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眼中的……为题的作文我眼中的苏东坡

2024-10-27

以我眼中的……为题的作文我眼中的苏东坡(精选15篇)

以我眼中的……为题的作文我眼中的苏东坡 篇1

在我的心目中,乡下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空气清新,绿树如阴,花繁叶茂,山清水秀。

乡下的田野很辽阔,无边无际。我很奇怪:为什么庄稼地要分很多块儿?爸爸说,庄稼地分块儿是为了区分哪家是自己的田,哪家是别人的田。

在乡下山林里,有我最喜欢的小溪,发出哗啦啦动听的流水声。浅浅的溪水很清澈,露出水里的大石头。想到小溪对岸去,就可以直接踏石而过。

乡下的平房依山而建,吃饭的时候,可以把桌椅搬出来,在小院里吃。把天空当作屋顶,把大地当作地毯,真爽啊!而城市住的都是高楼大厦,想在外面吃饭,搬桌子太费劲儿,空气也不太好。

……我们要感谢农民,没有他们,城市人就吃不饱穿不暖,吃不到可口的水果,也吃不到有营养的蔬菜……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几乎都离不开农民的劳动。

乡下的风景太美了!我爱农村!我也爱勤劳的农民。

以我眼中的……为题的作文我眼中的苏东坡 篇2

阳光的我长着一对一笑就只能看见眼缝的小眼睛。我的头发更阳光, 它们都穿着金黄色的运动服, 随着我的运动, 在空中进行着太空漫步呢!

我的爱好超多。葫芦丝已经过了六级;毛笔字也是我的强项, 我时常跟着爸爸一起练字;最近, 我又钻习上水墨画, 画的葫芦也有板有眼的。

我最得意的还是今年暑假的“小商人”经历。看着行政广场上漫天飞舞的夜光飞行器, 我突然冒出了在行政广场卖夜光玩具的念头。有了这个想法, 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 我便一人在淘宝网上淘起夜光玩具来。第二天, 货物便到家了。当天晚上, 我用我的A8宝马自行车 (全天窗式) 带着我的货物、夹着小凳子, 拿着矿泉水去练摊了。面对不红火的生意, 我并不气馁 (něi) 。在我的坚持下, 我的生意逐渐有所起色, 最后顺利清仓, 结束商人生涯。这次经历“一人进货, 一人卖货, 一人收钱”的经商趣事, 这次练摊, 不仅增加了我的生活体验, 更加锻炼了我的胆识, 让阳光的我更加自信。

自从我的小文章发表后, 我就“惦记”起记者这个职业。俗话说:有理想就要付诸行动。为了这个理想, 我也付出不少。每月开列书单, 用读书夯实自己, 每周勤练文笔, 用作品提升自己。最近还参加了“江海小记者”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我正努力朝着我的“记者梦”方向快乐前进呢!相信不久的将来, 定会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记者张弦。

点评:

小作者从自己的外貌、兴趣爱好以及独特的实践体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泼、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形象。精妙的比喻、恰当的议论让人进一步认识了一个有主见、有胆识的女孩。结尾的点题让人为她的乐观前进充满期待。

一名中学生眼中的苏东坡 篇3

这是够青春、够给力的文章大集合,你可看到风格多样、精彩纷呈的好作品。这里不预设任何门槛,本着“不放过任何好的作品,不放过任何好的作者”原则,只要是本人原创,未在正式媒体发表过的文章均可投稿,地址是gmksreader@126.com。

也许这个小小的舞台,将是你一生辉煌的起点。生命在于运动,心动不如行动。热爱写作的你,还在等什么呢?

提到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他的超然、旷达。但我认为,世上本没有天生的乐观主义者。苏东坡这些旷达的词句是面对人生中困苦、逆境时的挣扎和超越。

纵观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在年轻时都曾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也不例外。当年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连欧阳修都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但正如他后来说的“我被聪明误一生”,他的才华太高了,又不会掩饰和保护自己,难免在明枪暗箭中受到伤害。

看一个人,不是看他在顺境中如何大展身手,而是在逆境中如何披荆斩棘。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苏轼在经历了一系列被贬后,心境反而越来越旷达。尤其在被贬黄州后,他终于完全悟透了人生的得失,看清了逝去与永恒。他变得成熟了,他的作品也又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其实我想被贬对苏东坡来说是残酷的,但未必都是不幸。他那一句句开导了后来人的诗句,正是在被贬职时内心情感的喷发。且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们常说随遇而安,其实这些“遇”,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正是因为这些境遇,才使得苏轼最终变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象旋风般生活着。

我们常常会抱怨环境的不公,但苏轼从不如此。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怨恨是无能的表现”,他从来不知道无能是什么,所以他从来没有私怨。其实面对外部环境,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适应要么改变。改变需要条件,而适应我们却可以掌控。苏轼选择了适应,但这种适应是勇敢面对人生、不迷失自我的适应。

以我眼中的四季为题的高中作文 篇4

你是否会留意到路边的那些小草?会注意到林间的潺潺流水?会发现在不经意间从远方飘过来的落叶?甚至对落雪也发出感叹,四季更迭是多么美好,它们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和那一派欲仙的美景。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天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季节,许多诗人为她的美丽吟诵诗词,许多作家为她的生机写文抒情。当春天来临时,她会陪伴鸟儿呢喃,欢迎他们的归来;她会为小草加油鼓劲,让他们有冲破泥土的勇气;她会给垂柳洗个澡,让绿叶更清亮;她会喂饱如饥似渴的花儿,让它们尽情绽放;她会洗去世间的寒冷,给万物带来温暖。在不知不觉中,春风使柳条换了新装;桃花看见了久别的柳叶,又羞红了脸,显得格外妩媚;黄莺和彩蝶也高兴起来,一个唱歌,一个伴舞。

夏天悄悄降临,圆荷发出新叶,静静地躺在水面,唯恐掀起一层波纹。“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夏季是属于诗人和画家的。夏夜里,微风拂面而来,缕缕荷香沁入心脾。池塘边的青草丛中,青蛙扯着嗓门儿尽情欢歌,让漫步者醉在夏夜的风里。

谁说秋只是一个悲凉的季节?瞧那满山的落叶翻飞,不把它比作蝶舞,更像是无尽长江流水滚滚而来,正如贾岛的诗中所言“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古传唱的《江雪》每每读来都有阵阵寒意。而家乡的冬天却是温暖的。冬天里有很多节日,亲朋好友可以团聚一堂,围着火炉,话着家常,诉亲情,享友情。此情此景,再高明的画家与作家也难以描摹出其中的美与温暖!

以我眼中班主任为题的作文 篇5

如果黑板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是海上的水手,教鞭就是您们的桨,划动那只停泊在港口的船只,您们的手势生动优美,如一只振翅翱翔的雄鹰,在辽阔的天宇边划成一条漂亮的弧线,遥迢的天边飘来一片云,犹如您晶莹剔透的心,一派高远,您随便的惊鸿一瞥,执掌起满天云霞。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留下的永远是您含辛茹苦的身影。滴滴汗水,点点心血,印在您脸上的始终是呕心企盼的神情。三月,是雷锋日,更是您们的日子。您们就像活雷锋一样遍及我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您的淳淳教导,是爱的清泉,将在我心灵的河床里,永远流淌。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浓;甘雨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滴滴汗水滋桃李芳天下!面对讲台,背靠黑板,在时光长河里,是您把一个个45分钟,用辛劳汗水和智慧编织成无数耀眼的光环。您是伟大的,像一只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您们无私地站着,站成一颗蒲公英,让知识的花絮大大方方地飘散四方,阳光下的世界才因此变得缤纷和灿烂;您正直地站着,站成一棵雪松树,让挺拔的身躯不偏不倚的接吻蓝天,风雪中的生命才因此变得青翠而蓬勃;您高贵地站着,站成一颗风景树,让灵魂的枝叶哗啦啦的拍响节奏,成长的幼苗才会因此而找准韵律和参照。

我眼中的苏东坡高二作文 篇6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眼中最美的老师 篇7

要说马老师的课堂魅力何在, 我认为一大亮点便是他富有特点的声音。她的嗓音有一种历经岁月淘洗和时光沉淀而留下的淡淡的沧桑, 安详而又不失厚重。那些艰涩难懂的知识点, 经过她的精心梳理后再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 都好像具有了生命一般, 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跟随着她那声音的指引, 我们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奇妙的语文世界中。不骄不躁, 心静神清, 也许这才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吧。上课时, 她也是淡淡地笑着的。她没有那么气壮山河、激情洋溢, 总是那么不瘟不火、慢条斯理的。每当上课讲到动情之处, 她会不由得放慢语速, 充满了柔情, 但看到课文中紧张、激动的场面, 她也把握得恰到好处, 张弛有度。有时, 上课没有精神, 她常会笑眯眯地说:“同学们, 把你们的脑袋抬起来, 耳朵竖起来。”一听到这句好笑又可爱的话, 我们就来了精神。

然而, 马老师最令我敬佩的远不止这些, 更有的是她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

开学初, 我对作文有些掌握不住。有一天, 课代表发完作文后对我说:“马老师让你去她办公室。”听闻这个“噩耗”, 我顿时像跌入了万丈深渊——从小到大一直成绩优异的我, 何时因为作文被老师叫去过办公室?一路上, 攥着那作文上画满了符号的三张纸, 委屈、羞愧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敲开办公室的门, 我只觉得空气都好像要凝固了一般, 连身子都不由得微微颤动起来。可马老师看到我, 却和蔼地说:“你这次的作文写得不是太好, 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好吗?”我站在原地愣住了, 简直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她把我拉到身边, 俯下身子, 眯起眼睛, 用手指着她给我在作文上的评语, 一字一字地慢慢读过去, 把每一个不通顺的句子都仔细地分析给我听。遇到我不会改的地方, 她还拿起笔一丝不苟地给我耐心讲解。夕阳渐渐西沉, 她的身影融进那片柔和的余晖中, 却留给我最伟岸的印象。

过去, 我一向不太喜欢语文课, 总觉得语文课程让我感到没有趣味。可是马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打消了我的偏见, 使我慢慢喜欢上了语文。

对于这件事情, 马老师并没有在班上提起。也许就像她的能力一样, 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是不知道的。她的才干, 就如一潭深水, 我们也许曾轻轻地吹拂过, 却只见得些许涟漪, 而这水究竟有多深, 我们却难以猜测。

在我的心中, 马老师就像一杯浓茶, 不似汽水的缤纷艳丽, 也不像咖啡般苦涩难咽。时光已经滤去了些许的茶叶之苦, 淡远的清甜从舌尖溢出, 只觉气柔息定, 浮躁与狂妄一点儿一点儿消去, 飘逸与安详从纤尘不染的内心生出。她始终用一种沉稳的心态去面对所发生的事, 在浮沉的世间, 以一种宁静的姿态得到升华。

这就是我心中那个如茶一般, 朴素而可敬的马老师。

以我眼中的……为题的作文我眼中的苏东坡 篇8

一个老饕,可能是对东坡的最好注解吧,他曾自嘲道平生只为口忙,这足以见得东坡对自己吃货属性的认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黄州东坡肉,到惠州的荔枝和羊蝎子,再到海南的生蚝,他都用美食来点缀人生,温暖生活中的苦难。

黄州东坡肉

宋朝时上至皇亲下到百姓,都把羊肉作为食用的主要肉食,猪肉则处于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尴尬境地。由于当时生活窘迫,东坡就只买得起只值两文钱的猪肉。于是,有着天然吃货属性的东坡就创制了东坡肉。他用清水煮猪肉,发现这样做出来的`猪肉鲜香味美,十分可口。于是,正版东坡肉就这样诞生了。

没错,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事实上苏轼在《猪肉颂》中记载的东坡肉就是清水煮白肉。而现今经过精挑细选,肥瘦相间,加入酱油和醋,口味偏重的东坡肉的做法始于明朝。

东坡创造性地做出了美味的东坡肉,让猪肉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如今人们普遍爱吃的肉食。

惠州荔枝、羊蝎子

再遭贬谪,东坡在瘴气弥漫的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发出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不久他的爱妾朝云去世,原本就烦闷不平的心绪愈加寂寞孤苦。穷、病、惧这三座大山更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幸运的是,吃货东坡仍旧能够在自创的美食羊蝎子中找到乐趣。

他向关系好的屠户要来几条羊脊骨,切成大小均匀相互牵连的小块,焯水、腌渍、烤制,每一步都做得极其认真,可能也只有在这种心无旁骛的时候才能让他暂时忘却痛苦,享受美食给他带来的快乐吧。

东坡常常坐在桌前,默默啃食羊脊骨一整天,品尝美味,思念故人。旁边还总会放着一小碟白糖,毕竟出身蜀中的东坡总是要更偏爱甜食一些。虽然用烤制的羊脊骨蘸白糖这种吃法,究竟好不好吃,我的心中是存疑的,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对吃货东坡来说,不过是此处心安是吾乡而已。

儋州生蚝

在惠州三年后,东坡又被贬谪到蛮荒之地儋州,在这极度荒凉的地方呆了一年又一年,没有出路,没有希望,几乎等同于死刑。但我们的吃货东坡也不会轻易放过这里鲜美的生蚝,他惊叹食之甚美,未始有之,甚至还一本正经地修书给儿子。希望他不要告诉朝中士大夫,这里的生蚝鲜美无比的秘密,生怕他们知道了会过来跟他抢。护食这件事更是将东坡的吃货属性暴露无遗。

以我眼中的抗疫为主题的作文 篇9

接下来,我介绍一位抗疫先锋的故事。

他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他叫:张定宇,在,他被确诊为“渐冻症”,行医30年,他无药可救。从去年年底,到今天,他没休息过一天,为了抗击疫情,他带着600名名白衣天使奔赴一线。

他六年级床,凌晨一点睡觉,抗疫期间,张定宇天天如此,他的妻子被感染隔离,应无奈因无奈他只能说一句: “保重! ”转身便带领下属抵抗疫情。

他对下属十分严格,任务布置很急,要求高,事无巨细,骂起人来都不留情面。

张定宇说: “生命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呀!”多么励志的一番话,为了疫情,他做得太多,太多了。

他在身患重疾的情况下,还依然在医疗一线工作,身先士卒,团结带领全医院的职工夜以继日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沿,始终坚守在急难险重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我想给张定宇张医生两个字:坚守。是他,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抗击一枪;是他,在按倒计时的方式,时间与生命进行搏斗;是他,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

我眼中的“吟诵”教学 篇10

吟诵和朗诵必然是不同的,吟诵传承三千年的读书方式,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方法。吟诵的必要性何在呢?为何在朗读、朗诵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还要进行吟诵教学,恢复吟诵的传统呢?首先要从吟诵的价值说起,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吟诵恢复了古诗文本来的美丽的声音形式,使得学生们重新喜爱上了古诗文。

中华文化复兴,必从读古书开始。每个人都读读古书原文,而不是从课本上听说古代,这样传承文化才有了一个根基。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读古书,为什么呢?太隔阂,太陌生。去年有研究调查了北京市小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结果语文排最后。又调查了语文的什么内容最令小学生讨厌,结果就是语法和古诗文。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声音是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试想,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如果把那些歌曲的旋律都去掉,不能唱,只剩歌词,还一字一拍地念,再加上数学分析式的讲解,谁还会喜欢呢?道理就是如此地简单:入情入心的东西,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数学。

第二,吟诵是正确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之一。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对含义的理解是有影响的。

吟诵不仅是读者的读法,也是作者的做法。“先吟后录”一直是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法———下笔前总是先在心里有声音的,而这声音也是基本遵守吟诵规则的,何况,大量的诗文是在吟诵的状态下创作完成之后才用笔记录下来的。

既然古诗文的创作主要是口头创作,那么声音的意义就不可否认。创作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会选择合适的声音去表达,包括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清浊开闭,等等,这是从小就会的本领。如果声音不合适,即会改掉,所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一直也是修改诗文的方法。

只知道读音,不知道读法,又怎么可能完全了解诗文的含义呢?

“因声求义”,这也是古诗文一直以来的传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声”,正是“书”和“意”之间的桥梁。所以,理解得好自然吟诵得好,而吟诵得好也才能理解得好。古人读书的时候,因声求义,因义发声,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两个方面。

如古诗《咏柳》的美感,不易被我们捕捉,这首诗的美不在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不在于用上了形象的比喻手法。正如孙绍振教授的观点,贺知章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来观察柳树,眼前的柳树如同一个婀娜的少女,柳树的柔嫩与娇媚才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这是从文字解析的角度来理解的。比如“碧玉”一词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妆”字让人联想到少女梳妆的迷人,“丝绦”是丝织品,“裁剪”在古代属于女红,所以贺知章笔下用了大量的和少女有关的词语,可见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贺知章写出了柳树的娇柔、细嫩,如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一般迷人。但这样通过文字来理解整首诗的特点,来感受诗歌的美,却是我们的普通教师不容易做到的,也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了。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吟诵的方式则不难感受到整首诗的基调和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标出了开口音和闭口音之后,我豁然开朗,整首诗28个字,19个字都是闭口音,9个字是开口音,特别是我们公认的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中只有“裁”“剪”“刀”三个字是开口音,其余的字都是闭口音。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的情绪。想想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正是如此吗?这不是苍劲有力的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吟诵时,多是闭口音的字,自然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所以,我们不需要把古诗中的一个个字进行剖析,仅靠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基调,用诵读的方法也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而且是在潜心涵泳之间慢慢体会,慢慢感悟,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慢慢融入自己的情感。

例如《题西林壁》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首平起式的诗,第一句中的“看”字需要文读,读一声。同学们刚才诵读的时候把这个平声字拖得很长,既然拖长,就一定有道理,咱们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字拖长音来读?

生:因为诗人看得仔细,他看到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把“看”字拖长读能够表现出诗人观察的仔细。

生:因为诗人看的时间很长,所以要拖长来读。

生:因为庐山的雄伟壮观让诗人陶醉,所以他一定看了很久,要拖长来读。

这首诗中 的平声字 还有“山”“缘”等字,学生都可以通过诵读时的声音来引发想象,从中感受音韵中所传达的意思。例如拖长“山”字,才能表现出庐山的雄伟壮观,因此诗人才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第三,吟诵是语文的基本教学法之一。

吟诵教学法是一套以声音为核心的偏重感性的教学法。老师先以声音教学生,其长短高低、轻重缓急,皆有含义而不宣,只是这么一种声音,有旋律或者有节奏,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是其中的喜怒哀乐、细微曲折,学生是一定有所体会的。然后再加以讲解,这就是理性的教学了。讲完后,学生回去自学复习,掌握后再讲给老师听。此时也是首先以声音传达,老师听了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理解了多少,偏差在哪里。当然这里学生也可以辅以讲解。然后,老师再用声音去指点,哪里要大,哪里要高,如此等等,当然还是辅以讲解,然后学生再去自学,如此循环。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有声音,还包括表情、动作、神态,甚至气味、天气、环境……当然,声音、表情和动作是最主要的。

这样的教学偏重感性。现在的教学偏重理性,甚至完全就是理性。教语文跟教数学一样,都是分解、分析、做题。但古代不是这样的,感性理性虽然都有,但是仍以感性为主。越小的孩子,感性的成分越多,所以讲解得越少。

这样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之前先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法,还可让学生浸润在其中,不是有距离地理解,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那些古诗文不是用来理解的,是用来进入生命进入生活的,并成为生命的养分,随时在那里发酵。

吟诵教学的最终体现,并不是吟诵古诗文,也不是吟诵现有的某些白话诗文,而是创作古诗文和白话诗文,并落实到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他未来生命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完成吟诵的文化传承目标。

能吟诵什么就能创作什么。会吟诵五绝,应该就可以创作五绝。教学中可以先从对对子开始,对对子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语言游戏,对到五个字就可以作诗了,而且是用吟诵创作,用吟诵修改,用吟诵表达。

孩子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吟诵后,便可以尝试进行诗文的创作,五绝、七绝、词、文言都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孩子们写道:

闹钟

虽未惊天震耳聋,缓睁睡眼蒙眬中。

难平心恨搅美梦,无奈起床做学童。

捣练子·有怀

思绪断,杜鹃啼,寂寞海鸥两岸栖。

一夜雨声撩不止,浪催花落碾成泥。

醉花阴

溪水江边留许久,岁月同谁守。野菊顾凋零,饰空闺房,独自尝薄酒。

冷风傍晚吹杨柳,自种相思豆。离散数十年,思绪起伏,孤泪沾湿首。

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谈作诗:

“每每写完一首, 无形的成就感使得自己睡不着,身体,头脑,乃至灵魂,像有了魔法似的轻飘如云。但当我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诗歌与名家的差距时,臊得脸都不知往哪里放。但自己又酷爱这一口,怎么办?只有潜心研究一下其精华。令人振奋的是,这真使我的水平有所提升。直到现在,我仍然写诗,追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独到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积淀。诗大到海纳森罗,小到一棵小草。短短几行文字,竟把悲欢离合,凝练得如此淋漓尽致,更是给人内心一种伏案的冲动。”

“我常把自己幻想成诗中的角色,好似也在狂歌、悲愁,让笔尖下的文字跟随自己的思绪游走。不管所作的诗有多么幼稚,我也算是可以作诗了。”

“朗朗上口的声韵,温润的词语,美妙的语言,整齐的结构,蕴含的哲理。哦!我所喜爱的,我生命中的诗!每当望见身旁的事物,发起呆来,随后,像是被拨动了心中的那根弦,灵感就像泉水般迸发而出,就抓起笔,把所有感情都注入笔尖,流淌在字里行间。这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无底的黑洞,永远都不会出来。”

“在阳光下,在小径上,在草丛边。灵感总是想来就来,那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总能使我有一种欲望———把它们变成文字,印在纸上!当拿起笔,一幕幕又出现在脑海中。那是一种美———蜜蜂的忙碌、花朵的绽放、大树的茂密、小草的坚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去欣赏。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写诗,更是在乎过程———过程,本就是享受。当那些鲜活的景象映入心头,再用笔写在纸上,那就变了。不光是景,还有情。景是架子,情是长在上面的牵牛花,郁郁苍苍。隐隐约约看见景,可是情,才是最重要的。诗中的情,像一杯茶,越品越浓郁、越香醇。几个简单的字里,藏的那份情,那份意……每首诗都不同。一首诗一种性格,千百首诗千百种性格。从我认识它开始,我体会到,或是忧愁,或是豪放,或是喜悦。但是,诗的情,却往往不能用几个字概括,只能用心体会。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一种性格,那种性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孩子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之后,对苏轼有了一番了解,提笔写下的白话诗歌也让人不禁赞叹:

我眼中的苏轼

可憎他,

耗尽心血只为成就,

一页墨香 。

可怜他,

半生无成,

痴痴悲愁,如漫天风雪,

纠纠缠缠,苦了眼前这半杯酒,

笑对一架古琴,空奏星月凄凉。

映出雪发几丝?

夜是深了,寒了,

蝉是倦了,厌了 。

那烛光如霞彩红艳,

芬芳中微透他面容沉黑 。

试问江涛可是英雄魁梧?

向东怒吼,只留一片哗然 。

迷蒙泪眼有多少哀怨惆怅 。

一卷诗书,

倾倒了半生豪情 。

笔墨浓浓,悠悠,飘飘,

他笑笑,谈谈,奏奏,

转眼间,已湿了半边枕,一片衫。

多情应笑我,

怎能写出他,

沾满仙气的半角衣衫?

三年时光,孩子们创作的诗文上千首,姑且不论是否有文采,是否有境界,但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孩子对诗文燃起的热爱,对创作充满的激情。

当然,创作不是仅会吟诵就能开展的,还需要很多的条件。人生阅历、思想境界都很重要,多读诗文也很重要,这样才能熟悉写法的传统,肚子里装满创作的素材。

为了让学生写好诗,我开始时是布置题目,检查作业,表扬佳作。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逐渐注重让学生养成作诗的习惯,作为个人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手段,每天至少作几首诗,像发短信一样轻松,像记日记一样自然,让诗歌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才是教学最终的成功。

有人会有疑问,考试又不考作诗,为什么不考的东西也要教呢?因为有用,对人生有用,对社会和国家也有用。今天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分数是最有用的,甚至是唯一有用的东西。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让人放心的教育?就是这个孩子会自我教育了。学校里教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得上社会知识的更新?如果我们问问家长: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家长会说,为了将来有用啊,写个总结,写个广告,总得会写啊。那为什么要写诗呢?这里恐怕要有一半的家长说没必要了。另一半会说:为了锻炼写作能力啊。也就是说为了将来总结、广告写得好,所以要通过写诗练练手,还是落实在应用文上。有一些家长可能另有想法,他们会说:这是心灵的抒发,是自由的追求,人总要有这些审美的情趣,人生才有光彩。

他们说的话全都有道理。但是,世上还有别的道理。

因为他们所说的诗歌,是poetry,不是我们古代所谓的“诗”。

“诗”,有两个最大的特征。一是“诗言志”,“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点与poetry接近,但也有不同,“诗”不是“抒发”,“抒发”有“发泄”之意,“诗”更多是自我体味。第二个特征,是“发乎情,止乎礼”。“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走向”的意思。“诗”是从真情出发,指向“礼”的,poetry则是指向“自由”的。

所以作“诗”的目的,是修身,是自我教育、自我感慨、自我排遣、自我净化。除了应用文之外,诗词文赋的目的差不多都是这样。

今天,我们用什么来言志抒情?用什么来表达自我,沟通他人?好像只有说话,而很多人已经不太会说话。

今天,我们既缺少自由的抒情,也缺少诗教乐教。吟诵,是诗教乐教的基础,所以我们从吟诵开始做。吟诵,又要指向诗教乐教,所以又要落实在创作上。

我眼中的色彩为题的高考作文 篇11

语文课是五彩缤纷的,就好似夏日的风景,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娓娓动听地进行着课文讲解,让我不仅仅对这篇课文有着一层更深刻的理解,还让我有一种置身于那个时代背景的感受。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在我的眼中,还包含了历史。因为每篇成功文章的创作都只有在时代背景下产生,并不是顺手拈来。这就是我眼中语文课的色彩。

数学课,看似枯燥无味成山的题,繁杂的公式,复杂的运算。好似死寂的冬天。但是,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每到我领悟了某一个数学的知识,并用它们解决了一道难题,心中就好似有一种成就感。犹如为死寂的冬天增添了一棵翠松,点出一抹绿。并且,数学的奥秘激发着我的探索精神。每当学习公式时,总觉得在与数学家进行“时空对话”。让我明白道理,知道那些公式“背后的真相”。让我不仅知道怎么用,还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这就是我眼中数学课的色彩。

英语课好似碧绿的春天。对于那些英语成绩中等的人来说,英语课就是枯燥无味的语法。但是,英语课好像一阵春风,为我吹开了一扇门。那扇门,让我面向世界,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的每一个国家,有着它自己的民俗风情。让我更好的去了解,去理解它们。这就是我眼中英语课的色彩。

我眼中的什么作文:我眼中的四季 篇12

拿起春天的钥匙打开春天的大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听,哗哗!哗哗!那是白雪融化的声音。来到我美丽的母校,“沙溪小学”那里到处生机勃勃,看!我们鼓号队队员们正在打鼓欢庆这美丽的春天。

关上春天的大门,拿起夏天的钥匙打开大门。看那一颗火红火红的太阳高照在天上,越是炎热沙溪小学的学生就是越是快活。看那操场上人山人海,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踢足球,还有的在转呼啦圈。他(她)们在用自己的汗水庆祝着这炎热的夏天。

关上夏天的大门,拿起秋天的钥匙打开大门,秋天是农民和小朋友最喜欢的季节,每个小朋友的脸上都充满了甜蜜的笑容,走进校园,一阵阵响亮的读书声涌过耳边,全校师生都在用自已那优美动听的声音来喝彩这个红叶似火的秋天。

关上秋天的大门,拿起冬天的钥匙打开大门。冬天既是个寒冷的季节也是个好玩的季节,尤其是我的家“湖北”,那真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他们正用自己的热情温暖着这个冬天。

关上冬天的大门,领略着四季的美景,放回神奇的钥匙,细细体会着这大自然所带来的一切美好回忆.

作者:五4班 邢思博

我眼中的美国母语教育 篇13

特点一:教材丰富多元

教材的丰富性、多元化是美国母语教育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最大特点。美国各州有自己的中学母语教材,但对于教材的使用没做硬性规定。而小学母语课堂,全美各州没有规定统一的阅读教材,即使是同一座城市同一个学区的两所不同的学校,教材也不一样。在教材的选择上,教育部门给予了学校、教师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各校可以根据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或是各州的课程标准在“阅读”“书写”“倾听”“口语”等方面对各个年段的教学要求来选择使用哪些读物作为教材。在考察中我们发现,选为教材的读物品种相当丰富,学校往往会提供给每个班级几百甚至上千本不同的书籍搁置在书架上或是不同颜色的塑料筐内让孩子们阅读时进行选择。比如纽约市PS105公校一年级的教材就有《Wash Day》《Little Fish》《Happy Harriet》《The Case of the Fleeing Fang》《The Magic Backpack》等三百多本,都是色彩鲜艳、图文并茂、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的读物。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内容更为丰富,数量也更多,大部分教室一整面墙的书架上摆放着的都是学生用来进行母语学习的教材。

教材的开放多元,既为教师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释放个人才情的大平台,也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广阔空间。

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工具书也占据着书架的一部分空间,便于学生随手取来查阅。这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有的教材循环使用,体现了处处讲求经济实用的美式风格。

特点二:重视阅读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阅读的国家。美国孩子阅读面很广,不仅是文学类、科普类读物,还有很多读物涉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领域。

与我们国内母语学习不同的是,美国的语言阅读课一般不讲语法、修辞,主要是广泛大量的阅读,其课堂阅读一般分精读和泛读。精读课有些类似我们的阅读教学,由教师进行引导与讲解,但主要不是讲字词句,也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所阅读的一篇文章或某本书籍加以分析和评论,进行概括和复述等能力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有自己的思想并能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母语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考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标。的确,没有独立的判断,就无法产生自由的思想;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能产生有价值的选择———这对我们母语教材的编写和母语教学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泛读课上,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有较大自由,教师通常是列出一个长长的书单,供学生去学校图书馆或社区图书馆借阅选读。有时也会根据教学需要指定若干本书为必读书目。美国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丰富,图书使用率极高,图书馆还是学生上故事课、进行阅读交流的场所。

对于阅读的深度与速度,《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中也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如小学四年级时要开始阅读中篇小说,而且要完成详尽的读书报告并在班级进行交流。在阅读速度方面,要求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耀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耀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耀1250个单词。纽约州还对学生的阅读量作出了规定,比如小学初年级学生每年在必读教材之外,必须自己选读25本书。

为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美国不少学校正在推行一项阅读工程——100 Book Challenge Reading Honor Roll (100本书的挑战)。这是一项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的活动。在纽约PS105公校,我们看到了这项工程的开展。每个班级的墙面上都贴着一张阅读统计表,只要学生每天在校或在家阅读15分钟,便获得一个step。每个学生积满20个step,教师会在相应的表格里作上一个标记。每积满100个step进行升级,颜色做出相应改变,代表学生阅读升级成功。为推动此项工程,校长定期在学校大礼堂给升级成功的学生颁发荣誉奖章。

这一方法和我们国内很多学校在做的阅读推广活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类似,但其特别之处在于开展阅读活动前,教师根据一对一的检测,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合理分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读物。教室所有读物的放置很有特色,可谓匠心独运:教师将几百本读物按照内容的深浅和难易的程度分成不同级别,整齐地放置在红、黄、蓝等不同颜色的篮子里,搁在教室的书架上。阅读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层级到相应的篮子里拿取教材进行阅读。当其阅读水平有所提升,随时可以阅读高一个层级的读物。

阅读如何保证质量?其阅读成果展示方式的多样化、趣味性有力地保障了阅读的质量与效果。比较常见的有撰写详细的读书报告并进行交流。学生被要求介绍读物的主要内容、最有意思的章节、给自己的启发和帮助,一般还要求绘制插图,设计封面封底,形成一份很规范的读书报告。同时,在班级交流时,还要随时接受同学的咨询和提问。除此之外,学校、年级、班级还常针对近期阅读举办主题表演活动,比如阅读名人传记后开展“活着的蜡像馆”的表演活动,要求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或是通过表演展示人物经历过的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这样的活动,既检测了阅读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特点三:读写紧密结合

美国母语教学特别注重读写结合。阅读目的性、指向性强,写作更是与前期阅读紧密相关。在PS49公校,我们看到一堂以“神秘故事创作”为主题的五年级写作课,正在进行朗读展示与评价交流环节。该校五年级的写作课每周3节,该主题创作分3周共9个课时在课堂完成。通过教师介绍,我们了解到其流程如下:

1.前期阅读两本长篇侦探故事。

2.以这两本侦探故事为蓝本,师生探讨写作方法,了解这类故事必备的四个要素(角色、情节、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3.拟定写作提纲,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2、3两项共1课时)

4.根据提纲进行课堂写作,时间大概为6课时。作业纸要求写一行空一行,便于边写边修改。

5.修改,完稿,打印。(输入电脑、打印一般在家完成)

6.自己设计封面、封底,装订成册。

7.在为专门针对该主题学习的专用评价表上完成自评、互评。(该评价表所列项目针对性很强,对学生本主题写作很有指导性,如“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安排中是不是清楚地写出了时间、地点”,“读了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很神秘”,“在一连串事件的安排中,有没有一个故事的高潮,让你忍不住想往下读”,“在故事叙述中,人物对话是否清楚,表达得是否准确”,“故事中有没有细节描写”等8项)

8.班级交流:朗读自己作品的精彩片段,接受大家的提问。(7、8两项共2课时)

装订好的作品包括设计精美的封底封面、写作提纲、打印文稿以及手写的原始文稿。随意翻阅一份作品,共26页,其中打印稿使用的是五号字体,密密麻麻共6页。所附原始文稿共17页,被学生用彩色笔修改得花花绿绿。

由该校的这个写作教学案例,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大致了解美国写作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读写结合,主题阅读是前期铺垫,为写作提供范例,提供方法指导。其次,重视写作前提纲的拟定,这一点对于学生合理安排写作材料、恰当表现主题很有帮助。而我们的人教版教材,前些年便已经删去了“读写例话”《编写习作提纲》的内容。实际上,这样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写作指导非常必要。其三,综观总共9个课时的写作流程可以看出,写作教学虽耗时较多、流程缓慢,但细致深入、扎实有效。其写作教学强调的是深入的体验、研究与学习,9课时完成一份作品,由阅读相关书籍,到拟定写作提纲,到6个课时的课堂写作,再到装订成册、相互评价、展示交流,提高的不仅仅是写作水平,还有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能力,与我们两个课时匆匆忙忙完成一篇文章有着质的区别。

特点四: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国小学阶段的母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是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即其他学科的学习一般情况下都以阅读文字或图表的方式进行。这与小学阶段一位教师基本包揽本班所有课程的包班制有一定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各学科间加强了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不过,全美没有统一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由各州自行设计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些课程,都因为与阅读和社会学习密切相关而隶属于母语教育的范畴。比如纽约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有“自然与社会研究”(主题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学习)、“设计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以及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解决)、“社会参与性学习”(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等)。

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外出勘察交通线路、参观博物馆等场所、阅读名著并表演故事、设计校服并参与制作、阅读科普读物进行探究展示、小发明竞赛、研究某国历史文化等等,其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美学等,形式更是开放多元。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全美公共资源非常丰富,且各种博物馆、科学教育中心、文化教育馆、教堂、双语学习中心、公共图书馆、主题公园,包括华盛顿国会大厦等珍贵的学习资源全部免费向学生开放,社会资源的利用达到了最大化。

三是全员参与小组合作。

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群体合作精神,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以4耀6人为一个小组,大家需要共同制订目标、计划,活动中和展示交流环节组员间均有分工,有合作,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

四是注重细节,讲求质量。

以我为题的作文 篇1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弹指一挥间,我已经上了初三。如果非要说初中是一场马拉松的话,那么我想:此刻的我已经站在了百米冲刺的起点处。

四月的微风轻柔地吹拂着,吹到南街,吹去北巷。此刻的我依旧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失去了所有动力,使出浑身解数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至于为什么没有动力。我想:大概是因为天气逐渐的炎热;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又或是第一次月考那令人不寒而栗,兵荒马乱的成绩

那一次的考试,从走出考场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完了。当时我的内心十分煎熬,胸口闷闷的,诸多的悲伤似乎都要把我掩埋了,让我喘不上气。那个时候我也想了很多,大多都已经忘却了,可我唯独记得那个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像我这样的垃圾,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既然已经知道了努力没有什么结果,那不如放弃,何必再做这无用功呢!那个时候我甚至还觉得这个想法不错,现在回头想想都觉得可笑至极,还说什么压力大,明明就是不愿做而已。

别人在发奋图强,我在偷懒;别人在努力向上,我在放纵。这样下来,我越来越差。可这样的事情却让朋友、父母、老师很不明白。先是朋友问我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情绪不对?再又是父母问我是不是很累?后又是老师找我谈话。他说他很不明白,曾经挺努力的我最近是怎么了?上课为什么睡觉?作业为什么要抄?难道不想考高中了吗?很多很多的人都问我了,他们跟我说的话里几乎都在表达这么一句:我们一起奋斗呢,你还在担心什么?是啊,有这么多人关心帮助我,有这么多人会和我一起冲刺,我为什么要担心?为什么要放弃?

我眼中的突尼斯 篇15

突尼斯是个北非阿拉伯小国, 面积16万平方公里, 北面、东面濒临地中海, 首都突尼斯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突尼斯经济陷入困境。1987年本·阿里总统执政, 他奉行“以稳定求发展, 以发展促稳定”的基本国策, 实施振兴经济计划, 通过实行金融和税收制度改革, 扩大吸引外资, 改造国营企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措施, 形成了一套有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使突尼斯政局稳定, 社会安宁, 经济持续发展, 一举成为非洲国家中的佼佼者, 享有“北非的和平绿洲”之美誉。

这片富饶的土地曾是非洲的政治文化中心, 三千年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印记。从腓尼基文化到罗马文化, 历经西班牙文化、土耳其文化、法国文化的影响, 一直到突尼斯共和国独立, 造就了这个国度极富特色的“混血文化”。

突尼斯环境优美, 天空蓝得很纯粹, 路边都是大棵的棕榈树, 人的肤色比较白。由于是旅游国家, 突尼斯相对开放, 年轻的女孩打扮得很时尚, 日常生活中可以不用头巾包住脸颊, 而在海边也常常能看到包裹很严实的传统女性和身穿比基尼的现代女性。不同于其他穆斯林国家, 这里的家乐福超市可以随意买到猪肉。突尼斯民风淳朴, 人们非常亲切和蔼, 我们无论是去办事、去市场采购, 还是去游玩, 总能得到友善而细致的帮助。突尼斯社会治安良好,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即使是一个人开车去银行取大量现金, 也不用担心有人来抢。我们项目经理部的人有时候会集体出门, 甚至会演一演“空城计”, 也非常放心。

我所在的中水电公司于1979年进入突尼斯市场, 1983年正式组建突尼斯经理部。历时37载, 公司在突尼斯先后承建了多个工程项目, 其中麦崩水渠项目的建成实现了突尼斯的西水东调, 被誉为“中突友谊渠”。

记得我第一次到突尼斯时, 为了尽快掌握更多的工程法语、熟悉工程项目操作流程, 我被派到项目工地担任翻译。工地上除了二十几位中国人之外, 施工人员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当地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很高, 村民迫切需要找份工作来赚钱养家, 而中国公司恪守信誉, 不会克扣工资, 在突尼斯有着良好的口碑, 因此邻近村里的青壮年源源不断地来应聘。刚开始, 我以为他们只是出于好奇才过来试试, 而我们也不需要更多的员工。于是, 我经常用法语比划着让他们回家 (突尼斯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 只有受过教育的城镇居民能用法语交流) , 但他们就是不肯离开, 每天照常在我办公室外等候, 看到我出来就围住我要工作。后来, 他们派一位能听懂法语的代表来跟我交流, 我才知道他们实在是受生活困窘所迫, 当地的农业生产已经陷入危机, 而物价水平之高更让这些穷苦农民难以承受。之后, 我们聘用了大量当地村民, 并在工作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义。

世间的变故总是不期而至。2011年1月, 这里发生了轰动世界的“阿拉伯之春”浪潮, 执政23年之久的本· 阿里总统逃亡沙特。这场浪潮后来蔓延到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 造成中东和北非的巨大动荡, 直到现在还未平息。在2015年我第二次到达突尼斯之后的11月24日, 总统卫队的一辆车遭炸弹袭击, 造成14人死亡, 多人受伤。而爆炸地点就在我们经常去办事的街道。不仅如此, 时不时的会有恐怖分子袭击游客的新闻见诸报端。

上一篇:十四个坚持学习心得下一篇: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制度