的地区中普及了初等教育。大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基本普及了初级中等教育。幼儿教育和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稳步发展。计划生育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生育造福于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功效,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四)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计划生育产生的时代背景、计划生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为了提高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人民体质,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不但要学会掌握现有的技术设备,而且现在科技飞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打好科学文化基础,而计划生育正是准备这种基础的最好条件。计划生育实施30年来,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极大地缓解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矛盾。如果说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从政策体制上具有发展经济的可能,那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这种可能具备了良好的人口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较快发展,都与此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观念。而观念的改变是我们这个有着深厚封建残余的国家向现代化迈进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也对世界人口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世界以及亚洲人口的影响极大。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中国人口的增长势头得到一定的控制,并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变革。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整个社会具备了比较适宜的人口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带动了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计划生育国策对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人口现状及突出问题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

首先,由于我国的人口转变过程是在一个特殊的政策环境中实现的,因 此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实现的,属于自发性人口转变。而我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属于政策诱导性人口转变,这就是其不稳定性的原因。

其次,我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在城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这种地区和城乡之间人口控制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我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表现出一种不彻底性,全面持续的低生育格局在我国并没有真正形成。

再次,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在低生育水平下,人口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相对而言,数量仍然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

(二)目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例出现了偏高且持续上升的趋势。1980、1983年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07.4、107.89,基本正常;1985、1989年分别上升为111.42、110.9;1995、2000、2005年分别高达115.6、116.9、118.58,严重偏离正常值域。“五普”数据显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地区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重度偏高(超过117)的省份增加到14个,个别省份甚至超过130;而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尤为严重。如果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算起,我国出生性别比偏离正常值域、居高不下已有二十多年,成为世界上失常程度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出生性别比平衡是人口性别结构平衡的前提条件,也是人口再生产与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出生性别比例长时间、大范围的异常已经并将继续给人口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危害1:对婚姻性别造成挤压,配对困难。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在我国不满20岁的人口中,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2000余万人了。平均每个年龄男性比女性富余100多万人,我国目前每年多增计划外生育男性人口60多万,“积累效应”已相当可观。如果畸高的出生性别比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男性过剩的婚姻挤压会越来越严重。危害2: 对家庭和社会形成冲击,性犯罪增多。

男女比例失衡,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来说,是一股外来的冲击力。如果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持续不下,将对人口结构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也会形成一定冲击,引发社会的震荡。若干年后,解决不了婚姻的男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出现急躁、失控行为,必然会出现性犯罪率进一步升高、同性恋进一步增多、性行为严重错乱等现象,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增大。基本消失的买卖婚姻、童婚交换、拐卖妇女等会重新抬头。

危害3: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萎缩。

人口的再生产主要是通过母亲来实现的。女性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萎缩,必然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

危害4:男性劳动力过剩,女性就业压力加大。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婴儿出生性别比升高并带动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升高,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将产生某些影响。男性劳动就业将变得更为困难,未来一二十年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将比较严重。一些女子占据生产绝对优势的行业,比如纺织、服务等,不得以只能由男子来承担,女性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

(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规划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就被划定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这个数字是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港、澳、台人口),而65岁以上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至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快速增加表明中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般来讲,人口老龄化进程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的。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发展过程,由于一些人为因素,如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会产生诸多社会问题。问题1.人口老龄化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在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会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然而,人口老龄化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的下降,产生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虽然我国目前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那是以前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但如今,我国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时期,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快,这必将引起生产人口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的减少,造成劳动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另外,老龄人口的再就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适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由此,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问题2.人口老龄化会引起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老龄化与现有产业结构发生矛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能适应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这些问题体现在养老问题上。中国的养老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年医疗保障问题;二是老年人生活抚养问题。中国农村老年人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在医疗保障方面,农村老年人的状况极为恶劣,很少有人能享受到医疗保障。从消费结构上讲,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在消费上,从而减少了用于再生产的投入,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3.老龄化问题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老龄人口增长过快客观上成为企业、社会的沉重包袱,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的老年抚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如果根据中死亡率方案推算,我国2020年的老年抚养比将上升为0.17,比2000年增长54.5%,大约6个人供养1个老年人;若根据低死亡率计算,我国2020年的老年抚养比将上升为0.19,比2000年增长72.7%,差不多5个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一个老年人。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将分别上升为0.37与0.45,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将是2000年的3.4倍与4.1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未来劳动人口比下降很快,解放后人口生育高峰带来的“人口红利”很快消失,中国将出现严重的劳动人口不足的现象。届时,老龄化将成为经济发展严重问题,威胁着整个社会。

三、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构想和配套政策措施

(一)调整政策的具体构思

1、依据中国的国情,很难想象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农民放弃生育第二个

孩子现象的大面积出现,只有当政策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下时,才有保证实际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下的可能。而保持一个更替水平以下的生育率对于尽早结束中国人口的惯性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中国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推行适度从紧的生育政策是必要的。

2、要深刻认识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缓调性的重要性。在作出生育政策的调整决策时,应十分注意前后政策的衔接,差异不能一下子拉得过大。尤其是生育数量上要采取渐变的方式。至于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根据目前情况,现行生育政策只能在某些局部进行微调,较大规模地调整现行生育政策的时机尚未成熟。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已取得的低生育率成果,继续稳定并推行现行的生育政策,在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3、我国生育政策应尽快从城乡分体制走向一体化。我们正在实行的生育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城乡分体的二元化生育政策,这是以过去城乡差别较大、各自相对封闭的社会现实为基础制定的。主要是想通过在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城市人口带个好头,以此来推动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我国社会在事实上形成了人口控制管理上的两种口径,形成了城乡之间两种生育格局、生育心态和生育数量。客观上造成了城乡人口生育率上的巨大差异。这虽然在人口数量的控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如果从提高人口素质的角度去考察,则显然是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的。农村照顾生育二孩的生育政策,当初是基于城乡差别较大的社会经济格局之上的,有人认为,它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封闭型农村人口生育需求的一种妥协,这在界限分明、城乡差别较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具有它的历史合理性,一定时期内也切实可行;然而,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实行,城乡分体的社会经济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流动日趋活跃,单方面倾向农村照顾生育二孩反而形成生育政策上双轨制的漏洞,增加生育管理上的难度。因此,无论从控制人口数量、还是从提高人口素质角度考虑,都必须迅速改变这种城乡分体的生育格局,在生育政策上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4、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育政策上的差异不宜拉得过大。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并在生育问题上对少数民族进行适当的照预,无疑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如果对少数民族在生育问题上的照顾超过了一定的度,那就不合适了。当前,在按政策规定有相当大一部分汉族妇女一生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却有部分少数民族妇女享有很大的“特权”,可以生育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种在生育政策问题上人为形成的过大差异,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实行平等”等政策的贯彻执行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又增加了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的难度,因为确有部分想再生育的汉族人口有意篡改自己的民族身份,以达到再生育的目的,从而对中国的人口控制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认为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数量在政策上应定位在一对夫妇最多可生育两个孩子上比较合适。

5、全国各地区在生育政策上有的差异应逐步缩小。在人口流动性不大的80年代初“开小口子”时将各地区不同的人口压力与发展不平衡性等特点在政策上有所体现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但与80年代初相比,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实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加剧,已暴露出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一套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所存在的许多缺陷与漏洞。在生育问题上确有一部分人钻政策的空子,利用我国地区间生育政策上的差异而达到再生一个孩子的目的。此外,地区间生育政策上的差异,给我们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群众也不太容易接受,特别是各省交界地区更是如此。为与目前推行的户籍制度与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我们的生育政策在地区间的差异应逐步缩小。

6、政策规定应尽可能简单,便于基层操作。中国某些地区现行生育政策中关于照顾再生一个孩子的部分条款过于复杂,使得不是群众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就是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与其它政策或法律相比,生育政策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它几乎牵涉到社会的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出于对目前群众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理解能力与实际操作角度考虑,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调整应尽可能向简单与便于基层操作方向发展。考虑到中国的人口现状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要求,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调整实行分两步走可能不失为一个上佳选择。第一步,从现在起到人口增长极限到来之前,生育政策不宜作大的调整,而必须进行微调。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只要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就可生育两个孩子;二是生育权是人的最基本权利之一。凡已婚未育者,无论配偶的情况如何,均有权利至少生育一个孩子;三是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的数量定位应是一对夫妇最多可生育两个孩子。第二步,人口增长极限到来以后,推行“晚、稀”与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使中国人口逐步向稳定人口、并进一步向现代静止人口方向转变。

(二)配套政策措施

1、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从老年保障的方式上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要以家庭供养为主、社会供养为辅。与此同时,要加大社会供养的比重,逐渐过渡到以社会供养为主、家庭供养为辅。但无论是哪个阶段,家庭始终是养老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及早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扎实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体系。同时,还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并根据城乡老年人口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应加大力度推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而农村重点则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以及以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

2、加强老年产业化建设。老年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目前我国老年产业化水平还很低,敬老院数量有限,且功能、设施水准较低,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老年产业领域,一方面可以化解老龄化压力;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结束语: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计划生育法已经执行了三十年,这一政策很好的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总量的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口问题是其中最突出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等问题影响我国的人口安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不可弥补的后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使得那些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独生子女家庭,至少能够做到“老有所养”,不要让这些人在做出贡献以后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另外要加强法制建设及管理,严格禁止胎儿性别鉴定,使得现在婴儿性别比失衡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否则这一问题将成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隐患。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应转移到提高到人口素质上来,使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

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安全的影响,会在很长时间里不断显现出来,并伴随着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证明影响而来的必定有许多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都是人们必须接受的。我们目前的工作是令计划生育政策充分发挥正面效用,减少其负面效用,将现在发现的问题最小化,使其不影响到我国整体的人口安全甚至是国家的发展。应抓紧时间研究考察更有利于人口安全,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实现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的意义 篇2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儿童420例, 男230例, 年龄7个月~6岁, 平均 (3.2±0.4) 岁, 女190例, 年龄9个月~5岁, 平均 (2.9±0.2) 岁。

方法: (1) 向儿童家长宣传计划免疫接种的重要性:由于儿童这个群体比较特殊, 儿童自身的抵抗力非常的弱, 尤其像一些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由于儿童自身的免疫力低, 很容易就被感染, 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由于很多家长认为儿童不需要计划免疫接种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家长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儿童虽然感染某些疾病是有一定几率的, 但是为防万一, 家长应该带领孩子到医院进行接种[1]。另外, 如果儿童一旦感染上某些传染性疾病, 如乙肝等, 将对儿童的今后成长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学习以及日后的工作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甚至容易造成儿童某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严重的影响到儿童的一生。因此, 结合这种情况, 应该对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使其能够充分地了解到, 计划免疫接种对儿童的重要意义, 进而主动地带领儿童到医院进行接种[2]。 (2) 耐心地对家长讲解相关的计划免疫知识:在对儿童的家长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还应该耐心地为家长讲解相关的计划免疫的知识。很多家长对于计划免疫方面的知识了解的非常少, 甚至不了解为何要进行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如何进行疾病的预防等。结合这种情况, 需要对儿童的家长进行耐心地讲解, 进而使其能够充分的了解到计划免疫方面的知识, 其讲解的内容包括带领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种类、接种后如何照顾儿童、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接种的部位不能沾水等, 通过系统地为家长讲解相关的计划免疫的知识, 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助于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 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3]。 (3) 为家长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由于时间有限, 无法更加具体和全面地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因此, 结合这种情况, 可以对家长发放健康教育的小册子, 使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阅读健康教育小册子了解计划免疫接种的知识, 进而有助于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的重视程度, 确保儿童接种率[4]。 (4) 对家长进行定期电话随访:通过对家长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的方式, 能够了解儿童家长针对于计划免疫接种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果儿童的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的不好, 可以采取电话聊天的方式, 对家长进行再次健康教育, 使其能够充分地了解到相关计划免疫接种的知识, 有助于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的效率, 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5]。

临床观察指标:对儿童的家长采取电话调查的方式, 了解其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且分为3个标准进行评定。 (1) 掌握非常好:儿童家长对于健康知识掌握的非常好, 定期带领儿童到医院进行接种, 并且在儿童接种完后能够全面的做好相应的护理。 (2) 掌握良好:儿童家长对于健康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能够带领儿童到医院进行接种, 并且在儿童接种完后能够注意医生要求的相关注意事项。 (3) 掌握不好:儿童家长对于健康知识掌握不好, 没有定期带领儿童前来接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儿童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见表1。

讨论

计划免疫接种对于儿童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 由于家长方面的原因, 导致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较低, 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甚至是影响到儿童的一生。因此, 需要结合这种情况, 做好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 对420名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其主要的健康教育方法通过使儿童家长了解计划免疫接种的重要性、耐心地为家长讲解计划免疫接种知识, 为家长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以及定期对家长进行随访, 了解其健康教育的效果等。通过这种方式, 实现了对儿童家长健康教育的目的[6]。

另外, 在针对于儿童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根据儿童家长的实际文化程度进行健康教育, 由于一些儿童家长文化程度较低, 如果对这类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讲述的知识过于高深, 将影响到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 应该结合儿童家长实际的文化水平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进而使不同文化水平的家长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健康教育, 更全面地了解计划免疫相关方面的知识。 (2) 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还应该丰富讲解内容, 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进而使儿童的家长能够按照正常的计划免疫接种程序为儿童进行接种, 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7]。

总之, 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标明, 对儿童家长健康教育的有效率高达95.3%。通过对儿童家长进行计划免疫健康教育, 能够提高儿童家长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张爱娟, 陈晓艳, 苗斌, 等.预防接种工作中健康教育的实施[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12 (7) :211-212.

[2]吴锦珍.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12, 11 (4) :230-231.

[3]胡建美.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门诊中的应用[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3 (2) :389-390.

[4]边红霞, 郭培英.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2 (24) :420-421.

[5]向华.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的目的与实施方式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 12 (5) :230-231.

[6]张曼秀, 曹翠明, 刘小强.健康教育在乡镇学生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作用及分析[J].现代护理, 2012, 15 (13) :149-150.

计划生育的意义 篇3

一、对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要确立新的思维定势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国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中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企业人口环境和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已悄然发生改变。与之相比,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创新思维是宣传教育创新的方向,也就是要根据企业计划生育新的形势制定新的工作目标。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应以满足计生工作需要作为重点,让职工对计生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作为企业领导层和主管部门要提高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以及其在促进企业人口长足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

二、对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确立新的理念

面对信息的快速发展和职工观念的转变,企业计生宣传教育要在理念上创新,就必须确立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要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切合职工实际,满足职工需求。此外,我们还必须确立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新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除了需要获取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知识以外,还想获取优生优育、及女职工孕期和哺乳期的相关政策、法规等知识,这就需要宣传教育工作者为之提供相关的服务。宣传教育工作者只有确立了这一理念,方能自觉地为企业广大育龄职工提供宣传教育的优质服务,方能取得宣传教育的显著效果。

三、对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确立新的机制

要把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放到企业中心工作中来,密切联系党政工作大局,争取多部门配合,相互借力、借势,齐抓共管,营造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大联合”、“大宣传”氛围。同时还要建立并健全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信息反馈制度。在开展大型宣传教育工作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完成宣传工作后积极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使其成为一种制度。通过这样,可对表现良好或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扬与肯定,对不足之处则进行指正,为日后开展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健全管理制度是每项工作取得成功的保障,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政策性与敏感性特征均较明显,故必须始终保持其真实性,这样才能在我国人口统筹问题上发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舆论支持和正确导向作用。

四、对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载体要创新

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传形式上进行创新,要精心策划和创新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强的宣传形式、方法和手段。要多用集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要充分运用新的媒体手段,推进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职工所关注的媒体形式。要树立质量意识,注重宣传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贴近性。宣传中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职工对宣传的内容方法即感到合情合理,能够接受,又感到可亲可信,乐于接受,从而做到入脑入心。此外,还应注重整体与个体的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方式的统一,多开展一些个性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加强服务上门工作,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信息。

五、要加强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人员的自我提升和发展

企业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这迫切的要求计生宣传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出更富有成效的工作思路、方法以及好的经验等。要以提升企业计生宣传教育人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为出发点,积极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努力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一是要企业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计生宣传教育人员的素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融政策、思想、知识、信息及心理学为一体的一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要通过举办针对性的培训,促进计生宣传教育人员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二是要通过组织交流探讨,开阔计生宣传教育人员的思路和视野。尤其要对典型做法加大宣传和交流的力度,通过典型引路,积极营造学有榜样、追有目标的良好工作氛围,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效率能力。三是要通过深入基层,使计生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学。通过深入到户开展面对面的服务,听取职工的意见,了解职工的需求,按照职工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逐步提升计生宣传教育人员的自我发展能力、预见能力和协调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计划生育的意义 篇4

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目的是多样的,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实证研究表明,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和提高学校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

由于学校发展计划已不是外在强加的革新活动,所以应当考虑如何在利用发展计划控制学校和赋权于学校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也应当考虑发展和责任之间潜在的冲突和压力。当然,督促学校实施发展计划作为管理策略和提高学校绩效水平的目的是学校发展计划永恒的主题。

具体说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目的意义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通过参与式方法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使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发现学校面临的问题、困难、原因和需求,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学校的现状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鼓励学校和教师承担起改善学校教育的责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把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和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目的。

(三)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的能力,在学校与教师之间建立互动、互助、互利的有效机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四)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提高社区成员对教育的认识,在当地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入学。

计划生育的意义 篇5

康复部 皮艳华

【摘要】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使用管道滑脱评估表对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作用进行简要的介绍。利用管道风险评估表对置管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起到较好预防作用,显著降低导管滑脱的概率。【关键词】管道滑脱 风险评估 意外拔管 预见性护理

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需要进行置管,于是对患者的导管护理便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管道滑脱也成为较常见的风险[1-2]。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指插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其中胃管是最常见的非计划性拔管之一。国内胃管UEX发生率为20.51[3]国外高达28.9%[4]。因此,临床积极寻找有效的措施并以降低管道滑脱的发生率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使用管道滑脱评估表对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作用做以下综述。1.管道滑脱评估方法的设计及效果评价

1.1国内储小燕、沈璐报道[5]:通过自行设计管道滑脱风险评估单,分别对2011年至2012年住院患者进行分组,调查管道滑脱发生率,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管道滑脱评估单的评分包括:高危(每管3分)、中危(每管2分)、低危(每管2分)、患者意识和其他。分别对各种管道进行风险分级,并在评估表上选择并打钩,根据以上评估统计总分,小于等于4分轻度危险;5-8分中度危险,每周评估一次;大于等于9分重度危险,每三天评估一次。有病情变化随时评估。结果显示:对照组722例,其中10例脱管;观察组769例,其中3例脱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国内谢连珍,唐秋艳选取置管患者100例,探讨管道风险评估表对内科置管患者导管滑脱的预防作用[6]。自行设计管道风险评估表,将管道风险相关危险因素分为3种类型,即置管因素、护理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其次对患者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其中I级表示存在脱管的可能,II级表示脱管可能性较高,III级表示随时有可能出现脱管,最后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现安全事件3例,总发生率6.0%;对照组出现安全事件13例,发生率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使用管道风险评估表进行风险评估,实施预见性护理

2.2.1储小燕,沈璐[5]提出应科学系统的认识评估量表:护士是预防管道滑脱工作的最重要群体[7]。在使用量表之前,由护士长组织对科室全体护士进行管道滑脱风险评估量表的系统学习。

2.2.2谢连珍,唐秋艳[6]提出在实施护理之前,护理人员首先按照实际情况设计出管道风险评估表,并对患者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护理人员按照不同患者的不同风险等级,实施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2.2.3 许卫华[8]提出评估时机: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住病区时即使用量表进行量化评估。

2.2.4如何预防管道滑脱:①对护理人员增加防范管道滑脱的知识培训②正确固定管道。有文献报道[9],导致患者管道滑脱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固定不牢或不妥当。因此,要正确固定各类管道,保持通畅在位。③做好护患沟通。护患沟通不足是各类严重差错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10]。护理人员务必要重视对患者及家属说明置管的原因和相关事项。④管道标识管理:置管的患者入住后即在其管道上贴上各类规范化的管道标识:如气管切开导管等I类导管用红色标识;深静脉导管等II类导管用绿色标识;尿管等III类导管用蓝色标识,以引起护理人员的警惕,同时在病人床头挂“防导管脱落”标识,并填写防管道滑脱督查措施表,挂于床尾。⑤使用辅助性器材:如患者因意识障碍引起躁动、在经家属同意后,使用约束器具,加强对肢体的约束。⑥加强巡视:导管脱落常发生在午间及夜间[11],实行弹性排班,并在夜间加强巡视,尽量消除隐患。⑦导管脱落后处理:一旦发生导管脱落,即刻采取护理措施,并网报院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并组织科内全体护士进行讨论分析。⑧ 陈红萍[12]提出预警管理办法的使用,成立预警管理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及管理流程。

综上所述:临床对置管患者使用管道滑脱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并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起到较好预防作用,从而显著减少导管滑脱和各种安全事件的出现,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目前各临床单位使用自行设计的管道滑脱风险评估表,缺乏普及性,还期待更多的护理工作者能运用科学的分析及方法,设计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高翠红,孟桂云风险评估表和安全标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2),91-92 【2】徐林珍,黄炯,潘向澄,等提升留置导管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448-449 【3】卿利敏,谌永毅,汤新辉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食管癌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J].护十进修杂志,2014,29(12):1082-1084.【4】Bruanolli A, Ambrosi E CanzanF.etal.Sccuringof,naso-gastric tubes inadult patients:A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4, 51(6):943-950 【5】储小艳,沈璐.管道滑脱风险评估量表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4,35(22):5066-50,67 【6】谢连珍,唐秋艳.管道风险评估表对内科置管患者导管滑脱的预防作用[J].当代医学,2014,20(23):358 【7】周文琴 防范住院患者跌倒与护理预案及其实效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 ,19(2):53 【8】许卫华 管道滑脱风险评估量表在泌尿外科置管患者中的应用及体会.长江大学学报,2017,14(12):60-61,68 【9】唐红娟,唐笑青.NICU管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J].2010,25(1):181-182.【10】 Hoesing H,李明子.护理与病人安全.中国护理管理,2007, 7(1):23-24.【11】赵琳,崔妙玲,彭雪娟,等.患者治疗管道滑脱的根本原因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 30(12):54-56 【12】陈红萍,余嫣,陈旗滨.预警管理制度对预防ICU意外拔管的效果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3):165-166

计划生育的意义 篇6

四月中旬,我有幸观看了长沙市一中《人间是剧场》第五届音乐剧表演,整场表演全部由市一中高二年级的学生亲力亲为,包括导演、编剧、演员、主持、灯光、音响、后台控制、场务……我惊叹于学生的艺术造诣,更惊叹于他们的执行力、合作力。整场表演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短小的剧情片段,很多学生都参与到了表演中。第二部分是再现排练的过程,展现了学生们在排练过程中遇到了什幺样的困难,又如何解决困难,非常真实。第叁部分是塬创音乐剧作品《如果》。这一场表演,给我的触动很深,让我又想起,去年我们学校元旦汇演初叁年级的话剧《再回首》。相比之下,我认为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乏热情,也不缺乏表现力,那差别在哪儿呢?在我看来,我们的孩子还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缺乏合理表达自我的能力。这一点,从剧本题材上显现出来。《如果》这个作品讲的是一个单亲网瘾少年与父亲的故事,非常贴近少年的生活,能够激起同龄人的共鸣,这一点通过我在各个班级播放视频的效果得到了印证,绝大部分的同学对这个作品充满了兴趣。其实,我认为这个剧本更贴近农村孩子的心灵,因为他们之中不乏单亲家庭或者组合家庭的孩子,他们也有人沉迷于网络,他们也曾不被父母理解,遭受误解……而《如果》这个剧,巧妙地揭露了问题,用剧情给了学生正确的引导,并引起学生的思考:如何正确的与父母沟通?《再回首》是典型的爱国主义题材,讲述抗日战争中的小故事,忆苦思甜,缅怀先烈,充满正能量。故事很好,但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个故事并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少年们产生多少实质性的联系。我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也能将目光投向自我,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每年的五月,是校园里最忙碌的时节,也是学校团支部发展团员的时候了。去年共青团北京市委网络直播了一场新团员入团仪式,让我这个没有经验的团支书知道了标准的仪式流程。今年,便学以致用,派上了用场。初叁的学生成为新团员的主力军,在他们即将毕业之际,我想他们正需要这样一场仪式,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当他们佩戴着团徽,右手握拳宣誓的时候,我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庄严。当他们高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时候,我真正感受到了少年身上蓬勃的朝气。仪式上,我第一次在全校学生面前发言,我很紧张,因为我相信所有学生都在认真地听着。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知道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是一句口号,应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建设家乡做起。说国家太大,说梦想太远,那就说说家乡。我说,十年后的你们是什幺样子,十年后的家乡就是什幺样子。也许只有这样这一切才会变得真实可感,我相信真实的力量。

一个游戏,一段视频,一场仪式……为了那些没有意义的意义,默默前行。

(作者为长沙宁乡市东湖塘镇西冲山中学音乐教师)

作者:文章

计划生育的意义 篇7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中央还将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我国农村学生体质状况一直令人堪忧,这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会直接推动我国农村学生体质提升的进程。

2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水平,会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2)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3)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4)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会议强调,要加强学生食堂管理,严格食品供应准入,确保食品安全。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学校营养指导。补助资金严格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严禁直接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严防虚报冒领。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1]。

3 我国农村学生体质现状

体质是指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影响体质强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只对体质的状况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体质的强弱则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卫生和身体锻炼等因素。因此,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科学的锻炼,与合理的膳食营养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青少年的体质问题,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一个民族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近几年大量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问题一直是关心的焦点问题。大量的研究成果都对城市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究,而占我国大部分人口比例的农村青少年体质状况的研究却很少见。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身体素质。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2]。而农村学生的体质状况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

据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青少年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在身高、体重、胸围呈现继续增长趋势,农村男生身体形态水平下降的趋势明显,身体发育的匀称度在初高中阶段下降显著[3]。在生理生化功能水平上,调研结果显示,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肺活量,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拐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18岁年龄组分别平均提高89、84、94、81毫升。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上,调研结果显示,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2010年与2005年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4]。农村学生的体质健康在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方面也有所提高,但是与城市学生相比提高幅度太小。在农村青少年心理发展状态和适应能力上,因为家庭和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农村学生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农村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较少,社会适应能力比同年龄段的城市学生差很多,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影响我国农村学生体质现状的因素

4.1 缺乏膳食营养

大部分农村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对于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健康发育、良好身体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的基础。缺乏大量的蛋白质的摄入,营养搭配不合理,保证不了每天所需要的基本营养,这些都是阻碍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的诸多原因,学生营养问题比较突出,尤其在低收入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5]。

4.2 专业体育教师缺乏

农村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普遍不重视,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体育教师。缺乏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体育课开展不力,业余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缺乏对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的倡导。

4.3 缺乏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

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村学生轻体重文。我国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课业较重,很多农村学生放学后还要回家帮父母忙农活,导致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课余时间花在体育运动上。农村学生又缺乏专业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容易造成只有兴趣但是没有行动力的现象。

4.4 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短缺

很多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正规体育场地,体育课只能在教室门口的空地上进行。很多体育运动无法正常开展,降低了这些体育运动在农村学生中的普及率。而养成农村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习惯,正是提升体育运动在农村家庭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经济落后决定了很多农村学校无法承担起相对昂贵的体育器材。体育教师上课缺乏基本教学器材,无法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4.5 缺乏正规的营养健康教育

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关部委制定和发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及《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促进了学校健康教育和营养工作的开展。但是据调研发现,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营养健康教育,学生营养知识匮乏。大多数学生反映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营养健康教育课,只是通过班会、广播、板报、校报或者从其他课程(生物课、生命课、综合课等)获得营养相关知识[6]。

5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与我国农村学生体质提升的关系

营养是人类体能、智能发育和健康维护的基础要素,生命早期的营养状况决定了人类未来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及其教育成就[5]。据研究显示,我国大城市青少年群体的营养状况已接近发达国家,仅遗留少数营养不良个体。最差一端的西部贫困乡村群体,营养状况仍属发展中国家的偏低水平;两种营养不良同时存在,其中生长迟滞居主导地位。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营养不良检出率越高,程度越严重[7]。城市青少年的肥胖率居高不下,而农村青少年的营养不良情况却愈演愈烈。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学生营养普遍过剩;而农村经济落后,难以为改善青少年的营养不良现象提供充分的膳食营养。只有依靠政府的补贴政策,才能保证贫困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研究发现我国一般乡村学生中常见而相对独立的两大营养不良现象为消瘦和生长迟滞并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营养干预,在2007年3月在广西都安县三个小学开展,其中试点1每天补助5元营养餐费,试点2每天补助2.5元(自2008年10月提高到3元/天),对照学校没有补助。而通过近两年半的干预、观察(实际干预时间21个月),试点1校与对照校学生在身高、血红蛋白、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等体质、体能指标上有明显改善,对体重也有改善趋势;营养干预力度较大的试点1改善程度普遍优于试点2。所以对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实施营养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适当加大干预力度[8]。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是国家的一项重大的德政工程,是一项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实现健康扶贫,智力扶贫的系统工程。经过观察两年半的(21个月)营养干预效果,可以看到:营养餐项目已经取得较明显的效果。试点1与对照组比较,学生在体质体能方面的提高效果十分明显。而身高、肺活量和其他体质指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质方面的提高也呈现增长的趋势[8]。该计划在2600万农村学生中的推行,将会明显推进我国农村学生体质的提升。

6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对推进我国农村学生体质提升的意义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是对我国农村学生长期缺乏营养,身体体质较差现状的一个强心剂。通过该计划,2600万农村学生受益。我们希望各级政府能够严格执行,层层部署,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在国家进行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时,能够显著看到城乡学生体质差异的缩小。

2.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应该与全民健身计划一起在农村学校同时开展。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中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2]前文已经指出,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科学的锻炼,与合理的膳食营养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两个计划的一起推进,将会显著提高农村学生的体质,改善农村学生消瘦和生长迟滞的现状,促进农村学生的茁壮成长。

3.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可以保证农村学生生长发育、正常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共同需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比较好动,喜爱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需要大量的营养摄入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成长。通过该计划,可以保证农村学生的每天所需营养,保证其生长发育,正常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共同需要,对农村学生的体质提升有重要意义。

4.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可以改善膳食营养,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显著提升农村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改变更多农村孩子的命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平等。

该计划的及时出台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有机会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并通过改善膳食营养,提升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近日国务院出台的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膳食营养的一项德政工程。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并从我国农村学生体质现状、影响农村学生体质现状的因素、实施该计划对学生体质提升的关系来探究实施该计划对推进我国农村学生体质提升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教育,营养,计划,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1]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讨论通过《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决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2011-10-26.

[2]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N].中国体育报,2011-02-25.

[3]王茜,王雪峰.湖南省中学农村留守学生与农村非留守学生体质健康的比较与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20):14-15.

[4]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http://www.sport.gov.cn,2010-09-02.

[5]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改善政策研究[EB/OL].http://www.pndc.gov.cn,2009-08-24.

[6]廖文科,马冠生等.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25-1026.

[7]陈春明,王玉英,季成叶.我国贫困乡村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状况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7-47.

计划生育的意义 篇8

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是欧盟推出的提高其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球计划,其首要目的是提高欧盟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质量和吸引力。其次,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计划,通过支持欧盟三个国家的高等院校联合举办高质量的欧洲硕士课程,加强欧洲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提高欧盟高等教育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通过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提供的硕士课程和奖学金这一框架,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同时,通过资助该领域国际知名的学者参与这些硕士课程,为欧洲及其境外居民提供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学和研究。此外,该计划也鼓励和资助欧洲的学者和学生到欧盟境外开展研究和学习。

一、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的基本内容

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主要由四个行动计划组成:

1. 第一行动计划——伊拉斯漠斯硕士课程

这是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它是由至少三个欧洲大学组成的协会提供的高质量的硕士水平综合课程。这些课程必须被伊拉斯漠斯认定为综合性的,即学生必须在至少三个大学中的两个完成学习,取得两个大学或多个大学联合的学位。

2. 第二行动计划——伊拉斯漠斯奖学金

为了从众多申请参加这一计划的大学中为入选的伊拉斯漠斯硕士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门设立了为第三国家(欧洲经济区域、欧洲自由贸易体、欧盟候选国家之外的国家)学生和学者提供奖学金的计划。这一奖学金计划为那些经过激烈竞争,从世界范围内入选的国际一流学者进行教学、研究以及参与伊拉斯漠斯硕士课程学习的学生提供资助。

3. 第三行动计划——合作伙伴关系

为了鼓励欧洲大学向世界开放,并加强欧盟大学的国际声誉,入选的伊拉斯漠斯硕士课程具有与第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4. 第四行动计划——提高吸引力

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也支持旨在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吸引力的项目,支持改进欧洲高等教育形象,促进相互理解和学习以及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与其他国家的资格互认问题。

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将支持100个高学术质量的硕士课程,并为参加这一硕士课程的第三国家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为4 000多名在第三国家学习的欧洲研究生提供奖学金。这一计划也将为1 000多名来自第三国家的学者开展教学和研究提供资助。最后,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也将支持在第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100多个硕士课程。

第一行动计划将向欧盟候选国家开放,但是尚未向这些国家官方正式确认他们是否会参与此行动计划。根据第一行动计划,来自25个欧盟成员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和欧洲经济区域或欧洲自由贸易协会的有关国家,将有资格联合提供伊拉斯漠斯硕士课程。这一计划为期五年(2004~2008年),每个入选项目计划资助230万欧元。

二、参与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的资格

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将向以下国家开放:25个欧盟成员国;即将加入欧盟的候选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欧洲经济区域国家或欧盟自由贸易协会(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欧盟境外的第三国家)。

第一行动计划:欧洲硕士课程主要由欧盟以及候选国家、欧洲经济区域国家组织实施。奖学金主要面向第三国家学生、学者,资助他们到欧洲参加硕士课程的学习。

第三行动计划:第一行动计划所遴选的硕士课程与欧盟境外的第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资助欧盟境内参加该计划的学生、学者到第三国家学习和交流。

第四行动计划:面向全球的高等教育及有关机构,无论其是否参与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中的其他行动计划(硕士课程、伙伴关系等)。

三、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欧盟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是把欧盟建设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中心的一项战略计划。从2004年实施以来,不仅欧盟境内越来越多的大学参加进来,学科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到工程科学等也越来越多。该计划从世界范围内公开选拔学者参加欧洲的硕士课程建设,从全球挑选该领域学生,对中国、亚洲也设有专门的窗口,加强欧盟与亚洲、欧盟与中国之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利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和学者的积极参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1. 继续追踪和关注该计划的决策思路、实施方式及其经验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迅猛的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质量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需要积极参考和借鉴欧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思路和举措,观察其实施方式和成效,这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一批有较高声誉的高等院校以及一批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学,但大学之间相互封闭,教师和学生交流十分困难或者基本不能进行交流,这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和攀升。学习并借鉴欧盟高等教育联合办学的这一计划,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是一种新的值得探索的途径。

2. 有重点地介绍该计划,鼓励有关高等院校和学者积极参与该计划的申请

目前,由于多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国内高等院校对该计划了解得很少,有关媒体也缺乏对此系统的介绍,我国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该计划的发展动态,鼓励我国学者、学生针对国内的需求,参与到该计划中来。

3. 注意选择引进参与该计划的学者和学生为国家服务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国家拨出专项经费从国外引进一批博士、硕士。建议在继续巩固和加强这些举措的同时,主动地使用该计划提供的平台,支持和选择参与该计划的学者、学生回国或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国服务。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终身教育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三上美术教案打印下一篇:以我视角看语文--谈新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