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教案

2024-08-05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教案(共12篇)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教案 篇1

大 班 科 学 教 案

鸡蛋的沉浮

双沟镇中心幼儿园——唐艳霞

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沉浮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常见的科学现象,而介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意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对蛋的沉浮现象感兴趣,能认真观察,知道盐水的浓度与蛋的沉浮有关。

2.分工合作进行操作实验,学习记录、用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考,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活动准备:

教具:透明瓶子四个(分别装等量能食用的淡水、盐水),鸡蛋两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验器材:鸡蛋、盐、碗、篮子、勺子、透明瓶子、铅笔、筷子、抹布、记录表每组一套。

2.“死海”视频资料。活动过程;

一、1.谜语。有个东西圆又光,像座小房没门窗,住个娃娃金黄黄,要看娃娃打破墙。

2.请出蛋宝宝。

二、猜一猜蛋宝宝的沉与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瓶子,不告诉幼儿水的区别,提问:把两个蛋宝宝分别放进两个瓶子里,会有什么结果,让幼儿猜想。让猜沉的小朋友蹲下去,猜浮起来的小朋友站起来。

2.验证幼儿的猜想。引出课题——蛋的沉浮。

三、发现蛋宝宝沉浮的秘密,盐水能使蛋宝宝浮起来。1.让幼儿充分讨论为什么两个蛋宝宝一个沉一个浮。

2.验证盐水能使蛋宝宝浮起来。教师重新出示两瓶干净的纯净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让幼儿品尝,分清盐水和清水,用一个蛋宝宝做实验,让幼儿观察结果。

3.小结:盐水能使蛋宝宝浮起来。

四、师生共同探讨盐水的浓度与蛋宝宝的沉浮程度的关系。1.幼儿讨论:怎样让沉在瓶底的蛋宝宝浮起来。2.教师操作:向瓶子里加一勺盐,边加边讲舀盐的方法。3.幼儿观察,蛋宝宝没有浮起来,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4.小结,盐少了,没有达到一定的浓度,蛋宝宝不能浮起来,盐逐渐加多,达到一定的浓度蛋宝宝就会浮起来了。

五、小小科学家。

1.提出挑战。到底要加几勺盐,蛋宝宝才会浮起来呢? 2.讲解记录表的使用方法。3.强调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2)做好记录。(3)分工合作。4.交流实验结果。

六、感受大自然的神秘。观察视频——神奇的死海

七、延伸。

1.怎样让浮起来的蛋宝宝再沉下去,集体实验。

2.激起幼儿继续探讨的兴趣,哪些物品能在盐水里浮起来,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实验探讨。

反思:猜想的方式开头让孩子充满了好奇,自己动手去操作验证猜想,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动手动脑,积极探索。但是在合作 的环节上孩子们做的不是太好,都抢着做,搞的有些混乱,今后要培养孩子们合作意识,分工意识。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教案 篇2

1、健脑益智。

鸡蛋黄中的卵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卵黄素,对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有很大的作用,可避免老年人的智力衰退,并可改善各个年龄组人们的记忆力。

2、保护肝脏。

鸡蛋中的蛋白质对肝脏组织损伤有修复作用。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还可提高人体血浆蛋白量,增强肌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

3、防治动脉硬化。

美国营养学家和医学工作者用鸡蛋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惊人效果。

4、预防癌症。

鸡蛋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2,可以分解和氧化人体内的致癌物质。鸡蛋中的微量元素,如硒、锌等也都具有防癌作用。

5、延缓衰老。

鸡蛋含有人体几乎所有需要的营养物质,故被人们称作“理想的营养库”。营养学家称之为“完全蛋白质模式”,是不少长寿者的主要食品之一。

二、鸡蛋的烹饪方法

鸡蛋吃法多种多样,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蛋为100%,炒蛋为97%,嫩炸为98%,老炸为81.1%,开水、牛奶冲蛋为92.5%。由此来说,煮鸡蛋是最佳的吃法,但要注意细嚼慢咽,否则会影响吸收和消化。不过,对儿童来说,还是蒸蛋羹、做蛋花汤最适合,因为这两种做法能使蛋白质松解,极易被儿童消化吸收。

营养学专家认为,鸡蛋以沸水煮5~7分钟为宜。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有毒的化学物质。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喜欢吃茶叶蛋,营养学家却主张少吃,因为茶叶中含酸化物质,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对胃起刺激作用,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

三、鸡蛋一天吃多少

鸡蛋是高蛋白食品,如果食用过多,可导致代谢产物增多,同时也增加肾脏的负担。一般来说,孩子和老人每天1只,青少年及成人每天2只比较适宜。

四、吃鸡蛋的误区

误区1:产妇吃鸡蛋越多越好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后会导致肝肾的负担加重,引起不良后果。食入过多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羟、酚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导致“蛋白质中毒综合征”。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计算。一般情况下,产妇每天吃3只左右的鸡蛋就足够了。

误区2:常吃鸡蛋导致胆固醇偏高

不会,因为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得极细,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而且蛋黄中的卵磷脂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进入血液中进而合成乙酸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可提高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其实,每个人都是需要胆固醇的。只有当您每天摄入的胆固醇过量,形成高胆固醇血症时,它才会危害你的健康。事实上,“适量摄取”才是关键。任何营养成分,只要您摄入过量,就会对您造成危害;摄入不足,同样会对您造成危害。

误区3:生吃鸡蛋更有营养

鸡蛋在稀盐酸中沉浮实验的探究 篇3

关键词:鸡蛋;沉浮实验;稀盐酸;实验探究;趣味实验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4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提出问题

沪教版初中教材有这样一例有趣的实验习题:如图1所示,将一只新鲜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入水底。加入适量浓盐酸后,鸡蛋会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多次。教材以此为情景,提出了与物理、化学相关的3个问题(略)[1]。笔者曾询问初中教师是否做过该实验及实验的效果,大多数人都摇摇头,只有3位男性教师回答做过,但实验结果却差强人意。于是,笔者决定对鸡蛋沉浮实验进行探究。

2 已有研究

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中以“鸡蛋沉浮”为主题,检索到2篇相关文献。许小忠老师使用新鲜鸡蛋在白醋和稀盐酸(浓盐酸与水的体积比为2:125)中进行实验,出现上浮——下沉往复现象[2]。考虑到该方案反应速度较慢、耗时较长,此研究的推广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应华老师选用7种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0.14~ 1.0 mol·L-1)进行实验,发现当盐酸浓度为0.4 mol·L-1时,鸡蛋先下沉,再上浮,用玻棒刮去蛋壳表面气泡,鸡蛋又下沉,但不久又上浮[3]。我们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认为其观点值得学习、验证和再探究。

3 实验原理

鸡蛋在盐酸溶液中沉浮的理论依据是:由于鸡蛋的密度比盐酸溶液的密度大,造成鸡蛋在盐酸溶液中下沉。与此同时,蛋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溶液不断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附着在蛋壳表面,使其体积变大、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开始上浮,鸡蛋上浮中部分气泡脱离逸出,蛋体的重力又大于浮力,此时鸡蛋又出现下沉现象。

在实验操作层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关心的是:首先,鸡蛋与盐酸的密度相差几何;其次,产生二氧化碳气泡的速率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判断,使用较稀的盐酸溶液已成共识;其三,下沉前何种因素制约气泡逸出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这3个实验问题并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成鸡蛋沉浮的实验目标。

4 实验探究

4.1 实验容器

选用高24cm、直径7cm的生物标本瓶作实验容器,加入800mL稀盐酸后使酸溶液液面高度约为20cm。后续实验表明,25℃时采用较大容积容器与较多酸溶液,可以观察到更多的实验细节,也为调整酸溶液浓度预留一定的空间。

4.2 测定鸡蛋的密度

将鸡蛋放入烧杯中,然后倒入稀氯化钠溶液。若发现鸡蛋没有浮起,再慢慢加入浓氯化钠溶液,并用玻棒不断搅拌。当发现鸡蛋开始浮起时,立即停止加入浓氯化钠溶液,静置观察,使其悬浮于溶液之中(如已上浮至溶液表面,可滴加少量水进行调节)。此时,使用密度计测出氯化钠溶液的密度,其密度就等于鸡蛋的密度。经测定,10只鸡蛋的密度见表1。

4.3 配制稀盐酸溶液

按照浓盐酸与水体积比为1:29的比例,配制浓度为0.4 mol·L-1的稀盐酸[3],使用密度计测得其密度为1.000 g·mL-1。

鸡蛋的密度略大于该盐酸溶液,客观上要求上浮前二氧化碳气泡的数量无需太多,加之下沉前还要有利于气泡的净减少,所以采用稀的盐酸溶液较为适宜。

4.4 鸡蛋与稀盐酸的反应

室温25℃时,在盛有800mL稀盐酸的生物标本瓶中放入鸡蛋,分别进行10次实验。其中第3次实验用酸为前一次实验使用过的,其他均为新酸溶液。在实验中,观察到3次或3次以上沉浮现象记作“√”;经过加水或加浓盐酸,观察到3次或3次以上沉浮现象记作“+”;经过7min鸡蛋仍停留在酸溶液下方,记作“×”。实验现象与数据见表2。

根据不同鸡蛋在稀盐酸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可以将实验分为4种类型,具体说明如下:

(1)现象完整的实验。鸡蛋在上浮之前,其表面布满了数以百计的气泡,只有零星的、细小的气泡逸出;经过约1min时间,鸡蛋的钝端悬浮而锐端仍停留在底部,蛋体出现1~2次轻微的晃动;气泡聚集2~3min后,鸡蛋开始上浮。在上浮过程中,只有个位数的气泡逸出。当蛋体少部分露出液面时,其立即下沉至底部,且未见气泡冒出。鸡蛋的沉浮过程均较平稳、速率缓慢(相对而言,下沉稍快),其间未见蛋体翻转。

(2)需要加水的实验。在30s时间内,鸡蛋较快地上浮,逸出的气泡数目超过10个,且下沉的距离不到酸溶液高度的一半。加入少量水后,鸡蛋可一直下沉至底部。

(3)需要加酸的实验。鸡蛋虽能上浮,但只能上浮至酸溶液高度的2/3处。

(4)不理想的实验。虽然鸡蛋表面布满许多气泡,且同时有较多、较大气泡逸出,但鸡蛋长时间一直停留在底部,未见晃动、上浮等现象。这可能是酸溶液酸度不够,不能产生足够的浮力或鸡蛋自身的品质已遭损坏(见下文说明)等原因造成的。

由于不同鸡蛋间存在个体差异,其蛋重、蛋壳厚度、蛋形指数、蛋壳硬度、裂纹,甚至包括表面污斑都会影响二氧化碳气泡的形成与逸出,使得鸡蛋在酸溶液中的浮力变化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是有边界的,是可控制的。以“现象完整的实验”为模型,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加水或加酸调节酸溶液浓度,为鸡蛋的沉浮提供适当的条件。依据上述实验现象,笔者试作如下推论:

(1)0.4 mol·L-1稀盐酸与鸡蛋壳反应产生气泡,能使60%的鸡蛋出现沉浮现象;通过加水或加酸调节酸溶液浓度,能使30%的鸡蛋出现同样的现象。

(2)鸡蛋的密度直接决定了其沉浮能力,但不同鸡蛋所呈现出的沉浮表现与其密度大小没有对应关系。

(3)实验③现象表明,3次沉浮后酸溶液的浓度变化不大,这也说明沉浮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与速率均较低。

对此,笔者的教学建议是:同时进行两组平行实验,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5 问题讨论

在指定盐酸溶液浓度的条件下,除了大家熟知的化学因素(二氧化碳气泡)外,鸡蛋自身具有的何种属性是决定沉浮现象的关键呢?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鸡蛋壳表面存在着一层薄膜(其成分为糖蛋白,又称壳上膜)[4],经酸溶液浸泡膨胀其颜色变深(棕色),大量气泡被吸附在膨胀的薄膜与蛋壳之间。在上浮前与上浮过程中,虽然有少量气泡逸出,但吸附的大量气泡仍被薄膜锁定;下沉时则没有气泡逸出。把进行过沉浮实验的鸡蛋取出(使用工具或手,均会加剧薄膜破损),放入新的酸溶液中,鸡蛋不再出现沉浮现象;当第4个实验出现“哑”蛋现象时,观察到壳上膜已部分破损;一旦盐酸的浓度稍大,二氧化碳气泡易冲破薄膜,常会出现鸡蛋只上浮不下沉的尴尬。种种迹象表明,蛋壳薄膜在沉浮过程中起着控制和调节浮力大小的作用。

6 实验结论

(1)鸡蛋在酸溶液中沉浮的条件比较苛刻。室温25℃时,在0.4 mol·L-1稀盐酸中,六成的鸡蛋会出现多次沉浮现象;三成鸡蛋的沉浮需要通过加水或加酸进行调节;只有少数壳上膜已破损的鸡蛋不适合进行沉浮实验。

(2)鸡蛋在稀酸溶液里沉浮时,其气泡(浮力)的变化不大,化学反应速率、沉浮速率均较缓慢。

(3)蛋壳薄膜在沉浮过程中起着控制和调节浮力大小的作用。蛋壳薄膜在上浮前与上浮过程中将大部分气泡锁定在蛋壳表面,起着聚集气泡的作用;在下沉前与下沉过程中,大部分气泡仍被蛋壳薄膜锁定,同时蛋壳薄膜(包括气泡)起着阻碍蛋壳与酸溶液接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7.

[2]许小忠.鸡蛋在酸溶液中沉浮实验的再探究[J].化学教学,2009,(6):21~23.

[3]许应华.鸡蛋在盐酸中沉浮现象的探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4,(10):23~24.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教案 篇4

让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蔬果沉浮

活动的生成:

1、纲要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

2、孩子的需要

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各色各样的水果是孩子们的最爱,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班开展了“蔬果舞会”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一次陆洲小朋友把葡萄和西红柿放进了金鱼缸里,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与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蔬菜和水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葡萄、西红柿、土豆、萝卜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指点着,议论着。有的描述着它们的形状,有的回味着他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幼A:这是弯弯的香蕉,有点象小船;

幼B:这是紫色的葡萄,吃起来有点酸有点甜;

幼C:这是土豆,摸上去硬硬的,滑滑的;

幼D:我觉的这个土豆重,这个苹果轻;

……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萝卜呢?

孩子们争论起来:

幼A:我猜土豆会沉到水底。

幼B:老师我猜葡萄会浮在水面上。

幼C:老师我猜萝卜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那么这些蔬菜、水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正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三、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A: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

幼B:我发现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幼C:我发现葡萄是沉在水底的。

幼D:我发现萝卜横着放是沉下去的竖着放是在年水中间的。

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真棒!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问呢?

幼A:老师,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幼B:为什么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在水中间呢?

师:这些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葡萄浮到水面上来?幼儿探索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进行延伸。]

活动后的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幼儿是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独立个体。在操作活动中我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幼儿尝试,让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思想,从而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本次的探索活动中我班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结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变得更自信了。

一、感受乐趣,让幼儿乐于探索;

二、科学引导,让幼儿敢于探索;

三、激发自信,让幼儿勇于探索。

“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能会。”科学活动贵在于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这就是我的体会。

不足之处:

1、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可降低要求;

2、准备的蔬果品种还可以丰富些,便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教案 篇5

2.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3.感知蛋壳艺术美,并对蛋壳工艺感兴趣。

教学重点

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学难点

让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工具区分生蛋和熟蛋,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纸盒,里面有两只玩具小鸡,生、熟鸡蛋每人一枚,盘子若干。

2.手电筒20个、放大镜20个,每个小组一盆盐水;小粘贴、彩笔若干、黑板、粉笔。

3.教师制作的蛋壳工艺品,如不倒翁、脸谱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律动:动物怎样叫,师生问答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怎样叫?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样叫?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引导创编:师: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样叫?

2.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小鸡:“可爱的小鸡叽叽叽,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再提出一个关于小鸡的问题让你旁边的小朋友回答好吗?”

引导幼儿观察并相互讨论,回答对方的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启发思考

提问:小鸡是从哪里来的?小鸡的妈妈是谁?可爱的小鸡是鸡妈妈用鸡蛋孵出来的,是用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吗?熟鸡蛋能孵出小鸡吗?

2.尝试探索——游戏“鸡妈妈的蛋”

a.教师取一个生蛋和一个熟蛋后提问:“鸡妈妈分不清了,我们怎样才能帮它知道哪一个是生鸡蛋哪一个是熟鸡蛋呢?”(幼儿自由回答)

幼儿回答后将两个鸡蛋剥开,引导他们观察熟鸡蛋蛋黄和蛋清的区别。

磕一磕试试(教师演示磕开生蛋和熟蛋)。

带领幼儿观察磕开的生蛋和熟蛋,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小结:生蛋会流动,是液体,蛋清是透明的;熟蛋不会流动,是固定,蛋清是白色的;

b.自由探索

提出要求:不碰碎蛋壳,怎样区分生蛋和熟蛋呢?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

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提问幼儿想到的好办法。把幼儿的想法以记录表的形式画在黑板上。请幼儿利用教师提供的工具,为熟蛋做好标记。

教师小结:

闻一闻:用鼻子

看一看:用放大镜

照一照:用手电筒

转一转:用小手

放一放:放入盐水中

c.鼓励讲述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怎样做标记,采用什么方式,并记录发现的结果。

(三)总结评价

对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给予鼓励、肯定,并再次启发:除了鸡妈妈外,你还知道哪些会生蛋的动物?

小结:蛋也叫做卵,凡是会生蛋的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卵生动物。

(四)欣赏图片

1.提问:“小鸡是我们最熟悉的卵生动物,鸡蛋也非常有营养,是我们每天都要进食的食物,可你知道蛋壳有什么作用吗?

引导幼儿思考。

2.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蛋壳艺术作品图片,激发幼儿对蛋壳艺术的喜爱。

师:蛋宝宝的用途可多了,它不仅能孵小鸡,还能吃,还有鸡蛋壳还能做成漂亮的艺术品,蛋壳可以做小人,碎蛋壳还可以做漂亮的粘贴画呢!

(五)活动延伸

尝试用蛋壳制作工艺玩具,并进行简单的装饰。

(六)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不仅帮鸡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还欣赏了这么漂亮的蛋壳,开心吗?”

大班教案《沉浮》 篇6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鸡蛋沉浮的秘密。

2.探究改变水中的浓度后,鸡蛋沉浮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发现。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子剪去颈部(安全考虑用透明胶包好)。

2.鲜鸡蛋、吸管、小勺、小盘子、水彩笔盐、糖若干。

3.观察记录表

4.《死海》的视频和图片。

5.场地:将幼儿分五组。

活动过程

导入:直观导入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鸡蛋,并提问。

师:小朋友们,今天蒋老师请来了一个客人。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2.出示鸡蛋,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物品。

桌面上分别摆放1、2、3个杯子里面分别装相同的水,清水、糖水、盐水。

二、引导幼儿发现鸡蛋沉浮的秘密。

1.教师分别将鸡蛋放入1、2、3号杯子里面。请幼儿仔细观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3个杯子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会区别盐与糖。

师:你们知道杯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请你找一找?

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感官:看、尝发现盐与糖的区别。

1.教师提问:是不是只要加了盐的水,鸡蛋就会浮起来呢?

幼:引导幼儿讨论加多少盐鸡蛋会浮起来?

三、体验探究鸡蛋浮起来的方法,并进行操作纪录。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记录表的使用要求。

(1)记录表的填写要求。

(2)鸡蛋是生的,注意不要弄破了。

(3)舀盐时,盐要舀满每勺盐基本一致。

(4)搅动时,不要把水弄洒,直到盐完全融化。

(5)分组进行,每组请小组长负责安排小小操作员和小小记录员。

2.请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如:鸡蛋破了)

3.分享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放了几勺盐鸡蛋浮起来了?

教师小结:盐放的越多,水的浓度就越高,鸡蛋就会浮起来。

四、观看《死海》的视频,讨论人在死海中能漂浮的原因?

活动延伸

小班科学沉浮兄弟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2、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3、进一步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多寻找不同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各类时令水果若干(苹果、梨、猕猴桃、提子等)分放在两只箩筐内。

2、“↑”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教师介绍活动中要用的水果,幼儿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他吃多了浮在水面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

师:“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他们就要拉肚子,今天我们来帮他们把水果分出来,看看哪些水果是浮在上面的,哪些是沉在水底的?”

教师分别出示‘↑’和‘↓’的标记。

3、师:“小朋友,你们先来猜一猜,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昵?”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请幼儿讨论哪些是沉、浮的水果,教师给予补充。

4、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水果,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或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还是浮。”

请幼儿分别在两只箩筐里选择水果,感知不同水果的沉浮。

5、幼儿自己动手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实验。

6、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l:“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

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

7、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和↓”。

8、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沉浮兄弟找到了他们爱吃的水果,现在我们一起来将这些水果按照‘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开放在两只箩筐里好吗?”(请幼儿根据刚才的实验结果分放。)

教师将标记“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别贴在两只箩筐上。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发现飘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波飘荡,孩子们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花瓣会浮在水面而树枝沉在水底呢?”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设计本节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秘密,并对沉与浮的现象的观察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使用简单符号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体沉下去的方法,体验探索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实验活动中,探索物体的沉浮,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脸盆、记录单、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沉与浮

1.创设情境,认识实验材料,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来了许多的物品宝宝,我们认识一下它们: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它们要到水里玩,玩一个“沉浮”游戏。

2.猜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讲解沉浮符号

结合材料,让幼儿猜测物体的沉浮。认识记录沉浮的符号“↓”和“↑”。

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

1.幼儿分组进行试验,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记录结果。

(规则要求:小朋友们卷起袖子,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实验结束后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结果

实验的结果和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小结: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树叶、海绵纸、塑料瓶盖、木质积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属螺丝、石头会沉到水底。

三、引导幼儿尝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探究:怎样使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幼儿操作尝试:现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宝宝,它们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让我们来帮帮它们,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辅助材料

2.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结:把比较轻的物品用捆绑、压、装袋等方法变重,它们就能沉下去。由此我们知道加大物品重量能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

四、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应用

救生圈、救生衣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教师总结: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戏,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让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

教学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初步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用简单的表格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准备:

1、木块、塑料块、磁铁、糖纸、玻璃球若干。

2、物体沉浮实验前后对照表。

活动过程:

1、拿出一个木块,让幼儿猜一猜,如果把它放进水里,它会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再把它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

2、把其它的物体都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那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会浮起来。“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3、请幼儿实验。实验前,先请幼儿猜一猜结果。并且做标记。然后与实际结果对比。

4、小结: 比水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物体会沉下去。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沉浮现象。我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获得经验。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鸡蛋的沉浮实验作文 篇10

“谁能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出水面?”老师说。“老师,我来试试。”林正博应了一声,就往水里撒了一勺盐。此时,盐花就像漫天飞大雪一样飘向杯底。他再用筷子搅拌,鸡蛋就像是筷子的“小跟班”似的,跟在筷子后面转个不停。但是,筷子停了下来之后,鸡蛋又沉到了水底了。这时候,我们都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盯着鸡蛋。有一个同学说:“正博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鸡蛋还不浮起来?”这时,老师开口了:“因为,努力还不够,鸡蛋才浮不起来。”正博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再往水里撒盐,继续搅拌。这时,鸡蛋慢慢立了起来了。同学们很开心,眼睛紧紧盯着鸡蛋。继续撒盐,继续搅拌,鸡蛋终于浮起来,漂在水面。这时候的鸡蛋,左看看,右瞧瞧,好像在说:“哇!外面的世界真美丽,外面的空气真新鲜,我再也不去水底,只想在这水面欣赏风景。”

同学们见鸡蛋浮了起来,高兴得一蹦三尺。我用手指把鸡蛋摁入水中,可是,总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顶着鸡蛋。为什么鸡蛋会浮上来?为什么还有一股力量顶着鸡蛋?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了:原来,在水中加了食盐后,水的密度变大了,鸡蛋受到的浮力也变大了,就浮出了水面。

科学教案鸡蛋的秘密 篇11

教材简解:

这是一节中班科学活动,教师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动手摸一摸,动脑猜一猜,动手试一试,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整合已知的知识和现有的经验,从而了解鸡蛋的特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和区分生熟鸡蛋,从而掌握鸡蛋的内外的形状及构造。运用空的蛋壳,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寻找蛋壳里的宝贝到哪儿去了,了解一些用鸡蛋做成的菜肴及各种制品,从而产生爱鸡蛋、爱吃鸡蛋的情感。

目标预设:

1.帮助幼儿认识鸡蛋的构造和特点,知道生熟鸡蛋的区分,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3.知道鸡蛋有营养,培养幼儿不挑食,爱吃蛋制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认识鸡蛋的构造和特点,知道鸡蛋很有营养。

教学难点:

能区分生鸡蛋与熟鸡蛋,并能做好记录。

设计理念:

运用游戏,让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达成目标。为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在猜猜、玩玩、动手做做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了解和发现鸡蛋的内外构造和生熟特点,知道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从而喜欢上鸡蛋,并爱吃鸡蛋制品。

设计思路:

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不爱吃鸡蛋,鸡蛋中拥有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也是我们身边最容易接触到的,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很有好处,怎样让孩子主动地爱上鸡蛋,才能爱吃鸡蛋,于是我想到了让孩子和鸡蛋的亲密接触中顺其自然的产生感情,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了这节中班科学活动《鸡蛋的秘密》,让孩子在亲自动手动脑的探索发现中获得有效地知识,整个活动贯穿在摸一摸、看一看、探一探、学一学的过程中,对鸡蛋的理解和感受逐步加深,随着幼儿发现愈来愈多的鸡蛋秘密,孩子们对鸡蛋的喜爱也在增加,从而达成了活动目标,秘密是无穷尽的,带着思考,孩子会将探究进行下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符合《指南》精神,活动中时刻关注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利用实际生活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1.小布袋一个,生鸡蛋和熟鸡蛋若干,刀,盘子和碗、蒸蛋器、

2.PPT课件(美味的`鸡蛋制品和蛋壳的艺术制品),空鸡蛋壳,

3.背景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幼儿玩摸鸡蛋游戏(生熟两种),

1.教师引导幼儿摸一摸袋子里的鸡蛋,感受鸡蛋的特征。

蛋是什么形状的?(长圆形的)它们都有一层什么?(外壳)摸一摸感觉怎样?(坚硬、比较滑)

2. 鸡蛋里面有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讲述,例如有蛋黄和蛋清)

3. 教师小结幼儿的发现。

二、教师打开鸡蛋,请幼儿仔细观察。

1.教师打开熟鸡蛋(用刀切开)

2.教师打开生鸡蛋(用透明的玻璃碗盛蛋黄和蛋清)

3.这两个鸡蛋是用一样的方法打开的吗?(不是,一种用刀切,一种用敲击的方法,力气都不能太大。)

4.这两个鸡蛋里的东西一样吗?(不一样)

5.请一名幼儿操作,用手拿一拿,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熟的蛋好拿起,生的蛋不好拿)(丰富液态和固态两个新词)

6.教师小结幼儿的发现,并引导幼儿再次观察用手拿生蛋清的过程。(教师小结:生鸡蛋和熟鸡蛋都是由蛋壳、蛋白和蛋黄组成的,生鸡蛋透明的能流动的蛋清煮熟了就凝固变成了白色叫蛋白。)

7.用蒸蛋器检验一下蛋清熟了变成蛋白的过程。(可请一组幼儿单独观察)

三、幼儿动手实验,旋转小盆里生熟两种鸡蛋(每组两个鸡蛋)

1.注意旋转速度的快慢,做上记号。(给转的快的打上勾,慢的打上叉叉,小组成员都要试一试)

2.教师分别打开两种鸡蛋,帮助幼儿揭晓谜底。(转的快是熟鸡蛋,转的慢的是生鸡蛋)

3.教师将幼儿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用图画表示)

鸡蛋

 

 

 

熟的(画个嘴巴) 生的(嘴巴打个斜线)

旋转快的

 

旋转慢的
摇晃没有声响 摇晃有声响
手电筒照? 手电筒照?

4. 教师小结幼儿的实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幼儿共同验证,作好记录。

5. 教师总结师生的实验结果,取得共识。

四、出示空鸡蛋壳让幼儿探讨。

(鸡蛋有很多的秘密,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

1.用手掂一掂,重吗?

2.猜猜怎么了?(观察鸡蛋壳,发现上下有两个小洞)

3.它们是怎么出来的?(教师示范将蛋清和蛋黄从鸡蛋的一头吹出)

4.里面的宝贝都到哪儿去了?

5.观看PPT,美味的鸡蛋菜肴。(炒鸡蛋、荷包蛋、煎鸡蛋、鸡蛋饼、鸡蛋糕、煮鸡蛋)

6.教师小结鸡蛋菜肴制品,引起幼儿的食欲。

五、教师总结

鸡蛋的特征及用途。

(鸡蛋一头大一头小是椭圆形的,是由蛋壳、蛋清和蛋黄组成的,蛋壳是肉色或白色的。生鸡蛋的蛋清和蛋黄是会流动的。生鸡蛋和熟鸡蛋都是由蛋壳、蛋白和蛋黄组成的,它可以变成很多的美味,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品,生鸡蛋是不能吃的。今天我们发现了鸡蛋的一些小秘密,其实鸡蛋的秘密可多了,我们多动脑筋就能发现。

六、欣赏蛋壳制成的工艺品(背景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并品尝一些蛋制品。

活动延伸:

1.剥鸡蛋,品尝鸡蛋

2.蛋壳投放活动区让幼儿用蛋壳做成不到娃娃还可以绘画、粘贴等。

鸡蛋沉浮实验作文 篇12

第二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老师抿着嘴,眉头紧锁神情严肃,像是要打仗似的。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神秘的袋子,只见老师从中取出了一杯水和一个鸡蛋说:“今天我们要让鸡蛋’起床’,大家想想有什么办法吗?”“有!把蛋白和蛋黄倒掉就好了,再把破的洞朝上!”我的“诸葛亮”同桌兴奋不已地嚷嚷着。“不对不对,应该在鸡蛋下面放一个小浮板,这样就这样让鸡蛋’起床’啦!”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方法。

正当我们讨论得天翻地覆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法时,“救星”出现了――也就是我们的老师:“同学们,有一个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那就是放盐。”老师从袋子里又拿出一包盐来,“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老师放了一勺盐在水里,然后拿起一支笔来搅拌。只见鸡蛋摇了摇,摆了摆,像喝醉了酒似的晃来晃去,极不情愿地起身,却又“蛋定”下去。

我们不甘心,又放了几勺盐。老师念起了咒语:“公子,请你快起床,我有大事要’汇报’。”老师的话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可是“蛋公子”还是不听我们的劝告,我们又下了几勺盐,老师又念起了咒语:“蛋公子,你再不起床,我的盐可要被你花光啦!”终于,蛋公子“开恩”,翻了个身,似是伸了个懒腰,这才又继续往上浮,起了床!

上一篇:“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征文活动主题下一篇:python爬取网站数据保存使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