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馒头(共13篇)
染色馒头 篇1
一看馒头的颜色。玉米面颗粒大,无论怎样都是做不出整个色泽均匀的黄澄澄的玉米馒头的。如果颜色纯黄,外表光滑,买这样的“玉米馒头”最好慎重。另外,玉米粉比面粉粗糙,如果掰开馒头发现“玉米馒头”与普通面粉馒头一样光滑的话,那这种玉米馒头就值得怀疑了。
二是闻馒头的气味,添加香料的“玉米馒头”香味刺鼻,玉米味道过浓。
三是用水泡,即将馒头掰碎泡入水中,观看水的颜色,如果水的颜色变得与馒头的颜色一样,那就是色素馒头。水的颜色越鲜亮,色素含量越高。
染色馒头 篇2
2011年4月, 《消费主张》报道上海浦东区的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主食专柜销售的盛禄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 生产日期随意更改, 且存在将过期馒头重新加工、更改日期继续销售等违法行为。记者在调查时还发现, 该公司不仅随意更改日期, 而且还使用山梨酸钾、甜蜜素等我国法律明文禁止在主食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对于添加剂的量也完全由工作人员凭经验去掌握, 毫无规范操作性可言。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尚未平息, 浙江温州市工商部门又在龙湾区状元镇发现一家黑作坊, 违法使用柠檬黄、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制作不含玉米的“玉米馒头”。据悉, 该作坊在3月22日至4月14日的24天里, 总计卖出馒头约19.48万个, 其中流向学校的近1.1万个。
二、“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折射出的问题
鲜亮的外表, 纷乱的现象, 糟糕的本质。作为我国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染色馒头”可以算得上是研究标本。抽丝剥茧, 从染色馒头看中国食品安全, 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隐藏着的许多问题。
1. 法律上存在诸多问题
通观《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 它们都着重强调行政监管、食品质量认证等, 在对不法商贩的惩罚、消费者的诉权、赔偿问题以及过期食品如何处理的方面却着墨不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金威慑力不足。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 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价格一般不高并且为了十倍的赔偿到外地找生产商索赔的做法也不可行, 而销售者也往往会以不知情为由, 抗辩消费者行使十倍的赔偿权使赔偿一事成为空中楼阁。更引人深思的是, 该条规定中不完全包括制售掺假掺杂食品。
(2) 法律未对过期食品处理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在上海的“染色馒头”事件里, 每天有近三万个“回炉馒头”流向市场。过期的馒头如果表面发霉该怎么处理?如果没有发霉变质, 又该如何确认和处理?过期馒头是否可以用于重新制作?对此, 我们既没有看到行规, 也没有看到相关法规对其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过期食品, 虽然《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四十条、八十五条有相关条文, 但都只是笼统的规定“禁止经营过期食品”或表明“应及时处理”, 并没有明确怎样进行处理, 由谁监督。
(3) 消费者难以得到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虽然规定了“双倍赔偿”制度,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实践中要同时满足规定的三个条件是比较困难的, 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比如, 消费者要证明经营者具有欺诈的故意就十分困难。这使得消费者难以得到相应的赔偿, 而经营者在很多情况下逃脱了“双倍赔偿”的惩罚。
2. 政府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1) 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设置的市场准入门槛太低。在我国众多的食品生产企业中, 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式企业 (如“染色馒头”事件中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仅有8名员工) 。超过一成的企业没有营业执照, 半数以上的企业不具备食品检验检疫能力。这些企业规模小、投入成本低、分散、管理混乱, 已成为职能部门的监管的死结。如果严格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 这些企业根本就无法生存。可是由于体制上存在的漏洞, 这些小企业便成了漏网之鱼。
(2) 监察工作松懈, 力度太弱。在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中有记者了解到, 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为了逃避检查专门想出一套对策。据办公室人员称:“馒头一般一个月抽查一次, 他们来检查, 我们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 不让他们去车间, 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 不让他们进去。”监管部门已经养成了“坐在办公室里看样品”或者走走过场的习惯。此外, 馒头作为主食, 天天都有人买, 而监察部门一个月才抽查一次。如此松懈的监察工作、软弱的监察力度, 在客观上为不法商贩提供了可趁之机。
3. 媒体监督和报道机制不够完善
(1) 地方媒体未能及时监督和报道。“染色馒头”事件是由央视的《消费主张》栏目最初进行曝光的, 明明发生在上海的事情却要中央的媒体曝光。我们不得不思量——为什么做这事的媒体大多是中央或在全国有影响的大都市媒体, 而数量最多的地方级媒体却无大作为呢?这难道不能反映出媒体在监督报道方面的欠缺之处吗?
(2) 没有同步报道相关的科学信息。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 政府、媒体和企业还没有完全地配合好。比如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 媒体在报道时仅仅关注事件本身的进展, 而忽略了向群众传递相关的科学安全的信息。得不到确切、科学的信息造成群众惶恐不安, 从而谣言四起, 使整个食品行业乃至社会出现动荡。
4. 道德文化建设上的缺失
在“染色馒头”事件中, 盛禄食品有限公司被发现向馒头中添加山梨酸钾、甜蜜素等添加剂。根据相关规定, 发酵面制品可使用的添加剂中不包括山梨酸钾, 而允许添加甜蜜素的食品种类也不包括发酵面制品。但为了降低成本, 生产者大多冒险去使用违法的添加剂。算一笔简单的经济账, 使用1克甜蜜素制作食品, 可达到使用300克白糖的甜度, 而每公斤甜蜜素的价格仅为15元左右。相比近来身价猛涨、每公斤卖到7元的白糖, 其“性价比”的“优势”十分明显。商人重利轻信的行为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 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法律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之原因分析
(1) 从立法角度看, 未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制衡作用
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数量多, 且以分散经营为特点, 监管部门的人力财力有限,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制衡作用。消费者奖励举报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与不安全食品行为,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食品安全法 (征求意见稿) 》第9条第2款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 但《食品安全法》删除了《食品安全法 (征求意见稿) 》有关奖励举报人的规定, 这足以说明立法者对消费者的制衡作用认识不足。
(2) 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不足。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没有对食品安全做广义的理解, 而是做了狭义的界定。根据该法相关规定:“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如果从狭义上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 那么掺假掺杂食品只要对人体无害, 食品监管部门就不应该对该掺假掺杂行为进行监管。比如肉食品经营者往肉里注入无毒无害的饮用水等。但这显然是不对的, 因为这些食品经营者都是通过掺假掺杂谋取暴利, 让消费者蒙受损失。但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未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从而在立法上造成了一定的漏洞。
(3) 政府更倾向于行政处罚。目前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四多四少”现象 (违法犯罪实际发生的多而受到法律处罚的少;案件受到行政处罚的多而受到刑事处罚的少;一般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处罚的多而主犯受到处罚的少;判处罚金没有执行的多而已执行的少) 特别是监督中, 以行政罚款替代刑事处罚, 不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也是使违法者心存侥幸, 肆无忌惮的原因之一。相较于不法商人敢于冒着触犯刑罚的风险获取的高额利润而言, 行政处罚的力度显然过低, 达不到震慑的效果。
2. 政府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之原因分析
(1) 多部门治理反而越治越乱。2008年大部制改革之后, 政府明确了食品监管分工。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几大部门按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实行分段管理, 承担不同环节的监督职责。从多个环节进行多重保障似乎是件好事,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执法部门过多却难免会出现职责交叉和权力真空地带。“我们常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九龙治水’, 为什么?这在经济学上存在着‘搭便车’的尴尬。”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锫说, “食品的监管部门众多, 每个监管环节都会认为, 我这里没管住, 自然会有别的部门来管;反过来, 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 食品安全不出问题反让其他部门‘搭便车’”, 当出现事情后, 各个部门互相推诿、观望, 因此最后由“人人有责”变成“人人无责”。
(2) 将监管部门的经费和收费罚款相结合的供养机制不合理。现行体制下, 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例如, 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基层监管问题:“现在的财政供养机制不是很顺, 收费罚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 剩下大约80%是‘自己’的, 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出, 这样的监管能没漏洞吗?”这样的监管机制容易使监管部门与违规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从而导致不是“监管为民”而是“监管为利”的局面, 加速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与诚信的缺失。
3. 媒体监督和报道机制建设不全之原因分析
(1) 地方媒体的监督意识不强, 不愿或不敢监督。地方媒体平时也有监督, 但多数是对环境的脏乱差、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一般性的商业欺诈活动等进行监督和报道。而地方媒体若是主动曝光本地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 既怕得罪企业更怕惹得当地政府不满。直至出了大问题时, 才发现是异地媒体的监督起了作用。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上海的染色馒头要北京的媒体来揭发, 河北的三鹿奶粉要上海的媒体来揭发。再者, 地方媒体的记者“人微言轻”, 得不到相应的安全保护, 怕惹麻烦, 因而更不敢进行这种监督。
(2) 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目前中国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 群众了解食品安全信息主要是通过媒体,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尚不如人意, 但也绝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这种错误印象的根源在于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以至于在报道过程中传递给群众的信息也是有失偏颇的。
例如, “染色馒头”是用了政府批准的添加剂“柠檬黄”来生产假玉米馒头, 以此欺骗消费者。大部分媒体在报道时均加上了柠檬黄长期食用带来的不良影响, 但其实柠檬黄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食品、药品着色剂。柠檬黄加在馒头中是非法的但加在汽水中却是合法的。由于媒体的报道, 柠檬黄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留下深刻的不良印象, 被划在有毒物质的范畴中。
4. 道德文化建设上的缺失之原因分析
诚信的缺失是根源。诚信是实现食品安全的内在保障, 社会监督是促进企业诚信的外部约束。只有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当前市场上, 同类产品价格的互相压低导致了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很多企业忘记了道德底线, 忘记了诚信之本, 不惜铤而走险, 以造假、售假谋求利润。此外, 部分企业也缺乏应有的自律意识。在实际生活中, 滥用添加剂、销售假冒伪劣的食品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 环境差、卫生不达标并且人员流动性大, 缺乏基本的自律意识, 这些都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
食品安全存在的种种问题, 其背后是对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等方面严重的危害。它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据统计, 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4万人, 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 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预计应当至少在20-40万人。且如果不解决, 不仅直接影响经营商的经济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1. 针对法律存在诸多问题之对策
(1) 正确界定食品安全的概念。我们对食品安全概念的正确理解应当从质量安全与防止欺诈两方面考虑。就质量安全而言, 既包括生产安全, 也包括经营安全。就防止欺诈而言, 既包括物有所值, 也包括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
(2) 加大惩罚力度, 设立多种形式的处罚。对违法企业应及时采取惩罚措施, 吊销营业执照后对受罚者的详细情况留底, 防止其换地重新开业。提高行政处罚的罚款的金额。在对违规企业的刑事处罚上, 刑法应提高相关犯罪的最低法定刑及罚金刑的数额, 以起到对绝大多数犯罪者或企图犯罪者具有强大威慑力的作用。
(3) 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我们可以建立并发展群众举报奖励机制, 按照查获情况重奖举报者, 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 让不良分子如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地, 从而便于监管部门整顿、管理以及净化整个食品市场。
2. 针对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之对策
(1) 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结束多部门管理的监管局面。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目前主要采取多部门联合监管为主、按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然而, 目前“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已证明根本不能履行好监管职责。破除这种职权交叉的体制已经势在必行, 所以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 结束“分而治之”的局面, 进一步完善监管责任体系, 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责提高监管效率和力度。
(2) 加强对基层监管部门人力、物力和经费的保障力度。此项对策的目的在于让罚款与监管部门的经费和工资等利益脱钩, 严禁罚款返还、变相“坐收坐支”。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事实证明, 绝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基层, 也应当由基层出面解决并加以控制。我个人建议, 应当将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经费保障落实情况等作为检查和问责的重点, 加强对基层监管部门人力、物力和经费的保障力度。
3. 针对媒体监督和报道机制不完善之对策
(1) 地方媒体要勇于站在舆论监督的最前沿。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 维护社会的稳定, 有责任、有良心的媒体都要盯紧食品安全问题, 看好群众菜篮子。地方媒体成千上万家, 数量大、覆盖面广……他们的触角完全可以伸入到城乡的各个角落中。地方媒体要勇于站在舆论监督的最前沿, 只有这成千上万只“眼睛”都盯紧食品生产企业, 才能及早发现食品生产中的不法行为, 使人们躲避危险, 让不法分子早日受到惩罚。
(2) 对记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管理, 既要传播信息也要传播科学的知识。我们应当要求对记者要进行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专业化培训, 在宏观上建立起科学而又明确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还应要求媒体在传播相关食品信息的同时也给受众传达相关的食品知识。例如, 针对人们普遍认为食品添加剂不利于健康的观点, 有报道指出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 22类、1812种食品添加剂被纳入国家允许使用名单中并明确了使用原则和范围, 这就增加了受众的科学知识, 以正确的宣传提高了食品的安全可信度。
4. 针对道德文化建设缺失之对策
食品安全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 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监管和重罚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 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的最后防线就是道德和良心。我们要让人们以讲道德为荣, 以不讲道德为耻。因此, 我们希望企业界牢记:天无道则无成, 人无道则无行, 企无道则无利。而且, 我们可以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业务培训, 不断提醒企业加强自律意识和诚信经营的理念, 塑造良好的信誉, 重建食品行业的信用体系。
五、结语
染色馒头危害大 篇3
玉米馒头,因营养、实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央视曝光的上海染色馒头,让人触目惊心!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将旧馒头贴上最新的生产日期、过期馒头回炉加工为“新馒头”、乱使用甜蜜素、山梨酸钾和防腐剂等现象。
山梨酸钾:白色鳞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稍有臭味,在空气中不稳定,能被氧化着色。它对^有极微弱的毒性,同时也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盐),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
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具有毒性的苯甲酸钠替代山梨酸钾,虽然不会使人立即致死,或出现较大的疾病,但是它可能成为身体一种隐患,增大染上癌症等各类疾病的可能性。
甜蜜素: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饮料或食品,会因其摄入过量而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大部分甜味剂超标的食品是很难依靠感官鉴别出来的,需用仪器才能检测出来。
柠檬黄:该色素具一般毒性和致泻性,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当摄入量超过肝脏负荷时,会在体内蓄积,对肾脏、肝脏产生伤害。对柠檬黄的过敏症状通常包括:偏头痛、视觉模糊、哮喘、发痒、四肢无力、荨麻疹、窒息感等。
玉米粉制作的食品,外观、手感均比较粗糙:吃在嘴里,有些糙口。而问题“玉米馒头”手感松软细腻,吃起来感觉不到玉米的香味。专家建议,鉴别玉米面食是否掺入了色素,可取少量样品加水浸泡,被柠檬黄染色的玉米面食滤液呈黄色。
命题要点
语文:与食品科學有关的说明文可能出现在课外阅读题中。
思想品德:结合本素材可考查消费者具有的安全权、知情权。人身、财产安全是公民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性能、主要成分、检验合格证明等有关情况。
染色馒头 篇4
中筋面粉 250g;
辅助材料:
酵母2.5g,白糖25g,牛奶150g;
配方:
首先把所有材料都混合,然后用筷子进行搅拌。
然后再用厨房机1档,进行搅拌20分钟。
将面团弄成略带韧性,不沾手,不沾盆。
把它压扁卷成条状,然后将它切成8份
弄好后就把它放进烤箱,用发酵功能,发酵30分钟。
将放在锅里发酵好的馒头,用冷水,盖好,开大火,开始蒸20分钟,等水开了之后改用中火。
清华馒头神学英语 篇5
第一招——口语:这是“勇敢者的游戏”。语言的本质在于交流,口语能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首先要敢于开口,自己为自己创造环境,自己跟自己讲英语;其次要真正与人facetoface的交流。
第二招——听力:首先要多听,有一个量的积累;其次不要只听机械的发音(如MP3),要与口语结合起来练习日常听力;最好对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这样对提高理解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俚语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更好地理解这些说得很幽默的话,对于整体学习英语提高会很快。
第三招——阅读: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和一定的技巧;知识面要广,人文、地理、生物、智能科学等知识不一定知道很多,但都要有所了解;多读英文的报纸杂志小说,例如《21Century》、《ChinaDaily》、《新闻周刊》、《时代周刊》、英文小说等,对阅读能力和词汇量的提高都会很快。
第四招——写作:对于考试来说,写作还是要套公式,把句型套进去。但要注意写作要注重实用性,要会写求职信、商业合同、英文传真等工作交流上能用到的最基础、最实用的东西
五个馒头作文 篇6
他坐在我的对面。我们刚下完了一盘棋,棋盘上的棋子还有一半,但他已输了。这是我们认识并成为棋友以来从没有过的,我们每次下棋,棋盘上最后也就剩下五六个零星的棋子。我看看她心不在焉目光飘忽的神情,敲敲棋盘,问他:“你心里有事了吧!”
他笑笑,回头望了眼街对面正在建设中的大楼,说了一句:“快盖完了。”他是那座正在建设中大楼工地上的一名建筑工,也是我们常常说到的从农村来到城里的民工。那天我们一帮人正在马路边上下棋,他从对面工地上过来,他什么时候过来的没人注意,让我们注意到他是因为他在我的身后支了一步棋,使我的棋起死回生。老话有旁观者清一说,但也有观其不语之说,他说话了,跟我下棋的人厌恶地白了他一眼,竟丢下棋子起身走了。他一下子脸胀红了。其实这种马路边象棋谁还在乎多一两句嘴,我知道与我下棋的人起身而去的原因,因为多嘴的是一个民工。他胀红着脸站在我身后,有些不知所措。围观的人慢慢地散去了,他们的离去,让他更加窘迫。我有些过意不去,连忙招呼他:“来,杀一盘。”他犹豫了一会,还是坐到了我的`对面,感恩似的对我微微笑了笑。两盘棋下完,我们便成了棋友。
我也是这一刻以前,始终认为一个农村来的民工除了干活吃饭睡觉外,能下棋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可我错了,我没想到他会有心事,而且,在我问过他以后,他竟然问了我一个让我十分惊讶的问题,他问我说:“爱情是个啥滋味?”
如果不是面对面地坐着,谁能够相信一个民工会问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来。
他的问题把我难住了。我恋爱过,也结婚了,可我从来没有叭嗒叭嗒嘴认认真真地想过爱情是个啥滋味。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没叭嗒过嘴想过爱情是个啥滋味的。
我只好把这个问题又抛了回去,我说:“你也结婚了,你还不知道爱情是个啥滋味吗?”
他很腼腆地笑,他说:“可我没谈过恋爱。”
我忍不住笑了,说:“那你不会像赵本山小品里说的那样,结婚后再恋爱吗?”
他目光疑惑地望着我说:“结婚后还咋谈恋爱?”
我被他又打了一棍子,恋爱应该是结婚以前的事情啊!谈恋爱才能产生爱情,有爱情才能有婚姻,这是公认的人生原则的事情啊!他没谈恋爱就结婚了,那爱情呢,应该是没有的,如果有的话,他还会问吗?
馒头、包子与蒸饼 篇7
“馒头”的制作历史十分悠久,相传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所创。那时的“馒头”是有馅的,属于现今包子一类食品。北宋高承《事物纪源》卷九“馒头”条引《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也,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按:为何称“馒头”,或说为“蛮头”之“蛮”的音转;或说为欺瞒之“瞒”的音转)。至晋卢谌《祭法》,春祠用馒头,始列于祭祀之品。而束皙《饼赋》亦有其说。则馒头疑自武侯始也。”“馒头”是否确为诸葛亮率兵南征孟获时所创,现已难以详考,但是关于“馒头”的起源,传说就是用面裹羊肉、猪肉以像“人头”进行祭祀演变而来的。
唐代徐坚等人所编《初学记》卷二十六“饼第十七”引卢谌的《祭法》所云:“春祠用曼(馒)头。饧饼、髓饼、牢丸,夏、秋、冬亦如之。”以此可知,东晋时已流行用“馒头”作为祭品。这或为三国遗风,也就是说那时或确有用人头(馒头)作为祭品的习俗。
《初学记》卷二十六“饼第十七”又引束皙的《饼赋》云:“若夫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馒)头宜设。”并对“馒头”的用料、做法、形状、色泽、气味等作了十分细腻、生动的描述,云:“……尔乃重罗之面,尘飞白雪,胶粘筋■,溔液濡泽,肉则羊膀豕胁,脂肤相半,脔如蜿首,珠连砾散,姜枝葱本,萃缕切判,辛桂剉末,椒兰是洒,和盐漉豉,揽和胶乱。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振衣振裳,握搦拊搏,面迷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妹媮冽敕,薄而不绽,弱如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噍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束皙的《饼赋》颇有影响,大凡论述古代食品时,多有引征。据该赋所描绘,当时“馒头”制作技艺已十分精到,尤其是“笼无迸肉”“薄而不绽”,颇似现今一种制作考究的小笼包子。尽管当时“馒头”一名已较多使用,但一般仍归为“饼”类。汉刘熙《释名·释饮食》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把面制食品均归为饼类。后来束皙的《饼赋》,徐坚的《初学记》也都将“馒头”归入“饼”类。
到唐代,“馒头”还有“笼饼”之称。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五八“侯思止”条载:唐代武则天时期侍书御史侯思正“尝命作笼饼,谓膳者曰:‘与我作笼饼,可缩葱作。’比市笼饼,葱多而肉少。故令缩葱加肉也。时人号为缩葱侍御史”。这里所载侍书御史侯思正当是因嫌笼饼的馅葱多肉少,故对厨人说:“给我做笼饼,可以少放点葱。”言下之意就是要多放些肉。以此可见,“笼饼”是有馅的,即是“馒头”。另外,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三《蔬园杂咏·巢》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自注云:“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这里陆游亦说唐代称“馒头”为“笼饼”。
馒头至少在北宋真宗时又有“包子”之名。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三载:“大中祥符八年二月丁酉,值仁宗皇帝诞生之日,真宗皇帝喜甚,宰臣以下称贺,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载:“有士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至于“馒头”为何又称为“包子”,现已难以索源,或如《释名·释饮食》所说“随形而名之”,即取其用面包馅之义。
在有关考古资料中还可以看到宋代“包子”的具体形象。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襄阳檀溪发掘了两座宋代壁画墓。其中M196墓室东壁的庖厨图有一制作“包子”的场景:三人围着一长方形桌子在制作包子,其中一人在擀面,一人在包,一人因壁画残破不清不知具体工作。桌子上有九只已经包好的包子,包子上还可见有清晰的褶;另有一人蹲在灶前烧火,灶上置有五层的蒸笼,蒸笼上还从上往下书有一至五的编号。壁画写实性强,充满了生活气息。
宋代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繁荣时期,一方面南北食品交流融合,另一方面各地居民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创制了许多新的品种。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著作中载有大量食品名称和品种,可谓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分析,虽然“包子”一名在宋代已经流行,但“馒头”一名的含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改变,往往与“包子”并用。这一时期“馒头”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而且还衍生出许多品种。例如《东京梦华录》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条载有“梅花包子”“鹿家包子”,在“饮食果子”条载有“诸色包子”;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条载有“万家馒头”;在“大内前州桥东街巷”条载有“孙好手馒头”;卷五“育子”条亦载有“馒头”;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载有“羊肉小馒头”等。《梦粱录》卷十六“酒肆”条载有“更有包子酒店,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在“荤素从食店”条载有四色馒头、细馅大包、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裹蒸馒头、波菜果子馒头,以及七宝酸馅、姜糖、辣馅、糖馅馒头等。
在南宋都城临安地区,除了有馒头、包子之名外,还有称“包儿”的。如《梦粱录》详记南宋都城临安风貌、风俗等情况,卷十六“荤素从食店”载有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鹅鸭包儿、七宝包儿等。这里称“包儿”,不称包子,则是由临安方言所致。
至明代前期,“馒头”仍指有馅的面制食品。如明代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第二十七回云:那妇人……去灶上取一笼馒头来,……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哪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武松道:“我从来走江湖上,多听得人说道:‘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另外,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九回载:瘸师接那炊饼在手里,看一看,捻一捻,看着任迁道:“哥哥,我娘八十岁,如何吃得炊饼?换个馒头与我。”任迁……再去蒸笼里捉了一个馒头与他。瘸师……问任迁道:“哥哥,里面有甚的?”任迁道:“一包精肉在里面。”瘸师道:“哥哥,我娘吃长素,如何吃得?换一个沙馅与我。”任迁……又换一个沙馅与他。这里说得很清楚,“馒头”是有馅的,有肉馅、沙馅两种。尽管《水浒全传》《三遂平妖传》是演义小说的描写,但可以说至少在明代前期“馒头”的含义没有变化。
到明末清初,“馒头”的概念有了变化。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康熙字典》,在“戌集”下“食部”释“馒”云:“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者谓之馒头。”认为有馅无馅均称为馒头。可知这时“馒头”之名成了泛称。大约到近代以后,“馒头”原有的含义逐渐被“包子”一名所取代,基本上成为专指无馅的面制食品。尽管现今在吴语区也有称“包子”为“馒头”的,但一般要在“馒头”一词前加有限定词,如说“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等,而不单称“馒头”,如果单说“馒头”,通常是指无馅的。因此,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
“蒸饼”是怎样一种食品呢?或许知道的人不多。如果说“炊饼”也许知道的人就多了。这与《水浒全传》在民间的流传有关。凡读过《水浒全传》的人都知道武大郎是以卖“炊饼”营生的,如该书第二十四回载:“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又载:武松对武大郎说:“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由此,“炊饼”一名也广为人知。其实“炊饼”就是“蒸饼”,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蒸饼”是面粉掺和水,发酵后经笼蒸的无馅食品。我国在秦汉时期已有关于“蒸饼”的记载。刘熙撰《释名·释饮食》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蒸饼”条亦云:“秦汉逮今,世所食、初有饼、胡饼、蒸饼、汤饼之四品。惟蒸饼至晋何曾所食,非作十字坼,则不下箸,方一见于此,以是推之,当出之汉魏以来也。”
《晋书》卷三十三《何曾列传》记载了何曾吃蒸饼十分挑剔的事,说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所谓“坼作十字”,当类似现今的一种开花馒头,但要裂着十字形。另外,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四亦载:“周张衡,令史出生,位至四品,加一阶,合入三品,已团甲。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天降敕:‘流外出生,不许入三品。’遂落甲。”
至宋初,“蒸饼”一名相沿不改。到北宋仁宗赵祯即位后,因其名“赵祯”之“祯”与蒸饼之“蒸”同音,时人为避讳,遂改称“蒸饼”为“炊饼”。这在宋人笔记多有记载。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载:“仁宗庙讳祯,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九载:“尝观仁宗时,宫嫔谓正月为始月,蒸饼为炊饼。皆此类,请自后只讳正名,不讳嫌名及旧名。”周密《齐东野语》卷四“避讳”条也载:“昔仁宗时,宫嫔谓正月为初月,饼之蒸者为炊。”于是“蒸饼”有了“炊饼”一名,并开始流传。
“炊饼”一名出现以后,“蒸饼”之名并没有消失。以后仍有称“蒸饼”或“蒸饼”“炊饼”兼用的。《东京梦华录》卷三“诸色杂卖”条载有“每日卖蒸梨枣、黄糕麋、宿蒸饼、发芽豆之类”。卷四“饼店”条载有:“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髓饼、新样满麻。”卷七“清明节”条载有“炊饼”。《梦粱录》中,则“蒸饼”“炊饼”兼用。如卷十三“天晓诸人出市”条载:“有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同卷“诸色杂货”条载有:“日午卖糖粥、烧饼、炙焦馒头、炊饼、辣菜饼、春饼、点心之属。”卷十六“荤素从食店”条载:“沿街巷陌盘卖点心:馒头、炊饼及糖蜜酥皮烧饼……”另外,庄绰《鸡肋编》卷下载:“楚州有卖鱼人姓孙,颇前知人灾福,时呼孙卖鱼。宣和间,上皇闻之,召至京师,馆于宝箓宫道院。一日怀蒸饼一枚,坐一小殿中。已而,上皇驾至,遍诣诸殿烧香,末乃至小殿。时日高,拜跪既久,上觉微馁。孙见之,即出怀间蒸饼,云:‘可以点心。’上皇虽讶其异,然未肯接……”仍称“蒸饼”,而不称“炊饼”。
“蒸饼”,虽称为饼,但其形状并非作扁圆形,而是呈圆形隆起状。上引《晋书·何曾传》所载,何曾吃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既为笼蒸,又可坼作十字形,显然是类似我国现今北方地区的一种经笼蒸而隆起的开花馒头。另外,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二“宝历二年”下载有“地上危累蒸饼五枚”之语。这里如果将“蒸饼”理解为扁圆形的话,不用说五枚累在一起,即使再多几枚,应该也不会有“危累”之感。只有呈隆起状,五枚累在一起才会有“危累”之势。
关于“蒸饼”的具体形状,图像资料中也有不少发现。在甘肃嘉峪关地区发现有多幅魏晋时期墓葬的砖画,其中即有一幅表现了当时“蒸饼”“烙饼”的生活场景。该画下部为两女子在烙饼,上部有两只类似案几的家具,上面累满了“蒸饼”。在安西榆林窟25窟北壁有一幅唐代的弥勒经变中嫁娶图,图中房内设宴席,桌上放有一盆垒起的“蒸饼”。另外,在敦煌遗书S00259号背面有一幅约为唐代的“弥勒下生经变白画”。画中账房内有参加宴饮的宾客,在外露的桌上摆有一大盘垒起的“蒸饼”。这些图像颇为清晰,蒸饼均呈圆形隆起状。
此外,蒸饼虽是无馅的,不过因人们对食品的不同需要,其间也有一些变化。如《太平御览》卷八六O“饮食部一八·饼”引《赵录》云:“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使坼裂方食。”这种在蒸饼上嵌入一些干果,如干枣、胡桃瓤等,是制作方式的一种演变,与内有馅的包子不是一回事。另外,明代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二“养生部·二·面食制”载有“蒸饼”的做法,云:“用酵和面擀为薄饼,少润以油,叠数层,俟酵肥,蒸熟,层揭之,卷同薄饼。”这种制作方式,现今的千层饼或花卷与之有点类似。
由于“馒头”“蒸饼”的名称在历史上有变化,以至后来释义常有不确。例如《辞源》释“蒸饼”云:“食品名。即馒头,亦曰笼饼。”把馒头、笼饼与蒸饼扯到了一起。《辞源》是今人所编,说“蒸饼”即“馒头”尚可,但说“蒸饼”亦曰“笼饼”就不对了,因为“笼饼”有馅,属于现今包子一类食品。另外,有人以为“炊饼”就是现今的“烧饼”,也是错误的。“烧饼”是烘烤而成的食品,而“炊饼”是笼蒸的,初名“蒸饼”,即取其笼蒸之意,是现今的馒头,两者不是一回事。
蒸馒头 篇8
揉面是个力气活儿,平时不爱做家务的爸爸,今天竟然系上了白围裙,套上了护袖,他绕着面缸一会儿揉面,一会儿加水,看起来还挺专业的。
等到做馒头时,家里来了好几个帮忙的阿姨。阿姨们一边谈笑,一边不紧不慢地揉着。她们的手可巧了,一个个面团经过她们的手一压、一捏、一拧、一搓,便成了一个个带着花纹的精致的艺术品。弟弟也感到新奇,站在桌旁望得出神。一位阿姨随手沾了一些面粉往弟弟脸上抹,笑嘻嘻地说:“你们瞧,大果的脸真白,真漂亮!”大家瞧着弟弟可爱的样子哈哈大笑。弟弟知道是逗他玩的,双手抹了几下脸,一溜烟地跑了出去,边跑边喊:“我出去玩了,我出去玩了。”
很快,早先包好的馒头就要出笼了。这时弟弟跑了回来,摇晃着脑袋,一字一顿地说:“我要吃馒头。”望着那刚出笼的热乎乎的馒头,弟弟可等不了了,随手抓起一个就想尝。可是馒头太烫了,他双手不停地翻动着馒头,嘴里还不时发出“嘘”的声音,一边吹气一边小心翼翼地塞进嘴里。一阵慌乱后,他一气吃了两个馒头,我还想让他再吃一个,这时他却躺在一旁,摸摸肚皮说:“肚子饱了,肚子饱了。”
学做馒头作文 篇9
我先系好了围裙,把《自然探秘》压在菜板下面,瞄一眼。第一步,先榨西瓜汁。我把一张纱布摊开,在纱布底下放一只碗,用来接西瓜汁,我再挖了一勺西瓜瓤放在纱布上,我把纱布卷好,一压,鲜红的西瓜汁便流进了小碗里,倒像是一轮红日才从彩云中露出圆圆的脑袋。如果西瓜汁是红日,那小碗的白色碗壁自然是白云了。
榨好了西瓜汁,我再瞄一眼《自然探秘》下一步是和面了,我才把米粉袋拎出来,我的两只手就白了,一些细碎的面粉也趁乱飞了出来,我下意识的去捂鼻子,这一捂,我倒是成了“面粉老人”了。我也顾不得这么多了,舀了几勺面粉在一只塑料盆里。我找来一双筷子。回忆外婆和面的样子,是先到一点水,用筷子和一下,再倒一点水,合一下……我倒了一点西瓜汁,那一小片面粉便立即染红了,格外煞眼。我用筷子搅了一下,又倒了一点西瓜汁再用筷子搅一下,就像这样反复好多次直到软硬程度刚刚好才行。我把双手洗干净开始和面,也就是用手用力挤压。和出来的面不是鲜红色的,而是淡红色的。十分好看。这,也就是《自然探秘》上写的“天然色素”。面,已经被我揉的温乎乎的了,我又在上面撒了一些发酵粉,让它发酵。过了10分钟左右,它的体积已经膨大了许多,戳一下,凹下去的地方立马凸了起来,像充了气一样,软软的。
接下来,就要上蒸架了。我先把电饭煲里的水烧开,把蒸架放上去。又赶紧把面团搓长拔一段,再搓圆放在蒸架上。大约十分钟过去了,电饭煲盖子的气孔里争先恐后的钻出了香气。那一个个馒头晶莹剔透的粉格外诱人,像胖娃娃的脸,可爱极了。
巴比馒头走秀从里到外巧包装 篇10
1998年3月,21岁的小伙刘会平揣着4000元钱来上海寻梦。刘会平的老家在安徽安庆,很多人在外地做面点生意。初中毕业后,刘会平凭借面点手艺,分别在常州、贵阳和南宁卖过包子。到了上海后,刘会平心下茫然:靠卖包子,能在上海站住脚跟吗?
在上海遵义路上以6000元租金租了一间小门面,刘会平每天凌晨2点起床,在天亮前让包子出笼。包子店很少有人光顾,无论刘会平如何吆喝,每天的营业额也都在200元以下。半个月后,包子店关门,亏了4000多元钱。年初,刘会平的新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开业了,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因为这个店址好。但没持续多久,隔壁也开了一家包子店。那家店的包子味道略胜一筹,刘会平的生意很快冷淡下来。
遭遇了两次失败,刘会平开始分析失败的原因。对于包子店来说,成功与否与店面的位置、包子的口味以及有效客户关系都非常大。刘会平决定进行差异经营。他高薪聘请了一位面点师傅,师傅熟悉上海人的口味,花样又多,刘会平的包子店生意终于迎来了春天,手里有了积蓄。
在开新店之前,刘会平去考察上海的小吃市场。多数小吃店采取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好。刘会平将包子进行改进,皮薄馅大,入口即化,味道可口。为了正规,他还给包子店取名为“刘师傅大包”。
他借钱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开店。南京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地带,街上多是豪华饭店和大型连锁餐厅,6毛钱一个的小包子店能在南京路上站稳脚跟?刘会平认为,虽然南京路门面租金贵,但人流量大,而且大多是白领,因为白领大多是早晨来不及吃早餐的,所以这些白领都是自己包子店的“有效客户”,只要包子卫生、味道好,就一定会受青睐,生意自然无可担忧。
在诧异的目光中,刘会平的包子店开业了。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刘师傅大包”门前竟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早到晚,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而且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那一年,他赚了50多万的纯利。
打造可复制的细节 做成连锁品牌
一个经常买包子的白领对他说:“包子味道确实不错,但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带到办公室去吃,你们如果能像麦当劳那样成为品牌就好了。”刘会平开始思索走连锁发展的路子。
刘会平给包子店取了一个时尚又带着洋味的名字——“巴比馒头”,并开始标准化经营。刘会平忙着做两件事:一是吸引技术类和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二是建立馅料加工厂,以此保证所有包子的口味一致。一个开了几家包子分店的人竟然要开馅料加工厂,这在一些同行中被讥笑为无稽之谈。刘会平没有理会这些,在他的努力之下,半年后,馅料加工厂终于建成。在这期间,“巴比馒头”又增加了30多家分店。
一个老顾客在买包子时对刘会平说:“过去你家的包子一口就能咬出馅来,可现在不行了……”顾客很平常的一句评价,让刘会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所有包子店的包子质量不统一,就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刘会平想出了一个对策:把做好的生包子进行速冻,到了各个包子店后再上笼蒸熟。这涉及到冷冻面团技术,刘会平专门去请教了面点行业的专家,专家也在理论上同意了刘会平的看法,不过在现实中,国内还没有任何厂家在批量生产中成功破解冷冻面团技术。
既然理论上可行,刘会平觉得自己一定能克服这个难题,他花重金成立了开发冷冻面团技术小组,每天都和工人一起进行试验。实验中,他被机器割断半个手指。这种艰辛的付出之下,刘会平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巴比馒头”味道好又卫生,逐渐成为上海人心目中的品牌早点。
一天,刘会平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对方声称:“你们公司就是骗子,为何收费后,就没了后续服务……”刘会平在经过调查后得知,原来是有人冒充“巴比馒头”,在外乱收加盟费。为了维护这个自己一手创立起来的品牌,刘会平毫不手软地将对方告上了法庭。
法律还了刘会平一个公道,媒体也跟进报道了这次“加盟风波”官司,“巴比馒头”的品牌更响亮了,要求加盟的人更多了。2010年,“巴比馒头”在上海的加盟店高达400多个,在江浙地区也有40多家,为了降低“巴比馒头”加盟者的风险,确保所有的加盟店年利润都在10万以上,公司对每个加盟店都会进行选址考察和后期的培训。2011
2011年初,经过层层评比,刘会平被评为“安徽年度经济人物”。虽然每个包子的净利润只有一角钱,但他的“巴比馒头”,实现了年产销包子5个亿的行业奇迹……
2011年3月以后,巴比馒头又推出了几款新品。鱼香鸡肉包,营养丰富、鲜香美味、非常爽口;酸梅汤,酸酸甜甜、酸爽宜人、提神消暑、生津止渴;芹菜肉包,营养丰富、鲜香爽口;巴比银耳羹,浓甜润滑、美味可口,富含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及肝糖,与素有“天然维生素丸”美誉的红枣完美结合,文火细熬,清凉滋润;巴比黑米粥,优选上好黑米与血糯米为主料,文火慢熬,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甜糯爽滑。
馒头的控诉作文 篇11
第二天,我们被工人放在了外面,然后那一些工人叫着卖面粉了卖面粉了,一下子有许许多多的人来买我们了。我被一个老爷爷买走了。那个老爷爷把我放进了一个小小的杯子里,从一个袋子里拿出了发酵水,我慢慢的大了起来,紧接着老爷爷把我放到了一个大大的盒子里面,听说是人类的道具。他们把我蒸的白白胖胖的。
老爷爷看着我变的白白胖胖忍不住就想把我吃掉,我刚好去洗澡才没有被吃掉。最后,我还是被那个老爷爷看到了,他一生气就把我扔进了垃圾桶,我跟那一些垃圾一起坐在里面,最后我还是死了。
馒头作文300字 篇12
听爷爷奶奶说做馒头在我们这儿可是必不可少的一样习俗呢!
首先,开始和面。爷爷从装面粉的袋子里拿出了二十多斤面粉放入大盆中,接着适当的放入 开水和发酵粉然后就可以开始搅拌了。只见爷爷的两只手一下一下的“打”在面团上,就如同打太极一般,那面团也十分的好看,白白嫩嫩的十分好看,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一样,十分惹人爱。它摸起来也十分的润滑。我想用这种面团做出来的馒头也十分的.好吃吧!接着用几层被子把这个大盆盖起来,让它发酵3至4个小时,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我一会儿问奶奶好了吗,一会儿问爷爷好了吗。
不知不觉,就在我的催促声中,到了揭开被子的时候了,我们一把被子揭开,一种面团独有的香气扑鼻而来。
然后就是准备馅了,爷爷奶奶准备了好多的馅:有豆沙,萝卜丝,肉......
接下来就是包馒头了,只见妈妈先用水溜过手,然后拔下一团面,在手心里摊平,接着用筷子加一点馅放在面上,最后把它包起来就完成了!
徐州地区馒头组旋回地层学研究 篇13
关键词:馒头组,寒武系,米级旋回
徐州地区位于江苏省西北部, 苏、豫、鲁、皖四省的相接地带。剖面地层穿过山丘和沟谷, 连续出露, 倾角较大, 一般为70°左右。除下寒武统下部的猴家山组未见底外, 其他地层都出露完整, 沉积相标志比较丰富, 交通方便, 是研究碳酸盐沉积比较理想的剖面。
1 区域背景
馒头组岩性分三部分 (图1) 。
上部:灰色薄层灰岩、泥灰岩、瘤状灰岩、砂质泥灰岩和紫色页岩、页状砂质泥灰岩互层、夹黄绿色页岩、钙质页岩、鲕状灰岩和竹叶状灰岩扁豆体, 灰岩有的具斜层理和波痕。向南灰岩增多。
中部: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产三叶虫Redlichianobilis、R.Chinensis等。北部厚92米左右, 中部厚43米左右, 南部厚78米左右。
下部:紫、暗紫色页岩, 底部为含海绿石灰岩和黄绿色页岩 (0.5-5米) , 层位稳定, 厚32-42米, 是区域对比的重要标志层。
2 米兰科维奇旋回与米级旋回
20世纪初, 前南斯拉夫学者米兰柯维奇 (1920) 提出了第四纪冰期形成的天文假说, 他认为:北半球夏半年日照量的减少是冰期形成的原因。任意纬度日照量ω的大小, 是太阳常数So、偏心率e、黄赤交角ε和岁差p的函数, 即:ω=f (So, e, ε, p) 。其中So变化很小, 可视为常数。米兰柯维奇根据上述地球的3个轨道要素, 计算了北纬65度线上100万年来日照量的变化, 100万年来日照量的9个极小值与第四纪冰期非常吻合, 并与第四纪深海和黄土沉积物建立的温度系列一致 (Haysetal., 1976[1];Liuetal., 1999) 。因此, 第四纪中的米兰柯维奇旋回沉积已被地学家所证实, 可能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已追溯到前第四纪 (House, 1985[2];Herbert, 1990;Schwarzacher, 1993[3];Galletetal., 2003[4]) 、前中生代 (House, 1995;Elrick and Hinnov, 1996[5];龚一鸣, 2004[6]) , 甚至前寒武纪 (Grotzinger, 1986) 。
3 馒头组米级旋回的类型及特征
馒头组各种类型的旋回的特征分述如下:
(1) 类型A图1徐州大北望下寒武统馒头组剖面图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组下段剖面的底部。其下部为紫红色泥岩, 水平层理发育, 为安静的水动力条件下的沉积产物。向上含泥灰岩透镜体和薄层 (厚度1cm左右) 渐多, 呈现出泥岩-泥灰岩薄互层的L-M旋回。上部单元为海绿石石英粉砂岩-鲕粒灰岩-鲕粒-核形石灰岩, 顶面为溶蚀面。
底部的紫红色泥岩猴家山组顶部的海进后发生海退, 岸线向陆退缩, 陆上的泥质物质在靠岸的泻湖环境中沉积。鲕粒的粒度是下部鲕粒细小, 上部鲕粒粗点, 具有冲洗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 属于鲕粒滩相沉积。
(2) 类型B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组剖面下段的下部。该旋回序列的岩石都在水面沉积, 没有出露, 是连续沉积的。因此层序界面不清楚, 属潮下低能浅水环境下的产物。
生物扰动构造极发育, 以水平-缓倾斜状为主, 表明了水体安静、盐度适中、食物丰富, 适合生物生存。生物扰动构造的发育程度反映了水体的安静程度和沉积速度, 下部发育而向上渐少, 说明水体渐浅, 同时白云化程度加强也佐证了这一结论。
(3) 类型C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剖面下段的中部。旋回的底部是亮晶砂屑生屑灰岩, 单层厚度2-5mm不等, 其沉积环境是强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滩相;旋回的中部是薄层灰岩和瘤状灰岩, 单层厚度1-3cm, 向上泥质增多, 其环境是局限台地相的中心部位-边缘斜坡;旋回的上部是泥质白云岩, 单层厚度为20cm左右, 层内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发育, 其沉积环境为浅水泻湖-潮坪相。该旋回同样代表一个快速海平面的上升及之后的下降的旋回。
(4) 类型D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组剖面下段的上部。岩相类型包括紫红色泥岩和粉砂岩。旋回的底部是紫红色泥岩, 夹少量薄层泥晶灰岩, 其沉积环境为泥质泻湖;旋回的上部是含海绿石粉砂质灰岩, 沉积环境为泻湖浅部-潮坪。
(5) 类型E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剖面下段的上部。旋回的下部单元是薄层灰岩夹竹叶状灰岩, 薄层灰岩单层厚度2-3cm, 竹叶状灰岩单层厚5-10cm, 向上泥质增多, 其环境是局限台地相。所夹的竹叶状砾屑灰岩中的砾屑为叠瓦状, 砾屑间的填隙物为生物碎屑颗粒及泥晶基质, 属于风暴沉积产物。旋回的上部是紫红色泥岩, 夹少量灰岩条带或透镜体, 其环境是靠陆的泻湖。
(6) 类型F (L-M旋回)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剖面下段的顶部。旋回的底部是薄层的灰岩, 往上是紫红色泥岩。薄层灰岩的单层厚度是1-2cm, 发育水平层理, 其环境属于海相的局限台地。旋回的上部为紫红色泥岩, 单层厚度在0.3-0.8mm左右, 向上泥质增多, 灰岩逐渐减少, 其环境属于泥质泻湖。旋回层序由下向上代表了一个的海退序列。
(7) 类型G
该类型见于馒头组上段的下部。旋回下部单元主要为灰黄色核形石灰岩, 扁球形, 切面呈圆-椭圆状, 粒度30-50mm, 顺层面排列, 核形石间含砂屑和生屑, 与下层呈冲刷面接触, 其沉积环境为水下的核形石浅滩。旋回中部单元为链状-瘤状灰岩夹含海绿石含生屑竹叶状砾屑灰岩, 含10cm的薄层状红色鲕粒灰岩, 其环境为局限台地相。旋回上部单元为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灰岩, 厚度是1.5米。其环境时靠陆泻湖。
(8) 类型H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组上段的下部。旋回下部单元主要为竹叶状灰岩, 单层厚度0.5-0.6cm左右, 其中夹生屑-砾屑透镜体, 其沉积环境是潮坪。旋回中部单元为瘤状-链状灰岩, 厚度为2米左右, 层位可见水平层理, 偶见生屑, 其环境为浅水局限台地环境。旋回上部单元为紫红色泥岩, 其环境为靠陆泻湖。整体是一个海进背景下的向上变浅序列。
(9) 类型I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组上段的下部。旋回下部单元主要为薄层的泥灰岩, 单层厚度1-5cm为主, 层内发育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其沉积环境是浅水泻湖。旋回中部单元为中厚层状灰岩夹纹层状钙质泥岩, 整个岩层中冲刷面发育, 层位可见水平层理, 波状层理。其沉积环境时潮坪。旋回上部单元为紫红色泥岩, 其环境时靠陆泻湖。
(11) 类型K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组上段的中部。旋回下部单元主要为黄灰色含泥质瘤状灰岩, 从下往上链状-瘤状往复交替, 链状灰岩被泥质挤压断裂, 层内发育水平层理, 部分微波状层理, 其沉积环境浅水泻湖。旋回中部单元为浅黄灰色条带状灰岩, 泥质含量较下层较少, 层内发育水平层理和鸟眼构造, 砾屑的排列杂乱, 甚至垂直于层面, 为风暴沉积的产物。向上泥质纹层逐渐减少。旋回层的顶部夹多层灰黄色竹叶状砾屑灰岩, 泥质纹层接近消失。该旋回是馒头组上段达到最大海进高峰的层序类型, 整个过程是向上变浅的。
(12) 类型L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组上段的中上部。旋回下部单元主要为灰黄。色钙质泥岩夹泥质灰岩条带, 层内发育平行层理、微波状层理, 和液化现象。其沉积环境浅水泻湖。旋回中部单元为紫红色泥质灰岩, 纹层状, 发育水平层理, 其环境为浅水泻湖。旋回上部为紫红色纹层状页岩夹浅灰色砂质灰岩, 层内可见水平层理发育。其沉积环境是靠近陆地的泻湖环境。
(13) 类型M
该类型出现于馒头组上段的上部, 在这个类型里下部的旋回单元全是鲕粒灰岩, 而上部单元以泥质灰岩和颗粒灰岩为主, 颗粒包括生屑、砂屑、砾屑等。一共有10个旋回全是向上变浅序列且在海退的背景下。
4 结论
馒头组的旋回性明显, 在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机制的控制下发育了11种类型的米级旋回的向上变浅序列, 为周期性的具有成因联系的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旋回的产物。米级旋回属六级旋回, 可合并为11个五级旋回及两个半四级旋回, 每个旋回均包含了完整的海进-海退过程。建立了大北望馒头组米级旋回层序的环境变化谱系。
参考文献
[1]Martinson D G, Pisias N G, Hays J D, et al.Age dating and the orbital theory of the ice ages:development of a high-resolution 0to 300, 000-year chronostratigraphy[J].Quaternary Research, 1987, 27 (1) :1-29.
[2]Dickens C.Bleak House (1985) [M].BBC, 1985.
[3]Schwarzacher W.Cyclostratigraphy and the M ilankovitch theory[M].E lseviex, Amsterdam:1993, 1-225.
[4]Ga11et Y, K rystyn L., Besse J, et a1.Im-proving the U peer T riassic numerical time scale from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Tethyan marine sections and the continental Newark basin sequence[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3, 212:255-261.
[5]Elrick M, Hinnov L A.M illennial-scale climate origins for stratification in Cambrian and D evonian deep-water rhythm item, western USA Palaeogeography[J], Palaeoclin-atology P alaeoecology, 1996, 123 (1-4) :353-372.
【染色馒头】推荐阅读: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新闻发布会发言稿(模拟)01-09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有关于染色馒头的题目 人教新课标版04-11
馒头教案07-17
堆馒头游戏05-15
蒸馒头作文06-07
馒头记作文12-02
作文 馒头的自述07-02
买馒头阅读答案06-25
《馒头发霉了》教案09-14
《堆馒头》说课稿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