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2024-09-25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共17篇)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1

每个人都生活在牵挂当中,我们都牵挂着别人,也在接受别人的牵挂。这一切都来源于名为“爱”的疾病而发展的。我们因为爱而牵挂着他人,他人也因为爱而牵挂着我们,就这样周而复始,无药可医,就一直生活在由“爱”而扩展的另一个名为“牵挂”的疾名。

世间万物都有七情六欲,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离这场疾病,当人类有了爱,也就有个牵挂,爱与牵挂相辅相成。然而我们却误以为能够铁石心肠,不被其污染,可惜,我们错了。我们都无法逃离这场疾病。也奇怪,这个名为“牵挂”的疾病对不同的人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人可以享受,这种疾病所带来的一切,有的人却活在痛苦之中。然而,前者的共同点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感恩的心,接受别人的牵挂,同样也牵挂着别人,他们敢于承认自己的疾病,敢于正确的面对,他们活的很开心;而后者,从不在意别人的牵挂,总是用一种你有病的眼神看待别人对他们的牵挂,也从不承认自己牵挂着别人,他们都不敢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疾病,最后,后者醒悟了,他们后悔了,死于自己的懊悔中。同一种疾病所承受的结果却截然相反。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那一种方法才是正确的?

??每天出门前母亲的叮嘱,是否会让你心烦不己;老师对你的批评,是否会让你厌恶老师的不公,同学对你的问候,是否觉得不入潮流。然而,我们或许都忘记了,这是他们对我们的关爱,对我们的牵挂,他们不是有病,而是在意我们。疼惜我们,他们都有一颗爱我们的心。然而误以为自己的铁石心肠,却在他们的爱中感化,自己浑然不知罢了。当自己醒悟时,才发现自己以伤害了那些爱我们的人。懊悔,懊悔,懊悔。便这样的懊悔不已;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懊悔中。

到现在才知道,这场名为“牵挂”的疾病所让人类痛苦的原因,是人类对人类的伤害,是人类的懊悔。世间万物生生相惜。而对这种疾病的治疗却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牵挂”“爱”。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感受,感恩。从此它不在是人类的敌人,而是朋友。这场名为“牵挂”的疾病,变为一种人与人心灵间沟通的桥梁。一种爱与爱的回应。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4

我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做作业,可内心却不能平静,父亲还在回家的路上,不知早晨是否带了雨衣。母亲一个人在家,心中是否有些害怕。我也知道在这样一个风雨夜,他们也在牵挂着我,晚上被子是否铺好,会不会着凉。这些心中的牵挂一直都存在于我与父母之间,为什么我一直都没觉察呢?

想起初三备考前的日子,每天都被习题搅得七荤八素,五六个老师轮翻进攻,回到家时身心都已疲惫不堪。父母做好了晚饭,放在桌上等我回来。他们总是等着,饿了也不吃,凉了再热一下,但我有时回去时还没有好生气,丝毫也不记得父母也上了一天班,回家做了晚饭还要等我。

可他们总是迁就我,知道我累了,饭桌上很少说起学习的事。那是一种默契,我们谁也不说。

现在想来考前的艰苦日子,是父母陪着我一起度过的,他们也受着与平日不同的压力、他们也很劳累,但他们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那颗即将接受一次人生考验的心灵。

前几日,我打电话对父母说身体不适,于是母亲一下班就转了三趟车,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来看我。虽说与我的见面也只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可母亲说,这样她就放心了。

或许事实就是这样,虽然父母的关爱时时存在于早晨精心准备的早点,跳跃于晚上加盖的被子里,渗透于每一句叮咛,每一句嘱咐中,但我们却要当这些关爱与我们产生了距离,渐渐地远去时,才发现它,珍惜它,而当它如空气一般包围在我们身边时却感觉不到,一旦离了它又不能活。

以牵挂为话题作文 篇5

春日,艳阳。环形跑道上,同学们正为这一年一次的赛事奋力拼搏奔跑着。跑道内的草坪上,每个人大声喊着“加油”。可不知怎的,我们班的种子选手在弯道上跌到了!本能地,班上的每位同学不顾老师的劝阻,都跑了过去,将他搀起。阳光普照大地,他的笑脸给予了满脸灰尘的我们莫大的欣慰。最后,我们因扰乱秩序而被训斥了一番,但谁都不曾为此懊恼——只为那共同的牵挂,我们用微笑去面对老师的斥责。

冬日,雪地。屋外早已是银装素裹,风一吹,门前的走廊就已结上了一层薄冰。下课了,总会有几个人特地站在门口,去挽一下后来的同学;或是拿起扫帚清扫掉那路面上的薄冰,也顺便清除了人与人心间的冰——只为那共同的牵挂,冬日里我们手牵手,一同走过冽风中的薄冰。

秋日,无风。天高气爽的时令,我们却遇上了一件不幸的事——他出车祸了。或许,他真的仅仅是我们的一份子,但每个人都把他放在了心上。第二天晚上,天气不太好,下着小细雨,但全班五十多号人就这么壮观地跑去了医院。病房里,虽然已是人挤人,但气氛还是很快乐的——只为那共同的牵挂,我们无惧风吹雨淋,只愿他能重返班级时面带微笑……

夏日,炎热。已是仲夏了,这离别的时节。耳畔不时有离别的旋律萦绕着,每个人的脸上多少都带些伤感。但依旧,他不忘带些薄荷糖解暑,她记着多带几把扇子以备不时之需。在四年缘分将尽时,我们不曾因感伤而疏远,相反,更为亲密!这,都只为那共同的牵挂……

以牵挂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篇6

————题记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毫无牵挂地活在世上,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去承担。自从那次走后,一直没有回头,正好趁着现在春意朦胧,稍有闲暇,走在茵茵小径———这无比熟悉的回乡之路。

那天微雨蒙蒙,路边的小草都调皮的伸展自己的手臂,在微雨中畅快的舞蹈。雨水滴答的落在我的掌心,如断线之珠。再看那路边田野里的梨花,开满了枝丫,“远山层峦叠白,梨花院落蓉蓉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大抵就是这情景。梨花与山峦水秀交织在一起,如万般锦瑟金箔,花落满地,似有琉璃落地之声。心中小有激动,是啊,这思念已久的家乡草木,如今就展现在我的面前。

雨渐小,母亲瘦小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我如奔驰的野马奔向母亲站立的山坡,迫不及待的拥入母亲的怀抱,感觉自己空虚的心灵又被母亲的温柔填满。母亲用颤抖着的手轻轻抚摸我的后背,哽咽的问我:“这么多年了,想家吗?”我急切地点头,两行热泪早已模糊了我们母子的双眼。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背井离乡,去外地打拼。而在外面的这几年,“家”早已成为我魂牵梦绕的牵挂。

过夏露秋霜,匆匆数载,如今我回到家,看到母亲和家里人一切安好,心里踏实多了。不必再时时惦记家里人的身体情况,耕地情况,秋收情况,也不用再记挂母亲是否用我寄回的钱买新衣,是否用给家人添些“荤菜”,是否光着脚板趟过漫过桥面的河水。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7

限于篇幅、精力和读者的兴趣, 我们主要谈前三档大学, 前三档以外的大学情况特殊者也适当提及。

一、清华北大谁更牛?

坊间有时传闻、媒体不时提说,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最好学府或第一学府。但根据那个学科表看, 情况不是那样。先看重点学科的数量。北大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 其中文科8个, 理工医科11个。清华大学有22个, 其中理工医科20个, 文科两个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清华有两个重点学科 (生物学、药学) 的归属单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也就是说那是协和与清华共有的, 而非清华自有的。但刨除这两个, 清华仍比北大多一个。加上这两个, 则比北大多三个。再看重点学科的分量。北大有的重点学科是小学科, 从业人员少, 分量相对轻, 如政治学、社会学。比之清华最软的两个重点学科管理工程和工商管理 (因为高考理科状元榜眼探花们争报清华是冲着它的理工科去而非冲着它的管理学科去的) , 北大的政治学社会学其分量还要轻点。所以, 充其量能说北大是中国最高最好的学府之一。也许清华在两校竞争中国第一学府的长期过程中可能胜出, 尤其是如果它能逐步合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话。

二、何校能名列三甲?

国家有关部门和政策并没有确定何校是中国第三号大学, 故二加七的那七所大学的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第三号大学。从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看, 浙江大学共有14个, 名列第三。但我认为, 浙江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合校风潮中成为四校合一的航母大学 (浙江农大、浙江医大、杭州大学并入) 。按校均人均师均算浙江大学的重点学科并不很多;合校后的新浙大是文理工农医各大学科群都很齐全的综合大学 (原杭州大学是文理科大学) , 但浙大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并不均衡。医学药学类没有, 文科类也基本没有 (只有一个不文不理的管理工程) 。再加上地域区位的影响 (所在的杭州在中国算不上特大城市) 。所以我认为浙江大学排不上第三名大学。广大群众和考生及其家长似乎也这么看, 故浙大的高考收分不算特别高。那么, 哪所大学可排名第三呢?按我的校均师均的观念, 复旦两校合一, 共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上交大三校合一, 共9个。都不宜当第三号大学。倒是一校合一的中科大和南京大学合适一点。两校皆各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科大的全为理 (工) 类, 南京大的7个为理科类, 一个为文科 (中国语言文学, 由此可见南京大的文科要弱点) 。就分量来说, 中科大的一个为小学科 (科技史) , 分量轻点 (因为也可以把科技史划为历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 , 其从业人员也很少。但中科大的核科学与技术似乎比南京大学的天文学重要一点。再加上南京大学这所文理科大学的文科相对弱些, 所以我觉得中科大可以暂时排第三, 南京大学排四。

三、二加七中哪所大学最弱?

二加七大学中最弱的窃以为大概是西安交大。西安交大也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但它是一所三校合一的大学。西安交大在合校风潮中合并了西安医大、陕西财经学院两所大学。但它的文科只有管理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重点学科, 医学药学类没有, 故其重点学科的分布也不均衡。再加上它地处西部, 受地理区位的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这些不太有利的因素的影响, 其高考收分也不很高。而高考收分也反映了广大群众、考生及其家长的认可度。所以, 西安交大只好暂居二加七大学的末尾。

四、九八五大学中哪所最强?

在2003年入选的34所九八五大学中, 刨去前九所, 就还有25所。他们中哪所最强呢?我以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人民大学可提出来说道说道。北航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 除一个管理工程外, 皆为工科。其中一个为特别重要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北航又没合并别的大学。高考招生收分又很高。故可名列九八五大学之首, 将来还可能跻身2+9大学 (当2+7扩容时) 。人民大学也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 全为文科。人民大学也没合并别的大学。不过, 人大的8个重点学科中, 有两个学科较小, 其从业人员也较少, 分量较轻, 即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学。考虑到人大基本上是以文科为主的文科类综合性大学, 其收分在文科考生中也较高。所以, 人大似乎可排在九八五大学前列。将来也可能格为2+9大学。

五、九八五大学中哪所最弱?

九八五大学中最弱的可能要算兰州大学和吉林大学。兰州大学迄今没有一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无论怎么看都是最弱。这也无可奈何。兰州地处甘肃。甘肃地理环境较差, 经济发展滞后, 留不住人才。许多人才便孔雀东南飞了。说吉林大学也是最弱的之一可能令人惊诧。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情况的确如此。吉林大学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 皆为理工科。这在九八五大学中居中。但吉林大学是六校合一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 有师生员工约8万人。近年来并入的高校有吉林工大、长春科技大 (地学类) 、白求恩医大、长春邮电学院、解放军军需大学 (农牧兽医类) 。其重点学科按校均人均师均算一校不到一个, 有些黯淡。而且分布也不均衡。吉大是文理工农医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超级航母大学。但其文科、农科、医科皆无重点学科。可见其合并了一些弱校, 降低了原来的整体的水平, 稀释了自己的研究型性质。高考招生收分的差异也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吉大同招理科考生的理工农医各院系专业, 好的蹩的收分差距达百分以上。有些令人感慨。

六、九八五以外的名校有哪些?

九八五大学以外够得上名校这个资格值得拿出来说说的非艺体类高校有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国农大这两所。国防科技大学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除一个为管理工程外, 其他皆为工科中的高新技术学科。国防科大属军队系列在高考招生中属提前批录取院校, 故其收分也颇高。中国农业大学也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皆为农牧科学学科。中国农大地在首都, 中国又是农业大国, 国家对农业科技比较重视。在近十年来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14位著名科学家中, 有两位为著名农业科学家 (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士袁隆平, 小麦育种大师科学院士李振声) 。所以, 报考中国农大的考生也比较踊跃, 收分也较高。因此, 我猜想, 在下次九八五大学扩容时, 这两所大学入选是顺理成章的。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理念 以学生为本

近年,“新课改”成为教育改革领域的“主流话语”之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之所以比较顺利地推进,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新课改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下面以高中历史新课改理念为例,来试谈高中新课改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以俟批评。

高中历史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 “以学生及其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长远、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为终极诉求,而其它理念均以此而展开,具体表现于如下诸方面:

一、教学内容以专题扩展和纵向贯通为核心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以专题为基准,进而立足以“全球视界”为视角的宏观观照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具体作法是将与某专题相关的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地编排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条主线(必修)之下的25个专题和选修课程之下的6个专题。这种宏观把握范式之下,教学加强对庞杂历史现象的宏观整合,让学生对历史的阶段特征、前后绍继、特殊意义的理解有了更加明晰的历史定位感,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生生互动,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社会资源

《新课标》中说:“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同时,历史课程资源涵盖教材(及其配套教师用书)、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等。这表明: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不是“主体性”),合理而适度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并且“活化”教学课堂氛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

三、教学表述注重严谨与通俗的融汇

《新课标》对教材编写“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显然,其寓义已超出教材编写的范畴,对教学表述方式的指向意蕴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表述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却往往被史学工作者所忽视或淡化。高中历史教学是历史普及的方式之一。一种极具亲和力和易被理解的课堂讲授和教学互动,无疑是对学生理解的重要助推力,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体现。然而,历史叙述通俗化却每每趋向另一极端——过分追求课堂的“新意”,却导致历史学科的庸俗化,乃至造成对历史的曲解——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的“育人”意识得到进一步彰显

《新课标》说,要将学习历史变成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历史教学“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一理念指明了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理想状态:学生在教师和教材等多重资源的启牖之下去思索、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历史知识、感知历史积蕴、体悟人类文明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此过程的切身感受而达到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全面提升、情感培养和价值观的重塑等目的。显然,“育人”成为了新课改教育的最终目的,“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 教学评估的多样化,弱化考试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新课标》“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胪列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五种形式作为评价策略。前四种方式,对激励学习兴趣、挖掘智能潜力和提升综合素质颇具丰富的建构意义。然而,在现实中教学评估必然要“量化”方才算是到位。所以,《新课标》认为“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并尤其强调考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显然,国家在承认考试“合法性存在”的同时,刻意强调其合“理”性。这“理”,即在于考试当是教学的评价举措之一,而非教学的目的。确然,考试作为一种国家选拔人才的举措之一,其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必要性也是不言而明。然而,当因考试的过度功利化因素影响到高中历史教学本身所承载的“以学生为本”价值诉求的时候,国家教育部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以新课改的形式在价值导向层面做了些许的提示,实为合理之举。

综上可见,新课改的多种教学理念,均渗透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凸显了通过“教学”的方式而达至“育人”的最终目的。显然,“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理想型”学生,应当是具有创新思维、富有个性、极具活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不是一种只会“做题”的“考试人”,这或许才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核心所在。

然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并非“断层”式的突进跃升,乃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对以往教育理念的系统反思。何况,教育终归是一种内在知识外化(教师)和外在知识内化(学生)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长互推的系统工程,更是一种关乎个人、民族、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价值判断和措施取舍的永久大业,需要社会的全方位参与。正因如此,各省区的新课改,不是对之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范式的全盘否定,而当是立足新课改契机、在绍继以往合理因素基础上的渐进改观。

如实而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去也提,却每每流于形式。毋庸讳言,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及其实施,本身就从一个侧面映现出以往高中教学中长期滞存的“弊病”的事实。显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如何真正践履“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任务仍是相当窘迫,更遑论懈怠。

参考文献:

以牵挂为话题的高一作文800字 篇9

你还好吗?

经常听家人议论起,我是你最喜欢的人,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躲在一个小角落里自己偷笑,觉得很自豪。爸妈从小就到外面了,把我丢给了你和奶奶,而奶奶每天的责任就是烧饭、做菜、洗衣服等家务活,陪我玩这项伟大的任务则交给了爷爷,大概是他童心未泯吧,和我在一起总是你最快乐的时光。

小时候,爷爷每晚都要到乡下的桥上乘凉,而我就倚在他怀里,风轻轻地拂着我的脸庞,也把你黑中带点白的头发吹得十分凌乱,尽管很凉快,但是你还是拿着一把蒲扇帮我扇,长大些才知道,原来你是帮我驱赶蚊子,每晚每晚我都在你的声音中入睡。

上小学时,你和奶奶也到外面了,我像个被遗弃的孩子又被送到外婆家,家里有好多兄弟姐妹,可是离开了爷爷心里总是不安,只有一个办法才能稍稍缓解我心中强烈的思念——打电话。那时我只记得他的`号码,于是一放学,我就和爷爷通话,聊了好久,他总问我成绩好吗,有没有钱之类的话,让我一阵又一阵的鼻酸,挂了电话,我总是很开心,可是又觉得遗憾,为什么只听到你的声音,见不到你的人呢?

长大了,我懂事了,电话交流也不多了,和爸妈住在一起,那种思念渐渐淡了,真对不起爷爷,有时候就这样把他给忘了。可是,他依然是我最亲爱的爷爷。

你老了,头发变得更白了,脸上变得沟沟壑壑,浑浊的眼睛里透露出了饱经风霜的神情,你的腰不再像以前那样挺拔了,好不容易见到你的时候,总想摸摸你的手,想看看你手上的老茧是不是变得更硬了。我这个坚强的孩子,从不把心中的情感表露出来,就算想你想到哭,又有谁会明白,又有谁会懂得我心中的难受。我从小就想,长大了一定帮你驱赶所有蚊子,长大了一定把你养得“白白胖胖”的,长大了一定像你陪我那样陪你,长大了一定给你的一切……

以牵挂为话题作文议论文 篇10

每当想起这个词,我的脑中总会闪现许许多多的画面。牵挂是什么?牵挂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儿女情长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前的悲欢离合呢?牵挂是傅雷一封封家书还是朱自清父亲那矮小的背影呢?牵挂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大气还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呢?

牵挂,是真情流露的亲情。

在傅雷的家书中,我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却也感受到不可抗拒的威严,从傅雷对儿子的关切中我明白,也懂得,牵挂有时无需千言万语,只要那最简短的真情流露,仅仅一封包含家庭琐事和饱含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的书信,便可看出真情,想到这,我不免想到朱自清的父亲,他那一点儿也不健壮的身躯,那笨拙的动作,那憨憨的走姿。有时候,牵挂用不着只言片语,仅仅那怀揣着的视为珍宝的“橘子”,也可将深沉的父爱诠释得淋漓尽致。

牵挂,是真诚付出的友情。

友人之间虽毫无血缘关系,可那颗不掺杂私心杂念的真心所带给挚友的牵挂,该有多么暖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啊,让我的牵挂遣散你心中的孤独吧,让我的温暖融化你心中的寒意吧……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的朋友,你的好意我也将铭记于心,我的朋友,牵挂是“丝”,我们的友情绝不会被割去。

牵挂,是刻骨铭心的爱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超越了男女之欢,也超越了众生,也许是前世的木石前盟,才有了今朝相知相惜的牵挂。在宝玉遭父亲毒打时,黛玉不敢探视,只站在院子里静静凝望着宝玉的病情如何,黛玉对宝玉是无声的牵挂,无需任何做作的行为。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纵然宝玉已与她人举案齐眉,让林妹妹伤透了心,可他却一如既往地牵挂着自己最爱的人,在黛玉死后,毅然决然地出家超度。宝黛之间的爱情,刻骨铭心,超越众生。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综合能力;知识脉络

对比以初步认知自然世界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为主的初中生物来说,高中生物逐渐深入到生物的微观领域及生命过程探索,这就让许多学生感到抽象,学习吃力。实际上许多一线生物教师也没能及时矫正学生沿袭初中生物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未能及时站在以探索和体验的认知方式展开教学。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站在能力的高度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概括和实践体验来完善认知,提升能力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联络散漫知识,构建知识脉络

知识完善的过程其实是由知识点联系成知识脉络的过程。学习伊始我们认知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生成立体思维,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相关知识时,我们不但要逐步介绍教材内的知识,还要抓住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化的讲解,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显微镜观察对细胞进行全面的形象认知。为了强化学生印象,连贯知识脉络,我们还要让学生对比认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这样一来,我们就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切入点,以点带线,打通知识脉络,最终经过拓展和延伸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从不同角度扩展知识面。

实际上许多学生生物知识掌握不牢,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将散漫的知识点贯串成知识脉络,所以生物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能沿袭初中生物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方式,要能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知识脉络,这样才能旁征博引,延伸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

二、通过典型试题,迁移运用能力

高中生物的理科性凸显了出来,于是许多老师就动了题海战术的主意,其实题海战术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取有效信息,自我摸索出对应知识点的题型应用模型。认知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整合各个知识点,以典型试题的方式来帮学生建立健全各个知识点的解题模型。比如,我们在教学“分子与细胞”以及“细胞的生活环境”等知识点后,为了引导学生彻底掌握细胞的生理特征,笔者就摒弃了传统的抽象理论说教,而是通过设置如下典型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全面体验知识生成和运用:通过网络资料展示1L水和1L0.96%的盐水对于A、B两组男性尿液产生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让学生根据这个材料进行思考:参照尿液状况联系新学的生物知识,分析一下哪一组是用过盐水的呢?说一说为什么?如此便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新知识生长点、重点练、专项练,有效提升综合探索和实践运用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对比性练习来强化学生认知,避免知识混淆。高中生物中许多知识和概念容易发生混淆,为了引导学生走出知识误区,我们可以通过典型试题的形式将容易混淆的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升认知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题:根据习题材料,让大家了解“多莉”是怎样克隆的,接着提出对比性问题引导大家分析:“多莉”有三个母亲,母亲A、B、C分别给了它什么?将“融合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应提供哪些基本的生活条件?“多莉”的长相最像B羊,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克隆技术为人类带来什么影响,请合理展开畅想。

这样通过联系对比将常见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并建立实践运用模型,便于学生在以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及时排除信息干扰,抓住重点展开有效解决和处理,有效提升学生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贯通其他学科,提升综合能力

近些年各科知识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高考知识点也倾向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就不能只满足于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脉络联系,我们要能及时引导学生能旁征博引,贯通相关学科进行问题分析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将来知识运用中遇到综合性问题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笔者在生物课堂上就常常抓住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切入点进行问题延伸和拓展,设置容易贯通学科之间的问题鼓励学生开放思路,融合多学科知识来会诊。例如,在学习细胞周期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高一物理知识中的振动周期概念与细胞周期进行类比,振动周期是指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可以将其演化为一个连续做简谐振动的物体,从一次全振动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全振动完成时为止。而细胞周期是指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细胞分裂时间和细胞总数计算则要借助数学等比数列求和知识。再如,活细胞内每时每刻都高效有序地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可借助化学知识来解释,如用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化学知识阐述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

总的来说,各科都不是独立的,许多生活中的生物现象都需要综合知识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综合性的课题来驱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与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以及最后解决问题的整个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有效实现知识融合和迁移,形成能力。

四、借助媒体设备,实现形象转化

高中教材所学习的生物现象对于远离大自然的学生来说不太熟悉,其探究的微观生物规律更是抽象难懂。囿于课堂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随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更无法让每一个生物现象都在实验室里观察,所以许多生物知识学生没有形象的认识,无法及时转化成实践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就有效填补了这个空白,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材料对抽象和微观的生物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立体呈现。比如,在教学细胞知识时,我们凭借想象无法认知细胞的形象,即便是通过显微镜也不能观察透彻,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模拟,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生理功能等。由此可见,教学要能与时俱进,能巧妙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抽象知识的形象展现,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指导,让学生以形象认知的方式获取知识,发散思维,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融会贯通的知识境界。

五、结合生活现象,鼓励自主探索

常言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许多生物现象都可以结合高中生物知识进行解释。反过来,我们可以借助大家熟悉的生物现象来鼓励他们探索生物知识,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通常学习完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与生活结合紧密的生物课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切实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迁移过程。例如,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教师可以提前4~5天请两三名学生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这个案例说明,探究性学习可以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本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对如何以能力为目标展开生物教学的分析与探索。概括地讲,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要想提升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置有针对性的方案适时引导他们去体验和实践知识生成,这样才能夯实基础生成知识脉络,才能及时迁移知识,生成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燕.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及研究[J].考试周刊,2014(15).

[2]江松青.浅谈构建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11).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12

一、精心设置问题, 为课堂讨论提供载体

以课堂讨论为核心的高中政治课堂, 需要高中政治教师精心设置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基于此, 笔者提出几点关于设计讨论问题的建议。

首先,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应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天都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大事,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事新闻, 这是因为这些时事新闻也是高中生关注的焦点。例如在《维护世界和平》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讨论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2011年4月, 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国海南会晤并发表了《三亚宣言》。针对当前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局势, 宣言主张冲突各方应通过和平手段和对话方式解决分歧, 衷心希望相关国家和平、稳定、繁荣、进步, 这表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 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加深学生对世界和平的理解。

其次,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应紧密结合教材的实际设置问题, 将教材的重点突出,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样以《维护世界和平》教学为例, 首先应对该节课的知识重点进行总结, 从而针对重点提出相应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例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010年12月,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一致决定, 吸收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目前, ‘金砖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42%,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这表明了什么?”学生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得出的一致结果是:“‘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将该节课的重点突出。

二、致力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突出

为了更好地开展讨论教学,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突出, 在讨论教学中始终扮演好主导角色。在转变角色的基础上, 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加强对学生讨论激情的赞美和鼓励。但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不能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角色, 切勿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 应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自相矛盾、错误和肤浅的结论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纠正, 以促使讨论教学有效进行。

例如在进行《生产、劳动与经营》教学时,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笔者结合教学内容, 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劳动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学生围绕该问题纷纷讨论起来, 但是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在漫无目的地讨论。笔者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一是让劳动者拥有一份体面工作的经济意义;二是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如何让劳动者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三是要想让劳动者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党和政府该如何去做;四是从文化角度分析, 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五是国家提出“体面劳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依据。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如何让劳动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不仅目的更加明确, 而且讨论的内容也紧密结合了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最后, 笔者选取了“要想让劳动者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党和政府该如何去做”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和观念引导, 使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包括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三是扩大就业的同时,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四是调节社会收入差距,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三、评价的即时性

对学生的讨论和总结进行及时的评价是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举措。因而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点评, 有效地梳理学生的思路,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难度较大的问题, 及时做好释疑解惑和引导工作, 进而引导学生思维的统一。注意在评价之前应给学生反思和比较的机会, 引导其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再在教师的评价下进行对比和归纳, 从而更好地分析、讨论以及解决问题。

以牵挂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3

春天,是那美丽动人,娇艳似锦花的牵挂;夏天,是那阵阵清爽和蛙蝉的牵挂;秋天,是那累累果实和漫天“蝴蝶”的牵挂;冬天,是那粉装玉砌和飞舞雪花的牵挂……

牵挂不是天边海市蜃楼的缥缈,也不是雨后彩虹的虚无,而是一种真切地感情,是一种无所修饰坦然纯真地思想,是精神美好的寄托和语言美妙的传载。

牵挂,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源泉;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力;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原因;是“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灵感……

悠悠无际的牵挂,是连接心与心的桥梁,是寄托思念的情感。天长地久,千沟万壑,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无法阻隔,对“远方”的思念与牵挂。

牵挂萦绕心头,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盖鬓毛崔。”的情感。此时的心灵也许真的被“乡愁”塞得满满。什么也无法再放进去了,这就是“牵挂”的分量。

拥有牵挂的日子,永远不会孤单,因为你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和你的牵挂在一起。

假如你身居海外,但却心系祖国。这就证明,在你的心里,祖**亲早已超越了一切的一切。正如“苏武牧羊”那样,面对生死离别,荣华富贵,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它那颗原来的“本心”,它依然纯洁的保留在心中。

被人牵挂,也是一种幸福。当你在教室中学习时,母亲此时的心在牵挂着你;当你在风中奔跑时,父亲此刻的心也在牵挂着你;当你在远方游玩时,这时朋友的心亦牵挂着你……在地球日日夜夜的运转中,享受牵挂的人就是享受着伟大的“爱”。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14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亲情的牵挂高中话题作文800字-关于亲情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亲情的牵挂,是温暖的阳光,甘甜的泉水,清新的空气。亲情的牵挂,是真情的挂念,是爱的无私奉献。

去年,我和父母一同去云台山游玩。由于我生性活泼,好奇,便征得父母的同意,与同龄人一起走在旅游团的.最前面。

那天上午,晴空万里。下午,我们在“小寨沟”沿途看完景点,准备返回时,天上顿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导游说:“大家赶快往下走,待会要下大暴雨了。”人们无心思观景了,都加快脚步往回赶。果不其然,先是无情地刮起了风,刮得树枝胡乱舞动。紧接着,狂风夹杂着暴雨犹如脱缰的野马,朝我们呼啸袭来。当时有的人带着伞,被狂风吹得,也撑不开。本来,我也相等父母一起下山,可我被人浪催促着,无法停下来,只能往下走。暴雨好像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意思,山上的一条小河也在涨水,已经没过了脚背脖子,我虽然过了河,但父母走得比较慢,过了一会儿,河水又涨高了怎没办?我从内心里为父母担心。

暴雨像巨大的瀑布仍在下着,人们冷得浑身打颤,衣服全湿透了。我走在山脚不远的小路上,而我牵挂的是还在半山腰上的父母。大家都慌乱而着急地往下走。由于人多,山路滑,只能是慢行了。再走走停停的几次反复中,我总算走下了山,来到一个小店避雨,人们一个个被暴雨浇得想落汤鸡。

我在山下的小店焦急地等待着,还不时冲出小店看看父母回来没有。终于我在人潮中找到了他俩的熟悉的身影,我连忙扑上去抱住了他们。爸爸抚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傻孩子,你一定在担心我们吧?其实,我和你妈最牵挂的还是你,我们一路边走边看,怕你滑倒了,或是摔坏了。现在咱们都平安无事,这比什么都好。”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15

关键词:问题,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引言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强调师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组织教学,通过将若干个小问题串联起来, 层层深入, 进而将问题意识贯穿整个物理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问题标志着课堂教学的开始,围绕问题进行知识点的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问题的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物理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不仅是源于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厌倦, 还源于教师对物理教学的不重视。在此情况下,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问题”思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物理学习热情,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究的内容。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步骤

第一步: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概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此,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知识回顾的方法进一步引出新知识点, 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举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达到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目的。通过集体讨论问题的方式, 引出知识点内容,寻求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第二步: 通过探究问题建立概念。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断发现与提出新的问题,从而逐步建立问题意识。然而,对于部分物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问题引导, 给予这部分学生相应的提示以发挥问题的过渡作用。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发现与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概念。

第三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知识梳理。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合理控制探究问题的时间,使学生逐渐形成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的实验原理进行讲解, 对学生自主探究出的原理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物理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举例———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 )摩擦力教学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随手拿起一直笔,并向学生提问:把笔放在手中,并没有用手握着它,为何笔没有从手中掉落? 教师可以让学生也拿起自己身边的随意一件物品,试一试物品在手上会不会掉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实践,进一步提高对“物品为何没有从手中掉落”问题的兴趣。这时,教师再引出摩擦力的知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 )通过探究正确认识摩擦力的相关问题。对于高中生而言,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内容已经在初中阶段有所接触,学生并不陌生,而对于不同摩擦力产生的原理学生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在简单的内容讲解后, 引导学生探究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随后,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静摩擦力影响? 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渐将学生带入摩擦力的知识体系中,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与理解摩擦力知识。

(三 )对摩擦力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在摩擦力相关的问题得到逐一解决后,为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还要对问题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梳理, 包括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之间的关系、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及静摩擦力的实际效果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为了解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可以布置相应的练习,考虑到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布置练习的内容应尽量简单,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高中以牵挂为话题的作文 篇16

关键词:高中数学;以学生为中心;数学教育创新

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到高中数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加强与其的交流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就要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呵护每一位学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身份摆在高高的位置,而是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最重要的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从喜欢数学教师开始,逐渐对数学感兴趣,从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另外,教师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学生的身心发育需求,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师者的角色出演,还要以益友的角色出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得以体现。

二、培养与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始终都会对学习产生疲劳和消极的心理,最终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和学习成绩的下降。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恰如一位良师,只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

引起学生兴趣的首要秘诀是情境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书本内容和生活趣事相联系,用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和生活中的场景相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相关联,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不会枯燥乏味,慢慢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慢慢萌生。如在学习“正态分布”时,教师很容易将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进来:在每次的考试中,学生的分数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分数还是在中等层次,这个例子就是正态分布在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悬念法和惊奇法也是提升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有悬念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收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依据课堂需要,布置一些学生很难解决的问题,并且故意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简单的逻辑连接词”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例题:在某个时间,一位居民相信他是白昼型,并且在当时睡着了,那么这个居民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这种问题听起来非常有趣,同时思考起来也非常有深度。更重要的是,这种问题正是这堂课的授课内容,所以学生思考分析之后就更加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将教学内容引入到“逻辑关联词”上来进行授课了。

三、以错误为契机,设置小圈套

犯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高中数学学习就是一个犯错、学习、总结往复的过程。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要通过一定的失误、犯错来发现自己在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犯的错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了解了学生的犯错点,才能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办法,以提升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不仅不能指责,还要适当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设置适当的小圈套,诱使学生犯错,以使其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在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时,学生对新的概念理解通常不到位,并且很难抓住知识要点,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单纯地对要点进行强调,会给学生一种啰嗦的感觉,不仅会使学生认为课程难以理解,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中不妨采用“请君入瓮”的教学办法,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思维,并设置一定的小圈套,让学生不知不觉就陷入其中,然后教师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真正做到透彻理解。例如:在双曲线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问题进行讲授,如设置一道“到点(3,4)和点(6,4)的距离分之差分别是1和2的点所形成的图形是什么”的问题。对这种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是双曲线,但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教师进行讲解或者学生自行进行摸索,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提升了知识的接受效率。用这种办法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容易犯错误的问题点,这要比反复讲授更有效果。

综上,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宽思路,开放思想,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思想,并在教学当中进行新的尝试。只有将这种观念深入到教学当中,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邱守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浅见[J].基础教育论坛,2012(7).

[2]郑毓信.关于数学教学有效性和开放性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7).

以感恩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篇17

于是我拿起扫帚来到客厅,弯下腰,开始打扫,刚扫了没几下,灰尘就从角落里“跑”出来了。可是将垃圾灰尘扫进簸萁里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每次努力,总有些灰尘藏到簸萁下边,这样来来回回了无数次,才知道,连扫地看似这么容易的事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可是一想到因为我的劳动妈妈能节省哪怕一点时间休息,那也值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把厨房、阳台、卧室都扫干净了。接下来,我又准备拖地。我先将拖把打湿,然后我弯下腰,使劲的擦着每一个死角,我才擦了不到一半,就满头大满了,头上的汗珠直往下流。不到三十分钟,我就擦好了整间屋子。虽然满背汗水打湿了衣服,也很累,但一看到干净的地面,想着妈妈赞许的目光幸福的微笑,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终于等到妈妈下班的时间了,我心里莫名的紧张和激动,听到门铃声,我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去给妈妈开门,妈妈一边换鞋一边看着整洁的地板说:“爸爸今天收拾卫生了?”我得意地说:“今天的卫生是我收拾的啦!”妈妈欣慰地笑着说:“你今天过得很有意义啊!”

吃过晚饭,我端来热水,说:“妈妈,今天是你的节日,我来给你洗脚吧!”妈妈说:“你今天也够累的了,我自己洗行了。”“不行,我小时候都是你给我洗澡,洗脚,现在我长大了,我要报答你!”我先让妈妈试了试水温,再轻轻地给妈妈用我的小手给她揉搓着,我说:“妈妈,我给你洗脚舒服吧?”妈妈没有回答,我抬头看见妈妈眼里亮晶晶的,那分明是幸福的泪花啊!我想:“妈妈平时为我付出的何止百倍千倍,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妈妈竟如此感动,我为妈妈做的事情太少太少了,我感到很惭愧。

上一篇:老师结婚祝福下一篇:优秀加油站站长经理个人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